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计划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快推进计划

加快推进计划 篇1

——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浙江省政府副省长 金德水

岁末年初,五年规划交替之际,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以及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谋划“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目标任务,研究部署明年工作。根据会议安排,谢力群同志还将代表省经信委作工作报告。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五年来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严峻挑战,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工作方针,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预计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人均生产总值51500元,折合76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740亿元、25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和1.4倍;进出口总值25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00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特别是工业经济面对跌宕起伏的国内外形势,历经非常之年、困难之年、复杂之年,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7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5万家,比2005年增加60%,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均可突破万亿元大关,均比2005年增长88%左右。

(二)增长质量明显提高。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有望达到3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1.9万元,比2005年增长6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0.72吨标准煤,圆满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任务,累计完成节能量3500万吨标准煤。信息化发展指数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互联网普及率达17%,居全国第3位。

(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预计今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8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1.8%,比2005年提高0.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8%以上,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第三,比2005年增长4.6倍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比2005年增长50%左右。据中科院《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我省创新指数仅次于广东,居各省区第2位。

(四)工业结构加快优化。五年来,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轻工业,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传统行业、高耗能行业比重明显下降,装备制造等附加值高的行业比重上升较快。预计,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的32.1%、19.5%分别提高到今年的35%和23%左右。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2005年的39.4%、7.8%分别提高到今年的43.8%、8%。

(五)发展活力充分展现。中国企业500强中浙江占37家,居北京、山东、江苏之后,与广东并列第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浙江占67家,居全国第1位;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08家,居全国前列;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浙江占26个,居全国第2位。全省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0.2%和36.2%。

五年来,各级政府及经信等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突出表现在:

(一)注重加快发展,着力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面对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一度回落探底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包括中小企业负责人在内的全省万人电视电话会议,分析形势,提振信心,出台政策,提出要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协调,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对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工作,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探索构建重点企业风险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注重转型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四大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编制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及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组织编制装备制造、纺织、医药等“11+1”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物联网、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举办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报告会。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制订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分两批确定42个块状经济推进试点,派驻专家组开展科技服务。着力培育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公布146家企业名单,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健全工作机制,两次召开全省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整合提升工业园区,规范发展乡镇工业功能区,培育和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三)注重集约发展,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紧紧围绕“十一五”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把节能降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每年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落实节能措施。加强节能法规制度和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激励惩戒机制。制订实施资源节约行动计划和方案,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实施节能“十大工程”,加大财政对节能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2008年以来全省实施重点项目1593个,带动社会投资约640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形成节能能力约1800万吨标煤。综合运用节能审查、差别化电价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强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社会各领域的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现结构节能。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现技术节能。加强能源管理,强化能源统计、计量、监测等基础工作,实现管理节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年累计淘汰落后炼钢能力230.5万吨、炼铁能力13.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27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170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工程和“733”工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新能源推广应用“六个一百加示范基地”计划。加强节能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注重创新发展,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全省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2家,其中国家级48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4件,中国名牌产品289个,均居全国前列;近三年来经济和信息化领域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681项。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组织项目452项,总投资541.5亿元。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深入实施“152”行动计划和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计划,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市场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辟国际市场;完善营销网络,拓展国内市场;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抢占农村市场。

(五)注重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数字浙江”建设。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规范信息化管理。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加大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力度,推进重点产业信息化;开展“万企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发展面向区域、行业、中小企业的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行动计划,开展区域经济信息化国家试点,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信息大篷车千村行”计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TD等3G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央通信运营商落户我省的全国性项目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无线电管理,定期组织监督检查,五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信息安全和无线电安全事件。

