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监督的意义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监督的意义(精选8篇)

法律监督的意义 篇1

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易发多发,无论是依法治国的方略或社会主义和谐的本质属性都对法治建设及法律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法律监督工作存在着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监督观念陈旧落后、监督方式途径简单机械片面、监督效果体现不明显、监督能力不足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法律监督工作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检察机关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工作的深刻指导意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法律监督的具体实践中。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法律监督理念。检察机关的宗旨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这与科学发展观是内在契合的。要做好法律监督工作,首先要把法律监督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义,法律监督工作是为发展这个大局服务的,时时虑发展。其次要把法律监督工作体现在具体的执法行动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检察机关执法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不能搞官僚主义,不能有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而是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处处为人民。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监督方式机制。过去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检察机关在监督方式途径上,存在重打击轻预防、重实体轻程序等一些不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注重统筹兼顾,建立协调全面的监督机制,要积极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积极探索刑事和解、检调对接等机制,重视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检查反思监督工作。应当把发展与和谐作为法律监督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效果,作为衡量法律监督工作的最高标准,借开展回头看、案件评查等活动之机反思、检查自身工作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将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

法律监督的意义 篇2

一、法律监督存在的必然性

(一) 我国司法制度的渊源使法律监督有其历史必然性

御史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项特殊政治法律制度, 在维护封建纲纪、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发挥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方面, 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虽然古代的御史制度与我们现在的法律监督制度不完全一致, 但是二者有很多相似性:地位的独立性、职权行使的权威性, 目的都是维护国家及其法治的统一。这些共通点都说明我国的法律监督制度是植根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土壤的, 是列宁的法律监督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二)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法律监督的正当性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下, 出现了权力机关的监督, 但是根据宪法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监督有其局限性:一方面, 国家权力机关主要承担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立法职能;另一方面, 在监督形式上, 无论是常设机构通过人事任免、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汇报以及进行专项检查等途径的监督, 还是通过人大代表的质询、议案等途径的监督, 都难以保障监督的系统性及其效果。 (2) 那么这种情况下, 必然要求用其他形式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因此法律规定了由检察机关来专门行使这种法律监督权, 这也就是法律监督存在的现实正当性。

(三) 法律监督的特点决定了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的必然性

法律监督理论是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监督理论, 是为维护国家法制尊严和统一而设定的。而法律监督具有的权威性需要有专门的机关来实施监督。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法律监督的主体只有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 其他部门或个人均不具有法律监督行为的合法性, 而国家权力机关还承担了立法职责, 只有检察机关是区别于其他机关而存在的专司法律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 (3)

二、我国法律监督的实际射程与合理射程

(一) 现阶段我国法律监督的实施情况

1. 重视刑事追诉权忽视监督权的行使

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一直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来抓, 检察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但是相对于打击犯罪的力度, 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力度相对较弱。

2. 重视诉讼监督忽视行政执法监督

不少检察机关忽视了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有些是认为对执法行为没有监督的依据从而不能监督, 有些是碍于人情或者关系而不愿监督, 有些是迫于行政机关的压力而不敢监督。

3. 法律监督缺乏具体操作的法律依据

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就是诉讼活动过程中的监督。这其实是对法律监督范围的一种人为的缩小。因为宪法给检察机关的定位是“法律监督机关”而不单纯是诉讼监督机关。当然,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我国立法不完善也是有关系的。除了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外, 只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监督”, 但这三部诉讼法却对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权的规定表述不明确, 而诉讼监督权的依据也仅仅是程序性的规定缺乏具体操作依据。

(二)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的合理射程

既然宪法给检察机关的定位是法律监督机关, 那么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 就必须明确法律监督的合理范畴。

根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分别规定了检察机关在相关诉讼领域的法律监督职能。除此, 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领域, 检察机关不应介入。

我国检察机关正在从承继于前苏联检察制度模式、政治法律文化上深受我国传统监督制度影响的纯政策的执行机关向法治意义上的、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转型。 (4) 社会的发展变化面临的新形势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仅仅将监督的范围局限于诉讼过程不仅与宪法对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不符, 也与检察工作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相背离。因此, 必须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推向行政执法领域, 因为迄今为止,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似乎一直游离于行政执法之外。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根据《宪法》的规定来明确法律监督在行政执法领域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当然, 对行政执法领域的法律监督也不是没有界限的, 监督的对象应该是具体的行政行为, 当这些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时, 检察机关应该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而对于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管理行为比如人员升迁、工资调整等都不应该干涉。

三、实现法律监督合理射程的措施

(一) 完善立法, 增强可操作性

前面的论述多次提到, 虽然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有规定, 但是原则性太强, 缺乏具体操作的规定。因此, 为了切实做到法律监督“有法可依”, 必须将法律监督的相关规定予以细化, 有可能的话尽快出台一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法》。对法律监督的对象、程序、方式方法给予明确规定。特别是在行政执法领域, 法律监督的主要形式应该是一种抗议, 这种抗议不能直接否定或者撤销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 但是却有权力要求相应的行政机关改正错误的执法行为, 如果行政机关不予纠正, 检察机关可以向其上一级行政机关反映, 直至依法改正为止。

(二) 优化环境, 提供制度保障

由于检察机关在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决定了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不是孤立的, 必然要和其他部门单位发生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使法律监督职能发挥得更加顺畅, 需要协调好检察机关同其他单位的关系, 要在服从党委领导和检察权独立行使之间找好平衡点, 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的同时, 要依靠党委解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的困难;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 但是要明确人大的监督是一种宏观监督、绝不是个案监督, 不能影响法律监督的权威性, 进而影响司法公正。

