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精选13篇)
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的 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发现。”猜想既是科学知识发现的先导,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数学思维,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在类比中引导学生猜想
类比就是把若干相同或相似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由旧事物的已知属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由已有旧知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引导学生猜想。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2: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合理猜想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它激发了学生想学的兴趣,在一步步类比中猜想,最后揭示了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掌握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分析中引导学生猜想。
在分析中猜想就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提出大胆又有创新的结果假设。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没有分析问题就不可能解决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师:一副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生1: 90°,60°,30°.生2: 90°,45°,45°。师:你发现这两个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生3:这两个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度数和都是180°。师:你对其它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有什么想法?生4﹙猜想﹚: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等于180°。学生动手验证猜想,师:除了用量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来验证吗?生5﹙猜想﹚: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拼到一起,可以变成一个平角。学生动手再验证猜想。在分析中猜想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在知识迁移中引导学生猜想
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性的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定势中猜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的力度与广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批判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首先有目标地提问一个学生家的电话号码并写在黑板上:6742710。接着提问:
1.这个数能被2整除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 2.这个数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 同学们熟练而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于是,我又问:“你认为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结果大多数学生说它不能被3整除,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表态。“那好,就请你们猜想一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不少学生很爽快地回答了:“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此时,我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他们,过了一会儿,就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好像不行呀?”“为什么不行?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学生说出:13、19、23等数就不能被3整除。猜想被自己推翻,学生们不知所措了。于是我接着说:“那你们动笔算一算。”结果让学生感到有些疑惑。接着我又问了几个学生家里的电话号码写在了黑板上,并提出与学生比赛看谁能先判断出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结果自然是我快速地做出了判断。这时,个别性急的同学忍不住地问道:“老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啊?”“是啊,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此例中,教师围绕本节的学习重点先让学生做出了一个猜想,学生们因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凭借直觉也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虽然学生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此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老师又没及时给出结论,再加上学生又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教学悬念,这样就为后面的探究、验证、释疑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准备,同时猜想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也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四、在操作中引导学生猜想。
操作是小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际去验证,加强操作活动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内容时,首先复习什么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接着让学生猜一猜:给你任意三条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结果大多数学生凭借直观感觉判定为可以。此时,教师不作任何表态,组织学生分如下三步进行操作验证:
1.学生拿出1号学具袋,从里面任选三根小棒动手操作围三角形﹙内装6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但小棒长短差距不大,因此从中任意选三根出来都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们经过操作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学生拿出2号学具袋,利用里面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里面装着7㎝、2㎝、4㎝长的三根小棒﹚,结果一操作学生就发现大问题了,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3.我又让学生再打开3号学具袋,也利用里面的三根小棒去围三角形﹙里面装着5㎝、5㎝、10㎝长的三根小棒﹚,结果同学们经过一动手也同样发现了问题。经过这一猜想和操作验证的过程,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原来的猜想和第一次操作后的结论全盘推翻。水到渠成,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接着我就让同学们总结概括三角形三条边必须具备的长短关系,这样同学们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不但理解透彻而且印象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只是传授语文知识, 是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的。而在参与课堂活动中, 学生才有兴趣, 而且投入, 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很多, 例如:朗诵比赛、分角色读、表演课本剧、阅读材料大讨论等等, 对中学生的吸引力较大, 他们才喜欢去体验, 才会投入。
二、教师以情感人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曾经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自己有感情, 才能去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读课文时, 能够感情饱满, 就能把学生带入阅读材料的感情基调中去, 让学生产生与情境一致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黄河颂》时, 教师充满激情的、高昂的范读, 会引领学生感受到黄河雄浑的气魄, 并油然而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情感是心灵的体验与感受, 它通过心灵的沟通去感染其他人, 这就是情感所谓的“感染性”, 所以, 如果学生置身于阅读材料的某种情境中, 就会被它感染, 从而产生和它一致的情感。就如在欢乐的氛围中, 自然产生快乐的情感, 置身于悲哀氛围中产生的情感自然是悲伤的。
三、强化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体验就是要学生能够由己及人, 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因此, 学生要能够根据一定的感情转移学生的能力, 充分发挥想象力, 把自己作为文章中的人物, 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这样才能与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同喜同悲, 同乐同苦。有的材料中人物的思想和学生的观点反差较大, 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学生与人物的感情世界中架设桥梁, 使学生不仅理解别人的情感, 而且能走进人物的世界。在学习《猫》时, 当解读到因为“我”的妄下断语, 棒打了第三只猫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 想象当时的情境, 并作演示:一时怒气冲天, 拿起楼门旁边的一根木棒, 追打了过去, 从而体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难过、自责。同时进行了语言的训练:猫, 我想对你说……学生的发言很是感人, 有了情感做基础, 发言就不是挖空心思的推断或猜想, 而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学生也受到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妄下断语, 要三思而后行。
