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共8篇)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2.2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3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3.1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2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
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
4.3 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启示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研究
5.1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5.2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5.3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5.4 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快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6.2 转变观念,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介入农业信息服务
6.3 “点”“线”“面”结合,促进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
6.4 加强信息整合,优化配置,增加有效信息的供给
6.5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刺激农业信息化需求
1 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最科学适用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是从一个农业单位, 或一户农民在农业的资源、生态、科技、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管理等各方面系统认识和全面理解的系统工程[1];农业信息化工程包括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生产经营科技操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信息网络化工程。
2 农业信息化服务范围
农业信息化服务范围是广泛的, 它是以自然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系统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它包括:一是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息化;二是农业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化;三是农业资源保护治理、开发、利用领域的信息化[2];四是农民生产积累与生活消费的信息化;五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化进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信息化等方面[3]。
3 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1)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农业知识、信息时代的基本需要。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进程逐步加快, 但与欧洲、拉丁美洲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进程相比是很落后的, 与国际市场多变化需求相比的差距很大。
2)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农业生产经营者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国加入WTO后, 必然促使我国农业尽快发展成现代化农业, 而现代化农业其实是市场化农业, 市场化农业的核心是信息化农业[4]。因而必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都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产品市场信息, 才能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取得最佳的农业经济效益。
3)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迫切需要。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在指导农民和农村企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5]。但是,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什么样的调整优化, 只有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 才能产生效益。
4)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需要。农业产品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和农村企业, 各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过去的组织领导人员的身份, 转变为农民和农村企业服务的教练、服务人员的角色上来。
摘要:农业信息化这是重大又艰巨的工程, 其中包含了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生产经营科技操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信息网络化工程。农业信息化在推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先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的概念, 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化服务范围, 最后对农业信息化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范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忠岫.试论农业信息化[J].计算机与农业, 1998 (4) :4-7.
[2]薛亮, 方瑜.农业信息化[M].北京:京华出版社, 1998.
[3]王文强.以信息化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J].世界农业, 2003 (3) :49-51.
[4]邓宗兵, 罗倩文.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J].现代化农业, 2004 (1) :39-42.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信息贫困是当前“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指是在农业领域里,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上,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政策法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农民、农户、农村社区和政府;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传播和农业信息政策;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和农村生活、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引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体制改革尚待深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主要以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90年代我国开始规划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制订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设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项目。进入21世纪后,农业信息化被提到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被先后列入“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
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开始应用于农业;1981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了信息中心,加强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金农工程”,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随后开始运行,代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科技部“863计划”支持的重大专题“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于2003年12月10日,荣获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标志着中国在农业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另外,还就“网络农业”、“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等方面开始进行探索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网站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国涉农网站约有6389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农业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科技、教育、气象、水利等涉农部门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积极推进各级各部门网站的建立和应用工作,许多部门都建立了面向农业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及培训的网站。许多中介组织、大的涉农企业集团、甚至民营企业结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业务,也开设了具有特色的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站。
