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加快发展(共8篇)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内容提要:北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对北海十几年来旅游数据以及与广西和区内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出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找出我市旅游发展的结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主题词:北海 旅游 对比分析 思路对策
一、北海旅游业的基本概貌
北海是北部湾畔的一颗明珠,拥有清新逸人的生态环境、风光旖旎的美丽景色和浓郁独特的南海风俗。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海定为全国11个国家旅游王牌景点之一。市委市政府已经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主导型”战略,坚持“不求大,但求美”的原则,按照“一体两翼”的布局(即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中区改造、西区旅游设施和外沙海鲜岛建设为主体,以涠洲岛及星岛湖、红树林开发为南北两翼),推进滨海旅游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目前我市旅游业已形成一定的格局,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一是旅游生产力初具规模,由接待型行业逐步转变为行、住、游、食、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旅游业总体增长速度已高于全区平均发展水平。二是采取政府主导、业主开发、资本运作的方式,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将较为分散的景点开发培育为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拳头”产品。目前银滩中区改造和外沙海鲜美食城已初见成效。三是政府扶持,鼓励企业进入旅游业发展。近两年来,各种所有制企业投入景区(点)建设资金8800万元,投资兴建饭店、宾馆资金4.3亿元。四是植入网络经营新理念,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除了开通北海旅游网站以外,在《北海市政府公共信息网》和《北海经济信息网》都制作了旅游网页,构建快速、便捷的宣传促销网络和旅游公共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北海旅游网站访问量已突破20万人次,70%的散客通过旅游网站服务到我市旅游。五是推进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较好地营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举办挪威三文鱼美食节、越南歌舞、古巴球赛等活动。六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造就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景观,催生绿色商潮。2001年我市生态观光点共接待游客近32.14万人次,占全市游客的10.8%。
二、北海旅游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一)旅游总收入对比。2002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7.98亿元,居广西第4位(前三位是南宁、桂林和柳州)。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13.04%,高出广西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2.67%,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旅游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旅游业在我市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旅游人数对比。2002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380.41万人,居广西第4位(前三位是南宁、桂林和柳州);接待海外游客42075人,居广西第6位(前五位是桂林、贺州、南宁、南宁地区和梧州)。数据表明,我市吸引的游客还是以国内为主。从全区接待海外游客来看,人数最多的是桂林,占全区总数的72.2%。与上年相比,接待海外游客增长较快的有百色市、贵港市、贺州市、玉林市、河池市、南宁地区和柳州地区,增长幅度均超过2位数。这说明北海在海外的知名度还要进一步拓宽。
(三)人均消费对比。调查显示,2002年我市在旅游销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饮食,占20.29%,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第二是游览,占19.44%,高出全区11个百分点;而长途交通占15.33%,低于全区14个百分点;购物所占比重为14.40%,低于全区10个百分点。其余各项消费比重差距均在5个百分点之内,与全区水平相差不多。由此看来,北海的饮食(尤其是海鲜)是最吸引游客的。至于游览比重高与景区消费水平较高有关。与此相反,购物比重低又说明我市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四)主要客源地对比。我市的客源市场与广西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一是都以本区居民为国内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周边、华东地区等省份为辅,其它省份占有旅游客源市场份额很少。北海市本区游客所占比重为52%,全区为60%。二是在海外游客中,港澳比重最大,超过1万人次。外国客源市场中,按人数多少排位前10名的国家就有8个同时出现在广西前10位客源市场中。这说明,北海旅游已经整体融入广西旅游之中,广西旅游不能没有北海。
(五)前景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十五”期间,北海旅游总收入年增长速度平均可达13%。2005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可达12%,总收入可达25亿,约占全市GDP的13.63%;2010年增长速度可达15%,总收入可达50亿,约占全市GDP的16.92%。全市旅游业将逐步建成一个中心(景区景点开发为中心)、两个重点(宣传促销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重点)、四大支柱(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四大体系(旅游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的产业发展构架。
二、北海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一是入世后,由于我市的旅行社规模小,组团能力差、竞争力弱,而且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一旦外国旅行社进入,客源市场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对我市的旅游业将造成一定的冲击。二是广西各地市及周边地区的压力。桂林启动大旅游进程;南宁以“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都市旅游;桂东的贺州、玉林、梧州旅游业后来居上;海南的热带滨海观光度假旅游业全面铺开。北海再不奋起直追,就有可能被抛在局外。三是今年由于SARS的影响,我市上半年旅游受很大冲击。自4月20日起,根据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旅游局的要求,各旅行社基本停业,五一期间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90%,减少14.40万人次,收入减少约7200万元,并直接影响旅馆、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行业。虽然随着对疫情控制的加强,一些旅游制裁会有所放松,但SARS对旅游的影响却不会是十天半月,据专家分析,旅游要恢复元气,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与县区的景点有机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很多资源优势如涠州斜阳岛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在产品结构上,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缺乏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文化、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型旅游项目。近几年,会展旅游、会议旅游基本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在消费结构上,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目前,我市还存在旅游商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等问题,在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上,“购”和“娱”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各旅游景点和商场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难以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北海的旅游商品收入一直徘徊在国内旅游收入的10%左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更快发展。在客源结构上,还有相当多的客源市场有待促销和开拓。
(三)产品包装策划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旅游宣传大篷车东拓西进,提高了北海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是北海旅游包装策划宣传在围绕银滩这一核心进行的同时,还没有把县区旅游资源融入,形成有机整体。对各县区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推荐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银滩的辐射作用,向县区引导输送客源。在地区合作方面,由于北海与南宁、桂林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性质不同,双方在可进入性上可以相互提供便捷条件,但从近几年宣传促销的方式来看,各地宣传基本上还是单打独斗,地域界限还没有完全打破,未实现联手促销来降低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没有更深挖掘景观人文内涵。现有的景点规模都不大,文化含量也不高,而且比较分散。北海是一个新兴的滨海城市,对各种新观点、新事物包容性极强,蕴藏着巨大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和广阔市场。一个好的景观没有溶入浓郁的人文内涵的话,是很难持久的,容易被同类产品所取代。
