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通用9篇)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经历了许多教学观验的更新,传授的知识和传知的方法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唯有一点教学方法——写“随笔”仍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独占一席之地,时间越长,越觉得它的意义深远。
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容纳着
许多梦想与渴望,承载着无数的心酸和眼泪。翻开一篇篇“随笔”走进他们的心灵,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道风景比得上它的美丽,海洋上没有一场风暴比得上它的强烈,地球上没有一遍废墟比得上它的荒凉……它是撒播精神种子的沃土。面对如此巨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老师应该怎样来耕耘这片沃土呢?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写“随笔”是较好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坚持让我的学生每人每周写一篇“随笔”,“随笔”的范围、题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感兴趣,想写的事,想说的话都可以写,字数一般300字以上。每周星期五由科代表收齐交到我处,接下来就是我去分享他们的快乐、感受他们的痛苦、接受理想的震撼、品味激情的燃烧的时候了。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一篇篇“随笔”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在低沉中渗透着内心的苦闷……这里他们写下了青春的誓言,留下了青春的热情,录下了青春的思考,记下了青春的迷惘……
有些同学写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当一名探险家,登上地球之巅;做一名飞行员,穿越于祖国的蓝天之上;练成一名呼风唤雨的使者,让绿色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做一名铁臂英雄平息世界上所有的战火……我为他们喝彩,我为他们加油。有些同学写下了自己家庭的幸福:周末和父母一起爬山、野炊;逛商场,购惊喜;进馆子,品佳肴;去漂流,找勇敢。他们更多利用暑假长途旅行,观光祖国大好河山,欣赏祖国文明古迹,增强爱国情感。我为他们高兴,我为他们祝福。青春固然是美好的,有激动、欢乐、兴奋、幸福,但也有苦闷、孤独、忧郁与伤感,学生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苦闷与伤感,老师绝对不能袖手旁观,要像朋友那样来倾听,用那满蘸着真情的笔墨与他们交流,去抚慰,去疏导,使其最快地摆脱困境。有个别同学写下了自己难以自拔的网上之恋,父母的苦心,亲朋的劝导始终不能使自己摆脱出来的痛苦,我为他痛心,我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做他们的好朋友,同进网吧,实践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说法,经过我的努力,他们对网吧的兴趣逐渐减弱,生活也充实了很多。班上有几位同学家庭情况相似:父母离异,各寻幸福,无心照管子女;或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为了挣钱将子女抛到一边,他们缺少父母之爱的阳光,每到放归宿假,眼看着别人有父母开来的小车,有父母电话亲切的问候,也有父母在校门外等候的身影……而他们拥有的只有孤独与伤感。我没有为他们流泪,我向他们呼唤:“孤独与伤感对于那些臆造的虚假幸福来说,如同一个坚贞不屈的少女,圣洁无比,孤独是一种尊严,是最崇高、最圣洁、最动人的美。古往今来,凡是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遭遇和感受过孤独,体验和认识过孤独,把握和拥抱过孤独,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在孤独中升华。美国著名作家梭罗说‘我爱孤独’,陈景润在孤独中创造了伟大的智慧。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用我们的平常心来拥抱这份孤独,享受这份孤独。让我们以此共勉!”这几位同学领会了其中的含义,高兴起来了,他们跑来对我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记住了你的话”。另有一位同学思维不算敏捷,可父母对他要求很高,希望很大,这几次考试有些不随,因此父母唠叨,施加压力,这位同学真有大厦将倾的感觉,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我为他写下了孟子的这几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起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是你生命中出现的一场暴风雨,令你刺骨冰寒,但雨后有更多鲜花开放,它们还会结出果子,你被逆境的大雨浸洗后,谁会知道你酝酿出什么呢?培根说过‘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让我们坚强起来勇敢面对一切。”没想到,自信与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我舒了一口气,又去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后来这位同学的成绩逐渐提高。
“随笔”是同学们心灵的栖息地,是我们发现问题的地方,同学们开心时我们一起分享,他们伤心时我们一起共度,老师在领悟真爱的同时充当良师益友,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做人。“随笔”不仅是我走进学生内心的途径,也是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每周一,我已欣赏过的“随笔”本发到同学们手中,于是我利用周一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评议,当场将所有同学的作文的编号随机抽出几个,然后大家对这几篇习作评议,评议可以从命题、选材、中心、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有所选择地点评,强调同学习作中的优缺点,以发现、鼓励为主。凡是每次评议优胜者贴入班上“优秀作文选刊栏”,供大家学习。然后充分发挥同学们绘画、书法、电脑等特长,将这些习作经过一番加工,变得新颖,别致,搜入班级“优秀习作集”中。每次评议,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习作不足地方他们不断补充,修改,趋于完美,这样以来,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这种方式既是对学生写作训练的加强,又是对平时教师命题作
文讲评的补充,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积极的心里状态下逐步提高读写能力。在评议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不受限制,同学们写的内容就更多了,有时来自对生活的观察、领悟,有的受课文启示,有的还会受同学习作的启发,题目、选材丰富多彩,活泼新颖,又不失童趣。习作更像是他们描绘生活的画册,而不在是单纯的作文,同学们都觉得写作有意思,就是有几个过去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同学,现在也不怕了。《幸福就在身边》出自我班“眼镜”之手,文章一出,就得到“真是生活有心人”的评价;《二十年后的我》读后让人笑破肚皮;《妈妈的白发》是小作者仿写《背影》一文所作,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欢乐的周末》是一位同学仿写习作《难忘的减负日子》而作,模仿是最深的爱慕,是写作的“助跑器”。
有了读课文而触发的灵感和同学习作的启发,同学们不断创造出好的习作,即使是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他们也会变换着不同的内容,不断有新鲜的感觉,不会厌倦,不会没话说。在评议过程中,同学们从表扬中得到成就感,从不足中深感不完美的遗憾。成就感成了他们习作的信心,遗憾却促使他们产生新的习作愿望,每次的一点成功,他们都会视如珍宝,让它成为自己今后习作中的闪光点。
当然,关于“随笔”的评议活动我还尝试着放在每堂语文课之前,每次一篇,原文采用投影仪展示,评议时间不超过六分钟。因为同学们喜欢口头表达,兴趣大,这样也能为这堂语文课拉开一个漂亮的序幕,同学们期盼某个同学的“亮相”,等待着又一个精彩的“表演”,大家会为某同学的一个别具匠心的命题得意、拍手,也会为某同学独具慧眼的选材惊叹、叫绝。当时也有为自己考虑不周而遗憾,于是老师借此东风引入课文,不管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总能“水到渠成”。但学生在评议时,老师决不先入为主,也不放任自流,在学生评议时,老师除了认真听外,还应充分利用态势语表示注意,赞许,提示等,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最后老师只言片语的小结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能刺激学生的成就心里,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完成本课时学习的关键。
教学观验的更新,应在教学具体操作中得以体现,坚持“随笔”习作不但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树立学习信心,形成学习活力,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也能走进学生心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祝福,为他们解忧,让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平常生活中得以体现,让做人的信念在做人的历程中继续锤炼。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首先是老师在训练时从文体、立意、谋篇到遗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长此以往,怎能写出好作文呢?
