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止的法律法规

2022-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废止的法律法规

三中全会背景下劳动教养制度废止的法律思考

摘 要:我国劳动教养制度自1957年正式创制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此历史进程中,劳动教养制度作为我国法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明显不符合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至此,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拟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发展,劳动教养制度废止的原因,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制度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后劳动教养时期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养;法律;制度

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发展

1955年8月25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明确指出对于“不够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宜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会增加失业”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采取与劳动改造不同的处理方式:“让他们集中起来,但不完全失去自由,替国家做工,由政府发给一定的工资”。这种新的处置方式就是劳动教养制度的雏形。

1956年1月10日,党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各省、市应立即筹办劳动教养机构的指示》,对劳动教养的性质、任务、指导原则、审批权限、领导和管理等问题作了原则的规定。至此,劳动教养机构陆续在全国建立,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诞生。

(1)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依法确立了劳动教养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劳动教养法规。(2)1961年4月,公安部又明确规定了劳动教养的期限是两到三年,由劳教机关“内部掌握”。(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劳动教养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基本上处于停办的状态。(4)1979年11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12月5日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并重新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5)1980年国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规定:“对于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嫌疑需收容查清罪行的人,送劳动教养场所专门编队进行审查。”1996年3月17日,中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取消了收容审查制度。(6)198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了《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对劳动教养的具体实施作了详细规定。(7)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明确增加了三种可以适用劳教的情况:卖淫、嫖娼以及介绍、容留卖淫、嫖娼的人;赌博以及为赌博提供条件的人;制作、复制、出售、出租以及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人。(8)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明确规定,“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教,并在劳教中强制戒除”。(9)1991年通过了《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对劳动教养的对象又作了进一步的扩大。(10)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同年12月

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该决定自28日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劳动教养制度废止的原因

(一)劳动教养制度违反《宪法》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劳动教养制度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长达数年的处罚,是一种比逮捕更加严重的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宪法第37条的规定。

(二)劳动教养制度违反了《立法法》的法律保留原则。劳动教养制度属于行政法规。它是建立在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两个行政法规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采取了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根据我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其第五款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根据该规定,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剥夺和限制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规定。同时,又根据《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才有权制定“法律”。据此,不具有法律创设权的机关无权制定法律,更无权在其制定的行政规章中规定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处罚措施。

(三)劳动教养制度违反法律程序。未经法庭审判不得剥夺公民自由,这是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 《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规定“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作了细化。其第14条第1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我国早在1998年就签署了该公约。

(四)劳动教养制度违反《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显失公正。《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但在司法实践中,被劳动教养人员的人身自由处罚和期限,比刑罚处罚中的管制、拘役以及较短刑期的有期徒刑还要严厉,可以被处以最高4年的劳动教养,没有真正做到社会危害性与处罚相适应。而有些犯罪,依据《刑法》有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有时甚至根据具体情节可以免予刑事处分。

三、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后的法律制度构想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因此,立法机关要完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以弥补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后的法律空白。在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的情况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1)司法机关要尽快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解决轻微刑事违法犯罪处罚问题。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过失致人重伤案;过失致人死亡,情节较轻的;依刑法适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刑罚的轻微刑事案件;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七十五周岁以上老年人初次犯罪,依刑法适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刑罚,有明确被害人的案件,但严重暴力犯罪的除外。上列案件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或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其他组织或个人调解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认罪、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经办案机关审查认可后,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罚或免予刑事处罚。(2)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规范执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治安处罚,从而有效地打击违法行为。(3)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快推进社区矫正制度,以保证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相关工作平稳过渡。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始于2003年,2009年全面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51万多人,累计解除89万多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62万多人,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一直控制在0.2%左右的较低水平。

作者:王彦兵

第2篇: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和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说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说明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今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立法问题的梳理工作,并在全省五级人大代表中开展“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的主题活动。根据梳理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梳理范围、重点和要求,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省人大其他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以及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对178件现行有效省级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梳理。同时,委托专家进行论证。根据各方面意见和专家论证意见,结合全省人大代表在主题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提出法规分类处理意见,并对近期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提出具体建议。

9月和10月,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第一批集中废止、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方案,广泛征求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市、县、区人大常委会以及全体省人大代表、部分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的意见,并多次研究修改。11月12日,法制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审议,提出了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和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议案。

一、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说明

(一)关于《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

该条例于1989年11月4日由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分别于1997年11月12日经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2004年5月28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2004年国务院出台《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对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保卫工作作了具体明确的规范,且规定机关、团体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由于国务院条例已基本覆盖省条例内容,且更符合形势发展,实践中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依照国务院条例执行即可。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二)关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

该条例于1991年5月25日由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及其实施和保障作了全面规定。条例规定的就业安置、经费安排等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实践中已基本不再适用。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三)关于《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4年8月31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10年出台的《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明确将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内的政府非税收入都纳入综合财政预算,且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立项、执收、资金管理等内容作了明确具体规定。条例确立的制度规范已不符合有关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四)关于《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5年9月28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分别于2001年9月3日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2004年7月30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2011年12月13日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随着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体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践中,我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已基本按照省政府于2008年制定的《浙江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执行。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五)关于《浙江省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6年4月29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1999年9月3日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修改。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出台,对包括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登记机构职责、登记生效时间、登记资料查询复制、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以及登记错误责任等在内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了规定。2008年,建设部为贯彻落实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出台了《房屋登记办法》。目前,我省房屋登记有关工作基本依照物权法及建设部《房屋登记办法》执行,省条例已基本不再适用。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六)关于《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于2000年4月29日由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13年12月19日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改。《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于2001年12月28日由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出台,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与经费保障、职业中介机构的设立许可与行为规范及相关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具体规范。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我省省、市、县三级人事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均已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统一也逐步到位。上述两件法规确立的制度规范已不适应我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的要求。为此,建议废止上述两件法规。

(七)关于《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7年11月12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04年7月30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改。条例有关村镇规划方面的规定与后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不一致,已不能适用;有关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定,有的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已有规定,有的已作出改革调整,有的较原则、可执行性不强,已不能适应当前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二、关于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说明

(一)根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涉及高速公路的许可,由省公路管理机构实施审批。考虑到我省高速公路里程已达3800公里,涉路施工许可数量庞大,从方便相对人、提高行政效率出发,建议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该条作出修改,即除保留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油气管道、道路等线性工程穿跨越高速公路的许可由省公路管理机构实施外,将其余涉及高速公路的许可权限下放至设区的市一级。(草案第1项)

(二)根据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十八条和《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一款均规定,省外承包商到我省承接业务后应向建设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依照该规定,省外企业到我省承接业务,每到一地都需重复办理备案手续。同时,实践中少数地方将该备案变相执行为审批,设立了省外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门槛。为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的要求,建议将上述条款中的备案机关修改为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草案第4项、第8项)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四十三条分别对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种类和建筑中介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考虑到目前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质量检测机构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建议在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中增加“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质量检测机构”。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建筑中介市场,建议在第四十三条增加对建筑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草案第5项、第6项)

(三)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建设工程按规定应办理投资计划批准手续的,应事先办理投资计划批准手续。按照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对企业投资项目只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对政府投资项目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等,已不再办理建设工程投资计划批准手续。为此,建议删去本条规定。(草案第2项)

(四)根据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为此,建议删去《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中有关劳动教养的规定。(草案第15项)

(五)其他修改

一是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相一致,建议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第四款,删去第七十九条、第八十四条。(草案第12项、第13项、第14项)

二是为与《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及公安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有关规定相协调,建议删去《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二十一条中的“燃油助力车”,将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可以申请国家规定的准驾车型驾驶证。”(草案第10项、第11项)

三是为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建议根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对《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二款作出修改。(草案第3项)

四是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删去《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三款、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六条第三款。(草案第7项、第9项)

五是为保证有关执法行为的延续性,建议在废止《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的同时,对《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作出修改。(草案第16项)

以上说明和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相关决定草案,请予审议。

第3篇:论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

摘要:关于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有专门规定。对于合法的授益行政行为,出于信赖保护以及法安定性的考虑,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废止,但特定情形下,也可废止,并对相对人的信赖损失予以补偿。至于废止生效的时点,一般仅限于废止行为作出之时,除非行政机关选择溯及至某一较迟的时点。德国的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无论是在废止的立法用语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内容方面,都对我国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行政程序法》;授益行政行为;信赖保护;废止;效力;补偿

依德国行政法传统理论,对于作成时合法的行政行为,出于信赖保护以及法安定性的考虑,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废止。然而,作为行政作为根据的事实或法律状态事后发生变更,或者缺乏使其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有权废止[1](270㈢71)。对于负担行政行为,由于废止意味着消除相对人的不利,故不受信赖保护原则的限制,行政机关可随时废止。然而,对于授益行政行为,情形却有所不同,由于废止涉及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因此必须严格限制。

