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篇1

民族山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与川区相比差距巨大。在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落后地区的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少年儿童更需要关爱。,民族山区的初中英语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不能满足人们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等日益增强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本文拟从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学生的需求探讨以及创新对策三大方面展开阐述,力求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在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境,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约着教与学的健康协调发展。本部分将结合民族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剖析制约因素,总结各类困境。

1.资源的制约

远离城镇的民族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资源的匮乏,交通滞后等原因,造成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迟缓,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使得英语教学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制约: ① 教师资源匮乏。民族山区学校教师流动性大,且工资水平与川区教师相当,专业的英语教师不愿意到山区学校从教,只要有活动空间就千方百计调离岗位,导致大部分小学不能正常开设英语课,即使开设也是由非专业教师任教。这样,学生们到七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英语,基础几乎为零。② 教学设备资源匮乏。很多学校连录音机都难以配备,更别说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了。这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特别是听力和口语的训练,难以规范化,以致当地学生们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地落后于川区学生。③ 辅导资料匮乏。民族山区很多家庭都十分贫困,无力给孩子们购买辅导书籍、英语词典,学生除了课本以外没有其他资料。至于MP3、收音机、复读机等训练英语听说能力所需要的数码产品更是不敢奢望。

2.语言环境的制约

学生们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使用本土方言进行交流,而且大部分教师是本地人,本土方言就成了课堂教学语言。在方言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普通话水平很低,更谈不上运用普通话交流,作为第三语言的英语需求最低。再加上英语氛围不浓,校园、家庭、乡村根本看不到英语宣传标语、广告,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学生们与英语的接触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时间十分有限,甚至在课堂上,英语教师也并非全部用英文授课。

3.英语教材的困境

现在初中英语使用的教材趋于城市化,与民族山区的文化跨度很大、差异很大,给教与学带来困难。学生们被大山束缚了视野,没有机会了解外面的繁华世界,因此教材的部分内容是不能被形象理解的,如关于电脑网络、麦当劳、NBA、网球、高尔夫球之类的话题,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视野。纵使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解释,学生们也只是迷茫地被动接受,无法透彻掌握。

4.学生自身的素质制约

民族地区的学生因受家庭环境,地理位置,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自身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女孩子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上到三年级便出现陆续辍学的现象,初三毕业的寥寥无几,大学毕业的更是少之又少。然而,部分学生在苦学的背后,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有效地自学,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他们未能掌握预习、课堂上做笔记以及课后复习这些基本的方法,同时,误以为学英语只要把单词背熟就行了,将英语学习简化成了枯燥的单词背写,极少兼顾课文、句型,抓不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此外,山区孩子因受交通的制约,生活、学习涉猎面窄,普遍比较淳朴憨厚,缺乏自信,害羞,开口难———不敢说英语,觉得说英语别扭,害怕说错会遭别人讥笑。

二、民族山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探讨

我就某民族山区初中学校随机挑选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通过简要的问卷收集数据材料,以大概地掌握他们学习英语的现状以及期待,从而更好地总结教学对象的各项需求。

通过对问卷的各项调查题目回答情况的数据统计,发现:20%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学习英语,50%认为 一般,30%选择不喜欢;1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在于个人兴趣爱好,为了升学的占30%,60%觉得是基于家长老师的要求; 6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最难的是听力和阅读两部分,口语和语法则占 30%,写作占10% ; 65%的被访者觉得平时缺乏题目训练,造成对各种常考题型不熟悉; 70%的学生喜欢老师将实物引入课堂,认为教学游戏和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帮助掌握新学知识;85%的受访者不想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英语,10%想在众人面前说英语,但希望老师能给他创造这样的机会,仅5%选择 “想,完全没问题”。

据此可知,他们在考试题型训练、情景教学、游戏的引入、语言环境的创造等方面都存在需求,有待教师通过课内外的引导、协助而逐步满足之。

三、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对策

面对教学的困境,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本人根据民族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结合自身的山区实践经验,提炼出以下创新对策。

1.推行系统的学习方法,创新基础制度

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和课后复习上:通过预习把握新课的概况和疑点,有利于在课堂上及时消化;课堂笔记有助于抓重点、难点,达到事倍功半效果;课后的复习以及题目训练,能帮助学生加强吸收知识点,更透彻地掌握所学内容。由于学生们缺乏以上概念,不善于学习,在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因此,在实施阶段,教师需注重说教与监督双管齐下,加强抽查———核实是否执行,奖惩严明,以培养学生们科学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

人尽皆知,背诵课文和听写是英语科目教学的两大基本功。然而,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制度质量的基础上,实行一些创新措施,起到更好的锻炼作用:背诵课文,每节课抽出五分钟,让学生(以抽查、指定或者自愿 的形式)站到讲台上背诵,且在背诵之前作简单的自我介绍(根据知识水平的高低作具体要求);听写,尝试让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轮流担任老师的角色,负责读出单词或者句子,其他学生按常规听和写,此外,可以邀请若干学生继续担任老师———给听写本打分,当然,教师要统筹全盘、监督引导。

2.引入分层教学,建立对应小组

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的小组,并区别对待。在民族山区学校里,很少会按照这一方法分班授课,一个班级里往往参差着各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在授课上引入分层教学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后分层,依托建立各种英语小组的方式,促进因材施教。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听写情况等,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建立单词冲锋队、英语加油站、英语爱好小组,分别对应基础薄弱者、中等水平者、较优秀者,提出有差别的要求,小组活动过程中侧重相应的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英语题型来分类,如会话组、阅读小组、作文小组等。

3.营造语言环境,贯穿课堂课后

将实物带入课堂,帮助学生形象地学习英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到讲台上表演课文内容,如对话段落,或者设定适当的情景展开模拟会话,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入游戏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借鉴、收集已有的游戏,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自创,重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关注细节,如对回答问题、模拟表演的学生音量作要求,引导大家大胆、大声开口说,甚至示范“喊出”英语;坚持“每天一句话”,挑选难度适当、有意义、有深度的英语谚语与名言,如“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简单易学的句子,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同时,倡导活学活用———在写作、对话中灵活引用。

