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荐9篇)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打破体制坚冰、促进发展的重要经验。经济领域改革是如此,文化领域改革也是如此。近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促进了我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大唐西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抢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再现大唐西市盛况。1300年前在大唐都城长安,有两个重要的贸易集市,城东的称之为“大唐东市”,城西的就是“大唐西市”。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各国的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时尚娱乐中心,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户上万家,素有“金市”之称。各国文化在此交融,世界货物在此聚集,构成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湮没了昔日的繁华,西市遗址上坐落着一座小型批发市场和普通民居。今天,大唐西市公司按照西安“皇城复兴计划”和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上按过去“九宫格”布局进行恢复重建,将西市遗址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再次原生态地展现给世人。

大唐西市在建设过程中,考古发现珍贵的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和部分桥涵、古井、排水沟、车辙遗迹、店铺基址等历史遗存,公司主动变更设计方案,投资3.2亿元,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和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成为我国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首例和典范。自2010年4月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西市遗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唐代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大唐西市投资约45亿元,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创新了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目前,大唐西市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国古遗址保护的多项空白。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与旅游、商贸、会展融合发展。自2010年起,大唐西市每年投资2000多万元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春节文化庙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均吸引100多万游客参与,成功跻身国内三大庙会品牌行列;“文化遗产节”则集中展示了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果、新亮点,打造了陕西乃至西部难得一见的文化艺术盛会;由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成为陕西民营企业承办的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文化盛会。此外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博览会也在大唐西市举办,全国100多家博物馆馆长齐聚一堂的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不仅提升了人气,做大了西市品牌,而且通过旅游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唐代商业文化展示区、时尚生活广场等一批融入现代商业元素的经营项目已陆续建成开放,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项目全部完成、业态全面展开,预计能安排就业约3万人,每年上缴税金5至6亿元。2010年至今,大唐西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其中40%为外地游客。原来拥挤破旧的村舍和杂乱无章的棚户市场不见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市容市貌和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大唐西市以文物遗址保护为基础,以大型文化活动推动,以旅游会展聚集人气,以商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房地产融合,产业链不断完备,“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良性机制已经形成。

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打造陕西对外宣传新名片。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代表,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世界的40%。以西市为起点,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更是将大唐的商业文明与开放包容传递给了各国人民。今天,中国要走和平崛起之路,需要将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理念和丰富博大的文化艺术成果传递给世界。“彩绘丝路”文化交流活动就是这样成功的探索。

大唐西市公司邀请中国当代近百名著名美术家重走丝绸之路,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威尼斯,伊朗德黑兰等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创作,成功策划承办“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创作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遗存、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的优秀画作,并在国内、国外进行巡回展出,以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彩绘丝路画展”已被列入今年中土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成为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受到高度评价。通过重走丝绸之路,重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美妙的文化景观和生动的社会生活,再现丝绸之路遗址的沧桑巨变,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与国际文化交流,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唐西市还成功举办“日本遣隋使入大兴城140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日本前首相、驻华大使等600多人出席,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所进行的交流活动已经上升为国家外交层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大唐西市发展的启示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大唐西市公司积极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公益性遗址保护和多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为带动,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全新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模式运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链,带动了特色旅游、商贸、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一)只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互补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唐西市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借助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公益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塑造国际著名会展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国际商贸旅游景点,带动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一是在全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实施公益性文化遗址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以政府为主导,深受资金、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大唐西市项目实现了

政府有关部门技术指导开发,民营企业出资建设保护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已被列为我省大遗址保护五大实践模式之一。二是“以文兴商、以商养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大唐西市围绕遗址类文物做文章,开发了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将西市的历史与文化变作动力与资源,变为人们可以“感受、消费、体验”的文化产品,大唐西市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国际国内的知名文化品牌。三是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聚集人气,促进以文化为特色的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等产业链形成。如今,大唐西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景观、一个旅游热点和一个文化产业聚集区,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大唐西市的实践表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可以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

(二)只有广泛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片面地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政府的事情,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城市的发展负担和财政包袱。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一些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毁坏古遗址、盗掘古墓葬和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正在消失。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400家,民办遗址类只有大唐西市博物馆一家。大唐西市突破了政府统揽大遗址保护的惯例,按照社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性并举的理念,开馆当年便初步实现文物保护、企业运营、民生关怀等方面的良性循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民间资本抢救保护大遗址、兴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和模式。该馆的建成开放成功,对全国民办博物馆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借鉴作用。