总之,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如何体验人物的情感, 不能搞一刀切, 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只要是言之有理, 就值得肯定。只有这样才会强化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引导学生;作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57-01
目前,在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不断地深入发展,并且涉及到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小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时代发展的需要,正确把握自己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以激发学生不断推陈出新,激活学生作文创作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清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推动学生作文教学创新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
一、打好基础,认真修炼,积累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学习每组课文,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打基础、做铺垫,而学生的“学”则是具体的积累。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的范文,其中的一些修辞方法、观察方法、描写方法、叙述方法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写作精品。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培树学生信心,肯定自我价值
这一点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注意的一项内容。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方法不同,不是这个学生比那个学生聪明,而是这个学生的某一项技能比那个学生好一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不该吝啬自己赞美、鼓励性的语言,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用词,或者某句话,都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及时的加以赞美和鼓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们的情绪也会变得非常积极踊跃,变得信心百倍。学生如果能入情入境,追随教师,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作文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2、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门
教师平时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门。例如,读课外书报、谈校外见闻、写即兴习作等。这些练习要新鲜活泼、不拘一格,以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经验。例如,我选读了《读者文摘》上刊登的《羚羊飞渡》一文,文中羚羊头领的机智和忘我的牺牲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就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反映动物世界情感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文章,这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我让学生谈校外见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口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写即兴习作,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今年春天的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不一会就下起来小雨,雨点落在地上、树上、屋顶上……也落入了我的心坎上,使我感受到了雨的轻柔和清新。那天,我走进课堂,立刻意识到同学们的兴奋心情,我于是紧抓时机,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3、激发写作兴趣,不断创新发展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就是在这片天地上倡导思想、引导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注重不断的创新发展。例如,在班内开展“小卡片积累”、“读书竞赛”、“开辩论会”等活动。
二、自主写作,潜心研究,推陈出新。
这一点既是学生习作的关键,也是学生作文课的主要形式。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曾经说过:“自主性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作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教师组织安排学生习作课要分两个过程:
1、集思广益,开拓学生写作思路
习作课上,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明了要求,针对“题眼”进行相互讨论,使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积累•运用四”种的作文练习。我先让学生做到明白作文的要求,然后相互交流想法,明了文章是在让我们写什么?之后让大家讨论,最终大家明白了是让写自己成功的一件事。这样,大家明白了写作的题目后,我再让大家讨论写作思路,结果是:做某件事→遇到困难→想办法→成功体验。这样,题目和思路都有了,我再让学生想想自己所做过的事哪一件事最成功?曾经历过什么挫折?最后是怎样克服的?成功了你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静心思考后准备发言。有位同学讲了自己制作“小桃心”的经历,他说:我先在红布上画了一个“桃心”样儿,剪下来缝制好再翻过来,结果不像桃心。于是就赌气的扔了。可后来又想到大家明天都拿着自己的小制作去上学,而自己却空着手,实在难为情了,于是就又捡回来,仔细查找原因,是缝制时针脚走样了,原来针脚的形状这么重要呀!找到原因后,我再做起来,效果就好多了。
2、真情表白,使小习作生动感人
当我们找到了材料,理清了思路,再形成文字,这样才是最终完成了作文。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再现,是学生情感世界的体验。只有情真意切才能生动感人,这是因为,真情实感是作文的血肉,是文章有生命活力的根基。因此,挖掘学生心里深处的闪光的东西,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才是真正的作文。
三、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创新发展。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制订探究计划、实行探究活动、记录观察现象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一部分,但是探究的结果、效果如何,学生在探究中是否还存有不科学的做法?这些都需要在交流活动中得到展示和检验。虽然学生在交流前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活动,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初步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还不足以使学生将探究获取的信息、想法积极有效地向他人传递,达到资源共享,提升分享与交流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够引导学生实行有效的交流呢?我认为能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 氛围,使学生乐于交流。
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在课堂上,教师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机会和气氛,构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实现心与心的互动。因而在指导学生交流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尊重学生,自愿选择。让学生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交流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够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而科学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学生从活动中提出来的,而不是在老师的追问下“逼”出来的“我想研究……为什么……”或者“我想研究……怎么样……”等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长期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厌倦或依赖性,失去了交流的动力。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科学问题时,也应该把握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了。其次,不要要求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面是不同的,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不同问题的适合也是不同的,因而要心中有数,不强求。最后,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多注重内向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参加、多发言,建立他们的自信。
