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申论热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荐8篇)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好
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深化了对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与转变。
“坚持好字优先”提出的过程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007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好字优先,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7%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衡量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指标是速度即增长率,另一个指标是质量和效益。速度是显性的,质量和效益则是内在的。把“好”放在“快”前,就是要在“好”中求“快”,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又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加强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但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继续存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已从2003年的3.23∶1,扩大到2007年的3.32∶1。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好字优先,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新世纪以来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发展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发布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进一
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东部地区江苏省的生产总值从8554亿元增加到25560亿元,西部地区青海省从264亿元增加到760亿元。虽然东部、西部的发展
都很快,但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努力提高不同区域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当前,我国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居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26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同期我国消费石油、原煤、粗钢、水泥和氧考,试大网站收集化铝分别约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8%、39.6%、31.8%、47.7%和24.4%。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得到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要得到切实保障。当前,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供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并且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对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对于国际环境认识的新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7年,东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17.09%,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而投资、出口增幅均有下降。消费驱动快速发力,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协同带动,自主创新支撑作用凸显,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新气象。东部地区新变化印证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考,试大网站收集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笔者了解到一家著名的中外合资企业,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 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经营, 为国家上缴了40多亿元的利税;在1994年后的十多年时间内, 安排农民工就业累计达三四万人次。然而, 就是这样的一个曾经被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外合资企业典范”的企业, 却在不久前轰然倒下了。表面看是这家企业的产品被新技术所替代, 其实质是没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秉承企业的核心理念
过去常常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发展, 进而又把经济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又主要看GDP这个指标。现在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 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 由物到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这是与国际发展潮流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从一个人、一个企业, 到一个国家, 其发展的潜力大小, 根本上取决于其思想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具有3 0 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 一直秉承着“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现在的同仁堂遍布全国, 还在海外开设了多家分店, 传统的中医药精髓与现代高科技结合, 正在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笔者刚刚提到的那家合资企业, “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工业报国”的理念也曾支撑企业的发展, 但这种核心理念不应该仅在企业经济效益好时才存在, 还应该发挥在经营艰难的时候。
可见, 企业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同心协力、不遗余力地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技术、产品、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抓实企业的主营业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 但实践证明, 企业应该抓实主营业务, 才是企业长久生存之计。
近日,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严厉指出, “老老实实干你的本行、干实业, 不要东张西望”, 因为“辛苦钱可靠”。如此直陈, 证明了当下企业热衷于非主业投资中潜伏很大的危机。以往央企集体炒股, 李荣融曾说“赢的是个位数, 输的是两位数”;现在针对78家非地产央企进入房地产, 国资委严令退出, 以避免重蹈覆辙。2007年, 国资委属下的央企利润总额突破1万亿,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央企当年利润同比下滑近30%, 2009年也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谈起金融危机, 说到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就不得不谈奥巴马“岩上之屋”的观点。这个词源自《圣经》的比喻: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 建在岩石上的房屋巍然屹立。奥巴马引述此典故, 意在表明美国必须重建经济的基础。在过去10年, 40%的美国企业利润来自金融领域, 这种虚拟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减少了370万个就业岗位, 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005年降到了12%。
从分析中看出, 踏踏实实做好企业, 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好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呼唤更多的主营实业的企业。
“中国酒店十大创业功勋人物”、“中国创业企业家10强”的季琦, 曾创办携程、如家酒店连锁, 在美国纳斯达克先后上市。后又创办汉庭连锁酒店, 实现了8500万美元的融资, 也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如果能够上市, 他将是拥有三个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第一人。但他在酒店管理上一直提倡的是, 根据自身特点, 在设计、产品、服务、文化等方面打造自己的特色。
笔者了解到一家具有40多年历史的小型国企, 一直主营军工产品, 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改革开放以来, 他们多次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忍痛丢掉了没有发展前途的产品, 成功地为神州飞船、歼10战斗机提供了优质的部件。这家企业在科研、技术创新中, 一直坚持自己的主营业务, 实现了效益的稳步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无论企业大小, 都要抓实企业的主营业务, 向主营业务要效益, 企业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做好创新准备
只有做好创新的准备, 才能保证企业在变革中发展。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 而是生产经济活动中的全面创新, 是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
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需要“企业家精神”。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家精神”有着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认为, 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 其动力来源无非是对利益的追逐和企业家精神, 后者被他描绘为“独特的理性精神”, 被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是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精明理智和敏捷、事业心。彼得·德鲁克说, “从理论上说, 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风险最低的而不是最高的行为”。他还说, “企业家精神既不是一门科学也非一门艺术, 它是一种实践”。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需要企业的管理创新。李荣融说, 一个优秀的央企起码要有20年左右的技术或产品储备, 还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即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他说, 中国人做一双鞋可能做得很精美, 但能将成千上万的鞋做到一个标准就十分困难, 这就是管理水平带来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1年的1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有220多种产品全球产量第一。但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廉价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地位。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快,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实力的增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壁垒、反倾销等的制约。总体来看,我国这种粗放式的、出口导向型的、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
