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共10篇)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各地区学校纷纷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均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且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为教学目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中的创新能力是着重培养工作重点,因此,在探讨中学数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活动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本文将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概述,并且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同时,将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及建议进行了探讨与陈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们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新能力水平。另外,笔者希望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进而为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一、概述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超常的眼界或者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几点与众不同的有关有效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而这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程序等对社会以及经济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点因素,即智力方面的因素与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其中智力方面因素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操作能力等,而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包括:情绪、兴趣、意志等,在中学教学阶段中,正是锻炼学生们创新能力素质的最佳阶段,尤其此阶段的学生们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他们对教学内容具有着较高的理解力与学习力,因此,在中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能够获得最大的成效。此外,数学学科是一门扩散思维能力的最佳课程,并且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们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有着特殊的优势,故数学教学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使得学生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浅谈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总体思路

为了使得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则需要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在教学教师与学生们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很好地实现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教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正确指导学生们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教学教师需要探讨一些方法以及措施使得学生们能够自身重视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探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有关策略以及建议

(一)为中学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而提供良好教学环境

通过以上叙述结果得知,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最佳课程,因此,为了使得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则学校高层需要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而提供有力保障。而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主要以传授数学知识理论为主,以至于数学教学目标成为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复合,并且数学教学教师较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的数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且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化的发展,为此,学校高层领导需要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给予充分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条件,进而有效的实现中学数学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教师想要提高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水平,则需要不断地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从而使得教学教师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另外,数学教学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并且不断地加强学习而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进而将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传授于学生们,继而使得学生们潜移默化中自主对学习方法进行创新。

(三)教学教师需要科学指导学生们积极参考数学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数学教学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同时,还需要将所学的内容主动投入生活实践中,对周边的事物进行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对周边的事物提出几点优化对策,例如:根据教学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公式应用来对周边事物进行思考与推断,从而找到最佳答案。综上所述,学生们需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且多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学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

由于数学教学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们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为了使得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则教学教师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流程,使得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扩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总体思路进行了分析与介绍,最后,将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有关策略以及建议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继而使得学生们将来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而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2

关键词:师生关系,组织形式,教学模式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 基础教育是孕育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小班化教育以其班额小的优势, 为学生创新力的开发与培养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

一、小班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优选形式

目前, 从国际上看基础教育, 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近几年, 我国部分地区也在实施小班化教育。我校教室近60平方米,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区, 在这个小环境里, 我们设置了图书角、科技角、生物角、展示角等, 集学习、游戏、活动等各种功能于一体, 教室的布置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一起动手布置、一起保护管理, 如一年级两个教室各有两面40多平方米的大白墙,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蓝色的海洋和碧绿的草地的背景, 由学生想象大海里、草地上会有什么。学生从海面的大船、海里的各种生物, 联想到未来的海底家园。从草地上的花草、小溪、树木联想到蓝精灵的小屋、猴子捞月的故事, 一个个稚气的形象, 一幅幅充满幻想的画面, 在老师和孩子的手中诞生了。学生争先恐后地将自己设计剪贴的形象组合到这一幅大壁画中。这不仅仅是提高美术技巧的实践,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环境的创建中学习创造。这是大班做不到的。

在小班软件建设中, 教师作为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我校现有16个教学班, 我们采用订阅教育刊物、参观、考察、讲座、实践等多种形式, 强化校本培训。

通过学习——讨论——实践——反思——再学习的循环过程, 使教师确立符合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抓住课内外一切机遇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极大程度地启迪和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因此说小班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优选形式。

二、创新与实践能力在小班教学中的体现

1.平等融合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观中, 教师是中心, 是权威, 教学中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的教学方案的工具, 师生间是制约性的交往, 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关键是教学的民主平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小班教室里, 教师置身于学生中间, 从“严师”逐步定位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了轻松感以及与老师的亲近感。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产生了最佳的学习心态, 轻松愉快的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讲课只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提问、练习、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2.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

