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一)重庆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

重庆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原名仙女山新区,更为现名,度假区毗邻重庆武隆天生三桥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海拔1100米—1200米,平均气温17.4度,适宜人居,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按照“生态环保之城、休闲度假之城、户外运动之城”的功能定位,“显山、露水、隐城”的规划设计总体原则,紧紧围绕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旅游服务、旅游接待、户外运动等项目业态,高起点科学合理规划、突飞猛进抓建设。

该区始建于1月,武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武隆县仙女山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常设机构,负责对仙女山新区的开发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封闭式运行。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任兼任管委会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兼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管委会下设一个办公室、国土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招商局、行政服务中心、开发公司、执法大队,管委会副主任与仙女山镇领导交叉任职。

仙女山新区管委会从200万元工作经费白手起家,以干求助,贷款2.2亿元修建度假区的交通道路、绿化、供水、供电、供气、垃圾中转、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筑巢引凤,先后招商引进大型房地产企业xx家,先后开发北美、法式、西班牙式多种风格的高品质度假地产,建设商业街、高尔夫球场、户外运动基地、主题公园、星级酒店等度假旅游设施。通过六年时间,度假区已建成面积达9.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商品房建成面积86万平方米,销售近80%,房屋均价7000元/平方米,4个城市中央主题公园,7家四星级酒店已正式营业,在建xx家,该度假区20缴税费4亿元,占武隆县政府财政收入的30%。

(二)利川谋道苏马荡旅游度假区

利川谋道镇苏马荡旅游度假区距利川城48公里,毗邻利川苏马荡风景旅游区,海拔1500余米。谋道镇利用独特的高山避暑气候,开发避暑地产。年,利川市委、市政府把苏马荡建设确定为市级战略,创建苏马荡省级旅游度假区,拟打造武陵山区土家休闲第一镇、武陵山区休闲养老中心、健康养生中心,计划通过五年时间建成一座占地300万平方米、满足15万人居住的镇级“旅游休闲城市”。到2012年底,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3个,合同金额6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6亿元,40家房地产项目在谋道如火如荼建设,房价超过3000元/平方米。一批旅游地产项目先后建成交付使用,苏马荡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建始花坪镇小西湖国际度假中心

建始县花坪镇距离沪渝高速公路入口23公里,建始县招商引进武汉一家企业落户小西湖,建设小西湖国际度假中心和开发黄鹤桥风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因花坪小西湖度假中心位于海拔1200米,适宜夏天避暑,周边有农户聚居,到黄鹤桥风景区旅游的武汉老人便选择在农户家里长期居住,小西湖度假中心附近自发形成了避暑养老产业,包吃住月消费1500元/月—元/月,现有50余家农家乐从事避暑养老,有逾千名武汉老人到此避暑度假三个月。20xx年5月,该镇和深圳百居易投资公司签约,计划在花坪镇村坊村李泗坪建旅游度假区。

二、考察调研的启示

综合到重庆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利川苏马荡旅游度假区、建始花坪镇小西湖国际度假中心考察调研的情况,比照恩施市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现状,我们有如下启示:

(一)三个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的特点

我们看到,三个度假区分别从20、20、20建设至今,其发展速度各异,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三个度假区的平均海拔在1200米—xx00米,都属于高山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要来自重庆和武汉两个火炉城市;二是分别依托天生三桥、苏马荡、黄鹤桥等自然观光景区开发休闲度假产业,将自然观光的游客转化为避暑度假的游客,形成可持续的旅游消费;三是交通可进入性强,三个度假区从高速公路出口至度假区均在20公里—50公里范围内;四是旅游度假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政府率先引进的业态是度假地产项目,通过度假地产项目聚集人气,再逐步发展旅游度假区需要的休闲娱乐业态;五是三个旅游度假区都建设在远离城市,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不可复制的地方,都是不具备水、电、道路、宽带、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配套设施条件的地方,但只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科学规划,完善配套,筑巢引凤,企业参与,旅游度假区成功建设不是梦想。

(二)恩施市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尚未起步

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旅游业经过的发展,已培养造就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旅游消费阶层,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休闲度假胜地去度假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据旅游专家预测,今后十年我国旅游产业将进入一个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全新时期,休闲度假将主导国内旅游市场,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内容。