三、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是不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民的认识不足,政府的投入不足
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我国很多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业信息化。有些人认识到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但不知道具体的实施方法及所需的支撑体系。在投入方面,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前期的投入较大,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财政较紧张,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与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缺乏农业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工程,但目前在我国教育模式下,由于专业的分割,专业知识面的局限,使得缺乏既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和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即使是仅有的一些农业信息人才也不愿意到信息技术落后的小城市、小县城,而情愿留在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三)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农业信息资源传播的介质。近年来各地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我国农村土地辽阔,农户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从而使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这就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四)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服务。对此,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实施了“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并成立了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发挥农业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招商引资、产品展示等功能,成为新阶段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
一、基本情况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在农委,确定专人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大硬件投入。自____年省委、省政府号召实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以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几年来,区乡两级累计投入___多万元,由原来的电话线拨号上网,发展到现在宽带上网。目前,区委大楼各单位和各乡镇都可以用光纤上网,大大提高信息量和信息传送速度。____年初,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光纤村村通工程,截至上半年,连接全区各乡镇的广电数字光纤体系基本建成,该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宽带联网、可视电话会议功能,还可以传输___套数字电视和__套模拟电视信号。目前,该光纤网络在__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实现畅通,村级试点在**镇**自然村和***自然村已实现户户通光纤。三是积极维护更新**区农业信息网。自**区农业信息网在某省农业信息网服务器上开通以来,区农委指定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网站,并培训农口各局办人员操作网站管理后台,及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使**区农业信息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据统计,农业信息网改版以来,**区农业信息网共发布新闻、各种技术材料、图片等____余条,其中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被**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采用;在全国“一站通”发布供求信息___多次,为农民和全区的种养大户提供快速可靠的市场信息服务。四是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网。目前,全区_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已上网,利用网络获取市场及相关农产品信息,其中**面粉有限公司和**肉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已经正式运行。
二、存在问题一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到位。据调查,乡镇基层部分人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浏览信息,没有认识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单一化的片面认识,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对网络功能,也普遍只停留在利用网络进行收发信息,还没有达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有些人对网络的作用和效果有怀疑,认为网络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认为有无网络信息都一个样,甚至连互联网是什么都不知道。二是业务人员技术水平制约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要会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区区、乡两级农业部门懂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也有一些,但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适应不了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需要。因此,业务人员技术素质的低下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三是总体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偏低。虽然我区各乡镇都有了光纤,也都能联网上网,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薄弱。在当前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氛围里,我区不少地方虽然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投入上更注重的是硬件投入,缺乏对人员培训、软硬件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后续投入,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服务日常运作,最终导致信息化工作水平偏低。
图3 村民使用电脑的情况
从图3得出,在拥有电脑的村民家庭中,电脑的主要使用者是他们的子女,村民本身使用电脑的频率比较低,其原因是农民不懂相关的电脑操作技术。而虽然有部分农民懂得使用电脑,但是主要用来娱乐或是看新闻,只有10%的农户会用于获取农业信息,由此可知,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还比较低。笔者从访谈中得知,有些村民家有电视也很少关注农业信息,更何况是没有电脑呢。
图4 村民有无听过“信息大篷车”服务平台
从图4得出,绝大部分的农民从来没有了解过信息大篷车,由此说明虽然信息大篷车深入农村开展活动,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也可能是,村民忙于自身的农活,并没有这种意识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也不知道了解多一点信息对他们的农业生产会有好处。虽然有部分的村民听过“信息大篷车”,但是也只是听过而已,在后面问到“信息大篷车”来过几次时,没有人答得上来。而对于“信息大篷车”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在所被调查者中,甚少人知道。
图5 村民有无听过“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
图5显示,85.40%的农民并没有听过“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由此可见,“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够,并没有在农民群体中形成效应。
图6 “信息直通车”提供的服务
图6显示,信息直通车在提供服务的内容方面主要是有关的农业科技信息,在提供产品销售途径等方面略显不够。采访中,笔者了解到,xx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了解电脑最基本的操作,例如:开关电脑。这方面也是与xx镇村民电脑的拥有量有关。
图7 村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
