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理论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情境认知理论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用于指导教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越来越多,认知理论就是其中之一。结合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经验,探讨认知理论下如何进一步开展初中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关键词:认知理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认知理论指的是研究因经验引发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理论,它是与S-R理论相对立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理论。

第一篇:情境认知理论论文

情境认知理论下中职生旅游项目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而中职旅游专业的很多课程都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情境创设在旅游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以旅游专业的一些课改教材为例,对项目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素、方法和步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情境认知;情境创设;旅游项目教学

一、情境认知理论对旅游项目教学的启示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解读

20世纪80年代末,情境认知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S—R”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情境认知理论把知识看作学习者、社会或物理情境间联系的属性及互动的产物。即知和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研究证明,只有当思维和学习被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才有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二)项目教学法的解读

项目教学法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多元化方式参与工作过程,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与老师(师傅)、同学(同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从新手成长为能手,甚至是专家。这与情境认知理论是一致的。

(三)旅游项目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旅游专业的很多课程都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技能训练,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简单的“反映”或“模仿”。所以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特别需要一个情境的创设,以便学生较好地进入项目状态。如《导游服务》最好的授课方法就是营造一种导游服务的情境,引导学生搜集信息、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

二、旅游项目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一)旅游项目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素

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条件就是创设一种在时空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情境。对此,我们归纳了几种工作情境创设的要素。

1.设施情境。教学设施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它除了配置电脑、挂图、黑板等一些常用教具外,还应在实训场所配置与工作相关的设备,比如:吧台、大堂、导游讲解的扩音器、旅行社的社旗等。这些设备应该是企业中广泛使用的,或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如果有些生产设备价格昂贵,我们可以采用展板、模型等形式加以呈现,或利用网络资源更新程序。

2.视听情境。为了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以视听媒体为核心载体,度身定制视频情境教学片作为技能教学的重要工具。比如:以旅行社实际操作的业务规范、流程等为素材,设置与其紧紧相扣的正反情境视频来组织学生讨论和竞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正确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答案,在错误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加深学生对企业要求的认识、理解和认同。

3.工作区域布局情境。所谓工作区域布局就是企业按照不同的服务流程来划分的工作区域,以便获得最合理的物料和人员的流动路线。比如:旅行社门市部可分为人口等候区、接待咨询服务区和后勤工作区。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对企业作业的成本、质量、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现在很多学校的实训室是按照专业课程来设置的,这会让学生缺乏企业的概念,也不利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整合和项目开发。因此,旅游专业在建设实训场所时,应充分参照企业的布局,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区域布局情境。

4.岗位作业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着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如:导游、餐厅服务员、前厅接待员等。根据工作情况,把一个旅游企业在营业时的真实运作状态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每个岗位要进行作业定置,绩效考核,并使学生明确操作规范和要求。这样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结构、人员分工情况,还能让他们有目的地补充专业技能。

5.企业化管理情境。一个优秀的企业具有较完善的工作制度,而且每个岗位都实行责任制,这样可以端正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但学校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相比有一定差距,所以学生刚工作时,无法一下子适应,总感觉“管理太严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企业的管理情境入手,比如师生上岗时穿统一的“工作服”,佩戴岗位胸卡;利用考勤机考勤等。这样,学校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企业的管理,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适应能力。

6.企业文化情境。在旅游实训场所中导入企业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感受企业文化的熏染,培育企业价值观。比如张贴企业文化标语牌——“你今天对顾客微笑了吗?”;制作安全质量警语牌——“轻拿轻放”;将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名企资料、行业动态等以剪报形式展现——“××旅行社的发展历程”;将不同阶段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餐巾折花比武”等。

7.岗位升级情境。不少学生会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在校学习很苦,到了工作岗位后就可以“脱离苦海”,不用学习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企业经常会通过对员工的技术等级评定,来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模仿这一做法,将所有学生都初定为“初级工”,通过对学生过程学习评价的量化,将其虚拟地升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这种岗位升级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在实践中让学生下意识地认为我们的教学就是企业的岗位培训,是个人职业提升的需要。

