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推荐9篇)
xx镇党委书记陈某
近年来,xx镇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健康养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畜牧业呈现出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镇畜禽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40%,规模化养殖占养殖业总量比例的75%以上,农民实现畜禽业人均收入1843元。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xx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创建全市畜禽大镇为目标,以发展生猪、蛋鸡、水鸭等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认真搞好规划,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技术服务,层层落实责任,全镇畜禽业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养殖小区数量增加。深入开展了“抓小区、建专合、带农户、促效益”活动,并将规模蛋鸡养殖和规模牲猪饲养小区建设统一纳入全镇发展规划,对选址、投资都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布局,跟踪管理和服务。近年来,全镇发展适度生猪养殖小区6个,建“150”模式猪舍42栋,由30户投入固定资产总额700万元,总饲养量2万头;发展规模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标准化“153”蛋鸡养殖鸡舍40栋,5个蛋鸡养殖小区所属行政村连为一片,共有饲养业主35户,投入固定资产总额800万元,总饲养量35万羽;新建养鸭小区1个,建标准化鸭舍4栋,饲养总量2万只,实现饲养圈养。
(二)特色养殖规模扩大。在特色养殖发展上,狠抓引导、1
引进和示范,采取以项目扩规模、以专合基地招商的方式,共引进有饲养和运销能力的饲养业主10人,招商到账资金500万元。郝岗养鸡场引进一养殖能人投资300万元新建“153”标准化鸡舍9栋,占地4000平方米,饲养蛋鸡45000羽,日产蛋鸡2吨以上,2010年获利60万元,预计今年可获利100万元;在全镇规模化牲猪养殖小区一律推行“良舍、良种、良料、良法”等“四良”养殖新技术,推动牲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此外,镇通过争取创业无息贷款340多万元、落实各项养殖扶持政策、加大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特色养殖规模,促进农民增收。
(三)专合组织带动作用明显。成立了“为民”、“xx”、“南溪”、“金冠”等5家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带地带资金入社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蛋鸡规模养殖,并实行“鸡苗、饲料、疫苗病品、蛋鸡销售、技术服务”五统一服务,常年聘请教授、专家现场指导饲养技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于养殖户,带动农民年可增收4000万元。目前,全镇饲养生猪100头以上大户280户、50头以上的大户620户,实现了畜禽养殖步伐大的跨越。
(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培训了一批技术员、饲养员,对疫病的观察、诊断、治疗、预防能力有所提高;积极推行程序化免疫,扩大了动物疫病的防疫密度。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推行,改善了品种质量、环境条件和饲料水平,改善了畜禽的健康状况,提高了抵抗疫病的能力。目前,畜禽养殖小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和2%,比畜禽养殖小区(场)以外的散养户降低38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实现新突破。据统计,2010年,全镇生猪养殖小区每头猪的平均利润达550元,是散养户的1.4倍;蛋鸡每只平均利润达28元,是散养户的2倍;水鸭的每只平均利润达到27元,是散养户的1.4倍。全镇畜禽养殖小区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80%,利润占全镇的58%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镇畜禽产业发展已进入全县畜牧大镇方阵,但与全市畜牧大镇建设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调整畜禽产业结构的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畜禽业富民不富镇(村),对畜禽产业化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深度认识,还没有将认识提升到畜禽业是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提升精神区位的速度不快,导致重视程度和引导不够,发展畜禽业主要还依赖于市场的诱导和群众的自发行为。
(二)在转变畜禽发展方式上步子不大。目前,畜禽产业还处于起步期,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总量少、养殖农户总数比例低。而我镇地处丘岗地,同时饲料粮、粮食加工副产品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和潜力均很大,可再建生猪小区12个,蛋鸡养殖小区10个,饲养量至少可达到生猪25万头。蛋鸡200万只,但目前全年循环饲养生猪、蛋鸡分别只有10.5万头和120万只。
(三)加工企业缩水发展。原有的国营食品蛋品加工厂由于市场体制变化已淘汰消失,急需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导致畜禽产品加工转化严重滞后,产业拉动力不强。
(四)资金投入不足。在调查中,合作社、农户普遍反映资金短、发展难。主要是金融机构投入力度还需加大,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目前养殖户在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时间短,而购买一头仔猪就需300——330元,一只雌鸡到蛋鸡就需28——30元,加上猪舍鸡舍和饲料投入,收回成本至少2年,影响畜禽产业的正常发展。
三、加快畜禽产业发展的建议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优化模式,加快600万只蛋禽标准化养殖、6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板块建设”。当前,只要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战略部署,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解放思想,改善环境,动真格,下真情关注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我镇畜禽养殖就能有一个大发展。
(一)强认识,浓氛围。目前,周边地区发展畜禽产业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形势咄咄逼人,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坚持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禽业,按照“镇抓专合、村组抓大户”的思路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化、产业化、设施化和专合组织进程,实行畜禽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根本转变,努力把这一发展导向变为全体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并通过制订镇村近期与长远畜禽发展目标,对镇、村干部划分引导畜禽产业发展责任区,实施工作目标管理,增强干部的发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创办畜禽业的氛围,给畜禽小区建设加“温”。
(二)优环境、抓扩规。一是加强发展引导。积极引导畜禽专合组织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促进畜禽养殖小区向高科技发展、向规模化发展,使沿淤泥湖畔近1000户农户养殖上档次、上规模,全面提高猪农、鸡农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二是开展优质服务。对养殖生猪在100头、养鸡在5000只以上的养殖户统一列入重点服务对象,充分利用 “阳光工程”政策平台,常年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坚持以畜牧服务中心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全面实行“一条龙”、建好畜禽养殖技术服务绿色通道。三是出台畜禽养殖发展鼓励措施、在全社会开展养猪能人、养鸡“状元”评选活动,对创业带头的专合组织和个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强力推动畜禽养殖扩规,给畜禽小区建设加“热”。
(三)兴加工、筑平台。一是新上马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通过出台农业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在土地转租、出让上对创办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优先,组织专合社及规模养殖户制订产品生产计划、围绕生产与加工两个环节对接,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在国内大市场设立专门畜禽产品销售窗口,以销促产,实现产品转化增值,逐步推进我镇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畜禽小区建设开辟新市场。
(四)抓引导、攻难题。一是加强“政、银、社”合作,政府牵头,大力开展银社对接洽谈活动,引导或争取金融部门进一步把规模养殖户作为服务、支持的重点,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加大放贷力度,支持畜禽产业发展。二是培养“小进规”养殖户发展后劲,牵头组织专合组织负责人到江浙学习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帮助养殖大户拓展视野,完善畜产品安全制度与设施,围绕创造绿色食品,综合处理副产品,推动环境友好型发展,提高现代养殖水平,为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为生
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把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方面, 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的重要作用, 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另一方面, 加强领导, 举全县资源, 对生猪产业发展科学规划, 严格措施, 全力推进, 突破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的宣传, 成立生猪产业化领导小组和乡镇专门领导机构, 建立部门间联习会议制度, 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二是确定“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为基础, 以建设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为重点, 以健全配套服务体系为保障,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 提出“龙头企业建基地, 连小区, 带农户”的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发展模式。三是确定“通过放心肉工程、良种繁育工程, 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 狠抓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强化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 突破加工瓶颈, 兴办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战略。从而使全县干部职工明白“发展什么,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思想观念问题。同时, 按照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针, 制定未来五年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目标, 使计划在市场基础上得以建立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
