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知(精选10篇)

认知 篇1

第一条是情绪线索让求助者借助于情绪线索当时自己的内部言语,以此揭示自动思维内容,比如:当你感到紧张(难过,焦虑,恐惧等)时,你对自己说了什么?

第二条是行为线索:填空练习:我做……,是因为我认为……。是从求助者的行为来了解认知歪曲。求助者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行为:补偿行为和回避行为。补偿行为是求助者通过作某事来防止歪曲的认知被检验,回避行为是通过回避某种情景来防止歪曲的认知被检验。因此对于两种行为倾向可以通过“假设问题”来进行考验。

对于补偿行为,可以问:“如果你不那么做,发生什么?”,对于回避行为,可以问“如果你做了,会发生什么”。这样可以揭示出患者的担忧(认知)

可以采用垂直下降技术(如果那时真的,那会发生什么?如果那发生了,对你意味着什么?)追索求助者的核心认知歪曲上面。

2.歪曲认知的表现形式

歪曲的认知往往以判断(我是一个失败者)、预测(我不会得到那份工作)和条件化语句(如果我失败了,那将会很糟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说有这些类别:

1.读心术:在缺乏足够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就主观判断说他人一定怎么怎么样,主观以为自己洞悉他人的想法。比如,“他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他一定看不起我”,“她是在嘲笑我”等。

2.消极预测未来:没有充分思考和分析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情况下,就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比如,“我不会通过那场考试”,“我的婚姻不会幸福”,“没有人会愿意嫁给我”。

3.灾难化: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太糟糕了,处在一个最悲惨的境地之中而难以承受。比如,“要是她不爱我的话,我觉得或者没有意思”,“如果高考失败,我将无法活下去”,“在众人面前被上司批评是天下最糟糕的事情”等

4.理想化(应该、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实际情况来提出要求,并以此来评价事件。这种观念往往以“应该”、“必须”或“不能”等词语表现出来。如,“我应该成功”,“我必须靠第一名”,“我上台说话不能紧张”,“我丈夫应该爱我”,“我的孩子应该是有出息”等

5.贴标签:根据部分信息就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整体评价,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评价,经常用“某某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句式,

比如,“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他是一个极讨厌的人”,“我丈夫简直没有教养”(我丈夫是没有教养的人),“我是一个失败者”等

6.以偏概全(过度概括化):根据自己部分的、消极信息(不利信息),忽略了其他积极信息的情况下,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个方面品质和潜能作出消极预测。如“这次数学失败,说明我在数学方面”,“我的孩子又哭又闹,说明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老公不理我,我们的婚姻没戏了”等

7.黑白思维:以简单化的、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判断和思考问题,用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方式下结论。如“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人喜欢我”,“我丈夫对我一点不好”,“我没有一次取得成功”等

8.选择性负面关注:只注意到消极信息。忽略积极信息。比如,“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老师不喜欢我”(忽略了老师也表扬过我),“我昨天晚上又没有睡好,前几天也没有睡好”(忽略了有些时候睡得比较好)等

9.低估正面信息:认为即使自己取得了成功,但这些成功(即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算不了什么。比如,“(考试焦虑的学生认为)那些这次考高分不算什么”,“(睡眠障碍的人认为)我昨晚睡得好不算什么”等。

10.拒绝相反证据(不可能驳斥):拒绝任何与你的消极想法矛盾的证据或者观点。比如,“那不是真实的”,“肯定有问题”等

11.内归因:将消极事件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原因造成时间的发生,忽略了客观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比如,“他们不高兴是因为我做得不好”,“她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好”,“儿子出车祸是因为我没有能够阻止他出门”等。

12.外归因:认为是他人导致了你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他人给你带来了麻烦和灾难,他人应该为你的困难和问题负责,忽略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可能具有的责任。比如,“我父母没有关系导致我找不到工作”,“我丈夫不爱我,所以我不幸福”,“就是由于父母不关心我,使我走上了吸毒的道路”等。

产后忧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 篇2

一、创设认知冲突, 形成认知结构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们认识新事物, 通常不能一下子接受新的知识, 在很多情况下要经历认知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起初, 学 生对某一问题的系统认知处于一个较低级的发展水平的平衡状态, 继而, 学生觉察到与当前的系统相冲突的, 该系统不能同化或顺应的事物, 从而使认知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 最后, 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以使原来感知不一致的东西可以轻易的加以同化, 从而使平衡化得以在较高层次上重新确定。这就是说, 认知的不平衡或者冲突状态是一种认知发展动力, 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中学生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会经常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教学时我们应透过错误, 洞悉成因, 及时抓住错机, 加以利用, 创设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疑问, 构成认知失调,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新知。