信赖保护对授益行政行为废止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废止的时间效力及信赖补偿等方面。目前,我国关于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既缺乏完整而清晰的基础理论,也缺乏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鉴于国内行政法学界对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关注甚少,鲜有人论及这一事实。笔者以在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方面比较成熟的德国为例,通过对《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的分析,反思德国在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方面的立法经验,以期对我国立法有所启示。

关于授益行政行为,德国行政法一般将其定义为设定或确认相对人权利或法律上重大利益的行为。大致说来,授益行政行为具有以下重要特征[2]:首先,以权利或法律上利益为内容。就授益的内容而言,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公权利,所有法律上被保护的利益均包括在内。至于未被纳入法律规范保护领域内仅系纯粹事实上的利益,则被排除于授益行政行为内容之外。其次,方式上包括设定和确认两种。德国行政程序法将授益行政行为分为设定和确认两种。设定行为系形成某种授益性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确认行为系确认某种行政法律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对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或某种在法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予以认定的行为。再次,权利或法律上利益直接由行政行为所创设。如果创设权利或法律上利益的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立法行为,那么,这种权利或法律上的利益就不能归属于授益行政行为。最后,必须是外部行政行为,能够直接产生外部法律效果。内部行政行为如职务晋升、通报表扬、给予荣誉称号等不属此类。

一、德国的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

(一) 德国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是德国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德国的“法治国”理念是19世纪市民阶层反对君主专制的产物。所谓的法治国,亦即国家的一切公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德国的“法治国”理念经历了一个由“自由法治国”

收稿日期:2013ㄢ1ㄢ9;修回日期:2013ㄢ2ㄢ6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431864)

作者简介:李垒(1979),男,河南信阳人,公安海警学院法律教研室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总论,法治建设与中华传统文化

到“社会法治国”的演变过程。在自由法治国下,政府在政策上采行放任主义,在个人、社会及经济领域,实行以自由竞争原则为基础的调控机制[1](16)。此时国家的职能主要是保障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以尽量减少对个人自由的干涉,要求严格限制政府权力,为个人保留最大的自由空间。在行政上采行的方式仅是单一的干涉行政。这种行政通常以下命令方式干预人民权利,限制其自由或财产,或课予人民义务或负担。因此,在行为分类上经常表现为负担行政行为。

自由法治国时期的行政法理念,仅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行政行为必须是为了不断地创造合法的并且符合公共利益的状态而行使。行政行为若出现违法或不当,行政机关不仅有撤销的权利,而且有撤销的义务。并且,即使是无瑕疵的行政行为,当其效力的维持已经不符合公共利益时,作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行政机关,也可自由地予以废止。这种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其职权任意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的立场,被称为撤销或废止自由原则[3](103ㄢ6)。

自由法治国时期政府实行的放任政策,虽然促进了社会迅速发展,但也导致社会贫富不均,富者逾富,穷者逾穷,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4](19㈢)。为缓解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对经济和社会实行全面干预以保障社会公平,此时行政的领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消极行政,同时也包括政府为公民提供生存给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的积极行政。公民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所提供的各种贫困救助、养老保险、失业补助等生存照顾。“正是在此意义上,在政府与公民关系中,相互行为方式可信赖性的作用和价值才日渐突出”[5]。此时,行政活动的重点从秩序延伸到给付,政府也相应地从秩序的维护者转变为给付的主体,公共行政已经突破与超越了传统“侵害型行政”的范围,更多地发展成一种“给付型行政”[6]。这种行政通常以给付方式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保障,以实现基本的社会正义。因此,在行为分类上大多表现为授益行政行为。国家行政的任务从单纯的“干涉行政”到“给付行政”的重大转变,使得支配国家机器运转的政治理念也从自由主义法治国转向社会法治国[7]。

在社会法治国理念下,公共行政以实现社会正义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实质而非形式的正义[4](21)。这一时期的法治国原则不仅追求形式上的依法行政,而且更注重法的安定性以及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8](127)。法的安定性要求尽可能维持已有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不得任意破坏[9]。信赖保护要求行政机关在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时必须考虑相对人善意的信赖,尤其对于授益行政行为更应如此。否则,就会损害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社会法治国所追求的实质正义,事实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在法秩序中实践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由此可见,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理念的转变,已彻底撼动了德国法中长期存在的撤销与废止自由立场。自由法治国时期,行政机关对于已作出的行政行為,可以公共利益为由自由撤销或废止;而在社会法治国时期,行政机关若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尤其是授益行政行为),必须考虑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不得以公共利益为借口任意行使撤销或废止权。正如学者指出:“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公民存在和活动的范围远比以前的管制和控制社会宽泛。个人对授益行政行为存续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信赖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个案中可能比纠正违法行为和执行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公共利益更为重要。”[8](108)

(二) 德国授益行政行为废止的规范事由

合法的授益行政行为作出并发生形式存续力后,基于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以及法安定性的要求,原则上不得废止。然而,若遇事后出现情事变更或重大公益等事由,也可全部或部分以对将来的效力废止。依《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以下情形可以废止授益行政行为。

其一,法规容许或行政行为保留该废止。法规若就特定的授益行政行为明文规定,行政机关可在一定情形下予以废止,表明法规制定机关(即立法主体)已在信赖保护以及法的安定性之间作了抽象的立法裁量,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该法规的授权,裁量决定是否废止[10](472)。但法规授权并非行政机关废止的绝对理由,仅是赋予其特定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权限,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仍应遵守授权法的目的进行合义务性裁量[3](187)。

行政机关作出授益行政行为时可保留一定的废止事由,事后若遇废止事由成立,可随时废止。所谓废止保留,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的同时,保留将来废止该行政行为的可能性,以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或情事变更,从而预留弹性处理的空间。废止保留的作用在于提示关系人注意以后废止的可能性,从而防止信赖保护事由的发生。行政机关在适用废止保留时,必须满足两个要件:其一,废止保留合法。其二,废止具有客观理由[1](294㈢95)。废止保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关可以任意废止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虽然对行政行为是否废止有裁量权,但必须出于正当的目的和理由。例如,行政机关许可相对人在路边设置书报亭,但附有待道路交通拥挤时予以取缔的附款,若后来行政机关以相对人贩卖黄色书籍为由废止许可,则非此处正当的目的和理由[11]。

其二,行政行为附负担,受益人没有或未在为他定出的期限内履行该负担。如授益行政行为附负担,而相对人不履行或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行政机关可以废止。立法者认为,此情形下,因废止是由相对人自身因素造成,故相对人不存在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3](188ㄢ89)。

当然,行政机关废止时,也须遵循比例原则,废止决定原则上仅作为最终的处理方式。如果履行负担并非重要,废止则是不合理(正当)的[1](292)。若通过强制执行即可达成行政目的,应先强制相对人履行负担,只有相对人拒不履行时,方可废止。

其三,行政机关基于事后发生的事实,即有不作出行政行为的正当性,且不废止行政行为就会危害公益。如果作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事后发生变更,致使其存续对公益造成重大危害时,可以废止。所谓事实变更,是指作出行政行为时所依据的重要事实,事后发生客观上的改变。事实变更既可因客观事实造成,也可因相对人的事由所致。例如,相对人因生活窘迫而申请社会救助,事后若偶尔抽中彩券,获得大奖,主管机关应予废止[12]。适用本款必须满足两个要件:首先,根据事后发生的事实,行政机关有理由不作出行政行为。其可能因事实的改变已不具备行政行为作出的法定要件,亦可能使行政行为目的根本不能实现。其次,该事实发生后,若不废止行政行为,将对公益构成重大危害。如仅为一般公益,并非废止的理由,必须行政行为的存续对公益构成重大危害,为避免危害的发生,方可废止[3](190)。

其四,受益人尚未使用所提供的优惠,或基于该行政行为而尚未受领给付,行政机关基于法规的修改,即有不作出该行政行为的正当性,且不废止就会危害公益。满足此款必须符合两个要件:第一,受益人尚未使用所提供的优惠,或尚未受领给付。如果受益人已使用或受领给付,表明受益人已基于正当的信赖对给付作了善意处置,行政机关事后不得要求受益人返还,这是信赖保护的基本要求。如若废止,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破坏已有的法律关系,侵害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同时也有损行政机关在相对人心目中的诚信。第二,基于新法规的修改,使得废止具有正当性,且不废止会危害公益。所谓法规的修改,系指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规事后被废止、变更或又重新制定重要性新法规[10](492)。

