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的演讲稿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法律的演讲稿(精选11篇)

关于法律的演讲稿 篇1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一

首先,要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法律得以真正实现。以及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最其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法律最重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所谓的自由是在法律下的自由,不要透过法律的光环做不应该做的事,如果那样终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就让这些法律意识贯穿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骨子,好在我们内心深处荡气回肠,让法律意识不仅印在我们脑中心中,更要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这样就不难成为一个所谓意义上的法制达人。黑格尔也曾说过,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人的修养。如果作为像我们这种新兴的知识分子意识,作到理解法律。在无形中,也能体现一个有教养修养的新型青年。如果人人都能作到这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想不发展想不前进都难啊!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二

同学们:

下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法制伴我们健康成长。

在这社会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那就是共和国华丽雄伟的大厦下一座坚实、永恒不变的根基——“法”。它使我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而这也是共和国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回首新中国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新中国,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成文宪法。从此,无数中国人开始认识法律、关心法律。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开创普法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将这一方略载入国家根本大法;现在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法治国描绘出宏伟蓝图。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库》的出版发行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助于推行实施依法治国的进程。

提起法律,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离我们很近,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道德、习惯、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有了法律,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国有国法,校也有校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守法的基础。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实践我校常规工作 “五个一”工程,即打造“一个阵容”,抓好升旗仪式和课间操,塑造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建立“一种秩序”,即课堂秩序、课间秩序和集会秩序的文明有序;养成“一种习惯”,即语言文明,待人接物大方礼貌;坚持“一项制度”,即卫生分担区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洁优美;树立“一个观念”,即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讲究团结,刻苦学习,做文明五中人。

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高中生做起,才能在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后,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起,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三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安!今天,我的演讲是:加强法治观念,建立安全的校园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是半径。国家不能死,人不能忍。学生应该一起学习学校,守法,使用和宣传法。

第一,法律。

我们的每个学生只学习法律知识,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学习区分是非,辨识善恶,从童年到发展守法的良好习惯。

第二,守法。

明天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法律的社会制度,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具有很高的法律素质。只有了解法律,才能按照法律,远离犯罪线的边缘。

第三,用法。

法律法规无处不在。它就像我们的骑士,永远保护我们。我们应该使用法律知识来保护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宣传法。

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法治知识来捍卫自己的大脑,而且还要配合中国的法治精神。我们应该鼓励我们周围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根据法治目标实现法治。

作为一个新的世纪的学习健康,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我们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不仅影响我们的学生年龄,而且影响我们的生活。

国家法律,学校规则。学校的法律包括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些学生在学校学校没有看到,忽略学校的学生仪器,等待人,行为语言等要求,不爱公共财产,乱抛垃圾,做危险游戏,自由取其他东西等等......这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不文明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的.和谐气氛。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一个人的行为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时间的习惯将形成一个角色,一个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完成命运。如果善和不小,邪恶和小,邪恶成小恶,最终必须吃自己的后果。希望学校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规则,严格按照法律和纪律在校外!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开始就学习,做一个新世纪的法律,守法,纪律合格的小学学生,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

和谐校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安全。在加强法律制度的同时,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特别是提醒以下几点:

(1)注意食品安全,不吃健康不合格食品;

(2)注意消防安全,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3)注意交通安全。上下楼梯走到右边,不要挤着;教学楼严格嘈杂,追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关于法律的演讲稿 篇2

关键词:高职法律教学,法律援助制度,融合,援助机构

自1994年我国开始试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 各大高职院校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援助机构与组织, 通过其社会公益法律服务的工作,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扩展与提升。而伴随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与教育理念的改进实施, 当前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思路, 也从以往的理论化、知识化教育往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方向发展, 高职法律教育正逐步与法律援助制度相结合。通过为高职学生传授、训练相关法律援助工作, 让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实践求知, 以取得更好的法律教育成果与目标。

一、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意义分析

(一)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法律援助制度指的是经由各法律援助机构的协调、统筹, 在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人的帮助下, 为经济条件存在困难或是特殊案件难以寻求法律帮助的当事人, 提供各类法律咨询与服务, 并相应减免帮助费用的机制。法律援助制度是完善国家司法机制, 保证所有公民均能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的必要措施。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虽然规定了多个主体可以承担法律援助工作, 但律师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主干成员, 需要发挥最为重要与维权的司法服务。但法律援助工作本身公益性、无偿性的特定难以有效激发律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国家不断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律师资源之间产生较大的供给矛盾, 进而限制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 难以保证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因此需要通过各高职院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 教学中与法律援助制度的融合统一, 通过学校教育与机构提供的实践机会, 让高职学生发挥自身的热情与能力,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法律帮助, 以相应降低当前法律援助工作所面临的需求与法律援助资源之间的问题缺口。

