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ICT业务发展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快ICT业务发展(推荐8篇)

加快ICT业务发展 篇1

一是要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持续性收入占比。完善ICT标准化产品营销支撑体系,突出专业深度,组建省、市两级支撑团队。加强鸿信公司自主研发产品的销售。对影响公司研发方向或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重点项目紧密跟踪,迅速形成突破。

二是要增强产品开发能力,填充品牌价值。加大成熟产品的完善和推广力度。快速推广本地网已有产品,如镇江网上直报系统、路灯管理系统,苏州桌面终端维护软件等。积极探索具有融合业务发展、持续性发展、平台类应用的产品。建立面向本地网的新产品开发、应用和推广管理办法,通过营销补贴、收入分成、指标倾斜、一次性激励等正向激励措施,鼓励本地网推广应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三是发展咨询业务,实现竞争前置。立足于中国电信背景,整合内部资源,调动苏通服、电信行业研究院等各方力量,探索建立有电信特色的ICT咨询服务,打造公司既突出通信行业特点,又兼顾社会各行业特色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顾问式业务咨询服务,嵌入客户流程、了解客户需求、把握信息化机会,实现竞争前置。

加快ICT业务发展 篇2

1 ICT业务的概念及分类

ICT是集合信息和通信技术形成的新技术领域, 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 为用户提供多媒体、IT专业、互联网等综合信息服务的业务。近些年, ICT迎来快速的发展期, 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企业ICT服务是企业借助ICT技术改革业务和流程的过程, 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得重要手段。家庭ICT服务是指利用多种传输和连接技术, 实现家庭各数字设备间的互联共享和智能控制, 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包括通信、安防监控、办公为一体的居住环境。企业与家庭ICT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这无疑为开拓宽度网络家庭化市场带下坚实的肌醇, 成为运营商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关键站场。

2通信行业ICT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支撑系统及手段落后

国内部分ICT产品, 宽带型产品发展比较缓慢, 网络覆盖率低, 宽带资源供不应求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 我国WLAN覆盖面小, 其网络实测速度较低, 部分热点地区与其他运营商WLAN互相干扰, 接入的认证功能效果不佳。另一方面, 骨干传输资源严重不足, 跨省专线项目推进极其困难。网络支撑系统不达标、手段滞后, 上述因素均制约ICT业务的发展。

2.2 ICT业务产品的层次低

目前, 国内ICT业务中各类产品的收入严重不均, 其中外包服务和知识服务所占比例为六比一。而IT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更低, 基本难以见到IT产品的身影。国内网络运营商多将ICT业务的主要目标锁定在移动信息化应用中,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相对缺乏, 政府信息化系统集成、视频监控、呼叫中心等业务范围也很少涉猎, 相较于国外产品在这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国内产品一直处于劣势。宽带型产品是软肋, 仅有基于手机的电子政务、权利阳光、校讯通等业务发展尚可, 行业应用有待全面提升。

2.3运维支撑尚待改进

IT与CT的交叉主要体现在IT企业对运营商的支撑系统的建设, 中国移动BOSS (Business Operating Support System) 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界面不统一、数据统计不规范、欠费管控不均衡、组织协同工作需强化等等, 影响了客户的信任度。

3通信行业开展ICT业务的路径

3.1多网合一, 有效整合网络资源

网络覆盖不完善, 宽带资源的不足, 目前4G的发展处在一个初始时期, 中国移动要切实提升4G用户的效益, 需要从基础的网络着手, 多网合一是最好的切入点, 能够有效的分流因智能手机迅速增长带来的数据流量压力。但Wi Fi只是对4G网络的补充, 还面临着平滑升级至TD-LTE挑战。这个阶段, 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推动3G网络向4G网络的升级, 二是进一步加快中国移动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建设, 三是大幅度提高光纤通信骨干传输网的容量和传输数量。

3.2提升员工服务能力技术水平

ICT属于智能密集型技术, 人作为企业主要的生产要素, 想要发展ICT业务, 必须公司上下一心, 让全体人员了解、熟悉ICT业务, 提升员工的思想认识,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为潜在客户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 促进ICT业务的发展。同时, 通信公司通过组织本地网政企客户经理交流会、案例推广等方法, 提升客户经理技能。对后端技术职称人员, 通过培训这类人员的方案制定能力、应变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提高IT支撑能力。

