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共8篇)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1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也包括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把握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很多,但至今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释。在市的读书会上,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内涵,主要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义务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城市和农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领会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马克思早就指出,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标志。在发达国家中,许多现代学者都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论观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都证明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单是城市的,而且是城乡共同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实现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常规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化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摒弃落后因素,逐步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努力改革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既是全方位的,但其核心是统筹发展。要坚决摒弃先城市后农村的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扭转了重工业轻农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的财政偏向依旧没有改变;体制转轨为城市工业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农村经济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势产业,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足够支持,城乡差别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彻底纠正城市和工业偏向的发展观念,才能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4、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手段既是方方面面的,但关键是创新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前提和基础。城乡的制度分割导致了城乡社会成员权力和利益上的差异,也严重阻碍了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如果不能消除城乡制度差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为城乡统筹提供保障,城乡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抓第一产业,更要突出产业融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个重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最终是以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为基本途径的。因此,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必须把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基本途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实现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目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我们一定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决策的重大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迫切任务。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全局出发,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具体要求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贯彻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目标上,要从过去主要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全面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在发展任务上,要从过去主要通过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转到更加关注弱质产业、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推动生产力平衡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资金、劳动的投入,实现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与加快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增长与加快社会发展、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新区组建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去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2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地区加快向中上收入地区迈进的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技术创新活跃,教育和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加剧变化,出现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不断扩大,各种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发展有两种前景,一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可能出现经济停滞、社会动荡,陷入“拉美陷阱”。所谓“拉美陷阱”就是拉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偏面追求GDp,忽视协调发展,以致出现债务沉重、通货膨胀、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出现“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大多数人不能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现象。要避免“拉美陷阱”,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当前条件下,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从xx发展的历史阶段出发,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统筹谋划、统筹改革、统筹建设,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造“五个xx”的必然要求。根据专家的分析判断,我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50.9%),城市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xx区是湖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是中心城区东扩的主要建设者,是市区乃至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市委市政府也对我们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市四套班子领导来xx调研时,市委书记杨仁争同志更是对我们提出了争做“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的明确要求。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区委一届四次全会重新梳理了我区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五个xx、建好六个区的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些新目标,建设好实力xx、开放xx、信用xx、生态xx、平安xx,关键是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把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城市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区等各项战略举措整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农村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讲的“中国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并非危言耸听,并非杞人忧天。有一句话更令人难以忘记,“当我们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与冷静,走向中国的农村时,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憾和隐痛”。我区成立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以说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提高,农村的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讲,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经济社会发展、投资消费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人口资源环境四大失衡现象未根本扭转;增收、发展、建设、就业、就医、求学、进步、养老、减负、维权10个方面“难”的难度还在加大。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发展体制、发展目标和手段四大偏差仍然存在,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以及我区实际来看,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突破传统格局,实现新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体现为五个“双重制约”:一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观念、体制上的城市偏向和实际工作中抓“三农”的人不多,抓的力度不够的双重制约;二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面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压力以及保护建设投入不足的双重制约;三是建设现代农村,改善生活质量,面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政策二元对待的双重制约;四是西部山区乡镇面临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和东西部乡镇联动发展不够的双重制约;五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面临农民就业能力不强和就业岗位结构性、观念性短缺的双重制约。要切实解决好这五个“双重制约”,我们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他人之长,又要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我区实际,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大力度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总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从xx实际出发,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湖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2

1 望城农机化特点

纵观望城农机化事业发展状况,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 根据先导区建设需要, 望城农机化事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农机装备水平较高, 市场空间较窄。2009年底, 望城县拥有农业机械72 139台 (套) 、513 425 kW, 其中拖拉机3 576台、36 046 kW, 收割机1 606台、22 484kW, 另耕整机、插秧机、机动喷雾机、排灌动力、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及作业机械等各种农机具56 500台 (套) 。且这些农机具都是近几年来通过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以及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建设所购置的先进适应农机具。农机保有量和装备水平在长沙地区乃至湖南省都处于较高水平, 但是农机作业市场却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已不是其主导产业, 农业在3大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这就意味着全县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 农机作业的市场也越来越窄。

