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精选11篇)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1

您好!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目前,我们公司由原股东卖给了一个新的股东。而原公司只是今天才口头通知我们此事,但原公司说是从11月6日开始我们一直要工作到12月6日。但原公司与新公司完成人事等工作交接是在11月17日那天,请问我们是否可以要求原公司将11月6日至12月6日的整个月薪水于11月17日交接那天发给我们?而且我们是否可以在11月17日之后就不留在新公司继续工作呢?(因为在这天我们的人事关系就已经与原公司脱离了)另外,从今天开始通知之日起,我们是否一定要按以前的正常作息时间上下班?我们能在白天去找工作吗?

答复:

你的劳动合同是与公司签订的,在合同上盖章的单位即是与你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只要这个单位没有变更,劳动合同的一方主体就存在,你们的劳动合同就应当继续履行。你们公司由原股东卖给了一个新的股东并不一定你们的用人单位变成了另一个单位。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如果新股东只是控股,并没有将你们公司注销,你们单位仍将作为该单位存在。这种情况下,新股东的加入不会影响合同主体的存在,也就不影响你们之间的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就应当继续履行。单位仍应当按约定的标准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如果单位违约的,你们可以要求补发工资、追究单位的违约责任。因此,你们要求公司提前支付工资的做法是没有依据的。你们还是应当留在公司继续工作,按原工作制度正常上下班,按时领取工资。

第二种情况:如果新股东将你们单位撤销的,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你们与单位的劳动合同即终止,单位应根据你们每个人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给予本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的补偿金,

实践中不少人因为错过了机会,等公司没了之后再去要经济补偿,就无从下手。你们与新单位不发生任何关系,在原单位撤消后就得去另找工作了。

第三种情况:如果新的股东决定将你公司与其它公司合并或将你公司分立为几个公司的,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你们的劳动合同可以由合并或分立后的单位继续履行,也可以经双方协商一致变更、解除合同或进行其它约定。由新单位继续履行合同的,仍按原合同约定的标准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如果解除合同的同样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2

一人公司是否可以为其股东提供担保?学界对其研究几乎为空白。实践中, 我国并没有成文法对其直接作出规定。依据“私法领域法无禁止即为自由”原则,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存在一定的法理基础。但我国法律未对其作出规定, 亦可能是由于我国公司法修订的滞后性所带来的问题。而现实中, 一人公司股东通过操控公司为其担保而转移、抽逃资金, 滥用公司法人格损害公司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 笔者认为探讨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可行性及完善实为必须。

一、一人公司可为股东担保的法理分析

一人公司作为新兴的公司形态, 股东可以成立一个不同于自己且具有法人资格的新的主体——一人公司, 挑战了传统的社团法人理念。在一人公司中, 一人股东通常都身兼数职, 拥有公司股东大会的所有权力, 可以作出符合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各种决定。公司的意志再也不是多数人的共同意志, 而是单一股东的意思,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具有的相互制约作用无法发挥。因此,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遭受质疑。笔者认为一人公司一人股东的特性不能成为反对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理由,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具有法理依据。笔者作出分析如下:

(一)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是公司权能的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 公司权能理论和公司自治理念获得发展, “越权理论”被逐渐放弃, 如英国1989年《公司法》第108条则明确规定:“公司的能力不受公司章程的限制”, 正式废除越权理论;美国1984年修正后的《标准公司法》第3.02条规定:公司可以像自然人那样去做对经营公司业务和处理公司事务有必要的或有利的事情。第3.04条规定:不得因为公司欠缺权利能力而对其行为提出无效之诉。也最终抛弃了越权理论。大陆法系国家也一改早期做法, 如1968年欧共体理事会第1号公司法指令第二节“公司缔约债务的能力”中第9条第1款明确规定:“公司机关实施的行为对公司具有约束力, 即使这些行为超越了目的范围;除非这些行为超越了法律赋予、或者法律许可赋予这些机关的权力范围。”

此时, 为法律所允许的经营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公司可以从事一切合法经营的标准条款, 被写进了章程, 被写进了公司法律之中。而随着公司权利理论的发展, 公司担保权能成为公司权利的内容。可以说, 公司权利能力理论的发展, 为公司的担保权能, 为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 创造了法律的空间。一人公司作为公司的特殊形态, 具备公司一般享有的权利, 固然享有担保权能。因此,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是公司在行使自己的权利, 是公司担保权能的体现。

(二)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是公司利益需求的推动

公司法设定公司具有担保权能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公司追求利益的需求。公司对外担保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公司自身的闲散资金, 提高公司资金的利用, 而且还可以促进开展公司的业务, 提高公司的信誉, 争取交易机会, 可以说最终是公司利益最大化。而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 亦可在很大程度上盘活公司闲置资金的利用, 增加交易机会, 可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三) 一人股东所带来的弊端并不能成为禁止公司为股东担保的理由

一人公司的盛行在于集独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于一身, 而一人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以被多数国家承认, 我国新公司法亦是承认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若一人股东带来的弊端成为禁止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理由, 亦可成为禁止设立一人公司的理由。而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并是否必然会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 还值得商榷。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只是增加公司债权人利益受损的风险, 并不必然导致债权人的利益受损。而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带来的高风险是可以通过法律监督、限制来得以缓解, 并不能一味因为高风险而去禁止。因此, 从平衡一人公司发展与保障公司债权人利益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一人股东带来的弊端不足成为禁止公司为股东担保的理由, 但应从法律上进行限制。

(四) 一人公司为其股东担保虽属关联交易, 但关联交易并不必然为法律所禁止

从关联交易本身和利于市场经济发展来看, 关联交易是本身并无好坏、利弊之分, 关联交易亦不必然损害任何一方交易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这也是法律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因。新《公司法》第16条规定公司可为股东担保, 但设置了很多限制, 可见我国新《公司法》对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关联交易采取限制的态度, 并未禁止。而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是公司为股东担保的类别之一, 既然我国现行法并没有作出禁止性的规定, 依据私法自治理念和借鉴新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 一人公司可为股东担保。

二、对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规范的分析

新《公司法》中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中并未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为股东担保作出直接规定, 只有第58条第一款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适用本节规定;本节没有规定的, 适用本章第1节、第2节的规定。”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为股东担保是否可以适用新《公司法》关于普通有限责任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决定呢?新公司法对普通有限责任公司为股东担保问题在第16条第2、3款做出了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 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由此可见, 新《公司法》无论是对担保主体还是对担保程序都立法做出了严格的限制。首先,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是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惟一决议机构;其次, 上述的股东或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能参加表决;再次, 担保决议的作出需要经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若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适用新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 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首先, 依第16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是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唯一决议机构, 而新公司法第62条明确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 因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为股东担保将无人决议。其次, 依第16条第3款规定前款规定的股东或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 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仅一人, 公司为其担保, 依该规定其则不能参加表决, 结果无人表决。