(五)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仍很严重。目前我市旅游存在低价招揽(包括零团费、负团费等)、导游回扣、诱导购物、欺诈游客、购物漫天要价、质次价高等不良现象,市场机制、管理体制还不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的旅游形象。
四、加快发展北海特色旅游的对策研究
(一)抓住有利机遇,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一是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天然的开放型行业,“入世”后将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因此,要抓住“入世”契机,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投入北海的景区景点及旅游设施建设,开办中外合资旅行社,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国际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北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完善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力争开辟连接东盟发达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航线,争取设立北海海上出入境一类口岸。与东盟有关国家和区内其他城市合作,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线路,实行多赢战略。可开通桂林—南宁--北海--越南河内--海防--下龙--顺化--胡志明市--柬埔寨金边或桂林—南宁—北海--河内--下龙--胡志明市--柬埔寨金边--老挝万象--泰国曼谷等跨国旅游线路。
(二)海洋资源开发是北海发展特色旅游的主攻方向之一。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海洋正是北海旅游最具特色的资源和优势。把北海发展成以南亚热带风光,南国渔家风情和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集观光、美食、度假、购物、休闲、会议、娱乐、海上运动和海底博览为一体的,以西南地区为基础,面向港澳、辐射东南亚各国的海上国际旅游区。
发展项目:一是海洋渔业旅游。传统的渔业文化,增添了旅游丰富多彩的内容,除水族馆和海底世界外,还可建海洋渔业展馆,陈列各个时期渔船与渔具;开展海上垂钓与随船出海捕捞等旅游活动。二是海洋生态旅游。北海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生态文化,多姿的岛礁,形态各异的各种热带动植物,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景观,可开发海底生物观赏游等。三是海洋民俗风情旅游。勤劳勇敢的疍家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渔船、渔网、渔家女„„时时展现一幅幅古老质朴,风情浓郁的画卷。拟推出“渔家乐”民俗风情游,让游客参观访问渔民家庭,吃、住在渔家。四是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辽阔的海面、怡人的气候,为开发海洋体育项目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拟开发海钓、海上帆船、冲浪、滑水、水上飞机等项目。
(三)SARS非常时期北海旅游要避重就轻,恢复时期要加大宣传。第一,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可以培训员工,也可以利用放假策划新的旅游线路。第二,建立散客平台,将散客订房、散客订车、散客订票、会务接待、自游人等业务全面开展起来。据悉,在“五一”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旅游团队流动,但还是有一些散客出游,一些旅行社就推出一些订房、订票业务。第三,开展健康旅游活动,主题为“健体魄,抗非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认为,户外运动有助于防止非典,提倡分散、小型的户外健身运动。那么在SARS时期旅行社就可以推出新奇的户外运动,如露营、越野、攀岩、滑水、远足、滑草、拓展、飞行滑索等等,这些活动在城市拥有相当大市场,可通过旅行社专业的服务,给一些爱好户外运动的客人提供咨询、指导。第四,在抗击“非典”中,旅游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损失严重,仅靠旅游企业本身力量难于克服困难,需要政府、社会扶持,救助旅游市场,共渡难关。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旅游业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二是对大型商业性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或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收益金。三是对旅行社适当退返部分质量保证金。四是对旅游企业实行与生产性企业同等的水、电使用价格。第五,在恢复期间,市财政增拨宣传促销补贴,加大对旅游促销的投入。我市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可以借此大作“来北海,没非典”的宣传,重塑旅游者的信心。
(四)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旅游产品,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国外、国内、省内、市区周边四个层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第一,深入挖掘北海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老名牌推出新产品。第二,把节庆活动做活做大,增强吸引力。节庆活动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宣传方式,同时也是集经贸交易、文化交流与民众休闲游乐于一体的活动,如南宁民歌节、美食节等。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办出一些与旅游有关的节庆活动,在主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具体内容和举办方式要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借势造市,真正形成良好的旅游效应。第三,要满足游客的享乐需要。旅游是一种高级消费,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要以景点为中心,搞好配套服务项目,如歌舞观赏、民俗风情表演、自然博物展览、文艺欣赏、饮食服务等项目,使旅客在游览之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服务和享受。第四,加强与周边地市“强强合作”,实现资源互用、客源互流、利益互享。
(五)在开拓客源市场方面,要对客源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看准客源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找准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点。从目前来看,我市国内外客源市场开发要重点营造联片规模效应,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国外近期以亚洲市场为重点,大力开发中越边境旅游和“胡志明之旅”,加大对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周边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新市场的开发。外省重点开拓地缘市场(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缘市场(长三角、珠三角)和亲缘市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区内主要开拓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南宁、桂林、柳州等);市内要重视城郊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近郊和城市周边建设环城旅游带,满足当地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采摘、购物等旅游消费需求。
(六)改革创新,打造旅游经济的“航空母舰”。首先,要讲求旅游景区的效益性,必须要体现经济效益,旅游项目的投入要有所回报,产生旅游收入;同时还要体现社会效益,通过景区建设,拉动景区的交通、文化、商贸、饮食和服务等各行业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的改革创新步伐,推进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优化等资本运营方式和连锁经营形式,淘汰一批“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做强做大或成立一批旅游大企业,如桂林旅游总公司、广西旅游集团等,增强北海旅游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再次,中小旅游企业要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大型旅游企业的网络服务协作关系,提高旅游组织程度的社会化水平。另外,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鼓励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实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
