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篇1

为了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提升教育教学的手段,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提升质量目的,以硬件建设为保障,以有效支持为手段,加速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抓好应用推广,提升服务意识,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自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经过各级部门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近五年的快速稳步建设与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制度、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化环境条件建设、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一、建设情况

(一)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

教务处成立了由处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石河子大学网络课件立项管理办法》、《石河子大学多媒体教室管理细则》、《石河子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石河子大学精品(一类)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石河子大学学生网上评教暂行管理办法》、《石河子大学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石河子大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管理办法》、《基于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立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并且集中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核心力量、相关各科室信息化技术骨干以及各学院负责人为成员,构建了管理组

织网络,编制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并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制定了相关政策,落实配套经费,推动信息化建设。经过五年的发展,我校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有力推动了我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成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

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在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件立项建设、精品课程和一类课程网络信息化建设、教学团队网络建设、特色专业网络平台建设、教务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实践教学网络化管理、开放课程视频点播、网络选修课程平台建设、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思政两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方式积累了相当数量、不同种类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在全校范围内应用,其中包括视频教学资源300余门,共4000多集;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9门、兵团级精品课程29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校级一类课程83门,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全程录像达70多门次,开设网络课程达10109门次;学校立项建设网络课件64门,其中参加全国各类大赛获奖7件;教学资源库有网络课程3017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869门、国外开放课程 2148门、音频素材1148个、动画素材1014个、图片13440个、文本素材1254个、本校立项网络课件64部、清华课件55部;大学英语课程网络资源丰富: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系统,大学体验英语视听说系统和英语学习习近平

台,课程网络资源容量约1TB资源。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使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将所有教学内容制成电子教案,其中包括许多网上没有的知识,并将电子教案上网,供学生随时使用。学生自主学习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总访问量达9761777次,平均日访问量达1300余人次,使我校网络教学资源无论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在资源应用上,均形成一定的规模,为我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 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 对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逐步形成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相辅相成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建设

我校从2006年开始不断加大电化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不断增长,2009年综合教学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加230间信息化自动化多媒体教室,使我校的信息化、自动化教学水平提升到另一个台阶,我校教师对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非常高, 全校100%的老师使用过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达到了95%以上。目前,校本部四个校区共300多间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里面配备计算机、投影仪、显示器、数字功放、音响、银幕、讲台、IP电话、中控系统等设备。为

促进大学英语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学校建了10间网络自主学习室603台计算机。而且,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随时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环境深入人心。多媒体教室的中央集成控制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控教室状态,及时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和解决教师上课中遇到的问题,简化了多媒体教室的繁琐操作,减少了上课教师的操作过程,提升了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提高了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水平和效率,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建设在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制作、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及信息化服务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开放课程点播平台、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的搭建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基本保障。通过教学服务系统平台,在已有教务管理系统基础上直接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适应教育部“质量工程”对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出的要求,满足了特色专业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多种模式教学过程和环节信息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将教师从大量的重复性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几个系统进行有机整合,使教师摆脱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为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学校投资建成了10间网络自主学习室603台计算机,20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2011年电子备课室的计算机扩充到51台,教务处教

师教育技术支持中心,有150台计算机的数字化教室,配备笔记本电脑20台、扫描仪10台,线性编辑设备1套,非线性编辑设备2套,摄像机3台,数码相机2台,全自动录播教室2间,工作人员5人,承担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指导,课程现场实时录制,软硬件设备使用服务等。

二、存在问题

我校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化建设配套政策有待于完善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比如:缺乏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信息化使用推广制度;网络教学制度;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网络资源利用共享等。目前,我校把教育信息化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忽视了教学信息化这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重管理轻教学;我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在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如何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工作予以认可和奖励,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探讨。上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其相关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水平人才缺乏, 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我校对“ 进人” 条件逐渐严格, 使原本高水平人才非常缺乏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更难要来高学历、高水平的新人。同时,教育技术事业沉浮不定, 更导致原来队伍中部分年轻教师、有技术特长的老师等流失, 因此, 高水平人才数量不足、队伍结构有待改善与人才质量亟待提高是影响目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在管理机构、管理队伍、运行服务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有待加强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教育信息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我校目前的师资队伍中,上述这些信息化的素质和能力还相对薄弱,很难适应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四)推动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化过程中, 再好的“ 路、车、货” 如果不能用起来, 都是对