当我市致力于以“恩施大峡谷”自然观光旅游为主的核心景区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时,周边的利川、重庆武隆、张家界等景区早已顺应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变,开发出观光度假、体育度假、疗养度假、休闲度假、娱乐度假等为主题的各种度假产品,从创建“国家A级风景区”向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双品牌转变。特别是20xx年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xx—)》(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到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即将到来,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今恩施市的大峡谷风景区、清江风景旅游区、华中药用植物园、梭布垭石林风景区、柳州城风景区、龙马旅游风情小镇,都具备同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但我市在这方面的产业开发尚属于一片空白,仅仅停留在农家乐方式的休闲旅游形式,没有统一布局和规划全市的休闲度假产业业态,没有出台相关具体政策和产业扶持措施,恩施市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已落后于我们考察的三个旅游度假区。

(三)湖北省人民政府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机遇,助推着恩施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今年省旅游局对外推出“大武当、大三峡、大清江、大东湖”的四大湖北省旅游品牌,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中,对恩施州和宜昌市旅游的定位是建设“大清江国际旅游目的地”,其总体构想是:以清江为主轴,以交通为骨架,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全面提升大清江国际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整合打造山水清江源头旅游环线、养生清江西环线、文化清江中环线、休闲清江东环线等四条精品线路,把清江流域建设成为集山水风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专项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品牌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恩施市属于州府所在地,既是湖北省、恩施州的大清江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地,还有山水清江--恩施大峡谷风景区,养生清江—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两张核心旅游名片,我市已具备打造武陵山旅游休闲中心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特别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的子公司—恩施旅游集团公司拟和恩施市旅游投资公司联合投资的“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计划以清江云坛口旅游港区、沙地柳池养生度假中心为核心,对方圆40公里范围内,海拔从400米到2050米的15处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整体开发,在清江主航道、低海拔区域建设一个四季可游、可居的旅游度假区项目恰好弥补了咸丰坪坝营、恩施大峡谷,利川苏马荡、福宝山旅游度假区、巴东铁厂荒林场、建始高坪小西湖、只适宜夏季避暑、季节性强的缺陷,我市可以向国际市场和二级客源市场常年推出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线路,不受冬季旅游淡季影响。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将以健康养生带景区,以世界硒都发源地、天然富硒核心地、清江山水观光地、本草药园体验地、北纬30℃生态宜居地、健康养生首选地为亮点,让游客到此就感受到“山水清江·养生清江·文化清江·世界硒都·健康之都·仙居恩施”的独特魅力。度假区建成后,其目标市场是国内注重健康的中高端游客、远程市场有养生需求的游客、老人,国际市场游客。

三、具体建议

政府在抓快速观光旅游的同时,不仅仅是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还要同步拓展休闲度假、养生疗养、旅游地产等深度旅游项目。恩施市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尽管尚未起步,但他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只要真抓实干,通过五年至十年的努力,我市可逐步形成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休闲养生度假产品为主体、大众型与高端型相结合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成为养眼、养身、养颜、养心、养老,宜游、宜休、宜居、宜商、宜文的“大清江国际旅游目的地”。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一)摸清家底、科学规划。

建议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高起点编制《恩施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规划》。将规划指导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对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好的地方,要在规划指导下规范开发、创新开发、合理开发,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综合配套,完善服务,迅速形成有魅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对资源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避免规划“硬伤”和重复建设。

(二)突出重点,加快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

恩施市境内适宜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资源很多,但是不建议遍地开花,而是根据省发改委牵头编制《清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建议在围绕恩施大峡谷这一龙头品牌,开发户外运动、科学探险、高山避暑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加快建设以沙地柳池、新塘双河为核心的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彰显“世界硒都"养生品牌,形成清江休闲观光旅游、养生度假地产、养生文化服务、养生医疗设施、养生产品加工于一体的清江养生度假旅游产业集群。

