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维权的法律依据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工维权的法律依据(共6篇)

农民工维权的法律依据 篇1

【摘要】

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缺陷是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原因,现行法律的缺陷也大大加重了农民工问题。对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可分为长期任务和近期任务。长期任务,也可以说是根本任务,在于改革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就是逐渐改变在我国实行了几千年的行政集权体制,加强地方自治,把各级地方政府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政府;逐步废除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废除户口管理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近期任务则是加快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加大对农民工等劳动者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

农民工维权 劳动法劳动合同劳动法的修改农民工权益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草案》,对现行的《劳动法》进行了重大的修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该法在很多方面的缺陷逐渐地凸显出来,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严重忽略了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区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既外来人口。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大事。各级党委、1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权益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农民工采取过激行为的维权事件不断发生,对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次调研对象是**地区的农民工,举行农民工座谈会2余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一、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

可以严厉一点地说,在我们国家,农民工的生活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他们的利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结果,有两方面的原因特别值得检讨。

(一)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缺陷是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性,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从宪法的角度看,我国是属于行政集权型的国家。行政集权的典型特征就是上下级政府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而为了确保这种集权能够成功,进而必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上级政府的授予,而不是来源于宪法;地方各级官员的命运掌握在上级领导的手里,而不是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当我们看一看我国当今最丑恶的现象——官煤勾结,我们就不难知道:不需要对人民负责任的官员们,他们会在乎人民的利益的吗!更何况是农民工呢!他们只需要哄好上级领导就可以了。在当今世界,属于行政集权型的国家已经很少了,究其根源,则在于行政集权体制从根本上来讲是违反宪政构造原理的。宪政构造的原理是民主,不是专制;是自治,不是集权。行政集权体制是我国各种政治丑恶现象的总根源,农民工问题也不例外。行政集权体制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导致官商勾结;导致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整体被漠视。农民工只是这种体制的牺牲品之一。

在农民工所可能遭遇的种种问题中,有些问题是劳动法有明确规定的,如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确保劳动安全卫生;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严禁用人用人单位克扣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等。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遭遇与法律的规定恰恰相反,是普遍性的劳动条件恶劣、普遍性的没有社会保险、普遍性的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普遍性的被克扣拖欠工资。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应该说主要不是立法的问题,而是执法体制的问题。相信行政执法部门对于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境遇不可能不清楚,可是既然清楚,为什么又不解决问题呢?原因恐怕在于政府官员们没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内在动力和足够的外部压力。这就是行政集权制的弊端。行政集权制必然会使得整个行政系统逐渐地失去动力与活力,逐渐地走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逐渐地走向死亡。

除行政集权体制外,城乡二元体制、户口制度、地区利益的驱使也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现行法律的缺陷大大加重了农民工问题。

一是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需要以劳动法为基础的整个法律体系综合发挥作用,如宪法、行政法、劳动法、民法、刑法、诉讼法、仲裁法等。但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存在许多不足,其中最严重的有两: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一是对违法者惩处的力度严重不够。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违法的用人单位几乎不需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多付出什么代价,充其量只是没占到便宜而已。这样的法律岂不是在鼓励人们

违法!就我国频发的矿难事故而言,很多老板明知有巨大的安全隐患,还要求农民工下矿作业,结果动辄死亡上百人。这不是故意杀人是什么!可是,根据《刑法》第135条的规定,这不是故意杀人罪,这是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罪。犯该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样的法律好像是犯罪分子自己为自己预定的!这样的法律能遏制犯罪吗?(值得高兴的是,该条款现已被局部修改——笔者注)

二是对劳动者权利的救济形同虚设。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纠纷,必须在60天内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只能在15天内向法院起诉。当然,对于法院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对农民工来说,这样的法律是不人道的!农民工不是法律专家,他很难知道这些法律规定的具体期限;农民工不是资本家,他没钱请法律顾问;农民工不是有闲阶级,他没时间陪资本家打官司。让一个法盲背井离乡为了一丁点工钱(但对农民工来说却是命根子)与一个强大的对手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这样的法律人道吗?可这就是我们的法律。

总之,农民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导致的,我国传统的行政集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户口制度等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原因。此外,我国法律制度的缺陷大大加剧了农民工问题。

