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 实现跨越
话
满村镇党委书记李继游(2010年3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集合大家开会,主要是总结我镇2009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重点安排我镇2010年的工作,下面结合最近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就我镇“加快发展实现跨越”这项活动重点我谈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开展这次活动
今年春节后一上班,县委就开展了“良心、人品、官德、责任、奉献”主题教育,以此为载体,要求广大干部传承良心美德,树立高洁人品,强化责任意识和弘扬奉献精神,说到底,就是要对全县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剖析洗礼,以革除不良习气和涣散作风,提振士气,鼓足干劲。我总结了一下,具体的讲,开展这次活动有四个必要:
(一)这是迅速转变干部作风的需要。近段以来,我们干部的作风不断下滑,纪律松驰、作风疲沓、工作浮飘、推拖等靠,各项工作进展缓慢。可以说,我们的作风已经滑坡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已经到了政令不畅的地步,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整治的地步。环境整治就是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环境整治是我们满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说是一项战略部
署,因为环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和干群的综合素质,好的环境,不仅能使我们自己生活的舒心开心,而且也能促进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二)这是促使干部奋发有为的需要。一个人的工作作风可以反映他的工作态度,映射他的精神状态,更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理想追求、人生观、价值观。从目前我们干部作风可以看出,大部分干部没有坚定的理想追求,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精神萎靡,昏昏噩噩,得过且过。当干部不作为,就会阻碍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把一个地方或单位比作一台机器,那么每个干部就是一个零件,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因为自己占着位臵却没有开拓精神,不想干事、不去干事,而他人有能力却又无法干事,你就等于影响了工作,就是最大的失职,就是历史的罪人。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幸成为国家干部,我们一定要珍惜岗位,热爱工作,只有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了,才会产生热情,才会主动工作。
(三)这是更新观念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地方经济的快慢,思想观念是关键因素。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目前,我们的干部大部分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习惯于老办法,不懂经济工作,不善主动创新,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去年,我们搞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多人就不支持,看不出这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从2004年到今年,中央连续7年的1号文件讲的都是“三农”工作,从减免农业税到发放种粮补贴,从增加农业投入到推动农业产业化,从尝试探索土地流转到发展现代农业,从建设新农村到统筹城乡发展,可以说,惠农的措施越来越多,政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过去几十年不变的工作正在一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引导农民发家致富,再到现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社区,推动农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如果我们的观念不转变,我们不去积极投身这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中,不去开展这些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工作可干?我们就要随着工作的取消而下岗,我们就会被时代淘汰。
(四)这是推动全镇跨越发展的需要。到满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了解到我们满村有悠久的历史,有优越的区位,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更有纯朴善良的群众,感到我们满村大有可为。但让我忧虑的是,我们满村这些年的发展与我们拥有的这些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不协调,我们的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前几天,我和我以前在南蒲的老部下谈话交流,他作为一个旁观者拿南蒲和满村对比,有两句话让我很震撼,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大概意思是十年前的满村像现在的南蒲,十年前的南蒲像如今的满村。从这几句话里我看到
了差距,如果说南蒲这10年发展了,那我们就是停滞甚至倒退了,如果说我们发展了,那人家就是起飞了。满村到底进步没进步,发展没发展,大家心里最清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我想最大的原因就在干部。今年,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了1515工程,全面拉开了县城“南展西扩东进北移”序幕,我们满村又顺利完成了撤乡建镇,可以说这为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发展优势更加明显。但是面对机遇,我们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加快发展,实现逆势赶超呢?可以说经过多次讨论研究,现在已经理出了科学清晰的发展思路,具体地讲:
(就是围绕“顺应市场经济,发挥区位优势,突出龙头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推动全镇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平台;以盛和社区二期工程建设为示范,全面启动全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民迈上新台阶。)
二、通过这次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用四句话概括,就是确立新目标,鼓起新干劲,树立新理念,锻造好作风。
首先要确立新目标。人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工作目标,生活就会无所适从,心灵就会惘然,所以必须确定一个明确 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去战胜困难,去发掘自己的潜勇,这样的生活才有乐趣、有意义、有价值。我们看过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有远大的追求、高远的志向。所以,我们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工作有所起色,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镇党委、政府,我想谈一下我们班子的想法,就是今后几年抓那些工作,概括地讲,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设作为统领全局的主要工作,力争8至10年完成,为什么要把新型农村社区放到这样的高度?因为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须方向和趋势,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的建新村,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农民增收慢、农业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现在我们真正启动的只有一个盛和社区,但就这一个社区,中央政策研究室领导来了,各地市、各乡镇、包括新闻媒体,几个月我们接待了几十次,这些已经充分证明,新型农村社区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已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用地、资金、公共配套、公共服务、文化、卫生、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我们以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以说增添了我们的底气,坚定了我们的信心,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满村社区的启动就能带动满村新区的建设,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安排部署,一切工作都要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土地流转,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气搞土地流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土地流转是解决群众耕种不便、增加农民收入,如果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将来群众入驻社区就会有顾虑,他们不可能跑几里、甚至十多里去耕种自己的土地,这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三是抓好标准厂房建设,上项目为招商引资打造平台。这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鼓起新干劲。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怎样才能让目标变成现实。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内在的热情,热情是人类天生拥有的心理点火系统,是人生的发动机,热情是一种心理刺激因素,无论你遇到何种艰辛,无论竞争多么激烈,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热情都会调动你的肉体、你的精神、你的意志,以保证你获得胜利。我们每个人都有热情,热情是无限的,关键是很多时候,很多人把热情压抑在心底。一个人付出热情和获得成功永远是成正比的。前一段,我看电视介绍一个先进人物,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但是,有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他是一个工厂的修理工,只管卸螺丝,工作非常枯燥单调,后来,他想了一个主意,和工友
比赛,看谁卸的快、卸得多,感到时间过来很快,也很有意思。其实,他学会了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如果你现在无法改变你的工作,那么你就试着热爱它,从中找出乐趣,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步入另外一种境界,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些人意志消沉,干工作疲疲沓沓,就是缺乏热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点燃大家心中的热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充满热情地工作,我们满村的工作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具体如何干?大家还要讲究工作方法,农村工作非常复杂,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技巧。比如同样是租地,为什么有的能说成,有的就说不成,这里有个人威信的原因,也有工作方法的原因。现在我们干的工作很多是全新的工作,比较超前,群众理解不够,这样就更需方法和技巧,要妥善进行引导和疏导。
第三是树立新理念。要想树立新理念,必须加强学习,开阔视野,眼界宽了,知识广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就会改变,处理事务、开展工作的能力就会提高,干工作就会得心应手。这里面我想强调一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经济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干部最缺少的是经济知识。到南方去参观,人家乡村干部谈经济、谈发展头头是道、思路清晰,而我们的干部差距很大,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四是锻造好作风。在外人眼里,我们满村的干部作风是好的,这是多年来留下的财富。但是,近段以来,我们干部作风严重滑坡,如果再不及时扼制,我们优良的作风就是在我们这一班人手中毁掉。前天开会研究,这次活动就是以整顿作风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重点整治纪律松驰、作风浮飘、推托等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通过整治锻造一种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工作踏实的良好作风。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促进
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利用网络来了解信息、获取资讯, 而通过联机检索, 用户可以直接提交期刊文献的传递请求。这就使纸质版期刊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成为了必需。与此同时, 网络技术的成熟也为期刊数字化提供了现成的条件。目前, 国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数字化平台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 正在引导着中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走向。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人们肯定了期刊数字化的重要性, 却没有太多实际的行动, 期刊数字化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方面, 行动比较迟缓, 包括出版业, 都没有意识到, 这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现状, 提出加快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几点建议。
1 国内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目前, 期刊数字化发展面临极为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国家实施数字化出版战略, 制定了鼓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 国家还积极建立出版监管的长效机制和立法, 打击侵权盗版, 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也将为期刊数字化注入新的活力[1]。近年来, 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迅速,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等为代表的数字期刊企业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目前, 整个数字期刊出版正在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数据库等形态发展并逐步完善, 在培养用户阅读习惯的过程中, 将逐步建立持续有效的赢利模式。但尽管目前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处于上升期, 但这种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期待着新的突破。
2 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存在差距
期刊数字化的成功标志主要有三条, 一是否扩大了杂志的覆盖面和传播力, 二是否推动了刊社的转型升级, 三是否赢利。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工作与上述要求尚有很大距离。目前, 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数字出版。一是由学术期刊提供内容, 与数据库出版平台合作, 这是国内学术期刊在出版数字化方面最普遍采用的方式, 同时也是运作最成熟的方式。二是通过自建网站的方式, 在网上发布文献内容, 提供网络订阅、免费下载等服务。这类网站一般内容简单匮乏且更新速度慢或基本上不更新。目前, 高校期刊此种类型所占比例偏多。三是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四是期刊在线阅读。这四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各有利弊, 严格来讲, 除第三种外, 其他几种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期刊的数字化传播, 因为本质上仍是印刷版的重复, 是印刷期刊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 大部分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在进行评聘职称、核算工作量等学术评价时不予认可[2]。中国期刊数字化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版权难题。二是数字化发展的人才相对不足。三是赢利模式依然是个难题。我个人认为, 限制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最主要问题是体制和人才问题。体制问题在此姑且不论, 单说人才。数字化对媒体产品的制作、运行、经销、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科技期刊受传统观念、编制等因素的限制, 无法引入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媒体运作规律的人员, 只能是眼看着别人越走越快, 越走远远。