峻青写《海滨仲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作文,作为学校语文课的一种训练,也只是一种练习。作文,相当于音乐课的视唱练习,相当于美术课的速写、素描,你能说视唱练习等有什么完整的格局、有一定的套式吗?但是,通过这些练习,将来,学生就自会唱歌,自会画画。作为练习的作文,也是如此。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的源泉。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内容上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形成文字;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三言两语做个记录。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形式上说,多做一些分解的训练,有利于基本功的扎实加强。作文,有许多“要素”。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进行联想、想象,如何进行分析、综合,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如何使用语言等等,也是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才可能落实。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并对所读之书进行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运用到作文中去。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但不能一味地模仿,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五、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认识到写作不一定是难事。
关键词:作文指导 生活 想象 探究 评语
多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下列几种情况:一是下笔难不知写什么,怎么写;二是难感人,不会以情动人;三是缺少应有的视角,没有求异思维。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和认识。作文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认识与表达的统一体。作文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说话和阅读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在作文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就我自己的一些做法,作一些简单介绍:
一、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学会观察生活,触幽探微,注意采撷生活中闪光的细节,使学生养成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生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二、在想象中学习写作
想象力,是在已有表象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加工或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再创造,是人脑的最重要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要指导学生积累表象。主要方法有:(1)开设固定的阅读课,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采用卡片摘记法和剪报法收集资料;(2)表象默记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3)绘画法和照相法,将自己看到的最有特色的情景人物用笔将其特征勾画出来,或者拍下来,并配以必要的文字,为以后的读书和作文用。
其次,要引导学生感知情景。要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还必须训练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务求做到两点:(1)感知事物前蓄情于意;(2)感知事物时融情于物。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感想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情景美。
三、在探究中学习写作
素质教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它作为语言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不仅适用于阅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作文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提供探究素材,在探究中学习写作。
四、利用评语进行作文教学
评语是习作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的延续,通过积极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使习作更趋于完美。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评语以激励为主,赏识一个优美的片段,甚至一个贴切的词汇,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你某次鼓励而改变一生。
要根据作文内容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结合学生年龄段和心理特点,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评语,不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舞台,而是一个师生自由交流的平台,从而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引起心灵的共鸣。
评语要采用多种形式,文中的眉批,文末的总批,适当的面批,可以一段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同时评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好的评语要赏心悦目,文采斐然,可尝试抒情式、言论式、哲理式。好的评语都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评语进行作文教学,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摆脱写作的困扰,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投身自然,体验、辨别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历经沧桑,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同预期的目标和培养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相比,还不尽人意。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室: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种教学忽视了逻辑思维训练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被禁锢在这种程式话的单向交流的攀笼中,扼杀了自由表达,无法激起“作文”的兴趣。目前许多学生害怕作文,很多老师苦于改作文,这是作文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可怕现状?我的认识和做法是:以“解放思想,开放胆量”为起点,以“依据教材,攻克文体”为线索,以“单元训练,养成习惯”为中心,以“肯定成绩,增强信心”为手段,尽量促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爱写,想写的心态,以达到“激发兴趣自觉作文”的目的。下面是我对改革作文教学的三点看法。
第一、改革作文教学的命题方法。
吕淑湘老先生早就指出:“有的题目出得太死,有的题目出得太活,有的题目出得太深,有的题目出得太浅。”然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怎样避免呢?最佳的方法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由命题,即使教师偶尔命题,也应该遵循情感原则
和选择性原则。情感原则,就是在命题时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现在的学生都怀有一颗好奇心,在使劲探索周围的世界,骚动着不安的情感。老师就要适时从学生的喜怒哀乐捕捉情感的火花来设计命题,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选择性原则,就是在命题时尽量把范围放宽些。例如,要想训练学生写书信,命题应是《给××的一封信》。这样学生可有选择的余地,选写他们熟悉的人物和事物,使他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同时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使最好的老师”倘若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从“恨”作文到“爱”作文,那么作文就可谓取得了巨大成功了。
第二、改革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
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恨多,总的来说,无外乎“作前指导”,“作中指导”及“作后指导”。以前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作前指导,即命题后,先提示和规定条条框框,再读范文,抄词汇等。像这样,只能使学生要么东施效颦,机械模仿所读范文;要么按框框编一篇与自己毫无相关的谎话敷衍了事,实际上是老师抱着学生作文。其实此法不可取,最好采用“作前指导”——引导学生自由命题、审题、选材、构思、立意、想象和抒情。如今学生已经开始感受生活,已能在自然界的事物中赋予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审美标准亦有一定的尺度。所以作文指导时,应注意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冲动,写作时着重驱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表达欲,努力写出自己的心声,达到言之有物,以诚为文的境界。
