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1

摘要:煤炭是工业产生中的重要能源。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拜城县的煤炭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务院32号文件把我县列为库―拜煤炭基地,更是为拜拜县的煤炭产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我县煤炭产业发展起步晚,低子薄,同时,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我县煤炭产业发展还较为缓慢。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做了一些浅显思考,仅供参考。

一、拜城县煤炭资源现状

(一)煤炭资源储备情况。拜城县煤炭资源丰富,预测远景储量53亿吨,已探明储量15亿吨。煤层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山区,呈东西走向,长约190公里,宽5公里,主要分东、中、西三个矿区,有A、B、C三个含煤组。其中A组有五层可采,以焦煤为主,平均厚度12米;B组以贫煤为主,可采厚度9米;C组有两层可采,煤层厚度为1.2-2.4米,主要为25号主焦煤。拜城县不仅煤炭储量大,而且焦煤资源品种齐全,贫、瘦、气、肥、焦等煤种均有,特别是焦煤、配焦煤资源丰富,在梅斯布拉克井田新探明储量达5亿吨以上。有害物质硫、磷等含量低,属优质民用煤和工业炼焦用煤。

(二)煤炭企业情况。目前,拜城县现有煤炭企业12家,矿井23口,其中“十五”规划矿井17口,设计产能为204万吨;

“十一五”规划矿井6口,其中3口矿井在建,3口矿井在审报

当中,设计产能465万吨。到2012年,通过优化升级改造,拜

城县将建成规划生产矿井31口。

二、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煤炭储量丰富,煤种较为齐全。拜城县主要生产贫煤、瘦煤,气煤、焦煤等。特别是25号主焦煤,为全疆及至全国稀

缺品种,并且煤质低灰、低硫、低磷,为炼焦用煤的基础煤,部

分气煤、分瘦煤为优质电煤,具有广泛的前景。

(二)煤炭开发有一定基础。拜城县自1958年铁热克煤矿建

矿正规开采以来,到1998年,全县各类煤矿共有128个。1999

年,国家开始在煤炭行业实行关井压产,资源整合。按照这一要

求,拜城县积极开展了关闭小煤矿工作,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成效。

按照国家、自治区要求,拜城县对“十五”矿井开展了煤矿技改

工作。到2009年底,县域内17口“十五”规划矿井全部达到试

生产条件,产能将达到700万吨。同时,根据自治区煤炭产业优

化升级实施方案要求,到2012年,17口“十五”规划矿井产能

都将通过二次升级改造,单井产能将在原有基础上达到45万吨;

同时,铁热克二工区煤矿和铁木尔鲁克A组煤也将新建两个60

万吨矿井。到2012年中期,全县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365万吨,加快发展煤炭产业具有一定基础。

(三)煤炭、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设为加快煤炭产业发展

提供了有利契机。自治区将拜城规划部署为煤电、煤化工、煤焦

化,拜城县依托重化工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煤炭下游产业,已建

成2家焦化企业,设计生产焦碳能力为110万吨。除此之外,山

西金晖集团90万吨焦化项目和国际实业二期50万吨焦化项目正

在积极运作当中,届时,拜城县焦炭产量将达到250万吨,基本

建成百万吨焦化基地。按照拜城县“十一五”规划,拜城县还将

积极引进园区自备电厂、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一批产业牵动

力强的关联项目,重点培育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产

业集群,做大做强煤焦化等优势特色产业,这为拜城县的煤炭产

业提供了广阔前景。

三、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比较突出问题是:

(一)矿区电网建设滞后,资源转换受租。按照煤炭企业安

全验收标准要求,年产9万吨及以上矿井必须具备双回路、双电

源,否则将不予验收。拜城是自治区规划部署的煤炭、煤电、煤

化工和盐化工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但电网建设落后,严重制约

优势资源转换进程。目前,拜城县虽然启动了矿区双回路、双电

源建设,由于矿区电网建设资金庞大,电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非

常突出,电网建设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拜城县煤炭产业的发

展。

(二)道路交通条件较差,运输能力不足。拜城县是自治区

规划部署建设的四大煤电、煤化工、煤焦化和五大盐化工基地之

一,是地区部署建设的库-拜工业隆起带的重要一极。随着县域

煤矿新建、改扩建项目相继完成,煤炭产能将大幅提升,为延伸

煤炭产业链夯实了基础。但由于拜城县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

交通主干线,长期以来,道路交通投入不足,三大矿区道路建设

严重滞后。为解决拜城运输能力不足问题,自治区已经规划建设

新拜铁路支线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同时,拜城政府也已经

启动道路建设政府贷款项目率先解决中矿区道路建设,但道路交

通问题依然是制约拜城煤炭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人才资源匮乏,加快发展缺乏技术支撑。目前,拜城