(二)掌握教学技巧,鼓励每位孩子积极发言。人都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自己的迷乱,小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当学生的表述有困惑时,应晓之以理;
当学生思维一时转不过弯时,也不可“强按牛头喝水”,而应顺势引导,用揣摩的口气、商榷的口吻,引出学生想要交流的话题,又不着痕迹地化解学生的尴尬,并给予即时的激励,如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来增强学生交流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理解、思维水平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发挥交流的最佳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交流得到持续提升和完善。
(三)重视交流,区别对待,分年级定目标和要求。三、四年级学生的各种水平(比如说表达水平、记录水平)不可能达到极大的水平,所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表达不准确、辞不达意等情况,让别的孩子产生理解岐义或疑问。教师的注重点应该在提升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掌握基本的交流方法,只要学生能够将研究的成果比较清楚的表达出来,水平就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一定要给表达者和倾听者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这样,既能够解决倾听者的问题,使他们从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又能够让表达者有补充、完善的机会,他们的表达水平也会在这种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进步。
(四)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外部环境。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利用座位的变化适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改善学生对周边环境的弱视心理,激发对周边环境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意义重大。例如,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等方式比秧田式座位排列有明显的优势。变学生单行单坐的座位形式为小组式排列,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使得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成效明显。另外,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科学教室的有针对性布置、班级交流氛围的创设等都能够丰富学生的交流。
(五)当好组织者,适时引导、调控。小组讨论时每个组要有组织者,每组的组织者要选择行事公平的孩子担任,切忌让少数“小干部”一手包办,反对组内的“独断专行”,不能让少数孩子的意见以点带面;交流时不但要重视组内的交流,还应重视组与组之间的横向交流。小组讨论后要实行汇报,汇报是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过程,这个交流一定是双向的,切忌一组少数孩子说,绝大部分孩子只有听的权力,要鼓励大家即时地提问、提建议,小组的汇报员说完后,能够适当给其他组孩子提问、提意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又使孩子之
间增强横向的交流。
(六)当好参与者,深入参与、启发。学生开始讨论后,教师要深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和情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信力。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攻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我的身边。学生意见分歧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迸射了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所讨论的问题。引导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鼓励学生讲思维的结果,更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这样能够诱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继承发展到思维的培养。从而更快地掌握创造思维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水平。师生要认真听取发言人意见,切忌一棍子打死。即使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让其讲完,然后再慢慢引导,最终寻求准确答案。在解决问题后,还可实行“个性体现”,让学生表达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看法和观点。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交流。
(一)学会倾听。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抓住关键处,听懂别人的意思,并认真地吸取别人的见解,调整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在合作中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的意见与别人有分歧时,既要坚持自己的,又要吸取别人的意见,体现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具体说就是:
1、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倾听”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让孩子学会安静地听、认真地听,要明白“倾听”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当别人说的内容自己知道时,不要急着接嘴,而应在别人说完后再举手补充。当别人说得不够流畅时,要耐心地给予鼓励。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实行“换位思考”,多想想如果是自己在说的时候,希望有怎样的听众,在班上形成“倾听公约”。
2、培养边听边记的习惯。
仅仅用耳朵来“听”,是一种肤浅的过程。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听”,还要培养学生“会听”、“爱听”、“听懂”,在“听”中有更多的收获。边听边记,是一
种“听”的好习惯。在听别人说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笔来记——记观点、记疑惑、记要点、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3、培养边听边问的习惯。
“倾听”的过程,也应该是提问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听别人说完后举手提问,教师应该预留有提问的时间。第二种是马上举手提问,将自己不懂之处即时地提出来。教师应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即时的给予鼓励,让更多的孩子有提问的意识。
4、在倾听中培养敢于置疑的精神。
老师也好、同学、专家也好,他们的观点都不是权威,要鼓励学生敢于置疑、善于置疑,而且敢于将自己的疑问公诸于众,让大家来讨论、甚至争论。
5、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教师只能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做法是徒劳无效的。教师设计精辟简洁、新颖有趣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跟着自己一步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另外,还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究活动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比如老师有意识地将嗓门压低轻轻地说,学生反而越听越集中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提升了倾听质量。
(二)、学会表达。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水平的标志。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简练的语句,准确地表达自己探究中的所思所想。即陈述前对自己的观点略加整理,陈述时力求表述明白、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同时,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
(三)、学会评价。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辨证地思考,对他人的发言要有明确的评价。经常问自己:他的阐述准确吗?一定是这样吗?我们的为什么和他的不同呢?如果有不同发现要即时补充。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从而持续地修正自己、提升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我要向别人学习。
(四)、学会反思。反思是对自己思维实行再理解和检验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矫
正、持续提升的过程。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能够完善已有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是否需要对表达者的发言实行补充,是否需要生成新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否产生一定的体验或形成经验。
三、使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交流。
1、语言交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在交流中学会准确地与他人沟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获得准确的理解,促动思维水平的提升。