因此, 由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 其为股东担保不能适用新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但新《公司法》又未对此问题作出规定, 结果则出现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担保无法可依这一法律漏洞。而这一漏洞的存在对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常运行、公司的债权人合法权益、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等, 都将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立法完善

通过前文论述, 立法完善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势在必行。但由于一人公司一人股东的特点, 笔者认为立法完善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规定应当从平衡一人公司发展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角度出发, 而限制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成为立法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点,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明确股东的诚信义务

在特别规定中明确规定一人公司股东在公司设立、运营、清算等各个阶段都负有诚信义务, 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坚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交易, 履行自己的法定和约定义务,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和公司法人独立地位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否则, 将受到经济、行政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一人公司决议为股东担保, 股东应秉承诚信原则, 合法地作出是否担保的决议。若股东在决议过程中违反诚信义务, 应克以经济、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 严格公司资本充实维持制度

公司作为独立法人, 其对外的责任能力直接取决于公司资本的多少, 特别对一人公司而言, 能否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最低资本金制度和公司资本维持制度至关重要。目前, 我国公司法已设立最低资本金制度。但一人公司的事权易集中于一人股东把持, 导致一人公司的操作性更隐蔽, 公司资本的充实与维持情况, 债权人无从知晓。因此, 针对一人公司, 笔者建议应规定建立严格的公司资本充实维持制度, 而其为股东担保的资格应当与一人公司资本充实维持与否相统一。否则, 一人公司为股东作出的担保协议无效。

(三)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必要书面记载

新《公司法》第62条规定了一人公司股东决定重大事项的书面形式要求:股东作出本法第38条第1款所列决定时,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并由股东签名后置备于公司。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属于重大事项, 应当作出书面记载并由股东签名置备于公司。特别规定应当秉承新公司法的规定, 另可借鉴德国公司法和欧盟第12号指令的作法, 将该书面记载, 置放于公司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 供公司债权人随时查阅。如此这样, 可以使公司债权人在交易之前有渠道查明该公司是否存在为股东提供担保情形, 而评价自己与该公司交易存在所存在的风险, 最终决定与该公司交易与否;在交易之后亦可以监督该公司是否发生了为其股东担保之行为, 可采取预防损害措施, 如加速债权到期等。若一人公司未履行此项义务, 债权人可主张担保无效。

(四) 规定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限额

由于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可能成为公司转移资金、抽逃出资的方法, 因此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应当有限额的限制, 但允许公司章程作出不高于专属性法规所设定限额的规定。若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数额超过了公司章程或专属性法规规定的限额, 如何界定公司为股东担保协议的效力问题。笔者认为, 如果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数额超出了限额, 并非使整个担保合同无效, 在具体适用上应解释为超过限额的部分无效。若公司章程未对担保限额作出规定, 则应适用专属性法规的限额规定。

(五)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无限责任例外适用

一人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在于其有限责任。通常情况下,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不承担个人责任。但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当股东违法, 或其不道德的行为对有限责任制度的破坏已无其他救济途径时, 就有必要由法律明确规定该惟一股东直接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借鉴与此, 我国针对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中存在的违法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专属性法规可以明文规定无限责任例外适用的情形。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一人公司作为新兴的公司形态, 因为一人股东与有限责任优点而为投资者喜好。因此, 权衡一人公司发展与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 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不应当禁止但需要立法做出限制。而针对我国一人公司立法的滞后性, 我国应当完善一人公司的特别规定, 详细规定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问题, 对于规范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 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将意义非凡。

摘要:一人公司的“一人股东”特征成为众多人主张禁止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的理由。笔者认为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是公司利益的需求, 是公司担保权能的体现, 而一人股东特点、关联交易的质疑并不能成为禁止公司为股东担保的理由。通过对我国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立法现状的分析, 针对限制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问题, 笔者建议我国首先应完善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规定, 在法规中明确规定股东的诚信义务、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必要书面形式记载义务、公司为股东担保的限额以及无限责任的例外适用情形, 并通过规定设立严格的资本充实维持制度。

关键词:一人公司,一人股东,担保

参考文献

[1]袁碧华.论有限责任的扩张[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年版.

[2]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3]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费安玲, 丁玫.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江平, 赵旭东.法人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6]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年版.

[7]沈四宝.西方国家公司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关联企业;小股东;法律保护

近些年,我国关联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在生产过程中大股东滥用职权,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小股东造成金钱利益上的伤害。“猴王事件”是最具代表性的实例,这样的局势下,关联公司间交易的开展失去了实际性的意义,它成为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金钱索取的工具。因此对从属公司的小股东建立法律保护是义不容辞的,这样才能使从属公司在稳定发展的状态下,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严峻的市场中立足。

一、从属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主要体现

在我国的联合企业中,从属公司对立着控制公司,控制公司直接作用于从属公司,对其产品的生产,管理以及运营等方面进行管理。小股东是相对与于从属公司的大股东而言的,大股东对小股东进行管理和管辖。我国的一些关联企业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市场中开展相应的关联交易,这种局势下,许多从属公司的经济利益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向,一些资金向外流出,纳入到控制公司的锦囊中。另外很多从属公司为控制公司提供高价优质的生产原料,它们的经费却得不到联合企业的报销;部分从属公司承担着联合企业对外担保的责任,面对它们承担的经济压力以及社会压力,控制公司却袖手旁观。小股东由于规模小时刻受大股东的欺凌,它们在营销业绩使受大股东的操控和摆布。因此有关人士曾坦言,市场上部门联合企业从属公司中的小股东长期处于被利用的地位。

二、关联企业形成中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维护

(一)对转投资进行法律规范。对于联合企业中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两者之间的转投资应该加以制约,对于转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流弊,它包括虚增资本以及董事利用转投资的手段对本公司股东会进行控制等,法律应该加以严格的管理和防范。尤其是在相互投资的公司之间,对于双方各自拥有的股份比值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当某一公司在另一公司持有的股份在5%

~10%之间时候,法律要求其向社会公开;如果一公司对另一公司占有的股份额大于50%,那么对该公司的生产和运营等就可以依照法律行驶管理权,此时法律规定他公司为子公司,在两个公司产生母子关联的条件下,子公司不得干涉母公司的股份行使权。