这一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址保护、兴建民办博物馆,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途径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将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政府支持与政策扶持。一是对企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给予适当补贴。以大唐西市为例,遗址保护和许多文化活动等毕竟是公益性事业,投入没有回报或回报很少,政府需要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对于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应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在文化、土地等资源配置应按市场原则,只要符合准入门槛标准,国有、民营公平对待。三是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亟待政府支持配合。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涉外文化活动,民营企业自身的号召力显然不够,需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支持。如大唐西市现有的三大文化活动品牌,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海内外影响力将大打折扣,能否继续做下去也会成为问题。四是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特别是博物馆行业,藏品的品质鉴定、管院设施标准等方面亟待制定相应的规范,实现科学管理、规范发展。

三、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得到相同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引导民营资本、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引导非公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造。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和参股的文化企业经批准可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样的财政税收和投融资优惠政策。民营文化企业在与境外客商、外国官员、使节和国际组织洽商合作时,也应获得政府相应的支持配合,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外宾邀请、接待礼遇,使项目对外招商与交流合作渠道更加通畅。

(二)着力打造民营企业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分行业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名优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种类众多,对于不同的文化产业,要有不同的支持办法和扶持政策。比如说在用地方面,特别是在城市配套费方面,要对处于发展期和成长期的民营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免除城市配套费的优惠政策。可以大唐西市等民营文化企业为重点,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将其打造成民营文化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国有重点文化企业与民营重点文化企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花开两朵、各自争春的大好局面。

(三)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文化活动品牌。以大唐西市为例,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举办三大公益文化会展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参观,带动了陕西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会展经济的发展,但要确保这些活动能做到规模越来越大、海内外影响力持续上升、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则需要将其纳入到政府关注支持的重要会展活动计划中,形成一个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的长效机制,采取“政府主办、民企承办”会展活动的新模式,使民营企业承办的会展活动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和民营企业具体操作,将文化产业和会展活动做大做强,使之长期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基地化,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

(四)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担保机构和评估机构,对带有产业引导和示范性、对产业经济具有推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向银行重点推介。支持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进行上市或借壳上市。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与进行融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政府应建立一个评价、认证体系,对文化产业和包括民办博物馆类的文化事业进行分行业评价和监督,确保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质量。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2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 按照中央要求, 配合全国大局, 结合我省实际, 作出一系列科学部署, 扎实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 取得很多创造性的成果。通过几年的改革,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呈现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全面展开、加速推进的发展趋势, 文化活力显著增强, 文化民生持续改善,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呈现出文化改革亮点纷呈、文化建设大步跨越的生动局面。

虽然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平稳, 保持了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 但整体仍处于全国中游偏后水平, 与中央的要求、先进地区的进度、群众的期盼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实际情况看,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不强,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管理体制不活, 运行机制不畅, 必须以改革求突破, 以创新谋发展。

建设文化强省是关系我省现代化全局的一件大事。发展档案文化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档案文化是指发掘档案的文化内蕴, 以档案为依托、素材、背景或线索的各种文化形式, 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石。建设文化强省没有档案文化的参与是不完整的, 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包括档案文化在内的所有社会文化的共同参与, 档案的独特文化功能决定了档案文化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发挥档案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努力开辟档案文化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的新途径, 对于建设文化强省, 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收集, 丰富档案文化藏品。

丰富的馆藏是发挥档案特殊功能和作用, 为建设文化强省服务的基础。档案部门要服务于文化强省建设, 必须要有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馆藏信息资源的支持。目前, 我省档案馆馆藏还不丰富、结构还不合理, 而散落在社会上的各种档案文化资源却十分丰富, 但人为和自然破坏严重。要按照建设“文化强省”和提高档案“服务大局、服务公众”水平的要求, 面向社会, 广泛开展档案征集活动。要扩大接收范围, 积极收集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 如公证档案、资信档案、房屋权属档案等。要建设特色档案, 重点收集反映本地民俗、自然风貌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的档案, 特别是要加大对当地各种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力度, 努力建立体现地方特色, 在全国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档案馆藏体系。