8.待遇情境。企业员工的待遇包括工资待遇、荣誉待遇、生活待遇、工作与休假待遇,等等。教师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以“白条”的形式给学生发放“工资”。实训纪律、岗位效益、技能等级来决定数目的多少,同时通过定期评定“岗位能手”“技术标兵”,以荣誉证书、“虚拟奖金”的形式加以激励。最终,学生可以用“工资”和“奖金”兑换相应的课程学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

(二)旅游项目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师生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沟通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着采用以下四种情境创设法:

1.用视频展现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综合运用,展现课本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比如《园林建筑文化》中涉及很多关于园林建筑种类、特点和布局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用语言讲授,学生不仅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若在教学中利用视频来再现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和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真实的景点,再配上优雅的中国古典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解,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般的境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玲珑雅致和皇家园林的磅礴大气。这种视频的情境演示能最简单有效地创造出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到生动的教学过程中来。所谓“一图穷千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表演体会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进行现场表演,即情境模拟。它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挑选和分析角色、布置场景并确定表演程序、仿真表演、讨论和评价表演、教师总结六个步骤来进行。比如在教授《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将整个教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他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并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测试表演者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创设顺应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利用角色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展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用于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提升。

3.用现场体验情境。现场的情境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再现情境,通过对具体情境的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等方式,组织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场所中去体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一般具有学生、教师、现场、事实和实践者五个要素,其中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实践者成为教师、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里”“弄”“巷”的建造特点及蕴含的民风民俗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里”“弄”“巷”,并現场为学生讲解。这样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这种特定情境的现场体验可以弥补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的直接知识的不足,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4.用生活来引入情境。从生活中的某一典型场景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称为生活引入情境。比如在教授《座位礼仪》时,教师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座位次序,引发学生对座位次序安排规则的兴趣。教师在讲解引位、拉椅让座、安排座位顺序等注意事项后,再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了“关注目标—激起情感—移入知识—加深理解—拓展知识”的情绪发展和知识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旅游项目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步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旅游服务技能需求为导向开展项目情境教学,以“岗位服务项目”设置“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开展技能训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期间,这种项目教学的情境创设是通过“项目元技能”整合优化后的“项目技能”为主要目标,以实际或模拟技能岗位实践情境为主要载体,调动学生“观、听、问、做、思、创”等主动性技能学习和积极性,注重技能实训的基础、过程、实用和个性,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达到技能学习主体地位和主体品质的有机融合,完成学生从情感品质到技能水平的整合提升,最终形成学生适应旅游服务工作实际流程需求的基础技能、特长技能、特色技能和终身发展能力,为提高旅游专业服务技能和教学质量而服务。

当然,情境的营造还在于教师的设计,教师在教材中设计的案例和一系列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情境氛围为前提的,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置身于某种情境和角色中去组织参与的。

三、实践后的反思

情境认知理论为我们透视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同时也折射出了课堂情境的复杂性,在实践中需要引起重视。第一,真实的课堂情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真实的或逼真的学习情境,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真实的知识生成和应用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实践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有用的知识。第二,课堂情境的复杂性表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要真正落实到课堂上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教师教育,给教师提供反复感受、分析和反思课堂情境复杂性的机会。第三,教师要关注课堂中的细节,适时介入,为学生学习搭建合适的脚手架,促进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向潜在认知水平的跃进。

综上所述,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旅游专业的情境创设,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专业情境,鼓励学生在真实、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中动手动脑,勇于创新,接受专业教育,感受学习乐趣。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可以切身体会专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体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并在探索和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作为,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8):26-29,53.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35.

