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与法律的区别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规与法律的区别(推荐8篇)

法规与法律的区别 篇1

一、法律 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2000年3月1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则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还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是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的,其解释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法规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是2001年11月16日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是1997年10月16日由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的。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解释权即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三、规章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国务院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

规章由本部门首长或者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是国家档案局制定并于2006年12月18日以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发布的。《浙江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是2007年1月22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政府令第229号公布的。规章的解释权属于规章制定机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四、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外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法规与法律的区别 篇2

1当前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现状

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对物流领域的发展和整体调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缓解了物流领域发展的“法律真空”状态,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1.1主体立法方面

我国的物流主体立法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物流行业组织和协会的立法规范,另一个是各种物流业经营主体的立法规范。前者主要是在行业自律和保证市场正常秩序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后者主要是物流经营者主体资格认定、并更、灭失的立法规范。在法律意义上,国家还未制定关于物流主体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当前使用的物流法律规范都散见于部门规章制度中,法律执行效率较低。

1.2行为立法方面

物流行为立法调整的是物流业经营主体之间从事物流活动的立法规范,在法律意义上属于民事行为法的性质[1]。当前颁布的民事行为法规当中,对物流活动的表述本质上就是合同行为,但是 《合同法》 中合同行为注重的是交易的结果,物流合同注重的是服务过程,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在立法角度上加以区别,有必要对这种特殊的合同形式重新进行规范。

1.3物流经济调控立法方面

在调控方面,物流经济调控主要由宏观调控和微观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构成。大部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法律规范同样适用于物流经济的宏观调控,如 《预算法》、 《金融法》、 《价格法及投资法》、 《外汇管理办法》 等,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也有其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如 《航空法》、 《邮政法》 等。物流微观市场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在对物流市场进行微观调控管理时发生的物流经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而言,市场微观法律制度包括 《反垄断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补贴法》、 《产品质量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等。 这些市场微观法律制度同样也适用于物流经济微观调控。

1.4争议救济立法方面

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物流活动的不断延伸以及物流参与者的不断增多,各种物流权益纠纷也随着增多。在国内程序立法领域,解决物流纠纷的途径还是主要以诉讼和仲裁两种方式为主,依据相关法律作出的判决书和裁定书等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效力。 《民事诉讼法》 和 《仲裁法》 是解决物流纠纷适用的最主要程序法律依据。

2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2.1物流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物流业执行的法律法规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延续下来的,这些法律规范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 对推动当时的物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基本上能维持当时物流业的经济秩序。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物流法律规范难以满足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更难以满足中国物流业国际化的发展需要,需要补充、修订和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物流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

由于物流活动的环节众多,这种特点使得调整物流的法律规范散见于体现为代表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利益制定和颁布的部门法中,形成了多头而分散的局面。同时由于协调不到位,有时候会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法律法规“打架”的现象,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属于立法资源浪费,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规范。

2.3对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缺乏统一法律规范

从物流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物流准入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保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例如在德国,对物流业的审批制度是非常严格,物流公司的注册要有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双重审核制度,对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而我国对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 现有的 《民商法》 和 《工商注册法》 也仅对运输代理企业成立作了若干规定和详细要求。而我国多数的物流企业都是从运输公司和仓储企业转型升级而来,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 完善物流企业市场准入问题、资质问题的立法更是当务之急。

2.4我国物流立法无法适应入世的需要

当前,国内物流行业执行的物流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是某一领域的法律关系,而现代物流业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电子商务等[2]。运用这些法律规范来调整物流关系时,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对法律的一体化要求,物流立法的滞后、缺乏前瞻性的这种特点,导致的结果就是物流新业务、新问题无法可依和无法可行,进一步会导致物流市场的混乱局面,不利于物流市场健康和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物流政策的出台,往往都是出现问题后才会进行法律规范的调研和退出,这与高速发展时期的新型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完全不相适应。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国际化、商务现代化的现代物流供应情景下,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更加需要对我国现行物流法律规范进行深入的修改和补充,以适应物流高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国内物流走出国门,成为大型跨国物流企业提供机制保证。

3构建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几点建议

3.1更新完善物流立法,有针对性的制定物流法律法规

面对我国相对滞后的物流法律法规,必须尽快更新完善,制定符合国内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和法律规范[3]。 国内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物流业发展也不平衡,加上物流业起步较晚,在这种情况下,不通过调查而制定出来的相关物流法律法规和实际脱节,达不到制定之初的预想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和国内立法机构要根据国内物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流法律法规。