资源的极大浪费。我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方面存在不足,存在软硬件自行购置和分散建设、信息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等问题。虽然搭建了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等原因, 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足,平台整体上的应用还非常不够,推动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发展目标

建成一批标准规范、应用广泛、作用突出的网络信息应用系统;拥有一批特色明显、内容丰富、高度整合、充分共享的信息资源;建立完善我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体系并推广实施;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服务与保障机制;培养一批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信息化骨干人才。具体目标有:

(一)完善制度建设

高等教育本身需要以变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向教育现代化,这都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目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确立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其次是建立相应的执行机制和评审机制,规范制度,切实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使用推广,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和教师信息化利用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

我校教育信息化需要培养四方面的队伍,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第四是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使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较高水平,使学生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实现我校教师、学生、资源和外界的互联互通,使数字校园成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和开发信息化资源库平台

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网络教学得到推广。完善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平台,形成一批符合规范、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资源库。做好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

(四)切实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强教职工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普及在校学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辅助学习;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基本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篇2

完善工作机制保障试点工作

2012年12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临泽县被确定为甘肃省唯一一个“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地区。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区域所有中 小学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学校空间、教师个人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并利用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的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 习、名师讲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服务应用模式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多种网络条件下的教与学的规模化应用, 探索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

接到试点工作通知后, 临泽县高度重视, 按照《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及时制定县级实施方案, 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3年5月率先召 开试点工 作启动及 培训会 , 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启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2013年10月,中央电教馆召开“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会议之后, 根据中央电教馆安排, 县上及时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 传达会议精神, 部署试点任务, 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2014年, 试点工作被临泽县政府列入全县“三重”工作, 定期开展督查考核, 目前试点工作正有序、稳步推进。

临泽县抢抓试点机遇,不断健全试点工作机制、创新投资建设举措、强化平台应用培训、推进教学资源应用, 全县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硬件条件日趋均衡, 网络环境下新的教研、教学和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日益完善,信息化建设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投资方式推进硬件均衡

“我们班把原来的电视机和电脑换成了可以触摸的交互式一体机, 在课堂上我们能学到比以前更丰富的知识,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在一体机上拼图、做练习题,现在我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宋亚轩在聊起原来没见过的这种“新式武器”时,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和宋亚轩一样, 得益于临泽县创新的投资建设方式,该县所有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学生全部用上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一样享受到了先进教学设备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该县制定出台“学校公用经费的15% 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中学及城区小学按照‘筹2奖1’、乡镇中心小学及村小学按照‘筹1奖2’的比例进行奖补”和“学校补助与个人出资相结合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等经费投入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强全县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至目前,共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备交互式液晶一体机262台、电子白板58套, 覆盖100%的教学班级。为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更换“大屏幕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126套 ,更新比例达70%以上。为初级中学、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教 师配备笔记本电脑538台,基本实现中小学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全县各中小学信息化硬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条件日趋均衡。

开展网络运用推进机会均等

“如果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因为参与过少而显得被动,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临泽县五三小学程海燕老师在执教完英语公开课后发表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上的教学反思。而像程老 师一样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发表工作动态、教育感悟、学法指导、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学生寄语或转载优秀教育文章、分享教育资源的做法已成为临泽县中小学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常态。

“在硬件建设基本到位以后 ,抓好应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研、教学和学习, 又让各学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学校均衡显得更有内涵。”临泽县教科局局长单兴银的一番话道出了教育信息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作用。

2013年5月,临泽县率先启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先后召开启动会议、下发实施方案、编发操作指南、组织全员培训,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应用。止目前,全县中小学全部开通学校空间,100%的教师开通个人空间,三年级以上学生空间开通率达95.5%,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实现。全县各中小学师生基于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班级管理、备课授课、作业测评、网络课堂、网络教研、 教育社区、课外学习和家校互动等应用正在深入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实现,为每一位师生利用个人网络学习开展学习提供了均等的机会, 网络环境下新的教研、教学和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共享优质资源推进资源均衡