(三) 提高素质, 增强法律监督意识

检察人员, 作为监督者, 要想有效地监督监督对象的执法行为, 首先自己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履行检察监督的职能。 (5) 然而, 在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中, 不少检察人员不敢监督、不善监督、不愿监督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为了全面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些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 就必须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的自身素质、强化监督意识, 树立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 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

摘要:我国《宪法》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 但当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局限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领域, 存在射程不足的问题。有必要从宪法定位的角度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进行研究, 合理拓展法律监督权的范围, 使检察机关能够充分履行其宪法职责。

关键词:法律监督,诉讼监督,检察机关,宪法

参考文献

①刘树选, 王雄飞:法律监督理论和检察监督权, 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1999年11月, 第7卷, 第4期。

②张华:我国检察监督制度正当性探析, 载《中国律师》2009..8。

③李文生, 田凯: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依法治国的实现, 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年6月, 第11卷, 第3期。

④丁维群, 罗树中:“法律监督”内涵正解, 载《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12月第15卷第16期。

浅析法律监督中的社会监督 篇3

关键词:法律监督;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法律监督在历史上是作为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维护政治权力稳定、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的机制而发挥作用的。法律监督,在中国法学界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现今社会中,在中国法律监督中仍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法律监督中的社会监督进行探讨。

社会监督,即非国家机关的监督,指由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因此在中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社会监督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一、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是中国的一种具有关键性的法律监督形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在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各级法制统一、监督党和各级方针政策的贯彻、保证政令通畅、临督各级千部特别县领导干部、防止滥用权力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说明。首先,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领导人民共同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党运用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机制,领导与动员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组织去依法对所有监督客体。特别是执政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广泛的监督。中共中央曾提出,要建立“一套制度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特别是职权最高的领导人都能严格遵守宪法、遵守党纪,不至于不受任何限制而自由行动,使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基本上靠制度而不是靠个人。”其次,按照“党要管党”的原则,运用党内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加强对从政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监督。一方面,通过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以充分发挥全体党员与党组织在党的监督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关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机制的功能。

为了充分发挥党的监督的作用,需要在制度上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一些身居要职者的腐败行为之所以未被及时揭露,与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灵有直接关系。法律监督的要义是权力之间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但是,由于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个别领导人,使得以国家机关之间权力划分与制约为核心的监督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邓小平曾经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他认为,应当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党政分开,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步骤。因此,在党的领导权与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进行合理划分,是充分发挥监督机制功能的重要前提。二是应当依据法律实施监督。党的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监督客体活动的合法性。因此应当在法律程序内开展监督,以保证自己的党员和党组织严格依法办事。

二、社会组织的监督

社会组织的监督主要指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监督。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民内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人们,由于经济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素养和觉悟程度的不同,政治要求不尽相同,他们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反应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中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各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他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各级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各级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地开展法律监督的工作,是法律监督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政协会议与全国人大会议同时召开。共商国事,已经成为习惯。政协委员以视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的法律监督,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现在应当总结经验,完善政党立法,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法律化、制度化。

社会团体的法律监督主要是指由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以及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所进行的法律监督。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起着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的组织。消费者保护协会等社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期来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监督、进行自我保护的利益集团。这类监督作为一种集体监督,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三、人民群众的监督

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指由人民群众直接进行的法律监督。这种监督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客体是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监督内容包括:国家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其他职权的行为。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行为,国际行政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族党派依法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各社会团体、各社会组织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及普通公民的法律活动。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

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根据中国宪法,人民群众法律监督的权利是中国人民所拥有的国家权力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人民群众的监督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它或者直接促使监督客体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或者可以启动诉讼程序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任何破坏或阻止人民群众行使监督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应当受法律的追究。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还需要在监督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方面做很多工作。

四、法律职业的监督

本文讲的法律职业,外延比较窄,专指律师和法学家。律师和法学家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法律职业的监督当然属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但是,由于他们专门从事法律职业,拥有关于法律的专门知识,有很多人还是精通法律的专家。因此他们在法律监督体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章和律师自律的章程,规范、约束、指导律师职业行为,可以充分发挥律师在法律监督中的作用。

法学家以研究和教授法学为职业学家的监督,在西方国家中“通常被认为是最为公正的监督,因而得到普遍的推崇”。法学家可以在法律监督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原因有3种:一是与一般公众相比,他们有更为强烈的追求法治和社会公正的意识。法学家不仅积极参与改进和完善立法,而且热切关注司法与执法,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监督法律的实施;二是法学家的职业特点和特殊的知识结构。使得法学家具有较强的法律监督能力;三是法学家既不像律师那样由于为当事人提供服务而可能影响自己的判断力,也不像国家公职人员那样握有公共权力能,因此,他们的监督具有因其超脱地位而带来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所以。法学家是法律监督中重要的力资源。

五、新闻舆论的监督

新闻舆论的法律监督是由新闻媒介进行的法律监督。它既包括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在法律监督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新闻工作者是以其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和评价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新闻工作者以其职业敏感,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甚至是无孔不入的报道,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国家甚至称新闻舆论为“第四政府”。新闻舆论监督因其反应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而具有相当大的道义影响和震撼力。同时。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在法律监督方面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所有严重、恶劣的腐败事件和腐败分子,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如果存在一个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将尚不严重的、见不得人的权钱交易等腐败丑闻公之于众,使其成为众矢之的,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腐败的滋长和蔓延。中国古人讲:“民之有口,尤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尤其原颞之于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改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百姓有嘴,就像大地上有山河一样,资财器物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像大地上有平原洼地平川沃野一样,衣服粮食都从这里产生出来。百姓发表的意见,是成功和败亡的起点,推行善政防范败亡,才是增加财富、器物、衣物、粮食的办法。”这里讲的是人民群众言论的益处,其中也包括舆论监督作用。

