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精选8篇)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1

一、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原则,2004、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计划。200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2005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这些都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起步较早,其作用和成效也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远远落后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步伐。浙江省新条例出台后也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有鉴于此,今年我们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

二、**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产生了互助合作的愿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根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2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3.97%;专业联合社3个,占1.06%;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8个,占48.94%;行业协会17个,占6.03%。已登记注册157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55.67%;已制定章程的124个,占总数43.9%;有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89个,占总数31.5%。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5862万元;全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1.29万吨,年经营性收入5.36亿元,平均每个组织189.9万元。全市入社(会)员人数16980人,平均每个组织60人左右,带动农户15万多户。

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48个,占52.48%;畜牧业67个,占23.76%;水产业44个,占15.60%;林业16个,占5.67%;农机业及其它7个,占2.48%。

按服务方式分:综合服务的占40%;以购销服务为主的占4.07%;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占31.48%;以加工服务为主的不到1%。

按地区分布:其中市本级2个;南湖区、秀洲区分别为14个和18个;平湖、桐乡、海宁市分别为80个、43个和39个;嘉善、海盐县各为43个。

按服务范围分,同一乡镇内的243个,占86.17%。跨乡镇的39个,占13.83%。

按组织领办方式分:由农民牵头领办的15个,只占总数的5.32%;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或其他部门牵头领办的267个,占其总数的94.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类型多元化。很多地方依托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改造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引导下,多种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和流动,在组织方式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兴办的特点。特别是乡镇农业系统及基层供销合作社,出于自身改革的需要,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营销大户、农业园区管委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种养大户自愿联合起来,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生气和活力。据调查,目前**市主要有规模经营(贩销)大户带动型、农技(供销等)部门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4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社。

2、产业种类多样化。**市的农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通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投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乡镇”和“特色专业村”,这些专业乡、村绝大多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传统的粮、畜、桑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更加多样化。

3、组织方式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和为社(会)员服务的原则。**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发展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普遍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三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社(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努力帮助社(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由于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服务的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目前有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也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法人;有以纯服务为主的无经营实体,也有以服务与经营并重有经营实体的,按农民的需求灵活运作。

4、政府引导,“民办官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一定程度上还受部门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不少困难。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叫“民办官助”。**市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兴办的。

5、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因而多数没有与农民建立起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据调查,目前实行二次返利的组织不到5%,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会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存在外部因素,如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农民对这些组织的依赖心理很强,很少参与经营管理,什么事都是这些组织说了算,容易变成“二政府”,这也是造成农民只能接受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组织甚至为了“肥水不外流”,享受所谓的优惠政策,行政事业官员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兴办。这些做法在组织发育初期给于扶持是值得提倡,但只能是“民办官助”,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社员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组织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首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上虽有增加,仅2004年就新增42家,但有实力、活动多、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缺少生机、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个别组织挂牌后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还有近45%的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建设薄弱的表现: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且收缴困难,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无力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一些组织出现活动萎缩的趋势,缺乏影响力。对运作较规范的合作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资金经常严重不足,各地虽有信贷扶持的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致使运行不畅,难于发挥较大的作用。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2

1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底, 大通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3家, 其中种植业合作社有51家, 林业合作社有26家, 畜牧业合作社有111家, 服务业合作社37个, 土地流转等其他合作社48家, 入社社员近5000人, 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

2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纵观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实力,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经费紧、人才缺、规范化经营程度低等。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资金筹措困难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合作社自身筹集资金难度大, 争取国家扶持资金数额有限, 信贷方面得不到有效支持, 合作社运行不畅, 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2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人才缺乏

合作社是农民的组织, 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 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2.3组织化程度低, 带动能力不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 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服务功能较弱, 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 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显著。

2.4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民主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合作社有章不循, 大部分合作社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 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等;组织机构不健全, 相当多的专业合作社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 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 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 许多成员认为专业合作社是领办部门或领导的事, 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 合作意识不强, 只愿利益共享, 不愿风险共担。

3发展建议

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摆着当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我站通过对全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 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规范两方面谈谈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1完善政策指导与扶持, 形成良好运行的的外部环境

3.1.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着重解决缺乏发展资金问题。

通过调查, 发现大通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基本都用于发展生产, 无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 使得产品进入市场的的先机大打折扣, 因此政府部门要树立强化扶持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 把专合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力量来培育, 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专合作组织发展, 主要用于启动经费补助、示范社建设、培训教育、商标注册、农产品质量谁和奖励先进等。