课后,在校园里,通过指导设计英语黑板报、成立英语角、校园广播播放英语歌曲、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说英语、用英语的氛围。校外,由于很多学生需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且放假期间要干农活、放牛羊等,因此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倡导山间朗读,磨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鼓励学生将英语带回家,教父母、弟妹一些简单的单词、句子,共同进步。

4.创造性地利用有限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

民族山区的初中学生,背负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压力,通过考入高中、大学,从而走出大山,教师要正视这一需求。山区学校条件落后,印刷资源有限,一学期下来考试次数在三四次左右(包括中期和期末),不像川区学校每单元有测验,每月有月考。那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仅有的几次考试,在批改、讲评完毕后,跟进后续监督———开展抽查活动,即就试卷上的题目考查部分学生,从而检验讲评的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针对辅导资料缺乏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本课或已学的内容,穿插各类常考题型的训练,如句型转换、语法选择题等,生动解析,紧跟考点和热点。至于大规模的题目训练,可以让学生轮流执粉笔将其抄到在黑板上,既可达到检测教学质量、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可提高部分学生的书写水平及胆量。

以上是本人对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反思探讨,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学科 英 语

作者 李淑燕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篇2

福建省将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成立,随后相继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水产科技推广与创新有了较大进步,对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科技支撑的作用。

为适应新时期水产技术推广,笔者结合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经历和开展送文化、送服务、送温暖、解难题“三送一解”活动的实践,谈谈水产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思路与对策,以供参考。

1水产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实践

1.1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县水技站在古镛、水南、高唐等地示范推广三角鲂、“浦江Ⅰ号”团头鲂、倒刺鲃、福瑞鲤等10多种优良品种,力推各种类型增氧机、微孔增氧设施、自动投饵机、种植黑麦草养鱼、草鱼灭活疫苗注射、吊网捕鱼等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1.1.1水产“三养”高产示范与推广1988~1992年参与市水技站组织的池塘养鱼、流水养鱼、稻莲田养鱼等“三养”高产技术示范推广竞赛期间,全市每年度评比均位前列。

1.1.2三角鲂试养繁苗增殖示范推广1989年从湖北引进三角鲂夏花鱼种,在本站下村试验场进行保种培育亲鱼。1992年开展试行繁苗获得成功,当年并将培育的鲂鱼夏花鱼种推广大田坑口水库增殖。自鲂鱼规模人工繁苗后,共向省内推广江河、水库、电站库区等大水域增殖供应苗种3 200万尾,各地市增殖点反馈大水面增殖效果良好[2]。

1.1.3河蟹仿生态池塘养殖示范1997~1998年开展河蟹仿生态池塘养殖示范20多亩,为省厅在将乐举办“全省河蟹养殖培训班”,提供参观点。

1.1.4虹鳟引进养殖示范与推广2000年从北京引进虹鳟苗种,利用玉华洞溶洞水试养,在省内获得成功,次年在高唐考坑和万安建立了山涧水养殖基地养殖虹鳟鱼,尔后市局在将乐举办虹鳟鱼养殖技术培训班,在全市推广养殖虹鳟鱼;随后全省冷水鱼养殖现场会在将乐召开,相继扩展龙岩、南平等内陆地区养殖虹鳟鱼[3]。

1.1.5虎纹蛙稻田生态养殖示范2007年在光明各布推广示范烟后稻田生态养殖杂交虎纹蛙3.33hm2,7月初投放体重4~6g的幼蛙,9月底经省厅组织现场网围验收,捕获商品蛙63.17kg/536只,平均体重118g,养殖成活率68.9%,单产达284.55kg/667m2[4]。

1.1.6泥鳅池塘养殖示范2015年在南口蛟湖、古镛桃村等地开展泥鳅池塘养殖示范,效果良好,南口蛟湖百亩养鳅点开展人工繁殖泥鳅苗供自养有余可外销。

1.2电站库区水域渔业开发示范

1.2.1电站库区放流增殖范厝电站建成蓄水后,1989年在该库区增殖了4~6cm规格的鲢、鳙、团头鲂、草鱼等鱼种75万尾,增殖的鱼类翌年生长个体重达0.25~0.3kg,1992年雇请外地捕捞队捕捞[5]。

1.2.2电站库区放流增殖中华绒螯蟹1991年在范厝库区增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300万只。据调查,增殖的蟹个体重达0.15~0.3kg,1993年秋库区沿岸许多农户仅一个夜晚捕捞河蟹收入达3 000~4 000元,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5]。

1.2.3电站库区网箱养殖1991年在范厝库区开展5个毛竹框架式网箱养殖草鱼试验,年底现场验收一个28m2网箱,草鱼成活率达96%,鲜鱼重500kg,净重362.5kg,单产12.95kg/m2[5]。

1.2.4库区水域承包经营开发为探索国有水域渔业开发与投资问题,2000年在南口上仰、里坊村试行农户“自治管护”模式,投资购买春片鲤鱼种300多kg在池湖溪河段中放流增殖,开发溪河水域渔业,鲤鱼当年生长0.75~1.0kg。2002年经县人民政府授权,县水产部门对范厝电站库区水面进行投标承包经营开发渔业。业主承包后当年投资购买72万尾大规格鲢鳙鱼种和11万只中华绒螯蟹投放库区增殖,开发库区渔业[5]。

1.3开展送文化、送服务、送温暖、解难题“三送一解”活动

1.3.1发挥水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县水技站自2006年以来选择了水南城郊池塘养殖区、高唐、光明等地草鱼、鳗鱼养殖区和小王水库等地开展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测报工作,每月及时上报水产养殖病害有关测报资料。并利用省水技总站“水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将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情况及其防范措施,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送给养殖户,供防治病害参考。每当有台风、暴雨、下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时,都能及时将相关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送给养殖户、捕捞户,以供预警防范。

