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企业转型战略举措
蔡家坡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张海建
科学发展、富民强县,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必须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岐山县牢固树立“项目决定发展,招商决定未来”的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项目实施,有效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累计引进陕汽微型车等项目396个,发展非公有制企业2000余户,年均完成工业增加值43亿元,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是做好招商引资的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岐山作为关天经济区黄金道上重要的城市节点,把蔡家坡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投资平台,引导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开展项目合作,寻求发展空间,实现全县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一是突出园区招商。重点围绕陕汽30万辆微型车项目建设,开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招商,成功引进金鼎铸造、乐泰公司车桥铸造及零部件加工等产业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打造西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围绕建材工业园建设,大力招引纸箱板包装材料、空心砖节能墙体材料、环保活性石灰等配套生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成功引进海螺水泥、七星矿业石料加工等重大项目。围绕周文化大景区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招商,成功举办周文化艺术节、岐山名吃美食节,凤凰山综合开发和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相继建成,周公庙景区面积扩大10倍,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深度发掘周文化内涵,依托周公庙景区和北郭民俗村,搞好中华姓氏园、周易馆和文博馆等项目包装推介,吸引客商投资建设。二是突出产业招商。建设以蔡家坡为龙头,以县城为支撑,重点镇环绕的城镇群,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县城主要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来招商,突出人文特色,引进品牌项目,建设岐山的商贸、文化、旅游、人居区。蔡家坡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来招商,建设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重要产业基地,打造千亿汽车产业集聚。突出岐蔡公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和雍川镇的产业优势,建设以体育器材、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为主导的产业园区,打造岐蔡一体化重要节点,超常规推进蔡家坡、凤鸣镇同城化发展,加快推动岐蔡一体化发展和撤县设区步伐。三是突出企业招商。岐山既拥有陕汽、法士特集团等国际品牌企业,也有斯美特、华祥、七0二等一大批国内和省内著名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将企业推向招商工作的第一线,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在招商引资中拓展品牌、扩大生产,实现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密切联系企业,心系企业发展,切实为企业搞好协调服务,从舆论导向和政策引领上引导广大企业联大靠强,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配合企业改制,吸引客商进行有偿开发,盘活闲置资产,做大经济总量;鼓励优势企业主动出击,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战略投资合作者,加速企业集聚,迅速形成汽车零部件、建材等行业“龙头”,为实现区域性行业领军奠定基础。
——创新举措、优化环境是开展招商引资的生命线
“十二五”时期是岐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政府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意见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扩大岐山
影响,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坚持资智并举。招商引资必须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全面提高招商人员的交流能力、敬业精神和素质涵养,形成为人才着想、为人才服务,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学会招人、招情、招心的本领,更好推动引资和引智。在注重引进资金、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品牌,达到“引一个项目、出一批人才、强一方经济”的目的。树立引智就是引进资金和引进项目的理念,制定出台相应的招才引智奖励办法和人才优惠政策,用灵活的奖励机制吸引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使经济发展有更加可靠的人才支撑。实现引资与引智的“双赢”。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招商引资脉搏,积极有效地促进招商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做好优势资源调研、市场需求等招商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建立与市场互动的资源储备。按照省、市、县发展规划,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在谈一批、新建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管理机制;招商引资项目包装必须符合资本市场的需求,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营销意识,对前景好、带动性好、能够延伸产业链的项目进行包装;积极与投资方进行洽谈,借助举办和参加西交会、西洽会和农高会等,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促进项目签约。三是坚持环境安商。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成败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集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从制度建设、优惠政策兑现、落实服务承诺制度入手,树立诚信政府形象。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投资商座谈会,企业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会,积极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投资客商营造“岐山是我家”的温馨环境;坚持投资环境指数测评制度,认真征求投资企业和客商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投资者的意愿和呼声,切实营造“敢投资、能赚钱、保安全”的和谐发展环境。
——统筹兼顾、转变方式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的关键
