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规划(共8篇)
惠民县石庙镇第二中学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 摘要 】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正成为营造新型学校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学校教育飞速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 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突出应用 逐步完善 ”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一、指导思想
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楼层、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
3、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4、在完善更新学校网站、信息科技学习网站的同时,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个人网页的链接(以市、县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学科网站)。为改善目前学校网站信息更新慢的状况,尝试在年
级和学科中培养一批老师及学生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频率。
5、建设网站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利用网站后台管理,及时发布、更新学校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初步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提高协作效率。
6、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网站“我的空间”,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网络公文包),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效益。
7、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三、学校近期基本目标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园网,更新添置计算机。
2、加强软件建设。丰富改进学校主页并定期更新,使学校网站形成较为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
3、加强应用,服务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加强校园网建设。
(1)宣传了解。
让教师了解校园网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加强管理。
制订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如软件的升级等),确保校园网畅通。
四、学校中、远期计划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教师全员培训
只有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懂得校园网络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校园网络的价值。对教师的培训要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应做到:
(1)应先易后难。由于教师一般都没有计算机基础,按照先易后难,以初级为重点,逐步加深分层次的原则,初级班可开设 Windows xp、Word、IE、电子邮件的使用等课程;提高班可开设 Excel、FrontPage、PowerPoint ;课件制作班可进行 Authorware、flash等的学习;
(2)培训要有计划分期分批,保证重点。
(3)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1、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投影仪、实物投影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丰富并加强现代教育手段。
2、利用购买和学校自建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丰富以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主的学校教学资源库,充分挖掘和延续学校无价的教学资源财富。教师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出现教师集体开发课件,共享课件的好现象。
3、积极倡导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五、网络管理
1、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2、学校经常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六、开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开展具有学校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学校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部门间相互协作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独立的分支,任何一个活动都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信息室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烟草,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架构
中国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江苏省烟草专卖局 (中国烟草总公司江苏省公司, 以下简称江苏烟草) 隶属国家烟草专卖局 (中国烟草总公司, 以下简称国家局) , 下辖13个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 负责全省烟草专卖监督管理和卷烟销售工作。烟草行业长期面临着烟草控制、完善体制、构建和谐、国际竞争4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国家局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卷烟上水平”这一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江苏烟草审时度势, 提出通过深入实施“创商业品牌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和“以人为本、人才强企战略”贯彻落实“卷烟上水平”任务。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战略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信息化与江苏烟草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 支撑并引领发展。
本文参考TOGAF (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企业架构设计方法对江苏烟草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研究, 从现状和差距分析入手, 提出江苏烟草未来5年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任务, 进而对信息化应用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进行架构设计, 最后给出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计划。
1. 现状和差距分析
在应用方面,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3大应用体系基本形成, 应用系统覆盖卷烟营销、物流配送、专卖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办公等业务。但是, 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现有营销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现代营销未来发展的需要, 如网络营销、精准营销、终端管理、品牌培育等;专卖综合管理和专卖内管功能不足;协同办公功能不充分, 与业务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衔接, 移动办公应用不充分;全省统一集中集成的财务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成, 人力资源系统功能不全面, 应用不充分;分析应用功能不丰富,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
在技术方面, 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是, 缺乏企业级的数据字典、信息分类与编码库、主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统一的数据集成交换平台;缺乏跨业务领域的企业级流程管控平台, 造成对企业级流程无法配置、监控、调用和发布;缺乏全局业务组件模型, 尚未建立起企业级服务总线, 造成模块复用率低, 应用整合难度大;缺乏企业级信息门户, 尚未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机制;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尚未建立起全省统一的数据备份恢复、网络防护、网络信任体系, 主机存储条块分割, 资源利用率低。