从图7可以看出,村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很多。其中有线电视所占比例最高,有21.70%,乡亲们互相传达这种途径占15%,图书报刊杂志占11.7%,别人示范占13.3%。村政府宣传占8.3%,而选项其他占了15%,从问卷中了解到主要是农科站、技术站。以上这些是比较传统取得农业信息的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通信用到了农业信息方面,从图中得知,这种途径也占到了14.7%,从中反映出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图中显示没有获取信息途径的村民还有存在,占0.3%。从采访中,笔者得知的确有些村民是信息封锁型的,对外界不闻不问,只管自己的农活,问及他原因,他则说外面的世界太乱了。
而有些村民选择跟公司合作的,其主要信息来源是公司,他们只负责养,价格技术方面的信息主要靠公司传达。
图8 镇上有无农业信息培训中心
图8显示村民对镇上的农业信息培训中心不了解,73%的被调查者中不知道有农业信息培训中心这回事,由此可知,村民对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笔者从访谈某村的一位村支书中得知,政府每年都有技术培训的,村委或居委向农民宣传什么时候有培训活动,一年都有十次八次。但是参加的人比较少,村民没什么兴趣去听,即使是给他们发补助,他们也不愿意去听。支书还说,村民不想参加的原因是村民没什么文化,学不进去,现场指导会比较好点。村民对农业信息方面的意识还是很不足的,而这种不足的原因又是根本性的,看来,普及义务教育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是很至关重要的。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3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要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农户(基地)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摸清我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给下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经调查汇总分析,现将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成效
全区现辖6镇1乡2个街道,总面积914.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4.2万亩,全区人口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6万亩,属典型的城郊农业区。
近年来,全区依托城郊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自身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推动了蔬菜、井冈蜜柚、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同时,也为协同推进“四化同步”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农业生产智能化初步应用
目前,我区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猪养殖企业尝试应用在线视频监测、诊断等现代信息技术。我区省级一级种猪场江西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加强猪场和猪栏舍内操作流程的全程有效监控,进一步规范技术流程,防范应急处理情况,投资20余万元建立一套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猪场面积达6000多个平方米,平常3-5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1个人调度便可轻松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二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生产项目上的广泛应用。GPS功能强大,根据其具有定位、绘图、实施面积和高程测算等多项功能设置,我局依托项目,先后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10多部不同功用的GPS,在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能源污染调查等农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其进行精准定位取土、轨迹绘图;在机耕-机收、种养等方面进行面积测算,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强了工作精准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各农业项目工作得以快速顺利完成。
2. 农产品经营网络化起步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传统的农产品经销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随之而起的电子商务营销越来越备受青睐,如何快速融入推进农产品网络经营发展将是今后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区采取先试点宣传推广应用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农产品经营网络化新路。通过先前对我区农业企业加入井冈山电子商务联盟的摸底调查,我区虽有10余家企业表示愿意加入电子商务联盟,但仅有光远生态农场和仁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两个企业开展了网络销售,主营产品有果品、鸡蛋、食用菌菇(菌种),年销售额不到100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5-30%。同时,在农产品网上展示方面,尽管我区可以依托吉安农业信息网进行网上展示,但成效不明显。可以说,我区农产品网络经营还只是在起步探索发展阶段。
3. 农业管理高效化信息技术快速推广应用
全球经济正在加速向一体化推进发展,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拥有和掌握高效信息化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区农业部门也顺应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全力推进农业管理高效化建设。一是协同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目前,全区农业部门协同构建了省、市、区、乡镇四级网络办公系统,设置了公务邮箱,一些常规性文件大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据统计,20xx年,仅区农业局就在吉安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各类宣传信息420余条;通过与中国知网(cnki)、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网站合作,为我区全体农技人员创建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90多个。农业技术资源的共享,在提升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大量节约了纸张,降低了办公成本,避免了资源浪费,基本建立了机关内部、行业内部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决策与管理的信息系统。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了农业生产指挥调度能力。我区充分利用江西农业信息网、江西植保植检网、吉安农业信息网、公共网络邮箱等网站平台,实现了我区农业项目、病虫害防治、土壤调查、粮油生产、农机化建设等农情信息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及时沟通、协调、调度,为我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积极筹建覆盖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的农业视频会议系统。20xx年,为推进我区农业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我区积极筹备建设资金,委托采购了视频系统全套设备,并于年底完成了视频会议室的新建装修工程,预计今年5月前可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
4. 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区加强了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工作,先后完善建立了农民热线118、三电合一、青原区农业信息网、12316短信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便捷化信息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利用“三电合一”项目,初步建立了“三电合一”为民服务平台,录入区域性农业技术信息上万条,农民可通过“118热线”直接咨询农业专家或电话自动咨询农业技术,大大改善了为民服务方式。二是开通了12316短信服务平台,在平台内录入全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用户信息500余条,基本涵盖了我区所有种养户(基地),自20xx年开通服务平台以来,已向全区农户(企业)发布技术服务、灾害预警、政策宣传等各类服务信息20xx0万余条次,为我区提前应对灾害应急处理、及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广泛宣传优惠政策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三是试点推进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窗口建设,全区9个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并要求上网办公;同时,按照服务窗口“五有”建设要求,我区先行在文陂、富田试点进行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门前设立了LED电子显示屏,站内放置触摸屏,并设有专门人员服务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对农业信息的查阅和了解,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是依赖吉安农业信息网和青原区政府网发布农业信息,本区农业信息网有待完善建设,而且与乡镇综合站的联系仅是通过公务邮箱,没有一个相互共享的网(最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络平台,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较弱。
