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通用6篇)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1

2007年10月-12月,局教育文体科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区18所小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装备情况调研,调研组成员对照省标作了具体统计,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交流等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计算机数量:至2007年10月止统计,我区24所小学在校学生总数21975名,学生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2083台,在校学生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之比(生机比)为10.55;我区24所小学教师总数1269名,教师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713台,在校教师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之比(师机比)为1.78。我区3所中学的生机比、师机比分别为7.14和2.23。部分学校(怀小、五星)因校舍场地原因,无法添置或更新计算机网络教室,生机比不能达标。

2、计算机网络教室:我区27所中小学共有计算机网络教室45个,各校计算机网络教室设置与学校办学规模基本相匹配。

3、教室多媒体设备:我区27所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46个。授课教室数量和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配置比例为10:1,多媒体教室数量和基本要求(5:1)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网络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100%。区教育信息网今年与常州市电教馆、常州市教育信息网合作,正在建设拥有较完善的学科素材、课件和教育教学视频等内容的区域综合性资源库,可为本区各校提供图文、语言、视频和课件等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和上传,为各校的教学提供支撑和共享,将促进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我区各中小学建有校园网站,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每校有6项应用以上,并能发挥应有作用。注重校本教育资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卷库)的建设,质量良好,并已初具规模。各校多年来也积累了一大批教育资源。一般是通过自购或统一采购,内容多样。主要是大量电教教材,如幻灯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材。近年来,每年一次的全区性中小学教学软件大赛,通过课件大赛各校研制开发了许多实用的教学软件,弥补了教学软件的不足,在资源建设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5、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区中小学开课率为100%,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6、师资队伍建设:我区小学现有信息技术课专职教师22人,兼职教师52位,西横街小学、西新桥二小、勤业二小、平岗小学、谭市小学、西仓桥小学、东方小学、荆川小学等8所小学尚无专职教师。近几年,我区通过开展各种扎实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和

定期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培训,使得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加快了我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步伐。但由于专职计算机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变动相对频繁,尚有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还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学校信息化工作分管不明确,分管人员工作欠熟悉,部分学校相关工作效能下降明显。

部分学校的分管领导,甚至是部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分管领导整个学期都是久闻其声,难见其人,每次都是委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参加各项研讨活动和工作会议,自己未参加过一次相关的活动或会议;部分学校的分管领导,每次工作联系的回答语基本是: “不熟悉”、“其它工作忙”、“没有听说过”、“不是我的分管工作”、“我已经让某人去做了”、“我才知道”„„等等。各项工作通知阅读率低,各项工作落实率低,部分学校相关工作效能下降明显。如工作及时主动完成率据不完全统计约为30%,经督促完成后的准确完整率为30%左右,经常发生工作多次重复反复,工作效率仍然低下。应付式的工作态度已在不同层面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建议:

1、加大力度,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2、学校要确立相关工作责任制,一是学校必须有行政办公室专人负责上级相关文件与工作要求(含文本文件与网上内容)的分解落实,通过“具体工作文本送达与完成落实审核考核机制”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是每个学校必须有明确的一位具有较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经验或能投入较高工作热情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分管领导(非主管校长),可以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配合与衔接,在明确分管领导的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分管领导也要主动熟悉工作,主动关注各项要求细节与完成情况,主动参加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至少可以“以勤补拙”,而不应该以“不熟悉”、“其它工作忙”、“没有听说过”、“不是我的分管工作”、“我已经让某人去做了”、“我才知道”„„等理由推托。

(二)、常规工作基本到位,特色彰显不足。

从问卷调查与师生座谈统计可见,各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使用电教媒体开展教学的频率较高,有计算机、投影片和录音机等设备,学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厚。但部分学校在电教教材管理应用方面还存在问题,还存在教材闲置现象。另外各校多媒体配备严重不足,与多媒体教室占班级总数(比例)1:4——1:8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在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建设上,如网站管理应用特色,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教学应用特色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情况较好,如觅小、盛小的整合教学研究,怀小、觅小的数学网,西二的图书馆网页等富有特色,但还有一些学校热情不高,行动大大滞后于建设与应用需求的步伐。

建议:

1、要进一步推进对电教教材的使用,认真做好电教教材资料目录与使用的台帐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作用,发挥教导处的管理作用,让教师能及时借阅电教教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服务。

2、学校要及时维修、更新、添置硬件设备,如移动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让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广播等正常发挥作用。

3、学校硬件设备已逐步配备到位,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工作必须及时跟上。在我区已经完成区域层面的三轮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的基础上,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已经参加每年一轮的区级应用技术培训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技术引领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校本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如课件制作、专题学习网页制作以及图片修饰操作等)需要列入学校工作重点。并通过举行一系列的有多媒体参与的制作竞赛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上迈出可喜的步伐。

4、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教学应用水平较高的学校能进一步关注学科的覆盖面,充分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契机,鼓励科学、音乐、美术等小学科多走进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的新思路。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性不足,缺乏上进心。

现状:教师性别、队伍水平、工作压力、各种冲击

建议:

1、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全区也将进一步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定期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的制度。现有教师大部分为兼课,这样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提高,学校的校本培训等。各校除授课教师以外都应具有至少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同时学校要重视并能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工作量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衡量和统计,通过学校工作分工的优化合理调整等方法让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从单一的简单重复工作为工作主体转换到多兵种协同作战,转换到钻研整合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开发应用软件、培训提高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有远瞻发展意义的工作内容上,让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2、对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思考

⑴.超越课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自身转变观念,还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不但要把信息技术看作促进学习、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要作为拓宽生存空间、改善生存条件的需要。

⑵.超越教材。以往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去教一些软件。然而,在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即“授之以渔而不仅授之以鱼”。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适当的拓展教材。

⑶.超越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时代性、变化性、多样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不是全部知识、技能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自己。这实际上也是教师的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探索要在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上下工夫,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认识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探索可以实现自身不断的超越。勇于探索,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3、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主题词: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 教师培训 竞赛辅导

⑴.首先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要“真学”、“勤学”、“善学”。这样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⑵.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并重

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己的薄弱项目加以弥补,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掌握好专业技术和精通教学技艺上同样重要。

⑶.实质性的教师交流活动

每个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的实践知识。学校要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统一安排教师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做到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多,大家都有收获。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智慧校园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已近20年, 已由数字化时代进入了智慧化时代, 智慧校园的建设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对智慧校园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很有必要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分析与总结经验, 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为此, 笔者与广州大学两位教师及3位研究生组成了调研组, 对广州某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展开了调研。

一、调查目的

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深入剖析、彰显优秀成果、挖掘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最大需求,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为区域建设智慧校园工程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广州某区16所中小学校、学校20位信息化相关负责人、200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浏览学校官方网站、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QQ交谈、走访信息发展中心、与学生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调研, 将得到的数据归纳、汇总、分析。

三、调查内容

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调查范围, 根据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拟定提纲, 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内容, 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引导机制。[1]

四、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 教教育育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1.计算机已全面普及, 计算机室设备需更新换代

调查统计得出, 99.3%的学校计算机配备齐全, 师机比达到1∶1, 有些学校略高于此数, 笔记本电脑办公已基本普及。除正在建设的两所学校外, 多数学校至少有12间学生计算机室, 有1所学校有6间计算机室, 容纳300余台计算机, 中学生机比平均达到11∶1, 小学生机比平均达到13∶1, 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而在实地考察中发现, 许多学校计算机室设备建设时间较长, 设备趋于陈旧, 更新维护不及时, 闲置较多。

