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作者:莫连英 文章来源:星槎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7 10:18:5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实践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市场、游乐场、商场、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当家的重要性,当家要考虑第天理财的开支,每餐吃什么等等问题,要为全家人服务。如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没有人做饭,您吃什么?进行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会儿同学们有的说:“我等爸爸妈妈回来才吃饭。”有的说:“我会在冰霜拿东西吃。”有的说:“我会自己来做饭”。我针对第三个同学回答的问题,先给学生讲述做饭做菜方法。第二天刚好学校搞一次野吹活动,我趁机让学生尝尝自己做饭做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有的说我的饭烧焦了,有的说我的饭还生的,有的说我们的饭湿了„„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到别班观察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废物利用》一课时,我让学生知道废物利用的作用,废物利用还可以制作许多作品。我先教学生利用空可乐瓶做成了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 “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内容不多,对于爱思索,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而且要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并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意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与课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许多观察和操作,单凭课堂的有限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如植物栽培、种植等需要课后来完成,如能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在课外去扩展、去实践,则往往能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2)与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创造活动。(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可以完全在兴趣和特长的支配下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生动。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用这个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也可以评价他人, 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呢?这个问题是我在1997年提出的。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2000年9月起, 对“培养师生创造知识的能力的研究”, 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所辅导的学生王锰的《何处建站更合理》一文在《数理天地》2002年第六期上发表。所辅导的学生李灵超的《在计算器上发现的规律》一文在《数理天地》2003年第八期上发表。这两篇论文在200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获省三等奖和一等奖;2007年所辅导学生于震的“一箭重射”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二等奖。

学校制定了《大庆27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活动计划》、《课程管理制度》, 使课程能够顺利地实施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2007年9月1日起,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综合综合活动课程。08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09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初一、初二年级只开设了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部分。

2007年11月27日, 校教研室召开了全校教师参加的会议。会上, 我传达了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会的内容。介绍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

每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后, 给高一每位学生的家长寄封信, 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信上有校长的签字并盖有学校的公章。请家长看后在回执中签字。让家长对这一课程有所了解, 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家长们表示支持。

因为这些学生在上高中前都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 所以, 我校把课程目标定为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了解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一课时。每学年第一节课上, 我向学生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开设的方法。举例说明培养世界顶尖级人才的方法, “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还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还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第二节课中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我校只搞课题研究。一个学年中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向学生宣布课程实施计划。

做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分组——确定课题——聘请导师——申报课题——制定计划——实施研究——结题交流——评价。9月, 学生自由分组, 1~8人一组, 推荐或自荐组长。对在一个月内还没有分到组的学生, 我就用抽签的方式给这些学生分组, 也用抽签的方式确认组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分到组。10月, 分组后,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课题。课题是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学生生活中任选的一个问题做为课题;学生自主聘请课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者老师。填写课题申报表交校总课题组审批。11月, 接到项目通知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研究计划。12月1日起, 学生按计划自主实施研究。第二年3月, 学生自主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4月, 交流。以班为单位开论文答辩会。学生当众宣读自己小组的研究论文后, 回答听众的提问。5月~6月,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评价采用等级制评价法。分为A、B、C、D四个等级。A表示优秀, B表示良好, C表示合格, D表示不合格。在实施过程中, 每一任务提前或推迟几天完成都是可以的, 但一定是要真实的, 发现弄虚作假的要求学生重做。

高一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5个学分;高二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10个学分。

严格进行课题的管理, 教务处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资料都存档备案。

07~08学年里, 高一年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由学生自由分组, 共分了20个课题组, 每组研究一个课题。08~09学年里, 高一、高二年级, 共有45个课题。2009~2010学年里,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 共有90个课题。

社会实践部分。学校对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开学前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军训得到2个学分, 学生参加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共6个学分。

社区服务部分。学生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累计50小时的得2个学分。

学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社区服务活动表”交班主任考核评定成绩后, 交教务处备案。

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可以常态化实施的。

甘校长经常过问课程的开设情况。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亲自到班级听课, 耐心地指导, 受益非浅。

学生、家长、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开设这一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都比较了解, 统一了认识。

