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论文(精选14篇)
新课改之后,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对学生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通过营造一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来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观察等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提高自学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思维。那么,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呢?
1. 巧妙利用科学实验
科学课程是一门自然的学科,所以,在科学的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这种简单的有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能忽视科学小实验的教学,一定要充分的利用科学实验为学生营造得天独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找到乐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利用科技的历史来创设故事情境
科学知识不是一天两天短时间就能得到的,它是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慢慢的实验过程中总结和发明创造出来的,在科学的发展中,有很多科学家的英雄事迹,老师常给学生讲讲这些科学界的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会增加学生的崇敬之情,会激励学生去探索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精神。
3. 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一、巧妙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学是一门自然的、科学的学科知识, 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 运用这种简单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为此, 在我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重视实验环节, 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来为学生营造得天独厚的学习情境, 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知识优势。各种科学实验都充满了惊奇和兴趣,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带来的惊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将实验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运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巧妙地安排实验, 争取做到标新立异, 给学生更多的惊奇和意外, 有效地触动学生探索的心弦, 推动着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知识中的奥秘, 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 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上科学实验, 更加喜爱上科学知识, 也更加喜爱上传授科学知识的课堂。同时, 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验过程中,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式。
例如, 在学习科学知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时, 我首先给学生演示一个被压扁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能够鼓起来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索其中包含的奥秘, 在这种充满好奇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富有科学知识的小实验,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和欲望。
二、充分利用科技的历史来创设故事情境,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 不断发展创造
科学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得到的, 它需要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为此,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英雄事迹, 有很多科学家为了探索科学知识发生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 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 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 让学生在这些感人故事中得到启示和启发, 从而更加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动力。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 在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期, 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 为学生准备一些动人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些科学人物的探索故事,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 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 从而使学生追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去体验科学探索和创造。例如,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 喜欢去郊外游玩, 去观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捕捉一些小昆虫, 和小松鼠一起玩耍的故事, 运用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 有很多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 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陶冶学生的情操, 鼓舞学生产生勇敢的斗志, 让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教师运用这些事迹的再现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不断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
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任何一个新问题的探索和应用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的。为此,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 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学生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 从而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经过学习经验迁移和对比能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探索到新的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 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新知识的探索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物体的导电性时, 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运用电能才能工作的物体, 然后利用最常见的小灯泡来让学生设计和验证一些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自己动手操作, 通过灯泡的亮与不亮或者是亮暗的程度来判断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 这样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提高了自己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运用游戏创设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正是爱玩的年龄阶段, 在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玩”, 为此, 我们在科学课堂中要满足学生这一爱玩的心理, 教师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 设计出适宜的游戏活动, 为学生创设娱乐的学习氛围, 从而让学生产生轻松的学习体验。在这种比较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不但会快速地吸收知识, 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 还能够在游戏中不断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让学生积极地开展科学知识的探索活动, 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学中玩, 玩中学, 从而学习得更加有劲, 玩得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达到双丰收的良好效果。加深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是多样的。在教学中我常借助故事、游戏、猜想、质疑、生活现象和实践活动等方法创设情境。