农村市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篇4

邹海莉

(宜黄县烟草专卖局)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改革形势的发展变化,卷烟零售市场呈现出顺应新形势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农村市场,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监管体系,延伸管理和服务职能,做精做强基础工作,使其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完善烟草行业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推动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这是每一个烟草行业同仁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挑战性课题。

关键词:

市场监管、市场监管体系、法律问题、长效机制

正文:

当前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地域宽阔,人口众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开拓好农村市场,是烟草行业自我发展的需要。虽然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对烟草市场进行了烟草专营管理,对卷烟经营实行持证销售,但受制于交通、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烟草专卖管理还存在许多漏洞,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市场监管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加以整顿和规范。

一、农村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卷烟市场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卷烟市场秩序有了根本性好转,消费环境得以净化,但由于农村点多面广线长,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消费水平较低,农民识假、辨假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使农村卷烟市场监管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1、由于烟草工业企业实现从量与从价相结合的复合消费计税法,为了减少损失,工业企业纷纷提升产品结构,导致四、五类烟产量锐减,人为地造成了农村低档烟市场需求的“饥荒”,农村卷烟消费者在价位的理性面前,不得不重新选择吸食非正规渠道流通的卷烟和烟丝,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私、非”行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卷烟的销售,低档卷烟的供需关系将是烟草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2、客户动态监管不力,服务教育困难重重。由于农村卷烟市场地域广阔、分散,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接受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较少,法制意识淡薄,无证经营行为较为普遍,加之烟草部门没有对无证经营的查处权,管理难度可想而之。

3、社会监督意识淡薄。在农村,广大卷烟消费者对制假、售假等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权益受损不知道如何实施维权监督,只能见之任之。

二、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卷烟市场监管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卷烟市场监管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客观要求。当前,一场以“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正在整个烟草行业如火如荼地展开。要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就必须把加强卷烟市场监管,尤其是农村卷烟市场监管放到突出位置,这是因为我国卷烟消费者大部分在农村,而由于受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农村又特别容易成为卷烟制假售假窝点。假私非超卷烟的泛滥不仅给国家造成巨额的税收流失,也给广大农村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加强农村卷烟市场监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对烟草行业而言,数以万计的零售终端以及数亿消费者均在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大农村卷烟市场监管力度,清理烟丝、烟末和假冒卷烟,提高农村市场控制力度,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烟草消费环境是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必然要求。

三、加强农村卷烟市场监管的法律问题的研究

当前,农村卷烟市场监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一个时期,烟草专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继续强化城区监管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市场进行巡查监管,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力求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维护农村消费者的的利益不受侵害。

(一)、明确工作职责

要加强整治办对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专项行动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扎实有效地开展专项行动。

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烟草专卖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信息沟通;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厉打击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卷烟行为;切实加强城镇、城郊结合部、农村市场的监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驻烟草联络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及时接收处理烟草专卖部门移交的无证经营案件,简化程序,提高结案率。

要加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烟草专卖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烟草专用机械及其配件和其他烟草质量违法行为。

烟草专卖管理部门要做好制假贩假、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的调查摸底工作,明确打击重点;加强与司法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和情报交流工作,集中力量查大案、破网络、端窝点;做好信息收集、交流、反馈工作,开展烟草专卖法律法规以及假冒烟对人身健康危害宣传教育活动。

要加大监察部门对各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监督,对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案不查、查而不处的部门,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要加大公安部门对卷烟领域刑事案件的侦查办案力度,发挥公安联络室作用,加强力量,专人负责,对大要案要提前介入,精心组织专案经营,力争挖源头、摧网络,对阻碍或抗拒执法的,要依法从严查处。

要加强检察院对制售假冒卷烟、非法经营卷烟等案件的刑事立案监督;对重大案件要提前介入,对涉嫌犯罪案件要依法及时批捕,及时提起公诉;对涉烟案件中的徇私舞弊等职务犯罪案件要依法从严查处。

人民法院要依法及时审判此类案件,支持行政执法机关打击制售假烟的行为;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震慑罪犯、教育群众。

(二)、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诚信经营良好氛围。以强化农村卷烟零售宣传引导为切入点,牢固树立“两个维护”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荣辱观,大力开展诚实守信、营造放心满意消费活动,对讲诚信、无假烟的经营者定期给予公示表扬,对违法售假经营的零售户随时给予警示公告,并公开曝光,对屡教不改的违法经营者实行重处,直至取消经营资格。营造出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农村安全消费的环境。

(三)、加大农村网建力度,为强化市场监管奠定坚实基础。要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期,以商务部提出的“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为依托,抓紧调整农村卷烟销售网络布局,补齐缺失的网络断点,提升网点经营规模和档次,加快推动卷烟销售网络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为强市场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大市场检查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实行对卷烟市场

监管的责任制,把打假重点放在堵住假冒伪劣卷烟的源头,坚决取缔地下非法批发等窝点,对情节严重、危害较大的案件予以公开曝光,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设立举报公开电话,建立农村消费者投诉网络。按基层专卖管理所所在地分片设立群众举报投诉电话,落实片区联系人和责任人,及时受理举报投诉。将现有投诉网络延伸到农村,及时解决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或在边远山区农村建立消费者联络点,及时掌握辖区市场动态。

(五)、加强基层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在日常监管中,主动与基层派出所、工商等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当地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到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共同为强化边远山区农村市场监管,维护农村卷烟市场经济秩序尽职尽责,全方位监管好边远山区农村卷烟市场,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六)、严厉整顿卷烟市场秩序。要狠抓市场管理和大案要案,促进市场净化;健全打假信息网络,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继续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卷烟打假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优势。政府相关部门要与司法机关协调配合,集中开展市场整治活动。一是开展卷烟打假打私活动,侦破一批案件,端掉一批窝点,抓捕一批主犯,打掉制售假冒卷烟的集团网络;二是严惩卷烟售假网络涉黑团伙,依法追究首犯、主犯和暴力抗法犯罪份子的刑事责任;三是加大查处公开摆卖“假、私、非”卷烟力度,重点整顿高桥市场和火车站等违法批发卷烟和销售假冒卷烟的行为;四是取缔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卷烟经营户;五是通过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全民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构建一个健康、文明、有序的卷烟市场经营环境。