“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核心是资源应用 ,优质资源从何而来,资源怎么通到班级,怎样推进资源应用, 这些都是试点工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从事了多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临泽县教科局电教中心主任王伏忠如是说。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该县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目标已全面实现。各类优质教育资正源源不断地输送 至每个班级,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教室里下载或在线使用平台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

记者走进临泽县华强小学六年级二班班的教室, 学生们正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系统提供的互动式平台进行英语口语交际情境对话。该班的英语教师叶夏莹告诉记者,共享的平台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的思维环境,学生学得快乐, 老师也教得轻松。

选择使用好平台“同步课程资源”、“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专题教育资源”等国家平台资源的同时,临泽县不断探索完善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着力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深度应用。通过举办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开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应用和优质资源使用专题培训,让校长开眼界、变观念,带头熟悉资源,引领教师应用。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向教师推荐介绍“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东师理想“中小学学科教学平台”和“理化生虚拟实验软件” 等国内主流教学应用系统和资源平台的使用。一次性投资10万多元,引进“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50余套,在3所初中、4所小学的40个班级推广使用,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为推进学校均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止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共在平台上传和共享个人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视频课例等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5056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呈现喜人局面。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篇3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城乡基础通信设施条件已较为成熟,为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硬件环境。据测算:2012年年底我国行政村接通宽带比例已经达到87%以上,其中湖北已达92%以上,已具备了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通过较小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开通宽带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教育从业人员和服务人群的需求旺盛,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提供了较好的软件环境。2012年12月底,教育部正式开通了“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国家教育云”,平台设备建在湖北),预计到2015年即可基本解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问题。

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国家成立“全民教育信息化”战略性发展项目,统筹和协调各方资源、力量,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标准,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资源平台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逐渐将受惠人群由在校师生延伸至普通公民,促进全民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建设,力争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一是加快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可充分利用国有通信企业的现有网络,解决当地校园的网络接入问题,力争两至三年内尽快实现“校校通网”;同时鼓励加快电脑、手机等信息化学习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加快“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应逐步向普通公众开放,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二是加大教育系统各环节信息化的应用力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体系架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有所停滞、落后,都会导致整体推进效果“事倍功半”。应加大教育系统各环节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对信息化的应用力度,加强对教育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究及推广,以用促建,打造一支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化工具的教学及教育管理队伍。

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建设。教育信息化必须鼓励和带动多方参与和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应考虑从产业政策、税收减免、人才引进与保护等方面研究出台相应措施,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平台为依托,调动一批教育、科技相关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开发与推广、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可探索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主导,成立“教育行业信息化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规范有序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4

2015-2016学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我县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需求推动,稳步实施,提高质量为方针。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跃式发展。‛构建全新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李士宏

副组长:张海堂 李明生 崔 璨

成 员:何 彬 申娇艳 程虎龙 范永锋 苗 旺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楼层、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结合编写“学校员工手册”,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编入《学校信息化实验管理手册》。

3、进一步发挥我校的办学特点,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探索实现“立交桥”教学的办学模式。根据二期课改推进的需要,完成实验化学、实验物理、生命科学等数字实验室、远程教育实验室的建设及TI技术教学的推广。

4、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能和“心通互动教学平台”整合,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在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库藏,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5、在完善更新学校数学学习网站、信息科技学习网站、摄影学习特色网站的同时,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个人网页的链接(以市、区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学科网站)。为改善目前学校网站信息更新慢的状况,尝试在年级和学科中培养一批老师及学生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频率。

6、建设校长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利用网站后台管理,及时发布、更新学校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初步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提高协作效率。

7、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网站“我的空间”,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网络公文包),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效益。

8、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三、基本目标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园网,更新添置计算机

2、加强软件建设。丰富改进学校主页并定期更新,使学校网站形成较为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

3、加强应用,服务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加强校园网建设。(1)宣传了解。

让教师了解校园网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五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加强管理。

制订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如软件的升级等),确保校园网畅通。

(3)实践应用。

5、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教育信息化实施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校要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成以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管理中心为核心的教育城域网,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完善设备配置。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质量。

(一)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按要求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 学校按课程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2)、人机比目标

2015年,学校机生比例达到1:9;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这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校校通‛工程中的建设重点。要求学校要建设两个班班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基本上能够实现电化教室、微机室的功能,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部分机房进行改造,使多媒体教室建设工作达到规定要求。