3.2建立一个协调的物流管理机构,制定出统一的物流法律规范

从以往经验来看,物流业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我国应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物流管理执法部门,统筹物流活动的整个环节。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德国的管理模式,德国采取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对物流业进行管理,统一管理物流部门的政府机关是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部 (BMVBS),德国联邦物流采购协会 (BME),德国物流联盟 (BVL) 以及德国运输物流协会 (DSLV) 等协会部门具体负责行业管理,同时这些协会也负责物流法律法规的制定,这样制定出的物流法律法规就比较适应物流业的发展。

3.3完善现代综合物流准入法律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在国内,关于物流产业政策有 《关于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物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关于开展试点设立外商物流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等,还没有上升为法律规范。而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等综合物流服务发展迅速,从单一的提供运输、仓储服务转向更广泛、全面的综合物流服务,而现实国内关于第三方物流等综合物流服务的准入制度立法还处于空白阶段,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所以应尽快加强第三方物流的立法,明确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责任,界定其服务范围,规范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本、技术设备要求及服务人员要求等,禁止一些低利润、低技术的企业进入物流行业,破坏市场信用,明确市场准入的基本原则。

3.4制定与国际化发展接轨的物流法律法规

体育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篇3

【关键词】体育规则 法律规则 体育行业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22-01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逐渐由物质需求转向为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体育消费作为健身娱乐的一部分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了体育制度及规则的转变。目前我国的体育制度变迁的方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向政府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类型转变。主要是政府通过政策和法令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从而主导着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强制性地推动改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进行,体育供给侧改革也被提上日程,有以前纯粹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因此,形成了现实体育行业管理中的法律、政策与行业规范交织在一起,矛盾、冲突、竞争充斥在其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考察法律、政策与行业规范的冲突和竞争,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可以借用,就是法律多元主义。法律多元理论隐含的预意是国家制定法是法,其它的则是规范,如道德、政策以及行业习惯等也是法,而是立足于把维系体育行业有序模式的要素通称为规则”。规则是指在形成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为全体成员所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一般分为两种:技术性规则和社会性规则。社会性规则自接涉及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感情、良知和道德评价;而体育最讲规则的本原意义则是从技术性规则角度出发,技术性规则作为判断体育行为与技术正确与否的尺度,价值是中性的。

2.体育的规则

2.1行业规则

体育行业规则具有自律性、规范性、约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少职业化的运动项目与市场经济相接轨,不断丰富完善行业规则。所以有些学者在研究足球法治问题时认为,足协制定的规章制度是最完善的:足球联赛具有一整套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具备的最完整的规则系统,除了法律法规,有各种各样的类似、效力不亚于法律法规的职业足球规则、竞赛规则、申诉规则、仲裁规则等,既有国内足球协会制定的规则,又有国际足联的规则。由于行业规则最贴近体育行业的实际,因此,长期地、自接地、具体地调整着体育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2.2潜规则

潜规则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又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正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从表现形式上看,潜规则是一种隐性的、看不见的规则;从形成机制上看,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则,是一种私下认可的规则;从内容上看,潜规则是一种背离正式规则的规则,它是不太合法的,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

2.3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指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命令、允许和禁止的一种规范。法律规则的上位概念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中国法学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一般不作区分,可以通用,在中国法学中,法律规范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是广义的法律规范,指称法律,它包括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技术性规定和法律规范四个要素。一是狭义上的法律规范,指称法律上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因此它排除了非规范性法律要素。

3.体育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体育规则的适用范围较小,仅限于体育相关领域,能够发挥其最大化的规则效益。

从规则存在的意义来看。无论是体育规则和法律规则,都蕴含着一种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法律规则的价值理念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种,具体表现为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平等适用等内容。体育规则的价值理念在于保障团结、公平、公正的体育道德精神。“物竞天择”,竞争既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动力之一。当体育运动上升为一种竞赛时,就需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参赛者,让参赛者尽可能发挥自身的天赋、意志力、勇气以及刻苦训练的提高等,也要尽量降低其他客观因素。因此,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而公平的竞争来源于统一、公开的体育规则,只有通过统一、公开的规则,通过对参赛者行为的肯定、限定和否定,体育规则实现对赛场秩序的控制,最终实现公正的比赛,这样的比赛结果才能被世人所认可。