烟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烟草市场的监管力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紧查办和取缔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烟草制品零售业务的违法行为(包括超品种、地域范围经营行为),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卷烟的不法活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积极查处出售不合格烟草制品的违法经营行为,做好烟草执法部门移交案件的处罚工作;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制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案件的侦办、突出抓好大案要案的侦破。

(七)、进一步完善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要有效的完善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必须从“转变观念、专卖主导、完善体制、制度规范、督察有力”着手。围绕“夯实网建基础、突破服务所限、保障机制运作,以考核为动力,以监管为依托,以创新为手段”;在“优化流程、资源共享、微观细化、宏观调控”上做文章,努力构建“真诚为客户服务,突出专卖管理、完善制度机制的创新、全面实行绩效考核、信息化畅通”的监管体系,强化卷烟经营网络张力与合力的提升,增强抵御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在监管体系建设上应注意几结合:一是在监管体制运行机制上,贯彻到位、政令畅通和执行力相结合;二是在监管方法上,“三查”(即普查、排查、突查)与灵活多变、错时制相结合;三是在监管手段上,严查重处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四是在监管形象上,烟草人员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与烟草的整体形象相结合;五是在执法运作机制上,日常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六是在用人机制上,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末位淘汰相结合;七是在管理队伍建设上,注重提高素质与“以人为本”和内、外部监督相结合。

1、建立有利于市场监管的机制和体系。随着市场监管工作的逐步细化与深入,必须积极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抓紧建立烟草与公安、工商、法院和检察机关之间的稳定协调机制,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各方职责、任务,围绕目标管理、立足整体协调、真正发挥作用、强化监督制衡、促进平等交流和沟通,坚持风险处置和风险防范并举的方针,积极探索和建立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强化日常市场检查和情报调研分析;探索和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内部监管、行业监控、联合打击的市场应急机制体系。

2、构建市场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要以规范访销、配送、专卖、督察运作流程为基础,强化“四员互控”力度,强化对零售市场各条线路访销、配送、专卖的抽考力度,强化零售户与访销、配送、专卖之间的双向监督力度。以入网销售、落地销售、落户销售三个百分百为目标,逐步建立责任制,要使责任人切实担负起监督检查本地区专项治理体外循环和规范经营的责任,发挥专卖管理人员对其他两员的监督作用,做到事前掌握经营户的基本情况,事中专销配合确定合理供货量,事后加强监督检查。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支撑,以内部督察和绩效考核为保障,遵循“行为受约束、人人受监督、事事讲程序、一切靠制度”的理念,真正建立起卷烟零售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3、建立健全以市场监管为目的协调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逐步完善访销、配送、专卖、督察流程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和节点的衔接,严格控制程序,实现部门职责、机构和效率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努力建立以“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为核心的市场监管运作体制;以量化的目标、细化的流程、规范的操作、严格的考核来推动访销、配送、专卖、督察四线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提高。力争在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市场监管、控制和管理市场能力等方面取得实效。

(八)、结合当前卷烟市场现状掌握主动权。

首先要拓展情报信息,广辟线索来源,把发展线人、耳目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全方位采集,多层次筛选,逐步排查摸清违法违规卷烟网络的运作动向和活动规律,争取不掉线,灵活多变,全盘掌控提高以案养案、经营案件能力。

其次是打大控小,处罚二次批发等扰乱卷烟市场秩序行为,对已经掌握其批发行为证据的干货店、卷烟大户予以扣分、停止供货,并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其予以处罚。

第三是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一是宣传防止调包,讲解不法烟贩常用的调包手段、习性和伎俩;二是宣传不要为人代卖烟,不给非法卷烟流入市场提供渠道;三是教育零售户有责任和义务拒绝、制止、举报非法卷烟和不法烟贩。

(九)、将卷烟打假和农村市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

首先是普查。积极协调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对辖区卷烟零售户、无证户进行彻底的普查和清理:一查零售户是否有证人、证照(营业执照)、证址不符的买卖、转让许可证户;二查辖区内是否有无经营场所的口袋户;三查有无固定经营地址的流动户;四查是否有一证两店、一店多证的问题户;五是重点清理无证经营户。对查出有上述问题的经营户进行登记造册,予以公示、停货、注销和取缔。尤其是无证经营户,要在方法和策略上得当得体,对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要以宣传教育为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转化。对屡教不改、顽固经营假冒伪劣卷烟的无证户,要予以严厉打击,彻底清理,维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其次是排查。对辖区内所有卷烟零售户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五户”(即大户、重点户、暗流户、嫌疑户、违规户)有侧重的分别予以掌控,摸清其经营动态、规模、活动规律,车辆使用、货物运输等情况,牢牢掌握卷烟零售市场主

动权。

再次是突查。突查是专卖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不法烟贩,重在查出威风、达到震慑、树立形象。在目标上突出打击重点违法大户;在地域上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渠道的控制;在方法上突出打防结合,理清思路,现时的不法烟贩手段越来越狡猾,作案时间、工具、方式不断变化,我们必须不断对其加以摸索、分析和研究;在管理上突出守土有责,断源截流,不给不法烟贩以可乘之机,遏制违法经营的生存空间,构筑打假打私协作体系。