(二)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基本实现‘校校通’工程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底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使我校基本实现网上学习、教研、培训办公、视频点播和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功能,营造最佳网络环境。

(三)组建学校教育资源库

教育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的同时,要以中心学校网络管理中心为核心组建马站小学教育资源库。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途径,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课件和软件,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服务于学校的质量,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四)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不同层次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才。

根据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学校要有一名专任教师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并根据班数及课时配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到2015年底前,完成对所有符合年龄要求的(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培训。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网络管理、维护及应用等。

(五)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立并完善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培训教师,扩大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规范管理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和劳动者,就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广泛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各学校要广泛宣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按照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为加强领导,教育局成马站小学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全校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把手要亲自抓,全面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工作。学校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给予高度重视,并纳入督导评估范围,积极推进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把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与本地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和各信息技术实验校建设等统筹安排,既体现超前性,又要注重可行性。要根据规划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全县信息化教育规划的落实。

信息化建设技术含量高,发展快,投入大,要强化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与管理。在建设和发展中,要按照国家和区的有关规定,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等。杜绝建设和管理中的漏洞。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克服单纯技术倾向,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网络和网校为载体,不断丰富网络资源内容,增强吸引力和生动性;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和时代精神。同时,要根据部门职责范围,严查严防,堵塞漏洞,发现违规行为和内容,要依法严肃查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全校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要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制定培训计划,在抓好信息技术教育专任教师培训的同时,要对全校所有适龄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网上教师培训等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岗位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专职教师本专业学历化,逐步实行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2014年,完成一轮全体适龄小学教师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要将教师计算机等级证书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特级、各类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坚持骨干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支持学用结合,注重实效,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使用效益 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在建设资源库过程中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要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旧设备的改造与升级工作,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课堂,促进教学改革。

要运用市场机制,采用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主要可通过以下形式,搞好教育资源建设:

1、组织最优秀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包括教学素材库、课件教案,各种类型和水平的试题、复习指导等。

2、引进高质量有实用价值的优秀教学软件和课件。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弥补我县资源贫乏的局面。

4、通过宽带网实现校际间教育资源的交流。

(四)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教育信息化建设解说词 篇5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鄂温克旗第一实验小学参观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希望各位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警务室解说:2017年学校投入19.6万元建设了全覆盖无死角的校园安全在线视讯平台,以接入旗在线视讯管理平台,实现了集中查看,正在与市在线视讯管理平台进行联调。警务室内安装了一键报警装置,配齐了保安器材,现有三名保安,保障了校园安全,充分体现了“教学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主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一直以来,旗委、旗政府始终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加大投入,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后使我校初步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教学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沟通及时化的目标。目前,我校有录播教室一间,投入20余万元购置了配套设备,2018年我校不仅实现了校园无线网全覆盖,上级还为我校配置更新了20套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目前我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教学设备。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极大地促进了我校各学科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热情。我校现有计算机总数208台,教师计算机配备率达100%;

师机比为1:1;

生机比为10:1;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10。我校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和班级微信群,师生和家长的加入关注率达98%以上。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我校以创办“艺术特色学校”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力平台。开设了形体、蒙古象棋、鄂温克语等校本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也是有声有色:有马头琴、古筝、合唱、舞蹈、陶布秀尔、足球、蒙古象棋、搏克、科技等十余项兴趣小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年来我校被评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国际象棋基地学校》;

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市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我校始建于1932年,已有85年的光辉历程。我校占地面积30703平方米,建筑面积11132平方米,绿化面积3646平方米。校园分为: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学校设有20个教学班,学生816名,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79人。校园内环境优雅,到处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鲜活的教育特色。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是像一场清爽的喜雨,荡涤着传统教育的风尘,滋润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心灵。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足球特长培养。校园北侧的墙面上以绘画形式展现了足球文化。每年精心组织“校长杯”足球赛,近三年在“旗长杯”赛中夺得了男女双冠;

上一年度的“市长杯”中荣获了男子第7名;

女子第5名的好成绩。2014年我校被评为了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所,是蒙古族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在蒙古包里我们上民俗教育课,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民族文化,亲身体验传统生活。

下面请各位领导随我参观我校的多功能教学楼;

