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法律思考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义”的法律思考(共8篇)

“正义”的法律思考 篇1

正文: 何为正义?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在这个概念上,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概念中,正义即公平、公正。正义是法源之一,更是法的追求与归宿。

既然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一种行为、状态是否正义就涉及到三个要素:人、社会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人是正义反映的主体,也是评价正义的主体;社会的形成归于人的产生和结合,社会对人的分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得不到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归结于社会的不正义(公平);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如地位、资格、自由等,其多寡优劣主导着人们的评价。在远古最原始的社会形成时,有了原始的劳动成果的分配,人们就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至于何种行为与状态是正义的,用不同的标准、角度和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观察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同的。

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其一,是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的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制都应有一种平等权利;其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2)依存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还指出了可表示如下的更一般的正义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将法律的观念从正义中解脱出来是有困难的。在媒体和一般人眼里,正义和法律的概念不断的被交叉混同,而且纯粹法学反对将法和正义相等同,主张将二者当作两个不同的问题来处理。而我个人更倾向与使二者融合,我并不赞成过分清晰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法律抛弃正义,便丧失其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同样,正义脱离法律,就丧失了载体,仅仅只能成为“价值判断”,没有实际用途。我非常推崇凯尔森的观点,即正义作为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也许为法律科学所排斥,但如果将正义理解为“合法性”,那么法律科学中就应当包括正义概念。

人们评价一部法律是否符合正义标准(合法性)时,往往是立足于这部法律是否能将社会关系调整得令所有社会成员都满意,但事实上,能够满足每个社会成员需要的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每个人的需要不一致,需要间的相互冲突也难以避免,那些合乎正义的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能达到的也只能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满意。

还应当提及的便是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绝对正义的概念,自然法学派主张法的二元论,认为法应分为实在法和自然法,在不完善的实在法之上,存在着完善的,绝对正义的自然法。但理性的人应当知道:这种绝对正义是不可能存在的,如同世界是可知的,人有无穷的认知能力,而世界永远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借用凯尔森的话“正义是一个人的认识所不能接近的理想。”

法律需要接受方方面面的考验,在人们寻求法律帮助时,在法律制裁罪犯时,公平是否得到维护,正义是否得到匡扶,这是法律正义性(合法性)认定的标尺,也是法律生存的土壤,法律立足正义,才能使正义的概念在法律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正义”的法律思考 篇2

在现代汉语中, “程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 它可以指称事项的展开过程、机器的操作规程和先后顺序, 也可以指称诉讼的法律过程等等。程序从法学的角度分析, 是做出某种决定、从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方式和过程。这里, 关系和方式是空间的概念, 而过程是个时间的概念。关系、方式和过程这时空三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统一体便是程序。在这三个要素中, 最主要的是“关系”。

法律程序就其本体而言, 无论在现代法的程序, 还是在古代法的程序, 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形态:人们遵循法定的时序和时限并按照法定的关系和方式进行法律行为。

正义的概念, 以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在中外一些学术著作中, 正义也都被赋予多层次、多方面的含义或规定性。这正恰恰如博登海默所说的正义的观点:“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 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正义有的时候, 指的是一种对等的回报, 有的时候指的是一种德行, 有的时候指的是某种“自然的”理想的关系, 有的时候正义又仅仅指的一种形式上的平等。随着人们思维的不同, 正义一词也被理解成不同的含义, 法治和合法性亦或是公正的体制, 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一个社会体制的正义, 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 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社会体制占据着各种正义的含义的首要位置, 具有决定性意义, 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二、法律程序正义的形态分析

法律程序正义的含义也有着多种版本。如佩雷尔曼认为法律程序正义是一种抽象正义, 与具体正义相对应, 戈尔丁将法律程序正义诠释为和程序正义甚至与诉讼正义想等同的概念, 罗尔斯将法律程序正义和社会正义相对应。

佩雷尔曼认为, 法律程序正义概念是“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所有的人, 既是指不管他们是清白或者有罪, 黑肤或者白肤, 虚弱或者健康, 可耻或者正直, 卑贱或者高贵, 贫穷或者富裕, 晚辈或者长辈。不管是谁, 都必须受到同样的对待。

佩雷尔曼曾经罗列和分析了六个正义概念, 他认为第一个正义概念便是“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 这一点可以被看作是法律程序正义。而另外五个概念便属于具体正义。相对的, 法律程序正义是个抽象正义, 它既没有告诉什么时候两个人应该受到什么待遇才对这种法律程序正义不会出现争论, 也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时候两个人属于同一基本范畴, 因为这种正义是抽象和纯形式的。

在佩雷尔曼的观念中, 法律程序正义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 是因为人们在内心中拥有一种惯性的倾向。这种惯性倾向就是与支配物体运行的惯性律相似的心理特征的准普遍性或者普遍性。特殊正义或者具体正义不能被人们普遍承认的原因, 是特殊正义或具体正义的合理性不取决于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而是取决于某一集团或者个人的是非标准和特殊利益。

