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法规的关系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和法规的关系(推荐8篇)

法律和法规的关系 篇1

1.从经营者主体资格看,两者存在不同。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主体,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而从事业务外包的单位的必须具有从事所包业务的相应资质。任何发包方都不会、也不应该将生产经营业务或服务发包给一个没有资质的机构,否则,业务外包合同一方就缺少主体资格,当然,这样的业务合同也应该是无效合同。

2.从业务合作的客体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劳务派遣的客体(合作标的)是被派遣劳动者,而业务外包的客体(合作标的)是相关业务即事务。前者指向的是人,后者指向的是事。

3.从业务合作协议(合同)的内容看,两者有明显不同。业务外包合同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而劳务派遣协议除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外,应当约定是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派遣管理费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等。如果假业务外包、真劳务派遣,合作协议的内容必然要有涉及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的条款,否则,劳务派遣单位将承担很大的风险。

4.从经营主体获得收益的计价标准看,劳务派遣以被派遣劳动者的人数和素质来计算劳务派遣的收益,业务外包则以业务承包者交付业务成果的质和量来计算业务外包收益或以经营管理的.效益获得收益。

5.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力的法定支配权看,在劳务派遣关系中,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由用工单位支配(指挥监督);在业务外包关系中,从事外包业务的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由业务承包方自行组织和指挥,即使是发包方出于对成果质量的考虑,会介入劳动过程,但只是出于监督的目的。如果“承包方”的员工与“发包方”的员工混岗实现劳动过程,生产过程由“发包方”管理,那“承包方”就不是在经营业务外包,而是经营劳务派遣了。

6.从法律的适用看,其性质有所不同。劳务派遣、业务外包都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虽然同属私法性质,但劳务派遣业务中,涉及被派遣劳动者利益的内容,还必须受到《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司法解释的规范和调整,部分规范存在公法的性质。比如,劳务派遣业务经营,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权益的保护有必要的公权力体现。然而,业务外包行为不直接涉及劳动者劳动报酬等劳动保障权益的内容,则不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范调整,由合作双方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进行意思自治,有的由相关业务的特别法规范。发生争议时,特别是涉及劳动者利益的劳动争议时,劳务派遣、业务外包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仲裁与法院受理时判断的要素之一。

7.从法律责任的承担上看,业务外包的发包方对合法的承包单位的劳动者不承担任何的劳动保障责任,没有劳动法律法规意义上的义务要履行,劳动者的报酬由承包方分配、支付与发包方没有关系。而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则要履行《劳动合同法》第62条规定的义务和其他相关责任,比如,要让所接受的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的员工同工同酬,要对所接受的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培训、指挥劳动、进行考核、计算劳动报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等。被派遣劳动者的报酬是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劳务派遣单位发放的,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劳动合同法》第60条)。

综上分析,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与业务外包以上内涵与外延的诸多不同,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甄别业务外包、真劳务派遣。

二、最低工资标准

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两种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一般包括奖金和一些补贴。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年调整一次。我省分别于、、、、、、、先后8次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及其适用区域。

三、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契约,是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载体。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个别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在我国,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框架,极大地推动了劳动合同制度的全面实施。206月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对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运行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目前,我国已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

四、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制度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欧洲产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工会的兴起,集体合同制度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集体合同制度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职工依法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自《劳动法》正式确立了集体合同制度以来,集体合同覆盖面不断扩大。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了《集体合同规定》,,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集体合同规定》进行了修订,并以部令颁布。为进一步从法律上对集体合同制度进行明确,《劳动合同法》专门用一节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特别规定。截至底,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当期有效集体合同70.3万份,覆盖职工9000万人。

劳动关系指的是什么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一是劳动者( 劳动力所有者) 能够在法律上享有独立的人格主体地位, 享有人身自由;二是按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得不向生产资料所有者让渡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才能获取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

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法律和法规的关系 篇2

人性与法律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二者间的相关性关系也越来越受学界关注[1,2,3,4,5,6,7]。安全人性是人的本性之一,安全法律法规作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间的互为影响关系理应也应是安全人性学与安全法学交叉学科领域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于人性与法律法规的相关性关系,国内外学界已开展较多研究,且研究成果已在人性塑造与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2,3,4,5,6,7]。由于人们对安全人性的关注较晚,因此,目前学界关于安全人性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文献[8,9,10],这些文献对安全人性学学科体系及其相关基础原理与理论等做了一些研究。但在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互为影响关系方面,目前学界还尚未对其开展专门研究,仅有文献[8,9]指出,有必要研究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基础,文献[10]指出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法律法规有共性)的设计应以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为依据。目前,安全人性塑造与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仍缺乏相关理论依据与支撑。