3.1.2协调金融机构, 放宽贷款条件, 多方面解决融资渠道。

发展资金严重缺乏是大通县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 农民自身资金有限, 对组织后续发展的资金多数己无力追加, 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又十分困难, 原因主要在于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着不信任, 而合作经济组织也无法向金融部门提供相应的贷款抵押, 对于这一问题, 就需要政府部门做大量着实有效的工作, 协调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政策, 扩大贷款抵押的范围, 进一步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其次, 要进一步加大农民互助资金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 将社会闲散资金有效集中, 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

3.1.3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 进一步强化宣传。

在加强宣传工作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及时沟通、确保宣传工作全面、扎实、有效。二是广泛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家扶持政策, 提高农民和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识, 增强其合作意识, 激发其参与合作和创办合作社的热情。三是宣传合作知识, 让农民及有关市场主体明确办社宗旨, 把握办社原则, 了解办社条件和程序。四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并及时指导有发展潜力、具备联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多社联合, 以较快的速度做大、做强合作社。

3.1.4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服务体系。

大通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停留在农产品生产和粗加工的阶段, 受到传统思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各合作组织对信息系统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相当有限, 甚至有的合作组织根本无力投入, 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 建设高效的农业信息系统, 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指导合作组织调整经营结构, 抵御市场风险, 完善服务体系, 尤其在“农超对接”冷链体系的服务上解决一些具有优秀产品的合作组织“入超”难的问题。

3.1.5进一步提高培训规模。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匮乏, 已经成为其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才的培养, 提高管理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训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 培训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合组织“经理人”、有文化, 刻守职责的“理财能手”、懂市场、有眼光的“营销高手”;二是要培训各级政府领导, 使政府领导进一步重视这项工作;三是要培训辅导员队伍, 建立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3.2规范管理, 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2.1严格规范程序, 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机制。

一是要规范制度。要求各专合组织制定了符合本社特点的规范章程, 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 即:财务制度、社员 (代表) 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制度、社员管理联系制度、生产销售管理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项目投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定期召开社员大会, 进一步增强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二是要规范财务管理, 实行财务公开。一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要求, 建立健全合作社账簿, 实行财务公开, 定期审计, 接受社员的监督。二是规范社员账户 (含土地帐户) 。合作社为社员设立了账户, 记载社员出资、公积金份额以及与合作社交易情况, 以此作为界定私人产权、社员利益分配、社员退社和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三是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监事会进行财务监督, 重大财务活动通过社员大会进行决策。四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确保发挥效益。

3.2.2开展培训服务, 提高社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事物, 需要一批懂技术、懂业务、懂市场、懂管理的新型农民来发展养大, 所以各专合作组织要高度重视对社员的培训、指导, 提高社员素质, 促使其尽快适应专合组织发展需要, 为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

3.2.3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

通过此次调查、大通县虽然成立了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但很多依然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 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了解甚少, 缺乏创新精神, 从而使大通县农产品的竞争在市场中处于劣势, 所以各专合组织要解放思想、放眼市场, 大胆引进一系列适应本组织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 进行推广, 使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速, 实现标准化生产, 增强市场竞争力。

3.2.4创建“品牌”, 开展“农超对接”, 建立合作社“供应链”。

大通县专合组织拥有自己品牌的目前只有五家, 品牌拥有率不到全县专合组织的2.5%, 这不但影响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也严重阻碍了大通县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步伐, 所以创建自己的品牌是大通县符合品牌建设的专合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中这重, 在建设自己品牌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工作, 逐步完善从“基地农户—配送中心—预冷保鲜贮藏—城市超市”的合作社“供应链”体系, 开展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基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 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级。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08-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核心——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尚需完善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初期,存在着结构分散、经营业务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必然薄弱。一方面,缺乏民主决策和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缺乏财务知识,即使进行财务公开也往往是走形式,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混乱。

1.2 缺乏资金筹措渠道,且使用随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有限,合作经济组织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有社员股金和经营积累、金融机构贷款、向社员(主要是理事会成员)及民间借款。从会员股金的筹措来看,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都是由农民组成,原始资本积累非常有限,加之认识上的原因等,社员不敢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往往是随着发展情况而分次小量投入资金;从金融机构贷款来看,在信用社申请贷款也十分困难。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成长。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善。

目前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在参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导致监控机制不健全。其表现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统一的财务收支票据,原始凭证杂乱。二是账簿设置不完整,账务处理不规范。三是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不规范。四是会计档案不健全。

1.4 民主监督乏力

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中却往往是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不经过集体研究,一个人或者个别人说了算;年终不开社员大会;财务账目不公开等。社员在面对信息不平衡的情况下,往往引起内部利益冲突。

