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发展创新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状与发展创新(精选9篇)

现状与发展创新 篇1

高校年鉴的现状与创新发展

高校年譬是以年为单元编印记载学校在一年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发展概况的.一种综合性、实用性工具书,它以其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突出“服务教育”的特点,为高校教育管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对高校年鉴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当前年鉴编撰工作中存在的同题,对年鉴创新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作 者:金峰 吴洁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12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年鉴   编撰   创新  

现状与发展创新 篇2

人口的流动必然影响到工作的变动, 为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共同制定颁发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时规定》中指出:在人事调动或职务变动时, 有关单位应及时将其任免通知告诉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档案管理部门应密切配合, 避免“无头档案”的出现。同时个人还应及时向企业索要人事档案并转交新单位, 保证人事档案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此外, 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定期作好检查、核对工作, 保证人档一致, 防止对人事档案的涂改、销毁和撤换, 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准确性。其中“无头档案”的处理相比更要谨慎。:

(l) 认真鉴别档案材料的保存价值。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处理“无头档案”时, 首先鉴别档案材料是否具有保存价值。对一般性简历登记表格和作为组织参考性的人事档案, 可以登记造册, 报领导批准后销毁。对重要的有保存价值的人事档案, 要继续保存, 或查清下落, 转给有关部门。

(2) 仔细分析, 认真查阅档案人的下落。可以通过人事档案的形成部门、当事人原来工作单位、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线索进行查询。

(3) 经过多方查询, 确实找不到下落的“无头档案”, 根据规定可转当事人原籍档案馆保存。当事人人事档案不齐全的部门, 可以向当事人原籍档案馆查询。

二、不断完善企业人事档案内容制度

工作档案是记录个人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成长录, 影响到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求人事档案记载的内容能全方面反映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社会活动, 因此, 必须把反映个人业务水平、工作业绩、个人信用、职业培训、违法记录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人事档案中去, 适当采用定量指标考核作为对个人工作业绩和态度的记录, 突出个人能力的发展, 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1、突出员工“个性”彰显“特性”

性格决定能力, 直接反应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事档案中有更多关于个性特征的纪录, 利于决策者根据下属个性的了解将其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员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除了能将个人能力发展到最大, 除了获得与工作成正比的收入外, 各个成员之间性格互补还会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一份“特性”鲜明的档案, 在对现有单位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外, 还可以为员工应聘到下一单位起到提点作用。如此, 既不浪费企业甄选时间, 还能让员工尽快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能量, 是用人单位纳贤的最要参考。

2、杜绝主观臆断

我国目前记录个人经历德才的人事档案大多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客观简单的经历记录和情况写实, 一是所在组织给予的评语鉴定。

用人单位的鉴定评语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个人的信誉档案。为避免上级领导的主观臆断而造成的人才流失, , 企业人事可以制定各项指标来衡量或总结一个人的德才能绩。这些指标应当由权威部门根据不同的职业制定不同业绩考核标准, 以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使个人的工作业绩和各方面的表现有客观、量化的记录材料, 以此来增强人事档案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3、排冗留精, 补充新内容

人事档案中应该保留最精简恰当的内容, 摈除无实际用处, “客套话”的内容。首先应该确定人事档案内容设置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改进;相关决策机构应当审时度势, 规定新的归档范围, 淘汰参考作用不大、不适应新需求的材料, 降低冗余劳动量, 把价值大的材料突显出来。

社会的发展讲求创新进步, 人事档案的内涵应得到相应的扩大和丰富。除了包含个人履历、个人能力之类的记述性材料, 还应当包含更能表现个人品德的内容。新的时代, 人的信用度越来越受用人单位重视, 员工的个人品行远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这也是很多单位认同的。因此, 在新形势下, 人事档案中可以增加个人信用的记录以及所受到的信誉嘉奖。这些都将为人事档案锦上添花。

三、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 需要制定完善的人事档案评估体系。以人事档案的利用和对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开发为评价宗旨, 以个人的业务能力考核、职业道德评价等定量和定性指标为评价标准, 最后对个人的岗位、薪酬的评判依据, 进而形成企业员工完整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 带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