如体育规则对兴奋剂的抵制,使用兴奋剂对于运动员而言就是一种欺骗行为,通过使用兴奋剂取得的成绩,违反了同一竞争的比赛秩序,玷污了诚实、公平的体育道德精神。

体育规则与法律规则又有很多相联系之处,互相依存共同维护体育秩序。违反体育规则不一定违反法律,违反法律的事也不一定跟违反体育规则有什么联系,但是他们都是在维护不同领域的合理秩序,只是范围大小、效果等不同,但是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支持。

4.总结

规则的生命在于实施。无论是体育规则还是法律规则,都必须在各自的领域内得到贯彻运行,才具有意义。体育规则的参与者是场上拼搏的参赛选手和教练,对规则的判断权则掌握在比赛裁判的手中。法律规则在司法领域中运行也需要有法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需要有居中掌握司法裁判权的法官。

无论是体育规则还是法律规则,其背后都代表着对某种秩序观念的确认。规则的创立、修正和废止,往往出于现实生活对某种社会关系需求。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离不开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法律规则对某种社会关系的关注而创立,而随着社会变迁,法律关注的重点也会随之改变,就需要法律规则作出相应的修正,直至废止。

因此,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树立一个良好的秩序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领略精彩体育赛事的同时,通过对体育规则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竞技体育运动的精神。同理,熟悉我们的法律规则,理解法律规则背后制定的社会因素和现实背景,尊重法律的权威,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构建一个美好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篇4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客观上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①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它本质上是行为人设立法律关系意图的外在表示;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②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具有设权性的特点;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而直接发生法律后果。③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并不在于事实构成,而在于意思表示;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能发生法律后果。④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事实行为的构成则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准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表意行为中除民事法律行为以为的其他行为。联系: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都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且只有做出表示才具有法律后果。

区别: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的效果是由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则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

准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①意思通知。是指以一定的意愿为表示内容的行为。如承认的催告和拒绝、义务履行的要求和拒绝、要约的拒绝等。

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清单1 篇5

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清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5、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的若干规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8、国务院职工工作时间规定

9、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

10、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

11、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

12、突发事件应对法

13、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14、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6、关于加强电梯安全管理规定

17、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18、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

19、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20、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

21、粉尘危害分级监察规定

22、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

23、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24、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25、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33、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34、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规定

3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36、危险品登记管理办法

37、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38、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39、关于在非必要场所禁止再配置哈龙灭火器的通知 40、全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管理制度

41、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42、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43、FZ/T 73008—2002《针织T恤衫》

44、工业企业厂界噪音标准GB12348—90

4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4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47、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9、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50、GB10436-89《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51、GB10437-89《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

52、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

53、GB10435-89《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

54、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

55、GB/T14440-93《低温作业分级》、56、GB935-89《高温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

煤矿生产方针与法律法规 篇6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的意义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安全生产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安全生产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生产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安全生产作出批示,不仅把安全生产看作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实现安全生产对确保职工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企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安全生产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和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自古以来,人类为了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财富,就必须与自然界作斗争,在斗争过程中人类有得也有失。人类劳动的结果是从自然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自然界也给人类以报复,各种事故的发生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产劳动的顺利进行。在人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人类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长了抵御和控制灾害的能力。现实告诫人们:“人类在自然实践的同时,不要疏忽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否则,人类在第

确指出:加强劳动保护工作,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一项基本原则。

1983年,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报告》的通知中,严肃指出:我们绝不能用无谓的牺牲为代价来换取“成果”……对于不关心工人疾苦、劳动安全、卫生,玩忽职守的官僚主义者要查明情况,绳之以法。如果谁宽容这种恶劣行为,就是对党和人民渎职犯罪。

此外,我国还先后颁布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例及规定20多种,重新修订了《煤矿安全规程》,有关安全生产的通知与中央领导讲话不断发布,都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对广大劳动者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党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血肉相连。一个个文件的发布谆谆告诫各级领导,要关心劳动者的疾苦、要求和安全。对安全生产持什么态度,是衡量和检验一个领导者是否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试金石。

