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涪陵科学发展初探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的十八大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定位。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过去五年, 重庆市涪陵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所取了显著的成绩, 现在要延续并创造新的辉煌, 还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义, 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 将统筹兼顾作为基本要求, 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使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贯彻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1 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 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要“做大”。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克鲁格曼教授将规模收益递增引入国际贸易理论, 开拓了国际贸易体系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企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和生产力提高等利益,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由此推衍到地区的经济社会中, 也能得出“做大”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积极意义。“做大”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要获得大发展, 要使人民分享到更多发展的实惠和成果, 就要做大蛋糕,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升发展底气、经济效益、市场效应。

首先是经济总量要做大。GDP虽不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但无疑确是非常重要的标尺。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 涪陵的经济地位和发展成效必然难以提升, 所以, 要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一方面, 要突出重点, 培植财源, 打牢财政增收基础。涪陵具有工业优势, 要对重点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以及区内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予以倾斜, 加大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及工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要注重经济产业培植, 盘活存量, 整合资金, 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效益, 落实好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把财政投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产业、行业、企业。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进程中, 也特别要把重点选择倾向于对财政具有较大贡献力量的产业上来。同时也要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 切实抓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工作, 讲究财政成本, 规范财政管理, 严格依法治税,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的总量与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经济总量的变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 二者相互作用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 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动态过程, 对地区经济能否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扩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发展的质量来增强发展的竞争力。

其次是城区面积要做大。按照在2020年建设成为城区面积超一百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超一百万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这一战略规划, 涪陵区城市版图需大力扩张。加大城区扩容力度,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双百”建设战斗胜利的关键要务。涪陵坐拥两江四岸, 具有山水城市风貌的天然优势。在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建设中, 江南片 (沿乌江大桥至蔺市) 、江北片 (沿二墩岩至火风滩) 、江东片 (沿乌江大桥至清溪) 三个滨江带大有可为。一要高起点规划, 做好布局大文章。要解放思想, 放宽眼界,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以宏大开阔的思路精心规划三个滨江带的建设, 创设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并着力形成区域特色, 提升区域辨识度、影响力。要根据三个滨江带区域目前的发展基础, 围绕“生态城区”的概念, 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追求, 为每个区域带准确把脉定位。切实加强对自然山水的有效保护, 充分考虑并协调山脊线、建筑天际线、水岸线这“三线”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山水, 整合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 使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浑然一体。要体现出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空间布局规划。在城市功能划分上, 要更加注重专业化、差异化及区域化;在城市空间形态上, 要彰显出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意象。要牢牢把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设基调, 将科学、经济、适应的原则渗透到城区布局和建设来,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要合理安排城市功能结构, 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 完善城市道网、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 在自然山水景观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 优化城市综合功能, 提升滨江带居住、兴业的吸引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舒适度、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二要高水平建设, 打好城市文化牌。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必然要突出文化建设。涪陵历史源远流长, 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滨江带区域前瞰自然景观的盛宴, 背靠地区文化的厚重支撑, 区域建设中更应体现出文化基因的融合, 彰显城市的生命力。要对各类建设作系统设计, 从外观、色彩、环境、空间组合、区位等方面协调其美学功能, 突出个性特色与文化展现。特别要对标志性建筑作精心设计和打造, 使其映射出一个区域的文化共识和发展缩影。园林、雕塑、亭阁等小型景观是一座城市、一片区域的“文化之眼”, 要充分发挥其“以小见大”、“见斑窥豹”的正面功效, 避免杂乱无章、机械重复的无序建设, 为广大市民提供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 营造好“蓝天、碧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三要高标准管理, 树立城市新形象。要丰富和延展城市管理的内涵, 创新管理方式, 狠抓关键, 突出重点, 探索适应于推进滨江带形成文明、宜居、有较强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区域的新方法、新模式,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巩固和提高滨江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 改善民生, 繁荣商贸, 促进经济增长, 优化投资环境、人居环境。要加强环境整治, 美化、绿化、净化市容环境。着重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维护, 不断完善公共设施。要加强对重点难点区域的综合整治, 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秩序的管理和教育, 形成畅通、和谐、有序的城区工作、生活环境。此外, 滨江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尤为突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防控, 做好污染源普查与整治等工作, 严格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前置的关口,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保护好、发展好滨江区域的生态文明。