(二) 促进高职学生法律实践水平优化的关键措施

将各个法律援助案件穿插入日常的高职法律教育进程中, 能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案情, 了解、认知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司法困境, 通过学院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司法服务实践与参与, 以真实接触、了解到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文书整理、当事人沟通以及庭审辩论的参与感受中, 了解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遭受的法律侵害与社会不良现象, 进而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法律运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带动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与自我思维的发展提升。

二、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研究

(一) 制定有效的高职法律教学规划与设计

为了高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结合并带动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就需要对教育工作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与设计。对其工作做重新定位, 把法律援助工作内容纳入学生法律实践教育中, 通过岗位实习、模拟法庭等与法律援助工作相关的实践教育环节, 让学生能通过教学实践有效了解、掌握到各法律援助案件案情并获得技能训练。教师在授课进程中, 也需尽可能地融入与法律援助相关的实践环节,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让学生经由具体的法律援助案件。以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法律运用, 让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将知识学以致用, 促进其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 解决高职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费用问题

当前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运行与法律援助实践教学的开展, 若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因此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结合运用时, 也应拓展其自身的发展思路。对其法律援助机构与实践教学的资金问题进行筹集, 解决当前的资金短缺隐患促进法律援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改变对校内法律援助机构的认识, 认清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方面的重要性, 重视学校法律教学工作, 为其提供专用的财政拨款以应对学生参与、实践法律援助工作时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积极宣传、传播法律援助事业的关键作用与社会责任, 以此吸引企业的捐助, 通过社会力量的帮助来实现校园法律援助教育的有效开展, 推动学生在法律援助事业中参与度与热情的提升。

为社会各公民提供必要、充足的法律帮助, 是社会司法公正事业进步的一大重要标志, 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优化的关键途径, 对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校内积极将其工作纳入日常法律教育进程中, 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以带动社会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智红.浅谈法律援助制度与高职法律教学的有机结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

关于法律的演讲稿 篇3

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法律规定影响约束着法律实践,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实践反作用于法律规定。

我们先来谈法律规定对法律实践的影响,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法律规定的指引下,法律实践符合法律规定,并对社会和个人带来有利的影响。例如,在中国将“醉驾伤人”列入刑事犯罪后,越来越多的驾驶员们开始注意并约束自身的行为,随之而来的就是醉驾减少,社会上因意外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也随之有所下降。当然还存在另一方面,那就是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给人们带来了可乘之机。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不论是超级大国的美国,公认为秩序良好的日本,还是逐渐崛起的中国,其法律中都或多或少尚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不够健全的地方,我们不能称之为缺陷,但那确实是一个缺口,因为很多的普通民众甚至是法律专业人士都利用这样的缺口钻了各种各样的法律空子。我们拿中国法律规定的强奸罪来说,我国《刑法》第236条规定强奸罪属于侵犯个人权益的犯罪,但其对象只能是女性,即强奸罪是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侵犯,而根据其对犯罪构成的规定,主体只能是男性构成,女性充其量只能成为帮助或教唆犯。因此,强奸罪的客观行为也就有了很大限制,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犯罪方式。然而,我国现在已经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闭关锁国状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女性强奸男性以及男性强奸男性的现象频频发生。中国相对停滞的刑法规定则成了一种退步。其实,中国已出现了首例强奸男性背判刑案,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犯罪案例来说,这种判刑根本不能扭转整个局面,其意义甚微。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当,因为它不符合世界上所有国家。事实上,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甚至是我国台湾地区都随时代发展作出了这方面的立法革新。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部分国家部分地区,法律规定对法律实践并没有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法律实践对法律规定的反作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法律实践符合法律规定,例如人人都遵守交通法,每个国家工作人员都遵守国家法律规定,这绝对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其实这只是法律实践反作用的一方面。法律实践总会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即可称作“违法”。比方说合同效力问题:一个合同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行政法规,它会失效。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上海曾发生过的“钓鱼执法”案件就是典型的法律实践违法了法律规定。钓鱼执法: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将所有的公民假定为待钓的鱼,公权力的执行者雇佣职业诱饵,引诱无辜的公民上钩后归仓自由惩罚,满足自己部门利益的需要。钓鱼执法的渊源是执法经济,其本质是公权力的滥用,是执法权力的异化交通执法本意是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全和有序的交通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钓鱼执法中的执法却变为以权谋利的工具——为完成指标而罚款,为了部门利益而罚款。钓鱼执法是严重的以权谋私,变“执法为民”为“执法为钱”。我国法律有这样的规定,“任何行政部门都没有权利私自处理罚没款,都要上交国库”,但各地财政一般会按40%到50%的比例将罚没款返还给行政执法部门,有关部门再按照四六或五五的比例返还给各支行机构,俗称“两次四六五五分成”。这就等于给了执法人员很大的利益驱动力和执法权。我们回过头再来看“钓鱼执法”的发生,似乎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类违法事件带来的是什么?政府的公信力会受影响,法治的权威不再受到公民信赖,社会公德毫无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了空口白话,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程的道路必定更加艰难。