二、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现状及矛盾

(一)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维权法律依据不足

现行立法中有关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劳动部及省、市有关部门制订和颁布的相关配套法规、规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有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可操作性上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已不能满足妥善处理保护农民工权益的需要。在农民工劳动关系、工资收入、社会保险、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难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国务院颁发的《法律援助条例》,对农民工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等追索医疗费和赔偿的法律事项,尚未列入《法律援助条例》受援范围。这使得有关部门在进行农民工维权时常因缺少法律依据,工作难度大。

(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就业难度大

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通过职业中介机构,由市场调节方式实现。相当多的职介机构规范性和诚信度较差。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就业的农民工比例很低,只占到调查总数的20.2%。第二种,通过组织输送实现。由于政府的服务职能尚未真正就位,由此实现就业的农民工比例更低。超过70%的农民工是通过第三种方式,即自谋职业。存在盲目性大,管理失控,劳动关系难以确认,情况复杂混乱等情况。

劳动保障部门主管职业中介,人事部门主管人才交流中介,两种中介并存于劳动力市场,统一的市场被人为的划分。因而形成多头、多级审批和管理,不利于规范和有序管理。部分以欺骗求职者骗取钱财的中介机构,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对非法中介活动的打击,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治理力度不够。

(三)法定诉讼程序繁杂,农民工维权成本高

由于农民工的特殊性,尽管仲裁机构与各级法院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仲裁和诉讼门槛,但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维权时效与诉讼成本仍然较高,使其仍难以承受,农民工即便胜诉,支付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严重失衡。由于维权成本高,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拒绝赔偿等侵权事件发生后,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民事诉讼的比例很低。大量的非诉案件,农民工或无奈放弃,或用非正常方式去谋求解决。

(四)部门配合缺乏协调,维权资源存在不足

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缺少统一的机构和协作机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社团组织等维权主体虽然有一些小范围的协作和配合,但总体来看,在协调配合上还不适应维权需要,维权资源还未有效整合,综合维权优势还未形成。在财力、人力上,维权经费和人员配备的缺口较大,使部门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虽有一定增强,但由于其文化层次较低,处于弱势的农民工为了保住饭碗,对于用人单位拒签劳动合同,也听之任之。有些农民工为了保证择业自由,自己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农民工自身证据缺乏,加之取证困难,导致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法律保护,不利于维权工作开展。多数农民工职业技能单一或无技能,仅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则难以为之,形成就业的结构性障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中级及其以上职业技能资格的农民工,就业率超过80%。相当部分农民工对参加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只注重眼前经济收入,不愿花“小钱”购买保障长远利益的综合社会保险。

三、解决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措施和建议

(一)抓重点,认真解决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使用农民工的企业要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监察力度,对违反国家规定,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查处。二是要解决最低工资制问题。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并与城市居民的最低工资标准结合起来,体现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原则。三是要探索适合农民工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确保他们因工伤亡后及时得到救治和补偿。四是要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享公共管理服务的机制。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适度满足和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劳动安全监管,大力改善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应当如何做到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企业劳动保护措施。劳动保障部门在检查劳动合同时,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要督促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在合同中写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岗位待遇。三是加强农民工职业病的监测和预防。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职业病的监督检查和治理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四是安全生产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日常巡查,督促各类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改善现场作业条件,健全安全防范、劳动保护措施,对有毒有害生产岗位加强安全监控;对无视安全卫生条件和侵害农民工安全健康权益的单位及时责成整改、纠正。五是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要建立农民工集体宿舍,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六是发挥安全生产监督员队伍的作用,把农民工吸纳到安监队伍中来,及时消除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七是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女职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

(三)工会牵头抓好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员工具有法律约束力。使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应针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偏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拖欠工资矛盾依然存在、劳动时间长、生产条件差等问题,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规模较小的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签订区域、行业集体合同,规范用工行为。

农民工在劳动合同中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约定,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工会要督促单位并做好积极的引导。

(四)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工作,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基层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使农民工的正当要求有一个正常的反映渠道。对伤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用人单位要及时纠正,农民工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工会应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就目前来说,最紧要的是推动调节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的修改。同时也应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相配套的劳动法律法规,使劳动关系的调整等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为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以适应维护这支庞大劳动群体群英和社会的稳定。

