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 篇1

中心,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全局,真正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实惠、益处,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日常工作、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是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一直深入思考、探讨的重要项目内容。

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这两大部分。

所谓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就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相互构成的外部网络系统,他的服务对象是全市市民、外来投资商和旅游者,将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20000多类便民服务项目及慈善捐赠、助残救困、司法援助等公益服务进行有机组合和有效管理。该系统由社区便民服务网站、市民求助热线和智能呼叫系统组成。它的作业流程概括起来有两点:一.市民通过登陆服务网站或拨打求助热线电话要求提供服务后,接线部将其输入到值班终端页面上,进行登记分类,如属工作、生产等公共管理类信息交执行部协调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处理,限时跟踪回复;二.如属生活服务类信息本着“就近、便利、快捷”原则,直接与相关加盟企业、个人联系,安排其上门服务,并进行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态度跟踪监督,电话回访用户。系统通过加盟认证培训,建立行业管理标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质量评比考核等方式,提高服务满意度,铸造服务品牌,以此打造政府的公益性、权威性、诚信性品牌。

而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一个以社区空间地理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通过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数字城管专网连接兼容的单独内网平台,使用对象为市、区级机关部门、街办、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系统突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管理创新”的理念,通过归纳、梳理与基层社区日常管理相关的办公事务,将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十多大类三千多个基础数据项建库分类存储,实现社区日常管理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减轻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能够根据权限设置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教育、房产等部门的社区业务管理信息,定期生成固定报表和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新、准、实的数据信息,供各级领导统计分析和决策使用。

所以,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延伸,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由一、二个部门去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单纯从技术角度上看,实现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没有多大的困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确度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这就一定要依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维护工作。对此,提出下几点建议性看法和观点,以供社区信息化建设者参考。

1、领导干部的重视是一个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新兴的、新建的事物,这就意味着实施一定要与地方各级政府、街道、居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必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体系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将社区建设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信息化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各社区街办应把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社区示范建设和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社区综合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并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情况纳入社区建设总体工作进行考评,任务分工到人,责任落实到人。

2、大力搞好宣传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思想基础。社区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次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变革和生活变革,它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关注与支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社区的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深入宣传,在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使人们了解社区信息化发展将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让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者和消费者都能充分认识到社区信息化发展内在的巨大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 篇2

一、社区商业的涵义和基本功能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商业是指以居住地的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 以便民、利民和满足居民生活消费为目标, 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层次, 其基本功能是满足当地居民的购物、服务和休闲娱乐等日常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便利店、餐饮店、美容店、水果店、服装店、农贸市场、药店、书报店、超市、洗衣店和杂货店等商业配套设施。社区商业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 加强社区商业的建设, 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是社区商贸流通业的重点工作。

二、社区商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社区商业的建设水平是衡量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社区商业的服务质量, 必须正确认识社区商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商业的发展。这就需要运用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分析评价。对此, 我国目前还处于探讨之中, 专家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 没有统一的规定。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大多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我国示范社区的商业建设要求, 提出以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注:本文中各项指标的权数是参照商务部示范社区的社区商业建设要求, 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运用主观权重法确定的。

三、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评价内容

由上述指标体系可见, 社区商业建设水平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由营业面积、营业时间、服务距离、经营先进性和居民满意度五个方面所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决定着社区商业建设的综合水平。

(一) 营业面积

营业面积是社区商业营运的物质基础。营业面积的大小是衡量社区商业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评价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 直接关系到社区商业各种业态功能的发挥。我国商务部对示范社区各类业态的营业面积有明确的要求, 因此, 本文将社区餐饮购物等场所营业面积的大小作为衡量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基本依据, 并给予较大的权重。

(二) 营业时间

确定合理的营业时间是社区商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评价社区商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特别是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餐饮店和美容美发等业态的营业时间是否合理, 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巨大。为此, 我国商务部对示范社区商业主要业态的营业时间提出了基本要求, 并以作为评比示范社区商业的主要指标之一。

(三) 服务距离

社区商业服务距离的长短直接关系社区居民消费的方便程度。社区商业布局不合理, 服务距离太长, 不仅违背了社区商业就近服务的基本原则, 而且还会给社区居民的餐饮购物等消费带来不便。因此, 根据我国商务部示范社区商业建设的标准和提升社区商业服务质量的要求, 适宜的服务距离应是评价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四) 经营先进性