2.信息技术人员缺乏。由于农业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农业技术、市场预测、信息分析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对综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在农业信息化起步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人员极度缺乏。
3.财政扶持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软件和硬件投入大,设备软件要求更新快,运行也要有一定成本,但我区信息化建设除当年项目资金外,基本没有资金投入。
三、今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尽快完善建设农业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加快完善本区农业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三电合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乡镇农技服务触摸屏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更新12316短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完善农情信息与上下级业务部门、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民朋友快捷沟通的桥梁,保障全区农业信息快速传达,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加快推进在线监控与诊断、电子耳标、智能识别、智能增氧机与投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2.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时代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育等项目载体,加快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干、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营销员等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夯实农业信息服务基础,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需求调研的通知
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全面了解掌握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现实需求,统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我部拟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调研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调研的总体思路
围绕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通过建设使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农业设施装备等的信息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极和增长点。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调研的范围内容
根据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本省实际需要、现状和存在问题,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工程、金农工程项目二期建设为重点,研究提出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及具体建设内容并组织编写需求调研报告。
(一)种植业生产信息化需求
以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园艺蔬菜和果树、特色经济作物等为对象,重点利用电子信息、精准作业及物联网、3G等现
代信息技术,围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温室智能管理、病虫草害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组织农业生产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单位编写。
(二)养殖业生产信息化需求
以牛、猪、鸡等畜禽产品和鱼、虾、蟹等重要水产品为对象,重点利用智能感知、无线传感、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畜禽、水产的精细养殖、畜禽饲料配方和饲料投喂、繁殖育种、环境监控、动物疫病防控、远程诊断等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组织养殖业生产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单位编写。
(三)农产品经营信息化需求
围绕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市场流通等,以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网上交易平台、农产品电子结算、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销售价格及交易量监测系统等为建设重点,组织农产品经营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单位编写。
(四)农业企业及专合组织经营管理信息化需求
选择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重点利用网络技术、SAA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围绕建设农产品及企业综合管理平台等,财务、资源、市场、管理、营销、物流等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化应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组织经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单位编写。
(五)金农工程二期建设内容需求
一是扩充完善金农工程一期建设内容,强化成果应用;二是从利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和强化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方面入手,组织编写建设需求报告。
三、建设需求调研报告编写要求
(一)需求调研报告编写的格式内容:
需求调研报告以项目需求建议书形式撰写,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述及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的意义和目标;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基础条件;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特点;项目的布局、规模、资金来源及投资概算;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运行等。
(二)需求调研报告的报送和程序
县及县以上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规模大且标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均可作为建设主体报送。采取由建设单位报送所在县或市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至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初审通过后统一报送至农业部。
(三)需求调研报告报送时间
请各省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于11月30前,将纸质建设需求报告(一式三份、加盖建设和审核单位公章)及电子版报送农业部。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调研工作作为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有力、管理部门明确、建设主体清晰、组织措施到位,任务责任落实,积极推动建设需求调研报告的编写工作。
(二)规划先行,布局合理。统筹农业各产业间的信息化资源和力量,发挥已建设信息化基础的作用,根据当地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选择类型不同、具有一定基础且分布合理的信息化示范项目组织编写。
(三)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建设需求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具有较强的的实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化和金农工程二期建设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不同、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的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的样板,带动辐射整个区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新台阶。
(四)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建设需求报告编写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认真调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建设规模应与其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环境承载能力、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相匹配。