(六)注重合力发展,着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始终坚持“大工业”的发展思路,整合各有关部门的政策资源,凝聚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扶工的大合唱。经信、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税务、环保、质监、工商、金融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积极为工业发展出谋划策,在项目审批、用地指标、自主创新、财政扶持、信贷资金、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加强帮助和指导。深入开展“双服务”专项行动和“企业服务年”活动,把为企业排忧解难作为中心环节来抓,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涉企优惠政策,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和决策部署,围绕巩固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四大建设”的要求,统筹部署和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制订出台政策意见,公布21家第二批试点名单,召开现场会进行动员部署。二是培育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聚焦政策,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三是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制订政策意见,建立领导组织,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培育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四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编制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制订实施“11+1”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计划,从产业导向、公共资源配置、重点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六是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实施“万亿技改促提升”计划和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落实有关政策,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强要素保障。七是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严格落实能耗大户节能措施,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防止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实施有序用电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全社会节能氛围。八是组织做好市场开拓工作,开展“浙货万里行”活动,组织企业到省外办展销会,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完善营销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九是积极做好信息化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信息化条例》,推进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改造计划,启动“三网”融合试点,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创星“十百千”工程,提升信息安全水平。十是优化企业服务。定期分析经济运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协调和快速缓解电煤运输和柴油供应紧张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双服务”专项行动中反映的有关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同志们,过去五年的成绩十分来之不易。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强工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主攻工业”,深化对工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认识,丰富和完善工业经济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工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认真贯彻落实“保增长”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企业为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妥善处置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有效化解资源要素供应压力,紧中求活、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促调整”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构建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认真贯彻落实“降能耗”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多管齐下,“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共克时艰、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全面把握“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总的看,未来五年,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将更趋复杂,既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突破,这些为我省在更高层次上嵌入全球价值链,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和技术跨越等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复苏的进程并不平坦。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都给“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变数。展望未来五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工业发展,但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我省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国家批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兄弟省份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面临更大压力。另外,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与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互联,将给未来五年的宏观调控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从我省看,经济社会将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如果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得以顺利推进,完全有条件实现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否则,就容易跌入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导致动力不足,发展进程受阻。就工业领域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工业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实力,为下一步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工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薄弱,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深刻理解“十二五”时期发展任务的新部署,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实际,“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长三角地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加快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尤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把实现工业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我省“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并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浙江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我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要实现全省“十二五”发展目标,工业领域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这不仅是对中央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部署的具体化,也是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意味着我省要实现“一次工业化”,还意味着要实施“二次工业化”,即现代化水平的工业化;不仅要求从发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作用的大局来推进工业发展,更要求从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高度来抓好工业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这一部署,把实现工业现代化作为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坚持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够快,重点领域还需进一步取得突破。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主动转、加快转、持续转,把工业转型升级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大工业的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大合力,千方百计促进我省工业大调整、大提升、大发展。既要重视转型又要重视升级;既要重视产业链拓展,又要重视价值链提升;既要重视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又要重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重视培育先进制造业,又要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键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工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50%左右的水平,工业创新总体上还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推,深化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把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作为重要抓手。近年来,国际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对我国的压力日益加大,国内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规划。为此国家即将确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并且还会像“十一五”那样继续分解到各省,因此未来五年节能降耗仍然十分艰巨。节能降耗压力很大,但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有利于我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当然也要看到,我省能耗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随着“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一些指标下降的难度更大。我们在继续抓好这项工作的同时,还要花更大的力气、想更多的办法,挖掘更充足的潜力。

(五)坚持把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有力举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占领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重要措施。通过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以此形成诸多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要深入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模式,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增长“倍增器”,结构调整“助推器”和发展方式“转换器”作用。

三、全力抓好“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重点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十二五”和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实际,确定“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重点领域,以重点实施10项工程为抓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以“块状经济六六工程”为抓手,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今后五年,要大力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块状经济六六工程”,即完善市场营销合作、生产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等六大支撑,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成为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在全省形成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几十个300—1000亿元、近百个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明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好示范试点工作,深化第一批21个省级示范区试点工作,完成第二批21个启动工作。二是支持省级示范区的产业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及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监测分析和评价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滚动淘汰机制。四是完善省市联动机制,推动各地抓好产值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以“龙头企业百强工程”为抓手,做强做大龙头骨干企业。今后五年,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百强工程”,围绕“一批上百亿、若干家超500亿和1000亿零的突破”的目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自有知名品牌,增强行业龙头地位和市场话语权。到2015年,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培育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企业3家,超越500亿元的企业10家,达到300亿元的企业20家,实现我省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突破。明年要重点抓好前天召开的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关于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落实工作,特别是要督促各地全面完成为企业逐个“量身定做”扶持政策的工作,以进一步聚焦政策,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推动146家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做强做大。