1.5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财会从业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其素质高低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规范进行。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多为兼职,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教育和宣传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财务活动中,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

2.2 丰富融资渠道

要弥补资金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提高资金筹集能力。如,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扶持资金;扩大社员数量,拓宽股金来源和数量;广泛利用农村金融系统对三农的支撑作用,争取信贷项目和贷款数量的增加等。只有资金充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3 实行独立核算,强化财务管理

《合作社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促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机构要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核算经济业务的发生、记录和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编制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合作社经营成果;严格财经纪律,抵制侵犯、平调、挪用合作社财产。在财务管理机构内部设立财务主管、会计和出纳,实行岗位分工,严格按照章程和程序办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职能的发挥和执行。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配备有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挑选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除了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提高认识,形成全员搞管理的氛围,抓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做到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应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合作社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开展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发合作社会计电算化软件,指导合作社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2.5 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要切实履行合作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合作社财务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国家补助不被少数人控制利用,不被有关部门截流,让全体社员共受益。

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方案、民主理財、财务公开等方面的监督。逐步建立报表制度,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收益分配情况、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情况。

总之,必须抓紧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合作社才能真正依法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

[2] 周霞,刘小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初探.财会通讯,2009,(12).

[3] 左永刚.聚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财会信报,2006,(12).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4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

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 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三是主导产品带动型。以某一农产品为主,成立专业协会,建章立制,连结分散农户,形成“主导产品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头工乡养鸡协会,以注册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羽”牌禽蛋为纽带,带动256户养殖专业户。巴里坤县气候独特,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8年该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马铃薯亩均产量由过去的2吨提高到3.5吨。目前拥有会员2278人,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销售收入57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500余户。洛浦县吉牙乡围绕民族特色产品艾得莱丝绸,专门成立了艾得莱丝绸协会,通过技能培训、能人经济、大户带小户、龙头带一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册了“吉牙丽人”牌商标,产品打入新疆各地市场,还远销中亚、日本等国家。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乡蟠桃协会等,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农民自愿入会,主管领导任协会负责人。

二、各地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尤其在我区尚处起步阶段,就更离不开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推动和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巴州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包乡住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农民

群众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无偿给养殖协会提供场地,政府出资组织协会负责人、村干部、农村大户、农民经纪人到内地考察学习,农业技术部门优先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塔城地区今年年初在地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出台了准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登记、注册部门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阿克苏地区地委、行署下发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营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引导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为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阿勒泰地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每个县级领导联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直帮扶单位和乡包村领导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具体指导和扶持,通过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克州出台了四条优惠政策:(1)每年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2)对发展较快、有突出成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和奖励;(3)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土地在流转中给予优先解决;(4)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沙雅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扶持海楼乡马鹿养殖协会发展,规定马鹿养殖户每户可划拨养殖场地3—5亩、种植饲料用地3亩,只需交纳水费,减免其他上交费用,大大调动了马鹿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规模生产。

(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2002年,我区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专业协会和哈密市大泉湾乡棉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其中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协会于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自治区又有三家专业协会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同时,全区性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原则上每个地州确定一个试点县。巴州从2000年起,先后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库尔勒市、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选择了10多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样板。塔城地区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办法,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1年的48个稳步发展到2004年的200个。吐鲁番市选择畜牧业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艾丁湖乡作为养殖协会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有养殖协会11个,协会会员5496名,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洛浦县吉牙乡艾得莱丝绸协会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10个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全乡织绸户现已发展到1500户,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创收110元。

(三)强化服务,促进发展我区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1.搞好信贷服务。吐鲁番市养殖协会积极配合农行、信用社等部门做好信贷工作,主动参与三种担保、四级推荐、五星级信用等级评定。一是积极试行养殖协会会员联保制。实行小户与小户捆绑联保、中户与小户互保、大户为中、小户担保的方式。二是坚持四级推荐制。在本人书面提出贷款申请的前提下,坚持担保大户、村民小组、村委会、养殖协会四级层层把关审查。三是在重点乡镇、村和农户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由养殖协会和农行、农村信用社共同确定贷款信用A、B、C、D、E“五星级”标准,凡评为C级以上标准的农户,可直接在农村金融部门办理贷款。该市艾丁湖乡牛羊育肥贷款额2000年为350万元,2003年增加到1780万元,增长了4.1倍,全乡人均占有贷款741.6元。全年出栏牲畜2000年为11万头(只),2003年达42万头(只),增长了2.8倍。目前该乡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昌吉市番茄协会一方面主动与农村信用社协调贷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与加工企业协商,由企业为农民解决一部分资金,以保证种植户的正常生产。2003年春季,协会共为农民解决贷款13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今年共为农民担保贷款365.5万元。2.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配备8名技术人员,定期向农民讲解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管理方法,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培训农民8000人次。巴里坤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每年定期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传授科学管理技术,先后召开大型现场观摩会8次,举办专题培训班20余次,培训技术骨干4000余人次,编发科技宣传资料8000多份。乌鲁木齐县青格达湖乡食用菌协会把农村科技人员、科普工作者和“土专家”、种植能手、科技创富户组织起来,每年适时召开