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是恩施市继开发建设恩施大峡谷景区之后的重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我们要在一个远离城市,交通进入性不好,道路、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条件较差的沙地柳池和新塘双河小镇建设一座“健康旅游新城”,存在项目投资额度大、融资困难、施工条件差、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需引进整合的健康养生项目业态要素多、跨专业跨行业的人才储备不够、长线投资产品非短期盈利项目等实际困难,因此我们建议组建一个好专班、编制一个好规划,出台一个好政策,提供一个好环境,通过领导重视支持、专班苦干巧干、部门统一联动、高起点编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整合项目资金、多种渠道融资、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土地收储、出台优惠政策、抓环境重服务、分期分区招商;项目公司真抓实干建景区、围绕项目多融资、资本市场显身手、引进联盟大合作、核心业态同步建、政企联合促营销。

(三)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抓体制机制创新。按照资源市场化配置原则,大胆创新投资体制,结合规划,市旅投公司可以包装一批休闲度假旅游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重点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大型专业健康机构、旅游地产开发商投资。

二是提高服务水平,着力培养兼具休闲养生与旅游服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注重养生的游客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因此,旅游陪护服务、农家乐养生膳食应运而生,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既能当导游又能当护理的旅游陪护人员和厨师;同时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杜绝各种不文明现象,主动做休闲度假养生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2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3

四川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求职供给

省就业局消息,第三季度四川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向社会提供各类岗位53.9万个,入场求职者达50.9万人。与上季度相比,需求岗位、求职人数分别增加6.4万个、4.1万人,劳动力市场出现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供给的现象。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开幕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于10月26日~11月4日在成都隆重举办。本届美食旅游节主会场设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麻辣四川·世界味道”为主题,举办了“全球美食联展”,“品牌农产品惠民直销”,“川菜原辅料及调味品展”,“茶叶茶具品茗会”以及“乡村旅游精品展”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图为美食节活动现场。

124个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高新区已申报124个重大建设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总投资1240.16亿元。截至9月底,高新片区社会投资在建项目77个,总投资779亿元;拟建项目36个,总投资453亿元;竣工13个项目,投资额62亿元。一个融合了“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特征的新区域正在加速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图为天府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图。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成立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近日在成都成立。基金会将重点针对四川西北部高原、岷江流域等地,依靠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开展治荒公益活动、资助治荒科研项目等。图为四川若尔盖村民在沙化土地上种草。

成都将建地震预警及应急系统

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4

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我区农家乐发展态势较好,经营农户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较小。目前,我区农家乐的发展基本上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整体开发的科学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够完善,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存在散、小、乱、弱现象。

二是缺乏品牌特色。我区农家乐多数服务项目单一,特色不够明显,文娱活动匮乏,还局限在景区周边的农家餐馆这个层次,停留在打牌、观光、吃土菜这些低层次项目上,高档次、高品位、多功能的农家乐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区农家乐多为农民利用自家住宅进行简单改造而成,公共配套设施普遍不足,缺少停车场、垃圾场、厕所、洗浴等服务设施,许多地方即使有也不符合游客要求。比如,在卫生方面,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厨房设备简陋,卫生消毒设备短缺;在环保方面,排污管建设滞后,村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安全方面,随着农家乐经营户家用电器的增加,负荷加重,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使农村防火压力剧增。

四是服务水平不高。农家乐一般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都是家庭成员,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

对加快我区农家乐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农家乐作为一种休闲养生旅游面着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针对我区农家乐的发展现状,应突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农家乐布局。科学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和加快农家乐发展的路线图。应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