1.2 强化四大支撑, 为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2.1 强化政策支撑。
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 国务院集中出台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场 (小区) 建设、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费补贴,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资金补助等一系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 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平昌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决策部署, 在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了生猪产业政策扶持的力度。
一是建立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机制。2007年以来, 县委、政府出台了《突破性发展生猪生产的决定》、《加快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决定》等, 每年统筹安排发展资金200万元以上,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 奖励种猪养殖大户和优质商品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大户。坚持“政府主导、业主主体、信贷支持、项目配套”的发展机制, 积极争取中央、省对我县畜牧业生产的支持。
二是加大生猪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 对自筹资金占投资总量65%以上的养殖户 (场) , 根据建设规模大小给予不同额度的信贷支持。2007年, 全县投放生猪产业贷信资金首次超过3000万元, 其中, 县农村信用联社投放每户 (场) 3万元以上的生猪养殖大额信贷达到1786万元, 共支持养殖户568户。2008年、2009年分别投放生猪信贷4300万元, 5800万元。
这些政策的实施, 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同时广泛吸纳了民间资本对生猪产业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 2007至2009年, 民间投入资本就达3.5亿多元。
1.2.2 强化科技支撑。
县委、县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 坚持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适用技术, 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
一是坚持养殖小区建设技术创新。按照国家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标准, 结合平昌实际情况, 规范执行“四分离四配套六统一”建设标准。“四分离”即人畜分离、干稀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四配套”即配套建设粪沟及雨水沟、沼气池、自动饮水、厕所和洗手间及洗澡间;“六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圈舍建设标准、统一良种引进、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养殖保险。从而解决了粪污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及农村燃料问题, 减少农作物秸秆作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及疾病传播、人畜共患病发生, 改善了生猪生长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方便了农户生产生活, 降低了养殖风险。
二是加大畜牧兽医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科技人员责任包片到小区、户等措施, 积极推广熟改生、单一改配合、楼圈改地圈、沼气替燃料等一批新技术, 强化科技入户的实际应用, 从而使全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有了较大发展。
1.2.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
为增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后劲, 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积极申报畜牧产业项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统筹安排支农资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几年来, 平均年争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达1500多万元, 地方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 对提高县、乡畜牧部门的服务能力,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增强畜牧生产后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4 强化部门协作支撑。
强化部门协作支撑, 是促进平昌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 都有着很高的认识, 积极为生猪产业化建设出谋划策、出钱出力。财政部门在生猪养殖小区建设资金上给予优先安排;发改部门在项目申报上重点给予倾斜;国土部门、林业部门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用地、用材等简化办事程序, 从优从快办理相关手续;各金融部门也扩大授信额度, 增加信贷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农业部门与畜牧部门联合建立了猪-沼-果 (菜) 循环农业模式。各部门的协作, 为生猪养殖小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3 构建四大体系, 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3.1 构建技术培训体系。
一是制定了培训制度。在系统内, 采取送出去培训、短期轮训、到大型养殖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等方式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二是组建技术培训班, 深入农村, 送资料下乡, 送技术下乡, 把各种培训学校办到农村, 办到养殖小区。三是与教学、科研等部门联合建立培训基地, 每年对养殖小区进行1~2次集中培训。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 使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提高, 也使养殖户逐步成为合格的饲养员、防疫员。
1.3.2 构建畜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服务体系。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畜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服务网络, 在品种改良、标准化饲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 已实现了对生猪标识的订购、收领、登记、发放、管理及溯源一条龙管理, 对生猪从出生到饲养、调运、交易和屠宰上市全程监管。以通过积极争取, 使动物防疫经费、乡镇防疫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动物防疫效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年终考核, 并与“以钱养事”资金挂钩。这些政策的落实, 为保持乡、村技术队伍的稳定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3.3 构建加工流通体系。
按照市场引导、龙头企业拉动的策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重点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促使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档次,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上下功夫。目前, 已形成了畜禽产品加工企业3家, 开发了5个绿色、特色畜产品, 生猪贩运商户达180多户, 从而解决了生猪大规模发展后产品的销售问题, 使平昌县的生猪产业在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1.3.4 构建良种繁育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生猪良种繁育场建设, 建立“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猪品种良种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 全县已建成5个良种猪繁殖场。二是在全县43个乡镇分片、分区域设立了6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 搭建品种改良平台。形成了“良种场+精液供应中心+人工授精站 (点) +养殖户”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活跃, 养猪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但农户各自经历不同, 虽然养猪的积极性很高, 但对畜牧兽医知识比较欠缺, 往往由于品种、饲料、饲养管理、防疫等诸多问题解决不好, 带来较大损失, 通过对全县生猪养殖小区的调查研究, 发现了以下问题。
2.1 饲养管理不科学
日粮组合不当, 大多采取自配料, 不按生理阶段配方, 造成粮食浪费, 增加成本, 经济效益降低。分群饲养未注意, 大小混养、病、健同圈, 密度过大, 使小猪不能同步发育, 造成僵猪或疫病传播。
2.2 防疫意识差, 免疫程序不合理
重治不重防, 往往因防疫不到位, 治疗又不及时导致猪只死亡, 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2.3 诊断错误, 用药混乱, 延误病程, 增加死亡
没有技术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兽医, 依靠本地防疫员, 乱用药、滥用药, 不该混用的几种药一并注射。
2.4 投融资困难
养殖小额信贷虽然已经起步, 但发展速度仍滞后, 许多养殖户流动资金不足, 得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缺乏后劲, 养殖户猪的存栏不足, 圈舍闲置浪费, 导致生产成本高。
3 几点建议
3.1 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制度, 积极创建优质养殖基地