联 系 人:韩庆新徐佳男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1.1 体系建设初步形成
目前, 全国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以省、市、县网络为骨干, 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全国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设立了信息工作职能机构和信息中心, 市、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 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 加上遍布县、乡的农技、畜牧、农机、经管、水产等推广队伍的信息服务人员, 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服务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1.2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不断扩展
通过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纵向贯通全国, 并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面向“三农”、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三电合一”、“电波入户”、“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和“信息进村入企”等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一定应用。
2 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文化水平低
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 而实际农村应用信息化人才太少, 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很难有效整合。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极低, 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难深入开展。据调查, 经济较发达地区40岁以下在农村务农或打工的农民, 具有初中学历的约60%, 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20%, 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寥寥无几, 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 学历层次就更低了。40岁以上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还要低一些, 勉强说不是文盲。这些使得他们对信息化保持一定距离和神秘感, 望而却步。
2.2 农业信息匮乏
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的供求、价格、未来价格预测及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多数农业网站信息落后, 实用性差, 更新缓慢。我国大多数农业信息网站更新的速度非常慢, 信息质量不高, 实用性差, 不易被农民掌握。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农民生产, 起到的作用很小, 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速度。从农业网站的信息构成来看, 基本是综合性的信息多, 专业性的信息少, 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 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状况, 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 例如农民真正关心的种什么, 收获的农产品怎么能卖个好价钱等等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缺乏, 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让信息化手段真正为农民所用,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农民网络费负担过重, 低成本信息终端缺乏
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而目前的网络和3G手机移动通信收费偏高, 缺乏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和低成本的信息终端, 缺乏适应农村低成本的信息设备。从政府层面看, 还没有对农村通信技术研发和低成本信息终端给予足够的支持;从企业层面看, 由于市场信号不足, 市场驱动力较弱, 面向农村通信的技术研发较为缺乏, 农村廉价终端、应用标准、技术等相对滞后。
3 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狠抓普及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 这一方面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 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 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信息化水平与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息息相关, 应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并着重培养农民的现代信息意识, 即让农户具有为信息投入和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 要大力提高农民的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3.2 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应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 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 以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 面向农村、农民, 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并把农业系统配置到市、乡、村, 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 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 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3 降低信息化成本, 提高应用实效
相对农村的收入水平而言, 目前的信息产品和3G通讯资费水平还是偏高, 应通过技术和政策手段努力降低信息技术使用成本, 让广大农民能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要把信息化建设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尤其要重点关注特色产业发展。对于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试点示范工程, 要及时总结经验,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服务商应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投入机制, 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的发展机制, 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 真正使农民和农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3个方面的问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不足;农民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网络费负担过重, 低成本信息终端缺乏。提出了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和加强农民素质,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道亮.农业信息化与数字农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 2009 (1) :29.
摘 要: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作为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总结了以农业物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天津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天津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下一步工作思路。
关键词:天津市;物联网;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01
Abstract: Tianjin city promoted agricultural IOT as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of informatization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tegration, comprehensively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IOT,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rovided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anji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ianjin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and main experienc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Tianjin.