一、两次经验交流会,推广实用新技术,发挥老户带新户、种植能手带动一般户的传、帮、带作用,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3.提供生产资料代购服务。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阿克苏地区不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为农户购进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这样既能争取价格上的优惠,又能保证质量,同时为农户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开支。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通过下属的绿色蔬菜农资有限公司在基地的10个销售服务点,向农户提供化肥800吨,农药60吨,地膜50吨,为农户节约开支1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积极与乡供销社协商,按“先用后付款、涨价按原价、跌价按现价”的原则,为协会会员提供农用肥、地膜等生资服务。2004年,共发放化肥1000多吨。4.疏通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带领农民闯市场,与区内外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经协会直接销往区内外。2003年,协会产品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当地市场价0.1—0.2元,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成立了英康果蔬配送公司,有一支60余人的营销队伍,配备了10多辆送货车,会员生产的蔬菜由协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全部包销。日销售量达70吨,日销售额10.5万元。除定点销往库尔勒市各大市场、酒店宾馆、石油基地、学校等50多个单位外,还远销乌市庆凌果菜批发市场、北园春蔬菜市场及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米泉等地。2003年,协会通过英康公司为会员销售蔬菜22300吨,会员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667元。昌吉市番茄协会与加工企业签订了严格的购销合同,规定了最低保护价。在果熟旺季,派技术人员参与收购,首先保证收购会员的产品,防止企业压级压价。同时,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去年通过协调种子赊销、运费价格、过路费、过桥费、信息服务费、技术指导费、培训费等,为会员节省开支70多万元。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地在抓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去年年初,自治区农经局就专门下发了《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登记和管理试行办法》。今年3月,又拟定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塔城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协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农民经纪人表彰办法及合作社、协会、经纪人联合会示范章程。阿克苏地区出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运作标准,明确规定了5条。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狠抓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三会制度”。即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二是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对协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核算,定期公布帐目,接受会员监督,确保协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内部运作不规范。目前尽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章程,但有不少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虽有但未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生产经营当中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济效益不高,未实行二次利润分配。

(三)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数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指导不够。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指导未能及时跟上,工作力度不大,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三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自治区尚未出台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在信贷、税收、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农民自身素质还不适应。长期以来,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小农意识强,文化素质低,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四、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切实加强领导、服务与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各地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对符合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基础、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参照自治区农经局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做到创建一个,规范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路。

(三)注重相互结合,搭建发展平台。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应坚持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既可以代表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又可以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同时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家庭承包经营从小而弱、小而散走向优而专、专而联,并与龙头企业联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建议自治区进一步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和管理职能,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主要是争取财政、税收、信贷、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学视角;问题及对策

截至年底,我国依法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64万家,入社农户约为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8.2 %,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合作社,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得如此迅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反映了农民在新时期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在经济利益上的诉求。基于此,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蕴涵的经济学原理。既然本文着眼于合作社的经济学分析,那我们不妨提出三个假设:①农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存在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且都生产同质的产品,农户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②市场上的主体都为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③市场能够自动出清,自行调整价格以达到供求平衡。这三个假设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是极易满足的,但对于后面的分析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行文之前有必要进行说明。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经济学原理

1.1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由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的、核心的范畴,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所谓交易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从一个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和代价。它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及投机主义等。在农产品市场上,交易成本主要有信息搜寻成本,谈判、议价、订立合约的成本及监督合约执行的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将费用较高各种活动纳入组织内部进行分工协作,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然后统一出售农产品,这样就将多次的交易活动简化为一次进行,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可以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上弱势的地位,通过联合的方式,增强了自身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农业合作社不再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交易中自我保护和谈判议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这样也有助于和上下游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了一部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1.2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基本经营单位规模的扩大,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地利用,平均生产成本降低,扩大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资产的专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合作社之所以成立,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①促进分工专业化。合作社使原来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得以扩大,这样社里的农户就可以分工的更细,实行专业化生产,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生产规模扩大以后,合作社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而这是单个的农户所不具备的;③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众多的农户联合后,扩大了生产规模,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合理化,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④获得规模财务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有利于实现规模采购和销售,增加了在市场中的话语权,降低了经营成本。因此,合作社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通常是扩大生产规模),以使得自身的生产规模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3 减少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