本文基于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以及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影响,并探讨安全人性塑造的安全法律法规对策,以及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依据,从而丰富和完善安全人性塑造与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理论依据。

1 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

1.1 安全人性的内涵

安全人性主要是指人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道德需求和智力需求等方面在安全中的体现[1]。即人的各种需求在涉及到安全的时候,人的本能反应。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是有利于安全的;而有的则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来的是消极的,不利于安全。故安全人性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鉴于此,并基于人性的“X-Y理论”假设,文献[10]提出安全人性的“X-Y理论”假设,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是对安全人性的消极看法,强调的是安全人性的弱点,突出了人对安全的不良认识、思想和行为等。反之,安全人性的“Y理论”则是对安全人性的积极看法,强调的是安全人性的优点,突出人为了个人和组织安全而主动、自控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与依据。文献[8]提出安全人性是由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安全价值取向、工作满意度、好胜心、惰性、疲劳与随意性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由文献[9]可知,安全人性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先天遗传性、后天可塑性、分维性以及复杂性。

1.2 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

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一国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调整社会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同安全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安全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各个主体和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安全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规则,是约束和引导安全人性的规范[2]。

世界各国的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功能是大致相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保安与促安功能、规范与强制功能、评价与指导功能及指引与教育功能[4,11,13,14]。如表1所示。

2 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

2.1 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

基于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功能与相关文献[11,12,14][11,12,14],论述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提醒与刺激功能、约束与说服功能、推动与导向功能、完善与突破功能,如表2所示。

2.2 作用模型的建立及构成要素解析

基于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以及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建立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作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F表示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规约力;G表示安全人性(主要是因消极安全人性引起的)的离心力;(1)、(2)、(3)表示三种不同的运动轨迹。

如果运用类比法和物理学中的有关引力与离心力理论,有鉴于此,建立规约力与离心力的物理表达式,分别如式(1)与式(2)所示。

规约力的物理表达式可表示为:

离心力的物理表达式可表示为:

式(1)与式(2)中:K=cosθ,θ表示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目标与安全人性间的偏离角,则K的取值范围应为(-1,1);Q表示安全法律法规的本身属性(如严格程度与适宜度等);q表示安全人性的本身属性(消极性与积极性,以及改变的难易程度等);R表示两者间的物理距离(物理距离是二者间匹配度的量度,匹配度越高,则物理距离就越小,反之则越大);m表示安全人性的消极性,消极性越强,则m的值就越大;w表示安全人性的抗性(主要与改变安全人性的难易程度有关,这又于人的个性、性格与个人认识能力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就单一个体而言,式(1)与式(2)的基本内涵如下:

式(1)表明,F与K、Q、q成正比,与R2成反比。具体而言,当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目标与安全人性的内在取向越趋于一致,K值越大,规约力就越大;一般而言,安全法律法规的严格程度与适宜度等越强,规约力就越大;群体安全人性的消极成分越少,且越易改变,则规约力就越大;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匹配度越高,则R值就越小,则规约力也就越大。

式(2)表明,G与m、R、w2成正比。具体而言,安全人性的消极性m越强,安全人性的离心力就越大;安全人性的抵抗性越强,则安全人性的离心力就越大;此外,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匹配度越弱,则R值就越大,则离心力也就越大。

2.3 作用模型的内涵解析

在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的实际互为作用关系中,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规约力与离心力存在三种关系,依次为:(1)规约力等于离心力,即F=G,安全人性表现按如图1中的(1)运动轨迹运动;(2)规约力大于离心力,即F>G,安全人性表现按如图1中的(2)运动轨迹运动;(3)规约力小于离心力,F<G,安全人性表现按如图1中的(3)运动轨迹运动。一般而言,安全法律法规的作用对象不是单一个体,而是一个群体。鉴于此,应以群体安全人性为例,论述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关系,具体解析如下:

1)规约力与离心力平衡(F=G):在安全法律法规与群体安全人性的实际互为作用关系中,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最基本预定目标应是达到安全法律法规与群体安全人性间的规约力与离心力的平衡状态,此时群体的整体安全人性表现处于良好状态,避免了因消极安全人性所导致的不良安全人性表现的出现,即群体安全人性表现按图1中的预计轨迹(1)正常运动,主要突出了安全法律法规对群体安全人性的规约作用。

2)规约力大于离心力(F>G):规约力大于离心力,安全法律法规对群体安全人性表现出高度约束与向导作用,这应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理想目标。此时安全法律法规不仅对群体安全人性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且具有极强的向导作用(即个体安全人性的积极成分趋于增多,且具有积极安全人性的人数也趋于增多),即群体安全人性表现按图1中的预计轨迹(2)发生向心运动。

3)规约力小于离心力(F<G):规约力小于离心力,安全法律法规对群体安全人性失去规约作用,即未达到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最基本预定目标,致使其目标失效。此时群体表现出不良的安全人性表现,背离预计轨迹(1),趋于轨迹(3)发生离心运动。因此,此种情况下安全法律法规在群体安全实际监管中的作用显得甚微。

3 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影响

3.1 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模型构建与解析

人性对法律法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制定的影响也是如此。基于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与相关文献[13,15],构建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如图2所示。

拱形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桥梁和基础部分,且拱形桥的优点在于简单大方,受力可以沿桥面弧线分散,稳定性较强。拱形桥的形状、位置、功用与安全法律法规、积极安全人性和消极安全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类似,故构建“拱桥形”模型用以说明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图2可知,由消极安全人性与积极安全人性分别构成“拱形桥”模型的两个桥墩,安全法律法规构成“拱形桥”模型的桥梁,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该模型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其主要包括两层内涵,具体解析如下:

1)桥墩含义:安全人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积极安全人性与消极安全人性,它们分别构成“拱形桥”模型的两个桥墩,表明积极安全人性与消极安全人性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安全法律法规正是基于积极安全人性与消极安全人性而产生并发挥效用的。这是因为:(1)因安全法律法规的最核心功能是规约人的消极安全人性,所以安全法律法规产生的背景应是人固有的消极安全人性,即规范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10]的那部分个体或群体的不安全认识与行为这一需要催生了安全法律法规。此外,正是因为人具有消极安全人性,这才赋予了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与存在的价值,即重要性与必要性。(2)人除了一些固有的消极安全人性外,还有诸多安全人性优点,安全保障就是主要得益于人的积极安全人性,因此,安全法律法规需体现对人的积极安全人性(即安全人性的“Y理论”假设[10]情况)的肯定、支持、倡导与保护(如人本能的安全需要,即安全健康权利),以引导积极安全人性效用的有效发挥,或促使消极安全人性向积极安全人性的转化。

2)桥梁含义:安全法律法规构成“拱形桥”模型的桥梁,即安全法律法规充当了积极安全人性和消极安全人性间的连接纽带角色,构成了整个“拱形桥”结构,表明安全法律法规实现了积极安全人性和消极安全人性间的平衡。简言之,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应保证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辩证统一性。

3.2 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

基于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建立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显而易见,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可视为是描述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或流程)的一种简便而完整的范式和方法。其具体内涵解释如下:

1)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中按照先后次序所涉及的I、II、III、IV、V 5个关键环节,即该模式把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分解成了安全人性分析、安全人性区分与筛选、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理论依据分析、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和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效果分析5个必要要素,完整阐述了整个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过程,同时也表明这5个要素对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安全人性区分与筛选需以安全人性学与人性学相关知识为指导;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理论依据分析需以安全人性学原理为核心基础,并应借鉴相关人性学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制定需以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通用原则为基准,并应借鉴基于人性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

2)该模式系统梳理与阐述了对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中所涉及的5个关键环节有直接、重要影响的一系列问题(即因子,如图3所示),设计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需注意这13个问题,即要着眼于思考并回答上述13个问题。换言之,这13个问题是设计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和提升安全法律法规有效性的重要突破点。

3)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过程与行为并非是一次性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过程。通过对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测量,并将测定结果反馈至其他各要素,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中的具体内容与手段等,并分析和排除影响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效果的安全人性方面的干扰因素,这是通过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来提升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程序。