2. 加强研发, 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发掘、研究和弘扬档案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档案部门要参与本地的大文化建设, 必须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打造档案文化精品。近年来, 全国各地一些档案部门与影视机构合作, 利用档案资源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影视作品,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要积极借鉴成功经验, 并付诸实践。要从全省大局出发, 加强档案编研工作, 组织编撰能反映黑龙江历史、现实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 使之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 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编研成果传播知识、进行社会教育、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作用, 不断丰富文化强省的内涵。

3. 搞好结合, 增强档案文化渗透力。

要紧扣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 结合地方会节活动的开展, 推出具有浓郁郁地地方方特特色色的的档档案案文文化化服服务务活活动动。。要要树树立立““大大文文化化””观观念, 围绕各类主题教育, 重视当地历代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献资料等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 与有关部门联手抢救各类珍贵档案遗产, 共同做大“名人牌”、“文化牌”。要充分利用档案馆, 建好珍品档案陈列馆、名人档案陈列馆、地方文献陈列馆等, 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

4. 改善设施, 搭好档案文化服务平台。

要重点抓好一个中心、一个基地和一个专业馆的建设。一个中心就是要建好现行文件查阅中心, 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文化氛围。一个基地就是创建档案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档案文化资源, 开展档案爱国主义教育、档案廉政文化教育等, 形成具有档案部门鲜明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一个专业馆就是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文化场所, 形成全国一流、富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文献陈列馆。

5. 勇于创新, 大力发展档案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档案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来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和档案工作服务功能的一项文化产业。档案文化产业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不仅需要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经营人才的加盟, 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要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进一步拓展档案文化产业的经营范围, 如尽可能将档案编研出版物 (包括档案影视读物等) 、档案保护技术服务项目 (包括设备加工、安装和档案文献裱糊、修复等) 从档案馆日常业务工作中分离出来, 使档案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开发, 档案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空前拓展。

摘要:档案文化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 发挥其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开辟档案文化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的新途径, 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方针和经营作风的概括和反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对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对于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凝聚力量,建设好企业文化将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新思想与新观念的最好体现,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创造企业最高经济效益的必然之需,企业文化建设还是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

1.企业文化是实现房地产企业现代管理的基石。房地产企业要立足于市场,就必须实行现代管理,而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实现企业文化的管理。随着企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企业文化力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2.企业文化是房地产企业构筑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要立足于市场,仅仅依靠行政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参与市场竞争,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也才能做强。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也要求企业的竞争要素具有价值性、异质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尽管有些企业并没提炼出来,但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制度、产品特点等等。现代企业的竞争既是技术、资金、市场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一个企业一旦有了自己独特的、成熟的企业文化,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3.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并且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犹如春风化雨般逐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才理念以及管理、团队等多个方面加以考虑。

二、关于新形势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

企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深层的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要建立一套卓越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把两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管理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在企业内部要重新整合员工、资本和科技等要素,营造和谐统一、团结向上的氛围,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文化是内在的约束,企业制度是外在的管理,因此,应把强化企业管理与塑造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应注重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员工的意愿和要求,以实现人本化管理。

2.完善企业制度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在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的可靠保证。没有文化的制度是落后的制度,没有制度的文化是无根的文化。要把企业文化分门别类加以细化,把无形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为有形的行为方式,形成规范的制度程序,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把制度渗透到每个环节。因此相关工作者可从保障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企业、员工三者和谐的角度,用敏锐的政治视角和大局意识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审视,对制度体系提出科学合理性的建议。同时也可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为优化后的制度贯彻落实营造更好的内部环境。

3.促进企业道德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等来调节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企业形成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见成效。企业可以利用报告、培训、广播、座谈等典型的思想政治形式,对员工进行企业道德的基本原理、基本规范、基本内容的宣传教育,引导教育员工充分认识企业道德产生的必然性,充分认识企业道德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总之,企业文化是要给企业的生命基因,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公司领导与基层工作者都需要提高自身的认识,自觉增强使命感与自身工作责任感,将价钱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十分的重要位置上。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企业只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打造出一支凝聚人心的员工队伍,才能成为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一流企业。