(七)规范旅游市场行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坚决贯彻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关于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假打非”的工作部署,由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和“游戏规则”,增大市场运作透明度;要抓好旅游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工作,公安、海关、工商、物价、文化、税务、建设、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搞好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要重点整治“黑社”、“黑导”、“黑车”以及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和文化娱乐场所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努力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1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城市人力资本竞争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要素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 也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的主力就是知识分子, 随着社会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和工作年龄的推迟, 高级知识分子一般在30岁左右才能开始工作, 创造价值。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 延长其工作年限, 对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2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金融和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国内各大城市的金融中心定位指数进行计算, 影响金融中心定位的十大因素包括金融资本数量、科技竞争优势、科技产业发展、航空基础设施、国际金融产业聚集、经济区位便利度、生活环境优势、国内金融产业聚集、金融业人才规模、法制健全程度指数。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是评价城市生活环境的关键指标。
城市生活环境是影响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相信大家对斯道拉因索集团 (STORAENSO) 并不陌生, 它是一家国际性的林、纸、包装一体化集团, 主要生产高档文化用纸、包装纸和木材制品。2003年—2009年间, 广西斯道拉恩索集团高管及医学专家先后5次到北海市人民医院考察了急诊科、干部病房、儿科、120紧急救援中心、医技部门。该公司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设施、医务人员医术及外语水平等有很高的要求标准, 他们一是珍惜生命;二是时间成本极高, 工作压力大, 因而需要便利、快捷、全面的医疗服务。从他们数年间先后5次到北海市人民医院考察, 充分说明作为一个城市软实力的医疗服务对招商引资很重要, 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1.3医疗卫生服务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必要因素党的十六大把“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百强城市”的指标体系设计来看, 发展卫生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周均安等人的考察报告显示, 建设医学中心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其本身还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由于医学研究具有资金投入高、人才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特点, 因而成为医学中心是一个城市各方面综合实力的最好体现。医学中心提供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医学研究成果及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特殊因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著特点:一是突然发生, 猝不及防;二是涉及面广, 影响巨大, 极易引起社会恐慌, 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2003年发生的“非典”, 大家一定记忆很深, 肆虐一时的“非典”不但让一些人失去了生命, 而且让社会增加了孤儿, 同时, 让一些官员丢了官职, 还让许多重大的会议取消及经济活动停止。“非典”事件说明卫生事业关系社会稳定。
1.5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提起协和医院的名字人们自然想到北京, 提起湘雅医院的名字人们自然想到湖南长沙, 这两所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不但在国内有名, 而且在国际上同样著名, 这两所医院与所在的城市相得益彰, 医院成为城市的品牌。目前, 我市医疗服务跟不上城市发展, 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北海人到外地求医者不少, 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2 北海医疗服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辖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合浦县三区一县, 总面积3 337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957平方公里。根据2007年末的统计, 全市户籍人口156.323万人, 其中市辖区人口58.15万人。全市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03个 (含个体) , 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 833人 (含个体) , 目前北海市已形成了以二、三级医院为龙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院) 为枢纽, 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级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医疗保健网, 基本满足了市民和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及北海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和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
2.1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2.1.1 卫生资源配置不达标
目前, 全国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3.1张, 北海市每千人口床位数为2.16张, 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病床总数和每千人口床位数尚未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要求。
2.1.2 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市卫生资源相对集中, 农村卫生资源不足, 特别是卫生人力资源和常规设备不具备。市区中医疗机构过于密集, 集中了全市40%的卫技人员, 50%的高级医务人员和44%的床位, 市区大医院患者拥挤, 承担了本应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卫生院诊治的常见病或健康检查工作, 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1.3 卫生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
北海市老城区医疗机构布局过分集中, 北海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三所医院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 呈三角形分布。而合浦县的几大主要医疗机构包括合浦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红十字医院、妇幼保健院、卫校附院集中在县中心区域。
2.1.4 新城区卫生机构建设滞后
新建住宅小区、城区间交接部, 城乡结合部缺乏医疗网点。2007年开发较快的城北工业园进园企业90家, 职工8 000人, 合浦工业园进院企业60家, 职工5 000人, 却缺乏相应卫生医疗机构的配套建设。
2.2 医疗服务硬件落后, 就医环境跟不上
按国家医院的建设标准:每床医疗业务用地为109 m2的规定, 北海市各医疗机构医疗用地和医疗业务用房都不达标。存在着医疗业务用房、床位严重不足, 出现医床难求、车辆难停、就医环境差的现象, 尤其突出的是市人民医院医疗用地比前身普仁医院缩小30多亩 (1952年政府划给三小) 。当新的住院大楼建设好后, 2010年年底达到1 000张病床, 医疗用地按国家标准计算, 为163亩土地, 现在市人民医院医疗业务用地不足60亩, 每床医疗业务用地如需达标, 差距100多亩的医疗用地。
2.3 医疗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医学科研院所机构缺欠, 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医疗服务结构单一。主要提供疾病治疗服务, 从疾病早期预防、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一整套功能齐全的服务功能欠缺和不完善。不适应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 看病难问题在大医院突出。
2.4 卫生领军人物和省级重点专科缺乏
北海市医疗机构拥有知名度高的名医, 叫得响的重点学科极少, 缺少具有区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专科和具有省级医学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
2.5 在政府投入少的情况下, 缺乏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卫生事业的观念
北海市政府办的医院多靠贷款修建医疗用房, 基本上由医院出资购买医疗用地、医疗设备, 相当一部分要靠患者负担的医疗费来偿还。目前, 政府办的医院普遍存在医疗用房拥挤、基础设施陈旧、就医环境差的现象。开放医疗市场,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卫生事业尚未见成果。
3 加快北海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