例如, 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候,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与新学习的知识 (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彼此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 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负迁移:“一个数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教学时, 可抓住这个契机, 引导学生进行举例验证, 引发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失调, 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数那样根据个位来判断,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让学生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 当学生举出的数是个多位数时, 如“123”, 教师马上告诉学生其他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 如“132、213、231、321、312”等, 并请学生去验证。学生顿感惊讶, 纷纷质疑:“为什么老师看到123能被3 整除, 马上就知道132、213、231、321、312也能被3整除呢? ” “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应具有怎样的特征呢?”通过创设第二次认知失调, 不但使学生情绪高涨, 而且诱发学生进入了一个发现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情境, 为系统学习新知识, 形成认知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认知冲突, 完善认知结构

中学生的感知一般比较粗糙、笼统, 他们注意的范围狭小, 注意的分配能力、转移能力比较弱, 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再加上思维定势的影响, 容易造成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牢固。这时教师就应创设有利于正确概念形成的矛盾情境, 引发认知失调, 使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和纠正“前概念”的内驱力。

例如,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是在被除数比除数小, 即商小于1的情况下引入、推出的。若就这样点到为止, 学生必定会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只有当商小于1时, 才可用分数表示商。 这也就使得该知识不能被全面的掌握。事实也是如此, 教学此部分内容后, 对一些商小于1的算式, 学生们都能顺利地用分数表示出各式的商, 而当出现商比1大的算式, 并提出同样的要求时, 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了。这些题目的条件与学生的思维定势发生了冲撞、 产生了矛盾, 学生感到不可能、也不相信这种算式竟能用分数表示商。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在愕然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重新审视一下刚总结的知识, 学生就会对新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学生在认知失调的驱动下打破了原先的思维定势, 提高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程度, 进一步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当再出现商等于1的情形时, 这回学生没再茫然, 而是会比较迅速地给出正确的答案。在认知失调到形成新的认知协调的过程中, 他们已经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完善了认知结构。

三、创设认知冲突, 深化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习得新的信息, 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前期的基础, 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和区别点, 顺利地完成正迁移, 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 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是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时, 可先引导学生计算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的面积, 再在这张纸的长边上依次裁掉5厘米、2厘米和1厘米, 请学生口头列式求每次剩下来纸的面积, 最后引发学生认知失调, 使学生看到最后一次求的实际上是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 启发学生思考:①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②刚才是如何求这张纸面积的?③应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通过学习实践, 产生认知失调, 建立新的较高层次的认知协调, 使得原有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四、创设认知冲突, 拓展认知结构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 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 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应充分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具体操作、采用电教化教学等手段, 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发现新的问题, 主动探索新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如面积单位的教学。这部分内容, 是在学生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并能通过观察、重叠、划分方格这些方法比较出一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大小之后再进行教学的。教学前可先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纸 (4cm×6cm) , 分别划分出边长1厘米和边长2厘米的方格, 教学时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有两张纸, 在一张纸上划分了24个方格, 另一张纸上划分了6个方格, 哪张纸的面积大?”在学生回答之后, 出示这两张纸并重叠, 学生就会看到方格数量不同的两张纸的面积却是一样的。通过这样设置用不同方格度量面积的情境, 造成无法比较“围成的平面图形”大小的矛盾, 学生就会萌发统一方格的想法。于是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国际上已经统一了度量面积大小的方格, 这就是面积单位。然后再开展教学, 教授到家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样进行教学, 使学生经过学习后其认知结构自然地就得到了拓展。

综上所述, 利用知识的整体和局部之间、新旧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动机和欲望, 有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理解并掌握知识, 主动完成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强化应用意识, 应用认知失调理论促进数学教学, 以使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利昂·费斯汀格 (著) 郑全全 (译) 认知失调理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2]郑全全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认知模型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篇3

【关键词】认知模型 自洽 隐喻 翻译

一、引言

隐喻的理论已经从一种修辞方法变成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的理论包括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后三者是认知的。它们构成了认知隐喻学理论。认知模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缩影。它以经验哲学和范畴理论作为基础,包括认知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心理空间或融合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有许多认知模型组成,是被普遍接受的固定系统。心理空间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它可以代替可能世界。许多学者用认知模型理论研究语言,如:多义词现象、语篇连接、语篇理解和隐喻。认知模型理论表达普通知识过程系统,该系统描述了信息如何从外界情景存储到永久记忆中。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认知过程相似。过去30年许多学者将隐喻作为研究的重点。隐喻在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主题。而在语言学界,认知隐喻学已经成为了系统的学科。

认知模型理论、认知语言学和SNP阐述了隐喻构建与解读的过程和影响。这三个理论可以表达人们思维的过程和认识世界和语言的过程。隐喻的翻译可以表达受不同认知模型影响的这一过程。翻译的过程也可以是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的过程。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的认知模型。源语言的认知模型与目标语的认知模型应该互相符合。否则,就要找到适合的认知模型。