参 考 文 献

[1]刘啸.企业文化到核心竞争力的三个阶段和两次升华[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王文通.试谈企业文化激励功能——从企业文化的构成分析[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任喜宏,冀耀宏,顾玉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唐钢集团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践[J].中国钢铁业.2007

(2)

[4]曲红,周远成.和谐发展与知识共享——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

[5]昝海峰,郭本勇,姜海阳.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3)

[6]杜予华.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关于国有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几点思考[J].安

全生产与监督.2006(4)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4

(2009年8月28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加速崛起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立足安徽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发展思路。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

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

—1— 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实施“五个一批”: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强势品牌和优势门类;建成一批代表安徽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辐射力、较高品位的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

建设“八大工程”:实施文化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文化内容、文化业态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文化品牌示范工程,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实施文化龙头带动工程,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实施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统筹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建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实体抢占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赋予时代内涵,使之重焕生机;实施文化人才兴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机制,造就各领域各门类的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设文化人才高地。

—2—

3、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与加速崛起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思想道德建设显著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主流舆论积极健康,新闻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安徽形象显著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文化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组织开展科学理论宣传普及活动,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

—3—

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扶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应用学科,切实加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各个方面,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表彰宣传道德模范,促进全省城乡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5、发展壮大新闻出版事业。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和传播格局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建立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大对主流媒体的扶持力度,努力把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安徽电视台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闻阵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按照“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扶持中安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手机网站、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

6、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的主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规范评比表彰,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拓展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

—4—

域联建等活动,扎实推进“八百里皖江文明长廊”创建和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百千万工程”和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以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重点,突出“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大力推进农村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7、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由试点向全省展开,由重点突破向纵深推进,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文化发展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各地要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整合市、县(市、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合并成一个综合文化责任主体,组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以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推进非时政类报刊、高校出版社、重点新闻网站等转企改制。以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院团转企改制为突破口,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加快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推动县以下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发展电影院线。继续大力推进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尽快形成完整统一的传输

—5—

网络。积极推动市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合并,实行资源共享,提高传播效率。推进新闻采编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实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把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作业务从电台、电视台分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加快组建省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和演艺集团。推动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强化市场运作和营销。大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加快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健全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8、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尊重艺术规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为重点,促进优秀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深入发掘徽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安徽人民的丰富创造,进一步“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展现徽风皖韵、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进一步活跃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组织“江淮情”、“三下乡”、“童心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服务,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创新安徽地域文化,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9、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广播电

—6—

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2011年底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辖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加强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促进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作用,更好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0、强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把握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打造文化龙头企业的新突破。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安徽出版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动省报业集团、发行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时代出版、新安传媒、皖新传媒及芜湖方特等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形成以省属出版、发行、广电、报业、演艺五大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文化企业快速健康成长,文化皖企军团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阔步走向海外的强劲态势。实现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的新突破。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

—7—

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使新兴文化业态成长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文化繁荣的新亮点。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动漫创意、设计、生产和营销,重点推动合肥、芜湖及马鞍山等动漫基地加快发展,建设动漫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动漫产业中心之一和动漫产业强省。实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新突破。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30个左右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加快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影视剧制作、播出和销售大省。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信息、金融、旅游、外经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适应全球一体化的新趋势,围绕进一步提升安徽形象和影响力,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安徽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重点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周边国家和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办好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国际节会活动。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与国际知名跨国文化集团的合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加强外宣窗口建设,以文化交流为载体,开展电视周、文化周等活动,重点扶持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推动图书、音像、影视、版权、演艺等拓展国际市场。外宣、外事、外贸、侨务、—8—

科技、旅游、体育等要与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力。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2、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文化是旗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刻认识文化是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深刻认识文化是基本民生,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切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防止和克服在文化建设上的实用主义倾向,把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治皖理政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推进本地文化建设,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13、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建设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09年开始,未来五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分别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新闻出版项目、公益性

—9—

出版物、文化“走出去”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省属演艺院团设施更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一定五年不变。由省财政牵头,面向社会募集资金,设立全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各市、县要参照省里做法,作出相应安排。

