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精选11篇)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1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识,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进行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的活动。它是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实现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从而相应地决定着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元认知可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决定着认知过程进行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性、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探索元认知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元认知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元认知知识是指有关认知的认知,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认识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认知方面的不知的知识;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差异的知识;知道理解,记忆不同的水平,在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知道认知能力可以改变等。二是有关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方面的知识。主体应认识到,不同的学习材料、任务和目的会导致认知的加工方式的不同或难度不同,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例如学生面临的任务是记住某些材料,他可能意识到此类材料比其他材料更难存储,而把这些材料里的新知识与先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能会有助于成功地存储。三是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指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调节与控制有所认识,如能够了解影响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各种因素是什么,各种学习策略之间有何不同,它们应在什么条件下使用,适用的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方法对何种学习任务是有效的等。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善于学习,与其所具有的学习元认知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会学习”方面的目标。如通过提问来控制学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通过形成性评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会学生在听课或读书时如何记笔记来促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从而使新的知识技能迅速地被同化,归属或并列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帮助学生用提纲法、图示法、列表法、编码法等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促进记忆,便于回忆。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大脑中的创造因素施放出能量,迸放出创造的火花。比如填词是训练学生敏捷思维的好办法,古诗词讲究字数、平仄、韵律、对仗等。你填一首词,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来考虑很多问题。古人从小就受到了这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以充足的学习机会,使评价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元认知知识,提高他们的成绩。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利用元认知体验来激活学习方法。

元认知体验是指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包括不知的体验和知的体验。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激活元认知方法和认知方法。如学生感到(元认知体验)对课文的某一部分掌握得还不够,除非复习,否则不能通过考试,所以采用把课文从头复习一遍的方法(认知方法),用这种方法单纯是为了获得和改善知识,促进认知有所进步。元认知方法不是为了获得和改善知识,而是针对元认知目标(如估价对知识掌握的牢靠程度,从而引起另一种元认知体验)。如你怀疑(元认知体验)是否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不知能否通过考试,所以就采用一些方法(如就课文中的有关问题自己提问,并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注意回答是否正确等)来估计自己对课文掌握的程度,它实际是对认知方法的监控,并不直接获得和改善知识。

一般地说,元认知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活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和学习中,因为在分析学习情境,制定计划,估价学习效果时,都要求高度的情感,这就需要也有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体验自己的认知活动,它可以补充,删除和修改元认知知识,把体验到的学习目的、手段和作业结果间的相互关系同化到元认知知识中。

元认知体验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不会分析问题,解题犹如盲人骑瞎马,瞎碰乱撞,劳而无功,还有些学生习惯使用过滤法解题,仿佛用一串钥匙挨个儿试开一把锁,事倍功半。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教会学生使用综合分析法解题,即列出全部条件综合各种数量关系,在问题目标与问题情境之间寻找决策的突破口,针对问题情境,从个人经验中找到可利用的隐含条件而形成决策,这样有助于产生不知的体验和知的体验,适度紧张和高兴喜悦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比较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如何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难点在哪里,用什么方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丰富学习经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自觉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之一。

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中,将自己的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表现在学习方面,即自我检查、评定、调节自己的学习,懂得哪些内容已经领会、掌握,哪怕内容尚未领会、掌握,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学习水平,预测自己的学习成绩,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能不断地得到自己的学习反馈,并以此来决定自己新的策略、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不断地适应新的学习情境。学生如能自己测定结果,自己评定结果,检查出差距并能校正,就能掌握技能。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策略,这是知识学习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和突破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善于根据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根据自己个人的特点和课文性质而相应地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从而使问题最快地得到最佳解决,最后将突出地从其思维智力活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方面表现出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重要差异之一,就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活动的监控、调节水平的不同。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学习监控、调节能力培养,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分析升入中学后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的成因,就可以看出,升入中学后的学习发展状况与元认知能力直接相关。由小学到中学,是两个学习阶段的交替和学习情境的重大变化,在小学获得的元认知能力很难迁移到中学的学习上,新的学习情境同原有的认知能力、学习策略产生脱节。那些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就可能掉队,帮助这部分学生,就是从培养新的元认知能力入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的学习情境,升入中学后,课文增长,难度加大,知识系统化,教师要帮助学生迅速地适应这个学习情境的重大改变。其次,中学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也与小学发生大的变化,强调理解,领会课文,强调独立思考,强调自己管自己,教师应帮助学生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在即的学习策略,使自我监控、调节、管理的能力随学习的发展而发展。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2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小学信息技术,概念,可能性,促进作用

鉴于元认知理论的丰富内涵, 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日渐得以凸显。笔者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 对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番分析与探索, 旨在抛砖引玉, 引发更多教育同仁对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刻认知与体验。

一、元认知理论的概念

元认知即认知者对自我心理状况、能力水平、预期目标与践行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全面认知, 也指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计划、监测及调节的行为。该理论最早由弗拉维尔于20 世纪70年代提出, 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 (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的大致判断及初步认知) 、元认知体验 (认知者自身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个体认知体验及情感) 及元认知监控 (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 对自我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主动监测、调节及控制的态度行为) 三大部分。究其本质, 元认知就是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有效活动形式。