[3]罗丽娜.旅游专业情境教学法探索[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89.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3-44.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交通学校,湖州,313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作者:陈兰兰

第二篇:情境认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 要:情境认知理论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英语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一方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营造和谐英语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和谐英语课堂气氛。

关键词:情境认知;英语教学;课堂气氛

英语教学要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情境认知理论是当前学习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所以有必要探讨情境认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价值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相关的,知识本身附着于情境,脱离不了情境。比如在句子“The field is covered with snow”中,单词cover本身的意义为“覆盖”,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中cover有不同的意义:1.His researches covered a wild field.(涉及,包括) 2.The Red Army covered 25,000 miles.(行军,走过) 3.The reporter was sent to cove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报道) 4.The firm barely covers its costs;it hasn’t made a profit for years.(够用)。因此,知识与情境融为一体,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情境认知理论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它表明,英语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使学生犹如身处英国,在英语的氛围中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想英语,用英语交流,用英语思考。

以下,我们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探讨营造和谐英语课堂气氛的途径。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营造和谐英语课堂气氛

1.教师情感:积极饱满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对课堂的重视和认真,对学生的爱、期望和鼓励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英语教学中需要学生以广泛热情和兴趣,积极主动地运用智力进行操练、教师的情绪和情感起到了促进或抑制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它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推动、调节、强化等功能。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会感到老师亲切可信,上课时遇到困难也不怕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说话的语气,能够起到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减少学生焦虑,进而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就要迅速进入角色,把从家里、社会上带来的喜怒哀乐暂时搁置一边,以稳重的形象、平和的心态进入课堂。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组织教学。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形成一种教学模式,这固然是教师辛苦付出的劳动结晶。但是就像是再好吃的美味佳肴,如反复食用也会让人胃口全无一样,即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如反复使用也会使学生厌烦。常言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应在积累教学经验,形成个人风格的同时要潜心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确定即时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是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聆听,有疑问,有思考,有展示,有争议,有想象,有惊喜,有成就。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3.评价手段:科学、正面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科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扮演主角学生只充当配角。在素质教育新模式中,师生所扮演的角色应该转变,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评价的主人,在评价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师通过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才是科学的教育。在评价过程中,被评者的心理因素无时不在地影响着评价过程和效果。将科学地评价贯穿于各项活动中,学生身心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破了那种的严肃的“纸笔”的测试评价。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厌倦情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尊重和保护。教师通过科学评价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知道,如果焦虑情绪被学生的热情所掩盖,焦虑就完全成为外在的力量。只有学生对评价过程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学习的动机才会有主动性。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科学的评价,让学生感觉不到压抑,学生才会欢迎这种评价方式,常常一次评价刚结束,又盼望下一次评价的来临。教师通过科学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乐意地参加评价,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为他们实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提供了条件,并成为学生以后学习英语的习惯。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求,这样也就实现了良性循环。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和谐英语课堂气氛

新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营造和谐英语课堂气氛。具体体现为: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二十一世纪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勵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学生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2.重视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会学、深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所提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 点和年龄特征。只有巧问,才能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主动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教师的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前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后复习延伸性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解答疑问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进一步鼓励学生善学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气氛的改善关系到教学效率的提高。让我们多加研究,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融洽、生气勃勃,使学生油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并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吴晓玲

第三篇:认知理论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探究

摘 要:用于指导教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越来越多,认知理论就是其中之一。结合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经验,探讨认知理论下如何进一步开展初中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

关键词:认知理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

认知理论指的是研究因经验引发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理论,它是与S-R理论相对立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早期应用于心理学领域,近年来,西方国家开始将认知理论衍生到教育中,认知理论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更强调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步入社会并进一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努力改变传统教育的过度侧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观念、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关注历史、尊重历史、思考历史、解读历史,同时学会更多沟通、交往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认知理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得以应用,实际上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意义突出。只有在认知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如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地图(包括地理位置、名称等要素)理解历史的变迁等。认知理论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应用的观点强调将学生的知识“外化”,即在不同的情境下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观点予以应用,运用相应知识理解其他一些特殊背景下的事件等。认知理论会促进学生借助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强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成实际问题中的具体解决方案。认知理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认知理论引导情境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首创意识或行动