二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我国也是进出口贸易大国,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与投资和出口相比,我国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相对不足,2011年消费对经济贡献率首次超过50%,但与美国、欧盟等相比,差距还很大。迫切需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是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2011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13:1,基尼系数达到0.55,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如何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报告以系统化思维、顶层式设计、统筹式推进,给出了明确而清晰的战略部署。一是全面深化經济体制改革,构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三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牢牢把握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五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一季度,A股市值就缩水12万亿元,创下了15年来的新纪录。股市的剧烈波动,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很多困惑。那么,股市的这种波动是如何产生的?面对股市的剧烈波动,应当如何推动股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股票市场有起有落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总是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实现的。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股票市场也经常是风云变幻、起伏不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股票市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的商品市场不同,股票市场是一种虚拟经济。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不是普通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如食品、住房等,而是可以在未来获得收益的金融资产。股票价格不仅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受利率、汇率、通货膨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市场买卖力量对比、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及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股票市场的这种波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相比,往往更为剧烈、更为频繁。当股价持续上涨时,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吸引进来,这又会导致股价的进一步上涨,并使得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在牛市乐观气氛的感染下,人们总是能找到股市不断上涨的“理论根据”,把所有的利好消息加以放大,直到某一天泡沫破裂,股价暴跌。当股价持续下跌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价格进一步下跌,资金持续流出,悲观失望情绪蔓延。
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在股市的发展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从1928年初到1929年8月,美国的考,试大网站收集道琼斯指数由200点附近飙升到400点左右,一年的时间里股指暴涨了一倍。然而不久就爆发了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股票价格也随之一泻千里,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1985—1990年日本股市持续大涨,日经225指数由1985年初的11000点涨到38000多点。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开始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2年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股指比最高峰时下降了63%。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同样经历了股市剧烈波动的洗礼。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到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已跃升至1429点。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点,之后迅速暴跌至400点,有些股民损失极其惨重。从2006年开始,我国股票市场启动了新一轮的牛市行情,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年底,沪、深两个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然而,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在股市自身运行的规律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下,我国股市自2007年10月中旬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大批股票价格被腰斩,大量基金跌破了面值。在股市的剧烈波动中,许多股民和基民被套,饱受亏损之苦。人们再次深切感受到了投资股市所带来的风险。
中国股市长期向好
股市的波动是有规律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股票价格要符合它的内在价值。一只股票如果价格涨得过高,就会超过其内在价值,需求就会减少,价格就会随之下降。反过来说,如果价格跌到一定程度,就会低于其内在价值,需求就会增加,价格就会随之上涨,直到价格和价值达到平衡。运用这个基本规律来看待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现象,就能够使我们多一分清醒、多一分理性。
2007年年底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出现的这轮深幅调整有其必然性。一是对前期股市上涨的累积风险的释放。2006年以来,随着股票价格的飞速上涨,A股市场的市盈率也急剧上升。至2007年6月底,沪、深两市加权市盈率达80多倍,大大高于通常认为的30—40倍之间的合理市盈
率标准。这表明,A股市场的股票价格已经大大超出了其内在的价值。二是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周边股市调整的影响。2007年第四季度之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下跌的幅度都超过20%。美国经济增长的放慢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经济发展未来的担忧,降低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投
资的意愿受到了抑制。三是宏观调控的成效。近年来,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如多次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等,使流动性过剩的矛盾逐步缓解,股市的供求关系开始趋于均衡。同时,2008年年初的雪灾、上市公司大量再融资、“大小非”集中解禁等事件性原因,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影响他们对股市发展的预期。正是上述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2007年年底以来股价的大幅回落。
同样,我们也要看到,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明显加强,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市场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的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持续高增长和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提升。2006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幅度高达46%。2007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水平也较高。截至2008年4月7日,已披露年报的880家上市公司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67321亿元,同比增长24.61%;实现净利润6548.75亿元,同比增长44.78%。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必然会带来股票价格的大幅上升。二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正考,试大网站收集在把世界上成熟市场的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沿着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稳步推进。2005年5月开始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的利益与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很多大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三是资本市场法律体系逐步完善。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与“两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理顺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关系,健全了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对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法治水平、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以外,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2001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是2005年7月我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升值速度加快。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我国,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股市行情的不断上涨。
可以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和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的趋势没有改变,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趋势没有改变。因此,我国股票市场持续发展的趋势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有跌有涨,潮落潮起,是股市发展中的必然规律。股票价格短期回落,不会改变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向上和不断发展的大趋势。