14、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比照高新技术开发区给予政策扶持。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各项行政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从2010年起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由省科技厅会同宣传文化、财政税务部门认定。每年从“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中选择20个左右重大项目,由省直接调度。各地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文化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要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依法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15、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弘扬安徽人民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健全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形成优秀人才不

—10—

断涌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局面。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抓紧培养、引进各领域各门类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要造就既熟悉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精策划的复合型人才,造就洞悉市场风云、搏击市场大潮、在激烈竞争中克难制胜的文化企业家和实业家。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新媒体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点为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享受同等待遇。切实加强新兴文化组织、民营文化机构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认真做好体制外人才的引进工作。对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年薪10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省里实行配套奖励。设立安徽省荣誉制度,表彰奖励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各市、县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认真抓好落实。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发展 篇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发展

作者:张勇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0期

[摘要]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从上到下所共有的,居于统治地位并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习惯、作风和行为规则。它既包括那些可见于形、闻之于声、触之以觉的表层物质文化,也包括以企业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等为内容的里层制度文化。然而其核心还是积淀于职工心灵深层的精神文化,即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指导着职工的日常言行,它对凝聚职工的意志,规范和引导职工的行为,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物质生产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56-0

1一、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精神的力量虽然不是法力无边,但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民族,都不能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有作为的人必有一种非凡的人格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必有一种卓越的企业精神,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一种坚强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成就伟业,如果没有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为支柱、为动力源,必将举步维艰。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职工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职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企业行为中的聚合、嬗变、结晶。企业精神是经过凝练的群体意识,是企业职工共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只要它融入职工的自觉行为中去,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发挥凝聚、导向、激励、控制等多方面的功能。在企业文化的结构体系中,企业精神是统帅,是核心,决定着企业经营之道,作用于企业形象。

结合生产实践,把企业精神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实现了这种转变:一是领导干部注重言传身教,各级干部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感召职工,以严于律己的行为带动职工,以勤政廉洁的形象影响职工,把企业精神形象化。二是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把企业精神具体化。三是树立群众榜样,以老职工、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作用感召职工,把企业精神人格化。四是把企业精神融入安全生产的各个领域,从长远规划到各项规章制度,从生产管理到行政管理,处处渗透着企业精神,把企业精神实践化。总之,企业精神的本质内涵反映了以下几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科学实干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优质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精神。企业精神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二、职工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四有”新人,而“四有”新人的塑造必须从规范职工行为开始。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会作为群众组织,有责任、有义务教育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尽主人责,做主人事,献主人智,在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所以,有必要站在做主人的高度,制订出规范要求,让职工有所遵循,有动力的方向和目标。

职工行为规范应该是:第一,职工作为国家主人,必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第二,作为企业主人,必须爱公司、爱本职工作,讲究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第三,作为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第四,作为家庭成员,必须具备家庭美德。

职工的行为规范还必须注重三个统一。一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如果没有先进性,就不能对职工的行为有引导和升华作用;如果只注重先进性,而没有广泛性,职工感到难以做到,又会成为一纸空文,广泛性的规范要求是先进性规范要求的基础,而先进性规范更是广泛性规范要求的发展和升华,两者虽有差异,但又密不可分,二者在同一方向上互为贯通依存,互为渗透,共同提高。二是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的统一。思想和行为在职工个体身上是一个统一体,思想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所以规范首先要规范思想意识;其次,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怎样做事,怎样才能做好事,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决定了规范要求的统一。三是现实性和导向性的统一。立足现实,规范要求才能被职工接受,才能付诸实施,落到实处,否则,超现实的规范要求只能可望不可及,无实际意义。但是要立足现实,没有导向性的要求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形势在不断发展,职工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进步,国有企业的职工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该有比较高、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因此,对职工规范要求既要考虑现实性,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导向性,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6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广大干部职工,在全力搞好油田生产基地物业服务、管理的同时,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为目标,并在实践企业文化工作中提炼和整合出了以下12个方面的企业精神理念。

关键词:企业;文化;理念

历经12年风雨,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由原先仅从事基地职工住房管理、生活后勤保障,环境卫生打扫等主要工作,发展为肩负基地市政管理、公寓住宿、地震监测、水电供应、洗浴服务、供暖保温、关系协调、治安保卫、职工文化娱乐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物业管理服务单位。现有职员工414名, 住宅楼138栋2854套不同房型、不同面积的公寓式住房,是青海石油管理局昆仑实业服务总公司的骨干企业。