(2) 农机合作能力较强, 后发优势较弱。至2009年底, 望城县农业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或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发展公司已达18家, 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抵御各种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 由于本地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望城农业必须要按照先导区建设发展的要求, 朝都市型农业、休闲型农业的方向发展, 为城市提供农业精细产品和农业休闲服务。在此背景下, 以提高作业效益为目标, 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合作服务层面势必大打折扣, 以至于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后发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出来。

(3) 农机资源均量较大, 覆盖层面较小。到2009年底, 望城县按耕地面积计算, 单位面积平均农机动力在18.75 k W/hm2以上, 农机资源的均量较大。但是这些农机资源主要集中在水稻生产的机耕、机收以及运输方面, 而对于望城县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渔业 (水产品) 机械、农业综合开发机械和茶叶机械等方面, 机械化程度并不是很高, 即使是水稻生产的机械化育插秧环节, 农机资源也不多, 还处于相对弱势, 包括农产品加工机械, 也还是处于初加工阶段, 尚未达到精深加工的层面, 由于农机资源履盖面较小, 农机作业效益则难以有效充分发挥出来。

(4) 农民购机用机愿望强烈, 作业条件较缺。从近几年农机装备水平提升的速度来看, 望城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还很高。2009年, 全县农机投入4 473万元, 其中, 农民个人投入3 100万元, 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费用4 003万元, 完成农机购置补贴930万元。仅收割机一项, 全年新增462台, 达到1 606台, 而望城目前耕地面积也就是2.73万hm2左右 (包括一个托管的乡镇) , 由此可见, 望城农民购机用机热情和购买力较强, 这是农机化事业发展一个极为有利的因素。然而, 农机作业条件却不平衡, 虽然通过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形式, 田园化标准越来越高, 但是农机作业的机耕道建设、机库机棚建设和产地烘干等设施建设, 包括机械化育插秧和专业化防治等一些作业条件尚不完善, 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一些地方的地理地貌被改变, 致使农机作业条件丧失, 甚至机具资源被浪费。

(5) 农机作业服务体制较活, 作业效益较低。全县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18家, 农业发展公司、农机大户、农机联户和农机专业户670多家, 农机作业服务延伸到水稻耕种收、植保和烘干等各个环节。专业合作、土地流转经营和跨区作业等各种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 体现了望城农机作业服务的灵活形式。但是, 由于作业条件与作业服务市场的制约, 包括某些生产环节 (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 的技术因素, 加之望城县农机具较大的保有量, 以至于农机作业效益并不高, 一些农业机械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2 发展建议

(1) 立足于先导区建设要求, 改善作业条件。要按照先导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改善农机作业服务条件。要本着珍惜土地, 合理利用水、电和机械等资源,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积极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机作业基础条件, 要按照先导区农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创新农机作业服务的平台与载体 (如农业园区, 应着力于机械化作业服务的样板示范;观光休闲农业, 应着力于精细智能化) 。

(2) 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 合理配置资源。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 结合城市公共资源 (水、电、路等) 向农村延伸的趋势, 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资源。积极引导, 扶持农业机械资源向区域优势明显、产业效益凸显的方向聚集, 同时通过农机购置补贴, 以奖代补, 优先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 促进农机资源向先进、高效的方向流动, 以实现农机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3) 立足于新农村示范, 打造特色亮点。要按照先导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要求, 打造农机生产服务的新亮点。探索农机具现场演示的效益, 弘扬农耕文明, 孕育农机文化。结合先导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 打造农机发展新平台。

(4) 立足于产业升级转型, 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先导区产业发展方向, 实现农机化升级转型。在城市化趋势的影响和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工业兴县) 的作用下, 农机化事业应朝着农机制造与流通的方向发展。借助望城属于先导区的政策与区位优势, 创新发展模式, 打造农机产业园区, 实现望城农机的转型升级。

(5) 立足于增收增效, 更新农机理念。根据先导区建设的要求, 延伸农机服务层面;结合农机装备及技术状况, 拓展农机服务市场;立足于农民增收农机增效, 创新农机理念;通过各种优质服务与理念创新, 促进全县农机效益最大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3

【关键词】农民工 劳动就业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2

而农民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为此,我市近几年来在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我们实行城乡平等就业政策,规定城乡劳动者在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子女入学、权益维护等方面一律平等,享受同等待遇;我们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免费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本领和技能,促进其实现技能型就业和自主创业;我们的人力资源市场向城乡求职者免费开放,每月逢“2”、逢“8”定期开展交流洽谈活动,为广大求职人员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我们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组织人员外出搜集用工信息,考察用工单位,确保输出的长期性、稳定性。所有的实践证明,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强化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基础;统筹城乡,推动城市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机构普遍为农民工服务,是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关键;打造劳务输出特色品牌,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重要出路;用社保为农民工织就“安全网”是农民工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1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必须强化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