1.3.2举办养鱼技术培训班2007年实施省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2年后,每年实施“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补助”项目期间,根据年初的培训内容、培训期数的计划,在县局或下乡办班,利用PPT课件直观形象地开展了“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养殖用药”、“渔业法规”宣传等内容讲座,深受养殖户的欢迎。通过培训讲座和法规宣传,养殖户都能自觉遵守《水产养殖用药准则》,有效保障了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自2004年至今,将乐县送省、市检测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检测的鳗鱼、草鱼成鱼和草鱼种样品,其应检药物残留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

1.3.3深入实地指导标准池塘建造水技站人员能积极深入光明阳光冬青养殖场新建池塘、南口绿泉养殖场鳗池改造和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项目建设、高唐楼杉洪灾冲毁百亩池塘改造、高唐赖地豪安鳗业特种养殖场“陆上工厂化养殖建设”项目现场实地指导。

1.3.4开展水产试验示范水技站近年来在光明阳光东青养殖场100多亩池塘成鱼养殖和小王水库实施规格12m×12m的16个大网箱养殖示范、南口绿泉养殖场利用50个玻璃缸开展循环水净化养殖幼鳗探索。在推广示范期间,深入到小王水库大网箱养殖点、阳光冬青养殖场、南口绿泉养殖场循环水净化养殖鳗鱼等地,现场指导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应用、饲料投喂、鱼病防治、生产管理等,并要求做好渔业生产与养殖用药等“三项记录”等,并能帮助养殖业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2水产科技推广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2.1电站库区水域资源利用问题

当范厝电站蓄水初期的1992年,县水产部门在库区养殖18个网箱草鱼,因当年7月5日将乐境内连日降暴雨,加上金溪上游池潭水库泄洪量达2 630m3/s,超出危险水位1.77m,养殖的草鱼网箱被汹涌无情的洪水冲绞流失,被冲逸草鱼2 250kg,经济损失达14 000元。

2002年6月16日池潭水库泄洪量达8 280m3/s,超出危险水位4.5m,当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推广1 060个小网箱养鱼全被洪水冲毁。2005年6月21日池潭水库泄洪量达6 980m3/s,超出危险水位2.95m,库区承包经营者投资增殖的鱼种亦随洪水流之。从近年来发生洪水的情况来看,将乐县金溪河范厝等梯级电站属于低水位日调节的河流型电站库区水域,库区内库湾少,蓄洪能力差,常因暴雨和上游池潭电站泄洪库区水位随即暴涨,影响库区水域渔业开发。

2.2城郊连片养殖池塘问题

由于高速公路、工业园区企业的兴办、城镇化建设需要,填占了原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下村良种场、水南黄泥坑、水南大段等地城郊建设的连片养鱼池塘,其养鱼面积呈逐年萎缩状况。目前水南地段的池塘因水源问题,无法满足供应水南大段养鱼季节池塘用水之需,池塘常呈低水位状态养鱼,时常因池水缺氧或其他污物源流入,没有大量新水注入,导致养殖鱼类经常浮头、翻塘或中毒死亡,影响养鱼效益。

2.3推广服务对象的变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种田与外出打工收入相差较大,乡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目前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和幼小儿童,有的举家迁居城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呈下降趋势,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对水产业新技能的接受吸纳能力有所减弱。

2.4县、乡推广机构人员状况

水产行业人员编制和在编人员状况县水技站原有5名编制,前几年被调整给其他所站1名外,目前在编水产技术人员4人。全县乡镇水产人员编制13名,目前仅水南、高唐、万安、黄潭4个乡镇在编人员4人,还有9个乡镇尚未配备水产技术人员。

2.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

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率发生、生产风险较大;农业科技外部性强、排他性弱,农民需求高。我国在现行体制下,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都相对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由于科研、教学、推广相互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仍然是农业科技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3水产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思路和对策

3.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法宣传力度

认真学习,大力宣传贯彻新《农业技术推广法》,对于加快推进县级水产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注重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技推广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履行科技推广公益性职责

向养殖户、生产经营组织推广的水产技术,必需经过试验、示范,以确保该技术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尊重其意愿开展水产技术示范推广,实行“零距离”无偿技术服务[1]。

3.3提升科技推广服务技能

加强学习渔业法规和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提高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

3.4培植新型水产养殖大户

积极宣传引导投资者,充分利用将乐金溪河段梯级电站库区水域发展增殖生态渔业。同时深入乡村实地,为创办新的水产养殖基地的投资者采点选址,积极向省市申报、力争项目建设财政资金补助,扩大池塘养殖面积发展水产养殖生产,培植新型水产养殖大户、养殖企业。

3.5力创和完善多种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深入持续开展送文化、送服务、送温暖、解难题“三送一解”活动。一是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利用PPT课件直观形象地讲解“无公害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水产养殖产品与安全用药”、“渔业法规宣传”等内容,使养殖户掌握一看就懂、一讲就知的“短平快”技术。

二是时常下到水产养殖推广示范点,现场指导,帮助养殖户、养殖企业解决一些生产实际技术问题。

三是根据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测报的情况,利用省“水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将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措施,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养殖户,供防治病害参考。

四是每当有暴雨、下雪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时,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养殖户、捕捞户,以供预警防范。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会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J].中国农技推广,2012,28(12):16-19.

[2]吴金石.三角鲂规模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7,(1):42-46.

[3]吴金石,江仁党.闽北山区冷水性鱼类养殖发展思考[J].黑龙江水产,2007,(1):24-25.

[4]吴金石.江仁党.杂交虎纹蛙烟后稻田生态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08,(6):29.