戈尔丁把法律程序正义看成程序正义, 甚至是看成与诉讼正义等同的概念。戈尔丁认为,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早的正义要求指的就是一种程序上的正义, “但是我们应当把公平程序的标准区别于我们据以解释标准的正义理想。”在他看来, 程序正义似乎也是一种将要的正义。他因此提出了与审判有关的程序正义的九条标准和要求。

罗尔斯诠释的法律程序正义的概念, 是指公共规则的公正以及正规的执行。这种法律程序正义在适用于法律制度的时候, 就成为了法治。罗尔斯把法律程序正义又称作“作为规则性的正义”, 他将法律程序正义和社会正义相对应。他认为实质正义的概念便是指社会正义, 即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罗尔斯认为, 法律程序正义主要是指关于法律上的法律程序正义。他的观点是法治等同于法律程序正义, 意思就是“应当的行为意味着可能的行为”。也就是说, 那些给出命令或者制定法律的人是真诚地做到立法不能提出一种不可能做到的义务;“法无明文不为罪”;“类似案件类似处理”;规定自然正义观的一些准则, 是用来保护司法诉讼的正直性的指针。

笔者看来, 法律程序正义的本身便是一个多义词, 不同的语境中法律程序正义代表着不同的语义。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任何所谓“形式”的东西都只是与“实质”或者“内容”相对而言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同样的一个事物, 在此时此地是内容, 那么在另外一个场合就有可能是形式了。笔者认为, 法律意义上的法律程序正义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形态。而我们, 则经常在这三种情况下一次次地使用“法律程序正义”的概念:

第一, 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的法律程序正义在法律体系中, 便是诉讼正义或者程序正义。这种划分依据的标准是立法和执法。实体正义即实体权利义务在立法上进行分配的正义, 相当于立法正义。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的便是法律程序正义, 即诉讼正义、程序正义, 是指执法阶段或者法律适用的正义。比如说关于平等的问题, 法律程序正义是所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而实质正义就是所谓的“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二, 法律程序正义与社会正义相对应, 即制度正义或者法律正义。这里, 社会正义是一种实质正义, 主要是指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制度正义或者法律正义指的是受社会正义决定的, 并且可以反映社会正义的法律上的正义。相对于社会正义, 所有法律上的规定, 不论是程序法上规定的程序规则, 还是实体法规定的义务权利的内容, 都应该属于法律程序正义。

在法律上, 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诠释法律程序正义, 都有可能存在一个牺牲或者代价的问题, 也就是说法律程序正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寄望形式上的正义, 成为人与人之间公平判断的工具, 还有一项困难。因为, 如同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 规则的一般性并不是说, 每一种个别的情况都能够被预料, 或作适当的规定, 于是形式上的正义在个别的案例中, 就可能丧失”。因为法律程序正义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点, 因此可以导致个案中的实质不正义。当严格执行既定法律规则, 也就是法律程序正义时会引起个案中的不合理和不公正, 也就是特殊正义和具体正义。

第二, 法律程序正义相对于社会正义来说, 极有可能没有准确地反映社会正义。比如部分经济体制改革, 这种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但是法律仍然保持十年前的相对稳定性。那么此时, 如何对待阻碍改革进程的法律上的法律程序正义,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第三, 法律程序正义作为程序意义上的正义, 不仅是一种高成本的正义, 而且和实质正义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正义是以当事人或者国库负担诉讼制度所需要花费高额费用为前提条件。在一些情况下, 有些程序不但不具有积极意义, 相反会表现为冗长、繁琐和呆板, 出现“积案”或者诉讼延迟, 这样便出现了为了诉讼正义却降低了办事效率。更有甚者, 有可能出现实际从事犯罪的人被宣告无罪。虽然从过程和方法上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但是仍不能确定罪责。假定某个合乎正义是一种不得已的必要妥协, 这便违反了实质正义。

法律程序正义中, “审判结果是否正确有时不以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而重视和充实程序本身以保证结果能得到接受为其共同的精神实质”。在诉讼程序下达成的判决, “只是以既判力为基础的强制性解决”, 它“并不一定意味着纠纷在社会和心理的意义上也得到了真正解决”。这种判决, 不像实体正义那样具有直接的、实际的意义。

总之, 人类的文明史表明:法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但是法治社会却并不一定是天然的和谐社会。法律的这种不能事无巨细的特质, 导致了一定的法律困境。正因为如此, 法律正义的追求成为了走出这种法治困境必须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德]韦伯, 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 三联书店, 2005年版。

“正义”的法律思考 篇3

关键词:教育法律;核心价值;教育正义

正义是人们对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法律价值主要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帮助哪些值得期冀、希求的美好的东西。教育法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笔者以为,教育法律的核心价值就是教育正义。

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所谓正义,简单地说就是指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我国传统理解,正义有以下几层意思:公正的、正当的道理(《韩诗外传》卷五:“耳不闻学,行无正义。”);正确的或本来的意思(桓谭《抑讦重赏疏》:“屏羣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再通俗地说,意指公道正直、正确合理的意思。作为道德范畴,它又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正义问题历来是道德哲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从古希腊至今,很多哲学家、伦理学家或政治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西方社会认为正义包含了合理性和善的内容,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依据。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分别开创了正义论的理想主义建构路径与经验主义演进路径,理想建构与日常演进一直成为西方正义理论与实践的两种基本类型。这种基本类型,既在启蒙时代的英、法出现过,也在当代的罗尔斯与阿马蒂亚·森身上呈现。