二、认知模型与隐喻的构建与解读

Lakoff在经验哲学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模型理论,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性、开放性、选择性、关联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包括基本认知模型和复杂认知模型。认知模型(CM)“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CM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后形成简单的概念(concept),ICM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CM的集合,是一种复杂的完形结构。CM可以与现实世界相一致,也可能有一些差别。CM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有时还可能相互矛盾,或违背了一些常识。

“metaphor”在古希腊语的意思是“transform”(转化)。根据词源学,“meta”是指“change”(变化),“pherein”是指“contain” or “possess”(拥有)。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隐喻的构建与解读是两个空间的映射过程,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媒介与方法,隐喻的构建与解读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人们自身,在隐喻的构建与解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主体的自洽。隐喻的构建与解读的自洽原则是:“隐喻构建与解读的总体自洽原则:若主体欲构建或解读一个隐喻,他就须要自我核定A与B至少在外在或内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相容性。若相容性这一条件能得到满足,那么他对这一隐喻的构建或解读便会自我允准,否则,便会自我否定。”隐喻的构建与解读都要经过主体的“冲洗”、“连接”与“合流”阶段。构建隐喻时,主体根据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与创造,用自己的观点将两个事物的背景知识进行“冲洗”,得到符合隐喻构建的新的CM,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将这一相同点、相似性“连接”起来进行“合流”得到主体想要表达的隐喻。反之亦是,在解读隐喻时,主体接受到隐喻语言是,首先将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中的有关两事物的背景知识进行“冲洗”, 如果能得到符合隐喻构建的新的CM,主体能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则将相同点、相似性“连接”起来进行“合流”达到隐喻的解读;否则,没有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就无法“连接”从而进行“合流”,这一隐喻将不能被解读。

三、认知模型与隐喻的翻译

隐喻的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直译和意译。当源语言的CM对应的目标语的CM,通常使用直译法。当源语言的CM不符合目标语的CM,通常使用意译法。

3.1直译法

人们的认知方式与方法在本质上有这隐喻这一共性,而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汉语与英语的CM会有许多的相同之处,这是隐喻的翻译可以用直译法。如:[1] He is a dinosaur, very stubborn.

[2] 他是一个老古董,十分固执。

在[1]中“dinosaur”与[2]的“老古董”都用来指行事处世方式古板、不合时宜的人。在翻译这两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他是一只恐龙,十分固执。”与“He is an antique, very stubborn.”,因为两者的CM有相似性和共同点。两者都是年代久远的,与当今的时代格格不入的事物。

3.2 意译法

当英语与汉语的CM不一致时,就要用意译法找到相对应的其他CM来翻译隐喻。如:“dog eat dog”与“狗咬狗”这两个短语。在英语中“dog eat dog”的隐喻意思是表示人们在竞争中互相伤害、争权夺利的情况;而汉语中“狗咬狗”的隐喻意义是描述坏人之间的互相残杀。虽然两者的字母意义相同,但因为在这一短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所用的“狗”的CM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隐喻意义的不同。

中国以和为贵,认为“狗咬狗”的这种行为是低等人、坏人之间的行为,带有贬义,汉语注重行为主体“狗”的这一低等的动物;而西方提倡物竞天择,认为竞争是人类生存的法则,所以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狗咬狗”所体现的这一竞争行为。在翻译时应将“dog eat dog”译为“人吃人”。在汉语中“人吃人”的认知模型与英语“dog eat dog”的认知模型相对应,都表示竞争中互相伤害、争权夺利的情况。

四、结论

本论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研究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人类因为有了隐喻这一认知行为可将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信息。隐喻连接了语言和认知科学,连接了外部世界的'人类的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文斌. 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J] . 《外语教学》第1期,2007a

[4]王文斌. 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J] . 《外国语》第6期,2006d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王寅.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 .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003

[7]Fauconnier.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认知 篇4

认知研究的回归--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

全部心理学研究方向发展的线索都可以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这个研究方向发展的`线索就是认知研究的回归.从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认知研究的回归反映了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作 者:廖全明 LIAO Quan-ming 作者单位:涪陵师范学院,教育系,重庆,408003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5)分类号:B84关键词:行为主义 认知心理学 认知研究 回归 表现

认知 篇5

英语存现构造的认知解释-英语存现结构的认知与功能研究(之二)

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这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存现构造.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图形一背景关系理论,英语中的存现构造可抽象概括为TtFG构造,并可区分为存在性TtFG构造和呈现性TtFG构造两大类.这两类TtFG构造体现的都是一种认知时空框架.但是,存在性TtFG构造体现的是一种静态时空框架,表达方位关系,说明某一实体(图形)静态地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背景)之中;而呈现性TtFG构造体现的.则是一种动态时空框架,表达移动关系,说明某一实体(图形)动态地从某一(隐含的)时空范围移入另一时空范围(背景)之中,或者以某种姿势处于某一时空范围(背景)之中,或者从某一时空范围中(背景)移出,并消逝于某一(隐含的)时空之中.