3.3建立优质的网络平台

网络是开展ICT业务的基础, 优质的网络平台不单能提高ICT业务质量, 也能解决宽带短板问题, 因此, 我国通信公司可通过技术创新, 不断提升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容量和数量, 传统通信网络进行升级, 促使通信网向宽带化、智能化融合信息网络过渡, 快速建立一个覆盖率高的网络平台。同时, 推动2G网络向3G、4G升级, 加快联合检测、智能天线等技术的研发步伐, 促使TG/GSM网络进一步融合。深入研究蜂窝网与WLAN融合组网方案的研究, 推进无线接入IP网络, 推动各种ID室内覆盖解决方法及HSPA等新技术的应用, 充分满足大集团客户对信息化业务的需求。

4结论

总之, ICT业务是通信领域一项新兴的业务类型,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 通信产业必须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理清自己在整个通信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分析影响ICT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并制定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以此提升自身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为我国ICT业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ICT业务是在通信与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产业相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业务, 促使通信业务从单一的语音传递向复杂信息交换方面升级, 不断拓展通信业务范围和服务质量。文中从ICT业务的概念及分类入手, 分析通信行业ICT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ICT业务发展路径, 以期为我国ICT业务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通信行业,ICT业务,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罗金子.通信行业ICT业务发展略谈[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4:94.

[2]郭麟.信息通信行业的ICT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新通信, 2014, 01:35-36.

坚持“四个面向”加快业务发展 篇3

一、要在坚持四个面向中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业务发展步伐,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定位的扩张,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快机制、产品和人员的创新改革,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依据四个面向的新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经营机制整合规范。农村信用社可以发挥体制上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条件进行自主而灵活的经营,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采取“依托农村,拓展城市”的战略,制定适宜的市场营销和激励机制,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既要推行资产多元化经营,又要实行严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研究发展新的市场攻关策略,加大直接营销力度,在巩固农村传统客户的基础上,稳定巩固社员客户,同时要侧重发展信用观念强的国家公务员、私营业主等中高收入群体。在资金组织上,重点抓好低成本资金的组织,减少内部各种无效资金占用,降低负债成本。在网点建设上,要根据市场趋向,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网点的格局,调整网点结构,增加社区网点数量,优化网点布局,对效益低下、粗放型和低于保本点的亏损网点要实行调整,逐步实行网点扁平化管理,提升网点规模和质量,确保较高的规模效益。二是加快业务产品的推陈出新。创新是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坚持“市场有需求、业务有效益”的原则,加大服务功能、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通存通兑、个人电子汇兑、信通卡等一批安全、方便、快捷的现代结算工具。并依据农村、城市社区市场需求特点,抢抓个人理财业务先机,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和品种,逐步把产品结构向代收、代付、代保管、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多元结构转变,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受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应将提高全员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改变过去论资排辈的旧习惯,通过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使用机制。要重视加强干部员员工理论、操作、服务、营销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干部员工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权责利和谐统一的薪酬制度,使员工的新酬水平与岗位责任与贡献挂钩,引导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心系客户,细心体察农民和城市金融需求的变化,自觉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和改进服务水平,办实事,讲实效,在坚持四个面向的过程中,服务地方经济,惠及一方百姓。