这是分析评价社区商业经营技术、制度和经营方式的主要指标。随着流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区商业的经营先进性也应随之不断提升, 这既是社区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又是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主要通过社区商业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五) 居民满意度

社区商业的目标市场是本社区居民, 居民满意是社区商业建设的基本宗旨。居民满意度高, 表明居民对社区商业服务的认可度高, 社区商业的建设水平也就高。因此, 居民满意度也是衡量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社区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可通过调查问卷、网络投票和座谈访问等方式获得。

四、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 社区商业建设水平的评价主要是对营业面积、营业时间、服务距离、经营先进性和居民满意度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基本过程是由后向前, 不断推进, 即首先计算二级指标 (C) 的指数, 其次计算一级指标 (B) 的指数, 最后对综合指标 (A) 的指数进行分析对比。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

式中:Bi (i=1, 2, 3, 4, 5) 表示社区商业建设评价的一级指标指数;

Cij (i=1, 2, 3, 4, 5;j=1, 2, …8) 表示社区商业建设评价的二级指标指数;

Cij (i=1, 2, 3, …8) 表示二级指标的示范社区商业建设要求或全国平均数;

评价过程:

第一步:以全国平均数为标准, 用该社区商业建设的各项数据除以全国平均数得出二级指标的各项指数Cij, 并填入上表中;

第二步:根据基本公式计算一级指标B1、B2、B3、B4、B5;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的计算结果, 按公式A计算出社区商业建设水平评价的综合指标。

根据综合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 若该社区商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大于1, 说明该社区商业建设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总体上看是好的;反之, 则说明该社区商业的建设水平较低。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B1、B2、B3、B4、B5等指标, 以找出社区商业相对落后的原因, 以便进一步改进。

摘要:科学合理地评价社区商业建设水平是正确认识社区商业建设现状, 促进其和谐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 明确社区商业的涵义和功能, 并结合示范社区商业建设的要求来确定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已成为社区商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商业,指标体系,示范社区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社区商业全国示范社区评价规范[S].2006 (2) .

[2]花永剑, 郑光财.杭州市社区商业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江苏商论, 2008 (2) .

[3]郑光财.杭州市流通创新的探析[J].商业研究, 2008 (1) .

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村;社区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3-02

社区是城市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的城镇社区不断产生,大量的动迁农民进入到社区内生活与工作,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与动迁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做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是探寻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社区及社区文化的内涵

社区是由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名为《共同体与社会一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的著作时从“community”这一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我国社会学界在定义“社区”这一概念时,一般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文化与社区不可割裂

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

(二)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

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为提高社区成员素养、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活跃社区成员业余生活、增强社区成员情感归属感的社会性、开放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二、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却普遍存在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绝大多数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是由街道办事处这一乡镇政府的代表组织进行,社区文化机构也仅仅是在政府代表的指挥下行动,给予形式上的配合和参与,难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不能深入有效地管理社区文化资源,造成社区文化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过于集中在某一个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企业单位。另一方面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搞活机制,对现有的社区文化资源利用率高,对潜在的社区文化资源发掘较少,对物质文化资源较重视,对精神文化资源利用较少,对自身拥有的资源管理较多,各个资源拥有者之间协商搞活资源较少。

(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社区文化开展必不可少地需要一些文化设施硬件的支撑,目前,在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有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设施。他们都是社区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没有这些硬件设施,社区文化就难以开展,农民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大大降低。由于经费不足,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着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严重落后的问题,已经投入建成的图书馆、影院等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也无法得到正常的运转,以致很多文化设施成为“形象工程”。

(三)社区文化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人才紧缺虽然有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文化站收益不好,工资低,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难以吸引新的优秀文化人才。主要还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强,各级党委和镇政府在政策、资金、在职人员岗位编制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扶持,农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无法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严重影响了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农村社区成员参与意识不强