积极推动股市良性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股票价格的不断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没有股票价格的波动,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反映资本的供求状况,就不可能调节资本的有效配置。当然,说股票价格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股票价格发生背离市场规律的剧烈波动可以完全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股市的大幅波动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和风险。股市的持续暴涨会吸引更多的人投身股市,使大多数股票背离自身价值,形成泡沫。泡沫的膨胀会造成一时的繁荣甚至狂热,但泡沫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破灭,使股市迅速下跌。股市的持续暴跌会造成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资产大幅贬值,从而导致人们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那些将大量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群众,财产可能会在股市暴跌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情况持续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股市交易额迅速下降,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受到破坏,金融业也发生动荡,甚至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经济增长陷入低迷状态。因此,政府对股市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维护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股票市场建立发育的时间还不长,许多方面不够成熟,亟待完善。构建透明高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的股票市场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股票市场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继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推动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股票市场的起起考试,大网站收集落落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密切相关的。在经济繁荣期,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上升,导致股价的上涨。在经济萧条期,经济增长放慢,企业盈利下降,股票价格也随之会降低。因此,防止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首先要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具有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股市投资价值的源泉。事实证明,绩效越差的上市公司,其股价的波动现象越明显;而越是优质的上市公司,其股价的走势越稳定越健康,越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可靠的收益。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强化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
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是推动股市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要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加快推动创业板建设,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完善登记、托管和结算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法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建设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对于推动股市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协调,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如果股市投机过度,市场风险就会越积越大。近年来,国家对证券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有效遏制了非法证券活动的多发势头。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这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交易的正常秩序,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风险是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股票市场与风险共生共存。我国股票市场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发展阶段,规范运作程度有待提高,市场不够成熟、不够健全,波动性相对更大。近两年尤其是2007年以来,投资者入市总量增加很快,在不长的时间内,投资者开户数从6000多万户增长到2008年年初的1.4亿多户,许多中小投资者缺乏市场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增强风险意识极为重要。投资者要谨慎入市,理性参与投资,入市后要保持良好心态,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切实规避风险,保护自身利益。
之后,自2010年12月22日至2011年1月21日河南日报陆续刊发了9篇署名“何平”的系列争论文章,深入论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何平九论”紧扣河南发展脉搏,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8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在中原经济区起步之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何平九论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省委的重要精神,黄钟大吕,鼓舞人心,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引起了前列的社会反响。、领导方式转变是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加以细化、深化、并内化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一是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离开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二是要强化忧患意识。要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强化攻坚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也难免会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要有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场攻坚战,把基础打牢,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能为了出成绩走捷径,从而给经济发展留下毒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一要勤于学习。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的科技、经济、文化、专业知识等;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二要善于思考。能否善于思考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转变领导方式中,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经济趋势、市场规律、社会热点、思想潮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不仅善于发现新特点、新问题,而且能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真正通过学习思考,使自己成为爱学习、善思考、会工作的新型干部。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推动广东科学发展,中共广东省委作出了在全省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决策。广东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目的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要求,不断完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带领全省人民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当前特别要加强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着力点在于找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提高干部招人引技和招商引资的本领、科学把握当代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
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先后10次对做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指示、提要求。省委组织部组织编写《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这套教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就是其中第一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署和要求;第二部分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第四部分是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框架。
先进制造业基础知识
先进制造业是对主导工业制造业发展方向、掌握先进技术的产业群的概括与总称。广东根据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合特色优势以及现有工业基础,将装备、汽车、石化、钢铁和船舶五大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定位为本省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
本课程分为六篇,首篇介绍了先进制造业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分析了广东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概要介绍广东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和方向。后五篇对应于广东省确定的五大产业,分别学习。每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该产业的基本常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广东省在该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和相关技术。
本课程注意结合广东发展实际,注重基本常识和国情、省情的介绍,力求用较少的篇幅为学习者提供比较完整、实用的信息。
先进制造业理念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创新的精神,先进制造业内涵丰富,多学科交融,本课程内容就涉及了五大专业。虽然篇幅和学时有限,加之讲授者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很难完整反映先进制造业的全部精髓。但作者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依然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
现代服务业基础知识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和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价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本课程将分别讲述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旅游服务业的基础知识、行业发展趋势,对广东在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政策支持等内容进行重点介绍。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从宏观的产业体系角度科学地定义现代农业,围绕现代农业四大构成要素——机械化、电气化、产业化、商品化,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集约化、标准化、集群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全书将现代农业分为优质粮食业、特色园艺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六大产业,概括了各产业的概念、内容和发展趋势、深度剖析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领域,并重点介绍了广东发展六大产业的措施。