不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例如, 学校在进行月考时占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时。课时占就占了, 也不要求补上。考试前的几天里研究性学习课就让给学生自习。

尊重学生的选择。向学生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上, 学生可以对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或学生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发表看法或质疑。给大家时间、空间允许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课上学生可以发言, 也可以做作业, 复习、预习学科课程的内容等。决不能因为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而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学生做课题研究可选的时间是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要尽量少用时间做这件事。可选的场所是班级内、校内班级外的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理化生实验室等、校外可用的场所。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但同时只能有一人发言。学生选择在校内班级外活动需得到班主任的同意。选择在校外活动需得到家长、校长都同意。以有家长、校长签字并盖有学校公章的协议为准, 把保证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头等地位。

摘要:人才分为四级, 即市县级人才、省级人才、国家级人才、世界级人才。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的方法是“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用这一方法使两名学生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三个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關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室;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中国学生的理论能力强而动手实践能力差早已不争的事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对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营造实践的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使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创设实践的氛围。当我们将学生带到既没有讲台,也没有黑板,但却摆放着许多工具、材料以及学生作品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时,学生各自朝着自己的工具和材料所存放的位置走去,拿出工具、材料或是前几节课还没有完成的作品,分散到包括劳技教室在内的各个空闲的场所继续开始自己的设计、制作和研究,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每一个问题和困难的解决,都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检验和训练。在不断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树立“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观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室里开展的动手实践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他们参加活动之前,不少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许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一样,老师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老师叫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他们可以先看看展台上摆放的作品,了解其他同学做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自己实践的课题。值得再次提出的是,学生在确定自己的实践课题的过程中,不是看到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而是既然别人已经在做什么,自己就尽可能不做什么,这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创新”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而这种应用对学生创新观念的形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显著

效果。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但在大多数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缺乏经验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策划一个集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的活动方案至关重要,这种做法能确保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如2006年举办的“今天小制作,明天大手笔——生态城市的构建”主题活动以及2012年第九届福建国际英语科普夏令营活动中策划的“趣味科学比赛——马过竹桥”活动方案,都是集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我的“生态城市的构建”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在福建省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该活动由学校统一提供规格一致的基本建桥材料和基本工具,要求学生以制造小组为单位,自行构思设计一座竹桥,并根据评选规则评出一、二、三等级、最佳外观设计奖和最佳承重设计奖。最后,7班2组设计的竹桥“蓝海焰影”以火焰的跃动造型为主题,体现了超凡的气息和青春的朝气,得到评委的一致青睐,以外观积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拿下了“最佳外观设计奖”;2班2组的“何桥”借鉴了赵州桥和埃菲尔铁塔的一些设计原理和理念,以每公斤建桥材料承重44.375公斤的承重系数跃居承重排名榜首,夺得了“最佳承重设计奖”;2班1组的“奈桥”以外观和承重积分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摘得了本次比赛一等奖的桂冠,霸王桥和鹊桥同获二等奖,何桥、宏桥、凤凰涅槃桥并列三等奖。“马过竹桥”活动也取得空前的成功,得到省科协国际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四、策划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自主性与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与主题实践活动有所不同的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更加强调学生选题的开放性。在上述“生态城市的构建”和“马过竹桥”的主题活动中,虽然各班级小组构建的“生态城市”和“竹桥”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不同的造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成分,但它们都不能脱离活动主题的束缚。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我们应该策划更加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笔者策划的“我动手、我制作,这是我的代表作”活动,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这些课题既可以是科技制作类,也可以是科学探究,还可以是动漫设计、科学DV创作甚至是一幅书画作品。由于每个学生完成的都是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从而使活动的成果更是丰富多彩,质量大幅度得以提高,优秀成果层出不穷。

五、展示交流,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

“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活动的目标性、整合性、实践性、预成与生成相结合、自主性与开放性和兴趣性6项基本原则。参

加“活动”的同学,从看别人做些什么,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从自己曾经做了什么,现在又能做些什么,他们创新思维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交流和探讨的能力显著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以上活动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智慧资源以及以学生所在的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资源,学校不需要多少经费的投