二、要在坚持四个面向中优化信贷投向,提高资金投入效益,充分发挥金融助推作用

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地区实际,在坚持四个面向中找准定位,明确优势,把准市场,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全面承担起为三农、为城市社区、为个体经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重任,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一是坚持面向三农,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纽带作用。农信事业,根在三农,农村信用社要把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放在信贷工作的首位,坚定立足农村、为农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行客户经理、贷款证、联户联保、贷款上柜台等便民贷款举措,增加农村住房、消费、家电、助学等贷款品种,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农业信贷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双赢目标。二是坚持面向城市社区,充分发挥零售银行的优势作用。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已经初步具备了零售银行的雏形,如何在城市社区打造零售银行新形象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要充分依托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和各类市场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和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以“社区金融”为主要特点的服务体系。首先,应以发放社区小额贷款作为开拓市场的突破口,按照做小、做散、做市民的策略,大力支持社区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在此基础上,适应城市社区经济的新形势,大力建设发展金融超市、社区营业网点,并将其定位在信用社社区品牌“代言人”和抢占城区市场的“桥头堡”上,针对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包括各种金融产品在内的高质量社区银行服务,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开展主动、定向和集合营销,并开发各种尽可能便捷的科技金融产品,如支持社区生活的各种自助交易、自助转账、消费信贷以及网上交易的一卡通、社区卡等,树立良好的社区金融形象,满足城市社区经济的多元需求。三是坚持面向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产业主导,农村信用社要把其作为信贷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按照“满足需求、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不断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入。在借助小额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传统信贷支持方式的同时,要加大中小企业的授权授信力度,并大力挖掘、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对信誉好、经营实力强、还款有保证的中小企业可稳步开办票据质押贷款、提单质押、保单质押和与结算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对那些效益突出、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还要积极帮助其引进、吸收高新技术,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巩固发展一批稳定的优质信贷客户。四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杠杆作用。要紧紧围绕产业化经营,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将信贷资金投向从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弱势产业向优势产业转移。要选准着力点,制定分区域、分层次、分行业的信贷支持策略,支持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根据产业化需求,合理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扶持养牛、养猪、养鸡和其它特色高效农业。要积极支持农业基地建设,培植拳头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努力使地区产业向生产现代化经营专业化和产品区域化靠拢,促进“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产业格局的形成。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地方经济布局、发展现状及趋势,把握信贷投向,重点加强对农村工业园区、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扶持覆盖面广,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效益。

三、要在坚持四个面向中注重风险防范,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确保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坚持四个面向,风险防范优先,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规模、质量、效率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强信贷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管好贷款投向,处理好经济过热与信贷投入关系,优化贷款决策,对所有贷款逐户建立健全资信档案,选择效益型产业放款,与政策、市场“隔热”的项目宜慎投入。其次,要管好贷款投量,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力求贷款面广、额小、户多、量大,防止“贷大”和垒大户,并由重放轻管向放管并重转变,重过程向只问结果转变,重建制向重执行转变,确保贷款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优势互补。再次,要管好贷款队伍,加强信贷人员和客户经理的素质建设,大力组织开展以规范管理、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信贷队伍,控制好贷款发放的第一道关口。二是要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培植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加强“信用工程”建设,严格评审程序,建立发展信用评估体系建设,特别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工商、个私、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把“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工程的创建,与防范资金风险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信用单位和个人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真正做到“让利于民、服务于农”,努力塑造互惠互利、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信用关系,建设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环境。三是争取地方党政支持,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各个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到打击农村逃废农信社金融债务、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工作中,形成一个以当地党政为领导,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建立和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和政府协调配合,推进县域担保体系建设,争取商业性担保机构和政府专项担保基金拓展农村信用社信贷担保市场,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和补偿机制,建设良好的经济融资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再循环和持续发展,确保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加快ICT业务发展 篇4

负债业务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储蓄存款是负债业务的核心支柱。为进一步提升储蓄业务经营地位,推动全行整体业务经营可持续、有效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快我行储蓄业务有效发展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始终保持加快储蓄业务有效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属性要求我们对储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容有丝毫动摇和松懈。

一是加快储蓄业务有效发展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前经营环境下,作为以存贷款为主体业务的武汉农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负债业务是全行经营与发展的根基所在,占全行负债总量47%的储蓄存款是负债规模稳定的核心。没有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就难以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难以为中间业务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卓越的市场信用,难以保证全行经营利润的实现。对此,全行上下务必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在资金宽裕时,要想到资金紧缺的可能性;在存款市场份额上升时,要看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在经济快速发展时,要意识到丧失机遇的危害性。二是160亿的储蓄存款对支撑全行业务运营和创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据全行负债规模近一半的储蓄存款不仅为资产业务提供了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也为改善和优化存款

捍卫着其市场份额;建行、中行股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已挑起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趋紧,正抢时间,夺市场,在武汉地区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委托理财浪潮,迅速蚕食储蓄市场份额;农信社、邮政储蓄依托政策优势,与商业银行展开激烈角逐,在农村和部分城区市场给我行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压力;人民币零售业务市场开放步伐已进入倒计时,将给武汉储蓄市场带来更加巨大的冲击。“狭路相逢,勇者胜”。直面步步紧逼的市场竞争态势,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求生存。只有加快步伐,才能求发展。只有不断壮大储蓄份额,才能免遭市场淘汰。

