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经济发展趋势(精选8篇)
事业水平显著调高。2009年, 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4%, 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3%。全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 8%。高考上线6164人 (不含中职直升上线人数) , 上线率达到84.6%, 其中重点本科上线1162人, 5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组织参加国家、市级各类体育、艺术比赛, 获得了金牌84枚、银牌69枚、铜牌78枚。
布局结构大力推进。全区公办中小学校点从去年的190所调整为今年的168所。投资3000万元的涪陵一中复建工程顺利竣工;投资2500万元收购了象元小学扩办涪陵十六中;投资1500万元划转了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水电校区扩办城三校, 实现城区基础教育扩容增量。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入3241万元, 实施了9所学校寄宿制建设工程, 新建校舍27992平方米, 其中学生宿舍19845平方米, 新建学生食堂8147平方米, 新增寄宿学生3600个床位, 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加快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投入2410万元新建塑胶运动场10片。“两校”迁建完成8500万元工程建设进度。涪陵教育在改革发展中跃上一个新台阶。
涪陵区教委参加红歌比赛
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唱响红歌, 传承经典”活动
涪陵区委书记张鸣视察特色学校
关键词:新风系统;技术经济对比
中图分类号:TU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003-03
1 建筑概述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客房层位于项目A栋的6~15层,客房层总建筑面积约19 088 m2。
2方案简介
本项目客房的空调送风形式为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FCU+PAU)。国内酒店常用的新风送风系统一般分为水平式及竖向式两种系统方式。
2.1客房水平式新风系统
客房为水平式设置的新风系统,一般为按层设置一个或多个送风系统,其送风设备(PAU)设置于客房平面楼层内(考虑噪声因素一般设置于机房内),新风由管井或直接从室外吸入设备经过冷热、过滤、加湿等处理后,通过水平风管经走道送入各个客房。
2.2客房竖向式新风系统
客房为竖向式设置的新风系统,一般为按客房竖向楼层相同位置的客房设置送风系统(本项目为同一位置的单个客房设置一独立送风井),其送风设备(PAU)设置于客房屋面或设备转换层,新风直接从室外吸入设备经过冷热、过滤、加湿等处理后,通过竖向风管经客房卫生间或走道天花上送入各个客房。
3 方案成本分析
3.1 水系统
由于本项目客房末端风机盘管(FCU)不管是采用水平式新风系统还是采用竖向式新风系统,其所接水管均采用客房处竖向管井方式接入,故该部分投资不作计算比较。
3.2新风系统
3.2.1 水平式新风系统风管材料统计
水平式新风系统为平面系统,按原设计图其风管材料统计,见表1。
3.2.2 竖向式新风系统图
竖向式新风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
3.2.3 竖向式新风系统风管材料统计
竖向式新风系统风管材料统计,见表2。
3.2.4 设备成本分析
无论采用竖向还是横向送风,空调末端设备不变,只有新风空调器数量及单台送风量有变化,但按经验,新风空调器设备价钱一般与其风量成正比,市场上一般为3~5元/m3风量(根据设备品牌及具体参数要求略有差异)的设备价,由于本项目两种送风方式的总送风量大体一致,故两种送风方式的新风空调器设备总价差别不大,即设备成本不需做方案对比。
4 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4.1 风管材料成本对比
风管材料成本对比,见表3。
由表3可知,竖向式风管投资比水平式略少。
4.2 方案对建筑的影响
4.2.1 水平式送风方案
采用水平式送风方案,每层均需占用机房,按现建筑图布局考虑,6~13层每层需设置两个送风机房,14~15层每层各一个,共计18个空调机房,考虑机房净空尺寸及风井需要,平均每个机房面积约10 m2,即水平式送风方案需占用180 m2的建筑面积。
采用水平方案,风管吊装于内走道,由于风管高度影响,楼层层高需考虑风管安装高度。基于现建筑实际情况,楼层高度满足水平送风方式,该影响不做考虑。
4.2.2 竖向式送风方案
采用竖向式送风方案,由于新风空调器设备设置于屋面,楼层内不需要设置空调机房,但设置于天面的新风空调器裸露于室外,对天面环境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竖向式送风需设置送风竖井,每个竖井每层需占用建筑面积约0.2 m2,共计占用建筑面积约50.4 m2。
4.3 方案系统运行分析
由于酒店客房入住率随不同的季节或节日影响会有变化,因此本分析只能基于既定的入住率标准来进行运行分析,与实际运营时会略有不同。
4.3.1 水平式方案
由于水平式方案为分层设置新风系统,由于层数较多,系统管理难度较大。
酒店入住率的情况对水平方案的运行成本影响较小,前台客服人员可优先安排客人入住同一层酒店,并根据入住人员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入住楼层,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新风空调设备的浪费使用情况,达到节能的目的。
但由于有些客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楼层,该方案可能会带来客人对酒店服务的不满。