课桌的摆放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环境因素, 而小班教学,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改变座位排列方式, 使课桌摆放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桌摆放对小班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 均衡得到教师关怀与指导, 缩短了师生、生生间心理与空间的距离。教师可随时与任何一个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 增加了师生间的交往密度。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不举手直接起来回答问题, 在不变的教学时间内增加了学生的发言机会。小班与大班在课堂教学的发言率有显著区别:小班学生比大班学生的锻炼机会猛增了几倍, 使教学活动在相应的课桌摆放形式下获得最大效益。

面批是小班教学的一大优势, 是针对学生智力差异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形式。它不仅注重学生作业的结果, 更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的错误时, 教师可面对面地点拨思路, 对一些理解较慢的学生, 教师可“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在面批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进度。同时, 还增加了师生间的感情。

3.小班特色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需要创新, 教师教学更需要创新, 我校在开展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中, 积极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1) 启动阶段分激情和入境两步进行

其一, 在课堂教学的开端,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材内容,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与兴趣, 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其二, 在激情基础上, 学生从心理上、情绪上都为获取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时教师积极引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境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情和入境两步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自然过渡的,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2) 第二阶段“互动”是核心, 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紧张的认识高潮

通过教师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 可促进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和互动的教与学关系的生成, 它包括探究和深化两步。

探究是在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后, 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部动力, 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变静态的文字结论为学生动态的探索过程, 留给学生付出智力、思维的空间, 凡是学生能发现研究的, 教师决不替代, 在探索过程中, 教师运用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设计多种巧妙教学环节, 采用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活动、小组活动等教学形式, 营造师生、生生之间, 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交往的局面, 在探索、实践、发现中主动获取知识。

深化是教师利用多种变式手段及各种教学环节使知识由感性认识逐步成为理性理解, 逐步深化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

(3) 能动阶段的强化、拓展两个步骤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 各层次学生学习新知后, 将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 并将知识转化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三、结语

小班化课堂教学“三动六步”教学模式, 要求教学中面向所有的学生, 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 利用学生班额减小的优势,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关爱, 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创造条件。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创造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就是如何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应强化儿童对公众模式本能的好奇心,学生对学科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果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古怪问题,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数学老师应鼓励儿童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学生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去观察,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二、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感情融洽,会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在学习中要互相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

其次,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维,发挥潜能。

三、提倡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过程。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放手让学生利用教具圆,利用“割”、“补”、“拼”的方法,自己动手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们分别把圆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并分别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长方形,然后分别根据有关条件,从不同角度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作用,这个探索过程中,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背景材料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再创造”的过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数学“转化”思想的运用。

四、引导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思维

如果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在不少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这就是顽劣捣蛋。考分的高低、听话与否几乎成了家长要求孩子、老师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思维的定势,习惯于为应试而学,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其智慧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探索的勇气就会逐渐丧失。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大纲提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并不是一些孤立的知识与技巧的汇集,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曾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多思路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对怎样计算类似乒乓球的物体的体积发生了兴趣。若不直接告诉解决方法,而是把它看做一道实践操作题,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有的学生把与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然后测量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放在装了半杯水的圆柱形杯里,完全浸没后测量出水的升降变化,进而计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实践证明,这种生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最基础阶段,需要我们老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真正学好数学这门工具性学科,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成春,《小学数学教育创造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报》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4