作 者:张克定 ZHANG Ke-ding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22(6)分类号:H030关键词:存现构造 TtFG构造 图形一背景关系 认知

专业认知报告 篇6

2009034035材料物理一班李孟君

通过专业认知课上的学习,我对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有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下面就是老师上课讲的一些东西,还有我自己对我们材料物理的一些认识。

材料物理是材料科学中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老师讲过我们的主干学科是材料科学和物理学,主要课程有: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学等。

还有,李乐忠老师还告诉我们,在大四的时候将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的时间。

以下是我对门专业的一些认识,有些是老师讲的,有些是百度和老师课件里的,我都列诉在下面了。材料物理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支撑万丈高楼的基石,材料支撑着人类文明。很多人觉得新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界,不过任何技术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还是材料,这一重要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无法改变,而且必将越来越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正朝着微型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在颇为流行的纳米材料、环境材料、电子材料、信息材料,大部分都是材料的物理性能在各特殊领域的应用。比如纳米材料,可以说就是纳米尺度下的材料物理学。材料物理专业所研究的磁学及光学性质在信息材料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是现代半导体、微电子、光电子产业发展的理论及应用基础。因此,随着材料产业以及信息产业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材料物理专业也必将迎来自己的辉煌。本专业由名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内容以材料学、物理学两方面为重点。物理学中的力、热、光、声均在此专业有广泛应用,当然侧重点还与将来个人的研究方向有关。比如说:对于研究信息材料磁存储技术的,铁磁学是中心课程,但是力学、电学、热学多少也要有所涉及。原子物理、固体物理、晶体学、X光技术、电子显微分析等课程也是比较重要的课程。所以这门专业主要偏重高中课程对应的物理,比较适合那些对微观结构和理论物理感兴趣的同学。

材料物理的前身是金属物理,国家很重视材料学科,建国后建立了材料物理专业。在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工业发展时期,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材料学科,有些地区还专门成立了冶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目前,材料物理学科在各理工类院校都有相关的系,比较著名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

认知 篇7

本文从与产品形态设计有关的认知心理学出发, 针对人对产品的认知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试图寻找造成产品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条件, 以及人对于产品认知达到趋同性的物质条件, 以期为企业树立强化企业品牌形象提供现实有效的方法借鉴。

一、人类的认知

(一) 认知趋同性

认知心理学把人类的认知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 包括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认知策略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监控系统。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认知之前具备一定的经验;二是事物必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三是有能连接经验和事物信息的联想活动。

人类在对事物做出认知判断过程中, 必须要有一定知识经验, 这种经验的获取可以是接收者被动接收的信息, 也可以是接收者主动接受的信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接收信息, 把这些符号存储于信息库中, 在认知系统中通过逻辑关联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当同类符号反复出现并被接收后, 人类对这类符号便形成固定的判断, 固定认知也就形成;同理, 当同类事物传递的信息出现混乱, 符号排列方式影响人的认知判断, 固定认知的形成受到阻碍, 认知混乱的现象便会出现。很明显, 从认知特性出发, 使人类认知达到趋同性的基本条件就是, 首先, 形成固定的知识环境;其次, 符号传递的相同性或者相似性;再次, 信息传递的持久性。就于企业产品设计与企业品牌塑造而言, 企业在建立自身品牌时, 首先就是要为客户建立一定的品牌认知环境, 包括企业文化环境, 产品终端环境以及购买环境, 在这个认知环境中, 要保持有效信息传递的持久性和一致性, 保证用户在购买过程中和购买产品使用后都能够感觉到一致的品牌信息;其次, 企业在设计产品过程中, 要始终保持企业品牌符号传递的一致性。包括文化符号的一致, 也包括产品设计的继承性。这样, 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才能对企业形成固定认知 , 建立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最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 认知模糊性

人类的认知具有模糊性。在对达到共性“好的物体”的判定程度往往存在着差异, 并且具有模糊性, 大家对“好”达成共识后, 会有“比较好、很好、一般好, 不是很好”这样认知程度上的区别, 在研究设计中的元素时, 也会存在“比较接近”、“不是太像”这样的区间模糊问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采用实验、观察 (包括自我观察) 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试验特别受到重视。这里运用反应时试验来对人类识别企业产品过程中的模糊区间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C=0、M=100、Y=100、K=0的大红为例, 调整M、Y的数值, 每组数值递降10%, 由于专业设计师和普通消费者对于品牌元素的识别判断会存在差异, 所以选择5个设计师和5个普通消费者共10个被试做出“是、可能是、可能不是、不是”大红的判断, 分别做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的判断。对其“反应时”做记录。