[5]吴金石.浅议山区电站库区水域渔业开发[J].河北渔业,2007,(1):9-10,53.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篇3

关键词:林权;创新机制;黄山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93-02

1 黄山区林权流转现状

黄山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6 205hm2,林木蓄积量725万m3,森林覆盖率达79.9%,2015年林业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为30.3%,林业在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通过制度建设、市场建设,黄山区林权流转得到了健康有序地发展。据统计,全区现有18 910hm2集体林权实行了平稳流转,占集体林地面积的15.3%。其中,集体统管山流转1 561hm2,占集体统管山场面积的19%;林农责任山、自留山流转17 349hm2,占林农个人林地面积的15%。从流转的方式看,出租、转包林地面积547hm2,占2.9%;入股合作面积4 835hm2,占25.6%。转让林地面积13 528hm2,占71.5%,转让是林权流转主要形式。

2 林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小而分散 目前,黄山区3.6万农户家庭承包经营面积共96 173hm2,户均2.6hm2,且一户多山。可见集体林经营总体上仍呈小而散的状态,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林地碎化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2.2 认识不一致 一直以来,对待林权流转可谓是有支持,有反对,有观望,有疑惑,社会各界人士和媒体也从不同角度也进行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是对林权流转可能引起的林农失山失地问题关注最多。黄山区林权流转的现状是,林农责任山、自留山流转面积占其山场面积的15%,转让林地的林农要不就是有其他稳定的收入来源,要不就是转让的林地大部分为荒山及交通不便难以经营的山场。

2.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抽样调查显示,现阶段黄山区林农只愿将其20%左右的林地流转出去让别人经营,其原因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林农仍把林地当作安身立命的基础和获取生活资料的必要来源。加上林改后林价不断上升,林业税费减免政策的实施和林业收入上升的预期明显,林农更是不愿急于转让林地。

3 林权流转创新机制的建立

如何从实际出发理清林权流转思路和方向,科学引导和规范林权流转行为?必须以思路创新抓林权流转,以林权流转促组织创新,从而实现林农增收、林区和谐,加快黄山区林业的发展。

3.1 充分认识推动林权流转的必要性 林权流转有力推进了森林经营向资产、资本经营转变,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通过林权流转促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程中推进林业经营组织不断创新,可有效凝聚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各类生产要素,促进林业提质增效,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因此,进一步创新林权流转运行机制,发挥市场在林业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意义重大。

3.2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林权流转机制 林权流转包括转让、转包、互换、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既要发挥林业规模经营的效益,优化林业经营组织形式,又要有效防止林农大量失山失地,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必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林权流转机制,则拓宽林权流转渠道,引导林农以出租、抵押、入股的方式流转林权。鼓励将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做为林权流转的主流形式,在不改变林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将一家一户的林地集聚在一起,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即可提高规模效益,又能完成单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此外,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变化情况,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需大力发展股份林场。通过市场配置的办法,有效调整林业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3 完善林权流转制度建设 首先要重视对林权流转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逐步建立更加完善、规范、有效的林权流转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林权流转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林权动态监督管理,防止因林权流转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和逆转。其次,要加强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等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建设,培育林权流转市场,确保林权交易公开、公正、公开,有效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再次,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在产业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上重点予以倾斜,帮助合作社提高规模效益和经营效率,促使其尽快发展。

4 结语

浅谈山区初中教学教法的心得体会 篇4

编号:

毕业论

题 目 浅谈山区教学教法的心得体会

(部)

中文系

专业名称

语文教育

名:

冯品

学号: 201001021010 指导教师:

杨金祥

职称 :

讲师

2013年5月

目 录

一、贫困山区历史发展中的问题···························4

(一)经济落后·········································4

(二)观念落后·········································4

(三)封建政治制度的缺失·······························5

(四)教育、文化根基空缺 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机构太少·····················································6

(五)封闭的交通·······································6

二、当前宏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6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6

(二)教师队伍缺员依然严重···············6

(三)初中普及程度差距较大···············6

(四)超大班级成隐患··················6

(五)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6

三、微观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7

(一)初中学生自身情况·················7

(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模范·····················7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和教学法·············7

四、新课改下的教学教法新体验···························7

(一)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7

(二)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变·······················8 2

(三)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技巧与心得感悟·············8

五、参考文献···········································8

浅谈山区初中教学教法的心得体会

姓名:冯品

班级:语文教育1班 学号:201001021010 内容摘要:山区的教育教学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山区学校教师的教学教法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究的课题。从古至今,山区的教育教学都是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在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多数孩子因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教育观念落后和自身经济问题而只能平平淡淡地在土地上忙碌一生。不是他们无所作为,不是他们不肯奋斗,也不是他们没有智慧和觉悟,而是千年发展下来的地区实况只能让多少人守候在山区耕耘。然而要想改变这一历史现况就得深究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山区初中教学教法。

关键词:贫困山区;教育;教学教法;育人学

一、贫困山区历史发展中的问题

贫困山区历史发展中的问题是复杂的,也是典型的。以下几方面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经济落后

落后的经济是其根本原因,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使得民众没有多余的财力投资教育。经济落后的表现主要有:

(1)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

(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观念落后

在土地充足的情况下,在多数民众心理满足当下的农耕生活,他们没有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他们来说:出生——成长——成家——生子,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律。

在很多农村人的眼里,依旧固守着“多子多幅”、“儿子比女儿重要”的旧观念。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女子,很早就结婚了,一般结婚年龄在17--22之间,超过22就是大龄青年了,这比城市人要早很多,在城市,到了30岁才算大龄。农村人结婚早,并且一结婚很快就要孩子,如果第一个孩子是男孩,一般会再偷生个二胎,不管二胎是男是女,家里有两个孩子就不再生了,若第一个是女孩,很快就会接着生第二个,家里有3、4个孩子的家庭往往是前几个孩子都是女孩,不生男孩不罢休。我就有2个亲戚,前面有3个女孩,第4个是男孩,才不再生了。农村的计划生育搞得不像宣传的那么严,大多对超生的采取罚款的措施,可是,在把“要儿子”和“要金钱”进行比较以后,并不太富裕的农民,宁可被罚款也要生儿子,因为,在农村人的观念里,没有儿子就断后了,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农村人的这种观念好陈旧,在城市,大家都按计划生育政策办,不管是男是女,只要一个孩子。