3.3 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依据

综上所述,并基于文献[6,8,10],提炼并归纳6条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依据,即为安全人本原理、安全人性平衡原理、安全人性双轨原理、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捕捉安全人性弱点原理与追求安全生存优越原理,具体解释见表3。

4 结论

1)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提醒与刺激功能、约束与说服功能、推动与导向功能及完善与突破功能;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作用模型表明,安全法律法规是实现安全人性平衡的关键手段。

2)构建的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表明,表明安全人性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应保证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辩证统一性;构建的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表明,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中涉及5个关键环节,且每个环节涉及又一系列关键问题,它们是设计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和提升安全法律法规有效性的重要突破点;此外,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过程与行为是一个双向过程。

3)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应以安全人本原理、安全人性平衡原理、安全人性双轨原理、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捕捉安全人性弱点原理与追求安全生存优越原理等6条安全人性学原理为依据。

档案法律法规的概念和类型 篇3

社会公众要自觉遵守档案法律,档案工作人员要依法做好档案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这里所依据和遵守的“法”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档案法律规范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

概括来讲,这里的“法”指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档案事务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是哪一部或哪几部特定的法,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核心,由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若干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统一体。这些档案法律法规根据制发机关和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及档案规章四种类型。

(一)档案法律

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的,它的法律效力最高,高于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及档案规章。该类型主要包括1987年制定,1996年修订的唯一一部专门档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法律中有关档案事务方面的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抢夺、窃取国家所有档案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档案行政法规

它是由国务院依宪法、法律制定,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予以公布的,它的法律效力低于档案法律,高于地方性档案法规和档案规章。该类型主要包括专门的档案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其他行政法规中涉及档案事务的条款,如:《婚姻登记条例》第十五条: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建立婚姻登记档案,婚姻登记档案应当长期保管。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家档案管理部门规定。

(三)地方性档案法规

它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它的法律效力低于档案法律和档案行政法规,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档案规章。地方性档案法规的制定应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效力范围仅限于本行政区域内。自《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地方性档案法规。如:1997年制定,2001年修订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

(四)档案规章

包括国务院部门档案规章和地方政府档案规章。前者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后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并由省长或者自治区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法规 篇4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里所称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

3、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尚未登记的机动车,需要临时上道路行驶,应当取得临时通行牌证。

4、申请机动车登记,机动车所有人需要提交的证明或凭证是:身份证明和机动车来历证明;

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机动车进口凭证;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5、机动车在所有权发生转移时,用途抵押时,报废时需要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6、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道路行驶。

7、允许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的机构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8、驾驶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时,必须携带驾驶证、行驶证和强制保险标志。

9、驾驶人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前,应当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进行认真检查。

10、机动车驾驶人应当依法、安全和文明驾驶。

11、驾驶人在饮酒后,过度疲劳时,患有妨碍安全驾驶的疾病时不可以驾驶机动车。

12、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对累积记分达到规定分值的机动车驾驶人,扣留驾驶证,对

其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

法律和法规的关系 篇5

客体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订立合同时,当事人在合同内对价款没有作出明确约定。合同生效后,双方通过协商也未达成一致,则应按照__的市场价格履行。A.订立合同时订立地 B.订立合同时履行地 C.履行合同时订立地 D.履行合同时履行地

2、采用工料单价法编制标底时,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应按规定的__确定。A.费用定额 B.工程量 C.定额单价 D.总预算

3、土的含水率试验以()为室内标准方法,精度高、应用广。A.酒精燃烧法 B.比重法 C.烘干法

4、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对方__。

A.经催告后,可解除合同

B.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未承诺履行的,可解除合同 C.可解除合同

D.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可解除合同

5、后张法预应力钢筋张拉,对钢丝束的张拉,若是夹片式锚具,其程序是0一初应力→__→锚固。A.1.00бk B.1.03бk C.1.05бk D.1.06бk

6、审定工期延长是监理工程师在__方面的职责。A.工程质量监理 B.工程进度监理 C.工程费用监理 D.合同管理

7、进行经济后评价的公路建设项目至少要经过()年的通车经营实践。A:1 B:2~3 C:2 D:1~2

8、某路基工程,工程量清单估计工程量为1500万m3,土方单价为16元/m3,实际施工中,工程量超过估计工程量的10%,土方单价调整为15元/m3。结束时,实际完成土方工程量为1800万m3,则土方工程款为______。A.28500万元 B.28800万元 C.27000万元 D.28650万元