二要“做强”。涪陵区现正努力建设“双百大城市”, 这一目标所体现的不仅是城市之大, 更应有城市实力之强的愿景。做大和做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大”而不强如人体之“虚胖”, 这不是生存之道, 更不可能是科学发展。2011年, 涪陵区跻身重庆市工业10强区县第二, 入选重庆工业50强的涪陵企业多达4家。涪陵区已连续五年跻身全市“工业十强区县”和“工业投资十强区县”。工业在涪陵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起着最大的支柱和支撑作用。工业为立区之本, 产业是兴区之源, 涪陵形成了支柱产业, 也拥有优势产业, 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将产业做强。大产业的支撑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 整合、优化园区建设, 大力培育大产业, 重点抓好一批基础好、有优势的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不断壮大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 积极支持华峰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等落户涪陵的知名企业强势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步伐。涪陵位于主城东面一小时经济圈内, 具有距离主城较近的区位优势, 要努力成为主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城配套产业、江南万亿工业走廊其他区域产业配套的集聚区。此外, 还要大力推进循环产业链, 抵御市场波动, 抗击市场风险, 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环境不景气, 经济全面下行的大背景下, 更要有清醒的意识去尽量延伸产业链。目前, 按涪陵的六大支柱产业现状, 可以从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链等入手, 拓展产业板块和产业增值。如电子制造业方面, 要坚持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 重点在笔记本配套外围设备、LED应用、物联网终端等产业链方面抓项目、抓带动, 促进电子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巩固其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再如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链方面, 要坚持走符合绿色生态、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注重质量, 打造品牌, 引导食品企业、生物医药企业聚集, 培育生物制药、化工产业链条, 发展榨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三要“做精”。地区要长远发展, 在寻求规模性的外延发展同时, 必须要有追求卓越的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做精产品、做精企业, 才能真正占有胜利的制高点。品牌是企业价值及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将品牌做优、做精, 既是在纵深发展上做强企业的途径, 也是促进地区经济的手段。涪陵区拥有享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品牌, 如在全国老百姓心中有常年已久的知名度的涪陵榨菜品牌, 被国务院商务部组织审核通过的我国第一批老字号企业、并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的重庆桂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产品和企业已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也更好地传播了地方文化, 为地区发展积淀了辨识度、影响力。涪陵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榨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成为“2009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对于已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 要依托产业创造的品牌、市场、技术、资本、人才及管理优势, 优化生产、管理、销售、流通各环节, 并延伸产业链条,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稳定市场竞争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为企业在生产基地质量、品种结构等方面予以政策引导和支持, 将中华老字号品牌做成精品, 使企业从内涵式发展中走出精品化的道路, 提档升级, 进入高段位的发展。与此同时, 在不断呼吁创新的当前多元发展格局下, 还要大力培育创新品牌,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区域联动、环境推动的战略, 并抓好关键项目的带动作用, 实现经济转型、城市升级。现有的一些没有大名气但有潜在竞争力的创新品牌, 虽没有名牌企业又大又强的优势, 但也可以通过做精而变强, 这同样是激发地区经济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也要大力帮扶引导。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持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为政之道, 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加速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离开了发展谈改善民生, 无疑是空中楼阁, 但经济的发展始终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福祉为起点和归宿。要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实现地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幸福指数作为检验和衡量地区发展成效的根本性标志。