3.1政府承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管理和投入的责任随着北海市的经济发展, 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 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 把一切为了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服务能力, 这也是从更高层面上满足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需要。政府必须承担确保投入、调控管理、规划支持等责任。
3.2统一整合、优化卫生资源, 完善三大体系, 建设七个子体系
3.2.1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调控医疗机构布局, 在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新增医疗机构, 海城区做强、做精三级医院, 健全区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基本医疗服务。
实现医疗服务能力、诊疗技术水平、城乡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全国优秀城市前列,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医疗服务、服务质量与诊疗技术水平达到沿海特大城市优秀水平。
3.2.2建立高效的公共卫生三大体系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建设, 夯实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完善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 提高对疾病的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加强卫生监督专业队伍、防保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
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医院的综合医疗急救能力。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需要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中, 实现对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常态化管理。
3.2.3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救助体系, 推进全民医保。
3.2.4建设七个子体系
一是构建便民、惠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 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改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加强人群的预防保健尤其是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 实现基本医疗的推广和覆盖。
二是建立现代化的急救指挥体系, 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建立和完善北海市120急救指挥体系, 实现有效指挥与资源共享;加强急救医疗网络建设, 提高反应速度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三是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效灵敏的反应体系。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和社会预警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公共卫生网络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监测、报告和预警工作。
四是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 重点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完善健康宣传、培训和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体系。
五是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功能, 加强产科、儿科建设, 努力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与质量。
六是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 加强中医医院和医院 (卫生院) 中医科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增加中医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
七是卫生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辐射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稳定可靠的医疗卫生救助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等为核心的卫生信息服务体系。
3.3实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努力打造重点专科品牌
3.3.1加大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 提高素质。结合实际情况, 创新培训教育机制, 制订长、中、短期培训计划, 完善培训体系, 通过不同类型的培训全面提升卫生队伍素质。
3.3.2引进医学领军人物, 带动学科技术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和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培养力度, 努力造就一批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专科, 造就一批具有省级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
3.3.3建设医学科研院所, 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选择具有学术优势的单位, 选准具有突破前景的项目, 在骨科、心脑血管、妇科、眼科、小儿脑瘫、微创或无创技术、社区干预和卫生管理方法等方面, 重点攻关或协同攻关, 力争有所突破。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高新技术的推广引进。
3.3.4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推动医疗服务进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与国内、省内的医院、名校加强沟通与合作,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加强交流合作, 推动医院发展。
3.4引入市场机制,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卫生事业坚持卫生改革的大方向, 在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框架内,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卫生医疗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
3.5加快三甲综合医院的重大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三级医院的设置, 根据北海地区现有的人口和今后的发展及等级医院的设置, 政府应考虑把北海惟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做精。一是推进改扩建;二是学习借鉴别的城市经验, 整体规划搬迁医院。现址恢复普仁医院为载体吸引港、澳、台及海外资金建设医院。
多管齐下, 建立适应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力的多层次、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齐备、运行机制灵活、管理体制科学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促进北海实现三年跨越发展。
摘要: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城市人力资本竞争、金融和投资环境, 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目前医疗服务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硬件落后、医疗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卫生领军人物和重点专科缺乏、政府投入少等问题。提出提高政府承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管理和投入的责任, 统一整合、优化卫生资源, 完善三大体系, 建设七个子体系, 实施人才培养, 打造重点专科, 引入市场机制, 加快三甲医院重大项目建设的思路。
回顾历史,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北海,曾经有过人才开发的成功经验,也有过留不住人才、没用好人才的失败教训。
正视现实,北海“欠发达”归根到底是人才“欠发达”。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北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
展望未来,把北海建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
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风生水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北海既有东部地区投资环境,又有西部地区政策优势,未来十年,是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北海市人才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北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强市,以人才发展的“黄金期”来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是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并努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以抓第一要务的力度抓第一资源