9、某建设单位拟向银行贷款,现有两家银行可供选择。甲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每半年计息一次,乙银行贷款年利率为5.4%,每月计息一次,则甲乙两家银行的实际利率关系:__。

A.甲银行实际利率大于乙银行实际利率 B.甲、乙银行实际利率相等

C.甲银行实际利率小于乙银行实际利率 D.甲、乙银行实际利率不具可比性

10、公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中,()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指标。A:财务效益费用比 B:财务净现值

C:财务内部收益率 D:财务投资回收期

11、FIDIC合同条件下,当业主与承包商发生合同争议时,首先__。A.由工程师对争议事项作出决定 B.双方友好协商 C.申请仲裁 D.提起诉讼

12、世行贷款公路项目的工作程序中,项目准备阶段的可行性研究要求投资估算与初步设计概算之差,应控制在__以内。A.±5% B.±10% C.±15% D.±20%

13、施工项目部对施工项目控制的任务主要是施工阶段的__控制。A.投资 B.进度 C.质量 D.安全 E.成本

14、基本建设项目按其建设性质分为__。A.新建项目 B.扩建项目

C.固定资产改建项目 D.重建项目 E.续建项目

15、桥梁设计和施工中,要进行稳定性验算,当验算模板及支架在风荷载等作用下的抗倾倒稳定时,验算倾覆的稳定系数不得小于()。A.1.5 B.2.0 C.1.3 D.2.5

16、对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或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特殊大型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部分工程,必要时可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增加一个()。A:方案设计 B:专题设计 C:技术设计 D:课题设计

17、下列属于地下排水设施的有__。A.盲沟 B.渗沟 C.截水沟 D.渗井

18、招标代理行为属于__。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指定代理 D.表见代理

19、在监理合同履行中,出现__情况,委托人有权追究监理人的违约赔偿责任。A.工程总投资超过预期金额 B.因承包人原因导致工期延长

C.监理工程师没有进行合同内规定的检查而出现质量事故 D.监理工程师指示承包人进行额外检查所造成的费用增加 20、分部分项工程直接工程费主要包括__。A.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

B.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现场管理费、其他直接费 C.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现场管理费、间接费

D.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现场管理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

21、凡经国家建设管理部门或授权机关颁发的定额,不能私自修改和滥用,这体现了定额的__特点。A.科学性 B.法令性 C.群众性 D.稳定性

22、定额按所反映的实物消耗内容可分为__。A.材料消耗定额 B.劳动消耗定额 C.机械消耗定额 D.材料周转定额 E.材料损耗定额

23、对业主与承包人有约束力的合同包括__等文件。A.施工合同条件 B.施工合同协议书 C.施工监理合同

D.业主上级主管部门的书面指示 E.业主与承包人达成的补充协议

24、沉井下沉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偏位和垂直下沉,至少每下沉__检查一次。并做好观测记录,发现偏位或倾斜及时纠正。A.1.5m B.0.5m C.1.0m D.1.2m

25、FIDIC施工合同条件规定,给予承包人延长工期的权利,可以由下列原因引起__。

A.获得施工场地占有权的延误 B.因承包人责任引起的暂时停工 C.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

D.业主提前占用导致施工延误

26、不能进入清标工作组成员的是__。A.本地交通主管部门人员 B.本地其他行政监督部门人员

C.与投标人法定代表人有近亲属关系人员 D.由招标人选派的人员

E.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

27、某合同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合同双方当事人未能达成补充协议且也无法按交易习惯确定,则应当__。A.宣告合同无效

B.由享有权利的一方负担 C.由双方分担

D.由履行义务的一方负担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抗辩权”是指,一方有违约行为时对方有权__。A.撤回合同 B.撤销合同 C.解除合同

D.中止履行义务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某常规现金流量模型的投资方案,如果投资方案的BCR>1,则有__。A.NPV>0 B.NPV<0 C.IRR>0 D.IRR<i0 E.IRR>i0

2、桥涵施工中,当遇有__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高处露天作业、缆索吊装及大型构件起重吊装等作业。A.六级 B.八级 C.十级 D.十二级