教育实践表明, 元认知理论对于锻炼及发展认知者 (即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科特征, 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大量的课堂、课外实践, 这就与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尽可能地进行实践的特性不谋而合。除此之外,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 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与实践, 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完整的结果, 而这就有利于他们得以及时认清、改正自身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 并以此为基础对自我实践活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这些都对学习者自我意识、行为等的监督、调节及控制等综合素养的显著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此, 也同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本质达成了一致。

此外, 在元认知理论中, 认知者在认知活动中需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 即自我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 该能力是认知者习得、掌握特定知识内容的最基础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元认知理论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因为, 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完成对新知识、新内容的自主、积极学习, 这一学习活动离不开其元认知能力的参与, 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本身元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学科教学形式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 而这种典型的教学形式却恰恰与元认知理论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实践表明,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述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自身包括自我体验、自我监测、自我调节等在内的多项元认知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根据主要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前为学生设置特定的活动任务, 要求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团队合作,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感官认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依据目标制定活动任务—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执行该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分析。这样一来,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就在很大程度上同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自我认知活动中依次进行认知活动计划、认知活动监控、认知活动评析等步骤形成了大致的吻合。

三、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利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

前文提到, 任务驱动法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与分析, 我个人认为, 恰当利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例如, 当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特定的学习任务之后, 学生不再需要毫无章法地进行新知识、新内容的预习或者巩固工作, 而只要在明确具体任务要求及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建立起多层次且完整的结构体系, 并将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简单易操作的小任务, 如此便可使其自身在一步步完成任务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而成功体验的获得就对他们元认知体验能力的显著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

此外, 任务驱动法对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元认知活动参与兴趣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 在教会学生Excel相关理论知识点之后, 我要求他们尝试帮助我对某次考试成绩表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一情景的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有利于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更有利于他们在合作讨论、实践操作中逐渐提高自身元认知体验能力, 真正收获了预期中的良好教学效果。

2.借助问题提问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监测能力的发展

实践表明, 借助自我提问, 学生能对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测, 这对于他们自身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我自身为例,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就会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一些同他们信息课程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下为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提问学生的部分问题, 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本节信息技术课程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你认为, 要想顺利完成该任务自身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技术素养?

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 你是否遇到过大致类似的学习任务?如果有的话, 之前的学习任务能为当下的学习任务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在任务进行中, 你是否能始终遵循自己之前所制订的任务计划?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 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完全符合教材理论知识点?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 你会如何做?

通过该任务, 你学习到了哪些新知识?

对比预期, 你是否满意任务完成后所呈现出的结果?假如不满意, 不满点在何处?

针对任务完成后的不足, 下次你是否会尝试进行改进?

……

如此, 借助上述简单问题, 就使得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能及时、充分地进行监测, 有利于其自身元认知监测能力的显著发展。

3.借助多元化评价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反思能力是认知者元认知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借助多元化评价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对此, 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 我在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实现对自身学习活动的公正、客观认识;学生小组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竞争关系, 便于其互相学习、借鉴与共同发展;师生共同评价则既有利于师生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又有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的发展……而这些又都将促进学生逐渐学会对所参与的实际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与归纳。总之,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身元认知评价及反思能力的稳固进步与发展。

21 世纪以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 同时更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水平与综合能力。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学习者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应具备计划、反思、监测、调整等自主学习能力, 在此背景下, 锻炼、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变得举足轻重。鉴于此,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进行认知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如此方能在保证学生自身元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确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菲菲, 杨雪, 黄海林.我国元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2 (09) .

[2]吴迪.元认知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 2009 (04) .

[3]张洁.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研究[J].扬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5) .

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小学信息技术;概念;可能性;促进作用

鉴于元认知理论的丰富内涵,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日渐得以凸显。笔者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番分析与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育同仁对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刻认知与体验。

一、元认知理论的概念

元认知即认知者对自我心理状况、能力水平、预期目标与践行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全面认知,也指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计划、监测及调节的行为。该理论最早由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的大致判断及初步认知)、元认知体验(认知者自身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个体认知体验及情感)及元认知监控(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我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主动监测、调节及控制的态度行为)三大部分。究其本质,元认知就是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有效活动形式。

教育实践表明,元认知理论对于锻炼及发展认知者(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科特征,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大量的课堂、课外实践,这就与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尽可能地进行实践的特性不谋而合。除此之外,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与实践,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完整的结果,而这就有利于他们得以及时认清、改正自身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对自我实践活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分析,这些都对学习者自我意识、行为等的监督、调节及控制等综合素养的显著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也同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本质达成了一致。

此外,在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认知活动中需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即自我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能力是认知者习得、掌握特定知识内容的最基础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元认知理论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因为,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完成对新知识、新内容的自主、积极学习,这一学习活动离不开其元认知能力的参与,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本身元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学科教学形式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而这种典型的教学形式却恰恰与元认知理论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实践表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述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自身包括自我体验、自我监测、自我调节等在内的多项元认知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根据主要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前为学生设置特定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团队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感官认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依据目标制定活动任务—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执行该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分析。这样一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就在很大程度上同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自我认知活动中依次进行认知活动计划、认知活动监控、认知活动评析等步骤形成了大致的吻合。