(三)以“八个一批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后五年,要从有利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发,围绕加强产中、产前、产后服务,立足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的职能,选择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强力推进,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园区、基地、企业和品牌。争取到2015年,把培育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培育一批优秀设计企业;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建成一批总部经济集聚基地;培育一批总集成总承包示范企业;在省外建立一批浙江工业品直销展示中心;支持省内工业企业在国内外设立一大批销售终端。省经信委担负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职责,这也是一项新的任务。明年除了要继续抓好工业和信息化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开展“浙货万里行”等工作外,还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抓紧确定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工作重点,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使生产服务业尽快成为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重要支柱。

(四)以“节能十大工程”为抓手,继续加强节能降耗。今后五年,要继续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完善市场倒逼、政府善逼、企业自逼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实施节能“十大工程”,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在抓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结构节能的作用;在抓好工业领域节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商贸、旅游等其他领域节能工作;在控制能耗总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附加值的提高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到201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主要行业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明年的重点是“围绕一个目标、完善六项举措、实施十大工程”。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强化节能降耗的目标考核、监管队伍、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工作机制、舆论宣传等六项举措;启动实施千家重点企业节能、落后产能淘汰、传统优势产业改造、装备制造业振兴、技术创新、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商业及民用节能推进工程、公共机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

(五)以“733示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今后五年,要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企业等为抓手,切实在推行绿色设计及制造、工业“三废”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废旧工业产品再生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7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省培育30个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30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工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比重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明年重点是深化实施“733”

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和企业,并逐步在化工、印染、医药、造纸、冶金、建材等行业全面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形成循环产业链。

(六)以“技改双千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今后五年,要结合“四大建设”的要求,继续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每年组织实施1000项、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技术改造;集中支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做强做大开展技术改造;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力争到2015年,投资结构更加合理,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技术装备明显改善,产品档次得到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明年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根据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制订我省企业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二是按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基础性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特别是要围绕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实施一批上下游企业集成、点面有分但整体集成度高的技术改造组团项目。三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对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用地指标、银行信贷、财政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同时,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的企业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等专项支持。

(七)以“技术赶超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今后五年,要紧密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深入实施“技术赶超工程”,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实现工业技术水平的跨越;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大企业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切实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机构的重要载体作用,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成果共享、扩散机制,促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质创新资源向我省汇集,形成技术创新链;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强技术攻关,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要把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支持企业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国内或行业技术标准。力争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明年要重点抓好“六个一批”:一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依托省级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三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四是开发一批工业新产品。五是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六是建设一批高层次企业创新团队。

(八)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今后五年,要进一步贯彻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创业、培育、成长”三位一体,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着力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重点帮扶小型、微型和初创型企业发展,推动我省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到2015年,全省每年有百家小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千家微小企业升级为小型企业、万家初创型企业成功创业。明年要重点抓好“四千计划”的实施:一是组织千家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到省外开拓市场,推广品牌,设立研发、原料、生产、物流基地等。二是扶持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选择1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优”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培育隐形冠军。三是帮助千家中小企业成功融资。通过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等,重点帮助和支持1000家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发展资金。四是开展千场中小企业服务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以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管理提升、人才培育、信息化推进等为重点的1000场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九)以“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今后5年,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企业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鼓励和引导企业结合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积极采用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大胆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规范水平、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实现规范化、精益化、信息化,企业管理总体上居国内先进水平。明年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广10项管理创新示范成果;二是培育10家管理创新示范咨询(培训)机构;三是树立200家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四是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万人次。

(十)以“两化融合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今后五年,要以“两化”融合工程为抓手,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突出抓好“三网融合”和四大领域。即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抓好信息产业、城乡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四大领域发展。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5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三网融合”初步实现,“智慧城市、和谐乡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重点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明年要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启动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二是全面启动杭州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三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四是深入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五是加强无线电管理。六是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正值岁末年初,还要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精心安排年初工作,努力实现明年工业生产的良好开局,实现工业生产“开门红”。二是组织好春运,确保广大旅客走得及时、走得顺畅、走得平安。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元旦、春节和省“两会”期间的生产安全。四是做好困难企业和职工的访贫问苦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基层,送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身边。