3 加快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建议
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数字化是出版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革新, 是出版传播途径的扩大和延伸, 大大地提升了传统出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是如虎添翼、春风送暖, 必将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 (包括有C N号并冠以校名的600种左右的自然科学版学报[3], 大体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1/4~1/3。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3大群体之一[4]。可以说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认真分析现状, 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期刊仍是以传统出版为主。我们就要从现实出发, 要积极主动利用数字化、融入数字化。但是, 要搞好数字化, 需要首先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期刊的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保障。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目前还都处在学校拨款的生存状态。尚不能按照市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要求进行自主决策;而且规模小、人员少, 缺少竞争力, 只有联合在一起, 实现集团化, 才能为产业转型提供有效保障。二是经营模式的确立。经营模式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数字化对期刊产业最显著的冲击就是经营模式的变化, 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使固有的广告、发行经营遭遇严峻挑战, 而新的赢利模式还没有稳定下来, 这是当前期刊业亟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讲, 数字期刊已经成为期刊社与电信运营商、网站、技术开发商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期刊必须把握好内容提供方的角色, 以创新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各方在产业链上的关系, 才能发展和巩固符合数字化要求的赢利模式[5]。此外, 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 关键是要把产品内容做好。数字出版的基础是传统出版, 传统出版是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传播介质的发展。网络也好, 数字出版也好, 它们卖的仍然是内容, 而内容源头在传统出版。因此, 传统出版理应主导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无论数字化发展到什么阶段, 作为期刊要始终如一做到吸引读者的眼球, 是努力做到和必须做到的事情。 (2) 可以先利用现有的平台来发展壮大自己。在发展数字化的初期, 可以先加入中国知网等国内知名品牌, 利用它的传媒影响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 再去独自的发展, 对于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来说, 通过“乘船出海”的途径, 可能是缩短差距, 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当然, 需要注意引进和储备高水平的相关的人才。 (3) 发挥行业优势增加服务半径高校科技期刊有行业的优势和专业的特点。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社社长周小惠曾提出的如何利用手机二维码等新技术来实现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问题。这对于高校科技期刊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是, 对于高校科技期刊来讲, 冷静慎重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可行的数字化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尤其是i Pad等平板电脑之所以受到期刊出版商的推崇, 激起期刊业发展数字化的热情。国际期刊联盟主席阿让·普瑞认为, 原因就在于这些全新的平台能够给期刊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数字平台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提升在线内容, 可以更好地体现消费者对于杂志体验的需求, 设计、图片、视频等各种丰富的内容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其中。因此, 对设备供应商和期刊社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 高校科技期刊面临数字化的挑战十分严峻。高校科技期刊要走的路还很长, 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和选择。
参考文献
[1]晋雅芬.中国期协会长:期刊数字化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新闻网http://www.sina.com.cn/2010年09月28日14:42
[2]刘海娟.谈学术期刊数字化对传统出版的影响.新华书目报.2010-11-03 09:14
[3]杜文涛.从某些期刊评价指标看大学学报改革的必由之路[J].编辑学报.2004, 16 (1) :51
[4]杜大力.中国科技前看改革开放30年[J].编辑学报.2009, 21 (1) :14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增强南岗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跃上发展潮头,奋力拼搏前行,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与路径、完善发展措施和办法、强化发展支撑和保障。我们之所以提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主要源于我们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深刻领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定自觉,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研判,对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的总体把握,对解决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的深入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决定着我国未来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发展进程。我们一定要全面领会、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牢牢把握南岗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战略转机。我们提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就是拓展区十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坚定实施“1536”新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部署中进行的学习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的战略思想和“两个翻番”的奋斗目标。“两个一”,即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一个立足点,就是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两个翻番”,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要求我们欠发达地区必须全力推进加快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发展实力,形成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协调机制。而作为全省区县的龙头区来讲,则必须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实现“两个翻番”多做贡献。我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是701.5亿元,翻一番是1403亿元,以每年递增13%计算,我们要力争在201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加快”、“五个更多”的战略任务。“两个加快”,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更多”,即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这就要求我们中心城区必须全力推进转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转段转型、提质提效。
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南岗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南岗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综合分析判断南岗基本区情和国内外形势,好好把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而确定南岗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围绕主题主线,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继续大力度实施“1536”新战略,坚定“产业强区”、“项目富区”、“文化立区”。围绕“三大超越目标”的奋力实现,全面落实“十个做大做强”工作任务,全面启动惠及民生“十个专项行动”,不断把“三大战役”向纵深推进,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人文、幸福南岗而努力奋斗。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实现67亿元,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50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在发展目标上,要紧紧咬住“三大超越目标”不松劲,持续实现阶段超越。一是在经济实力上,要持续推进“晋位赶超”。以“两个跳出赶超”为参照系,主要经济指标按可比口径或者是全口径要实现“赶牡追齐”;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要位次前移,力争挺进“第二梯队”。二是在民生保障上,要持续推进“纵高横强”。保持民生投入快速增长态势,确保各项指标纵向实现自我超越、快速提升,横向实现省内最强、国内一流。三是在城区管理上,要持续推进“洁净如家”。用“家”的理念统领城区管理,构建大城管格局,真正做到精细作业如家、干净整洁如家、长效保持如家、群众认可如家。总之,我们要经过全区上下的拼搏努力,奋力实现转变方式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城区管理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精神文化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在发展指标上,要牢牢把握经济指标的侧重关系、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关系、区域发展的协调平衡关系不放弃,力求实现“四个高于、四个提高、两个确保”。“四个高于”,即经济增长幅度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高于15个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高于东北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四个提高”,即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两个确保”,即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GDP增长幅度、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探索具有南岗特色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和途径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推进南岗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引擎,新型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趋势,城乡一体化是前提,发展生态化是方向。确定南岗发展的基本道路是,坚持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增加产业科技和人文含量,率先建立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助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转型支撑城区转型,走出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鲜明南岗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南岗“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主要途径是,坚持盘活存量和培育增量结合,“转出去”和“引进来”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模式。
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战略。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联动,优先发展物流、文化创意、咨询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商贸、社区服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构建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做大做强商贸流通服务业。强力激活“哈西商圈”发展潜力,借助高铁通车契机,确保“哈西商圈”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继续夯实“秋林商圈”省域商贸中心地位,焕发百年商圈新生魅力。大力延展“会展商圈”辐射效能,依托农博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大项目建设,完善商圈配套业态,提升吸纳企业总部入驻能力。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楼宇和总部经济。打造学府产业经济带。抢抓东西大直街综合改造、地铁一号线通车契机,挖掘东起一曼街、西至学府路(零公里)科教资源潜能,推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现代装备、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和楼宇经济集群发展。打造中山路中心商务区经济带。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打造东部旅游经济带。对文庙、极乐寺、领事馆旧址等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开发、组织和包装,构建融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建筑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区旅游经济带。
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提档升级战略。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要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放大省级新材料复合产业示范园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园区整体发展规划,提升园区发展层级。做好创业孵化园一期工程收尾工作,确保按时交付使用。完善孵化园科技服务功能,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孵化园快速成长为国家级孵化器。加快园区内外网配套和道路、景观及广场建设,完善园区承载功能,提升项目招引竞争力。要加快完成融资平台建设。加快13个入驻项目开工建设,推进24个储备项目落地,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将2平方公里核心区的项目摆满,并向5平方公里扩展。
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提档升级战略。以提高为哈市提供农副产品市场份额、服务哈市市民到郊区旅游养生休闲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做大做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强化蔬菜、食用菌、乳品、生猪、禽蛋等优势农副产品生产,重点壮大中沃、摇篮、玉丰、千发粮油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红星、兴隆、卫星等6000亩蔬菜基地建设,规划新建千亩棚室生产基地。要做大做强创意农业。将创意产业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围绕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培育郊区旅游、节庆会展、休闲养生等创意农业项目。