在中心成立12年历程中, 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广大干部职工,在全力搞好油田生产基地物业服务、管理的同时,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为目标,逐步建立和提出核心工程、人才工程、形象工程、爱心工程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在实践企业文化工作中提炼和整合出了以下12个方面的企业精神理念:

企业精神:以一流工作,创完美作品,用优质服务,让用户满意;

企业理念:光大社区,报效油田,贡献社会;

发展方向:基地的建设、管理和生活服务必须以满足矿区职工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前提,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踏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发展目标:实现服务上水平、管理上台阶、基地大变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营战略:诚信、作为、效益、形象;

经营哲学:精细管理、诚信服务、双赢互利、适者生存;

质量方针:管理科学,优质高效;

价值观念:为服务对象提供最满意、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人才观:超越昨天一点点、实现明天一大步;

行为准则:爱岗、敬业、奉献、守纪;

人为环境定位:慰人情志、怡人身心、启人智慧、催人奋进;

企业道德:诚实守信、至爱仁厚。

这12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始终坚持“人本”、“人和” “人智”、“人能”、“人性”5个的基本工作特点:

一、以“人本”为核心是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发挥职工企业主人翁作用的集中体现

十二年来,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始终坚持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根本,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把理解、关心、尊重人作为企业的根本任务,全心全意以靠职工办企业,充分发挥职工的企业主人翁责任感,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以“人和”为基础是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十分注重团结协作精神和建立新型、和谐、友情的人际关系,使全体职工以中心为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企业重组改制以来,职工与企业形成了风险共担,构筑了个人与企业命运的共同体,逐步使各项工作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以“人智”为源泉是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进一步发展基石

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始终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发每个职工显其才、展其能、尽其技,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为广大职员工打造了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四、以“人能”为发展是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

经过十二年的努力奋斗,造就了一支作风过硬、综合素质较强、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经营任务年年上台阶,职工队伍精神面貌年年展新象,从而树立起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五、以“人性”为途径是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搞好服务工作,拓展市场的主要举措

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通过十二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手握手的服务、心贴心的承诺”;“您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等“人性化”服务格局,得到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使市场占有率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从而确保了提升服务质量、低成本运营、再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五大战略顺利进行;突出了企业科学管理、人性化服务、差别化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四个重点。使2009年考核目标实现了收支平衡,节约挖潜218万元;

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发展的新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构筑,是随着五年来的创业实践,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花土沟社区管理中心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整合来看,给人以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给进一步完善和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思考之一: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核心内容,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提高广大职员工的整思想素质,调动广大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是职工队伍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思考之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的意识形态,在构造企业文化建设框架时,必须坚持重在建设、务求实效的原则。立足于以企业文化建设带动职员工队伍的观念转变,提高职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职员工队伍的全面发展。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思考之三:企业文化产生于实践,形成于企业长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整合,要立足和坚持从群众及实践中来的原则,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时代精神,突出企业特点。这样才能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才能催人奋进。否则,企业文化就只能是无本之体、无水之泉。也就不可能引起职工的心灵感应与共鸣,更不可能成为鼓舞职工,激发职工的精神动力。

思考之四: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一样,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为目标。企业党组织和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善于捕捉群众言行中的闪光点和原汁原味的素材,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形象的表达方式,才有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使企业职工乐意接受。因此,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模范行为,来体现企业精神及价值观念;以增强职工建设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努力完成企业文化建设,从自发到自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不负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思考之五:企业要得以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用良好的企业形象去占领市场,就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特别是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逐步树立和塑造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企业形象。其次,要加强外部人为环境的建设,进一步营造企业内部良好的环境文化,创造催人奋进的企业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出职工职业“塑型”标准和开展“塑型”活动,使职工用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实际行动来维护企业形象。其三,要深入持久地宣传企业文化,要真正形成一种团结奋进、勇挑重担、讲求科学、敢于领先的创新精神。有了完善、系统、先进、科学的企业文化体系,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多变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7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拐点,既面对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拥有诸多重要机遇,要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导向”战略思想,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着力破解地少水缺的制约;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从数量增长型到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着力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需求;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更加依靠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激发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内在活力,在更高层次上培育形成山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真正实现凤凰涅槃、腾笼换鸟。