2、文字交流。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有限,但他们的文字表达水平比较突出,能够让他们通过文字的形式将交流的内容表现出来,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观察记录单、科学记录本、观察报告、观察日记、小论文等,同样会有惊奇的发现。
3、图片交流。当对某个问题、某个现象用语言和文字都不足以表述清楚时,图片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表达水平、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分析问题的水平的局限性,一张图片会协助他们解决很多的问题,哪怕是一张随手几笔勾画的简图,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网络交流。时代发展了,网络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资料、图片等等堪比百科全书,方便、快捷也不比其他的交流手段逊色。在学生的学习空间里,不可能忽视它的存有。网络视频、网络电话、网络聊天等等让孩子们畅快展示。当然,学生自控水平不强,在采用这种交流方式时,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组织、管理的办法。
兰州市安宁区崔家庄小学 张树泉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下面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做法。
1、提供话题,组织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上课前我在PPT上出现一个问题:小明和小亮各买了一个足球,分别标价40.2元和40.20元。你认为谁的足球价格贵一点?你有什么观点要表达?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我给出的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学生的观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认为40.20元贵一点,因为是两位小数。另一类观点是一样贵,都是40元2角。归类之后进行新课探究,课结束时,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提供了表格和三组小棒,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看哪一组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并记录下来,对比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汇报结果。通过生生互动,学生能有效的合作交流,很快就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3、教师指导,保证生生互动效果
在进行生生互动时,教师要及时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否则会
降低互动效果甚至会变成无效交流。如在教学《找次品》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铅笔和橡皮代表天平和物品,模拟找次品的过程,并画图表示。就过发现部分小组没有理解合作意图,在橡皮上放上铅笔来模拟天平,试图称出物体轻重。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得以正确合作。
4、改革评价,激励学生生生互动
给予学生的评价,往往出自教师之口。但如果评价来自于身边的同学,则是另一番效果。在数学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互评方式,比如:你对某某同学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不但引起了关于知识的交流,而且,每个人都在关注课堂,善于倾听他人。此外,在家庭作业尤其是计算批改时,可采用让同桌互批的方式,提高效率。不过要注意,实事求是,还要注重同桌监督纠错。
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素养得到提升。而那么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兴趣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优化,两者互为基础,协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说一些例如:你想不想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呢?现在请第四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意见好吗?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段话和老师一起比赛背一背好吗?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心情轻松,不带任何负担,大胆探究,发表见解。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弘扬。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处理教材
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抓课文整体、抓文章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教材的处理才基本妥当。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这篇课文共220个字,是第一册教材中较长的课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将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整体有效地处理教材,长文短教,使学生学得有趣呢?我们做了这样的处理:在课题质疑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讲一次,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说说你听懂了什么?一个要求:你说的必须要让全班的小朋友听懂。在说的过程中学习生字。这是课始15分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最易出教学效果的时机,因此,安排在培养听力的同时获得对课文整体感知,借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的第一次见面,使生字教学先入为主,印象深刻。这样处理一举三得,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理解感悟环节选择的教学突破口是:小燕子去菜园里一共看了几次?你怎么知道?请划出小燕子说的三次话。然后看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时的情况,自由读,想想妈妈的话和小燕子的话该怎么读。谁来当妈妈,谁当小燕子,同桌对话。第二次、第三次呢,燕子妈妈怎么说,小燕子又怎么说,自由练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这样抓住课文的脉络进行整体性、发展性、立体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读中表演、读中比赛,最终达成自读自悟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大胆提出想弄懂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1.课始提问题
在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课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根据课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想弄懂的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等等许多问题,于是后面的教学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深入阅读,学习效果明显。
2.课中进行引入性的提问题
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在学习了前五个自然段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小壁虎分别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去借尾巴,始终因他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没有借到。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们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想知道小壁虎此时的心情怎样?”“小壁虎又去借尾巴了吗?”“小壁虎最终怎样了?”我并未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读后面的课文,自己找答案。在朗读中感悟小壁虎没借到尾巴时的难过心情和长出新尾巴后的愉悦心情。让学生的感情与故事中主人公境遇交织在一起,让学生情绪随故事的发展变化而跌荡起伏。
3.课后进行延伸性的提问题
课文学习之后,我总结全文,又提出问题,为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创设时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鱼、老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的作用,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呢?”在学生们踊跃发言之后,我为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收集自己想了解的动物尾巴的知识,依照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再练习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三、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为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重视评价的策略。