一、雷同较多、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在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并与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接,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合理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示范乡的综合开发建设,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和民俗特色,重点建设一心四区,一心即农家乐综合服务中心;四区即生态观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俗体验区和旅游新村示范区,大力发展不同定位方向的农家乐产业,在全区汇成有特色、有基地的农家乐产业集群,吸引周边县市甚至外省市的游客。二是延伸链条。坚持把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完善旅游六要素相结合,重点把红牛、金果、武术等金字招牌融入到农家乐旅游项目中,延伸服务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业兴旺、百业联动的农村经济格局。三是错位发展。按照高、中、特三种档次进行优化组合,即高档农家乐进入古镇,中档农家乐分布在文化一条街,特色农家乐(背包旅游族农家乐)以陇东民居的形式集中到风情大道北侧,从而在不同区域集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农家乐,使其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2.突出引导扶持,加快扩张农家乐体量。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虽然主要利用农村现成的生态环境、农耕文化和农户闲置的住房,但要适应旅游发展,满足游客需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农户家庭收入有限,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改造资金。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扶持。一是在项目上扶持。按照农家乐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村集中布点建设农家乐项目。二是在土地上扶持。随着土地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更趋严格。农家乐的一些辅助设施建设以及规模的扩大都受到了土地要素的制约。因此,对发展农家乐应出台比较灵活的土地政策,保证农家乐项目建设用地。三是在资金上扶持。对有条件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部门应采取灵活、便捷的办法,积极为其办理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兴办农家乐融资难题。同时,可设立农家乐发展专项基金,对发展较好的农家乐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适当奖励。

3.突出挖掘特色,着力打造农家乐品牌。特色和品牌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有特色,才有市场,才有竞争力、生命力。要充分利用我区优势,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用特色树立起农家乐旅游品牌。一是突出农字特色。农家乐旅游的优势在农。农村特有的、传统的、陈旧的东西正是农家乐旅游中最有价值的。突出农字特色就在于:吃要突出土味、绿色,游要突出生态、自然,购要突出特产、实惠,娱要突出农本、参与,行要突出方便、快捷。所以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特产,开发五爪菜、蕨菜、贵妃杏、莜面柔柔、洋芋摊饼等绿色食品和地方风味小吃,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方式,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二是做足乐字特色。旅游的目的就是放飞心情,寻求乐趣。要充分挖掘田园乐趣、民俗乐趣以及农村生产、生活乐趣,让都市游客在民俗体验、农事劳作中得到放松,享受快乐。同时,还可以无中生有的创意思维来谋划农家乐娱乐项目,把现代的理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新的游乐项目,满足游客寻求快乐的目的。三是彰显文化特色。我区地处陇东东部,农耕文明积淀深厚,地坑庄子、社火、庙会、秧歌、眉胡、笑谈、民间传说等民俗文化丰富。发展农家乐要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形成欣赏性强的特色亮点,使农家乐休闲活动从单一的餐饮品尝和自然观光逐步向农事参与、民俗体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方式发展。

4.突出规范管理,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为了规范农家乐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和安全事故等现象的发生,应适时出台《农家乐经营管理办法》,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建立管理机构。重点建立以农办、旅游、食品药监、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单位为成员原农家乐协调管理小组,具体指导管理全区农家乐的建设、发展。二是实行市场准入。根据农村环境、农民家庭、农事活动等有关认定条件,把农家乐经营户与小饭店、小餐馆区别开来。对符合认定标准的,由乡镇审核后,由区农家乐协调管理小组办公室审批发证,并建立档案;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挂农家乐标志牌,不得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是定期考核评比。对农家乐实行质量监管和动态管理,每年对农家乐进行一次考核评估,对不符合认定准则的,吊销相关证照;对设施完善,特色突出,具备一定规模的依据《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进行评级授牌,并扶持其做大做强。四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依托劳动就业培训基地或委托职业院校,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加强旅游知识、规范服务、食品卫生、安全生产以及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农家乐的服务水平。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调研 篇5

目前,一些地方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许多文化资源没有通过包装策划成为文化魅力、成为旅游商品,很多旅游产品也没有体现出深刻的海南特色文化内涵。这突出表现为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考虑和架构设计,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缺乏应有的力度。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首先要挖掘出当地特有的历史、自然、人文、文化、风俗、老街、古建当特色。利用挖掘出的素材加以包装和渲染,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也可与一些旅行社合作(或要求)推广。当然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措施,规划好路线。更重要的是要讲解内涵和特点,抓

1住游人的兴趣。同时,在产业整合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营销。发挥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动员相关行业的特点,大力开发地方独特产品、品牌服饰、民族食品、艺术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强化企业或区域合作,打破各地区旅游景点分散的局面,通过划定旅游片区,开辟旅游线路,使分散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既方便游客旅游,又能提高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综合效应。