三、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利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

前文提到,任务驱动法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与分析,我个人认为,恰当利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特定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不再需要毫无章法地进行新知识、新内容的预习或者巩固工作,而只要在明确具体任务要求及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建立起多层次且完整的结构体系,并将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简单易操作的小任务,如此便可使其自身在一步步完成任务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的获得就对他们元认知体验能力的显著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

此外,任务驱动法对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元认知活动参与兴趣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在教会学生Excel相关理论知识点之后,我要求他们尝试帮助我对某次考试成绩表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一情景的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有利于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他们在合作讨论、实践操作中逐渐提高自身元认知体验能力,真正收获了预期中的良好教学效果。

2.借助问题提问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监测能力的发展

实践表明,借助自我提问,学生能对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测,这对于他们自身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我自身为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就会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一些同他们信息课程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下为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提问学生的部分问题,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本节信息技术课程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你认为,要想顺利完成该任务自身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技术素养?

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你是否遇到过大致类似的学习任务?如果有的话,之前的学习任务能为当下的学习任务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在任务进行中,你是否能始终遵循自己之前所制订的任务计划?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完全符合教材理论知

识点?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你会如何做?

通过该任务,你学习到了哪些新知识?

对比预期,你是否满意任务完成后所呈现出的结果?假如不满意,不满点在何处?

针对任务完成后的不足,下次你是否会尝试进行改进?

……

如此,借助上述简单问题,就使得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能及时、充分地进行监测,有利于其自身元认知监测能力的显著发展。

3.借助多元化评价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反思能力是认知者元认知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助多元化评价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我在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实现对自身学习活动的公正、客观认识;学生小组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竞争关系,便于其互相学习、借鉴与共同发展;师生共同评价则既有利于师生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的发展……而这些又都将促进学生逐渐学会对所参与的实际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与归纳。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身元认知评价及反思能力的稳固进步与发展。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同时更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水平与综合能力。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学习者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应具备计划、反思、监测、调整等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背景下,锻炼、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变得举足轻重。鉴于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进行认知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如此方能在保证学生自身元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确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菲菲,杨雪,黄海林.我国元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09).

[2]吴迪.元认知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2009(04).

[3]张洁.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研究[J].扬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05).

[4]范德举.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4

一、引言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然而,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固步自封,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满堂灌”和平铺直叙仍是现行主打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对高等工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高校教师应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现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目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等工科院校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元认知学习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元认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个体认知过程进行的监控与调节。我们所谓的感觉、思维或想象都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分为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三类。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人的认知热情,调动人的认知潜能,从而影响人的学习速度和有效性。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以及任务执行情况的认识。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要求,制订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产生积极而准确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的元认知监控;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动态地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并由此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经验和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又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同时获得更丰富的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个体元认知水平,它是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

三、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类课程教与学中的应用

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笔者在“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既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元认知水平,收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良好元认知知识环境。在传统的知识注入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欠于独立思考,只需按部就班地接受、吸纳、记住教师灌输的知识就行了,而对于“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基础性强、内容庞杂、技术涵盖面广等特点,若按传统方式教学,则易造成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考就忘”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授课状况,首先就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的环境,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如在介绍特种铸造前,先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砂型铸造方法来个小结,引导学生从模型、铸型和充型三个方面总结出砂型铸造的基本特征:即模型用木模、铸型用砂型和在重力作用下充型,并归纳出砂型铸造的优缺点,再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鼓励其大胆突破思维禁锢,提出问题:如果模型不用木模,铸型不用砂型,还可以用什么替代?在压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充型又将如何?由此引出了各种特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及工艺。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灵性和活力。

(2)适时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诠释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或理论,揭示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讲到铸造工艺一节时,笔者穿插了以下案例:2月20日,辽宁鞍钢铸造车间,在浇铸一个大型铸钢件接近结束时发生砂型型腔喷爆,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的重大事故,笔者以案发相关报道资料中的大量图片为实记,将学生带入触目惊心的“现场”,深入案情分析问题,从专业视角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但需要运用刚学习到的铸造工艺知识,同时还接触到了生产运作、生产管理和生产监控等新信息,对知识进行重构,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2.强化元认知体验,培养元认知能力。通常,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某个知识点,但并不等于会运用这个知识,运用好知识的前提是具有运用这种知识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建立难以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来完成,它还需要经历相应过程的体验。体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强化:其一是实操式体验,如协同培养、深入企业车间、了解生产实际、开展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其二是探究式体验,即通过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项目驱动的学习体验,如课题研究、学业竞赛等;其三为讨论式体验,如前所述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作业展示等。让学生在学习互动过程中,讲出自己解决问题所依据的规则或理由,发现并叙述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思维方式及不同解决方案,借助语言暴露其内隐的思维过程,进而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

无论哪种方式的体验,都蕴含着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体验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从而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加以设想和预估,对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和强化这种体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3.完善元认知监控,提高教学效果。从元认知角度看,学习不仅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