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主要是依靠镇政府、村委会的引导号召,转变成社区居民之后还没能从思想上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传统农业思维文化中过于保守,缺乏激情和创作力,精力多集中在对物质生活和经济效益的追求之上,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望,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未能成为新农村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文化建设与农民的真实需求不足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侵入农村社区,但侵入又不彻底,照搬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情况时有发生,所谓的“文化建设”就是单纯地在小区空地上放置一些健身器材,买一些图书资料,设置棋牌室就算完成文化建设的任务。但农民真正需要的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性咨询和专业性的辅导,改善农民收入,关注地方文化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解决一方面社区文化参与不足,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矛盾。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转变思想,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农民的社区意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维系良好融洽的社区关系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城市化尚在起步阶段,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党和政府的领导推动能起到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一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及时调整乡镇政府内部机构的改革。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具体的工作部门,形成由党政宣传部门带头,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机构的作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文化建设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施行,出现问题有人解决,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倡导社区文化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各种中介组织、文化团体的介入,完善社区文化组织机构,倡导和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使社区文化充满活力。

三是制定社区文化建设量化标准,加强考核与监督。如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体系中列入“社区文化建设”一项,提出包括社区文化活动情况、社区文化设施及其使用情况等具体标准,并尽可能列入对地区政府的经济社会考核体系中,以强制手段保证地方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确保农村社区文化的开展。

2.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农民群众进行演艺活动、读书学习、健身交流都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器材。发展社区文化,一方面各级基层政府必须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确保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更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组织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与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开拓资金来源渠道。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新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采用聘任上岗制,发展和稳定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队伍,设定明确的权利职责,指定合理的奖励机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文化建设人员开展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专兼职文艺骨干继续再教育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潜能。

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带头领导的作用,社区文化部门要切实把握工作重心,根据城市化地区自身的特点,把握好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社区,认真挖掘、总结、研究和推广先进经验与创新做法,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以人为本,加强农村社区成员的文化教育

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农村社区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发扬全体社区成员的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农民服务,以提高农村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塑造与城市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的。教育是传承文明,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农村社区居民大多是由农民转变而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都保留着浓厚的农村习性,社区意识淡薄,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农迁居民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重视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破除“小农思想”和“农耕意识”,使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地投身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三)着眼传统,形成文化特色

农村城市化发展,并没有完全消除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要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注意发挥地域特色,结合各地区民众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与农迁居民的自身特征,一方面丰富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如扭秧歌、玩龙灯、逛庙会等娱乐活动,提高群众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同感,调动个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乡土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要赋予传统文化活动以新观念、新内容,宣传体现城市文明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使农村居民在活动中接受现代文明,形成农村社区独特的内在精神和实质内容,在社区民众的参与、选择、评价、认同的过程中,整合思想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社区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对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本质认识的日益加深,城市发展从注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方面的“人口城市化阶段”逐步上升为“人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性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更是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只有抓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加快农村城市化,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使农民转变成真正意义的市民。

参考文献:

[1][德]F.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一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刘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李炜.论社区归属感的培育[J].东岳论丛,2002,(2).

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4

司法局强力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有机整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向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全面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监管,切实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效。

一是强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软硬件上下功夫。为适应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需建立高效信息化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建立“一个平台、两套系统”:即社区矫正监管平台、远程监控指挥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监管系统;实现了“七大功能”,即通过互联网数据的自动生成、存储和传输,集合动态监管、视频指挥、应急处置、远程教育、指纹考勤等七大功能,发挥指挥中心信息中枢作用,满足当前社区矫正工作新需求。同时购置高清摄像头、指纹报到仪、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打印机,电子屏幕和电子腕表,设备配套至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和各司法所,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终端全覆盖。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使他们更新观念,提高意识,强化使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各司法所各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专门负责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二是重实用,在提升信息化建设效能上做文章。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操作规程的制定、细化和规范,最大化利用各项信息化设备功能,加大“人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实现社矫正管理智能化。开展集中训诫、教育学习同步视频活动,将社区服刑人员指纹报到、思想汇报、个别谈话、集中教育等情况通过视频方式实时传输到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同步监控。各个司法所要开展集中报到同步视频活动,加强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震慑力。给每名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腕表,防止人机分离,24小时实现实时追踪监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每月报到、思想汇报、社区服务、集中教育、请销假等日常管理工作使用指纹考勤管理,避免了假冒替代现象的发生。推行信息化核查日记制,由专职工作人员每日通过社区矫正管理平台,对停留超时、越界警告、关停机警告、轨迹异常、人机分离等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日常管理的情形进行信息化核查,并根据实时定位、轨迹研判等信息化核查手段判断、确认相关事实,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并强化落实。从此通过信息监管平台掌握的事实证据,及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纪行为,做出相对应处理。