在管理方面, 组织机构不断健全, 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已经拥有一定的管理基础。但是, 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 对需求受理、变更缺乏评估、审核、跟踪和控制;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完善, 缺乏项目后评估的科学方法, IT供应商管理不健全, 缺少战略合作伙伴;运维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技术手段不先进, 应急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信息安全管理有待加强;尚未建立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体系, IT投资回报率难以量化, 缺乏IT员工的有效激励机制。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 按照战略导向、架构规划、流程管控、信息整合、业务提升的思路, 整体推进信息化, 着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深化“3大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切实做到2化深度融合, 成为“卷烟上水平”的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系统设计、资源共享, 统一领导、整体推进, 优质高效、安全规范。
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 实现信息化应用、技术、管理上水平、创一流, 就是指引领一体化“数字烟草”建设的企业架构基本成型, 信息化应用更加深入, 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 整体应用上水平, 创行业一流;支撑一体化“数字烟草”建设的技术平台基本搭建完成, 集成整合共享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整体技术上水平, 创行业一流;IT治理机制初步建立, IT治理结构合理有效, 信息中心的能力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标准化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IT供应商管理、IT绩效管理相对成熟, 整体管理上水平, 创行业一流。
主要任务:建设数据中心, 搭建应用集成平台, 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化治理管理体系, 简言之, 就是“1个中心、1个平台、3大应用、4项保障”。
3. 信息化应用体系规划
信息化应用体系主要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
江苏烟草总体业务架构框架如图1所示, 它反映了江苏烟草在卷烟流通环节的商业价值创造能力和方式, 即以人力资源、行政办公、会计核算、IT服务、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为支撑, 以战略规划、决策指挥、经济运行、计划管理、财务审计、对标与贯标、专卖管理与专卖内管、纪检监察为管控措施, 以卷烟流通服务为核心, 实现专卖管理体制下在卷烟流通环节的价值创造。
江苏烟草数据架构由数据定义、数据分布与数据管理3部分组成。从数据定义的概念模型来看, 江苏烟草有营销、物流、专卖、内部监管、基础管理、公共等5个大类、28个小类的业务数据域 (见图2) ;从数据系统分布来看, 江苏烟草采用2级5层的模式, 即省、市2级部署, 公共型数据 (CDS) 、事务型数据 (TDS) 、操作型数据 (ODS) 、数据仓库 (DW) 和数据集市 (DM) 等5层 (见图3) ;从数据管理来看, 主要包括主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及数据安全管理等5个方面, 同时需要从制度、组织、流程和技术等方面建立数据管理配套机制。
江苏烟草应用架构由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决策3类应用体系构成, 覆盖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专卖管理、基础管理、内部监管5大业务领域的关键业务活动, 是江苏烟草应用系统的整体框架, 是一体化“数字烟草”在信息化应用上的具体体现 (见图4) 。
4. 信息化技术体系规划
信息化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总体技术路线、总体技术架构、信息化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4部分内容。
江苏烟草总体技术路线遵循行业“1中心” (数据中心) 、“1平台” (应用集成平台) 的总体技术要求, 采用层次化、组件化、流程化、平台化、虚拟化的方法, 体现应用驱动原则、集成整合原则、复用共享原则、先进实用原则、简单易维护原则;在技术部署方式上, 未来几年, 管控分析型的信息系统原则上全部采用省集中部署模式, 部分业务型的信息系统在条件成熟时也采用省集中部署模式;在技术选择上, 密切跟踪云计算技术, 在有条件的地方用云计算的思想方法开展信息化建设, 逐步形成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应用云, 密切跟踪并应用无线互联技术, 大力发展移动应用, 实现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 提升企业员工协同办公水平, 增强信息系统的黏性, 密切跟踪并应用地理信息和位置服务技术, 提高业务运行的直观性、精准性和科学性, 密切跟踪并应用商业智能技术, 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建设。
江苏烟草总体技术架构按照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设计, 由终端、门户、应用、数据和设施5个技术层次构成, 采用层次化、平台化、组件化、流程化设计思想, 改变原来各个应用系统独立运行、独占资源的纵向竖井模式, 通过统一的门户层技术、组件化和流程化的应用层技术、集成的数据层技术、虚拟化的基础设施层技术, 构建流程贯通、资源共享的技术架构, 保障一体化“数字烟草”的技术实现, 如图5所示。
江苏烟草信息化标准化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标准体系、标准运行机制和标准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 首先遵循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其次根据信息化工作需要, 参考国内、国际相关标准规范, 编制信息化标准, 力争提升为行业标准。
江苏烟草信息安全的保障思路是紧紧围绕信息化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信息安全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理念;以等级保护为抓手, 提升能力, 突出重点, 实现管理与技术同步;以保障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为主线, 积极防御、综合防范, 正确处理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安全的关系;以建设动态防护和静态保障相结合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为主要任务, 使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5. 信息化管理体系规划
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控模式分析与发展定位、IT组织结构与职能治理、制度与流程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江苏烟草实际, 提出由省、市2级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联合的混合管控模式, 横向上加强与业务部门的协作, 由各级信息中心与业务部门联合进行信息化决策、建设和管理, 实现业务需求与IT技术的深度融合, 纵向上加强省局信息中心对各市局信息中心的监督、指导和服务能力, 由省局信息中心组织制定全省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政策、标准、规范和流程, 对重大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控制, 各市局信息中心在整体规划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下, 向省局申请开展有特色的创新项目, 以满足各单位业务的创新性要求;信息中心的发展定位一般分为技术支撑型、应用导向型、业务伙伴型、战略驱动型4个层次, 现阶段江苏烟草处于应用导向型的中级阶段, 未来5年要完成向应用导向型的高级阶段提升, 并逐步向业务伙伴型转变。江苏烟草IT组织结构是混合管控模式落地的组织保障, 对应着信息化管理架构的3个层次, 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是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和IT供应商共同参与、分级管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在信息化制度和流程治理方面, 江苏烟草将着力在IT规划管理、需求管理、项目管理、安全运维、绩效评价及培训管理等方面完善制度和优化流程, 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制定明确且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引进、培养人才, 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6. 信息化实施计划
建设一体化“数字烟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未来江苏烟草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既要考虑投资风险、先后次序、轻重缓急, 又要协调一致、整体推进, 因此, 必须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以“流程管控、信息整合、业务提升”为主线, 重点抓住“数据中心及分析应用”和“应用集成平台及贯标”这2个支撑一体化“数字烟草”建设的信息化项目, 整体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信息化保障工程建设。未来5年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5大工程15个项目, 分别是一体化“数字烟草”基础工程 (数据中心及分析应用、应用集成平台及贯标) 、电子政务工程 (专卖信息化升级改造、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内外部网站升级改造) 、电子商务工程 (营销系统升级改造、物流系统升级改造) 、管理决策工程 (财务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人力资源系统升级改造、IT运维管理系统建设) 、信息化保障工程 (网络系统升级改造、虚拟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信息安全系统升级改造、灾备中心一期建设、机房完善) 。
参考文献
[1]prof.Rachel Harrison.TOGAF Version 8.1.1 Enterprise Edition Study Guide[M].Zaltbommel:The Open Group, 2007.