一是加快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信贷支持、技术支撑、用地规划等措施, 建设不同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组织和引导养猪户把改厕、改水、沼气建设与生猪生产配套, 从环境、设施、品种、畜禽饲养、投入品管理使用等方面实行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 切实增加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将生猪产业发展作为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重点投放领域。同时,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 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三是加快品种良种化、优质化同步, 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良繁体系建设, 对引进优良种猪、种母猪给予政策性补贴, 对县、乡、镇6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的设备、设施进行更新完善, 提高猪人工授精站 (点) 的辐射能力和品种改良质量。
3.2 全面调整养殖结构, 加快发展草食畜禽
平昌县草场资源丰富, 草山草坡面积达103.6万亩 (1亩=667平方米) , 年产各类饲草饲料100万吨, 其中秸秆40多万吨, 为积极发展草食畜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草食畜禽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是百姓的主要肉食品之一, 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力调整养殖结构, 就是要树立“草当粮用、羊当猪养”的新观念, 充分利用平昌县草山草坡资源和大量秸秆饲料优势, 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高产饲料作物和牧草, 同时, 深入研究扶持政策, 加强技术保障、市场引导、品牌培育等工作, 确保草食畜禽业的发展。
3.3 加大畜牧行政执法力度, 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是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 增强执法者和各利益主体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营造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良好风气。二是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和突发疫情监控工作, 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确保畜禽及产品的卫生质量。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改善执法手段, 提高执法水平, 切实做到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四是加强市场监督检查, 建立安定有序的市场体系。
3.4 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建立以平昌县畜牧业信息网为重点的畜牧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国家、省等行业网站, 县、乡、村畜牧服务网络, 各种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经济组织, 及时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 尤其要加强对市场信息变化规律的分析, 逐步形成信息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3.5 加强科学技术的利用和转化,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进一步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方面, 要增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坚持以业主投资为主体, 国家适当扶持, 多渠道筹资的投资形式,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 加快科技的普及与推广, 提高工作效能。另一方面, 要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利用和转化, 用科技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用科技提高产量和品质, 用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6 优化信贷机制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
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以“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为基本目标,按照相对统一,同时兼顾南方与北方、丘陵山区与平原的条件差别,特制定本标准。
指导原则:实行人畜分离、集中饲养、封闭管理;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养区内;经改造后粪污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实现饲养标准化。优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具体标准:
一、选址适宜,布局合理
(一)养殖场(小区)选址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通风良好,给排水相对方便。
(二)距主要交通干线和居民区的距离满足防疫要求,有供电稳定的电源。要求距主要交通干线2km以上,距居民区500m以上,距河流主干道200 m以上,500m半径范围内没有其他动物养殖场。
(三)在总体布局上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正常猪与病猪分开,种猪与商品猪分开。
二、设施完善,设备配套
(一)圈舍朝向、规格合乎标准化要求,饲养密度合理。
(二)有猪栏、食槽、自动饮水装置、通风系统、降温和采暖设施设备。
1(三)大门口有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和高压喷枪等消毒设施;有兽医室、常规防疫检测设备。
(四)有污水排放、粪便堆放及无害化处理设施。
三、防疫严格,管理规范
(一)有生产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二)养殖场从业人员无人畜共患传染病。
(三)建立规范的档案和生产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来源和数量、繁殖情况、生产性能、饲料来源及消耗情况、淘汰情况、发病用药情况、疫苗免疫种类及免疫时间、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生猪销售记录等,记录资料应保存2年以上。
(四)小区内部应尽量推行自繁自养、单栋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其品种应大体一致,外购种猪应从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进。
(五)仔猪、育肥猪销售出场时有动检部门出具的检疫证明,病死猪能够使用锅炉焚烧或深埋处理。
四、废污利用,排放达标
(一)养猪场污水和粪便应进行集中处理,其处理能力、有机负荷和处理效率应根据建场规模计算和设计,处理后应符合GB18596规定。
(二)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工艺应根据养殖规模、清粪方式和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选择达标排放技术模式或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宜采用沼气工程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经济发达、土地紧张、没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粪污的地区宜采用达标排放技术模式;具备可利用污水的地区宜采用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注: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3年1月1日实施,主要是根据养殖业的不同规模分别规定了水污染物、恶臭气体的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水量和畜禽养殖业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
附件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说明
一、以设区市为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属各县(市、区)的乡镇养殖场建设项目作为子项目统一纳入可研究报告,报告名称统一定名为《XX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每个养殖场建设项目都需明确养殖场规模(含现状)、建设条件、项目建设内容、部投资及资金来源、环境影响评价等。
三、填写《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
附件3:
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汇总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我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行为,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属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联合下达投资计划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均按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项目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现代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扩建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具体的建设内容,按照当年中央投资计划规定执行。
第五条项目建设标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的相关要求执行。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六条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省、市(州)和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本级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养殖场(小区)规模分级建立项目储备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市(州)、县(市、区)畜牧部门每年组织对生猪养殖场(小区)进行现场核实,符合项目建设条件的列入项目储备库。其中,年出栏500-999头的养殖场(小区)列入县(市、区)项目储备库,年出栏1000—1999头的养殖场(小区)列入市(州)项目储备库,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列入省级项目储备库。拟争取下一中央补助投资的入库项目,必须提前完善有关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或初步设计的编制与审查)。