为此,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站上,开设在线学习、自检自测、拓展训练、在线问答等信息渠道,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保驾护航,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自我把控,对学习的效果及时总结。这种对学习的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也是反映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完成和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了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寓教于考,以考促学。笔者对课程考核采取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作业情况、任务展示、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在考查之列,并按4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5

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网络听力教学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语言研究的重点也转向研究学习策略及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过程.元认知策略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其他学习策略,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手段,而结合教学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 者:李雪 史磊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2009“”(32)分类号:H3关键词:网络教学 听力理解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与大学英语写作 篇6

元认知与大学英语写作

作 者:王媛媛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2)分类号:H315关键词:元认知 英语写作 个人知识 策略知识 自我监测 自我评估

元认知理论与数困生的优化组合 篇7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 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日渐彰显, 其中尤以生源基础差、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欠佳等最为突出。学习困难生 (简称学困生) 尤其是数学学习困难生 (简称数困生) 也大大增加了。 作为工具的数学, 学习如果存在障碍, 其它学科定会受到影响, 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科学的计划, 合理的安排, 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选择和采用一些学习策略等, 数困生往往不能根据学习要求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因此, 从元认知的角度, 分析数困生的形成原因, 进而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由此可见, 元认知是个体以自身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 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 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例如,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和想象都属于认知活动, 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和想象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

二、数困生的特点分析

1.元认知知识相对缺乏。

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基础。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数优生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方面的知识, 并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方法, 以达到目标。数困生则相反, 他们在学习方法方面的知识却比较缺乏, 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方法的缺乏致使学习没有目标, 多绕弯路, 导致学习数学困难。

2.元认知体验相对消极。

元认知体验是元认知的前提。我们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重结果”“轻过程”“掐头去尾”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死套公式、定理, 死记方法、技巧, 用模仿代替创造, 用简单重复过程代替丰富多样的知识发生过程仍被某些教师当作制胜法宝, 其结果制约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享受不到学习快乐。再加上教师对数困生的偏见, 批评多, 表扬少, 致使数困生学习数学时成功体验少, 失败体验多。

3.元认知监控不够自觉。

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能力, 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懂得如何采取措施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元认知监控是数优生经常使用的认知策略, 自我监控能力对数学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监控能力的匮乏导致中等以上难度的数学问题成为数困生不可逾越的障碍。

三、以认知理论为导向的转化

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划和安排, 提出正确的学习目的。计划和安排包括设置学习目标和计划、安排学习时间, 预测学习困难以及解决途径等。例如, 在学习前的准备阶段, 要求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在每堂数学课中, 都要让学生明确目的, 这不但包括教材内容, 更要包括综合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首先应当指导学生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足以确定未知数吗?画张图或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离, 能否把它们写下来……让学生明确问题目标, 即明确应该达到什么终结状态, 然后使学生明确:为了达到问题目标, 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做不到, 那么就会失败。这样, 通过目标的激励和目标强化, 学生就能自觉地确定解题目标, 订出解题计划, 设计解题策略, 调节解题进程, 也即有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2.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调节训练

在学习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学会不断检查、反馈和评价学习活动进行的各个方面, 分析发现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并据此及时强化、维持或中断, 修改学习计划, 调整学习方法。

(1) 课堂教学, 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提出自我监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及时评价, 引导学生自我监控。通过不断地提问, 不断做出及时评价和合理调节, 使学生认识到监控的重要性。当然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需要个体的一个内化的过程。最终要由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 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水平。

(2) 单元自测, 定期评价。

教学中我还设计和制定了自我检查评价表, 指导学生每单元填写一次, 这也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自测表可包括以下内容:①是否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②有无学习计划;③本单元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④能否说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⑤能否分清本单元知识与旧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⑥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⑦学习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 你是如何克服的;⑧在自己的学习方法上有何改进;⑨对自己的能力是否更有信心, 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满意, 等等。通过填写自测表,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3) 加强检验和反思, 评价完整的学习过程

在结束学习任务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小结, 对他们的活动做出正确评价, 引导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 分析失败的原因, 训练他们的反思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联想和多反思、回顾。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是否最佳?能否找出另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的迁移?其他同学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值得我借鉴?我如何发现学习中的不足, 及时纠正,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和计划。通过总结、回顾和反思使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反馈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也可以被他人畅所欲言地评价。这样,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自我反省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开发, 并且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调整, 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 而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的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改善学习现状和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另外, 平时还应引导学困生写“反思性数学周记”, 对感兴趣的问题, 曾有疑惑的问题和学习心得及时总结、反思, 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反思——检查——计划——补救——再反思的学习习惯。

总之, 数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 应确立不同目标, 且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要进行调控, 达到激活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的目的,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不断改变学习策略,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提高元认知能力上狠下功夫, 让每个学生都能爱学数学。

参考文献

[1]纪延华.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及其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 1998, (6) .

[2]喻平.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CPFS结构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1) .