主管部门定期考核:主管人事档案的部门, 有义务对企业人事档案的保管进行监督, 可以采用定期考核的办法来执行。确定考核范围与频率, 保证依法检查, 统一服务标准与收费标准, 制定健全的考核标准。对所辖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定期检查考核, 对合格的机构颁发许可证, 并实行年检制度, 对不达标准的机构进行整顿、人员培训, 或撤销其管理权限。此外, 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也要进行培训并实行资格证制度, 并定期考试更新知识, 将主管部门考核的制度落到实处。

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专业评测: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现顺应了当下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中介机构不仅对各个文件寄存中心的管理理念、方式、查全查准率等进行测评, 还当对其管理的人事档案进行考核, 设置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级别, 对人事档案保管机构进行专业测评。

在现有基础上的创新改革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人口发展的需求, 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 更好地为企业的竞争发展服务。

摘要:流动人口增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个人经济价值的创造则与其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企业发展之本要有完善的人事管理, 而人口流动的频繁以及职业选择的宽泛却使之成为难题。在新形势下, 如何进行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提出可行性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企业发展,人事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彼得斯, 罗伯特·沃特曼著, 戴春平等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2]、王益明, 《人员素质测评》,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现状与发展创新 篇3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金融业务多元化。从过去单一的银行业务发展为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信托、租赁等多种业务,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业务也从存款、贷款、汇款三大传统业务发展为本外币存款、贷款、结算、信用卡、证券、外汇业务以及委托、代理、保管、咨询、评估等多种服务性业务并存的新局面;资产业务从工商企业流动资金信用贷款发展到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消费贷款、汽车贷款、贸易循环授信等;中间业务从传统的汇兑结算扩大到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售国债、代卖保险与投资基金等新业务。

(二)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与健全。1979年至1983年,我国恢复和成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管理与运作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1986年,第一家以股份制形式组织起来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重新开业,1987年,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发起建立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成立,此后,第一家由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开始营业,其余十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进入我国金融体系;1990年,我国先后成立了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从此证券公司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4年又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民生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新成员;1997年底,有74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营业;1999年,又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初步完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不足。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利润最大化,而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产权不明晰,没有完全独立,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尚未真正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约束奖惩机制不健全,经营好坏一个样,缺乏利益上的驱动,责任感不强,而且国有金融机构能够依靠垄断经营赚取丰厚利润又无倒闭的风险,这种缺乏利益的刺激和竞争的压力,是无法进行金融创新的,即使有,也只能是在低层次上的创新。

(二) 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不成熟。金融创新的发生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金融管制的放松。只有放松管制,才能使金融创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才有可能。二是公平竞争的市场。垄断是创新的天敌,没有竞争便没有创新的外在压力。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大多是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进行的,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管制放松、混业经营的开展,使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出现同质化倾向,金融业竞争空前激烈,因此金融创新是谋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够理想,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其缺乏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尽管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的金融环境已较为宽松,但同西方相比,还存在着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如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一方面限制了竞争,同时又限制了金融创新种类的扩大。

(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倾向,事实上的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政策,造成货币市场规模小、交易主体及交易品种少,市场发育滞后。就从资本市场来看,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股票市场发展快,债券市场发展慢,在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相对发达而企业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发育滞后,股权市场期货市场尚未形成,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影响了金融创新的步伐,由于金融工具少,企业融资选择余地小,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四)金融工具品种少,投资不方便。目前表现为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以往我国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大部分集中于负债类领域,这与金融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竞争相对激烈是一致的。他们竞相推出创新工具,拓展创新业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在贷款领域由于是卖方市场,竞争相对较弱,各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因此创新相对较少。据统计目前我国金融工具构成中各种存款占到近80%,直接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十分缺乏。金融工具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从而造成企业负债率过高和银行的压力过大。

(五) 金融技术创新有限。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技术保障和关键。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多为规避管制型创新,技术型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创新的薄弱环节,由于金融机构的科技水平有限,造成所创新的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

(六)金融法规不健全,秩序不规范。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模式是先实践后监管,已出台的一些金融管理制度滞后于金融实践,这种做法故然有其优点,但也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例如金融机构盲目提高和变相提高存贷款利差,证券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将大量银行资金引入股市,挪用股民保证金等违规操作,扰乱了金融秩序,不利于金融监管。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对国有金融机构改制重组,建立现代经营机制,增强金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改革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减少政府干预,建立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只有使我国的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金融机构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去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二)培育竞争性的市场,激活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要降低金融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国内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行业,通过设立更多的股份制或其他形式的非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改变国有银行的垄断状况,形成多种类、多成分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结构。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会挤占国内金融机构的部分业务空间,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很多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我们要做好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各项准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还要对所有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要允许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兼并重组,不断壮大非国有金融机构,形成更多有实力的竞争主体,加大国有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压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