(三)封建政治制度下落后的农村文化的缺失

在封建政治制度下政府只保证少数人的受教育权利,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农奴来说接受教育就是一个不敢做的梦。政府要求他们安分守己,要求他们守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地主和政治服务。这就造成了落后的农村文化。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农村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但这样的文化也有它的不足和缺失。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古国,时至今日,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绝对优势。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条件决定,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文化也主要沉积在这块原生土壤中。农村落后文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着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当代中国,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因此,政府在政策上给以倾斜、在经济上给以扶持、在社会分配上给以照顾农村农民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问题,即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是一项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有战略性的治本措施。

要不要、能不能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历来反映着两种文化观。面对农村落后文化,熟视无睹,让其放任自流不行;想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改造农村落后文化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态度要坚决,措施要得力,既不能落后于时代,又不能超越于阶段。所以,改造农村落后文化,首先要研究落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方能奏效。

农村传统文化是客观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中不但有进步的文化,也有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文化。进步的文化我们要继承发扬,但落后和腐朽的文化我们必须加以改造和坚决抵制。衡量传统文化进步与否的标志是,它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否符合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广大农村既存的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有促人奋进的自强不息精神,也存在着封建迷信、天命观念等落后意识。而且现存的农村落后文化还有一个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就昭通市的农村情况而言,主要表现在血缘意识和宗法观念方面的文化现象很浓厚。落后文化根深蒂固,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和传承下来的,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中国文化是内陆型农业文化,长期植根于农业社会基础上。内陆型的农业社会条件决定着中国几千年来各朝代施行的都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而农业生产方式又决定了中国农民纯朴、务实、安土乐业、追求稳定安宁的性格。封建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农业经济处于支配地位,故其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并与此相适应,形成万物有灵的最早的宗教观念。

昭通市地处祖国大陆最西南边陲,据出土文物考证,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已在此地生息繁衍,在昭通的农村民俗中,明显留存着上古遗风。

其次,中国的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专制制度与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时至今日,在雷州的民风民俗中,上古的宗法观念和血缘意识清晰可见。如农民生育观,对计生政策的抵触情绪,就反

映出“只有男子才能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人多势众”的血缘意识;在村斗中,同姓人前来助斗,将村斗变成族斗,反映出“同姓共族一家亲”的血缘意识。

(四)教育、文化根基空缺 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机构太少

教育、文化是什么?这是他们没有思考过的,他们只有朴实的民歌、童谣。在闭塞的村落里,生活的简单的同时也是单调的,感性生活没法上升为理性生活,教育理念、文化熏陶就没法享受。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机构除了政府外几乎没有,这就给需要受教育者带来没法享受教育的机会。

(五)封闭的交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闭塞的交通使得读书无用。要想读书有用,就得走出山区,就得使自己的学问得到别人的赏识。可是在闭塞的交通条件下,要走出山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历史已经过去了,历史的教训是珍贵的,也是沉痛的。在历史的缺憾中我们要反思现在,更要立足未来,只有这样那些过去的缺憾才可能被从新补上。接下来就让目光投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贫困山区宏观的现状。

“贫困山区 ‘普九’困难重重,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和水平呈滑坡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这是云南昭通师专邱光洪对当前教育状况的描述。在山区,像镇雄县这样的典型例子很多,也具有代表性。下面我以几个县的教育现状为例,综合我从小的经历与思考,浅析贫困山区现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宏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中小学校舍严重紧缺。镇雄县要实现“普九”目标,小学尚缺53.71万平方米,初中尚缺55.87万平方米,小学校舍缺口资金53711万元,初中校舍缺口资金55871万元,中小学校舍缺口资金109582万元。全县中小学有D级危房156982平方米。

2.学校附属设施严重缺乏。全县28所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没有厕所、食堂、实验室等配套设施。3.全县学校课桌椅、图书、教学仪器等设施设备紧缺。缺课桌椅17508双人套,需资金526万元;缺图书141.5万册,需资金991万元;缺学生住宿双人床50522张,需资金1516万元,缺教学仪器配备资金1909万元。

4.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校受损严重。

(二)教师队伍缺员依然严重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制定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云政办〔2002〕52号)规定,按师生比最高限(小学1:

23、初中1:18)计算,实现“普九”时,全县在校学生将达:小学24.5万人、初中9.17万人,到时“普九”教师缺员将达6892人(不含每年170人左右的教师自然减员因素),其中小学5011人、初中1881人。虽然上级对我县教师招聘指标给予政策倾斜,尽管很大程度上进一步缓解了我县教师缺员的状况,但远远达不到 “普九”验收标准,教师队伍缺员形势依然严峻。

(三)初中普及程度差距较大

镇雄县现阶段的初中毛入学率仅为88.3%,形势严峻。在城市初中的毛入学率已达到95%以上,而在山区基本上维持在65%左右。

(四)超大班级成隐患

由于教师、教室紧缺,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大班额和复式班教学,全县66人以上大班有1934个,人数达100人以上的班级有92个,复式班156个。严重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加重教师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给教学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

(五)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镇雄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也代表了贫困整个散去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共性,其成因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

其一,经济发展水平低是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原因。其二,思想观念落后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原因。

其三,教育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本质原因。

三、微观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要解决以上宏观问题是时间、投入和体制改革进程进度的问题,以上问题不是个人能左右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是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可以做到的,然而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是个人能够解决并能够很好发挥作用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教法运用的问题,尤其是初中教师的教学教法问题。

在山区的初中学校里教学教法有很大的缺口,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奉行的是灌输式的老教学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可能对考试或考高分有用,要想真正适应学生、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是很难奏效的。在山区,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个关键性的作用是由以下几点体现出来的。