[2]于海澜.企业架构:价值网络时代企业成功的运营模式[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10-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抢占教育信息化发展制高点,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育信息化先进性,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深圳于2015年5日出台了《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及6个配套文件[1](包括2项工程,即深圳市教育云建设与应用工程、深圳市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程和4个行动计划,即深圳市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行动计划、深圳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行动计划、深圳市师生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深圳市教育网络环境优化行动计划)。笔者作为《规划》的组织编制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接着依据实证调研数据,对深圳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从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配套工程和行动计划及主要特点等方面对《规划》进行了解析。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1.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战略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通过在教育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学习形态,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变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美国在2010年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提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给力学习”[2];英国制订了2010-2012年发展战略,强调云计算、绿色IT以及ICT的能力规划[3];韩国2011年推出智能信息化推进战略,提出2015年全国中小学全部使用电子课本,同时引入云服务,推进教育变革[3]。
2.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提出了“三基本两显著”的新目标。2012年9月5日,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任务[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 明确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3.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纷纷推出新的举措
北京出台了《2006-2020年首都信息社会发展战略》 、《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等,关键任务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上海制定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3-2015年)》等,重点推进基于“人人通”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促进教育信息化向“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发展。广州围绕“智慧广州”战略,先后印发《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州“数字教育城”建设规划纲要(2010-2014年)》等,加快对构建智慧型教育体系,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的探索。武汉出台了《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重点推进国家教育云试点工作。
综上比较,深圳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文件、制度等更多地规范某一具体业务领域的建设和应用,缺少对全市教育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因此,制定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从市级层面谋划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蓝图,明确方向和任务,成为深圳教育信息化工作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深圳市教育局组织专家成立编写组,开展了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深圳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掌握深圳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及发展需求,做好深圳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编写组在全市集中开展了教育信息化专题调研。
1.数据来源
调研分为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其中,问卷调查包括基础网络环境、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等方面,面向10个区(新区)和15所市局直属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调查问卷25份,有效问卷25份,回收率100%;实地调研是到有代表性的区(新区)和学校开展实地查看,共到4个区(新区)、9所学校进行了座谈交流和参观考察。
2.数据分析
(1)教育城域网使用情况统计和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100%的区(新区)和市局直属学校已经实现网络“校校通”,部分区甚至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的双网覆盖,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信息化应用在学校的深入,现有的网络环境仍无法满足应用需求。调研发现,有70%的区(新区)和60%的市局直属学校反馈目前的教育城域网无法满足应用需要,对于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大带宽和增加稳定性。
(2)教育资源使用数据统计和分析
目前有50%的区(新区)和67%的市局直属学校建有自己的资源平台,100%的区(校)能使用市级平台的资源,资源存储总量达到80081G。资源主要的来源集中在教师自制资源、使用网上免费资源和自行购买资源三个方面。
(3)信息化系统应用情况统计和分析
统计发现,10个区(新区)中,有8个区(新区)建有自己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占比80%。两个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正在进行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调研的15所市局直属学校都已经建设了信息化应用系统。
(4)教师应用能力统计和分析
目前,全市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00%获得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证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率100%,90%以上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技术。近三年来,承担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9项、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项课题33项。
3.现状分析
(1)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水平不均衡
区与区之间,特别是老区和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部分老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投入比较到位,都已经建好或正在建设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都比较高,能够较好的支撑教育教学应用需要。而一些新区由于刚成立,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和应用方面基本空白,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都比较薄弱。
学校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区属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及新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比较薄弱,校园网的出口带宽少,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而市局直属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投入到位,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较高,可以较好的满足教育教学方面的需求。
(2)信息化网络环境有待提升
各区(新区)和学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方面的建设和投入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成效,但是随着信息化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网络带宽越来越成为信息化应用的一个瓶颈。
(3)教育管理系统需要整合并提供统一服务
目前,全市各区(校)已陆续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综合应用现状,各区(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具有重复的功能,且基础数据和资源尚不能整合与共享。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区(校)提出在整合的基础数据基础上,为全市提供统一的教育管理服务,包括一卡通、办公、学籍、人事、资产、教学、校务等信息化管理服务。
(4)对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呼声很高
学科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仅迫切,而且需求更加细化。受访的区(新区)和学校都普遍反映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了资源库,但更新困难,利用率低。
(5)信息技术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仍然突出
各区(新区)和学校信息技术人员队伍管理渠道有差异,加上信息技术在学校属于小学科,常常得不到重视。同时,近年来学校设施设备、功能场室不断增加,信息技术维护等工作量加大。相对其他学科教研队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和培训活动相对缺乏,在评优评先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影响到专业队伍建设。
四、《规划》内容解读
在国家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需求,未来六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规划》是新阶段的发展蓝图,其核心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可量化目标指引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
《规划》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深圳教育信息化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数据指标,通过可量化的目标指引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未来六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看得见,摸得着(详见表1)。
2.以能力体系建设为核心转变发展方式
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展思路,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基础设施的概念,而是一个能力体系的概念,强调总体协调运行的体系,而非单一要素。它不仅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还包括应用软件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队伍、保障制度等,要从 “以硬件为中心”引领的思路转变到“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引领的思路。
为此,《规划》围绕打造“智慧深圳”的战略要求,提出要打造“智慧教育”的发展思路。“智慧教育”是一个多方要素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师生的智慧发展,重点是实现六化,即:
(1)资源多样化。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构建形式多样、品质优秀、机制健全、主动推送、体验先进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教学个性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
(3)师生智慧化。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智慧型师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4)管理智能化。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
(5)环境泛在化。采用云计算、无线网络等技术,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构建师生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教学环境。
(6)发展可持续化。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化发展。
3.以六大任务助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我国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课、应付学校达标、评比和检查上,信息技术基本上处于教育的边缘位置,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等都没产生本质性、持续性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为此,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提出“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围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应用’”,即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直面和解决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减负的问题、素质教育问题、教育管理科学决策的问题等等。
针对国家的要求,《规划》提出六大发展任务,着重从教育发展的角度,阐述能够用技术助力破解哪些疑难问题,包括: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信息化教育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促进人的发展;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教育大局,满足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主要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4.以工程和行动计划推动具体任务的落实
《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配套出台了6个附件,包括2项工程和4项行动计划,目标是以重点项目和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具体任务的落实。
(1)深圳教育云建设与应用工程
深圳教育云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应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集约化教育服务,有效节省政府的投入成本,有力促进深圳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重点建设内容包括教育云基础设施、教育云支撑平台、教育云应用服务、教育云管理与运营体系、教育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
(2)深圳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程
“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开展智慧型校园环境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校管理模式、智慧型师生的素养培养模式和策略、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指引制定等探索。