县共有12家煤矿企业,从事管理、生产的人员约5000余人,技

术专业人才323人,仅占从业人员的6.46%。其中:煤电专业

技术人员124名,占从业总人数2.48%,本科学历15人,大专

学历81人,中专学历39人。按照国务院32号文件做大做强西

部煤炭资源的整体规划要求,到2012年,拜城县预计总生产能

力将达到1400万吨,按照原煤产量和市场需求,煤炭及煤化工

从业人员将达到10000人规模,目前,全县仅有1个职业技能培

训中心能够开展职业培训,还没有具有煤炭煤电煤化工教育能力的单位。同时,拜城县仅仅具备四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资质,只

能开展矿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人才不足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四)矿区矿井地质灾害严重。根据拜城县目前所有矿井的开采、建设条件来看,拜城县矿井开采地质灾害严重,所有的矿

井存在水、火、瓦斯、底板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给拜城县矿

井建设、开采造成许多困难。据统计,全疆所有的高瓦斯、高瓦

斯异常突出矿井均在拜城,按照拜城矿井测定数据分析来看,拜

城县所有的矿井均为瓦斯比较高的矿井,如拜城县怡泽煤矿,在煤矿技改中,遇到煤与瓦斯突出及漏水问题,停工长达一年之久,这给拜城县煤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

四、今后拜城煤炭工业发展的一点思路

国务院32号文件中提到要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结合煤电、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这为拜城县煤炭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王乐泉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新疆煤炭资源要实现跨跃式发展,今后十二、三年的时间内新疆煤炭产量要由目前5000万吨左右增加到10亿吨以上。这也让拜城煤炭工业发展看到了新的机遇。作为自治区规划的拜城焦化基地和新疆主焦煤储备基地,今后,拜城要紧紧抓住煤炭产能增加的有利时机,积极筹划引进技术装备先进、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符合循环生产要求,并能有效拉长产业链的煤炭深加工和煤焦化、煤化工、盐化工项目,稳步扩大高级冶金焦、铸造焦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以原煤生产、炼焦、余热发电、提取煤焦油、粗笨为产业链的煤化工产业循环体系,才能有效促进煤炭产业有较大发展。

五、一点建议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就拜城的煤炭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资源勘探步伐。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说拜城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但目前还停留在初步勘探的阶段,没有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入的勘查,对煤炭的实际储量还没有确切掌握,特别是对各类煤种的分布、储量不清,资料不全。政府应该加快煤炭资源勘探步伐,尤其是加大精探详勘力度,对资源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委、政府这几年一直在积极解决困扰煤炭产业发展的双电源及矿区道路问题,受资金等各种因素限制,进展比较缓慢。为加快双电源及矿区道路建设,政府启动了政府贷款项目,双电源问题有望年底彻底解决。对于矿区道路问题,可以由政府出面贷款建路,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最后由企业承担,具体收费方式可以通过收取资源费方式来解决。同时,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税收管理,减少偷税、漏税行为。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2

一、加快产业人才培养,奠定文化产业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黄金期。自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4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以来,10多年来我国先后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100多所[1]。文化产业专业展现出强劲发展,直接推动了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但培养体系不合理、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瓶颈和制约。

(一)探索建立“金字塔”式层级教育培养体系

国外高等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文化产业高等教育,并形成非常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2]。当前,认真探索总结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十余年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国外文化产业专业成功经验,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实际需求,推进建立集高职、本科和研究生一体化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采取联合办学和学科交叉等方式加强中层骨干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已成为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的必然需求。

(二)注重把握“少而精”的专业教学方向

文化产业包涵的内容非常宽泛,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容,致使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也决定了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普遍实行了“大而全”的模式,缺少了针对性和特色性。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统一中求特色,在探索中求创新,结合自身的专业、师资和技术特点,在“大而全”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努力追求“小而精”,打造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培养一技之长,确保其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努力打造“专而优”的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文化产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文化产业的包容性和交叉性,以及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积极加强专业队伍梯队建设的同时,应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通过选派教师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学习考察、到重点文化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业内人士讲组织讲学辅导及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拓展专业教师的思维和眼界努力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二、深化沟通合作,拓展文化产业平台

高校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在信息化条件下,以知识资本和智力产品为主的高校文化主产品,只有在与政府、企业的深度沟通和融合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创意灵感,明确科研重点,有效实现转化对接,并充分体现价值。

(一)加强与政府合作,寻求政策资金支持

高校与政府联合办学,是一种直接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国家、省市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甚至出现了“资金等项目”的情况。建立合作领导机制,推进高校与政府深度合作,对充满自主创业期待和热情的在校大学生来讲,其帮助和扶持作用将更加明显。