水平式新风运行费用估算表,见表4。
4.3.2 竖向式方案
采用竖向送风方案,由于主风管位于室外天面或管井内,送风方案对客房区噪声几无影响,同时由于送风设备数量较少,系统控制简单。
由于本方案竖向送风系统达到6个,能较好根据季节性入住率的变化灵活控制系统的开启情况,运行成本能较好得到控制,相比水平送风系统的能耗差别不大。
若入住率介于10%~50%,可考虑开启15楼屋面的一台新风空调器及根据情况开启同侧的7层及12层屋面空调器,客人集中在该空调器所服务客房的一边。
若入住率高于50%时,可考虑开启15楼屋面的两台新风空调器,7层及12层屋面的新风空调器所服务的客房根据需要作辅助补充。
竖向式新风运行费用估算表,见表5。
4.4 方案对比分析汇总
两种送风方式对比分析汇总表,见表6。
5 结 语
综合上述分析,采用竖向送风系统,年运行费用估算比水平式略低,能节省近130 m2的建筑面积,送风系统风管投资比水平式略低,系统对客房区内几无噪声影响,对走道天花吊顶无影响,且控制简单,入住率低时竖向能满足客人对层高喜好的需求,故建议本酒店客房新风系统采用竖向送风系统。
参考文献:
[1] 李震.大连某疗养院海水热泵系统与传统空调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J].建筑科学,2007,(2).
涪陵的拼音是 [fú líng]
涪陵榨菜的起源
1939年(民国28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学教授李家文等亲自到涪调查后形成《榨菜调查报告》,该报告称:“调查费时两月有余……并访晤榨菜发明人。”1963年秋,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员到涪陵进行两月之久的采访、座谈核实后,才确定了榨菜创始于18(清,光绪二十四年)。
关于榨菜缘起的内容综述如下:榨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邱寿安,清光绪年间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干腌菜的采办整理和运输。光绪二十四年(1898),下邱家院一带的青菜头丰收,由于邓炳成懂自己家乡“大头菜”的加工技术,与邱家妇女们商量,他试着仿以大头菜全形腌制法,将青菜头制成腌菜,其味甚之。“有客至,主妇置于席间,宾主皆赞美”。“翌年继而制之,数达八十坛……”。这足以说明邓炳成就是涪陵榨菜的创始人,由于他既善于总结民间咸菜制作经验,又善于引用外地技术,创造了青菜头的全形加工新技术。他为开创涪陵榨菜事业迈出了第一步,给人民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涪陵榨菜的制作工艺流程
用于榨菜生产的主要原 材料为青菜头和青菜头粗加工产品,其中青菜头来源于榨菜原产地的种植农户,青菜 头粗加工产品来源于加工户。由于腌制青菜头的窖池极占空间,公司不会在青菜头收 割时一次性足额采购新鲜青菜头,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视生产需要向加工户采购青菜头 粗加工产品。
从传统工艺流程看,青菜头在腌制之前需要经过帅选、剥皮穿串、晾晒和下架等几道 工序,然后才是接下来的三腌三榨。把传统的加工工艺和涪陵榨菜采购的原材料(头 盐、二盐、盐菜块)对比,我觉得头盐、二盐、盐菜块应该依次对应的是第一次腌制 后的青菜头、第二次腌制后的青菜头、第三次腌制后的青菜头。
涪陵简介
涪陵区是重庆市辖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王陵多在此而得名。
涪陵区特产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红心萝卜、涪陵油醪糟等;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816核军工洞等。
城市荣誉:中国榨菜之乡、千里乌江第一城、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 、中国绿色生态龙眼之乡 、重庆市级森林城市,市级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山水园林城区、环保模范区。
涪组词
涪翁、涪湛、涪皤、涪沤、湛涪、涪城县、涪江石
涪的部首
氵
涪的笔画
11
涪的笔顺
早上的星海河是迷人的。太阳还没出来,河面上笼罩着一层水雾,远远望去好似穿着一件白色的薄纱。不一会儿,太阳升起来了,水雾慢慢散去,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点点金光。河岸边,小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好像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早起的人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岸边垂钓,还有的在打牌娱乐,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中午的星海河是活泼的。蓝天、白云倒映在河里,整条河变成了蓝色。走近河边,只见成群结队的小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有的似乎在寻觅着食物,有的似乎在和同伴嬉戏,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偶尔几片飘落的树叶掉在水面,惊扰了它们,瞬间逃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树叶随风飘荡。不远处,几只小鸭正在水面嬉闹,时而钻进水里,时而扑腾两下,溅起点点水花。
晚上的星海河是最美丽的。夜幕降临,整个河面变成了黑色,就像打翻了墨水瓶。突然,岸边、桥上的霓虹灯亮起来了,灯光映在河面上,被拉成了长长的光影,随着灯光的变化不停地变换着色彩,把漆黑的星海河装扮得十分漂亮。岸边的人越来越多,在星海河映衬的点点星光中,载歌载舞,热闹极了!大家一直玩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只剩下星海河静静地流淌着。
大家好!