其五,为避免或消除对公共福利的严重不利。当行政行为对公共福利构成严重不利时,为避免或消除此种不利,可以废止。理由是:社会法治国下,当个人利益与公共福利紧急维护的需要相冲突时,原则上仍应退场[13]。但此款存在不足,即“公共福利”和“严重不利”都是不确定法律概念,在具体判断和认定过程中会存在困难。对于不确定法律概念,若完全委诸行政机关判断,很可能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进而侵犯与此有关的公益及私益。因此,该款规定必须严格解释,不得以此为由轻易否定行政行为的效力。

上述废止的各项法定事由中,对于前三种事由,行政机关基本没有废止的裁量权;后两种事由,行政机关则拥有相当的裁量权,亦即行政机关废止之前,必须在废止授益行政行为所维护的公益与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以及法的安定性之间进行合理衡量,只有在前者显然大于后者时,方可废止。

为避免行政机关在出现废止事由后怠于行使废止权而使相对人法律地位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有必要对行政机关的废止权在时间上加以限制,故在法律上有设置废止权除斥期间的必要。为此,《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的废止权应当自其知悉废止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为之。

(三) 授益行政行为废止的生效时点

依《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第3款,拟废止的行政行为在废止生效时丧失其效力,除非行政机关定出另一较迟的时刻。可见,废止效力原则上自废止时向将来发生,但一定条件下,废止效力也可溯及既往发生。

至于废止效力何时发生,则由行政机关裁量决定。废止的生效时点,既可能是废止决定作成时点,也可能溯及既往至被废止的授益行政行为作成之时与废止决定作成之时二者间的任一时点。

需说明的是,被废止的授益行政行为必须是具持续性的行政行为,因为终止行政行为效力的前提是废止时行政行为的效力仍然在持续,这仅针对具持续效力的行政行为而言[8](113)。所謂具持续效力的行政行为,系指法律效果能够持续一定时间的行政行为,例如营业许可。对于授益行政行为,其废止效力发生的时点可分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废止的效力自废止决定作成时起向将来发生。这是废止的一般情形。废止的法律效果:行政行为自废止决定作成时起往后消灭其效力,但废止决定作成时点(亦即废止决定生效时点)前的部分仍然保有其存在。

第二,废止的效力自废止决定作成时点溯及既往至被废止的授益行政行为作成时点发生。废止的法律效果:行政行为的效力回复到其未作出前的状态。例如,在附负担的授益行政行为中,受益人已受领经济补贴,但未履行负担,若废止仅向将来生效,则无法要求受益人返还补贴,废止难以达成行政目的,此时行政机关可作溯及既往的废止。

第三,废止的效力自废止决定作成时点至被废止的授益行政行为作成时点间的任一时点起向将来发生。废止的法律效果:行政行为自废止决定作成时点前的某一时点(即废止决定生效时点)往后消灭其效力,但废止决定生效时点前的部分仍然保有其存在。例如,相对人某甲向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公费留学,国家留学基金委予以核准,但附甲学成后必须回国工作3年以上的负担,若甲学成后并未回国工作,而是继续留在国外。则相对人甲显然没有履行相应的负担,此种情形下,国家留学基金委有权废止已核准的基金资助,收回给付甲的留学基金,同时规定废止的效力溯及至原核准行为作出时生效。唯有如此,国家留学基金委这一废止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即全额收回国家已资助的资金。否则,废止的目的就不能实现。应注意的是:废止效力溯及既往,并非仅指废止效力溯及被废止的行政行为作成之时(即废止效力全部溯及既往),确切地说,也包括废止效力溯及被废止的行政行为作成后至行政行为废止前的任意时点(即废止效力部分溯及既往)。例如前述例子中,若相对人甲国外留学完毕回国工作2年后(未满规定的3年)又出国并在国外定居、就业,国家留学基金委若以此为由予以废止,此时废止的效力就不宜溯及至原核准行为作出之时(即废止效力不宜全部溯及既往),只能规定废止的效力溯及被废止的核准行为作成后至废止核准行为之前的某一时点(即废止效力部分溯及既往)。

(四) 信赖补偿

依《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5款规定,废止第2款第3至5项授益行政行为时,应相对人申请,行政机关须对因信赖行政行为的确定力而遭受的财产不利作出补偿,但以其信赖需要保护为限。在此准用第48条第3至5句的规定。可见,德国行政程序法并非对任何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均给予补偿,而是区别不同情形。对于授益行政行为,只有具备第49条第2款第3至5项情形时相对人才能申请信赖补偿。即行政机关基于行政行为作出后的事实变更或法规修改以及重大公益废止的,若相对人信赖值得保护,才可获得信赖补偿,且补偿的数额仅以相对人信赖行政行为存续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为限。之所以如此,理由是:该情形下废止的原因并非出自相对人过错,而是因不可预见的事由所致,况且,该行政行为的废止因相对人为公益而牺牲,依公益征收法理,应当给予相对人公正合理的补偿。至于《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2款规定的前两种情形,信赖保护原则不适用。其理由是:废止保留意在提示相对人注意以后废止的可能性,故不应提供信赖保护。没有履行附加义务的相对人同样不得主张信赖保护,因为废止是由其本人行为造成的[1](294㈢95)。

三、德国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目前我国立法“废止”概念使用的混乱

目前,我国立法上对“废止”一词的使用极不规范,常常与相关概念相混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概念很少用“废止”一词,而是以“撤销”“吊销”“收回”“终止”“取消”等其他词语来替代,导致“废止”一词与相关概念相混淆,经常发生歧义。其表现如下:

第一,除个别例外,“废止”一词并非指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概念。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23条第1款规定:“本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同时废止。”其中“废止”应指法规的失效,而非行政行为的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9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自领取施工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开工。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应当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三个月。既不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者超过延期时限的,施工许可证自行废止。”其中“废止”应理解为终止,即自动失效,系指已经成立并生效的行政行为因某种客观情况的出现而自然失去法律效力。可见,此处的“废止”也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当然,作为例外,也有“废止”一词确系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的;……”其中的“废止”即指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

第二,用其他用语来表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概念。这些用语包括:“取消”“撤销”“收回”“吊销”“终止”“撤回”等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21条第2款规定:“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对准许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要求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的资格。”其中“取消”是指因事实的变更而导致的行政行为废止。此处的“取消”与“废止”概念发生了混淆。《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8条规定:“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必须撤销或者变更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遭受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其中,第二句中的“撤销”,实质上指行政行为的废止,此处“撤销”与“废止”概念发生了混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有耕地,连续二年内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其中“收回”是指因相对人事由而导致的行政行为废止。此处“收回”与“废止”概念发生了混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26条第3款规定:“煤矿企业的生产条件和安全条件发生变化,经核查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其煤炭生产许可证由发证机关予以吊销并公告。”其中“吊销”是指因情事变更而导致的行政行为废止。此处“吊销”与“废止”概念发生了混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7条第3款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其中“终止”是指因相对人的事由导致的行政行为废止。此处“终止”与“废止”概念发生了混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第2款规定:“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其中“撤回”实际指行政行为的废止,此处“撤回”与“废止”概念发生了混淆。

可见,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概念在立法上并非用“废止”一词,而是用“取消”“撤销”“收回”“吊销”“终止”“撤回”等用语来表述,导致立法所规定的“废止”一词与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概念在意义上存在很大差异,造成我国立法上真正意义的废止并非用“废止”一词加以规定,而不具真正意义的废止却使用“廢止”一词加以规定的奇怪现象,导致“废止”的涵义模糊不清、难以把握。“废止”概念不统一不仅给废止的理论研讨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给执法与司法部门造成诸多困惑。

然而,“废止”概念的统一,在德国行政程序法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和第49条分别规定了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规则,其用意之一就是避免“废止”与“撤销”概念相混淆,以防发生歧义。在德国,“撤销”一词用“Rücknahme”表示,“废止”一词则用“Widerruf”表示。因此,我国立法部门在未来修法、立法时,有必要统一使用“废止”一词来表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概念,以期做到“废止”概念的涵义明确、具体、统一。

(二) 我国授益行政行为废止的立法——《行政许可法》第8条的商讨

目前,我国立法上对于授益行政行为废止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当属《行政许可法》第8条,该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行政许可法首次对授益行政行为(行政许可)废止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废止行政许可,而非“应当”废止行政许可。可见,行政许可法承认行政机关在废止行政许可时拥有一定的裁量权。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在废止行政许可时,不再坚持传统的“只要行政许可违法,一律予以否定”的机械作法,而由行政机关裁量决定是否废止。这应该是我国行政行为废止制度上的重大进步[14]。其次,行政许可法规定,合法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不得擅自废止;即使因公益而废止,若造成相对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可见,我国立法部门在规定授益行政行为废止时,已开始关注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这显然顺应了当代实质法治的需要。