优势传统产业基础知识
优势传统产业是指相对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农业而言的一种产业总称,具有“传统性”和“相对性”两大特征。“传统性”体现在发展时间较长、技术稳定、具有资源依赖性或劳动密集型、供需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成长趋缓等;“相对性”则表现在与先进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而言,技术要落后、附加值要低,地域性较明显。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可以成为优势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拥有较高地位,其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本课程详细介绍了家电、纺织、食品、建材、造纸、有色工业等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的有关知识,包括国内外发展趋势,广东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思路与对策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知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核电技术、风电技术、通用飞机技术、海洋技术等,从各产业的相关概念、原理、发展趋势及对广东的启示几个方面,普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个要览式、全景式的了解,对于加速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情况总结
化州市投资服务中心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中共广东省委、省委组织部先后下发了《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全省大规模培训干部考核工作的通知》,市委组织部也就开展干部培训考核工作做了明确部署,我中心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中心上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干部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下面就中心2010年学习情况总结如下:一一一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明确明确明确明确 市投资服务中心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省委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部署要求,以立足岗位、全员参训、提升能力、服务大局为基本要求,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努力锻造一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强有力的保障。二二二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确立确立确立确立 市投资服务中心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以学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重点是: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汪洋、黄华华等省领导在全省厅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产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国内外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省市重点产业的选择和布局,现代科技和技术创新等;我省重点发展产业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装备、汽车、石化、钢铁、船舶等)、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生物制药等)基础知识,以及优势传统产业(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等)和现代农业(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业、渔业、林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不搞“一刀切”,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培训,重点解决行政审批工作如何服务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现实性问题。三三三三、、、、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到位到位到位到位 我中心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知识培训坚持在市委领导下,按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类分层分级组织实施。一是广泛发动,统一思想。各股室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以及汪洋同志在全省大规模培训干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动员,积极引导,将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二是按照分类分层分级的原则抓好现代产业知识培训任务落实。结合市委党校的安排,认真组织抓好本单位干部的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知识培训。三是大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由单位统一购买和发放省统一编印的《现代产业体系知识问答》系列丛书,组织本单位干部每年至少集中读书5天,将读书与学习现代产业知识结合起来,采取读书论坛等多种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通过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现代产业知识,不断夯实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基础。四四四四、、、、2011年学习计划年学习计划年学习计划年学习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股室要高度重视,切实把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推动工作落实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配套措施,提供有力保障。各股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因地制宜的要求,鼓励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要加强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继续加强管理,严格考核。2011年我中心将采取自考、测评、抽考等形式检查学习培训效果,切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落实。开发网上学习题库和考试系统,鼓励广大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自主上网学习和参加考试,使广大干部掌握重点产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发展方向等基础知识。中心每年进行一次抽考,在全体干部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干部参加现代产业基础知识考试,抽考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把干部的学习培训情况与干部的考核使用结合起来,使考核指标对干部形成“倒逼”。建立述学制度,让广大干部在年度述职述廉时汇报学习培训情况。探索实行培训积分制度,规定组织调训、自主选择、网络学习的学时学分标准。建立干部培训信息档案制度,及时登记干部参加培训的主要情况,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定期组织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三)积极开展宣传,营造氛围。各股室要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策划,制定方案,分阶段,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积极组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全省各部门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情况和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努力营造适应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良好氛围。
结合起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配套措施,提供有力保障。各股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因地制宜的要求,鼓励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要加强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继续加强管理,严格考核。2011年我中心将采取自考、测评、抽考等形式检查学习培训效果,切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落实。开发网上学习题库和考试系统,鼓励广大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自主上网学习和参加考试,使广大干部掌握重点产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发展方向等基础知识。中心每年进行一次抽考,在全体干部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干部参加现代产业基础知识考试,抽考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把干部的学习培训情况与干部的考核使用结合起来,使考核指标对干部形成“倒逼”。建立述学制度,让广大干部在年度述职述廉时汇报学习培训情况。探索实行培训积分制度,规定组织调训、自主选择、网络学习的学时学分标准。建立干部培训信息档案制度,及时登记干部参加培训的主要情况,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定期组织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三)积极开展宣传,营造氛围。各股室要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策划,制定方案,分阶段,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积极组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全省各部门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情况和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努力营造适应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良好氛围。
三、学习现代产业知识,不仅是一次知识更新,更是一次科学发展理念的再武装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大提升。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各国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元素比较显著,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有别于传统产业体系。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我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其次有利于增强广东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