结题报告

2014年6月,我们承担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于2014年6月向省教研室申报立项(课题编号:14HXKTL23)。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以臧戎校长为组长的主持带领下,经过全体成员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共同探究,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基本上达到预期实验目标,现将我们课题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促进了新了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推动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从多个角度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这对于教师解读疑难问题,积极实施新课程,有重要意义。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组成立了以臧戎校长为组长,化学分片教研新区片片长李华老师、西工区片长江燕老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要求按照市教研室贾老师的要求,详细制订了课题研究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参与研究,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题主要内容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化学实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本课题针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与之相适应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其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研究历年全国中考探究性的实验试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借助典型实验试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原理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展现实验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4、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5、进行趣味小实验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6、拓展实验成果,开展校本研究,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实验,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测定学生常喝的各种饮料的酸碱度、用碳酸饮料快速制备二氧化碳、对比新鲜水果与久置水果中的VC含量、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等,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7、通过实验考试,将学生实践能力转化成成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显性的体现方式,便是他们在实验考试过程中有条不紊的操作以及平时培养的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将能力最终转化为成绩。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

1、问卷调查;

2、学生实验;

3、学生座谈;

4、个人学习;

5、中考实验试题方向研究;

6、学科组研讨;

7、外出观摩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

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带动教研组学科教师学习研究教材演示实验和全国各地中考探究性实验题,并以教材演示实验或教材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为基础设计改进实验或新的探究实验,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另外直接对所从事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的调整、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实施计划、实施内容、方式和方法。适当的将其延伸到课外的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总目标: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课题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

具体目标:

1、探讨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教科研气氛的形成。

2、探讨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让每个学生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明确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探讨适合本校及本地区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我校化学成绩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措施

1、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4月)

主要任务:

(1)、成立课题组,补充人员。课题立项后,鉴于研究实践需要,本课题组成员先后增加了老师参与实验的班级扩大为十六个班。同时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内容。

(2)、课题组负责人臧荣校长和成员李华老师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侯克玲、姚青老师分别从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和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3)、召开课题组成员大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

(4)、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针对学生情况,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本课题组特设置了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对参与本课题的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及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以上调查表的结论是,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课堂或课后,教师都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实验机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5月至2015年月)

主要任务:

(1)、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工作。对前一阶段的“理论”进行“实践”,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实现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神秘。学生实验后感知,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化学探究实验是这样有趣啊。

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而且班级间的差异非常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以考虑把一些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放在课前进行,由学生“评价小组”评选出几个最佳方案在上课时供全班同学讨论之后,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应该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操作和创新等能力。

(2)、进行化学实验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

根据实验情况,以学校为本,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该年级化学实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编撰成册,并有针对地设计对完成化学实验教学有辅助作用的录像、设计及课件等。

(3)、进行教材使用、课程实施实验。

选择“实验班”,对所编教材进行试用,做好对比工作,本课题的成果更具实际意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

采集、整理、分析课题的实践资料,汇集成果,总结推广。

2、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1)、问题的发现

虽然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城市的薄弱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学生生活资源又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提出本课题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能适应我们薄弱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之路。具体体现在:

a、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到全体学生

我们发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如下现象:某些学生在实验前已填好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忽略一些细微现象与反常现象,甚至视而不见。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相关能力与正确科学态度的培养。

b、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

当前,化学仅在初三开课,每周课时比较紧张虽然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但部分初中仅将化学实验看作是中考的一部分,关注理论知识,忽略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热情,学生实验目的不是很明确。一些学生实验前没有预习习惯,在实验中不严谨、不规范、不动脑,实验完成后不记录实验结果。

c、在探究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代替学生分析,直接给出结论。这些都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为了节约时间,不提前做相应实验,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图片观察记录现象,从而使学生失去积极主动地思考的探索精神。

d、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堂纪律不够好,其次反映“实验时操作认真、规范”做得不好。每周化学学科只有3~4课时,学生分组实验时间显得不足,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已显得仓促,更谈不上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了。与此同时,由于注重了“探究”,却忽略了验证实验的教学,缺乏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规范操作的示范教学,其结果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未能得到提高,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化学实验兴趣,分组实验时袖手旁观。