(二)加强与企业沟通,提高适应市场能力

高校文化产业的最终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商品化价值。而企业把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浪潮的兴起,高校文化产业技术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优秀成果成功转化,更加吸引了文化企业高度关注。在此形势下,高校师生应主动转变“先出科研成果,再找市场”的固有观念,主动深入文化企业,直面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了解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增强高校文化产业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三)加强与师生联系,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创办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是根本,物质基础是保证,科学研究是关键[3]。在科研人员对外沟通能力总体能力不强、在校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的情况下,,高校应进一步强化跟进服务意识,积极为在校师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证。对于高校文化产业来讲,应更加关注课题选择与申报、科研经费的支持和保证,尤其要重点关注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等问题,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维护师生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教育引导,把握文化产业方向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积极体现核心价值观理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标准。”文化产业是塑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并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文化产品要充分发挥层次高、站位高、质量高的特点,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产业科研和创业的重要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文明中断的伟大民族,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高校承载着优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保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项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到文化产业项目和作品的研发创作上来,并使之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充分发挥好高校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

(三)努力实现文化产品创新

随着互联网逐渐渗入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 241.8亿元,其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高校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应立足“创新、创造、创意”,有效整合和发挥自身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思路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引领和开拓文化产业市场,最大程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2]辛文玉,李紫烨.河北省地方高校关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5,(5).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富蕴县;发展PPP模式;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富蕴县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框架也逐步拉开,投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资金短缺逐渐成为制约富蕴县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瓶颈”。

一、富蕴县发展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1.PPP项目推进缓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我国PPP模式尚属新生事物,并具有国际融资项目的性质,富蕴县在这方面经验还很欠缺。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富蕴县已建立了基础的PPP试点项目库,共储备项目22个,计划投资35.97亿元;上报自治区财政争取试点项目6个,计划投资14.9亿元,涉及供水、供热、污水防治、环境治理、铁路建设。其中,包装的富蕴县工业园区哈拉通克供水工程项目投资8.58亿元,已与北京金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分公司签订项目包装合同。虽然对PPP模式的推动寄予厚望,但对PPP模式的操作和流程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具体怎么样去实施,存在一种困惑和迷茫。

2.项目受回收和风险因素的影响,推进难度较大。从全国PPP项目实施项目来看,社会资本的投资目标是寻求有一定投资回报的项目。适用于供热、供水等各类市政公用事业及道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各类社会事业。受富蕴县发展现状制约,推荐的PPP储备项目多是一些回报预期偏低、投资回收期限较长,投资成本回收风险较大的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大。

3.短期资金需求量大,财政压力依然存在。据财政部测算,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42万亿元。且从中短期来看,在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持续萎靡的情况下,投资是稳增长重要抓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近年来,随着富蕴县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民生事业投入和城市总量不断增大等,富蕴县通过融资、发行债券等先后实施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供水、集中供热、额河两岸治理、城市供水等20 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20亿元,仅2016年预计偿还债务本金利息高达2.5亿元。

4.融資渠道不畅,鼓励政策有待完善。PPP项目融资规模大,时间长,从国内看,银行信贷依然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全球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监管新举措使得政府从商业银行融资几乎不太可能,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或许能提供这类贷款需求,但信托、基金等资金介入的话,资金成本往往会在7%~8%左右。同时,财金〔2014〕113号文中明确“社会资本是指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及其他控股的国有企业”。这种资金成本的差异及社会资本的定位,影响了PPP项目的融资来源,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二、做好PPP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1.成立工作推进小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县政府成立PPP模式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财政、发改为主,住建、审计、工业园区、交通运输、法制办等部门参与的PPP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PPP工作模式,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为富蕴县下一步顺利推进PPP模式谋好篇、布好局。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由专业研究院制定运作PPP模式的政策和制度,建立清晰成熟的PPP项目实施程序和流程,拟定合理的合同条款,细致划分职能部门单位的权利义务边界,并提供法律,技术,财务等专业咨询。

2.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奠定坚实发展基础。PPP模式操作复杂,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关键。有一批懂经济、财务、合同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能为PPP模式实施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进一步增强民营资本或外资的投资信心,促进项目立项、签约、实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一是发挥县委人才办优势,制定长期人才培养方案,将推进PPP模式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列入引进计划并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宣传。二是邀请自治区财政厅、援疆省市专家对分管工作领导及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进行培训,及时掌握PPP模式要义、政策导向等。三是有系统地选派专业人员考察国内、疆内实施的主要PPP项目,深入了解从项目立项,招投标到建设,经营及转交的全过程,了解PPP项目管理的办法和经验,为富蕴县实施PPP项目掌握一手资料。

3.准确把握基本原则,大力推行PPP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充分重视项目筛选环节,综合考虑地方需求、政策要求、行业成熟度、财政承受力等因素、做好项目初步评估、选择合适的项目推进。 二是加强跟踪对接,密切关注上级有关政策动态,积极掌握相关情况。在建立PPP模式运用项目储备库的基础上,将经过论证且经县政府审核同意实施的项目纳入拟实施项目库管理,尽快推进PPP项目进入实质运作。三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并联式的项目管理模式,超前做好项目选址、投融资方案、规划设计条件、土地供应方等方面的工作,对项目承担起导向作用。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护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防范同样的项目同城不同价、企业垄断等,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同时,依法履行合同约定,树立契约理念。由社会资本承担建造、运营、技术等风险,政府承担政治、法律、政策等风险,确保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五是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实行阳光化运作,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依法披露PPP项目重要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对参与各方形成有效监督和约束。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篇4