1 准确定位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要求学生真正的深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教师的任务而停留在表面上的小组讨论。但是,很多的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时,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没有深入到其中。比如,教师在上课前为了体现他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通常在课前准备一些小纸条或者几幅挂图,当上到这个内容时,教师先是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看到后有什么启发,然后再让小组同学讨论,简单的几分钟过去了,教师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再进行教学。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到其中去,而是一味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也不加以思考,这样的讨论只是被动的讨论,没有实际的意义。实际上,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讨与研究基本手段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形式,探究式的学习效率应该是很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启发诱导作用,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监督与帮助,对他们的讨论及时进行评价,以学习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合理的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与内容,不做无效的、不相干的讨论。在时间方面,教师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而不是走马观花。结合学生的原来的身体与运动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给他们合理的探究内容,既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有学生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并要有一个探究的结果,在讨论中,给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给其他同学更多的学习机会。
2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要想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引领是关键,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学生根本不会探究学习,比如,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他们进行辅助性的练习,从而启发他们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比如在前滚翻教学时,教师先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而在准备活动中,我们已经给后面的主教材学习做好了铺垫,比如,在做胫部活动时,教师提问问题,学生用点头或者摇头的方式表明胫部已活动好了。其实,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已经设置好了情境,引导他们进行前滚翻的练习。再比如,让同学们两腿分开,然后头经过跨下向后看,再慢慢向上再向上直到看到,然后,就会不自觉地翻滚过去了。这些活动就是为后面的进入主教材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练习中觉得很有趣,而不自觉的加入到下面的探究学习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探究,探究前滚翻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的前滚翻学习时,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让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比如,让他们几个人为一小组,尝试进行前滚翻的练习,小组内相互学习,不断改进,然后自己先做一个或者找个最好的同伴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总结不同方法的有效性与作用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凸显出来了。接下来,再由教师示范,通过师生动作的对比,诱导学生们与教师进行比赛,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另外,探究的问题宜小不宜大,更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围绕一个小问题进行探究,所有的同学就会更有目标性。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鼓励与表扬,提问问题时,只要学生回答上来的,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教师都可以表扬,如果有知识性的错误,则可以通过诱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纠正。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与掌握,也更有很多的好学生,他们也不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内容,这时候,教师可以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拓展,这时,这样的内容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尝试学习,并能探究思考,从而加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对于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或动作的理解与掌握,要在学生自身的理解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探究,最后形成小组内的一致意见和动作,这种探究学习就是以点带面。每个小组在探究之间可能出现不同答案,或者即使具有一样的答案,但他们的技术表现也不相同,比如,在前滚翻小组探究之后,有的小组主张先低头再蹬腿,有的小组主张先扶垫再蹬腿,也有的小组主张先蹬地再扶垫等,当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我们都允许存在,可以对他们的主张逐一示范,从而找到最好的动作方式。
3 让观念先行,进行有效探究
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随着新课改而来,探究学习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也是一种观察的更新,所以要想进行探究学习,那么,观察是第一位的,在课的初期,很多教师对此产生了疑虑,不知道如何去改,也不知道是不是能改好。但是,体育教学改革是必然的,如果没有改革,那么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标明确指出主张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是可行的,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已经初见成效,课堂教学目标在这种学习方式下也很容易完成,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决心把课程改革进行到底。所以,为了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我们的观念不能落后,同时要把探究学习推向高潮,更注重实效性。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与引领者,在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定好自己的角色位置,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取得进步。
4 发挥探究性教学优势进行有效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较以前更为活跃,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选择权,学生成为了体育课堂的主人,这对于他们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很高的调节作用。所以,我们要看到这种可喜的变化,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课堂。但是,这样的教学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握得住的,也有的教师单纯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把权力过多的放给学生,无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因此在课堂上也造成了很大的没有必要的浪费,学生的学习一度进入散漫状态。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目标引领内容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的设计一节课,让学生的各种包括探究在内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的,使学生在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挥个人特长,张扬个性。另外,探究式学习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历进行探究,如果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什么探究。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要进一步加强,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要更新观察,对新课标的精神进一步领会,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优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探究学习要定位准确,观念先行,介绍了实现探究教学的途径,充分发挥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进行体育课堂教学。
一、处理好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生活语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属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范畴,它具有直观、形象、零碎、随意的特点。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规范化语言,一般包括数学概念、图形、数字、字母、关系式等,属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范畴,它具有规范化、简约性、抽象性和高度概括的特点。数学语言的使用水平反映着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反映着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生活语言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支持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变成老师直接应用数学符号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纯符号操作中学习,从抽象中来,到抽象中去。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符号暴力”,就是老师将自己理解的数学符号、抽象符号强加给学生。在“符号暴力”中,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挫折,这是一个
