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规划总结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总结》,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信息化建设规划总结

总结经验 理论反思 规划展望

1984年7月12-20日在贵阳召开了“全国第三届民族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专题学术研讨会”,后被追认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一届年会,史称“贵阳会议”。2014年7月15-21日,适逢三十周年,值学会“而立”之际,“纪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四届年会”再次回到了她的发祥地——林城贵阳。历经三十年风雨,如今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已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本届年会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贵州省文化厅、贵州师范学院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贵州省文化馆共同承办。参会者分别来自贵州、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北京、台湾等地区及美国近一百八十二人,共收到学术论文131篇,91人发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总结经验、理论反思、规划展望”,共设如下五个议题: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报告,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经验与反思,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各民族音乐研究。回顾本届年会,可谓精彩纷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析出部分代表言论。

一、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报告

贵州的少数民族众多,音乐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是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点地区。此次年会重回贵阳并特设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报告,意在对近三十年来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展示与回顾。纵观本届年会论文,对此议题的研究可归纳为本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两类,主要从贵州民族音乐的传承、变迁、保护、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探讨。

贵州省毕节市文联音协石应宽教授的《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风韵》,以王承祖编著的《千岭苗歌》为例,对苗族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王立志教授的《土沃、根正、干壮、枝繁、花艳、果甜》一文对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性回顾。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张中笑教授的《后“集成”时代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胡家勋教授代读)在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丛书进行介绍的同时,对如何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树碑立传,全面、立体地去复原民族音乐文化事象的全貌提出了建议。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吴太祥老师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新见与新论》在介绍贵州本土音乐学家群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本土经验进行了学理反思。

四川音乐学院杨晓教授的《歌书又十年:侗族“大歌传统”的表述研究(2003-2013)》讨论了2003至2013年期间对侗族大歌书写的“表述问题”,在整理“大歌传统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歌传统如何被认知、被理解、被呈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副教授的《“汉字记侗音”的初步研究》主要围绕用汉字来记录侗音时存在“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汉字而非那个汉字来记写某一个侗音”和“汉字和侗音之间是否存在语音上对应规律”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李延红副教授的《国家在场与近十余年南侗嘎老在乡村的传承——以黎平县“十洞”两个嘎老传唱地为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尝试在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格局里,阐释影响当代嘎老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张泉副研究员的《申遗成功后的侗族大歌将走向何方》探讨了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向,认为“次生态表演型”的侗族大歌正走向广大人民的心中,这将是侗族大歌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曾雪飞老师的《草苗情歌的田野考察一以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归垒情歌为例》指出,情歌在传统社会作为婚恋习俗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其演唱的范围与对象受到传统婚姻圈的约束。贵州民族大学胡小东老师的《别样的尴尬——城镇化语境中大寨布依族地戏的传承与发展》,阐述了大寨布依族地戏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无奈与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学理分析。

二、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经验与反思

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从当代社会语境中对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梳理和审视,是本届年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关于此议题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提交的论文数量较多。从研究视域来看,总体可归纳为回顾与展望、当代社会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形态研究、音乐现状调查研究、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文化语境研究和跨界音乐文化研究等方面。

1.回顾与展望

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教授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三十而立再铸辉煌——1984年(贵阳会议)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学术活动寻踪》的主题报告,他从历史的维度,以学会的历届学术年会为线索,从学会背景、学术特色、研究视域、研究成果四大方面对学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认为“三十而立”正逢其时的学会将在未来中国音乐学建构的各个研究领域“再铸辉煌”,也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作用。此外,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在开幕式中报告的《回眸与展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思维及学术走向》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多种不同的学术走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对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学术反思。

2.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陈波副教授的《少数民族音乐在城市传播的文化传承意义探析》讨论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城市传播的现状、维系方式、文化变迁、文化解读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贵州师范大学陈忠松副教授的《自媒体平台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提出自媒体平台是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新路径和新田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陆栋梁副教授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在旅游产业中的流变及其空间分布》阐述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在旅游产业中产生了严重的流变现象,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博特乐图教授的《城乡关系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从城乡关系中探讨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及传统音乐的存承问题,认为现代教育正在建构和普及“超民族性”和“超地方性”的普遍性知识话语体系的同时,正在消解地方传统音乐的固有存承模式;而城镇音乐生活的乡土取向、现代教育对传统音乐的征用,则体现了当代城乡互动以及民族音乐生活现代化的复杂性。

2.音乐形态研究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杨善武教授的《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不同音乐体系的区分问题》指出,我国音乐学界对于不同音乐体系缺乏具体划分,提出要对不同体系予以正确分类,必须明确不同体系之间局部的相通相似及划分上的相对性,切实做到从不同体系总体风格出发,抓住决定体系性质的主要倾向与本质特征。肖振新老师的《古今塞他尔与萨塔尔之辨析》通过对文献中记载的塞他尔的形制与现代萨塔尔的形制进行比较并进行复原测音,通过律学计算的手法,解析萨塔尔和塞他尔之间的共生关系。陈婷婷的《新疆吐鲁番托克逊(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形态研究》从板式结构、唱词、曲式结构、乐调等方面全面对代尔达格木卡姆进行分析与研究。曲靖师范学院任红军老师的《王耀华对王光祈三大乐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认为王耀华对王光祈三大乐系思想在进行继承的同时,从纲目并举的著述方式对三大乐系思想应用的拓展、对三大乐系的音乐形态特点进行阐述。

4.音乐现状调查研究

赵书峰教授的《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与思考——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以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选题为切入点,检视、回顾了当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性研究思路。玉林师范学院庞梅老师的《桂东南濒危民间乐舞现状调查——以玉林市为中心区域》对桂东南濒危民间乐舞现状进行调查,并展开讨论与反思。王慧的《维吾尔族木卡姆研究现状评述和反思》对维吾尔族木卡姆研究中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5.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当前,受后现代课程理论“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专业教学在地方音乐高校中已较为普遍的实施。然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的“刚性”制约,少数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柔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和传播,事实LZ-不断地趋向于“同一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应华教授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相关语境、经验梳理与实践反思》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教育传承是指学校环境中的同民族文化习得,根本目的是文化的历时性延续;而教育传播是指学校环境中的跨民族文化理解,根本目的是文化的共时性扩散。他从哲学研究、人类学思潮、音乐教育学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相关语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中的课程策略、目标设定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意义进行了阐释,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具体实践所表现的现代性悖论,并对此进行了学术反思。