我是来自重庆旅行社的导游,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这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别看李师傅年纪轻轻,驾驶技术可是一流的哟,所以我们大可放心乘坐。在这里,我代表旅行社对各位团友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欢迎,同时,也希望在我们两的真诚服务和各位贵宾的支持下,在重庆的享受得到一个圆满的快乐的旅程。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绕梁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之后我们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水下博物馆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游客朋友们可下到带参观窗的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还安装了6排、150组灯源,每组灯源由9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和散光灯。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将犹如一个璀璨的水晶宫。游客朋友们可在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操作摄像头,通过电脑屏幕,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赏白鹤梁。同时,少数专业人士,还可通过潜水的方式参观白鹤梁。
一、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是德国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学者阿多诺 (Adorno) 与霍克海默 (Hockheimer) 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的的概念。1989年, 日本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中, 从经济学理论出发阐释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 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20世纪90年代, 美国用“版权产业”来说明文化产业状况, 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其“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分销版权产业、版权相关产业等。英国则称为“创意产业”, 即“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其范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13个行业。之后, 创意产业迅速地被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199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统计内容包括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行业。
中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2001年, 中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国内两省一直辖市所属九个市进行实地考察、总结的基础上, 对文化产业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初步认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4个领域。2003年9月, 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延续了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的界定。2004年3月, 国家统计局颁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 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首次从统计上对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了科学、权威的规范和界定, 并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 (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外围层主要有: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主要是: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2009年7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以下简称《振兴规划》) , 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个方面。9月10日, 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确定了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与工艺美术、艺术创意与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十个重点领域。《规划》和《意见》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发展、振兴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
二、涪陵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涪陵地处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 自古地连“五郡”, 舟会“三川”, 西通渝戎, 东走宜汉京沪, 南进酉秀湘黔, 素为长江上游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诸多文化种系曾在这里相依并存, 互相融汇, 逐步形成了底蕴较为丰富, 并且源远流长、有着自身鲜明个性的地方文化, 如巴文化、易理文化、水文文化、榨菜文化等。改革开放以来, 涪陵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8年, 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76家, 实现文化产值8.1亿元, 创利税1.5亿元, 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占GDP的3.16%。
1. 出版印刷业发展较快。
全区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24户, 其中主要出版物印刷企业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7家、其他印刷企业30家、打字复印70家, 资产总额6.6亿元。2008年, 全区印刷产业实现产值7.1亿元, 年销售总额6.6亿元, 占全区GDP的2.77%。产值在1 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有21家, 其中宏声印务、太极印务、诚信包装、理想包装4家企业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全行业的资金总量、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生产能力等在全市区县排名第一, 已成为该区文化产业的支柱。
2. 传媒服务业影响扩大。
广播电视初步完成体制改革, 媒体宣传影响不断扩大, 形成“今晚10分”、“阳光热线”、“涪陵往事”、“城际新闻”等精品栏目, 2008年实现广播电视产业收入2 100万元。“巴渝都市报社”按照“立足涪陵区、关注大重庆、辐射渝东南”的思路, 不断开拓发展, 2008年报纸发行量达到3.2万份, 实现总收入1 300万元, 比上年增长85.7%。
3. 旅游文化产业有地域特色。
重庆直辖, 涪陵设区后, 涪陵旅游重新起步, 发展迅速, 2008年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30 300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25.3%、20.7%。并且呈现出如下特色:一是特色文化不断向景区渗透, 形成了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景区。白鹤梁、小溪等景区, 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巴文化的风采;周易园展示了中国易学发展史;雨台山展现了祈雨农耕文化。二是开发利用节会文化, 集聚人气, 谋求发展商机。举办了武陵山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大木葵花节、南沱镇龙眼文化节等旅游促销活动, 为景区注入了特色文化品位, 提升了景区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重商业文化资源开发。如榨菜成功打入2008北京奥运会, 美心集团红酒小镇竹木工艺品注重民俗文化人物形态或吉祥符号图案的使用, 彰显了地域文化色彩。
4. 体育文化产业稳步推进。
已初步形成以体育彩票为支柱, 以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为主的体育文化格局。据统计, 到2008年, 全区有体育经营单位56家, 实现产值2 000万元。其中, 体彩销售1 200万元, 同比增长33.3%, 体育本体产业实现年收入180万元, 同比增长33.3%。