二、安全生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社会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共同构成的。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要有良好的装备并靠技术进步振兴企业之外,还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人是生产中能动的决定因素。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是保持生产力的需要,也是保证生产最基本条件的需要。当然,保护生产力其他的组成要素,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如果劳动者没有安全感,就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

放过”的宣传教育,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同抓共管、人人有责,不安全不生产、先安全后生产的局面。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生产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企业应充分发挥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五大功能的作用,搞好安全生产。从业人员要从自我做起,遵章守纪,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坚决不违章、不蛮干、干标准话,做标准人。

第二部分: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经过长期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与经验总结,我国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国家曾多次在管理、技术、规章制度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1996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工和国煤炭法》(以下简称《煤炭法》)明确规定:煤矿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2002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也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并提出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对于指导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原理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一切不良条件和行为。“预防为主”要求对矿井自然灾害因素和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要事先辨识、分析和评价,从管理角度研究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事故,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予以实施,达到防止灾变、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在新时期,预防为主的方针又有了新的内涵,即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具体地说,就是促进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互动,为预防安全事故打造良好的“习惯的力量”;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三同时”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等,依靠法制的力量促进安全事故防范;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把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提升安全生产投入水平,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

“综合治理”是指适应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自学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正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实施综合治理,是由我国安全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的。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从文化、法制、科技、责任、投入入手,好的安全作业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科技素质,才能使高技术装备发挥作用,才能进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进行。所以,管理、技术装备和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三大支柱。

三、煤炭企业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主要措施

煤炭企业必须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搞好煤矿安全生产。

1、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

⑴下大力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向管理要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煤矿安全法规,严格工程质量、设备质量、工作质量,切实抓好各项基础工作,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时间、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⑵加强技术改造,推行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完善安全设施,实行科学管理。

⑶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建立参加培训的激励机制,同时制定相应的强制性培训措施。

2、做到“二个必须”

⑴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安全第一”的10条标准。⑵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多年来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规定和指令。

4、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 要真正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做到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要坚持严字当头、预防为主、质量为本的原则,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发现事故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5、严格执行三大规程

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及作业规程(以下简称煤矿三大规程)等的规定,遵章守纪,坚守岗位。

6、努力学习

法规与法律的区别 篇7

1 大奖赛活动原因

1.1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

近年来法律课程的重要性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论证,但是我国部分院校依然存在对法律教育不够重视、课时设置不足等现象[1],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纠纷屡见不鲜[2]。我院相关负责人向全院护理人员发调查问卷341份,了解护理人员对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全院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欠缺,不同毕业年限的护士掌握法律知识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层次的护士掌握法律知识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以后,临床护士在执业的过程中如何按照这部新法的规定,用细化的立法精神来要求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是护士阵线密切关注的问题[3]。

1.2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易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交流、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也最容易发生差错。据美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医疗差错事故中医生占38%,药师占11%,护士占38%,在其他人员造成的3%~5%的医疗差错中有2%来源于护士。这就表明护士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高于医生和其他人员。美国医学院1999年11月的报道中称,每年有44 000~98 000例患者由于护士差错造成死亡[4],可见医疗纠纷与护理差错事故有密切联系。

1.3 大多数护士忽视和缺乏法律知识

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责任的工作任务,以人的生命为代价[5]。护理安全属医疗安全范畴,护理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护理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6]。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护士觉得自己是守法公民,触犯法律的事与自己无关,法律观念淡薄。不知道自己的每一项操作、每书写一次记录、甚至与患者交流的每一句话都在受到法律的约束。根据我国法律,患者就医时享有下列权利: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医疗保障权、获陪权、受尊敬权、隐私权、平等就医权等其他权力。由于大多数护士忽视和缺乏法律知识,往往侵犯了患者的权利自己并不知道。护士要经常性地、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以增强法制观念,掌握遵照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用法律规范言行[7]。

1.4 护士的证据意识差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对案件起证明作用的文件或其他书面材料[8]。从病历的定义不难看出,病历材料是以文字、图形、数据等内容来证明某种医疗行为事实的依据,属于证据法中规定的书证范畴。护理病历是一份完整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举证的重要资料[9]。护理记录是对患者病情变化及诊治过程的真实记录,但护理记录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使病历的证据效力大打折扣:(1)病历书写欠规范;(2)记录不及时;(3)记录不全或错误;(4)署名不实;(5)患者或家属签字不规范等。而提高护士的护理记录书写水平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增强法律意识、证据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护士的法律意识急待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必须掌握,医院的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和方法对护士进行法律法规的培养和教育。为了给护理人员增加学习法律法规的空间,让他们带着动力和兴趣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常识、学习护理常规,我院启动了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大奖赛活动。现将此活动的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2 活动过程及方法