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每当人们出行或者进行投资时总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农业由于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以及弱质性,使得传统的小农经营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农民急需联合起来抵御各种风险,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很好的满足农民的这一要求。合作社在降低农民风险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这对于单个的农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联系在一起,通过风险和损失分摊的办法,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单个农民带来的风险;②减小市场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单个的农民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合作社可以通过减小信息搜寻的成本,增强谈判的筹码等方式,有效地降低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③其他风险。这主要包括技术风险,成立合作社可以推广技术的使用,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技术壁垒的限制,提高经济效益。

1.4 外部经济性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当然,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那么外部效应就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否则,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是毫无效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将社员以及生产资料联合的方式,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开发,明确了产权,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有效地避免了“公地的悲剧”的发生。相比于单个农户的分散经营,合作社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

2 吉林省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资金实力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来,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覆盖面广(见下表)、合作层次提高等特点,但是同国内的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是合作社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而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则是衡量一个合作社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

由右上图可知,吉林省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仍然很低,不仅与河北、北京、江苏等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也低于全国124个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自身规模相对较小,这样就很难达到最优规模点,也制约了合作社规模效应的发挥。

各省合作社平均成员个数

2.2 管理不规范,存在“寻租”行为

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合作社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成员大会往往成了成员代表大会,代表又往往只是几个出资的核心成员,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或者理事长决定,多数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很有限。这对于合作社初期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但是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这种集权的方式会损害社员的积极性,有的理事长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合作社的集体利益,这与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3 组织化程度低,存在“免费搭乘车”现象

截至,吉林省登记注册或备案的合作社为1742家,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有近30% 的合作社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就是简单的把社员组合在一起,社员仍然习惯于依靠自有资金经营,或者仅仅是与周边的农户联合,这种松散的合作社并不能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有些社员甚至坐享其成,存在“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2.4 外部力量介入多,社员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当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多种模式,包括专业协会、农民自发型、专家学者依托型、供销合作社依托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型和实体企业依托型等。据统计,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超过50% 是由农民中的种养大户牵头成立的,而乡村干部牵头领办的合作社也占总数的1/5。

对于目前吉林省合作社发展来说,模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合作社的几种主要模式外部力量介入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自身在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农民的基本利益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这对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主要对策建议

3.1 扩大规模,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把生产规模调整到最佳(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吉林省合作社的规模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距离最优规模点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是规模经济的表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3.2 选择“实体依托型”发展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

综合比较当前合作社的几种发展模式,发现实体依托型,即“合作社+企业+农户”是最有潜力的。该模式不仅可以发挥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也有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并且,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来看,这种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流发展模式。

3.3 设立第三方维权机构,杜绝“寻租”行为

作为一个营利性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产生之初就被烙上了“理性人”的烙印,它势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其管理者很可能出现不作为或者腐败行为。当出现这种情况是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以约束内部成员;二是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可以有效解决双方的纠纷。结合现状,笔者认为建立独立于各个利益集团的第三方维权机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还涉及费用的分摊问题,如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是政府埋单还是合作社自己出资;还有就是它能否有效地解决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并且还需要考量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3.4 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发挥激励效果

在一个组织里,能否很好的处理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到该组织能否长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如农民文化程度低,觉悟不够高等,当前不少合作社存在着“免费搭乘车”的现象。本文认为,要从源头上根治,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支撑。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4 结 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合作社在降低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减小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以及实现外部经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针对吉林省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及外部力量介入过多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鑫,李龙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J].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2]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

[3]李恩,孙贺. 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索——基于社会功能视角[J].农业经济,.

[4]林坚,马彦丽.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3).

[5]王雅鹏,凌远云,龙文军,等.农业技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6

情况的调查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2007-02-10 16:47:1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好处多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某县在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作用如何,今后怎样发展?就此,县委研究室进行了调查。

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从事某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力,增加组织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某县,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类专业服务协会。协会把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吸收为会员,进行无偿和低偿服务。入会农民根据专业协会的要求进行生产等。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建设农村“新两室”(党支部办公室、农业协会办公室)。目前多数村建成了专门的协会办公室,实现了“四有”,即有协会章程和标牌、有组织机构、有学习材料、有学习和活动记录。某县乡村两级合作组织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168个,其中,县级7个、乡级35个、村级126个。按行业分:行政服务的21个,科技服务的35个,养殖33个,种植27个,其它52个。从组建方式看,主要有四种:一是龙头企业(公司)依托型。如回隆镇依托亚发良种猪有限公司和绿洲兔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养猪协会、养兔协会,为群众提供幼仔、技术和饲料,带动起周边群众发