(一)初中学生自身情况 生理:

1、力量、耐力、速度提高较快,2、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还较落后,不宜进行运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的活动

3、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强 心理:

1、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增强(可以理解为运动技能的掌握更快)

2、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提高(多做示范,他们善于模仿)

3、有意记忆明显快速发展(教学中可以编一些口诀让学生记)

4、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逐渐占主要地位

5、情感易于外露,有时偏激(加强引导)

6、情感的社会性内容日益加强,重友谊,讲义气

7、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发展,独立性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提高

8、自我意识有发展,开始关注自我,出现自我反思。

以上显著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要是在其生活和学习中出现问题都将对他们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毁其一生。因此特别需要老师的合理疏导和及时有效教育。寄宿制学校中老师的角色应是多样性的。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很少与家人沟通与交流,他们的情感除了与同学很朋友交流宣泄外很少有第三方感知,一次老师不单单是作为老师那么简单,还应该肩负起朋友(开导者)和家长的责任。

(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模范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方法、有趣生动的言语表达技巧是很难博得学生的赞誉和钦佩的。同样教师还是道德模范,以身试教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这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质。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和教学法

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没有一尘不变的知识,也没有一尘不变的方法。与时俱进是当下对教师的新要求。每一年都有新的知识出现,每一年也都有超越性的发展,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的兴趣上远比教师要强。如若教师不随时随地更新知识和观念是很难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

四、从沿海新课改下学来的教学教法新体验

(一)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教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师参考书与教师本人的需要而设计,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转的教学方法。而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

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测试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师生主体地位的转变,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主动性,使高效课堂在山区得以实现

(二)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变

习目标的明确阐述。而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设定的在一段时间内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教法。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技巧与心得感悟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它有以下优势: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6、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7、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8、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有了这样的教学工具就如同给教学教法添加了羽翼,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教法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千变万化的,它要求教育者从思辨与务实的体验中感知新的它的魅力,从而达到愉悦的、轻松的、欢快的教学,使学生在更加舒心的环境中学到更加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明.主导和主体怎么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2、镇雄县教育局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

5、庄传超:《面向21实际加强中学校长继续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6、彭豪:《教育如何走向21世纪》广西师范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7、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教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8、朱小蔓.•情感道德素质教育[J].中国德育.2008.3:10-12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篇5

---------以傈僳族学生为例 华坪民中:万军 摘要: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傈僳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尝试找出他们英语学习难的解决办法,许多傈僳族学生成长在信息闭塞的贫困山区,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形成了如下个性心理特征: 1.内向、孤僻,不善于和别人交流;2.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善于语言表达;3.思维不活跃,缺乏创造力;4.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不善于总结学习经验.这些特点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学习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克服:首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塑造品格,促进全面发展;然后,通过“大量输入,大量输出”,锻炼记忆力,培养语感,扎实基本功;其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建立积极情感,培养学习兴趣 ;最后,强化师生交流,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傈僳族学生英语难的问题就能有效解决。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傈僳族学生 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引言:

傈僳族人大多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受恶劣地理条件的影响,再加上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傈僳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许多人至今未能摆脱贫困,生计较为艰难,傈僳族被国务院列为特困民族之一。要想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当务之急是继续加强扶贫力度,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力,使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无数个体所作的努力和他们取得的成功,而教育的作用则是促进他们个体的和谐发展,为他们提供知识和智慧,为他们的成功提供基本的能力保障。因此,为他们的下一代提供优质的教育是傈僳族地区最终摆脱贫困的关键,教育将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从而推动傈僳族地区的发展。

当前,全社会都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简单说来也就是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生存智慧的教育。作为一个极端贫困的民族,他们最需要这种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能为他们的发展带来真正的希望。因此,怎样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的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英语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文化的介绍和渗透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对于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来说,引进一种文化先进的成分,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具有文化改良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加上老师教学组织的失败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当,英语成了农村地区学生普遍认为最难学的学科之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厌学情绪,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不得不予重视。而对于傈僳族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不仅是一种外语的学习,同时它还是第三种语言的学习。他们本身的母语和汉语以及英语之间的冲突,加剧了他们学习的困难。如何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出发,因材施教,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一.傈僳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与成因分析 傈僳族学生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并在父母不科学教育家庭教育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他们的情况作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矫治他们的性格弱点,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使他们健康发展。综合起来,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个性心理特征:

1.内向、孤僻,不善于和别人交流

傈僳族人居住分散,许多学生都是在单村独户的环境中成长的。在成长中,他们邻居少、玩伴少,缺少与别人语言沟通的机会。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弱化了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他们父母对他们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打骂体罚,更是加剧了他们这种性格的发展。他们怕老师,怕同学,惧怕陌生的环境,总是避免和不熟悉的人交往。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总是不敢单独问题,或者声音太小。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问题,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越堆越多。

2.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善于语言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傈僳族学生并不积极于回答问题,总是等到别人回答后才随声附和,这给课堂信息反馈带了困难。这并不都是因为没有听懂,而是一种胆小,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一性格,是在长期备受压抑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由于傈僳语是他们的母语,很多学生学习汉语是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的。小学阶段他们很多同学都是本民族的,因此在课外与同学交流中,大多使用傈僳语,从而导致作为课堂语言的汉语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语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他们对汉语没有足够的信心,造成了他们与别人交流时的一种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就是口语表达能力差。而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英语学习中,英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三语言的学习,更缺乏练习运用的环境,他们对英语的信心更差。

受语言障碍的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课堂教学中的参与也就不够充分。因此,在学习中,他们成绩总处于中下水平。一个学生在备受否定的环境中,很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正是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他们大多对自己的学习不抱多大的希望,他们之中很少有学习比较刻苦或者成绩优异的。这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学习潜能,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他们将陷入成绩越来越差的尴尬境地,长期持续下去,就会逐渐摧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3.思维不活跃,缺乏创造力