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了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小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们也疑惑了,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2.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如果能在游戏中找寻数学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被激发。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洋洋和乐乐,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说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洋洋和乐乐,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疑惑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变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3.借助猜想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学生讲授现成的结论或公式,要引导、鼓励学生猜想。
教学“三角形分类”时,为了巩固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我遮住三角形的一部分,只露出一個60°角,让学生猜想被遮住的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猜想的依据。生1:“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被遮住了。”生2:“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被遮住了。”生3:“可能是锐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被遮住了。”生4:“可能是等边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角都是60°”。我分别只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让学生猜想信封里三角形的类型。由于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的定理的影响,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常常会猜测信封里的是锐角三角形。这种错误的猜测正好可以强化“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修正思维的不严密性。
4.借助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提升创新素质。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学生提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对于学生的质疑,我首先表扬他们善于思考提问的精神,接着放手让大家充分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综合得出:①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②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三个三角形;④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⑤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折,变成两个长方形。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合作与交往,自己“释疑”,而且通过质疑问难,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进一步理解,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加全面。
5.借助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陈小俊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启蒙学生科学意识的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它将为以后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为终生学习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对每个人来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而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的迈进科学的殿堂,走向知识的高峰。故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宜的、有意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它将为学生后继科学学习以及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 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法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些知识在整个自然界中是连续的,但对学生来说,这种连续性是要经历几年时间进行积累的。如“果实”这部分内容,低年级有《各种各样的果实》,中年级有《果实的特征》,高年级有《果实的形成》,这些知识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逐步的使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但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五、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六、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模拟真实生活世界的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新知识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联,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这一点,使教学内容真正和学生的生活贴近,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在上《自己的艺术字》时,一开始便叙述我校每年的外语节活动中,认识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文地理知识,今天我们就要为“世界遗产”的图片添上个性化的艺术字。同学们一听,便来了劲,此时,我提出了此次活动的注意事项:比如图片哪里来?艺术字怎么做?要求同学们到网上去寻找三张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图片,并学习“艺术字制作”的导学案,完成创作,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听完要求后,立即投入到设计艺术字的探究中,上网查图片并忙碌开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来源于生活世界,又要回归于生活世界,这是一个螺旋发展上升的过程。
二、深入探究和积极操作的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课操作实践性强,给学生创设尝试、深入探究、积极操作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自己通过书本、导学材料或上机操作就能学会领悟,教师不妨只做稍许的引导,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尝试,随后共同探究操作方法,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调总结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PPT的插入“动作按钮超链接” 内容时,我没有讲? 操作方法,而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材料进行尝试、探究和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困难:怎样对动作按钮的大小和颜色进行统一修改呢?我及时鼓励,学生在一起相互探究着。不一会儿,有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学生双击了动作按钮,出现了属性窗口,修改其中的填充颜色和尺寸大小就可以了。“祝贺你!你成功了!”那灿烂的笑容像春天盛开的花朵。有几个学生听到了,立刻围过来:“怎么操作的?”“噢!是这样啊!”“快回去试试!”学生们高兴地操作着、讨论着。
三、合理竞争和互助合作的情境创设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了认知的主人――参赛选手。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每个学生都想成为比赛的优胜者的这种心理,把学生被动地认识的对象和任务变成主动接受,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对于学生来说,键盘指法是一个“山高险阻”的内容,姿势不对、指法不规范、输入速度太慢等。?常看见学生的“一指神功”,学生觉得练习指法枯燥无味,不想下功夫练习。我就设计了一个网上打字竞赛系统,以积分的方式进行比赛。系统不仅可以人与人之间评比,还可以班与班之间评比,积分还可以用来换取各种小礼物和玩打字游戏的机会。有些学生劲头十足,名次一直保持领先。班内的小组长还主动去查看组员的练习情况,并进行指导。通过比赛,打字的姿势端正了,学习的劲头来了。同学间互相合作,领悟指法学习的奥妙之处。结合教学内容,我还组织学生进行电脑绘画比赛以及电脑小报、电子杂志制作比赛等。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证明了合理竞争与合作互助是很好的学习策略。