当前的北海,资金和项目无疑是重要的,但人才更为重要。输掉了项目、输掉了资金,可能会输掉一时一事;但是输掉了人才,却会输掉根本、输掉希望、输掉未来。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惟有人才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惟有人才优势,才是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优势。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不仅需要大项目大投入,更要开发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要通过人才这个核心,把各种发展要素整合起来、调动起来、发挥作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反复强调,抓好了人才,就抓住了发展的根本,要把人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要像跑项目、筹资金那样,引人才、聚人才。要以莫大的决心、莫大的责任抓好人才工作,把人才资源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紧抓在手。切实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优势作为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理解人才、服务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二、以人才的竞争优势构筑发展的比较优势
现在的北海有着很大的政策优势,国务院批复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配套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国家还启动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能否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归根到底要靠人才。
为了突出抓好人才发展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北海市把人才优先投入摆在重要位置,将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今年,北海市在财政收入不宽裕、增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拿出10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并随财政增长幅度逐年提高,专门用于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选拔高层次人才,这一投入数是过去5年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总和的2倍。特别是在面临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只增长26.8%,而科技人才经费却“涨”了48.2%。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为北海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才聚集的平台上,北海市突出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领域,构建凝聚人才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平台。特别是围绕 “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 主要任务,重点引进一批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产业、林浆纸、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等全市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以产业吸引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高层次人才资本的优先集聚,提升全市科学发展的比较优势。同时,注重发挥以北海各大园区为人才创业载体的作用,依托园区引项目,通过项目吸引人才到园区创业,并著手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畅通信息联络,努力将园区建成“外地优秀人才引进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集融孵化、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优秀人才创业基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承载能力,努力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以人才优势化解发展劣势,以人才赶超实现发展赶超。
三、以非常力度开发培养好人才第一资源
北海,作为一个资源优势无法和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媲美的沿海城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市情,对北海引进人才而言是一种现实的劣势。人才从哪来?选怎样的人才?怎么激励人才?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经常拷问自己的问题。
坚持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开发现有人才潜能固然重要,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人才非常急需,可现在北海没有,短期内也培养不出来,只能搞“拿来主义”,从外面引进。北海市把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人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出台了加快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地位、不唯学历,凡是事业需要、发展需要的人才,大胆选拔任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仅今年以来,北海市就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了9个批次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选拔和选聘的职位达263个。选拔范围、选拔密度、选拔力度等方面均创历史之最。
注重唯才是用激励人才。在对待人才上,北海市始终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坚持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爱才之心,把人才当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坚持“高级人才、高度支持,特殊人才、特别对待”,在制度设计上向人才倾斜,在效益分配上向人才倾斜,在培养使用上向人才倾斜,坚持用事业聚才,先后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领导干部和高层次人才结对子,以及“人才服务110热线”等制度。还制定了涵盖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奖励办法,每两年开展一次北海优秀专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对获得者给予重奖,并每年定期走访慰问专家、组织专家疗养和体检,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急需紧缺人才住房补贴制度和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机制,注重遵循人才的成长和工作规律,提供各类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社会风尚。
突出引育并重培养人才。作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北海,短时间内引进大量的人才不现实。北海市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既突出解决好眼前用人的问题,又注重用长远战略眼光储备人才;既有引才的“招数”,又有育才的“套路”。在大力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积极盘活本地人才,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开发培养新机制。每年都制定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专项计划,坚持开展各类素质提升、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工程,形成人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全市产业发展趋势,提早谋划、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使大批青年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统筹抓好各支队伍建设,安排好知识持续更新、能力持续培养,通过建立“充电”的长效机制,始终保持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充分利用国家外国专家局、自治区外专局以及自治区、中央培训项目,每年选送专业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到国(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进行学习培训,以及选派优秀人才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全市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
人才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的北海,正紧紧抓住全区创建北部湾经济区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按照中央、自治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制定《北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人才特区”,以更加开放的人才理念、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更加优越的人才环境,努力把北海建设成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人才高地,广泛聚集八方英才,推动北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 小 东