认知理论关于学习的经验指出,学习与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汲取知识,开展学习,能够让学生利用既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来链接或者同化新学习的知识,并用特定意义赋予到新知识中;若新知识无法被原有的经验所同化,则会触发一个“冲撞或顺应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对原先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使学生拥有更多首创精神。

以《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教学为例,不少学生在家庭中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懂得对父母、对同学如何尊重,總是出现对父母出言不逊、对同学不满自己时则横眉冷眼的状况。教师可以在课堂设计中让学生自行表演一个“角色互演”的小话剧,让学生分成几组,当他们扮演掌上明珠时似乎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但当他们扮演“父母”或者“受到打击的同学”时,就会发现这种伤害是如此之大,连他们自己也承受不了,这时候可鼓励他们讲出自身的愧疚、不安。有同学甚至提出,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尊重与感恩,建议同学们每个星期给父母洗一次脚,将温暖传递,让自己对父母的劳动有所回报。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积极响应,提出更多对自己的要求。也有学生指出,应走上街头宣传等。这一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情境创设,成为学生心灵转变的内在催化剂,让他们改变了原来养尊处优的观念,也更乐于去努力调整自身。

二、利用认知理论强化情境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协作式学习”的理解度

认知理论还强调学习对象和环境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十分关键。学校教学中,学习对象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十分必要且重要。

互助学习、协作学习可以用如下模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某一理论、观点、思想进行共同讨论,或批判或赞同,先在小组内部进行争辩协商,达成一定的趋同性意见,接着相互之间就特定问题提出小组研究的成果,并指出这一成果的依据、依赖的材料等,最后再彼此协商,实现群体共享所有学生的智慧与思维的目标,实现共同协作学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认知理论促进情境教学,有助于以学定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认知理论是研究学习的相关理论,它强调学习的效率与效能,通过认知理论促进情境教学,进一步“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中,各种工具都可以利用到教学中,为“学”服务,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做到将教学工具的演示权、讲解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获取渠道,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曾建湘.自主学习的本质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20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

作者:李晓丹

第四篇:认知负荷理论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下的应用

【摘要】在高中整体教育水平稳定提升,教育环境愈发完善的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学也逐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教学优化工作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同样有所提升.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认知负荷理论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为相关教师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认知负荷;高中数学;教学探究

引 言

高中数学作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归纳总结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抽象转化能力以及思维逻辑性的基础课程,其在新课程逐步推进与落实的趋势下,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工作愈发重视.而在总体课时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在保证课程教学进度与质量的前提下,为有效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认知负荷理论逐渐进入教师教学视野,其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途径,也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认知负荷理论基本内容

认知负荷理论最早由约翰·斯威勒在1988年提出,是以人类认知记忆特性为研究基础,将人的认知记忆分为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两部分.针对工作记忆,认知负荷理论也称其为短时记忆,其信息处理容量较小,往往只能凭借储存的5~9条信息内容,同时处理2~3条信息的交互工作.而针对长时记忆,认知负荷理论则认为其容量充足,可以储存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认知负荷理论则认为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是教学的主要功能,并且教学应利用知识信息是以图示形式储存在学生长时记忆中这一特性,利用教学影响促进图示自动化,为工作记忆释放一定的信息处理空间,进而提升其实际运作效率,从而在总体接受知识信息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1].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数学教学问题

(一)认知负荷理论认知不足

在新课程逐步推进落实的驱动下,认知负荷理论已经拥有一定的教学基础和应用环境,但是部分教师对认知负荷理论的具体作用机制与实际应用侧重认知不足,导致其不能有效调动认知负荷理论,完善课程教学结构,促使学生在新型信息处理模式中提升自身数学学习效率.同时,部分教师对认知负荷中的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的分辨与处理认知不足,导致其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呈现一定的混乱性,学生在无序的认知学习模式中,无法科学有效地运用数学思维处理课程知识内容,反而增加了无效的认知负荷,降低了其实际学习效率,削弱了课程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单一

