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 高中学生个个都是百里挑一, 但职高学生呢往往是来者不拒。而且这几年扩招之后, 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显得尤为突出, 特别是数学这门文化课, 对于大多数职高学生而言是一门较为头疼的科目。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 无兴趣必然带来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甚至产生破坏课堂纪律、拖拉作业、成绩差等现象, 使得学生学习数学进入恶性循环状态。但学生学习数学为什么没有兴趣呢, 课堂教育是教学的主阵地, 面对职高数学教育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是每一个职高数学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培养学生乐学的学习情绪打下基础

学生能否对一门课程发生兴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欢迎任课的老师, 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好感转化到所教的学科上去, “亲其师, 信其道”。因此对于职高的数学老师, 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老师, 即要帮助学生协调好初高中转换的知识衔接问题, 更要对学生充满关心和爱护。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教授知识, 还要爱护学生的自尊,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并让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无处不在。对于数学成绩差的学生, 教师既要面对现实, 不能一味的责备, 也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并利用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 激励他们学习,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差生指出了我的黑板上书写的笔误, 事情虽然很小, 也并不是数学知识方面的出错, 但学生能勇于站出来指出老师的错误, 勇于纠错本身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 我们应该大张旗鼓的表扬这名学生, 让其感受到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对待的, 从而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2 课堂教学新课引入时善于设疑, 激发学生好奇心

职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讲话、睡觉等一些现象, 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教育学生、提醒学生方面, 这样对于教学任务就会无法完成, 想学的学生没学充分。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新课引入的时候缺乏趣味性、启发性,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那么课堂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 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也不会一味忙于维持课堂纪律了。新课的引入途径有很多, 但主要讲究趣味性、启发性, 一般不把问题讲透, 有意设置悬念, 刺激学生处于一种欲知不能、欲罢不能的状态, 从而引入新课,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讲排列组合的时候, 我们可以这样设疑:

师:我们10旅游 (3) 班有49位同学, 现让其中2名同学握手, 他们会握多少次手呢?

生:1次。

师:如果让其中3名同学相互握手, 他们会握手多少次呢?增加了多少次呢?

生:3次, 增加了2次。

师:那么, 再增加一位同学, 是4个同学呢?

生:握手6次, 增加了3次。

师: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吗?

通过列举班里学生的例子,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练习本上兴奋的开始算着, 讨论着。在这个思维的突破口上我再及时点拨, 学生大彻大悟, 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而且对于差生而言, 这样的问题他能理解, 也能自己做, 这样课堂教学也就做到了统筹兼顾。

再比如在讲数列时, 学生不太感兴趣, 那么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呢?我们不妨这样创设情境:

师:“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 你们想想大概多厚?”

生:“怕有20cm厚吧。”

师:“差远了, 你们往多的地方想。”

生:“能有1m吗?”

师:“再大胆些。”

有的学生说:“总不会有几百米高吧。”

师:“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 另一头就远超过月球了。也就是说, 今天晚上你们可以顺着它爬上月球去见嫦娥和吴刚了。”

师:“每一次对折, 纸都是原来的一半, 请你将50次对折数字化, 并寻找下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

通过这样的设疑方法, 学生就会产生报纸对折50次之后怎么会这么高呢, 带着疑问进行数字演算, 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就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开始了对数列的学习。

3 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 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 学生参与少, 长此以往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 也使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坐等教师解惑, 听课时也会产生听觉疲劳, 从而课堂学习时容易分心, 而且这样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将缺乏自主性、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课堂上, 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想、讲、做、总结等, 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单纯听的机会。例如在概率这一章里面,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分组进行掷一枚股子的重复实验, 并将结果做好记录, 并进行组内讨论, 总结。再比如在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的推导过程, 对学生适当引导, 复习两角和公式之后, 讨论若公式中的β=α, 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在推导过程中, 不知不觉就将公式记住了, 甚至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能推导出:

4 开展一题多解, 增强学生解题的乐趣

职高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惰性, 缺乏学习上的发现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学生对于通过自己的观察、验算而发现的规律, 不论是在学习兴趣上, 还是在学习乐趣上, 都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要强烈得多, 并且记忆深刻。当学生在探索、发现方面尝到“甜头”之后, 往往乐此不疲, 乐在其中。这样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不再望而生畏, 反而不断的寻求解决方法, 甚至思索题目是否存在一题多解的可能, 化被动为主动, 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开展一题多解活动。如:解不等式|x-4|<5。解法有公式法、讨论法、平方法、数轴法和数形法。学生每想出一种方法的时候, 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而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为了寻求一种新的解法, 苦思冥想, 反复琢磨, 一旦解题成功, 就会兴奋无比, 充分体会到了解题的快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事实上, 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的时候, 学生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目的只有一个, 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的轻松、愉悦。

摘要:数学是多数职高学生较为头疼的一门科目,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 课堂上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原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新颖的新课导入方式、悬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职高学生,教学方法,兴趣培养

上一篇:浅谈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影响及衔接对策下一篇: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