我廳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肩负着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责,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开新局等重大问题为导向,一手抓加快发展,一手抓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和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产出来”、“管出来”相结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8

——— 安全活动月征文

安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加强职工队伍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保护职工安全健康的一种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企业安全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安全生产、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沉淀于企业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价值观等。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树立事故就是最大的浪费观念,从而提升职工的安全生产理念,促进企业平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如何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理念

1、加强领导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领导在安全生产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一个企业、车间的安全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责任意识、工作作风、管理水平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各级领导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深刻认识安全管理是第一决策、第一话题、第一保障、第一要务,不折不扣地履行安全职责,在切实抓好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并努力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积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将“安全第一”方针和安全政策法规真

1正落到实处。

2.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

积极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作用,引导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利用电视讲座、报告会、学习培训班、知识竞赛等各种手段,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和抗避险情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再教育,加强充实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不断更新职工的安全教育,着力提高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和遵章守纪教育,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3.加强警示职能,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不光是哪一个人的事,它与全体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经常重温事故案例,现身说法,用发生在员工身边的事来教育员工更易收到实效,更能形成一种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导致个别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发生事故危险的诱因增多,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为此,要求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与事后管理相结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采取激励、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4.加强员工安全文化的培养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充分阐释传播、系统灌输和认真实践企业安全文化,树立安全质量管理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保障意识、不提升就是倒退的进取意识、不创新就是落后的意识、不落实就是欺诈的实干意识、不严格就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在职工心中树立人人有安全、人人在安全的防范意识。建立一些有益于增强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的艺术性较强的宣传标志、宣传报刊,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逐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加强员工

行为规范化培育,通过岗位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对职工进行一轮安全操作标准化训练,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操作。

5.发扬“三铁精神”常抓不懈

要遏制事故险情发生,必须发扬“三铁”精神,即:“铁面”对安全,强化安全防范意识;“铁手腕”抓安全,规范管理基础;“铁心肠”保安全,落实安全责任制。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约束职工的行为,促使职工自觉遵章守纪,按规定要求干标准活,干放心活。

安全文化建设不可能像实施一项措施计划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常抓不懈,持续不断,日积月累。形式上的“安全月”每年只有一次,而在我们心中,每个月都应是安全月。只有不断促进和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保障企业平安发展

二、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促进企业平安和谐发展

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是事关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工程,有效地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杜绝人身设备事故的发生是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加强安全教育、安全培训体系建设。

安全教育培训是一种多样性、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工程教育培训,目的是加快职工安全价值观的形成。“三违”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知识缺乏,而知识贫乏必然会带来行动的愚昧,因此应大力抓好三级安全教育、三不伤害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员的教育培训,一方面提高职工现有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职工注意熟悉与自己职业相关的安全科学知识。

开展形式多样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技能比赛、提合理化建议、职工身边无违章、班组无事故等群众性活动,多方位的安全文化渗透,引导职工增强安全

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应用企业内部刊物、宣传窗、黑板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对职工安全文化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夯实安全基础。班组是企业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班组安全建设为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安全文化素质是企业职工必备的素质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职工文化和技术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安全文化素质日益成为现代企业职工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血的教训要求职工必须具备安全文化素质。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伤亡职工及其家属带来不幸,也给企业、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职工的健康安全必然要求我们的职工有“过硬”的安全文化素质。

“要我安全”与“我要安全”已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工在安全工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安全已成为企业员工的第一需要,这也是职工从切身利益出发,提高自身安全文化素质的源动力。

三、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是事故的“天敌”

1.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是根除事故隐患,控制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和基础工程

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拒绝违章指挥。违章指挥主要是指挥者不顾安全生产,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而盲目指挥生产,或强令工人冒险作业,一般会酿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事故,危害极大。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自然就要求管理者勿忘安全,尊重人的生命,敢于大胆拒绝违章指挥。