(二)对股权收购的法律规定。在公司进行收购的交易中,因为大股东持有的股份额远远大于小股东零散的股份额,,公司收购的过程中所标注的收购条件有时候十分的苛刻,造成小股东处于不乐观的境地。为了挽救这种局势,我国的法律颁布条例,强制规定进行公司收购的人员将收购的要点向社会公布,将不符合社会发展现象的收购要求强行的撤出,这样公司收购的价格就变得公平了,对我国小股东没有产生任何的歧视观念,也没有威胁到小股东的生存。另外法律应该规定,由于小股东在公司交易的进程中对股份的转移造不成影响,它们也不直接作用于股金的分配,所以小股东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将其自身拥有的股份撤出。可以说,建立对股权收购的相关法律使我国小股东出售自己股份有了保障和依托。

(三)股东以及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义务。我国的司法对关联企业中的控制公司即股东应该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我国的联合企业包括两种模式,即合同型关联企业与事实型关联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管理者对应股东课应该不同,法律应该规定事实型关联企业控制公司的股东课的意义在于忠诚务实;而合同型联合企业股东课的主旨应该重视忠义,以及在关联过程中对注意事项的洞察能力。当然在诚信忠义的义务上我们不应该仅仅是纸上谈兵,法律应该颁布系统的,可执行的措施,这样就使忠义诚信的义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法律发行的制度包括表决权的限制制度以及关联企业的报告体制等与联合企业相关的内容。

(四)我国法律对联合企业的表决权上有一定的限制。我国司法规定: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他们所持有每一股就有一表决权,但是例外的是,如果该公司持有本公司,那么它就不具有表决的权力。有人认为联合企业处于一种自由运作的状态,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对其的运作模式进行自由的管制,这并没有打破我国经济市场的运行程序,所以法律不应该限制互相拥有股份的公司行使表决权。但是法律可以对其进行客观的限制,例如从属公司的股份表决权不应该超越控制公司的表决权,相互拥有股份的两个公司不能由于某种特殊情况的产生而未经董事会批准擅自使用表决权,另外法律应该规定参加选举的人员不能进入董事会实行表决权等等。

(五)增强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行使权利以及能力。联合企业表决权的代理制度的构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小股东行使权利的能力,另外通过相关法律的制约会使联合企业的表决权信托体制得以完善,这样就是从属公司中小股东有机会在股东大会中立足,发表对自身有益的言论。目前我国关联企业存有这样的风气,部分小股东对所处的联合公司的生产以及运营持有漠不关心的姿态,所以只有通过法律的途径建立代理体制使小股东行使表决权,该联合企业股东大会的设立与开展才会有意义和价值。

三、关联企业从属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法律维护

(一)派生诉讼。我国司法第二十条,第一百五十二条以及第一百五十三条明确规范我国有限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诉讼,进而使派生诉讼体制得以构建。在关联企业因为某种外在因素的干扰而遭遇较为严重的侵害时候,该企业的从属工作小股东作为权益的代表可以依法提出诉讼,旨在为所在公司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派生诉讼体制的构建对健全我国股东合法权益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辅助我国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体制的建立。我国法律此时应该规范派生诉讼体制,采取一些措施处理诉讼程序上穿插的小问题,例如是不是关联企业的所有小股东必须参与诉讼;小股东如果参与诉讼环节,其法律地位居于哪个层次上等。为了使派生诉讼进行得有条不紊,我国法律积极参与进来,对其细微的环节作出明确的指示以及引导。

(二)损害赔偿权。我国的关联企业若是订立控制合同,那么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权利在大多情况下都被压制,如果管理企业没有订立控制合同,那么从属公司中小股东可以行使自己的赔偿权利在其自身受到经济损害时候。因此法律通过建立损害赔偿权利,使小股东在受到伤害时候能够自保,通过诉讼请求为本公司挽回经济上的赔偿或者救济。损害赔偿权体制的构建与派生诉讼体制的建立是两码事,损害赔偿的提出没有受到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它的运行流程是简洁的,不需要向关联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提出请求,省去了这些繁琐冗长的步骤,节约了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耗损,提高小股东的办事效率,改善小股东所在公司发展不稳定的局势,通过经济救济或者赔偿的途径将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发展领到正轨上。

结束语:关联企业的构建以及扩建发展都需要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参与和推动,小股东作为我国关联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它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以及价值。为了使小股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国就应该积极实施法律保护体制,对小股东进行维护,具体的保护环节应该涵盖事前防范,过程中的规划以及结束后的补贴救济等内容。当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得以构建立,小股东的营销就得到了保障,进而促进了我国关联企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中立.加强公司关联交易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J].科技与法律,2010(02).

公司股东资格问题小结 篇4

一、自然人

(一)党政机关

1、公务员(禁止)

《公务员法》第53条第14款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因此,国家公务员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虽然公务员不能因个人营利目的担任企业董事、监事、经理,但是可以根据上级的决定,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包括担任董事、监事、经理职务)。

2、党政机关的干部和职工(禁止)

根据《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除中央书记处、国务院特殊批准的以外,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因此,国家机关法人的干部和职工不得投资公司成为股东。《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第二条规定,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

3、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有条件禁止)

根据中央纪委《关于“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的解释》(中纪发[2000]4号)、《关于省、地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配偶、子女个人经商办企业的具体规定(执行)》(中纪发[2001]2号)和各地市纪委《关于区、县党政机关局级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投资兴办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企业。

4、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禁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禁止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的(离)休干部,不得兴办商业性企业。因此,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的退(离)休干部是不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的。

5、国有企业领导人(有条件禁止)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及损害本企业利益的下列行为:(1)个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和有偿中介活动,或者在本企业的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和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6、国企领导人配偶、子女(有条件禁止)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6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正确行使经营管理权,防止可能侵害公共利益、企业利益行为的发生。不得有下列行为: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在本企业的关联企业、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

7、现役军人(禁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第127条规定,军人不得经商,不得从事本职以外的其他职业和传销、有偿中介活动,不得参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文艺演出、商业广告、企业形象代言和教学活动,不得利用工作时间和办公设备从事证券交易、购买彩票,不得擅自提供军人肖像用于制作商品。《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3章第3节27条:参与经商或者偷税漏税,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职(级)、降衔(级)、撤职、取消士官资格处分。

8、银行工作人员(有条件禁止)目前没有统一的明文规定禁止银行工作人员投资其他企业,但各商业银行对其员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性规定。目前银监会正在征求意见制定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指引(征求意见稿)》第十条,坚持以客户和所在银行(公司)利益为重。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申请回避,或向管理层、利益相关人充分披露利益冲突信息,以保障业务处理的公平合理。从业人员如果与客户有亲属关系,批准贷款时应回避;不得在其他公司兼职(本行或本公司委派的除外)或从事第二职业;不得在工作时间炒股票;不得在所在银行(公司)外参与经营性或营利性活动。