第七条项目投资计划申报。各项目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根据国家、省有关部门的项目申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项目储备库中筛选拟申报项目并进行公示。公示合格后上报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同时抄报所在市(州)相关部门。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下发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及投资计划申报要求综合平衡后,提出全省项目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投资计划下达后,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分解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第八条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审批。各项目县(市、区)农业(畜牧兽医)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由可研报告与初步设计合并形成,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且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由项目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按投资规模分别上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省、市(州)发展改革委会同本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组织专家审查,农业(畜牧兽医)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项目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行“四制”管理,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项目业主要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规定项目的投资额度、工程规模、技术标准、完成的数量、质量和工期等。
第十条项目建设实行中期检查制。各级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适时组织开展中期检查,督促指导项目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第十一条项目实施变更。自觉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不得擅自调整、变更下达的投资计划和已审批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等,应按项目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项目档案管理。有关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招标投标资料、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财务报表及项目专帐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和施工前后的相关图片照片及录像资料等要整理成册,分类归档保存,专人负责。
第十三条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竣工后,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程序要求及时组织竣工验收。中央投资补助在60万元(含6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各市(州)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省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省级适时组织抽验;中央投资补助80万元的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项目竣工验收组应由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通过对项目的全面检查和考核,形成竣工验收报告,填写竣工验收报告表,并对竣工验收结果负责。验收合格后按要求报上一级有关部门备案。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计划是否按批复的方案完成,是否有随意变更项目建设地点、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
(二)主要工程建设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规定标准。
(三)国家投资是否按要求足额到位。
(四)是否建立了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等违纪问题。
(五)是否经过审计部门审计并出具了竣工审计报告、竣工财务决算等。
(六)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七)项目建设有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
第十四条省级验收合格的项目,将由省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厅(畜牧兽医局)联合授牌。第十五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省、市(州)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按权限下达整改通知,限期进行整改。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根据国家现行规定,项目补助标准分4个档次,即:年出栏500-999头的养殖场每个补助20万元,年出栏1000—1999头的养殖场每个补助40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养殖场每个补助60万元,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每个补助80万元。
第十七条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制度的规定管理、使用项目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严禁滞留、挤占、挪用。强化投资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第十八条项目资金可按项目建设进度拨付,也可采取先建后补拨付方式。采取按进度拨付方式的,由县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现场核实项目建设进度并提出审核意见后,提交县财政部门预拨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拨付的,由业主先用自有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由县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现场确认开工建设后,先拨付30%的资金,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项目资金。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九条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涉及面广、责任大、社会关注度高。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条省发展改革委负责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及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组织编制和项目实施的管理工作。各级发展改革、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加强指导和协调,加大支持力度,共同做好项目组织管理。
第二十一条各县(市、区)要加强项目建设的信息统计和总结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统计和报送制度,及时报送相关信息。实行信息季报制,根据管理权限项目业主、项目管理部门须每季度末分级书面报送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十三条在项目监督检查中,发现项目申报存在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以旧顶新、虚报冒领等违纪、违规问题,将根据情节轻重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
(三)暂停拨付中央预算内资金;
(四)冻结项目资金;
(五)暂停项目建设;
(六)撤销项目、收回项目资金;
(七)减少或暂停安排所在地下投资计划。
对国家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建议有关地方和部门依纪依法实行责任追究。
对于责令限期整改和通报的项目,按管理权限,由各级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联合发出整改通知或通报,明确整改内容、整改期限及相关要求。项目整改单位要按照整改要求完成整改工作,并在规定限期内反馈整改结果。发展改革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在收到整改情况报告后,组织项目整改复查。对复查合格的项目予以书面确认,对于整改不力的,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予以处理。
对管理制度健全、执行程序规范、投资收益显著的地方,给予通报表扬,并在投资及项目安排时给予倾斜。
第二十四条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收取费用,一经发现,将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第六章 附则
污染减排实施方案
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是‚十二五‛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规范管理,开展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消除畜禽殖业废物随意排放的现象,有利于农业源污染减排,有利于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工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市2012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县委‚重点抓能源,统筹抓民生,整体推进‘一园四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将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举措,以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关键,以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着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循环利用,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法治和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场、专业户)污染减排工作;坚持主要污染物容量和总量控制相协调的原则,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采取科学种养、综合利用等措施,通过改变规模养殖方式、改善粪污处理条件,对畜禽养殖污染物进行生态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污染总量减排的目标。
三、减排范围