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转型突破的必由之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的关键所在。一是把招商引资的持久战与攻坚战相结合。近年来,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岐山,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和快人一步、合力攻坚的决战作风。在周边各地竞相比环境、抢客商、拉资金、争项目的态势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甩开追兵、靠近标兵、实现弯道超越,就必须在招商引资的持久战中打赢招商引资攻坚战,赢得最终的胜利。始终坚持招大引强、招才引智的招商引资理念,灵活运用“产业招商”、“以企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等招商战术,围绕构建汽配产业、建材产业集群,注重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和产业高端项目,纵向拓展招商领域。二是把政府主导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在以往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政府主导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官方媒介,宣传我县的优势资源、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和政策优势,着力提高我县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培植县内各类行业协会,加大县政府驻外办事处、商会、行业协会和各大企业驻外机构的扶持力度,积极与各类投资中介机构建立有偿合作关系,利用其掌握的信息量大、招商专业性强、组织网络覆盖面广、招商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招商引资服务,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三是把园区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按照打造产业化园区的目标,加快汽车工业园、建材工业园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以园区为平台、为载体,以陕汽、法士特、海螺等集团公司为依托,以企招商,吸引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驻园区,投资兴业。策划一批产业配套招商项目。按照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产品结构,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大基础配套招商力度,按照现代工业的标准,把路网框架建设与具体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同等对待,注重培育园区的商贸功能、人居功能、市政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健全机制、强化奖惩是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保证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是广东产业战略转型的主力军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并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无论是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还是以韩国、新加坡及台湾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或地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在世界高端产业居于领先地位的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占领相关产业技术的制高点, 成为各个经济强国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而拉美国家发展的主要教训则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 忽视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创新, 缺乏主导产业支撑, 没有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因此在国际低端产业大规模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冲击下, 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相继出现产业空心化,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陷入衰退, 社会矛盾加剧并引发政局动荡, 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的持续发展, 陷入所谓的“拉美陷阱”。
目前, 广东应该对产业转移的三种趋势引起重视:一是外企为降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 有将低端产业加速向欠发达国家和我国内地省份转移的趋势;二是本土企业为降低交通运输等物流成本, 有将主营产业加速向内地市场中心转移的趋势;三是央企为实现结构调整和战略布局, 有将重大产业加速向沿海经济中心转移的趋势。从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 广东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可以将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 使之成为淘汰落后产能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一条重要路径, 从而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使之成为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业附加值, 推动产业升级, 实现技术和现代管理扩散的重要源泉, 为广东全面提升产业和经济国际竞争力,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产业战略转型需要依靠和发挥中央企业的重要作用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力度, 央企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巩固和加强。在2009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 中国共有43家企业入围, 其中内地34家、台湾6家、香港3家, 而在内地34家企业中, 央企就有31家。央企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推动国民经济战略转型的主力军, 在今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央企对于广东增强国际竞争力, 建设第一经济强省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发布的中国500强企业中, 37家在广东, 其中央企只有8家, 但其营业收入总和却达到7226.8亿元, 占37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41.5%。央企实力雄厚、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资源整合能力强, 对相关配套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央企在广东投资建设重大项目, 对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特别是在广东产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对于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 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广东需要抓住央企战略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更加注重引进央企总部或区域性公司。根据国家对央企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近几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 央企的重组兼并、业务整合以及区域布局将加速变革并常态化。2008年, 国家对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中国联通总部随即迁入上海;同年, 中国电信将114业务拆分独立运作, 成立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公司, 总部也设在上海。从广东的情况看, 宝钢重组韶钢、广钢, 在广州设立广东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在花都建设东风本田总装厂, 随后设立东风乘用车有限公司, 带动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加速落户广东, 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中科炼化项目落户湛江, 必将大大提升广东石化产业的竞争力, 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下游延伸产业的蓬勃发展。
广东产业战略转型需要大力培育和壮大本土大型企业