2016年,旗政府出资,为我校新建了这座2446平米的多功能教学楼,教学楼共三层,一楼是创客科技活动室、实验室;

二楼有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

三楼是音乐、美术教室。接下来我们一一参观。

综合教学楼的文化墙主要展现了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有象征鄂温克民族吉祥与幸福的太阳花、驯鹿头像标本),还悬挂了成吉思汗箴言及名言警句等。让孩子们时刻学习,领悟其中的深刻寓意。

一楼解说:这是我校的创客科技活动室。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动脑创新、制作科技作品、进行3d打印、制作动画等等。创客空间承载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梦想,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科学老师张明杰的指导下,自2010年以来,我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先后5次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我校6.1班的阿斯茹同学,有幸向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介绍了他们的创意作品。受到了表扬。

科技走廊:“梦想从这里起航”,这是我们的科技走廊,墙面上有宇航员探索月球的图片,右手边的墙面上还展示了学生的部分科技作品、还有科学小仪器。旨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实验室:这里是我们的实验室。科技老师娜拉正在指导孩子们做实验,我校的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分组实验每学期能达到95%以上。

下面我们上二楼继续参观:

二楼墙面上展示的是成吉思汗箴言,让孩子们时刻学习,领悟其中的深刻寓意,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录播教室:录播教室能容纳最大班额45人。投入20余万购置了录播设备。我校录播教室和旗、市、自治区“同频互动课堂”平台联通,能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远程“同频互动课堂”活动,现在是对鄂温克旗第二实验小学的一节“同频互动”公开课进行评课,市教育研修学院、鄂温克旗、海拉尔区、陈旗的学科教研员正在远程评课。

多功能室:在这间功能室里可以上蒙古象棋课;

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中队会以及其它各种活动。

计算机教室:计算机室装有学生电脑78台,有2名电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走廊墙面上展示了我校学生电脑制作的绘画作品。

接下来,我们到三楼参观音乐、美术教室:

音乐教室:两个音乐教室能满足我们20个班级都到功能室上课的需求。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两轮自治区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义务教育阶段传承和发展民歌教改实验》,通过该实验,不仅使我们的孩子们喜欢上了传唱民歌,更是对各民族的艺术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美术教室:在美术教学中,我校实施了“以蒙古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课题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地区浓郁的草原文化,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将其以绘画、剪纸、民族特色手工等不同形式进行创作。使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发展了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室内以及走廊的墙面上展示的作品是在我校两位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作品,也有一些亲子手工作品。

我校功能室的参观到此,接下来下到二楼录播教室观看网络教研。

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6

1.进一步加强对我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各校信息化项目建设指导工作,目前,教师发展中心信息化建设各项建设项目以初步完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培训;

2.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引领学校充分应用好**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韶教云、粤教祥云以及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并教研室联合一起开展了一师一优课课和粤教祥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推广活动,并在全县教学工作会议上,对校长以及有关人员开展学习培训,开展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音乐美术现场推进会,开展了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全覆盖培训,实现教师使用100%全覆盖。学生使用全覆盖70%。另外,积极引领各校开展“互联网+学科”有效融合的研究,充分发挥各功能场室的效益,提高教育教学品质。

3.依据县委、县政府提出智慧**建设要求,实现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融合的要求,我们展开了调研,目前我县约8个考场的巡考监控系统、28间学校的阳光厨房系统、10间学校的教学巡堂系统及75间学校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部分学校监控系统已经与县智慧平台对接,初步互联互通工作。

4.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危险化学药品安全排查和网络信息化安全检查,特别是国庆期间的安全检查,确保学校安全。

5.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各项工作,如创文活动、质量监测工作、扶贫工作等等

二、存在困难

虽然,我们在教育装备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很远,离信息化校园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建设资金缺口特别大:一是往年创强、创强复评、创现所需付尾款压力大,二是新建第4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和各校扩建增班增以及加功能场室所等需要所需资金将近5000万以上;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篇7