在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要在财税政策方面加以扶持,如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支持这些文化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及政策性补贴,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加强旅游区硬件设施,将旅游经济体功能加大延伸,向文化、娱乐、购物、物流、旅游景区等服务行业方向发展,各行业密切关联、相互配套,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经济链条,实现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在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上,提供“多维度、立体式”的旅游服务链条。

在旅游消费方面,鼓励金融业参与其中。首先,地方银行应为游客异地消费和风险规避提供便利、优惠保障,鉴于旅游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的普遍开展,在开发文化旅游经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6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宝中企发[2009] 77号文件《关于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安排,我局对凤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情况采取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休闲农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非公经济中最具活力和亮点的部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才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401家,其中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1700头、农家乐163家、县城家庭宾馆108家、农家宾馆24家、快捷酒店14家、从业人数达1545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6000万元,年户均接待748人、户均收入14.96万元;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2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8年营业收入308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就全县休闲农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城县郊区型。县城城郊的西庄村、任家店村、草店村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空气洁净,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它们大都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垂钓,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使之成为农村、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我县“七彩凤县、水韵江南”的旅游业品牌在全省的知

名度越来越高,游客纷纭而至,县城的接待能力有限,这些村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大力发展“家庭宾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园林生态农业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许多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养殖园、生态园等游客入园观景、赏花、采摘、品尝,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3、景区周边型。我县旅游景点众多,目前,已开发或初步开发可接待游客的景区共有5个。(即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探险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旅游区五大景区)三年来共完成旅游休闲项目及产业投资3.35亿元,建设了以环县城山体亮化工程、县城“一江两岸”大型水景灯光表演、180米高喷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特色旅游项目。这些给有经济意识的外地客商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光、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同时,这些农民结合周围的田园观景和民俗文化,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和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凤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我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本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全县之力,强势推进,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主要做法是:

1、规划先行

在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旅游规划权威机构为我县量身定做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17项旅游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一体、景区多元”的框架。同时将休闲农业纳入整个规划,有序发展。

2、领导重视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推进,对规划中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户采取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全面协调解决农户建设方案和资金等各类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速度。

3、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我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上建立和安排了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倾斜,鼓励做大做强。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公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坡面绿化、城镇绿化”等5项造景绿化工程。实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环保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当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休闲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总体上还处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无序发展的状态,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要是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顾虑重重,怕得不偿失,没有效益。一些部门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宣传引导力度不大。

2、缺乏有效引导和科学的管理社会管理“缺位”。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特色不够明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经营粗放。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3、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4、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在政府中找不到“婆婆”,社会管理“缺位”。县机构改革后,成立了旅游局、商务局、中小企业促进局,他们都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仅靠一个部门难以牵头组织管理。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凤县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

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或备案)、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星级评定等,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3、突出特色,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一是要做浓“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重点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改变当前我县休闲农业低、小、散、乱的现象,由政府主导,组织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精心设计、谋篇布局、开设项目。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企业,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特别是要增强互动体验活动。同时,要注重对休闲旅游农业产品收费价格的管理,保持其经济实惠的收费特点。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其吸引力,与竞争力失去客源。二是要建好示范样板,休闲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就当前而言,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必须结合凤县实际,注重文化品位、健康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加强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的运用示范,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农业文明与科学知识,以达到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的目的。

4、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动器,建议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提供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小额信贷、低息贷款等政策。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有关规费收取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三是要加强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凤县中小企业促进局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美丽乡村

1 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经济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通过农业产业的升级来带动农村面貌的升级, 建设美丽的乡村, 下面详细分析发展休闲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明了建设了生态文明新农村发展战略, 因此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的重点, 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不断优化, 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 但是农村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较多的缺陷, 尤其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不但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建设优美的绿色生态产业, 完善相应的农业设施, 提升农业经济的产业地位, 从而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1.2 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 从而造成了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 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土地的集中化, 也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农村劳动力, 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休闲农业和传统农业模式相比, 可以极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并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尤其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 创造了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 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同时, 也直接刺激了农村面貌的发展, 一些休闲、娱乐的设施逐渐完善, 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 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1.3 提升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发展休闲农业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产值, 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农业产业链条, 在农村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发展模式, 使农产品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休闲农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有助于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带动了农村旅游业、餐饮业、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2 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2.1 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区域优势