广东本土大型企业根植性强、市场化程度高、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强烈意愿, 是推动广东产业转型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但这些企业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自身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 大多基础差、底子薄, 既没有央企那样的强大基础, 也没有跨国公司那样的雄厚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广东本土大型企业仅仅只是大, 离所期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还相距甚远。目前广东只有广州汽车、深圳华为、深圳中兴、美的电器、比亚迪、格兰仕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竞争, 但无论是创新能力、技术储备, 还是管理水平、营销模式, 与同行业国际巨头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日益细分的产业分工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中, 本土企业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兼并重组, 加强自主创新, 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需要在政府的细心呵护和大力扶持下做强做大, 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广东产业战略转型需要重视引入跨国公司
一般说来, 受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税收制度以及语言环境等因素制约, 跨国公司很难将公司总部迁往他国 (瑞典爱立信公司曾一度将公司总部迁往印度, 后迫于政府和民众压力, 在获得政府税收减免承诺后又迁回瑞典国内) , 但出于到业务发展需要, 跨国公司都会在本土以外地区设立区域总部。广东应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侨胞众多的人缘优势、广阔便利的市场优势、经济大省的辐射作用以及与东盟合作的良好势头, 积极争取跨国公司在广东设立亚太区、东盟区或中国区总部, 为跨国公司高端产业投资广东抢得先机。
政策建议
(一)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关系广东长远发展, 对于促进产业转型、提高自主创新、增强竞争能力以及实现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建议更加重视、加强领导, 鉴于央企级别较高、跨国公司沟通较难的实际情况, 需要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 同时设立高水平、高效率、专业化的具体工作机构,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项目落实等工作。建议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决定》, 建立广东省政府与央企高层定期会商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 完善与跨国公司的沟通交流机制。
(二) 解放思想, 以开放态度正确对待引进央企。
理性看待引进央企的利弊, 研究制定与央企合作的政策措施, 在充分利用央企资本雄厚、技术先进、产业主导性强等优势的同时, 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促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如在合作时要求尽快在广东注册成立独立法人的公司, 以留住地方税收, 明确与央企合作的股权结构, 尽快争取主动等。主动“走出去”到京推进广东与央企的合作项目, 同时要从长计议, 选准具体的合作地域和项目。
(三) 务实推进, 加大国企改革力度。
要坚持“有进有退”的指导方针, 加快兼并重组和战略调整, 切实改变省属国有企业经常出现的主业不清、方向不专、实力不强、后劲不足的现状;着力改革企业经营模式和干部管理方式, 务实推进资产经营公司交叉持股, 认真落实企业经营者取消行政级别和董事会聘任制度, 健全完善决策监督机制;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方式, 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功能;稳健推动省属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 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省属国有大型企业。
(四) 整合资源, 大力扶持骨干企业。
要遴选一批基础较好、实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领先、产品市场前景较广的本土大中型企业, 通过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和财政资金, 在土地、税收、投融资、产业政策、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资本运作、资产重组、增资扩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促进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五) 创新机制,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近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2014(第五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中国钢铁企业转型之路该怎样走,成为此次论坛普遍关注的焦点。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指出,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存在三大矛盾,产能过剩、经营困难与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组织结构不合理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产能过剩是我国当前钢铁行业的主要矛盾。”
与此同时李创新在论坛中提出了钢铁企业转型的五个有效举措。
第一,推动环境经营。提倡环保有助于企业提升品牌价值,消除产品的绿色“壁垒”,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推手。同时,环境经营可以降低环保政策带来的经营风险。例如2003年,广东冠昌钢业有限公司在成立初期,就率先在揭阳环境保护局办理了《广东省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类管理和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排放,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清洁生产,与所在环境和谐共存。
第二,加快结构调整。通过延伸产业链、做专做精,把专业化、有特色的战略取向落实到产品开发、标准与用户规范同步衔接的各个环节,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结合国外的发展历程、国内发展机制的变化来判断,推进兼并重组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另一种方式。在未来十年,兼并重组将是中国钢铁产业的重要转变,中国钢铁产业版图将发生巨大变化。
第三,促进开放发展。这包括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实现产品与资源的国际化、工程和装备的国际化、科技研发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2008年广东冠昌钢业有限公司由初期的不锈钢制品国内贸易转向了冷轧不锈钢的国际贸易市场,产品远销越南、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东南亚国家。
第四,创新经营方式。这包括优化物流方式和发展电子商务。李新创认为,我国钢铁产业在优化物流方式上仍有很大空间。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国内已经有很多钢铁企业参与其中。广东冠昌钢业有限公司通过阿里巴巴这个国际贸易平台,与多个国家的客户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第五,强化管理效益。进入“十二五”以来,虽然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全行业还没有形成通过管理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氛围,在一些新兴起的管理领域差距还较大,如集团管控、财务管理等方面;一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还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固化下来。这些都是今后钢铁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点领域。