(三)不断拉大的发展差距鞭策我们必须加快储蓄业务有效发展。

2000年以来,我行储蓄工作成绩斐然、亮点频显:存款累计增长83.9亿元,比1999年的余额还多7.77亿元。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创造了超出武汉农行恢复成立20年的增量。储蓄净增额占总存款增量的48.3%。储蓄网点星罗齐布,储蓄网络日趋完善,储蓄产品不断丰富,储蓄客户遍布城乡,储蓄力量更加精干,储蓄营销异彩纷呈,储蓄份额有所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个人业务战线全体干部员工辛勤工作,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愈加明显的发展差距。一方面,与同业比绝对差越拉越大。1999年,我行储蓄存款余额76.1亿元,分别比工行、建行少107.3和37.1亿元。到2004年底,这一差距放大到182.5和110.2亿元。另一方面,系统内位次与武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储蓄工作指导思想是: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储蓄工作作为全行业务经营的生命线,以客户为中心,紧贴市场需求,强化市场营销,优化储蓄工作机制,依托个人优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全面实施客户发展战略,加快壮大储蓄市场份额,全面实现储蓄业务由自然增长向竞争性发展的良性转变。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储蓄业务奋斗目标是:

2005年,人民币储蓄存款净增22亿元,旬平净增12亿元。一季度“开门红”计划10亿元,旬平净增5亿元;实施个人资产业务与储蓄业务联动发展,派生存款比例不低于20%;引进代发工资户500家,代理业务资金流量比上年增长20%;发展专业市场POS机结算特约商户不低于1000家,一季度POS机布放数量不少于300台;开通网银个人注册用户4500户;新增储蓄规模过10亿元支行1—2家、精品所(柜)15个,打造亿元精品所(柜)15个。

到2007年,储蓄经营规模达到240亿元;以2004年为基数,净增额市场占有率提高2个百分点;过10亿元支行增加4个,亿元所增加50个;新增代发工资客户25万户,代发资金流量以20%以上速度递增,资金沉淀率在30%以上。

三、突出重点,大力营销,不断加快储蓄业务竞争性增长

(一)抢占主力储源,把握营销拓展点。

(二)落实差异服务,壮大客户贡献点。

高价值“黄金客户”是金融同业争夺的稀有资源。优化我行个人客户结构,必须抢抓机遇,强力争夺公务员、跨国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医务人员、电力交通行业员工、邮电通讯行业员工、金融行业员工、律师、高校教师、科研院校人员以及有实力的私营业主等十类高价值客户。要充分利用“个人优质客户管理系统”平台,将高价值客户从我行基本客户群中剥离出来,开展重点营销,落实差异化服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个人理财服务。一是设置专门的服务空间。按照《中国农业银行金钥匙理财中心运作与管理规程》改造网点、再造业务流程、实施管理重整,构筑与低端客户柜台服务相对应的理财阵地。二是组建专业的理财队伍。将优秀人材选拔到理财岗位上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经理队伍。三是制订完善的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四提供人性化的理财服务。将我行经营的个人本外币存款、贷款、银行卡、代理保险、基金、证券服务和个人结算组合起来,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订做”金融理财套餐,设计理财计划,发送投资资讯。指定客户经理,向黄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贵宾服务,让他们享受到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优越的服务环境、较高的信用额度、一定的价格优惠等差别服务。年内,各行要将10%的新增个贷客户转化为我行的个人网银用户。另一方面,要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基本金融需求。普通客户占我行客户群体的大多数,是我们的基本客户群体。其

面,规模吞食个人负债客户;要积极引进或开发优质柜面代收代付业务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代收水费、电费、电话费、税费、罚没收入、代理保险业务,拓宽基本客户群体,增大资金流量,提高资金沉淀率。学费代收战役要提前,范围要扩大,要在巩固和扩张秋季代收学费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在春季代收学费市场撕开缺口,并迅速扩大战果;要敏锐捕捉企业改制、职工工龄买断、到期债券兑付、保险分红返还、房屋拆迁补偿等各类临时性、集中性资金投放信息,通过项目运作,一次性锁定机遇性客户,批量吸收存款。