2.1 成立大奖赛组织机构

本活动组成了以护理副院长为组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宣传科科长为副组长,各科护士长为成员的活动组委会。负责活动的宣传、组织、协调及实施。推荐出六名有责任心、无私心、有能力又认真、文笔好又严谨的护士长组成命题组,负责每轮考试的出题、监考及判卷工作,聘请学院护理系主任负责试卷的审核工作,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性。由三名组织、策划能力强的护士长和宣传科两人组成策划组,负责第三轮决赛现场策划、场景布置、参赛人员培训、外界联络等工作。为保证活动高质量完成,我院聘请了赤峰学院音乐系老师对现场比赛灯光、布景进行策划,聘请了赤峰电视台娱乐节目主持人作为这次比赛活动的主持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作为现场评委,保证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顺利进行。

2.2 制订大奖赛活动方案及实施

为保证大奖赛分步实施,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要普遍性又有突出性,我院在2011年年初就制订了大奖赛活动方案。(1)1~2月份为成立组织、宣传阶段,制订活动细则,划定比赛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将最常用的卫生法律法规、医院核心制订、护理常规编辑成小册子,下发每人一册,作为大奖赛命题基础。(2)3~5月份为比赛第一阶段:各科护理人员自愿报名,每科报名人数不得少于6人,多者不限,5月末实行闭卷笔答形式考试即第一轮考试,命题组判卷后公示每一个参赛人员的考试成绩,从中选出每个科室前3名为一个小组,代表本科室准备参加下一轮比赛。这一轮比赛叫横向比赛,也就是本科室人员之间的比赛,个人成绩作为选拔标准。(3)6~8月份为比赛第二阶段:确定每个小组参赛人员后,经过两个半月左右的复习时间再次参加医院统一的闭卷笔试。分别记录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个人成绩的前十名为本活动个人比赛的最终奖———优秀奖获得者,于第三轮比赛后的团体奖一同发奖。每一组3个人的总成绩作为本轮比赛的团体成绩,将团体成绩前6名的个组作为获胜者,参加第三轮的决赛。本轮比赛叫做双向(横向、纵向)比赛,横向是指以参赛者的个人成绩为选拔个人优秀奖标准,这是每一个参赛者之间的较量;纵向是指以科室为团体,本科室3个人的总成绩为选拔标准,其中的前6名入围决赛,这是科室之间的比赛。本轮比赛较第一轮比赛出题难度加大,题量增加。(4)9~12月份为比赛的第三阶段———决赛,决赛采取电视大奖赛的形式,比赛出题量大,包括范围广。护理院长指导,护理部主任、学院护理系主任与命题组组成了出题智囊团,坚持认真、周密、严谨、保密的原则。题型分别为个人必答题、团体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个人必答题每人必答,不得互相提示,答对了加10分,答错了不扣分;团体必答题一人主答,其他人补充,答对了加20分,答错了不扣分;抢答题用抢答器抢答,抢到且答对的加20分,抢到不答或答错扣20分,风险题答对的加30分,答错的扣30分。以得分高者依次排名一等奖1个组、二等奖2个组、三等奖3个组。本轮比赛虽然参加答题的人员仅有18人,但是在现场的观众确有几百人,包括院长在内的几百人同样受到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主持人宣读题目后,在主席台下方两侧的大屏幕打出正确答案,几百名观众看着答案比对着参赛人的回答,判断着参赛人的答案是否正确,答对了报以热烈的掌声,答错了,大家也知道错在哪里,达到了考少数人、受益多少人的目的。同时在活动现场穿插了观众答题的环节,活动组织者购买了小礼品,发放给积极参加答题且答出正确答案的观众,使活动现场气氛更加热烈。虽然在这一环节花费的经历要多,动用的人力物力要大,但是我们认为起到的效果大于付出的努力。