编者按: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支撑,文化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在打造经济支柱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加大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启动了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策划摄制了《走遍中国-走进北海》七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节目黄金时段播出,极大地增强了北海人对在漫长开放历程中形成的深厚历史文化的认知,提高了干部群众热爱北海,建设北海,推动跨越发展、合力唱兴北海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日前,光明日报摘要刊发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的署名文章《关于北海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思考》。为加深和促进大家对发展北海的思考和实践,本报将这篇题为《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的原作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加快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寄语广西沿海发展要成为“新的增长极”。因此,在国家重视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规划被认为是“补齐中国沿海发展短板”之作。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的重要成员,北海的发展引人注目。
1984年,北海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站到了继特区之后的对外开放的“第二起跑线”。经过25年的奋斗,北海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城市知名度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支柱性产业,北海的综合实力仍然较弱,“总量小、基础差”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北海贯彻“发展是硬道理”和“第一要务”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其内在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自身的基础、条件,与特定的机遇结合,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就会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为此,深刻认识北海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培育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是北海进入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在北部湾经济区确立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
1983年从县级市恢复为地级市并在次年跻身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时,北海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小城市,城市人口仅11万多(其中渔业人口超过2万),工农业总产值刚过2亿元,人们说它幸运地当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实际上,北部湾畔这座城市一直与开放有着不解之缘,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重要的见证。北海的衰荣起落,堪称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对外开放的缩影。
2000多年前的汉代,现北海属下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条见诸史乘的最早对外海上贸易航线,从北部湾畔的合浦等地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经南洋抵达印度洋,进入中亚,与名闻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殊途同归。《汉书》记载的这条海上航线,并非一般的民间往来,而是一条由“黄门”宦官和译长率领、私商应募参与的官路。北海在遥远的两汉时代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作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北海市合浦县城廉州镇周边,至今保存着近万座汉墓,在历年来的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数量众多的舶来品,如琥珀、水晶、玛瑙、玻璃制品、黄金饰品等尤其引人注目。这些有着封土坟丘和厚葬礼制的汉墓,虽然主人身份难以考证,但专家普遍认为应属于郡守、县令、官吏、豪商甚至还有王公贵族等上流人物。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所说:“可以想见西汉时期的合浦已是一座商贸发达、水陆运输畅达、人烟稠密的江海港口城市。”
历史翻到十九世纪,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在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北海与芜湖、温州、宜昌一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日等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洋关、教堂,开办洋行、医院、学校,北海成为列强入侵劫掠资源的落脚点以及扩张大西南的通道。在“欧风东渐”的过程中,北海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城市,其接纳西方工业文明之早令人啧啧惊叹: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海即设立了官办的电报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法教会在北海开办义学和女子学校,开设英、法文课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海的英国教会用上了电灯;同年,借助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北海有了木材机械加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们就能在北海的英国领事馆里观赏到电影默片;1909年,北海出现了中外合办的电灯公司;1918年,飞机的踪影现身北海,到了1929年,北海开通了与广州的航空邮路„„当地至今保留着众多西洋建筑,以及有着中西合璧风格的老街,他们作为近代社会、经济、建筑、宗教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向人们述说着100多年前的开埠,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辉煌与变迁。
然而,回顾历史上北海的开放,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因开放带来的城市繁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度崛起,又几度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繁富的历史遗存,基本限于两汉时期,这个“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次出航海,源源而来”的“海疆第一繁庶之地”,晋代以后就盛况不再;19世纪下半叶开埠的北海迎来商贾如云的兴旺景象,短短数十年间“洋楼矗起,巍然并峙”,诞生了“开埠第一城”,“百年西洋街”,但贸易中心的地位很快就风流云散。历史上两次大的开放,都未能形成恒久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周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再度重演:北海1992、1993年世人瞩目的“大开发热”,持续了短暂的一年多就骤然退去,短暂的发热过后,城市的“元气”却长时间未能恢复。
回眸是为了前眺,反思是为了进步,了解历史能够帮助创造历史。从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19世纪开埠,再到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北海经历3次开放高潮的洗礼,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北海。开放构成了北海发展的主轴。但同时,历史上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开放,都未能给这个江海交汇的城市带来持久的繁荣,由于地处僻壤,远离主流,加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未能形成薪火相传的城市人文精神。一方面,北海得“天时”、“地利”而开放;另一方面,开放未能内化形成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越是悠久,其文化的积淀越是厚实,城市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进程中,扩大开放是北海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使北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市场优势、现实优势的惟一途径。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口,充分发掘开放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弘扬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用开放精神凝聚心智,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品格,构成以开放为灵魂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家园,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对于北海推动科学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海滩、海岛、海滨的“天生丽质”赢得人们的啧啧称赏,但由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与旅游有机结合,使得北海的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更造成北海的城市形象苍白与模糊。实际上,除了大量汉墓和作为近代开埠象征的老街和西洋建筑群,北海还有涠洲天主教堂、海角亭、东坡亭、文昌塔、大士阁、惠爱桥、白龙珍珠城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以及客家和疍家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北海拥有绵延数千年的采珠史和“合浦珠还”等传说,形成的南珠文化名闻遐迩。