3、建筑安装工程费中,间接费的计算公式是__。A.间接费=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率 B.间接费=定额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率

C.间接费=(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率 D.间接费=(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率

4、下面哪种类型立交属于完全互通立交__。A.环形立交 B.菱形立交

C.部分苜蓿叶立交 D.喇叭形立交

5、投标单位__,招标单位可视其为严重违约行为而没收其投标保证金。A.通过资格预审后不投标 B.不参加开标会议 C.中标后拒绝签订合同 D.开标后要求撤回投标书 E.不参加现场考察

6、我国财务制度规定,下列项目中,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有__。A.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B.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 C.未使用的房屋

D.季节性使用的固定资产 E.不需要的机器设备

7、合同标的是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包括__。A.建筑物 B.工资表 C.劳务行为 D.建设资金 E.工程量构筑物

8、《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规定的“工期”,是指本合同工程或某单项工程从投标书附录中规定的开工期的最后一天算起至__止。A.交工证书上写明的交工日期 B.签发最后支付证书之日 C.承包人提交最后结账单之日 D.签发缺陷责任终止证书之日

9、桥梁竣工后应进行竣工测量,测量项目是__。A.测定桥梁中线,丈量跨径 B.量墩、台(或塔、锚)各部尺寸 C.检查桥面高程 D.上下游调治构造物的各部尺寸 E.桥面硬度

10、构成合同文件的有__。①中标通知书;②投标书;③图纸;④材料设备采购单;⑤施工日志和记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⑤

11、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始终处于主要负责者地位的是__。A.项目法人 B.监理单位 C.承包人

D.政府建设主管部门

12、承包人的违约,业主可以终止合同的情形包括__。A.承包人已强制性破产

B.承包人已违反合同关于禁止转包的规定

C.承包人未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报经业主批准自行分包工程 D.在保修期内,未能履行合同义务 E.承包人施工质量不合格

13、下列关于工程变更的说法,正确的有__。A.工程变更总是由承包商提出的

B.监理工程师的变更指令应以书面形式发出

C.发生工程变更,若合同中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据此计算结算价款 D.监理工程师审批设计变更时应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协商 E.工程变更总是由监理工程师提出的

14、依据不同投资来源或工程类别,利润应实施__。A.法定利润率 B.社会平均利润率 C.差别利润率 D.行业利润率

15、国内路面设计方法中,作为标准轴载的荷载是__。在设计时,对其他各级轴载的作用次数均按规定换算为该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A.双轮组单轴100kN B.单轮组单轴100kN C.双轮组单轴50kN D.单轮组单轴50kN

16、FIDIC条款中,允许承包人索赔的“费用”__。①是指承包人的直接损失和由此引起的施工成本的增加;②不包括利润与上级企业管理费;③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利润和上级企业管理费;④费用就是价格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7、预应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主要验收项目有__。A.外观 B.硬度

C.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D.单位强度重量 E.饱和度

18、总价合同必须满足的条件有__。A.设计图纸和说明书详细全面 B.工程量不大 C.工程风险不大

D.在合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给承包人以各种方便 E.以上均错误

19、质监站的岗位设置有__。A.监理工程师 B.监督工程师 C.监督员

D.专业监督工程师 E.监理员

20、__不属于材料预算价格的组成内容。A.运输保险费 B.包装费 C.采保费

D.运输损耗费

21、主动控制措施包括__。A.下达停工整改令

B.制订目标控制的有关计划 C.制订防止目标偏离的备用方案 D.建立目标控制组织 E.目标控制风险分析

22、某新建项目,建设期为2年,共向银行贷款1 200万元,贷款时间为:第一年500万元,第二年为700万元。年利率为10%,则建设期各年利息分别为__。A.25万元、35万元 B.25万元、87.5万元 C.25万元、83.5万元 D.25万元、90万元

23、荷载疲劳应力的计算是指标准轴载户。在__产生的疲劳应力。A.临界荷位处 B.临界荷位外 C.标准荷位处 D.临界荷位边

24、属于下列__情况,即为无效经济合同,是国家法律不承认其效力的合同。A.没有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B.主体不合格