1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
党和政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多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困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传统的发展观念尚未转变
发展观念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转变具有重大影响。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 传统发展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的发展观念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发展观念虽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转变, 在进入21世纪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但是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 发展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这也是造成经济发展方式未能实现根本转变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发展观念以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考核方式, 导致各地方更加侧重于经济增长的方面, 片面的追求数量扩张、高速增长、不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这就极易造成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虽然多次提出不以GDP作为考核地方发展的主要指标, 但是在实际经济运作过程中, 绝大多数地方依然是唯GDP是举。传统的发展观念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惯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生影响, 极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较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我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 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保障未来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一些地方并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 依然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路子, 使得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还在延续。这些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 不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也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首先, 以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迅速增长, 我国的自然资源数量严重削弱, 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另外, 资源的消耗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比如, PM2.5的“雾霾”天气中的一些颗粒对人们的呼吸道产生一定的危害。有些地方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但是并没有建立严格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度, 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使得一些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等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 这无疑导致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较低, 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 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三个产业均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但是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 工业发展质量不高、农业基础不强以及服务业发展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需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高档次、低档次产品需求不均衡, 并且出现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这些都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以至于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造成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使得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得到根本转变。
1.4 技术进步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科技创新的竞争。因此,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根本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为了实现健康发展, 需要节能降耗, 提高产品质量, 实现高效率的生产等等, 这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新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每一个企业都希望研制和运用新技术。然而技术进步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既需要人才, 又需要资金。加之我国科研体制中存在不少阻碍技术进步的障碍, 技术进步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都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转变的原因。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以上几方面的困境, 这些困境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
2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为此,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几个建议:
2.1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的观念对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是把经济发展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 并且把经济增长又等同于GDP指标的增加, 从而混淆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诠释了科学的发展道路, 提出要克服一味只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但不考虑到环境以及资源的成本、要摒弃只关注物质财富的积累但轻视了人的全方位发展、要考虑到后人的利益而不能仅仅只重视当代人的利益的要求。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 加大力度宣传科学发展理念, 使其在广大领导干部和老百姓中贯彻落实, 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在全社会中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 以五大科学发展理念作为指导, 努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任何的经济增长都需要依靠资源的消耗, 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环境污染, 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我们决不能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自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加大力度投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降低高消耗产业的比重,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切实做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 中国必须增强资源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建立最严格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度, 对严重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奢侈浪费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厉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3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 特别要重视具有潜在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同时要了解传统工业的优势, 有针对性大发展传统工业的优势,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也离不开四化的支撑,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 重视创新驱动战略
经济发展方式要得到根本转变, 实现国家强盛和竞争力的提升, 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根本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主要是优化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及经济效益。纵观全球,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最根本的在于创新实力的竞争。因此, 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 走自主创新道路, 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了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 我们要努力造就良好的创新环境,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力度宣传普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营造社会创新氛围, 使全社会创新精神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既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又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我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些困境, 主要表现为尚未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等。针对这些存在的困境, 应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视创新驱动战略,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困境,建议
参考文献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习读本编写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3]胡学勤.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J].经济纵横, 2008 (1) .