入,活动就能很快地组织开展起来。学生作品的科技含金量也许不高,但活动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从身边开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道溶.综合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建军,张建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宋月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写作文,除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外,还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拓宽训练时空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习作兴趣而写空话假话,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就让学生从说开始,强化说,以说促写。

说话,虽是正常孩子都会的日常的生活交流,绝大多数孩子能流畅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在课堂上,他们要回答一个问题,往往就会变成茶壶里的饺子,明明有,却倒不出来了。这就需要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刚入学的学生,肯定有答非所问、说话不完整、词不达意等现象。这是正常的,老师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听,细心地教他们说,并热情地鼓励孩子们说。一般孩子在与老师的磨合中就会慢慢明白老师的要求,懂得说话要完整、通顺、明了,并努力让自己做到。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是要努力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大加表扬,让孩子们尝试成功,并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比如第一节说话课《自我介绍》就是以学生最熟悉的自己为话题来说话,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知道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暗示学生一定的说话顺序(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当学生能流利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每天让孩子们写一句话,写给老师、家人。一是可以巩固已学过的汉语拼音;二是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提前写话,将写的训练提前。当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用拼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便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来写话,开始是单幅图,渐渐到多幅图,学生开始只能说出故事的梗概,慢慢地将故事写得生动起来。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提高得那么快。不同的孩子进步的速度不同,但都是在向前努力,就要给予表扬。这样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平时,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下笔自然言之有物。

二、将写作变成习惯

当孩子们能用文字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我就让孩子们尝试写日记。在一年级时,我并没有提出“写日记”这个名词。只是每天的作业里有一项写话要求,如“用一段话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写一段话告诉老师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样的”……都是一些学生熟悉、易写的内容,所以学生并没有畏难情绪,而且我每天早上一定逐一阅读学生的文章,将优秀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将进步大的同学名字写在当天的星星榜上。这样学生都将写话当成了乐事,做起来自然是越来越好。

慢慢地,学生就有了基本的写作能力了,这时在阅读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性,更重视写作方法的剖析和运用。有时课上可以仿说,如学《风》这一课时,学生就能仿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云儿飘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向我们挥手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长发飘起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抚摸我们了……”学习《小松鼠找花生》,学生就可以续说:“小鼹鼠看到小松鼠在那发呆就过来说,‘花生在地里哪!’小松鼠拔起一棵花生秧,果然下面都是胖胖的花生宝宝。”这是课上学生说的。课后我留的作业是续编故事,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编故事的乐趣,效果自然非常好。我就是这样,教材中有内容写教材里的,教材里没有就写班级或者家里发生的事,渐渐地学生就能自己选择内容写了。

三、注重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虽然日记是真情的流露,但要成为好文章,自然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极丰富的储备。鼓励学生多读书。小时看看漫画,听听故事,会拼音了读注音读物,从童话、寓言起步,渐渐到名著美文。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美文佳段,格言警句,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巧引妙用,努力让学生的文章文美立意高,走出平庸,走向创新。

(黑龙江省虎林市第三小学)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能力;创新;培养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知识迁移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就是创新。物理作为一门抽象的注重推理的学科,决定了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物理科的学习中能够将知识上下衔接,前后贯通,能够做到联系生活,举一反三,学有所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也只有这样的物理教学才会使学生有所进步,有所超越。我认为,物理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打破传统,师生间的角色要有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定位

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下,有经验的教师,他的课堂氛围一定是民主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无处不在,在这里,学生的个性被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被广泛倾听;这样的课堂上不见了往日的师道尊严,少了学生羞涩、胆怯的目光,更多的是老师循循的引导,学生积极热烈的发言,活跃的思维,迸发的激情,走的更高远的联想和想象。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在这样课堂上学习的学生,他的积极性就会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学生的参入度非常的高,参入,探讨,交流,甚至争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激烈,看似紧张的课堂氛围实则是民主的体现,当然,这时教师要把握时机,要使学生归心,回归到知识点上来,回到课堂的教学目标上来;在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对话、交流和知识的迁移创新代替了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尊重、信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取代了以往的惟命是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在这样的氛围中而盎然,您可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思维的最大驱动力。