首先, 选择单一色块M=100、Y=100测得简单的反应时RT1, 其次, 选择被选色域的对角色作为第二个色值即M=100、Y=100与M=60、Y=60两种色做复杂反应时RT2的测试, 然后用RT2-RT1所得“辨别时间”, 作为对该色块的判断的反应时间。结果发现, 在M=100、Y=100到M=60、Y=60之间, 被试做出“是”到“可能不是”的判断时长随着M、Y值得递减而增加, 做出“可能不是”的判断所用的反应时更长。随着M、Y值得进一步降低, 被试选择“不是”的人数增多直到全部人员都选择“不是”, 反应时也随之缩短。被试在对大红做出判断过程中, 对M=70、Y=70判断为“可能是”的人数为4人, 反应时也较长;而对于M=90、Y=90全部被试判断为“是”;M=80、Y=80有6人判断为“是”。由此可见, 用户在对物体认知过程中, 会把其相邻或相近的物体判断成“同一种物体”, 或模糊判断为“可能是这个物体”, 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区间。

正是由于这种模糊性, 给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设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设计能够使用户达成共识的产品, 在这一空间中, 设计元素相似性越多, 企业产品的识别性就越强, 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就越多。所以, 对于认知区间的研究也是研究企业产品家族、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人类这种天生的本性, 也是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产品识别

(一) 识别的基础

产品认知是指产品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 转变成为产品使用的经验或记忆, 是一系列接受、解释加工、反应的过程。产品的识别, 就是识别产品的一系列特征符号, 这些特征符号被归类为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显性特征象征产品的指示功能, 就是产品直观可以看到的外在视觉特征, 隐性特征对应产品的象征功能, 表现产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传达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

人们对于产品的识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师对特定的视觉符号在某类产品中简单的重复, 显性视觉特征被消费者反复感知, 人们便会判断这类特征为“共有特征”, “共有特征”越多产品的识别性也就越强, 把这些带有共性的特征运用到企业长期的产品开发过程中, 家族气质的系列产品就会形成, 这些产品具有共同的设计DNA, 用户便会对这一类产品产生固定的品牌认知, 从而形成规定的企业品牌形象。隐性特征正是保证品牌形象的稳固剂, 在用户选择产品后隐性特征通过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把企业的品质和理念传达给使用者, 渗透到使用者的生活中, 从而从保证了用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所以, 用户对显性特征长期的重复经验以及隐性特征高品质的长久不变是影响用户对于产品识别达到趋同性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二) 识别性的产生

产品识别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 影响产品识别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产品本身的特征, 包括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从造型论和形态构成学角度来说, 包括形状、色彩、材质、结构等一系列直接可视可感的特征;而内部特征则是产品隐性的识别因素, 包括企业文化、产品服务、使用体验、产品环境等, 这些可以称之为产品的气质特征。从设计的角度上看, 外部特征能够更加直接的影响人们对于产品的选择和识别。

人们在识别一个物体的过程中, 对各种不同的物体加以区分, 产品的外部特征展现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直接吸引人们的注意, 将人们已经接受的产品特征不断的重复, 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 相似或相近的特征越多, 产品的识别性就越高, 简单合理的重复产品的外部特征是延续产品设计DNA的有效策略。如:宝马车, 它的家族式虎头虎脑的前脸设计, 从三系到七系, 从X1到X6, 他们都带着张识别度超高的俊脸, 就算没有中间的BMW LOGO也能够分辨出这是宝马的血统, “传承经典”在宝马车的设计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部特征的识别更加具有间接性和稳定性。品牌内涵通过内部特征展现出来, 体现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用户只有在体验产品过程中才能够很好的感受到这些特征, 内部特征更能够强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忠诚度。

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是认知趋同性的载体, 产品可识别性通过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展现出来, 这两类特征中包括具体的细节特征, 某个企业的产品共有的设计细节特征越多, 它的识别性也就越强, 品牌内涵就越明显, 家族系列产品的设计DNA就逐渐形成。经过对人们使用产品的调查和卖场调研, 形状、色彩、材质、结构、文化、使用, 被人们认为是最直接的产品识别特征传达元素。这些细节特征便是产品识别的直接具体条件, 也是产品认知达到趋同性的研究方面。

三、结语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产品认知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文首先从人的角度——人类认知特性出发, 对认知趋同性和认知模糊性进行研究, 尝试寻找人类认知达到趋同性的基本条件和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基础条件。其次, 从产品的角度——产品识别特性出发, 通过对产品识别的基础和产品识别性的产生等方面的研究, 论述了影响用户对于产品识别达到趋同性的基本条件。企业品牌的塑造与企业产品设计息息相关, 企业产品设计的家族气质, 是在长期的品牌研发过程中形成的, 从认知基础上寻找造成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条件, 以及人对于产品认知达到趋同性的物质条件, 能够帮助企业在长期的产品研发过程中塑造有利的品牌形象, 最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更生,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陈洁.产品语义与消费者认知心理[D].上海:东华大学, 2005.