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提档升级战略。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农民由劳动力进城向人口进城转变问题;发挥郊区承接承载作用,解决城乡要素交换、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战略支点作用,解决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问题。要做大做强王岗镇城市化功能。以哈大高铁通车为契机,推动王岗镇积极融入“大哈西”发展战略。完成哈尔滨西站东广场收尾工程、西广场结转工程和电力配套工程,整体提升哈尔滨西站形象品质。完善核心区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疏散能力更强的路网新格局。全力推进林大国家级文化科技园建设。以哈西地区发展带动王岗镇城市化进程,着力把王岗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布局合理、服务功能配套的现代化综合示范区。要做大做强红旗满族乡城镇化功能。依托哈南工业新城发展扩张,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着力将红旗满族乡打造成为集产业集聚、农业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满族风情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名镇。
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提档升级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发展取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建区域生态产业体系。要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打造亲水休闲经济带。以马家沟、何家沟建设改造为基础,依托滨水资源优势,以及沿河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业态基础,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潜能,加强生态和业态规划,积极拓展沿河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实施马家沟沿河步行街、东方不夜城、俄罗斯风情园、沿河公园、滨水人居等产业项目,逐步使之成为集商贸、餐饮、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并举的黄金水岸经济带。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民俗文化休闲经济带。挖掘红旗满族乡运粮河金代文化资源和满族文化资源,将红旗满族乡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等项目紧密结合,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民俗文化休闲经济带。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赶超,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确定这个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努力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奋发图强的五年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异常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全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五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办成办好了6件大事。第一,着力提升广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出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对我区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创新战略思维,完善战略布局,落实重大部署,提前两年完成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第三,有效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克难攻坚、化危为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第四,奋力战胜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特大干旱灾害。全力以赴、抗灾救灾,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第五,不断扩大广西开放合作影响力。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越青年万人大联欢、亚洲政党专题会议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树立广西新形象。第六,圆满举办重大喜庆活动。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进一步增强了全区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五年的艰苦拼搏,五年的奋发有为,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这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比“十五”快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8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9%,比“十五”快4.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7%,比“十五”快1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12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食品、汽车、冶金成为千亿元产业,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1.7%提高到40.3%,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全国第一,新农村建设成效喜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一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开竣工,我区从交通末梢变成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通道、华南与西南的交通枢纽。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500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2800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西南地区第一个大型炼油厂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建成投产,西部地区第一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开工建设。城镇化率由33.6%提高到40.1%,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两区一带”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扩大开放合作。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初见成效,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进出口总额累计611亿美元,年均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75亿美元,年均增长24%。参与国内多区域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与港澳台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成果丰硕。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累计3370亿元,年均增长32.6%,比“十五”增加2.3倍。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9%、12.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型广西建设有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得到新发展,提前一年并率先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胜利完成。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1064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11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兴边富民行动成果突出,边境村屯群众“六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诚信计生模式在全国推广。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老龄、慈善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这五年,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我们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各条战线涌现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双拥工作不断深化,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使用,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进一步繁荣,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出版发行和报业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
这五年,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有效,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我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桂、地方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统战、文化统战、和谐统战以及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成效显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被中央誉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这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山青水秀生态美”品牌优势更加彰显。我们着力增强生态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西部地区成为第二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首创全国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效果明显,农村沼气入户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4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这五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我们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党组织建设年”、“农事村办”、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等创新举措全面推行。党内民主不断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各类人才精神振奋、活力迸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大、范围广、效果好,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今年市县乡村四级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作风效能建设扎实有效。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明显,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界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驻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直机关驻桂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广西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五年来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解放思想中深化区情认识、明确发展定位,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完善机制,以开放合作拓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区最好的品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推进、相协调。必须坚持改进作风,力行“六戒”,以“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抓落实,提高执行力协同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素质提能力、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反腐败正风气,推动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城乡、区域差距较大;人才缺乏,科技教育支撑能力不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党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仍需加强,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的程度、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长期努力尤其是这五年的团结拼搏,我区已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的现实没有改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倍加珍惜取得的重大成就,倍加坚持和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倍加重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宏伟目标
当前,我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放眼全国,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纵观广西,我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日益增强,正面临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重大机遇,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干劲足,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在区域竞相发展中,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边疆巩固安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区情发展变化大势,切实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按照中央对广西发展明确的新定位、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更要奋力加快发展,更要注重科学发展。必须把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最根本的任务、最具体的目标。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走共同富裕道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强桂,就是加快壮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全面增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科学发展是根本,富民是目的,强桂是基础,新跨越是阶段目标。我们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努力开创富民强桂新局面。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充分发挥我区对外开放的叠加优势和巨大潜力。新阶段我区区情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成为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这充分表明,我区最突出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必须牢固树立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产业、交通、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等各种优势,在开放合作中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机会。必须突出我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整体提升经济发展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多区域合作,以大开放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大跨越。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继续解放思想迈出新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进展,促进社会和谐见到新成效,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在西部地区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今后五到十年,要努力实现“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