二、以境激情,增强学生的创新力

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既备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并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并运用自己的积累,创造性的发挥,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营造和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关的氛围,触碰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参入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体察细微,善于发现,表扬鼓励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利用一切可能锤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刻意求新,不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物理实验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感知创新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科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法宝,它能够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具体,又因为感知了理论生成的整个过程,所以学生对物理事实的获得变一目了然,晦涩深奥的道理也因此变得浅显生动起来,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也就有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解决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获得成功,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方法上给与一定的指导,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因疑善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习---实验---探究---兴趣,物理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只要我们老师引导适当,方法对头,学生学习物理的这个循环就会由浅入深,步步加码,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烈,由最开始的小扣柴扉到后来的脑洞大开,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起来,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因而产生。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黑林镇中心小学王忠彩

内容摘要: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数学创新能力

数千年以来,创造已与人类之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本文就“激发创新兴趣、创设创新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具有探索性的信息情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师提供“两个工程队要修一条路,甲队修要8天才能完成,乙队修要6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甲、乙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

2、甲队单独修三天后,由乙队单独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3、甲队单独修3天后,与乙队合修剩下的路,两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4、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多少?

5、乙队每天比甲队多修多少?

这样,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无任何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对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猜想情境。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师生间要建立起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相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此,我大声鼓励全班同学不要迷信书本,要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又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

(三)创设求异情境。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1、(5×4-8×2)÷22、5×4÷2-8

经过教师的努力点拨,有学生根据围成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即5×2-8。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条边拉来3分米,另一条剩下的长度5-2就是长方形的长度。这样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再 “创造”。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数学信息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二册)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 就是把研究对象在思维中分解成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 然后分别加以考察与研究, 研究它们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在整体对象中的地位, 考察它们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从而揭示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物理中的分析, 就是研究对象的分离, 物理过程的分拆, 多维矢量的分解;综合, 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 把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在思维中重新结合为一个整体,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物理中的综合, 就是整体的观念、全程的思想和整合的知识。分析和综合是一种辩证思维方法, 因为只有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才可能是有机的综合;也只有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才可能是有效的分析, 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高中物理教材几乎每一模块中都蕴涵着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受力分析中的“隔离法”和“整体法”, 运动的分解与合成,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 动能定理与功能原理,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部分电路与闭合电路, 电磁感应的微观过程与能量守恒, 电场、磁场中带电粒子的瞬时状态与运动轨迹, 光线与光学成像等等, 都是分析综合方法的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广泛应用的生动例证。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可称为分析综合能力。因为能力与方法是密切联系的。一般地说, 人们完成某方面任务的能力的强弱, 是与人们掌握完成这一方面任务的方法的自觉程度与熟练程度密切相关的。可以认为:方法是能力的“核心”, 是对能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在高考提倡能力立意的背景下, 在近几年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 都明确提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能力等五种能力要求, 这些能力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但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推理, 是分析综合的前提, 而数学工具的运用和物理实验能力又建立在分析综合基础上, 或者可以说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划分, 分析、综合分别属于第四和第五类要求, 仅次于第六类评价。因此, 根据笔者的理解, 分析综合能力是中学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推而广之, 分析综合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能力, 因此必然是高校区分考生素质与潜能的重要方面。因为“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每一种思维活动都是脑的分析综合活动”。

二、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有许多师生把题海战术看成是制胜的法宝。一是他们信奉熟能生巧, 在大量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他们甚至奢望于猜题与押题。但是在新的物理情境和变换的知求关系面前, 面对的往往是“生题”, 而成为失败者, 因为他们缺少的恰恰就是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应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 从起始年级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会一套习题不如传授一种方法, 传授一套方法不如培养一种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科学的思维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良好的习惯应该从高一 (甚至是初一) 开始培养, 如:善于思考、善于自我发问的习惯, 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不管什么物理问题, 都首先要有确定研究对象的习惯, 养成这个习惯, 不管以后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裨益;凡涉及与力学有关的问题, 养成对受力进行分析的习惯, 一重二弹三摩四它, 次第分析, 不多也不漏;状态和过程分析是打开物理问题的钥匙, 一个过程连接着两个或多个状态, 状态必须经过过程而变化, 不同过程遵循不同规律;养成运用辅助手段的习惯, 画一个草图可以把状态和过程揭示得明明白白, 一张纸一折一叠, 使人茅塞顿开。