(3)深圳市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行动计划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深圳市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内容包括智能化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优质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创建、以应用导向的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制订等方面,目标是以建设、共享和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4)深圳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行动计划
教育管理信息化行动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整合全市教育管理资源与基础数据,实现覆盖全市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对教育系统人财物事的智能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教育基础数据库、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门户、建设教育人财物事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教育决策支撑服务系统和建立教育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深圳市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着力提升我市广大师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重点包括教育信息化“十百千”培养行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教育信息技术队伍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
(6)深圳市教育网络环境优化行动计划
深圳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是深圳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升级完善深圳教育城域网、构建深圳教育云数据中心、提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安全、推进无线校园网建设与移动终端配备,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改善民办学校信息化环境等。
五、《规划》的主要特点
1.构建深圳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1+6”架构
1个规划体现了国家、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符合“智慧深圳”建设的要求,明确了未来深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6个配套文件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其中,以2个重点工程为抓手,从市级层面通过大项目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有效推动规划各项任务的具体落实。通过4个行动计划,分步、有序、科学地推进各项工作,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确保规划既定目标的完成。
2.围绕打造“智慧教育”的核心目标,提出要实现“六化”
参考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等,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规划》在发展思路中围绕打造“智慧教育”的目标,提出了要实现“六化”,使“智慧教育”的目标更具体、更形象。
3.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机制,重视发挥深圳企业优势
《规划》重视发挥深圳企业优势,注重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新机制,解决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助推我市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借助 “深港同城化”,打造教育信息化特色。
六、结束语
《规划》的出台,为深圳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谋划了蓝图,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必将对深圳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圳将以《规划》为契机,继续加强统筹整合、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深圳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深圳教育坚持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的加速器,为深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szeb.sz.gov.cn/xxgk/flzy/tzgg2/201505/t20150513_2875902.htm.
[2]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8-23.
[3]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14-15.
[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5]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ncet.edu.cn/html/news/leader/201211193486.html,2013-11-12.
[6]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前线,2013(12):5-19.
[7]易庆竑.2014 年度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核心内容研究述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46.
[8]佚名.《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发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
2016-2020 按照《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立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审视及规划学校一定时期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
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以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实验,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等领域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培训,逐步为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学校网络化管理水平。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实现教育最优化。
(二)具体目标:
1、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利有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教研互助研修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为了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网络信息化需要,每年有计划分步骤更新,加强硬件平台建设。
/ 4
2.完成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重新建设现代化录播室,为教育教学研修提供更好服务。争取在2013年完成学校每一个教室引入互动式多媒体设备,为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平台。
3.2012年9月前成立科技创新实验室,初期完成硬件(计算机等)设备投入,改善学生创新实践环境。
4.对网络进行优化。为确保学校网络畅通,及时的对学校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设备进行更新、升级。
5.加入上海市“光纤城市”计划,2012年4月前将现有光纤4M出口带宽升级至10M,同时力争达到20M的出口带宽。
(二)完善校园网络资源
1.营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鼓励教师使用校园网络,实现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完善家校网上互动平台建设。
2.以学科组为团队,分层次有计划实施课件的设计,建立资源包,通过团队合作,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校园网的教研平台,提高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
3.引进先进的信息软件,构建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评价信息平台。4.发挥新校建设高起点的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校园网络,结合数字统一认证的应用,逐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1.强化应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成立玉华中学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专职负责。
2.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3.建立评估激励机制,以《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体系》为依据,完善学校评价标准,重点奖励在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中作出贡献和取得成果的教师。
(四)探索信息化应用实验
1.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提炼和推广。重点开展借助网络课程、学科软件、自我研发课件等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教师整
/ 4
理课例资料,以备课组为单位成立校级资源库,老师上课可以借鉴使用,资源共享,并积极向区资源库推荐。
2.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定期的组织校级的各种比赛,鼓励和扶持教师积极踊跃参加每年举行的课件评选、信息技术环境下技能大赛。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和研究。打造精品课堂,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的召开课题阶段性总结会,鼓励教师加强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并推荐到普陀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期刊上。
3.积极探索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
(五)搭建学生个性化发展信息化平台
1.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结合网络课程的推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的时空界限。
2.加强学生网络平台的应用。考虑每年暑假设立举行网络夏令营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充分展示学生多层面的创新作品。
3.依托综合实践这个平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成立科技创新实验室,给学生创设发展的平台,让其特长得以发展。
4.组织好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展示我校学生实践创新成果。
四、保障措施
参照《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健全学校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体系,保障校园信息化工作的实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重点和关键,共同努力,统筹协调和管理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投入,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2011—2013年,更新计算机、创建科技创新实验室、更新教室多媒体、建设全自动录播教室、网络中心升级与维护等,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师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方法、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
/ 4
(四)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路子。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同时注意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同时与兄弟学校合作交流学习,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五、附则:
1、本规划是我校现代信息化教育工作的三年发展规划,由于时间较长,而科学技术发展又很快,在实施过程中,应适应形势发展而作相应调整和进一步的完善。
2、规划中的实施步骤是一个工作安排的计划,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如条件允许和需要提前完成的工作,可以提前实施。
3、本规划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每实施一步都要制订相应的阶段性实施方案。
上海玉华中学 二〇一五年二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创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现未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特制定我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为教学改革、发展和管理现代化服务的原则。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创建信息化网络设施平台和技术平台,为师生提供资源充足、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及其交流通道。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坚持以建促用,以用促建,建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适度超前,引导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保证校园信息化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二、建设规划
1、加快学校网站的建设工作,提高网站的交互性,丰富学校门户网站的内容,提高校园网管理水平。
2、加强学校资源库的管理、使用和建设工作。搞好每学期电子教案与案例的收集、自制课件的评比工作,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与整理工作,不断积累校本资源,做好学校视频、课件资源库的开发、应用、管理。使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具特色。
3、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应用水平与能力。利用网络平台(校园网、青海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4、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理论。加强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运用先进的科研思想指导教师做好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有机整合工作。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制度管理
1、梳理中心职责,明确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全面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常规工作,积极改革课堂教学,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总结积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经验,注重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和资料积累工作。
2、完善各类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卫星接收教室及班班通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3、通过制度规定,规范教师操作流程,明确电教设备的管理权责,以制度促进教师用好管好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保障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延长设备
使用寿命。
(二)教师培训
加强网络使用的培训工作与经验交流;探讨硬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性,艺术性,时效性,加强教学媒体使用的科学性的探讨。