(六)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一是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加强职业技能和法律政策培训。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使农民工基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能;二是在法规政策方面,着重使农民工增加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利益诉求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能力。

(七)协调各有关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作

政府应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农民工的用工计划、劳动管理及权益保障工作等等。要明确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地区间合作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深入研究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宣传导向,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客观反映农民工的现实状况,让社会公众了解农民工,在社会中尊重农民工、平等对待农民工,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把农民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收入低下和权益缺失的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地得到有效改变,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不能逐步转化为正规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中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和扭转,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将会延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又要看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农民工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必须从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

参考资料: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载于《时事资料手册》2005年第2期,第8页;

[2]、翟从海:《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主与立法建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第25页;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4]、[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姚开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514页。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载于《时事资料手册》2005年第2期;

[6]、樊小钢:《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2期,第29页;

[7]、张千帆:《流浪乞讨与管理——从贫困救助看中央与地方权限的界定》,《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37页;

[8]、李光宇、王晓红:《论农民工作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12期,第41页;

[9]、孔繁华:《论我国公民的物质帮助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3期,第25、26页;

农民工维权的法律依据 篇2

首先, 要选择正确的诉因

农机手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应该选择正确的诉因和诉讼程序, 若用违背诉讼规律的诉因打官司, 有理也可能败诉。

我国《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 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 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据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这就是法律赋予受害者的诉因选择权。这条法律规定的含义是, 如果受害方认为诉对方违约有利, 就依照《合同法》的规定, 选择该法有关“违约”的法律条款;如果受害方认为诉对方侵权有利, 就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 选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侵权”的法律条款。但是就某一具体案件而言, 两者只能择其一。

举个例子来说, 若变型拖拉机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 用户在使用中提心吊胆, 但是还没有发生因零件存在缺陷引起的车祸, 应该属于合同责任问题——对方没有兑现产品质量合格的承诺, 生产厂家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此时适宜打违约官司, 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如果变型拖拉机因为存在严重质量缺陷而发生了车祸, 同时事故伤害的不是买车人, 而是伤害了别人, 应该是侵权, 适用《民法通则》第122条:“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伤害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即变型拖拉机的经营者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此时受害人打侵权官司就比较容易胜诉了。

其次, 从立法层次高的法律中寻找依据

当用户因为购买质量低劣的农机产品而耽误了农业生产, 甚至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时, 许多人只想到农机“三包”办法, 即《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事实上, 我国法律对于消费者的保护是全方位的, 国家的许多法律、法规都有从不同角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款, 可惜不少农机用户不会运用, 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些规定。

农机“三包”规定是1998年以前拟订的, 在当时以及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农机“三包”规定对于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农机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从1999年10月1日开始, 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这部法律对于原来的农机“三包”规定试图解决的问题作出了更加明确、更加有利于消费者的规定。当农机用户需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 到《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寻求保护可能更加有效。

举个例子来说, 农机“三包”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修理两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 由销售者负责更换总成或者部件。更换总成或者部件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凭修理者提供的修理记录和证明, 由销售者负责为农民免费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产品。”这就是说, 出了产品质量问题, 必须按照“先修理, 后更换, 再退货”的顺序, 在“三包”有效期内两次修理不好的, 原则上只能请求商家更换同规格、同型号的产品。可是事实上不能退货,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外, 如果修理者不提供相关的修理记录和证明, 那么农机用户连“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产品”的权利也得不到。即使销售者同意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产品, 还要向用户收取所谓的“折旧费”, 不交折旧费就休想换货, 你说这样合理吗?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质量不符合约定的, 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物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 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做、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这就是说, 《合同法》规定可以退货, 这样不是比农机“三包”规定更进了一步吗?另外,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中也有类似的规定。

因此, 当农机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用户可以选择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中的任何一种形式, 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不是必须先 “修理” 后“更换”。可见《合同法》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要高于农机“三包”规定。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特点浅析 篇3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有自己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思维,而正是这样的思维指引使得他们的法律维权行为有其特有的标志,面对非法侵害,他们不再妥协沉默,而是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也表现出了法律维权韧性不够,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有限等消极特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维权特点的研究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维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特点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27-02