极端。
而现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学习前对数学的自我理解、已有理解,但相对忽视对学生生活语言的提升,忽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与沟通问题。如果缺乏对学生生活语言的引导和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低水平徘徊。因为学生的理解常常运用和借助的是生活语言,也叫儿童语言,是学生个体的低层次的经验水平,这是另外一个极端。
显然,上述两种现象,是老师不能正确处理好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生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语言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但只是学生通向数学本质的一座桥梁,它远不是我们所要引导学生去追寻的数学宫殿。数学学习中借助生活语言,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将数学语言内化到自己的经验体系中,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语言,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有差异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应该适时引导学生生活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让学生学习数学语言,掌握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并学会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解释,建立和丰富数学语言体系,使数学语言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力支撑,成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利器。
二、处理好独立思考与数学交流的关系
数学交流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交流的时候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己的见解,否则,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可能剥夺了部分学生的思考权,交流就可能成了思维活跃学生的另一种的话语霸权。
三、处理好认真倾听与数学表述的关系
倾听是数学交流的起点,没有倾听作为保障,交流就只是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没有倾听,交流变成了声音的一种交集,变成了个人的一种渲泄,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這在我们刚开始进入课程改革时的数学课堂中时有发生,当然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可以说,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在学习、建立、使用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在数学语言的使用中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体会数学语言的优越性,不断提高数学素养,这才是有效的数学交流。
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学生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探索出一些在历史课上能有效促进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端引趣。比如刚上初一的孩子在开初并没有接触过历史,因此初一的第一节历史课就必须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给他们的第一节课我往往是这样设计的:简单的给他们概括什么是历史后,引导他们回忆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及介绍一些直到今天人类还无法解决的很多历史之谜,然后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的历史故事的真伪及那些无法解决的迷到底是怎样来的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当然这仅仅是开端,以后每一节新课的讲授开始我都会注意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除“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2)、刻意求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我们的学生最烦的是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因此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多样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这一课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一、特别要重视历史线索的整理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既便于记忆贮存,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从大的方面来看,“提要钩玄”,编织知识网络,也有助于从朝代、阶段、国别、专题等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驾驭知识。就因为如此,所以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我们都重视整理历史线索,但现在尤为得强调这一点,因为过去的课本,初中、高中都是以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课本本身的时间线索就比较明确,学生也较容易掌握,而今按照专题形式编课本,时间线索不是太明确,而课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水平与以前大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本身基础比较扎实,而实际上愿望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普通高中的老师发现学生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的,所以线索往往还是需要教师帮忙整理,上课强调才行。例如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旧教材用了半本书来介绍,显然同一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但基本事件在现在的课本中却提到不少,如此学生很难准确地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理清楚。首先,教师应就课题跟学生讲明中共与新民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党,而整课围绕的就是中共如何领导革命的进行;接着按时间发展顺序将重要事件列出,整理出清晰的线索: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如果学生能总体把握好线索,接下来的学习相对就轻松不少,而已能记忆较深刻。所以我认为,现在高中历史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历史线索的学生历史的第一要素。
二、教给学生强化主干知识记忆的方法
历史学是人文科学,学好它必然离不开背诵记忆,但背诵记忆很多同学是背了忘,再背还是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记忆。让学生课后死记硬背那肯定是事倍功半的,老师的语言运用、语言层次构思和语言起伏的调节等方面,能使自己的个性能象磁石吸引学生,象锤敲打心扉,象钥匙开启灵魂。有时候虽闭卷考试,但在改卷过程中你能轻易看出做题人是你的学生,因为在答题中他运用了你课堂上的语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说明课堂效果不错。当然,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用语言的感染力来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教会他记忆的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可教学生利用顺口溜方式记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可编成:“151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得用潮汕话读);也可教学生联系记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学生容易混淆,如果学生能联想的话,记忆可以很深刻,中书省草拟诏令,可联想诏令正在书写中,门下省封驳审议,那也是是诏令能否通过的通道,而“门”就是我们通行的槛;尚书省执行,这是最后一个,不想也清楚了。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当下的广告词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和其航行的路线很多同学会混淆,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可取“迪”和“好”字,连成“好迪”,一说:“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仅能增强课堂的气氛,学生记忆也深刻;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取“麦”和“环”(与“皇”的音相近)可连成皇氏麦片。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记住都是好方法,如邓小平所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兴趣学而且能学得好,反过来,学生学得好,他就更有兴趣。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让他去好好记忆历史。