(四)搞好旺季攻坚,抓住揽存关键点。

一季度涵盖元旦、春节两大传统节日,是吸存揽储的黄金季节。一季度储蓄进展快慢,关系每年个人筹资工作成败。因此,全行要严格贯彻落实总、省行和营业部旺季营销活动精神,抓紧时间,步调一致,打好旺季揽储攻坚战。一要加强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行“一把手”要亲自挂帅,精心组织,明确职责,分解任务,抓紧安排落实营销和激励措施;二要充分利用“两节”期间喜庆祥和的氛围,大力开展市场营销。特别是春节前后和春节期间筹资工作,不仅不能放慢和削弱,还要重点加强。要将市场营销宣传渗透到节日庆典中,内抓任务指标,外树农行形象;三要全员营销,倾全行之力力争首季开门红;四要规范柜台服务,确保服务品质。对内,要抓好二线对一线服务,搞好后勤保障。对外,要加强柜面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五要搞好

疑的事实。争夺储蓄市场是各家银行整体综合实力的比拼。但是,不少支行仍然认为储蓄业务就是等客上门,只要服务抓好抓到位就行了。还有的行只谈客观原因,不讲同业份额,甘于落后,在发展计划上讨价还价,在资源配置(费用、人员)上目光短浅,一心向“短、平、快”项目倾斜。“三比三不比”,比同期、比计划、比困难,不比同业、不比速度、不比贡献。上述错误思想和行为,必须迅速改进和扭转。

(二)激励政策要兑现。

近几年来,储蓄口子尽管出台了很多激励政策,但部分行以费用紧张为由,该给的维护与发展费用不给足,由此引发经营导向上偏差,必须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校正。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人业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既定的储蓄奖励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确保政策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完成营业部计划、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的支行按1万元/行标准给予奖励;年底,对完成储蓄计划、旬平计划,当年净增额第一名的支行给予8万元奖励,并在城区完成两项计划的行中(含东西湖),另按净增额择优评选2-5名分别给予5万、4万、3万元、2万元奖励;对完成储蓄旬平计划、时点计划,当年净增额前二名的郊区支行,分别给予4万、3万元奖励;末,在完成及旬平计划的前提下,对储蓄存款全员人均增量居全行前三名的支行分别给予6万、5万、4万元费用奖励;对完成计划,当年底无倒挂网点的支行给予1万元费用奖励。三是提升个人业务项目运作能力,设立项目开发奖。

1《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人业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曹行长在“2004年全市农行个人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优选人员,充实个人客户经理岗位,杜绝岗位虚置和职责悬空。

3、严格落实个人客户经理考核管理。

依托“个人优质客户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个人业务客户经理管理办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兼顾发展的原则,将系统分离出的优质存量客户分配到点,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明确定位、核定任务、量化考核、按月兑现,充分发挥个人客户经理主动营销优势;

4、全面实施大堂经理服务制度。

今年元月1日起,全行公开选聘的首批19名大堂经理已正式上岗服务,各支行要按照《大堂经理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管理,并以此为契机,按照营业部关于“大堂经理配置方案”的要求,在部分有条件的营业网点继续开展大堂经理服务。与此同时,要全面推广储蓄专管制。每个网点必须明确1名副主任或人员专司储蓄业务开发与管理,年底视业绩情况按副主任待遇考核兑现,以切实增强网点个人业务营销管理力量。逐步形成客户经理积极开拓、大堂经理热情接待、柜面人员优质服务的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个人业务营销由被动防守向主动进攻的全面转变。

(四)优质服务要落实。

必须加快拓展投行业务 篇5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都出现了新的态势,在这种新形势下,银行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转型,正处在经济换挡期、结构调整振动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中国银行业,依靠传统和规模、高速扩张的经营方式是走不下去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互联网技术逐步深入金融行业,外部环境要求银行业必须改变。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化解产能过剩和金融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风险,已经获得了共识。未来,在看清现实的基础上,必须马上行动,推动改革。关于金融改革的一些动作,现在该行动了。加快拓展投行业务,正是应对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有力抓手。

投资银行业务以其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高效化等突出的特征,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并通过投行产品与服务的切入,打开业务局面,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传统产品服务的拉动效应。这种不占用商业银行自有资金的业务,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思维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升了经营能力,加速了资产的周转与运营,分散了资产经营风险,并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