2003年,成都市武侯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教育战略发展思路,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高位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推动区域教育科学、健康、和谐、又快又好发展”的建设目标。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借助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这个平台,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变革城乡学校教学模式,壮大师资队伍,全面深化“捆绑式发展”的“武侯教育模式”,推动了武侯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4]。2000年教育部提出“校校通工程”,要求中小学搭建校园网,师生之间、校际之间能够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城郊学校以及城市非重点学校的资金和教学装备投入不够,特别是城郊学校,导致了城乡学校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差距日益扩大。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实现“校校通”教育信息化,首先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中。

自2005年以来,武侯区教育局对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表1),按照“基于应用、加大投入、整体提高、扶持薄弱”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城郊薄弱学校的投入,2007年武侯区教育局对8所城郊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达271万元,2008年投入1800万用于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其中信息技术电教方面投入1100万,新增学生电脑912台,全区学校学生电脑总数达8100台,学生人数和电脑总数比近9:1;新增教师电脑156台,教师电脑总数达到1692台,教师人数和电脑总数比近4:1。全区电脑机房103间,平均每所学校两间标准机房。

教育技术装备大量投入后,武侯区72%的城郊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装备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表2),并且有很大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信息化教学条件支持下转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由此可见,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配置,城郊学校和城区学校在教学条件上缩短了差距,城郊学校的教学效果也明显提升,肯定了加强城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配置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2 区域性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学校网络化

网络是信息时代学校、家庭、社会获取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它把空间分离的几种角色联系起来,对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武侯区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按照“以科研引领应用,以应用带动建设”的原则,投入资金400万元,在全市率先搭建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全区所有学校通过城域网中心与互联网连接,为全区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目前全区100%学校都完成了综合布线,45所中小学80000多台电脑均能够通过教育城域网实现令人沟通“零距离”,通过教育城域网的教育局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电子政务系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互动教学系统平台的运行,促使了全区学校教学资源整合,让城郊学校得到快速成长,城乡学校同步发展。例如:城乡“捆绑”学校通过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将优质课资源利用城域网实时传送到互动远端教室的显示屏上,捆绑学校双方学生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同步学习,同步提问,真正实现城乡学校间互动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 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配置是关键。只有校园网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校园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资源建设速度慢,各类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对城郊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武侯区以区级数据中心为依托,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分层、分重点地搭建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和应用的平台。通过引进、开发和整理建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库,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分布存储,集中应用管理,实现共享教学资源。2008年,武侯区建设的优质课堂教育资源库已收录优质课200余节,课件1000余件,供全区教师共享使用。例如:武侯区城乡学校锦里小学和城郊学校百草园小学是“捆绑”发展学校,两校开通校园网站、建立课件之间、教案宝库、教学最新金点子荟萃等专题资源库。两校教师积极搜集教学设计、经验论文、案例反思、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源,保证了城乡两校学生享有同等优质的教学资源。

4 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均衡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师职业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文化背景、学习平台、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家长群体等,使得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水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前,武侯区城郊学校师资情况很不理想,一个教师要承担多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导致了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特别是城郊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教学条件不高、教学资源缺乏,教师们没有时间或条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吸取新的教学观念,与外校教师进行学科讨论和学科科研培训的机会甚少,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自然不会提高。

基于这种现状,武侯区教育局不仅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抓城乡均衡教育,也充分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武侯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师战略,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着手,对教师专业提升需求进行调查(表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例如:武侯区通过引进、招聘等多种形式,为城郊学校补充了400余名骨干教师,壮大了城郊学校的师资队伍,促使城乡教育师资水平趋于均衡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捆绑模式的城乡教师互动式网络教研和培训,让城乡教师“零距离”互动,让全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从武侯区师资建设实践总结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1)提升教师个人信息素养,让各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

2)搭建教师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特性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3)城乡教师结对课程;

4)网络研修课程;

5)远程教育课程。

5 变革教与学的模式

新课改的推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这就迫切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武侯区城乡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来变革教学方式,他们创造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城乡远程互动教学等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据统计全区目前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比例达70%以上,部分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比例达90%以上。基于信息化环境,各校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来优化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例如:城郊学校武顺街小学自2007年2月起,开发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小超市”,全校范围内相继设立了十多个“课程超市”项目组,学生每周有两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分析、整理、赏析各类资料。

如今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多样性,教学环境也不再单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引导城乡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这样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趣味性。例如:川大附小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网络作文”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在网络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给学生呈现命题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让学生更准确的认识命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6 总结

从武侯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发展城乡“捆绑”教育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实践来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来是实现城乡均衡教育发展的正确策略,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教育城域网应用为枢纽,加快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逐步重点向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城郊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科学地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化。

摘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该文将以成都市武侯区开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武侯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的实践研究”为依托,阐述如何加强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城乡教育,教育均衡,捆绑教学

参考文献

[1]郝俊杰,董珍.国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

[2]符水波.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3]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3).