加快推进计划 篇2

玉米振兴计划的技术主要包括:一是秸秆还田。午收时, 用装有秸秆粉碎装置的小麦联合收获机, 将秸秆粉碎还田, 秋收时, 用玉米联合收获机 (摘穗) 收获, 将秸秆粉碎还田或用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将秸秆粉碎还田。二是玉米免 (少) 耕机播。夏玉米的播种量一般为30 kg/hm2, 采用玉米精量穴播机播种, 单子率大于70%, 双子率小于30%。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 施肥深度一般为7~10 cm (种肥分施) 。三是机械深松。用大型拖拉机配置深松机, 采用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 (2~4年1次) 2种作业方式。机械深松深度不少于35 cm, 不扰乱土层结构, 虚实结合, 以达到加深耕层、蓄水防旱、渗水防涝、保肥保水、增产增收等作用。四是增施化肥。在秸秆粉碎后表面处理前增施氮肥, 增加秸秆腐化所需的养分。五是田间管理。机械喷药防治病虫1~2次, 除草1~2次, 在玉米雄花期前喷施矮壮素, 控制株高。六是分别以示范点所在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把农机大户组织起来, 采取统一作业, 通过作业示范, 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探索模式, 提供示范, 引导推广。现将其保障措施总结如下。

1 加大政策扶持, 把玉米生产机械化摆在农机化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方面加大对玉米生产机具的补贴力度, 补贴资金的安排优先保证对玉米播种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等的补贴, 最大限度地满足玉米生产机具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坚持行政推动与政策扶持相结合, 积极争取省财资金政累加补贴玉米生产机具, 并在县财政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安排一定的资金, 补贴玉米收获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1]。

2 加强示范引导, 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

在玉米的种植和收获季节, 应选择早茬的田块, 组织各种机械的生产厂家到现场进行演示, 并组织农民到现场观摩, 通过试验示范, 让农民现场感受到机械化的好处, 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玉米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中, 使其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2]。2012年, 建立5个66.67 hm2连片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点, 建设面积333.33 hm2, 在对示范点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为基础, 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 典型引路, 扩大玉米机械化的示范效应。

3 加强机艺融合, 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协调持续发展

在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 既要注重农机具的科技含量, 又要注重以良种为基础、机播为手段、壮苗为目标的机播一体化壮苗技术, 同时还要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和兼顾不同的种植茬口[3]。因此, 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一是选择先进适用的机具, 推广免耕施肥播种等机械化技术, 以精量播种取代常量播种, 以等行距播种取代不等行距播种, 搞好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配套, 完成有关技术对接, 避免了玉米机收压行、掉穗、乱秆现象发生, 为玉米机收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围绕良种良法配套, 因地制宜制定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 形成农机、农艺互动合力, 推动玉米种植模式的改变, 提高机械化作业适应性, 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农机农技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4 强化培训服务, 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农委搞好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举办农艺栽培技术等知识讲座, 选择好适合灵璧县的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路线, 在玉米生产各关键节点, 组织技术力量深入生产一线, 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指导[4]。二是农机局搞好机手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县乡两级推广、培训阵地优势, 在玉米播种、收获季节前对购机农民进行驾驶、操作、调试、维修、安全生产等全方位技术培训, 尤其是对新机手要严格做好作业前培训、作业中具体指导, 培养出一批懂原理、能操作、会维修、讲安全的合格机手。三是农机局积极组织好现场会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组织农机生产、经销企业, 开展巡回作业演示, 多角度宣传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四是农机局搞好售后和维修技术服务, 在玉米收获的关键时期, 抽调技术骨干和各经销公司以及厂家的三包服务技术人员, 组成安全检查、巡回服务小分队和配件配送服务, 积极开展“农机优质服务月”活动, 做好“三包”服务和跟踪服务。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 依托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等开展玉米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示范活动, 积极组织他们进行玉米生产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 促进玉米生产规模化、规范化。

摘要:从加大政策扶持, 把玉米生产机械化摆在农机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示范引导, 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强机艺融合, 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协调持续发展;强化培训服务, 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总结了灵璧县加快推进玉米振兴计划的保障措施, 以期促进该县玉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玉米振兴计划,保障措施,安徽灵璧

参考文献

[1]曹庆波, 齐兆刚.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4) :200.

[2]曹发海, 王楠楠.安徽省玉米机械化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8) :196-197.

[3]邹吉波, 杨春华.北方玉米栽培中机械化技术与有关技术组合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4) :636-638.