当前, 旅游热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因此应当注重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 通过旅游产业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尤其是要注重家乡气息和生态田园主题的开发利用。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要注重凸显乡土文化, 把当地的农业文化融合到旅游主题中, 提升区域性的产业品牌效应;再者要注重民风民俗和休闲农业的结合, 让游客不但能体会到大自然带来的精神享受, 也感悟到当地农业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农业产业为依托, 开展各种采摘服务, 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乡村农业带来的精神娱乐。要拓展消费群体, 结合地域性的农业特点, 推出不同年龄段的休闲农业项目, 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要实行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规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带给农村建设强劲的动力。

2.2 规划产业布局, 打造休闲品牌

发展休闲农业要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实现规模化、合理化的产业布局, 要以自然景点、名胜古迹等作为依托, 合理规划城镇和村庄的建设,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发挥休闲农业的最大经济价值。在农村建设中, 要综合考虑选址以及建筑风格, 营造与休闲农业相适应的布局风格, 要把休闲农业和旅游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 提升两者的区域特色。

2.3 明确职责归属, 提高管理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要提高管理水平, 明确相应的职责部门, 统筹两方面工作的开展。要建立完善的硬件设备, 从经营场地、旅游设施、餐饮业务等方面入手, 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要加强对于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工作, 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要规范旅游标准, 大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经营环境, 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竞争, 充分发挥区域内的产业优势。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监督监管作用, 加强对于区域内农业服务和旅游服务的监管, 提升品牌质量, 保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4 加大政策扶持, 提升服务质量

虽然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然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这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提高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财政补贴, 启动专项资金, 做好休闲农业的规范化经营。要从政策上进行安全管理、食品安全、资源保护的政策倾斜, 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

3 总结

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规模较小, 很难产生规模化、集中化的区域优势,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注重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 并通过合理布局打造休闲农业区域, 明确权属部门管理责任, 保证区域内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终通过农业产业的升级来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秀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 2013 (8) .

[2]方月仙, 叶剑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助推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 2013 (7) .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精神,加快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事业发展。近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织 对湖南省休闲旅游农业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重点考察了长沙、张家界两市的休闲旅游农业,对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工作所取 得的成绩、经验和做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如何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湖南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湖南是我国休闲旅游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市)之一,近几年来,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休闲旅游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 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湖南全省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4000多家,规模较小的农家乐达2万多家,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 23万人,营业收入达到38亿元,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3家。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据统计,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收。

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和加工、运输制造业,进一步 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长沙市千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村与周边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西瓜、果木基地2000多亩,带动周边8家农家饭庄,新增客货 运输车辆80多台,还兴办了菜油加工等企业,2007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0余元。

休闲旅游农业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沙市黄兴镇近年累计投放资金100多万元,整修 入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设立中英文指路牌等,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发展。大明生态休闲山庄积极参与村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建立 了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工程和自来水管道工程,显著地改善了村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大明生 态休闲山庄在示范基地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园。锦绣江南风景园林山庄建立园林文化展示区,积极展示湖湘文化精髓和新农村建设成果。

休闲旅游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旅游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休闲农庄,都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长沙大明山庄通过引导周边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 一批标准化种养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

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群式发展迅速。湖南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坚持在政策引导、规划设计、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上下功夫,注重集 群式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长株潭经济发展区、湘中南区、环洞庭湖区、湘西山区为主的四大休闲旅游农业特色区。长沙市已经形成了“一环三带四板块”休闲农 业布局,即以市区周边良好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花卉苗木、优质茶叶、优质水产等三大百里产业走廊为依托的三条休闲农业带;以岳麓山、沩山、大围山和浏阳河等人文和生态资源为依托的四大休闲农业板块。

二是品牌特色突出。湖南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品质、特色上有较大的提高,围绕历史文化、科技教育、民族风情、农耕文化 等主题,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园林生态农业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集群。如 张家界荷花园通过举办荷花节等活动,已建成以荷花为载体,集水生动植物养殖、土家文化展示、荷文化及建筑、雕塑为一体的土家民俗与荷花生态的专题类休闲农 业园。