展起猪、兔饲养业。二是部门依托型。如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牵头组建的县鸭梨协会、蔬菜协会、养牛协会等。三是能人大户依托型。棘针寨乡南寺庄村运输大户、支部书记郭汉章,扶持带领本村20多户购置大型车辆跑运输,2004年组建了南寺庄村运输协会。一年多来,协会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新两室”,硬化了道路。四是农民自发型。东代固乡鸭梨种植大户史查等人1999年发起组建了鸭梨协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下,2004年12月注册为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并在乡内12个村成立了果品协会科技服务站,联销农药、化肥等农资。该协会体现了“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是今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导方向。

主要作用

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在解决农产品卖难,连接市场,盘活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

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是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相连结的矛盾,实现了市场、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生产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在连结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户、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回隆镇糖果协会定期组织生产企业召开交流会,互通信息,并在河北电视台制作播放了糖果园区广告,较好地连接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东代固乡翟小庄村会计王德恩,懂砖瓦建筑,他看到建设沼气池的机遇,与外地施工队联系,组建了沼气服务队,统一购料,统一采购灶具,为村民提供建池、安装、维修等全程服务,不仅方便了群众,每个池还可节省200多元。目前,已为该村建沼气池50多个。下一步,他们计划成立沼气协会,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

了规模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后,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牵头组建专业协会,以合作组织为阵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生产,促使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今年为会员统一购进梨袋1500万个,共节省资金万元。回隆镇南栗庄养猪协会初步实现仔猪和饲料供应、防疫、销售“四统一”,解决了农户养猪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同时,由于形成规模优势,购进环节节省了开支,销售环节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两头赚”,使协会与农户实现了双赢。

三是盘活了市场流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农民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组织统一收购和销售,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改变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如2004年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与华腾果蔬公司合作收购鸭梨5000件,出口或转销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近日,华腾

公司又委托协会收购鸭梨2500吨,全部出口。棘针寨乡王横村蔬菜协会积极与外地商户联系,寻求西红柿销路,并为收购方提供了组织货源、过秤等各项服务,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

四是加快了“精品名牌”战略实施步伐和先进技术、产品标准的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重视农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打造知名品牌。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积极建立万亩标准化果园鸭梨出口基地,正聘请有关部门进行环评和认证。

五是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乡镇体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办成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不仅解决了“农业结构调什么”和“农民种什么,谁告诉我”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因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用水等方面出现的纠纷问题。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工作职能

。当前,随着停收农业税和乡村计生工作逐步走向正规,乡村干部工作职能也必然由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村也普遍认识到,成立合作组织是分流人员、转变职能、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如南双庙乡今年3月初成立了乡养殖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东代固乡在狠抓果品协会基础上,还准备成立养殖协会、农资服务协会、劳务输出协会等,以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存在问题

某县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短,处于很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合作组织内部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据了解,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需要具备5000元的资本金,交纳50元的登记费,并提供验资

报告、申请书、协会章程、会员名册等6类20多项材料一式三份,仅打印费就需三、四百元。这些协会注册县级和乡级合作组织,需要的资本金和登记费更多。每年还需年检繁琐的手续使歙和组织望而却步。目前,某县除县鸭梨协会、食用菌协会、回隆糖果协会、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县农协办和21个乡镇农协在民政局注册外,其余都未注册。不注册的合作组织,不能上网发布信息。在对外招商、推介产品时,没有主体资格。二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个别合作组织连章程都没有。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多的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四是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带来会(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许多成员认为协会或合作社是领办部门或领导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些都限制了合作组织的发展。

2、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手段落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尚起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本乡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大多数没有电脑、传真机等现代通讯设备。信息不灵通,反映迟缓,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引进,交易时掌握不准行情,这些都降低了会员的收入,阻碍了合作组织发展。

3、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合作组织普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短缺,许多合作组织运行不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绿色通道”不畅。一些合作组织反映,今年以来,交警等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绿色通行证”很难管用。

4、官办色彩较浓。部分农民合作组织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兴办,农口部门

和乡村干部牵头,这在组织发展初期是对的,应值得提倡和肯定。但是怎样把农民引导组织起来,参与进去,办成真正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各乡村办法不多,有些地方还是领导说了算,社员跟着干。一些村的专业协会,村支书是会长,长此下去很容易办成“二级政府”。这种官办组织往往急功近利,变样收取各种费用,群众不买帐,会员不认可,使合作组织难以长久。因此,各级各部门应更新观念,改变方法,引导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办农民自己的事。党委、政府只负责指导、扶持、监督,不参与或少参与具体运作,这样才能真正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对策和建议