今年以来,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服务业提速”、“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培育”等四大计划为突破口的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战役全面打响。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行动。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已经初显战果:全区经济在克服去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兴产业、高端产品、优秀企业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产业档次、企业综合素质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当前的形势有哪些变化和特点?我区的情况怎么样?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认为:

一、形势紧迫,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再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战鼓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的战略任务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了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相继公布了为期三年的十大支柱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关乎大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出台了严控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资源、环境、市场的倒逼压力,宏观政策的约束压力,以及你争我抢、争先恐后的区域竞争压都在不断加大,所有这些,都在逼迫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行动,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升级。

1、认识要再提高。我区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步伐较快,因此抢占了先机,收获了成功。但全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支撑、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情况十分突出;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不高、投入产出率和土地回报率偏低的问题十分明显;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水平低、竞争力弱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当前,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如不尽快解决,必将陷入更大的被动。现在,国家用各种办法来鼓励和引导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无疑是解决存在问题、练内功、强基础的极好机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认清形势,紧抓快干,为新一轮发展再抢先机。

2、目标要再提升。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区经济基本完成了由自然型、封闭型向现代型、开放型的转变,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区在全国的声誉和在全省、全市所处的地位,以及全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刚性需求,无论是经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发展后劲,都需要再上大台阶。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大潮,我区应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作出新的定位和完整、规范的表述,响亮地提出通过“十二五”前三年的努力,把全区经济引上“领先型、知识型、协调型、高效型”轨道的目标,并据此进一步转思路,做规划,出政策,抓推进。

3、行动要再提速。虽然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措施正在逐项落实。但从总体看,声势还不大,步伐还不快,效果还不够理想,政企同心,内外合力,快速有效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许多单位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只是跟着喊喊口号,没有真正当回事,许多具体事项的落实也是缺人乏力,见效慢。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动,进一步鼓劲加压,使全区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都紧张地行动起来,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奔波忙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协调推进、服务指导、督促考核等工作机制,把每一项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人头,按照计划进度加速推进。

二、任务艰巨,要求我们必须攻坚克难,打好经济转型升级三大硬仗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涉及到经济结构、经济利益的调整,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但为了争取更好、更大、更稳健的发展,为了全局和长远利益,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要继续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舆论等武器,攻克各种明碉暗堡。其中,要组织打好三大硬仗。

首先,要打好“淘汰落后”仗。扶优汰劣是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指向和难点所在。我区经济脱胎于自然经济和自发经济,在长期的摸索中成长进步。虽然有不少领先、闪光的亮点,但从各业经济的总体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面广量大的落后企业、落后装备、落后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区域竞争中明显力不从心,难以为继。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迫切需要精心组织一场革命性的行动,进行破旧立新,腾笼换鸟,让新兴高效的产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装备、先进高端的技术、科学精细的管理取代。

第二,要打好“降耗增效”仗。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类能源资源,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起因和目标。我区目前煤、电、油、水、气、地等资源和各种原辅材料的消耗、占用、闲置量都比较大,使用效益也比较低。这既是制约我区经济当前发展的一根软肋,也是危及可持续发展的一块心病。因此,在实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以更加严格的要求和严厉的措施,引导全社会增强低碳理念,自觉参与降耗增效行动,特别是要促使广大企业不断加强装备、工艺、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改进和完善,深入挖掘潜力,使各类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产生最好的效益。

第三,要打好“资源整合”仗。除矿产资源外,我区的产业、产能、人文、信息、工商占地、招商融资、研究设计、教育培训等各类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资源有的过于分散、有的长期闲置、有的使用效率低下。根据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要把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作为消除要素制约、提高经济发展

质量的一项硬任务,下功夫抓好落实。当前,特别要利用好国家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大政策,争取在整合工商用地资源和产能资源方面有新进展。同时,通过积极有力的宣传引导和指导协调,促使其他各类资源有机地融合、集聚,集约利用。

三、情况复杂,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谋求经济转型升级最佳效果

正在实施的“四大计划”内容丰富,引领作用明显,是我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四大战役,也是关乎全局的主战场,必须全力以赴,快速推进。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对经济转型升级行动的成效,对全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统筹兼顾,同步关注,一道研究解决。

一是老企业改造提升问题。面广量大的老企业生产要素齐备,营销基础厚实,而且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打拼,具有一定的企业知名度和产品认可度。这是老企业的可贵之处。在实体经济困难重重,招商引资举步维艰,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应该把鼓励和帮助老企业改造提升作为一个战略重点,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各产业老企业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促使其主动对产品、设备、工艺、管理、员工素质等进行更新、完善和提升,增强活力,提高机能。