9、在职教师(允许)

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规定教师不可以做股东。教师也不是公务员,他们只是有些待遇按照公务员或者不低于公务员对待。所以,他们可以投资做股东。但是,不可以做公司的职员,也不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利益。

(二)其他情形

1、职工持股会(禁止)

2000年7月6日,民政部民办函[2000]110号《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会团体法人登记的函》中特别规定,“由于职工持股会属于单位内部团体,不应再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各地民政部暂不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此前已登记的职工持股会在这次社团清理中暂不换发社团法人证书”。据此,职工持股会不具有社团法人的主体资格,其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缺乏法律依据。2000年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亦在其《复函》中指出:“职工持股会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

2、国有企业职工(有条件禁止)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规定,(3)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鼓励辅业企业的职工持有改制企业股权,但国有企业主业企业的职工不得持有辅业企业股权。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要着眼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择优选取投资者,职工持股不得处于控股地位。(4)严格控制职工持股企业范围。职工入股原则限于持有本企业股权。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及其各级子企业改制,经国资监管机构或集团公司批准,职工可投资参与本企业改制,确有必要的,也可持有上一级改制企业股权,但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所出资各级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其他企业股权。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须经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且不得作为该子企业的国有股东代表。

3、未成年人(允许)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7年6月25日《关于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的答复》(工商企字131号):《公司法》对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没有作出限制性规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成为公司股东,其股东权利可以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但是要注意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4、家庭成员(有条件允许)

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共同设立公司由于涉及到财产的独立性问题,存在公司性质模糊(可能是一人公司)及权利处置(夫妻离婚后的股权分置)的问题。家庭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以各自拥有的财产作为注册资本,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登记时需提交财产分割的书面证明或者协议。

二、法人

1、分公司(禁止)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对公司制企业、集团所有制企业投资,但其所设立的分公司不能对外投资。

2、一人公司(有条件允许)

一人有限公司原则上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公司,而且该一人有限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公司。

3、商业银行(有条件允许)

商业银行原则上不能成为非金融机构的股东,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如司法判决或抵押质押等不属于主动投资行为。

4、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允许)拟上市股东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其法人资格并未就此消亡,营业执照的吊销只说明其丧失了经营资格,其法人资格依旧存在,因此不影响其对股份的持有。但因为营业执照被吊销,可能存在法人资格丧失的风险,由此导致股权的不确定性。因此拟上市鉴于股权的稳定性考虑,若出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人股东,还是建议转给他人。

5、非营利性非企业法人(有条件允许)

总体上来说,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非企业法人都可以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但是一般来说,国家政府性质的非盈利性的非企业法人不具备股权投资的主体资格。

6、基金公司(允许)

基金会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

7、个人独资企业(允许)

个人独资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设立分支机构。不得投资设立非公司企业法人。

8、外商投资企业(允许)

出资额已缴足、已经完成原审批项目、已经开始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作为发起人。

三、合伙企业

1、合伙企业(允许)

合伙企业可以作为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可以设立分支机构。

2、中介机构(禁止)

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不得设立公司。《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条规定,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不得作为资产主体向其他行业投资设立公司。

四、国有资产

1、事业单位(禁止)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29条规定,各部门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其他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拨款、上级补助资金和维持事业正常发展的资产对外投资。

2、高校(禁止)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科发[2005]2号文),该文对部属高校做出了如下规定:高校除对高校资产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得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进行投资。

3、社会团体法人(允许)《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开展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必须具有社团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不得开展经营活动。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可以投资设立企业法人,也可以设立非法人的经营机构,但不得以社会团体自身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

4、村民委员会(允许)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5

实践中,公司股东之外的第三人向公司投资的表现形式多样,对于仅向公司投入资金,而未与原公司股东达成入股公司合意、未实际行使股东权利且所投资金未转化为公司资本的投资人,可否将其认定为公司股东仍是法律适用领域的难点之一。本案例旨在就该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为出资性质的认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并认为此种情况下,该类投资人不应被确认为公司股东。

【案情】

原告:王文剑

被告:上海知音琴行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知音琴行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17日,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万元;原始股东为上海恒通置业公司、上海百士企业发展公司、上海大得经贸有限公司;公司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2月,原告王文剑向被告缴纳4万元,被告向原告出具书面凭证一份,载明:公司内部职工股权,人民币肆万圆整,落款日期1998年2月,编号9***(系原告的工资单序号)。该书面凭证上盖有被告公章及法定代表人朱文玉的印章。现原告据此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为被告的股东并享有被告公司0.80%的股权。

另查明,被告公司股权变更如下:1997年12月23日,被告召开第二次股东大会,确认三名原始股东的股权分别转让给中联音像多媒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民成实业有限公司、朱文玉、朱成俊、朱晓敏、于峰、毛昭瑜、姜志申等八名新股东。1998年1月,被告的三名原始股东与八名新股东共同签署《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一份,明确被告公司的注册资本500万元不变,新股东按照各自出资份额享有出资比例。1998年1月20日,被告的八名新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1999年1月20日,被告召开第三次股东大会,作出《关于确认本公司股权转让的协议》,确认股东中联音像多媒体文化科技公司的240万元投资,按原价将其中的200万元转让给股东朱文玉。2002年4月,被告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800万元。至此,被告的股东为本案第三人朱文玉(出资635万元)、朱成俊(出资100万元)、毛昭瑜(出资20万元)、姜志申(出资20万元)、黄路阳(出资25万元)。

又查明,1998年2月包括原告及本案第三人朱文玉、朱成俊、毛昭瑜在内的共31人向被告缴纳款项并取得“内部职工股权”凭证。2006年至2011年期间,被告以缴纳款项为基数,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上述缴款人(董事会决定不予发放的除外)发放一次性钱款。截至本案诉讼之前,已有部分缴款人员因退休、跳槽等原因离开被告公司,被告均向该部分缴款人退还本金及不等利息,并收回“内部职工股权”凭证予以作废。目前,仍有15人持有“内部职工股权”凭证。原告诉称,其出资购买被告股权后,被告向其出具股权证书。但认购股权后,原告从未享有过任何股东权利和权益,且从未从被告处分到过任何股红和利润。经律师调查,原告并未被确认为被告股东,其认购股权的出资仅被作为“集资款”计入被告公司某些高管持有的股权名下。原告出资的目的是认购被告股权,但被告的行为严重侵害原告的权利,故请求法院确认原告的股东身份。