5. 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良好。
巴渝都市报社以“巴渝传媒网”为依托, 创建“手机报”、“数字报”;2008年全区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达125家, 从业人员约5 824人, 信息产业产值已达12.15亿元。其中,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27家, 产值7.25亿元, 信息服务企业98家, 营业收入4.9亿元。
三、涪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涪陵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 量小。
从总量上看,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从1998年起, 就已超过航天航空业及农业, 占本国GDP总量的18%~25%, 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四位。国内一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也很强劲,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去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0.3%, 长沙达到9.5%, 深圳达到6.7%。重庆市南岸区达到8.08%。涪陵仅3.16%。从经营单位来看, 2008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平均企业产值只有170万元, 主要以低投入、少风险、快回报的短平快项目为主。
2. 质弱。
印刷业虽然在全市占有一席之地, 宏声、太极、鹏程等企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 但其业务范围仍然较窄, 没有形成统一的集群化的响亮品牌。蔺市在红酒小镇和古镇的打造上, 作了很大的投入, 但由于宣传不够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未形成旅游知名品牌。重庆长美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开发了系列动画片《巴蔓》、生态移民动画片《巴方岛》, 由于运作机制的封闭性, 与市场缺少联系, 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产品, 在文化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长期被闲置, 迟迟不开发, 在旅游文化产业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白鹤梁题刻虽然知名度很高, 而且水下保护工程也已完工, 但由于各种原因, 至今仍没有对外开放, 从而没能发挥它的品牌作用。体育文化产业虽然每年都举办了许多大型的赛事活动, 但由于缺乏整体包装打造, 没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 所以也没有形成对外的品牌效应。
3. 基础设施差。
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缺乏, 服务功能差。由于移民拆迁、旧城改造等原因, 原有专业性剧场或影剧院已经拆除, 城区长期无专业性演出场所。区文化馆馆舍窄小, 功能不全, 无法投入使用。区图书馆在发展上面临安全、环境、经费三大困境。区少儿图书馆因三峡四期移民的迁建, 现有馆舍面积再次缩小, 难以发挥作用。新华书店缺乏自身经营场所。电影公司只有一家影院, 难以满足观众需求。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50%以上面积窄小, 设施老化, 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需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文化活动阵地少。
4. 演出市场死气沉沉。
目前全区只有一个专业演出团体即区歌舞团, 但仍按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运行, 演出活动局限在政府采购的城区节假日庆祝、下乡慰问演出等内容。注册登记的民营演艺团体虽然有7家, 但主要是面向农村市场, 满足农村群众婚丧嫁娶、生日庆典等文化演出需求。外地优秀演艺团体和精品剧目的引进演出也多年不见。
探究上述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
1.思想认识与思想方法障碍。在思想认识上, 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忽略其商品属性;习惯于将文化看作花钱的“事业”, 忽略了文化的投资功能和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文化开发没有区级重点项目, 而由各个部门、乡镇单打独斗, 不能不受到其认知、鉴赏、创意、艺术、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能力或水平的限制, 造成旅游文化开发起点低, 散、乱、差, 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在思想方法上, 习惯于单一、孤立思维, 缺乏系统、创新思维, 突出表现在旅游文化开发上, 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 而不注重对相关景点及周边环境的系统开发, 故难以形成真正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景区。部分文化企业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凡此种种, 都阻碍了涪陵文化产业的发展。
2.体制、机制障碍。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 使文化、广电、旅游、新闻出版等文化资源难以形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文化产业经济运行大系统, 阻碍了文化产业大发展;政企、政事不分的管理体制既影响了国有文化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 又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进行平等竞争。经营机制不活, 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混杂, 脱离市场, 缺乏活力;文化企业“国企病”突出, 缺乏主动性;用人机制不活, 分配机制“平均主义”较重, 压抑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3.环境障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文化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已大幅增加, 但底子太薄;可用于经营的文化资产数量少、质量差;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 制约了文化生产;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 主体经济形式单一, 市场产品和服务形式单调, 要素市场缺乏, 市场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二是政策法规引导有待加强。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好, 文化产业的投入缺乏保障, 没有建立相应的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动漫创意、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网络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刚刚起步, 由于缺乏牵引动力, 发展速度较慢。三是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素质不高, 专业性不强。在文化系统288名工作人员中, 具有文化专业技能的只有124人, 占43%, 其中高级职称29人, 占10%, 中级职称43人, 占14.9%, 初级职称52人, 占18%。产业开发所需的创作、创意、开发、推广人才奇缺, 丰富多彩、寓意深厚、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长期转化不成优秀文学艺术作品, 更难以形成吸引人们眼球的大市场。
四、涪陵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与重点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立了“建成重庆中部区域文化中心”的总体目标, 新一届区委又提出了“人文涪陵”建设的新任务, 为此, 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到2015年, 全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区GDP的增长速度, 达到重庆市先进水平, 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部分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全市前列;基本建成重庆中部区域文化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区。
根据涪陵文化资源特点、现有基础和上述目标, 可重点培育七大主导产业。
1. 新闻传媒产业。
广播电视台重点抓好数字电视转换工程、MMDS系统工程、网络双向改造等工程, 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建设, 利用广电平台开发游戏、电视商务、电视短信、远程教育等服务领域, 推进产业化发展。“巴渝都市报”社依靠现代网络信息传媒技术, 积极开发创意媒体产品, 拓展动漫创意、户外广告、新闻旅行社、报型产品印刷业、巴渝传媒网视频中心等领域, 打造“巴渝”系列的报业产业服务经济。