22.校校园园网网建建设设已已全全面面覆覆盖盖, 网速滞后问题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绊脚石

调查的16所学校中, 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80.6%的学校于2002年已基本完成, 15%的学校入口带宽达到100M, 85%的学校入口带宽达到10M, 所有学校联通了互联网, 校园网基本上采用光纤联入, 无线网覆盖率为零。由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 信息点不断增加, 建设年限较早, 84.4%学校的校园网网速受限, 不能满足平时的办公需求, 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33.数数字字化化实实验验室室建建设设面面广广, 使用频率有待加强

调查中有80%的学校建有数字化实验室, 只有少数学校由于场地限制、资金短缺等缘故, 没有数字化实验室。建有数字化实验室的学校, 除1所中学的开展较有特色外, 许多学校由于实验室使用难度大、教学实验内容需求不多、教师应用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时间处于空闲状态。使用较好的学校, 将实验室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发挥资源优势作用, 效果显著, 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建设示范基地。

44.班班班班通通平平台台已已初初建建成成效效, 网络教室已全面普及

据调查统计, 100%的学校都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 70%的学校采用“交互电子白板+短焦+投影+展台”模式, 35%学校采用一体机模式, 有少数学校采用“投影+ 幕布”模式, 相对于白板, 教师更倾向于一体机, 一体机的使用寿命较长 (5-10年) , 维护成本较低, 对学生眼睛伤害较小, 多数学校开始由白板向一体机过渡。

(二) 数字化资源建设情况

11.学学校校资资源源来来自自于于多多种种渠渠道道, 学科资源建设不均均, 教师资源相对分散

据调查统计得出, 100%学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网络、85%的学校会购买电子资源或数字光盘、10%的学校通过自制等多种渠道。在购买的资源中,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占主体, 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资源趋于空白, 品牌资源如金太阳、K12等略占优势, 但使用效果不太明显。

调查初步统计, 学校资源有80%以上的资源分散于教师手中、15%的资源集中于教研组、5%的存放于学校服务器, 供全校教师共享。有4所学校建有校本资源库, 资源库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师制作, 实用性较强, 使用率较高。也有教师认为, 自制资源太耗时间与精力, 教师的时间有限, 自制的资源不如网络资源精美, 宁愿花时间在网上下载进行修改, 不愿意自己开发。

22.教教学学资资源源形形式式多多样样, 微课资源倍受欢迎

教师用于教学的资源主要是课件、视频、微课、图片、动画等资源, 小学资源以动画与视频为主。微课由于短小精悍, 倍受欢迎, 对于低年级学校, 更是受教师青睐, 如有1所小学, 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建设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让家长也参与其中, 构建真正的网上学习交流平台。

33.学学校校网网站站建建设设初初见见成成效效, 宣传功能占主体

在调查的16所学校中, 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官方网站, 60%的网站只是用于摆设、不及时更新, 40%的网站建设较为完整, 能及时更新, 有2所学校网站只有框架, 没有内容。

通过浏览网站统计, 教学概况、领导介绍、学校新闻、学校荣誉等栏目占主体, 网络教学资源及下载、网上课堂等栏目甚少。只有1所小学设置有“E刊”栏目、1所中学设有“资源共享中心”专栏外, 学校教学网站用于宣传居多。学校网站是学校资源集中点, 是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网站若只应用于宣传, 没有最大化利用, 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此外, 有50%的学校接入广东省教育科研网或基础教育专用网, 使用情况不太乐观, 大多数教师认为公司开发的资源结构单一, 与教材配备不统一, 与教学实际脱节、适用性不强。

(三) 教育信息化素养方面

11.教教师师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基基础础水水平平整整体体较较高高, 专业知识水平值得提升

在访谈中得知, 98%的教师具有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 90%的教师能正常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 Word、PPT等办公软件, 并用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诸如动画、网页、图片处理等软件, 大多数教师不能掌握, 需要动画、图片、视频等素材时, 一般从网上下载, 融入到课件之中。30%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专门培训, 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 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如有1所小学, 就一体机的使用问题, 学校集中严格培训, 并做出相应测试, 要求人人过关。70%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知识没有专门培训,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或与同事交流来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22.学学生生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基基本本应应用用水水平平整整体体较较好好, 重心不在于学习

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低年级学生相对弱一些, 高年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 对于基本软件、QQ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等操作软件较熟练。但用于学习的学生不多, 90%的学生一般是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网上交友等, 有些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 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学校机房除上课使用外, 98%的学校课外时间基本不对学生开放。

33.信信息息技技术术课课程程基基本本普普及及, 高年级课程设置遭质疑

调查分析显示, 除了两所学校无信息技术教师外, 其余学校配备了1-3名信息技术教师, 依照规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开足了课时。小学对此课程比较重视, 在四、五、六三个年级均开设, 有1所小学在二年级已经开设。而在高中阶段, 信息技课程的开设遭到质疑, 大多数教师认为,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已没多大意义,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掌握, 较为专业的学生不感兴趣, 也不想学, 课程开设意义不大, 许多时间可以作为休息课、娱乐课,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尴尬境地。

(四) 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

11.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已成为常态

在调查中分析得出, 现在教师备课、上课基本使用计算机, 尤其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 使用频率更高。多媒体授课在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已形成共识。

22.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认识出现分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也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师的认识大相径庭。多数教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辅助工具, 将视角停留于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环节, 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作用。也有教师持支持的观点, 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有利于拓展教学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能力, 促进信息技术螺旋式发展。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较好的学校,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 在教学研究方面也颇有成效, 如有1所学校申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研究》“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课题, 研究成果显著, 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33.数数字字化化教教学学服服务务平平台台的的使使用用成成为为习习惯惯, 更智能能化化、一体化、虚拟化等的教学服务平台成为教师的需求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现在, 80%的学校使用网上评卷、图书管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自动办公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教学服务平台已成为常态。家校沟通平台成为主流, 99%的学校使用家校沟通平台, 整体反映效果较好。对于目前的教学平台, 教师更希望有一个对课程学习、学生管理、学生成长记录、家校沟通、学生健康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服务平台;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 教师希望拥有学生可以自主借阅、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系统;至于家校沟通平台, 教师希望与家长有更深入的了解;关于学生的评价, 低年级教师希望能转变评价方式,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希望用电子档案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表现, 随时追踪学生的信息, 深度挖掘学生成长数据。

44.教师暂时无法接受电子书包类高端电子产品进课堂

在调查中发现, 100%的学校没有电子书包类高端产品, 大多数教师认为, 移动终端产品进学校, 现在条件不允许, 对后期管理与维护成本太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有害无益, 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书法、算术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实用价值低。然而, 在走访建有电子书包实验基地的学校发现, 使用平板电脑类终端产品教学, 在资金、使用技术、学生素养、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教学效果明显。没资金、无技术、应用水平低的学校, 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五) 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引领机制[[2]

11. 教育信息化投入出现教育信息化投入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资金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 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 主要用于“班班通”、“校校通”等工程建设。由于前期投入经费过大, 后期更新与维护资金短缺, 影响了应用效果。