本县范围内,已建或在建的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场、专业户)。
四、减排措施
﹙一﹚突出重点,以科学养殖、生态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为重点
通过推广科学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规范化管理,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排污总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和资源化,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措施
推行清洁养殖技术和标准化养殖模式。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场、专业户)根据自身条件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处理污染物,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主要推行以下模式:
1.猪、奶牛、肉牛等养殖场建设雨污分离收集系统,配备固定的防雨防渗粪便堆放场所,定期清运;建设沼气池和污水尿液储存池等治污设施处理粪尿等废弃物。
2.蛋鸡、肉鸡养殖场采取干清粪方式,建防雨防渗粪便贮存、堆肥场所;粪便全部用于发酵堆肥,农业利用,无污水产生。3.养殖专业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分片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对畜禽粪便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
﹙三﹚积极探索,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 推广标准化养殖
根据畜禽生长阶段合理供应饲料量,确定供给饲料营养配比,减
定运行,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2.积极引导养殖场(户)建立标准化的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指导粪便堆放、处理场所的合理建设、沼气建设利用和污染物治理。负责污染减排项目的治理任务实施、日常督查,减排项目验收材料的准备、审核。
3.各乡镇要做好本乡镇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调查摸底工作,根据本乡镇实际制定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督促检查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效果,各项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
4.结合开展日常检查和调研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与经验,克服不足,确保畜禽养殖减排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严格落实政策,促进畜禽养殖业减排工作的实施。积极落实规模养殖小区(场、专业户)治污设施建设资金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大力争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治理、减排等国家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
1 以普及养殖档案为着力点, 加强生猪规模养殖管理
发展规模养殖的意义在于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 在于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保障。为此我市坚持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养殖档案的发放与使用。从2007年开始, 我市在全省率先对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发放养殖档案, 到2009年11月, 共发放养殖档案8 000本。我市在推广使用养殖档案过程中, 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如将养殖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列入各县市区的重要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在防疫检查和大户补贴考察过程中, 养殖档案是个重要的参照, 对记录不全和不清楚的规模户进行一定的警告甚至惩戒,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养殖档案的推广。通过养殖档案记录的重要信息, 我们派出技术员现场对养殖户动物防疫、质量安全、饲养水平进行现场指导和全面评估, 提高了我市生猪养殖水平, 也为我市动物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详实资料, 对搞好生猪质量安全跟踪和追溯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突出贯彻实施《株洲市生猪规模养殖场管理办法》。为强化对规模猪场管理, 我们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整合, 并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株洲市生猪规模养殖场管理办法》, 于2008年7月经市政府颁布正式实施。办法对猪场建设条件、排污处理、引种管理、饲料与饲养、动物防疫、养殖档案等各个环节做了严格要求, 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为切实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我们将《株洲市生猪规模养殖场管理办法》、《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物品行为的通告》与养殖档案一起印装, 发放到养殖户手中。2009年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在全市展开了声势浩大执法专项行动, 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5起, 处罚23人, 处罚金额3.8万元, 并对一批猪场下达了整改通知书。通过贯彻落实管理办法, 我市规模猪场实现了五个“百分之百”, 即养殖档案发放使用率100%;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规模猪场《动物防疫合格证》发证率100%;供应种猪单位《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发证率100%;生猪外销产地检疫合格率100%。规模猪场的管理登上了新台阶, 由传统生产“数量的扩张”转型为“质量的提升”。生猪规模养殖发展步入健康、安全发展的“快车道”。
2 以狠抓“百区千户”工程为着力点, 促进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2008年, 我市启动“百区千户工程”, 力争用3年时间, 在全市建设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1 000户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 规模养殖出栏比重提高到70%, 出栏生猪良种率提高到85%。围绕这项工程, 我们紧扣四个“字”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一是“转”字, 注重规模猪场合理布局。城区内适度限养, 规模养猪场由城区逐渐向各县市区转移, 城区现有的传统规模猪场向休闲养殖过渡。市区有12个传统规模猪场转向“农家乐”, 经营休闲垂钓。二是“带”字,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带动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支持唐人神集团在全省实施“千万头生猪产业链工程”, 在全市建成年出栏生猪5 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个, 出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猪场5个, 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支持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龙秋华, 兴建年出栏10万头的规模养猪场, 已完成前期投资4 800万元, 建成近2万平米现代化栏舍, 已投入生产。支持湘州食品集团投资6 000万元兴建年屠宰30万头的生产线和原种猪扩繁场, 通过公司加协会加农户的方式, 带动25家外销规模猪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在唐人神、湘州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我市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迅速, 规模养殖户自繁自养, 科学饲喂, 降低了养殖成本, 与企业合作也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增加了养殖效益。三是“扶”字, 在项目与资金上扶持规模猪场做大做强。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各项惠农政策, 下达了养殖项目。我市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将政策与项目落到实处, 扶持了数百家规模养殖场进行设施改造和种猪引进。四是“引”字, 通过科技推广引导农户提高规模养殖管理水平。为了提高规模猪场生产技术水平, 我们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传帮带, 跟班学”方式, 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引导大中型猪场与科研院所合作, 通过建立产学研新型模式, 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提升规模猪场科技水平。帮助11家规模猪场兴办了养猪学校, 定期请专家教授讲课。我们还与广播电视大学合作, 开展一村培养一名大学生活动, 并派出专家组进行系统授课, 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好评, 已培养农村大学生200余名。
3 以种猪场建设为着力点, 提高生猪良种覆盖率
为了提高生猪良种覆盖率, 我们认真贯彻《畜牧法》, 加强种猪场发证管理, 积极引进新品种, 种猪品质不断提升, 生猪出栏良种率从5年前的43%提升到80%。全市有种猪场30家, 其中原种猪场1个, 原种猪扩繁场9个, 年供应种猪能力超过10万头。有人工授精点112个, 人工授精达20万胎次, 外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占总出栏的80%。2008年唐人神集团投资1.3亿元, 与美国威特先育种公司成立中美合资美神种猪场, 该种猪场从美国一次引入曾祖代种猪650头, 并全部采用美方设备和技术, 成为国内乃至亚州顶尖级种猪场。2009年10月14日美国国家NSR育种体系技术总监克林顿先生亲临美神种猪场, 为该种猪场授牌, 确认美神种猪场有着与美国本土种猪场同样的良种基因、同样的育种技术、同样的种猪系谱卡, 这是美国NSR育种体系给在美国本以外唯一的种猪场授牌。省畜牧水产局召集有关专家论证后正式批复, 一次从该猪场引种300头, 将视为直接从美国引入原种猪。通过加大种猪场的建设力度, 我市良种繁育体系得到完善, 实现了数量的增加、质量的跨跃。