2010年,是山西移动公司持续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之年,更是企业加快转型步伐的关键之年。电话营销室作为呼叫业务分公司的一个部门,同样要为推进企业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作都是琐碎和辛苦的。上到领导,下到员工,大家都携手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当前,为了能达到转型发展后的工作要求,部门领导加班加点开会讨论、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管理人员也在保证自己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与访员一样做定量的外呼问卷;基层员工更是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积极参加业务培训,迅速提高自身素质。面对企业、行业信息化的新商机,为了不断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公司要不断构建新的应用体系。当前,我公司 ** 新系统准备上线,负责新系统的同事们不辞辛苦调试着系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的就是能够让营销系统如期平稳上线。
以信息化助力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移动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移动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紧紧围绕公司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新的业绩,努力为公司转型做出新的贡献。
实施名牌兴区战略加快骨干企业膨胀
《实施名牌兴区战略加快骨干企业膨胀》。这个意见我们酝酿了很长时间,是经过反复考虑、反复琢磨,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们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台的。我先把实施名牌兴区战略和扶持骨干企业膨胀的一些想法给大家再汇报一下。我们出台这个意见,实施这一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和具体打算。
第一,必须坚持工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方针
经技区的经济发展,过去是靠我们工业大企业支撑发展起来的,今后的发展还得靠工业大企业的支撑和推动。没有大企业,就没有全区的经济规模,更没有我们的经济实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实力主要是看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的规模有多大,经济实力有多强,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地区没有大企业,谈不上有大发展,更谈不上有多大的经济实力。因此,我们管委反复研究确定,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兴区、工业强区这一方针,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精力、主要力量也都要放在扶持骨干企业上,放在实施名牌兴区战略上。管委作了一个规划,就是到2010年,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4件,山东名牌产品20个,山东著名商标20件。这是一个底限,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规划到2010年,全区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10亿?2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3家,20亿?30亿元的企业争取达到1家以上,30亿?40亿元的达到1家以上,超过50亿元的达到2家以上。这是一个初步规划,能不能实现这个规划和目标,关键就在我们今天请来的这些大企业家。我相信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采取切实措施,全力实施骨干企业膨胀和名牌兴区战略
一是奖励骨干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刚才徐主任传达了文件,奖励企业,就是年销售达到5亿元以上或上交税金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这个规模的企业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奖励;同时奖励法人代表,就是指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或上交税金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代表。奖励的目的在于,鼓励我们的企业,就是要在全区形成一个“依法纳税有功、诚信纳税光荣”这样一个氛围。企业要依法纳税,奖励或不奖励都得纳税,但从管委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形成一个氛围,要奖励依法纳税的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要奖励诚信纳税的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这是我们的一个目的。
二是鼓励争创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这一点市上已经有规定了,我们管委要大力支持。今年工商局、质监局都制定了一些方案、规划,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企业来讲,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就是知名度、信誉度、影响力,就是效益。我们要积极争创名牌、争创驰名商标,对此市政府有奖励,管委还有配套奖励。去年,××××、××××、××××等都创出了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市政府已经奖励了,我们也要马上兑现。
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管委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每年财政固定拿出500万元,实行滚动发展,基金越滚越大。基金的使用我们还要制定一些具体的办法,主要倾斜于自主创新搞得好的企业。这部分资金滚动使用我们到时要收回,另外还要无偿给一部分。前不久,我到韩国去,看了十几个企业,很受启发,有不少企业的科研所搞得都非常好,政府对科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们也是有偿使用。韩国政府给予企业科研经费有偿使用是25,另外75在有成果、有效益之后是要收回的,然后进行滚动发展,鼓励企业创新。韩国企业科研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最少也是20,多的高达70。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抓好我们的科技工作,希望所有企业都要重视这件事,管委要给企业以大力的支持。
四是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我们经区上市还没有破题,希望明年能够破题。今年,已有3家企业正在筹备,争取尽快进入辅导期。对上市问题,大家一定要解放思想,向医用高分子集团学习,通过上市融资,促使企业快速扩张。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下去,希望认识到的企业要抓紧,还没有认识到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个事的好处。
1 深刻认识“走出去”战略的内涵与时代背景
“走出去”战略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 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对外开放思想时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经验教训, 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规律的高度, 明确指出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国策, 并科学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内涵, 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发展格局。因此, “走出去”是贯彻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对“走出去”战略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与贯穿, 其中提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等多种论述。