第三、改革作文教学的批改方法。
以往教师评点作文多是写“层次不清”或“中心不明”等模棱两可的话,使学生的作文改与不改一个样。这种方法不好,应该拼弃。我认为最好采用“学生讨论互评,师生共评”的新模式,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改,在创造性的评改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同时评改学生作文切忌拿所谓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文如其人”作家如此,学生同样如此。评改作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个性去评判。在注意个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上、中、下”的不同档次。只要比上一次作文有所进步,就应该算有成绩的,应加以鼓励,千万不要吝惜分数,分数可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消除心中的“怕”字。消除了“怕”字,无疑将会有新的突破。还有,过高的要求学生作文也是不行。要知道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不一样。作家的作品是“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而学生作文则是用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即“用笔说话”。若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强其所难,那只会导致拔苗助长的结果。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批改作文要“其意义不谬语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切记“但为词句之修炼,不为情意之增损”文也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怎样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杜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求知的重要动力,成功的教学往往不是强制,而是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欲望的推动。而因疑生趣,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人对事物渐渐产生关注的普遍规律。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国外有些教科书在述说如何在采访和调查了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后才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途径和形式,希望学生对它产生好感,想读、想了解。我国最近出版的教材也在向这样的方向努力,力求贴近学生的现实。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各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做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数学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笔者认为“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是吸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注意力的四个关键词。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制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一个问题解答完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新知识反复的去讲,担心讲不细、讲不透,满堂灌,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改变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上,于是,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拴住,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思路解答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他们自己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作好准备,教师要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以学生学习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为例。学生常常对怎样把常数项分解为两因数或对两因式感到困难,有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分解X2-5x+6=X2+( + )x+( × ),在( )内填上哪些整数?便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为学生在每道习题中只需要先注意常数项和一次项中的一个,分别体会到“分”和“凑”的含义,所以容易理解用“十字相乘法”的思想方法,原先的困难也就被分解了,变的容易克服了,其教学效果一定会优于教师示范、辅以学生大量的操作。教师要记住将学生原先想做而不会做,不懂的正确做法,想说而不会说的正确想法用精练的语言重述或者重写一遍,这样做能够梳理学生的思路,明确正误,提示示范。
课堂也可借助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
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如果需要,可以将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得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辩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
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鼓励学生发问也很值得关注。为此,教师首先要经常鼓励发问的学生,还要教学生一些产生问题的方法,比如,认真观察式子、图形或数据,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概括出某些猜想,这些尝试将已有的问题、结论推广到另一类似的其他情景,提出某些猜想,这些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如果用好了“联系”“挑战”“变化”“魅力”四个关键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灵活对待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拿捏好数学课堂的分寸,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会成倍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数学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语文教师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人教版在编写时特别注重习作教学,把习作作为单独的一课来安排是一个创举。探索人教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研究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找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深远意义。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能够乐于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习作乐趣,勤于表达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2)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3)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我们从“有兴趣”、“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达到了这些要求,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有针对性地多方获取信息资料,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原则: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要达到这个效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四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让学生作文贴近生活,因生活而美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教师不要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同时,让学生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二、激励性原则——让教师的赏识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和快乐同样一篇学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而后者却让学生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哪怕他的作文并没有什么进步。“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三、读写互动性原则——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因阅读而美丽假如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条件,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与灌输,学生就会疏远排斥阅读,必然造成“读写分离”。当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作文”的快乐的。只有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要做到此点,首先教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味。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并坚持阅读,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另外,教师不妨也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从师生交流中体会作文的快乐,产生作文的欲望。