罗尔斯指出关于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形成的满足的最大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因此,“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试图通过对西方契约论传统的继承,构建一种全面和综合的正义理论,以代替在现代政治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二、法律价值解决“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价值是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概念,并非一切客观事物都具有价值,某一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就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价值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范畴,是在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中用以判断事物或行为的标准。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就是价值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应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贯精神,如实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活实践。

“法律价值”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方,是哲学“价值”的一般概念在法学领域的延伸。法律价值概念自20世纪产生以来,至今仍存在极大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法律价值主要用来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帮助哪些值得期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有价值的事物予以保护,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法律价值回答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按照一般的价值观念,人身安全、人格尊严、社会的公共福利、经济可持续发展、善良风俗的维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都是有价值的。其中,人权、秩序、自由、正义在现代社会是备受重视的基本价值,是已经被现代人类作为不证自明的正确准则而获得一致同意、被广泛接受的法律伦理目标,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法律价值。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过程也就在于对那些有价值的事物予以保护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就是对一个社会的最低限度价值标准的权威性表达。法律价值所要解决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一法学家的终极关怀问题。

三、教育正义是现代教育法律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概念。法律价值是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帮助哪些值得期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而人权、秩序、自由、正义在现代社会是备受重视的基本价值,是现代人类社会所必需,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但笔者认为,人权、秩序、自由、正义在内涵及作用方面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能充分保障公民人权、自由的社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社会肯定是有秩序的社会。可见,人权、自由、秩序都是衡量正义的某一个方面,而正义则是衡量社会制度“善”与否的标准。

教育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是教育秩序稳定的保障,也是教育领域中人权与自由的重要保障。教育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是现代人成功走向社会的起点。教育法律作为国家法律的一个方面,它的正义也是社会正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正义指向的是教育向善的方向的改进和建构,它使得教育更合乎道德,合乎伦理。教育从制度、机构到具体的各种实践,不仅涉及制度与人的具体行动的正当性问题,还涉及受教育机会的分配,如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否需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歧视、择校问题、学生在教育中的各种基本权利保障等问题。具体来说,教育正义就是如何解决教育领域中的权利与义务问题,是否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个性解放,教育中利益与负担的分配是否合乎价值伦理标准等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内部秩序的和谐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因此,教育正义就成为教育法律的首要的与核心的价值。教育法律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正义成为立法者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价值目的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正义是对不正义的祛除。在“正义”价值目标引领下,克服社会中的不正义现象,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实践的现实可行路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既面临全球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又有自身发展的特殊问题。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基于经济高速增长基础之上。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会解决一些既有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创造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尽快培养出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赶上国际一流科技水平,国家在教育方面采取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精英化政策。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文化科技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同时,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产生和积累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涉及正义的公平、公正的问题。公平正义的主旨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平等分配,是对待和处理现实不平等的有效方式。公平正义适用的背景制度和条件是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开放社会体系的建立,社会摆脱财富匮乏的状态。公平正义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应该坚持和遵循的原则规范,也是制度的重要价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就是坚持所有人受教育与培训机会的平等,使每个人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艺的机会不受家庭出身、家庭境况、个人所处阶层的影响,消除社会偶然因素对人所受教育的任意影响,实现初步的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育公平是每个人获得平等的自由全面发展机会的基础,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化保障机制;(2)教育公平是收入和财富分配正义的基础。教育正义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调和教育、政治和经济等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秩序。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恰好符合罗尔斯所说的公平正义适用的背景制度与条件。社会价值或基本的利益如何公平的分配,已经成为现实的焦点问题。如何在多种公平正义观中达成重叠共识,如何对社会价值分配进行优先性排序,需要我们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研究,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正义理论的精神实质,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公平正义问题,树立和形成合理的公平正义理念,构建我们关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说明在实践中,我国的核心目标价值已经从效率转移到公平与公正上来。和谐社会要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整个社会公平、公正,“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法律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教的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正义之所以是制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制度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所确定的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前景,即人们可望达到的成就和状况,对人生的影响深刻而且久远。

教育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法制是以维护教育正义、保证教育秩序为目标的制度和体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法律的内容和实施必须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体现正义的内涵,引领社会向善的方向发展,保护值得期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价值,如人权、秩序、自由、正义等,而正义是其中最为核心与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文正邦.法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5.