6.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语境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盛川芮吉的《乐舞声中普米族“搓蹉”的文化学解读》,从文化学的视角对云南普米族传统乐舞“搓蹉”进行整体关照解读了在其乐舞运动的绵延中彰显的生命秩序、活的文化形态及其现代意义。广西艺术学院蒋贵萍的《广西那坡白彝器乐的艺术特色与文化解读》,对那坡白彝的民间乐器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艺术特色分析和文化阐释。内蒙古师范大学佟占文副教授的《道沁及其表演——以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口头表演为例》,以短调民歌的承载者“道沁”为例,对其风格进行分类,继而对道沁的表演语境和表演过程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演唱是当地蒙古人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国音乐学院刘勇教授的《音色,一种文化符号》论及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并指出音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向导和身份名片,音色的变化也可能反映出文化的变迁。

7.少数民族跨界音乐文化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张小梅老师的《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的个案研究》一文,从《过桥风吹》的人文背景、音乐形态方面进行了跨界研究。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教授的《探觅湄公河流域下的二弦胡琴乐器共生圈》指出,湄公河流域下的二弦胡琴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作者进一步对湄公河流域的二弦胡琴乐器种类及形制进行了分析,并对二弦胡琴共生圈现象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湄公河流域下二弦胡琴乐器的共生圈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生成与演进,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对于“地方性音乐知识”的关注较为普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届年会关于此议题,主要是集中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传承、保护、利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在探索中前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他在肯定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基础上,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出现的隐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呼吁要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予以落实,以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琼州学院刘厚宇副教授的《海南黎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考察》,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下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黎族非物质音乐遗产保护措施欠佳,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式保护不规范,并对海南黎族非物质音乐遗产的保护提出了对策。广西艺术学院刘玲玲的《民歌传承人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以广西民歌传承人培养为案例》对民歌传承人培养所处境遇及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对民歌传承人培养机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内蒙古赤峰学院于玲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中提出,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形成一种自觉性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于此议题的文章还有很多,如齐齐哈尔大学朱艳彬教授的《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探讨》、内蒙古赤峰学院魏世夫的《赤峰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孙婕的《非遗视域下的布依族小打音乐》等。

四、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

关于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过去有些学者提出,原生民间音乐要原汁原味地传承,然而从另一角度看,民间音乐还有传播的问题,且民间音乐文化本身就是要发展的。本届年会特设这一论题,对提高此问题的理论认识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从参会提交的论文来看,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较少。现有文章如下:

广西艺术学院黄志豪教授的《论广西本土歌舞剧中的民间音乐元素运用》,以广西本土民族歌舞剧中的民间音乐元素为基点,分析研究了其运用过程中的独特之处,认为广西本土民族歌舞剧展现了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是其灵魂,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民族性、区域性特征,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韦苏娜的《民间音乐资源创编的探索和创新——以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为例》从民间音乐素材的选取、意境的构思和氛围的营造、创编运用的音乐元素、创编技法、后期音乐缩混等方面对民间音乐资源的创编进行了学理探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陈馨婷副教授的《论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技术性要素与新音乐创作的融合》结合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技术要素的新音乐创作及相关教改将是传承及发展这一地域性文化的最终途径。

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的《地域生态中云南民族情感表达的符号化图式——新中国云南本土歌曲创作的价值依托》,考察了新中国云南歌曲创作的审美轨迹,在学理层面对建国后云南歌曲创作在国家政策背景的支持下、在云南民族音乐素材养育下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学术评述。西南大学蒲亨强教授的《略论民歌的民族识别作用——以重庆苗歌“娇阿依”调的分析为例》,通过重庆市彭水县两首由汉族苗族唱的“娇阿依”调的形态学分析,认为分析民族特性音调及其旋律发展手法,并将其与有关民族的旋律作比较有助于识别民族特征并认清保留民族性的程度。

五、各民族音乐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以“多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民族音乐研究是一个集聚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议题,本届年会所涉及的各民族音乐研究较广,论文数量也较多,主要包括宗教音乐、仪式音乐、区域音乐等,从研究内容和方法来看,具有多样性。

1.宗教音乐研究

西藏大学格桑曲杰教授的《论区域文化架构下的西藏传统音乐风格区》,以西藏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性文化为架构,探讨了在此架构下形成的西藏音乐的不同的风格区域,划分出五大音乐风格区,并论述了各个音乐风格区音乐的地域分布、音乐风格与形态特征等相关问题。长江师范学院刘志燕副教授的《土家族巫祀仪式歌舞的审美文化学阐释》指出,土家族巫祀歌舞具有泛神信仰糅合、娱神与娱人相交融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审美方面体现了土家人“刚柔相济、以圆为美”,“狂欢美”,“从俗尚丑”等独特的审美观念。四川音乐学院卢婷的《藏传佛教寺院岁末驱魔法会音乐的意义阐释——以藏传佛教觉囊派确尔基寺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吴宁华教授的《广西上思门人女性歌唱传统变迁研究》等论文也对此论题进行了探讨。

2.仪式音乐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蒋燮副教授在《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折射的畲客族群关系——以“认同”的视角》中指出,法事仪式音乐如今已成为赣南畲族、客家共建、共享的音乐文化样式起到了一种连通彼此族际精神世界的媒介功用。广西艺术学院肖文朴老师在《有关瑶族度戒仪式及其用乐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瑶族宗教仪式及其用乐观念在各支系中仍存在很大区别,切不可简单将之视为道教科仪及音乐来作定论。乐山师范学院周特古斯教授的《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鼓及其“鼓语”研究》,从萨满仪式的整体语境出发,阐释“鼓语”作为萨满鼓节奏作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语言的意义。此外,包头师范学院李红梅教授的《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声考察研究》、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韦玺的《仪式音声在民间信仰中活态传承与变迁的三大因——以广西平呆南部地区“做帮”仪式音声传承为例》、吉林师范大学王晓东老师的《九台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仪式音乐研究》等论文也对此论题进行了研究。

3.区域音乐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教授的《区域音乐研究实践——再论民族音乐学“藏彝走廊”学说中的探索》,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藏彝走廊”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区域予以整体性考虑,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区域中的音乐现象。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孙星群研究员的《远古与先秦时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音乐》,在对“戎、狄、蛮、夷”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论述了东夷南蛮音乐的内容、形式、结构、乐器与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副教授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题材及区域特色》,选取了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以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城地区四个方言区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为田野考察对象,从题材、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总结了四个不同地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区域特色。

结语

会议期间,贵州省文化厅、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专门为所有代表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汇报演出和黔东南、黔西南采风活动。“纪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四届年会”于2014年7月18日下午圆满落幕。正如樊祖荫所说:“三十而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也‘立’起来了”,这是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幸事。诚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在开幕式上提出的“中国三大幸事”:其一,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让中国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是中国之幸;其二,中国近十年来的“非遗”保护,出现了一批研究传统音乐的成果和一批研究专家,为少数民族的音乐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是中国非遗保护之幸;其三,少数民族地区虽欠发达,却保存了丰厚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之幸。