2. 印刷出版产业。
立足涪陵印刷行业优势, 在李渡工业园区建立“涪陵印刷包装工业园”, 引进品牌企业, 形成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成为“三峡库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 依托重庆新华集团和长江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 在南门山、李渡新区建立大型图书批发中心和大型图书卖场。
3. 演艺、娱乐产业。
充分发挥艺术表演团体和演出中介机构的作用, 培育演艺经纪商, 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 拓展国内外演出市场。规范发展传统娱乐业, 提升娱乐品位;积极开发现代娱乐项目, 拓展娱乐市场。努力挖掘民间优秀文化和地域特色演艺资源, 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依法规范文化艺术培训活动, 繁荣文化艺术培训市场。集中人、财、物, 打造几部以特色历史文化、革命老区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等为题材的精品佳作, 提高涪陵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开发展现涪陵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工艺美术、书画作品, 培育市场, 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
4. 文化旅游产业。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深度挖掘涪陵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 高标准建设, 打造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文化旅游精品。如抓住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及申遗机会, 将其与滨江路景观长廊、民俗文化一条街及北山坪、点易园、北山书院等进行统筹规划设计, 打造成集巴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水文文化及三峡移民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精品旅游区。将小田溪巴人遗址打造成集中展现巴人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精神及巴人寻根问祖的文化旅游景区。将李尉茹烈士陵园打造成展现涪陵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 将816军工洞体开发、打造成展现军工精神的“三线建设”旅游景区。将蔺市打造成特色古镇文化旅游景区。将武陵山森林公园、雨台山、石夹沟、御泉河等打造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等等。
5. 文化创意产业。
集成长江师院、金渠企业孵化器等区内优势资源, 支持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产业园和民俗文化体验区的建设, 重点培育广播影视、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动漫制作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地方剧制作、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 实力较强的大型内容提供商。发挥市场机制, 以需求拉动生产, 推进动漫产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6. 体育服务产业。
借助实施“健康重庆”契机, 发展健身服务产业,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 提高全民体质。发挥该区竞技体育传统优势, 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体系, 突出重点运动项目, 打造特色运动项目。开发体育培训、技术服务、体育用品等服务产业。探索以“巴人尚武精神”赛、巴人寻根问祖赛等商业体育赛事, 打造体育产业品牌。
五、涪陵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1. 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辩证地认识文化产品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 正确认识文化产品的认知功能、传播功能、娱乐功能和投资功能等多元功能, 并处理好各种功能间关系, 充分重视和发挥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运用系统论与重点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指导全区文化产业建设。如在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中, 应根据景点与景点、景点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要求, 确定不同的主题景区, 在突出重点景点的基础上, 建好配套景点及配套环境, 形成众星拱月的态势, 以增强景区对游客的的吸引力, 提高其认可度。
2. 改革体制、机制。
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 创新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创新企业经营机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快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 转换机制, 增强活力, 降低服务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3. 抓好产业品牌建设。
充分挖掘丰厚的涪陵文化资源, 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编制“涪陵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充分利用涪陵特色文化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明显, 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 建设涪陵文化创作园, 以特色文化资源、优美的环境、优厚的待遇, 吸引全国的著名文化人来此休闲、度假、讲学、创作。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加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的结合, 推出一批舞台艺术精品。
4.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 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 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乡文化互动工程等建设项目, 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 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二是实施重点突破。在李渡新区建立一个国家二级标准图书馆, 增加购书经费, 使全区人均购书经费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及以上,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在老城区和李渡新区规划建立图书大型卖场, 在老城区和李渡规划建立电影院, 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三是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将歌舞团、文化馆、电影放映、群众游乐设施等融入文化艺术中心, 提高场所综合使用效益。
5. 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原则, 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以克服资金短缺障碍。完善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 着力培育面向大众的文化消费市场, 拉动文化消费需求, 进一步挖掘全区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积极发展行业组织, 重点发展经纪、评估、咨询等市场中介机构, 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的文化中介组织, 使之成为连接文化生产、服务和消费的有效环节。健全和完善市场管理法规, 规范文化产业经营活动, 禁止不正当竞争,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其他文化权益, 依法打击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下大力气培养、造就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 挖掘、保护和利用好优秀民间文化人才, 建立高端专家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彩凤, 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4.