[2](美)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词典[M].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87.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11.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篇4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来自XX市检察院,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滴小事折射公平正义》。大家都知道,“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检察机关如火如荼的开展,抓学习提高知识,组织讨论提高思想境界、抓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抓服务树立执法形象,成为我们工作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做为XX市检察院的一分子,我真实地感受到这场教育活动给我院带来的清徐之风。全体干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几件小事一一闪现在我眼前。

检察长有了压力感。我院检察长张建均同志今年45岁,自95年起先后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工作到目前可算一位老政法了,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为提高干警素质,院里启动了“每周一课”工程,即“领导当老师,干警做学生”,每周五学习日,由班子成员轮流为干警讲课。张检选定的讲课内容是“侦查策略和技巧”。在全院干警会上,他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从事政法工作多年,但真正站到三尺讲坛当老师,还真感觉到有些底气不足,我要加紧学习检察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不光做你们合格的领导,更要做你们合格的老师”,几句质朴而实在的话赢得了干警们热烈掌声,而干警们从这几句话中也体味出这样一种含义: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发展;不学习,就不能做一名领导信任、群众满意的合格检察官;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学习也是工作,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胸怀这种信念,干警们投身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大大增加。

危险面前显本色。镜头又拉到了5月12日,一条爆炸性新闻在整个XX迅速传开,我市光明街村民乔更新因发烧在中医院治疗无效后被先后转至河北省第二医院和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最后被确诊为非典病例。而此前,由于我市中医院未按规定上报及采取必要防护措施,致使和乔直接接触被一代隔离者40余人,加上第二、第三代被隔离共达1000人,消息传来,整个XX陷入了恐慌之中。在此危急时刻,按市委指令,我院立即成立了以张建均检察长为组长的5人办案组,于5月12日上午对此案展开初期调查,深入到XX市中医院发热门诊隔离区、民兵训练基地隔离区及XX市中医院进行调查。张检亲自对主要涉案人赵志坤和李树通进行讯问,因为天热,身穿厚厚防护服,眼戴防护镜,隔离室又没有桌椅,讯问和记录都是站着进行,不一会儿,他们头上就滴下汗来,眼罩上也集满了湿气,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办案的情绪,为把案件办细,办好,办扎实,他们坚持进行了细致的询问,不放过每个细节。就这样,从上午8点一直到下午4点。结束后,又根据掌握的新情况分头到中医院及防设站等处找有关人员调查核实固定有关证据。等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单位办案点,已是晚上12点多。可是,特殊时期,他们劳累一天后吃上的不是丰盛可口的饭菜,而是一碗开水冲泡的方便面和一块面包,不能回家回单位在舒适的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而只能几个人蜷缩在办案的囚车上凑和一宿了事。第二天又投入到了紧张的调查取证工作中。

在办案组干警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工作下,仅用了2天时间就提取物证、书证50余份,讯问、询问相关人员27人,很快查清了此案,并于5月17日对XX市中医院原院长赵志坤,原副院长李树通以涉嫌玩忽职守罪,中医院护士乔小兰以涉嫌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决定逮捕,并在电视台予以通报,消息传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

制假贩假法不容。非典突袭,万民惶恐,急急寻求预防救护的办法,随着中央电视台防非典处方的公布,我市中草药价格一路飚升。然而,少数黑心商人不是抓住商机靠勤奋致富,却瞄准了制售假药这样一条黑路子,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违反了公平诚信的交易法则,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此,我们坚持八个字“严厉打击,绝不手软”。XX市观音堂村邵新民非法在自己家中生产中药材淡豆豉1600公斤,价值4.8万元,公安机关立案后我院就先行派出侦查监督科和公诉科负责人共同提前介入此案,事先掌握第一手情况,并适时引导公安机关取证。在公安移送我院批捕后,仅用一个小时就做出了批捕决定。5月3日移送我院审查起诉后,办案干警加班加点阅卷提审写起诉书,仅4小时就起诉到法院,最后被告人被从快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48000元

服务大局保稳定。严格执法,加强办案本是检察机关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题中之义。然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执法理念,要服务大局,不仅仅是严格执法,加强办案,而是把检察工作自觉地纳入到党的工作大局的目标之中,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通过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更好地体现公平与正义,让党和人民满意,检察事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院在市委领导下妥善解决上访老村郭北庄问题,使该村由乱而治的事实就是对这一理念的真实诠释。郭北庄村自95年起就没有班子,主要划分为四个较强的宗派势力,多年来,各派之间斗争不断,争战不止,成为上访告状的老村,也成为影响全市社会稳定的一个根源。为解决郭北庄村问题,八年间,我市曾先后派出四个工作组进驻该村,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年四月中旬,在非典肆虐之际,我院正是用人之时,但为配合市委搞好村遗留问题清理工作,我院派出了副检察长张利民等5名同志分别参加市委的5个下乡工作组。其中,张利民同志带队带领法院、司法等部门7名同志进驻郭北庄村,立即着手开展工作。先是抓住主要矛盾,仅用8天时间查清了前四任原村支书记经济及违纪等问题,依法做出处理,平息了村民上访态势,比市委要求一个月的期限提前22天。紧接着在广泛走访,摸排情况,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班子候选人,并严格按程序组织了选举,顺利产生了新一届村委班子。到此,他们并没有就此放手,而是坚持把新班子扶上马送一程。积极帮助新一届班子搞好舆论宣传工作,消除过去的村风不正,上访无序状况,使群众的思想逐步统一到发展经济上来;同时,积极妥善的解决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农业税问题,支持党支部积极运作,促使承包该村土地的砖厂交纳承包费,由村从承包费中集体交纳农业税,减轻了群众在税赋方面的负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由于我们工作人员,服务党的工作大局意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终于使一个几年扶不起的烂摊子初步有了生气,使群争不止、一盘散沙的村民抱成了一团儿,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通报点名表扬我院工作组。而郭北庄村民和我院之间也建立了一种鱼水情,真正实现了党和人民双满意的目标。