二是中小企业发展优化问题。企业规模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按照国家现行的划分标准,全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我区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例更是达99.9%。多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效果并不很明显。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仍然比较低,在许多方面依然比较困难,与其承担的义务、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用工、环保、劳动保护、安全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依法加强监督,促使其不断规范和进步。另一方面,要从政策、服务、指导等环节更好地给予引导和保护,帮助和扶持中小企业扩能力、强素质,上档次,与大企业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协调发展。

三是产业拓展融合问题。我区企业数量和经济门类多,而且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又具有地缘接近的优势。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机制,搞好组织协调,促使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各产业的特色、优势得以综合发挥,形成新的业态,产生更好、更大的效益。比如农业,可以通过抓好从田园种养,到工厂加工制作、仓储,再到物流运输、市场营销,最终到消费服务各阶段、各环节的衔接,实现一、二、三次产业有机融合。旅游业也可以把农业、工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融合串连起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促进各产业发展壮大。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5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冯雪飞

2011年6月23日

尊敬的志坚校长、智勇书记和中央电大各位领导

尊敬的全国电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和振奋的心情参加这次电大人众所期盼,非同以往的电大书记校长会议。首先,我们对中央电大经教育部党组批准实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工作,表示热烈祝贺!对国家开放大学的即将诞生充满期盼,并为之欢欣鼓舞!对中央电大近一年来为开展国家开放大学的试点工作所做出的艰辛努力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时,我们也对上海、北京、江苏、广东、云南电大为推进地方开放大学建设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表示热烈的祝贺!国家与地方开放大学的试点建设,不仅使几代电大人的梦想成真,更是国家及其地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刚才德明校长的发言介绍了上海开大的新举措新经验,体现了开放大学探索的最新进展,使我们深受启发。下面,按照会议要求,我汇报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大局是加快天津电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月前,教育部党组原则通过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是集中各方面智慧而形成的,完全符合《纲要》精神,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国情特色,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完全拥护和赞同。

根据这一方案,国家开放大学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等组成。总部设在北京,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建,直属教育部管理。

根据这一方案,国家开放大学将依托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按照“自愿、平等、合作、共赢”原则设立国家开放大学分部。分部和分部所依托建设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行。

把总部设在中央电大,把分部设在各省级电大,是教育部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重要决策。我们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教育部的要求和建设方案上来,增强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全局的自觉性,切实履行好天津电大的职责。

中国电大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央电大在全国电大系统始终居于主导和指导地位,在规划引领和组织协调全国电大系统的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把国家开放大学总部设在中央电大是这一历史发展之必然。

天津电大的发展,特别是实施开放教育以来的经验也表明,中央电大对天津电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促进了天津电大的发展,保证和提升了天津电大在天津的地位,为天津提高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改善从业人口文化素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离开中央电大的指导,天津电大是否能发展的更好更快一些呢?仅就天津的实际、天津继续教育的实际,我以为是不可能的。

在30多年的共同奋斗中,中央电大与天津电大所形成的荣辱与共、互信互利、合作发展的良好关系,在今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天津电大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服从中央电大和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指导和领导,并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也毋庸讳言,中央电大在指导地方电大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专科办学权下放的问题。如果中央电大或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地方分部主要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下放专科办学权给省级电大,并合理调整由此带来的各方责任和权益关系,我相信,这将有利于发展壮大分部所依托的省级电大,有利于中央电大或国家开大集中力量做好省级电大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尽快向增强国际而不是国内竞争力的高端发展,有利于形成国家开放大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共享、优质

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以及方便求学者的更好局面。

但是这些改进与完善之处瑜不掩瑕,并非主流和主要的方面,而是支流和次要的方面,这对于任何指导者都是不可避免的。从总体上说,中央电大始终坚持贯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的政策意图,在引领着全国电大系统不断开辟电大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的过程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方面看,总部和分部的关系不等同于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那样的指导关系,而是领导关系。我们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大局,一是在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领导下,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总体布局做好地方分部的工作,二是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天津电大的办学实力与水平,为天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坚持加快推进天津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工作,是加快天津电大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天津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依托天津电大建设天津开放大学的要求。今年4月,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津教体改[2011]1号), 要求我校开展“天津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和“推进天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改革试点”两个试点项目,这是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天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直辖市,天津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刚刚超过十年,在二、三产业近400万人口中,尚有74%的劳动者不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在近百万农业人口中,近90%的劳动者不具备大专学历。因此,天津的继续教育面临着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的普及和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天津开放大学是天津市委市政府为完善天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所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

众所周知,继续教育体系是四大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这是自上而下的,国家的继续教育体系还是有“体”无“系”,地方也是同样。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继续教育体系的完善直接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继续教育体系之所以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策和投入等因素外,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这个体系没有龙头,因而没有高层次教育,也没有高质量的队伍。