要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提供给他大量的有效信息,然后让他作推理并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反复练习就能形成思考的习惯,变成思维能力。而许多傈僳族学生都成长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童年时代生活简单枯燥,所见所闻较其它坝区学生贫乏,因而抑制了思考问题的需要,养成了不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他们表现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会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探索一些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总是等待老师和同学给他讲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主动去解答。所以,在课堂讨论中,他们总显得较为被动,不积极、不活跃。

4.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不善于总结学习经验

在傈僳族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学校教育这一概念。教育一般都是依赖口传心授来实现的,他们没有学校学习这种传统。因此,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就存在局限性。他们的父母不懂教育,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少得到老师以外的人在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他们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组织设计,所以显得随意散漫,学习效率较低。

他们在学习中显得迷惘,没有目标方向,也不知道如何努力去摆脱自己学习遇到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省,不会查找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并改良自己的学习方法造成的。一般来说,他们依赖老师的帮助来发现问题,并期望老师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加上他们本身不善于交流,没有外力的帮助,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也就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

二.针对傈僳族学生的英语教学策略

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工作的必要措施。傈僳族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们特殊的个性心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他们的弱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救:

1.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塑造品格,促进全面发展

英语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还有更重要作用是透过语言的学习来了解一种文化,并用这种文化中优秀的元素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英语文化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智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文化对人性之美的诠释以及文化中传递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和观念,应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品格的塑造。

对于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来说,介绍一种先进的文化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反省和再认识,从而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

其次,英语学习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加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可能所有人都学得轻松容易,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许多需要逾越的障碍。所以,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正确态度。在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和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从而为他们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量输入,大量输出,培养语感,扎实基本功

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英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达到这两点,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量输入,大量输出”的办法,强制适应。大量输入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接触大量的英语信息,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不断的强化。而大量输出,则是将得到的知识加以整理运用,通过大量的作业或口语对话练习,使它转化为语言能力。具体措施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每节课都涉及适量的听、说、读、写、练的内容,保证课堂质量,重要内容反复训练,使他们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课后,将整个班级的同学分为若干的学习互助小组,然后每天布置任务让他们集体练习,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检查指导。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必须对学过的课文和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防止遗忘。为了培养敏锐的语感,对一些重要的课文和对话要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能够背诵。对于基本句子和句型则要求学生能脱口而出。

3.优化课堂教学,建立积极情感,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培养学习英语兴趣,开发情感因素的主要阵地。对具有众多性格缺陷的傈僳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矫正他们弱点的最佳地点。课堂里众多同学积极表现,热烈讨论的氛围中,能够潜移默化式的帮助他们克服许多平时独自学习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当好好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将所有资源进行精心整合,然后通过课堂集中展现。但是课堂的组织要遵循要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要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要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原则。在课堂中教师用幽默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话、讲故事、玩游戏、唱英语歌、猜谜语、辩论、演英语短剧、看英语影片等方式充分刺激他们的感官。并通过鼓励他们大胆说、大声说,冲破心理障碍,并通过不断地肯定进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4.强化师生交流,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都比较感性,很多学生喜欢上某个老师的课是由于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因此,老师有必要在课后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他们中间,了解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参加平时他们组织的各种活动,如郊游、球赛、晚会等促进相互了解。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热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用情感感化他们,化解角色冲突,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在此基础上,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替他们分析他们学习方法的优劣,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使他们找到适合于他们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三.结论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篇6

浅析山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作者/韩玉姝

新一轮课改冲击着山沟,旧的教育体制迅速被淘汰,就连山区的老师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吃力地呼吸着,而此时,有一个更缺氧的群体甚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呵护。那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经意间落下的那一大批学习语文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语文学困生”)

一、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

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等有关。

1.学校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落后,没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教育教学设备落后

农村小学的设备往往比较落后,近几年上中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靠粉笔与黑板学习的,他们所享受的教学条件太过低下。

(2)教师队伍的`局限

农村小学很多老师是代课老师,多数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家庭负担重,他们除了上课,还要种地、为生计奔波,常常是无暇顾及教育教学。

2.教育体制改革的冲击造成暂时性教育教学质量滑坡

3.学生没把握好从小学升入中学的过渡,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二、转化对策

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我们认为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1.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1)寻找离学困生最近的教学资源,激发学困生学语文的兴趣,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树立学语文的信心,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意志,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还是很想把语文学好的,只是感觉语文很难,觉得无从下手,有时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成绩却还是很糟糕,于是,他们开始害怕、甚至讨厌语文了。

2.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培养起学生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要讲究教学策略。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还停留在表面上,把对策集中到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与教师教的依附关系上,为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真正从娃娃抓起。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篇7

一、当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照本宣科, 缺乏扩展

新课程标准以及中考考纲都规定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词汇量, 教材也在每一个单元都列出了新出现的以及需要掌握的词汇。许多教师为了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也为了减少自身备课的工作量, 没有进行主动思考, 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照本宣科, 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讲解课文上出现的单词, 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词汇进行扩展。

2.单调枯燥, 缺少趣味

一些教师固守以往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惯性思维, 缺少对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创新,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记背的模式贯穿始终, 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说得“口干舌燥”, 但课堂氛围却死气沉沉, 学生掌握词汇的效果则微乎其微。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思维的影响下开始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但却缺少了结合学生实际知识储备的再备课、再创新, 因此, 词汇教学的过程仍然是枯燥的、孤立的、机械的。

3.直接简单, 缺少互动

在词汇教学中, 词汇之间隐藏的规律和特征本应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观察、猜测、发现、思考、理解、归纳和总结, 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这些要么由教师直接越俎代庖, 要么被教师所忽略, 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二、强化词汇教学的主要措施