以上是我们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活动中的几件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公平正义的内涵。也是我院以实际行动对“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的真实诠释。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本质追求,我们要以这次演讲活动为契机,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活动之中,公正执法,强

跨省维权伸正义法律援助暖人心 篇5

马山镇群众吴某某及其家人为马山镇政府送来一面锦旗,感谢政府“跨省维权伸正义、法律援助暖人心”。马山镇政法委书记李德胜、综治办主任周寿明接待了吴某某。

吴某某的父亲在广东打工时不幸身亡,吴某某及家人对广东当地答复的死者死因不服,进而上访到马山镇政府。政府组织综治办,联系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到广东实施跨省法律援助,最终为死者家属争取到74000元的死亡赔偿金。为此,吴某某及其家人在鞭炮声中为马山镇政府发送来了锦旗,对政府表示感激。

“正义”的法律思考 篇6

第八课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第二课时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公民享有的主要诉讼权利

(2)认识证据在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

增强证据意识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3.运用

联系实际说说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及注意事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崇尚程序正义是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崇尚程序正义既有赖于健全的法律制度,更有赖于公民重视程序正义、追求程序正义、维护程序正义的强烈意识。公民对于程序正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法律程序的了解程度。因此,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使公民更多地了解有关的法律程序,对于形成一个知法、守法、护法,自觉依法维权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而了解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是维护程序正义的重要前提,所以,这个知识点在全课的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地位。

2)增强证据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诉讼权利的基础上认识基本的维权途径,形成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而证据在诉讼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在未来的民事活动中做到有意识地收集、保留证据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3)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树立证据意识,都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应该是本节课全部教学内容的落脚点。

2.教学难点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了诉讼途径与非诉讼途径、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的区别,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中要做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区别有一定难度;另外,关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学生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错误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观念的影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并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比起本节课其它几个知识点来看,难度更大一些。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并了解与依法维权相关的途径和程序。教材从公民享有的基本诉讼权利入手,进而过渡到增强证据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证据的重要作用及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原则,最后归结到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维权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的一些概念,如证据、维权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具备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普遍比较肤浅,还存在着一些认识方面的错误,这也可能对本节课知识的接受造成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经验,促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的认识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四、教学方法

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案例:林新松和林新木系同胞兄弟,2004年两人的父亲因病住院,两人约定住院费2.8万元由两个人平均承担。但是因为林新松一时手紧,就请林新木先垫付自己应付的那一半。林新木垫付了住院费并要求林新松出具了借条一张。后林新木要求林新松给付此1.4万元的欠款,但是林新松拒绝给付,于是林新木将林新松诉至人民法院。在庭审当中,林新松认可其出具的欠条,但另提交了一张林新木书写的收据,该收据上写明“第一次6000元,第二次8000元,共计14000元”。林新松称,此证据证明其已将欠款全部还清。但林新木对收据上的签名不予认可,并提出进行笔迹鉴定,但人民法院向鉴定部门咨询后,鉴定部门答复称该笔迹由于当地技术所限无法鉴定。最后,一审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收据可以认定林新松已经偿还了1.4万元,于是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林新木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查后,认为一审认定的事实没有错误,但认为依据原告出具的欠条,被告理应偿还欠款。因被告提供的载有原告姓名的收据指向不明,该证据反映不出其与欠条之间的关联性,且原告否认该收据的真实性,故该收据不能与欠条的证据效力相对抗,被告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而被告除了该收据外并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其已经偿还了其所欠原告的1.4万元借款,故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最后二审人民法院判决撤销一审判决,被告应于判决生效后七日内偿还原告欠款1.4万元。

老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上述案例中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的哪项权利吗?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引思明理】

老师:上述案例中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的诉讼权利,那么,公民的这项权利主要有哪些种类?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基本诉讼权利中的哪一项呢?

板书: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公民诉讼权利的主要种类: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公民有上诉的权利(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老师:如果林新木手中没有那张欠条,诉讼结果将会怎样?这给我们什么警示?你还有类似的由于缺乏证据而有理说不清的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进入本节课第二个问题。板书:

2.增强证据意识

案例1:2005年2月,范某起诉至某区人民法院,要求与其妻子张某离婚,同时向人民法院提交了一份借据要求张某对于该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借据的内容为“2004年4月9日,因家中盖房特向某某借钱20000元”,落款人为范某的妻子张某。对此,张某在庭审的过程中对于欠条的数额提出异议,称只借过2000元。主审法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该借据有涂改的痕迹,但是范某并不承认涂改。后经张某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委托某司法鉴定中心对该欠条的真实性进行鉴定。经过鉴定,鉴定结论为:欠条上的 “0”是后加的,跟张某的笔迹不符。在鉴定结论面前,范某承认了伪造证据的事实。于是人民法院依法决定对其处以1000元的罚款。