“翻两番”,就是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超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两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翻番;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全区生产总值比2016年再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再翻番。
“跨两步”,就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差距逐步缩小,前五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2016年比2011年跨一大步;后五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继续保持10%以上,2021年比2016年再跨一大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提高”,就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6年达93%以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达5%以上,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到: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实现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必然要求。
——更加注重富民优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完善富民政策,落实富民举措,凝聚富民力量,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最终目的。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继续解放思想、拓宽新思路,推进改革创新、增添新动力,扩大开放合作、促进新发展。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根本方法。
——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营造全民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广西。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重要支撑。
——更加注重文化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精神动力。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立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举措。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牢固基础。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人民的美好愿景,是我们的庄重承诺。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赶超意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懈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三、奋力推进“五区”建设,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是在西部地区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支撑。
(一)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始终,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建设西部经济强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现代产业水平。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化提升资源型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特色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千亿元企业,建设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钦州炼油二期、北海铁山港石化和电子产业园、柳州汽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服务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壮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建设服务业聚集区,推进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发挥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作用,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北海涠洲岛旅游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形成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民重在富农民,强桂必须强农村。要更加重视“三农”工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提升蔗糖产业,开发冬季农业,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革创新农村金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南宁、玉林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农村水、电、路、广播电视和信息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城乡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快新型城镇化跨越发展。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建设,发展南宁、柳州超大城市和桂林特大城市,做大做强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南北钦防同城化步伐,支持贺州、来宾、崇左新建城市加快建设,实现全区大部分市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双超千亿元。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特色城镇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有序有效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打造一批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双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经济强县。
加快“两区一带”协调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实现“龙头”与“腹地”融合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国家战略,必须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着力培育壮大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打造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重要物流枢纽,用五年时间实现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40%以上。西江经济带是我区经济跨越发展重要增长区域,必须全力建设以西江水运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加快向珠三角等先进生产力地区靠拢,建设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柳州来宾一体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资源型精深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桂西资源富集区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必须积极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促进产业链延伸升级,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和资源深加工基地。
加快改革开放合作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竞争力。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强金融创新。稳步推进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坚持先行先试,率先在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各类试验区改革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合办共赢的长效机制,务实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发挥崇左连接东盟陆路通道作用。拓展与欧美、日韩、非洲经贸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多区域合作,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以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继续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速铁路、区际干线和通向东盟的国际铁路,推动广西进入高铁时代。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升北部湾港综合能力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建成超3亿吨沿海大港。加快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充分发挥梧州、贵港航运枢纽城市作用。积极发展民用航空,建设南宁门户枢纽机场、桂林国家重要旅游机场。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出海出边出省干线,形成通江达海、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国际大通道。构建能源保障体系,强化开源节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创新能源合作平台,建立能源供应和储备基地。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桂中桂西治旱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利支撑保障。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桂、质量兴桂战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动力,扩大与国际国内知名院校合作,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广西创新计划、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加快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二)促进文化实力新提升,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依靠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发热情。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教育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各族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适合民族特点和基层需求的文化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办好民族特色文化节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统筹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体育产业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组建发展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施民族文化产品提升工程,扶持民族题材作品创作生产。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巩固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广西出版等一批文化品牌,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享誉中外。
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促进先进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内容形式、传播载体。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增强民族文化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消费。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实施广西与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扩大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完善文艺家签约制度等激励机制,发展壮大文化桂军,培育一批文化名家、大家,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平衡心理,促进和谐。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化“和谐建设在基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得实惠,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绽放璀璨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三)开创社会建设与管理新局面,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是富民强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积极探索符合广西实际、具有广西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深化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建设,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边疆巩固安宁。
努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更加突出富民惠民安民的导向,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经济跨越发展中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靠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城镇低收入群众增加收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在资源开发中持续受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并举,在谋发展中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把更多财力和公共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抓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分配管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带着深厚的群众感情、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带着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扶贫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和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三大举措,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轮驱动,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制定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河池、百色、崇左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坚持和完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生态扶贫,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夺取扶贫攻坚新胜利。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社会加速转型的新形势,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稳定是硬任务,落实各级党政领导“一岗双责”,确保一方平安。加强地方立法和执法监督,抓好普法教育,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桂。加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公众诉求表达渠道,深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搞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推进平安广西建设,完善以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建设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依法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作用,凝聚强大力量,共建和谐壮乡。