如今,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必须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 主动地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产业链延伸与实施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 增加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改变在国际市场中的被动角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特别是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中绝大多数传统产品占世界总量50%以上, 如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 引导产能过剩的建材企业实施资本“走出去”, 到有市场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兴办实体, 探索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资源配置, 以更领先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 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互动中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中国建材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的跨越阶段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建材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随着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 产品质量与功能的不断提升, 对外合作贸易得到较快发展, 在出口产品、技术装备和承包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中材国际在全球五六十个国家与地区承建了各种规模不同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也在多个国家承建了浮法玻璃生产线。
总体上来说, 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已经由以产品为主开始向资本阶段跨越。
早期是产品“走出去”, 即产品出口。由早期以国外贴牌生产、来料或委托加工贸易, 坐等客户上门为主的被动式加工产品出口, 发展到出口权完全放开, 企业主动寻找国外买家为主的产品出口, 再发展到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 直接订货或成为外商稳定的代理商。产品“走出去”初期阶段是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居多。
中期阶段形成了网点式“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设立销售公司或办事处, 既服务当地代理商和客户, 也寻求机会出口销售自身的产品。进入这一时期, 企业已经具备了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的意识和具有了国际化的意识, 虽然仍属于产品“走出去”的范畴, 但已经萌发了企业真正“走出去”的思想基础和奠定了“走出去”的未来通道。
后期是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我国建材工业经历了技术装备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生产, 再到成套技术装备整体走出国门的巨大改变和进步。当前, 我国不仅主要建材产品产能均已占到世界50%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大国, 而且水泥、玻璃、玻纤、陶瓷、石材加工以及墙材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达到, 有的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中材集团、中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广东柯达集团、双鸭山东方墙材集团等, 已能够为国外客户提供成套设备的一条龙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的“走出去”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 资本“走出去”时机已经成熟, 并将成为主旋律。即真正到国外投资经营企业。以水泥行业为例, 由于整条生产线建设带动了技术、装备和劳动力出口, 许多国家都已肯定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只要我们迈开双脚, 国际市场就在眼前。如冀东集团联手中非发展基金在南非建设水泥生产线;同力水泥在莫桑比克建设水泥生产线;华新水泥控股子公司———华新中亚投资 (武汉) 与塔吉克斯坦亚湾水泥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水泥生产线;海螺水泥正在印度尼西亚独资建设日产3 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配套的水泥粉磨站;中材集团收购了印度的一家水泥企业等, 都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玻璃、玻纤、墙材等领域也有一批项目进入了国际市场, 如巨石集团今年5月18日在埃及建成投产的年产8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 就是代表性的项目。总之, 技术装备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国外市场需求, 加之国内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因素, 说明了“走出去”时机已经成熟。
3 建材企业加快资本“走出去”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虽然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已经启动并迈开了步子,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出去”, 尤其是资本“走出去”还必须加快步伐。单靠产品、网点式、成套技术装备“走出去”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建材工业国际化的需要, 我们必须以投资或并购作为未来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切入点。使“走出去”真正迈开双腿, 使国际市场的占有名副其实。
“走出去”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 国际间的市场更加开放,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进一步加大, 在国际市场和资源配置中能否取得主动与增加份额有赖于国际化程度。只依赖于产品输出、原料输出的“走出去”既不持久又不经济, 必须改变, 由输出到“走出去”占有资源, 配置利用资源。
“走出去”是我国建材行业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建材行业在经历了“跟随”和“追赶”阶段后, 已进入了“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阶段。建材行业, 特别是一些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已着手研发, 瞄准超越。我国的工程技术力量在世界上最雄厚, 我国工程建设的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 在“走出去”条件已经具备的同时, 作为主要产品产量占全球50%以上的生产大国, 既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 又肩负为世界建材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由此, “走出去”是我们当代建材人的历史责任。
“走出去”是我国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积极举措。我国主要的传统产业绝大多数产能过剩。2012年底, 我国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3.7%和73.1%, 已经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近两年来, 随着产能新增, 产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 行业总体利润趋向下滑。但受过分乐观的市场预期以及一些地方政绩观等因素影响, 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 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缺乏各种建筑材料, 缺乏发展建材工业的人才和技术。因而“走出去”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 减少国内的资源浪费, 又能解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程技术资源短缺、产品紧缺的现状, 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发展分割的局面, 使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布局更加合理。