综上所述,进一步完善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完善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监管力度,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实现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思想认识;需要部门间的协调、有关单位的配合、行业上下的同心协力、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市场占有率、市场净化率和零售户守法经营率设计出市场监管的整体方案,并按访销、配送、专卖、督察等部门和岗位确定目标,严格细化、逐级分解、落实到每条线、每个岗,细化到每月、每周、每天;需要各部门在现有的专卖、营销基础上,进一步把具体工作做细、做实、做精、做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实守信的烟草市场环境,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责任,真正担负烟草事业的神圣使命,推动烟草事业沿着健康、持续、稳定的轨道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烟草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与过错追究违法查处法律依据及处罚标准实用手册》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转折中的中国烟草》作者:倪益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依法行政知识读本》主编:王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管监一体化文件汇编》之专卖管理篇,抚州市烟草专卖局主编2006年版。

5、《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贯彻实施与烟草专卖管理建设及行政执法规范实用手册》主编:邓世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烟草流通企业战略与管理》主编:毕长敏,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烟草专卖经营违法行为查处处罚标准与法律依据及典型案例分析实用手册》主编:蒋涛,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8、《世界烟草经济》主编:吕忠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版。

9、《烟草专卖与烟草生产标准化管理全书》吉林电子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监督的意义 篇5

重点与难点

l.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

2.会计工作政府监督的相关内容。

3.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的相关内容。

考核内容

一、会计监督概述

(一)什么是会计监督

所谓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

(二)会计监督的内容

l.对原始凭证的监督

(1)监督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应扣留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监督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完整性。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更正、补充。

2.对会计账簿的监督

(1)检查单位是否按规定设置账簿;

(2)有无伪造、毁灭会计账簿的情况;

(3)会计账簿的启用、记录是否规范;

(4)是否涂改、变造会计记录等。

3.对会计报告的监督

(1)会计报告的填制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2)会计报告的编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3)会计报告的报送对象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

4.对单位财产物资、款项的监督

(1)检查单位的财产物资是否账实符合;

(2)检查现金、有价证券是否账实相符,是否符合有关的管理规定;

(3)财产清查制度是否健全;

(4)检查不良资产和账外资产是否得到合理处理,有无浪费现象等。

5.对财务收支的监督

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主要从审查单位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确性,审批程序是否完备,单据是否合法,收入是否人账,支出是否合理等方面着手。

(三)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体系由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组成。外部会计监督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概念及其主体和对象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概念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为了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有关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和方法。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2.单住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

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3.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

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权

(1)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顶,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2)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三)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基本要求

(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或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主要有:(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2)授权批准控制;(3)会计系统控制;(4)预算控制;(5)财产保全控制;(6)风险控制;(7)内部报告控制;(8)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三、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又称国家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手段,主要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政府监督分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人民银行监督、证券监督、保险监督等。

(一)财政监督的概念、主体、对象和范围

1.会计工作财政监督的概念

会计工作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利用单位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反映的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情况进行的监督。

2.会计工作财政监督的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各单位会计工作的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行使监督权,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可以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3.会计工作财政监督的对象

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对象是会计行为。

4.会计工作财政监督的范围

(1)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会计监督检查,对依法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2)财政部门应当在内部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相关机构指定专人负责会计监督检查和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相关工作。

(二)财政监督的内容、方式和程序

1.财政监督的内容

(1)监督检查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2)监督检查各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3)监督检查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4)各单位会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销毁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5)监督检查公司、企业执行《会计法》的情况。

(6)监督检查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7)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依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实施监督检查。

2.财政监督的方式

财政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或定期、不定期抽查等。

3.财政监督的程序

财政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时,应当执行《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要求,以保证会计监督检查的工作质量。

(三)各单位应当依法接受监督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四、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鉴证的一种监督制度。此外,单位和个人检举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也属于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的范畴。

(一)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

(1)审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5)承办会计咨询、服务业务。

(二)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单位应当如实提供会计资料

《会计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三)不得干扰注册会计师独立开展审计业务

《会计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遇到下列情形之一时,可以拒绝出具有关报告:

(1)委托人示意作不实或不当证明的;

(2)委托人故意不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和文件的;

(3)因委托人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不能对财务会计的重要事项作出准确表述的。

(四)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不得有下列行为:(1)明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与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而不予指明。(2)明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隐瞒或者作不实的报告。(3)明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会导致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重大误解,而不予指明。(4)明知委托人的会计报表的重要事项有其他不实的内容,而不予指明。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包括:(1)行政责任;(2)民事责任;(3)刑事责任。

(五)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与管理

关于法律监督名言 篇6

2) 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3)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4) 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唐)《天论上》

5) 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6) 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7)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8)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9) 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政府论》

10)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1) 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12) 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13) 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日莲(日)《立正安国论》

14)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战国)《商君书·定分》

15) 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16) 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奥古斯丁(古罗马)《论自由意志》

17) 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18) 法律之明了,不尽在其条文之详尽,乃在其用意之明显,而民得其喻也。――霍布斯(英)《利维坦》

19)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法律监督的意义 篇7

一、完善法律制度, 夯实法律监督基础

(一) 确立“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

由于现行法律中没有社区矫正这一概念的表述, 因而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的开展, 主要依靠法律规格并不高的“两高两部”《通知》和司法部的若干规范性文件。社区矫正在法律层面缺乏应有的支撑, 致使其在实际运作中难以脱离原有监外执行模式的窠臼。目前, 全国人大常委会己将《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纳入立法规划, 立法机关可借此将社区矫正执行程序充实其中, 使社区矫正获得应有的法律地位。