投行业务的五大优势

一、效率优势。投行业务中非常注重的一点是机会的把握能力,除了前瞻性预判做好准备外,还需要灵敏的反应和快速高效形成解决方案,并且很可能需要在瞬间出现转机时刻快速执行。因此,高效性亦成为了投行的一个有效竞争优势。

二、效益优势。作为投行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以及所形成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与难复制性,该项业务的收费将可带来商业银行的最大化收益,并带动其他传统业务的开展,拉动效益显著。

三、理念优势。相区别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思维,投行业务的开展需要预判市场、预测未来、预估发展态势,并且需要动态的调整模型、数据与结果,需要有一种前瞻性的理念,否则将会因准备不足而与转瞬即逝的机会失之交臂。而这种理念,则需要培养超前意识,不断的跟踪观察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为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这将在业务上形成先发制胜的效果。

四、营销优势。投行产品与服务是非标准化的,投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是基于需求去拟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创设产品与交易,综合化匹配需求的。相对于推销即便是组合式推销固有的产品而言,这种模式更切合客户的要求,更能受到客户的认可,更有利于获得业务机会,营销的优势就更明显。

五、产品与服务优势。投行的产品与服务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个性化的拟定方案,创设产品与交易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这些产品与服务需要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经验,需要解决的是一揽子的综合需求,这是既成的商行产品模式所无法替代与完成的。

对商业银行促进与完善的五个方面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实现综合化经营。并购顾问与融资、股权投资与融资、资产与债务重组、夹层融资、债券承销、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战略顾问、经营管理顾问、综合性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无疑将大大丰富并完善商业银行的产品线和服务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多方面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更多的业务收入。既有投行业务,又有商行业务,既可以满足一般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又可以针对特定客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的需求提供顾问服务与产品服务,还可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降低风险、提高资产收益,进而实现综合化经营。

二、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趋于同质化,仅能拼价格、拼关系的产品与服务推销环境下,融入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解决方案与创设产品交易,便能在竞争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投行开路、商行跟进,进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三、加剧竞争,分化阵营。开展投行业务将直接加剧商行之间的竞争态势,并决定在竞争中的位置。纵观国内商业银行,较早、较好开展投行业务的机构如建行、工行,其通过投行手段“俘获”的客户就较多,议价能力就较强,中间业务收入就较多,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相对就越强。

四、分散风险,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投行业务组成部分的资产证券化、表外理财业务等,通过将自身持有的债券、贷款、票据等资产证券化卖给其他投资人,实现资产的出表(资产负债表)或表外管理,如银行将期限较长的城建贷款卖出或证券化。腾出信贷规模向多个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从而降低资产的行业集中度和期限集中度,实现风险分散,并可通过资产流动性管理,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五、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用好投行这把尖刀,引入资产流动性管理的理念,将收益较低的票据、贷款等卖出的同时,将收回的资金投向于收益更高的资产,支持贡献度更大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大大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

投行业开展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业务模式单一,产品缺乏独创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产品主要有咨询顾问、理财产品开发、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比较单一且缺乏持续性。这与我国政策对商业银行限制有关,国外投资银行广泛开展的证券承销与经纪、资产管理等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无法直接开展。同时,银行业受国际经济形式和国内货币政策影响较大,业务发展比较被动。未来,我国也必将走向金融综合经营的道路。发达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限制取消后,往往会强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如美国银行在收购美国信托和美林证券后,形成了集银行、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为一体的全功能平台,大大提升了综合竞争能力。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综合经营环境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风险防范意识欠缺。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风险管理上,大都采用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没有对投行业务与商业银行其他业务进行组织和体制上的风险隔离。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尚处于投行业务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结合阶段,伴随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范围的拓展和深化,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难以阻止内部业务交叉经营的风险传导、蔓延和恶化。商业银行应该转变思维,积极建立自上而下的投行业务风险控制体系。

三、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缺乏。国际先进银行对投行业务多采用事业部模式,实行单独的业务拓展、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政策,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开展投行业务所要求的能力较不匹配。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行业务人才培养机制,且广泛分布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客户经理对投行业务理解层次较低,也不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的传统激励机制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开展投行业务的几点对策