(四)开拓绿色发展新路子,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充分发挥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加快建设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区、绿色崛起之路。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着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水产畜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建设一批生态种养基地。优化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业,打造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发展生态型服务业、培育新业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内部循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铝、糖、石化、有色金属、茧丝绸等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贺州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区、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河池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循环。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保护,实现“一个村庄一座绿岛、一座城市一片森林”。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保护水生态,促进人水和谐,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深入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绿色建筑行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一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形成低消耗、高效益的节约型发展方式。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保障机制。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生态发展观,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更是长远政绩的生态政绩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强化科学理念和全民共识,坚守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和底线,推动保障机制创新。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强化科技和智力支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蓝天碧海、绿水青山永远留给子孙后代。
(五)加快民族事业新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民族团结进步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坚实基础。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区“四个模范”的大好局面。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开展“和谐壮乡、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加强对各族青少年教育,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班人。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建立完善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民族教育、保障改善民生等扶持力度,给予更多倾斜。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各方面的支持帮扶与发挥自身积极性结合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小康。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行使自治权,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城市和街道社区民族工作。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壮大贯彻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重大政治责任,把民族事业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表彰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浓厚氛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互尊互信、互学互帮,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实现各民族同心同德、和谐和睦,再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辉煌。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坚强保障
富民强桂,关键在党。我们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战胜“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推动思想大解放,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解放思想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理论建设,抓好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与时俱进。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坚决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树立超越自我、奋勇争先的赶超意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弘扬突破陈规、敢闯敢干的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务求实效。解放思想无止境,僵化保守必落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凡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事,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形成敢干事、敢负责、敢闯新路、敢做善成的新风尚。
(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把增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作为关键之举、决胜之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学习制度,强化考核考评,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深入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规划,把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增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群众工作、舆论引导的本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合力。完善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增进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集体。
(三)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加强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链设置党组织力度,巩固扩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攻坚行动”成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深化“结对共建”活动,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推行 “农事村办”、“农情乡解”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干部保障激励机制。推进发展党员“源头培养”工程。实施党员全员培训规划,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制度,完善基层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
(四)着力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主体力量。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接第二版)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民利。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接访下访、网上互动制度,健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群众和生产一线,转作风、办实事,真正做到与群众血脉相连、鱼水情深,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五)着力深化干部人才工作改革,培养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只有人才的风云际会,广西的跨越发展才能风生水起。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对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坚持解放思想用干部,用思想解放的干部,重品行、重公认、重实绩、重基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对重要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重视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做好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改进机构编制管理,分类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特邀咨询、院士顾问、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制度,提升人才小高地建设水平。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管理、激励机制,建设西部重要人才聚集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六)着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真干实干苦干促跨越
奋力赶超、实现跨越,根本在落实,关键在实干。深化作风效能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实施执行力提升工程,提高党员干部抓落实的本领。完善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下级党委、政府每年向上级报告工作制度,健全为民办实事承诺制度。庸懒不治,大业难成。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真干实干苦干,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不吃亏,实干苦干者得重用。开展“学用政策抓落实、强化执行促跨越”行动,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研究、用足用活政策,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环境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重视巡视成果、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增强监督实效。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廉洁是地方发展和干部成长之福,腐败是地方发展和干部成长之祸。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政协参政议政实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宗教、侨务、外事和对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健全民主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在全社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全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铸就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要大力弘扬广西精神,激发壮乡儿女的无限热情,汇聚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让热爱广西、建设广西、实现广西跨越发展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弘扬广西精神的表率,讲政治、顾大局、尽责任,开阔视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于争先的锐气,以党员干部的团结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团结和谐,用与时俱进的广西精神推动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王建鸣
2011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以黄石、大冶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理念、功能、项目、创新、民生”五位一体、全方位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理念为魂,引领转型发展
实现黄石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新理念。尽管黄石矿产资源取之日竭,但我们努力做到“精神资源不枯竭”: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顶层设计,科学编制《黄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及16个配套专项规划,明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定位、目标和路径。
二是强化“借助外力、凝聚内力”理念。坚决摒弃“恋矿情结”,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千方百计汇集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三年来,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等8个国家级试点和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支持,实施了一批转型项目,特别是通过举办“双迎”(迎接建国、建市60周年,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活动,将悠久的矿冶文化转化为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黄石的精神动力,形成了转型振兴、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强化“不能功能化,就会边缘化”理念。按照国发[2010]46号文件提出“培育黄石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和“三基地一中心”(全国重要特钢精深加工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力争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南区域性特大城市。
四是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推进转型振兴,黄石最缺乏的是市场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黄石最急需的也是市场主体。为此,黄石全力优化“亲商、重商、悦商”的发展环境,要求每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都要当好招商引资宣传员、项目建设协调员、市场主体服务员和发展环境督查员,一切以发展为要,一切以服务为上,让客商在黄石放开手脚投资兴业,让企业在黄石少些磕绊地自由发展。
五是强化“统筹发展、共建共享”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轮驱动促转型,以“三园一带”为依托,推进城区与大冶、阳新全面对接融合,积极支持大冶市创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积极支持阳新县创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示范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破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壁垒,让城乡居民共建城乡和谐,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功能为要,带动转型发展
功能化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力、底气,也是城市转型的坐标、方向。