认知负荷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或活动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效应,将认知负荷理论与实际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构建科学认知学习机制,在提升其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通过长期对其施加相应教学影响,促使其建立正确的学习思维模式与学习认知结构,进而将课程知识内容转化为图示形式,储存在自身长时记忆中,强化课程教学效果.但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这不仅抑制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空间,也不利于教师优化内在认知负荷,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三)认知负荷测量呈现主观性

准确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认知负荷情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认知负荷理论的前提.但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测量学生实际认知负荷时,主要凭借自身教学经验进行主观判断,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师视野中呈现的认知负荷情况呈现一定的主观性.而丧失科学性与客观性的认知负荷判断,容易令教师在应用认知负荷理论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时,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调整方向方面出现错误,从而削弱认知负荷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三、认知负荷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更新教学认知,强化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内容,教师应更新自身教学认知,意识到图示认知结构是学生将信息内容按照特定思维方式进行整理归类所需要的一种认知结构,其在学习认知环节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处理信息时所承担的负荷,进而提升其课程学习效率.而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小学与初中两个学段的数学学习阶段,因此其长时记忆中已经存有一定的图示认知结构[2].教师可在更新教学认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该项特征,通过构建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系,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处理新的知识信息,减少内在认知负荷.教师具体可通过优化课堂导学环节,令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并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处理新课程知识信息,有效调动自身长时记忆中的图示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錐、圆台和球”这一课时,教师应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直接向学生介绍课程涉及的几种几何体的结构特点与形成过程的模式,而是利用认知负荷理论中的样例效应,首先利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形成样例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与圆柱相关的图示认知结构,分析圆柱体的形成机制,并借此样例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其他几何体是否也可同样利用该机制形成?”,进而利用与平面几何图形相关的知识结构,在样例教学效应的作用下顺利完成知识迁移,利用空间想象力得到圆锥、圆台、球这三种几何体,完成课堂导学任务.通过该课堂导学环节调整形式,教师一方面可借助图形演示与样例效应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涉及的几何体知识时产生的外在认知负荷,一方面可借助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化过程,促使学生优化内在认知负荷,进而将圆柱、圆锥、圆台以及球的结构特点与旋转体、旋转面的数学知识概念,转化为进阶图示认知结构内容.

(二)丰富教学形式,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为减少冗余效应为学生认知负荷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可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在改善知识呈现方式的同时,也能利用其整合分散注意力效应、形式效应、瞬时效应等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效应,优化内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3].例如,在教学“古典概型”这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与微视频,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古典概型体现形式,如学生在小学与初中学段常见的出拳游戏(剪刀、锤子、布),将设定人物甲,乙进行出拳游戏时产生的可能性,以动画演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为优化学生在理解古典概型的基本概念与概率计算公式时的认知负荷,教师可在学生观察动画演示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内容“出拳的可能性是否有限?”“甲、乙两人在保持同样的出拳速度的前提下,胜负概率是否公平?”,以此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基本事件概念,以及古典概型的基本特征.首先,教师可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演绎古典概型,利用形式效应,即利用信息技术在调动学生视觉与听觉方面的优势,代替单一的数学知识信息来源(纸面教材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知识信息加工效率,有效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其次,教师可通过在动画演示后,列出出拳游戏的各种可能性,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整合教学信息内容,降低分散注意力效应为学生认知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其认知负荷.最后,由于无论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微视频,都具备可重复播放或演示的特性,则教师可借此应对学生在处理概率分析问题时,所产生的瞬时效应,即通过提供可以被学生反复利用的资源,弥补其工作记忆在处理信息方面的缺陷,进而减低认知负荷,强化数学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師可通过选用与学生生活常见的古典概型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学生相关认知负荷,促使其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主动投入更多的工作行为,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三)完善认知负荷测量方式,实现多元化测量

认知负荷测量不仅是教师应用认知负荷理论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其掌握认知负荷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构建主观测量、生理测量、任务绩效测量三位一体的认知负荷测量体系[4].