我国投资结构调整和建材工业面临已经出现的“进出口”之间逆差, 决定了“走出去”的紧迫性。建材工业发展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关联性很大, 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增速减缓到19.6%, 2014年以来,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持续放缓, 上半年为17.3%, 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尤其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仅增长12.7%, 这对于下半年及明后年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于受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较大的建材工业来说, 影响将会更大一些。虽然中西部铁路、城市管网、棚户区改造、水利、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等民生工程的继续开展, 以及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实施, 仍会对建材工业增长提供支撑, 但从根本上来说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更多地投向产能过剩的行业, 这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从根子上提出了必须迅速转到境外去发展。
另一方面, 建材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建材企业制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正在减弱, 从税率来说, 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几下降到百分之几甚至是零, 优惠不再;从汇率上来说,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强;从利率上来说, 目前制造业多为高负债企业, 且中国的银行利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此外, 国内原材料资源愈发紧缺, 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国外针对中国建材产品出口的反倾销、反补贴“双反”浪潮愈演愈烈, 进一步挤压了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生存空间。例如水泥出口由2006年的3 613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1 200万吨。由此, 已经连续二十多年出口额高于进口额的状况, 于今年7月份首次出现了进口建材及非金属矿197.8亿美元、出口190.3亿美元的逆差。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 “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4 中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有着客观的市场需求, 具有可操作性
海螺、重庆复合材料等领军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证明, 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建材企业的资本“走出去”不仅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一是因为全球经济动荡和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对外投资机遇。当前, 世界经济的多极与多元化, 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尤其是十八大后, 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更加注重经贸合作, 提出更高层次的开放策略, 与许多国家达成一系列经贸合作协定。政府鼓励我国具备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必将出台与逐步完善一系列的“走出去”的鼓励政策, 这必然会为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 资本流动性明显放缓。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资金紧张, 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大对其投资力度。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 海外投资成本也不同程度地降低, 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加快海外投资与并购的重大机遇。三是我国建材产业本身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建材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的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金实力, 以及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打通了一些国外市场渠道, 为资本“走出去”已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四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巨大。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市场出现萎缩, 但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中东等世界新兴经济体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当前, 这些新兴国家市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期,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材的用量大, 他们的建材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阶段, 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提供了时间与市场空间。
以水泥行业为例, 世界水泥产量 (不包括中国) 保持稳定甚至呈负增长态势, 但水泥市场用量增加迅速, 2010年非洲市场增长11.4%, 中东增长11.1%, 拉美增长8.3%, 2011、2012年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亚洲 (不包括中国) 地区的水泥消费增速亦维持在5%左右。印尼、沙特、孟加拉、泰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表现尤为突出。以海螺水泥直接投资建厂的印尼市场为例, 印尼近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 预计2014年印尼经济将增长6.3%。近年来印尼稳定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逐渐升温的房地产投资将带动国内水泥销量不断增长。印尼2011年水泥销售量达到4 800万吨, 而2012年水泥销量约5 500万吨, 同比增长14.58%。目前印尼人均水泥消费量约为230公斤, 仍处在较低水平。当地水泥价格从2010年的110美元/吨上涨至2012年的130美元/吨。中东地区的水泥工业亦迅猛发展, 沙特、阿联酋、伊朗等国, 因其各项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之需, 水泥年消费量快速增长, 正在扩建或新建一批大型的现代化水泥厂。2013年沙特基建项目超过800亿美元, 较2011年增长36%, 2013年沙特水泥总需求量约5 500万吨, 缺口1 000万吨, 毛利空间远高于国内。总之, “走出去”有客观市场需求。
5 必须正视和努力解决中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来, 我国建材企业在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是国内因素, 如有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于实践, 政府引导和扶持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于企业“走出去”的需求;“走出去”门槛高, 审批手续多, 境外投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设立也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现象, 使“走出去”显得环节多、困难多、制约多等。另一方面是境外投资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 既有非经营性风险又有经营性风险, 非经营性风险主要指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威胁经济的风险, 经营性风险则包括建设期间的合同协议执行存在的风险、经营过程中税收等商业风险和企业用工等管控缺乏法律保障的风险等, 使企业常处在各种风险浪口上。常常是各种风险并存, 如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变化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损失;东道国法律、政策也会随着政局变化, 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损失等。