[4]王晓清,沈志芬.加快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建设管理,2009(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刍议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结构发展

0引言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在高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意味着运用信息技术在高校营造一个完全开放的物理和文化氛围,建设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培养素质合理尤其具备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的人才服务,也为高校走出围墙,对外进一步开放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创造条件。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刨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现实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至4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对于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1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片面,重硬件轻软件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是网前信息系统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不少单位重视硬件的购买,认为购买了一批设备,通过传输介质连成网络就是“信息化”了,忽视软件工程,更不了解软件才是MIS的根本内容。MIS本身的高技术性、高难度性是造成系统难予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能理解这个重要因素势必造成系统维护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网络的建成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化建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信息化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的内涵,但没有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

1.2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实施等等,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但我们的现实情况却经常是信息化的建设独立于高校整体建设之外。一般认为,购买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越先进越好,系统软件功能越强越好,数据库软件档次越高越好。事实上,平台越先进,设备越复杂,应用软件反而越不易于开发和维护。当教职工应用水平有所提高的时候,新的要求被提出,旧的体系不能满足需要,一些细节的瓶颈制约了整个网络体系的发展,这个时候重建网络结构的成本就非常高。

1.3沟通协调不够,信息孤岛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产生主要是由于指导部门没有及时有效的指导教育信息工程的建设,没出针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长远规划,也没出台统一的标准,致重复投资的情况十分严重。”信息孤岛”形成的原因,还有各教育机构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相互不合作,不但不能加强信息共享,反而造成信息封锁。

1.4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应用水平有限,资源技术利用率不高从且前一些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有些教师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造成一个“怪圈”。一方面认为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升级换代的贬值风险。

2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信息化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全局发展之中高校领导对教信息化的态度和观念是知识管理的关键。领导的重视并亲自参与是系统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领导工程”、“一把手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到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体现设备的价值;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只有真正使用起来,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管、用”是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而且重要的构件。

首先,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建设工程之中。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即高校要有信息需求愿望作牵引,这是实施系统建设的原动力。如果说系统建设初期”外力“是一种有效的牵引而又必须遵从的话,那么,当系统建立起来之后的进一步完善,并使之不断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时,则必须要有高校本身的信息化需求作为内在的驱动动力。其次,任何一个单位的信息系统其功能会随着管理模式的变化而增减。其应用也会随着用户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校建立信息系统,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技术力量,有一支为推进信息化建设而坚持不懈、技术水平与思想素质都较高的骨干队伍。要做到领导、业务专家和计算机人员的,三结合”。另外,高校信息系统建设切忌“交钥匙工程”,这样做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而且不能培养出自己的信息技术人员。

2.2强化定期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教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广大教师既是适应管理的主体,更是信息化管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焕发出他们的极大热情,信息化才会真正戒功。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2.2.1教师转变理念,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技能。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要时刻注意接受新鲜的教学理念。高校多让教师到外面听课学习,把外面的先进教学理念带回高校。广大教师也要把学习掌握的信息化技术落到工作实处,全面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运用水平。

2.2.2协作学习,科学培训。计算机的软件很多,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至少也要四五种。许多教师电脑入门后都会感慨缺乏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想继续学习只得埋头自学,学得很累,提高却很慢。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是一一协作学习法,即在校内组成学习互助组。根据各自学习兴趣、工作需要进行学习分工,取长补短,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一种文字编辑软件,还要学习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操作,学些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

2.2.3创建学习型教学,形成知识共享环境。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掌握了非常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如果每个人都能毫不保留地共享资料、经验、课件等资源,那么将实现全局范围内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使个别的、零散的知识加工综合成为系统的知识,创建高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或信息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教师也从一个单纯的受益者转变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全体教师规范建立教学资源库会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常用展会英语口语下一篇:社交礼仪与个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