被告辩称,原告诉请确认的股权既非原始取得,亦非继受取得;且原告从出资起从未享有股东权利,亦未履行股东义务、承担被告经营风险;其缴纳款项性质非股东出资,应为借贷,故不应获得股东资格。

【审判】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依据被告出具的“内部职工股权”请求确认其为被告的股东,而被告认为上述凭证系双方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的借款凭证,故该案的主要争议焦点在于原告向被告缴款后取得的“内部职工股权”凭证的性质认定,即能否据此认定原告取得被告公司股东资格。

对此法院认为:1.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分为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原始取得是指因设立公司或增资而成为公司的股东,继受取得是指因转让、继承等受让股份而成为股东。该案中,首先,原告向被告缴款的时间在1998年2月,而被告于1997年1月就已成立,故不存在原告出资系为了设立被告公司的事实,即原告不是被告的原始股东。其次,被告在1997年成立时已登记有三名原始股东,1998年1月原股东与八名新股东又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重新确定被告的股东及各自享有的股份。现原告不能举证证明其与被告的上述三个原始股东或八个新股东之中的任何股东,存在达成转让被告公司股份的意思表示,故原告继受取得被告公司股份的事实亦难以成立。由于原告提供的“内部职工股权”凭证上并未记载其应享有的股权比例和股权来源等内容,故该份证据仅能证明原告向被告缴纳了一定数额的钱款、被告向原告出具过此份材料。审理中,经释明,原告明确其提起该案诉请的依据系基于公司增资扩股成为被告公司股东。法院认为,增资扩股并非一般形式上的投入出资,应属于公司重大事项,必须履行股东会决议、出资验资、工商变更登记等一系列法定程序。该案中,被告自1997年成立起截止收取原告款项之后的近五年期间,注册资本始终为500万元,并不存在增资扩股的事实,且原告向被告缴付的款项亦未经验资,故不能认定为原告向被告履行了出资义务,原告的上述主张不能成立。

2.判断原告是否成为被告股东的标准,除了考察原告是否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记载、工商登记机关登记、有无出资协议与出资证明书等要件外,还应考察原告是否实际作为股东行使了股东权利和义务,诸如参加股东会、行使知情权、获取公司收益等。而该案中根据查明的事实,原告自1998年2月向被告支付款项获取“内部职工股权”凭证之后,从未参加被告的股东大会,也未参与决定被告的投资经营与高管的人事安排等事宜,即原告从未享有过与股东有关的权利或履行过股东的义务。故原告仅凭向被告缴款并获取上述凭证的行为,要求认定其已实际取得被告的股东资格,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3.关于涉案“内部职工股权”凭证的性质,原告认为此系认定其股东身份之证明,被告则解释系在当时为避免非法集资之嫌而出具的借款凭证。法院认为,只有在股份制合作企业中才存在内部职工股权,而该案被告自成立至今的性质始终为有限责任公司,也不存在原告诉称中提及的股权改制事实,故原告以此主张其享有被告股东身份的理由不能成立。综合上述理由,一审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均未提起上诉。一审判决已生效。

【评析】

《公司法解释

(三)》第二十三条规定了认定股东资格取得的两个条件,即取得方式条件和出资条件,但对于如何界定向公司投入资金行为的性质,即何种情况下可认定为股东出资,该条款并未予以明确。本案例旨在就该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为出资性质的认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本案中,原告虽向被告缴纳了4万元,被告就此出具了“内部职工股权凭证”,但该款项是否构成股东出资,进而能否由此认定原告为公司股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审查:

一、出资主体的适格性

由于有限公司存在一定的人合性及闭合性,故出资应系股东间合意,即新、老股东之间就增资扩股或股权转让等达成协议。加之,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出资人享有股权或系原始取得,或系继受取得,即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有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原始取得是指因设立公司或增资而成为公司的股东,继受取得是指因转让、继承等受让股份而成为股东。因此,主张享有股权的当事人应当证明该公司已经就增资扩股达成协议,或其与原股东之间存在股权转让协议。

本案中,原告并无证据证明其与被告的三个原始股东或八个新股东中的任何股东之间存在受让被告公司股权的意思表示,也无证据证明被告公司股东之间已就公司增资扩股达成协议。所以,原告主张的股东资格既非原始取得,也非继受取得,并非适格的出资主体。

二、出资程序的法定性

就出资程序而言,由于出资行为会产生公司资本直接或间接的变动,对公司资本的稳定性存在影响,故法律对于出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程序,包括公司决议程序和对出资行为的验资登记等程序。

1.公司决议程序。增资扩股显然属于公司的重大事项,应当经股东会决议。本案中,被告自成立起至接受原告款项之后的近五年期间,注册资本始终维持不变,并不存在增资扩股的事实。

2.出资验资、登记程序。根据公司法对于出资的要求,原始出资还需要履行验资、工商登记等法定程序;受让股权除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外,也需履行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此外还可能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相应其他手续。本案中,原告支付被告的款项也并未验资,亦未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故其向被告支付款项的行为,不符合出资程序,难以认定为出资行为。

三、出资资金的稳定性

就出资的资金性质而言,根据公司资本确定、资本不变原则之要求,出资后的资金属于公司资本,不得随意撤回或抽取。本案中,1998年2月共有31人(包括原告及本案第三人)向被告缴纳款项并取得“内部职工股权”凭证。截至本案诉讼之前,已有部分缴款人员因退休、跳槽等原因离开被告公司,被告均向该部分缴款人退还本金及相应利息,并收回“内部职工股权”凭证予以作废。由此可以认定,上述职工所缴纳之款项,并不符合公司资本的性质,难以认定其已转化为公司资本。

四、出资效果的复合型

由于股东权属于综合性权利,兼具财产与人身权的双重属性,出资人进行出资行为的法律目的即获得股东权,继而产生享有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的法律效果,主要表现为股东不仅享有利润分配权,还享有参与公司决策表决、选择管理者、知情权、不抽逃出资等权利义务。

本案中根据查明的事实,原告自1998年2月向被告支付款项获取“内部职工股权”凭证之后,仅每年享受被告公司以缴纳款项为基数,按一定比例发放的一次性钱款,而从未参加被告的股东大会,亦未参与决策表决,即原告从未享有过与股东有关的权利、亦未履行过股东相应的义务。其虽事实上向公司投入资金,但并无证据证明其获取股东资格、享有股东权利,亦无证据证明其实际上行使了上述权利或履行了相应义务。

综合以上四点,根据“公司法解释

(三)”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原告所投资金不能认定为其向被告公司的出资,因而无法认定其为公司股东。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6

(一) 事前救济措施

1. 股东知情权

股东知情权是指股东了解公司运作过程中的经营和财务信息的权利。规定股东的知情权, 有利于中小股东了解公司的运作状况、成本收益和利润风险, 改善管理现状, 节约投资成本, 起到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的作用。