纵观本届年会,论文的提交数量较多,研究视域较为广泛,研究方法也较为多样,学术资料较为详实,但总体来说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一,从研究视域来看,个案音乐研究较多,但对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和跨界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较少;其二,从写作意义和内容来看,描述性的文章较多,但深入阐述性的文章较少;其三,从主客角度来说,参会者多以不同的个案在陈述着,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真正主体却仍边缘于民间,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会议是为一次“没有主体”的“主体”研讨。大会决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将于2016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已经“而立”之时,我们期待它的后续有着更强大的勃发。

作者:欧阳平方

第2篇: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总结

摘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南华大学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指出了该类实验的优越性,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即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真实模拟大型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景,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在模拟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景和软件中开展实验,达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完成各种预定实验项目的目的,它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多方面结合的结晶。[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以及现有实验实训条件不足或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与创新训练等情况时,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达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全天候的信息化实验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南华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类高校,已建成了很多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如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室、有机化学仿真实验室等。以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例,南华大学是一所覆盖核燃料循环产业链核学科专业的高校,在“核科学与技术”“铀矿开采”和“安全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学校连续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为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学校拥有核工程类国家级“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湖南省“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可以保障全校核类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基本需求。同时在“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拥有大型存储设备,能够保障网络应用,校园网100%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所在的建筑物,校园门户网站对校内外公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信息,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链接等相关服务,已开设基于Internet的互动性和演示性虚拟仿真实验,基于校园局域网的互动性、设计性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0余门,涉及实验项目62项。

目前,南华大学的“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全校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放射医学、铀矿采冶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每学年开设必修或选修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实验课程达112000人时数/年,且逐年增加。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实验具有特殊性,一些实验需要在加速器、反应堆和大型辐照装置上才能开设,而目前只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辐照中心等单位才具有这些实验装置。仅仅依靠这些单位完成较大规模的核类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任务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核物理基础实验、辐射屏蔽实验、放射化学实验、铀资源提取实验和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等专业实验,涉及高危、高成本、高消耗或极端环境,具有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特点,依靠通常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教学空间”无法开展;或是由于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台套数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已开展建设“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二、管理运行

1.管理体制

学校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与归口管理的体制。学校由一名校长分管全校实验室工作,教务处是南华大学主管实验室工作的机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2.保障制度

为保证虚拟仿真实验室规范、有序运行,学校制定了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现有的规章制度涵盖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使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心实验室考核管理等方面。这些制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既严格规范,又充满人文关怀,营造了有序、有效、宽松、愉悦的制度氛围。

3.教师的考核管理

《南华大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南华大学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对实验教学人员的职责与考评作出了明确规定: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与其他职称系列的人员相比,同级的岗位津贴每年要高2000~3000元。在职称评聘、进修学习与出国深造人员选派等方面,都注意向一线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倾斜。中心严格执行,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德、能、勤、绩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评定、评选评优挂钩。一是德:主要看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考核其是否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服从组织安排,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和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能:主要看实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勤:主要看是否认真执行上下班制度,并接受检查和监督,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每天进行考勤登记,出勤率与个人的岗位津贴挂钩。四是绩:主要看教师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量(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指导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及完成科研、论文、成果情况。

4.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针对实验教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监控机构健全、制度科学、运行有效。实行院、校两级督导,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主要对中心教学各环节进行教学检查,对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学活动开展全面系统的督查,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技术人员实验准备情况进行评议,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建议。

5.运行维护

学校制定了完备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涵盖仪器设备申请采购管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管理、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仪器设备报废管理等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全校仪器设备的采购、入账、维修、报废等组织工作,设备从申请、购置到安装、验收各环节程序完整。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帐由实验室主任指定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核对,确保仪器设备的帐、卡、物相符,帐、物相符率达到100%。

三、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效果

1.缓解了实验室的条件限制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与实验室条件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部分专业的实验多数具有实验仪器成本高、实验涉及放射性、实验环境要求严格、部分实验不可及或不可逆等特点,因此常规实验教学容易受实验设备、实验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的限制。通过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的优势,真实模拟大型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景,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在模拟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景和软件中开展实验,达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实现各种预定实验项目的目的,提供与实际操作相类似的实践体验,从而弥补现实条件下无法开展的实验教学工作,达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全天候的信息化实验的教学目的。[2]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部分弥补在开展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人数偏多、实验经费偏少、实践深度不够、范围狭窄等问题,另外可以大幅提高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节约实践教学经费。

2.有效地提升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除了对计算机和服务器资源要求较高外,对硬件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便于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开展全天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1)对实验教学实行多层次、多目的的开放运行机制。实验室面向全校所有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教师开放,既服务实验教学计划项目,又服务师生自主设计的创新性实验项目。

(2)实验内容开放。充分满足必做项目需求,同时提供选做实验项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完成必做或选做实验项目,实验室配备所需实验材料。

(3)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实验室在完成全校各专业、各层次的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为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各级学科竞赛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环境,支持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

(4)毕业设计开放。针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时间长(一个学期)、开放任务重的特点,实验室采取多种开放措施:一是设置专门的开放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包括星期六、星期天和晚上;二是其他实验室在完成各自实验教学任务后,其空余时间为毕业设计学生开放;三是大型精密仪器采取预约开放。

(5)教师科研开放:实验室在确保本科教学的前提下统一协调、安排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对教师的科研项目开放。

3.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以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式承担了相关课题中的理论计算、软件仿真、模拟计算等任务。通过这些课题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4.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科教相长

以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例,中心依托学校在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方面已有的先进科研实验设备和丰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将MCNP、NJOY、CITATION、SCALE、DRAGON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方面的专业软件用于教学,让学生掌握最为实用的科研程序;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又自主开发了基于三角剖分的二维特征线程序TSMOC、可求解次临界系统高次Alpha本征函值HARMONY程序、可用于百万居里级大型钴源辐照装置快速优化排源程序SPA等软件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相辅相成,达到了科教相长的有益互补。

5.多学科交叉,受益面广

虚拟仿真实验室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进行虚拟现实人才实训培养与相关专业课题研究的综合性实践基地。[3]在为本科生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实验室所提供的大量科研仿真软件资源,可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教育提供充分的科研条件,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借助该教学实验室可以开展联合办学、发挥潜藏价值、整合资源优势,具体包括学生培训与实践、培训课程安排、培养目标与就业、项目合作,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受益面。

四、结束语

虚拟实验室作为高校实验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具备传统实验室所没有的优势:建设维护成本低,平台扩展性好,利用效率高。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实验室,只能作为传统实验室的补充。在实验室建设工程中,只有做到“虚”“实”结合,相辅相成,能实不虚,才能为实验室的建设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田杰,张民.探究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1(4):262-270.

[2]周燕.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5):106-109.