1、开学初进行教师调查,了解教师需求(办公软件,网络应用,课件制作工具软件),制定好相应适用的培训内容、方法与计划。
2、对全体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特别是实践应用培训,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从课堂实效出发,做好资料搜集、课件制作以服务教学,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国家现代教育技术考试。
(三)校园网建设
1、提高校园网的实用性和交互性。充分展现学校网络教研特色,使之成为体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平台,成为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成为向家长、社会展示教师风采的窗口。
2、继续重视学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一方面以网站为载体,从细微处着手,扎实建设网上德育阵地;一方面以“家校互动”为平台,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3、依托校网园,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结合每学期自制课件整理收集工作,不断积累校本资源,做好学校视频、课件资源库的开发、应用、管理,使全体教师有所用,乐于用,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应用研究。
4、信息采集发布及时规范。配合各校部做好学校的信息采集发布工作,及时准确的向外介绍学校办学思想、宣传教育教学实绩、报道学生学习与生活活动、,力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要充分发挥学校行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加强检查督促工作。
2、健全组织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作用和应用能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3、增加投入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3 第1章 现状与挑战...3 第2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5 第3章 发展目标...6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9 第4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9 第5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10 第6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11 第7章 继续教育信息化...13 第8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13 第三部分...............重大工程...15 第9章 义务教育校校通、班班通建设工程...15 第10章 中小学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6 第11章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17 第12章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18 第13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平台建设工程...20 第14章 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工程...21 第15章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2 第四部分...............保障机制...24 第16章 强化组织管理...24 第17章 落实经费投入...24 第18章 动态考核评估...25 第19章 加强服务保障...26 第20章 开展多方合作...27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湖北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1章 现状与挑战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发展教育信息化将极大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教育领域列为深化宽带网络应用、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重点方向。湖北省作为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的中部大省,提高教育信息消费水平、形成成熟的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对于构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历来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并于2014年1月获批在全国率先开展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目前,湖北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教育服务产业逐步壮大。全省中小学已有5.7万个多媒体教室建成并投入使用,5000多所中小学已经接入互联网,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配置率约为39%,覆盖全省的教师、学生、学校三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
然而也应该看到,作为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我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全省仍有约40%的中小学尚未接入互联网,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设备配置率不到10%,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还不能满足湖北教育现代化建设需求,对产业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学校发展模式,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湖北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省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立足湖北省情,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带动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工作方针
把握方向,遵循规律。服务教育强省和“创新湖北”建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律,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科学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分类推进,特色引领。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和各级机构的不同权责,分类部署推进,坚持典型引路,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教育管理方式转变,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新机制。第3章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0年,使湖北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形成满足教学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湖北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带动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使每个教师都能自如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好课,使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健康快乐成长。
具体目标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能得易得、适用好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建好省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建立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职能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服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试点校,形成丰富多样、扎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开展多方合作,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我省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阶段目标
表 1湖北省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5年
2017年
2020年
基础设施
1.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bps,县镇中小学不低于20Mbps,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10Mbps。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普及率达50%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普及率达15%以上。
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点所有自然班普及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bps,并基本普及校内无线网;县镇学校网络带宽不低于50Mbps,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20Mbps。
2.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普及率达80%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普及率达30%以上。
1.省内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普及数字校园。高校宽带网络接入水平为每万名师生共享带宽不低于2Gbps。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校内无线宽带网全覆盖。2.师生信息化终端设备全面普及。
资源与应用
1.基本完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具备支持50万用户同时在线的服务能力。
2.网络学习空间学校开通率达100%,教师注册率达70%。3.基本建成与中小学课程配套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4.建设10个职业教育仿真实训中心。5.建成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1.完善与升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拓展服务范围。2.网络学习空间初中以上学校教师、学生注册率达100%。3.扩大和升级中小学课程配套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4.建设约30个职业教育仿真实训中心。
5.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面覆盖省内师范院校。
1.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普遍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变革,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2.优质资源全面覆盖省内各级各类学校,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3.建设60个职业教育仿真实训中心。
管理信息化
1.完成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建成覆盖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办学条件信息的基础数据库。2.基本完成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扩大网上办理业务范围。
实现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管理部门无纸化办公。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保障体系
1.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主管领导,落实经费投入。
2.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覆盖50%以上教师。
3.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研究和运维支持服务体系。4.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1.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完成首轮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
2.持续开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与执行力培训。
3.完善研究和运维支持服务体系。4.完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1.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2.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和运维支持服务体系。3.形成完善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4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水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数字鸿沟。重点支持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乡镇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做到硬件设备先到位,优质资源先输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为教学点开齐开好规定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到2020年,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全面普及,宽带网络全面通达各级各类学校。
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公益性资源,以市场为依托提供个性化资源。通过“区域结对、学校结群、教师合作”的方式,推动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建机制;通过“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购买”的方式,拓展资源应用主体的选择空间,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到2020年,优质资源全面覆盖省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课堂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有效融合,形成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泛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协同教研,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评价机制。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湖北省基础教育发展监测体系,保障我省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完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以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探索中考、高考等考试评价体系和制度变革的可行途径。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规范发展。制定基础教育数字校园、数字化教室规范,指导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规范,开展资源评审和认证,形成资源准入、遴选、交换、退出机制。第5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
加强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厅际协调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与应用服务系统建设水平,普及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提升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机制,建设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学业考试和质量评价为重点,完善职业学校抽考制度,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建立学生职业信息技术能力认证机制。到2020年,省内所有职业学校全面建成数字校园,为教师和学生配备满足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所需的计算机及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各级职业学校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和管理平台。