2. 少数股东请求召开股东会的提案权

提案权是由美国立法者首先提出来的, 随后各国纷纷效仿 (1) 。我国《公司法》三十九条和四十条赋予了股东提案权, 即股东具备一定条件时, 有临时股东会的召开提议权和股东会的自行召集和主持权。我国法律明确了中小股东传达自己诉求的途径, 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累积投票制度

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监事时, 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 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这项制度可以有效的弥补资本多数决原则的不足。我们知道, 资本多数决原则使控股股东追求私利最大化、损害公司和少数股东权益的滥用控制权行为合法化。所以, 我国《公司法》规定累积投票制对其进行限制。

(二) 事后救济措施

1. 派生诉讼制度

派生诉讼是指当公司利益受到侵害时, 董事、监事没有对有责任的股东提起诉讼时, 股东可以代表公司以使公司获得赔偿为目的而提起诉讼。派生诉讼开始于英国, 源于英美法系的司法实践。派生诉讼制度的规定可以帮助股东利用诉讼获得赔偿来弥补亏损。

2. 股东 (大) 会、董事会瑕疵决议的撤销与无效制度

股东 (大) 会的决议是指股东 (大) 会依照公司法和章程的规定, 经过股东表决形成的对一定事项的决策和意思。 (2) 也就是说股东 (大) 会的决议实际上是将大多数出资者的意思吸收为单一的团体意思的制度, 它的内容和程序理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如果存在瑕疵, 就自然应当适用法律行为上有关瑕疵决议的制度。规定此制度, 赋予了受到大股东侵害的中小股东的司法救济途径, 对公司股东 (大) 会做出的违法决定可以申请法院请求撤销, 以此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3. 异议股东的股权回购请求权

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制度发端于美国, 并为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所借鉴, 我国《公司法》也引入该项制度。 (3) 规定回购请求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要求和节约成本。

二、对我国公司法关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立法规定的完善思考

(一) 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立法规定的不足

1. 对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限制较严格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 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 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此条规定五年而且连续盈利的要求过于严格, 它可以很好的使大股东规避此项规定。例如, 大股东只要不是连续五年盈利就都可以不给中小股东分配利润, 在五年中, 大股东可以通过推迟收入、增加支出等手段每四年或三年做亏本一次, 进而使这项权利落空。

2.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公司法赋予了中小股东提起诉讼的权利, 但是股东要想行使此项权利必须是在股东穷进所有公司内部救济的情况下才可以行使, 这种繁琐的程序会增加中小股东行使此项权利的成本。费用的增加会挫败他们行使此项权利的信心和积极性。

3. 对股东 (大) 会提案权限制过严

尽管公司法规定持有公司10%以上的股东有临时召集股东 (大) 会的请求权, 但在公司中, 中小股东的股权是非常分散的, 要想集中10%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有些事项没有侵害个别股东的利益, 那么他们就不会加入, 所以这一规定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二)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

1. 完善派生诉讼制度

放宽股东行使派生诉讼的条件, 不规定“竭尽公司内部救济”为行使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 可以规定派生诉讼和公司内部救济二选一的模式, 将选择权交给股东。

2. 完善异议股权回购制度

法律应该放宽五年的期限限制, 或者是要求公司每一年度都必须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严格遏制公司作虚假报告, 避免公司规避法律来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三、结语

《公司法》的实行, 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方面影响深远。然而, 对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公司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地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立足于我国国情, 不断完善公司法相关法律制度规定, 才能够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提供良好的制度依据。

摘要: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即以中小股东权益法律保护为研究对象, 展示了我国现阶段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并在探究现行立法规定的基础上, 对其存在缺陷及其完善进行了思考, 以期为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言献策。

关键词:中小股东,权益,派生诉讼,累积投票制

注释

11 肖和保.股东提案权制度:美国法的经验与中国法的完善[J].比较法研究, 2009 (3) .

22 张民安, 蔡元庆.公司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7

(一)优先购买权的定义

优先权的定义为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定义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它也是优先购买权定义的发展由来。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指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在出现符合法律规定的股权转让情形时,公司内部的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于其他非股东第三人而购买该股权的权利。

(二)优先购买权的效力

1.对受让股东的效力

首先,行使股东所享有的优先购买权不受转让股东附条件或附期限的限制。双方约定的限定前提不影响优先购买权人与转让股东间股权对外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其次,公司股东所享有的优先购买权是在第三人承诺的条件下必须达到同等条件方可行使权力。与此同时,股东作为优先购买权人做出“同等条件”下进行购买的承诺是不能撤回的,否则势必将承担其违约责任的风险。

2.对转让股东的效力

首先,通知是转让股东的法定义务。只有履行对股东的通知义务才能保证权力享有股东顺利的行使优先购买权。转让股东应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其他享有权力的股东,通知的内容应具体包括拟转让股权的价格以及影响股权转让的其他信息。其次,转让股东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股权转让协议属于因法律规定的原因而形成的合同,对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即转让股东具有法律效力。

3.对股东以外第三人的效力

优先购买权对股东以外第三人的效力即对外效力,笔者认为效力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三人股权取得的效果,并不影响转让股东与第三人间所达成的协议的效力。除股权对外转让协议的双方当事人以外,优先购买权人作为协议的“局外人”没有权力对该转让协议的效力进行干涉的。当股东主张优先购买权时,第三人未必必然丧失该转让股权。

(三)侵犯优先购买权的认定

侵犯优先购买权的行为可归为以下三类:

1.违反法定的通知义务

通知是股权对外转让的第一程序,转让股东违反通知义务便无法保障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顺畅行使。违反法定通知义务主要涉及违反通知的形式和内容。

2.存在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主要指的是转让股东告知的“同等条件”不同等。“同等条件”虽不要求完全等同,但“同等条件”应包括第一,构成股权对外转让协议的基本内容,如转让股权价款及价款支付方式等;第二,一般情形下构成协议的内容,如瑕疵担保责任等条款;第三,转让股东特定意思表示的附加内容,如基于身份关系或信赖关系约定的附加条款。若转让股东告知的同等条件中未包含上述三项内容,则可认为存在欺诈行为,构成对相应股东优先购买权的一种侵犯。

3.违反法定期限

根据《公司法》第71条的规定,其他股东享有三十日的考虑期,如果其他股东想要行使其优先购买的权利应在该期限行驶。在上述法定期间内,转让股东不得剥夺其他股东同意权的行使期限而对外转让股权,否则也是法律规定的侵犯優先购买权的行为。