也因此,我们,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有普通民众,都应该加大力气减少法律实践违反法律规定事件的发生。譬如,针对“钓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执法监督,改革绩效考核等指标。当然,普通民众也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法律自觉性,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机关和人员的行动。以上这些都将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极大作用。

说了这么多,我们的目的其实是通过了解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的关系,明白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现状,吸收他国的长处,弥补本国法律的不足,争取我国法律的逐步完善,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法治的权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有关法律的演讲稿 篇4

大家都知道大多的说法都是基于某种前提展开的。我组的这点小想法也不例外。我们的假设是,我们每个人都掌握了充足的法律等理论知识。问题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还需要学习些什么?

一、先看案例和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首先是,我们上周看到的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那个《谁来帮帮我》,我们撇开很多东西,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是不是乡村的“无法”社会造成的?

第二是,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农村,尤其是偏僻的,比较落后的西北和西南的农村,宗教观念,社会分化,面子观念等等特别的严重。比如,在村庄修的最好的建筑是庙宇或者是教堂,比如家族修家谱、建祠堂而要游街,然后引起另姓家族的不满引起的群殴,比如,异姓村子间的群殴,或者家族与家族因为前辈子说不清楚的土地引起的斗殴等等。

例子很多,时间关系不细展开。

二、通过分析,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应该:

费孝通说过,“中国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护的原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护礼这种规范。”

很显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只用法律理论跟农村当事人理论是理论不来的,尤其像我们大都在偏远的、落后的、农村工作同志来说,我们还要掌握更多的“社会常识”。我组先列举几点:

一是,若我们在工作中考察宗教因素,将宗教的代表人物正确引导,让其树立对我们工作有利的态度,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纠纷就可以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认同和责任感来维护秩序。

二是,面子观念和熟人社会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假如,我们把“长老统治”遗留下来的老人代表道德权威和舆论权威,很灵活的运用这对于我们工作中也是有利的。

三是,中国人是有很大的从众心理和随大流的心理,用梁漱溟的话说,“中国人彼此互以对应为重,一个人不以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在很多时候在工作中可以利用。

三、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了,但是在以血缘、乡缘、学缘、业缘为基础的人情文化传统深厚的中国社会中,大多说的单个个体在面对利益采取策略时,往往选择了潜规则而不是法律,尤其在农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我们要依法,但也要依情理,让法律慢慢深入人心,这个过程无疑是很艰难复杂的,需要过程。

法律主题演讲稿—法律梦,公正梦 篇5

小时候,老师或家长会问我们将来的职业梦想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说自己想要走上法律之路,成为律师或者法官。那时的我们很单纯,用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便是最初的法律职业梦想。岁月如梭,孩提时代的话语似乎还在耳旁回荡,我们就真正在大学校园学习法学专业,以后也将走上法律职业之路。而此时,现实的大山让很多人觉得,年少时候是法律职业梦想非常幼稚,应该像影视剧里的律师角色那般,成为大企业里的法律顾问,动辄接手处理标的额高达上千万的商业官司,揭露商业阴谋,过上与白领等阶层一样的生活,甚至是可以自我选择工作与休息时间的自由职业者。诚然,这已经成为很多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期待和目标。

我想这或许无可厚非,因为这也是维护法律公正的方式,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法律所保障人的自由。然而,我想那个年少时候的法律职业梦想对我来说依然还在,部分法律人可以去处理经济纠纷的法律事务,但是仍然应该有人投身于社会公益和公权相关的法律事务,我觉得我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员。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你为什么要选择不开窍呢? 那么看看这件事情,四川的唐某某面对被推土机碾压破碎的法律,自知失去维护自身权益的利剑,选择用点汽油自焚这样悲壮的方式来做最后的抗争。“依法治国”的理念提出这么多年,部分用权者依然没有将执行法律当作最高的权威与准则,当普通老百姓想要依靠法律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却显得那么无力。违法者从内心真正尊重法律吗?我想没有,在他们看来,法律是随意取予的工具。当贪腐的官员受审时,帮其辩护的律师却时常面对互联网上的谩骂,如唯利是图云云。大众从内心真正尊重法律吗?我想没有,在他们看来,法律不该保护所谓的“坏人”。我心中所想的那个法治蓝图与现实保持着鲜明的差距,总要有一群人应该有所行动,虽然显得那么不够聪明,却可以引导大家尊重和相信法律,抵抗公权破环和滥用法律。