随着时代的转型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民工的结构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转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号,截至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农民工群体,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其受教育程度较高,多数以初、高中,中专为主;第二,其外出打工的目的不再是赚了钱回乡解决温饱,而多数以立足城市寻求发展,实现自身价值为追求;第三,寻求的工作种类不再是出卖体力工作,而是以服务业或者低级技术为主;第四,其思想主动积极,适应能力和融入能力较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正是因为该群体有着这样鲜明的特点,在面对其合法权益被非法侵犯时,其维权思维和维权方式也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更为显著的区别。

一、新生代农民工获取法律维权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能够理解和接受各种先进的文化。这就使得其教育程度决定了其接受法律维权知识的机会较老一代农民工多,加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和继续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条,并且当代律师在微博、网站,提供法律咨询,这样方便其更好地进行维权。当今的媒体时代,也为其带来新的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此外,在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普法知识宣传等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途径,使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不断进步的法律。

二、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增强,具有更浓重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

根据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很少的只占9%。从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维护自身劳动权益法律的了解和渴求明显高于老一代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也高于老一代的农民工,他们在找工作时不再是盲目地被用人单位牵着走,而是会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用工合同来决定是否开始这份工作。能够主动要求与在劳动雇佣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78.2%人都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签订3年以下期限的劳动合同的占了41.67%。这一数据明确表示出新生代农民工已能认识到签订用工合同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第一步;同时,该现象也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用工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不仅是其自身,用工单位也都对签订用工合同有了深刻的认识[1]。只有劳资双方都能遵照法律的规定,合法用工,守法出工,才是对自身权益最好的保护。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方式不再是被动表达,而是积极主张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在一个城市中他们不再选择沉默,忍受和压抑自己,他们会积极地表达诉求,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犯时,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最多的维权方式是寻求法律援助、找政府的劳动仲裁机构和向工会求助。可见在力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法律维权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面对不法侵害的态度是和老一代农民工不一样的,他们不再选择沉默妥协或消极抵抗这两种极端的方式来面对,而是愿意使用积极正当的方法来解决,相信法律,相信正义。

四、新生代农民工以维权目的实现为维权依据,不再受法律维权成本左右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低,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最先进的思潮与文化。最明显的就是其强烈的公平意识和正义判断。在他们对自己的劳动保护现状强烈不满,以及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再考虑其维权成本是多少,而是希望得到公平和正义的结果。并敢于向老板或企业亮出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利益他们敢于站出来维护。此外,新生代农民工所处时代颁布了两大极大便利劳动者维权,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的法律。《劳动合同法》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扩大其获得经济补偿的范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行仲裁免费,专属举证责任,延长了申请仲裁时效,部分仲裁裁决单方生效[2]。这更加坚定了新生代农民工依法维权到底的决心。

五、正在由所谓的“法律维权”向真正的法律维权迈进,并且途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在老一辈农民工的眼里,法律维权是要靠政府,有事情如果找到政府解决就能是得到了国家和法律的维护,他们不懂什么是法律,不懂什么是运用法律维权,更别说怎么运用法律维权,很多问题都是依靠相关的行政部门来解决,真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很多农民工侵权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充分的解决。而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找“政府”,他们寻求法律援助,积极进行劳动仲裁,为了自己合法权益走进法院,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法律维权方式去解决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是真正地运用法律在维权。

六、运用法律进行维权的能力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对一些劳资雇佣关系中的一些简单的法律问题不再一无所知,也懂得运用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如在雇佣时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但是还是很有限,不能熟练地运用法律在劳工雇佣关系中维护自己各方面的权利。所以新生代农民工仍然要逐步增加自己对于作为劳动者这个阶层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学法、用法和守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则来行事,不断地争取权利,善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社会和国家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提高自己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3]。

根据以上新生代农民工运用法律维权的特点,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迎合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运用法律维权的心态。

首先,应该健全农民工维权的机制。加快建设法律援助机构,开设专门帮助解决农民工维权的部门,目前哈尔滨市法律援助机构有近一半的是行政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余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法律援助主要是政府承担的责任,政府应该为其配备足够的法律服务人员与服务机构。在整个农民工维权的过程中进行法律指导和给予法律咨询。并形成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制约机制,保证法律维权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应增加法律援助人员,面对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法律援助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援助的实际需要。其次,应加快立法。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之路关键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援助的规范化水平,减少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样才能做到维权有法可依。为农民工维权之战提供最有利的武器。最后,仍然要做的是继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普法教育对这一人群的作用就会更为凸显,应当让他们清楚与自身权益[4]相关的法律规定,以便于对其实施法律援助。对他们进行以上述法律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主要目的是增强其法律意识,在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同时,相信法律,并自觉遵守法律。

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其权益诉求的保障,既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又对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现有法律维权特点,建立健全我国相关法制体系,完善法律援助方式,扩大法律救济途径,从根本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给他们一个立足城市的机会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肖莹,余冲.新生代工厂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9).