目前,在农村外出打工的观念已基本深入人心。通过外出务工,一部分人实现了脱贫致富,一部分人基本可以养家糊口,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却挣不到钱,甚至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因此,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农民工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农民工走出去富起来。据我们调查,经过一、二个月短期培训的农民工务工收入可增加10%;经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外出的农民工比未培训农民工工资一般高出30%以上。由此可见,提高农民工收入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只有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使其获得稳定的更高的收入。

2007年,我市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目的就是利用三年时间,将全市所有农村劳动力免费轮训一遍,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技术,最终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收入”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培训机构,构建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公办的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办学单位和乡镇成人学校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民工培训网络。进一步鼓励推动培训机构向乡镇延伸。二是提高补贴标准。在阳光工程中,中央、省两级对技能性培训补贴标准是每人270元,就业再就业培训补贴标准是每人400元、600元、1000元3个档次。我市根据培训工种的技术难易程度和学期长短将补贴标准提高到1000元、1500元、2000元3个档次,减轻了农民参训的经济负担,调动了参训积极性。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需求,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培训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培训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体的新机制和品牌战略。采取中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县乡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熟练工培训相结合,专长式培训与技能证书式培训相结合,定时培训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等等。四是强化培训效果。培训是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培训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提升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制度,统一发放职业资格证书,让每位农民工至少掌握“一技之长”,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金钥匙”。五是落实培训补贴经费。阳光工程和就业再就业培训因为资金渠道和补贴标准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操作起来有很多困难。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市采取了统一培训、统一补贴标准、分类拨款的做法,上级补贴资金不足时由地方财政解决。此举既方便了培训学员自由选择专业,又充分调动了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培训的积极性。

2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必须推动城市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机构普遍为农民工服务,畅通求职就业通道,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在当前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一是要统筹制定城乡就业规划。将城乡劳动力统一纳入市、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两项指标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规划,打破城乡界限,营造城乡劳动者凭知识学历和职业技能竞争就业、平等就业的环境。二是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三级网络服务功能。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形成信息广覆盖、实时共享,方便农村劳动力查询就业信息,登记求职。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的中介和劳务派遣机构,引导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经纪人为农民工提供诚信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促进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向选择。三是加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把农民工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切实落实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各种基本的就业服务。四是大力开展人本服务,积极推动“春风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和条件。全国统一开展的针对农民工的“春风行动”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民工就业,深受农民工欢迎。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全面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重点是建立解决建筑、交通、水利等行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建立欠薪预警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制定和推广劳动合同范本,推动各类企业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加强经常巡查。加强劳动仲裁工作,对困难农民工减免相关费用,实施法律援助。

3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必须打造劳务输出特色品牌,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

劳务品牌是发展劳务输出的“敲门砖”,不仅能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农民工报酬,而且能用品牌的良好声誉带动劳务输出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树立劳务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的扶持,打造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能够在区域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对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提高输出质量和扩大输出规模十分重要。可以说,劳务品牌已成为农民工重要的“就业名片”,劳务输出已经步入品牌经营时代。打造劳务品牌是提升劳务输出层次,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地方优势开发培育劳务品牌。把劳务品牌的开发与我市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依靠我市产业优势打造劳务品牌。结合劳动力资源和输出人员状况,将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基础、初具品牌特征的劳务产品,确定为“劳务品牌”,加以重点开发培育。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发展壮大劳务品牌。打造劳务品牌,仅靠市场的散兵游勇将行不通,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加大组织化程度,强化培训,全方位推进品牌战略。特别是在初期,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推动劳务品牌的发展壮大。三是突出特长优势,叫响劳务品牌。“劳务品牌”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社会公德、劳动技能、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品牌质量就是劳动者素质。“劳务品牌”打造的是“品牌民工”。“品牌民工”的突出特长应该是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和诚实守信的良好信誉,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在劳务品牌的开发壮大过程中,要把“品牌民工”的特长作为卖点,通过大众媒体,采取典型示范、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营造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劳务形象,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劳务优势,争取推得出叫得响。优质劳务品牌为农民工转移就业增添了更多的机会 ,可以加快推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普通型向品牌型转变,让农民工在“品牌”包装下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最终实现以品牌占市场、靠特色打天下。四是大力营造创业文化,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引导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部分农民工通过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技术、丰富了经验,具备了创业的条件,对这部分农民工,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营造创业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启发创业企业的想法,激发自主创业激情,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民工创业,扶持创业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广SYB创业培训模式,搭建创业培训平台。积极组织项目推荐、小额贷款、专家指导、跟踪扶持等多项服务,实施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理性创业的氛围。特别要引导农民工大力创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农民工通过创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发挥创业带动规模就业的作用,营造创业富民的社会氛围,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4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必须用社保为农民工织就“安全网”,让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可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4