然而,相较《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的规定,我国行政许可法在行政许可废止的规定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关“废止”的用语不统一。对于《行政许可法》第8条,其中“改变”与“撤回”实质上均指行政许可的废止,如此规定很容易使“废止”与“改变”“撤回”等概念相混淆。我国应借鉴德国的作法,在具体法条中统一使用“废止”一词来表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废止概念。

二是废止生效的时点。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废止生效的时点未能作出规定。依我国行政许可废止的一般理论,废止的效力应自废止时起向将来发生,亦即废止生效的时点仅限于废止行为作出之时。然而,依据《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3款规定,行政行为废止生效的时点也可由行政机关定出另一较迟的时刻。这意味着行政行为废止生效的时点不仅包括废止行为作出之时,而且可以溯及至废止行为作出前的任一时点。由于实务上废止情形十分复杂,且不同情形下废止效力发生的时点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切不可机械地认定废止效力发生的时点一概为废止行为作出之时。显然,我国行政许可法在此方面的规定还有待完善。

三是欠缺财产补偿的具体数额及救济途径。《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废止行政许可,给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但对具体的补偿数额并未规定。在补偿发生争议时,也未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此种作法显然不合理。首先,行政许可法之所以规定补偿,其目的在于弥补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失。然而,相对人的信赖损失并不仅仅表现为财产方面的损失,非财产方面的损失同样构成信赖损失。其次,并非相对人所有的信赖损失都要补偿,补偿以相对人值得保护的信赖为限。再次,若补偿数额发生争议的,应允许相对人提起相应的救济。“有权利必有救济”,行政许可法既然规定相对人在行政机关废止行政许可时有获得补偿的权利,就必须对这种权利提供相应的救济。否则,这项权利就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为此,我国应借鉴《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5款的做法①,另为规定:“应相对人申请,行政机关废止行政许可时,须对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许可而遭受的信赖损失作出补偿,但以其信赖值得保护为限。相对人对补偿数额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至于如何判断相对人的信赖值得保护,《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5款规定:可准用第48条第3至5句的规定。其大致做法是:首先,在相对人信赖利益与废止授益行政行为所维护的公益之间作利益衡量,必须是前者大于后者的情形下,相对人的信赖才值得保护。其次,明文列举了信赖不值得保护的三种情形:① 相对人以欺诈、胁迫或行贿取得一行政行为。② 相对人以严重不正确或不完整的陈述取得一行政行为。③ 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行政行为的违法性。

四是欠缺废止的除斥期间。行政许可的废止期限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行政许可持续的时间越长,相对人的信赖越强;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在废止事由出现后若怠于行使废止权将使相对人法律地位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不仅不利已有法律关系的稳定,也会影响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因此,必须对行政机关的废止权在时间上加以限制,超过废止期限将发生失权的法律效果。然而,行政许可法对废止的除斥期间并未规定。为此,我国应借鉴《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2款的做法②,另为规定:“行政机关废止行政许可必须自获知废止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为之。”(不过,以行政机关“获知废止事由之日”作为期限的起算点,不仅实践上难以确认,而且容易导致操作上的随意性,故有学者主张应以“废止事由发生之日”作为期限的起算点[15]。)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应当修改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废止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废止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拟废止的行政许可在废止生效时丧失其效力,除非行政机关定出另一较迟的时刻。

应被许可人申请,行政机关废止行政许可时,须对被许可人因信赖行政许可而遭受的信赖损失作出补偿,但以其信赖值得保护为限。被许可人对补偿数额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废止行政许可必须自废止事由发生之日起一年内为之。

注释:

① 《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5款规定:“废止第2款第3至5项授益行政行为时,应相对人申请,行政机关须对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行为的确定力而遭受的财产不利作出补偿,但以其信赖需要保护为限。在此准用第48条第3至5句的规定。对补偿的争议,由普通法院管辖处理。”

② 《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获知废止一合法行政行为的事实,则仅允许从得知时刻起计一年内作出废止。”

参考文献:

[1]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 行政法学总论[M]. 高家伟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2] 李垒. 论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以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规定为视角[J]. 政治与法律, 2012(4): 141.

[3] 赵宏. 法治国下的行政行为存续力[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4] 陈新民. 行政法学总论[M]. 台北: 三民书局, 1997.

[5] Wolf-Rüdier Schenke, Problem der Bestandskraft von Verwaltungsakten [M]. D嘀 1983, S. 321.

[6] [德]康拉德黑塞. 聯邦德国宪法纲要[M]. 李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166.

[7] 陈新民. 公法学札记[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93ㄢ9.

[8] [德]汉斯J. 沃尔夫, 奥托巴霍夫, 罗尔夫施托贝尔. 行政法[M]. 高家伟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9] 李垒. 论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J]. 西部法学评论, 2012(4): 13.

[10] 陈敏. 行政法总论[M]. 台北: 新学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7.

[11] 李垒. 行政行为附款新探[J]. 法学论坛, 2012(2): 86.

[12] 李惠宗. 论因情事变更之行政处分废止[J]. 台湾本土法学, 2001(24): 54.

[13] Kopp/Ramsauer,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Kommentar [M]. Verlag C. H. Beck, 8. Auflage, 881ff.

[14] 李垒. 论信赖保护在我国行政许可法中的反思与重构[J]. 河北法学, 2012(9): 45.

[15] 杨登峰. 论合法行政行为的撤回[J]. 政治与法律, 2009(4): 65.

On abolishment of beneficial administrative action——

Based on the article 49 of the Germa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LI Lei

( Department of Law, China Maritime Police Academy, Ningbo 315801, China)

[編辑: 苏慧]

作者:李垒

第4篇:废止的法律、法规

(2016-5-17)

一、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废止的法律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刑法》:列于本法附件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条例、补充规定和决定,已纳入本法或者已不适用,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予以废止。

列于本法附件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补充规定和决定予以保留,其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纳入本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适用本法规定。

附件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下列条例、补充规定和决定,已纳入本法或者已不适用,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予以废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 2.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

3.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4.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

5.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 6.关于惩治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补充规定 7.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

8.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 9.关于惩治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的补充规定 10.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 11.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 12.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 13.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 14.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

15.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

附件二

1 / 4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下列补充规定和决定予以保留,其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纳入本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适用本法规定:

1.关于禁毒的决定

2.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3.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4.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

5.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

6.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 7.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8.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5年12月29日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公布

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09年6月27日主席令公布)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废止下列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一、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二、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 / 45

三、华侨申请使用国有的荒山荒地条例(1955年8月6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华侨捐资兴办学校办法的决议及华侨捐资兴办学校办法(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1984年9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1994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

一、废止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的决议》及《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

二、废止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的决议》及《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

3 / 45

三、在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前,依法作出的劳动教养决定有效;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对正在被依法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剩余期限不再执行。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国务院废止法规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2008年1月15日国务院令第516号公布,自2008年1月15日之日起生效。)

为了更好地适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国务院对截至2006年底现行行政法规共655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

一、对主要内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代替的49件行政法规,予以废止。(目录见附件1)

二、对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经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的43件行政法规,宣布失效。(目录见附件2)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附件:1.国务院决定废止的行政法规目录(49件) 2.国务院决定宣布失效的行政法规目录(43件)

附件1:国务院决定废止的行政法规目录(49件) 序号:1法规名称:铁路留用土地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0年6月24日政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0号公布的《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代替。 序号:2 法规名称:关于搬运危险性物品的几项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 1951年10月9 4 / 45

日劳动部公布

说明:已被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2号公布的《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3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公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代替。

序号:3法规名称:防止沥青中毒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6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准 1956年1月31日劳动部公布

说明:已被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2号公布的《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代替。 序号:4法规名称: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6年5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9次会议通过

说明:已被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代替。序号:5法规名称: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6年5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9次会议通过

说明:已被199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 5 / 45

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0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9号公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3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公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代替。

序号:6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7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公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4年1月9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代替。

序号:7法规名称:旅客丢失车票和发生急病、死亡处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铁道部制定 1963年5月24日国务院批转 说明:已被1990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1999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00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1号公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代替。

序号:8法规名称:防止矽尘危害工作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63年9月28日国务院批准 劳动部、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

说明:已被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1987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2003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公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代替。

序号:9法规名称: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64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 1964年9 6 / 45

月17日文化部公布

说明:已被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6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代替。

序号:10法规名称:无线电管理规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78年6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

说明:已被1993年9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12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央军委批准1994年12月3日总参谋部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管理条例》代替。

序号:11法规名称: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79年9月3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0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国务院批准1996年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令第1号公布的《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1999年4月5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代替。

序号:12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79年9月24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1999年10月31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代替。 序号:13法规名称: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央组织部拟订 1981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说明:已被198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代替。