一、实施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商业银行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切实根据自身状况,挖掘自己的潜在和独特优势,确定投行业务的侧重点。应积极开拓出新的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所处的行业地位,有针对性地确立投行业务发展重点,积极打造自发展领域,对开展投行业务实施战略化定位,强化产品创新、优化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潜在需求的挖掘,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二、确定有效的市场定位。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应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选择业务发展重点。可以优先发展与传统业务关联密切的投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等,积极利用己有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确立投行业务方向,找准自身市场定位,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投行业务。可以积极拓展与大型企业客户的业务关系,深入分析其业务需求,培育稳定的长期往来关系;重点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挖掘其潜在需求,尽力开拓中小企业投行市场。

三、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现阶段,综合经营模式是大多数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选择,这种经营模式的设立相对简单,可以依托银行内部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发挥协同效应。金融控股模式和海外合作模式虽然不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主流模式,但是,在银行业综合经营趋势下,银行业的竞争将大大加剧,加之国内金融市场日趋开放,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将使得商业银行更具竞争优势。未来,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投行业务经营模式。

四、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首先,应健全外部监管制度,现阶段国内许多金融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成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发展的束缚。有必要根据市场化规律和现实需求,适时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其次,应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投行业务的经营风险远高于银行简单的结算、代理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尤其应该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和隔离,积极分析和研究开展投行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预案,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并建立独立的防控系统。要加强资金管理,避免信贷资金与投行业务资金混淆;要严格投行业务操作流程,如实披露相关信息,促进外部监督;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专门针对投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防患于未然。

农村信用社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探讨 篇6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 为客户办理代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 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三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 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 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代理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 品种多达260多个, 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 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发布2007年报的银行中, 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 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 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 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2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但是在农村信用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信用社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 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 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产品没有竞争优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 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代理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 品种单一, 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 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从某县农村信用社近两年中间业务收入看, 年实现收入521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为0.17%;年实现收入为1283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为0.34%, 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非常之小。

3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笔者认为导致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信用社虽然经历了50多年发展, 但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人民公社, 到农业银行, 再到人民银行, 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 几经变动, 数次反复, 使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 由于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 网络普及率极低, 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 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 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 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 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 而农村信用社一直面临着家底薄, 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 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信用社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 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 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4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 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 农村信用社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 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 摆脱农村信用社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4.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 农村信用社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信社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 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 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 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 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 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 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4.2深入调查、研发产品

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 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 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 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 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 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结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 从实际出发, 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 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

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还要贴切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 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 不能一哄而上, 一哄而散。农村信用社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 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 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4.3改进设施、培养人才

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 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 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 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 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 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 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 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 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 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 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 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 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 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4.4强化营销、加大宣传

信用社应系统地开展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 向社会推荐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 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一是推行一体化营销策略, 实现中间业务综合化经营, 做到集中营销与分散营销相结合、重点营销与全面营销相结合、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要把优化营销手段, 改进营销策略作为抢占市场份额, 促进农信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因地制宜、全面宣传。农信社经营机构多数位于“三农”之地, 劳务输出旺, 并抓住元旦、春节前后大量务工人员返乡, 资金回流的契机, 有的放矢地进行新产品的宣传, 组织人员在营业网点、途经车站、街头巷尾, 摆摊设点, 宣传咨询, 放送资料, 千方百计做好宣传工作。

4.5协调关系、强化内控

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是中间业务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农村信用社应特别注重对中间业务的规范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运作方案, 真正把中间业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做到有章可循, 执章必严, 违章必纠, 合法经营;二是要建立一整套中间业务运作的管理制度, 如业务发展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制度等;三是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对中间业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要加大稽核监督力度, 适时对中间业务进行常规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 把监督机制贯穿到中间业务的始终, 确保中间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

参考文献

[1]寇慧海.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对策[N].河北经济日报, 2007-04-11.

[2]王树祥.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拓展中间业务[N].金融时报, 2005-06-30.

[3]杨代平, 龚卫东.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障碍与策略[J].南方金融, 2004, (01) .

[4]马素玲.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

[5]袁护平, 沈平春.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04, (08) .

[6]何羽.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07) .

[7]林峰.对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现状的思考[J].江苏商论, 2004, (07) .

[8]高彬, 孙宝林.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内在因素及其治理[J].中国金融, 2004, (18) .