因此,国家开放大学应当成为国家继续教育体系的龙头,体现国家的意志,是国家队,代表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地方开放大学是地方继续教育体系的龙头,也是国家继续教育体系和开放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永远是国家队与地方队的关系,地方开放大学的建设要服从国家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要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相衔接,由此也才能形成完整的国家继续教育体系。

在天津开放大学建设中,我们将更加注重体现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天津分部对天津继续教育体系的指导作用,更加注重国家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高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更加注重借助国家开放大学优质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促进提升天津开放大学的建设水平,满足本市社会成员灵活多样、具有地域特点的学习需求。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天津分部的指导作用,充分学习借鉴五个试点省市开放大学的探索经验,努力做好天津开放大学的试点工作。

三、坚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电大的好经验好作法,是加快天津电大发展的基本经验

开放大学建设在中国是一件新生事物,前所未有,没有自己实践的直接经验。因此,需要在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并与国情省情和市情有机结合的进程中,探索开放大学建设规律。有基于此,国家批准中央电大和五个省市共同开展开放大学建设试点,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省级层面的,从根本上说都是国家的需要,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办好开放大学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目前,上海开放大学已经挂牌运行,其他4省市开放大学建设的筹备工

作也都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对些表示钦佩和赞赏。

实践证明,天津电大的发展是与各省级电大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比如,天津电大的平台建设得益于广州电大的大力支持,资源建设得到上海电大的大力支持,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得到中央电大奥鹏的支持,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干部队伍建设、资产经营管理也学习借鉴了北京电大、沈阳电大、福建电大等兄弟电大的经验和做法。几年来,我们专题学访了40所省级电大,也有30余所省级电大来校传经送宝、相互交流。日前,我们还刚刚学访上海开放大学和江苏、福建电大。正是这种学习借鉴和交流,不仅使天津电大与兄弟电大彼此信任、互通有无,增进友谊,加强了解,同时也使天津电大人深受启发,开拓了思路,开阔了胸怀,开放了心态,增强了本领,并成为我们今后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经验。

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天津电大发展的重要保证 开放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是不同于现有所有大学的大学,这也包括了她既源于电大的基础又不同于现有的电大,正如上海开放大学张德明校长所指出的,她应高于、强于、新于、大于现在的电大,需要电大全面提升、转型和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既体现在电大自身,也体现在电大的外部环境,比如,法律的、政策的,以及内涵建设的诸多方面,相关的建议和见解已广见报端。仅就天津开放大学的领导体制而言,尚有两个方面似需强调。

一是,在领导层面,积极争取市有关市领导兼任学校的主要领导,以协调教育系统外部的关系。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市领导担任电大校长,保证了电大在市级层面上的领导地位。

二是,在执行层方面,积极争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兼任电大的主要领导,或者电大的主要领导兼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专项领导工作,以协调教育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

这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且尚经时日的情况下,单纯地依赖法制的愿望,尚不能解决开放大学初期建设及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简单地去

行政化的想法和做法无疑是幼稚和有害的。实践证明,如果“985”大学不定格为副部级单位,取得今天的进步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作为国家与地方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继续教育的龙头,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其地位和作用是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所能够比拟的,如果不能得到公权力坚强有力的直接支持,其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协调社会各方等必将是苍白和乏力的。特别是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国家级唯一的新型大学,完全应该成为副部级单位,才有可能更好地协调内外部关系,更好地肩负起国家使命,并逐步发展成为与“985”大学任务不同而使命相同的世界一流大学,就其国际影响力而言,其时间表可能还要早于某些高水平大学。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6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优质农畜产品农业带、优质农畜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品加工企业315户,农产品加工能力165万吨,实现产值165亿元,2015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虽然我市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适应,长期以来,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耕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使我市粮食稳产高产缺少根本保证;二是农业机械化整体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市农机装备较差,配套比例不足,小型的多,大型的少,闲置的多,利用的少,单作业的多,综合利用的少。据统计,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大型拖拉机6800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77.6%;三是产业经营水平低,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没有从整体上形成相互间的专业合作,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和小经营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仅使信息闭塞,而且也形成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更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四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我市 农业生产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经营方式粗放,这样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也是造成农业生产“质量不高成本高、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的主要根源。

鉴于我市农业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要根据我市“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天然屏障,可以通过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引水和灌区改造,促进中低产农田改造升级,增加水浇地和水田的面积。以国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使基本农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也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将科学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事业的优惠政策,也要做好购机补贴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要全力做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带动示范效应,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彻底解决我市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化,并合理有效开 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充分利用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快粮食的“过腹转化”增值。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他协调生产,联接市场和捕捉信息方面的中介作用。

关于煤炭企业纳税筹划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纳税特征,纳税筹划,合理节税

一、煤炭企业的纳税特征

近年来我国有近50%的煤炭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国的煤炭资源消耗量非常大,煤炭仍然是我国工业结构的支柱。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渐转变,煤炭用途的逐渐扩展,我国的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煤炭行业稳定的发展需要稳定、积极的税制来维持,但我国现行煤炭业的税制仍需改善,税负方面未实现完全公平。基于煤炭行业资源开采的特征,对煤炭资源税的征收标准缺乏科学性,造成各地方和企业之间税负的不公平待遇,同时在企业所得税扣除方面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对国有煤炭企业的改制、煤炭资源的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还未出现税收优惠政策的声音。