四、实用性原则——让学生把作文“用”起来,在“用”中兴趣盎然传统的作文教学,除了个别学生的作文能被当众阅读或刊登外,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了让教师或几个优秀学生改后就完事了,成了一个封闭的没被“用”起来的东西。虽然当前的作文教学已比较重视对“作”、“改”、“评”的研究和实施,但是依然很少在“用”上下工夫,即便“用”起来也难以做到面向全体,这样又怎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把作文“用”起来,这就必须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让每个学生每个月出一张手抄报,把自己积累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编出来。让每一组每一星期出一张“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文章都从小组成员中选出来,并定期将所有的手抄报在班级里展出交换阅读。另外,每天早自习或课前抽几分钟按座位{每次两三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最满意的部分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评赏。还可以进行全班作文互相传阅、修改及写评语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写信,给亲朋好友或老师写信、寄作文;逢年过节,还可以把自己作文里的“精言妙句”抄录在贺卡上赠给别人等等。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写”以致用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兴趣去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的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方面: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1.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柴向阳老师关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己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2.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教师不要以指导的名义,让学生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应该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3.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循序完整而统一的,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整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则是渐进的过程。
(二)、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仅仅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应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一道写作文,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应该怎么写更好。通过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说别人才能听得更明白。这样做,学生心情是开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1)、培养写作的动机: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辩证地思考,主动练笔。(2)、开放写作的心理儿童具有谬斯天性,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儿童具有兴趣选择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保留和延续。(3)、榜样引领,名家故事启迪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因此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或诗人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一、从无字句处读起———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意思是, 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 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 才能充实头脑, 美化心灵, 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 走十几里路, 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 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 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等, 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 课堂教学中, 我结合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于是开始写日记, 写周记, 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 观察各种人和事, 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学生写出了好文章。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 需要我们去细心阅读。
二、厚积薄发在点滴———注重积累, 有感而发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生要写好文章, 没有素材是不行的, 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 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 关心时事。同时, 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班里订的《语文报》、《中国青年报》, 学生个人订的《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作文通讯》等, 学生们都争相阅读, 做读书笔记, 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 我又要求学生将报刊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 写读后感, 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 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 有感而发。陈毅老前辈在给儿女的诗中告诫:“应知学问难, 在于点滴勤。”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 作文审题是否正确, 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 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 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 如命题作文要 (1) 审标题, 注意题目的限制性; (2) 审文体; (3) 审写作要求 (包括注意事项, 提示) ; (4) 应试中的审评分表。材料作文 (包括看图作文) 除了上面 (3) (4) 点外, 更要审清材料, 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类提取, 找出最佳切入点、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 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 精写作, 所费时间不多, 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 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近年来, 话题作文以其主题的开放性、题材的丰富性、文体的多样性而备受命题者与学生的青睐。话题作文的材料有的既是话题的引语, 又是对作文内容的提示语和写作范围的限制语。