[9]李梦觉, 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 (03) .

加快ICT业务发展 篇7

华为于3月17日启动了为期7个月、超过三百个城市的企业业务ICT巡展。巡展线路不仅覆盖了全国所有直辖市及省会城市,还覆盖了超过350个地级市,累计行程预计超过10万公里,创华为ICT巡展史上里程、规模之最。

华为中国地区部副总裁、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董明在大会致辞时说:“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市场上成立4年以来,得到快速成长。2014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40%,跨越百亿收入的市场台阶,在成功的道路上树立了关键的里程碑,已成长为中国政企行业ICT市场的领导者。”

华为北京分公司企业业务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苗实说:“华为以敏捷网络提升联接体验,以业务驱动的分布式数据中心随需应变,以4K高清联接极致体验,以融合通信提高决策效率,将坚持聚焦ICT基础技术创新,助力全联接时代的行业ICT转型。”

据介绍,华为企业业务近几年在北京大规模发展,ICT解决方案在各行业广泛应用。2014年华为在北京教育行业实现持续性突破,先后参与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北京交通大学高性能计算、北京东城区教育城域网、北京大兴区教委云存储、延庆教委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持续为客户创造了价值。

加快ICT业务发展 篇8

信息技术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俄罗斯ICT市场分为信息技术市场和通信市场两个领域。2011年,俄罗斯信息技术市场规模达到了6490亿卢布,比2010年增长了14.6%。2011年,俄罗斯ICT市场规模呈现大幅上涨的领域主要有软件和服务,但设备市场规模却呈下降趋势。到2013年,信息技术市场规模将迈向8000亿卢布。2011年,个人计算机总销售数量达到7444万台(同比增长20.2%)。在2010年时,市场分析人士预测,2013年以前,每百人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将达到62.9台。随着收入不断提高,俄罗斯居民对诸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开支将不断增多。

ICT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从2010年的4.3%到2011年3.9%),通过发展ICT产业,俄罗斯的GDP在不断上升。2011年,俄罗斯成为了宽带发展前十名的国家,也被公认为是用户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平均增长超过了200万人。在感受了宽带上网的优势后,俄罗斯的大部分互联网用户都在期望高品质的宽带接入服务。宽带为用户获取最为现代的信息通信服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俄罗斯宽带接入市场增长率不断提高,到2011年年底,每百个居民中宽带线路达到了40条,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60条。目前,光缆通信线路宽带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借助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的无线宽带也将获得极大发展。

俄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011年,俄罗斯通信服务市场总额约为14380亿卢布,比2010年增长了6.1%。近几年来,俄罗斯固定通信市场趋近饱和,用户纷纷转向使用IP电话和移动通讯。尽管移动通信普及率已经达到高峰值,但SIM卡移动电话数量在2011年增长了9.3%,达到了2.6亿部,每人拥有近2部手机。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固定通讯市场的饱和进一步减少了固定电话设备的数量,2010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为31.4部,2011年,这一数量减少为每百人31.1部。

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通信线路数字化建设工作,包括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并积极组建新的通信线路。正在建设当中的光纤通信线路也将装配有最为先进技术的设备,这将大大增加通信线路容量,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通信服务。

从投资角度来看,世界银行认为,俄罗斯的ICT产业在金砖五国中最具发展前景,因为其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人才资源。正是基于此,在俄罗斯的许多直接和风险投资基金会才会积极投资于IT和ICT领域。而且,由于该领域的初期商业模式比较单一和清晰,项目投资往往只需要几千美元,这为那些既想投资又没有很多资金的人开辟了道路。信息技术本身与很多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其投资的吸引力必然会高出其他许多行业。最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投资项目的回报率高,回收快。俄罗斯已经成功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统一系统,即电子交互系统。

而且,政府还给与大力支持,俄国家杜马通过了一项关于暂时降低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缴纳保险费率的法律,该领域企业保险缴纳比例从原来的34%降低到14%。目前,俄罗斯政府正在拟定措施,进一步降低该领域企业保险缴纳比例(小企业从26%降低到20%,其他类型企业从34%降低到30%)。从2011年1月1日起,大众传媒领域的企业也相应降低保险缴纳比例。

上一篇:排列问题教案下一篇:区检察院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