一是强化产业引领功能。围绕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出内生外引,坚持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推进和高新化提升,基本形成以“三园一带”为主体的“一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核)“一带”(沿江百里经济带)“一轴”(106国道、武九铁路、大广高速发展主轴)的发展新格局,使黄石发展由“环磁湖”迅速扩展到“环大冶湖”,并取得积极成效。2010年,全市2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三位,3家企业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4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拥有“中国名牌”8个、“驰名商标”11件;华新、东贝、三环锻压3家企业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强化区域辐射功能。着眼于区域发展,努力建设“超六
十、跨双百、过双千、达一万”(城镇化率超过60%,建成区面积跨200平方公里、人口跨200万,过千亿元产业集群、过千亿元园区,人均GDP力争达到1万美元)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三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实施了场馆建设、道路改造、环湖沿山景观建设等6大类、62个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累计投入115亿元,全面加快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建设,启动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发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与新兴际华合作开发沿江重化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试点示范功能。抢抓8个“国家级试点”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累计缴存备用金8000多万元,实施“危机矿产找矿”省部级项目16个,新增资源储备价值约700亿元。同时鼓励企业抢抓黄石“两比照”机遇,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两年来全市企业税前抵扣5亿多元,促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76亿元。
坚持项目为体,支撑转型发展
坚持把政策争取、战略落实、实绩考核项目化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城市转型的支撑和载体建设。
一是政策争取项目化。以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2亿元,完成城区地质灾害治理5.6平方公里;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为契机,策划并实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国家就这些项目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9.02亿元。此外,还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为契机,三年来先后争取中央投资项目398个,争取中央投资11.88亿元。
二是战略落实项目化。为落实“三大战略”,分别制定出台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开发和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列出436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274亿元,并成立“三大战略”项目建设指挥部,引导全市上下加快项目建设;为实现争创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的目标,围绕转型总规,分别编制16个专项转型规划,并列出总投资8795亿元的项目清单;为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组织“双迎”活动,2009年列出146个项目、总投资667亿元,2010年列出217个项目、总投资334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把今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列出了7大类、76个市级重大项目,总投资547亿元。
三是实绩考核项目化。坚持明确导向、建立机制、严格奖惩,引导和促进各级干部创造性地推进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落实“五定”责任制、专题会议制度和专班督查机制,并将项目建设考核作为市直各部门及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占全年考核权重的60%,坚决奖惩兑现。
坚持创新为力,助推转型发展
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黄石转型振兴的“原动力”。
一是转体制,构建精干协调、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按照“横向大部制、纵向扁平化、全局整合资源”思路,积极再造审批流程、压缩行政层次、整合管理资源。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两集中一代办”(将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该科室向服务中心集中,全程代办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在全市27个职能部门成立行政审批服务科,平均压缩审批时限11天。以铁山区、下陆区为试点,将市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城区;将37个区直部门精简为25个;精简街道办事处一级,并将社区进行整合;今年,又实施警务改革,实行局所合一,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一线执勤警力从50%增加至80%。同时,在市、县(市、区)两级合并成立党委、政府总值班室;整合全市信访网络资源,建立全市网络信访中心;将市直机关工委(牌子保留)合并到市委组织部,加挂“社会工作委员会”牌子;整合县(市、区)委党校,成立市委联合党校。
二是破瓶颈,构建多方融合、流动通畅的要素配置系统。重点进行四大创新。①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托管带动”、“联合驱动”、“共建互动”、“飞地联动”、“主体拉动”等开发模式,由黄石开发区对大冶市1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托管;对大冶、铁山工矿废弃地统一规划、连片治理,联合筹建全省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立棋盘洲新港物流园市、县共建共享联合开发体制;支持黄石港、铁山等城区到黄金山创办工业园;以远大制药为主体,积极筹建阳新富池化工产业园。②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补偿平衡机制,全市复垦矿山废弃地2.7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争取增减周转用地指标5025亩。③创新投融资体制。先后引进5家银行分支机构;成功开发“采矿权质押贷款”等多种信贷品种,有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市城投公司10亿元、大冶有色7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④创新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机制。坚持争取政策投入、吸引金融投入、鼓励社会投入多措并举,筹资9879万元实施学安工程项目371个,完成改造面积18.85万平方米;与省农发行合作,投入8500万元,集中用于乡镇卫生院改造、社区服务站建设;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5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5万人次。
三是强基层,构建基础稳固、服务有力的社会管理系统。坚持“多给基层放权、多树基层威信、多给基层减负、多给财力倾斜”的“四多”原则,建阵地、强组织、给保障、树威信。市级列支14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以奖代补,新建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253个,改扩建210个。大力推进阳新县73个非建制村调整、全市软弱涣散村转化提高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全覆盖,全市25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为1137名村主职和2081名副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913名离任村干部发放了生活补助;筹集666万元,设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按照“两新”组织和农村党员人平50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人平100元的标准落实了基层党建活动经费。坚持在思想上重视基层,在感情上贴近基层,在工作上依靠基层,支持和帮助基层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
坚持民生为本,考量转型发展
坚持“六民”要旨,积极从制度安排上破解民生难题,健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机制。以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健全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七个接力棒”的全过程帮扶机制,与国开行、省工行联合开展信用社区无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将市中小企业担保资本金由1亿元扩充到4亿元,小额贷款基金由2200万元扩充到6100万元。
二是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机制。探索棚户区改造与公租房结合的办法,创新“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多项产品一个篮子归并,多股力量一个平台汇集,多类群体一个口子保障,多种需求一个通道转换,多种标准一个杠杆调节)。近两年,筹集资金6亿多元,解决了近4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今年将完成保障房2.6万套,“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完成73万平米的棚户区改造和132万平米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三是建立完善维护群众合理诉求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建立信访、综治、维稳、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动的“大信访、大综治、大稳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两年来,全市包保化解重大疑难积案近700件,其中20年以上的9件,10年以上的85件。■
张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非常艰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对“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强调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论述: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突出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对“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十二五”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应当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并进,围绕农民增收核心目标,爬坡上行,跳起摸高,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速度,着力于保供给、促跨越、缩差距、做贡献,力争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在西部省区市中领先。为此,应当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突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2009年初开始,我省即掀起了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建设热潮,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由于历史欠账多,“用水小省”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应当继续下大功夫加快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速实施五年“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建成一批,尽早开工建设一批,积极准备申报和开工一批,同时加大农村小微水工程建设力度。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
提下,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灾后修复和保护,巩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突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确保粮食生产省内自求平衡。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优质蔬菜、名优茶叶、道地中药材,培育建成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现代种植业基地和示范区。加速现代畜牧业试点提质扩面,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小家畜禽和草原牧业。着力发展农民增收潜力极大的林产业和水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种养业、林竹花卉业和林果加工业,积极发展包括稻田养鱼在内的特色水产养殖业。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推广种养林结合的多种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推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继续发展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突出抓好带动主体的培育,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结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的增强和带动作用的发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培育龙头,优先扶持一批行业排头兵,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大力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突出专合组织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联结和服务作用,积极促进专合组织完善和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和组织行为、拓展服务功能。继续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合同订单、二次返利、六方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股份合作、代养寄养等创新的利益联结方式。继续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快区域性品牌培
育和地理标志认定,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农产品直销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增收、市民受益。
突出抓好新村建设,加快全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连片推进、以片带面的工作格局,继续以推进“50+10”省级示范片建设带动全省面上工作。加强成片推进的重点工作。切实做到 “两到户”:引导各地把主导产业、增收项目落实到示范片内所有农户,采取龙头企业和业主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市场引领等多种措施,确保每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把遵循“三打破、三提高”要求的新村规划、民居设计和建设任务落实到示范片内所有农户,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新建、改建等多种方式,分实施建设。切实做到“三进村”:把农田水利和水电路气等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建设到示范片内所有的村;把“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跟进完善到示范片内所有的村;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的工作落实到示范片内所有的村。加快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总结提升地震灾区新村建设的新经验,在10个整体推进县和具备条件的示范片中率先探索建设,形成人口聚居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加速推进面上的新农村建设。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片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指导和推进每个县两个以上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大力加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
突出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大力推广能带动农民增收的土地经营机制和流转模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构建统筹城