运用元认知理论指导汉语拼音教学 篇8

关键词:元认知;汉语拼音;训练

元认知这一术语,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识。元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婴儿呱呱坠地时,他就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对适当强度的客观的事物如光、声等有所反映,但他却不会评价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只有到了小学一年级才开始有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知识。此外弗拉维尔通过实验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意识即元认知也逐步增强。可见,元认知不但可以通过培养加以提高,而且对元认知的训练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应符合小学低年級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儿歌、游戏为主,重视听和说,在大量的听说活动中,重视培养儿童专注的态度和模仿、听音、辨音、发音的能力。用元认知理论来指导汉语拼音教学,无疑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课堂上我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的元认知体验,调动他们自主创编儿歌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

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创造的花蕾悄然催开。

一、传授元认知知识,明确该“学什么”

元认知知识是对个人因素、任务和目标因素及策略因素这三种主要因素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自身及他人认知能力与特点的认识,对在完成认知任务或目标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的认识和对在完成认知过程中各种策略知识的认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幼儿园时没有多少明显的差异,运用表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比较强,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加之拼音符号抽象枯燥,教师如果不为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动化。而儿歌是一种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发音,还是记忆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创设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如我在“dtnl”教学中,先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激活了学生相关已知。“前几天学声母bpmf时,我们编了几句儿歌,还记得吗?”生兴趣盎然:“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扇门儿mmm,一根拐棍fff。”“那么,dtnl的儿歌怎么编呢?老师想让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自己来编,愿意吗?”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认知材料是熟悉的简单的,但还须积极动脑,才能创编出诸如bpmf之类有趣的儿歌。学生在明确的学生动机支配下,自觉发展学习能力,根据自己的特点(个性特长)和任务特点(创编儿歌)选择学习策略。

二、丰富元认知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的任一时刻。其体验时间有长有短,体验内容有繁有简。既可以是对知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且在认知活动之前、之中、之后都有可能产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再如“dtnl”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看“ft”两个声母,“和f相比,t就好象......”边问边在黑板上做倒置手势。生争先发言“倒过来了!”我继而引导,“一根拐棍fff,你们怎么为‘t’也来编一句儿歌呢?”生各抒已见:“拐棍倒放ttt”,“一把伞柄ttt”,“衣钩加衣架ttt”......这里教师不局限于“唯一”、“统一”,注重弘扬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这里,学生每一步认知过程都伴随着百思不解的困惑、成功后的喜悦,兴奋、企盼、焦虑等体验交织在一起,直到整个认知过程的结束。同时,元认知体验又刺激了认知策略的产生,当学生意识到(元认知体验)自己尚未创编出类似“拐棍倒放ttt”的儿歌时,便再一次在生活体验中搜寻与t类似的事物,从而通过它来直接达到增加有关知识的目的。

三、加强元认知监控,反思该“怎样学”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作为意识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指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最终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成自己的矫正性机能。只有这样,元认知才能真正在儿童的头脑里扎根。

由此可见,正是通过元认知监控,认知过程才能形成控制回路,大脑才能不断获取和分析反馈信息并相应调节认知过程,从而完成认知的认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

总之,汉语拼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

元认知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 篇9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体育教学

一、元认知理论及其在学习中的表现

元认知(Metacogntion)又称反审认识,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Havell)于1976年提出的。费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关于个体对自身认识过程的知识和意义,也可称为检验、调整和评价个体思维的能力”。元认知包括三部分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元认知识、元认识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元认知体验是学习成功的动力;元认知监控则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其关键就在于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元认知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重视元认知训练的重要意义

1.重视元认知训练,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元认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过分强调技术动作规格、运动负苛、练习密度等生物学指标,常常使学校体育教学带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趋于集体化、统一化、军事化、程式化,使教与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潜能遭到严重压抑,学习兴趣增丧失,情感活动欠缺,主体发展落空。然而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识别加工和理解过程,而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会使学生从过去的盲目摸索学习变为策略高效的学习,不仅将学习内容作为认知的客体,还会把自己和学习情况等因素作为认知的客体,了解自身的能力、已有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2.重视元认知训练,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力结构的完善

元认知训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可以通过元认知体验的调节来修正目标,改组元认知知识,激活策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定的性格特征,从而使学习者主体能力结构得以完善。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技术技能学习都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会有许多失误与失败,在学习者心理上表现出相应的元认知体验,促使主体对部分构思和目标进行修正与重新确定,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元认知的知识体验贯穿于解决问题的各个阶段,对每个阶段都要求事前有计划,事后有评价。通过自我教育,丰富体验,锻炼意志、情感等品质,从而使主體能力结构得以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加强元认知训练的教学策略

从上面的理论探索中看到,元认知在体育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元认知的掌握就形成了元认知能力,学生具备了元认知能力就学会了如何进行学习。所以,要提高体育教与学的效率,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而且必须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下面就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的,需要教师不断训练和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

1.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元认知知识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

冷静反思与踏实前瞻是改造现实的必要前提。体育课教学要走出低谷,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知识为本”、“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元认知培养的重要性。其次要打破过去那种呆板单一、程式化和强制化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启发诱导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上狠下功夫,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学会自我组织、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解剖自己,认清自身的特点、能力、兴趣,制订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策略,从而树立成功学习的信心。