三、联系生活常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当然,现在高中学历史,单纯的记忆并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现在高考的趋势更多要求学生理解,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2007年的广东历史高考第24道选择题:
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这样的题不仅考知识点,而且还得考学生的常识,所以课堂上老师更多得联系实际,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历史能为今天所用,增强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远远不至这些,而且教学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但作为老师,要将教学教好,自身必须不断探究,不断在教学在揣摩方法。具体而言,我认为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不学”到“要学”,从“要学”变为“会学”。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规律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力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学生“会学”了,这种教法也就成功了。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结
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的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
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我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辅导手段,培养其正确的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具体做法是:
对于上游生,由于其自我学习兴趣较浓,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故应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上多做指导。可以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执行,在辅导方面,可以适当的多留一些课外作业(俗语开小灶),在课堂多提问多关注。促其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于下游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其找到学习差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不安心学习的同学,要多交流,了解其不安心学习的原因并帮助他做一个自我评估,并制定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改正计划并遵照执行,去其浮躁心,安心学习。对于虽努力学习,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应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根据学科特点,找出其具体的差距,(大多此类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差科中具体差在哪)针对具体情况帮助他制定一个提高的计划。
对于中游生,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但不尽人意,存在向上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特点,所以要不断提醒和激励以唤醒其上进心,使其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探究学习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是探究学习呢?探究学习就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根据自己的猜想、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更多被应用到自然学科教学活动中,那么,在人文学科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呢?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是人思维和活动的一种趋向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或某种活动感兴趣时,其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会增强,创造性思维会活跃。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忽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
(一)个人魅力感召
语文教师应该通读百家,通晓古今,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优雅的举止、风趣的语言、创新的意识、洋溢的活力、民主平等的态度,感染、诱导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喜欢自己,进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讨论是必不可少的。若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生生之间良性互动,学生会有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学生自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趋向,就会对语文感兴趣,最后爱上语文这个学科。
(三)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满足學生各层次的需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需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何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呢?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畏惧老师成为常态,揣测教师想法成为很多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很少有自己的问题,也很少会自己思考问题,课堂上多是教师所思所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探究学习的开展。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教师就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引导学生思维求新求异,这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中很多问题可以多种观点并存,学生可以存疑。
(二)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多边合作互动的过程,营造课堂教学的合作氛围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要求。语文探究学习内容往往超出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范围,探究问题本身也有一定难度,时间跨度相对较长,需要搜集资料也相对较多,探究学习的任务也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开展探究学习往往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师生与校外专家之间密切合作,因此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前提。
三、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提问:“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就会发现文中的鲁四爷、四婶、卫老婆子等人都不是直接加害祥林嫂的人,这样学生认识就有了冲突,就会有深入思考的欲望,这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起点。
(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支架教学中的概念,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也就是说,当学生发现疑难问题需要解决,探究学习开始时,假如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通过探究解决疑难,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或是思考的方向,或是经典的范例,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具体的资料,或是轻轻的点拨,或是具体的指导。这是探究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
(三)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支撑。语文学习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对文本阅读和思考,是发现问题、积累语汇、酝酿情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使学生能够灵活表达,积极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策略,能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构建知识,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
(四)引导学生拓展迁移探究学习成果
语文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理解能力,积累语汇,培养语感,拓展思维,陶冶性情,完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进行拓展,积极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指明方向。教师还可以创造有利条件,扩大探究时空范围,让学生走出课堂,去阅览室、图书室,去探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人文精神,习得语言智慧。
参考文献:
[1] 胡丽娟.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引导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9).