第220期

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对南部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调查

中共南部县委副书记、县长 何修礼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形成这一格局必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集中,更多的农户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待遇。我们结合南部县自身实际,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政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走出了以“四个一体化”为核心,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南部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丘陵大县、打工大县。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30万,境内15条河流纵横交错,有耕地82.6万亩、非耕地120万亩,地貌以浅丘、深丘为主,海拔400~700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409小时,年均降雨量1020毫米,土壤属丘陵紫色土区,适合蚕桑、杜仲、速生林的生长。但由于城乡距离较远、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成片耕地较少、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城乡差别较大。两年来,南部县积极探索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和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的互动共融,坚持实施“四个一体化”战略,不断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规划工业集中区26平方公里,已建成产业园区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5户,三年内销售收入可超过100亿元。加工企业带动了农村35万亩蚕桑、30万亩速生林、10万亩杜仲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存款达到6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企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南部县以丘陵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依托,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了工业向园区集中、链条向农村延伸的“园区+基地”发展格局。

1.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农村长效产业

蚕桑发展上:以实现“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技术标准化”为目标,按照“一年结构调到位、两年配套见成效、三年丰产成规模”的要求,整乡连片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到35万亩,基地乡镇达到55个,占全部乡镇的76%。2008年养蚕发种10.02万张,产茧7.2万担,实现茧款收入5250余万元。2009年预计可养蚕发种11万张,产茧8万担。五年内实现生产鲜茧30万担目标。

杜仲发展上:在县、乡、村、社公路两旁规范栽植杜仲,形成杜仲长廊。今年栽植1100万株,明年全部栽植到位达到3000万株,既不占地又不占田,相当于增加耕地近10万亩,3年后4万吨杜仲叶、6年后12万吨杜仲皮能够充分满足元安药业的生产需求。

速生林发展上:今年全县在江河两岸、溪沟两侧及国、省道沿线和退耕还林地栽植杨树2860万株、20万亩,明年再栽植10万亩以上,3年丰产后每年能为企业提供50万立方米的木材原料。以五年计算经济效益,平均每亩速生林一年将给种植户带来1920元的纯收入。

2.依靠加工业带动农村优势产业发展

南部县在引进蚕桑产业发展龙头加工企业绿神丝绸公司的基础上,明年拟在工业集中区建一个占地500亩的蚕桑产业园,形成缫丝、生产丝棉被、提取叶绿素、桑皮纤维、桑枝地板等精深加工链条。2006年引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四川元安药业公司,杜仲等系列产品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杜仲收购加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可生产杜仲茶、杜仲饮片,拟开发杜仲酒,产品出口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2007年引进中盐银港人造板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高密度超薄型纤维板生产线,今年一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木材25万立方米,日需木材原料近1000立方米,二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能力将达到50万立方米。加工企业的旺盛需求带动了速生林产业的迅猛发展。

3.发展合作社连接基地和加工企业

南部县坚持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思路,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促成三者之间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采取“收购让利”、“按股分利”、“二次返利”等新型合作社的分配方式,让农民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得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个,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合作社3个,另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1个。先锋蚕业合作社已发展成辐射南充市36个乡镇、带动农民1万余户、年养蚕发种7万多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明年准备新建缫丝等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二)坚持大力度改善交通,大幅度缩短农村到城镇的距离,形成城乡时空一体化

时空距离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近年来,南部县抢抓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补助的难得历史机遇,把建设老百姓长期受益的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工作重点,大规模、高质量推进农村水泥路建设。目前,全县90%的乡镇距县城的车程不超过1小时,大大缩小了城乡群众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