2.加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生过程的教学,活化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体育课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轻过程重结果的传道课,这势必会导致教师越俎代庖,束缚学生的思维,用模仿代替创造,??用简单重复代替丰富多样的知识、技术技能发生过程,使体育课失去生机与活力。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仅仅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指导学生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由注重结果转移到注重过程的分析、体验、监控上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解决学习困惑,感受学习成功和喜悦的场所。

3.创设乐学情境,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要遵循教学的民主性原则,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产生满足感和美感,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克服自卑或骄傲倾向,共同钻研运动技术,从而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要领和特点,在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彼些关心和信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群体意识,不但可增强学生内在的凝聚力,还能通过对美与丑的分辨,使个性得到优化。这种教学民主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反馈环境和评判情境,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体验。

4.重视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

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而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则是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元认知能力,必须重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过程、结果等进行自我评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各种必要的体育测验要及时反馈结果,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促使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形成外,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发展成为调节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这实际上形成了元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2]周登嵩.学校体育热点50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10

关键词:元认知,大学英语教学,培养

1 理论基础

1.1 元认知

元认知 (Metcognition) 最早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弗拉维尔 (FLAVEll) 于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1]。学习者要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要具备自我意识, 在心理学上则称为元认知。如今, 元认知已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基础。通常来讲, 我们常提及的感觉、想象等均属于认知活动, 而元认知便是对这些认知活动来进行认识。

1.2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作为学习者的个体, 主动地、有意识地运用元认知来对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 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更加合理、高效。元认识策略属于学习策略中的一种。正如元认知的提出者,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费拉威尔所说,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学习个体对自身认识过程的意识策略。因此, 对认知的认知便是它的核心意义所在。元认知策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策略。我们可以借助元认知策略来对学习包含的整个认知过程来进行控制。其实, 元认知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如我们平时所讲预先规划学习任务、监控认知理解过程以及学习任务结束后的评价均属其中。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元认识策略,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费拉维尔围绕元认识策略, 构建了元认识策略模型, 并指出其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三部分构成。他分别给出了三者的定义, 即元认知知识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认知过程的相对稳定的认识;而元认知体验则学习主体基于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对认知活动产生的学习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则是指学习主体对自身学习认知过程的有意识、无意识的监控, 从而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最终保证学习效果的提升。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2.1 社会快速发展向大学英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 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理论下的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新时代, 要求大学生不断地进行学习, 促进自身的完善。这种背景下, 大学教育不再是教学的最终阶段, 而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大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大学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既包括听说能力, 也包括口语交际、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 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应将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 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纳入改革的重要内容。故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量研究表明, 在语言技能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策略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 元认知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水平, 更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词汇难题。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2.2 当今大学英语传统教学弊端突显

现阶段, 大学英语教学针对的学生群体为非英语专业的一年级、二年级学生, 且授课班级人数大多是以50~60人的大班式为主。加之, 目前英语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发挥, 语言学习所强调的多说、多练等并未在英语教学得到充分体现。同时, 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同样影响着英语教学质量和学说学习质量的提升。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教学多依据教学方案或教学计划展开, 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引导, 更疏于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及时的考察, 而学生则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记忆单词以及可课本内容的熟读和口语练习, 却极少与教师探讨英语学习相关问题。上述这些因素均制约着英语教学的发展。

本文, 将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策略培育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期可以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丰富学生元认知知识

大学英语学习中, 应注意通过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丰富的元认知知识。具体如下:

3.1.1 因材施教, 丰富学生主体知识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不同学生的主体知识各不相同。在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主体知识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学生个体差异, 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 丰富学生的主体知识。首先,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 即认识自身已知的、未知的;了解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其次, 在对自身充分了解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三, 教师以身作则, 通过自身主体知识的不断丰富形成对学生的正向影响, 并从教学内容、教学饿了以及教学活动等多个环节对教学进行设计, 通过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丰富学生的主体知识。

3.1.2 提升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提升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关系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等, 最终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地认识自己的和学生的知识。一般, 教师的元认知知识包括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习惯等的知识, 而对学生元认知知识的认知则应涉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能力等。与此同时, 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时, 还应对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等进行认知, 进而实现基于学生需求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2 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元认知体验

大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元认知体验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

3.2.1 创设和谐教学情景, 形成融洽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创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 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诱发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进而激活学生的主体知识和策略知识, 使学生改变学习策略, 找寻符合自身的最佳策略。

首先, 通过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保障和谐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教师应秉承民主、平等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尊重, 关爱和信任。在创设英语学习情景时, 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之中, 更加乐于体验这种情景,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其次, 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教学效果的提升, 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基于元认知策略, 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教师善于教学, 学生爱好学习, 实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共同提升。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以和谐的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思想、行为以及情感融入英语教学活动。充分借助多媒体开展性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或展开社会实践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促进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此外, 通过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情景, 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消除一些不良心理, 诱发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3.2.2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大学英语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建立学生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首先, 肯定学生优点, 多进行鼓励和赞扬。当学生获得来自教师的肯定与赞扬时, 情感需要便会得到满足, 自信心逐步树立起来,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会明显提升。其次, 为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机会。当代大学自我表现意识强烈, 教师应创造学生展现个性特点, 表现自己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机会,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 并主动去发现自己个性所在, 寻求符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策略。第三, 体验成功的喜悦, 获得学习主动性。当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时, 成功的愉悦会不断地积累, 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 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设法创设情景或组织活动, 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3.3 注重英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元认知监控可以保证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效用的发挥。为此, 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如下两点:

首先, 善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学过程, 明确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并结合学生学习反馈或教学效果反馈等采取对应的补救措施, 通过学生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调整与转变,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提升。

其次, 引导学生学会监控自己的学习。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当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时, 自学活动便可以顺利地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检查、反馈和评价,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自己学习策略存在的不足, 形成对自己学习成效和学习方法的正确认识, 明确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 进而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方法进行调整。通过这些, 使学生逐步形成“学习—反思—补救—反思”的学习习惯。

4 结束语

总之,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灵魂所在, 既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学生的最佳学习策略, 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元认知策略三大组成部分在认知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运用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 形成自主学习, 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伟.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实证研究[J].天中学刊, 2014 (6) :134-136.

[2]于翠红, 张拥政.中国大学生元认知意识和英语听力能力发展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6) :1.

[3]胡奇军, 韦国兵.基于元认知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S6) :116-117.

[4]马会灵.元认知视野下的外语自主学习——评《基于元认知知识的中国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写作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29) :63.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11

一、元认知概念及其结构分析

“自我意识的本质”一直是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热衷研究的课题。19世纪末期, 法国哲学家孔德 (A.Comte) 提出了:“思考者无法将自身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进行推理思考, 而另一部分却在观察这种推理。……这种观察是如何发生的呢?”的疑问, 这就是著名的孔德悖论 (Comte Paradox) 。为了论证孔德悖论, 1956年, 法国哲学家塔斯基 (Tarski) 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元”, 将人类的意识过程分为客体层次和元层次。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 (Flavell)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元认知 (Metacognition) 这一概念。弗拉维尔对这个概念先后作过两次界定。1976年, 他认为元认知是指“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同时, 也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 依据认知的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5年之后, 他将元认知概念更加抽象、综合地表述为:元认知就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我们从他这两次表述中可以看出, 弗拉维尔的元认知范畴的本质有两个方面, 即有关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活动的调节。随着这一范畴和相关理论被学术界的认同, 元认知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随着理论研究而不断地拓宽和丰富, 例如, Gavelek和Raphael (1985, p22-23) 则认为元认知是个体用来调节其认知行为以便达到更有效理解的一种知识。可见, 元认知不仅仅只包括认知活动和认知知识, 而且还包括认知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活动。

之后, Paris和Winograd (1990) 对元认知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认为:元认知有两个基本特征:认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驾驭。“认知的自我评价”是人们对他们自己的知识状态和能力, 以及作为学习者有关他们自己的知识、能力、动机和性格的情感状态的自我反应。自我驾驭指元认知的实施, 也就是指帮助能够将问题解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的心智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Paris和Winograd把认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驾驭定义为元认知的两个基本特征, 他们把元认知的“调节”特征更加清楚地表述为“自我评价和自我驾驭”。

目前, 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即认知的认知。我们认为, 这一概念是对上述关于元认知概念的继承和发展, 这是目前关于元认知概念的一种新的解释, 也是一种广为接受、引用的新观点。我们正是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对元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的影响的。

元认知既然是认知的认知, 因而, 元认知既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 又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计划、体验、监控和调节 (自我评价和驾驭) 。元认知的理论构架基本上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结构成分 (见图1) 。

我们可以借用Flavell的认知监控理论来进一步理解。

弗拉维尔除了提出“元认知”术语外, 还对元认知结构作了权威性的论述。其理论被称为元认知监视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在于对元认知构成要素的合理划分以及对元认知整体调控作用的强调 (其监控模式见图表2)

来源:Flavell, 1981, p.40

按照Flavell (1979) 的说法, 一系列不同的认知活动是在四种现象之间作用和相互作用发生的。这四种现象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目标或任务以及举措或策略。在他的监控模式中存在着两种监控成分:

(1) 自我监视成分论

他认为元认知作为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 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对认知过程的自我监视 (self-monitoring) 。而这种自我监视应包括四个必要成分:

(1) 元认知知识。指的是所获得的世界知识中和认知有关的那部分知识。它是通过体验积累起来的, 并且存储在人的长时记忆里的知识或信念。这些存储的知识有的是陈述性知识 (知道什么) , 有的是程序性知识 (知道怎么做) 。当然, 一个人具有任何一个给定的元认知条目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它至少涉及三种因素:个人、任务和策略等。元认知知识同一般知识只是内容和功能上有差别, 在形式和性质上并没有区别, 因此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记忆搜索来激活, 也可无意识地。自动地被环境中的线索所激活。

(2) 元认知体验。它是任何伴随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它既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元认知体验通常与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正在取得或可能取得的进展有关。它最容易在需要仔细地进行有意识思考的情境中产生。

(3) 元认知目标 (或任务) 。指认知活动的客体或目标;