时下城区各个工商所均将食品安全纳入了该所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食品安全工作的不断深入,食品制假售假事件仍频频发生,特别是涪陵城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政府和消费者所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笔者在此谈一谈对城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城区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城区食品安全巡查监管工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城区制售假劣毒食品案件屡禁不止,呈明显上升趋势,危害性也从城区逐渐漫延至农村。例如我局近年来查获的毒笋子、毒劂苔、食品添加济超标等系列食品案件,其涉案食品数量和涉案金额前所未有,对消费者的危害性也与日俱增,让消费者谈食色变,触目惊心,不知道究竟应该吃什么食物才安全、放心。
二是超保过质期、发霉变质食品行为屡屡出现、情况日益加剧。光2011年1-11月,仅敦仁工商所辖区范围内没收超过保质期食品的数量就达数百盒(合计约200千克),食品种类包罗万象,多达20余种。例如今年上半年敦仁所利用错时监管工作日在兴华花园几处食品经营户查获的食品外包装上未标注出厂日期,或未标注生产日期的食品多达数十袋,然而在查获时,食品经营户对以上情况却概然不知,这充分说明了经营者对所销售食品不了解等现象。
三是食品加工销售现场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从城区工商所巡查监管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监管时段里发现的情况来看,就拿敦仁所辖区来说,经营户摆在货柜上的食品,由于没有防尘罩,四周苍蝇到处乱飞,各种有害物质纷纷而至,致使食品表面满是灰尘,消费者眼都看不下去,更不用说吃了。个别食品经营企业或经营户(现场加工销售)现场加工生产条件很不理想,因为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执能部门的警告或提示当作“耳边风”。
四是经营者对落实食品制度没有自觉性。从该所巡查监管执法人员反映的情况分析,城区工商所在监督检查城区食品经营户落实食品制度方面,存在极大难度,经营户往往是把执法人员的话当作“口头禅”。在推行落实食品“一单通”的工作中,该所严格按照市局、分局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辖区食品经营户所销售的食品都必须向供应商索要“一单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食品经营户对推行落实食品“一单通”只是出于表面应付,没有强制加以约束。
二、造成城区食品安全隐患凸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城区人流量相对集中,而制假、售假的不法份子为了一味地谋求经济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加之城区各个消费点人流量大,交易量活跃,交通方便,城区内交通四通八达,这也给城区食品安全巡查监管带来了极大阻力。
(二)消费者对购买食品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还较为欠缺,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甚少(尤其是六、七十岁以上的消费者),其中不少消费者由于没有文化,对假冒伪劣食品听辨别能力差等,在城区,尽管加大了食品安全法制宣传的力度,但是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只是徘徊在表面上,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城区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农村而言有好过之不及,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食品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在食品选购过程中,更多的看重的只是食品价格便宜,而对购买的食品的质量却不闻不问,比如说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食品中是否含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济,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强制性标准等,由于城区、尤其是闹市区,消费量大,消费集中,处于闹市区的各个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消费者众多,极少数消费者缺乏常规的科学常识,从而导致食品消费纠纷频发,食品类消费投诉居多等现象屡禁不止,值得一提的是,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铤而走险,变着各种花样,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制造、加工、销售不合格食品,这也成为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公害,经营者不管食品质量的好坏,变本加厉地销售不合格食品、更有甚者还利用各种隐弊场所加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消费者深受其害。介于城区食品经营户户数多,经营规范大小不一,经营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要认真做好城区食品安全巡查监管工作对城区的每一位巡查监管执法人员而言是任重而道远。
(三)城区工商所巡查监管执法力量参差不齐。就笔者所在的敦仁工商所而言,现所内有巡查监管执法人员十二人,如遇一项整治工作则罢,据笔者获悉,自今年以来在同一天网上连续发出的各类专项整治多达四、五起的天数频频皆是,试问这对于工商所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到底是利还是弊?不说大家也很清楚,分局各个业务科室在发布各类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是否应当考虑到基层工商所巡查监管执法人员的数量问题?如不考虑执法人员的人员数量问题,那么笔者敢于断言,对各类整治工作只能是走走过场,做做形式,起不到任何效果,也达不到任何目的。
(四)食品“一单通”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状况来看,总体情况呈现出好的趋势,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一味地要求经营户认真仔细填写)食品“一单通”,但是不要忘记了,在经营户中文化程度高的是极少数,打个比喻,初中毕业的为例,其所占比例可能是百分之几,甚至于几百分之几的比例,而在城区从事食品经营的不乏相当一部分是农民,也含农转非,对于文化程度太低的这部分人,执法人员即使是当面引导,又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归根到底食品“一单通”还必须由经营者本人填写。
三、对做好涪陵城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增强食品经营户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大对党和国家食品安全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好食品卫生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力争得到辖区党委、政府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奖惩制度、增强巡查监管执法人员的综合执行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科学引导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良好的敬业精神。
(三)创新巡查监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和思路,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并不断完善。
(四)执法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态才能投身于本职工作岗位之中。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也是游离于城市与农村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农村的双重重任,具有需求多元化和兼业性特征。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建设者、桥梁与纽带,农民工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应该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统筹城乡,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根据2010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来分析重庆市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以促进涪陵区经济社会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现状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89%,在西部地区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生产和生活观念,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基础环节抓起。而重庆市的涪陵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结合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际,对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系统分析。