(2)、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课题组老师在教学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每月课题的老师都要碰头一次,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课题组主持人臧戎校长根据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一一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法;李华老师提出了把小组比赛作为一种常规引进分组实验课堂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江燕老师提出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论教,构建和谐开放的新课堂的对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侯克玲老师针对中学生实验操作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对成因进行系统地分析,对问题一一采取了对策。课题组所有成员又分别成立化学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使课题组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局限性,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建议学生将微型实验室搬到实验室、家中,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 “实验角”,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化学社团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课件的设计等,把模拟实验室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模拟实验室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特意让学生进行错误操作,使实验过程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2、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一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化学有机结合起来,试图用各种新的小实验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我校的实验考试成绩取得优异的成绩。

3、教师完成了一些基于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论文多篇。

4、总结了一些学生在家易于完成的趣味性高的家庭小实验,并编写成校本教材。同时校本教材被评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洛阳实验区课题阶段性成果评比优秀校本教材。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差距,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将进一步针对性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课标下学习的受益者。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5

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这里说的“绘画”不是美术课的绘画,它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只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内容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乃至人物情绪,然后进行想象、加工,创造成的示意图,不一定要求美观,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给出图画但不慎满意的地方可以加上解说,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丰富图画。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此法对调动师生双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绘画解说法”比板书优越

1、板书是老师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而书写的内容,虽然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是绝对的主角,板书的一切内容皆出自老师的手,学生只有坐在那里看老师写,然后自己跟着抄的义务,而无参与板书的权利,长此以往,老师的思维是发达了,而学生的思维难免要僵化一些,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思维的培养。而绘画则不同,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老师只是提示学生或启发学生,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再加上绘画后的补充解说,说的能力也就不断的提高了。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要求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点,同时标出另一条线索——溪流的路径,这样,学生知道了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思路就清晰了,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搞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板书只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学生没有再创造的权利,师生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上,如果这种理解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的话,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在老师的满堂灌下,学生恐怕只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理解”恐怕也就值得怀疑了,而绘画法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求学生必须先动脑筋理解课文,主动的去思考,然后才能进行创造,从而完成“超越”课文本身,做到知识的迁移。这一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符合创新的教育思想。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三、四自然段时,老师先让学生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写爬山虎的句子,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让学生用彩笔在准确位置画出爬山虎的脚。再评议,口述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以及长在什么地方,以此深刻的了解爬山虎的脚。

其次、“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绘画解说法,学生人人可做,但也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谁的图画的最符合、最准确、最全面地反映课文文章的本来情况。为了达到展示自我的心理要求,学生会主动的反复学习课文,力求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自觉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教学《挑山工》一课中,关于“折尺形路线”这一难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是怎样在折尺形的路线上行走的。学生蜂拥而上,顿时有十来个学生在作画。结果答案有对有错,学生议论纷纷,老师这时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来。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第三、“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将文字表现为图画形状,就需要学生源源不断的想象,想象力也会随之增强。教学《乌鸦喝水》中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旁边、许多、小”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瓶子,让学生画小石子,然后请学生评议,加深理解,并检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度;学习《趵突泉》中的小泉时,作者觉得小泉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老师让学生将小泉的形状画出来,并根据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画不明显的地方可以加一些说明,来表达比大泉有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嘴能力

将心中想象的情景用手描绘出来,用嘴表达出来,都是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学完《火烧云》后,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第五、“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商议讨论设计,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课文最为深刻,再现课文最为准确。板书绝大多数使用汉字来表意的,而汉字只能将重点、难点的相关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些深层的意象却表达不出。而绘画却能够将它表达出来,虽然过程复杂了,但思维却活跃了,动脑又动手了,创新也就开始了。学习《小珊迪》这课时,学生了解了小珊迪的身世和遭遇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珊迪的形象画出来,大家经过讨论,认为

要反映小珊迪生活贫穷、又冷又饿等形象应该选深色,老师进一步提示:仅用深色就能把小珊迪这个人物由内到外表现完整吗?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在小珊迪的周围画一些金色的光芒来反映他的那颗金子般的心灵比较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更加形象的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绘画解说法”在语文教学中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6