四、具有多种艺术美感的情境创设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情境的创设要富于美感,让学生因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美也无时不在。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我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时,先给学生展示用PPT制作的精美电子贺卡。第一张是圣诞贺卡:在卡通人物、圣诞灯光的喜庆场景中,响起“铃儿响叮铛”的旋律,可爱的圣诞老人骑着雪橇飞翔在星空中,动画显示“圣诞快乐”的祝福。“真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被漂亮的图片、活泼的动画及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制作贺卡的需求。随后,又展示了新年贺卡、教师节贺卡、母亲节贺卡等,这样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迫不及待地想抓起鼠标马上动手制作贺卡。我立即导入课题,提出要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亲手制作贺卡。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还把制作好的贺卡,通过E-mail的方式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五、故事情节及“角色”的情境创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争取让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的工作有时就像导演,把故事情节引入课堂,让学生虚拟扮演成故事中的各种角色,这样,学生学得有趣,也学得深入。如我在教学scratch《走迷宫》时,创设了一个勇抓老鼠的故事情节。老鼠逃到了迷宫中,黑猫警长追入迷宫,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情节都要求学生用程序编写出来。学生沉浸在黑猫警长抓老鼠的角色情境中,编写着scratch程序的快乐,兴趣高涨地玩耍着自己编写的迷宫游戏。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既可以是用语言描述的,也可以是实物演示;既可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直观形式来表现,也可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场景、故事模拟。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能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学习活动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探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协作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合理统一。
摘要: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选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现行教学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能够为我国小学生群体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学习成长目标,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坚实的支持条件。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实践发展现状角度展开分析,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积极性,对于保障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果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以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引入运用,对于有效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水平,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积极性,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情境,是人们借助语言表达符号、各种类型的客观实物,以及音乐美术艺术作品等道具,通过人工性组织处理的实践形式,共同创立并且建构形成的模拟化生活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和呈现具备充分生活气息的模拟教学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小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动性,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均呈现程度显著的改善和优化。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
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综合效能水平的基本条件,而在具体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遵循科学正确的步骤,是顺利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最佳效能目标的重要前提。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一线教学研究资料,在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如下基本步骤:第一,在组织小学生群体开展语文素材阅读体验学习过程中,渗透性开展情境创设与呈现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的语文素材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在实现语言表达知识要素与具体学科教学场景相互结合基础上,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优美句子和短文段落的针对性学习训练教学环节,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面对的作文教学话题,为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开展作文习作构思过程中,提供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达背景,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形态多样的连续性思考和想象的主观体验活动过程,形成形态多样且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性写作实践活动参与热情,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写作活动能力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三,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要督导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综合性引入运用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辅助性教学资料元素,结合具体面对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为学生具体建构和呈现的恰当的.教学体验场景,并在具备充分生活实践体验气息的教学场景中,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水平实现程度显著地改良提升,要通过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行为过程中的情感参与程度,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改善。
三、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
在具体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面对的具体教学内容,综合引入运用类型多样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元素,为学生建构和呈现具备充分生动性、科学性和日常生活实践贴合性的教学情境,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在参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性水平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综合性学习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具体择取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以及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01:105-106.
[2]徐国敏,姜领弟.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35:58.
[3]党玉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9:290.
[4]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09:159.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教材中提供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可以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输液针头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针头管插到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瓶身,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针头口喷出来。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时,一上课老师先拿出一个马铃薯和一根吸管,问“同学们,谁能把这根软软的吸管扎在马铃薯上?”学生很难把吸管扎在马铃薯上时,教师拿起吸管毫不费力地扎穿了整个马铃薯。这时告诉学生,老师只是利用了一些空气的特征而已,再顺理成章地抛出要学的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新奇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积极地投入新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完成接下来的一个个实验。通过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其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知的探究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仿真的环境,通过直观、形象的声、光、电、图像,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和体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蜗牛”一课,本课是认识蜗牛的形态、运动及蜗牛的种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过蜗牛,但对蜗牛的形态结构、运动细节及种类还是比较模糊。为了激发学生对蜗牛的观察兴趣,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出示蜗牛图片,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蜗牛的生殖孔、呼吸孔、肛门、腹足、眼睛、嘴等一些细节。播放蜗牛运动的视频(把蜗牛放在玻璃上,从反面拍摄蜗牛的运动状态)。学生通过观察蜗牛图片和视频,再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蜗牛,学生一定会细心地观察。这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引入认识蜗牛的环境中,使他们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