又如建材投资项目很多属资源类开发项目, 存在一定的资源综合利用风险和建设条件风险。包括项目资源储量、质量和采矿权属的风险;能源保障、交通运输、建设原材料供应等支撑条件的风险和建设过程中的用工风险等。
再如在新兴发展国家, 一般采用销售代理制, 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运送给代理商, 通过代理商逐级代理, 最终到达用户手里, 销售链条长, 资金回收速度慢, 形成销售货款回收风险、财务风险 (包括负债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汇兑汇回风险、资本结构不合理风险等) 和金融风险 (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方面) 。还包括民族风俗习惯, 语言障碍, 对当地法律法规理解产生误差等。
6 建材联合会将为企业资本“走出去”创造条件并竭力做好服务
为了加快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 我们将建议国家政府有关部门, 对化解过剩产能, 实施新一轮“走出去”形成政策扶持。强化“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扩大中央财政现有专项资金规模, 加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 对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低成本融资政策;建议建立和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对于经营性的风险, 仍然由企业自身来承担, 但对非经营性的风险, 政府应当给予保障, 从社会政治层面对企业合法权益在国际范围内予以保障, 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加大对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企业的支持力度。我国部分建材企业, 他们正在逐步实现“工厂在海外、回报在国内, 资源用境外、回报在国内”的总部经济模式, 逐步将国内总部变成一个研发、销售、财务中心, 制造基地遍布全球各地的经营布局, 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来说, 也是新一轮发展模式。过去, 政府对“招商引资”有极大热情, 也有许多优惠政策和其他服务内容, 希望政府部门对“总部经济”理念有同等力度的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努力健全关于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 从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税收、外汇使用以及投资后的监管、跟踪、统计和分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针对建材行业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 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解决民企缺乏融资渠道, 缺乏海外市场的信息, 缺乏对海外法制及权利保护的了解, 缺乏通晓海外业务的人才等问题。我们也希望参会企业能够借此次会议的机会, 与相关政府部门积极互动, 提出自己的诉求和建议。
我们也希望有意愿“走出去”的建材企业, 要有明确的国际投资战略。一定要认真研究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风俗等具体情况, 做好整体风险防控预案。
作为中国建材联合会, 在建材企业“走出去”方面, 也要充分体现出“引领、协调、服务”的作用。要从多角度、多层次, 深入分析在世界贸易新格局下, 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明确提出联合会指导建材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投资导向和经营模式, 要引导企业拓宽视野, 树立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从具体工作层面来讲, 我们一是要在深入了解政府政策、企业诉求以及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政策与经济环境等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建材行业“走出去”一系列战略设想和工作措施, 同时在争取政府出台“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方面要做最大的努力, 在为企业牵线搭桥方面做最好的红娘。比如, 针对东盟市场, 联合会今年牵头携手我国相关建材企业, 与东盟各国相关同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建材行业合作委员会, 旨在通过这一机制, 互通信息, 组织中国与东盟建材行业进行对接与合作。
战略转型:发挥企业文化的力量
文/刘永炬
提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哪家企业能在这一时期成功的完成转型,都会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会因此成为产一批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和中国管理实践的引领者。那么,如何成功实观企业的转型罗企业文化升级,或者说建立战略导向的文化是比不可缺矢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哪家企业能在这一时期成功的完成转型,都会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会因此成为下一批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和中国管理实践的引领者。那么,如何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企业文化升级,或者说建立战略导向的文化是比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许有人会质疑:企业文化这样虚化的东西有什么用?这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并发挥出其力量?因为任何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文化,都会因不同的文化而产生不同结果,无论企业自身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遇到一些事情,他就会那么做,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做,或者说不知道驱动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理念是什么。
企业文化落地的思路
企业文化的落地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点是“落什么”,即落地的内容,要弄清楚企业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文化理念体系,既能符合企业实际,又能有效推动战略;另一点是“怎么落”,即落地的方法,要想清楚企业文化如何转化为行为。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抓住文化、管理与战略这三个关键点的联系。
所谓文化,是企业共享的感受、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假设,包括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好的、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工作等基本面。基本假设多种多样,选择哪种假设,必须与外部功能联系起来。所以,构建企业文化理念,首要的明确战略,通过战略为文化理念定向,使文化理念满足和支撑战略的发展。比如做食品业务,就要强调品质的理念;做航空业务,就要强调安全的理念。
基于战略构建出系统的文化理念之后,就进入文化落地的阶段了。通常文化落地,都是孤立的借助培训、活动都方式加强员工对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这很容易导致文化的虚化。所以,必须为文化找到一个粘着点。这个粘着点就是管理行为,包括具体的管理策略、制度与流程等。在这个阶段,首先需要基于文化理念评估管理行为,即企业采取的管理行为是否与文化理念一致。如果一致,那么企业就拥有一个符合文化的管理环境。环境决定行为,管理环境会引导、固化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做出符合文化理念的行为。
为了保证文化落地的有效性,需要不断评估,使战略、管理、文化形成一个互相联动、持续优化的闭环过程。在战略既定的条件下,关键评估点有两个:一个是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一致性:一个是管理行为与战略发展的配适性,简单说,就是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文化,我们的行为是否对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价值。而在战略转型期,首先需要基于新的战略愿景和目标,重新构建文化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