例1图1a展示的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车载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 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的脉冲信号, 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 图1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 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 p1、p2的时间间隔T=1.0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m/s, 若汽车匀速行驶, 警车的速度是10m/s, 问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 (2) 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本题的研究对象有警车 (测速仪) 、汽车和超声波, 但关键是超声波的来回传播, 在扫描仪上得了发射和接收的脉冲信号, 因此分析的关键因素是取超声波为研究对象。画出一个草图 (如图2) 可以把警车和汽车在各时刻的位置清楚地表示出来, 这就是状态图。状态之间的过程连接构成了距离的等量关系。在图1b中得到的有用信息是什么?每一小格表示1/30秒时间, 时间差即发射间隔T=1s, 两次反射信号时间差t= (39.5-11.0) /30=0.95s, 如果能把图1b的时间信息和图2的位置信息同画在x-t坐标中, 就成了图3, 警车、汽车、超声波的各种关系就非常清楚了。

马上可建立以下方程式:

2x1-l1=VSt1, 即2x1-V0t1=Vst1,

x1 (V0+Vs) t1

= (10+340) =70 (m)

同理:2x2-l2=Vst2, 2x2-V0t2=Vst2,

x2= (V0+Vs) t2

= (10+340)

=52.5 (m) 。

待测汽车两次反射超声波脉冲的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s=x1-x2-TV0

=70-52.5-1×10=7.5 (m) ,

其对应时间:

△t=T+x2/Vs-x1/Vs=0.95 (s) ,

V2=△s/△t=7.5/0.95=7.9 (m/s) 。

2. 提倡独立思考不言放弃的精神

分析综合能力应该是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从来没有见过的问题即所谓的“生题”, 就是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生题”千变万化, 企图把天下的“生题”都变成熟题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而且这种方法贻害无穷。遇到一个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首先心里不要“畏惧”, 要有勇气, 特别是要有兴趣去研究它去攻破它, 不轻言放弃, 即使在短时间内不能把问题解决, 也要坚持“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它”的顽强精神, 慢慢地最终把问题解决, 只有在这样的磨炼中, 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动辄问老师或者同学, 轻易就去查对教辅书上习题答案和解法,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习上的浮躁。应时刻牢记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3.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面临着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有人称教师在课堂上是“平等的首席”, 平等是师生人格的平等和话语权的平等, 但首席毕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学生探究学习, 并不排斥讲授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 教师在畅游题海的基础上精选典型例题, 条分缕析, 思路清晰, 富有启发式的讲解示范, 关键处画龙点睛、一语道破, 启发但不灌输, 示范而不包办, 会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例2 (2005年江苏高考第18题) 如图4所示, 二个质量均为m的弹性小球用两根长均为L的轻绳连成一条直线而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给中间的B球一个水平速度v0, 方向与绳垂直。球相互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 轻绳不可伸长。求 (1) 当小球A、B第一次相撞时小球B的速度; (2) 当三个小球再次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小球B的速度; (3) 运动过程中小球A的最大动能和此时两根绳子的夹角; (4) 当三个小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绳中的拉力F的大小。

教师解析示范:

物理情境分析:这是B球在v0方向作变速运动, A、C两球绕B的做圆周运动的三体问题, 把A、C对B的速度转化为统一对地的速度并建立x、y坐标, 利用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 是解决问题的总线索。

研究对象分析:A、B、C是三个相互联系的质点, 由于在水平光滑的桌面上, 可只考虑中间轻绳的作用 (碰撞时除外) , 因此以系统为研究对象, 必要时再作隔离。

状态分析:开始A、B、C在同一直线上, 只有B具有初速度v0, 称为状态1, 到了A、C两球相碰前要碰未碰时为状态2, 碰后A、C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不变可称为状态3, 三球再次处在同一直线上称为状态4。