在调查中发现, 教育信息化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 政府建好后, 学校只负责使用。对于资源开发, 教师培训、应用推动与管理等方面的经费, 学校基本无投入, 有些学校部分设施购置以后由于缺乏资金, 出现故障也只能废弃一旁。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必须考虑集资的多元化。学校应加强自主运营的能力, 由政府牵头, 积极争取社会各领域加入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组成由国家专项拨款、地方政府资金拨付、政府和学校及家庭共同承担、银行贷款、企业或个人捐助、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的集资方式, 让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性

教育信息化发展应当是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 89.7%的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没有目标, 一切由政府牵头发文执行;不能回避的文件, 学校按要求完成任务即可;倡导性文件, 一般不予理睬。如对于教师网上培训活动, 学校一般不会自主开展培训, 只有涉及到教师评职、晋级、评优等利益时才实施, 学校信息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33.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调查中统计得出, 只有少数学校专门设置有信息中心, 负责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日常管理, 80%以上学校将信息化管理附属于教研处, 由其它学科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学校内部设备使用规章制度较为完整;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布署的学校屈指可数;信息化管理、激励、应用等机制了无踪迹;信息化保障相关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基基础础设设施现状与智慧校园建设目标之间存存在在较较大大“鸿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将随之进入校园, 基础设施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依然存在的网络设备更新滞后、带宽偏低、访问速度慢等问题, 大大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调查中也发现, 所调查的地区, 所有学校无电子书包类终端产品, 与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存大较大差距。而智慧校园其中就有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高端技术为支撑, 实现网络的无限畅通[3]。

(二) 以学习为中心的虚拟学习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 旨在使更多的人得到服务,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基础教学资源也有了新的进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 购置的资源与教学实际脱离, 教学应用率不高。校与校之间相互孤立, 无法实现共享。创设的学习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信息化时代的学生, 对媒体的选择颇为敏感, 如果没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只会将更多的时间沉浸于游戏与交友之中。

(三) 常常规规工工作作基基本本到到位位, 管理与应用特色彰显不足

调查分析, 各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频率较高, 有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一体机等设备, 数字化实验室、语音室等配备基本齐全, 信息技术课程均有开设, 信息化管理的教学服务平台已进入正轨, 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特色上, 如网站管理应用特色,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教学应用特色等方面参差不齐, 如实验课程的开展, 除少数学校具有特色外, 80%学校热情不高, 行动大大滞后于建设与应用需求的步伐。

(四) 获取知识的欲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社会时代, 知识量成指数级增长, 要想在知识海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学习者必须大量掌握社会的各种知识,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 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 由于时间、地点、场地等因素的受限, 学习者不可能快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改变学习者的学习途径,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在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里进行学习, 与更多人沟通, 接受高品质的教育, 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 新新技技术术迅迅速速发发展展,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无线网、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平等化的教育手段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是信息时代的最佳选择。怎样将当前最为热门的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书包等新技术融入其中, 使教育资源得以无限共享, 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网络学习成为习惯, 这将给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

六、对策与建议

(一) 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教与学服务,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为信息社会培育更多的可用之才。从此角度分析, 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 软件设施是上层建筑, 如果只建不用, 将成为“空中楼阁”, 毫无意义。因此, 信息化应用才是发展的关键, 不论是对学校还是上级主管部门, 不能建而不管, 任其发展。因此, 要发挥其作用,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宣传, 让更多人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与地位。

(2) 更新理念, 将信息化教育发展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 注重教研, 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学校长期的研究课题。

(4) 加强培训, 扩大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人才数量, 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5) 机制引领,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乐于应用信息技术。

(二) 集集全全体体师师生生智智慧慧, 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如上文所述, 国家目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数字化资源, 这些资源结构单一、与教材配套不齐、与实际教学脱离, 而学校自制资源应用率高, 但自制动力不足, 学校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资源重复开发, 造成严重浪费等现象。基于以上原因, 要开发具有实效、共享、统一标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 必须集全体师生的力量, 建设基于区域层面的动态资源库。

将教师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 易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提炼宝贵的资源, 对教师的成长有益无害。学生作为知识的使用者与建设者,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良好的学习素材, 学生的创造力与爆发力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此外, 创建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一定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资源形式丰富多样, 如动画、视频、微课等资源要蕴含其中, 尤其是微课资源, 作为最受青睐的资源, 它对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让学习自主学习有着其它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 因因地地制制宜宜, 构建合理化的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地区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 构建集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学习评价管理系统、学生成长记录跟踪系统、家校互动系统等融为一体的社区教学云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 学习者只要登入自己的账号, 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扫除各种心理障碍与教师交流, 实现自主化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据, 挖掘有用信息, 对症下药进行管理;管理者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 随时掌握教育发展的动态, 制定相应的策略,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总之,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只有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局势, 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署, 将现有资源有效融合, 发展优势, 弥补不足, 才能实现投入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文光等.深圳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 .

[2]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3

学期、区教育文体局组织调研组对我区15所小学进行了学校教育装备情况调研。体育学科调研组对学校体育场地、设备、器材进行了盘点,对照省标作了具体统计,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对我区学校体育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将调研情况反馈如下:

一、全区学生问卷统计

第一题:学校是否每天安排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A、是的 100%

B、有时候

C、不是 说明:各校两操正常

第二题:学校是否每天安排大课间活动

A、是的 95、3 %

B、有时候 3、7 %

C、不是1% 说明:大部分学校能够安排好大课间活动,少数学校活动不正常,甚至不开展。

第三题: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老师是否安排活动内容

A、是的92、7 %

B、有时候 5、3% C、不是2%

第四题:你是否喜欢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A、喜欢 89 %

B、一般 10、7 %

C、不喜欢0、3%

第五题:大课间活动是否有老师组织

A、是的 95、7%

B、有时候 1、6 %

C、不是2、7% 说明:大部分学校做到活动有内容,大部分学校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满意度较高。少数学校还较为随意,计划性不强,组织不够严密。

第六题:一个星期上几节体育课

A、1节 27 %

B、2节

C、3节67 %

D、4节6%

第七题:体育课是否有被其他学科老师占用的现象

A、经常 8、3 %

B、有过 7%

C、没有84、7%

第八题:下雨天的体育课由谁来上

A、体育老师上 93、6 % B、其他老师上0、3 %

C、有时候体育老师有时候其他老师上6% 说明:部分学校有挪用体育课现象,没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第九题:室外安装的体育器械是否经常使用

A、经常用 93 %

B、不用 0、3 % C、难得用6、7%

第十题:学校是否定期组织体育比赛

A、经常 52%

B、一个学期42%

C、一学年6% D、没有 说明:配给学校的体育器材仍有少数学校不用,学生还是希望学校组织体育比赛与活动。

二、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变革

1、课程的改变,增加了课时数,一、二年级周课时4节,三至六年级3节。课外活动一、二年级每周1次,三至六年级2次。体育学科课时数排在小学各学科课时数的第三位。

2、根据中共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全体学生走上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大力推广大课间活动。

3、从今年开始全国统一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确保顺利完成组织实施任务,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

4、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小学主题单元教学需要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才能有效实施。

5、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竞技体育大众化将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包括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三、我区学校体育工作现状