[2]郭立场.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及其成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3]唐鸣,杨正喜.农民工相关法律法规透视[J].学习论坛,2008,(5).

关于农民工维权的论文 篇4

浅谈农民工问题与维权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年**月**日

《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2 页

浅谈农民工问题与维权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是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期,农民工阶层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是指由宪法和劳动法所规定、由劳动法和刑法所保障的权益,是农民工作为劳动者所享有的特定的角色权益,是一种与劳动相关联的利益、自由、资格和能力。其表现为劳动就业权益、获得劳动报酬权益、休息权权益、职业安全权益、职业培训权益和社会保障权益等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合同法,权益,维权

《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3 页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中国社会的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社会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确实很不乐观的。农民工权利得不到实现,利益得不到保护,而针对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法》出现后,农民工的权益才被真正意义上的提上法律条文中来。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基于《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问题。

一、《劳动合同法》的产生及农民工的现状

(一)、《劳动合同法》的产生

被视为迄今为止取得最大社会共识,肩负着千百万劳动者期盼的新劳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终于在2007年6月29日破茧而出,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作为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的法律地位,为规范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较之其他合同法律规范,是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它更多的是体现了国家政府对劳动合同关系的干预,着重保护劳动合同关系一方当事人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既体现了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人性化,同时也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的现状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民工的现状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来农民到城市就业、创业和发展。这些人员来自农村,多数在煤矿、建材、耐材、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和其他脏、累、苦、险等工种岗位工作,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4 页

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只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因此,如何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工权益纠纷及维权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纠纷,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追索拖欠工资或劳动报酬纠纷、工伤或人身伤亡赔偿纠纷、社会保险保障纠纷、社会福利待遇及相关权利纠纷等。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使这类纠纷的处理比之城镇企业职工就更为困难复杂。

第一、农民工权益纠纷的性质难以确定,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结果。主要焦点是何种法律关系,即是属于劳动关系或是雇佣关系(或称劳务关系)。如果持劳动关系的观点,则要求农民工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如果认为是雇佣关系,则会主张由人民法院审理。目前,已经出现对同类案件分别由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受理,并且分别使用《劳动法》和《民法通则》等不同规定作出裁决,其结果也回然不同的情况,但还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去界定。撇开理论争议不谈,仅就这种混乱状况而言,也应当尽快通过立法手段加以解决,避免出现法制不统一的类似现象。

第二、对农民工权益纠纷的诉讼主体认识混乱,导致仲裁或者诉讼结果缺乏公平性

㈠ 在违法承包、转包或分包工程的情况下,“包工头”逃避了应尽的责任并不当得利:⑴ 原告不适格问题。农民工权益纠纷大多是共同诉讼,起诉或申请时往往是“包工头”或其指定的农民工代表作为原告(或申请人),所追索的款项中虽然包含农民工工资,但也将违法承包的拖欠工程款一并进行诉讼。由于案由不是承包纠纷,所以不会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纠纷处理,“包工头”避免了应当承担的责任,得到了其通过正常法律渠道所不能得到的利益,从而损害了合同另一方的国家、集体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⑵被告不适格问题。如果“包工头”失踪、没有支付能力或恶意欠薪时,就会以有资质的发包人为被告,并由其承担责任,而且还没有赋予发包人相应的追偿权;⑶ 被告漏列问题。如果发生工伤事故或其他责任事故等,有资质的发包人、转包人或分包人成为被告或被申请人,而无资质的“包工头”则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包工头”一方面按照承包合《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5 页

同享受权利,另一方面却可以不尽任何义务;④ 原告、被告主体混乱问题。现有法律制度下,“包工头”可以以实际施工人的原告身份起诉发包方索要工程款,又可以动员手下农民工将自己连同发包方作为被告起诉索要民工工资,甚至造成重复诉讼和裁判,致使发包方超出承包合同多付工程款,而“包工头”得到了在订立合同时所不能得到的利益。