(二) 统一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

实践证明, 多元化的执行主体不但不利于行刑权的有效行使, 而且造成了政出多门和执法的混乱, 从而也影响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 有必要对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进行修改, 重新配置行刑权。较为理想的方案是:在司法行政部门具有相应的执行能力的基础上, 将非监禁刑的执行权授予司法行政机关, 由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因为, 从本质上说, 行刑权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 既符合刑事司法权力合理配置的需要, 也符合国际惯例, 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 促进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良性互动、统一刑罚执行机制的形成。同时, 刑权的统一也有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三) 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监督要求。

目前, 法律上虽已确定检察机关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主体, 但仍有必要在法律中进一步细化。该方面的规定不但要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界定, 而且要细化和完善监督程序, 设置被监督方的义务性规定, 弥补以往法律监督过于疲软的不足, 使其具备应有的约束力。

(四) 合理规定缓刑条件、细化假释适用条件。

刑法规定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是“不致再危害社会”, 显然这种条件过于笼统切不具操作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法院要么怠于适用缓刑和假释, 要么滥用。在这样一个模糊的标准面前,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也难以开展。因此, 应修改完善相关规定, 将缓刑适用对象由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服刑人降至一年以下, 由此合理确定缓刑的适用条件, 或者通过司法解释, 细化拟假释人员所应具备的考核分数或具体表现, 以其硬性条件而增加其适用的确定性。

(五) 授予检察机关提请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目前,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依据司法解释和部门的规章。这类法律性文件由于政出多门, 出台时间不一, 相互之间矛盾冲突较多, 甚至与上位法相抵触。由法律赋予检察机关提请人大审查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权力, 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检察机关在执法监督中只要发现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规范性文件就及时提请地方人大审查, 或上报最高人民检察院, 由其向全国人大做出情况说明, 由人大做出有效、无效或者重新修改等裁决, 以确保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二、建立一体化的行刑法律监督机制

(一) 建立专门的监督力量, 为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提供基本保障。

应通过增加编制和检察机关内部调剂的方式来切实改变社区矫正监督力量匮乏的现状。基层检察机关至少应安排两名检察人员专门负责社区矫正监督, 经费和物质保障问题也要提上议事日程并及时解决。同时, 监所检察部门要注意挖掘内部潜力, 提升监督效率, 特别是要加强负责监禁执行和非监禁执行监督任务的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 保证刑罚执行监督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二) 密切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

加强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形成监督合力, 确保法院适用社区矫正活动的正确性, 防止裁决不当;

加强监所检察部门与反贪、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的协作配合, 优化侦查资源配置, 强化侦查能力, 积极查办社区矫正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 维护司法公正。

(三) 整合上下级检察机关的监督资源。

当下级检察机关的正当监督行为遭遇强大行政阻力时, 上级检察机关应以积极行动支持监督到位, 当监督结果事关社区矫正的顺利推进或影响社会公正时, 检察机关还应当向同级别的党委政法委甚至立法机关寻求监督支持。

(四) 畅通异地检察机关之间的联系。

异地检察机关之间的配合在一体化的行刑监督机制建设中尤为重要, 建立和加强异地检察机关之间的联系刻不容缓。具体内容包括:裁决地检察机关要主动向社区矫正地检察机关通报社区矫正罪犯的有关信息;执行地检察机关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条件消失或有严重违法情况, 需要外地主管机关作出收监执行决定的, 应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知裁决地检察机关, 由其监督当地主管机关及时作出收监决定, 以有效防止跨区域监外罪犯脱漏管等违法情况发生。

三、完善监督程序, 增强监督效力

(一) 明确检察机关相应的知情权。

由于社区矫正具有主体多元化、内容分散、范围广泛等特点, 所以拓展检察机关的知情渠道, 强化其知情功能十分有必要。应明确设立被监督机关定期向检察机关通报执法情况的义务, 对拒不提供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建立检察机关随时介入制度。

要实现检察监督的及时到位, 就应建立检察机关的随时介入制度。法律应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活动可以随时介入, 有权要求被监督机关提供有关材料、接受检察或就被监督事项做出说明, 被监督方必须予以配合。同时, 对检察机关的介入应明确和细化有关程序, 以防止权力滥用。

(三) 强化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效力。

赋予法律监督应有的强制力, 是落实法律监督权的内在要求。应当规定:收到检察机关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机关,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纠正, 并将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向检察机关通报;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纠正违法通知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提出纠正意见的上一级检察机关提出复议;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决定, 通知下级检察机关和被纠正违法机关执行;对检察机关的纠正意见既不执行, 也不提出异议的, 要增设被监督机关的义务性规定, 明确其法律责任。

(四) 制定规范性文件。

省级以上检察机关应及时出台检察机关参与试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统一规范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实现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 人民检察院要借与同级政法机关联合制定规定的方式, 明确和完善相关程序, 以弥补法律的不足。

四、更新观念, 丰富法律监督方法

(一) 开展动态监督。

人民检察院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构建社区矫正监督信息平台, 建立社区矫正监督信息库, 并力争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联网,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 拓宽监督视线, 及时掌握本地区社区服刑人员的相关情况;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要利用内部办案网络, 及时流转和处理社区矫正的相关信息, 确保检察监督及时跟进到位;另外, 检察机关内部要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管理信息网络, 并保证不断根据需要进行智能升级, 以有效监督外地监狱、公安机关移送的“五种人”及时进入本地矫正的环节。

(二) 向社会公开法律监督情况。

检察机关应将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将法律监督工作情况通过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媒体网络刊登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置于社会舆论监督之下, 必将使监督的效应放大, 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

(三) 开展综合性监督。

综合性监督, 是指检察机关通过对一段时期的社区矫正活动 (如裁决、交付、执行等) 情况, 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比对, 找出其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然后向主管机关提出综合性监督意见, 以纠正不正确执法行为的监督方式。采用综合性监督的模式应注重对问题原因的分析、规律的总结、机制的完善, 有利于从整体上、制度上对执法活动进行规范。