过程分析:从状态1到状态2, 由于绳子的拉力作用, 使B减速, A、C加速, x、y方向动量守恒, 总动能守恒, 从状态3到状态4, 绳子是否始终使B减速, A、C加速, 这是问题的关节点, 似乎可做这样的假设:当三球再次处在同一直线上时, B减速为0, 由x方向动量守恒mv0=2mvA, vA=v0/2, 系统动能, 因此可作这样判断, 在三球共线之前的某一位置B速度为0, 此后加速到三球共线的状态。有了上面的分析, 问题不难解决。

(1) 设小球A、C第一次相碰时, B速为VB, 则A、C具有y方向的分速度和x方向与B相同的速度, 由A、C的对称性可得x方向动量守恒mv0=3mvB, 及vB=v0。

(2) 当三球再次处于同一直线上时, 由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

mv0=mvB'+2mvA,

mv02=mvB'2+2×mvA2,

得vB'=-v0, vA=v0。

(其中另一组vB'=v0, vA=0即初态)

所以B球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相反。

(3) 当B的速度为0时, A、C的动能最大, 设此时A、C的速度大小为u, 两绳的夹角为θ, 如图5, 则由系统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

(4) 解略。

可见粗线条上展示解题思路, 细节上条分缕析, 关节点交代清楚, 使学生不是雾中看花, 似懂非懂, 而是青菜烧豆腐———一清二白。

4. 重视通解, 鼓励特解

所谓通解, 就是寻常思路普通解法, 建立在常用的分析综合基础上的解法, 就是特殊思路, 非常规解法。通解具有普适性, 有一定的保险系数。特解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特解特在简洁巧妙、特在独辟蹊径, 有时令人叫绝, 但特解不具有普适性, 甚至有一定的风险。分析综合更多体现在通解上, 应重视理解;特解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应鼓励应提倡。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例3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块, 中间连着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 竖放在水平桌面上, 如图6。现在弹簧上端的m1上加外力F使其压缩到一定程度, 放手撤去F, m1在上升过程中可以带动m2脱离桌面, 问外力F的最小值是多少?

通解:设弹簧自然长度为l0, 由于m1重力作用压缩x1=m1g/k, 加上F压缩继续形变x2=F/k.当撤F, m1上升使弹簧伸长x3=m2g/k时, m2将离开桌面 (如图7) , 考虑到m1在F撤去后实际上是作简谐运动, 以0'为平衡位置, 因此AO'和BO'都是对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x1+x3=x2, 即m1g/k+m2g/k=F/k, 得F= (m1+m2) g。

分析的是O'、A、B三状态, 综合的是整个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特解:如以F'向上提m1, 弹簧伸长到某一程度时, 使m2离开桌面, 此时F'= (m1+m2) g, 所以F=F'= (m1+m2) g。

这种解法来得简洁利落, 它是逆向思维的产物。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4-02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教师指导下全员参与,围绕一个个鲜明的主题,通过学生的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等形式而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性的活动。它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能与需要,利用这种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观察内容,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做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关注。其次,在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再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美丽的叶子》这个活动主题时,正值秋天来临,叶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叶子落在地上。下课后,学生们喜欢用叶子的叶柄玩“勒宝”的游戏。我对孩子们说:“这个游戏真好玩!但是叶子的叶柄为什么有的结实,有的易折呢?它与整片叶子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大家对树叶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收集不同颜色、形状的叶子,共同研究它。”课上,学生们拿着自己收集的叶子观察,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提出了问题。教师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也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动手、动脑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而动手、动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显著特点,这也是符合儿童的特点的。学生乐于动手,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自己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美丽的叶子》这一主题活动,当学生了解了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作用后,我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叶子做成漂亮的叶子标本,如“公鸡、青蛙”等动物形状,用叶子做字幅、做出拓印画等。动手、动脑、动口,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发展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时间、空间,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离开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活动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空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如,我在教学《走进电话》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电话发明者贝尔制作电话成功后的喜悦,我让学生准备了纸杯、棉线、牙签等用具学做“土电话”。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明确了一个简易电话的组成,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制作好后,学生分组试打、试听后,发现由于线绳短,纸杯的底部空隙太大,棉线未伸直,出现了影响“电话”传声效果等问题。教师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土电话不能传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全班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共同分析土电话传声的原理。最后,在反复试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快乐。