[3]黄剑玲,邹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及其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08-111.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邹家柱 程品晶

第3篇:茅台:2016年总结与2017年规划

2月22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第五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作工作报告时,不仅交出了茅台集团2016年的正式成绩单,还传达了2017年继续讲好茅台故事的详细工作部署。

茅台集团2016年正式成绩单出炉

茅台集团全年白酒总产量9.25万吨,同比增长14.6%,其中茅台酒基酒同比增长22%,茅台系列酒同比增长10.8%,葡萄酒同比增长3.3%。

白酒销量同比增长26.6%,销售收入502.4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董事会目标任务的115%。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3%,实现董事会目标任务108.7%。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实现董事会目标任务的111.6%。

上交税金同比增长23.3%,资本保值增值率119.5%,净资产收益率17.6%,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6.8%,人均创利税同比增长18.8%。

以全国白酒行业0.68%的产量实现行业7.08%的收入和31.5%的利润。

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5%的同比增长还高1.8个百分点。

以占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的业绩引领贵州白酒成为贵州工业第一支柱。

2016年,茅台集团在三方面可谓表现卓越:

第一,发展速度和效益实现双提升:2016年茅台集团创造了2013年白酒行业调整以来的最快增速,实现了白酒销量、销售收入、利税、上缴税金等增速高于白酒行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三个高于”。

第二,市场建设和转型实现“双突破”:坚持不懈精耕市场,赢来了茅台酒价格的理性回归,使茅台酒热升温,继续雄踞全球蒸馏酒单品销售额榜单,出口创汇占全国白酒行业的72%。

第三, 品牌价值和股票实现“双跨越”:荣登“2016全球烈酒品牌价值50强”榜首,再次入选“2016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入选“2016年世界品牌五百强”并获封“最古老品牌”,位居“2016年华樽杯酒类200强排行榜”榜首。股票全年涨幅超过52%,总市值突破4000亿元。股市总市值超过4500亿元,继续保持酒类上市公司总市值第一位。

2016年茅台业绩增长的十点缘由

2月22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第五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作工作报告时,不仅交出了茅台集团2016年的成绩单,還解析2016年茅台业绩增长10大缘由。

1.公司规模大扩张,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公司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7.7%。其中,新增制酒产能2400吨/年,新增制曲产能5600吨/年,新增储酒能力3.6万吨,建成投产4万吨勾调中心,此外茅台学院、茅台机场、茅台国际大酒店等业务都取得明显业绩。

2.产业结构大优化,不断增添发展推动力。

坚持做好酒业文章,大力拓展酒外天地。除股份公司外,截至2016年底已有15亿元级子公司2家(习酒公司、电商公司),较上一年增加1家;10亿元级子公司2家(技开公司、财务公司),较上一年增加1家;5亿元级子公司1家(保健酒公司);1亿元级子公司7家,较上一年增加2家。全年亏损子公司较上年减少3家。积极涉足金融、教育、酒店、房地产、旅游、机场、物流等领域。

3.市场建设取得大突破,不断释放品牌影响力。

开展了国酒茅台百年老店传承人活动,成立了营销智库。茅台酒销售同比增长17.2%,茅台系列酒销售量同比增长71.8%,销售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84.3%。新增海外经销商12家,出口茅台酒及系列酒同比增长40%,创汇3.17亿元。

4.企业管理大加强,大大提高了企业执行力。

坚守茅台酒传统工艺,加强生产和质量管理,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全年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0.1%,较2015年下降1.2个百分点。

5.企业改革大深化,创新驱动力不断被激发。

不断激发创新驱动力, 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基酒分级,确保茅台酒及系列酒品优质佳,不断优化提升基酒资源利用率、产成品率和库容利用率,促进该公司降本增效。全面升级典雅、清雅两大系列5档新酒体,新开发飞天迎宾酒等产品,成立了集勾兑、存储、酒体研究、新品研发于一体的勾贮车间。

大力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循环产投公司、物流公司引战工作,积极探索集团管控模式、子公司功能定位,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的强强联合,稳步推进白酒风味、微生物、视频安全等领域研究,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品质白酒清洁酿造与工农产业链接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大步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引领力不断被展现。

7.人才建设取得大进步,不断增强员工创造力。

引进了市场、金融、财务、管理、大数据等专业人才,建立大事工作室和专家工作站,打通技术通道。首批聘任了10名首席和特级酿造师、品酒师、勾兑师等技能人才,新增9名国家级、27名省级白酒评酒委员,成立一八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年员工培训46800人才,人均达33学时,覆盖率达100%。

8.文化扬企取得大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凸显。

9.和谐企业取得大发展,公司凝聚力大幅提升。

10.社会责任大彰显,企业贡献力不断被强化,赢得较高社会美誉度。

十点“更加”做好6543210计划

袁仁国作工作报告时,还传达了2017年完成“6543210”计划的详细工作部署:

1.更加努力抓生产、保质量,确保优质稳产。

(1)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不动摇,崇本守道,在保证酱香及合格率达到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完成2017年茅台酒基酒产量4.2万吨、系列酒产量2万吨目标任务。

(2)增强生产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问题处置。加强科学管库、精心勾兑和包装管理,加快建立一套针对酿酒生产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反馈信息化系统,促进茅台酒生产精细化。

2.更加大力抓营销、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

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践行“九个营销”,在工程营销上下大功夫,在文化营销上下深功夫,在事件营销上下巧功夫,在服务营销上下细功夫,在网络营销上下强功夫,在个性营销上下硬功夫,在感情营销上下真功夫,在诚信营销上下实功夫,在智慧营销上下精功夫。

袁仁国在当天特别提到了,习酒公司、技开公司、保健酒公司、电商公司、生态农业公司、葡萄酒公司、5100公司、海玛公司等销售收入要争取30%以上增长。

3.更加聚力抓项目、促统筹,夯实发展基础。

预计安排投资110亿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左右,以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并重点实施“十大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续建项目、大力抓好新建项目。

4.更加有力抓管理、求卓越,促進效益增长。

开展“管理精进年”活动,探索建立茅台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推进管理创新。具体规划为:加强战略管理,推进千亿级企业如期实现;突出风险管理,敏锐研判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新动向、新苗头;推进品牌管理,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集群;增强声誉管理;着力精细化管理,力争到“十三五”末把茅台打造成全国白酒行业精细化管理的示范基地;深化财务和审计管理;强化子公司管理,推动子公司差异化发展和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根据袁仁国透露,习酒公司要跨越进位前十强和加强股改抓上市,争创省长质量奖;技开公司要全力拓展上下游产业;保健酒要做好“保健”文章,打造保健酒品牌;葡萄酒公司要集中精力做市场,尽快扭亏为盈;进出口公司要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和提升服务水平;循环经纪公司要引进优质战略合作伙伴;生态农业公司要围绕“生态农业”做文章,做大利口酒市场,加快上市工作;电商公司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升级“云商平台”;物流公司要着力打造“大物流”,提高规模实力。