(四) 建立同步监督制度。

检察机关应前移监督关口, 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 进而增强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应对以下工作实施同步监督:一是在公诉中, 积极开展量刑建议, 促使审判机关合理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二是及时审查刑事判决, 重点把好量刑监督关, 保证审判机关裁决非监禁刑的正当性;三是提前介入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 认真审查执行机关提请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材料,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防止违法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的发生。

五、监督与扶持并举, 推进社区矫正健康发展

(一) 对社区矫正活动进行评估。

检察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活动的法律监督主体, 应对社区矫正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估, 以避免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盲目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在组织评估时, 应召集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进行, 以确保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 大力支持社区矫正活动的开展。

首先, 各地检察机关作为当地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 要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活动, 履行好检察机关的工作职责;其次, 检察机关可以利用自身既了解法律规定又熟悉刑罚执行工作的特点, 协助矫正机构对罪犯进行矫正, 并为矫正组织及被矫正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再次, 检察机关可以从法律监督者的角度出发, 全面分析评估社区矫正活动开展情况, 正确评价其效果, 客观反映它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积极向党委、人大、政协反映呼吁, 以引起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视。

(三) 多部门协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目前, 社区矫正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制定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需要公、检、法、司、民政、教育、劳动等众多单位的共同参与。检察机关因参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而具有的优势及长期行刑监督积累的经验, 应在协助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 积极宣传社区矫正工作。

检察机关可以结合实际, 积极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从思想观念上打消人民群众对这一行刑方式的担忧和顾虑, 为社区矫正的开展营造有利的氛围。

对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的构想 篇8

[关键词]检察机关;民事执行;法律监督;构想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民事案件“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反映强烈,因不服人民法院执行裁定、对执行活动有异议、甚至反映法院执行活动存在违法行为而来检察机关申诉的案件逐年增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民事执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工作,不仅是保障民事执行公正、有效,维护执行当事人权益的内在要求,也是检察工作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现状

(一)对民事监督对象的误解

我国现在并无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的统一实践,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不包括对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监督。错误地认为民事执行活动与民事审判活动是两个不相关联的诉讼环节,是平行概念,互不隶属,从而对民事监督对象所涵盖的范围有所误解,更引发对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的质疑。

(二)对民事执行监督权质疑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虽然规定了检察监督原则,即“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有人认为,民事审判活动并不包括执行活动,故民事诉讼法的检察监督原则不包括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没有根据。 并由此推论出人民检察院不具备监督民事执行活动的主体资格,不具备民事执行监督权。从而对检察机关的民事执行监督活动产生误解,不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而导致民事执行监督工作步履维艰。

(三)民事执行监督工作进展缓慢

一直以来“执行难”已经成了困扰司法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近年来的“执行乱”现象又给执行工作雪上加霜,学界归纳为五大类,即执行程序乱、执行措施乱、执行管理乱、执行收费乱、委托执行乱。目前实践中尝试使用的监督方法主要有:抗诉、检察建议、监督意见、纠正违法通知书、暂缓执行建议、现场监督,另外还有要求说明理由通知、查处职务犯罪等监督方式。但由于我国的民事监督体系对执行监督一直未进行系统化,导致实践中存在审判监督与执行监督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执行监督工作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此外,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被确认为民事行政部门的一项工作任务,但是长久以来“重刑轻民”的错误观念导致本应且应有所为的民行部门成了检察监督工作的“软肋”。 而对监督对象的误解以及对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的质疑,也成为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基础

(一)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宪法基础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具有专职性、权威性、强制性和排它性,其职能就是对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监督,以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的统一。宪法在赋予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同时,并未对监督的范围作任何限制性的规定。所以,笔者认为凡是涉及国家法律实施的活动,检察机关都有监督的权力。而民事执行活动属于法律实施活动的范畴。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具有监督权,且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二)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法理基础

法律原则三大特性的第一特性即为广泛性,这是指它的不具体。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的规定及《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应属法律原则的范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一国健全的法律体系中,各个法律部门意志,各个具体法律规定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孤立的理解一个法律规定不能真正体现立法的本旨。而且法律的制定也是符合当时的需要,虽然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守性是不可避免的。对法律的理解要在原则、规则、原理不同层次上去求得立法真义的一致性,且还要遵守上位法的优先效力。片面的、孤立的理解法条是有悖于立法本意的。

(三)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依据

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此条法律规定,本身就赋予了检察机关的民事执行监督权。因为,此条法律规定的“审判活动”是包括从起诉、审理直至执行等整个诉讼活动的全过程,这同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之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以及《民事诉讼法》第六条所规定的“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中的“审判”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是完全一致的。执行是审判活动的最后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环节,是审判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属于检察机关监督审判活动的职能范围。

三、对民事执行监督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调整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法律监督则是依法对法律的遵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违法和失误行为加以制裁和矫正。它同立法、执法、守法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全部含义。社会主义法制所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而对法律的实施设置各种监督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对民事执行的监督是程序正义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现实体现。

(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事案件呈大幅增长之势,民事执行工作也随之增多。如前所述,执行难,执行乱问题比较突出,而滥用职权、怠于履行职责、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大量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司法的有效保护。而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可以有效的避免、纠正、惩治侵犯当事人权益的不法行为。为使司法的公平与正义得以实现,当事人合法的权益得以保障,对民事执行实行法律监督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

(三)完善执行机制的必然途径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贯穿于整个执行过程,对执行机制具有促进、推动作用。一是可以对欠缺法律知识的当事人传道解惑,以解决因缺乏法律知识而导致对执行工作的误解,维护正常的执行秩序。二是对于有碍执行的因素,检察监督可以有效排除阻碍维护司法权威。三是通过执行监督可以有效促进审判监督,防止裁判不公。四是在对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及时查处,正本清源,促使法官更为谨慎地行使执行权。对民事执行进行有力的监督,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促进执行工作健康发展,确保程序合法,确保执行案件的“公正与效率”。