1、体育课程执行情况 全区各校都能按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但从学生问卷上反映仍有占课现象发生。部分中高年级学生不清楚体育课的周课时。

2、大课间活动情况

本学期开始全区各校基本都能按区教育文体局的要求全面实施大课间活动,确保了全区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

3、学校组织体育活动情况

各校都能定期举办校运动会、体育节,部分学校还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学生校园业余生活。

4、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全区大部分学校能定期组织校体育教研活动,少数学校由于体育教师人数少,安排体育教研活动跟随综合组一起进行。全区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能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但也有少数学校的体育教师连区组织的体育教研活动也不能参加。

四、我区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1、学校领导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不够,并且在课务安排上也不能做到相对集中,较为分散。如:某所学校十七个教学班在体育课务安排上,两位专职教师中有一位教师上四个年级的体育课,剩余的课由八位老师兼任。因此,我们建议在体育教师课务安排上要尽量做到年段相对集中,并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引领作用。扎实校本研究,推进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及提高,确保课堂效应。针对大课间活动安排各校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以确保活动的实效。

2、推动全区业余训练,促正常化、规范化。全区只有少数学校能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坚持每周不少于2次的业余队训练。业余训练形式各异,有学校组织的无偿规范训练,也有学校组织的有偿训练,还有其他形式的有偿训练。正常的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由于体育教师调动等原因面临瘫痪状态。市政府提倡教体结合,目前钟楼现状使人担忧。各校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组队并实施好训练工作。

3、小型器材的配备问题:一些课堂必需的小型器材的配备要到位,以满足课堂的实际需要。在器材的管理及使用方面要做到摆放有序、专人负责、登记造册。

钟楼区教育装备体育学科调研组

2007年11月28日

常州市勤业二小: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专职体育教师每周课时为14节,大课间活动主要承担器材的发放及活动的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月一次没有规定哪一天,有事领导会亲自参与活动。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情况正常,业余训练采用平时与赛前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为田径训练。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认真组织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每年12月份举行校体育节,体育节在原来冬季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拓展。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市、区、校业务培训,并参加本科函授学校

二、调研组评价:

该校领导能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能按照课程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体育节。

三、调研组建议:

1、学校要重视体育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创建体育特色项目。

常州市花园二小: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专职体育教师每周课时为

18节,大课间活动主要承担器材的发放及活动的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周开展体育教研活动,时间定于周四。具体内容1.课堂教学2.业余训练3.业务学习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根据文教局规定每天上午第三课举行校大课间活动。学校每天下午4:30—6:00为校田径训练时间,学校田径队能坚持常年训练。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学校能正常开展活动,就是雨天也能在室内开展活动,学校能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能搞亲子体育活动,请家长来校参与活动。体育组能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取得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使学生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得到有效保证。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市、区、校业务培训,并能参加提高学历的函授学习。

二、调研组评价:

能按照课程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四项。亲子体育活动有特色。学校田径队能坚持常年训练。

三、调研组建议:

1、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工作实效。

2、加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常州市白云小学: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专职体育教师每周课时为14节,大课间活动主要承担器材的发放及活动的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月1——2次体育教研活动,分管校长与教导主任都参加。具体内容1.课堂教学2.业余训练3.业务学习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学校能认真实施大课间活动,责任到人,操作规范有序。学校每天下午4:40—5:40为校田径训练时间,学校田径队能坚持常年训练。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学校每年组织全校大型体育活动,上半年校运会,下半年体育节。体育节以冬季体育项目为基础,并开发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常规工作正常开展。本学期开始全校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规范有序。大课间活动以来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得到保证。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市、区、校业务培训,并参加本科函授学校。体育组年轻老师能积极参加学历高移培训。沈小刚老师已完成本科学习任务。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领导能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能按照课程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四项。学校田径队能坚持常年训练,运动水平处全区上游水准。

三、调研组建议:

1、利用学校师资优势进一步挖掘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做强做大学校体育工作。

2、重视学校体育学科课题研究,提高体育组教师的整体水平。

常州市平岗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6.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汤骏:每周课时为19节,教两个年级。大课间任一个班的生命教育和一个班的体育活动。

7.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月一次主要研究开课问题。8.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大课间活动由教导处安排,并且有课表。业余训练每周一、三、四早上,周五下午。

9.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许慧: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四项。大课间能按安排表进行活动,学校场地比较紧张。10.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市、区、校业务培训。

二、调研组评价:

该校领导能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能按照课程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四项。

该校体育设备不够完善,特别是教学器材缺口较大。体育师资紧缺,现任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属编外聘用教师。校本体育教研存在一定困难。

三、调研组建议:

1、尽快解决体育师资问题。

2、加强学校体育教科研,不断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内涵。

3、根据教育装备要求配齐教学所需器材。

常州市北港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宋建平:每周课时为15节,教两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场地安排、现场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周一次,内容形式多样:集体备课,参加学校的课题组研究。每学期体育教师上公开课3—4次。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大课间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组织实施。项目多样如自由跳绳、踢毽。业余训练常年坚持,训练采用赛前集中和平时每周2——3次。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姚华芬:学校体育组积极组织大课间活动,抓好两操活动。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平时能经常开展一些球类活动。

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学习一些理论著作,有理论学习记录。

二、调研组评价:

该校领导能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能按照课程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学校能定期开展体育教研活动,积极组织体育公开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学科素养。学校能坚持业余队常年训练,跳绳、踢毽项目已成为学校体育特色。

三、调研组建议:

1、学校场地设备属市、区一流水平,如何运用好优质资源需进一步进行理性思考。

2、利用各种平台,尽快提高体育学科在市、区的知名度,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3、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内涵,发挥学校体育工作的育人功能,拓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实力。

常州市谭墅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谈丽娟:每周课时为17节。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现场指导。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学校只有一位体育教师,教研活动以参加区教研活动为主。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大课间活动从本学期开始,开展情况正常。业余训练根据情况选择部分学生抽时间训练。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严冬梅:大课间活动从本学期开始实施,学校占地面积小,学校能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最近为迎接区运会正积极备战。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平时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占地面积小,办学条件差,但学校仍能根据上级要求从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学校体育工作处按规定操作层面,缺乏学校体育特色。

三、调研组建议:

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基本保障。

2、完善学校体育教科研制度,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内涵。

3、创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常州市西林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包国平:每周课时为16节,教两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场地安排、现场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双周一次,内容形式多样:集体备课,评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来势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正常。业余训练常年坚持,每周2次,周一、三训练时间为3:35——5:00。训练内容为田径和排球。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刘芬香:学校认真开展大课间活动,举行排球节、广播操比赛。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平时能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比赛。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有4位老师参加本科学习。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主管校长教育理念新,学校体育师资强,学校各项体育工作规范有序。学校认真开展大课间活动,举行排球节、广播操比赛。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平时能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比赛。学校体育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调研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学校体育工作在市、区的影响。

2、进一步打造体育学科名师队伍,注重现有体育教师的后续发展。

3、进一步搞好体育传统项目建设,提高特色水平,为学校的整体发展起到坚强的支撑作用。

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金九和:每周课时为16节,教两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场地安排、现场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周一次,安排在周五下午1:00——2:00。内容形式多样:集体备课,评课、说课、公开教学。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情况正常。业余训练不能正常进行,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师资问题。六年级不能出来训练,影响了学校体育条例的正常执行。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陈行:平时能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运动会,一次以体育节形式开展。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班主任的支持,开展的有声有色。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但不能全员参与,主要原因是调课困难。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能按课程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情况正常。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由于学校体育师资不足,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有所下降。