7 / 45

序号:14法规名称: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198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代替。 序号:15法规名称:矿山安全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1992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996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令第4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代替。 序号:16法规名称:矿山安全监察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1992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6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令第4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代替。

序号:17法规名称: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4月10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代替。 序号:18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4月13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5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9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代替。

序号:19法规名称:军队营区植树造林与林木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12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

说明:已被1998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 8 / 45

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5年7月22日中央军委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条例》代替。

序号:20法规名称: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3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 1983年6月4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公布

说明:已被199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代替。 序号:21法规名称: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3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 1983年8月26日民政部公布

说明:已被2003年8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7号公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代替。

序号:22法规名称: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3年12月17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1年6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5号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代替。

序号:23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3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1997年12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7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 9 / 45

理条例》、2004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04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6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2006年3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2号公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代替。 序号:24法规名称:人民防空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4年7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

说明:已被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代替。

序号:25法规名称:关于申请商标注册要求优先权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5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 1985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

说明:已被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9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02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代替。 序号:26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征收工商统一税、企业所得税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5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 1985年5月15日财政部公布

说明:已被2007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代替。 序号:27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开办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审批权限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5年5月28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6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代替。

序号:28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中外合资建设港口码头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5年9月30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1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 10 / 45

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代替。

序号:29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对进出经济特区的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管理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6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 1986年3月25日海关总署公布

说明:已被2000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0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代替。 序号:30法规名称:关于发挥离休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 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批准 198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说明:已被200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代替。

序号:31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6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 1986年11月28日公安部公布 1991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准修订

1992年2月27日公安部公布

说明:已被200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代替。 序号:32法规名称:国务院参事室组织简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7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

说明:已被199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参事室组织简则》代替。

11 / 45

序号:33法规名称:兽药管理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7年5月21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2004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4号公布的《兽药管理条例》代替。

序号:34法规名称:关于严格禁止在旅游业务中私自收授回扣和收取小费的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7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 1987年8月17日国家旅游局公布

说明:已被1999年5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3号公布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代替。

序号:35法规名称:关于加强空运进口货物管理的暂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7年8月25日国务院批准公布

说明:已被2000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代替。

序号:36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9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 1989年2月27日卫生部令第1号公布

说明:已被2002年8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0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代替。

序号:37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加强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进口物资管理的若干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9年2月20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已被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9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代替。

序号:38法规名称:海关对我出国人员进出境行李物品的管理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9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准 1989年9月6日海关总署公布

说明:已被200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代替。 序号:39法规名称: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

12 / 45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1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7号公布

说明:已被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代替。 序号:40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2年2月29日国务院批准 1992年3月1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9号公布

说明:已被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代替。

序号:41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 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2号公布

说明:已被2003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代替。 序号:42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2年7月7日国务院批准 1992年7月27日海关总署令第32号公布

说明:已被2000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0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代替。 序号:43法规名称: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六十四条内容的批复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3年4月5日

说明:已被2001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31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代替。

序号:44法规名称: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 1993年9 13 / 45

月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公布

说明:已被2005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3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代替。 序号:45法规名称: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6年6月15日国务院批准 1996年7月9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2号公布

说明:已被2005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2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代替。

序号:46法规名称: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

说明:已被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通知》代替。 序号:47法规名称: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46号公布

说明:已被2000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3号公布的《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代替。

序号:48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的批复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9年7月29日

说明:已被200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代替。

序号:49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修改《兽药管理条例》的决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2001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5号公布

说明:已被2004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4号公布的《兽药管理条例》代替。

附件2:国务院决定宣布失效的行政法规目录(43件) 序号:1法规名称:铁路军运暂行条例

14 / 45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0年8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法规名称: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2年8月24日政务院批准 1952年8月30日卫生部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国家货币票据及证券出入国境暂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2年10月15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4法规名称:射击场设置管理规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5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 1958年3月29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公安部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5法规名称:关于提高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6法规名称:文物特许出口管理试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7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7法规名称:关于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生产和经营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国家经济委员会制定 1980年7月1日国务院转发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8法规名称:关于财政监察工作的几项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财政部制定 1980年7月2日国务院批 15 / 45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9法规名称: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 1980年3月5日国务院转发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0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1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1法规名称:关于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进出口货物征免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准 1982年4月1日海关总署、财政部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2法规名称:关于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试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教育部制定 1982年9月9日国务院批转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3法规名称: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教育部制定 1982年10月21日国务院批准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4法规名称:关于中央一级国家机关、经济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审批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2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5法规名称: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建立、调整的审批试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3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 1983年3月17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16 / 45

序号:16法规名称:国防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4年7月3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7法规名称: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水利电力部制定 1984年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8法规名称: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国家计划委员会拟订 1984年10月4日国务院批转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19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4年12月26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0法规名称:关于加强和改善民用工业为国防军工协作配套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5年1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1法规名称:关于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5年3月21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2法规名称: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国家物价局制定 1985年5月23日国务院批转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3法规名称:关于汽车交易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 198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17 / 45

序号:24法规名称: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5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 1985年10月12日财政部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5法规名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在规划市区内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四源”建设费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6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准 1986年10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6法规名称: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7年9月17日国务院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7法规名称: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回收管理试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8年8月27日国务院批准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8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筵席税暂行条例

公布机关及日期:1988年9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号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29法规名称: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0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号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0法规名称: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0年8月9日国务院批准 1990年8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3号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1法规名称: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0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 1990年1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经济贸易部、海关 18 / 45

总署、中国银行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2法规名称:企业财务通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2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令第4号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3法规名称:企业会计准则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2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令第5号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4法规名称: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管理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 1993年8月3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37号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5法规名称:赋予科研院所科技产品进出口权暂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3年9月4日国务院批准 1993年10月16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6法规名称:黄金地质勘探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 1994年11月5日冶金部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7法规名称: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4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 1994年12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8法规名称: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5年8月11日国务院批准 1995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令第1号公布

19 / 45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39法规名称:办理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6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 1996年12月20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交部、公安部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40法规名称: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7年3月8日国务院批准 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41法规名称: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 1997年12月10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42法规名称: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

公布机关及日期:1998年9月2日国务院批准 1998年10月1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1号公布

说明: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序号:43法规名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

公布机关及日期:2000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7号公布

说明:适用期已过,实际上已经失效。

废止《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等(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国务院令第546号)

1951年8月8日政务院公布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废止。自2009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缴纳房产税。

1987年2月6日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24日交通部、财政部 20 / 45

发布的《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征收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废止。

1992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8月4日交通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发布的《内河航道养护费征收和使用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废止。

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经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二○一一年一月八日国务院令第588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在1983年以来已对行政法规进行过4次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化的新情况、新要求,再次对截至2009年底现行的行政法规共691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

一、对7件行政法规予以废止。(附件1)

二、对107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附件2)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国务院决定废止的行政法规 2.国务院决定修改的行政法规

附件1:国务院决定废止的行政法规

一、关于各地厂矿对于法定假日工资发放办法的决定(1950年7月31日政务院公布)

二、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规定(1982年12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

三、金融机构代客户办理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管理规定(1987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 1988年3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

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198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准 1989年3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

五、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199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 1990年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令第1号公布)

21 / 45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3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7号公布)

七、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2001年8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13号公布)

附件2:国务院决定修改的行政法规

一、对下列行政法规中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作出修改

1.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第五条中的“国家长期经济计划”修改为“国家规定”。

2.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中的“产品税”修改为“消费税”。

3.将《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二条、第六条中的“产品税”修改为“消费税”。

4.删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项。 5.删去《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 6.删去《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三条。

7.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务院对税种、税率进行重大调整,合同双方可按国务院规定协商变更承包经营合同。”

8.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项。

9.将《关于外商参与打捞中国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外商与中方打捞人签订的共同打捞合同,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10.删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八条第

四、

五、六款,第十条第

二、三款,第十一条第

二、

三、四款,第十三条第六款。

第二十八条修改为:“企业为实现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目标,由于定价原因而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物价部门应当依法调整或者放开产品价格,予以解决。不能调整或者放开产品价格的,经财政部门审查 22 / 45

核准,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者其他方式补偿。采取上述措施后,企业仍然亏损的,作为经营性亏损处理。”

删去第四十七条第一项、第四十八条第一项。

11.删去《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

二、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关于“征用”的规定作出修改

(一)将下列行政法规中的“征用”修改为“征收、征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

(二)将下列行政法规中的“征用”修改为“征收”。 13.《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八条。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九条。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 16.《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 1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四十五条。

19.《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十二条。

三、删去下列行政法规中关于“投机倒把”规定并作出修改 20.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第一条修改为:“为加强对金银的管理,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对金银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三十条第二项修改为:“

(二)为保护国家金银与有关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斗争,事迹突出的;”