2.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制止违章作业

职工违章作业是没有正确树立安全价值观。无知违章是因缺乏安全知识;失误违章是因操作技能不娴熟或设计不科学造成的;故意违章是存在侥幸心理。职工之间常年工作在一起,彼此性格、脾气、爱好等相互了解,更能及时纠正违章,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职工之间的相互监督、职工家属提醒和督促是控制违章作业的头道防线。

3.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督促隐患整改

灾害并不在于事故本身而是对事故以及隐患的麻痹思想,同类事故的连续发生是没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所致,事故来源于麻痹便是很好的总结。职工安全文化素质高,能发现和督促隐患整改,从而避免一切可以发生的事故,做到警钟长鸣。职工的生命才能得到保证,企业的财产才能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有了一个和谐的安全生产发展空间,我们的企业也才能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安全”两字说起来就这么简单,但做起来就不简单了,只有我们真正将安全牢记心中,安全才能常伴我们左右。在人生的旅途上,安全就在我们身边!的确,我们自从离开母亲的怀抱,踏上人生道路以后,我们一直依赖着“安全”这个拐杖,没有它,我们可能会跌倒,可能走不过风风雨雨,更不可能到达人生的辉煌。“安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它的意义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欢乐,伴随着人类的稳定、繁荣、发展和进步。更在于人的生命安危!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抵达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成功的快悦;它又是培育幸福的乐土,只有在安全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才能随时绽放在你的生命旅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有了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我们的企业才能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真正实现平安发展。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篇9

一、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廉洁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领悟“八荣八耻”深刻内涵,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廉洁文化“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对于实现生产和经营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建

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迫切需要。《实施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指出了反腐倡廉教育必须要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就必须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把廉洁文化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3、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廉政文化的宣传、引导和熏陶,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

4、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既是建设文化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文化型企业的有力保障。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建

设之中,与丰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廉洁文化学习环境,实现文化建设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二、廉洁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1、培养廉洁从业理念,增强渗透力。廉洁理念是廉洁文化的核心,党员干部要树立“淡泊名利,忠实履职”的自律理念、“真诚接受监督,参与阳光工程”的他律理念、“严明纪律,刚性约束”的律他理念,清醒地认识到“自律是宝,他律是爱,律他是责”,树立“廉洁是业绩也出生产力”等廉洁从业价值理念。通过理念建树,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廉洁教育是党员干部的最大福利,是对党员干部家庭的最大关爱,也是对国有资产的最好保护”,从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2、完善廉洁从业制度,增强执行力。针对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社会陋习和“潜规则”等给党员干部队伍造成的消极影响,把廉洁从业的要求融入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之中,一方面要加快企业产品销售、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人事管理等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另一方面要提高党员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执行各项廉洁从业制度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三、对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以廉政理论为统领。企业首先要重视廉政文化理论学习,广泛宣传党的廉政方针、政策、要求,以理论武装党员、干职员工的头脑,培养廉洁理念,丰富精神内涵,提升思

想道德境界,增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信心和信念,扩大企业廉政文化建没的群众基础;其次要重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总结和概括广大干职员工的智慧和创造,积极创新企业廉政文化理论,以科学的企业廉政文化理论成果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以丰富的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实践进一步完善企业廉政文化理论,使企业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2、构筑体系,以廉政思想为核心。廉政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廉政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故此,企业首先要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相结合,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着眼于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加大思想、意识和心理构建力度,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文化建设的含量,将廉政认识变为廉政意识,将廉政意识变为廉政制度,将廉政制度变为廉政机制,将廉政机制变为廉政行为,将廉政行为变为生产力,构筑以廉政思想为核心的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其次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

3、营造氛围,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企业要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丰富内容,融于生产经营活动和特点之中,并采取文化活

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企业环境和氛围。一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自觉做到以职工群众为重,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二要大力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三要大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和廉政理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廉政理论武装头脑,紧密联系实际,不断指导实践;四要大力加强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在企业内部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氛围。

4、加强规范,以廉政制度为基础。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不仅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当前,企业要一方面着力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行使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从严治企的制度机制,使法规制度成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对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规范,对广大员工行为的规范,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维护和保证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培养干职员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将反腐倡廉工作融于制度建设,融于生产经营管理,立足

于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做到源头防腐、综合治理。

上一篇:传统文化传承论文下一篇:果汁饮料行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