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北海重要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颠覆外界“北海没有文化”的成见和误读,改变一些人妄自菲薄的心态,通过展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树立北海的城市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色”,蕴含着城市的个性,正如园林之于苏州,外滩之于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开埠建筑群,体现着北海以“开放”为特征的城市品格,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进取、包容和诚信。2000多年前北海先人以不畏“**艰阻、沉溺相系”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魄,扬帆起航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内纳中原文化,外引西方文明,创造了始发港的繁荣昌盛;同时,在“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的贸易往来中,在开埠后涌现的众多商誉蜚然的铺号里,培养形成了平等友善、诚实守信的品格。而这正是今天寻求加快发展的北海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城市精神。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历史文化具有“宣教化,敦风俗”的显著功效,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开发中,一些人在潮起潮落中,形成了小富则安、因循苟且的心态,或被动观望,或怨天尤人。究其根本,与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支柱不无关系。对外开放进程构成的历史文化,是北海人的精神富矿。大力宣传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教科书”,从中汲取营养,增进教益,引导市民摒弃封闭观念,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形成“人人皆环境,个个是形象”的发展气候,从而提高市民素养、增强文化“体质”。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认识其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热爱传统文化感情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汇聚发展合力的过程。对北海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市民对历史和城市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在重新建树文化自信中增强开放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焕发建设共同家园的热情,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计划体制、工业化起步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生产结构调整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准备条件,推动工业化全面加快阶段;初步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伴随着生产要素投入效率问题,且表明着生产要素投入效率与经济发展方式进步的正比例关系。以1953-1978年为一时间段,再以1978-1995年为一时间段来看其正比例关系则更加明晰。1978-1975年间,我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工业净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7%,劳动贡献率为63%,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28%,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9%;1978-1995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与1978-1995年相比,提高30多个百分点。
在生产领域中,强化和提升对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认识重在以人为本,即强化和提升决策者、管理者层面和劳动者层面两个层面的思想认识。劳动者素质状况也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完全依靠劳动者去完成;管理创新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水平的能动作用。
按照农场党委统一部署的要求,第三作业站党支部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垦垦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针对黑龙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省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垦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作业站领导班子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摆自身问题,深刻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排查出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针对农垦改革学习氛围不浓,思想思维方式方面受条条框框束缚太多,按部就班,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敢闯,不敢试,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多;在困难和矛盾面前,心存急燥,缺乏开放性、发散性思维,思想解放仍停留在口头上,真正在用解放思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职工群众的实践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二是学习力度不够。突出表现在学习农垦改革文件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重视程度不高,总是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思想存在,党支部在党员和职工群众中宣传和学习覆盖面有局限性,总是才小范围进行学习和讨论,没有真正做到广泛宣传。
三是改革创新意识不浓,工作不主动靠前。突出表现在开展工作墨守陈规,执行政策经验化、教条化,缺乏灵活性,不善于结合作业站自身实际,特别是有个别工作人员,总是在等改革,工作中推一步干一步,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农垦改革当中,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思想干工作,总是觉得自己置身事外,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
四是争先进精神不足。突出表现在满足于工作说得过去,进步不大年年有,大错不犯,小过不断,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意识不强,目标定位不高,因而表现在工作中缺少敢想敢干的闯劲,缺少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干劲。
二、改进措施
针对作业站领导班子在工作、学习和思想上排查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解决问题的措施是:
1、加强学习,切实解决认识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坚持学习的制度化、正常化,将学习贯穿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改进方式、提升服务的各个方面;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开展深入学习农垦改革文件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2、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垦改革学习氛围,提高作业站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在作业站形成人人都是改革大潮当中的一员的思想意识;在困难和矛盾面前,要沉着稳定,思想解放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用解放思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职工群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不断增加产品和效率满足世界人口膨胀而带来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同时, 更新资源利用以达到持久的目的, 保护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可持续性观光农业是在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拓宽农业的观赏性经济价值, 使农业直接变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同时又保持可持续发展性。
城市人希望体验农家乐放松的乐趣。所以, 我们探索出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光农业模式, 既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带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北海有着良好的自然气候环境,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冬无严寒, 气候温暖, 土地平坦, 土体深厚, 多为砂质壤土。适宜发展农业, 如果发展观光农业更具有城市特色了。
1 北海市观光农业现状
目前由于房地产热的作用, 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势下, 造成北海市观光农业租地零散化;不成规模化;有的草莓园甚至用激素促进草莓生长成熟造成公害化;或管理运作混乱, 机制束缚工作人员积极性, 发展无生气。