21.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

四、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关于刑事责任的规定作出修改

(一)将下列行政法规中引用已纳入刑法并被废止的关于惩治犯罪的决定的规定修改为“依照刑法有关规定”。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二)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关于追究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作出修改。 24.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中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 23 / 45

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的有关条款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修改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中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的有关条款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修改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5.将《民兵工作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中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修改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关于治安管理处罚的规定作出修改

(一)将下列行政法规中引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修改为“治安管理处罚法”。

26.《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三十条。 27.《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十七条。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 29.《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 31.《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

32.《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33.《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 3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六条第二款。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六十三条。 36.《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

37.《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 38.《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二款。

24 / 45

39.《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第三十条。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 41.《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

4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

43.《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五十条第二款。

4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九条。 45.《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第三十七条。 46.《国防交通条例》第五十一条。 47.《民兵武器装备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 48.《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四十条。 49.《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第二十四条。

5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51.《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 52.《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 53.《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第二十五条。 54.《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55.《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56.《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一款。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九十条。 58.《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 59.《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八条。 6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十一条。 61.《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五十条。 62.《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 63.《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第四十九条。

(二)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关于治安管理处罚的具体规定作出修改。 64.将《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中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程序办理”修改为“按 25 / 45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办理”。

65.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六十二条。

66.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中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修改为“尚不构成犯罪,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67.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中的“拒绝、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职务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修改为“拒绝、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职务,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修改为:“在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过程中,破坏公私财物或者侵害他人身体造成伤亡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68.将《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第七条第一款中的“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罚外”修改为“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处罚外”。

69.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中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修改为“尚不构成犯罪,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70.将《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第十三条中的“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修改为“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71.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三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或者有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十 26 / 45

四条第一项、第二十五条所列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民航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有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项所列行为的,由民航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六、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规名称或者条文不对应的规定作出修改

(一)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规名称作出修改。 72.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船舶吨税暂行办法》第十一条第五项中的“暂行海关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修改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73.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办法》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国境口岸和国际航行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工作,改善国境口岸和交通工具的卫生面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制定本办法。”

74.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六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第九十一条中的“按照《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的规定”修改为“依法”。

75.将《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督,促使企业贯彻执行产品技术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办法。”

76.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第八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77.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和使馆人员进出境物品的规定》第五条第四款中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修改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规定办理”。

78.将《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铁路货物运输合同,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细则。”

27 / 45

79.将《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水路货物运输合同,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细则。”

80.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一款中的“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修改为“按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81.将《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三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82.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83.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中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二十五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84.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三十一条中的“参照《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修改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85.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第十三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86.将《储蓄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中的“《行政复议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87.将《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第二十条中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修改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8.将《种畜禽管理条例》第十九条中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8 / 45

89.将《外国公司船舶运输收入征税办法》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对外国公司以船舶从事国际海运业务从中国取得运输收入的税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以及企业所得税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90.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中的“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修改为“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91.将《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第二十八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92.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二款中的“食品卫生法”修改为“食品安全法”。

93.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第一条修改为:“为了维护国家外汇管理秩序,惩处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制定本规定。”

94.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三款修改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95.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监管的暂行办法》第四十三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96.将《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修改为:“本条例规定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执行;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人员的纪律处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97.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六十六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98.将《反兴奋剂条例》第四十五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 29 / 45

卫生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99.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中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二)对下列行政法规中引用的法律、行政法规条文序号作出修改。

100.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中的“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情形”修改为“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九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101.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第五条中的“采伐林木按照森林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修改为“采伐林木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

第十九条中的“依照森林法第三十四条和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处罚”修改为“依照森林法第三十九条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条中的“根据森林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处罚原则”修改为“根据森林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处罚原则”。

第二十三条中的“依照森林法第三十八条和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处理”修改为“依照森林法第四十五条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102.将《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第一条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

103.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实行警官警衔制度的具体办法》第一段中的“根据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修改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104.将《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中的“必须具备《药品管理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修改为“必须具备《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条件”。

30 / 45

105.将《海关工作人员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规定》第一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四条的规定”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六条的规定”。

106.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一款中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各项规定情形的”修改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情形的”;第二款中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各项规定情形的”修改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情形的”。

107.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第一条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一九九○年四月四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正)第十二条的规定”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有关规定”。

108.将《总会计师条例》第十条第二款中的“总会计师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执行”修改为“总会计师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109.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中的“依照海关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依照海关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二款”。

第二十八条中的“依照海关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办理”修改为“依照海关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110.将《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第三十条中的“有票据法第一百零三条所列行为之一”修改为“有票据法第一百零二条所列行为之一”。

111.将《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中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条件”修改为“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的条件”。

112.将《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

31 / 45

113.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第八条、第三十一条中的“有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技术”修改为“有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技术”。

114.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五条中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确定”修改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确定”。

第二十六条中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修改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条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中的“软件著作权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修改为“软件著作权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

115.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二条中的“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修改为“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四十条第三款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中的“视为著作权法第三十一条所称图书脱销”修改为“视为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所称图书脱销”。

第三十条中的“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声明”修改为“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声明”。

第三十一条中的“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声明”修改为“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四十条第三款声明”。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中的“有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所列侵权行为”修改为“有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所列侵权行为”。

116.将《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中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修改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

117.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中的“除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第四十二条第二款和第四十三条规定应当支付的使用费外”修改为“除著作权法第二 32 / 45

十三条、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四十条第三款、第四十三条第二款和第四十四条规定应当支付的使用费外”。

第四十七条中的“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修改为“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四十条第三款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

118.将《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第一条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称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称著作权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

第二条第三款中的“依照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修改为“依照著作权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

七、对下列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根据商业银行法作出修改 119.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中的“通知其开户银行予以划拨”修改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20.删去《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121.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修改为:“未经批准发行或者变相发行企业债券的,以及未通过证券经营机构发行企业债券的,责令停止发行活动,退还非法所筹资金,处以相当于非法所筹资金金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修改为:“超过批准数额发行企业债券的,责令退还超额发行部分或者核减相当于超额发行金额的贷款额度,处以相当于超额发行部分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122.删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有关资金。”

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2012年11月9日国务院令第628号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对现行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

33 / 45

一、修改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

(一)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复议后拒不执行复议决定,又不起诉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强制更改企业名称,扣缴企业营业执照。”

(二)将《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修改为:“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税务机关按照前款方法确定应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价值时,还应当包括滞纳金和拍卖、变卖所发生的费用。”

第六十五条修改为:“对价值超过应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

第六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拍卖、变卖等费用后,剩余部分应当在3日内退还被执行人。”

(四)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二十一条。

(五)删去《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

二、废止5件行政法规

(一)《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1951年4月24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1991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2号发布)。

(三)《非贸易非经营性外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1994年3月29日财政部令第7号发布)。

(四)《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22日财政部令第8号发布)。

(五)《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998年1月6日国务院批准1998 34 / 45

年1月19日财政部令第9号发布)。

本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经2013年5月31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 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令第638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为了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好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促进和保障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国务院对有关的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现决定:

一、废止《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1994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

二、对2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国务院决定修改的行政法规

附件国务院决定修改的行政法规

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第七条修改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对外合作开采石油的海区、面积、区块,通过组织招标,确定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签订合作开采石油合同或者其他合作合同,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报送合同有关情况。”

二、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修改为:“实验动物工作单位从国外进口实验动物原种,必须向该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保种、育种和质量监控单位登记。”

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出口实验动物,必须报实验动物工作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办理出口手续。”

三、删去《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第四条。

35 / 45

第五条改为第四条,并修改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许可的生产企业,应当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销售给依法设立的安装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

第十一条改为第十条,并将第一款修改为:“违反本规定,擅自生产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或者生产企业未按照规定销售给依法设立的安装服务机构的,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

四、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第八条修改为:“中方石油公司在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的区域内,按划分的合作区块,通过招标或者谈判,确定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签订合作开采石油合同或者其他合作合同,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报送合同有关情况。”

五、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十二条修改为:“符合下列条件并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评审,可以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一)成就卓越,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 “

(二)技艺精湛,自成流派的。” 删去第十三条。

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修改为:“卷烟、雪茄烟和有包装的烟丝,应当使用注册商标。”

删去第四十七条。

七、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七条修改为:“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删去第二十三条。

八、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第九条、第十条。 第十三条改为第十一条,并删去其中的“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者”。 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二条,并删去其中的“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者”。 第十五条改为第十三条,并删去其中的“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者”。 删去第二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一条,并删去第一款。

36 / 45

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一条,并修改为:“未办理登记手续,擅自经营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的,由经营业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改为第四十四条,并删去其中的“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者”。