二、煤炭企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鉴于煤炭生产企业的经营特征和煤炭行业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煤炭企业的纳税筹划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纳税筹划的意义在于降低煤炭企业的成本,有利于企业收益实现最大化。在企业收支比例中,除正常经营支出外,税款支出是所有非经营支出中最大的一块,支付税款属于现金净流出,并没有配比的现金流入计划,因此税款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很大。另外,纳税筹划能帮助企业提高内部会计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纳税筹划在企业中实现成本、资金和利润三要素的最佳分配,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煤炭企业纳税筹划与合理节税途径

煤炭企业的税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所得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要达到合理节税的的目的,煤炭企业应首先熟知国家针对煤炭行业的所有税收的基本政策和各种优惠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状况,根据企业经营方式的不同特征,对节税方式进行选择,通常选择对本企业节税空间比较大的税种为基点深入筹划。在选择中要注意税种的税基、税率、税收优惠和扣除率,税收基准越高,税率就越高,从而税收优惠就越低,税收负荷就轻,这样的税种就适合用来做节税筹划的基础。考虑到煤炭企业的经营销售特点,以下就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提出几种纳税筹划策略。

纳税筹划策略是指企业在不违反煤炭行业税收制度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生产点纳税人分类标准对独立计税的多个生产点在事前进行纳税的预测和筹划,比较两种方案的税负情况,以税负较轻的方案决定纳税身份。

增值税是煤炭企业中的一项重要税负,做好增值税的筹划工作对整个企业税负工作的开展会起到重大的影响。对煤炭企业的增值税进行税收筹划,需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各种销售发票、进口发票和交通运输产生费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妥善的收集和整理。

其次,重视对固定资产折旧工作的管理。固定资产折旧是煤炭企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日常损耗,煤炭企业除了将这种损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的税收政策明确规定销售使用过的旧资产按4﹪税率减半征收。所以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这项工作内容上,可以利用政策对企业增值税进行有效的规划。再次,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利用混合销售行为对企业的增值税进行筹划。混合销售行为是指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条件也是独立经济核算方式,在银行开设独立节税账簿,编制财会报表,以及独立计算盈亏。鉴于煤炭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特征,可以申请核心企业合并抵消后计税方案。企业之间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是在我国的新税制改革以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在新的税法中,对于企业合并缴税这个问题已经重新做出了规定。对于大型的煤炭企业来说,开设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具体到税法的相关优惠政策上,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果企业的成员采用的是分公司的经营模式。那么合并纳税取消以后仍然能够采取汇总纳税的模式;如果成员企业采取的是子公司形式,即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将会停止合并纳税。这两种不同的税收方式的计税方案也各不相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扩张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在税收管理上的相关政策,做好税收的筹划管理工作。此外,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税收的优惠对象和优惠方式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还可以利用新税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具体优惠制度来优化企业所得税的缴税结构。

还有安置残疾人员所得税优惠政策。新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九条规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人员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人员工资的100%加计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中对安置残疾人员又作出了具体规定: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但高于1.5%(含1.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5人(含5人)的单位,可以享受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并可按支付给残疾人实际工资的100%加计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应合理安排残疾人员,特别是安置残疾人员已达到一定比例但未达到1.5%的企业,有时通过增加少量残疾人员就可享受该项优惠政策,达到节税的目的。。

资源税筹划也是合理节税的一个重要部分,煤炭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型行业,资源税在煤炭企业中是应纳税的一个重要税种,按照现行资源税税法的有关规定,只有原煤才征收资源税,对于洗煤和选煤以及其他煤炭产品在根据其加工和综合回收率折算为原煤后再计算资源税。

煤炭企业的纳税是整个企业经济运转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纳税环节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水平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通过各项纳税的统筹规划,能够使企业的纳税在既符合法律要求又能节省企业的相关费用,使资金在企业的运转过程更加合理的配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汶.关于煤炭企业税负问题的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02,(06)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区域协调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现象,一些城镇只考虑表面繁荣,忽视了城镇的内涵建设,“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加速推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左右。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全国国土的3.5%,但人口占到全国的27%,GDP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目前全国有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整个国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现行中国城市发展,经过从2005—2015年连续10年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两个五年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中,我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85%--90%。据统计,全国城镇化水平2012年达到了52.6%,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达7.31亿,城镇化率达53.7%,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但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代发达国家,不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化的质量也很高。而我国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城镇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城镇化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并且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脆弱的国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城市化不断蚕食有限的农业耕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城镇化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已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在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处理好人和城市的关系,把人口城镇化和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2亿农民工与7000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由点到面,由量到质,可分类分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让有愿意、有能力的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城镇,并让这一部分人口真正地在城市中安定下来,最大化的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依托产业园的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地解决市民化了的农村居民的就业,吸引居民向城镇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和区域已有的优势,促进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应配套服务的效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一方面必须做好城市规划,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不能盲目追求高、快、大、宽、亮等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与开发平衡,产业与就业并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镇。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资源节约的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思路。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使用。资源是有限的,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以实现“土地城镇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能单纯注重城市建成区的规模,改变透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而要根据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节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限资源,将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倡导资源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并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为推动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以提高农村产权有序交易流转,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一方面,尽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实施等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超标住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按市场原则退还给集体,使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实现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使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及时,收费标准合理,监督管理到位,保障农民利益。从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形成。