要想投身与社会公益和公权相关法律事务,需要将法律与其他政治制度交叉起来学习研究与实践。对我而言,走上哪类法律职业道路或许充满众多的变数。若是持公平之秤的法官,希望自己能够坚持法律的尊严与信仰,对干预判决的政治权力和舆论说不;若是律师,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弱势的百姓运用法律抵抗不法分子对公民正当利益的侵犯,也能够为触犯法律的人提供辩护,保障其正当的权益。我相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滴的努力能够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

以法律为主题的即兴演讲稿 篇6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伯克曾经说过“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而在几千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良好的法律是一切的基础。

我始终相信这样一件事,那就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然而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并不容易,还需要很多的客观条件去支撑。从伯克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为著名人物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知道法律是实现和维护这些客观条件的基础。这也足以说明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有人说,我不触犯法律,法律就与我无关。想以此来忽视法律的存在。然而,法律会这么容易被轻易的忽视吗?很显然不会。即使你能保证不触犯法律,但是你能保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在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遵纪守法并且不损害你的利益吗?

英格索尔在他的著作《摩西的一些错误》中提到了“法律源于人类的自卫能力”,法律最初可能是用来约束坏人,维护社会安

定的,然而即使世界上没有了坏人,法律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它将继续创造秩序,发挥它让社会有条不紊发展、运转的作用。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说过“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就不会再有力量”。可以想象,法律如果失去了它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将是什么模样。没有法律,就不会有秩序,我们的权益将得不到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那我们还怎么谈理想谈未来谈工作学习。

法律是一柄正义之剑,惩奸除恶,维护社会稳定;法律是一把保护伞,遮风挡雨,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是一座明亮的灯塔,引航指路,指引我们前进。

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坚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指引我们的前进。让我们携手法律,共创美好家园!

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 篇7

一、一人公司概说

1.一人公司概况

一人公司, 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世界上首开一人公司之先河的是列支敦士登, 其于1926年1月20日颁布了《自然人和公司法》, 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公司均可由一人设立, 并可以一个股东存续。董事人数由章程确立, 公司只须一名董事即有效。从根本上说, 一人公司的出现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个人投资者为追求有限责任利益, 将其独资企业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态的结果。目前,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均承认一人公司, 只是各国规定的形式不同而已。

2.一人公司存在的意义

(1) 经营管理模式简单, 节省人力和财力, 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人公司的股东仅为一人, 无其他董事, 其内部组织、管理结构相对于其他多元化股东公司而言比较简单, 经营管理方式更为灵活, 既可降低经营成本, 又能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以应对市场变化, 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鼓励个人投资创业, 特别是有助于鼓励高新科技、风险产业的发展。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个人投资者只要10万元注册资金即可登记成立一人公司。在当今社会, 高科技、高风险的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要想在强烈的竞争中取胜, 有一个高素质且人和性强的人才队伍才是关键, 而并是不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多寡和公司的大小, 而一人股东享有更大的开业自由, 且又避免了股东之间产生纠纷的可能, 所以, 一人公司是最适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不但提高了人们对高新科技和风险行业的投资热情, 也带动了科技创新和进步。

(3) 减少经营风险, 保守商业秘密。由于一人公司承担的是有限责任, 故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责任原则大大减少投资风险, 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从而避免因投资失败而赔得倾家荡产, 永无翻身之日。另外, 当今社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 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 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专有的高技术产品, 而这些商业秘密, 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人公司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利于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4) 将因股东死亡而导致公司解散的情形降到最低, 既维护了企业利益, 也维护了社会利益。我国新《公司法》承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 且股东间相互转让股份的权力是受保护的, 避免了一些企业因原有股东死亡之后不足法定股东人数而被迫解散, 特别是在家族企业设立一人公司后, 若原有股东死亡, 可通过继承来维持公司的继续经营, 不致因股东死亡公司即须解散, 从而防止企业利益受损, 避免社会经济网络的不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既维持了企业的效益, 又维护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