(三)加强金融创新的力度,开发出更多的金融工具,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促进金融市场平衡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和扩大市场主体,是货币市场健康运行的微观基础,要允许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开展代理融资业务;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市场利率是自由交易的货币市场上众多买卖双方对资金供求状况的平衡以及对宏观当局调控信号的价格反应,它是宏观管理当局实现其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目标。其次,要继续坚持发展资本市场,改进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设计新的贷款品种,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尤其要发展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券发行比重,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发展一批交易成本低、获利高、风险小的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可转让的商业票据等,满足市场多方面的融资需要和规避风险的要求。

(四)改革金融宏观调控体制。金融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有较大的自由度,所以,宏观上应实行以间接方式为主的调控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调控机制市场化,通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基本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间接调控宏观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二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市场化,由市场定价,管理当局实行间接调控,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驱利性和竞争会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五)大力发展金融技术创新。技术性金融创新代表着当前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流和方向,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有巨大潜力,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创新产品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创新发展论文 篇4

新时期下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和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因此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工程管理,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要将项目资料按照施工工序、施工阶段以及项目类型的不同等进行分类,然后将不同工序或者项目交给不同的部门来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方式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将管理目标进行细分加强管理,但是这种管理的形式不够统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体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最终对建筑工程整体管理的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在新时期,人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充分利用BIM技术,结合实际建筑工程的情况建立项目模型,模拟施工,同时模拟管理,对工程管理效果继续拧预测和分析,最终总结出一套高效的管理措施,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进度。

2.2拓展培训项目

新时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就一定要加强对建筑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拓展培训的项目,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安全意识方面和施工技能方面。安全意识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安全生产和施工。另外,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而现阶段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很多行业都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建筑行业应该将节能环保的意识贯彻到建筑工程建设中。这就要求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中,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并提升其专业技能。

2.3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首先,要创新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我国建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因此一定要落实管理责任制,建立工作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同时也要有有效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制定管理体制。其次,还要不断创新工程的管理模式,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3结束语

新时期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培训项目,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环保意识,建设绿色建筑,同时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作者:吴艳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南方农机,,(4):156-157.

[2]桂慧龙.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7,(1):150-151.

[3]施海囝.论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住宅与房地产,,(3):149.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篇5

按照科技部公布的制造业企业行业分类标准,结合全国民营企业创新现状,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样本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模式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

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对此,可用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加以说明。例如,到2004年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共申请专利15415项。其中,东部地区11397项,占全部专利数的74%;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380项和1638项,各占全部专利数的15.4%和10.6%。显然,东部地区民营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远比中西部地区活跃,专利创新活动占全国的七成以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地区。

具体分析,东、中、西等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区域外省市之间民营企业的创新差别也是十分悬殊的。例如,在东部地区,专利申请位居前五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3721项)、浙江省(1909项)、山东省(1855项)、江苏省(1317项)、上海市(933项),第1位的广东省是第5位上海市的4倍多;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安徽省(574项)、河南省(451项)、河北省(338项)、湖北省(286项),安徽是湖北的2倍;而从全国角度看,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最高省份(广东省3721项)与最低省份(海南省9项)相比相差高达413倍。

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省市自治区专利申请结构也千差万别。在15415项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数为5700项,占全部专利申请数量的37%,不到四成。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583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80%,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40%;中部、西部分别为671项和446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11%和9%,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28%和27%。可见,东部地区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占有优势外,在发明专利申

请上的优势也很明显。此外,东部地区自身的专利申请结构(40%的发明专利比重)也要远远好于中部(28%)和西部(27%)。

(二)原始创新倾向大于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10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在822家企业中,有1个以上专利的企业275家。在275家有专利企业中,数据完整,能够计算出自主创新能力指数的企业有105家。我们据此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数据库。经筛选和整理,剔除商贸、房地产、服务业等个别非制造业企业后,完整填列“创新模式选择”调查项的样本企业共计767家。

在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78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为原始性创新,占企业总数的49%;有299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引进、模仿再创新,占39%;有65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集成创新,占8%;选择其他创新模式的为25家,占3%。