针对主观测量内容,教师可通过定期发布结构化问卷,收集学生在课堂产生的感受与学习体验,进而利用心理努力与任务难度双向评价机制,测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水平.

针对生理测量法,教师需要借助主观判断或仪器设备,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生理反应,以此为依据分析学生认知负荷水平.但是教师在应用生理测量法时应注意,学生生理反应容易受到多方面影响,从而导致分析内容容易出现变化,因此在应用生理测量法时,应主要将其作为参考,而非主体测量方式.

而针对任务绩效测量法,针对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习题准确率、问题解答时间、错误频率等指标,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认知负荷水平[5].教师在应用任务绩效测量法时,应注意学生受自身数学学习基础与思维模式的影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一定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分析任务绩效内容时,也要综合考虑学习差异性为认知负荷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认知负荷的全面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为构建贴合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实际学习成长需求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应合理应用认知负荷理论,通过强化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测量认知负荷,帮助学生长时记忆变动内容,即在知识信息接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工作记忆运作效率,进而提升其数学学习效率,并建立科学思维模式,满足新课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迎,范文翔,张一春.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问题式教学探究[J].数字教育,2019,5(4):17-23.

[2]吴佳佳.高中生元认知能力对其数学样例学习的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3]时彦鹏,刘妍,徐铮,杨振宁.认知负荷理论与注意相关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9):160-163.

[4]李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解题错误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5]杨武菊.高中几何教学中样例设计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作者:季灵庆

第五篇:情境认知理论下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趣味化教学研究

【摘要】对于乡镇小学生来说,循环往复地机械性记忆学习,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十分无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很好得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乡镇小学英语课堂中词汇,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创设不同而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因自身感兴趣而主动积极地去记忆单词,从而逐步构建学生内部自我基础单词体系,让学生在英语词汇课堂中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相关论述,英语词汇的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课堂的教学质量对小学生是否能学好英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情境认知理论下的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趣味化教学策略至今仍未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为此,本文基于情境理论对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趣味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情境认知;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趣味化

在国外,十九世纪初,大部分情境学家提出校园的学习模式会产出“惰性知识”的言论,至此之后,国外不少教育学家在他们的教育著作中对情境学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国内,一部分学者也致力于相关研究。教育家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进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堂中,揭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她指出,由于区域性各种教学因素限制,不同地区教学效果会有所不同,尤其是乡镇小学,情境化教学在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课堂中运用得不多,难以让乡镇小学生在英语词汇课堂中提起学习兴趣。

一、乡镇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现状分析

(一)乡镇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重视

目前,我省有一部分农村的小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小学英语基础课堂的学习是为英语高阶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甚至许多小学生认为英语像音乐、体育、思想品德这样的综合学科。他们认为,如果他们在小学阶段没有学好英语没有关系,因为他们还能够在中学的时候再重新学英语。这种认知误区会让乡镇学生惧怕学习英语,并且由于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产生误区,大部分乡镇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逐渐变得不重视。

(二)缺乏家庭对英语学习的支持

英语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需要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国外学者指出,家人的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更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家庭在第二語言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笔者工作的乡镇小学,一部分学生家长仍然处于不关心孩子英语学习的现状中。大约有一半的学生在学校附近托管完成作业,所以父母很少管教孩子的学习;一些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没有接触过英语教育,使得孩子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学习辅导;有些孩子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父母不会说英语,更不能有效辅导孩子学好英语。总之,影响乡镇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诸多,如若能解决这些阻碍乡镇儿童英语学习的因素,对提高全国的小学基础英语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奠基意义。

二、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实际上是一个日常惯用习语,由于情境科学家们对个人的认知非常有所研究,并且他们希望能从个体认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引起心理学领域的关注。Greeno在《The Situativity of Know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中认为,情境认知是“认知的情境性理论”,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观点。基于上述情境认知理论的定义,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情境认知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中的认知与文化、社会和人际交往是分不开的。情境认知是在人际交往和认知中不断生成的,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情境认知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学习认知中展现得更加清晰。因此,当我们谈到基于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情境认知时,此定义可以更加具体明了。