加快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以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有湖北特色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开发一批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一批适应省内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仿真实训中心。
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标准,推动远程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通过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工教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第6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
完善高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校园内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普通教室设备配置能够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需要。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到2020年,省内高校宽带网络接入水平达到每万名师生共享带宽不低于2Gbps。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面向不同学科的数字教学资源,探索和推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优质资源的大范围共享,推进现有高校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在线开放共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混合式学习,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开展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面向省内师范院校和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高校、中小学校,共建共享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和实践实训基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融通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和培训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健全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治理体制机制。推进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资产管理、校友管理等校园主要业务治理领域,促进学校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治理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互联互通,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协同工作,促进科研数据实时共享与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推进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建设有机结合,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开放学习资源服务。建设高校数字博物馆,积极传播具有湖北特色的地域文化。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各高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至少开发一门优质在线课程并面向省内高校开放共享。第7章 继续教育信息化
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终身学习需求为导向,搭建融合各类学科教学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需求的在线公共学习的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实现全省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继续教育学习的平台与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成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继续教育支持体系。积聚与整合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习型社区建设,大力发展面向职业、面向个人兴趣、面向家庭的在线教育,助力我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构建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加快建设省级网络教育视频公开课、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课,以及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特色学习资源。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参与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促进社会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设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以省内高校和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网点,推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累积与转换,为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提供技术支撑。第8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
提高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向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逐步扩大网上办理业务范围。通过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提升教育监管与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管理部门无纸化办公,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扁平式、动态化、社会有效参与的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学校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以学籍管理、师资管理、资产管理为核心的校务信息系统,实现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普及数字校园,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与执行力。强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者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意识,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开展领导力与执行力培训。建立健全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队伍,明确各级单位和人员责任。到2020年,形成适应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信息素养高、信息化领导力和执行力强的管理与服务队伍。
保障校园信息安全。制定和实施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加强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
第三部分
重大工程
第9章 义务教育校校通、班班通建设工程
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使用”的宽带网络接入机制。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加快推进光纤入校,实现宽带网络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点的全面覆盖,并同步构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监管体系。到2015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bps,县镇学校不低于20Mbps,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10Mbps。
完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加快推进校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内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覆盖所有教室、办公室等场所。为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及教学点配备多媒体设备,到2015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普及率达50%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普及率达15%以上,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点所有自然班普及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为学校配置一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实现班级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利用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教研及跨校交流应用常态化。
第10章 中小学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模式。采取“多点支撑、资源共享”的模式,以中心学校带动教学点,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结对形式,提升教学点资源应用水平。发挥中心学校师资优势,建立教学点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和网络同步研训制度,实现对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指导。创新教学点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教学点信息化持续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协作交流机制。到2015年,实现省内所有农村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开齐开好规定课程。
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校。建立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校遴选机制。创新信息技术在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开发一批骨干课程,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模式。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不同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建设一批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校。
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创新实践。以试点区、校的名校和名师为主力,组织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组建跨区域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专用学科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学科紧密结合、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信息化教与学新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以学生品质素养、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探索多样化考试方式和多元化评价方式,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招生考试制度,以评价改革带动教育变革,深化素质教育。
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估。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估指标体系和发展监测体系,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教育质量监测管理机制。汇集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活动数据,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质量评价以及区、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第11章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立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完善以学生库、教师库及学校库为核心的湖北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制定数据采集、交换、共享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交换体系,实现与国家、地方、学校各类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推动省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与人口基础数据库及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融合。到2015年,基本完成湖北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建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对全省学生电子档案、教师职业发展电子档案及学校办学条件基础数据的汇聚和管理。
建设湖北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遵循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面向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覆盖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主要业务环节,为教育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公众互动提供支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与运维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到2015年,全面完成平台建设,实现与国家平台的有效对接。
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优化、重构教育管理业务流程,为破解基础教育乱收费、乱招生、乱办班、乱发教辅资料、课程开设不齐、学业负担过重等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支撑,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规范办学行为动态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普及校园一卡通,积极拓展一卡通的校外应用渠道。开展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综合质量评价,为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提供管理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到2015年,逐步建立全省一体化、区域特色化的服务体系。第12章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设重点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多功能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思路,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公平竞争、交易规范、灵活开放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基本完成平台建设,具备支持50万用户同时在线的服务能力。