一要在解决生存问题上做文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解决生存问题是基本性的问题。消除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人民群众期盼实现的夙愿, 也是各级党政追求的目标。重庆具有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独特特点, 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的涪陵, 也面临着农村、山区、库区特点所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 至今仍未从人们审视的目光中彻底摆脱“老少边穷”地区的帽子, 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尤其作为三峡移民后续工作的重点地区,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三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是涪陵着力改善民生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要把握扶贫工作重点, 注重点面结合。其一要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涪陵区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交通不方便、生存环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远村落和边远乡镇, 要继续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本农田等农村设施建设, 解决困难群众最迫切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 改善农村群众生产条件。其二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在“输血”基础上, 让贫困农民在“造血”中实现根本性的脱贫。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和优势, 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 并进行规划建设,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 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 通过智力扶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使农民学习到先进且实用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 增强就业能力、致富能力。其三要整合多方扶贫资源。要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扶贫资金,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员并争取社会帮扶力量, 统一布局设计, 以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成片治理、产业带动等形式, 系统推进扶贫工作。确保老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除解决基本生存条件的问题外, 解决就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当前, 涪陵一方面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各工业园都出现民工荒, 用工难,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城镇就业压力交织并存的状态十分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更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不仅扩大就业规模, 还要优化就业结构, 提高就业质量。通过引导就业观念转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等举措, 走出一条有数量、有质量的就业道路。同时, 要将就业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进行通盘考虑, 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互促共进, 确保劳动者充分就业。

二要在解决住房问题上下功夫。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根据涪陵区统计局对全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已达到30多平方米, 并且呈稳步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涪陵区把住房问题当成重大民生问题来抓是有成效的。住房问题是牵动民众神经的热点、焦点问题, 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特别是在全国高房价背景下, 人们对住房问题予以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 必须要始终抓实抓好住房问题, 使人民住有所居、乐有所居。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保障房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新形势下, 要继续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引导房地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 同时合理地引导住房的消费需求、消费模式,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稳定市场预期, 从供求两方面着手, 适时综合采取财税、土地、金融等有关联动措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双向调控, 确保房地产市场调控富有成效,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科学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充分考虑全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和生活成本, 以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公平化强化住房保障工作, 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进一步改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形成市场机制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供应体系。此外, 还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秩序, 对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房屋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坚决整治, 强化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要在解决教育热点问题上出实效。教育是民生之基, 为民心所系, 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对教育的投资就是对国家未来、对地区长远发展的投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 强调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十一五”期间, 涪陵教育坚持“安全第一, 质量为本, 管理规范, 服务到位”的工作方针, 紧扣打造重庆市教育强区和办人民满意教育两大目标, 推进办学体制、人事制度、财务管理三项改革,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职教振兴、特色学校创建、教育民生四项工程,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精品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规范化五项建设,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为涪陵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 重庆基础教育进入“高位普及、均衡优化”的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步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注重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 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涪陵区教育实际的情况而言, 除了要将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实现“上好学”的工作转变外, 还应着重加强对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大薄弱板块的投入与支持。