首先,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发生重大变革和激励竞争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合作组织。它弥补了目前

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是广大农民自觉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安排上,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市、县里每年应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临时用地应比照农业设施用地

办理,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种养业,农产品初级加工用电,要执行非普通工业用电电价,优惠农民,让利于农民。

第三,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建立规范的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民政等部门要减化手续,尽最大可能降低注册门槛。要帮助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指导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确定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保护社(会)员的利益,保证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搞好试点,加强规划。建议各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引导乡村建立一批专业协会。为搞好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7

1 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1月1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 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联合经营模式, 由此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据调查统计, 金沙县在《合作社法》未颁布前便成立了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7年7月1日《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 金沙县迅速发展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业, 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因地制宜, 培养并扶持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截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发展合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86家, 注册资金40 116.5万元, 入社农户4 66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覆盖了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经果林、生猪、牛、羊等生态畜牧养殖与林木花卉, 植物病虫害防治, 沼气, 农机服务等多个产业领域。

金沙县的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 推动了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 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一是组织方式上坚持农民自愿加入、民主管理的原则。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 促进农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行民主管理, 主要由农民自己掌握内部管理权, 民主选举农民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对农民社员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同等重视, 努力帮助农户解决问题, 开展针对性服务。二是政府引导, 民办官助。农民个体力量有限, 单靠农民的力量发展好一个专业合作社难度很大。因此, 要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这就是所谓的民办官助, 金沙县目前大部分发展地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来的。三是产业种类多元化。随着金沙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 加快了金沙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许多特色产业带发展势头良好, 比如茶叶、经果林、中药材、时令果蔬、水产养殖及稀有野生动物养殖等特色产业。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原来的粮、畜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 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向多样化发展。四是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目前金沙县虽然已成立了几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但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全县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存在规模小、实力差等问题, 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实行二次返利的合作社数量很少, 仅占调查数的1/10, 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农民成员提供技术服务、供销信息, 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等形式, 与会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但这对农民成员来说并未获得最有效的收益, 没有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大作用[3,4,5]。

2 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发展有一定的成效, 但却仍处于初级阶段, 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 又有外部因素, 具体总结如下。

2.1 重视数量, 忽视质量

金沙县目前已发展几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数量上很有成效, 但部分仍处于非正常运转状态, 甚至有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仅是一个空壳, 起不到带动农户发展的作用。真正有效益或是效益好、带动农户走上致富路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比例不大。因此, 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要增加数量, 同时也要保证合作社质量与数量并进[6]。

2.2 运行机制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一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够规范, 有的仅流于形式;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 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 没有按照章程规定开展经营活动, 导致入社成员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 缺乏专门的财会人员, 大部分专业合作社还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2.3 服务功能差, 带动作用弱

目前, 金沙县乃至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均较差, 不能为农民社员提供优质的生产材料采购渠道和市场销售路径, 同时无法为特殊农产品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 无法有效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作为一个服务机构, 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 吸收好的经验, 以此来加强合作社的带动辐射效应, 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桥梁作用。

2.4 人员素质低下, 缺乏专业人才

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有95%以上均为农民, 合作社负责人大部分都是农民, 文化水平较低, 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受到严重的限制;由于资金缺乏,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能力聘用专业人才进行管理, 特别是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这使得合作社工作运作困难。因此, 需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特别是财务专业人才, 加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 使合作社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金沙县成立的386家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仅有极少部分管理者具有相对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知识, 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知识, 在硬件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3 发展对策

一个运行良好的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有一套完善而有效的管理机制, 即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体。重点是内部管理机制, 这就要求强化合作社的人员管理结构, 加强人员素质培养。此外, 还要建立外部资金互助机构, 稳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 保证合作社正常运转。合作社健康有序地发展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3.1 加强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方面的宣传力度

目前金沙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还未普及, 很多合作社法人及其成员对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认识不深刻, 应大力宣传, 并不定期地开展法律法规培训, 使得合作社管理人员在运作中遵纪守法, 为合作社正常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建立资金互助机构, 稳定资金来源

资金充足是合作社顺利运转的保障。目前, 资金短缺是金沙县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现象,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单靠合作社自身无法解决, 需要政府及相关金融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解决合作社短时间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运转提供经济支持。

3.3 增强合作社服务意识,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金沙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服务意识不够强, 有极少部分甚至存在着谋私利的现象, 同时由于资金困难, 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健全, 合作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没有相应的技术服务设施支持, 无法将有特色的农产品推广出县出省, 合作社在这方面需要强化并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及措施, 提高农产品质量, 保证农产品销量, 从而提高合作社经济收入, 保证合作社成员能够定期分到红利。

3.4 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同样合作社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 但分析金沙县合作社发展现状, 人才不足是个大问题。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 如果不引进农业专业人才, 合作社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合作社成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定期开展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指导, 为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5 加强示范社建设

加强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为农民增收, 农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为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奠定基础。

摘要:分析了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对策,贵州金沙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徐旭初.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5) :41-45, 80.