1.形成路网

交通难一直是制约南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去年以来,全县拟用两年时间总投资6亿元,建设270公里县乡道、884公里村道水泥路。列入国家建设的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一条渠化江河陆续开工,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建设界桩埋设、征地拆迁工作全面铺开;兰(州)渝(重庆)铁路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南部段开始准备征地拆迁;嘉陵江(流经县境78公里)全江渠化后到2010年500吨货轮可由广元、重庆直航出川。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水路构成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周边,44公里国道、117公里省道贯通全县,县城与乡镇、乡镇与村社的多通道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乡乡、村村通水泥路。

2.提高等级

质量是公路的生命,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宁可少修一公里,修一公里就管20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理念,采取国家项目补助、发动群众筹集、在外

乡友捐赠三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村公路全部建成让百姓长期受益的水泥路。2007年建成通乡公路65公里、通村公路830公里,其中乡道水泥路16公里、村道水泥路158公里。2008年开工建设的通乡公路167公里、村道公路726公里全部建成水泥路,大大提高了农村公路等级。

3.养护到位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县交通局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管理,县公路管理养护一段和二段负责业务指导,乡道公路由乡镇人民政府、村道公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养护。农村公路养护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长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采取道班、个人承包等方式,每2至3公里选聘1名养护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乡道油路或水泥路县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2200元,村、社公路的管理养护费用由群众采取“一事一议”或村规民约的方式解决,推动了农村公路建、管、养协调发展。

(三)坚持引导农民进城镇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人居环境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近年来,南部县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居民在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先后被列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

1.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

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力争用两年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投资4000万元整治柳林溪和状元溪,完成城区11条主街道柔性路面和瑞安路、万达广场商业步行街改造,整治了县城四大进出口道路,城区路面硬化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投资4000万元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以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为重点,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设施,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大力开展场镇环境整治

针对部分乡镇场镇建设“脏、乱、差”的现象,南部县在各中心镇成立了村建环卫服务中心,编制完成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集镇水污染治理规划,启动了集镇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5个集镇规划落实了垃圾堆放场。依法划定4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伏虎镇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个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系统。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

3.大力开展农村卫生村创建

按照“以城带镇、以镇促村”思路,切实加强以“两管五改”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村创建工作。近两年来,新改建电灌站71处,新建、整治水利工程1291处;全面取缔升钟水库6382口养殖网箱,连续3年在全县开展水葫芦集中整治,新建人饮工程2.4万处,三年人饮工程任务一年完成,彻底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先后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一期、二期和未改造村抄表到户工程,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沼气池19760口,并围绕沼气进行大面积改厨、改厕,既实了环保又解决了燃料问题。以庭院型、街村型、城郊型为主要模式,实施以改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建成有环形道路、优美环境、特色产业、增收项目的示范村36个。目前,南隆镇12个创建村已通过省级卫生村验收。

(四)坚持公共财政适度向农村倾斜,形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近年来,南部县始终按照一手抓产业培育促发展、一手抓民生问题促和谐的思路,在农村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救助、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1.农民同城里人一样老有所养

1995年,南部县率先在永定、龙凤、柳树等乡镇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1998年底,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滚存结余基金970万元,后因国务院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全部打卡直发了该类参保到龄人员的养老金。从2008年6月1日起,南部县全面推行“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率先解决农村具备参保经济条件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目前,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4200余人,征收基金775万元;到2010年,将基本建立起具有南部特色、统筹城乡、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农民同城里人一样病有所医

2005年,南部县率先在全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2008年,参合人数和参合率逐年上升,参合人数分别为52.6万人、82.6万人、96.5万人、102.4万人,参合率分别为50%、79%、90%、95%。生病住院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县以上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为50元、300元、800元,住院封顶线6.8万元(含二次补偿5万元),有效解决了生病群众的经济困难。同时,县政府投资对7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业务用房4万平方米;投入500余万元添置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全县1053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卫生室,切实保障了农民生病有地方治疗。

3.农民同城里人一样困有所济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五保”户,无钱、无粮、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因灾、因病、因残或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经济收入年人平低于700元的农村特困群体,切实做到低保应保尽保,低保金全部打卡直发。2008年1-10月,全县农村低保救助65316人,月补助标准40元;五保供养9577人,月均救助标准100元;医疗救助13万余人,人均救助82元;安排资金122.1万元,对407户五保户、特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三、几点启示