蚌埠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居民受益”的方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社区服务信息网站和热线呼叫系统,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促进社区增强自治意识、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会服务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二、建设目标

长远目标:建立面向居民、覆盖城乡、统分结合、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规范、运行安全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近期目标:2009年底前由市民政局、市信息化工作部门等单位牵头,中国电信蚌埠分公司技术支撑,在全市选择一个区进行“信息化社区示范区”的试点工作。建立以居民信息为基础、以社区为终端、以区(县)为纽带、以市为中心、以电子政务网为支撑的全市社区管理信息平台,要求初步可利用社区管理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的流程化,利用移动采集信息终端开展社区人户、房屋信息等领域的采集和管理,建设完成社区百事通统一对外门户,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2010年-2011年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开展社区远程教育、平安社区建设。不断扩大信息化社区示范点范围,力争在2011年底前实现全市50%以上社区建设成为信息化社区。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满足居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社区信息网络资源的互通互联,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更新,及时传递给居民,实现服务信息多样化、管理程序动态化、信息传递时效化。

2、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整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现有的信息及网络资源,调动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成本,统一应用较成熟的软件,实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基础信息资源,服务政府、服务居民、服务社会。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立足于实际需求,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突出应用,探索成本低、效果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做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内容

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社区居民服务两个方面

(一)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内部管理门户)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社区居民信息为基础、集社区居委会办公、管理、数据同步,提供给各级、各部门浏览、查询、统计、分析社区基础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社区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社区党建、民政、计生、档案、社团、群众等事务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子系统和办事大厅、报表统计、人户信息管理三个功能模块组成:(1)办事大厅

办事大厅可受理的业务包括民政、社保、计生、公安、教育、卫生、房管和残联八个方面。

(2)人户信息管理

通过人户管理可以完成的功能包括:房屋信息的录入、房屋信息的编辑、房屋信息的删除、人口的迁出、人口的迁入、人口信息的录入、人口信息的修改;其次,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房屋和人口查询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于查询要求;再次,对于从某社区迁出的人口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查看到完整的历史记录;

(3)报表统计

报表统计主要是以表格、饼图、直方图、柱状图的形式,统计各业务部门所关心的人口属性,并且可以指定不同的统计范围,如整个市、区或街道范围。

(4)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是以社区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利用中国电信无处不在的移动C网,使用中国电信定制手机终端采集软件,为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移动办公,移动办公系统所有数据与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时保持同步,当社区工作人员到居民家,可以实时通过手机终端查询到该户的登记状况,并进行核对。如发现变更或新增信息,可通过终端实时修改或录入。该系统安全性高,根据手机号码进行操作人员身份识别,并实施反馈到平台,平台根据身份分配操作权限。

社区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分四个层次进行:一是以社区为基础,安装社区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培训操作人员,及时、准确采集、录入、更新、上传社区基础信息,使社区日常管理、相关报表、申报业务等工作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办公;二是以区(县)为单位,配置相应设备,安装社区信息应用系统软件,建立数据库,成立社区管理信息中心,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辖区内社区基础信息的浏览、查询和统计、分析等信息服务;三是建立市级社区管理信息中心,安装社区信息应用系统软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全市所有社区基础信息的浏览、查询和统计、分析等信息服务。四是建立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移动办公

(二)社区居民服务

社区居民服务是以互联网、语音、短信、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等为互动方式,以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支撑的社区服务信息交流平台,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社区居民服务门户和社区信息发布媒介,提高居民信息服务质量,构建居民便民服务体系。

1、社区居民服务门户(社区百事通)

社区居民服务门户是通过整合与居民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办事指南、办事大厅、信息查询、公共事业收费、生活服务、公益服务、娱乐服务、我的家园、商务服务、二手市场、最新加盟企业、站内搜索、社区曝光台、回音壁、失物招领、社区公告等,居民能够通过社区门户方便获取便民信息,又能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办公流程,提高政府部门办公透明化程度,为居民和政府各部门沟通交流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站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居民服务门户为社区居民提供包括社区商业、社区便民、社区娱乐等三大便民服务:

(1)社区商业服务。发展实体商家加盟,商家通过多渠道展示产品和服务,方便社区居民获取信息,建起商家与居民的沟通桥梁,并以此促进社区商业活动的开展,构建社区繁荣的商业氛围。

(2)社区便民服务。积极整合本地社会服务资源,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促进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运用多种渠道发布社区便民信息供居民查询,同时利用社区总机开展多种主动性便民服务,实现“民有所想、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急、我有所帮”。(3)社区娱乐服务。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设网上虚拟社区,以城市小区、圈子为单元打造社区全方位关系圈,加强社区居民间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为居民提供游戏、娱乐互动、实用工具、便捷通讯等服务。

2、社区信息发布

社区信息发布旨在为政府、物业、居民及商家搭建信息发布平台,满足政府重大信息及临时性预警信息的发布;例如政府部门的重大方针政策、气象局灾难性预警信息、卫生局卫生防疫信息、公安局警务协办信息、交通部门的路况信息等等,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发布的自主操作,减少信息发布的流程环节,可实现该类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另外,可将智能化终端镶嵌在该信息发布平台之上,满足居民水、电、气、电话等费用缴纳的实用性功能;也可将商家促销消息、旅游门票、订餐订房等相关信息以优惠券的形式供居民打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五、实施步骤

(一)2009年-2010年:2009年,选择一个区进行一期“信息化社区示范区”试点,主要完成试点区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安装,采集、录入居民基础信息,建立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和移动办公平台;同时建设完成社区百事通统一对外门户,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建设社区服务热线呼叫系统,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

(二)2010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将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向其它社区延伸,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壮大服务队伍。2010年上半年完成其他区(县)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社区百事通门户网站建设,采集、录入居民基础信息,下半年全部实现与市中心联网,做到基础信息实时上传、更新,实现全市社区基础信息浏览、查询和统计、分析。

(三)2011年:不断扩大信息化社区示范点范围,年底前实现全市50%以上社区建设成为信息化社区。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横向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纵向涉及到从省、市、县(市、区)到社区的多个层级,为此,市民政局、市信息化工作部门、中国电信蚌埠分公司联合成立蚌埠市 “社区信息化”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民政、劳动、公安、卫生、房管、文化、体育、科协、司法、妇联、计生、供水、燃气、供电、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电信蚌埠分公司,具体负责规划制定,项目组织和协调推进等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具体落实,民政部门分管领导要亲自抓。

2、整合资源。在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政务网的硬件设施和相关部门的网络、信息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根据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要求,结合我市情况,从实际需求出发,逐步建设,不断完善。电信部门要抽调技术专家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专项支撑团队,明确任务要求,制定工作进度表,按时按要求完成实施任务,为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正常运行提供坚实保障。要认真梳理好民政各级业务处理流程,积极配合项目人员将各类、业务处理流程电子化,最终实现社区事务的流程化。牵头建立起社区人户信息的采集模型,加大人户基础信息的采集力度,形成人户信息从采集、录入、稽核、管理等一整套长效工作体系,确保社区人户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准确。

3、分级投入。采取向省民政厅和信息产业厅争取支持一定资金,专项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同时,要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主渠道作用,落实配套资金,保证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顺利推进。

社区矫正信息建设初探-司法局 篇6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社区矫正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现,而信息化作为社区矫正监管的一项主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有效的作用。

一、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从传统意义来说,让现行犯人在社会中进行改造转化,一方面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隐患,另一方面也给群众安全感带来了阴影。现实中,适合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由原来的公安监管改为司法行政部门监管,在强制性和威慑力上有很大程度上的弱化,这就要求司法行政机构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在社区矫正工作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健的现阶段,信息化建设作为社区矫正监管的重要手段就成为了必然,也是广大司法人不断探索的结果。

二、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的主要功效

社区矫正信息监管主要功效有:以社区矫正执法、监管平台为重点,推行视频监控和操作性规范,从而形成集网上管理、定位跟踪、远程考核、规范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解决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定位难、防范难、流程复杂、手续繁琐和部门协调难等问题,实现无纸化办公;整合“天网”视频监控系统资源,解决“人机分离”“物是人非”问题;完善操作规范,实现环环紧扣,不留社区矫正监管漏洞和死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业务档案电子化,将公益劳动、思想汇报、集中教育、心理咨询、走访登记、请假审批、计分考核等日常工作过程内容统一纳入平台界面,通过手机定位监控、电子档案管理、数据智能、信息交互等功能,全面整合矫正工作的各类信息资源,基层社区矫正人员通过平台上的工作记载系统,录入各类工作信息,使社区矫正各类基础信息形成一本全系统共享的网络化卷宗,实现社区矫正基础工作向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管理转变。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瑞昌市社区矫正中心投资20余万元,建起了金属融合显示硬屏,配合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平台使用,使得指挥、决策和监管更加快捷高效,提高了监管效果。