学前教育是人民群众终身教育的开端, 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对于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办好学前教育, 既是贯彻十八大的要求,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切实举措。涪陵区现有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幼儿园规划不尽合理、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入园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作为有责任的地方政府, 必须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 将其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相结合, 扩大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公办、民办相互支持补充为格局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儿园布局, 一方面适应城镇化的需要, 建设公办示范幼儿园建设, 规范、扶持民办幼儿园,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和学前教育新格局,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结合乡村实际,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幼儿园, 大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要着力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严把教师入口关, 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配齐配足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 遵循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高等教育在增强地方综合实力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也能以强大的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证, 增强地区软实力, 多维度带动提升地区综合实力。但涪陵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存在学校少、规模小的短板, 现有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尚不能满足涪陵经济发展需要。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培育的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将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 可以清楚地看到涪陵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2011年, 万州共有高校5所, 在校学生数为35955人, 其中公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30010人;民办高校1所, 在校学生数为5945人。合川共有高校6所, 在校学生数为59720人, 其中公办高校1所, 在校学生数为7675人;民办高校5所, 在校学生数为52045人。永川共有高校7所, 在校学生数为53673人, 其中公办高校3所, 在校学生数为27576人;民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26097人。江津共有高校7所, 在校学生数为15489人, 其中公办高校3所, 在校学生数为9300人;民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6189人。黔江在2010年以前并无高校, 但2010年、2011年相继拥有了一所公办、民办院校, 在校学生数总数为1281, 其中公办高校在校学生数为934;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为347。而作为老牌的涪陵地区、涪陵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涪陵总共仅有2所公办高校, 在校学生总数为21802, 其中仅有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市同类同层级的高校中规模也较小。相较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 涪陵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可谓最差, 实不容乐观。高等院校虽隶属于市级部门, 但根植地方, 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地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党政的重视。要站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涪陵“双百”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真思考高等教育工作。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组织保障, 成立由区长任组长, 区委副书记任副组长, 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 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和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教委、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由教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和教委主任重点负责相关工作。通过建立高效、务实、顺畅的运行机制, 统筹资源, 协调力量, 多为高校办好事、办实事。要认真分析研究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倾听来自各方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出谋划策, 并出台实质性政策, 在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 推进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等方面予以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和保障, 增强高等院校发展的信心, 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 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优化其发展环境, 增强高职院校的发展后劲, 使涪陵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拥有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要在解决医疗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医疗卫生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 “看病贵、看病难”越来越突出, 成为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医疗难点问题的形成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 既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医疗卫生条件有待完善这些具体因素密不可分, 也与现行的医疗服务体制、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有关。医院是医疗难点问题的矛盾聚集地, 但要“跳出医院看医疗问题”, 从问题的发源处去深层次思考, 寻求解决之道。医疗改革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目前的医改革业已进入深水区。要使人民“病有所医”, 安心生活, 政府必须迎难而上, 坚定推进医改和发展卫生事业的必胜信心, 继续大刀阔斧地实行医疗改革, 继续在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上狠下功夫, 不断增强医疗改革工作的执行力和推动力, 切实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医疗卫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当前, 涪陵区要着力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切实解决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 在医疗制度保障、卫生人才培养、药品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在涪陵区目前的医疗卫生事业状况中,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够健全、社区医疗发展缓慢等问题尤显突出。在推进区级医院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建设, 完善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保障, 促进区级、乡镇和乡村的卫生资源一体化,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应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服务功能, 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扮演的是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角色, 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建设, 既能为百姓提供方便、放心的就医场所, 也能缓解大医院的拥挤状况, 社区医疗在服务城市居民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大城市尤其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但当前涪陵社区医疗机构建设的现状与涪陵区建设双百城市的目标相差甚远。要合理规划社区医疗机构的城市布点设置和内部布局, 配置较为齐全的设备,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素质, 提升社区医疗技术水平, 使群众可以就近就便就医;要转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 变被动坐诊为主动上门服务, 要建立健全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的监督体系, 强化责任, 增强改进动力。