坚持“三个发展”是关键。全县只有坚持“三个发展”,把工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始终围绕比较优势和加工企业来确定农村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村产业规模发展,才能实现“三化”联动,才能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形成35万亩蚕桑、20万亩速生林、5万亩杜仲及4万亩中药材的产业基础,形成25万立方米木材、300吨杜仲、1200吨蚕茧的年加工能力,实现19个乡镇的产业、水路等整体连片推进。

尊重自然条件是根本。丘陵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其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能完全照搬沿海发达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的路子,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围绕产业发展、时空距离、城乡环境、社会保障四个方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形成梯度有序、相辅相成、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满足群众愿望是目标。要通过“四个一体化”的建设,使农村有了高效益的支柱产业、高规格的基础配套、高档次的人居环境和高标准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农村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5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调查,我们认为渭南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本文旨在对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渭南市城乡统筹发展做以分析思考,以更好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全市基本情况

全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123镇13街道办6乡,3222个村委会,180个居委会,据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49万人,城镇化率33.12%。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1元,增长27.4%,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一)突出建设中心城市,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建设取得新成绩。渭南市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先后编制了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渭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八县两市、高新区、经开区、华管委、卤管委完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十县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庄里、瓜坡、孙镇、龙门四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等。同时,积极做好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66.92亿元,同比增长171.0%,销售面积240.44万平方米,增长72.1%。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77975万元,其中廉租房43965万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3.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67.26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07万平方米。二是中心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建设2008年完成投资6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44.7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58.4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67.8亿元。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21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4.7亿元,占计划的36%。同时,各县市区城市主干道建设里程和投资总量均为近年之最,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框架格局,城市公园、广场先后建成运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城市管理呈现新亮点。渭南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县城全部晋升为省级卫生城市。

(二)全力做大集镇,响应建设新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和支持,推进集镇建设。渭南市先后有:韩城市龙门镇、合阳县路井镇、富平县庄里镇、华阴市敷水镇等13镇被列入全省107个省级重点镇,华县瓜坡镇、蒲城孙镇、富平县庄里、韩城龙门镇四个小城镇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镇,白水县林皋镇、大荔县朝邑镇两镇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华阴市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区),富平县庄里镇、华县柳枝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目前,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庄里镇已完成投资2.8亿元,孙镇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伴随着中省加强城镇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民富又强镇”的发展格局。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积极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如:富平县在城关、淡村、庄里启动了4个新型社区建设,蒲城县已经在孙镇、高阳镇建设2个新型社区。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44.99万人。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增长3.9%。争取中省资金,开展新农村安全饮水、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快速带动城乡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其中,韩城龙门工业集中区以煤及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13个特色园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亿元,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的需要。三是工业集中区规模大、企业多。目前全市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8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64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安置就业11万人。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助推城镇化发展。2011年,渭南市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2个,目前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6个;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9.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设施瓜类面积27.78万亩,占瓜类总面积53.8%。以澄城、大荔生猪,合阳、临渭奶牛,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为代表的优势畜禽生产基地逐步建成,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67.28亿元,增长10.5%。现代农业为发展注入活力,助推了城镇化发展。

(五)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渭南市实施了住房、创业、就业、保障四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建成安置房1.7万套。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进驻创业。对进城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优先解决安置就业。此外,还围绕进城农民的就医、养老等需求,在全市扩建5个医院、18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5个敬老院、2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183个社区服务站,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进城农民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渭南市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省上要求和群众愿望有差距,还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等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统筹不够。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3%,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18.27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在全省属较低水平。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等70万人口大县,城镇化率分别为18.61%、21.17%、27.46%,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12%,临渭区人口90万左右,城镇化率在全省同级别区中位置也偏后。在建设上,重城市建设轻集镇建设、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改造、重开发建设轻产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产

业上,绝大部分镇域缺乏工业支撑,特色产业覆盖面不广,批发零售、个体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农民进城进镇安居就业的渠道不广,城镇化进程速度不快,城镇发展统筹不够。