[3]申泽, 张斌.基于模糊理论的产品设计DNA分析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16) :74-78.

[4]孔敏璇.基于语义学的产品识别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认知 篇8

关键词:元认知;认知策略;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19-03

一、传统班组的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由于受到教学目标和课时限制,一般教师基本采用在规定的课时灌输规定的知识为主,以考试检验学生获取的知识多少。这种培养方式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受课程大纲要求限制,课堂以灌输知识为主,教师重点讲解关键的知识点,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2)通过考试检验学生获取的知识,导致学生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完毕后,学习的行为也就随之结束。

(3)由于课堂知识枯燥,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厌学情绪高,能认真听课的学生不到10%,逃课、课堂睡觉、开小差的学生多。

(4)从就业面试反映的数据看,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差,知识面窄,能力不高。

二、基于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

(一)元认知理论与认知策略理论

1.元认知概念的提出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所谓元认知,简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学最有影响力的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2001年著名心理学家Mayer,R.E等人修订出版的《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将知识维度分成四大类别:事实性知识(factual)、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和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形成完整的教学目标分类表。

3.加涅的学习类型

在《学习的条件》1985年的修订版中,他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智慧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动作技能(motor skill)、态度(attitudes)。大大简化了教学计划的制订,每一种类别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人类表现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有效学习还要求一套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育领域,加涅的分类不如布卢姆等人的分类有名,但加涅的分类对教学设计有诸多优点。

4.元认知与认知策略的区别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内部控制过程,是学生赖以选择和调整他们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内部过程。元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策略,是“认知的认知”或对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如反思和自我调节就是元认知过程。

弗拉维尔认为,认知策略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从事的认知活动中,帮助他们达到认知目标;而元认知的主要功能是向学生提供有关认知活动或活动进展的信息。使用认知策略是为了取得进步,使用元认知是为了监控这种进步。

简单来说,认知策略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方法,元认知就是对学习方法的监控,以及做出调整。因此,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都是有效运用学习方法的基础或前提,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的核心成分。

(二)基于元认知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意义

高职学校学生已完成基础的知识积累,部分学生自己具有元认知能力,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元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陈述元认知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技。

学生能通过学习元认知知识,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意义,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增强学习能力。

元认知还是“潜在课程”,元认知知识明显有助教师在教学中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自主决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三、基于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策略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规定学时内赋予学生规定的课程大纲内容,同时要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计:

(一)教学目标调整

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大纲)仅仅规定了相关的知识点。根据加涅的教育目标理论,目前高职的教育目标也就仅仅满足了智慧技能目标,对认知策略及元认知能力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确立对认知策略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数学教学上,要求学生用2种方法进行运算,或在有机化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计时,以让学生知道记忆比其他解题方法更有效,并能够检查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等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调整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对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讲授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和训练,而不是仅仅对知识进行传授。为此,笔者通过实践介绍以下几种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的授课方式

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认知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已完成的作业进行以下提问“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问题属于某个类型?”“既然知道属于某个类型,我们又如何知道该运用那条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

2.认知策略学习

认知策略是调节和控制其他学习过程的内部指向的控制过程,加涅描述了多种认知策略,包括控制注意、编码、提取和问题解决策略。例如,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给出足够的时间,大部分人可以记忆一组复杂的分子式,但实践显示有部分人能更快地记住并能保持更长时间,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具有了更有效的编码策略。因此,让学生分享不同的编码策略供其他同学学习,能帮助其他同学更有效地进行记忆。

3.加入反思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反思型教师能积极地研究课堂中的信息和问题,不断追求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施教与管理课堂,给学生带来较大益处。在提升元认知过程中,反思性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认知策略,理解元认知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关注学习任务的成分。如在检查认知策略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种认知方法对我有效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吗?”在理解元认知时教师可以提问:“演绎程序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分子式?如何做?”在帮助学生关注学习任务成分时,教师可以问:“这次作业的目标你清楚吗?你能向其他人描述一下你学过的一章内容的要点吗?”等等。

4.认知工具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认知工具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如《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教学案例就讲到:在十位数加减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凑十”、“疯狂数学”、“衣袋事实”、“大加法壁表”、“事实家庭”等认知工具掌握十位数的加减法,并对不同的认知工具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认知策略。