第二阶段实验计划2008、9-2009、8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教学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目标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生本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3.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三、主要措施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

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

2、活化例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活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3、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

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

第二阶段实验总结2009、8

通过实践证明:以课题实践为依托,“把握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促进师生良性同步发展”的研究其功能、价值在于:

1.确立现代教学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现代教学效益观要以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弘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符合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时代要求。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把个性生命权的主动发展还给学生,更多地关注师生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互惠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生机勃发的重要部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不断地发展。

3.在以“动”促“活”,以“动”促“思”的生成有效性的探究过程中展示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让师生真正经历了“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生命历程。师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良性发展。

4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课堂生成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生成有效性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课堂生成有效性的切入点。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是课堂生成有效性的保证。

5.新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人的生命发展观”是师生良性同步发展的思想基础。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强调主体意识的的附加,以至学生的数学学习缩手缩脚,学习成为一种鲜有创造的劳动。

教师课前应结合教材、授课时间、学生家庭情况、学生认知程度等各个方面情况进行总体规划。例如,依据教材实际,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方向,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重点,学生可能进行的信息资源收集活动等,以便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再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性思维

习惯,考虑在多维教学目标建构过程中,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目标失衡时,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应变与调控,教师都应在课前进行整体规划、宏观

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生成问题时进行水到渠成。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的课堂实践观念,以主导性引领主体性,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2、充分发挥课堂生成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习惯,提高交流能力及水平,并形成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3、以此次课例研究为平台,提高一线教师的研究水平,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二)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生成的因素

生成与哪些因素相关?教师、学生、教材还是环境?哪些因素对生成的作用最大?如何利用一些有利的生成因素等?

2、生成性资源的来源及合理利用

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成来源的丰富性,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生成内容的教育价值

在一些课出现生成的状态下,哪些生成对本节课的教学有效,哪些是无效的?如果利用一这些有效的生成内容这课堂教学服务等?

4、生成性教学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

生成性教学能否较为突出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概念界定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生成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研究前期,课题组对全校六个年级38个班级的数学课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有了极大的转变,数学课堂学生的冷静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在仔细地观察及研究后我们又发现,多数课堂中,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在配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合作和讨论并非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而是一种外在的“逼迫”,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虽然,有些课堂中出现了几个游离于教师掌握之外的学生,但他们的问题很快被教师言语或行为所逼回,进而服贴的在座位是等待教师的下一个提问。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仍然地新旧间摇摆。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7

一、加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 认为教师讲得清楚、透彻, 就是好课;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就是好课。事实上, 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从是否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衡量。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们传统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一般理念和教学法) 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潮流, 因此, 当代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 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民主化”, 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把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变为“学生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习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 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组织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会后给与指导和点评来共同解决问题, 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和指导以进行解惑。这样, 学生不但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 还从其它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 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 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 自主学习还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 进行个别化学习, 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

当今社会, 信息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不断加快, 21世纪教育的定位已成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因此,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把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重视学法的指导并重, 引导学生多思善问, 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和活动, 而不是简单地包办代替,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 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 创造能力不是自发产生的, 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见就会被扼杀、被埋没, 学生也终生只会模仿而已。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情绪, 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 这样就能培养出独具见地的新苗。独立思考要反复多想, 所谓“多想出智慧”。多想将导致人们走向创造性的道路,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 才能超越常规, 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想, 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 得出新的结论。因此, 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 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此外, 在教学中, 有时学生提出一种与教师所想不一样的新见解或方法, 教师不是认真研究、积极鼓励, 而是横加批驳、冷嘲热讽, 这就必然严重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所以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 要充分重视他们的创见,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生才有勇气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别出心裁”的念头。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彻底解放思想, 破除种种清规戒律, 学生的独创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活动课程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课程, 而活动课程则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使得众多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 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擅长模仿, 但缺乏创造性。