2.3 追踪实施过程,理论联系实际

(1)组织委员会根据大奖赛的进度,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共4次下发简报,表彰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护士,介绍各科室的经验,通报进展情况,总结前期成果,部署下一阶段的活动安排。(2)在大奖赛活动过程中护理部又调整了年初的工作计划,将科室发生的护理差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讨论处理作为工作重点,结合本年度法律法规知识大奖赛活动,要求护士长对本科室发生的护理差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做到一事一议,一事一处理。通过讨论,使护士对所发生的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3)在活动期间组委会在院内网站将本次活动设专题栏目,登载护患纠纷案例,给大家提供讨论平台。例如:某医院新生儿科因输入静脉营养液,液体外漏造成组织坏死;某医院早产儿在保温箱保温,保温箱停电未被发现,导致患儿脑瘫的严重后果等,让大家讨论违反了哪部法律法规?哪条护理常规?根据法律法规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赔偿那些项目?大约应赔偿多少钱?等等。通过案例分析,大家对法条的掌握更牢固,受到的教育更深刻。

3 效果

3.1 实现了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管理模式将护理人员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列入年度计划,年终考试,记录成绩,但护理人员没有学习积极性,应付考试,突击学习,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扎实、不牢固。以大奖赛的形式推动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对学习有动力、有兴趣、有激情。为个人争光、为集体争荣誉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愿望,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才能调动更大的积极性。护士们利用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学习,下班后几个人在一起互相提示背诵,有的护士将法条做成卡片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背诵,利用零散时间背诵,全院护士掀起了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热潮。

3.2 通过比赛起到了全员普法教育的积极作用

本活动作为年度计划的重点工作,从年初开始部署,第一轮的比赛要求每个科室参加人数不得少于6人,同时这次活动获奖人数多,奖励标准高,使本次活动的参与面占全院护理人员总数的90%以上。从第一、二阶段的个人能力展现,到二、三阶段的团队精神发挥,都使活动的整个过程处于全员参与、全员提高的氛围之中。活动的全过程跨度为一年时间,也称为“卫生法律知识学习活动年”。一年的学习活动保持了连续性、持续性,使护理人员真正将知识学懂、学通。通过这次大奖赛活动,提高了全院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对于今后医院、医护人员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活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前总认为自己是守法公民,违法的事离自己很遥远的人,通过这次法律法规学习才知道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违反法律法规,比如该让患者知情的我们没有告知患者,这样就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未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的病例资料泄漏给他人就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违反了诊疗护理常规,给患者造成伤害,就侵犯了患者的健康权等。用事实教育大家懂得的法律知识越多,在工作中发生的护患纠纷就越少。本次活动对全院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起到了引导、推动、提高的积极作用。

3.3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教育意义深刻

通过护患纠纷案例分析,使护士们认识到,护理工作无小事,往往一个小小的失误、小小的差错,会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无可估量的伤害,可能会毁了一个家,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使自己终生受到良心的谴责。对每一个案例的损害后果分析就像亲临了一次开庭现场,对案例赔偿计算的每一个数字都让大家触目惊心。在总结会上,大家感慨地说:护理工作真是如履薄冰,如坐针毡。我们是一脚踏着医院一脚踏着法院,知法、懂法又守法才能远离法院,才能给广大患者带来幸福而不是痛苦。

3.4 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和技巧,减少了护患纠纷

通过开展活动,使护理人员更好地将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过去大多数护理人员忽视和缺乏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法制观念淡薄,不知道患者应享有哪些权利,不懂得自己履行的义务职责与法律的关系,未将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法律责任联系在一起,因此不重视与患者沟通,也不知道怎样与患者沟通,在护理工作中言行不慎,做事不讲方法,导致护理纠纷发生。活动之后,大家深刻认识到,回忆过去护理纠纷的发生更突显有效的医患沟通在缓解护患矛盾中不可缺少的作用,护士应多从人文、伦理、法学等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护患沟通的过程是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深刻认识[10]。护士不但要品德高尚、技术精湛、身心健康,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护士与患者沟通时,哪些是在法律框架内应该说的,哪些是违反法律法规不应该说的,明白了用什么样方式、方法,在什么样的场合,在什么时间与患者沟通效果更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认可。尊重患者的合法权利才能真正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在年底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达到99%。