(三)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

不同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从调查的结果看,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最为明显,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这说明中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对专用设备制造业来说,由于技术引进程度和速度受行业发展和市场的双重限制,在客观上反而刺激了国内专用设备制造业原始创新活动的发展。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的主导模式。这与中国多数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或模仿西方技术成长起来这样一个背景有关。

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按照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分类,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83家企业选择采取独立自主的创新模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50%;有275家企业选择联合创新模式,占36%;有109家企业选择了其他创新方式,占14%。

就行业特征来看,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以联合创新为主导模式,这可能与行业领域创新风险大、创新投入高有一定关系。尽管联合创新是世界创新领域的普遍作法,但由于法律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中国产学研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很不完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仅凭自身信誉是很难维系技术创新联合体的顺利运作的。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联合创新还不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

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在这里,我们可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差别。限于样本数量较小,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化到行业。从表3可以看出在105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或102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最强。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见表4)。

(五)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的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也较差。

我们用105家样本企业200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用企业2005年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技术创新导致的经济产出,通过对两种创新分类标准下四种不同创新模式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简称研发收入比)与资产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由于数据完整的集成创新模式企业过少,统计结果可能会以偏概全,我们不再对集成创新模式企业的研发收入比和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样本企业的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比)与创新经济产出(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程度整体上说是很低的。四种创新模式下的相关系数最高的只有0248,且显著性水平也不理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益整体上是较低的,引进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相比、联合创新与独立创新相比,前者的研发投入占比与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程度要高一些。

(六)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新能力逐渐提高

我们在计算出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2005)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自主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例如,在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重庆力帆集团和江苏波司登集团所在区域的产业集聚度较高,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江苏省常州市羽绒服产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50%。

软件工程管理现状与创新策略论文 篇6

关键词:软件工程管理;管理现状;策略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然而软件工程的开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件开发与发展过程中,软件工程管理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软件开发成功的关键内容。但是,在软件工程进行管理时,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与问题,严重阻碍软件工程的发展与开发。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不足,需要从软件工程现状以及以后的创新入手,并对此进行详细的探讨。

1软件工程的概述与管理现状

1.1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管理主要是指为了完成某个软件项目中的具体目的与需求,需要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技术以及辅助工具来完成。若要使得软件工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启动、执行、控制、运行以及结束。

1.2软件工程管理现状

浅谈企业人事档案现状与创新发展 篇7

1 我办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1 管理基础薄弱

当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薄弱, 未建立健全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对人事档案管理重视不足

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与员工仅是雇用关系, 花精力投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会浪费企业资源, 没有必要。因此只是在形式上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而并没有实际支持该项工作。这种现象不断的强化, 从而导致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都不健全, 更别提科学性和先进性了。

1.1.2 人事档案检查、监督不力

大多企业的人事档案长期凌乱、无人问津, 不能充分发挥其功用。由于企业没有定期对人事档案进行整理、检查, 使人事档案管理存在漏洞, 新增的材料缺乏连续性, 甚至部分员工的档案资料丢失;甚至有些企业人事管理人员借调岗或单位合并的机会把未整理的档案资料移交出去, 推卸责任, 给员工本人以及新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增添了许多麻烦。

1.1.3 档案传递存在问题

档案传递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相关的操作程序不规范, 档案传递不及时, 二是企业不按传递制度, 将人事档案当普通邮件寄件或不做机要传递, 在未填写传递单、未密封的情况下就给本人自带, 导致人事档案被篡改、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1.1.4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死角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来对企业管理进行评判, 至使企业为追求利润而采取许多短期行为, 在企业营运过程中放弃了人事档案管理, 从而导致人档分离、档案自存、档案散乱、丢失、篡改等违背档案法规的行为出现。甚至有些企业把经济发展贡献做为依仗, 不重视档案工作, 极大的影响了档案部门的正常工作。

1.2 企业人事档案质量差, 直观性、准确性、完整性不足

一是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资料收集时, 内容不详实, 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二是所收集的资料缺乏完整性以及准确性。有些企业的人事档案的内容仅包含员工的姓名、年龄、性别这些基本信息, 而对反映员工学历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情况的资料则不足, 三是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在填写或录入员工档案资料时不够严肃认真, 甚至随意更改, 导致档案内容存在错误。此类人事档案不能为选人、用人提供准备的依据, 影响了员工的晋升以及调岗, 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没有实际参考价值。