C.没有经工商局鉴证 D.内容不合法 E.没有经公证处公证无效代理

25、根据建设工程监理程序,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第一步是__。A.完善项目监理组织 B.组织制定监理方案 C.组织制定监理计划 D.主持制定监理细则

26、不能进入清标工作组成员的是__。A.本地交通主管部门人员 B.本地其他行政监督部门人员

C.与投标人法定代表人有近亲属关系人员 D.由招标人选派的人员

E.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

27、某合同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合同双方当事人未能达成补充协议且也无法按交易习惯确定,则应当__。A.宣告合同无效

B.由享有权利的一方负担 C.由双方分担

D.由履行义务的一方负担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抗辩权”是指,一方有违约行为时对方有权__。A.撤回合同 B.撤销合同 C.解除合同

法律和法规的关系 篇6

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现组织开展2013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工作。请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小组由部门负责人、环境管理人员等组成,对本部门201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环境类)中所列法律法规进行合规性评价,形成《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见附件)。评价记录中“执行情况/管理现状”一栏要做具体描述,“评价结论”一栏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对评价不符合的要制定措施进行整改。《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由评价小组成员签字后各部门留存。电子版于2014年3月31日前发至技术装备处李洪军邮箱。

2014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已结束,形成了全厂《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见附件),请各部门依据以上两个清单编辑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由本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留存。该项工作3月24日前完成。

法律和法规的关系 篇7

近年来, 赞比亚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矿业经济的发展, 从而通过矿业经济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赞比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矿业政策。这些矿业政策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采矿业的全面依托逐渐转向出口一些增值价值较高的矿业产品。近年来, 赞比亚政府制定以及实施了一系类支持矿业投资的财政激励政策, 该项政策显示赞比亚的矿区使用费以及公司税均低于世界其他国家。

与赞比亚政府实施的矿业政策相比, 我国政府实施的矿业政策则有着很大的不同。自从我国实施“拨改贷”之后, 我国的有色矿山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以及利息负担加重的情况, 从事矿山经营的企业出现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自从1994 年开始, 我国的矿山企业的生产费用出现明显增加的局面, 并且从1994 年的4 月1 日开始, 从事矿山经营的矿山企业需要缴纳资源补偿费, 资源补偿费也可以被称为计征资源税。这些重复征收的税赋严重阻碍了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和赞比亚矿业相关法律法规对比

( 一) 矿业权定义的不同

从矿业权的概念来看, 由于其自身性质的复杂性, 当前的国内外学者官员矿业权的定义还尚未达成共识。我国将矿业权主要分为探矿权以及采矿权。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 探矿权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取得了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颁布的矿区勘察许可证的企业组织, 在矿区进行勘察以及开发矿产的权利。同时, 采矿权也是基于取得了相关的许可之后, 在我国相关部门许可的范围内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开采的权利。

2008 年, 赞比亚政府颁布了《矿山与矿产发展法》, 该项法案规定了赞比亚的采矿权是指在赞比亚的相关人员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赞比亚的矿山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勘探的权利, 从赞比亚政府颁布的《矿业法》可以看出, 在赞比亚这个国家, 政府主要采取的是许可证允许制度来构成赞比亚的矿业开采制度, 开采主体必须要在获取许可证的前提下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 二) 矿业权主体的不同

从赞比亚颁布的《矿山与矿产发展法》中的第7 条规定可以看出, 符合以下条件的个人或者法人团体不具备赞比亚矿业权主体资格。个人: 年龄在18 周岁以下的、依据赞比亚的法律判决个破产, 或者与债权人之间存在债务协议的破产个人, 并且违反了赞比亚的法律或者其他国家法律的个人, 这些个人都没有赞比亚矿业权的主体人资格。法人团体: 在赞比亚没有设立办事处、丧失了公司董事或者股东资格的、违反了赞比亚《公司法》规定。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在赞比亚政府的《矿业法》对于矿业权主体的范围规定比较广泛, 这也是与我国实施的《矿产资源法》中规定的矿业权主体的主要不同之处。

( 三) 矿业权取得的不同

从赞比亚颁布的《矿山与矿产发展法》来看, 可以通过矿业招标以及行政申请和行政审批的方式来取得赞比亚的矿业权证。虽然我国一些地方也采取了招标竞拍的方式来将我国的矿业行业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中, 但是与赞比亚不同, 我国通过招标竞拍的方式来获得矿业开采权的过程中, 参与招标竞拍的人有着十分严格的资格限制, 这种资质的审查需要通过我国相关行政机关来决定。与赞比亚通过市场价格竞争的招标竞拍方式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 四) 矿业权有效期和转让的不同