5.更加奋力抓改革、谋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6.更加致力抓生态、重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7.更加全力抓安全、防风险,筑牢发展屏障。

8.更加着力抓人才、聚力量,构建智才高地。

9.更加倾力抓文化、增实力,厚植发展优势。

具体规划为:第一,打好“组合拳”,传承国酒文化,如申报国家5A级景区、邀请美国旧金山来茅台开展活动等;第二,发出“立体声”,讲好茅台故事,如进行“微传播”、打造“微阵地”、讲好“微故事”、网聚“微力量”、大力“圈粉”等。

10.更加竭力抓和谐、惠民生,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刘彬

第4篇:信息化建设总结-信息化建设总结 发改委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6年区发改委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6年,我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根据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年凤泉区信息化责任目标考核细则》和《2016年凤泉区信息化责任目标考核细则分解》要求,现将我委203年信息化工作报告如下:

一、成

…………

作性都得到了提升,公开的内容做到了详实、准确。信息化建设总结

2、推行网上公文审批。我委实现业务科室-分管领导-主任三级的远程报批。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审核、审批各科室所需上报或办理文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了日常公文的审批网络化。

3、规范和简化工作流程。我委通过网络传输平台,积极为项目单位向上申报资金、项目备案等,实现了业务活动的在线公示和业务流程的在线完成,实现了各项服务业务电子化和网络化。

4、网络安全保密。我委十分重视网络安全保密,严格按照《保密制度》办事。严格把好网上信息审核关,做到了“涉密信息不公开,公开信息不涉密”;并为每台电脑安装了杀毒软件,确保了我委电脑不因病毒发作对整个网络运行造成影响。并建了数据库对重要信息进行了备份,确保无重要数据丢失。信息

化建设总结

5、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我委积极做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组织推进协调工作,同时加强了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舆论氛围。

6、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和制度建设。为加强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我委建立健全了监督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工作会议制度、收发文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培训、宣传方案等,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实行长效管理,从而更好的从制度上规范机关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了机关信息化工作体系。同时我委选派了具有一定电脑操作基础和有一定文字水平的同志负责信息化工作的网络管理及日常维护运作,通过完善信息网络,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了信息化工作组织有力、体系健 ……

第5篇:信息化建设总结-信息化建设总结 18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信息化建设总结-信息化建设总结

2018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摘要:金融财税公安教育卫生农业统计等行业性内部网络功能日趋完善,二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收效明显,进行了网络校园及校校通建设工作的示范和试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3篇最新2016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范文,欢迎参阅!

2016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2017-01-17 17:03:52 | #1楼

XXX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2016年8月1日

随着XXX区开展全区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作以来,区XXX局结合

相关责任单位积极推进全区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领域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2016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现状

XXXX区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xx年就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今年机构改革和人事变动情况,对领导小组成员及时进行了调整,并成立了XXX区信息化办公室,隶属XXX区XXX局管辖,确保了信息化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责,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 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在我区已建成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信息网络,城市宽带骨干网络基本覆盖整个区。截止至2016年上半年,各大电信运营商铺设的本地中继光缆和接入网缆基本覆

盖全区100%的街道和社区。全区固定电话有20000部,普及率达到94%,电视综合覆盖率95%,有线电视的全区接入12000户,每百户城市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达到30台。全区拥有移动电话105410个,全区拥有因特网用户16600个,其中企业用户2500个,居民用户11700个,机关用户2400个。大部分居民能享受到网上浏览、电子邮件、网上交易、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政府门户网站逐步完善,以 1

《XXXX区党政信息网》为代表的政府门户网站相继建立并运行;投资200余万元的大型户外led彩色电子显示屏系统今年开始兴建,将有力地改变我区室外广告形象,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成了具备了宽带交换和高速接入能力的电子政务核心机房,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等一批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已投入建设。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体系基本做到了与市同步。“金财”、“金卡”、“金税”等一批重大信息工程在我区全面实施并初步形成了政务、商用、公众三大信息资源体系。金融、财税、公安、教育、卫生、农业、统计等行业性内部网络功能日趋完善。

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基本具备。企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初步建立,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均设有自己的电子邮箱,限额以上企业有65%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页,有50%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网络信息应用正逐步成为企业沟通联系和产品推介的重要渠道。

二、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电子党政内网顺利接入。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设立了区委机要机房,并顺利与市党政内网进行了对接;成立了区委信息处理中心,专门负责《XXXX区党政信息网》日常管理和政务信息处理,指导区直党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

目前电子政务核心机房和全区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已形成基本框架。

积极推动信息渠道沟通建设。区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均设立了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并向社会进行了公布,服务范围覆盖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部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24小时不间断服务,社会公众向各机关单位的咨询、投诉、 2

批评、建议、求助等得到有效处理。

三、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收效明显。配合国家“金财工程”建设,加强财政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得到全面应用。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规范管理,科学掌握宏观经济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为政府财政预算编制、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政策调整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提高了政府

宏观调控水平。

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完善。进行了网络校园及”校校通”建设工作的示范和试点。33所中小学全部兴建了多媒体电脑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教育,33所小学全部完成”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率100%。

第6篇: 信息化建设总结

(一)

为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并予以认真贯彻实施。在本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期末的工作总结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学校还建立了以校长牵头,教导处人员、总务处人员和信息老师在内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学校信息化工作。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由1名兼职教师担任3-5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

硬件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我校拨出资金,加大投入,实现宽带接入,开通校园网。学校现有学生用电脑30台,与在校学生数之比为1:8,建成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办公室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并实现了校内互通,还可直接上Internet。

我校在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重视了软件建设。在课程设置上,我校从3-5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保证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根据课程计划,教会学生上网,浏览儿童网站。另外,我校中青年教师基本都能使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还利用PowerPoint,纷纷自制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网络进校园后,网络安全尤为重要。我校重视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制定了规章制度。学校还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校园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现有信息技术兼职教师1名,承担了3个教学班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相应的校本培训,效果良好。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校积极努力,创设条件,有了一定的成效。

以上是我校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我校将继续努力,为争创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而努力。

信息化建设总结

(二) 自去年10年月份以来,廊坊市信息化办公室按照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通知要求,一方面,积极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信息化建设情况,正式递交了《关于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汇报》材料,努力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增强了自身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工作中,自我加压,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㈠编制完成了《廊坊市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目前,此规划已发至各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修改、完善。

㈡初步完成《廊坊互联网(LFnet)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系统问题的提出、系统设计原则及目标、网络结构设计、服务功能设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体制以及效益分析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项目总投资 157万元人民币,涉及我市23个委、办、局。市信息办正在起草《关于建立廊坊互联网的请示》,报市政府审批。 ㈢电子信息产业调查工作已近尾声。按照省通知要求,我市对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这在我市还是第一次。目前,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调查和汇总工作已经完成,数据输入软盘工作正在进行,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已形成初稿。