二、我国一人公司的弊端

1.公司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

传统的公司组织机构是以股东多元化为基础, 仿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权力构造模式组建的, 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并存的体系。事实证明这种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司经营管理者可能滥用权力的问题, 从而达到了公司内部自治监督的目的, 有利于确保交易之公平, 保障公司、股东, 以及债权人利益的实现。然而, 在一人公司只有一名股东的情况下, 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不可能如一般公司那样规范设立, 其会议的召集和表决、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也会因只有一个股东而流于形式。倘若该惟一股东又兼任董事和经理时, 其权力更是无法监督, 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息息相关。

2.股东滥用公司人格, 规避法定义务或侵权责任

一人公司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可能出现一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以逃避税赋, 给国家利益带来损害的情况。尤其是在其拖欠国家税收数目较大时, 一人股东可能会借破产来逃避税赋, 这就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另外, 当一人股东为牟取暴利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害消费者权利, 或因管理不当致使损害公司员工或其他人的健康生命, 造成重大伤亡等情形时, 由于一人股东承担的是有限责任, 而公司的财产相比巨额赔偿就相当有限了, 这必将使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受害人常因公司资产过少而得不到充分的补偿。

3.对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不利

一人公司的最大生命力在于有限责任, 即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而一人公司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为股东一人实际上控制公司提供了便利。一人公司没有内部机构的制约和监督, 毫无牵制的一人股东可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从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比如:自我交易行为;超额的报酬。

4.缺乏有利的监管机制

一人公司没有内部机构的制约和监督, 毫无牵制的一人股东很可能利用公司的人格从事各种欺诈、非法交易、隐匿财产以逃避债务等各种行为, 为自己牟取非法利益。内部制约监督机构缺失, 更需要国家利用公权力对一人公司的设立、经营进行监督, 而公司法现有内容表明国家的监管机制还很不完善, 漏洞很多, 急需确立。

三、完善一人公司法律规制的建议

1.关于一人公司的成立条件

我国新《公司法》对成立一人公司实行严格的资本确定原则, 即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万元, 且必须一次缴足。这与其他公司注册资金不得低于3万元, 且可分次缴清的成立条件相比, 显然苛刻很多。为此, 在社会现实中, 许多投资者宁愿拉人头来凑足股东的数量而不选择注册一人公司。加之, 成立一人公司在工商、税收等费用方面也比个体工商户有所增加, 故不如直接选择注册个体工商户。所有这些既不利于投资者创业, 也削弱了一人公司鼓励创业的优势。因此, 在规范一人公司的成立条件时, 应考虑此问题, 或者降低一人公司成立的条件, 以增加投资者的创业信心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注册一人公司。

2.严格限制经营范围

我国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且在经营范围方面并未做任何限制性的规定。但事实上, 虽然一人公司在天时、地力、人和等方面均有优势, 但却并非任何领域其均能涉足。我们认为, 应当对一人公司的经营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制, 明确规定诸如金融、证券、股市等相关行业不得进入。

3.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

由于一人公司只有一个股东, 没有其他股东监督, 所以易于把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 而一旦股东无法证明自己的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个人财产, 就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既然一人公司属于法人的一种, 其财产就必须独立, 且应严格和股东的个人财产相分离, 所以要建立严格的公司财务制度, 加强对一人公司的财务监督, 杜绝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发生混同, 严格禁止自我交易, 避免股东抽逃公司财产, 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4.通过设立专门的、独立的会计审计制度, 加强监管

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 一人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将审计结果报工商管理部门。但事实上, 工商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是一人公司是否存在抽逃注册资金的问题, 而对其实际财务状况并不掌握。希望或正在与一人公司合作的其他公司或个人, 要想了解该一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誉, 只能通过该公司自己提供的往来账务收支情况和年度审计报告, 而审计报告是由公司自己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做, 其中多少存有水分。有些学者借鉴外国公司法的相关经验, 提出可以通过采用登记、公示和书面记载等形式加强对一人公司财务状况的监管, 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这些根本就做不到。如果法律真有此规定, 那么仅单独对一人公司规定如此严苛的制度, 会使选择注册一人公司的更少。所以,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独立的会计审计制度, 改变目前由国家审计部门规定让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作法, 由国家确定几个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 其作为公司与国家审计部门以外的第三方, 独立行使审计的权利, 真正做到对一人公司的财务监管。

摘要:本文从我国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规定出发, 分析了一人公司存在的意义和弊端, 并从设立独立的会计审计制度等方面, 为完善其法律规制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一人公司,法律规制,会计审计

参考文献

[1]陈伟航: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J].商业研究, 2002, (8) .137

[2]刘平:一人公司制度的法律思考[J].当代法学, 2002, (1)

[3]刘素芝:一人公司立法完善之我见[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2)

[4]王兆华王力:论一人公司的负面效应的法律规制[EB/OL].http://www.lw999.cn/lunwen/lw67-lw99917288/, 2006-3-8.