1.以听说为主, 掌握词汇读写规则和拼音规则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学习必须坚持交流、交际的原则, 在词汇教学中同样需要坚持以听说为主, 通过听说训练让学生辨音、辨形、析义。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聆听标准发音, 让学生仔细辨音。教师一定要注意发音的规范性, 因为此时学生不是在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学习, 而是通过对音素、音节和重音等信息的摄入和分析来掌握词汇。由于大多数单词的拼写都遵循拼写规则, 只要学生掌握了拼写规则, 教师的发音又是规范标准的, 学生就能根据拼写规则把单词拼写出来。所以, 要在低年级就注意加强拼写规则和读音规则等基础性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音、形之间的密切映射, 学生通过单词读音就能将对应的形联系起来, 反过来, 通过对形的分析也能准确读出单词的读音。这种能力对于词汇教学, 对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基础性作用。

2.延伸扩展, 增进对词汇的理解

在词汇教学中结合读音规则的教学, 可以扩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一是在初一年级刚刚开始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时, 就对字母在不同单词中的相同读音进行拼读训练, 比如字母i, 可以列出like, bike, mike等单词让学生进行拼读。二是在单词学习中可以对辅音进行变换让学生进行拼读, 比如将like中的l替换成b, h, m, n, p等。三是在单词学习中进行类推式的扩展, 比如far是学生较早就已经掌握的单词, 那么对于farm, lark, hard等单词, 就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far, 让学生领会它们之间读音的区别和联系。四是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由于很大一部分英语词汇都是通过构词法而变化形成的, 因此构词法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词汇扩展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只要让学生掌握了合成、派生、转化等构词方法, 学生就可以通过构词法来辨认和记忆词汇。而且由于构词法的规律性, 学生通过构词法掌握单词的速度和效果也非常明显。比如, 学生在学习了dis-, un- 等前缀之后, 通过观察就可以猜到disable, discover等单词的含义。

3.重视语境, 体会应用

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交流、交际能力, 因此, 只有让学生掌握单词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的意义、搭配和用法, 词汇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对于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和语境下的区别, 也只有通过语境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如at the head of a list, a head of state, from head tofoot, a department head四个短语中的head就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使用新老词汇进行交流、交际, 让学生在具体语境环境下学习、掌握和应用单词。

三、进一步强化词汇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单词的音、形、义的掌握只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 更为关键的是要在交流、交际活动中熟练使用这些词汇。因此, 加强对词汇的练习和巩固是词汇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的重要部分。

1.坚持语境化练习, 强化对词汇的理解

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练习, 练习可以包括拼写练习和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应用练习, 通过一定的练习频次和练习模式, 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反复应用复现, 进一步巩固词汇学习成果。

2.运用记忆规则, 强化词汇记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遗忘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 因此要根据遗忘规律对学生学过的词汇进行恰当频次的复现, 让学生不断强化对词汇的记忆。进行词汇复现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词汇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联想, 比如, 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总结出有“看”的意思的单词有look, watch, gaze, glance, glare, stare等, 这种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

3.强化读写复现, 促进词汇转化

词汇在听说读写中的应用同样需要不断巩固, 才能让学生在使用词汇时“如臂使指”, 加大阅读输入是最为有效的词汇复现方式, 只有在具体语篇阅读环境中不断复现, 学生的词汇应用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

摘要:词汇是构成语言“大厦”的“一砖一瓦”, 词汇的掌握和应用是语言学习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但是传统的词汇教学在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显得僵硬而死板, 对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存在着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解决词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出发, 寻求一个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词汇水平的办法, 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对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探讨了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听说为主,重视语境

参考文献

[1]徐晓鸥.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J].海外英语.2011 (4)

[2]盛雁.浅议初中英语词汇的语境教学法[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3 (3)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引言

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学生必须通过大量观察、实验,建立和丰富物理表象,清晰认识过去未曾注意或根本就没有见过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又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原因的欲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对物理现象的认识,还必须抽象、概括为物理概念,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对学生来说都是过去未知的、全新的内容,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材料。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初中物理教学为对象,从创新能力教学目标入手,尝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的实践研究。

2.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结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已明确提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和探索能力,这是对原大纲教学要求的新突破,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物理问题的解决,来逐步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为此,笔者试图将初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纳入到已有的教学目标结构中来,构建一个以己有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为重点的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结构,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在整个初中阶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结构可由下图表示:

2.1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结构分析

在上图的结构关系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并分类为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进而叙写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指导目标,是已有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结构的基本要求(步骤①和②)。在此基础上,以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为重点,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将教材中有利于学生获得创造性认识的知识内容(暂且称为“创新知识”)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内容抽取出来进行分析、归类,制定合适的、具体的创新精神培育目标、创新认识的知识目标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步骤③),将这些目标分别纳入到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中(應标识出来),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步骤④)。

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结构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创新能力在目标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强调“新”;四是强调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渐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教材内容总体分析

教材中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据统计,初中物理教材中共有29次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这些内容大体包括五个方面:A.科学方法的介绍(科学家采用的科学方法和某个重要发现背后的科学思想方法)出现2次。B.历史上重要实验、重要发现的简单历史过程,重要技术的简单发展历程,概念、规律产生的历史背景,共出现10次。C.科学家的故事、生平,共出现7次。D.学派假说间的争论,出现1次。E.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共出现9次。其中关于科学家的故事、生平内容主要涉及科学家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坚持勤奋工作的事迹,敢于怀疑权疑的精神等,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介绍,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当代和国内、国外重大创新发现活动中体现的创新精神。新大纲要求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的物理科普讲座,也将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A.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探索性实验,分析、归纳得到正确的结论;有目的地自主设计实验,解决某个物理问题。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新异的想法或产生一些独特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有益的。B.新的知识内容。相对学生来说的那些新的知识内容,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得正确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C.新情境问题和一题多解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体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安排练习时,设计一些新情境问题或一题多解问题供学生探索、思考、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D.物理实践活动。物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能做出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成果,至少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3.结语

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纳入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中,构建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结构,并对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认识的知识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分别纳入到教学目标结构中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中,期望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07(7)

2.李承武.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殷传宗.物理教育学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上一篇: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