三、调研组建议: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在体育特色、体育传统、体育教科研等方面要有一个较科学的规划。

2、建立一支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得到全面落实。

3、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力度,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创新,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在市、区继续发挥学校体育工作领头羊的作用。

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徐海琴:每周课时为17节,教两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场地安排、现场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学校师资不足,教研活动不能有计划执行。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情况正常。常年业余训练得不到保证,主要原因出勤得不到保证。赛前进行一个月的训练。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邵军文: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有两套方案。晴天室外,雨天室内。能按照上级要求开足体育课和两操。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但不能全员参与,主要原因是调课困难。体育教师工作感到疲倦。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能按照课程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学校师资不足,教研活动不能有计划执行。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大,学校体育特色不明显。

三、调研组建议:

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力度,合理用好体育师资,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内涵。

2、利用市体校点这一资源优势,创建本校体育特色项目,为市、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展示世界冠军输送学校的风采。

3、健全学校体育教科研制度,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常州市盛毓渡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沈玉仙:每周课时为15节,教三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场地安排、现场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周三上午第一节课,单周教研活动,双周小课题研究。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情况正常。晴天室外,雨天室内。业余训练采用平时与赛前集训相结合。赛前进行集训

周一——周五上午7:10——7:55,下午4:30——5:15。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王菁: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晴天室外,雨天室内。能按照上级要求开足体育课和两操。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平时能举行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学校体育组能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体育活动。

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平时注重理论学习,校本培训效果明显,一个反思、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分析、一篇论文。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领导能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规范,能按照课程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冬季三项。学校能定期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全区体育公开教学任务。学校体育特色不明显。

三、调研组建议:

1、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校情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担当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

2、创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内涵。

]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张华:每周课时为16节,教二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场地安排、现场指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周三中午12:00——12:50,内容形式多样:集体备课,评课、说课、公开教学。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情况正常。业余训练常年坚持。训练时间每天下午3:30——5:00。项目:田径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曹云英: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1次运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课间活动、两操开展情况良好。体育教师能想尽办法顾及学生的体育活动,体育组平时与班主任及学科老师积极配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有3位老师参加本科学习。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领导教育理念新,学校体育师资强,各项体育工作规范有序。本学期起开展大课间活动,体育组与班主任积极配合,活动质量高。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平时能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比赛。学校体育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特色项目实效不明显。

三、调研组建议:

1、学校要思考如何贯彻市政府教体结合的号召,开发有一定水准的体育特色项目,展示名校风采,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厚度。

2、努力打造体育教师名师队伍,起到排头兵的引领作用。

常州市广化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张海燕:每周课时为14节,教二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全面检查。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周四上午8:30——9:30,内容形式多样:集体备课,评课、说课、公开教学。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情况正常,每天都有记录。业余训练时间每天下午3:30——5:30乒乓球,田径4:00——5:00坚持常年训练,假期有安排。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邵吉:每学期举行一次运动会,学校特别重视大课间活动,学校能贯彻“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活动要求。班主任全力支持体育组的工作,确保运动员的训练出勤,并保证做到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两不误。体育教师与班主任老师很协调。

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学历高移学习。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主、分管校长教育理念新,学校体育师资强,各项体育工作规范有序。本学期起开展大课间活动,体育组与班主任积极配合。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平时能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学校体育有特色,田径队、乒乓队能坚持常年业余训练,多次代表区参加市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

三、调研组建议:

1、进一步发挥体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保持学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2、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管理体系,努力产生良性循环的效应。

] 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于雷:每周课时为14节,教二个年级。大课间负责器材的发放、班级的出勤以及活动的指导。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周二上午第一、二两节课,内容形式多样:业余训练、课堂教学、老教师讲座。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上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活动有方案,内容形式多样:民间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晴天室外,雨天室内。每天都有记录。业余训练时间每天上午7:00——8:00坚持常年训练,假期有安排。业余训练有分工、有计划、有记载。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请班主任访谈)

谢佩君:学校特别重视大课间活动,3——6年级上午,1——2年级下午。每天有体育老师对大课间活动进行巡视辅导。,晴天在室外,雨天在室内,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按照大课间活动表进行内容安排。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班主任全力支持体育组的工作,确保运动员的训练出勤,并保证做到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两不误。

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能积极参加省、市、区、校业务培训。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学历高移学习。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领导教育理念新,各项体育工作规范有序。上学期起开展大课间活动,体育组与班主任积极配合。学校能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平时能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蹦技、围棋、田径三大项目已形成学校特色,并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区比赛,取得良好成绩。2007年被市教育局推荐为江苏省体育教育先进学校。

三、调研组建议: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进一步在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上进行探索,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发展作出努力。

西新桥第二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全校有17个教学班,2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中一位教师担任总务工作周课时12课时,教1个年级,另一位周课时17课时教4个年级。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体育教师参加综合学科的教研活动,学校没有开展体育教研活动。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开始实施大课间活动。田径业余训练安排在赛前进行。学校能坚持乒乓球常年训练,每天1次时间下午4:00—5:30。(由亚洲乒乓馆教练带训)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

每学期召开1次体育竞赛活动,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举行校体育节。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组教师能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符国娣老师参加了苏大本科涵授。

二、调研组评价:

能按照课程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本学期起实施了大课间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得到落实。学校重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做到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上半年田径运动会,下半年体育节。

三、调研组建议:

1、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水平,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到实处。

2、加强学校体育教科研研究,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新闸小学:

一、钟楼区学校体育工作调研教师访谈情况记载

1、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及大课间工作

学校体育教师周课时14—16,教2个年级。大课间活动时体育教师负责发放器材、场上辅导。

2.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情况

双周举行1次体育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在周五下午3:15—5:00。具体内容: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评课、教学反思等。

3、大课间、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情况

本学期开始全校实施大课间活动,由教导处统一安排,体育组排好活动安排表。学校篮球队能坚持常年训练,田径训练采用赛前集训的形式。

4、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

每年10月份举办校运会,11月份举行校体育节。上半年安排单项体育比赛。时间放在下午第二课后。5.体育教师学习培训情况

体育教师都能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体育教研活动。年轻教师能参加学历高移培训。

二、调研组评价:

学校各项体育工作规范有序。认真开展大课间活动。学校能根据校情每年10月份举办校运会,11月份举行校体育节。上半年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教研活动丰富有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评课、教学反思等。

三、调研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科研水平。

2、努力打造体育学科名师队伍,拓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清潭实验小学: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第一、二校区情况良好,能满足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需求。第三校区场地设施存在一定困难,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体育器材,学校采用统一调配使用的方法,根据年级的特点、学校内部的需求安排器材的使用。因有三个校区,需求量大,因此器材的缺口比较严重,对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实施有效教学很难得到保证。

三个校区都有体育器材室,建立器材登记制度,第三校区器材摆放整齐,器材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东方小学:

学校场地设施正在规划和建造中,建好后的体育活动场地将能满足师生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的需求。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4