Key words: Tianjin;internet of things;agriculture;informatization
近年来,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作为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快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快速升级。
1 物联网建设成效显现,农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1.1 农业网站集群效应突出,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2013年,全市拥有涉农网站568个,重点建设了“天农网”、“天津农业信息网”、“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天津气象信息网”、“天津奶业信息网”和“天津水产网”等,形成了集“三农”政务公开、科技信息传播、专业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传递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网站群;建立了25个农业数据库,数据总容量达2 T以上,农业多媒体资源总量近5 T。与此同时,以“12316”和“三电合一”平台为基础,搭建了天津市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津农网:www.tjjnw.cn),聚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实现了与市级有关涉农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极大地丰富了服务天津的“三农”信息资源。
1.2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形式灵活多样
围绕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设,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将传统农技推广模式与“三电一刊”(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与《农民致富信息》刊物相结合的信息服务模式)、“12316”三农热线模式、“一站三中心”(即:乡镇街设立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事务服务、群众来信来访接待“三个中心”,“一站”即村(居)级便民服务站,配备相关软硬件设备,农技人员在这里为农民提供上网服务或帮助拨打12316解决生产经营问题)等新型服务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web网站、移动终端、信息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农技触摸屏等各种服务终端,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目前,全市建成了12个区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14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和乡镇;建设达到“五个一”标准的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点2 000个,基本实现了村级信息服务全覆盖;开展了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和认证工作,建立了一支拥有6 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接听“12316”三农热线、专家答疑的专家队伍目前达到123人。形成了以市、县、乡、村、信息员队伍为主干,带动合作组织、企业、基地和农户参与的“五级四纵”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省域内区县、乡镇、村全覆盖。
1.3 物联网建设积极推进,研发应用成果显现
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省市之一,实施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重点开展了“一个平台、三个工程、两个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3.1 “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可为各类用户配置开放、共享、协同的农业物联网服务资源。平台已涵盖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68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实现16个基地、21路的视频接入。经专家评估,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3.2 “三大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1)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应用种植业设施环境信息监测、智能化控制与管理,水产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畜舍环境监控、全封闭自动挤奶等物联网技术,建设核心试验基地10个,总面积逾667 hm2,开展了约1 000栋节能温室、5 万m2工厂化养殖车间、70万m2养殖水面、30多个大型企业牧场及养殖场示范应用。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已监管全市10个区县、50个乡镇和122个基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了从动物养殖到出栏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和可追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对水产品养殖基地实现数据即时传递和反馈。
(3)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开发部署了“天津休闲农业”、“农资电子商务”等服务系统,并进行数据资源完善;出台了《天津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农业企业及产品信息资源征集活动,与企业电商研究制定网上营销产品规范标准;确定天津食管家、津农宝等企业电商作为示范工程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会员定制、冷链宅配和农超对接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1.3.3 “两个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在标准体系建设上,把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列入地方标准重点编制计划,围绕设施蔬菜环境信息、生产履历信息采集、基地编码、农产品追溯码编码、室内智能化种植系统设计等技术开展了10项地方标准制定研究。在应用理论体系建设上,“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与对策研究”列入2013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计划项目,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4个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行业物联网应用规划,研究制定天津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物联网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1.3.4 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成果显现 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方面,开展了针对环境、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和生命信息传感器,重点开展了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在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一批传感器研发与应用势头猛进,CAWS2000农田小气候六要素自动观测站开始量产,电力载波传感器、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进入规模应用;一批配套软件系统成熟应用,黄瓜辅助育种系统为科研育种提供支撑;天津梦得集团、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应用主体逐步探索应用模式。
2 保障措施落实到位,物联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天津市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无论从组织管理、政策保障到资金投入等各层面,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有力的保障机制,从中积累了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有益经验。
2.1 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农业物联网建设有序开展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市领导对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给予指导支持,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单位抓紧落实建设任务,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物联网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在农业物联网建设资金投入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农委、经信委、科委等有关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向农业物联网项目倾斜,核心试验基地所在的区县也按照1∶1进行资金配套。2013年农业物联网建设总投资达到1亿多元,其中市农委、科委、经信委、财政局等地方扶持资金共4 65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
2.2 强化顶层设计,确保农业物联网建设科学实施
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紧密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区试工程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专门邀请了国家级农业信息化专家进行指导,构建了适合天津特点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确定了区试工程的总体指导思路是“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树立“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重点实施了天津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区试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了专家领导的直接指导和充分肯定,确保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科学实施。
2.3 创新建设机制,确保农业物联网建设扎实推进