二是全程监控重点对象,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高准度、高密度的定位,限定矫正人员一定的活动空间,每隔20分钟形成的定位跟踪历史轨迹,清晰显示社区矫正人员是否在监管范围之内,依托“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严管人员进行不定期视频监控,根据手机定位轨迹情况,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出现在规定的视频监控镜头下,避免了“人机分离”“物是人非”漏洞,将社区矫正监管机构有形之手转化为无形之眼。用技防措施增补人防手段不足的模式,增强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的科技水平,实现了监管工作的全天候、全方位和远程化,改变了一线矫正工作人员的传统勤务模式。在这项工作中,瑞昌市社区监管中心积极争取市政法委及公安局的支持配合,投资30万元把覆盖全市的“天网”视频监控信号接入到监管中心,实行了资源共享,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是推进可操作性规范,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江西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注重可操作性,变抽象化为具体化;变粗放监管为细化操作;变弹性把握为量化考核,使得在矫人员在服刑改造过程中,真正做到认罪服法,安心改造,同时又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时刻都处在监管中,遵守社区矫正规定,不脱管。如瑞昌市社区矫正监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瑞昌市社区矫正工作操作十条规范》,其中“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须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瑞昌市社区矫正人员定位报警处置登记”做到每天对定位报警人员进行核实,区别系统误报与超出限定区域的真实性,并作及时处置。

三、社区矫正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重复。社区矫正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带来的应该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更加科学、高效、节省,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被要求在做好信息平台录入管理的同时,还要按传统的办公程序,组织建立全套与信息平台内容相同的纸质档案材料,这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和工作成本,带来的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复繁琐与浪费,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结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过程信息平台上记载得很详细,而且可以远程调阅,纸质档案只需保留审批、社区矫正人员签名认可、社区矫正最终结论等文书,相关过程档案以网络化卷宗替代纸质档案,无需重复建立与电子档案相同的纸质档案。

二是信息化管理与深入实际的统一。在现实工作中,信息化建设与深入实际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平台在建设中也是需要不断完善与充实的,社区矫正监管过程中,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才能感化和转化社区矫正人员,而脱离实际的信息化监管,机械地使用信息平台,就制约了信息化平台的完善,容易出现监管的盲区,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作用的发挥。

三是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是一门高科技产品,在现有的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只是接触过基本的信息化知识,在操作上还要进行培训与学习,这就需要组织这些操作手们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如果能每年组织一、二次专业化学习,一定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水平。

(瑞昌市司法局

立足社区建设推进社区信息化 篇7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当前,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管理体制赋予了街道和社区工作越来越多的内容, 党和政府的许多工作都要在社区这个层面上得到贯彻落实。社区建设涉及社区管理、服务、文化、安全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个方面, 繁重的日常管理事务和大量信息处理工作, 严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效能的发挥, 社区服务更是滞后社区的发展。因此, 社区信息化就是要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和手段, 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社区、居民和包括服务商在内的企业、团体搭建互动信息平台, 沟通服务渠道, 使管理更加高效, 服务更加便捷, 社区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 我认为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一是提高管理效能, 体现社区基础数据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是有效整合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提升社区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建立社区基础数据采集的统一口径和标准, 在全面摸底、逐户上门的基础上, 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和街道数据中心, 由街道管理采集数据、录入数据, 并做好日常更新维护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数据库还要将市、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利用, 如党建、经济、综合、环境、人口、计生、文体、物业、社区自治、社会保障、综合救助、民间团体、社工服务等信息数据, 实现各部门之间、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共享, 有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重复建设。