4 以养殖业污染治理为着力点,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生猪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养殖业污染治理迫在眉捷。我们按照“明确目标、加大投入、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多管齐下, 采取有效措施狠抓环境污染治理。一是明确目标。为了配合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我市计划两年之内存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要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今年存栏2 000头以上规模猪场已全部整改到位。二是加大投入。市政府出台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1 000万元, 将对所有排污达标的规模猪场按存栏数每头50元标准进行奖励。三是科技创新。突出养殖污染治理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普及有机肥加工技术。重点扶持发展株洲市志鲲有机肥厂, 该厂年处理粪便5万t以上, 污染治理和资源再利用在这里得到良好的循环, 该厂在为周边规模养殖场处理大量猪尿粪等污染物的同时, 也获取了良好经济效益, 并有两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很多地市前来该厂参观学习。目前该厂已与周边省市多个规模猪场合资兴办了有机肥加工厂。普及沼气综合利用技术。针对传统沼气池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 派出考察组远赴外省学习, 并指导我市网岭铭德规模猪场投资300万元实施沼气综合利用工程, 全场均用沼气照明、保温和发电灌溉, 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通过“树典型、抓样板”的方式, 全市兴建生物发酵床5万m2。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因地制宜, 抓好生态养殖建设。合理规划养殖场规模与布局, 科学设计畜禽栏舍, 做到减排与治理相结合, 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污染。在规划中把养殖场与果园、农田、鱼塘一并规划, 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渔业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建立“粪污-沼气-果园”、“粪污-沼气-菜地”等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生态养猪业。为确保目标实现, 我们加强了畜牧、环保、工商、公安、规划等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 信息共享, 工作联动, 形成了合力。
5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着力点, 加大生猪规模养殖多元化投入力度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按照实施生态小康新村建设首先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第一位的要求,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区情和资源优势,站在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抓产业就是抓工业的高度,把抓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最紧迫的需要,最实在的任务,最具体的举措,确立了“抓产业、壮支柱、活龙头、强工业”的工作思路,强势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努力实现一二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围绕“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大户”的产业化发展要求,在群众基础好、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的乡镇、村社大力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计划XX年底全区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40个,每个养殖小区不少于50户,全区不少于XX户,户均出栏生猪50头以上,每个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到2500至5000头,全区养殖小区生猪出栏达到10至20万头。通过2至3年的努力,全区生猪生态养殖小区达到80个,养殖小区出栏总量达到40万头以上。
二、健全机构,狠抓落实。按照区委用心谋大事,用心抓落实的要求,坚持主要领导集中精力抓大事,把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生态小康新村的重要抓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纳入综合目标逗硬考核。区上成立了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全区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和规划设计、作业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各乡镇(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养殖小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建立健全了小区内养殖户的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副县级领导及区级部门帮乡、副科级以上领导和畜牧系统干部职工联系养殖大户活动,形成了全区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养殖小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快速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区委、区政府于9月18日专题组织召开了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作会议,重点对全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工作进行总结交流,研究和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对后期工作开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三、规范饲养,注重防疫。区政府出台了《——区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严格坚持“六分离六配套”,即人畜分离、配套建设生物隔离带,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明暗隔离沟,粪尿分离、配套建设沼气池、贮粪池,母仔分离、配套建设仔猪保育栏、隔热顶,料水分离、配套建设自动喂料箱、饮水器,病健分离、配套建设消毒池和隔离舍;实行统一小区规划布局、技术培训指导、圈舍建设规格、品种模式、饲养管理技术、防疫用药规程、环境控制标准、产品订单收购的“八统一”生产技术管理,实现良种、良舍、良法、良料、良防、良销“六良”建设目标。我们针对养殖小区饲养规模大、粪便排放量大、污染处理难,从源头上防止重大疫病,制定了《生态养殖小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严格按照“五强制、两强化”防疫措施,强化养殖小区动物疫苗注射和消毒灭源工作,全面实施了生猪骟割申报制度,广泛推行“猪瘟口蹄疫”双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抗体检测的免疫效果评价机制。大力推行饲料兽药投入品市场资格准入制度,推进无公害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四、突出环保,生态养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实行环保第一审批原则,对饲养小区的污染物必须进行处理或综合利用,防止对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养殖小区。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业主经营”的模式,按照“四化一型”建设标准,从小区地址选择、区内布局设计、生产规模设计、生产设施和环境治理等进行全面控制,集中连片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大力培育年出栏生猪100头、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积极引进业主兴办1000头、5000头的大型规模养殖场。在环境和生态保护中,我们因地制宜,狠抓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配套实施,对大中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将(沼气)生产、有机肥料生产和养殖业污染物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推行养殖小区集中治污;对农村小规模化养殖场,推行建生态型沼气工程,合理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养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对养殖大户集中的专业村,大力推广“猪-沼-果(桑)”、“猪-沼-菜”、“猪-沼-渔”等循环经济模式,搞好小区绿化、美化,着力打造优质、安全、生态的品牌优势。
现代畜牧业发展(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及重要性
(一)项目建设是纳溪发展无公害林下养鸡基地的重要内容
泸州市纳溪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永宁河与长江汇合处,321国道隆纳高速公路和隆叙铁路穿境而过,距泸州市区12公里,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1万人,占总人口的82%。纳溪区森林覆盖率45%,生态环境良好,饲料、饲草资源丰富。当前,我国肉鸡产品安全问题已成了国内养殖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农业部组织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目标是用8-10年时间基本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无公害化,这是我国为适应WTO形势,确保畜牧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纳溪作为四川省无公害肉鸡基地,必须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管理模式,生产无公害肉鸡产品。全面推行科学、安全饲养,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确保产品低药残、无激素、无公害,尽快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二)项目的建设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的必然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方向,是肉鸡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农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农业标准化对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多数中国农民来说还是一个较模糊、狭隘的认识。因此,在我区实施肉鸡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使广大农民深入了解、正确对待和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非常必要,成为当务之急。
(三)项目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畜牧业在纳溪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畜牧业产值达10.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1%。畜牧业已成为纳溪挑起农民增收大梁,托起农村经济半边天的一大支柱产业。
(四)项目建设符合各级政府有关肉鸡养殖发展政策