吃透了材料、抓住了关键之处就能顺藤摸瓜, 搜寻到话题材料中隐含的命题者的意图, 如对写作对象、范围、中心的提示和限制。在话题作文面前, 考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情的机会, 真是“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四、借他山之石攻玉———借鉴名家名篇, 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 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 作文也是如此。课文中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 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一篇文章, 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 要求学生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泰山》、《游云门山》等;学习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 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 而是让学生借鉴, 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仿写重在借鉴, 更为重要的是应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这也就是说, 在借鉴中求创新, 在创新中显个性。
五、无限风光在险峰———敢于突破常规思维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心之所极, 将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文心雕龙》) 作文亦是如此。淄博市2001年的中考话题是“幸福”, 2002年的作文题是“个性”, 2003年则取得了更为可喜的突破, 用一首小诗“种太阳”引出话题。我借鉴这种作法, 积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 拓展写作思路。如在《时尚》一文写作中, 我以《时尚季风》导入, 抓住“心太软”吹过来、“小燕子”刮过来、“韩寒”卷过来、“多彩头发”飘起来四个片段, 行文活泼自如。学生兴趣盎然, 完成了一篇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求新有风险, 不必刻意, 一定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经过“会当凌绝顶”的体验, 才有“一览众山小”的享受。
六、柳暗花明又一村———师生互动, 自主、合作、探究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7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教师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教师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笔者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涂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笔者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日《春芽》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大力宣扬,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中单纯的说教常常让课堂沉闷而压抑,我们要将这种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于学而学,则事半功倍;不乐于学而学,则事倍功半”。这些话都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魏书生说:“激发兴趣就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营造愉悦的氛围。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语文课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以往在教学活动中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今天我们来学习„„”。而现在根据课文特点我会问:“你们想先学什么?”“你们想怎么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信。我以宽容之心去对待学生,这时我发现出错越多的孩子进步越快。我们要寻找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每篇课文设计一个亮点,做到课课有新招
学生面对同一个单元的文章,大同小异的知识要点,这样的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对语文产生厌烦之感,学生也觉得老师对所上的课文
毫无新意。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不得不考虑新招,让学生眼睛一亮,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如鲁迅的《故乡》,分析人物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分析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变化,都可知道《故乡》要表现的主题。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引导学生分析两个人物的变化时,就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时可以采用朗读,分析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变化时就可以让学生现场表演自己喜欢的人物的一些细节,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在表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时,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菲利普夫妇说话的语气语调,学生就有极高的激情学习课文。
语文课改打破了教师墨守成规,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学生的双手,在情感互动中把握住课文内容。又如:教学《卖油翁》时,我设计了你如何做导演、演员的教学环节。我为学生准备了箭、小钱、桶、扁担作为替代物,在老师的鼓励、支持下,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探究出何种表演方式最好。让人想不到的是学生们十分踊跃、积极,而且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声调,包括细小的动作。
三、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应用能力。
我们把活动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时代要求我们要学生有更多的表现与参与能力。但是现代的中学生由于平时只注意书面语言的训练。故而,学生只会“埋头苦干”,久而久之,则有“书呆子”之感,或是开展活动就面红耳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现实教学目的需要出发,围绕课文内容、写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语文课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知识竞赛,语文小抄报比赛,古诗词朗诵。如我班在课前两分钟命题“即席讲演”,课前两分钟一条格言谈心得体会,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题,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并用手势等适当的辅助手段。之后,教师或学生做点评。通过这些途径,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作了准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活动能力。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一改初上讲台时困窘状态为落落大方,一部分学生还能够做到声调抑扬顿挫并且辅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侃侃而谈,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尝试,很粗浅,但我始终坚信,只要自己用“心”去耕耘,我们的课堂便会激起朵朵让人惊喜的“浪花”。
【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推荐阅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7-24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07-10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09-13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10-27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10-29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12-03
如何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07-02
浅谈学生民歌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09-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11-23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