(二)三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推进乏力。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4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545.1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23.31亿元,增长10.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6:53.0:31.4。人均生产总值19424元,比上年增长14.8%。尽管纵向同历史相比渭南市发展很快,但是横向与兄弟地市相比,渭南市二、三产业总量、三产增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相差较大,还不能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设用地指标少,城建资金短缺。对照城市规划,渭南市城镇化建设用地仍然存在着土地储备较少、征收任务艰巨、用地指标不足三大问题,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非常大。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缺口量大、融资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了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四)城镇规划不超前,辐射带动不强。城市供水、电力、电信等地下设施和城市绿化、停车场等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县市区的老城区村组统建的庄基量大面广,拆迁难度大,改造困难重重,建设进度缓慢。大部分镇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规划缺失、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支柱产业聚集较弱,信贷资金投入微乎其微,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五)政策缺乏资金支持,措施还需完善落实。近年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关政策制度,但是由于此项政策制度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权益的资金补助来源没有明确,资金补助无法兑现,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还处于询问观望阶段。同时,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公安部门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的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还不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数、人口数在公安部门和人社部门还有差异,还有待协调解决。随着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城乡划分范围已经很模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划分,现在还没有部门适应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牵头界定划分。民政部门对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尚没有组织实施像西安城中村那样的改村组名称转为城镇社区名称的统一安排活动。

(六)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分散居住不适应形势。省政府研究室在2011年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一是耕地流失,人均逼近红线。关天区受访农户宅基地平均占地0.5464亩,常住人口平均为3.25人,户均1.21处宅基地;近5年被调查村庄耕地每村平均减少283.87亩。农村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中,39.2%是因宅基地增加所致。2000年关中地区人均耕地1.16亩。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0.627亩,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5亩的最低警戒线。二是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16-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80后、90后年轻人几乎不愿回乡务农。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

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三是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19.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19.7%,楼房现代设施齐全的占14.7%,社区内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商业服务区的占38.9%。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总体上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

三、今后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发展第一,三化同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渭南市独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地级市为契机,积极把握西安大都市规划圈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政策机遇,认真实施《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优化人力和土地资源在城乡配置。树立城乡资源一盘棋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调整人力资源在城乡分布,提高社会效率。整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城镇实施旧城老城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人口承载量;在农村,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农村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优化土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化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商品资本在城乡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率。

(三)完善政策,筹措资金,破解城镇化土地、资金困局。一是破解体制障碍,不断完善政策。以农民进城落户为核心,统筹出台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补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解决农民身份、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本地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实行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就业、创业、养老、医疗、教育、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待遇,使他们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不断解决农民进城落户和建设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宅基地置换新房,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转换思路,仿效城中村改造经验,将农村居民就地转移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镇驻地,农民原有住宅可折价置换社区新房,置换出来的村庄土地可以还耕,也可以经营开发。在宅基地置换新房时,要同步推动农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努力取得耕地不减、农民负担不增加、乐业有保障的成效。同时,还要在土地流转、管理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建设投融资方式、小城镇扶持政策等方面创新,有效破解土地、资金、出路等难题。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试点。向中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县级农村土地交易试点,试点主要负责农村宅基地复垦农田,复垦农田指标转化为城镇建设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转化指标,以拍卖指标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以拍卖所得资金补偿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中,实施土地部门核查农民退出土地、人社部门办理进城进镇手续、公安部门转办户籍、财政部门兑付补助、纪检部门监督检查等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争取中省将渭南市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银行等贷款,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实施和公益事业。

(四)统一规划,重点布局,加强城乡一体化格局。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重点抓好“131”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富平城乡统筹省级示范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加大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和土地总体规划的衔接,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镇、产业和土地布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一、二、三产业。二是科学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共活动用地,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在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重点镇的基础上,再规划确定一批市级重点镇,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建制镇住房建设和农村宅基地停止审批出台具体意见,并予以统一规范指导。

(五)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做美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大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大水、大绿、生态、宜居新城市。二是做强县城。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是加快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抢抓全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机遇,市县联动,将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撤乡并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四是推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

(六)多措并举,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继续撤乡并镇,开展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乡镇村组数量,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二是改善城镇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吸引农民转化身份和职业,积极进城进镇。三是组织参照西咸新区模式,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对开发区、各类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实施托管,将其中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实现门口就业。四是建议住建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镇街道办乡等部门牵头界定划分城镇和农村范围,明确区别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民政部门根据划分将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调为城镇社区名称。公安部门根据划分和名称变动对户口簿登记记录进行调整,将有关农民转为城镇居