发布:马学军 时间:2012/10/9 11:11:33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1080 讨论:0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贺兰县现有中小学校46所,其中完全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41所,在校学生29721名,在职教职工1669名。我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经历了下面几次变革:

一是2005年实行远程教育工程后,在区“农远工程”151万元设备启动下,我县加大资金配套力度。2005年拨出38万元“农远”专项建设资金,按照区“农远工程”标准完成了三类模式学校的建设。使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二是2007-08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教育强县”和“两基”国检等工作,县人民政府投资104万元,于2007年建成了县级教育资源中心机房,并一次租用电信20M光纤3年(每年4.8万),同时为农村小学租用了3年ADSL宽带的2M线路,解决了农村小学宽带上网的问题。从2007年至2010年先后投资470万元,新增计算机1100台、电视机DVD机106套。至2010年,全县中小学校已拥有多媒体小平台306套,班班通三年内覆盖率有大幅提升,达到46%,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走在全区前列。

三是2011年3 月,经贺兰县7次党委会决定,在全县加快建设城乡教育信息化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水平。2011年5月经政府招标与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分公司达成1178万元的建设协议。经过5个多月的精心施工,实现了教育局中心机房与县城九所中小学(贺兰一中、贺兰回中、贺兰四中、如意湖中学、贺兰一小、贺兰二小、贺兰回小、太阳城小学、德胜小学)200M带宽的局域网建设,1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银光小学、通义小学、立岗小学、金沙小学、常信小学、铁西小学、南台子小学、暖泉小学、五星小学,贺兰三中,贺兰县幼儿园及贺兰县幼儿分园)10M光纤、村级小学26所2M ADSL的对接,并在县城九所中小学各建成1间90平方米的自动录播教室,为全县所有学校按6班一套配备了电子白板,全县所有教学班完成了信息点的布线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贺兰县率先在西北地区完成了县级教育城域网的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家校通”,即教师可以利用每一个普通教室网络终端,进入由普通教室、学校网络中心、教育局网络中心三部分组成的应用系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各学校之间利用校园网络平台,通过自动录播教室把精品课堂教学情境录制并直播到教育局中心网站上,全县的师生可以直接点播学习,实现了多媒体信息交互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地体现了公平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应用系统及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

以县教育资源中心机房为核心,逐步搭建起基本满足教育信息化基本功能需要的应用平台。目前,县教育资源中心以机房为中心,分别建立了web服务器、FTP服务器、资源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构建了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教学成果发布、教学研讨、信息交流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和教研平台。

1、建立了贺兰教育网和20个中小学网站站群系统,以此为信息交流平台,经过对局各处室人员及中小学校信息员进行信息发布和网络技术应用培训,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教育体育局教育信息、文件通知、上报表册、教研动态、学校简讯等各部门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的及时下达和上报。

2、配备与自动录播教室硬件相配套的自动录播学习管理平台,实现九所拥有录播教室的学校通过内网向县城所有中小学直播、录播课程,通过教育局录播服务器公网IP向全县所有中小学同步直播、录播课程并按学科年级对录播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3、在外网上开放了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FTP服务,将从本县内中小学汇集的原创性教学资源和各种活动照片、收集的课程光盘、培训讲座等视频和近500G的各学科各版本资源全部共享,供教师们访问下载应用于教学。

4、针对教育部门的办公应用需求,开辟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网站;制作了贺兰县教学管理信息电子版;开发了中考综合素质测试信息技术网络测试平台、成绩查询系统以及宣传我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等“五个十佳”先进事迹的专题网站,通过这一系列网络在线办公的应用,提高了贺兰教育在县区内的知名度,促进了办公效率,推动了我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5、配备了正版Windows 2003 服务器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Windows XP 个人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网络版瑞星杀毒软件,浙大教学资源及电子备课系统等软件,使得整个网络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2008年区教育厅给我县农村中小学校配送的“第二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教学光盘”,大大丰富了我县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三)人员技能建设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情况

1、教师配备情况 我县中小学现有计算机专任教师39名,兼任教师67名,信息技术教师生师比约为280:1。专任教师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小学,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多为兼任教师,专任教师紧缺。

2、学生学习情况

我县初中七-九年级教材均采用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4所中学除贺兰三中七年级每班每周2节外,其它各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均每周一节课;开课周数保证在16-18周;

上课内容:7年级(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7年级(下):文字处理;8年级(上):网络基础及应用;8年级(下):电子表格 数据处理;9年级(上):加工多媒体作品;9年级(下):语言初步(VB)。

中学期末自行安排信息技术检测,初三年级均参加中考综合素质考核信息技术测试。我县小学3-6年级均采用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除个别小学外,均按要求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能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能保证按时上课,开课周数保证在16-18周。上课内容:3年级(上):用电脑绘画;3年级(下):信息技术基础;4年级(上):用电脑写作文;4年级(下):网络基础知识;5年级(上):制作演示文稿;5年级(下):用电脑制作动画;6年级(上):LOGO语言;6年级(下):机器人初步。我县高中使用粤教版信息技术教材,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高二年级: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按每周2节课开设。目前,小学、初中、高中生机分别达到11:

1、9:

1、7:1。

3、教师培训情况

全县45岁以下教师均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初级、中级、高级班培训,合格率达93%,全体教师都参与了学校自行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使用培训,目前,全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达95%。通过培训,我县教师100%能在网上搜索、浏览、下载资源,能用word编写电子教案,能用excel统计学生情况及成绩,95%以上的教师会用PPT制作课件。90%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

(四)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

1、健全机构,强化协调联动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把它作为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成立了由政府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体育局局长为副组长,项目装备室、督导室、教研室等职能科室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统一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指导与协调实施工作,监督检查实施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2、坚持“一个目标,二个引入,三个强化” 规划原则。

“一个目标”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优化教育资源中心的管理和引领作用,提升信息化的实用性为规划目标;“二个引入”是通过引入交互式自动录播系统,构建现代网络教研环境,建设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引入交互式在线式教研,增加名师对教师的指导密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通过加强多媒体制作和多媒体应用环境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三个强化”即强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县一盘棋,规划要站位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强化以应用促建设的指导思想,研究“傻瓜化”的应用模式,扩大能应用人群,促进信息化应用面,强化合理配置、注重效益的意识,对现有资源进行调整、整合、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研究制定了《贺兰县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3、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教育局制定了培训考核激励办法,将一线教师,管理人员(校领导)和技术人员(维护人员)参加培训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情况列为教学督导工作和校长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列为教育质量年,大练五项基本功的考核内容之一,并与评优评先挂钩,通过这些考核奖评的措施和方法,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近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目标。

继2011年投资1178万元建设了全县中小学信息化平台后,今年我县紧紧抓住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契机,投资4700万元进一步改善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按标准配备中小学专用教学仪器设备、器材以及计算机室、卫生室、保健室等;为中小学专任教师配备1050套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专任教师可达到每人一台计算机;新增380套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县城县直小学班级教室数字化覆盖率达100%,中心小学及村级小学班级教室数字化覆盖率达60%,24所村级小学原有2M ADSL宽带升级为租用4年10M光纤接入,这些重大的举措,促进了城乡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必对我县基础教育信息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县将认真学习9月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将按照教育部相关精神和区市部门部署,研究提出我县教育信息化今后的重点工作。总之,要全面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和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运用导向,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结合,力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现代化教育,并努力形成阶段教育。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5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三台县芦溪镇中心小学校 肖伟 ***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文章具体结合了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和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对策