案例2:2007年6月,原告张某家人与被告陈某家人因客车载客事宜发生纠纷。为追索医疗费,张某与陈某发生纠纷。后张某到医院治疗,用去医疗费几千元。随后,张某将陈某告上法庭,要求陈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陈某在法庭辩论中称,在纠纷中自己没有殴打过原告张某,张某即使有伤,也不是自己造成的,故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张某在庭审中,未能提交陈某殴打自己的相关证据,也没有提供其它相关证据予以佐证。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张某虽有损伤事实,但无证据证明其损伤事实是陈某造成的,依法驳回了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

老师:上面两个案例中的证据都没有被法院所采信,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96页中有关证据应具备的特征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派代表发言。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教材96页的有关内容,自主学习、了解法定证据的主要种类,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几个案例中的证据分别属于哪类证据。

案例:锦州市某患者王某体内钢板断裂,找到原治疗医院索要赔偿。医院认为钢板断裂是患者自身造成的,一分钱都不能赔。患者遂将医院告上法庭。锦州市某区法院要求该医院给出证据,证明钢板断裂是王某自身过错造成的,医院无法证明。法院最后判处医院赔偿王某误工费、交通费等损失2万余元,其中包括5000元精神损失费。老师:前几个案例中的证据都是由哪一方出具的?患者王某这个案例中的证据为什么要由医院来出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总结: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举证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自证“清白”,也就是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医患纠纷就属于这种特殊情况。

王某与医院形成了医疗服务合同法律关系,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医院对钢板质量、折断原因负有举证责任,既然不能证实钢板断裂是因为王某的过错造成的,就应该赔偿王某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重新取出钢板的费用和材料费。钢板断裂还给王某带来了一定的精神痛苦,医院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费也是合适的。案例:讨工资讨出来的犯罪行为

文先生是四川人,3年前来到佛山,在佛山市禅城区镇安村经营一家制衣厂。今年6月他雇请了妻子的表弟肖援。肖援进厂干了两个多月,提出要辞工,要求表姐夫支付工资。

8月31日,肖援在多次向表姐夫索要工资未果后,于当晚9时多偷偷将三岁大的外甥抱到南海大道华阳桥附近。肖援随后打电话给文先生,要他赶紧支付拖欠的工资。文先生与妻子得知儿子与肖援在华阳桥附近后,边赶往现场边打110报警。肖援见到文先生夫妇,声称要将小孩扔进华阳桥下的水沟里。文先生与妻子趁肖不注意将儿子夺了回来。几名路人将把肖摁倒在地。此时,民警也赶到现场,肖援被擒。

广东豪盛律师事务所蔺存宝律师认为,肖某的行为是“索债型”非法拘禁罪,这类行为是指行为人以索取债务为目的而采用拘留、禁闭、扣押等各种手段非法剥夺债务人或与债务人相关的人的人身自由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这类为索取债务拘禁他人的行为应认定为非法拘禁罪。老师提出问题:你对肖援讨要工资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肖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和总结完成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板书: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敢于维权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公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善于维权 A.找准维权机关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依靠公安、司法机关寻求法律保护。B.选好维权的途径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诉讼的途径,也可以采取非诉讼的途径。非诉讼解决纠纷的途径主要有: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C.避免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维权手段 【体验导行】

朱良平今年22岁,是重庆城口县人。2003年春节过后,他离开家乡,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梅溪乡某砖厂打工。

打工的头两个月,朱良平在砖厂半成品车间做事。后来,他又换到了成品车间。因为在半成品车间做事时的押金及工资约1400余元一直没有拿回来,朱良平对同为重庆老乡的半成品车间包工头童术强十分不满。2003年10月20日,朱良平到岳阳市站前路一家录像厅看录像,听到旁边的两个人说的是重庆话,三人很快就混熟了。当说到钱的时候,朱良平抱怨自己在砖厂打工又累工资又少。那俩人听后就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要他绑架砖厂一个有钱人的孩子,搞点钱用。

朱良平当时心里动了一下:自己的工钱不是一直没拿回来吗?他立刻想到了一个作案目标:童术强6岁的儿子童小金(化名)。2003年10月22日傍晚,朱良平来到梅溪乡某小学大门口附近,在将童小金骗到公路边后,带着他直奔云溪镇,然后又换乘一辆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出租摩托车到了临湘市。然后,以童小金在自己手里为要挟,要求童术强将5000元钱汇到他指定的一个账号上。第二天下午,朱良平被接到报案的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岳阳楼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朱良平为索回其打工期间被扣发的1400余元工资及押金,挟持砖厂半成品车间包工头童术强的儿子,以此索要人民币5000元,其手段确属非法。本案现有的证据证明砖厂只欠朱良平1400余元工资及押金,其提出克扣金额为5000余元的辩解意见与客观事实不符,不予采纳。但朱良平索要钱款的数额中确有拖欠未付的工资,因此,不能认定朱良平在主观方面完全是出于勒索财物的目的。据此,于3月17日一审以非法拘禁罪判处朱良平有期徒刑三年。