三、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不能包容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如,在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学中,准备一支蜡烛,一根40cm左右的铁丝,一张A4 纸。然后点燃蜡烛,教师同时弯折铁丝,让一名学生折叠A4 纸,让学生细心观察这三种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蜡烛燃烧、弯折铁丝、折叠一张纸,都是学生常见的现象。但让学生说说这三种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却说不出所以然。原有的认知解决不了新的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顺势引入新知学习和探究过程中。
四、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材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环节,诱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如学习“形状与结构”单元,设计一个折木条游戏。出示一根长约70cm,宽约5cm,厚约1cm的木条,让力气大的学生上台来折木条,折前提出要求:木条要立着折,不能平着折,让台上的学生都试着折一折,结果谁也折不断。接着再提出问题“若平着折,能不能折断?”让一个力气小的学生试一下,很容易就折断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木条平着容易折断而立着不能折断,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什么有关?”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导入新课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开展新课的学习。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合理的、科学的问题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让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获得学习科学的持久内在动力,激活和拓展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故事、实验、现代教育技术、游戏等手段,有意识地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增强其问题意识,可以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再乘机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究情景,形成新的认知,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结合一些教学经验和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情境创设案例,就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情境,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葛美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科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5):8-10.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研究成果证明,探究能够有效促进上述宏观和微观目标的实现;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整个课程设计以探究实验为主体的原因。
实验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不同,它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的同时,也对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验心理学认为,实验效果与实验情境的创设密切相关。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师生的情感与思维交流,这无疑对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隐性知识、经验的传递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与实验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虚拟情境,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实验状态。
比如在“金属热胀冷缩”的教学实验中,学生要通过使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来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强调酒精灯使用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拿实物来演示,课堂上不够安全,并且一般实验条件也不允许;到实验室操作,又占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视频或通过课件来演示实验操作,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优于具体的演示操作。以多媒体课件动画的方式创设虚拟实验情景,通过课件演示过程中教师的强调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具体实验时也能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情境对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经验总结如下:
一、视频课件演示,现象明显、安全
在小学科学的部分教学实验中,由于受到一些实验器材、实验条件以及实验危险性的限制,不允许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这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了避免发生危害人身安全、破坏实验器材等事故,需要教师通过演示来完成教学。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独立演示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是学生不能获得实际的实验操作体验。为了也能使学生获得实际的操作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演示课件的形式来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在特定小学科学教学实验中,创设视频实验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
二、动画模拟实验,效果良好、直观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一些是反映自然界现象变化的。这些现象的特点是,变化快或现象不明显,用肉眼不易被观察到,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此时教师可能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动画模拟实验或现象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实验动画情境中了解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利用动画模拟雨、雪的形成过程,进而让学生明白水的三态循环。课件动画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实现重复操作和动画定格,方便学生进行反复观察与操作,达到彻底领会知识的目的。
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切身体验
无法进行实践操作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视频课件演示;无法细致观察的实验,我们可以使用动画模拟;那么,既无法操作也无法模拟,又需要实践体验的实验我们该怎么办呢?虚拟现实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法。虚拟现技术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它的核心设备仍然是计算机,它通过生成虚拟界面图形和专用的数据传感设备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进而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定理产生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不可能完全替代实践操作,只能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辅助手段来使用。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实验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过程更加兴趣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场景再现,更不用考虑教学实验的危险性以及具体的实验条件限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模拟和操作,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从而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近似真实的实验情境也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迁移到新环境中奠定了基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情境丰富多样,教师要确保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不能为了情境而使用情境。对于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首先采用真实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在真实体验中探究实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洪伟.例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01).
2、江光华.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使用策略[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009,(01).