第五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九条,并删去第一款。

第五十五条改为第五十二条,并删去第二项中的“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者”。

九、删去《出版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四款。

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修改为:“生产、经营规模小又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账务。”

删去第三十条第一款中的“经税务机关批准”。

十一、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

第四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应当经审批机关核准,并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的变更,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十二、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九条修改为:“建立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储存企业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陈化粮判定标准,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陈化粮销售、处理和监管的具体办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倒卖陈化粮或者不按照规定使用陈化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倒卖的粮食,并处非法倒卖粮 37 / 45

食价值2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删去《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一款中的“和演出经纪机构”。

第十二条第三款修改为:“依照本条规定设立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举办外国的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向演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十四、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对移民安置实行全过程监督评估。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和项目法人应当采取招标的方式,共同委托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单位对移民搬迁进度、移民安置质量、移民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以及移民生活水平的恢复情况进行监督评估;被委托方应当将监督评估的情况及时向委托方报告。”

十五、删去《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

十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第三十九条修改为:“从事代理海洋船舶船员办理申请培训、考试、申领证书(包括外国海洋船舶船员证书)等有关手续,代理海洋船舶船员用人单位管理船员事务,提供海洋船舶配员等海洋船舶船员服务业务的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 “

(二)有2名以上具有高级船员任职资历的管理人员; “

(三)有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服务管理制度; “

(四)具有与所从事业务相适应的服务能力。”

第四十条第一款修改为:“从事海洋船舶船员服务业务的机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并附送符合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38 / 45

第四十一条第一款中的“船员服务机构”修改为“从事内河船舶、海洋船舶船员服务业务的机构(以下简称船员服务机构)”。

第四十七条中的“船员服务业务许可”修改为“海洋船舶船员服务业务许可”。

第六十三条中的“船员服务”修改为“海洋船舶船员服务”。 第六十七条中的“船员服务机构”修改为“海洋船舶船员服务机构”。

十七、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第二十七条修改为:“编制重要规划、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等使用的水文监测资料应当完整、可靠、一致。”

删去第四十一条第二项。

十八、将《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二条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

十九、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修改为:“船舶修造、水上拆解的地点应当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

删去第五十三条第三款。

十、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条例》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代表机构的登记和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机关)。”

二十一、将《乡镇煤矿管理条例》第四条、第十四条中的“煤炭生产许可证”修改为“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十二、将《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三条中的“煤炭生产许可证”修改为“安全生产许可证”。

删去第四十七条中的“煤炭生产许可证”。

二十三、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四条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删去第七条第二款中的“在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前”。 二十

四、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 39 / 45

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

删去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中的“经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 删去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九条改为第三十七条,并删去其中的“人员资格”。 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一条,并删去第一款中的“办理原产地证明的申请人应当依法取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注册登记。”

第四十八条改为第四十六条,并删去第一款、第三款中的“情节严重的,并撤销其报检注册登记、报检从业注册”。

第五十二条改为第五十条,并删去其中的“化妆品”。

第五十八条改为第五十六条,修改为:“代理报检企业、出入境快件运营企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扰乱报检秩序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10万元以下罚款,国家质检总局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暂停其6个月以内代理报检业务。”

二十五、删去《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第六条第一款、第八条第二款第十四项、第十一条第一款中的“煤炭生产许可证”。

删去第八条第二款第十三项中的“和煤炭生产许可证”。 此外,对相关行政法规的条文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2014年2月19日国务院令第648号公布, 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为了运用法治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依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修改公司法的决定,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关于注册资本实缴登记改为认缴登记、年度检验验照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以及完善信用约束机制的内容,国务院对涉及的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

一、对2部行政法规予以废止。(附件1)

二、对8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附件2)

40 / 45

本决定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国务院决定废止的行政法规 2.国务院决定修改的行政法规 附件1 国务院决定废止的行政法规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1987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88年1月1日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1997年9月2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9月29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 附件2

国务院决定修改的行政法规

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删去第九条第五项;将第九项改为第八项,修改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删去第十三条中的“和实收资本”。

(三)第十四条修改为:“股东的出资方式应当符合《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但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四)删去第二十条第二款第四项、第五项和第三款。

(五)删去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四项、第五项;将第三款修改为:“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还应当提交创立大会的会议记录以及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还应当提交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核准文件。”

(六)删去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第五款;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应当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

(七)删去第三十二条。

41 / 45

(八)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股东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

(九)第五十七条改为第五十六条,修改为:“公司登记机关应当将公司登记、备案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十)删去第九章。

(十一)第十章改为第九章,标题修改为:“年度报告公示、证照和档案管理”。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八条:“公司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年度报告公示的内容以及监督检查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十三)第六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国家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四)第六十七条改为第六十三条,修改为:“营业执照正本、副本样式,电子营业执照标准以及公司登记的有关重要文书格式或者表式,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定。”

(十五)删去第七十六条。

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第八章的标题修改为:“公示和证照管理”。

(二)第二十三条修改为:“登记主管机关应当将企业法人登记、备案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三)第二十四条修改为:“企业法人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登记主管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年度报告公示的内容以及监督检查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四)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修改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或者出 42 / 45

卖。”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删去第二十六条中的“年度检验”和“年检费”。

(六)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不按照规定办理注销登记的”。第四项修改为:“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或者出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的”。

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作出修改

第十三条第四项修改为:“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营各方的出资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缴付期限、股权转让的规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

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作出修改

第十三条第四项修改为:“合作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作各方认缴出资额、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方式、期限”。

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作出修改

(一)第十五条第三项修改为:“投资总额、注册资本、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

(二)第二十条第二款修改为:“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应当符合中国有关规定。”

(三)删去第二十七条第二款。

(四)第三十条修改为:“外国投资者缴付出资的期限应当在设立外资企业申请书和外资企业章程中载明。”

(五)删去第三十一条。

(六)删去第三十二条。

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作出修改

(一)第六章的标题修改为:“公示和证照管理”。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企业登记机关应当将合伙企业登记、备案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43 / 45

(三)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合伙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企业登记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年度报告公示的内容以及监督检查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四)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国家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删去第四十二条。

(六)删去第四十三条。

七、对《个体工商户条例》作出修改

(一)第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第十四条修改为:“个体工商户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向登记机关报送年度报告。

“个体工商户应当对其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办法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五条:“登记机关将未按照规定履行年度报告义务的个体工商户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向社会公示。”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六条:“登记机关接收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和抽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五)删去第二十三条。

八、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第十七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第十九条修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文书格式,营业执照的正本、副本样式以及电子营业执照标准,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44 / 45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办法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此外,对相关行政法规的条文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45 / 45

第5篇:《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是否废止,又有新的法律法规吗?

2008年1月1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自2008年1月15日废止。理由是被《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取代。

该条例的废止,对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使用人单位的管理权空间有所缩小。在处理程序上,《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均无具体规定,《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尚有部分规定,废止后,对职工亦有部分影响。

企业在管理理念与方式上应作相应调整。

员工在企业需要遵守企业相应规章制度并完成规定的岗位职责。若员工违反相应规章制度或没有完成相应岗位职责,企业可依据内部规章制度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因此,随着该条例废止,企业应当杜绝过去依靠行政手段、领导意志对员工进行管理的现象。

奖惩办法是企业用工自主权的体现,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但部分企业一直以《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来管理员工,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内部奖惩办法。该条例废止,国家规定的处罚方式与情形就失去了法律支持。

该条例虽然只适用于国有或集体企业,但很多其他性质的企业也深受影响。该条例的废止,使得对员工的开除、除名、辞退、罚款的规定失去了法律依据。

在日常管理上,很多企业内部规章制度都有对员工进行罚款的规定。该条例的废止,使得对员工罚款的处理完全丧失了法律依据,即企业无权对员工进行罚款。因此企业对员工最大的处罚权就是解除其劳动合同,无权再对员工进行行政上的处罚。

第6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有

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

一、废止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的决议》及《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

二、废止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的决议》及《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

三、在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前,依法作出的劳动教养决定有效;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对正在被依法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剩余期限不再执行。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7篇:长达57年的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审议内容如下:

一、废止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的决议》及《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

二、废止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的决议》及《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

三、在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前,依法作出的劳动教养决定有效;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对正在被依法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剩余期限不再执行。

第8篇:青海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中税网)附件3

附件3 《南昌市国家税务局关于二手车交易税收征管

有关问题的公告》的解读

一、制定公告的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趋活跃的二手车交易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此相对应地,二手车交易管理也成为了税务部门管理的重点。虽然2014年6月10日,市政府下发了《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流通管理工作的通知》(洪府厅发〔2014〕54号),但主要还是从多部门综合治理角度出发考虑的,其涉及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方面的内容较少。由于二手车税收征管因其税收政策界定模糊、政府协调关联度大、上级部门职能交叉、社会影响面大,是一个长期困扰国税征管职能有效发挥的难点。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引导二手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堵塞二手车交易过程中存在的税收流失漏洞,我们根据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公告。