1.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评价朱良平索要工资的行为。2.假设你是朱良平的朋友,请运用你现在所具备的法律知识,给被拖欠工资的他提供一些维权方面的建议,告诉他应该到哪些部门,准备好哪些证据、通过哪些合法的手段解决问题。请把你的建议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公民有上诉的权利(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2.增强证据意识(1)证据的种类(2)民事举证的原则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敢于维权(2)善于维权

(3)避免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维权手段

六、教学反思

论法律价值的公平正义与效率 篇7

关键词:公平正义,价值效率

一、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中的真理

无论是西方法律还是东方法律, 人们对法律的公平正义及其价值涵义有着不同的解释, 但是在本质属性上都是一致的, 即公平正义是一种应然之法则, 它是作为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孜孜追求的理想, 是人类活动的价值目标, 也是解释评判人类行为的一种价值标准, 因此就具有了与社会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法治国家里, 司法作为解决社会争议保护公民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 必然要对人们的社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而司法是否公正, 也就关系到公平正义是否能够实现。首先, 司法活动有了公平正义价值作指导, 就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依法规制国家权力, 同时在形式上也可实现资源的公正分配;其次, 法律可以震慑犯罪, 保障公平正义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使公民对法律产生最大的信任, 使整个社会形成必然的信念:即任何人都无权超越法律, 其行为都必须限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民主法治的国家里, 对人们的行为评判, 唯有法律才是最终的、最有权威的价值标准;第三, 公平正义的客观存在使失衡的法律天平重新回归平衡, 从而使整个社会都产生对法律的信仰, 崇拜和服从法律, 并在社会生活中树立起法律的最高权威。由此可见, 法律的神圣权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 而是来自它自身所固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公平正义。

在法治国家里,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社会是把起点平等, 程序公正作为自由选择的前提, 以此为契机, 抽象层面的呼唤普世价值和人类正义落实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的努力完善正义与效率的施政策略。因此, 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 只有开始保证维护正义的相关机构行动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才能进一步确保效率的完善, 公众利益的完善。

二、效率是现代社会赋予法治社会新的历史使命

效率是公平正义赖以维持的根基, 公平正义是效率实现的最佳保证。公平正义是将真理付诸行动宣言书。在社会机制不断更新的今天, 我们无法确保效率的实施全部辅以无瑕疵的公平正义, 然而我们却可以用效率的产生去完善诸多社会行为中的公平正义。人们社会行为的出发点是基于将自身利益与效率放在最大化中进行考量的, 只有将效率与公平正义在社会活动中设于一个基础考量点与最低底线, 才能达到一种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平衡状态。

公平正义与效率作为法律赖以运行的双翼, 其最佳平衡点是二者统筹兼顾, 不可割裂开来作为独立体而过度增殖。效率是所有法律活动能否达到其预期目标的基础要素, 在有限的范畴内它追求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并加以有效利用, 促使法律活动在现有制度体系中得以最高效的完善。而公平正义则是让法律秉承保护弱者的理念。当社会中某一弱势群体对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可控时, 效率辅以公平与正义的分配将对市场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界定与重新分配, 使之达到收益最大化。

三、效率与公平正义的结合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永恒的追求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这一法律谚语非常恰当地表明了效率对于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公平正义传统的内涵并不包括效率, 但随着公平正义内涵的丰富, 实现公平正义所付出的“成本”对公平正义的影响逐渐凸显, 从而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平正义的实现, 因此当公平正义被耽搁了也就等于公平正义被剥夺了。

通常情况下向法律寻求援助的人是希望法律机构在合理时间范畴内高效的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可以轻而易举将一个人早已紧绷的神经、一个不堪重负的家庭、一个艰难生存的企业拖垮。当事人总希望寻求的法律的援助尽快提出基于合理恰当而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提起诉讼的原告方期待每一场判决的早日生效。我们常常会经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调查进度过缓, 结案周期被无端任意延长, 在此期间相关联的重要证据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 然后调查机构再由于证据不足将案件搁置, 以此进入诸如此类的循环。即使受相关时限的制约, 但类似低效率的司法裁判过程所带来的最终裁判结果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裁判过程过度冗长会使时效证据受到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因此不难看出, 低效率的诉讼过程是无法确保公平正义在裁判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它不仅意味着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高效的利用更意味着作为公众其最基本的权利得不到正视。

在司法机关履行裁判职能时, 公平正义永远是诉讼活动中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和核心目标。单纯的一味追求效率, 短时间内进行结案是产生冤假错案的根源, 因此不能盲目追求效率。如果说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古老价值命题, 那么效率则是时代赋予它的新的使命,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的关系。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类资源都十分有限, 所以必须考虑诉讼的效率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或抛弃公平正义的价值, 恰恰相反, 它是为古老的公正价值补充时代的精神, 使永恒的公平正义焕发崭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夏文斌.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正义”的法律思考 篇8