[2] 黄建初.“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历史教学问题,1999(2).
[3] 吴卫红.在研究性学习中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2002.
[4] 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网络,学习,教学
在这个学期的网络知识教学前, 我对我所任教的高一 (1) 、高一 (2) 、高一 (3) 三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反馈, 我发现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的可以说是廖廖无几。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两个实验班:学习 (14%) 、聊天 (35%) 、玩游戏 (28%) 、其他 (23%) ;重点班:学习 (4%) 、聊天 (42%) 、玩游戏 (30%) 、其他 (24%) 。这样的结果对于我来说虽然说不上震惊, 但绝对可以说是意外。作为中学生, 有这么好的现代化工具不好好加以利用, 却用来进行娱乐消遣, 的确非常可惜。在惋惜之余, 我也下定决心,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好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而不是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如何能快速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地学习, 确实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经过深思熟虑, 我初步确定通过这样的思路来完成。
首先, 因势利导, 让学生从思想上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像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不存在“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物一样。就因为它的信息量太大, 使得它包含了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网上充斥着许多无效信息, 信息垃圾成堆, 内容各方面都有。特别是我们中学生还处在一个缺少道德判断力又极易模仿的阶段, 网络信息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电视等其他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 教会学生怎样充分利用好计算机网络。
第一, 引导学生搜索有用的学习资料和好的学习方法, 并能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
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 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是很好。在开始的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 我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我向学生推荐了两个网上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搜索与Baidu搜索。学生在网上可以快速找到很多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为了精确查找, 我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搜索技巧, 可以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通过对下载资料的归类与总结, 大大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第二,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QQ、MSN等常用的通讯软件, 从而能与他人进行及时、有效的联系。
调查发现, 网络游戏、QQ聊天及MSN聊天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上网项目。而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甚至沉迷于网络。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分别在QQ上建立了班级QQ群, 每逢周末或空闲时, 就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在网上交流, 并对他们进行在线辅导。为了让学生不陷入网络游戏中, 我还在上面指导学生如何建网站、如何创建班级网上电子像册等。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目光从游戏和聊天中转向制作个性网页;将运动会、春游像片贴进班级电子像册;申请网上作文本, 把个人作品跟同龄人分享等, 变网络空闲为网络运用。同学们在周末经常会用MSN进行联络, 共同解决一些本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第三, 建立FTP服务器, 提供学生学习资料、学习软件以及教程的下载, 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作业评价。
根据教学需要, 我在教师机上建立了FTP服务器, 并在相应的用户目录下建立了三类子目录:共享子目录、作业管理子目录、交流子目录。其中, 共享子目录里一般含有程序软件子目录、课件子目录、媒体子目录等, 向该课程或该班学生提供软件、课件、多媒体文件等的共享下载保存使用服务。通过FTP服务器的使用, 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网络服务器的意识与素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践努力, 我感觉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及有效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高一 (1) 班与高一 (2) 班, 有些学生已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非常有效的自主学习, 教师有些时候就可以从“讲师”的身份向“导师”的身份转变。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 大家也一致肯定了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另外, 学校教务处在学生期中考试以后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馈调查, 学生对于我的课堂教学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这更增加了我教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郭英 有人说所谓“爱”,就是一个人为他人燃烧自己的心,所谓“情”,是他人因而产生心理空间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教师的情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会激发出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种所谓的“动情效应”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学生会表现出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老师合作,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后,随着“亲其师”而来的就“信其道”,教师的教育影响,很容易被学生所同比,教师的要求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在这个双向交流过程中实现的。爱心的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效应是它能使师生人格升华,激发起巨大的能量和潜能,使人变得伟大,完善。世界上所有的爱都应当使爱者和被爱者更加幸福、快乐,更加趋向人性的自我完善,使人格得以提升,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绚丽美好。
教师的爱是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的爱要被学生所感受才会体现其价值,发挥其教育功效。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如通常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教师从理念到行为技能有一套相应的要求。
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它们的爱呢?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其中奥秘:“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可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由于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因此,可以实现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的效果。
教师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来到办公室,老师真诚笑脸相迎,学生被叫来谈话,请学生坐下,师生促膝交谈;师生交谈中,教师不是一味的训话,而是注意倾听,合理下降,我们感到寒冷时,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争论一些国际事情„„,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爱的双向交流中,编织出师生之间爱的网络。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11-06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9-2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9-22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05-29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10-14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01-07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入设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