这就是很多小学生写作文的心态。他们抱着没素材、不会写、抄一抄的心态,所以写作的质量一直都不高。小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头一个大难题就是感觉没有素材。因为学生觉得没有素材可写,才觉得自己肯定写不好,写作的信心与写作兴趣都降低。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作文写得好,首先就得帮助学生攻克素材关,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直面写作素材,并引导学生通过目前见到的素材进行思考写作。教师通过长期坚持主动给学生提供素材的方式就能给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日后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常常用到这些素材。
一、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模拟情境”
多媒体具有画面生动、音乐优美、内容直观的特点,小学生一般都非常喜欢看多媒体。同时多媒体资料中常常有丰富的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去看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创造出来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引学生进入情境后再让他们自主的写作。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媒体素材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的提炼素材中的内容并揉和自己的思想,最后写成一篇作文。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上册第六组《九色鹿》时,教师引导孩子直接看《九色鹿》动画片,这动画片中曲折的情节、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吸引。看完动画片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动画片中的情节,让学生自己去描述动画片中的故事和讲述自己对动画片的想法,学生因为被动画片深深吸引,所以很愿意用写作的方式复述这个故事。
二、运用讲故事给学生“模拟情境”
小学的学生感性思维很强、感情非常丰富、想像力丰富、好奇心强烈,他们通常喜欢各式各样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故事中的场景,甚至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相关的故事。此时学生被吸引到情景中去,他们的心在故事中徜徉,当学生沉浸在故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通常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愿意自主的写作。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北大荒的秋天》时,有名教师联想到丰收这个主题,给学生讲了一个《粮食金不换》的故事,教师给学生讲故事: “有一名财主非常有钱,对穷人也很刻薄;同时有一名穷人,穷得只有一点裹腹的食物,其余的什么都没有。有一年发了大水,财主怕自己的财宝被水给冲没了,所以背着一袋珠宝去逃难,而穷人则只背着几块大饼去逃难。为了避免被大水冲到,财主和穷人分别爬到一棵树上以免被水淹,两棵树距离很近,如果两人伸出手,两只手勉强能握到。底下的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救援的人来。财主饿了一两天,感觉已经饥渴交加,可是他没有粮食,财主看到穷人手上还有些饼子,馋得流口水,于是就提出愿意用一锭金子换一块饼。”教师的故事讲得非常生动,学生被教师的故事引入到情境里,他们都很希望教师继续讲下去。这时教师突然停止讲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维: “你们认为后来的故事应该怎样发展呢?”学生因为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意犹未尽,很愿意提起笔来写续篇,通过大胆的想象,写出各式各样生动的续篇。通过学生自主的写故事能锻炼出写作的能力。
三、以看图说话给学生“模拟情境”
小学的学生拥有想象力丰富、喜欢直观性强的事物的特点。有时教师只要给他们一点联想的机会,他们自己的脑中就能编织出很多故事,因此教师要给小学学生联想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他们自己就能编织出“无穷无尽”的素材。给学生看图说话就能给学生有效的“模拟情境”,因为图片既不像多媒体视频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具体地展现在眼前,又不像教师描述故事一样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力发挥,看图说话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既有直观的画面,又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才能完成一个故事,这种方式很符合小学生的喜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郑人买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这则故事的漫画。学生被这些幽默的连环画逗笑了,学生笑了的时候,代表他们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他们看懂了画片中描述的故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把画片中的故事写出来,并写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学生们就一边依照画片描述的情节,一边通过自己的想象,写出各式各样生动的故事。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轻松的完成写作教学。
【总结】
一、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有效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拓展学生语文视野,锻炼小学生的文字功底,同时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另外一方面,阅读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1.教学者在对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例如:在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当中,学生平常就生活在一个学习雷锋事迹的过程当中,然而却没有与其实际接触,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因此作为教学者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利用身边的好人好事去教导学生,这样使得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达到了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条件。在借助一些小故事为学生理清逻辑思维,为其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无形之中增添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中童话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童话有其存在的科幻性、叙事性、同时也有着无限的联想性,教学者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学习状况的特点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在《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中,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学者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与之相关的卡片,提升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情境进行表演,使得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结语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38-02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的重要一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巩固,乃至智慧火花的迸发都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把他们带进教学佳境之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师要依靠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出教学中的“活”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我展示了恐龙的资料,又播放了一段恐龙的动画片,学生被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动画片刚结束,学生就争先恐后地说起恐龙,真没想到他们对恐龙如此了解。我灵机一动,建议大家当一回“小小考古学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课文,学生一听,兴趣盎然,有的拿出有关恐龙的图书仔细查阅,有的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讨各种恐龙的特性等,从而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又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我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并要求他们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结果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创作交响曲、张海迪身残志坚、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司马迁著《史记》、海伦·凯勒,还特别提到了街上坐在木板上行乞的小孩……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不但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而且还积累了知识。选择好的教法,可以让几十颗心产生共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要灵活、新颖,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读,或交流,或讨论,或动笔……有机结合,找准契机,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情”,让其进入角色,事半功倍,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要先走进教材,再从教材里走出来。