关键词:正义 法律正义 道德正义 人类社会

所谓“正义”,在人类历史长河里曾有无数的人曾经对其下过“定义”,美国《独立宣言》中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谓“正义”, 柏拉图则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人在不同的客观以及历史社会背景的限制下,对正义应景式的做出了定义,但人们始终没有放弃两个观念,即正义必须通过道德或法律来最终实现。

一、 何为法律

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外在紧箍咒”。法律的制度和实施,其本质的目的是“矫正”、“限制”、“促进”、“维护”。对每一个时期的社会,其文明程度往往通过法律来体现,法律规定越为合理、详细,并拥有很强的执行贯彻能力。那么这个社会往往就更为文明(civilization),在前往正义道路上,走的更远。但是,同样是在法律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例如美国,人们也常常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多发高智商犯罪、暴力性犯罪等恶性事件,其影响甚至波及世界。这往往也是因为“法律之上”的精神导致的必然问题—唯法是从,人们通过法律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不存在“情分”与“交情”,从而导致“陌生人社会”的产生,也就更为计划了社会的矛盾,减少了矛盾解决的方式,刺激了人们的摩擦。而且法律存在滞后性和僵化性,特别在大陆法国家,“依法”的贯彻落实到死板的程度,经常造成社会问题和矛盾难以通过司法解决,只好依靠司法解释进行弥补而“勉强”执行。

二、何为道德

道德(morality)是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与“评价标准”,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社会习惯(传统习俗)的力量,以及群众对改行为的认可程度来发挥其作用。封建时期或原始社会更是通过“长者”对人们行为的判断发挥作用,来区分对错、好坏、善恶。道德强调“善”,强调人们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程度”,是否会造成多数人的反感或厌恶。但道德存在一点非常致命的缺陷,道德因人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它的变化是无形、不可控制的变化,此时的“道德”是彼时的“不道德”,因此在现代社会道德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精神法律”,在古代,道德很大程度就是法律所发挥的作用,来控制人,影响人,制约人。

三、“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的思辨

(1)法律正义

法律正义是指法律与正义的吻合、切合、符合,什么是法律正义,取决于法律自身的特质与正义特质的吻合程度,即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伦理正当性。古希腊语中的“正义”一词源于“dike”,指划分、划定出来的东西,而且正义与法官也是一个词。因此法律的目的就是正义,我们甚至可以“法律”源于“正义”,即人们因为向往一种和谐、公平的社会和生活而制定法律,也就是说“法律”是“正义”的孩子。而“法律正义”就是出身的种种“法律孩子”身上,符合正义特质的部分。人们可以通过利用法律来实现公平与正义的部分,可以通过法律来实现美好追求的部分,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良性循环的部分,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法律正义”。

当然法律正义不仅仅包括被使用的法律,即制定出来的成形法律,更应当包括在制定过程中的“法律正义”,也就是制定者符合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预见和推断,使得其所制定的法律具有“正义”的特质,保证“良性”之法实施的相关措施。

(2)道德正义

道德正义就是道德所认可的“正义”,道德正义本质上是通过伦理道德的方式来确认和维护公民的行为正当性,道德正义所影响的是实现正义的基础,也就是社会大多数人对“正义”的定义,当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本持一种非正义的道德观念时,它会对社会的正义实现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与破坏。我国伦理学界通常解释说,道德正义是“对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的一种道德认识和价值评价”,“既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又主要指处理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一种原则,即一视同仁和得所当得。”,因此道德正义是极为重要的,人们的道德尺度,也就决定了社会的正义价值观,如果出现歪曲,那么“正义”的本真面貌也会被暂时性的歪曲,也就是所谓的“多数人的暴政”。

因此,道德正义的维护和实现,是正义的保障,也就是只有实现对社会多数人的价值观念的积极正确向导,才能在本质上实现价值的正确判断。

(3)“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的分歧

1.从实质的制约影响形式上看

“法律正义”其所制约的形式是通过法律制度与各种具有法律性文件性质的规范与指示来发挥其影响作用,规制人的行为,促进良性发展。

“道德正义”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价值判断,通过人们日常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體现出来,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来实现其影响作用。

2.从实现正义的途径上看

“法律正义”通过立法、执法、用法、守法的过程来实现真正的正义。正义的实现依赖与严格的立法程序,合理的立法精神,长远的立法预见,以及在执法、用法、守法时,客观上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性。

“道德正义”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传导到人们日常行为的意识判断之上,对于人们的选择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由于传导意识的正义性,所以决定了行为的正义性,使得正义得以实现,是主观上的有力引导。

3.从其产生的过程中区别

“法律正义”产生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过程之中,“恶法”是不符合正义的,因此人们不可以通过它来实现正义,也就是原始和封建时期的法律,因为其立法的根本性是奴役、压迫,也就不存在“法律正义”,只是一种行为规制的形式只有在真正的以为民为国的性质的法律出现之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道德正义”是由道德观念和正义标准的重合而产生,由来已久,是从二者在吻合的那一刻起产生的,但又由于二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是一种不确定的切合关系,但其产生的方式比法律更为多样。

注释:

[1]柏拉图. 《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婚纱摄影师劳动合同下一篇:菜场食品安全经营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