形成数字资源研发、汇聚和管理机制。鼓励教育出版集团与大、中、小学密切合作,出版形式多样的电子教材和辅助性学习资源。鼓励师生自主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多方投入、有效整合、持续发展”的资源汇聚机制。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制定相应的技术与管理规范,建立教育资源审核、评估、淘汰机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方进行激励。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中小学课程配套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
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全面普及和应用。向中小学校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师生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开展基于优质资源的教与学。以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等课程开课难的问题。面向各级各类用户开辟虚拟空间,提供教学、培训、学习、研究、社交、管理等应用服务。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教师空间和学校空间全面普及开通,深化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的教与学应用。第13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平台建设工程
开发职业教育仿真实训软件。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持续开放”的原则,鼓励企业力量积极投入,突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结合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开发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仿真实训教学系统,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由传统的校内外基地实训模式向校内外基地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创新职业教育仿真实训平台建设与运行机制。采取重点职业院校和软件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开发的模式,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通过原创开发或二次开发,建设以仿真实训室、数字化技能培训室、产品设计室等为代表的仿真实训中心。政府通过投入引导资金、购买软件成果、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仿真实训平台在职业院校中大规模应用,实现资源共享,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建设高素质的仿真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探索仿真实训环境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教师远程培训中心,引入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改革与创新的能力。
加强仿真实训系统管理。面向职业学校实践教学需求,建设仿真实训管理系统,构建管理平台建设规范和运行机制。积极深化仿真实训系统应用,努力形成集教学、培训、教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软件设计开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仿真实训体系。到2015年,面向省内对职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急迫需求的先进制造、交通运输与物流、旅游、会计等行业,优先建设约10个仿真实训中心;到2020年,建设规模扩大至60个以上。
第14章 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工程
开发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信息化支持系统。针对省内师范院校依托网络开展联合办学的实际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优质资源共享、在线选课、学习评价、学分银行、个人空间等服务,促进省内师范院校在师范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师范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到2015年,建成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信息化支持系统并实现正常运行。
建立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为基础,以华中师范大学为龙头,面向省内师范院校建设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促进湖北教师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以师范类本科人才联合培养为主要目标,兼顾在职教师进修需求,探索联盟学校学生跨校网上选课学习和学分互认的可行途径,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建立课程遴选机制,联合开发、共享优质教师教育在线课程和培训教材,提高校际合作水平,创新教师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制定网络学习评价标准,建立课程服务团队,开展在线学习评价,实现学生网络学习的个别化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到2015年,全面建成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实现联盟学校学生跨校网上选课和学分互认。
第15章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制定教师能力规范。根据教育部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关要求,结合湖北省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2015年,覆盖50%以上教师,到2017年,完成首轮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人员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市州及区县教育行政机构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以研训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用结合。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包括教学点在内的农村学校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每人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
形成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机制。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纲要和培训规划,探索建立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探索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能力要求和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着力提升教育管理人员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能力。探索建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重要条件,列入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机构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典型案例,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常态化。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 第16章 强化组织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省级教育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设立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建立教育信息化专门工作机构,构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明确责任主体。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类学校是实施主体,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普通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学、职业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
强化统筹推进。形成省级统筹、上下联动、以县为主、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地方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明确工作机构,施行目标管理,细化分解任务,提出进度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全程跟踪问效,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第17章 落实经费投入
落实政府经费投入。省、市、县各级政府将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列入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公用经费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比例,学校公用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信息化建设,教师培训经费优先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坚持市场导向,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鼓励学校自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经费开支监管。注重教育信息化经费开支结构的科学性,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加强对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执行完毕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18章 动态考核评估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实施细则,定期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评估。
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各类学校的工作规划和督导考核指标,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教育信息化各项评估考核工作,落实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完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评选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优秀案例、先进单位和个人,激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各类学校和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应用探索,形成良性循环。
第19章 加强服务保障
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将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纳入编制规划,明确各单位教育信息化专兼职队伍的配备标准、岗位设定和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增加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专业服务人员的编制。
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以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内高水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服务,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省、市、县、乡、校五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
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制度,由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制定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案和中长期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保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力度。
第20章 开展多方合作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成功应用模式。建立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国际联合培养制度,加强人员交流与知识共享。
探索区域、校际合作。探索各市、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合作机制,促进交流,推动各区域教育信息化联合发展与特色发展。推动校际合作,形成以点带面机制,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
到2020年, 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 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发展任务
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 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 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具体任务包括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行动计划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到2015年, 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 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 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 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 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 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教育宽带网络和教育云基础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全面覆盖,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采用统一规范、分级管理方式, 推进具有先进、安全、绿色特征的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保障与实施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
明确任务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内企业应明确各自角色分工, 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施行目标考核。按照本规划定义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和阶段建设指标施行考核, 健全工作督导机制, 分阶段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推广试点示范。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指导, 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为实现本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摘要:用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是高质高效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全国、全省、莱芜市关于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今后两年信息化建设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建设内容,从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第三产业信息化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转调发展;调研;莱芜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信息化的首要任务。用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是高质高效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1 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信息化建设要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1]。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而信息化是推进其他“三化”的核心引擎。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不转调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助推经济转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用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均认识到信息化对于经济转调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从全国层面来看,信息化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因特网、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飞跃。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倍增效应,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入产出比通常为1:22,有的可达到l:100以上。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产时间的30-60%,降低废次品率80-90%,提高设备利用率2-3倍,促进经济效益倍增比率1:32[2]。信息消费的高速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3]。