5.通过自我提问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格、问卷等供学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可以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表单,要求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提问表单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研究表明,相互提问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竞争,发展元认知。

(三)测评调整

目前,高职教育测评主要有形成性测评和终结性测评,形成性测评主要是监控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必要的调整,终结性测评是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评定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

由于元认知以及认知策略是隐性知识,难以用书面试卷的形式测评学生的掌握水平,而对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只能由教师在日常的形成性测试中体现。这一特性也使基于元认知能力提升的教学难以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小学教育中推广,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推广元认知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

四、结束语

元认知及认知策略提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通常要用超过一门课程或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形成,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艰辛的付出。本文以各类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在教学设计中以反思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变更为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潜而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赋予学生终生受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的分类法,手册1: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洛林.W.安德森等编著,蒋小平等翻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约翰·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酒店认知报告 篇9

为了让我们开阔视野,深入了解酒店行业,亲身感受国际星级酒店的优雅环境和优质服务,学校安排我们参观了丽思卡尔顿酒店。在参观丽思卡尔顿酒店以前,对丽思卡尔顿酒店也有一个大概简单的了解,那就是奢华。到达丽思卡尔顿酒店的第一感觉,就是高楼耸立。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丽思卡尔顿进行参观学习,整个参观过程中,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工作人员热情详细讲解了酒店的设计、设施、特色以及酒店的服务,对于身为学生的我们提出的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也会耐心的跟我们解答。随后,带领我们参观了酒店客房、酒吧、宴会厅、中餐厅、西餐厅、会议室等。在参观完后,酒店经理还给我们进行了讲座,我们还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与酒店管理人员进行角落,这一切都让我们收获颇丰。在参观的过程中,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奢华的装修设计、优质的服务以及亲和的管理人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进入丽思卡尔顿酒店,映入眼帘的到处是流光溢彩,显尽了奢华。丽思卡尔顿酒店华丽的灯饰,精美的餐具,舒适的躺椅等都体现着酒店的奢华,酒店的装修设计也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这就体现在许多的小细节上,比如一扇中国红镂空屏风,以中国古典文化命名的不同的包厢,电梯旁边摆放的瓷器等等,从不同的地方就可以感受到这个酒店区别于其他酒店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给顾客以美的感观与享受。

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热情详细讲解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客人,有的客人会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用微笑回应客人。我们在等电梯的时候,即使是我们先到电梯的,遇到客人,工作人员都会带着我们避开客人,让客人先上电梯,我们等下一次电梯,非常的尊重客人。丽思卡尔顿酒店的生意比较好,但是并没有嘈杂的感觉,反而到处都是十分安静和谐,使人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不由自主的就安静了下了,细细的品味丽思卡尔顿给人的感受。酒店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都是十分优雅的,面带微笑的与客人交谈沟通,服务人员与客人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客人满意。在这个以服务质量来赢得客人青睐的时期,酒店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靠优质服务稳定提高客源数量,来掌控市场。优质服务可以在消费者中建立优

良的口碑,指引客人消费的。所以优质服务是饭店的形象之本,竞争之道,财富之源。

丽思卡尔顿酒店的经理演讲让我对酒店管理人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酒店管理人员必须对酒店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指导员工工作。英语能力是作为一个酒店人必须具备的,现在国内较出名的都是国际酒店,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国际酒店管理人员,英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工作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酒店管理人员要亲和待人,丽思卡尔顿酒店的经理十分的亲和,这会让工作人员感觉,作为他的下属是十分幸运的,这也能让工作人员表达出自己对于酒店的建议和意见,促进酒店更好的发展。酒店管理人员要与员工形成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使各项任务得以贯彻实施。

银行认知实习 篇10

银行简介以及主要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简称ICBC,成立于1984年1月1日。

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2014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收购标准银行获得银监会、英国审慎监管局及南非储备银行的批准。在中国及全球28个国家与地区,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有385,609名员工,比上年增加7,512人,为1.9亿个人客户与310万公司客户提供广泛而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近1.7万家境内外机构,覆盖中国大部分大中城市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为客户直接提供优质服务;国内领先的电子银行平台,触手可及的网上、电话、手机与自助银行四大渠道,提供资金管理、收费缴费、营销服务、金融理财、代理销售、电子商务六大类服务;贵宾理财中心、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专属通道,专业金融理财师,为贵宾客户提供独到的服务。工商银行还与国内及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全球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工商银行将上市后第一年作为“优质服务年”,从业务流程、分销渠道、服务模式和产品种类等方面系统地改进和提升了服务,继续朝着建设国内服务最好金融企业的目标迈进。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为公司客户与个人客户提供了多元、专业的各项金融服务。其范围广,业务量大,业务品种丰富。2003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4075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一。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中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基础上,2003年工商银行成功投产了全功能银行(NOVA)系统,加上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基础的数据仓库,共同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为业务和管理的进步提供了强健的动力。