二、纳税人出售自己使用过的机动车有哪些政策规定?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机动车。 1.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机动车,按简易办法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

2.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之后购进不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或者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13年8月1日之后购进的机动车,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3.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不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按照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

4.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不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按照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不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按简易办法依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的,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开票额)/(1+3%) 应纳税额=销售额×2%

(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下同)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机动车,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对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机动车,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开票额)/(1+3%) 应纳税额=销售额×2%

(三)其他个人(自然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机动车免征增值税。

三、二手车经销企业是指?二手车经销企业受托代理销售二手车如何界定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

二手车经销是指二手车经销企业收购、销售二手车的经营活动。二手车经销企业收购二手车时将其办理过户登记到自己名下,销售时再将该二手车过户登记到买家名下的经营活动,属于销售货物的行为。

除上述行为外,二手车经销企业受托代理销售二手车,凡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不征收增值税;不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应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

(1)受托方不向委托方预付货款;

(2)委托方将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直接开具给购买方; (3)受托方按购买方实际支付的价款和增值税额(如系代理进口销售货物则为海关代征的增值税额)与委托方结算货款,并另收取手续费。

四、什么是二手车经纪?什么是二手车拍卖?

二手车经纪是指二手车经纪机构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二手车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代理等经营活动,其收取的手续费不征增值税。

二手车拍卖是指二手车拍卖企业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二手车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经营活动。

五、出售方为单位或个体工商户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车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到二手车交易市场代开《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

按照现行增值税政策规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销售自己使用过的车辆,要缴纳增值税。如果纳税人直接到二手车交易市场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纳税人实现销售收入不入账或不申报缴税,就存在漏税风险。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局从源泉控管角度出发,规定纳税人必须到国税机关申请开具《二手车交易税收管理证明单》或直接缴纳税款,再凭《二手车交易税收管理证明单》或完税证明到二手车交易市场代开《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

六、为什么国税部门对二手车交易市场只提供《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而不征收增值税?

一是二手车交易市场是依法设立、为买卖双方提供二手车集中交易和相关服务的场所,不直接从事二手车销售业务,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在办理工商登记时已有严格区分;二是在二手车交易市场进行的车辆交易需要进行产权登记变更,而变更公安部门要求提供《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所以,在这个环节职能由国税部门提供发票。但按照营业税相关规定,二手车交易市场提供服务收取的手续费,由地税部门提供服务业发票,征收营业税。

七、为什么二手车交易市场在代开《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时,要求出售方或购买者提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为什么购买已经办理车购税免税、减税手续的二手车,还需要求购买者到税务机关重新办理申报缴税或免税手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2000〕294号)有关规定,纳税人购置不需要办理车辆登记注册手续的应税车辆,应当向纳税人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车辆购置税。免税、减税车辆因转让、改变用途等原因不再属于免税、减税范围的,应当在办理车辆过户手续前或者办理变更车辆登记注册手续前缴纳车辆购置税。但实际情况下,纳税人购置不需要办理车辆登记注册手续的应税车辆时,大多数没有缴纳过车辆购置税,尤其是大型企业内部使用不上路车辆。虽然政策上规定需要交纳车购税,但实际执行上税务部门还是缺乏有效的征管手段。为了减少税收流失,尽可能堵塞漏洞,我们规定:二手车交易市场在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时,应要求出售方提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无法提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以及属于免税、减税车辆的,待购买方重新办理车辆购置税申报后,二手车交易市场凭新核发的《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再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

八、为什么要实行先核价再开票的规定?

经检查发现,二手车税收征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计税价格严重失真,买卖双方大多采取协议定价方式,在其出售二手车时未经正规的鉴定评估,以远低于实际成交价的价格向国税机关申报纳税,而国税部门在缺乏相关专业评估依据的情况下也只能听之任之,造成了大量税款流失。为避免税基被侵蚀,我局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涉税财务价格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0〕770号)文件的规定,决定对二手车涉税交易行为采取先核价后开票的原则,此举将有效杜绝原先交易中的低开成交价格的行为。

九、二手车交易增值税计税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针对二手车市场低开成交价格、恶性竞争造成税款流失的问题,江西省国税局对二手车开票系统进行了升级完善,系统将依据车辆购置税档案信息平台积累的车辆原值、折旧、购车时间等数据,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将核定车辆销售的系统指导价格。如果纳税人申报的交易计税价格低于核定的系统指导价格,且有正当理由的,应提供由专业的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经二手车交易市场审核收档后,可参照《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中列明的评估价格,对核定的系统指导价格下调不超过30%。

十、什么是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

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是指经省、市商务部门报备核准的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出具的鉴定评估报告,其他无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无效。

对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违反客观、真实、公正和公开原则或未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情形下出具的评估报告,主管国税机关可以不接受,并可提请相关主管部门取消该二手车鉴定评估企业资质。

第9篇:关于公布废止的营业税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

国税发〔2009〕2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0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2号)已经公布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为保证条例和细则的顺利实施,国家税务总局对现行营业税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现将废止的规范性文件和文件条款目录予以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一、 全文废止的规范性文件(34件)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往来业务计税依据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087号)

2.《国家税务总局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关于JHN石油作业公司出租“海皇”号油轮应否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油函〔1994〕16号)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或港、澳、台非航空运输企业以包机从事国际运输业务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019号)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适用税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23号)

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征收流转税有关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 214号)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品检验鉴定收费是否征收营业税问题的复函》(国税函发〔1995〕420号)

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路养路费、增容费收入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5〕651号)

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银行外汇收入计征营业税问题的函》(国税函〔1996〕618号)

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内远洋运输企业将船舶租给境外单位使用缴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26号)

10.《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江苏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输变电工程营业税纳税地点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6〕68号)

1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代扣代缴营业税问题的函》(国税函〔1997〕74号)

1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疆库鄯输油管道运输业务营业税纳税地点的通知》(国税函〔1997〕645号)

1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承建南川市火力发电厂征收营业税的通知》(国税函〔1998〕8号)

1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向境内转让无形资产取得收入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4号)

1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承建南川市火力发电厂工程设备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国税函〔1998〕329号)

1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航空运输业营业税纳税人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210号)

1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西北航空公司甘肃公司缴纳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566号)

1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外汇转贷中发生掉期业务营业税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736号)

1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管道铺设工程营业税营业额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762号)

20.《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业企业安装铝合金门窗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765号)

2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向我国转让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797号)

2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运输企业的承包费收入征收营业税的批复》(国税函〔1999〕120号)

2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维修大型成套装置征收营业税的批复》(国税函〔1999〕257号)

2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业营业税营业额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9〕586号)

2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内单位外派员工取得收入应否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9〕830号)

2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石材加工企业承包建筑装饰工程征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9〕940号)

2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营业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6号)

2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如何认定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人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247号)

2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资金融机构若干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35号)

30.《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902号)

3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长距离输送管道工程是否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1〕695号)

3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部考试中心承办TSE、GMAT等海外考试项目有关税务问题的复函》(国税函〔2002〕195号)

3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香港文汇报广告业务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3〕433号)

3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溪洛渡大坝工程营业税纳税地点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770号)

二、部分条款废止的规范性文件(19件)

1.《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关于地方劳务公司为外国石油公司提供劳务服务税收征收管理问题的批复》(国税油函〔1994〕008号)第一条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9号)第一条、第七条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香港公司包机运输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5〕128号)营业税内容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第一条、第三条、第五条、第八条、第十九条

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举办涉外考试收费有关税收问题的复函》(国税函发〔1995〕108号)第一条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出租中国境内房屋、建筑物取得租金收入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212号)营业税内容

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转让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6〕743号)第一条

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海洋石油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44号)营业税内容

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水利部门所属勘察设计单位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1999〕728号) 第一条

10.《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从事咨询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 82号)营业税内容

1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际航空电讯协会从中国境内会员收取费用有关税收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1〕217号) 营业税内容

1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著作权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44号)“如受托方所转让的无形资产不在我国境内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

(四)款的规定不征营业税”的规定

1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申报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2〕9号) 附件第十二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五条

1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 第二条

1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17号)第一条第二款“不征收营业税”和第五款“同时,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的单位和个人,应扣缴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建筑业劳务收入的营业税”的规定、第二条、第三条

1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3〕121号) 附件1第三条、第七条、第十四条

1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际航空电讯协会从中国境内收取费用有关税收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3〕703号)营业税内容

1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在华提供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及咨询服务征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912号) 营业税内容

1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纳税人纳税申报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202号) 附件第三条。

上一篇:共产党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