㈡ 不同的诉讼途径形成了不同的诉讼主体和法律后果,出现了法律上和事实上的不公平:如果按照劳动关系处理,在请求仲裁时,具有合法资格的用人单位或雇主则成为责任主体,而没有依法办理登记手续的用人者则不受劳动仲裁的管辖,不是合法的责任主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仲裁“惩罚”的是守法者。但如果按照雇佣关系处理,责任主体就会包括所有与使用农民工相关的的当事人,而且要按照民法的规定以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过错责任大小分配责任。所以,选择仲裁或是法院诉讼,责任主体是不相同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事实上,农民工在这种情况下,只会选择劳动仲裁,哪怕是他和发包方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任何事实劳动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在同一法制下对同一类案件适用不同的法律、不同的处置程序和产生不同的法律结果,是不是农民工维权法律制度不成熟的表现呢?是不是应当尽快结束这种状况呢?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思考并作出回应。

第三、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的程序烦琐复杂,导致诉讼经济、时间成本巨大,农民工合法权益不能及时维护。根据《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的资料,农民工维权需要的最短时间是11-21天之间,需要的花费为921元。但从时间成本看,这仅仅是直接参与处理纠纷的时间,而不是维权需要的期限。实际上,农民工维权案件经过一裁二审和执行的一般期限至少在六各月左右。如果是工伤,还要经过认定、复议和诉讼阶段。时间会更长。从经济成本看,实际支出将远不止这些。那么,对于身在异乡的农民工而言,很显然是雾里看花,镜中望月。因为,设置的这种烦琐程序不仅是一堵拦路墙,而且也使许多人望而却步。试想:农民工为了一千或三千元的工资,会不会拿出上千元钱、花半年时间利用这种烦琐的程序去维权呢?何况,法律并不保护维权期间的经济损失。

第四、立法保护滞后,政府维权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工维权缺乏基础保障。党和政府重视农民工维权工作后,有关部门包括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建设部门、工会、司法等都有了相关的文件和政策,但至今并没有出台统

《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6 页

一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没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行政规定和司法解释互不照应,甚至还出现法律冲突或不衔接等问题,立法严重滞后。劳动监察部门作为政府劳动执法的行政机关,没有查封、扣押、冻结、变卖财产等可以维权的手段和权利,工会、妇联等组织也没有有效的维权措施,劳动仲裁、人民法院相互推委和扯皮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所以,虽然管理农民工维权问题的部门较多,措施不少,表面看起来,农民工维权红红火火、非常热闹,但效果并不明显,农民工维权状况仍不容乐观。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应当值得深思。

第五、用工主体混乱、法律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工维权困难重重。由于对农民工没有建立国家保障机制,农民工大多又是季节工,用工单位也是临时用工,所以,用工单位都不愿意承担农民工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本应属于社会保障机构承担的巨大风险,致使非法用工主体大量存在。而非法用工主体基本上无力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实现,真正的合法用工主体也没有应付这种风险的经济准备和经济实力。而作为最终责任主体的国家也没有这样的基金准备。所以,经过维权程序的裁判文书,有很大一部分基本属于“法律白条”,难以兑现,其结果会使农民工雪上加霜。

三、《劳动合同法》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一)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相对较低问题。

农民工不签劳动合同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2004年大连市约九成的农民工每月与用人呢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这种情况并非偶然性,这也使得农民工在日后发生劳动争议时无法实现自身权利的有效保护。新的《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事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冲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些规定的实施,也就促使用人单位积极的与作为劳动者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用以避免因违法而造成的成本计算。这样在发生劳动争

《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7 页

议时,劳动合同就会成为农民工合法权利的有力凭证,可以较好的实现其合法权利的保护。

(二)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拖欠工资是农民工遇到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将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劳动合同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额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在这种法律规定下,将讨薪纳为法律保护的范畴,并具有普适性,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工讨薪的成本,更加有利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有9 项内容必须明确,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要明确双方名称;明确劳动合同期限;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明确工作时间和休息产假;明确劳动报酬;明确社会保险;明确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它事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它事项。第38条将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作为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之一。第49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第50条规定用人了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须在15日内未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以上的规定,为农民工社会会保险的缴纳、转移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农民工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的机会。