加快推进计划 篇3

在听取了长春市农委、永吉县农业局、洮南市农业局、龙井市农业局和5位省级兴农带富之星的典型发言后,刘丰艳副主任指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在全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如“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创新人才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持工程、培养引进百名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工程等。通过人才工程建设,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和开发农村人才的新体制,吸收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经济建设的急需人才,为全省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万名兴农带富之星”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筛选出的3010名兴农带富之星产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有30名被评为省级兴农带富之星,受到省人才办和省农委的表彰奖励。

为了圆满完成三年培养1万名思想解放观念新、科技兴农能力强、致富带动作用大的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目标,刘丰艳副主任要求,要明确导向作用,积极打造品牌。通过培养计划的实施,引導更多农村实用人才投身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不断扩大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的含金量、吸引力和覆盖面,树立有较大影响力的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典型,努力将兴农带富之星培养计划打造成我省农村人才工作品牌;要创新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要把创新政策作为培养计划实施重要内容,以人才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用好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各市(州)、县(市、区)搞好政策创新。通过完善配套服务,让各产业专业大户、合作社领办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和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学员,对吉林有认同感、知遇感、归宿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持久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要拓宽培养领域,搭建交流平台。万名兴农带富之星培养计划的实施,要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要服务于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应充分发挥我省涉农学科综合优势,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广泛宣传,交流合作,引导急需紧缺人才向农村生产一线流动,不断提高我省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王军 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篇4

“税制改革时不我待,十分紧迫,必须加快推进。”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扩大会议上,王军如是说。

他要求,国税总局要在已有较好基础上继续把税收事业推向前进;要安下心来干工作;要结合工作实际,把该担当的事情担当起来,把该推进的工作推进起来,把该创新的工作创新起来。

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工商银行 篇5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简介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作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法人体制下的分支机构,下辖1个营业部、17个二级分行、近800个分支机构,员工2万余人。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河南、服务河南的方针不动摇,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经营网络覆盖全省,科技水平领先同业,成为了全省最大的存款银行、最大的贷款银行、最大的结算银行、最大的电子银行、最大的信用卡发卡行、最大的投资银行、最大的国际贸易融资银行、最大的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银行。

近年来,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紧紧围绕“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优秀分行”总体发展战略,加快理念、业务、机制三个创新,夯实客户发展、渠道优化、风险防控和队伍建设四项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打造人民满意银行为目标,紧紧围绕支持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信贷投放,加快金融创新,新增表内外融资连年居全省同业和中部六省前列,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自身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存款、贷款、结算、电子银行、信用卡、投资银行、企业年金、资产托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均居同业之首。连续获得“最受河南人民喜爱的十佳金融单位”、“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卓越贡献国有企业”、“中原地区最佳服务银行、最满意银行、最受信赖银行”等多项殊荣,成为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领跑者和佼佼者。

常州: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转型 篇6

http://china.toocle.com 2010年07月20日09:23 生意社

生意社07月20日讯

发展新兴产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常州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昨天下午,常州市政府召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座谈会,提出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进常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常州经济发展。市长王伟成讲话。

省政府今年提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常州市在2008年年初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五大产业。经过几年努力,常州市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常州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设备、核电装备以及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生物燃料等领域。今年1-6月,70家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32.4亿元,同比增长58.1%。同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

科技部门提出,发展新兴产业,主体是企业,特色是园区,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持企业做强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重大项目,开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战略目标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2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5家。要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核八园”等创新载体建设,到2015年,“一核八园”营业收入达到2800亿元。

发改委、经信委等职能部门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等辖区负责人也都对发展新兴产业提出了具体构想和政策建议。

如何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7

然而, 国内种企自主研发能力弱, 品种多、杂、乱, 企业多、小、散, 难出大品种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国际种业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之时, 我国种业企业如何变大变强? 如何才能从小作坊走向大工厂?

仍难比肩国际巨头

自2000 年《种子法》实施以来, 我国的种业市场全面放开, 涌现出一批有品牌号召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2015 年, 前50 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达13 亿元, 国产新品种在竞争中得到迅速成长, 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 玉米自主选育品种占85%以上, 京科968、隆平206 等国产玉米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遏制了国外品种快速增长的势头,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种业发展尽管取得巨大成就,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 “最大的差距在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方面”, 农资行业首席研究员杨益军说, “我国种业研发投入仅占收入的2%左右, 而很多国际种业巨头的占比达10%左右。 ”

我国传统育种模式是“课题组”选育、“小作坊”生产, 存在选育规模小、低水平重复、育种效率低等问题。“大多数公司没有品种权, 只是代繁或者经销, 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 杨益军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国内种子企业创新实力不足,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 他们面对分工精细的跨国种企, 就好比小作坊博弈大工厂, 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