正文:

时下,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县教育界的重大举措,全县从上至下,无不在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而努力,从上至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育资源平台使用培训及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活动及检查也席卷县内各个角落,掀起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然而,作为基层学校的一线信息技术人员,在这潮流之中,在深感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重道远的同时,也隐隐觉得这场革命之中,还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地方。

一、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硬件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1.1学校的硬件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于大规模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丘陵,工业经济发展极为滞后,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仙,区域经济发展也较为不平衡,县内各校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虽然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用于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设施仍然有着较大的缺口,许多学校的教学、办公电脑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芦溪小学为例:全校师生近2997名,所有电脑不过130台(班班通42台(套)、微机室(32+1;48+1)、办公电脑(6)),每百名师生占有电脑率4.3台,平常的课堂教学已经是捉襟见肘,办公电脑更是紧张,虽然老师们用了智能手机,但他毕竟不能替代电脑。相对县内农村学校而言,芦溪小学还算好的,其他学校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1.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学终端的匹配还要靠家庭、社会承担,农村的经济水平及家长的认识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各种教学平台的搭建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教学;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或者掌握知识与技巧,并最终形成技能。这些目的的实现,都最后归结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终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教学终端(智能机、平板、电脑),有多少孩子的家庭能够给孩子如此的配置?即便家长给孩子们配备了这些终端,又有多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拥有宽带网络?留守老人们又如何能够监管孩子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情况:财力不雄厚,硬件无保障;人力支撑薄弱,监管辅导无根基。

(二)教师、学生及社会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它们的价值。因此,人员素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那我们的人员情况如何呢?

2.1部分教师仍然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模糊,不求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推进

在农村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不少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研究甚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已经适应、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对于课堂教学,还热衷于“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单一传统授课模式,大搞“题海战术”,根本无心顾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后果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背道而驰,制约甚至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2.2师生或忙于日常教学,疏于关注教育信息化;或年龄偏大偏小,信息技术素养偏低 以我县今秋努力推进的绵阳市教育资源中心平台的资源建设、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搭建的学习的平台活动为例,从县电教站到学校各层次都开展了针对教师的培训,不可谓不用心。然而,从基层的操作情况来看,收效甚微,老师们大多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即便我们举行了专门的培训会,并且把操作步骤制成了PPT、视频放在邮箱、QQ群、甚至通过校讯通平台将操作步骤发送到老师们的手机里,许多老师仍然是无动于衷,要么就应付了事,理由很简单:一天要上四五节课,还要批改、辅导,还要应对家长、学校及家庭的临时工作,身心俱疲,何来时间去搞这些不能直接给教育带来效益的行头,况且学校就那么几台机子,一天挤不进去,就忘完了;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前面的也就成了很好的托辞。所以,在基层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是中层在上级要检查考核时集中打突击完成了的。试问:这对教育信息化有何促进作用?也就仅仅是一堆数据而已。

2.3学生监护人情况极为糟糕,信息技术素养根本无从谈起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我县农村学生大多由其婆婆爷爷监管。他们能够打接电话就不错了,能够用手机发短信的就凤毛麟角了,又怎么会去上网等等。最终,在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活动中,几乎都由老师代办,平台上统计的也就是一堆数据,上面的也看到这些注册率了,似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实际却仍然是白纸一张:兴师动众一场,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大家都没有丢失什么,也没有获得什么——除了一部分人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人为环境:或自我满足,或疲于应付,或呆若木鸡。

二、对策与思考

(一)切实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们的国情中,教育还是学校的事情,要想把教育,尤其是把基层教育办成全社会的事情,估计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所以,我们还得从学校入手,致力于改变学校的硬件设施,只有学校拥有了足够师生们用的硬件,师生们才会有机会去练习、熟悉、提高,才会真正的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实现信息化后给自身带来的切实利益,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上合理分化,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步骤、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具体的工程,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在推进工作中,我们不要一来就是全县全员参与(老师、学生一把抓),而要分层次、分批次、分年龄段逐步推进;即便在同一个项目的推进中,也要讲该项目分段进行,不要搞整项工程的打包推进;同时,在县内也可以分片区推进,在经济状况及硬件设施配备较好的区域里搞好试点,起到标杆效益,从而带动其他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也给其他后来者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少一些浪费。

(三)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建议开展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建立集中培训考核机制,实现培训考核与教师个人考核挂钩制

在分批次、分层次开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集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为了切实的发挥集中培训的作用,培训机构应该建立考核机制,对参培教师的培训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并最终与教师的个人岗位考核挂钩,确保培训效果,这样也才能真正的为基层学校培训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为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3.3 建立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制度,逐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如何?是不是培训合格后就不闻不问了?是不是培训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培训后有无提升?这些都需要检验。怎样检验?就是上级部门组织每期信息技术操作考试,并将考试结果计入教师个人考核,从而促使教师不断的去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的需要。

(四)改变现行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不要只关注学校层面,应更多的关注教师个人层面 在现行的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中,更多的关注于学校层面,只要学校某些方面没有达到上级要求,就直接通知学校怎么怎么,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权限的问题,学校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详情。因此,上级部门完全可以利用管理平台后台的教师个人信息直接与教师个人联系,省去中间环节,既提高了工作效益,又远比学校层面更直接也更有力的推进了工作。

(五)切实解决教师编制问题,为学校配齐或者培训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打造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县各校的编制还是几年前的事业单位编制,这已经严重滞后于现在的学校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不足,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超编。超编的学校还好办,但是缺编的学校就很难开齐开足课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首先被分摊的人员,不能专心于信息技术工作,也就会导致学校信息技术工作推进滞后;同时,现在的各校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虽然有,但也只是少数人而已,因此,还应大力开展学校专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人员、分管领导)的业务培训,努力为基层学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时代特征,为专任(兼任)信息技术教师解决好工作量考核、评优晋级等政策问题,让他们到有技术、有奔头、有干劲,真真正正的全心为教育信息建设而埋头工作,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结语: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6

云南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起步于21 世纪初, 很长一段时间是按照“参照普通学校标准, 适时给予特殊倾斜”的方式来执行。2010 年云南省开展“两基”迎国检, 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远远超过“两基”国检验收标准, 通过验收。随着特殊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云南省加大特殊教育投入,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正逐步由基本配置走向标准化发展的道路。

此项调查活动, 收集云南省13 个地区 ( 昆明、红河、曲靖、大理、楚雄、昭通、保山等) 41 所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资料。发出教师问卷136 份, 收回136 份, 有效问卷127 份。调查教师中, 30 岁以下教师15 人, 31—45 岁教师93 人, 46 岁以上教师28 人。选取2 个典型学校: 昆明盲哑学校、昭通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经过分析、整理数据, 汇总如下:

一、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 一) 学校基本信息化条件: 具备基本信息化条件和部分特殊信息化设备。根据抽样, 全省13 个地区, 基本配备有网络教室、学生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 ( 指内置有电子白板、幻灯投影的教室) , 个别学校还配备有数字语音实验室。在是否有特殊信息化设备 ( 指特殊教育所对应的相关特殊信息化设备) 的统计中, 95% 的学校表示有一部分, 仅有4. 41%的学校表示无。