(一)领导推动力
企业文化与领导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领导者言行是文化落地的启动力和推动力,只有领导者“信以为真”,才有员工的“信以为真”。(企业文化论文 )所以,文化落地的第一步是建立领导者的自我管理机制。比如,当年张瑞敏为了能唤醒海尔员工的质量意识,怒砸冰箱,真正的让员工感受到了企业对质量的关注。现在那把锤子还放在海尔历史的展厅中,在冰箱的故事更是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一批批海尔人,也影响了中国企业。
领导的自我管理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领导者的“大脑管理”。员工未必相信领导者说什么,但是一定会相信领导者做什么。因而,领导者需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文化保持一致。其中有六类行为对文化的塑造有重要作用,包括:领导者定期关注、衡量和控制什么;领导者对重大事件和组织危机作出反应;领导者如何分配珍贵资源;领导者特意做的角色塑造、教育和培训;领导者如何分配奖赏和地位:领导者如何招聘、甄选、晋升和解雇组织成员。 这些管理行为是领导者最需要关注的。
其次,是“身体管理”,指的是领导者要亲自参与文化落地建设,让员工看到、感受到领导者对文化的重视。比如亲自为员工做文化理念的培训,比如参加文化活动并结合活动分享文化理念的价值。
最后是“影子管理”,毕竟领导者没有分身术,要让更多的员工感到领导者对文化的重视,需要将领导者讲话、视频的文化资料传播扩散出去。
(二)培训学习力
通过培训帮助员工正确的理解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确切含义,以及文化管理方法等内容,进而引导员工采取符合文化的行为。阿里巴巴在规模尚小的时候,就不惜成本对新员工进行文化培训:海尔则通过海尔大学,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
在操作上,需要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与制度,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文化培训的需求:具备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及丰富的课程库;高效的培训运作方式:不断地评估学员的学习状况、培训师的培训效果,以及整个培训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便持续改善。
在培训中要注意三点:第一,针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或员工,设计不同的培训目标与计划。对高层管理者培训的重点是企业文化与领导艺术、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与变革管理等内容。对中层管理者培训的重点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企业文化与领导、管理技能。而对基层员工培训的重点是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员工行为守则、企业文化制度等内容。第二,把握员工习得文化的节奏和过程,并设计相应的文化培训。这个过程包括从最开始的“记得住”、到“想得通”、“信得过”、“做得到”、“帮得着”、“教得好”,最后实现“信得真”的目标。第三,采取互动性培训、行动学习等方法提升培训质量。
(三)教练驱动力
所谓教练驱动力,就是培养企业文化志愿者,使其成为文化教练,发挥出自发的文化培训力量。笔者所服务的.一家食品巨头,发挥不同管理层级的员工做文化教练。比如中层管理者,强调讲个人成功经历和文化故事,文化部员工则提供专业的文化管理方式培训,帮助员工将文化理念融入工作;而普通员工则发展为文化志愿者,创作了大量作品,比如文化故事集、文化先进人物集、文化“三字经”、文化“八荣八耻”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员工之间相互传播,形成一种文化口碑,这种口碑比正式的文化培训更容易让人信服。道理很简单,员工更倾向于身边的同事,而不是领导者。第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需要设计更多的文化培训岗位。第三,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志愿者帮助他人学习文化理念的时候,他自己也会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笔者曾服务过的一家企业,在每个部门都会选择一至三位业绩未必好但是深度认同公司文化的人,目的通过他们促进部门的文化建设。
文化志愿者自发传播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写文化流行语、写文化践行故事、探讨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问题、画文化漫画,创作文化歌曲等等。这方面海尔做得很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大量的漫画和员工故事。
(四)行为转化力
这个环节关键是加强员工对文化理念的认同,实践起来很难,但是很关键。因为即使员工正确的理解了文化理念,但是不一定去做。增加对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员工将理念转化为行为。
这里介绍几个增加认同的方法。一是观察访谈,可以参照文化培训师、部门领导者的意见。二是推动部门将公司文化理念转化为部门管理理念,进而推动员工将公司文化理念转化为个人工作理念,并将其作为部门管理和员工工作的指引。三是举行分享会,在分享会上,通过员工介绍自己的文化践行方式和效果互相促进文化认同感。四是推动员工成为文化志愿者,员工越是愿意承担志愿者的义务,就说明他越认同文化。方法很多,这里仅举以上几例。
(五)管理固化力
所谓管理固化力,就是通过采取符合企业文化理念的管理策略与制定,创造出一个符合文化理念的环境,进而引导和固化员工的行为。一些企业将文化作为招聘、晋升的一个标准。比如在阿里巴巴的绩效考核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考核占据了50%的比重。那么,如何创造管理固化力?
第一步,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对创新做出精确的释义。
第二步,针对每一条释义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或制度。
第三步,将每一项策略分解到相应的部门,制定责任人,并制定出相应执行时间节点。
(六)反思改善力
在文化落地中,形成反思质询的氛围,帮助员工反思自己的行为,保证自己的行为体现文化,使文化真正落到工作中。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或团队文化质询会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定期、甚至时时追问自己一些问题:我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我对待此问题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是什么?这样的态度、理念与行为是否符合文化要求?如果不合适,那么我应该怎么做。领导者还需要问一个问题:如何让员工感受到我是按照文化理念决策和采取行动的?
(七)战略导向力
通常企业文化的评估工作都是就文化谈文化,就理念说理念,与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功能脱节。为了保证文化落地,增加文化效能,需以战略为导向。
具体来说,其评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管理行为一致性评估,即目前所采取的管理行为中,哪些与文化理念的要求一致,哪些是不一致的?继而找到管理行为上的不足/第二个层次是管理效能评估,即目前采取的、符合文化要求的管理行为,哪些改善了业绩能够支撑战略的发展?哪些不能,如何改进?
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以管理行为为桥梁,将文化与战略联系起来,避免了文化的虚化,增加了战略的动力。我接触到企业家中,现在已经有不少已经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并逐步采取相应的举措。
【加快企业转型战略举措】推荐阅读: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10-20
企业战略转型的途径07-18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05-30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09-06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07-08
基于SWOT分析的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07-28
企业财务共享转型07-18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四项举措06-28
企业资本运作转型案例06-26
党旗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之路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