一、涪陵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情况
1.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总人口801 732,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485 297人,性别结构:男253 125人,女232 172人。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217 474人,31~45周岁231 308人,46周岁以上36 515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388 875人,高中以上96 422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全面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人数为12 611人。转移就业30.37万人,区内就业14.16万人。全区农民人口总创业人数为27 216人,创业实体户21 738户。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为303748人,性别结构:男176 604人,女127 144人,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11 045人,31~45周岁143 578人,46周岁以上49 719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230 335人,高中以上73 413人。产业分布:第一产业23 075人,第二产业159 773人,第三产业120 900人。地域分布:乡内从事第二、三产业40 672人,乡外县内97 845人,县外市内59 520人,市外国内102 592人,国外3 119人。组织方式:自发转移241 697人,有组织转移62 051人。
2.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目前,涪陵区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有收费减免、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农民工创办企业有放宽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再就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此外涪陵区为切实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补贴:(1)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补贴。对市、区建立的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区、基地、商贸一条街等农民工创业平台,按农民工创业实施方案所定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费补贴,用于园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和扶持相关企业发展。(2)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吸纳重庆籍农民工5人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按每吸纳一名农民工补贴100元计算,最高补贴不超过3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2010年区内以劳动带动就业人数为41 258人,区财政对带动者都给予了及时相应的补助。(3)场地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取了营业证照并持续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吸纳5名以上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以及未领取营业执照实际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种植、养殖业大户或实体,租赁厂房的按每平米1元享受一次一的租金补贴,流转土地的按每年每亩700元以内的50%享受一次性补贴(不足700元的按实际流转费用计算),租金及土地流转费用补贴最高不超出1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每户补贴最高限额放宽到30 000元。(4)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对完成新增创业人口、创办实体的乡镇街道,经区人力社保局组织考核验收合格的一次性给予每乡镇街道社保所5 000元~10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项目实施期间,每年给予区农民工创业指导咨询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专家指导组活动经费5万元(包括:包户帮扶补贴、会议、资料印刷费等)。(5)品牌创建补贴。对成功创建市级品牌的企业,每个品牌一次性给予10 000元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 000元的奖励。(6)农民工创业培训补贴。进入市、区两级农民工创业园区创办实体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创办实体吸纳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各类政策性项目的技能培训。
概言之,目前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创业服务机制。分别从开展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建立两大创业信息库、搭建创业平台等角度全面建立了创业服务机制。二是建立创业培训机制。涪陵区大力推介宣传SYB创业培训、精心组织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等。三是建立创业帮促机制。从准入帮促、手续帮促、税收政策帮促、就业政策帮促、信息帮促机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从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培育重点等方面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
3.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我们收回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外加外地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这类因受家乡投资环境优化和创业扶持政策吸引而返乡创业的占36.8%。二是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主动捐资公益事业,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从而使“衣锦还乡”变为“本地凤凰”,这类创业者占41.4%。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成功创业。一是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外加在外结交的朋友多,见的世面大,学到了一技之长,创业意识增强,回乡创业。这类创业者占21.8%。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1.依托本地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的还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返乡农民工兴办规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1%。以涪陵区龙潭镇为例,2008年10月以来,凝聚大量心血,倾注巨大财力、物力打造了规模农业发展示范园。随着园区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转变,农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特别是龙潭镇的特色蔬菜种植业,已然成为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色产业。截至2010年12月31日,龙潭镇新型农民扶贫示范园内园区面积发展至7 000余亩,业主62人,总投资4 285万元,发展了蔬菜3 800亩、优质西瓜1 000亩、水果400亩、草莓200亩、优质花卉苗木100亩。
2.依托本地优势大企业,引进或者兴办适宜本地发展的工业企业或大中企业的配套产业。例如涪陵区蔺市—义和片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示范点,示范点内现有美心、金科、桂楼等三个城市资源下乡试点项目,当地农民工依托这一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副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项目。这类企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
3.兴办餐饮、副食销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返乡创业人员选择这类产业的较多,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营,所需资金量也不大。我区返乡创业的企业从事服务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51.9%。经过努力发展,有的企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杆。如我区田小洪经办的餐饮服务企业“五谷杂粮”现已成功开设五家分店,最近即将在主城江北区开张一家分店。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