二是满足居民需求, 体现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社区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就能就近、及时、便利地接受服务、跟踪服务和反馈服务。因此, 承接服务的平台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管理平台不但要实现与民政、社保、卫生、计生、人武、治安、残联、社工管理等管理子系统平台承接, 而且还具备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普及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让社区居民通过多种通信终端、电子大屏幕、触摸屏查询台、数字有线电视等, 在社区信息中心、社区图书馆, 甚至在家里都能接受“一站服务、一网受理”的综合服务。

三是增强居民参与感, 体现沟通交流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日趋多元化、互动便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来沟通信息、互通有无。网站已成为发表意见、反映民生的重要媒体, 有的社区已在尝试用网络投票方式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信息网络能够有效拓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治互助能力, 将成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顺应居民需求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平台, 但社区信息化不光是技术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即不可脱离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谈信息化, 更不能站在技术角度推进社区信息化。社区工作的内容直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社区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社区居民需求, 从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服务出发, 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管理和服务, 管理包括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 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商业服务、居民自我服务等。而单从社区服务来看, 居民的需求上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面需求, 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二是生活层面需求, 是指提供满足居民提高、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服务;三是民主互助层面的需求, 这是为满足居民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的需求, 如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互助能力, 预防和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强化社区的整合和稳定机制。这三个层面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管理功能基本实现后, 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应该是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了解社区服务需求后, 充分体现虚实相辅的特点, 依托互联网 (网站) 、呼叫中心 (电话网) 和社区实际服务网点 (信息点) , 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深化便民服务。如在社区老年服务上, 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环境下, 辅助于社区网上虚拟养老院、电子保姆、网上教育、网上炒股、社区论坛和短信订制等信息化功能, 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又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综上所述, 社区信息化能把早期简单的救急、救济从低级层次有效拓展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社区服务的科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进社区信息化重点是基础平台建设

由于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处在探索阶段, 即使有了相关规划, 也难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因此, 在社区信息化推进中, 一方面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又要有社区自身特色。日前, 江苏省出台的《关于江苏省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将抓好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从各地较为成功的经验中, 也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点, 而电信运营公司和社区结合是基础平台最有效的建设模式。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话村通”工程在全国基本完成, 特别是江苏省今年已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今天, 通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和工作重点也将随之改变, 基础电信公司将在“信息普遍服务”上承担更多的义务, 即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普遍服务。正如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所说的, 在解决“用得上”后, 还得解决好“用得好”和“用得起”的问题。毫无疑问, 电信运营公司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主力军, 在加强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能在开拓信息资源应用、优惠接入资费、提高宽带网络普及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 社区信息化主要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两大基础平台。建设以宽带网、电话网为依托, 政务网为枢纽, 街道为主节点, 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 纵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交换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建成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呼叫中心、互联网站、移动短信等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应具有延展性并集成多个业务, 平台还要让家庭和个人更易于接入和操作复杂的业务。电信运营公司不但在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优势, 其本身就是信息服务商, 能有效利用公共电信网络资源, 依托社区电话网、宽带网及3G网, 整合网站、呼叫中心、短信、E-mail、QQ等优势资源, 共同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便民信息等。

推进社区信息化关键是运营模式

众所周知, 社区信息化是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些地方已取得了符合地方特点的探索经验。比如, 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见效较快的“北京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侧重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杭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 侧重于横向整合的“广州模式”;以社区为支点, 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的“上海模式”及江苏泰州海陵区“城乡统筹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等模式。无论是政府统一投资的, 还是政府与电信运营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 在信息基础平台维护、信息服务和业务支撑上, 都存在政府不断为运营和系统升级频繁更新所累, 负担不断加重;合作企业重收益, 忽视公益性, 对无利可图的服务业务缺乏积极性;企业开发的业务和服务难以适应社区实际需求等问题。也就是说, 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选择运营模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涉及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管理人员的资金来源, 以维持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长期服务;二是要选择服务接入多元化途径和低的接入资费, 以提高服务能力和降低运营费用。

我国社区建设从组织到实践, 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 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上不能照搬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 社区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要靠社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社区调动和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 围绕服务办经济, 办好经济促服务。在信息服务上, 政府只能满足公共和公益信息服务的基本需求, 更高需求的信息服务可以让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来提供。同时我国通信管理部门对增值电信业务的经营持开放鼓励政策, 社区经济实体, 如成立信息服务公司, 在获得经营许可即开展电信业务经营, 这为街道 (社区) 经济实体参与有偿信息服务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 也为社区信息化运营模式提供一个新途径。