湖南、贵州、上海、天津等省市信息化规划、建设和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他一些省市也快速跟进,形成了领导重视、整体布局、快速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以浪潮、阿里巴巴、百度等为代表的产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应用迅速深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10年,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市场规模为1014亿元;2011年增加至2.6万亿元,占GDP比重5.5%,考虑到对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7%[4]。
从省内层面看,我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的规模以上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部上线,大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1.8亿元,位居全国第四。
从市级层面看,莱芜市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为主线,着力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改变了“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信息基础设施普及跨越发展,公共信息网络已覆盖所有城乡,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电力、医疗、社保等行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人口、户籍、土地、房产等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登记信息数据库,银行系统全部实现无折无卡网上付款存款收款;社区话费、电费、水费均实现卡式数字化管理并可网上支付等。
市国土资源局采用虚拟化技术,部署双网双链路负载均衡,土地、矿产实现全封闭网上交易,建立覆盖全市、实时动态、图文一体、可视化的三维实景信息系统,实现了全业务全流程网上运作。莱芜联通公司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固网交换容量达到32万线,移网交换容量达到30万线,2G网络地域覆盖率达到99%,3G网络实现了对莱城和钢城市区、主要干道、旅游景区等的覆盖。各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均实现电子办理,莱钢、鲁中矿业、泰钢等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制图(CAD),教育系统基本实现中小学电子白板等“班班通”,公交实现GPS定位和语音报站,各商场均实现电子收费等。
(2)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莱芜市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要求不够,思维方式、工作模式还停留在以纸媒为主的阶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工作的需要。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规划,无序使用、资源重叠占用、维护不力、效率低下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企业的信息化普遍处于初级水平。大多数传统工业没有及时进行信息化改造,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等问题比较严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莱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协调。五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缺乏高层次信息化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六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七是发展不平衡,各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化发展差距较大,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城乡“数字鸿沟”越来越大。八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總体来讲,莱芜市信息化建设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伴随着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已成为必然。只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就一定能快速赶上全国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 建设重点
今明两年,应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重点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优先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政府“搭台”,多方 “唱戏”,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加快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三大产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建成横向联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各部门,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的信息网络。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强化政府及部门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提高政务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和交流互动能力。提高各级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研发和应用水平,将“网上办公、并联审批、电子监察、公共服务”汇集到统一的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利用高效可靠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核准事项全业务、全流程网上审批,增强综合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效率政府、廉洁政府。逐步建立人口、国土、房管、空间地理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单位诚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力度,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2)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信息化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工业化又是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和融合渗透力度,以推广数字化设计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在骨干企业的集成和创新应用,实现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降低产能消耗。要进一步把转调重点放在工业上,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重点推进钢铁、煤炭、电力、轻工、纺织、物流等行业的信息化。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从研发和设计环节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到制造环节的小规模定制、营销环节的零库存管理,再到组织架构等,使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的、基础性的战略资源。要研究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以钢铁、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
(3)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实现信息化成为可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点,对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推广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水资源、农民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市统筹城乡信息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全市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供求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交易联络与洽谈系统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搭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时为农民特别是农业新经济组织、营销大户搜集、发布各类种苗、技术、供求等农产品信息。抓住时令,集中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拓宽销售和流通渠道,切实解决农产品产销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中质量检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信息系统,加强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安全管理。
(4)大力推进第三产业信息化,促进区域产业机构优化
第三产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密集、实现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空间最广阔的产业领域。因此,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第三产业,着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龙头带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各类信息有效有序流动,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服务业发展路子。要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化金融行业综合信息监管和信用信息服务,完善电子支付及信息安全系统,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公路、水路、铁路等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应急处理和公众出行等提供完善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商务活动信息化水平。
3 推进措施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监管”。
(1)统筹谋划,敲定“大盘子”
用信息化助推转调发展,必须统筹谋划、统一标准、协同推进。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坚持规划先行,综合政府、三产、社会化服务等需求,统筹谋划,全面覆盖,制定全市信息化发展“大盘子”。要围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时空信息服务应用、数字园区建设、电子商务等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统筹全市信息经济发展资源,努力争取国家、省政策倾斜。区、镇信息化建设都必须融入市级信息化建设系统中,构成有机整体。要健全机制、确保经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网上运行和监管,提高行政管理业务水平、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在软、硬件建设上要统一标准,确保信息顺畅流转。要依托市信息中心,整合资源,建设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早启动、早建成、早使用、早受益。
(2)共建共享,打破“玻璃门”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打破“玻璃门”,加强交流沟通,形成工作合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避免重复投资,争取用最小投资实现最大价值。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建共享,“各炒自家菜,共办一桌席”,实现共同推进,共同发展。要坚持互联互通,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消除部门间信息障碍,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业务协同,让数据资源“管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要改变以前分割的、孤立的、多系统并行的数据管理方式,综合考虑横向、纵向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业务系统的衔接,在基于面向服务的SOA架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统一标準平台,达到异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防止出现“信息孤岛”。
(3)夯实基础,构建“总平台”
最大限度利用和保护已有投资,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加大加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覆盖,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加速网络产业链的成熟。积极推进创新型互联网,加快建设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构建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发展,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加快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以及电信网全光纤化升级改造。开发简洁易用、人性化操作的零代码“傻瓜系统”,PC和移动终端系统应提供良好的操作界面,易用程度高,降低系统维护的复杂程度。全面推行虚拟化技术,扩大硬件容量,提高整个系统的存储、计算和运行效率。
(4)强化防御,建设“防火墙”
“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要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化建设》2007年 第10期 | 欧新黔
[2]国民经济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分析,《科研管理》 1999-09-26(135)
[3]《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年 第16期
【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09-09
医院信息化规划07-17
公安信息化发展07-17
规划信息化思考10-16
分公司信息化发展规划06-23
信息化侦查发展趋势05-27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07-24
酒店管理信息化规划05-26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07-10
1.2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 及其发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