民。五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畜牧生产基地,加强农民培训,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

(七)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6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农民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其次,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7

关键词:统筹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 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实行城乡统筹发展, 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 就是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一、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略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 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 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 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 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 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

(一)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转型。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对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 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两者具有双向互动的功效, 因此, 需要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一是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 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统筹研究制定和实施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城镇化战略。二是加快产业发展转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有力支撑, 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产业发展必须实体产业和服务业两手抓,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 改善服务业发展质量, 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能力。

(二)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是十八大明确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提高配置效率,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我认为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既要着眼于公平, 使农村居民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获取公共资源, 享有公共服务, 同沐公共财政的阳光;更要着眼于发展, 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城乡发展能力。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应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 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 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三是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增强“造血”机能。

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经济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 是重点, 同时城乡一体化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二、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 统筹城乡发展。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 要以化解城乡矛盾为重点, 使农村的发展不断靠近城镇化目标, 用“城”的定位引导和把握好同“乡”的建设。同时要克服就村建“村”的狭隘认识, 改变短期行为、重复建设、低水平维持型发展的工作思路, 切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 推动综合变革。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有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城镇化等在内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性变革过程。这诸多变革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 仅靠农业一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完成的。谋求在全方位、深层次上推动“乡”与“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 是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对立的必经之路, 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抓手。

(三) 破除体制障碍。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也是一场城乡之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大变革。由于长期以来采取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和城乡不同的治理模式, 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一系列的体制性障碍, 缺少合理规范的融通促进机制。当前, 应以户籍制度为突破口, 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改革,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生产要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人口之间的均等享有, 让农民切实分享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壮举, 没有样板可循。尽管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基础, 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人口众多且呈现老年化趋势, 城镇化的质量不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方式粗放, 农业基础薄弱,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刚刚起步等等。因此, 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思想、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参考文献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篇8

一、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

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四川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线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川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一是做大产业促进就业,把解决进城农民就业岗位放在首位,2013年提供了约15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了650余万人的居住条件,有10余万农民工住进政府提供的公租房。三是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与城镇居民缴费同标准。五是努力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城镇公共服务。

(二)坚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川省在总结成都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实施“五个统筹”,着力深化“五项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是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城镇空心化”。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统筹配置城乡公共资源,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四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机制。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在全省15个县实施了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试点。

“五项改革”: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除成都市外,全面放开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限制,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二是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在全省89个县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试点,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制度附带的福利差异,从2013年开始我省将打破城乡养老保险户籍限制,实现省内自由转移接续。四是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在成都、自贡、德阳和广元等市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五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三)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初步形成了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成都、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为骨架的“一核、四群、五带”的城镇空间格局。一是培育壮大四大城市群,统筹安排重大产业、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共建共享,强化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二是做大区域中心城市,优化提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功能,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发挥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支持试点镇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二、面临的问题

一是西部地区区情特点决定了需要发展一批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西部地区地域面积广、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间联系不畅,缺乏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形成多点多极支撑格局。比如成都市的城镇化率,比人口数量第二位的南充市高出了29.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更是其6.9倍。全省建制镇数量有181个,但超过80%的镇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下。

二是西部地区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决定了需要国家支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西部地区面临着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双重挑战。目前全省城镇化率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需要新增1300万的农业转移人口。财力与公共服务支出不匹配问题突出,我省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常住人口覆盖率分别比全国低了17.9和7.5个百分点,仅靠四川自身的财力实现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的全覆盖,难度很大,需要加快实施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相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是西部地区在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区不同程度都存在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的现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精细化程度不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面临着省内城乡分割的问题,还面临着省际之间不衔接的问题。受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公共服务等影响,我省还有1000多万农民工及随迁人口未真正融入城镇,制约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培育西部地区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议在建设我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沿长江及支流和重要交通干线,支持西部地区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极;批准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为国家级新区,增强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引擎作用,为四川经济乃至西部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保障。建议中央财政资金向西部地区干线铁路建设倾斜,支持川藏铁路、成贵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雅安至康定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强对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人居环境改善的支持力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是重大产业布局调整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抖,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支持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吸纳人口、扩大就业提供产业支撑。国家先后批准了我省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等建设,恳请在财税、土地、生态补偿、产业布局、重大科技攻关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上一篇:东芝笔记本营销策划下一篇:投资法律尽职调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