川畜食计字[2009]79号文件,将我区列为现代畜牧业重点区及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我区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林下养鸡的意见》,并制定了《泸州市纳溪区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实施方案》,编制了《泸州市纳溪区2010年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规划》和《泸州市纳溪区2010-2012年现代畜牧业发展总体实施方案》。该项目的实施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根据四川省《关于做好2010省级财政现代畜牧业发展专项项目工作的通知》(川畜食计字[2010]第23号)精神,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专项项目实施方案编写纲要》,我们编制了《泸州市纳溪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二、2009年畜牧业发展情况
2009年,全区出栏生猪54.5万头,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020个,出栏生猪25.9万头,占全区生猪出栏总量的46.3%。全区以DLY为主的生猪良种面达到71.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健全,有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站3个;已建成规模养禽场266户,其中,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122户,出栏36万只,全区年出栏肉鸡164.6726万只;全区年出栏肉兔204.38万只,年出栏1000只以上规模兔场350户。畜禽规模养殖综合比重达到46.9%。2009年,全区建立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合作社有适度规模养殖户336户;有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合作社有适度规模养殖户126户;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合作社有适度规模养殖户17户;养兔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社有适度规模养殖户36户。200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9.36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0.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全区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1680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844元。2009年完成了全区12个镇兽医体制改革,全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纳溪区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片建设项目中,计划建立年出栏15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和年出栏300万只林下土鸡基地。
三、申请养殖村基本情况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兴长村、牟观村、文登村、将军村。
生产情况:2009年林下土鸡场存栏商品鸡18万只,年出栏商品鸡35万只。
人员配置情况:4个村有养殖户78户,有管理技术人员4人,饲养人员250人,2009年销售收入1400万元,年利润270万元。
现有土建工程、仪器设备状况:4个村现有林下鸡商品鸡舍10000m2。
管理情况: 4个村林下鸡养殖户有完整的生产记录资料、生产技术规程、鸡场制度健全,制定有兽医卫生防疫制度、消毒制度、岗位责任制、隔离观察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并且制度上墙。常年聘请有畜牧师和兽医师,其技术依托单位纳溪区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
四、指导思想
坚持以种植业为依托,以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肉鸡产业发展,在优化肉鸡结构、规范化饲养、疫病预防上狠下功夫,依托企业发展基地,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不断延伸肉鸡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五、建设规模
(一)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兴长村、牟观村、文登村、将军村4个村范围内选择98户有一定基础的养殖户实施标准化竹林下养殖生态土鸡,新建标准化肉鸡舍1999个,每个面积12㎡,共24000㎡;育雏中心购置19200型孵化机10台;购置机动喷雾器40台;4个村98户分别组织学习培训2次。该项目建成后年新增出栏生态土鸡60万只。
(二)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兴长村、牟观村、文登村、将军村4个村范围内选择98户,以林下养鸡为基础,种植优质黑麦草喂鸡,提高肉鸡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98个肉鸡养殖户分别种植优质黑麦草153亩,共计种植黑麦草14994亩。
(三)泸州纳溪牟新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林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纳溪区民亿蚕桑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普照生态鸡专业合作社,4个合作社每月要进行成员教育培训和建立市场风险调节资金。
(四)泸州纳溪牟新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林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纳溪区民亿蚕桑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普照生态鸡专业合作社肉鸡养殖4个合作社,各组织2次外地参观学习。
以上4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①已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登记,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组织运行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②成员以农民为主体,所从事的产业符合畜牧业布局规划和特色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带动形成了当地主导产业,成员年纯收入水平比当地非成员农民年纯收入水平高出20%以上;③运行机制合理,有规范的章程、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财务管理等制度;④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帐簿,建立了成员账户;⑤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的比例达到60%以上;⑥服务能力较强,与成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具有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了统一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盒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等“四统一”服务。
六、建设布局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兴长村、牟观村、文登村、将军村。
七、建设标准
肉鸡产业
1.选址。应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有一定坡度、面向南,向阳背风,排水良好的地方为宜,避免选择周围环境易造成污染的地方建设。
2.水源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切实满足肉鸡生产用水和管理人员用水,保证环境卫生、工具消毒和洗涤。3.林下养鸡技术标准
(1).选址:选择竹林、树林、果林等(最好有草),同时要求场地相对封闭,易于隔离、向阳、避风、干燥。
(2).建棚、围栏:鸡棚要求一亩地一个,支架由砖柱或木柱做支撑,固定用铁丝或铁钉,四周砌砖1—1.5米,上面用竹篱笆或竹编板隔,用石棉瓦盖顶,滴水离地面不得低于2.5米。鸡舍内面积不得小于12平方米(即长4米、宽3米),鸡舍内用竹子或木材横隔成梯子状,间隔距离为25公分,中间是走道,主要用于鸡休息或遮风蔽雨(修建标准见附图)。所需养殖场地四周用尼龙网、钢丝网或竹篱笆做围栏,围栏高度不低于1.8米,每个鸡棚四周要设两个饮水槽和5—6个料槽,供鸡饮水采食。(3).品种:本地乌骨鸡(4).孵化、育雏、脱温:这一阶段是鸡生长发育及防疫的关键时期,主要由育雏中心完成。(5).饲养方法:购鸡苗时最好选在阴天或晚上进行运输,鸡苗个体相对要均匀,鸡在笼内的密度不要过大,防止挤伤和踩伤,在运输途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遮阳。到鸡棚休息1—2个小时后,让其饮水,水中适当添加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粉,减少鸡群的应激,之后方可喂食。鸡料由玉米、稻谷、麦子、红苕等粮食组成,将其粉碎成碎米大小饲喂。饲喂时加水发湿至手摄成饼,松手即散方可。要少喂勤添,每天喂4—6次,喂量以10分钟吃完为宜。场地内要定期驱虫、定期消毒,如发现病、弱、残的个体,要隔离治疗。每亩饲养密度100—150只为宜。鸡进入林地饲养期最低不少于150天。
3.建设进度。严格按照建设进度流程安排时间加以推进,2010年6月末每个镇养殖小区完成选址工作,并拿出建设计划,确定建设责任人;7月中旬到10月确定养殖户;11月份开始动工兴建,2011年5月末土建工程结束; 6月初开始投雏饲养。肉鸡项目工程建设形象总体进度表
2010年
2011年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选址 工作
确定 养殖户
开始动工设施建设
工程 结束
开始 投雏
八、建设内容
(一)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兴长村、牟观村、文登村、将军村4个村,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建成并达到肉鸡鸡舍建设标准和要求,经验收合格,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投入饲养,新建标准化肉鸡舍1999个,每个面积12㎡,共24000㎡,补助省级财政资金按50元/㎡,共计120万元;育雏中心购置19200型孵化机10台,补助省级财政资金按2.25元/台,共计22.5万元;购置机动喷雾器40台,补助省级财政资金按750元/ 台,共计3万元;4个村98户分别组织学习培训2次,共补助省级财政资金4.5万元。
(二)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兴长村、牟观村、文登村、将军村4个村,以林下养鸡为基础,种植优质黑麦草喂鸡。在涉及的98个肉鸡养殖户中分别种植优质黑麦草153亩,共计种植黑麦草15000亩,补助省级财政资金按20元/亩,共计30万元。
(三)泸州纳溪牟新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林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普照生态鸡专业合作社、纳溪区民亿蚕桑专业合作社4个合作社,每月要进行成员教育培训,补助合作社省级财政资金2万元/个,4个合作社共计8万元;为更好的提高社员肉鸡养殖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分别补助合作社省级财政资金3万元/个,4个合作社共计12万元,建立市场风险调节资金。
九、资金预算方案