(四)农民工工伤赔偿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17条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第45条规定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劳动能

《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8 页

力的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情况,须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这也就充分保护了农民工的人身权利,为其获得工伤赔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五)农民工人身自由保障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规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作用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告知用人单位。”第84条对用人单位类似违法行为做出了具体的惩罚的规定,这对用人单位起到了一定的规制作用,从而保障了农民工的基本人身权利不被侵犯。

四、农民工如何利用《劳动合同法》维权

一)、提高自身素质,学法懂法用法。能签定书面合同的,就不搞口头约定;能签定劳动合同的,就不签定聘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因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不同,前者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发生工伤、工亡等劳动关系纠纷适用劳动法律,待遇较高,赔偿数额较多;劳务关系(如装空调、雇保姆、学生打工)适用《民法通则》区分过错责任,按民事赔偿处理。

二)、依法签定合同,维护合法权益。

1、入职前,先签约。

2、签约时,劳动者对工作内容、地点、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拥有知情权。

3、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4、劳动者有权抵制违章指挥。

5、劳动者有权单方解除合同。

6、对弱势群体特别保护。第42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的,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9 页

医疗期内的;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加入工会组织,依靠工会维权。工会是“职工之家”,加入工会,就如回到温暖的家,一旦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就可找工会组织维权。维护劳动者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各级工会要积极为广大劳动者说话办事,致力于解决实际困难。《劳动合同法》有11个条文赋予工会监督职权。

四)、注意收集证据,依法追讨工钱。被老板拖欠工资,应当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能采取过激行为或者暴力手段,否则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钱没有讨到手,自己先锒铛入狱。平时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如合同书、花名册、电话簿、工资单、工资卡、出勤卡、工作牌号或者工作量单,必要时请同事出来做证,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实存在劳动关系。企业拖欠工资有三种常见情况:①未及时给予报酬的;②未依法缴纳社保的;③加班不付加班费用。按照《劳动法》第44条规定:①平时加班的,支付150%的工资报酬,②双休日加班的,支付200%的工资报酬,③法定节假日加班的,支付300%的工资报酬。对于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员工可以到人民法院申请开出《支付令》,由法院督促企业还债,如果企业有正当理由,可以提出异议,企业无钱支付,不是正当理由。使用这种办法讨债,合法、方便快捷。债权人可以绕过繁琐的仲裁和诉讼程序,直接申请《支付令》,15日后申请强制执行。万一《支付令》失效,就要及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决定不服的,应该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被拖欠的工资。否则,一旦超过诉讼时效,就有可能丧失胜诉权。

总的来说,无论我们拥有怎样强大的法律支持,如果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难以以适当的方法进行维权,那么,我们农民工权益问题就依然得不到实质性的维护。真正需要的还是我们的农民工朋友能够知法懂法,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维权;而我们社会大众,要以关怀心对待农民工,要在法律的监督下依法行事。

《合同法教程》期末考察论文

第 10 页

参考文献:

1、苏号朋,《合同法教程》,2008-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冰斗灵龙,《〈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之利弊分析》,2010-08,西陆尖锐前线;

3、田亚平,《浅谈〈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问题的影响》,2009-10,东北林业大学;

4、刘喜全,《关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法律思考》,2006-12,青海海东;

农民工维权的法律依据 篇5

——二处郑州地铁项目农民工维权

专题汇报材料

2009年12月15日农民工维权管理做到“五到位”

——二处郑州地铁项目农民工维权专题汇报材料

自组建项目工会以来,为充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切实发挥农民工建设主力军作用,有效促进项目施工生产快速发展,经项目部党政工团研究决定,成立项目部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在维权方面做到五个到位,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确定主题,力保农民工维权切实有效 明确了项目党组织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主抓,团组织配合,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基本格局。成立了工会主席为站长,党政领导和班子副职、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维权工作站的组织领导方式;里顺了同工报酬,同劳动保护,同培训同安全,同吃同住同娱乐的受理范围;努力做到政治权利、思想教育、管理要求、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经济利益、生活环境、文化娱乐等“八个一样”,力保农民工维权切实有效。