为保障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建立了多部门联动保障机制,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和天津市农委等有关委局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建立了由市农委、发改委、经信委、科委、教委、财政局等多部门参加的农业物联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动及指导项目实施。对核心试验基地采取“政府指导+企业(合作组织)主体+科研单位支撑”的建设模式,同时建立了“专家队伍+建设单位+项目技术支撑单位”的督查验收机制,确保了核心试验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4 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农业物联网建设顺利进行
天津市注重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的建设,多次邀请国家级农业物联网领域专家,对区试工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指导天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应用模式的探索,培养天津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为提升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管理和应用水平,结合试验区工作,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聘请国家级专家为领导干部进行物联网专题讲座;二是组织从事农业物联网应用的技术人员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三是组织试验基地应用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应用培训。通过这些途径,努力打造一支天津市的农业物联网研发、管理和应用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物联网整体研发与应用水平。
3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有待提高
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的建设,整合了天津市农业信息资源,但由于部门间条块分割的壁垒客观存在,涉农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虽初步确立,但还需进一步深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重复建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手段有待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及实用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3.2 农业物联网的研究应用尚待深化
总体来看,天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无论是在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对象的广泛性,还是成果的储备、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3 农业农村信息化资金投入需加大
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以及天津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推进,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资金投入需建立长效机制,农业物联网建设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前期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后续的平台运维与数据更新等仍需资金的支持,如何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关乎农业农村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4 明确信息化工作重点,持续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需在农业大数据应用上深化并下大力气,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注重培育信息化科技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以促进天津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4.1 将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作为信息化的重要抓手
全面推进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一是要尽快实现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的本地化、实用化,在内容、功能和运行机制上不断充实完善,保障平台安全畅通和运行可持续。二是要加快农业物联网“三大工程”建设力度,在基地建设上分类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行业领域应用示范,开展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监控,提高园区生产标准化管理和精准化生产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要加快“两个体系”的建设。在农业物联网业务规范、数据规范、技术规范、信息传输规范等方面加快标准制定,构建科学合理的物联网标准体系;要突破一批农业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业物联网创新体系。四是要结合天津的区位、港口、人才、环境等方面优势,将农业物联网发展和天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相结合,探索天津农业物联网发展模式,研究制定天津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4.2 将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纳入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的建成为大数据提供了云存储与云计算的有力支撑,要把农业大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应用纳入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开展几方面工作:一是整合农业大数据资源,开展跨行业的农业内外部数据的管理、链接与整合,开展农业数据长期定位监测,建立长久支撑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农业大数据体系。二是加强农业大数据建设,针对生产过程管理数据、农业资源管理数据、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管理大数据、农业经济数据等五大类农业大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开展数据的加工处理与服务,建立各类数据共享技术标准,实现数据共享,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三是建立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开展主要农产品生长发育监测、农产品安全实时监测系统研建,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与共享机制,开发大数据移动服务应用系统。
4.3 将科技研发与集成应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要实现农业物联网大规模应用,需要产学研联合攻关,切入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从信息感知、传输、存储到处理的物联网系统技术体系。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合,将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同时,筹建天津农业物联网研发中心,引进农业物联网软硬件开发与应用急需的人才,汇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发技术人才,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力量,将天津市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应用示范基地和高端人才、产业的集聚基地。
4.4 将招商引资与培育科技企业作为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急需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和内外环境建设与保障,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聚力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满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需要。此外,涉农企业将逐步成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开展科技创新的信息化企业研发机构,开展信息化项目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一批面向应用平台集成、农产品品质检测与标识及生产过程精准管理等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设备的信息化科技企业,在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开发等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4.5 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强化、完善市级与区县信息联动的服务机制,依托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综合利用“12316”三农热线、WEB网络、触摸屏终端和手机终端等多种信息服务形式,开展为农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积极推进信息化、现代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城市优势信息资源与农村的共享,确保公共信息服务的均等化,确保广大农村农民共享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余欣荣. 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张国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平台应用,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5):1-4.
[3] 李道亮.农业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 农业工程,2012,2(1):1-7.
[5] 余欣荣.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6):679-685.
[6] 毛科军,官宏义.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93-699.
【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推荐阅读:
农业信息化研究11-29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09-26
农业信息化前景07-02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07-24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09-25
农业信息论文11-10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05-28
市农业信息化的工作总结07-08
南丰县农业信息化工作材料07-10
农委2014年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