1.3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有些企业管理人员仍采取手工编辑、检索, 而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运应档案管理软件。这种管理方法无法形成员工的工资级别、职务任免等材料或不能及时归档, 并因此而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方面, 有些人利用档案管理的漏洞, 伪造档案资料。例如将提前工作时限, 变更学历、年龄等等。另一方面, 有些企业出于某种目的, 故意更换材料或隐瞒事实, 造成虚假或不全人事档案信息。这两种情况, 都有损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而人事档案资料的失真, 必然就会影响对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力配备、退休解聘、人力补充、使用等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使用人单位出于被动状态, 特别是现在一般采用先进人后调档的方式对人员进行录用, 一旦用人单位发现问题, 已无法更改。

2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创新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知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漏洞, 因此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让其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为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 并解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要尽职尽责, 加强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原则、严守制度, 尽力管好用好人事档案,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组织人事工作。人事档案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起自我的档案意识。对于那些不重视建立人事档案的企业, 企业员工要注意定期督促相关管理者客观公正地建立自己的人事档案。如果每个员工都能对自己的人事档案重视, 一旦档案内容发生变化, 员工就会以书面方式及时告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这样更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人事管理工作, 避免出现“无头档案”, 同时也可以针对其管理的人员的特长进行人事安排, 使他们扬长避短。

2.2 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

现代化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应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当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 使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如:如制订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管理条例、档案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借阅制度、人事档案管理的查阅、借用和传递制度等等制度, 并通过完善的、有效的制度来强化规范人事档案管理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归档、查阅、借用、传递等工作, 从而确保人事档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最佳的效力。

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 可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设备, 来缩短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的处理传递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利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新型载体, 如机读人事档案管理、声像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人事档案管理等等, 通过这些方法大大的节约相关人员查阅人事档案的时间, 提高了服务质量。

2.3 加强对人事档案专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 必须具有过硬专业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 要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来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通过培训, 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尽快适应现代科技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让他们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积极创新, 做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 并适应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手段来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管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有了以上素质, 才可能对充分发掘档案信息化平台的潜力, 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使企业人事档案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结束语

传统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做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就必须从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多方面来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从而让企业人事档案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事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人事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羊建国.对当前人事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4) .

[2]李莉虹.关于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 2010 (6) .

现状与发展创新 篇8

【关键词】创新 管理系统 模板 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5.5;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8-01

一、创新项目发展和管理现状

本科生创新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越来越受到各高等院校重视。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将本科生创新列入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主持或参与多项创新项目,同时针对工科、文科培养要求,理论研究、实物制作、实验仿真等研究内容不同设置了多种类型的创新项目,导致创新项目类型不断增加,创新项目数量急剧增加。

创新项目数量和类型的增加必然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井然有序的管理会促进创新项目在全校范围内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项目的管理方式可分为二类:第一类利用办公软件和各类纸质审批表实现,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有大量的纸质文档传递。第二类使用创新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可自动汇总数据信息,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然而根据各学校管理系统的调研,这种方式管理模式单一,不能适应不断发展中的项目管理需求,管理系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局限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管理系统的目标

针对创新项目发展的现状,为解决现有问题,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能够覆盖多类型项目的申报、过程检查、结题管理工作。不同类型的项目管理方式可能会不同,具体表现为申报时间、研究时间不同,评审方式不同,检查方式和评价标准不同等,系统应适应这种多样化的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可定制模板,将申报、检查、评审等管理过程以任务方式进行,可同时并发进行。

2)根据绩点、以往项目记录等对申报学生进行条件过滤。由于申报项目的学生数众多,一般学校会对申报学生提出要求,系统应能根据预先设置的过滤条件,自动判断学生是否符合申报要求。

3)系统应记录项目的任何状态变更信息。状态变更信息主要包括项目人员变更、指导教师变更、项目中止、项目延期、项目整改,由项目组长在系统中提出变更申请,通过审核后给予变更,并且记录变更时间,变更前信息等,省去项目团队各级部门签字和纸质存档的繁琐。

4)能够方便的实现各种运行数据的统计功能。根据管理部门的要求,自动生成立项项目基本信息、过程检查结果、项目研究成果等统计信息,方便学校开展评价、宣传等工作。

三、解决方案

1.项目管理流程

虽然各高校运行的创新项目类型众多,每个项目的训练目标、运行方式不同,导致各类项目管理方式不同,但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具有共同特性,如下:

图1.创新项目管理流程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由学院管理部门、学院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过程管理。项目的征题、申报、过程检查和结题工作都由学校管理部门通过新建任务的方式发起,任务包括起止时间,任务涉及创新项目及承担学院。例如在结题任务中,新建任务代表各项目团队开始上传结题材料,任务结束代表项目评审结束,任务起止时间即为开始上传结题材料到学院提交结题结果的时间,可以指定参加结题的项目名单,及项目由哪些学院负责组织结题。考虑到不同类型项目对项目申请、过程检查和结题的要求不同,申请书、检查表和结题验收表采用word模板,由学校管理员指定,在数据库中记录各类表格的关键字,用于分析提取各项目团队上传word文件的关键内容。

2.系统分析

根据以上管理过程,系统分为6个子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征题系统、申报系统、评审系统、项目运行管理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信息发布分为两类:发布到公共信息平台,发布到用户,即用户间通信。

征题系统:项目发布人可以是老师或者学生,学生登录系统后可查阅所有发布信息,对于感兴趣的项目可主动联系发布人进一步沟通了解。

申报系统:学校管理员新建一次项目申报活动后,学生可登陆该系统申报项目信息。由于各类型项目申报书要求不同,所以系统中的申报书模板和汇总字段不同,要求模板可由学校管理员修改编辑,且汇总表的格式可由学校管理员定制。

评审系统:评审原则为:分组评审,每个项目由多个专家评审、最终结果由专家组长给出。通常申报项目数众多,项目的具体评审工作由学院具体负责,学校管理员应可以将申报项目分组至各学院,由学院组织专家完成评审。

同样,由于项目类型不同会导致评审方式多样,要求评审标准和评审结论可定制,即可设置评审标准中单项内容和单项分值,评审结论是否包括“建议经费总额”,“建议评审结果”是否包括项目级别。

项目运行管理系统

学校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包括:过程检查,项目信息维护,结题验收。

(1)过程检查。项目运行过程中根据项目类型和运行时间不同,可能进行多次过程检查,所以每次检查由学校管理员新建,指定参加检查项目并分配至各学院管理员,确定检查表模板,检查时间范围,检查方式。检查方式包括:答辩和材料审查两种方式,材料审查采用评审系统进行,答辩则需要学院管理员将检查结果登记在系统中。

(2)项目信息维护。项目的任何的变更信息需要由项目组长在系统中提出申请,审核后才能实现变更,系统中可记录所有变更发生时间及变更前的内容。

(3)项目的结题答辩功能与过程检查功能类似,由学校管理员新建结题任务,学院管理员录入结题结果。为了统计需求,项目组需要单独列出成果信息,方便系统自动生成成果汇总表。

四、总结

现状与发展创新 篇9

土木建筑学院工程管理0701班李壮20074150104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更要具备良好的创心能力,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目前创新能力是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欠缺自我培养

【正文】

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因此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如何?

受我国当前社会大环境或者我们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

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待改革。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学生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强化训练来取得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趋于收敛,在处理问题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二是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并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我们并没有发现并利用好我们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同时,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2、知识覆盖面窄。

大学学习的针对性极强,专业划分很细,这样固然可以使自己所涉及的知识更加精通,但是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据我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很少踏进图书馆。创新是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要将自己新颖的想法变成现实,更需要对各个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利用。知识面狭窄直接禁锢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

3、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行动的信心。另外,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大学生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呢?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1、善于观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在创新的环节中,积极观察,发现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积极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中发现创新点,为创新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要善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开辟新的领域,著名的美籍华人、诺贝尔奖的得主杨振宁来华讲学时谈到,在外国学生眼中,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但他们胆子小,教师没讲的不敢想,教师没教的不敢做,所以中国没有在人文、科学等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确实,我觉得现在我国大学生“拿来主义”思想浓厚,一切都以现成的为准,极少有人会想过要创造出来一些东西让别人“拿去”用,这就是我国大学生思维定势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善于观察,打破思维定势。

2、涉猎群书,扩宽视野,扩大知识覆盖面。

大学期间我们的时间很充裕,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尽量打破专业束缚,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转化,使自己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造思维能力,为自己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间。

3、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类竞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训练项目。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积极参加此类竞赛可以锻炼我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经历。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观《上海堡垒》的影评及观后感下一篇:国内货运代理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