(4)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用的认知或行为。整个自我意识过程是依赖上述四个要素的参与及其交互作用来完成的。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导致自我意识调控行为的失效。

(2) 元认知监控

在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监视理论中, 四种成分中最活跃的是元认知体验, 它能够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目标、元认知策略发生强烈的影响。首先, 个体在体验到失败或困难时可能修改甚至放弃原有目标。其次, 它会导致个体对元认知知识进行增加、删减和修改。最后, 元认知体验能够激活有关策略的使用, 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的作用是促进认知进步, 而元认知策略是用来调节认知策略的使用) 。由此可见, 这种元认知理论非常强调元认知知识的作用和元认知体验在积累和激活有关元认知知识上的作用

元认知的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 有机构成一个对认知活动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系统。

二.元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外语教学中, 不能只是单一的注重学生的语言学习, 老师还应该帮助学会学生如何思考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 借以来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

元认知的模式

元认知将不同的思维和反映结合起来。从它的结构分析来看, 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1) 学习的准备和计划;

(2) 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3) 学习策略使用的监控;

(4) 结合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5) 对策略使用的评价。老师应该在这五个方面来训练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1.对学习的准备和计划

对学习的准备和计划是能够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元认知技能。通过对与学习目标有关内容的准备和计划, 学习者会思考他们需要或想要完成什么, 并且考虑将要如何完成。老师可以通过简明的陈述他们为学习者制定的特定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习者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刺激学习者的这种思维。一般来说, 对学习目标陈述的越清楚, 学习者越容易评价自己的进步。在外语教学中, 老师可以把让学习者掌握某一章节的词汇当成学习者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还可以将能够回答文后的理解问题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一些研究者 (Anderson, 1999;Oxford, 2000) 认为, 教给阅读者如何使用特定的阅读策略是教授阅读课程的基点。对有具体目的的给定文本阅读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元认知能力意味着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思考和作出有意识的决定。

元认知的教授应当明晰的教给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策略, 并且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在外语阅读中, 阅读者有不同的阅读策略, 当他们遇到生词的时候, 他们知道该选择使用那一种策略来解决, 并且他们也知道他们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文本的中心意思。其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词汇分析。也就是利用构词法将单词分解为词根和词缀。另外一种可能的策略是利用上下文的线索来合理的猜测词汇的意思。然而, 学习者首先要被清楚的教授这些策略, 他们才能正确的使用之。与此同时, 学习者要被告知, 没有单一的一种策略适合任何情景, 老师应当教给他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如何选择使用适当的策略。

(3) 学习策略使用的监控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监控, 学习者可以保持自己的学习朝着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在学习过程中, 一旦他们选择使用具体的一些策略, 他们应当定期的检查是否一直在如期使用。像在外语写作教学中, 学生或许被告知, 有效的写作策略之一就是要考虑到读者和写作目的。学习者要监控对这一策略的使用情况, 他们就应当在写作的过程中时而暂停一下, 询问自己是否在写作中向预想的读者提供了正确的, 详实的信息;在写作中所使用的例子能否有效地支持说明自己的写作目的。

1.结合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知道如何把不同的学习策略结合起来使用是最为重要的元认知技能之一。高效的外语学习者能够把不同的学习策略组织, 结合起来使用。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可以教给学生同时使用构词法和利用语境来猜测生词的含义。同时, 老师还应当讲清楚如何辨认一种策略的无效性以及怎样转移到另一种策略的使用上去。以英文中的anti-为例, 学生可能能够辨认出它作为前缀表示相反的含义。而在对单词antimony的理解中, 利用词缀法这一策略是无法理解其正确含义的。所以他们必须转向使用另外的一些策略, 如利用上下文的线索等。

2.对策略使用的评价

在外语学习中, 如果学习者想要评价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效, 那么就会涉及到积极的元认知活动。老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思考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来评价他们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1, 在学习中, 学习者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2, 使用了怎样的学习策略?3, 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何?4, 学习者还应该做些什么?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将元认知的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同时让外语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映出来。对学习的准备和计划与学习者要完成的任务有关;而选择和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和第二个问题有联系;第三个问题和学习策略使用的监控相一致;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到不同策略的结合使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在元认知阶段得到评价。

当然, 上述的元认知技能不是孤立的, 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在外语教学中, 教给学习者元认知技能是必须的。当学习者学会使用元认知技能的时候, 他们就能更好的作出决定, 他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来提高他们的学习。

总之, 虽然元认知的概念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 但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即元认知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过程, 元认知既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 又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计划、体验、监控和调节 (自我评价和驾驭) , 元认知概念的提出已经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我们相信, 随着元认知理论的不断完善, 其功能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Blakey, E.&Spence, S. (1990) Developing Metacognition.ERIC Digest, Ed327.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ses.

[2]Eleonora Papaleontiou-louca, (2003) The Concept and Instruction of Metacognition.Teacher Development, volume 7.

[3]Flavell, J.H. (1985) Cognitive Development.London:practice Hall

[4]Paris, S.G&Winograd, P. (1990) How Metacognition Can Promote Academic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上一篇:人身保险参考答案下一篇:知识问答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