[5]朱慈蕴:一人公司利弊分析与立法[EB/OL].http://www.lawintsinghua.com/ReadNews.asp·NewsID=513, 2004-3-01

关于“专利海盗”的法律思考 篇8

摘要:专利海盗现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其最初的产生和不断的发展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中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我们也渐渐变为专利海盗眼中的肥羊。那么,如何在推动高新技术发展飞速的同时避免专利海盗滥诉行为的不利影响,努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与推广就成为了我们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专利海盗出现的必然性出发,深入研究了专利海盗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了时代背景下应对专利海盗现象的对策,以期对司法理论与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利;专利海盗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经济充分发挥作用的时代。随着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整体的巨大推动作用逐渐显现,在专利领域出现了这样一种让人或喜或忧的现象:一些机构或者是以组织的形式,专门从事专利收购,以起诉另外某公司的产品侵犯了其所购买的专利权利而获得专利诉讼利益为目的。这些机构、组织一方面从破产公司、研究机构或是个人发明者手中购买专利,将那些被搁置在一旁的专利放入储备仓库,一旦发现有利可图就立即从仓库中提取使用,可以加强专利的流通,更好的发挥专利的效用,进而促进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竞争,实现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专利海盗现象与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保护创新的宗旨背道而驰,其对于专利权利的滥用势必会破坏创新技术经济的平衡,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此种意义上说,“专利海盗”对于经济的长久有序发展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是应当加以管理和规制的。

一、关于“专利海盗”行为的界定

“专利海盗”最早出现在1993年的美国,用来形容那些奔忙于提起专利诉讼的公司。1994年,在一部公开发行的专利短片中“专利海盗”一词首次出现。在2001年,这个词开始变得引人注目。因特尔的前首席法律顾问助里,彼得·迪金森使用 “专利敲诈”来形容那些起诉因特尔专利侵权,并且通过那些他们根本从来都不会实施的专利来收取专利使用费的公司。“专利海盗”,起源于美国的“亲专利”政策,专指那些并不从事专利制造或研发,专门通过廉价收购专利所有权或使用权,借恶意的专利诉讼谋取暴利的专业公司、团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应对本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和来自日本的威胁,美国设置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并对美国专利商标局进行了改革,通过《拜杜法案》将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了国际贸易政策的一部分,扩大了专利的保护范围。当时,“亲专利”政策与美国的法律体制相适应,成功的恢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专利海盗,又称专利流氓、专利蟑螂、专利钓饵或专利投机者,其含义是指那些本身并不从事专利产品制造或提供专利服务,而是从其他的公司(往往是破产公司)、研究机构或是个人发明者手中购买专利所有权或使用权,专门通过专利诉讼来赚取巨额利润的专业公司或团体。其构成要件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专利海盗本身并不制造专利产品也从事提供专利服务业务。二是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廉价收购个人、研究机构或破产公司的有效专利。三是待有关公司或企业使用其购买的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时突然提起诉讼以获得巨额利益。四是其组织形式为专门的投资公司或团体。

二、“专利海盗”的现状分析

专利海盗是科学技术和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专利海盗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专利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其具有一定的价值,即对于人的有用性,可以带来经济上的利益。而从人的本性上讲人又具有趋利性,趋向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关于专利权的市场交易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专利海盗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附加物。其本质就是打着维权的幌子,以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通过专利诉讼的手段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美国对于专利侵权,司法实践中采用的是“惩罚原则”。美国《专利法》第284条规定,对于专利侵权行为,在作出有利于请求人的裁决后,还应判给请求人足以补偿其所受侵害的赔偿金。赔偿金的数额不得少于侵害人适用该项发明的合理使用费,以及法院制定的利息和诉讼费用。在陪审员没有决定损害赔偿金时,法院应该估定。无论由陪审员决定还是由法院决定,法院都可将损害赔偿金增加到原决定或估定数额的三倍。在此条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专利海盗就具有了追逐金钱利益的合法依据。