[2]胡来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闽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建议[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4 (3) :21-23.

[3]王厚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05 (3) :102-104.

[4]周立群, 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 2001 (1) :69-75, 83, 94.

[5]牛霞, 安玉发.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及制度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35-40.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盐湖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对策建议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服务林农的主要载体,是落实强林惠农政策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林业经营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有了较快发展,经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带动农户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林业专业合作組织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1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个,数量较少,覆盖领域较窄,仅占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84个)的10.4%;入社农户4216户,占全区农户的3.5%;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5户;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8075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405元)高9.5%。在40个专业合作组织中,林果专业合作社35个,花卉专业合作社3个,食用菌和其他专业合作社2个。

从制度建设层面看,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率达到100%,理事会成立的比例67%,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的20%左右,所有的专业合作社都能遵循“民办、民营、民收入”的原则,做到“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从产业类型分布层面看,仅有两家合作组织从事果品贮藏,一家合作组织从事技术咨询服务,其余专业合作社均从事林果产品生产第一产业,产业分布失衡。

从组建方式层面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自主组建型和乡村集体组建型两种类型,而没有企业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组织。

从运作模式层面看,目前主要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基地十专业合作社十农户”的运作模式,二是“市场十专业合作社十农户”的运作模式。

从整体情况看,目前盐湖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大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章程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有的合作社只挂个牌子,有合作无管理,还没有真正开展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一些合作组织在组织形式、资产运作方面还是季节性的,组织松散,管理粗放。

1.2 规模不大,带动农户能力小

大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不大,带动农户能力弱小,服务范围窄,基本上限于本社、本村和本乡镇,能够提供跨乡镇、跨县服务的、拥有品牌产品的林业合作社只有双季槐专业合作社一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能够为农户提供的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营销服务还十分有限。

1.3 林业合作组织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加工业滞后

目前全区所有的林业合作组织都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加工企业,从事林果产品贮藏的合作社只有两家,生产出来的初级林果产品通过订单等形式销售给加工企业和客商,产品加工增值利润为加工企业所得,增产难以增效,入户社员增收缓慢。

1.4 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多是农村的能人、专业户,或村干部,林业专业知识也较欠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可以,经营管理好新型林业合作社则不太容易。管理人才与技术骨干的短缺,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十足,特别是在技术引进、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信息收集和销售网点布局等方面都比较后进,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

1.5 经费资金筹措困难,难以扩大规模打开市场

目前林业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内部集资,筹措资金的规模十分有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给予合作社的鼓励,真正给予资金支持的政策不多,虽有项目支持,但覆盖面很小,大部分合作社享受不到财政扶持的优惠政策。

2 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对策建议

2.1 规范章程,有序运作,着力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

林业、发改、财政、金融等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林业专业合作社处理好规范、发展与提高之间的关系,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发展中提升。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促使林业合作社制定规范的章程,加强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建设,健全内部人事、财务、营销等规章制度,明确成员权利义务,完善组织机构,明晰产权关系,设立社员账户,建立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有序规范运作,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从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组织结构入手,打破地域,建立跨村、跨乡、跨县的林业合作社,使其在技术、信息、加工、营销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加强合作组织人员培训和对返乡创办合作社人才的扶持

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培训基地,构建常态化培训机制,对林业合作组织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对返乡创业、创办合作社的人才要加强扶持,可利用大学生村官资源,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或指导他们牵头组建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基层的科技人才,鼓励支持他们牵头组建合作社。这些人才拥有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专业技术,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既可提高他们的收入待遇,又可带动农民致富。

2.3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林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在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生产性基础设施等方面,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要健全完善对专业合作社的贴息贷款机制,对规模较大、运行规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合作社,应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扶持林业产业化项目、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项目的安排,应优先向林业专业合作社倾斜。政府应积极鼓励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对规章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林业合作社,政府应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其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申请注册商标的地理标志。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全面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税收优惠”的法律规定,进一步贯彻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

作者简介

上一篇:秋分时节的习俗活动下一篇:高三泪珠与珍珠读后感:泪珠与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