二、违反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协议效力

在当前学术界对违反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效力有五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有效说。在立法时,法律规定优先购买权的最初目的应该是为了保护股东之间的信赖关系,从而防止其他相应股东的期待利益有所落空而排除第三人优先获得股权,并不是为了否定转让股东与第三人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效力。第二种观点,可撤销说。当其行为侵犯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时,权益受损害的股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先前签订的股权对外转让协议的请求。第三种观点,效力待定说。虽然从所有权的角度去分析股权,股东拥股权的财产所有权,但这并不必然导致股东在股权转让时可以不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自行随意转让。因此,其效力如何有待商定。第四种观点,附条件说。转让股权时,要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过半数股东同意且明确表示放弃购买该股权,只有同时具备上面两个条件,其转让股东与第三人签订的协议才生效。第五种观点,无效说。认为公司法对于该处规定是一种强行性规定,因而违反法律强制性规范的应适用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无效情形,并就该股权转让协议认定协议无效。

笔者认为,第三人与股权转让股东之间达成的协议虽然侵犯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该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认定有效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三、完善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确定股权变动的方式

将股权取得的效力单独进行判定,不与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相关联。股权对外转让协议自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三要件之时起生效,股权变动效力则进行登记要件主义与登记对抗主义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予以判定。由此保护股东对股权的优先购买权的同时,又保护了非股东第三人在交易中所达成的协议效力。

(二)细分“同等条件”的规定

应在相关的法律中,将“同等条件”进行具体细化,进行列举式描述。关于其他具体情况的认定标准,可依股权转让协议中财产性条件和非财产性条件做出具体区分。即由具备资质的市场评估机构介入裁定,达到一定相似程度即可认定为满足“同等条件”。

(三)明确股权对外转让协议的效力

如前所述,将股权的取得方式与对外转让协议效力进行区分评判,就必然导致在违反法律规定的股东优先购买权时,非股东第三人就无法依据先前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来主张股权,但这并不能导致该份协议效力上存在瑕疵或无效。笔者始终认为,该协议有效且当协议有效而无法带来第三人预期的股权变动效果时,第三人既可以向该股东主张违约责任,也可以向该股东主张缔约过失责任,从而获得救济。

参考文献:

[1]鄢梦萱.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规则探究[J].中国法律,2012(6).

[2]钱玉林.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限制的效力[J].法学,2012(10).

作者简介:

北京加班换休的法律规定 篇8

1、加班是指用人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要求职工在法定节假日或公休假日从事工作。因此出差在外适逢双休日,用人单位是否应当支付加班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由于你没有讲清楚,因此只得将所有的情况一并告知,以利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单位交涉。

若该双休日劳动者提供了劳动,由于该工作日不是正常工作日,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即职工在双休日加班后,用人单位能够安排补休的,给予同等时间的补休,不发加班工资;确实不能补休的,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法》的该项规定的标准发给加班工资。因此你在出差期间,如果双休日正常工作,单位在不给你补休的情况下拒绝给你加班费是违反劳动法的,其行为实质是克扣工资。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9

是否合规等问题的答复

针对咨询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证券公司B的股东A以B发行的定向资管产品增持A的另一持股公司C”的行为无禁止性规定。

《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证券公司将其管理的客户资产投资于本公司及与本公司有关联方关系的公司发行的证券或承销期内承销的证券,或者从事其他重大关联交易的,应当遵循客户利益优先原则,事先取得客户的同意,事后告知资产托管机构和客户,同时向证券交易所报告,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利益冲突,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据此,在遵循相关原则,取得股东A同意,采取相关措施后,可以向证券公司B的关联关系的公司投资。

同时《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证券公司接受本公司股东,以及其他与本公司具有关联方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组织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客户的,证券公司应当按照公司有关制度规定,对上述专门账户进行监控,并对客户身份、合同编号、专用证券账户、委托资产净值、委托期限、累计收益率等信息进行集中保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专项审计意见应当对上述专门账户的资料完整性、交易公允性作出说明。上市证券公司接受持有本公司5%以下股份的股东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客户的,不受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限制”,据此,证券公司B可接受其股东A的委托成为其定向资管客户。

综上所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证券公司即可接受其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公司委托成为定向资管的管理人,又可将其定向资管产品投资于其关联方。

二、上述情形应注意信息隔离,以防止内幕交易、不正当关联交易的产生

《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第(八)项规定“证券公司从事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有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价格、不正当关联交易及其他违反公平交易规定的行为”。为此,在开展此项业务时,证券公司A还应依据《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等规定做好信息隔离,防止涉嫌内容交易。

三、股东A已经持有C达5%以上股份,再以定向资管产品增持C的股份,该事项应视情形进行披露。

(一)需要披露的情形

通过资管产品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属于股东实际控制或持有的股份,增持后应与原持有份额合并计算,为此,下列情形需要披露:

1.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证券法》第八十六条、八十八条、《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等相关规定,持有公司5%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出现以下情况有披露义务:每增减上市公司股份达到5%、增持后导致所持股份达到20%或30%,以及增持股份导致控股上市公司、在持股30%以上后继续增持的,均有告知上市公司的义务。

2.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规定:对于股改前持有、控制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每减持限售股份达到该公司股份总数百分之一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做出公告。

3.依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在一个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拥有股份已达该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股东或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其每增加或减少股份数达到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时,应委托上市公司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两个交易日内作出公告,公告内容包括股份变动的数量、平均价格、股份变动前后持股情况等。

(二)不需要披露的情形

排除

(一)所述各项情形后,如持有非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份达5%、20%、达到控股该公司后,增持不达到5%的股份,或者持有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份达到5%,增持不达到1%股份等。

以上意见供参考。

股东知情权相关法律问题解析 篇10

一、典型案例

原告梁某诉称:北京A公司是于2004年3月31日经工商机关注册登记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三个股东分别是原告出资30万元,占出资比例的30,周某出资32万元,占出资比例的32%,王某出资38万元,占出资比例的38%。原告任经理职务,周某是监事,王某任法定代表人兼执行董事。自A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召开股东大会,没有形成一份股东会决议,没有对公司盈利进行分红,并且所有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账目由执行董事一个人掌握,对原告封锁一切经营信息,公司的所有经营行为、利润盈亏以及债权债务,原告一无所知。原告为了维护自己的股东利益,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及负债,在2007年4月书面申请要求查阅2005年以来的公司账簿,但是A公司置之不理,不予答复。原告遂诉至法院,要求A公司提供2005年4月以来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出具的审验报告、所有会计账簿及原始凭证、发票登记簿及发票存根、支票登记簿、支票存根及书面合同等提供原告查阅、复制。A公司辩称:原告擅自抽出出资,并承诺退出管理,且原告作为A公司股东及管理人期间,同时还在另一家与A公司业务范围相同的公司担任股东及管理人员,原告违反了《公司法》中有关竞业限制的相关条款,故应当驳回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5年4月,原告不再担任经理职务,并交出A公司印章、证照开户许可证、银行对账单、支票、发票、账簿等。2007年4月,原告向A公司提出书面申请,要求查阅、复制公司的会计账簿,A公司未予答复。