从赞比亚的《矿产与矿产安全法》规定中可以看出, 赞比亚大型勘探许可证的有效期为2 年, 需要延长勘察时间的可以续期1 - 2 年, 但是时间最长不得超过7 年。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登记管理办法》中的第7 条规定, 我国大型矿山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30 年, 同时中型规模的矿山开发有效期最长为20 年, 小型规模的矿产开发有效期为10 年。虽然我国和赞比亚在矿山开采有效期上均进行了规定, 但是规定期限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矿产权的转让来看, 赞比亚的法律规定, 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大小的矿山所有者在转让自己的控股权利中, 需要及时的同时赞比亚国家地质调查局部长, 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通知, 即30 天以内。在经过矿业发展部长认定符合条件之后方可转让。从我国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中可以看出, 我国矿业权的转让可以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招标和拍卖、协议转让、合资经营、联合经营以及兼并经营。

三、结论与建议

从本文对我国和赞比亚矿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比来看, 我国和赞比亚关于矿业权以及矿业转让等方面的规定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总体上来看, 赞比亚这个国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上, 主要强调的是促进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开采发展, 同时赞比亚政府还强调对环境的保护, 并且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促进赞比亚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以在基于我国本土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 积极借鉴赞比亚政府的相关规定, 不断完善我国的矿业法律法规, 促进我国矿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康纪田.矿业法轮[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143.

[2]宋国民.非洲矿业投资环境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7) .

法律和法规的关系 篇8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

古往今来,以怎样的方式治国理政,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法治是 “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它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的心理行为等相适应。建国6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6年来,我们党在总结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指引下,将法治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和安全阀,领导人民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成功开辟了一条既遵循法治普遍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四中全会在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共同成为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重器。

一、国家法律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器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律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国家法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反复适用性、国家强制性等特点,在规范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权力与责任,定分止争、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调整相对成熟、相对稳定的重大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领导作用。党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是对党自身提出的要求。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提供活动依据,同时党也要保证法律的实施。在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由党员担任,从这个角度看,管党就是治吏、治权,要用法律管好官员,使其依法用权,受法律监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底线。为此首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为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推动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要求我们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形成一个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既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形成合力,把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又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体建设,使一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这些大政方针政策都只能由执政党来领导,才能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党内法规是党管党治党的重器

(一)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二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是对执政党自身提出的要求,而从严治党很重要的是怎么规范执政党的权力,两者的目标相吻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我们党依法执政、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十八届四中全首次提出了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如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这是防止行政乱作为的必要措施;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这是将权力关进法治笼子的必要措施;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是提高党员、干部遵守宪法和法律,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必要措施等。这是党践行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规管党治党相衔接,实现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法治化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和重大实践。

(二)全面从严治党既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管党治党,也要运用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党内法规,调整党内关系、规范党内生活,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行为规范。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党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党内纪律处分条例等,都是贯彻执行党章的具体体现。党规党纪的要求严于国家法律对普通公民的要求,在党内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纪律是党的生命线,纪律建设就是治本之策。依纪治党,这是法治理念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体现。“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是党章对党的组织和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

(三)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使管党治党建设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党纪国法”相提并论,缘于两者的主旨同归,立意同向。目前在8600多万名党员、4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中,一些党组织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观念和能力不强,有法不依、以权压法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党员干部以言代法、违法乱纪、徇私枉法问题突出等,群众深恶痛绝。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发布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等一系列党规党纪。如在反腐败领域,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禁区”,生动诠释了“党内决不允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甚至凌驾于党章和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 截止今年1月下旬,全国已有77名副部级以上官员和军级以上军官被查处,遵循的正是“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的法治逻辑。天下之势,常系民心。一项调查显示,91.5%的领导干部、87.8%的普通干部、84.8%的企业人员、75.8%的城乡居民对反腐败抱有信心。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1.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这是党中央回应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的真切例证,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信心,中国社会迎来清气上扬、浊气下降的发展新境界。

上一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下一篇:含有近义词的成语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