“除此之外, 国内种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也是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 杨益军说。 虽然目前全国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快, 相比2010 年种企数量已减少一半, 仅剩4 400 多家, 但前50 强企业市场份额只有35%。 而美国仅先锋、孟山都等6 家企业就已经占到80%以上的种子市场份额, 年销售额可达几十亿美元。 “由于体制问题, 我国种业推广严重依赖经销商和终端, 产业链的价值还有待开发, ‘育繁推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杨益军说。

权益改革激发活力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种业的科技人才、 研发资源、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尽管已成为市场的主体和推广的主体, 但多数还没有成为研发的主体, 拥有众多管理、资金和市场资源优势, 却难有好的品种。

近年来, 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发种子企业育种创新的举措。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 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按照新政策, 科技人员可在种企兼职取酬, 科技单位的成果可到种企入股参与分红。

“深入推进种业权益改革, 其根本在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 用产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是很大的突破, 有利于种子企业吸引人才。

自2014 年开始, 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三部委在4 家中央科研单位实施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 核心是科研人员个人可从科研成果中获得直接回报, 而且比例不低于40%。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4 家试点单位之一, 他们出台了详细方案来落实推进改革, 并且在具体权益比例上按照资金来源分类, 更具公平性。 比如, 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取得的成果, 个人所占比例是50%;而由个人出资取得的成果, 个人占比可高达70%。 同时明确规定, 科研人员享有的知识产权相关权益, 不因工作单位和岗位变动而丧失。

“种业权益比例改革从根本上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也引导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更接地气”,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告诉记者。 据农业部统计, 4 家试点单位已梳理出635 项种业科研成果, 将391 项成果确权到科技人员, 其中共有17项科研成果进行了确权交易, 交易额达7 737 万元。2015 年, 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化改革试点单位新成果增长1 倍多, 申请新品种保护数量超过2 000 件, 较“十二五”年均增长30%。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要坚持问题导向, 破除阻碍种业发展的‘藩篱’, 着力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 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育繁推一体化”要加速

“种业的发展必然要依托一批 ‘育繁推一体化’大型企业”,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说。所谓“育繁推一体化”, 就是指企业要有研发品种的能力、有生产品种的能力、有向市场推广销售的能力。 “种业没有一批达到这个水平的企业是不完整的, 就像在一个工业体系里面, 只有商店, 却没有生产工厂, 没有科研单位”, 李立秋说。

要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一则科研要下企业, 二来国家要统筹。种业权益制度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育种, 为种子企业吸引了大批人才。政策层面, 国家也在加大力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农业部通过种子工程等项目, 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基地。 新 《种子法》为“育繁推一体化”打开了新通道, 减少了审定的作物品种, 由过去审定的28 种减少到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5 种, 取消对企业注册资本的要求, 并完全放开符合农业部规定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相应作物品种自行试验。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 2015 年, 我国种企自行试验品种1 300 多个, 有10 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 新品种申请保护量更是突破2 000 件, 位居世界第二。

加快农村发展 推进脱贫攻坚 篇8

积极策应整体帮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脱贫攻坚重点区域西南岗调研视察,强调要“全面考虑、根本解决”西南岗问题。并要求将西南岗建成江苏脱贫攻坚的“桥头堡”和苏皖边界脱贫攻坚的“示范区”。二是统筹规划村镇发展。2008年,泗洪县按照“四年基本脱贫、一年巩固提高”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邀请了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全县农村规划进行整体研究。以坚持有利于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有效集聚为原则,选择交通便捷、工业基础较好的乡镇作为农村工业集聚区;选择市场发育较好、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乡镇作为农村商贸中心:选择生产条件较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乡镇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对全县村镇规划实施新一轮修编。通过规划优化配置农村各方面资源。三是强力推进整体帮扶。省扶贫办会同省相关部门制定了《泗洪县西南岗地区“十一五”帮扶规划》;省财政厅加强帮扶规划项目资金拔付。加大省定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省农林厅为西南岗地区8个乡镇制定了《西南岗农业“一乡一品”发展规划》,并将“一乡一品”作为单独项目进行扶持;省水利厅为西南岗地区编制了《西南岗地区水源工程规划》;省交通厅不断加大对西南岗地区农路、农桥、地方一般公路建设以及与安徽接壤道路建设投入,并单独增加砂石路扶贫资金。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西南岗整体帮扶,深入开展村企挂钩、结对强村、牵手致富工程,每两个月组织相关单位对西南岗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观摩。泗洪县四套班子成员和机关单位全部挂钩西南岗经济薄弱村,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合力攻坚西南岗的扶贫开发局面。