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它改变了过去教学方法单一,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媒介和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如《瀑布》一诗以清淡素雅的文字形象细致地描绘了瀑布的声、形、色,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诗中“叠叠”“阵阵”是对瀑布声音节奏的描绘,我用录像映现一排排浪潮涌向岸滩,发出强烈的撞击声,再映现一阵阵劲风吹过松林,树枝摇晃发出呼呼声响,使学生展开想象,从而理解了以景写声的生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突破重点难点,使之直观化。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为了使学生懂得飞机靠雷达在夜空中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在教学中运用了线叠动片。通过演示,使学生看清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超声波便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这样,蝙蝠的耳朵就听到了。在此基础上,又演示了另一框投影片,飞机一边飞,一边通过雷达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红色波纹)。这时飞行员就会调整飞行的方向或高度继续飞行,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解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欣赏美、感受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材,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体会文字的优美,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感受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净形象。再配以动听的音乐,欣赏三种姿态不同的荷花,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审美鉴赏。由于媒体信息的最佳组合,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出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所设计的情景中,此时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语气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美的感觉,美的享受。
三、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活跃起来,整个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因此,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北大荒的秋天》二至四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美丽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美在哪里,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美景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学习的劲头很高,竞争学习的氛围更浓了。
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例如教学《鲸》一课时,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细读课文,学习有关鲸的知识,领会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我都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己汇报,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初读要求:①读正确,读流利。②读完后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根据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在细读课文阶段,也不过多的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四人为一组,先自读、自悟,接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发言,思维异常活跃。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学习中,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更为重要。教师的教要转换成学生的学,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保证课堂上学生全面参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共性学习又满足个性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这样让全体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效率远比紧张地被动学习要高得多。
四、以教师自身美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一个基础。学生见到老师穿戴整洁,神采飞扬,充满关爱之情,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和谐的氛围。因此,对教师来说,仪表风度、精神态度和工作习惯并非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外在形象,影响着教师的人格魅力。每一个优秀教师,都很注重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通过自身整洁大方的衣着、优雅不俗的气质、饱满抖擞的精神状态,引发学生倾慕之心、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更加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由此可见,作为老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要使教学更生动、传神并具吸引力,教师良好的仪表风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还要力争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美的人。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要有和谐的大氛围创设,又要有巧妙的情境创设,更要有升华的共同交流的宏大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投入从“不由自主”到“有的放矢”再到“淋漓尽致”,情感的兴奋点也能在高亢和缓和间螺旋上升,使学生的情感如同三月轻拂的和风,又如天籁之音弥漫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活动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创设“合作”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课制宜地创设各种“合作”情境, 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入了角色, 学习的愿望自然就浓烈起来, 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 主动参与探讨, 为参与做准备, 那么一来, 学生就能在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 所以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创设“提问”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育目的在于育人, 教学不应只是“授人以鱼”, 而应是“授人以渔”。“学起于思, 思原于疑”。因此, 语文教学中, 以“思”为核心, 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等, 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 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新教材中运用质疑--解疑的方式探究文本的机会较多, 其实, 环环相扣的“问题创设”不仅能使我们熟悉课文, 理解课文, 主要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 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通过各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提示事物的矛盾,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兴趣和爱好。
三、结合文本环境, 创设生活情境, 引起学生兴趣
所谓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体验语文的语感, 感受语文在生活中交流作用;加深对语文的理解, 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课堂上, 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 这样学生说得有劲, 听得有味, 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情景之中。
四、结合文章旨意, 创设冲突情境, 让学生有感而发
在新课引入时, 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 以创设新奇, 有趣, 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 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 造成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喷悱”心理状态, 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认知冲突的产生, 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 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 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 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