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既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产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的建立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保障。而资金的筹集,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通道与机制,引进PPP模式等先进做法,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打开通道,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并同时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娜、王爱萍.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 2015(6)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9

摘要: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目前也逐渐成为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河南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结构调整。

(本论文仅供参考,如需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原作者以及转载来源:论文图书馆)

摘要: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目前也逐渐成为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河南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关键词:第三产业;制约因素;对策

一、引言

第三产业(又称为“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起构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总量GDP的来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年底到2005年底的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经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东南沿海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第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增加值占GDP 比重从17.6%增长到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 年的249 万人增加到1272 万人,净增长超过1000 万人。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一个标志。目前,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第三产业已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绝对比重达70 %左右,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在50 %以上。近年来,河南省总体经济增长显著,已进入经济发展的增长期。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增幅加快并取得了成绩。但是第三产业仍然是河南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河南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在全国的位次靠后,同时河南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2007年数据显示,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的39.1%;河南省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比重的29.3%。不仅大幅度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的70%相比,甚至仅达到发展中国家52.3%的一半多点。2007年为4411.91亿元,年增长速度不足13%,远远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7年河南省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的6.11%;其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的4.58%,明显低于前者。这与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基本上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2005 年,河南省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544.35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5.8%。而信息软件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5%,金融保险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7%,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4%。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升。限制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是河南省的工业结构比较粗放,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了较大的比重,深加工、高新技术、金融、保险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前者对资源、劳动力需求较大,后者对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需求较多,因此,可以说河南的工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河南省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中介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服务行业相对开放,非公有制成份比重较大外,大多数行业开放程度低,主要还是国有经济,市场竞争不充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合理。此外,文化、科技等行业的公益性、福利性的事业和经营性的产业长期混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市场分割,资源配置低效;房地产业、中介行业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管不严、服务质量问题较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也存在改造升级步伐慢,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不注重品牌效应等问题。

(四)缺乏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

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河南有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第三产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物流、信息、软件、研发、技术推广、电子商务、法律、管理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从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状况看,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新兴服务业

人才缺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首先,第三产业还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许多科技、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规模较小,经营能力和诚信度较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科技服务机构急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执业专家;第三,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河南乃至全国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河南省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责任编辑:论文图书馆编辑04){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定制或指导原创论文,请联系论文图书馆客服!}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下载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外资本正在加速流向第三产业;二是国家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三是消费结构转型正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四是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已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潜力大。加快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机制。

各级政府应认识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和服务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转移压力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河南省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河南第三产业缺乏竞争力,与河南第三产业的许多企业经营不善,以及第三产业的相关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由于改革步伐落后而过分沿袭计划体制造成的低效率有关。因此,对于营利性的企业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化的经营管理,努力做大做强,争创品牌,通过对现代科技新成果的吸纳加快现代化进程,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合作。对于地质勘查、文化、卫生、体育、咨询等行业的事业单位,则应依据情况让更多的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行业的竞争程度,改革内部计划体制沿袭下来的后勤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社会化运作提高效率。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推进第三产业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培育扶持第三产业龙头企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第三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河南省大型第三产业企业的发展。在报业、广电、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第三产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加盟、上市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第三产业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扶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拥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第三产业大型企业,促进第三产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支持有竞争能力的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人口和市场潜力优势,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继续深化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金融等社会服务业改革,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挥河南文化大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河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加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发挥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三)加快第三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改革。

改革当前河南省在第三产业一些领域实行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如金融保险、医

院、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垄断经营状态,引进公平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河南由于过去计划体制较深入,同时在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步伐较缓慢,使得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不足,资源的合理有效流动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在新的时期,应积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放宽对民营资本和外资的投资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制度。在市场化的方向上通过扩大开放,促进第三产业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的创新,从而形成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四)构筑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河南省每年都有一些经济技术人才培养出来,但由于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在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竞争中,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存在阻碍现存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不利机制,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从而形成了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局面。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各类中介服务、服务业政策与管理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在省内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第三产业紧缺的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物流、旅游、会议展览、教育培训、商贸流通、文化传媒、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策划、管理、经纪人才。加强第三产业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现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从事第三产业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全面推行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倾听自然,感受自然作文下一篇:电影推广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