3.5 培养了护理人员既独立又合作的团队精神

这次比赛以独立、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为了取得个人好成绩,护理人员个个互不甘心落后,争分夺秒看书背诵。在团体赛选拔中,大家齐心合力帮助参赛的同事,在她们背题的时候帮助她们看书,不熟的地方提示她们,不会的地方帮助她们一起背。在第三轮的比赛现场,未参赛护士早早到达现场,拉着横幅,举着号牌,为参赛者助威。当台上答对题取得好成绩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活动开展,使大家感情更深了,工作更和谐了。过去有一点小摩擦,通过这次活动也都忘在脑后,过去因工作产生点小误会,这次也都化解了,形成了和谐、团结、互比上进、愉快工作的良好氛围。

普及卫生法律法规教育是医院管理部门常抓不懈的工作,以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是医院管理部门职责。医护人员在法律框架下执业,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医院的安全、医护人员的安全。

摘要:通过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大奖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护士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全院医护人员的普法教育。通过大奖赛使护士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

关键词:法律法规,大奖赛,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傅静,鞠梅,王海蓉,等.我国护理本科法律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3086-3087.

[2]杨春梅,杨婷.护士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68-69.

[3]张美玲,陈苑莉,庞小群.《侵权责任法》在临床护理环节中的解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25):3096-3097.

[4]梁化岐,张朝元.护士在预防医疗差错、事故中的作用和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7):297-299.

[5]王洪敏.提高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J].吉林医学,2012,33(22):4910-4910.

[6]达庆东,徐青松.护理法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04.

[7]巴明,陈惠珍,翟丽.浅谈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护理研究,2002,16(11):675-676.

[8]叶长玲.医政执法视角下探讨病历资料的法律属性[J].中国卫生法制,2012,20(3):41-42.

[9]巴桑邓珠,眭万琼.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J].护理研究,2005,19(1):17.

法规与法律的区别 篇8

1 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与技术规范的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对我国境内的集装箱检修业务强制适用。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由IICL制定,尽管其并不具有法律规范的强制适用性,但在业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目前已成为业内普遍遵循的集装箱检修领域的国际惯例。

(2)制定依据不同。我国是《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和《集装箱关务公约》的缔约国,依据公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准则,我国有义务将国际公约的规定落实到国内法;因此,我国现行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的制定依据主要是《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和《集装箱关务公约》。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来源于集装箱运输和检修作业领域的长期实践,是由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兼顾集装箱检修科学性和效率性的基础上,通过软件测试、模型构建、实验验证等手段制定的集装箱检修标准。

(3)适用主体不同。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的适用主体是负责监管集装箱检修作业的相关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中国船级社等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的适用主体是租箱公司、船公司、集装箱堆场、集装箱码头等机构中取得IICL国际验箱师资格认证的从业人员。

2 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与技术规范的联系

2.1 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相对于法律规范在检测标准方面的注释性

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仅对集装箱检修提出概括性的原则和标准。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则对这些原则和标准进行细化,具体包括:(1)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标准对集装箱尺寸的要求,如对角线长度公差、角件中心距等;(2)超出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标准规定的集装箱尺寸公差范围的额外公差;(3)非尺寸类损坏的特别规定,如油漆、锈蚀、标记和松动等。

2.2 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相对于法律规范在维修工艺方面的补充性

尽管《中国船级社集装箱检验规范》《集装箱关务公约》和《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等对集装箱的焊接、涂装等工艺操作流程作出部分规定,但这些规定仅涉及个别领域,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相比之下,IICL制定的《钢质集装箱修理手册》采取独特的编纂方法,根据集装箱不同构件维修的共性和特性,对集装箱维修的一般工艺和特殊工艺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该手册的总论部分包括:(1)安全措施;(2)基本原则;(3)替换材料的质量;(4)表面准备;(5)工具;(6)焊接;(7)通用维修工艺,包括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镶块和补丁、成段替换、完全替换等;(8)油漆和标记;(9)不合格维修;(10)质量保证和管理。该手册的分论部分包括:(1)角件维修,包括角件完全替换;(2)角柱维修,包括前后角柱校直、前角柱镶块、后角柱外框镶块、后角柱外框成段替换、角柱完全替换等;(3)梁维修,包括顶梁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镶块、成段替换、完全替换,以及底梁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镶块、成段替换、完全替换等;(4)面板维修,包括面板校直、镶块和补丁、完全替换、组件完全替换等;(5)箱顶组件维修,包括箱顶板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镶块和补丁、完全替换,箱顶组件完全替换,箱顶弓形件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镶块、成段替换、完全替换,顶角保护板和延伸板替换,帆布修补等;(6)底层结构维修,包括材料替换、地板安装、裂缝焊接和底框维修涂层,底横梁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镶块、全长搭接角安装、成段替换、完全替换,叉槽搭板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完全替换,叉槽侧面校直、焊接或校直焊接、镶块、全长搭接角安装,叉槽组装件替换,鹅颈槽纵梁、盖板和主横梁及其他配件和组装件替换;(7)地板维修;(8)门组装件维修;(9)通风器维修。