随着专利保护的重要性日渐为人们认可和重视,专利海盗行为的巨大影响与作用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警惕,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防范与反击措施来应对专利现象,保护本国的创新产业。美国在2006年4月就提出了《专利质量法案》,杜绝不择手段的专利海盗行为。日本由民间和官方共同出资2000亿日元成立产业创新机构。韩国通过政府下发文件等方式禁止韩国的企业、研究机构与大学实验室向专利海盗公司出售知识产权,并设立专项发明基金和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分别用于防止专利流向海外和运作创业资本。

三、关于“专利海盗”的应对措施

第一,建立专利预警机制。专利海盗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发展优势推行权利扩张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必将会在专利战争的影响下变得更加艰难。针对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愈演愈烈的专利权利之争,我国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专利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利用各种资源和正当手段以限制乃至消除危机。

第二,加强对专利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新SHIELD法案,要求非专利实施企业提起专利侵权诉讼必须事先向法院交纳一笔巨额的保证金,以防止专利海盗滥用专利权利,阻碍本国创新产业的发展。

第三,完善企业自身规划。企业在从事制作专利产品与提供专利服务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完善自身的研发计划以规避已有的专利申请或是通过增加或减少专利权利要求进行回避设计,不给专利海盗以可乘之机。

总之,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工具,而专利海盗行为已经偏离了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的本意。无论怎样,实施专利保护都是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与产业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而对抗专利海盗现象则是实施专利保护的必然。(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蕾,高智發明模式的价值链分析与启示,知识产权,2012年,第5期

[2]王玉平,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海盗对抗策略研究,实践研究,2012年,第1期

关于法律的句子 篇9

1、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

2、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

3、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4、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

5、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

6、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

7、凡事都有规矩。

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9、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

10、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谁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谁也都不应该受法律的欺凌,当我们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时,无需征得他们的同意。

12、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作家伏尔泰。

1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

14、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15、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16、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

17、任何势力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

关于法律的经典句子 篇10

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纲纪废弃之日,便是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恒宽

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申斯通

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

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

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关于“同命不同价”的法律思考 篇11

【关键词】同命不同价;法律思考

“同命不同价”是指在一些案件中,由于受害者城乡户籍的不同,所得到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数额相距甚远的现象。这种制度中国死亡赔偿制度中一直受到质疑。

一、事件回放

1.2005年12月,重庆市3名户籍不同的女同学搭乘同一辆三轮车遭车祸身亡。经协商,两位城镇户口女孩的家人各自得到了20余万元的赔偿。而另一位是农村户口女孩的家人只得到5万余元的死亡赔偿金和4万元的补偿金。

2.2006年,来京打工11年的江西农民陶红泉在一起车祸中身亡,他的家人将肇事司机起诉到法院,索赔各项经济损失46万余元。朝阳区法院经审理认为,陶红泉系外地来京务工人员,是农村户口,在京并无固定工作、住所及收入,原告方要求按照本市城镇居民标准计算损失数额于法无据,因此按农村居民标准计算赔偿费用,只判赔22万余元。对于此结果,原告方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如果陶红泉是城市户口,在这起事故中他的生命价值就是176530元,而农业户口只值78600元。

3.2005年10月23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同坐一辆夏利车的两名乘客死亡。男乘客金文植是城市户口,女乘客赵小英是农村户口。朝阳区法院就此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肇事方赔偿金文植家属41万元,赔偿赵小英家属17万元。同一时间、同一车辆内遇难的两个人,因为一个来自城镇,而另一个是农村户口,因此就产生了24万元的死亡赔偿金差距。

上述三起事件出现的“同命不同价”的现象,其法律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4日作出的《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该《解释》明确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正是这条规定导致了在具体操作中的双重标准。以上面提到的重庆市三名少女车祸遇难为例,重庆市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21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5元,这两个数字分别乘以赔偿年限(20年)后,自然产生出近20万元和5万元两个存在巨大差距的结果。

二、相关评论

评论一:“同命不同价”源于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因为户口不同,在同一次交通事故中遇难的人员,其家属所获死亡赔偿金不同,并且农村户口的与城镇户口的相差4倍甚至更多。不是说人人平等吗?法律为何不一视同仁地对待死亡的生命?有的学者认为,“同命不同价”是典型的制度性歧视,这种制度性歧视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城市居民的优越感以及对农民的传统偏见与排斥心理,将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的心理鸿沟越扯越大。在我国正在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化结构,实行城乡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的情形下,关于死亡赔偿金体现城乡差别的有关规定的解释,显得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很不协调。

评论二:“同命不同价”的司法解释与宪法精神不符,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与相关法律相违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以户口性质对不同的受害人给予差别待遇,与宪法的平等精神不符。“同命不同价”也不符合公平原则。一般说来,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要低得多。我国有关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如《民法通则》、《国家赔偿法》均未将死者的户口身份作为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标准。有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就已超出了解释的范围,是一种实质上的立法,与相关的上位法不一致。