(一)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
338.00万元 1.新建肉鸡舍
2.购置19200型孵化机10台
3.仪器设备投资
4.4个村分别组织学习培训2次
5.黑麦草种
6.合作社成员教育培训
7.合作社市场风险调节资金。
(二)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338.00万元,其中:
1、省级财政补助200.00万元
2、业主自筹138.00万元 省级财政资金主要用于:
1.新建肉鸡舍
2.购置19200型孵化机10台
3.仪器设备投资
4.4个村分别组织学习培训2次
5.黑麦草种
6.合作社成员教育培训
7.合作社市场风险调节资金。
泸州市纳溪区肉鸡项目资金预算方案 一
项目
数量
投资(万元)
省级财政(万元)
新建肉鸡舍
240.00万元 22.50万元 3.00万元 4.5万元 48.00万元 8.00万元 12.00万元 120.00万元 22.50万元 3.00万元 4.5万元 30.00万元 8.00万元 12.00万元
24000㎡×100元/㎡
240.00
120.00
19200型孵化机10台
10台×2.25元/台
22.50
22.50
仪器设备投资(喷雾器)
40台×750元/台
3.00 3.00
4个村分别组织学习培训2次
2×2.25万元/次
4.5 4.5
黑麦草种 3万公斤×16元/公斤
48.00
30.00
合作社成员教育培训
4个×2万元/个
8.00 8.00
合作社市场风险调节资金
4个×3万元/个
12.00
12.00
二
总投资(万元)
338.00
三
资金来源
省级财政投资(万元)
200.00
农民自筹(万元)
138.00
四
建设年限
2010年—2011
五
效益预测
年销售收入2640万元;新增利润480万元。
十、建成后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新增出栏林下土鸡60万只,年新增销售收入2640万元,年新增利润480万元。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纳溪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肉鸡)标准化规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副区长魏光德任组长,区府办、区财政、区发改局、区畜牧局、区农工办有关领导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畜牧局。明确项目领导责任人职责,其中组长为项目领导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项目领导第二责任人。其次,成立纳溪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肉鸡)标准化规模建设项目技术指导组,常年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监督。组长:肖世平(区畜牧局局长、高级畜牧师),副组长:田再新(副局长、畜牧师)、李泽平(生产股股长、兽医师),成员:杨邦云(畜牧师)、江帆(畜牧师)、陈孝杰(畜牧师)、胡南(兽防站站长、高级兽医师)、雷宇(检疫站站长、高级兽医师)。其中组长为项目技术管理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项目技术管理第二责任人;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为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人员为项目建设第二责任人。
(二)做好小区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小区用地。各镇要优先安排养殖小区项目用地,养殖小区要建在距离居民区500米以外的闲置地、废弃地等区域。
2.规划选址。各镇要做好养殖小区设计规划工作,明确养殖小区选址、建设规模、养殖规模、建设标准等。
(三)政策保障
1.土地审批。需要办理用地手续的按程序报批,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肉鸡屠宰和深加工项目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给予政策支持。
2.广泛参与。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入驻,同时鼓励域内外养殖技术能手、下岗职工以及机关干部、企事业人员进入养殖小区,与本村农民享受同等待遇。
3.项目带动。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构建肉鸡养殖小区结合起来,对建设养殖小区的村、农户给予重点倾斜。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按照发展规划目标,积极对外招商,引进孵化和加工企业,为全区养殖户提供雏源、拓展销售市场,创造宽松渠道。为肉鸡产业基地提供鸡雏创造条件;引进饲料加工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积极构建养殖基地,加快发展养殖户,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为肉鸡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做好培训工作
畜牧、科技部门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户饲养水平,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户信心和饲养后劲。利用开培训班、制作专题讲座光盘、宣传手册、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抓好养殖技术培训工作,达到每个小区有一个技术员,每个养殖户有1个明白人。
(六)加强疫病防治
规模养殖场、小区是指有固定的饲养场地, 有一定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畜禽疫病防治能力, 畜禽的饲养量达到一定规模数量的养殖场、小区。规模场往往因其饲养畜禽的数量多、密度大、执行防疫制度又不彻底, 一旦因饲养管理不当, 或存有侥幸心理, 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消极应对, 防疫措施不到位, 极易发生疫病, 特别是传染病, 损失大, 有时处置不当, 还会向周边传播, 造成疫病的流行。
1. 规模养殖场防疫存在的问题
(1) 防疫工作混乱大部分规模养殖场 (小区) 由自己防疫, 部分规模养殖场 (小区) 由乡镇兽医站人员或者村级防疫管理员进行定期防疫。存在一些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 疫苗来源杂乱, 消毒不严格方面的问题。
(2) 机构不健全一些养殖场 (小区) 无动物防疫组织, 无专业技术人员, 多为外聘。没有配置与养殖量相适应的动物防疫设施、设备。
(3) 选址、建筑不符合动物卫生条件 (1)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选址。 (2) 畜禽圈舍设计不科学, 没有全面考滤风向、坡度、采光、通风、污物、污水排放等, 存在很多缺陷。 (3) 场内布局混乱不合理。部分养殖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饲料间、污物处理区不分, 没有相应的隔离措施。 (4) 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生产保障。部分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不, 场内主要干道、栏舍地面不有硬化, 没有污物、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等。 (5) 生产管理不规范, 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无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无章可循。场区门口未建消毒池 (有的有消毒池但长期不更换消毒液或消毒池干涸) 饲养人员不经消毒频繁出入养殖区, 场与场之间人员随意来往。
2. 规模养殖场 (小区) 的防疫职责
(1) 成立兽医组织负责制定全场的防疫计划和组织实施。
(2) 建章立制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封闭管理制度、卫生消毒制度、免疫制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疫情报告制度、疫病监管制度、报免报检制度、防疫责任制度。
(3) 实施免疫强制免疫, 确保强制免疫病种应免免疫密度保持100%;自主实施免疫的, 在免疫前3 d, 向所在地乡镇兽医站或县申报免疫, 在防疫人员的督导下实施免疫;非自主免疫的场户、小区, 应在畜禽购入或者免疫期满前10 d内, 向所在地动物防疫机构申请免疫, 动物防疫机构根据免疫程序及时组织人员实施免疫。
(4) 疫病监测协助动物防疫机构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包括病原学和免疫抗体检测。对监测中发现抗体不合格、不达标的, 应按照规定实施补免, 不得阻挠、拒绝。
(5) 履行疫病报告发生非正常死亡或者发生群发性死亡时, 应立即采取隔离、保护现场、消毒, 停止畜禽的产品进出活动等临时防疫措施。并立即向所在地动物防疫机构报告, 不得瞒报、谎报或越级报告动物疫情。不得转移、买卖和食用病死畜禽, 同时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诊断和处理, 并服从处理处置决定。
(6) 调入出栏申请调入前申报, 做好隔离观察, 经确认无疫病后, 方可混群饲养;出栏时, 应申报检疫, 凭检疫合格证出售。
3. 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防疫监管的内容
(1) 防疫计划制定严格按农业部防疫方案规定, 制定养殖场、小区各种防疫计划, 各种防疫措施, 组织实施免疫。
(2) 消毒措施的落实包括消毒的药物、配比浓度、消毒的方法和次数。
(3)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防疫 (免疫) 档案建立与记录包括畜禽饲养期内发病和死亡情况、监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情况。
(4) 畜禽存栏变化记录内容包括进调入栏的时间、来源地, 有无免疫及检疫证明, 出栏的时间、产地检疫情况等。
(5) 监管病种主要病种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4. 县乡防疫机构人员监管职责
县、乡防疫机构要明确防控工作和义务, 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 与养殖场和小区签定防疫责任承诺书, 负责监督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主要监管职责包括: (1) 定期、不定期对规模养殖场、小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 指导规模养殖场、小区制定免疫程序、监督自主实施强制免疫工作和建立完善的免疫记录。 (3) 指导规模场、小区建立完善防疫消毒制度, 确保消毒工作质量。 (4) 指导、监督建立隔离制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 并对处理品后的畜禽疫病发生动态实施监控跟踪。 (5) 接受规模养殖场、小区发病情况的报告, 及时将发病情况上报上级动物防疫机构, 上报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赴现场调查疫情发生情况和临床诊断、采样, 同时采取临时性的紧急防控措施。
5. 建议
建立健全科学的动物防疫制度, 规范使用疫 (菌) 苗和保健药品,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健全档案。
严格动物卫生认可证的发放, 确保规模养殖场选址、建筑符合动物卫生防疫条件。
【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推荐阅读:
规模化养殖场实施方案09-06
规模化养殖场管理制度12-26
吉林养殖小区规范06-04
养殖小区立项申请11-21
生猪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管理制度01-19
仁怀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07-13
养殖小区项目建议书01-20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09-16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