五、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感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 面对科技先进的教学设备,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的教学资源, 再加上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 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使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学习, 更容易使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如情入境, 引发自身的情感的共鸣,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是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探求真知, 亲自去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造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的学习氛围, 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另外, 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创设情境时只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 重视在情境中获得体验, 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力创设各种各样切合生活现实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1号楼;[1]《课程·教材·教法》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1号楼;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总方案,以研训一体为主线,课题研究为主题,结合教研室“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计划,立足我校实际,立足课堂,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二、本学期研究主题: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划分的四大领域,本学期进行“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是因为小学部分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乃是最基础的几何知识。好的、合理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空间概念或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形成深刻的印象,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开展这一项主题研究,积极反思、总结、应用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对1—6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开展1—6年级“统计与概率”新课程标准学习和培训,分学段进行1—6年级“空间与图形”板块标准测试。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相关书籍、材料的理论学习。(2)有效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围绕研究主题定内容、定时间、开展骨干教师“空间与图形”课情境创设策略专题讲座活动,促进教师课题研究能力的提升。
(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青年 1 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达标”活动,开展“空间与图形”限时现场备课、说课大赛和课例研究展示研讨课活动。
(4)以“总结汇报”为平台,做好课题研训汇报,拓宽提升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具体安排:
九月份
1、课题组长修订课题计划
2、课题理论学习,骨干教师解读、集体学习《“空间与图形”板块新课程标准》,教师撰写学习心得。
3、各年级针对年级上册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类。并装订成册,供研究教师参考研究。
4、“空间与图形”---《如何说课》课题学校专题活动(骨干教师)。5、5--6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6、参加课题组学校《空间与图形》说课研讨交流活动(9.23)十月份 1、3--4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2、参加课题学校“空间与图形”上课活动(10.31)十一月份
1、如何上好《空间与图形》课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研讨活动
2、开展“空间与图形”学习、读书沙龙活动。3、1—2年级组“空间与图形”情境创设研讨课活动。十二月份
1、如何备好 “空间与图形”课研讨活动
2、分年级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例、反思大赛
3、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收集资料、整理课题档案。
优化课堂教学
天下为公
在新课程中,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具体实施与评价,都以学生的全面继续发展和个性特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实践与创造过程,而要实现上述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承接小学和高中两个阶段。而数学教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并且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现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要把情境的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客观情景就是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的大道上“铺路架桥”,在知识的道路上,哪些地方有沟沟坎坎,哪些地方坡陡路险,哪些地方平坦好走,教师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一堂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出泰山、黄山、桂林、张家界、延吉等五个旅游区某天的最低温度(单位:℃)分别为-4、0、9、5、-5。然后让学生在数轴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把旅游区的最低温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由于情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纷纷写出-
5、-4、0、5、9,我又提出问题:谁能够说出这些数的大小顺序与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越往左,左边点表示的数越小;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负数比零小,零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最后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气温高低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归纳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法则,形成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含有内在知识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呈螺旋上升之势,旧知识蕴涵着新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纵横交错,彼此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而言之,就是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
例如,我在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准备题:解方程2X+(45-X)=60,由于是旧知识,学生纷纷在下面完成,然后我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Y=45-X ① 我再问:
2X+Y=6 ②
谁会解?学生不做声,我又做提示:与刚才哪个方程做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个方程中y可以有第一个方程来代替,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变成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求出解。”我归纳总结,这就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也就是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面对这样的新知识,学生会很快找出其中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掌握解方程组的特征,从而迅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三、利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情景教学。
提问不但是创设一定的客观情境,而且是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 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提问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为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活动,七年级四班共50名同学,动手制作花和花篮。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做花18朵或小花篮16个,一个小花篮上需插两朵花,应分配多少学生做小花篮,多少学生做花,工作一天才能使花和花篮刚好配套?
我提问: 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⑵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概括这个问题吗?
⑶你还能用两个等量关系式来概况这个问题吗?
这三个问题不能颠倒,要一环扣一环。这样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局面”。
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他们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07-04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12-21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06-0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06-20
小学科学课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的运用10-24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05-28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06-15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11-12
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