把大量活动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自主地的参与活动,从而在尝试、操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的目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它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作为实践活动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课程与教学论》 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 2003.1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麻栗坡县麻栗镇三家小学

高世艳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教材,新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综合素质强,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四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创新交流能力 语言是同学门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迅速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难度高,跨度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中的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能够营造民主的、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创新交流的能力。如:教师先呈现I have a rabbit/ cat/ dog…,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A:I have a rabbit.B: Really ? May I have a look? C: How nice!然后出示图片或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交流,又如:当学了food以后,就要有一个go shopping的综合表演,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创办自己的专柜,当一切就绪的时候,呵,还真是个热闹的百货商场,有玩具专柜、学习用品专柜、食品专柜,甚至还有水果专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购买物品,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也是很细致到家。还不时听到组员提醒着“营业员”和“顾客”要使用专业用语,我也被感动了,加入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孩子们语感的生成。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本课的语言知识和学习技能,还能把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对话中,对话内容丰富多彩。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意识,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成功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生学会质疑,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释疑。此外,还应适量设计灵活性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积极寻求不同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又训练了他们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有这种讨论问题的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营造创新的教学气氛。

三、注重自主探究,鼓励创新探索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如何获取知识,以实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尤其是英语教学,教师更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共同参与、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民主的合作,使课堂在更自由、更丰富的背景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带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创新,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以提高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地利用知识的能力。

四、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 “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新时期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也可以适当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合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图片时,我们可以先把人物在做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想象,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英语课堂中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是学生喜爱的,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duck,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 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elephant和 panda,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观察力和表演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开发了智力。如:教到 seasons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下来,比一比看谁的春天最美丽。我的话音刚一落,同学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拿起彩色笔,认真画了起来,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的一张张百纸就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春天,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多彩的“春天”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在掌声中,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创造活动是指第一次提供新颖而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造的特征就是新颖、独特、有价值.根据创造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感知能力、协同能力、捕捉机遇能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

作 者:杜思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44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造性 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77-01

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英语课堂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让学生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学先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疑”开始,靠“疑”来推动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索、讨论、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敢于质疑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质疑,不要武断地、盲目地否认学生的观点,要保护学生质疑和创新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定冠词the的用法前,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She often plays the piano and sometimes plays basketball on the weekend.有学生提问:“在这个句子中,为什么piano之前加the,而basketball之前不加the呢?”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笔者原本的教学计划,但是笔者没有忽略学生的问题,而是立刻表扬了这个学生,同时灵活调整教学,结合学生的问题先教授the的以下用法:在乐器之前要加定冠词the,而在体育类名词前不加。接着,笔者又列举了若干例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为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对定冠词the的教学也顺利完成了。这样教学,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提高记忆力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包括单词、短语、句型等。很多学生反映,由于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他们感觉学习英语很吃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授学生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例如,教授单词lonely时,笔者给出例句: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lone mother lived alone and often felt lonely.笔者没有直接翻译例句,而是要学生猜测例句的意思。学生已经学习过lone和alone,因此他们很快就猜测出句中出现的新单词lonely是寂寞的意思,句子可翻译为: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单亲妈妈独自居住,她常常感到很寂寞。通过学习这个句子,学生不但学习了新单词lonely,而且还弄清了lone、alone、lonely的区别和用法。此时,笔者再提示学生:“我们可以用造句的方法来记忆新单词和它的用法。”这样教学,比单独教授单词的读音和拼写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还从中学到了记忆的技巧,其记忆能力有所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英语实现交际的目的。然而,很多学生忽略了对英语的实际运用,有的甚至“怕开口”、“羞于开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畏难等消极情绪的影响,杜绝“哑巴英语”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畅所欲言的交际场景,培养学生的良好交际心理,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开展交际活动。

例如,学习“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一课,笔者设计了对见面礼仪进行询问的对话训练(如,问:“What are people in China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答:“They’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在正式授课前,笔者先教授了一些在对话练习中需要用到的单词和词组(shake hands, bow,kiss等),并请3组学生(每组2人)到讲台上进行对话训练,在对话的同时还要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再请台下的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对话训练。这样教学,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达成了语言学习目标,还学习了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其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上一篇:网站安全检测报告下一篇:系部学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