乡发展中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方式,确保农民群众成为受益主体。继续促进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完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资金投放,加快实现农村基础金融全覆盖,支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探索推广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解决贷款抵押问题的办法。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任)
来源:四川日报
一
《意见》的制定是贯彻落实201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推进我省建筑业向万亿元产业迈进”的要求, 也是全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的期盼和呼声。
(一) 《意见》的制定是抢抓市场机遇, 实现湖北建筑业及勘察设计业跨越发展的需要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传统和基础产业, 也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省的优势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 去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壮大百亿元建筑企业群, 支持建筑领域央企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住建领域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支持桥梁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筑业向万亿元产业迈进”。
2008年以来, 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每年以千亿元级的规模递增, 年均增幅26.6%, 接连超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 2012年达到6865.67亿元, 位居中部第一, 全国第五, 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3368亿元, 同比增长26.1%。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以上, 从业人员200余万人, 是湖北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全省工程勘察设计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营业收入1635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3.42倍, 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6.4%, 营业收入总额位居全国前六名, 稳居中部六省第一。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的快速发展凝聚了行业人气, 壮大了企业实力, 提升了工程质量水平, 极大地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有力支撑和配合了湖北省城镇化进程。
建筑业是一个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充分竞争性行业。近年来湖北省建筑业发展速度很快, 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等建筑强省接近2万亿元的总产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 湖北省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将会更好, 建筑业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省政府出台一份促进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可以明确产业发展目标, 引导企业抢抓机遇, 抢占市场高地, 竞进提质, 打造湖北品牌,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起支柱产业的作用。
(二) 《意见》的制定是加快转型发展, 调整湖北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已从传统的拼人力、拼成本的竞争转变到资本运作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科技装备水平、品牌信用的较量, 经营业务也从单一施工经营向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服务拓展。建设低碳宜居城市、发展绿色人居环境、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湖北省建筑业产业规模近年来连上新台阶, 建筑业产值和增加值每年都有大的增幅, 一批优势企业茁壮成长, 但建筑业与勘察设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协作能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转型升级的要求, 已越来越成为产业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
湖北建筑业要努力实现万亿元产值, 巩固和提升全国建筑业第一方阵地位, 迫切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推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加大产业扶持, 有效解决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进一步构筑湖北省建筑业发展的新优势。
二
《意见》共分为明确发展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等六个部分共二十条, 旨在引导行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
(一) 《意见》明确了湖北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的发展目标
《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 将湖北省建筑业打造成万亿元产业, 勘察设计业成为营业收入过千亿元产业。到2017年, 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 实现利税1000亿元以上, 省外产值超4000亿元,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80万人以上, 全省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 建筑业及勘察设计业始终保持中部第一、全国前列的领先地位, 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 形成一批具有湖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品牌。
(二) 《意见》最大的特色就是针对性强, 最大限度地反映湖北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从业单位和人员的利益诉求
《意见》针对湖北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在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中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借鉴各地的有效做法, 提出了湖北省支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一是针对企业反映建筑业社会贡献大、产业定位不明的问题, 《意见》明确提出“建筑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省的优势产业”。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 提出“省政府成立省建筑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 加强对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将建筑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
二是针对湖北省建筑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多、小、散, 地方建筑业龙头企业偏少, 专业特色品牌还不够强的问题, 《意见》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部分, 从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实施品牌特色发展战略、建立产业合作联盟三个方面提出了目标和政策举措。鼓励设计企业同建筑企业融合发展, 支持地方企业同央企战略联盟, 按照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 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培育, 发展湖北省的特色品牌, 力求构建龙头企业引领, 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比例协调, 中央企业和本土企业相互协作, 优势互补的产业形态。
三是针对湖北省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备、地方企业外拓意识还不强的问题, 《意见》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部分, 从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提高产业外向型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明确了一些引导性的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工程总承包, 积极推进各类大、中型工程项目总承包业务的发展;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开展管理创新, 提高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 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经营格局。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方面, 提出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 明确了建筑工业化规划、用地、项目及财政支持等政策。
四是针对企业反映行业科技投入和应用缺乏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不健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难以增强的问题, 《意见》从人才培养、装备更新、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考虑到湖北省建造师总量偏少, 人力资源紧张已成为建筑业跨越发展的瓶颈, 《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建筑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积极为建设领域高端人才提供‘人才公寓’, 建筑业引进人才和接纳大专院校校毕业生纳入保障性住房服务体系。”明确了建立“湖北省勘察设计大师”和“湖北省工程建造大师”评选制度等。
五是针对企业反映湖北省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的问题, 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要求, 《意见》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部分, 主要明确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管理、加强工程履约管理、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也明确了一些政策。在招投标管理方面, 提出:“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预选企业名录, 提倡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和综合最优价中标。”规定:“凡国家和省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障费、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费等规费, 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及公益类项目工程监理费必须单列, 应列为不可竞争费用, 不得参与工程招标竞价, 直接计入工程总造价。”
六是湖北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能否抢抓机遇, 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取决于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更取决于产业发展环境。根据企业的诉求, 《意见》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部分, 重点提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明确除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外, 金融机构优先提供贷款、授信、保函等金融服务。同时要求强化部门服务,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规定:“建筑业企业可采用银行保函作为保证金缴纳形式, 禁止收取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种保证金, 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向企业乱摊派、乱集资。”明确了在促进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跨越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七是《意见》注重湖北省在行业发展上已有共识并形成正式文件的有关政策的衔接。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在招投标中体现择优原则, 对获得‘楚天杯’以上工程质量奖的投标企业或项目经理提高相应分值, 鼓励企业创优。对获得‘鲁班奖’的施工总承包单位, 在颁奖之日起一年内, 建设单位还可直接发包其一项规模相当的工程作为奖励。”在分别听取省直部门和企业不同意见后, 为更好地鼓励建筑业企业创优积极性, 《意见》中引用该条时进行了适当调整, 将间隔时间从“一年内”调整为“两年内”, 将奖励范围从“鲁班奖”扩展到“国家级工程质量奖或设计奖”。每年由省政府命名表彰的全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装饰装修10强、勘察设计10强对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品牌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 《意见》中对该项表彰企业的数量做了适当的增加, 调整为综合实力50强、装饰装修10强、勘察设计20强的命名表彰。
八是《意见》借鉴江苏、浙江等建筑业发达地区的经验, 提出以省政府名义组织开展“建筑强市”、“建筑强县”、“建筑之乡”命名活动, 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筑业品牌企业、品牌地区, 并予以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的广泛宣传和推介, 充分发挥品牌企业和地区示范和带动作用, 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
再好的政策关键在执行。为了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决定省政府成立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 加强对全省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将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建立扶持建筑业及勘察设计业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 及时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
二是强化部门服务。要求发改、科技、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商务、审计、税务、招投标、金融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 研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 为湖北省优势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 形成推动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加快发展的合力。省内要打破行业和地方壁垒, 全面开放市场。要重视和加强建筑业管理机构建设, 将建筑市场管理执法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所需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整治工地治安环境, 坚决打击强装、强卸、强卖建筑材料及阻工等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三是改善融资环境。要求积极推动银企合作, 金融机构要将建筑业和勘察设计业列为支持行业, 运用多种信贷方式, 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各类授信、贷款以及其他多种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例,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有关政策。降低开具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的条件, 对综合实力强、信用等级良好、项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降低或免收保证金。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建筑和勘察设计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发行企业债券, 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勘察设计企业开展投资业务。省及各市、县财政在安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外经外贸、节能减排、人才引进与培训等专项资金方面, 对符合条件的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企业予以优先支持。