1.SYB创业培训,突出实用、实效、实绩。2010年,涪陵区共举办SYB创业培训12期,月平均一期,参训学员达558人,为提升培训质量,每一期培训都严格按照国家SYB项目办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聘请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专业培训师授课,安排了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专家和成功创业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让大多数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各种创业方式和类型。截至2010年底,涪陵区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惠农工程”、“移民培训”等项目共培训农民工19 635人次,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达0.97万人。同时围绕以培训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转移的工作思路,培育了“涪陵焊工”、“涪陵建工”、“涪陵船工”、“榨菜技工”等劳务品牌,全年累计培训输出“涪陵焊工”1.2万余人、“涪陵建工”1.7万余人、“涪陵船工”0.4万人、“榨菜技工”0.9万余人。
2.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年龄分析、返乡创业者中30~45岁占整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75%,从性别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中67.9%为男性。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返乡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从我们发放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从总体上看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析情况如下:第一产业占25.1%,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51.9%,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根据调查发现,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
根据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68%,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0.2%,股份制为6.5%,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五成。从规模上说,可把企业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就业谋生型的企业,第二类是成长谋利型的企业,第三类是能达到沿海先进企业水平的现代企业。
4.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离农村较近的(集)镇。返乡创业者选择在农村居住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中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选择在农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8.9%。这说明大部在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据调查,我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中已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在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1/3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返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仍然没有实现其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5.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方式和创业力量。一是一部分年轻农民开始成为农村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竞选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创业开始出现政治化倾向。三是一些在城市难以就业或者想回农村发展的农家大学生开始回村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创业力量。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我区每年返乡农民工大军中,希望返乡自主创业的人占了不小比例。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培育特色新型农民、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返乡创业是推动涪陵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总结涪陵区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涪陵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在过去,涪陵的城镇化战略主要是靠“农民离农、农业离村”来实现的,即“增大分母,减少分子”。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收入确实能够增加部分农民的收入,但是不能够增加所有农民的收入,涪陵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双百”目标,到202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00万左右,城区面积要达到100平方公理,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实现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返乡经济”,正是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这样的要素流动机制把城乡、发达地区与涪陵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由沿海发达地区带动涪陵区农村发展的格局,使得我区的城乡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样形成的城镇化道路才是内生的本源的可行之路。
2.返乡创业是促进涪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本质上讲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模式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转变。从农民工本身分析,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过多年外出打工的,全面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大部分打工农民实现了知识化和技能化,同时,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回乡的同时,还会将在发达地区的企业、城市、单位中看到、学到的先进生产方法、先进生产工艺、甚至是先进生产设备带回到自己的家乡,比如涪陵区龙潭蔬菜种植就是由个别农民工在广东一带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经验积累后返乡自己当业主带动整个园区建设的典型。
3.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领头人和基层干部后备力量。目前,涪陵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除参加从事非农产业、创办企业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直接参与竞选担任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他们都成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人,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层干部,成为党的方针路线有力的、忠实的执行者,是连接党和群众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涪陵经济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经济发展趋势论文10-07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06-28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09-30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10-21
从中国梦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07-1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07-19
经济管理现代化与发展新趋势论文07-08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特点09-30
新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趋势论文06-1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