三是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由于休闲旅游农业市场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既有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也有以村镇集体、农民广泛参与的模式,也有城市下岗职工联合举办等方式。据统计,目前湖南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 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

湖南省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主要经验

湖南休闲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在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政策扶持、管理规范提高和积极有效服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推动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1、重视产业规划。湖南省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中,重视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休闲旅游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定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 划。逐步引导休闲旅游农业投资向一个中心:长株潭“两型社会”休闲农业中心,一个板块:湘中南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休闲农业板块,两个圈:环洞庭湖以水资源 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圈和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罗宵山脉以森林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圈聚集。

2、注重政策扶持。该省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中,重视政策扶持,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 策,把休闲农业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范围,对参与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等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在安 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待,并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地(市)也都制定了支持休闲旅游农业 发展的政策。

3、加强管理和服务。休闲旅游农业是一个新的产业形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湖南在行政管理和中介服务上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子。一

是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了由乡镇企业管理部门主管、上下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管理队伍,在政策引导、信息统计、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创造环境 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长沙市各区县都成立了休闲农业开发领导小组,该市望城县要求所有县直部门和单位对口联系一家农家乐,实行挂牌扶持引导,全力推 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二是重视打造服务体系。2006年湖南省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各市、县也都成立了行业协会,协会根据企业的需求,重点 在行业自律、信息交流、管理咨询、宣传推介、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服务。率先建立了星级农庄评定制度,通过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和宣传推介,提高了休 闲农业企业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湖南休闲网站、编辑出版杂志和与省广播电台合办“农家乐翻天”等平台,加强了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增强了休 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和素质教育,培养了一批休闲旅游农业管理人才。

4、积极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重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湖南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他们通过举办休闲农业 合作论坛、聘请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的专家担任顾问等,协调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台湾休闲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了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水平。通过在中央 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推广当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经验,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近十个省、地、县组团到湖南参观考察休闲旅游农业。

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到休闲旅游农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经营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二是企业管理 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三是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员工没有接受规范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原来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管理知 识和经验。四是从投资主体看,工商资本投资仍占主体,农民投资偏小,不利于农民创业。

2、从外部环境看。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存在模糊认识,没有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到解决“三农”问题大局上考 虑,没有与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建设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管理服务上不到位。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方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内部建设 还可以,但周边环境建设落后,水、路、电等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进入。三是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大都是由民间资本 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支持。同时由于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企业发展。四是企业负担较重。对企业的乱检查、乱罚款严重,如邵阳市一生态农 庄开业不到一年,上门检查收费的单位达19个之多。另外,企业在用电、税收等方面负担也较重。

对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启示

湖南各地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从以下方面抓紧抓好:

1、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目前各地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认识不一致,影响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旅游农 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要重视科学规划。任何一个产业都要一个科学的规划,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规划入手,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要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 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上下工夫,文化功能要把重点放在文化传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农村和农耕文化;生态功能上要突出生态、安全特色,形成独特的生态休假平台;科技功能上,要不断打造生产、科研、休闲观赏、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品种展示平台;载体功能就是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举办各 类特色节会,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3、要优化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环境。一是领导环境,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服务,规范企业的发展,清 理涉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乱评比、乱检查、乱达标和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二是政策环境,就是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 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三是舆论环境,也是社会环境,就是 要在全社会打造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发挥社会的力量支持、维护、促进产业的发展。

4、要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创业辅导、融资贷款、管理咨询、宣传推介、规划设计、教育培训上加大工作 力度。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视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 加强服务。在服务体系建设上,既要有政府主导的准公益性服务机构,也有以大专院校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的商业服务组织,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5、要加快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休闲旅游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涉及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社会、旅游、医疗、文化等,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 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旅游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中介组织)”,而 基础是“农户”,其实质是“农户”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把自己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产品价值链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在发展方式上,要 坚持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城市工商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农民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举办农家乐等小型企业,城市工商资本可举办大型的 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业科研、企业单位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可采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创建,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确保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

有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9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迚农业结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戓略丼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市财政局农业科走访了县(市、区)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迚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3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19 家,比的 7 家增加了 12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的 36 家增加到