二、法院观点及审理结果

1.原告作为A公司股东,有权按照其出资比例享有A公司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权等权利。作为保障上述权利行使的基础,原告享有对该公司经营状况的知情权,而其知情权体现在查阅、复制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原告虽交出了A公司的管理权,但不意味着丧失股东资格,因此,原告不论其是否在公司任职,均依法享有对公司的知情权。2.原告是否违反《公司法》有关竞业禁止的规定,只引起其是否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的结果,并不能剥夺其作为公司股东的知情权。故法院最终作出判决:A公司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在A公司为原告备齐2005年4月起至判决书生效之日止的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财务状况说明书、利润分配表),以供原告查阅、复制;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三、相关法律条文

《公司法》第三十四条 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故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本案中,梁某作为公司股东,有权依照法律程序查阅公司的相关文件,而公司应当予以配合。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挪用公司资金;

(二)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四)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五)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六)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七)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八)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前款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

本案中,梁某既是公司股东,又曾为公司的经营者,且公司不愿让其查阅公司相关文件的原因之一是指称其为竞业公司的经营者与股东,让其查询公司文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但是即便A公司能够证明这一点,也仅仅能够限制其提出的对会计账簿的诉讼请求,但是对于法定的股东知情权,这个理由是无法抗辩的。

四、综合分析

股东的知情权是公司股东维护自身权益、维护公司权益的一项重要权利。股东放弃在公司的管理职位并不影响股东知情权的行使,同样的,股东即使存在竞业禁止的行为,也无法对抗法定的股东知情权,公司对股东知情权的行使应该给予充分的配合。

法律法规公司换股东的问题 篇11

根据预案,万科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地铁集团持有的前海国际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万科将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全部交易对价,初步确定对价股份的发行价格为每股15.88元,发行数量为28.72亿股。

上述预案一经出炉,立即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各方对此方案进行解读——有将万科、华润、宝能的新仇旧十艮拿出来说事的,也有质疑深铁凭什么用两块地就换来万科20%股权。

我们不对万科本次定增事件本身作任何评价,仅以定增定价方式而论。我们认为,万科本次定增实施完成后,深圳地铁集团将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这不同于上市公司的普通定增,因此,以15.88元的价格作为定增价格不对。

增发实施后地铁集团将成第一大股东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万科此次定增的具体方案。

万科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对象为地铁集团。地铁集团是深圳市属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承担深圳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地铁集团经审计的净资产为1503亿元,总资产为2404亿元。

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预估值为456.13亿元,万科拟以15.88元/股的价格,发行28.72亿股用于购买标的资产。

通过本次交易,万科将获得前海枢纽项目、安托山项目两个处于核心位置的大型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181.14万平方米;其中,前海枢纽项目127.81万平方米,安托山项目53.34万平方米;深度介入地铁集团的“轨道+物业”模式;同时引入地铁集团成为重要股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定增实施后,地铁集团将成为万科A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65%。此前通过持续购进万科股份而成为第一大股东的宝能系退居第二;更早以前一直是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则变为第三大股东。

定增意义重大,不能比照普通定增定价

至于15.88元/股的定增价格又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根据公告,本次对价股份的发行价格以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价的90%为基础,经双方协商,初步确定对价股份的发行价格为15.88元/股,为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3.61%。

交易均价的计算公式为: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价一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A股股票交易总额÷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A股股票交易总量。

万科同时表示,上述发行价格的最终确定尚需经公司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全体股东大会及类别股东会批准,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在定价基准日至发行日期间,公司如有权益分派、公积金转增股本或配股等除权除息事项,上述发行价格将按照深交所的相关规则进行相应调整。

按照证监会重组办法,上市公司发行股份的价格不得低于市场参考价的90%。市场参考价为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或者120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之一。

万科选择的是60日股票均价,虽然按上述规定,其定价是说得过去的。但是本次万科的定增却与普通上市公司定增有明显的不同,因此,这样的定价并不适合。

第一大股东的获得应该溢价

第一:该次交易的对象是单一的企业。非特定的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上,众多的上市公司定增预案,定增对象除了少数是公司股东外,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而万科本次定增的对象只有一家,即深圳地铁集团。

第二:本次定增完成后,定增对象将成为第一大股东。A股市场上,大部分定向增发实施后都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东排位,特别是第一大股东的排名产生影响。

当然,也有部分公司通过定增的实施会导致第一大股东的变化,但是其各有原因。有的是在原大股东的配合下,外来资本通过定增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其典型案例包括:东晶电子、科华生物、长园集团等。这类运作被看作是当时为避借壳新规之举;有的是战略投资者通过定增一举拿下大股东宝座,进而以此平台整合双方资源,或注入资产。

本次万科定增后,深圳地铁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的角色,并非战略投资者;同时,原万科第一大股东宝能和第二大股东华润均对此预案表示反对,显示出原其强烈不满。因此,万科的定增与以往A股上市公司的定增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万科作为地产龙头公司,质地优良,第一大股东获得股权应该溢价。万科是中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公司的房产项目覆盖中国广深、上海、北京、成都等66个主要城市及五个海外市场。截至2015年底,公司总资产6112.96亿元、总负债4749.86亿元。2013年-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354.19亿元、1463.88亿元和1955.4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2.98亿元、192.88亿元和259.49亿元。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二级市场上,万科A的股价自2015年11月底开始放量大涨,15个交易日收获5个涨停板,股价从14.2元一路攀升到停牌前的收盘价24.43元,涨幅72%,远超同期大盘涨幅。万科股价在停牌前的飙涨,主要来自于宝能系的多次举牌,股权争夺战日益白热化。据测算宝能持有万科的平均成本约为15.35元。

华润方面认为,万科增发股票的价格相对其净资产评估值折让较大,比资本市场目前平均对万科每股净资产约21元的估值测算低约24%,增发后现有股东的权益被摊薄约5%,而且,因注入的净资产在未来2-3年不能贡献盈利,从而导致万科的每股盈利均被摊薄约20%,影响股东回报。

综上分析,本刊认为,万科以15.88元作为本次定增价格不对。

上一篇:导游词开场白的格式下一篇: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