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工商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创新。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网上银行开通城市超过400个,2003年电子银行交易额达22.3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19.4万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指挥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负责,在授权和授信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分支机构管理模式,达到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工商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实现了多元、创新的发展。2008年,工商银行的净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人民币4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7%,银行卡、投资银行、资产托管、企业年金、现金管理、理财等新兴业务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指标均居国内同业的首位。

实习目的

根据老师要求,这次的实习要求是金融认知实习,因此,银行是非常符合的机构。当时听到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进不了,最多只能满足最低要求了,做一个实习生。没想到很幸运地被工行接纳了。通过在工商银行实习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在学校期间所学的各门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工商银行的实习,达到学校的社会实践要求,并在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和教育下,熟悉中国银行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较为系统地学习银行个人金融管理工作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

通过在银行的实习,学会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端正自我的学习及工作态度,为更好的走入社会打下坚定地基础。

实习内容

实习的第一天,我很激动地早早就去了,过程很无语,我最终成为市场拓展部的一员,我还认为我回去柜台那儿工作呢(第一印象觉得它简单些)到了指定的办公室之后,想着自己能够做什么?什么都不会,这是我的答案。有些沮丧和无措。只能坐等着被下命令,做第一件事时,(虽然很小)心里舒了一口气。这几天里,了解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贷款还款以及签订合同相关事宜。也就是信贷业务,多为抵押贷款,最常见的就是动产抵押(如汽车贷款)和不动产抵押(如住房贷款)。另外,就是上司对下属的教导,听他们讲,这个星期,行长来他们办公室的次数还是比较少的,业绩一定要跟上。我不了解其他办公室到底是怎样的,我在的办公室氛围轻松且令人愉悦。时不时充满幽默逗趣,很明显的是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喜爱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其中有一位经理特别喜欢跑业务,有时候会带着我,她有规定的客户对象,电话交流或是面对面交流,氛围要轻松。和他们一起工作很愉快。

实习收获及体会

虽然这只是一个星期的实习,短暂却又有意义。在工行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对我来说,是大学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积累与经验,对我的未来工作方面有重要影响。首先,自己的心理和态度,刚实习的第一天,很无聊,因为自己是一个实习生,另外,办公室里好像也不需要我的帮忙,但是,看到他们,也觉得挺无聊,挺累的,认识到做一份工作,是应该爱这份工作的,是不可以随心所欲。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快乐地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其次,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谨慎的工作态度,海量信息下的火眼金睛。银行是与数字打交道的行业,小小的错误会给顾客,银行,以及自己带来损失,麻烦。对自己的岗位负责,更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银行借贷款方面的事大多是长时间的,以及所要负担的法律责任。贷款:考察产业前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借款额度,以及事后的资金运用等等。接着,坚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做一行要懂一行。比如,借款人应满足的要求,他(她)借款额度,年限,相应的责任(应付的利息,相关合同签订,真实的书面说明)。对待客户的疑问予以详细耐心地解释,尽量节省客户的时间以及不必要的来回跑银行。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态度尤为重要。我很喜欢一楼大堂的一位姐姐,长得好看而且服务态度特别好,帮了我很多,最喜欢她对我笑了。活到老,学到老。一位员工的职业素养很重要,在作为一名学生的时候,是很有必要接触社会和工作,了解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弱”,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去学习理论知识。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他们在聊天时提及到的一些专业词汇,我有很多听不懂。这深深地激发我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其次,我了解到他们应该要懂更广泛的,投资人借款需要他们了解情况。同时,也会学到好多知识,很有趣!其中就遇到了一个关于Led灯投资。然后,了解自己及行业,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通过实习,我切身的了解银行,而不是仅仅从书本里知道,从长辈他人那儿听说。作为一名员工,感受更为深刻鲜明。若是以后想在银行工作,那就需要一颗喜爱这份工作的心,以及专业的银行知识(不仅仅知识一个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不厌烦那反复重复的工作,踏实肯干的恒心,和同事和睦相处,共同合作,客户资源,才会在银行长久地走下去。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像票据的种类以及要求要牢记于心。学的会计基础,例如银行对账单,也有所涉及。

最后,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学历并不显得最重要,主要看的是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交际能力。任何工作,做得时间久了是谁都会做的,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更重要。如果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一个本科生具备较强的处理基本实务的能力与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才是我们实习的真正目的,学好专业知识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上一篇:4月公司职工入党申请书下一篇:混凝土班组劳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