㈣我市市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全部竣工。8月8日,我市320公里市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全部竣工,单项投资600万元,使我市在全省11个市中第一个提前完成省市县三级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工程,大大增强了我市的有线电视光缆通信功能。 ㈤数字数据通信网取得新进展。我市邮电系统自去年下半年开通CHINANET节点以来,上网用户迅速增加。去年用户已达一百多户,今年预计可达七百余户。同时,在INTERNET网上开通廊坊热线,使之成为向世界展示廊坊的一个窗口。

㈥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组织市信息中心、邮电局等有关单位,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大型招商活动,通过现场演示、咨询服务等方式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承办市委、市政府转来的有关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如答复人大、政协代表提案等,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设备制造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就我市而言,可以归类为信息产业的产品仅有

四、五种,而且产品竞争力差、市场占有率低。二是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上网的信息产品少,高质量和能带 来高效益的信息更少。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建设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各层次信息活动联系交流少,信息资源彼此不能共享。三是信息市场发育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

三、明年工作设想

**年全市信息化工作要点是抓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服务业建设、廊坊互联网工程、通信传媒网络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业、重点金字工程建设。

㈠信息服务业。完成日贷项目二期工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预测系统、企业和产品信息系统和价格信息系统等。

㈡廊坊互联网工程建设。建成以廊坊经济信息中心为网络中心,连接我市各委、办、局和部分区市县的开放性的互联网络平台。形成连接我市各行业、各部门的经济信息的枢扭,实现同城信息,本地交换。

㈢信息设备制造业。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引导其调整产品结构,尽快拿出有发展前景的拳头产品。

㈣金字系列工程。金关工程:到99年底,将我市外贸系统内部网络与外经贸系统卫星专用网联接,完成三级网络的建设。金卡工程:在市区建立连接廊坊市人行与各商业银行的广域网络(城市网CN)。非银行卡工程:优先在商业、旅游、工商、税收、公安、医疗、社会公共服务等行业,大力发展以IC卡为主导的非银行卡应用系统。

㈤通信传媒网络。建成以公用数字数据网(DDN)为主的数据通信网。 ㈥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网。主要在多功能开发上做文章。如图文电视、电视会议、远程教育等。

四、对策与建议

㈠、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信息化建设的舆论氛围。 ㈡、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充分运用政府影响力度及其重要信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研究建立廊坊市信息化建设基金,为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㈢、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一是建立生产和控制信息系统,大力推广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微机控制系统,提高传统产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率。二是建立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提高指挥调度生产的科学性和时效生。三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整个企业的生产、营销等业务信息实行集成管理,并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四是建立经营决策信息系统,依据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对企业的营销策略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

㈣、大力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标准支持体系。建立全市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标准的计算机检索与服务支持系统。二是建立信息化系统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际能行的ISO9000族标准指导全省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工作。组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论证工作。三是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专业人员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结合,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标准化队伍。

㈤、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中等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二是搞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三是搞好再职人员的再教育和再提高,及时更新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和素质。

㈥、加强对信息化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一是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组织实施规划,研究投资、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协调各方面关系,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强政府对信息市场的宏观管理,加快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是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制定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量化指标,纳入全市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县和市直各部门,严格奖惩。

信息化建设总结

(三) 自去年10年月份以来,廊坊市信息化办公室按照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通知要求,一方面,积极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信息化建设情况,正式递交了《关于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汇报》材料,努力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增强了自身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工作中,自我加压,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㈠编制完成了《廊坊市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目前,此规划已发至各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修改、完善。

㈡初步完成《廊坊互联网(LFnet)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系统问题的提出、系统设计原则及目标、网络结构设计、服务功能设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体制以及效益分析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项目总投资 157万元人民币,涉及我市23个委、办、局。市信息办正在起草《关于建立廊坊互联网的请示》,报市政府审批。 ㈢电子信息产业调查工作已近尾声。按照省通知要求,我市对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这在我市还是第一次。目前,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调查和汇总工作已经完成,数据输入软盘工作正在进行,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已形成初稿。

㈣我市市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全部竣工。8月8日,我市320公里市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全部竣工,单项投资600万元,使我市在全省11个市中第一个提前完成省市县三级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工程,大大增强了我市的有线电视光缆通信功能。 ㈤数字数据通信网取得新进展。我市邮电系统自去年下半年开通CHINANET节点以来,上网用户迅速增加。去年用户已达一百多户,今年预计可达七百余户。同时,在INTERNET网上开通廊坊热线,使之成为向世界展示廊坊的一个窗口。

㈥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组织市信息中心、邮电局等有关单位,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大型招商活动,通过现场演示、咨询服务等方式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承办市委、市政府转来的有关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如答复人大、政协代表提案等,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设备制造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就我市而言,可以归类为信息产业的产品仅有

四、五种,而且产品竞争力差、市场占有率低。二是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上网的信息产品少,高质量和能带来高效益的信息更少。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建设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各层次信息活动联系交流少,信息资源彼此不能共享。三是信息市场发育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

三、明年工作设想

**年全市信息化工作要点是抓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服务业建设、廊坊互联网工程、通信传媒网络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业、重点金字工程建设。

㈠信息服务业。完成日贷项目二期工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预测系统、企业和产品信息系统和价格信息系统等。

㈡廊坊互联网工程建设。建成以廊坊经济信息中心为网络中心,连接我市各委、办、局和部分区市县的开放性的互联网络平台。形成连接我市各行业、各部门的经济信息的枢扭,实现同城信息,本地交换。

㈢信息设备制造业。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引导其调整产品结构,尽快拿出有发展前景的拳头产品。

㈣金字系列工程。金关工程:到99年底,将我市外贸系统内部网络与外经贸系统卫星专用网联接,完成三级网络的建设。金卡工程:在市区建立连接廊坊市人行与各商业银行的广域网络(城市网CN)。非银行卡工程:优先在商业、旅游、工商、税收、公安、医疗、社会公共服务等行业,大力发展以IC卡为主导的非银行卡应用系统。

㈤通信传媒网络。建成以公用数字数据网(DDN)为主的数据通信网。 ㈥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网。主要在多功能开发上做文章。如图文电视、电视会议、远程教育等。

四、对策与建议

㈠、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信息化建设的舆论氛围。 ㈡、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充分运用政府影响力度及其重要信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研究建立廊坊市信息化建设基金,为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㈢、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一是建立生产和控制信息系统,大力推广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微机控制系统,提高传统产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率。二是建立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提高指挥调度生产的科学性和时效生。三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整个企业的生产、营销等业务信息实行集成管理,并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四是建立经营决策信息系统,依据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对企业的营销策略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

㈣、大力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标准支持体系。建立全市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标准的计算机检索与服务支持系统。二是建立信息化系统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际能行的ISO9000族标准指导全省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工作。组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论证工作。三是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专业人员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结合,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标准化队伍。