( 二) 师机比、生机比: 教师用计算机数量较为充足, 学生生机比达标, 但不能更好满足特殊学生使用所需。教师用计算机75% 的学校达到1 台/ 人, 个别学校1 台/2 人。昆明盲哑学校、昭通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台/人。学生生机比: 远远超过“两基”国检指标 ( 小学40: 1, 中学20: 1) , 昆明盲哑学校达到“5: 1”, 昭通特殊教育学校达到5. 5: 1, 超出国家标准。但由于更换缓慢、设备完好比例低 ( 昭通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设备完好比例85% 以下) 、小班额教学等因素影响, 呈现出生机比不能更好满足特殊学生使用所需的局面。

( 三) 校园网络基本状况: 不能实现100% 全网络覆盖。即使开通网络的学校, 网络与教室、白板信息化设备未能实现很好连接。网络开通, 处于充分利用的57. 35% ; 开通, 处于没充分利用状态和闲置的占比为19. 12% 和11. 76% , 总共占比30. 88% 。也就是说, 共有9 成学校开通网络, 但网络被充分利用的不到6 成, 有3 成被闲置, 另有1 成学校未开通网络。在网络开通的学校, 基本能够实现网路足够处理备课和办公的需要, 但不能满足每个教室网络覆盖, 自由使用网络资源的需要。在配备有电子白板的学校, 白板与网络未能实现有效连接, 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 四) 监视、安防、日常管理等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监视系统、日常管理系统、安防系统部分占有 ( 或齐备) 的学校数量分别为: 81.62% 、74. 26% 和53. 68% , 均超过半数以上。

( 五) 特殊信息化设备不足是短板。在特殊教育中, 日常教学、康复训练、个别化矫正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特殊信息化设备来开展, 如盲教育的辅读器、盲文打印机, 聋教育的语训设备, 培智教育的感统训练设备等等。由于云南长期缺乏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参照普通学校标准来配备教学设备, 致使特殊信息化设备缺乏、不足。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

( 一) 学校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态度: 较为重视, 并给予一定表扬鼓励。所在学校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调查中, 口头表扬是使用最多的, 占比60. 29% , 评比加分和物质奖励的占比有3 成多。

( 二) 教师对自身信息化素养的评价: 总体差, 不容乐观。48. 53% 的教师认为基本不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 44. 85% 的教师认为完全不能根据教学选择适宜的媒体运用策略和方法; 50. 74%的教师认为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如学业成绩) 。在特殊教育中, 信息技术的高标准要求, 与实际的低层次发展造成强烈矛盾, 特校教师现有的信息素养难以满足教学所需。

( 三)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 效果不明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个别化训练占比48. 53% , 进行课堂演示占比46. 32% , 如此高频使用信息技术, 却未带来满意的教学效果。据统计:在个别化训练及学习中, 42. 65% 的教师表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完全不能够辅助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34. 56% 的教师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基本不能够辅助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总共有77. 21% 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于特殊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46. 32% 教师完全认为, 30. 15% 的教师基本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36. 76% 教师完全认为, 18. 38% 的教师基本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对教学没有帮助。这一方面暴露了特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素养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特殊学生信息化素养差, 学习困难, 教学挑战性强的现实。

三、特殊儿童信息技术教育状况

( 一) 课程教学情况: 均按照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部分学校还提前学龄段、增加课时量予以强化, 但教材缺乏和教师教学随意性致使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云南省目前尚未有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教材, 无论盲校、聋校或是培智学校。一些学校借用普校教材, 加以改编、选取、筛检来使用, 更多学校课程开设随意化, 粗略规定一下各年级教学的大概内容, 就组织教学。这是云南特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大短板, 要着力补足开拓。

( 二) 学生信息素养: 受个体特殊性及教学随意性影响, 学生信息素养整体差。据统计, 有41. 18% 、43. 38% 的教师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完全不能够、基本不能够辅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近七成的教师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基本不能够或完全不能够辅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这表明,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而言, 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普遍存在差的局面,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积极的学习、辅助、支持功能。再加上云南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以寄宿制为主, 特殊学生90% 以上都是住校, 使用电脑开展练习的时间少, 也制约了特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 学习困难, 教学效果和进度都不太理想的境地。

四、特教资源开发应用: 信息资源单一、散乱、创新不够, 特教资源中心起步建设

各校所收集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呈现为: 媒体素材 ( 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视音频素材、动画素材) 、课件和学科试题库这三种内容, 分别占比为31. 88% 、29. 41% 和24. 26% , 总占比85. 55% 。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整理、文献资料等占比低。这些资源, 经过系统归档、整理、提炼、推广的寥寥无几, 资源呈现出杂乱无章、表面一大堆, 实际却不能使用的散乱状况。究其原因, 这与云南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处于起步状态, 缺乏省、市、县、校级系统设置, 无专门机构来负责资源统合有关。同时, 由于对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 许多学校很少通过购买光盘软件系统、上网付费下载等方式获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通过上网免费下载和教师自己编制教学课件来获得, 资源有限、创新不够。

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 一) 培训缺乏, 培训效果一般。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中, 超过一半的特校教师 ( 51. 5% ) 回答“否”, 48. 5% 的教师回答“是”。在“过去两年中接受了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中, “没有”的教师占比19. 9%, “少于10 天”、“少于3 天”的占比分别为13. 2% 、10. 3% 。

关于培训效果的问卷中, 居于主要观点的是培训效果一般, 原因是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缺乏信息技术与个别化教育的有机融合;聋儿、培智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中, 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难以在云南独立开展; 许多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借助省外培训才能完成。

( 二) 培训方式以省级培训为主, 校级培训次之。参加过培训的老师, 培训的级别最多的是省级培训, 占比27. 2% , 校级培训次之, 占比19. 1% , 第三是市级培训, 占比14. 7% , 地区级、国家级培训占比不太高, 均为3. 7% 。这主要与国家近几年加强特校教师的省级培训力度有关, 各校每年开展的校本培训能为教师们带来必备的继续教育培训学时。

( 三) 教师们希望信息技术培训立足课堂教学、案例参与等实际操作为主, 教学、个别化为主, 忌空谈理论的培训。在教师们接受过的信息技术培训中, 居于前三位的培训形式分别是专家讲座报告 ( 68% ) 、观摩名师课堂教学 ( 39. 7% ) 和网络学习 ( 33. 1% ) , 教师们希望的培训形式, 最受欢迎的三种形式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 ( 39% ) 、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 ( 39% ) 和实地参观考察 ( 33. 8% ) 。从中, 不难看出教师们更倾向于培训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遇到的现实性问题, 立足实践、案例、课堂、教学为主, 在此基础上, 云南省适宜加大特校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及大赛推动。

六、特校教师对云南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总体评价

教师们认为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很重要, 云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处于硬件基本配足, 不断完善阶段, 所在学校提供的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但还有极大改善提高空间。当前, 云南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 76. 5% ) , 其次是硬件环境建设的提升 ( 42. 6% ) , 再次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39. 7% ) 。

参考文献

[1]云南教育规划网.《云南省2015—2016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ynjy.cn/chn201401100927507/article.jsp?article Id=22233244:2016-3-2.

[2]史文津, 黄翔.对江西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 2012 (11) .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导游词下一篇: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