在课程构建中, 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确是一句真理。因此, 要积极开设活动课, 教学中要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 从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做合一。它要求学生和教师, 课前做好活动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大胆进行试验和革新, 不断产生新见解、新方法、新工艺、小发明;课后, 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学科课程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去。

四、教育学生多读书, 为创新奠定基础

要有所创造, 就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因为, 人们的头脑, 不管如何聪明, 它只是一个加工厂, 加工得有原料, 如果不通过认真读书去储备知识, 想凭空思考而期望有所创造, 即便搜断枯肠, 也不会有任何创造。马克思的头脑之所以聪明过人, 就是由于“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使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因此, 勤思善想, 必须凭借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见解, 是努力读书的结果。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8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只有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膜,放下思想包袱,放松学习,开动头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对于学生的错误或是理解偏颇,杜绝简单粗暴的批评训斥,而应给予中肯的指导与适当的激励,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鼓励学生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对于方法的优化选择,不急于甄别,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分析比较中优化解题思路,精简解题步骤。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更能促进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创设情境,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

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努力创设情境,合理设计教学提问,从而使问题的呈现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部分内容时,例题中“24×13”,教材中的计算方法是将13分解成3+10,再分别和24相乘,最后将结果相加。而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提出这样的问题:计算24×13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很容易想到将13分解成其他形式,如5+8,5+9等形式可不可以?还有的学生会大胆将24分解成其他形成,如4×6,3×8行不行?这样就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创设了情境,将教材背后隐藏着的创新因素挖掘出来,从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加以培养。

三、注重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中,更直接体现在动手操作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动手操作与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忌怕麻烦教师的包办代替与走过场的简单应付操作、应付实践。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教学时,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先出示隐含着循环规律的一幅图形让学生整体观察,问他们这些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认真观察,并从中找到其排列的规律,这时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图形从第一行到第二行是怎样变的,学生认真观察后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图形变化的规律,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拿出学具小棒摆一摆,移一移。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排列性问题,要求学生把第二行变到第三行,再由第三行变到第四行,学生的兴趣高涨,动手操作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了乐趣。操作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梳理。循环规律的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较难,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引进了动手操作的环节,顺利突破了这一难点,学生们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铺路搭桥。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刚板书好课题,我就发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踊跃发言,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啊?它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呢?看到学生敢问善问,我心中充满喜悦。这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些基础上,就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相互补充解答。如,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这一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自我解决,教师就交给学生探究,帮助提问的同学解答。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学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它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呢?”等问题,则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教师一道合作探究,从而既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又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得以调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起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9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10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注重实践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文明进化永恒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的统一的个人所组织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1】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了培养创造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将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

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过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求同创新榜样作先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鲁迅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我和鲁迅比童年”,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比鲁迅更具成功的客观条件,找到了向前辈学习的动力中学课本中这样的榜样俯拾即是榜样作先锋,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示范创新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送董邵南序》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然后问学生我为什么要放这个玩具,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析异创新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课例,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2】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鼓励了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这个课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效果不错兴趣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统一、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可见,抒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展现个性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师生心理融合沟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追根究源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熬夜是勤奋吗?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都明白,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关爱家园》作文课上,我在展示祖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同学们尽抒赞美之词之后,播放了母亲河被污染的新闻片,然后配乐朗读了两首诗《我们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种氛围,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地球的发展,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总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放胆作文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给大学生写家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八极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 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新建的信誉商厦很感兴趣,写了《城关新景观──信誉商厦》,有的学生写了《孟村弯头畅想曲》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西的王宅北面的土地沙化情况,及汽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多种一棵树》、《为了摘下口罩》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孟村属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王天官墓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在参观了八极馆后,写了建设性文章:《八极人应朝哪里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探索刚刚起步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携起手来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教育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第85页 2.马伯成:《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3.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上一篇:运营管理中心职责下一篇:中国的海洋资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