具体说, 由社区信息服务公司运营和管理各类平台, 如社区呼叫中心、服务网站、信息服务中心等, 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也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托管。在社区的统一管理下, 通过多途径便捷的平台接入手段, 争取电信运营公司提供较低的平台接入和使用资费, 一方面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子政务和其他基本公共信息及服务, 另一方面又引入教育、娱乐、电子商务等有偿服务信息和业务, 通过获得的收入来维持信息化系统的运营, 同时还可以增添社区就业岗位, 留住社区信息化人才。

浅议企业党员信息化管理建设 篇8

【关键词】党员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04—01

一、党员信息化管理主义的问题

“党员信息化管理设”顾名思义必须以党员内部管理模式为基础。由于每个单位对党员管理有着自身特定的模式和具体要求,不像硬件建设的模式、架构具有通用性,在党员信息化建设中,软件的应用开发,网络平台建设,为各级党组织提供的服务平台,资源的共享,数据库的维护,要充分应用局域网、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卫星电视网等党建网络体系,也成为党员信息化管理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事情。因此看,在党员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系统开发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尽量少走弯路。

二、党员信息管理重中之重

俗话说小河有水大河流,基层建设最为主要,这里主要说的是,党务管理人员日常的信息维护管理工作。在党员信息管理中,操作人员不但要对办公软件的操作精通,不单纯只是为了简单的录入每名党员信息、网上发布相关文件,完成领导交给上传、下达等操作员级的工作,这就不仅要求每名具体操作人员,对每名发展党员的信息进行审核,对每次发布的文件进行整理,更要求每名具体操作人员熟悉《党章》、熟知党务文件管理和熟练的日常党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日常的党员信息管理工作不出纰漏的,党员信息维护及时有效,共享的党务信息真实可靠、实用性强。

第一,党员发展工作。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认真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制度,规范程序,严把党员队伍“质量”关。目前,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应用的党员信息管理软件,是中组部推荐的一款管理软件。这是一款实用性极强的软件,它清晰的把每名发展党员从提交入党申请书那一刻起,提供详详细细的发展过程,确保每名党员在发展的环节中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纰漏。为了保证党员数据库完整,这就要求每名操作人员,积极做好信息的存档保管工作,及时对党员数据库进行整理,把每名党员信息的及时准确的维护到系统软件中,切实做到基础信息全面完整,重要信息及时保存,历史信息有据可查,动态信息随时更新,不断充实党员数据库。目前,该软件已经应用到各系统企业直属的基层党委、总支、支部。

第二,网络平台建设。无纸化办公,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可以实现不用纸张和笔进行各种业务以及事务处理。现如今,党务工作在网络上展开了工作,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进行网上组织动员,形成了网络党内活动新格局。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利用集团AO平台开办了“创先争优活动平台”,对支部的先进性工作报告和支部成員个人的先进性工作报告,进行发布,设置评议和测评的分数,实现党内、外全员互动,其结果作为班子和干部考评的参考内容。对“三会一课”开展形式突出,内容鲜明的党委、总支、支部,录成视频文件上传到平台共系统内党委参考。鼓励广大党内、外人士提出多元化建议和多样化的信息,从而促进企业信息资源交流,对企业改革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三、党建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顾名思义是为大量的信息流转、保存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在日常的党建信息数据中,党建信息通过系统处理出了大量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最终要通过系统进行归纳整理,为前台用户提供了录入、检索、统计等服务。党建数据库,除了设置大量文档数据外,还添加了多种串口连接方式,方便各种党建相关的软件同步使用,减少因为要应用新软件,造成数据库重新购买的情况发生。党建数据库,主要以文档数据为主,他为党员发展工作、党务人员任免情况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信息。

综上所述,对于党建数据库管的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党建数据信息不但要进行同步录入,而且,还要保证录入后,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所以,后台操作人员要时时刻刻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避免出现错误;对于数据库每天交换、录入、检索的信息,应进行时刻维护管,对所维护的数据进行拷贝和备份,防止因人为、非人为、网络攻击、病毒袭击等各类事件导致数据出现损坏或大量保密的数据信息泄露,从而导致整个党建网络体系瘫痪。

上一篇:销售员如何做一个有深度下一篇:易制毒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