评论三:用劳动力价格进行赔偿有失公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人身损害赔偿以户口为依据,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20年计算,这样一来,人身损害赔偿被界定为财产性质的可预计的收入损失赔偿,换句话说,实际上是对受害者劳动力价格的赔偿。应该说,按照劳动力价格差异获得不同赔偿是国际通用理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是参照了这一通用做法。问题在于,中国对于劳动力价格的定价体系一直就没有成形,按照一个基本上不存在的劳动力价格作为法律审判的基准,显失公平。有的人认为,死亡赔偿金采用城乡有别的标准,既不尊重生命的平等价值,也不劳动力的实际价值,而仅仅是在认定“身份价值”———因城市居民身份价值“高”,就该获得最高额度的赔偿;因农村居民身份价值“低”,便只能获得最廉价的赔偿,有失公正。

评论四:“同命不同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城乡不同户籍居民的人身赔偿标准,意味着法律对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不平等现实的承认,具有一定合理之处。一是这一解释能够“填补损失”或“填平损害”的作用,有人认为,法律对损害结果的赔偿是按照填补损失原则,一定要赔偿到没有损失,但是也不允许受害人从一次赔偿中获利。如果非要一刀切,那就有可能城里的人赔偿金少了,而农村的则获利了。二是以户籍身份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为标准,决定理赔数额,使司法过程相对容易操作。三是“平等不等于平均”,“同命不同价”并不等于不平等,相反,它却体现了经济价值的取向,符合社会市场经济规律。

2009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详解了中国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并就死亡赔偿中“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社会关注的“同命不同价”现象,首次明确作出“回应”。主要观点“倾向于原则适用统一赔偿标准”“人不分城乡、地不分东西”

他进一步指出,“统一标准不宜以城乡划界,也不宜以地区划界,而是人不分城乡、地不分东西的全国统一标准”;“个人差异,有时可以考虑,有时可不考虑,如交通肇事、矿山事故等发生人数较多伤亡时,可不考虑个人差异,采用一揽子赔偿方案”。

继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作为民法草案一编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进行了再次审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2009年还将继续审议侵权责任法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安排这次专题讲座,目的就是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更好地修改完善这部法律案。有关人士表示,侵权责任法的制定,可能为解决涉及死亡赔偿的侵权案件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法律思考

第一,参照其他相关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死亡赔偿金的标准,以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95年国家颁布了《国家赔偿法》,2006年年3月28日,我国颁布实施了《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前者规定凡需要国家赔偿的,不论死亡人的户籍如何、在何地区,均按照一个标准—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死亡赔偿金。后者规定将空难死亡赔偿金提高到40万元,死亡赔偿金一律按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30年为限。这两部法规无疑会对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司法解释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二,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保障人身损害事件中的弱势群体,使农村户口的人身损害受害人“有条件”地与城市居民“同命同价”。比如,可规定,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的,其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均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计算。也可以规定,对于已在城镇暂住一年以上,并有固定收入的民工阶层,其人身损害的死亡赔偿金应参照城镇居民的标准来计算。这些规定对于农村户口的遇难者来说,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保障弱者的法律精神。

第三,对现行生命救济制度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对生命受害的救济内容分解为物质补偿金、精神抚慰金、命价支付金三部分,其中物质补偿金就是生命受害给予亲属的物质损失的补偿,即现行的死亡赔偿费;精神抚慰金就是给予亲属因亲人死亡引起的精神损害的抚慰金;命价支付金并不是用金钱来赎买生命,而是一种救济,是对受害人生命现象消亡的补偿,它应该一律平等,不得因人而异,以体现同命同价。

第四,以基数与权数为标准进行人身损害赔偿。具体来说,就是用平均的劳动力价值作为基数,对每一个人进行赔偿。在这里,平均的劳动力价值就不能用现行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的纯收入计算,而是以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然后,再按照遇害人生前收入的多少做一个“权数”,使赔偿体现受害者收入的差别。

第五,设立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专项资金。这种专项资金可以通过社会力量募集,也可以通过国家财政的力量设立。其目的就是在一些特殊案例中解释难以解决的救助、赔偿问题,比如遇到情况复杂的交通事故,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同时可运用这笔交通事故应急救济专项资金对一些弱势群体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2009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思考”的演讲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

上一篇:辞旧迎新的活动下一篇:半命题作文:乐于助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