二、抓好基础,不断创新,确保农民工维权稳步推进 抓好基础工作,不断收集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维护的利益,定期召开农民工维权会议,解决实际问题稳步推进维权工作。按照节点目标要求,从致全体农民工的公开信到工作站运行,举行农民工集体入会仪式,启动项目农民工维权活动,再到发布项目农民工维权手册,形成项目维权机制,是一个不断创新管理的过程,也是促进施工生产和项目和谐的要求。

三、注重细节,扎实工作,项目农民工维权呈现“五到位”

1、发展会员,促进农民工组织到位。

工会把吸引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作为突破口。一是严格执行集团工会和二处工会关于农民工入会的文件,发布致全体农民工的公开信和农民工入会须知,明确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地位,发出邀请加入工会,参与民主管理、行驶民主权利,过上组织生活,33名农民工填写了入会申请书正式入会,其余3名已提出申请,拿走表格准备上交,入会率达到100%。随着农民工的增多,协作队伍进入,农民工的人数会逐渐增加,工会将展工会基础知识教育,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争取达到100%入会。

2、完善机制,保证农民工工资保险维护到位。一是出台了农民工维权实施意见,建立了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办公室设在工会,便于办公,同时下发《项目农民工维权管理办法》,按照“八个一样”标准规范了农民工维权制度;二是发布了维权方式,以电子信箱、固定信箱、维权电话、维权直通车、农民工学校为平台盘活维权形式;三是签订《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险缴纳承诺书》和《农民工履行职责承诺书》。建立资方和劳方互信机制,保证农民工工资权、保险权、劳动权,目前项目准备发放11月工资。

3、重视安全,达到农民工劳动保护到位。

一是建立农民工参与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活动。设立三名农民工为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行驶安全监督和劳动保护职责,至今未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二是按时发放劳动保护用品。为每位农民工发放工作服两套,按月配齐配全劳动保护用品;三是推广工会“一法三卡”安全知识,现场设臵安全哨兵制度牌;四是以农民工学校这个平台逐步学习了项目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重大危险源告知事项,并在现场设臵相应位臵同等的内容的标志牌,时刻提醒农民工注意安全,至今未出现安全事故,通过几个措施保证农民工劳动保护到位。

4、强化培训,推动农民工素质提升到位。

一是出台了《农民工培训管理制度》,对农民工培训的目的、适用范围、培训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围绕培训计划、培训程序、效果评估等工作进行组织和实施,保证了农民工培训有依据、有计划、有落实;二是出台了《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对新农民工入场做到项目部教育、工区教育、班组教育,同时对转岗农民工进行教育,对特殊工种进行,并提高技能,考核合格,办理特殊工种证;三是专门编制了农民工维权手册,从管理制度、维权机制、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和活动开展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项目员工素质,力求人手一册,册子准备交付印刷。

农民工维权的法律依据 篇6

一、农民工维权的难点问题

1、欠薪现象严重

目前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农民工纯粹就是工资性收入,没有享受其他社会福利待遇,而且还经常被拖欠工资,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将“恶意欠薪”列罪,打击了少数无良企业和个人的恶意欠薪行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工权益,但每年农民工欠薪现象总是屡禁不绝,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

2、工伤维权艰难

由于农民工往往从事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大、有毒有害的作业,又缺少较为全面的保障和农民工自身的安全知识,首当其冲地成为受到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重点人群。农民工工伤维权难,已成为继农民工讨薪难之后,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工维权难的原因分析

1、农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欠缺。农民工法律知识了解得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或是忍受不公正的待遇,或是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使矛盾激化,影响到自身利益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不强,发生问题时往往疏于收集、保全相关证据,增加了维权工作的难度。

2、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续签。企业为减少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简单而且不规范,造成一旦发生纠纷难以调查取证的后果。部分已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内容和条款,为在发生争议认定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上埋下了隐患。

3、维权程序复杂、成本高、难度大。目前,我国在农民工法律维权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相对尚不完善,虽然今年来在法制建设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具体情况复杂,用工制度不健全,导致调查取证、执行的难度都比较大。很多农民工交不起诉讼费、仲裁费、鉴定费等费用,案件难以进入诉讼程序,直接阻碍了农民工法律维权效率的提高。

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对策分析

1、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要重视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政府部门要做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要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同时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

2、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使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离子共存下一篇:充实内涵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