一、以改制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融资步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2年3月28日,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公司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企业就没有出路。必须把发展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抓住当前良好机遇,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困难之处在于资金的筹措上。靠政府拨款已不可能,靠银行贷款也毕竟有限,但发展的时机不能错过。因此在发展问题上,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这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是“资本股份化、融资社会化、产业规模化、效益最佳化”。同时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利互惠,实现共赢”的原则,通过与民营企业合资,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有步骤、有秩序地做到“有进有退”,使企业建设项目的资金得以落实,实现了共同发展。首先与韩城市海燕焦化公司(民营企业)联合组建了“韩城燕龙炼铁有限责任公司”(龙钢控股),共同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450m3高炉;其次,与韩城同兴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龙钢职工人股、民营企业)联合组建了“韩城兴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龙钢控股),吸引江苏省江阴市西城钢铁有限公司资金5000万元,很快启动了二期炼钢工程;第三,联合社会62辆运输车辆共同出资组建了“韩城昌龙运输有限责任公司”(龙钢控股),使企业物流运输形成了头”,拓宽了运输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另外,将原焦化厂租赁给同兴公司管理,以利于焦化产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经营。去年11月,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公司及其三个控股子公司联合韩城市7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了“陕西龙门钢铁集团”,为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优势、构建“钢铁航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集团公司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002年在基建技改上,我们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和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先后共筹资3亿多元,实施了百万吨炼钢二期工程、西轧40万吨技术改造、二期轧钢和3#转炉工程,以及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和适应百万吨钢生产规模所必须进行的配套项目。除6000m3/h制氧机外,其余项目均按计划在年底前建成投产,迈出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一是百万吨炼钢二期工程;二是西轧40万吨技术改造;三是二期轧钢工程;四是3#转炉工程;五是450M3高炉;六是一烧改造。另外,还有2衅活性石灰窑、液氧贮槽、20T锅炉、炼钢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烧结微机配料自动控制系统、35KV变电站扩容改造、物资供应库改造、工业站堆料厂、机动厂铸造工房、生产区4口水源井等一批基建技改项目都顺利建成投产。
二、以改革促发展,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和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1、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大胆启用年轻干部,稳步推进机构改革。为了适应企业大发展、快节奏、高负荷的形势要求,我们大胆启用了一批有知识、懂专业、会管理的年轻同志。这些同志年富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工作干得很有起色,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公司各生产单位一把手平均年龄在38周岁以下,初步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机构改革方面,我们邀请了西安、北京的管理咨询中心多次对公司机构设置和企业管理进行研究,对职责交叉的部门进行了合并、精简,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
2、工资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绩效原则,实行员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激励政策。首先建立了工资与产量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员工夺高产,创效益。采取提高员工岗位工资的办法,调整了原岗位技能工资的不合理结构,增大岗位工资的比重,使岗位工资占基本工资的比重由30.8%提高到42%,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劳动工作热情,生产纪录一破再破,为完成全年各项任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活工资的比例已占职工收入的54%。
3、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本着建立精干、高效的职工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大胆进行了改革。对员工结构进行调整,制定了员工内部退休政策,使体弱的老同志从生产一线离岗,促进了员工队伍的年轻化。2002年有356人办理了内退手续,并逐步推行了岗位承包,将富余人员补充到新建项目上,实现了岗位人员的年轻精干,工作的满负荷,为竞争上岗和岗位竞争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2002年,新上项目人员全部从各单位抽调、配备,没有增加一人。过去30万吨钢是5100人,炼100万吨钢还是这5100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根据企业的实际,我们立足于在现有员工队伍中培养自己的人才。2002年,我们先后开办了“专升本”班和“工程硕士”班,为年轻人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同时,在职称晋升中提供学习条件,对参加学习的员工,企业拿出资金予以补助。为锻炼科技队伍,去年的所有技改项目都立足于自行设计,从中锻炼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在高、中级工考试中,400余名工人通过了高、中级考核,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先锋。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了充分利用我省的科技优势,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学院联合创建了“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冶金工程技术中心”,迈出了企校合作的第一步。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努力改善广大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1、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企业今后的必然选择。2002年,我们积极采用新技术,注重环保节能措施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钢铁工业是传统工业,在技术改造项目中,我们大胆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同时注重环保节能措施的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如2衅四机四流小方坯高效连铸机,所有的传动系统采用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电控部分采用PLC加微机自动控制,不仅投资减少,节约了能源,而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大大提高。2#转炉在建设中,转炉的倾动和氧枪升降装置一改过去的直流控制为现在的交流变频调速控制,除尘风机的性能也在原来1#转炉经验的基础上做了大的改进,使转炉的整体运行和除尘效果明显增强。32M2烧结机采用科学合理的偏析布料技术及自动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使烧结机的操作更趋稳定,尤其是国内新一代润滑高新技术产品ZDRH—2000型智能集中润滑技术的应用,使烧结机运行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为了降低粉尘污染,我们多次派人外出考察,最终采用60m2卧式平板型干式静电除尘器,经过运行观察,效果非常理想,净化后的粉尘粒度在0.1—20微米之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此外,我们还加大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了质量数据和计量数据局域网,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目前正在筹备阶段。
2、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引导。去年我们从治表人手,树立公司新形象,使硬件和软件建设齐头并举,共同推进。硬件建设方面,建成了公司漂亮壮观的南大门及宽阔平坦的迎宾大道;实施“点亮工程”,主干道和憩园活动中心彩灯辉映,绚丽多姿。投资20余万元,树立起“龙钢精神”不锈钢雕塑及公司办公楼上的巨幅霓虹灯广告牌。各生产单位也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建成了自己的牌楼,企业文化建设整体向前推进。软件建设方面确定了新的企业精神:“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要进步。”公司还先后召开了企业文化研讨会、工运论文发布会,并出版了《龙钢画册》、 《龙钢职工文明手册》、 《心系龙钢征言册》等刊物和读本。另外,企业从员工“形象管理”人手,抓员工的劳动纪律、待人接物,抓上班的劳护用品佩戴和衣着整洁、举止文明,力求做到行为规范,文明生产。同时,公司还通过举办庆典剪彩活动,鼓舞了员工的斗志,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3、2002年,我们按照“努力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时刻把员工的冷暖挂在心上,不想多说,只想多做”、“员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原则,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使广大员工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 (1)为了缓解职工的住房问题,新建了21、22和16号住宅楼。韩城住宅小区也于10月份开始建设。西轧住宅楼目前正在积极地抓紧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2)由于下峪口地区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改善员工的饮水条件,我公司投资25万元,建起了一套纯净水生产线,并解决了员工夏季防暑降温问题。 (3)为拓宽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投资30万元修建了憩园活动中心,使员工活动健身、跳舞娱乐、休闲有了好去处。(4)投资120万元修建了公司南大门,不仅展示了企业新形象,而且方便了员工外出游玩和购物。(5)投资44万元,新建子校教学楼一幢,解决了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6)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收入同步提高,2002年在岗员工人均收入较2001年有了较大提高。
四、坚持精料方针,狠抓对标挖潜,全面改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实现效益最佳化
实现精料方针不仅是生产稳定、顺行的关键,而且是总成本下降、取得最佳效益的根本措施。2002年我们坚持精料方针,从源头上对原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从品位、回收率和生产效果、总体效益等各个方面人手,提出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并在混匀配比上严格控制;各主要生产单位也千方百计为下道工序提供优质的原料,提质降耗,使效益达到最佳化。钢坯成本由上年同期(平均)的1285.29元/吨,下降为1219.40元/吨,平均每吨下降了65.89元,仅此一项降低成本3500多万元;钢材成本也由上年同期(平均) 1966.10 元/吨, 下降为1792.33元/吨,平均每吨下降了173.77元。在对标挖潜方面,公司要求各单位在工作中切实作好一“上”一“下”两篇文章。“上”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通过与全国先进指标对比,寻找差距,通过科技进步、精心操作等各种有效手段把指标抓上去; “下”即各项费用指标、成本指标,通过合理配置、精打细算使之降下来。炼钢厂通过对比,发现降低钢铁料消耗是一切“对标”的关键。他们通过抓合金料装入量和铁水量控制,提高石灰质量,加强终点C控制和钢水命中率、减少喷溅等措施,使钢铁料消耗由过去的1149公斤/吨下降到1115公斤/吨,炼钢转炉利用系数达到62.4t/dt,创全国冶金行业先进水平;炼钢连铸台时产量达到65.23t/h,创全国冶金行业先进水平;炼铁厂通过更换大风机、狠抓炉后精心操作及配料,使高炉平均利用系数由过去的不到2.0平均上升到2.7以上,有的单台高炉利用系数达到3.4以上;西安轧钢厂抓住提高成材率这个关键指标不放,加强操作管理,成材率不断提高,为公司赢得了更多的效益。
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在不断增多。如何快速处理利用这些废物,成为清洁生产、增加效益和生产顺行的重要环节。去年我们对球磨机等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提高了废钢渣的处理效率和速度。去年共回收废钢2700多吨、小块铁1700多吨、钢粉1400多吨、钢粒8000吨、干选料65000多吨,创造效益560万元。
五、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得以加强,“禹龙”牌钢材不断走向省内外大型重点工程
2002年通过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我们顺利通过了IS09002—2000版的质量换证审核和生产许可证的发证审核,表明了我们的实物产品质量不仅处于受控状态,而且经受得起考验。去年,钢材、钢坯、生铁、烧结矿合格率分别为99.79%、99.38%、99、34%和66.05%,分别比1999年认证初的96.89%、97.08%、98.41%和64.63%提高了 2.90%、 2.30%、0.93%和1,42%。顾客满意度为93%。达到和超过了目标值。我们还通过了国家级计量检测体系认证审核,标志着我们的计量检测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基建、生产交叉作业、各类作业现场不安全因素增多的新情况,去年我们以《安全生产法》的学习贯彻为契机,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专业管理考核力度,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认真做好各类安全检查工作,持之以恒地搞好日常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班组“学、查、改”安全日竞赛活动,并在“安全生产月”中开展了“安全伴我在岗位,我把安全带回家”、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主题演讲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活动,使企业整体安全工作保持了稳定局面。
为了提高“禹龙”牌钢材的知名度,我们乘公司改制和揭牌的东风,大力推进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宣传,先后在《中国冶金报》、 《中国企业狲、 《陕西日报》、 《陕西工人报》、《现代企业》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并印制了《龙钢画册》,为企业产品销售创造了较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狠抓销售队伍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钢材不断向重点工程项目挺进,先后在闫禹高速公路、陕北米脂大桥、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山西铝厂三期扩建工程、韩城二电等大型重点工程中标,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销售价格在西安市场基本与八大钢持平。在销售钢材的同时,我们抓住钢坯价位上扬的机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全年共销售钢坯13万吨、钢材33万吨,为公司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 实现跨越】推荐阅读:
发展沿江经济 加快江安新跨越11-28
北海加快发展09-17
建设“四大体系” 实现跨越发展06-08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12-05
加快ICT业务发展07-02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0-03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06-08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06-07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