2 北海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立足绿色无公害化, 节约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环境压力, 不断增加产品与效益同时, 通过更新资源循环利用以达到持久发展的目的, 打造品牌效应, 集科研、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科学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光农业模式。
2.1 合理规划布局
根据土壤性质和不同植物生利长需要及功能需要把园区内划分为无公害蔬菜采摘区, 农作物生产区, 百果园, 鱼塘垂钓赏荷区, 百花园, 食用菌生产区, 及花艺展示中心, 新品种引进示范区, 良种组培繁育中心, 餐饮接待商务中心, 科教中心。
2.2 节约资源
2.2.1 蔬菜采摘区、农作物生产区、百果园讲究合理套间种, 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及阳光资源。
如甘蔗间种马铃或春花生, 甘蔗间种西瓜, 玉米间种马铃薯, 玉米间种南瓜, 茄子套种速生绿叶蔬菜等。甘蔗间种春花生或春大豆, 有利于用甘蔗生长前期植株尚矮小时余留的空地间种春花生, 同时大豆或花生的固氮根瘤菌又为甘蔗提供氮素营养;茄子生长前期植株矮小, 生长相对缓慢, 但它的种植株行距是固定的, 那么在余留的空间间种速生蔬菜, 提高生产效益;果园下可种草, 或种食用菌或养鸡;鱼塘垂钓赏荷区水面养鸭, 水里养鱼, 塘里的淤泥种莲藕, 塘面上开荷花, 这样的立体种养模式都是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的表现。
2.2.2 合理套间种还能预防病虫害, 产生互利共生效应,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化肥使用量, 从而实现环保, 无公害目的。
如大蒜和马铃薯套种, 大蒜素辛辣味能驱赶蚜虫,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大豆花生间种蓖麻, 蓖麻叶子有毒, 害虫误食后即死亡;南瓜套种玉米, 南瓜花密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十字花科蔬菜间莴苣、番茄、薄荷可驱赶菜粉蝶;圆葱与胡萝卜间种, 各自的气味能互驱害虫;玉米和豌豆间种能共生互利。
2.2.3 利用动植物食物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果园下种草, 养鸡, 一来草能为果园保水, 二来草能把果树上许多幼虫诱导到草地上吃嫩芽, 减轻果树上害虫危害指数, 同时成为小鸡的美餐, 小鸡排出的粪便又能为果树提供有机养分。鱼塘立体种养区鸭粪可以养鱼, 鱼粪及多余的鸭粪又可以为莲藕提供有机养分, 令荷花生长更加骄艳动人。农作物生产区生产的附属产品如玉米秆、玉米芯, 花生藤、木薯秆等可以粉碎用来生产食用菌, 采收食用菌后的栽培料, 又可以当作农作物和蔬菜的有机肥料。
2.2.4
所有生长区都装上滴灌、喷灌设施, 节约水资源。
2.3 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
农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种植讲究配方施肥, 做到化肥和农家肥有机结合。因为我国耕地少, 如果只靠有机肥、绿肥、豆科作物轮作来养地, 难以支撑商品农业下的土壤养分平衡, 适当增加化肥用量来保持平衡是最有效的途径, 符合我国国情, 根据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期需要科学地按比例配方施肥;在定植前施入适当农家肥作基肥, 在定植成活后及开花前后和结果期都应注意追肥;很多作物和蔬菜如玉米、西红柿开花后即相当于人类的妊娠期需要吸收磷酸, 那么这时候适当喷些0.2%磷酸二氢钾液既能满足磷素的需要促进开花, 又能提供结实所需要的钾素营养;叶菜类蔬菜在生长期间施用几次用充分腐熟的花生麸浸出液作追肥, 则其生长迅速, 且品质口感好。
充分利用园区内的有机肥资源:鱼塘里的塘泥、果园小鸡的鸡屎、玉米桔杆、花生藤还田则是很好的绿肥, 食用菌的菌包。
农作物、蔬菜、果类、花卉等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方法。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农业防治, 如引进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 合理间套作, 还有前面所提安装滴灌及喷灌设施不仅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同时还可以避免大水浸灌, 破坏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结构, 不利于植物根系生长的弊端, 还有利于避免大水浸灌造成的容易滋生病菌的高湿环境;另外通过整枝、打杈, 达到通风透光作用;清理田间病残株, 实行水旱地轮作, 避免连作, 合理密植, 清理田间杂草, 等农业措施都是杜绝病虫害初次侵染源和虫源的农业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则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对付害虫, 如2.2.1所述不同蔬菜, 农作物合理套间种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种生物防治方法, 在这里就不重复论述了。另外利用黄色沾板、太阳杀虫灯、糖醋液诱杀, 性诱剂诱杀等利用害虫趋性等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在必要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 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同时最好抓住幼虫三龄前喷药。配制天惠绿汁, 用艾叶、水芹叶或红薯藤、黄瓜侧枝等生命力强的生长点直接放入陶缸加红糖, 按1:2比例, 密封, 放置阴凉处5~7天即成。天惠绿汁喷于作物、蔬菜叶面上可有效提高植株抵抗力, 因为其含有对植株生长有利的益菌子, 反之经常使用农药化学剂即在杀死病菌同时, 把植物身上的益菌子也同时杀掉, 那么植株越发虚弱, 抵抗力也越差了。汉方制剂用生姜、大蒜、黄瓜侧芽用米酒浸泡12小时, 加红糖按1:3比例发酵4~5天, 喷于植株叶片、叶杈上, 达到防病, 增加抵抗力效果。
2.4 充分发挥各区观光教育功能, 拓展农业观光文化
2.4.1 农作物生产区向人们展示不同农作物生长的情形, 让生活在城市中没见过农作物的人们见证玉米、甘蔗、花生、西瓜、黄豆等生长的风采。
2.4.2 蔬菜采摘区让人们亲身体验菜地里采摘豆角、茄瓜、西红柿、菜心等无公害蔬菜的乐趣。
2.4.3 鱼塘垂钓赏荷区鸭子悠然游水面上, 鱼儿在水里畅游, 水面上荷花盛开,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荷花盛开的季节举办赏荷活动, 让游客们在享受垂钓的休闲乐趣的同时, 见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采, 让赏荷活动升化为一种荷文化。
2.4.4 百果园内种有蕃石榴、龙眼、荔枝、红龙果、黄皮果、大青枣、芝果、油桃、木菠萝等, 在各水果成熟的时节, 人们能到这里来亲身采摘, 并品尝到各种新鲜时令水果, 还可以自行带回家。
2.4.5百花园内种有各种花卉, 有草本花卉的石竹、虞美人、金盏菊、雏菊、球根花卉仙客来、兰花、小苍兰、百合、温室花卉:非洲菊、天竺葵、花烛、冷水花等, 木本花卉:茶花、月季、丁香、米兰、紫薇、石榴等, 让爱花的人们来这儿赏花, 还可以购买回家, 有土地的话还可以大量种植薰衣草, 一大片薰衣草甚是壮观, 吸引人们过来拍照留念。
2.4.6 良种繁育中心。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有优良基因的水果、花卉品种进行快速繁育。
2.4.7 餐饮接待及商务中心。如果能把自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放上餐桌, 形成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让人们在这里品尝美食的同时洽谈商务, 那么观光农业的意义更加深远。
2.4.8 花卉展示中心。把自产的鲜切花卉结合插花艺术展示给人们, 就更加美不胜收了, 那么观光农业又一次向社会文化升华了。
2.4.9 以上各区都有科普教育的功能, 科普教育中心则是向人们通过室内幻灯片等教学方式向人们传授农业知识的场所。
摘要:根据北海市观光农业现状, 立足于绿色无公害化、保护和循环利用资源的宗旨, 探索北海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项目首开南北两大专业市场官方合作先河。项目规划用地286.9公顷,建筑面积323.8万平,總投资110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00亩,共有商铺7400余个,投资29亿元。目前市场土建、弱电、空调、电梯等工程已全部完工,业态定位和招商组市有序开展,市场9月28日开业运营的前期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海城的专业市场,以其起步早、规模大、影响面广而闻名全国。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海城的专业市场面临着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如何转型升级,海城总的想法是坚持“一个政策牵动、两个并重发展、三个结合支撑”。
为了确保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顺利建设和成功启动,目前与中国电建集团就投资建设西柳国际物流园区(内陆港)项目达成EPC合作,招商引进深圳雨辰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辽宁西柳电商产业园项目,引进了浙江四季青集团O2O电商供货中心和跨境电商平台项目,引进了紫竹集团等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代理公司。下一步,海城还要牢固树立“服务义乌就是我们的义务”的理念。
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作为义乌国有上市公司第一个域外投资合作项目。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要实现东北亚小商品批发中心,网货供应集散中心,进出口交易中心的发展目标,必须做到“五个充分”。一是充分发挥传统批发市场资源优势。二是要充分融合“线上线下”优势资源。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助推市场发展。四是充分利用商贸促工,实现工贸联动,从而形成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五是充分利用義乌市场的平台优势,提高产品外贸出口的便利化程度。
南义乌·北海城携手并进,共同开启中国专业市场融合开放发展新征程!
【北海加快发展】推荐阅读:
加快发展 实现跨越09-18
加快ICT业务发展07-02
北海公园作文09-16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0-03
发展沿江经济 加快江安新跨越11-28
北海公园的记叙作文05-29
北海2018年脱贫攻坚督查06-30
赞颂北海的演讲稿09-29
小学作文:北海公园游记11-01
北海银滩的欢乐时光作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