㈤、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中等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二是搞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三是搞好再职人员的再教育和再提高,及时更新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和素质。

㈥、加强对信息化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一是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组织实施规划,研究投资、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协调各方面关系,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强政府对信息市场的宏观管理,加快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是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制定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量化指标,纳入全市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县和市直各部门,严格奖惩。

第7篇:公司信息化建设总结

我公司由于接手原中软因特的办公室,一直没有在原办公室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原办公室的网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网络改造之前,企业网络存在如下问题:

1、公司的网络是完全对等的对等网络,没有按照行政和部门进行网段划分;

2、布线系统较老,线缆混乱,出现问题不易排查错误。设备陈旧,网络速度慢,网络规划不完整,病毒在网内传播得不到有效控制;不利于数据库的访问。

3、设备间较小,没有完全封闭,门为拆卸式门。原有机柜不够标准,布线线缆混乱,标记不清。而且设备杂音较大,影响办公区人员办公。

4、PBX系统老化,故障严重,性能低下,需更换。

本次改造计划将6层数据网络重新建设。对于2层机房适当改造,解决机房设备混乱、标示不清晰、PBX等问题。

一. 项目完成情况及效果,总体目标的完成。

本项目重点建设好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平台,为上层业务系统提供良好的底层支持,统一公司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网络监控,病毒防治,数据存储系统。

1、公司网络改造已经完成,6层重新布线并联入公司网络,解决了原来公司网络不统一,6层只能使用总公司网络的问题。

2、数据库服务器已经安装并开始运行,现已可以实现大量数据备份,但查询功能还需等待OA系统。

3、杀毒服务器已经安装并开始运行。

4、网络监控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可

5、内网mail系统已经安装调试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6、电话交换机已经安装调试完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以前公司分机号不够以至于几个人串一个分机使用的问题。

7、域服务器及划分VLAN正在调试中,完成后可以实现分部门,分区域的网络管理,更加方便快捷的实现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数据共享及数据传输。

8、内网及外网网站系统正在建设和调试中。

建成后的运行情况,网络达到主干千兆,用户端百兆接入,具有良好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同时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传递通畅、网络安全、信息

安全有保障;成为企业级的网络信息平台。光纤快速接入internet。做到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更稳定、更符合企业发展。

二.先进性的说明

(1)N-Box安装调试后具有下列几个重要的特点,是其它类似产品无法达到的:

1. 安装操作容易(Ease of Use & Management)

系统完全韧体化,免安装操作系统;Web管理接口 , 使得非专业人员亦可轻松维护及配置。

2. 高效能(High Performance)

产品以FreeBSD操作系统精简而成,直接从芯片开机运行,目前鲜少有同类型产品有如此高的效能表现。

3. 稳定性(Reliability)

Unix-like操作系统加上系统精简,系统稳定性先天就比其它产品方案要高出许多。

4. 安全性(Security)

FreeBSD操作系统不易中毒,系统芯片化,不易遭网络黑客入侵。

5. 低成本(Cost)

免操作系统成本,无人数限制,免专业人员管理,使用成本低

(2)任天行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能实现有效的互联网管理

针对互联网滥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系统提供了一系列贴近用户的管理功能。如针对互联网工作效率的杀手,即时聊天工具(QQ、MSN、Yahoo Messenger等)的使用管理,不良站点、娱乐休闲、新闻等与工作无关站点的访问管理;针对外发信息的通用途径,电子邮件,Webmail,FTP等的审计记录;针对带宽流量滥用,各种P2P(BT,电驴等)下载工具的使用控制,音视频等文件的下载的管理;为了使管理人员能直观了解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提供了灵活的日志检索和丰富的报表。这些功能有效地帮助各种组织提升互联网的使用效率。 安全可靠

使用最小化的、经过裁减的LINUX内核作为系统运行平台,使得系统的不稳定性与不安全性减至最少;采用特有的文件系统,使设备能抵御突然掉电造成的

损害。同时采用多种加密与防护措施,保障系统本身信息的安全。

 加密的数据通道

系统使用SSL加密技术来确保系统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所有的传输数据的安全性。这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用户登陆管理界面时,我们使用SSL技术为用户建立一条加密通道,保证用户帐号,口令不被窃听;

二、在任天行与网络安全中心平台进行通信连接时,采用SSL强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确保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窃听、篡改或者伪造;

 防暴力攻击

为了防止黑客采用暴力方法猜测用户账号和密码,我们采用图形校验码验证,且当连续3次尝试登陆失败,系统自动锁住一段时间的方法阻止暴力攻击。

 隐藏自身的IP地址

系统的所有探测端口均屏蔽了自身的IP地址,使攻击者无法通过探测端口对任天行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扫描和攻击,确保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简单易用

跟传统的应用软件采用C/S(服务端/客户端)结构所不同的是,系统采用B/S模式的结构,用户的管理操作全部通过浏览器方式完成,而这种B/S模式的用户界面存在以下优点:对用户环境没有任何特殊要求,无须用户为满足产品使用进行任何环境的改变,也无须安装客户端软件;B/S结构模式的数据处理过程全部在服务器端完成,不会增加管理主机系统负载。

用户界面提供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支持。界面设计风格简洁朴素,操作习惯充分考虑可用性,帮助简明易懂。

性能卓越

在对Linux的系统内核进行充分剖析的基础上,在操作系统级对系统各支撑引擎进行了修改和全面优化,并且对硬件的驱动程序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数据捕获和处理能力,使系统在高数据带宽下的性能,比采用Windows和

Linux系统下流行开源代码完成数据不获的网络内容分析产品性能高出一倍以上。同时系统采用了专用高效的协议还原分析技术,大大提高了协议分析和还原效率,是真正的百兆和千兆内容审计系统,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适用各种网络结构

网络的数据采集有基于旁路监听、基于网关、或在监控制机器中安装AGENT三种方式。其中基于网关的设备需要改变原有网络结构,且接入设备会成为整个网络的单点故障点,如果一旦设备发生异常,则影响整个网络的使用,这对于企业中需要使用互联网的关键业务会有灾难性地影响。

而在监控制机器中安装AGENT的方法也会增加被监控主机的稳定性,并且会占用一定的要器资源,减慢被监控机器的运行速度,同时布署升级等的维护工作量也很大。

基于旁路监听的技术,安装后完全不影响原有的网络运行,也不会成为单点故障,而且布署极为方便,只要简单地安装在网络口的交换机镜象口或是共享HUB上。适用于以ADSL拔号,专线,城域网等各种上网方式。典型的网络安装拓朴图如下(图3.1):

3.曙光服务器部署后的高可靠性

多核处理器技术

支持Intel双核或四核处理器,采用Fully Buffered DIMM内存,以串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功能独特的AMB缓冲芯片, 可靠性更强,有效解决内存子系统瓶颈。