2.3 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相对于法律规范在箱体清洗方面的创新性

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未对箱体清洗作强制性规定,IICL制定的《集装箱清洗指南》对此则有详尽规定。按照《集装箱清洗指南》的要求,集装箱清洗首先要明确清洗对象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一般来说,钠、钾、碳化钙、磷化钙、氧化钙、氨基钠、氢化铝锂、硼氢化钠、过氧化钠、过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发烟硫酸、氯磺酸、三氯化磷、四氯化钛、四氯化锡、无水三氯化铝、铁粉等物质与水可发生剧烈反应,释放易燃气体和大量热量,引起燃烧和爆炸,或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从而造成危险。《集装箱清洗指南》要求清洗上述易燃、易爆物质前先行隔离,由专业人士处理后再进行后续清洗。对于非危险物质,如果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则需要对集装箱进行清洗:(1)箱内残留物可能使货物串味并损坏货物;(2)对集装箱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构成威胁;(3)托运人或用箱人对集装箱清洁度不满意。[2]此外,根据《集装箱清洗指南》的规定,可以用软绳或指尖来判断灰尘、油迹、黏着物和污物等是否可能对货物或集装箱造成损坏。常见的需要清洗的污渍包括:(1)灰尘、脚印、轮胎印、残渣、垫料、溢出物、燃烧痕迹、螺丝和钉头;(2)墙面灰迹、擦痕、腐蚀涂料、污迹、胶带、黏合剂、涂写痕迹;(3)内表面的危险材料、气味和虫害;(4)外表面的涂写痕迹、标签和溢出物。针对不同污渍,可采取清扫、冷水高压、热水高压、抛光、打磨和粉刷等清洗方法。与普通干货箱相比,冷藏箱的清洗要求较高,要求清洗后除残留的水以外无任何污渍。

2.4 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相对于法律规范在灰区鉴定方面的拓展性

IICL制定《集装箱灰区检验与修理》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并非为解决技术问题,而是为解决集装箱所有人与集装箱检修公司或集装箱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关于检修费用承担的法律问题,其中涉及的箱损情况包括:(1)夹板地面裂缝、开裂、破损、隔层分裂;(2)胶合地板分裂、滚动割损、破裂和装饰板裂缝;(3)箱体内部刮损和标记破损;(4)箱门密封垫丧失防水性能;(5)外框腐蚀造成金属脱落等。灰区鉴定的核心是正确区分磨损与损坏:磨损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因构件老化造成的箱损;损坏指因使用不当或不规范造成的箱损,例如超载、锋利物体划伤面板、化学品腐蚀箱体等。由此可见,除具有工具价值外,《集装箱灰区检验与修理》还有调整集装箱检修费用承担的经济价值考虑。

3 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与技术规范的关系

(1)位阶不同 在集装箱检修领域,优先适用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在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缺乏相应规定的情况下,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可以作为集装箱检修新标准和新工艺的逻辑设计起点和依据。

(2)相互促进 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在指导集装箱检修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完善相关规定,例如:《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自1972年制定以来经历多次修订;《中国船级社集装箱检验规范》也经历多次修改增编。与此同时,IICL在集装箱检修法律规范的指导下,也不断对集装箱检修技术规范中的检测标准、检测手段、维修工艺等内容进行增删修改。

参考文献:

[1] 胡海舟. 钢质集装箱修理须知[J]. 集装箱化,1998,9(6):28-30.

[2] 胡海舟. 集装箱清洗的一般指南[J]. 集装箱化,1996,7(12): 28-33.

(编辑:张 敏 收稿日期:2013-03-14)

上一篇:美术活动《彩色的地球》下一篇:青年志愿者活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