四、现行民事执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规定监督职权不明确

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民事执行监督权的配置阐述零散,不规范。即便有规定也很笼统,没有比较具体细致的操作规程,缺乏可操作性。如:《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由于是原则性规定,在现实中人民法院常常以审判活动不包括执行活动为由来规避执行监督。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至今还没有明确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权。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一方面容易导致实践中监督权力的滥用或乱用,另一方面也是检法两院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上出现分歧的根本所在。

(二)法、检对监督对象认识不统一

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其中的“审判活动”,检法两家理解不一致,检察机关认为应从广义理解,既包括人民法院的审判,也应包括执行活动,而法院却认为只包括狭义的审判活动。所以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一方面,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提出执行监督方案;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2000年的几个批复中明确指出,对于执行程序中做出的裁定,检察机关无权有法律依据,不予采纳等,显然排斥检察监督。

(三)现行民事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

现绝大多数民事执行的监督工作由法院内部行使,而法院的内部监督机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监督范围不清,监督运作程序不明确,监督缺乏透明性和严格的程序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二是自己监督自己,难逃“自家人难揭自家短”的规律;三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执行情况掌握不多,难以监督,导致“上级管不过来,平级不愿意管,下级管不了”的现象。从理论上讲,执行工作还受到人大监督、党政监督、政协监督等外部监督的制约,但这些监督主要是对法院整体工作的监督。这种监督约束力较差,往往流于形式,且多暗箱操作。

(四)最高法司法解释不合理

1995年8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批复》中明确指出:“……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的执行而在执行程序中做出的裁定,不属于抗诉的范围。”2000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如何处理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暂缓执行建议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生效民事判决提出暂缓执行的建议没有法律依据。”审判权和检察权独立、对等、并行,都置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在这种权力结构下,专司审判权的人民法院无权对专司检察权的人民检察院的职权范围予以限制,其单方作出的限制性解释显然超越其职权。

(五)获取案件线索渠道不通畅

检察机关获得案件线索的渠道通常为自行发现、群众举报、移送受理。在具体个案中,当事人认为法院的具体执行实施行为或执行裁决行为有错误,通常采取的是向上级法院或本级法院院长申诉,由上级法院或本级法院院长启动监督程序。但如上述所言法院的内部监督存在着诸多缺陷而导致监督效果不佳。当事人对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不清,不了解检察机关具有民事执行监督权,因此,就不会通过向检察院举报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完善民事执行监督的构想

(一)通过立法、修订法律明确行使执行监督权能

《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而作为《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应当补充规定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职能的具体方式、操作流程。亦或制订专门的《监督法》。通过立法或修改、补充现行法律,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为民事执行法律监督提供法律依据,使执行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法检两家对民事执行监督的分歧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二)构建检、法权力位阶平等的检察监督体制

依照现行的法律规定,检察监督权的设置乃属建议模式。检察监督权实为一种建议权,其效力等级远低于被监督权。很明显,仅有建议权的法律监督是无法完成监督职责的。我国《宪法》规定检、法两机关系同一位阶上的两大国家机关,皆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因此两者的权力应当平等或对等,这也是基本的法理使然。构建检、法平等的权力位阶,使检察机关在同位的角度对审判活动予以监督,才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强化检察监督权力的设置,加大检察监督力度,构建检、法权力位阶平等的检察监督新体制,才是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必由之路。

(三)设立专门执行监督机构,落实监督工作

在实践中,通常由民行部门行使民事执行监督权。如前所述,执行监督工作进展较缓。笔者认为应当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民事执行监督机构。在对刑事执行监督上,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了专门的执行监督机构,即监所检察部门。而对民事执行而言,不仅要有法律的赋予权,也须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从节约法律资源的角度考虑,可将民事、刑事执行监督职能合并成立专门的执行监督部门,配备专职人员,确保各项执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大宣传力度、多种形式拓宽案件渠道

全方位搞好联系,畅通监督渠道。要主动联系本院举报中心的接待日,宣传民事执行监督,使来访群众知道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要联系控申部门巡回接待进行宣传,用典型案例使群众了解民事执行监督工作;主动联系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民事执行监督行动。同时,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联系,争取法院的支持,将在民事执行环节中出现的违法问题主动移交检察机关审查。

上述仅是对完善检察机关执行监督机制的初步思考。应当看到,执行程序中引入检察机关的监督更能充分地保护执行当事人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在民事执行案件中,建立和完善检察院监督权,协调和处理好法院与检察院在执行监督中的关系,以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加快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六、结语

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是一项相对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并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在这个领域也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大有可为的新领域,不断的探索,大胆的实践必然会为这项工作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这项工作的突破和发展也必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伟,常廷彬.论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孙加瑞:.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执行监督之程序设计[J].人民检察,2007,(13).

[3]孙加瑞.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质疑与回答(上)[N].检察日报,2007-09-06.

[4]王春丰,王秀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难点及应对浅析[EB/OL].龙剑网,http://www.longjianwang.com.

[5]夏志琼.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EB/OL].中国检察网,http://www. cnjccn.com.

[6]王学成.检察监督是民事执行工作的重要保障[N].检察日报,2007-05-16.

[7]卢惠盛.试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未来走向[C].南国检察探索(第二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8]邹建章.论民事检察监督法律关系[J].中国法学,1997,(6).

[9]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C].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王晋,刘生荣.英国刑事审判与检察制度[C].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上一篇:好老师不是什么下一篇:幼师教育心得体会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