强大的处理性能

新一代Intel双核或四核处理器,前端总线(FSB)最高可达1333MHz, 采用Intel 5000P 芯片组,数据带宽最高可达 21GB/s 。

采用DDR2-533/667 FBD内存(Fully Buffer DIMM),显著提供内存读写速率。 集成高性能的双千兆网卡,提供高网络I/O性能。

平滑升级

支持Intel Xeon双核Woodcrest全系列处理器,并可无需更换硬件直接升级支持四核Clovertown处理器,节省投资。

丰富的可扩展性

8个DIMM插槽,可扩展至32GB,提供灵活且强大的内存配置选择。

6块硬盘的扩展空间,构造海量存储。

6个I/O扩展槽,提供从PCI-Express、PCI-X到普通32bit/33MHz PCI的完整选择,既保护用户原有设备的兼容性、又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保护投资。 高密度

采用2U机架式设计,独特的高密度机架式服务器散热结构设计,集高性能与高密度于一身

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科技资源调研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的组织方案实施,本项目建立了我公司高效,先进的科技信息网络。

第8篇:医院信息化建设总结

霸州市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为适应医改要求,方便群众就医,近年来,我院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医院信息系统于2010年1月投入使用,在运行中结合医院实际进行了不断完善、优化、改进,使系统更加适合医院工作需要和患者需求。医院信息系统基于.net(c/s架构)、sqlserver开发,数据库采用本机raid、双机镜像热备、定期异地备份模式,各个模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将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中控制,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模式,实现了就诊 “一卡通”、检查图像和报告的实时共享、分析、存储及远程调取,为病人预约就诊、分诊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等待时间,优化就诊流程,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医院电子病历运行情况

以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摈弃传统的word模板病历形式)为主线覆盖门诊、住院电子病历,打破了传统的病历书写模式及信息查阅繁琐、共享不便的难题,提高了病历书写效率、规范了病历样式、提升了病历质量。2011年,我院在全市率先启用Pacs图像传输系统、Lis系统,无缝集成到His管理系统,实现了与 His管理系统一站式登陆,使得电子病历系统的内容得到广泛延伸。

(三)区域平台建设情况

- 1 计能够紧贴医院实际,功能更加完善,流程更加优化,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投资强度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为确保资金投入,我院设立了专项资金,在软件与硬件方面先后投入XX余万元,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保证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培训,提高应用能力。

医院注重对职工的培训,在系统测试、试运行和运行中,组织职工进行了多次集中培训,要求人人过关。经过培训,医院职工都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同时,也使医院全体员工深刻认识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医院管理、提高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充分考察,多方比较。

医院信息系统具有专业性强、集成度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涉及诸多学科和专业,选择一流的或成熟的开发队伍合作至关重要。医院经过半年多的充分考察和多方比较后,选择了国内领先的XXX公司等作为合作伙伴,这些开发团队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经验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立足当前,超前设计,拓展功能。

在以信息化带动医院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我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方便患者、规范工作”的原则,强调临床实用性、规范性和就诊流程的优化,经过充分考察,我院与XX公司等国内一流的软件开发

- 3 避免了信息流失和工作的繁琐。

3、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医生工作提供了方便,以往每个住院病人的姓名、床号、诊断等信息要在各种医疗文书上抄写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现在医生可直接在电脑上填写病历、开具处方和检查项目,只要将信息一次录入,就可自动完成各种转抄,并可在任意时间,任意终端打印成各种需要的规范医疗文书格式,各种影像及检查结果也可通过院内网络及时反馈给医生,这就使医护人员从大量简单和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4、节约了资源。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避免了各种资源浪费(如重复拍片、各种纸质表格的印刷等),有效节约了各项资源。

(二)方便群众方面

1、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电子叫号、预约挂号检查等便民服务,便于患者及时了解就诊信息,减少了患者等候时间。据统计,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后,门诊病人候诊时间比以前节省了50%,收费速度比以前提高了60%,各项检查的等候时间比以前缩短了30%,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便于患者各项资料的保存和调取。患者就诊后,各项就诊信息便保存在医院的服务器中,有效防止了各项就诊信息的丢失,并实现了检查图像和报告的实时共享、分析、存储及远程调取,满足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查询要求,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

虽然我院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距离其它先进地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加大服务管理、行政管理等

- 5

霸州市中医院 2012年12月28日

第9篇:司法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规划

司法局

关于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规划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1年9月司法部下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通知》(司发通[2001]095号)文件后,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在计算机硬件建设、干部电子政务培训、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使我市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已初具雏形。

一、我局“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状况

(一)计算机硬件建设有了较好发展

市司法局硬件建设有了发展。目前已配置了办公用电脑17台,服务器1台,影音设备1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1台,现已开通了全局各办公室的宽带网。

(二)注重干部电子政务和计算机技能培训

市司法局积极组织全局干警参加人事局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以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注重信息化管理干部的培养。据统计,我局大多数干警都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仅去年就有5人参加了电子政务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班,全部取得合格证书。

(三)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司法行政机关各项工作

一是提高了司法行政系统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使信息资源全方位共享和流通。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实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使机关办公人员及时掌握各方面动态,努力做到办公的高效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是依靠信息化建设使司法行政机关进一步转变了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正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是通过建立xx司法行政网(http://xxxxxxx.cn),开通了与公众互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了对外宣传,拓宽了服务领域。

(四)我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上还有差距,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其在司法行政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没有充分了解,工作比较被动。

二是信息化基础建设还很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

三是缺少统一规划和指导,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司法行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整体效益的发挥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二、我局“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为国家事务、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管理中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类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社会矛盾日显突出和尖锐,我市今年提出“构建和谐xx”、“建设法治xx、平安xx”等等,任重而道远。作为宣传、普及国家法律法规的主阵地和依法治市、打击犯罪、维护稳定重要力量的司法行政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手段,建立全市司法行政信息系统,改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各项司法行政业务的管理水平,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任务和目标

根据司法部关于印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件要求,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网络,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目标是: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与省、市、县(区)司法局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同时,开发适合司法行政系统业务需要的应用管理软件,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高效率、高质量地为局机关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司法服务。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我市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二)网络构成

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结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网络分为三个部分:

1、内部办公网络(内部局域网)。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本单位建立内部计算机网络,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开发相应的内部办公软件,为本单位的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2、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市、县(区)司法局逐步实现与当地政府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

3、条件成熟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政务公开、普法宣传、律师公证服务、148法律咨询热线、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

(三)实施规划

1、指导方针和原则。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高起点着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在系统建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⑴统一与分散相结合。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导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相互联成广域网络。

⑵系统建设中,大力推行标准化,以加快建设进度和提高系统功能。

⑶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资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持续开发投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机关业务人员的应用培训等。

上一篇:一年级我爱你祖国演讲下一篇:司机交接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