[4]赵振华.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6) .
[5]吴敬琏.做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篇大文章[J].学习期刊, 2010 (8) .
关键词:理念;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企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辽河油田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不论从历史贡献、现有基础、社会影响、发展前景看均处于中国石油集团所属成员企业的前列,理应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率先取得突破。从目前情况看,辽河油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具有良好的基础,又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
一、创新发展理念,实现从“内部为主”向“内外结合”的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在发展理念上取得突破。长期以来,辽河油田的发展主要在盆地内部油气资源和内部市场保护上做文章。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辽河盆地内部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性的内部市场保护也是靠不住的。因此,未来辽河油田的发展,必须跳出辽河思考辽河,跳出辽河发展辽河,着重树立以下两大理念。
1.牢固树立“借助外力、凝聚内力”的理念。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辽河油田因资源对中国石油集团以及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也给辽河油田留下了许多历史包袱,尽管企业一直在竭尽全力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但仅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借助外力”、“凝聚内力”,共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借助外力一方面是抢抓机遇,另一方面是寻求政策支持。当前,关键是把握好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围绕中国石油集团“打造绿色的中石油”总体部署和“气化辽宁”的有利机遇,按照“主管道覆盖城市、各市县、各乡镇”三个层次,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管理和整体优势,全力推进天然气业务发展,实现供销快速增长,成为企业新的经济支柱;凝聚内力是充分发挥外力推动作用的必要条件,其关键在于大力弘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弥补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越”,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牢固树立“立足石油,超越石油”的理念。辽河油田要从根本上解决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所形成的年探明储量下降,储量丰度降低,后备资源和领域尚未形成有效接替,油田整体进入开发中后期,实现稳产难度较大等问题,必须要牢固树立“立足石油,超越石油”的理念。“立足石油”是指油气主营业务要突出,通过优化油气业务链和价值链,为企业发展夯实基础,并能够为业务的适度多元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超越石油”是指业务结构要具有综合性,企业能够有效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资源,尤其要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备在未来提供适应低碳经济、绿色发展需要的多种清洁优质能源的能力。
二、创新发展思路,实现从“生产商”向“经营商”的转变
长期以来,辽河油田一直以油气勘探开发为核心,以完成一定规模的油气产量和商品量为主要目标。受这一主流思维定势的影响和制约,油田上下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生产型”发展思路。从目前情况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种开放的“经营型”发展思路,实现从“生产商”向“经营商”的转变。
1.创新勘探开发思路,实现从“稠油增产”向“稀油增产”的转变。辽河油田以稠油为主,开发难度大,投资、成本高,成为制约油田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创新勘探开发思路,实现从“稠油增产”向“稀油增产”的转变,首先要解放思想,冲破禁区,运用新的勘探理论和技术,坚持油气并举、突出预探和风险勘探,努力寻求新领域、新发现、新突破,持续保持储量替换率大于1,为有效转变发展方式奠定资源基础。
2.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实現从“单纯油气生产商”向“油气资源综合提供商”的转变。抓住中国石油集团加快实施“气化辽宁”战略,把辽宁境内天然气支线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委托给企业全权负责的重大机遇,将天然气业务作为企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秦皇岛——沈阳和大连——沈阳两条天然气管道为依托,系统突破投资成本、人才和市场营销经验三大“发展瓶颈”,在辽宁全省、吉林南部、内蒙古东部加快谋划发展城市燃气、汽车燃气和工业燃气三大业务,把天然气业务着力打造成企业经济发展的增量工程、效益工程、民生工程和百年工程,实现辽河油田从“单纯油气生产商”向“油气资源综合提供商”的历史性转变。
【09申论热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荐阅读:
申论热点专题11-13
申论热点问题解析06-07
申论热点:改善民生06-12
申论热点评论10-21
公考申论热点解读06-24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06-04
农信社申论热点四07-03
申论热点之社会管理09-20
申论热点:规范网络信息20111-24
申论热点一 生态文明建设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