三、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情境趣味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激发乡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德贵提出:“小学英语教师易趋向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单词和课文,促使孩子们难以在英语课堂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也使得教师的词汇教学成效难以提高。”乡镇小学英语教学需要逐步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和语法不再是为了应付试卷中的题目。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做出改变的需求是急切的。情境理论下的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趣味化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地在这种条件下学习英语词汇,这对夯实乡镇小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发展自学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传统的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及方法不符合乡镇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丰富多彩的情境化英语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追求。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渗透有趣的情境化词汇教学,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在传统的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堂中,一部分儿童依旧对英语学习采取漠视的态度。长此以往,这种局面会让学生不想询问老师学习问题,甚至不敢回答相应的教学问题。但有趣的情境化词汇教学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情境化的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促进了英语课堂的良好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主导课堂。这不仅仅使乡镇小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掌握主动性,更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小学生在情境中自身的认知体验。

四、词汇情境化教学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一)兴趣原则

乡镇小学生总是对新鲜而有趣的知识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新鲜而有趣的英语学习环境,致力于使情境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接触英语。乡镇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词汇备课时,应把自己代入小学生的角色当中,设想学生的内在学习渴望和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在设计词汇课情境趣味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延伸的高度兴趣。

(二)情境化原则

当代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创设出符合学生的课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欲望。因此,乡镇小学英语词汇的情境化教学策略就必须具有实践性和真实性。在呈现知识的情境课堂中,必须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具有真实性,孩子的学习渴求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学习情境越贴近乡镇小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乡镇小学生的个人内部学习渴望就越容易被激发。

五、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情境趣味化教学的策略

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情境趣味化教学有很多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情境认知理论下的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得出了一些总结。现将小学英语词汇情境趣味化教学策略分为以下几类。

(一)利用图画创设词汇情境

乡镇的孩子们非常喜欢颜色各异的精美图画或者卡片,精美的图画或者卡片有助于在英语课堂当中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图画或者卡片不仅可以提高乡镇小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优化学习英语词汇的情境。色彩明亮的图画或者卡片,乡镇儿童非常喜爱。而且图画或者卡片易于收集和制作,不受时间和课室环境的限制。正确使用这种辅助教具可以使教学更加有效。下面是笔者利用图画开始词汇情境趣味化教学的案例:教学内容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对Monday至Sunday英语单词的学习。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班级的周计划图被小偷盗走了,让全班学生通过图画碎片猜测不同活动的时间来完成周计划图,当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时,教师展示Monday到Sunday的不同形状的图片。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自然而然地利用了这些图片,使词汇教学情境生动而有趣。

(一)利用游戏创设词汇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现实生活等创设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情境,乡镇小学英语教学倡导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教学模式。“游戏活动”是词汇情境教学操作的重点。教师利用游戏活动创造词汇情境,在英语词汇情境趣味化教学中,游戏的适当使用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成一种有趣的形式。通过游戏创设词汇情境,为乡镇学生创造了一个有趣而吸引人的词汇情境,进一步提高了乡镇学生在词汇情境中的英语学习能力和乐趣。

(二)利用多媒體创设词汇情境

近些年来,利用多种媒介教学被广泛的应用到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课堂中,在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情境趣味化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合理而丰富的情境会使词汇教学显得更加直观立体,刺激了乡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观感。在乡镇小学英语词汇课堂中,教师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视听说,创设出更加多彩效果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身临其境般地学习英语词汇,这比教师单纯地用语言的输出更有效、更立体。

六、结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学艺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可爱而积极向上,他们热爱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在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情境化的引入对学生和教师起到互相优化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及实践发现,情境认知理论下的小乡镇学英语词汇趣味化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媒介创设有效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观感和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渴求。由此,乡镇小学生对英语词汇可以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也达到了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学习,因学习获得乐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reeno J. The Situativity of Know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许德贵.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作者:戎楚红

上一篇:科研统计论文下一篇:综合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