五要在解决养老问题上有建树。我国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问题已是前进中的中国不可回避的民生问题。进入“十二五”时期, 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养老形势更加严峻, 高龄化、空巢化的新特征也为养老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养老问题, 要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家庭养老方面, 要继续大力提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使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有机结合, 促进家庭和睦、和谐。涪陵区近年来开展的“孝顺儿女”等活动成效显著, 涌现出一大批值得称颂的道德模范。但也要认识到,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我国多数家庭代际结构呈现出“四二一”和“四二二”型态, 城市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也成为年轻一代的后顾之忧, 甚至已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职业抉择。与城市地域紧凑相比, 农村地广人少, 老年人居住更分散, 又因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 留于村中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 有的甚至仅有老人和儿童, 农村居家养老工作更需策略。因而社会养老的意愿和需求在群众中愈来愈强烈。一方面, 要发挥政府作用, 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城区、农村统筹推进, 确保基础性的公共养老。发挥社区性的养老功能, 通过社区提供老人照料、日常护理及家务劳动、医疗保健及开展各种老年文体活动等方式,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另一方面, 要以市场机制激活商业养老, 出台养老产业的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充分调动市场的能动性去探索建立并实施新的制度和方式, 推动养老服务的标准、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多管齐下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3 始终把握“统筹兼顾”方法,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党一贯坚持的有效工作方法, 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 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对于处理各种问题和各方面矛盾具有深刻的方法指导意义。涪陵产业发展还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也仍然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眼光、长远的思考、务实的举措统筹兼顾, 处理好速度与结构、效益的关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统筹规划, 重点突破,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促进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涪陵区建设双百大城市的任务艰巨, 要突出中心、把握重点、全面推进。抓住发展的机遇, 发挥涪陵在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 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信息化,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推动形成优势产业, 着力建设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 用工业的大突破带动地区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双百”大城市是现代化的大城市, 社会建设需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涪陵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均存在短板, 要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努力成为重庆的教育强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打造重庆东部的医疗高地;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老有颐养”的幸福城市。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涪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坪上和后山区域与沿江地区发展差距较大。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优化区域功能配置,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规划是区域发展的关键。要通过科学建立区域规划, 整合全区的资源配置, 拓展发展空间, 优化生产力布局, 提升整体的经济竞争力。要建立健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形成相应的联系制度, 强化政策引导, 培育特色经济、主导产业, 提高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涪陵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眼下, 统筹城乡发展仍是重中之重的要务。要立足全局、把握规律, 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 在谋划发展、出台政策的过程中, 通盘考虑, 统筹兼顾, 将农村和城镇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并依托城镇的产业优势, 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 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同时, 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涪陵区“新社教”活动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创新载体,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活动并非“一阵风”, 要将其以制度形式固化, 多思考百姓困难, 多为百姓办实事。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涪陵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因势利导, 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营造美好家园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生态脆弱的地方, 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多渠道筹措生态保护资金, 强化生态监管, 推动保护和建设。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源头上遏制生态污染和破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是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富民强国的强大动力。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的强力驱动。经济发展需扩大市场、拓展资源。就涪陵区而言, 既要注重利用区外的市场和资源, 也要善于挖掘区内的市场和资源, 使对外开放和区内发展相得益彰。要利用好区内的资源, 创造良好创业、兴业环境, 吸引外商投资, 吸引人才落户, 解决涪陵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人才瓶颈问题。要正确研判区内产业发展状况, 尽力引进能延伸产业发展链、科技创新程度高的产业, 带动区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也要借助对外开放主动走出去, 不断增强涪陵地区品牌的影响力, 拓宽发展平台。

六是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对社会管理形成巨大考验。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民, 经济发展最终落脚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务必坚持依法行政, 维护国家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正确处理征地、拆迁等存在的问题, 努力化解矛盾, 为涪陵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4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实践与时俱进凝练形成的理论结果, 也为实践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确立了新的坐标。五位一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全面协调, 是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等各方面要素的协调推进, 是城区与乡村的统筹并进;可持续发展, 是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转型升级, 是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和谐的生动画面。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也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只有坚持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标准、高要求, 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问题, 才能推动涪陵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加强经济建设。要紧紧抓住37号文件、三峡移民后续扶持政策等重大契机,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 改变传统产业占比过大的形势, 推进结构调整, 培育壮大六大支柱, 构建、发展产业链、产业集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加快涪陵新城区建设, 加速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强化内需拉动, 促进经济转型。

加强政治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 大力革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弘扬和践行“团结求实, 文明诚信, 艰苦创业, 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提振各级干部精神状态, 坚持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 实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为推进涪陵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加强文化建设。要深化对城市文化的认识, 以文化铸就城市灵魂, 以文化提振城市精神, 以文化升华城市品位。要充分挖掘涪陵优秀的历史文化, 宣传、展示、保护好涪陵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白鹤梁题刻尽快申遗成功, 扩大涪陵的影响力。城市建设中务必注重人文景观打造, 增强文化底蕴, 彰显涪陵的文化个性, 以文化软实力带动城市硬实力提升。

加强社会建设。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真正使全区人民共享涪陵发展的成果。要协调各层次教育的发展, 加大力度, 弥补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的短板, 实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优质发展。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从医疗设施、人才素质、医保等方面多管齐下, 统筹好城乡医疗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改变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过度依赖, 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标本兼治, 一方面推进植被修复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另一方面要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特别要结合涪陵工业大区的产业实际, 严格投资项目环境准入制度, 强化环境监测工作, 努力建设美丽涪陵。

上一篇: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下一篇:关于加强市政给排水施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