准确把握发展重点,着力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泗洪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泗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设立2000万元高效农业发展基金,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水产、林果、蚕桑、瓜菜、畜禽、奶牛等主导产业,水产养殖和优质稻米两大产业年产值分别突破10亿元。良好的产业基础,成功吸引了广东温氏、江苏富安、南京奶业等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落户泗洪,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位于江苏省前列。通过“企业+基地+贫困农户”运行模式,鼓励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魏营镇东盛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吸纳了30户贫困户进场务工,当年脱贫。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高效农业。2008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投入155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以村集体名义建设设施大棚、养殖棚舍,零租金租给特别贫困的农户,扶持他们发展高效农业。对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销路的“一有四缺”低收入农户通过一个农技员指导、一个大户帮扶、一个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和一个乡村联络员跟踪服务的“4+1”帮扶机制,帮助他们发展高效农业。二是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县设立23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条件下引导农民流转土地,至2008年底,全县成功流转土地19万亩,为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大力促进贫困农户就业脱贫,建立農村贫困户未转移就业劳动力申报制度,扶持“零转移家庭”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对乡镇和县直部门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公益岗位就业的,给予用人单位1万元的奖补,分3年付清,确保贫困人口持续受益。截至2008年底,泗洪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25.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97万人。三是深入发动全民创业。发挥全民创业的倍增效应是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贫困户收入的重要途径。泗洪把每年2月、8月确定为“全民创业宣传月”,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008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泗洪首届农民创业论坛,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平台。成立创业互助联盟和全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500万元全民创业基金;出台12条措施,鼓励和扶持私营企业加快发展,对吸纳贫困劳动力2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县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2008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1200家、个体工商户6000户,吸纳贫困劳动力8000余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一是实施水源工程。采取利用塘库蓄水和打井抽水等办法,实施引水上岗、蓄水、井灌和节水灌溉示范园建设等四项工程,解决人畜饮水、生产用水问题。2008年,实施安全改水11.3万人,解决4.93万户贫困家庭的33.2万亩耕地排水灌溉问题。二是加快道路、通信设施建设。实施省级公路、县乡公路以及乡到规划集中居住点等农村道路建设。目前,全县四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为1170公里,路面灰黑化率达到100%,彻底解决63个经济薄弱村17.6万人的出行难问题。2008年,全县新增通信机站3座,新增农村网络用户1.09万户,有效畅通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渠道。省级经济薄弱村垫湖村稻米合作社通过网络销售的“上塘贡米”成功进入联华、苏果等大型超市。三是改造中低产田。结合优质稻米、林果、瓜菜等农产品产业基地发展,通过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的建设和配套,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改善土壤养分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建成优质农田48.5万亩,惠及贫困人口7.1万人。四是提升小城镇功能。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村镇地产业,以村镇地产的发展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人居环境的改善,2008年,各乡镇共建设商品房140.6万平方米。加强全县485个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农民、产业、配套设施向居住点集中。五是构筑农村发展新载体。大力推进以工业集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全民创业试验区“三区”为主要载体的扶贫产业园建设,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平台,鼓励和支持外地客商和本地能人大户到扶贫产业园投资项目、创办企业,安置贫困群众到扶贫产业园就业。2008年,县财政投入675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扶持27个经济薄弱村兴建标准化厂房,形成“乡镇得税金、村里得租金、群众得薪金、老板省资金”的联动效应。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提升保障水平。健康发展的社会事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们坚持从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是加大教育投入。2008年,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8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开设60个春蕾班、学生2400人,26个春雨班、幼儿人数450人,基础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失学,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实现100%;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全县共有职业教育机构19所,年培训能力达到5.1万人次,2008年,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7630人。二是完善医疗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三是关注弱势群体。成立“大病、失学、法律”三大救助中心,筹集资金378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00余人;对23个乡镇敬老院进行改造、扩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0%;对1.5万户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家庭,通过政府救助、社会救济等途径,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上一篇:写作档案评价下一篇:人员定位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