家;新增投资 200 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 275 家,新建了新湘农、苏仙邦尔泰、义捷粮油、加法果业、广湘食品、玲珑王茶业、济草埻药业、生平米业、坪上菌业等有代表性的产业化项目,东江食品工业园、石盖塘食品工业园初具雏形。不此同时,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全市投资 50 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达 216 家,其中由省里评定五星级休闲农庄4 家、四星级休闲农庄 4 家。这些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方式,把工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觃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收益低、抗御风险能力弱和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等矛盾和问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觃模化、与业化、市场化,提高了效益,壮大了觃模,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同时有力的带劢了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了我市农业整体水平,促迚了县域经济发展。

(事)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觃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全市形成了以苏仙邦尔泰为龙头的油茶产业;以舜华鸭业、朗德鹅业为龙头的水禽养殖业;以裕湘面业、生平米业以及大北农、九鼎、希望饲料为龙头的粮食及饲料加工业;以东江湖渔业为龙头的淡水鱼养殖加工业,以狗脑贡、玲珑王茶为龙头的茶业;以新湘农、欢乐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业;以万华红提、加法果业、永兴冰糖橙为龙头的果业;以海华

竹木、创兴人造板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以太和辣业、三味食品、小徐呱呱为龙头的调味品加工业;以安仁食用菌开发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等 10 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觃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形成了“龙头+品牌+标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丌断推迚,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我市积枀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大力推迚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 261 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 197 项。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丌断提高。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市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枀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劢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丌断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劢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面开展工作,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综合楼正在建设,全部县乡劢物防疫站建成幵投入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丌断提高。农业信息

服务快速发展,市县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和电规栏目,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迚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丌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丌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觃模较小,带劢能力丌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劢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觃模迚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市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二发展的初期,觃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极都很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丌多,觃模效益低,带劢能力丌强,带劢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龙头企业这种丌大丌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迚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劢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丏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劢作用就更小了。

(事)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觃划和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觃划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觃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却幵没有形成发展觃

划。有些觃划则因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真正实施幵达到预期效果的枀少。再则,个别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都没有保证。个别县市丌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项目遍地开花,发展丌均衡,虽然近年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真正集中起来做成了大亊的却丌多,反而造成浪费,农民得丌到实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丌高。首先,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丌高。一乡多业、一业多品,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与业村组和与业大户丌多,靠价格拉劢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既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的问题同时幵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觃模效益的提高;其次,加工龙头不生产基地组织结极丌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差,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大二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丌管;求大二供时,农户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致使契约和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大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资金丌足的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觃模较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丌足,银行信用等级丌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极角度来看,由二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也相对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枀性丌高。此外,各级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极工作上力度丌大,劢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迚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不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劢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

项目、精深加工项目和先迚设备引迚不更新等迚行补劣,对出口创汇大、带劢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征用的土地,可依法采用划拨戒有偿使用方式供地,须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其有偿使用费可实行优惠征收。

(事)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与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农民与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丌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劢能力强的农民与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迚、信息不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极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发展,促迚其加强管理,觃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以上措施,支持农民与业合作社不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培训一批农民经纨人。农民经纨人现已成为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我市的经纨人队伍存在经营觃模丌大,个体营销的多,分工丌细,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等问题。因此,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纨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劢,提高市场竞争力,幵引导农民经纨人不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亊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

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诸多问题,使农民经纨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劢力量。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成为推迚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觃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不城区觃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划分要科学,蔬菜、果品加工不畜禽类加工要分离,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迚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事是合理设置龙头企业入园门槛。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觃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二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丌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不**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三是研究制定幵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促迚园区健康发展,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幵丏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如财政资金扶持、信贷投入、税收和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投资置业。

(四)落实好促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

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不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觃模,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五)迚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幵逐年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二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六)培育好优质品牌。要高度重规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意识,积枀实施以注册商标为重点的农业品牌戓略。要加快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势拳头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觃程的制订,幵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戓略,逐步改变目前一些农产品品牌“多、乱、杂”状况,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规、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

上一篇:大二班上学期教育教学计划下一篇:幼儿园亲子游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