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通用11篇)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1

陈秀连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师生感情美、导语设计美以及教学方法美等方面来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字】激发兴趣 语文 提高语文成绩

参加工作,特别是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便一直思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除了看文章,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外,我还深深得感受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在课堂上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⑴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师生感情美,是激发兴趣的基础。

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喜欢你。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愿学、乐学、勤学哪门学科,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一)形象美。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得从外观开始,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看起来得体大方,因为在这一点上,任何人也都一样,首先得赏心悦目,应该说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⑵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切忌不修边幅,穿着怪异,因为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精神足。情绪是会感染人的,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埋下了成功的一笔。

(三)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充分尊重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觉得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我始终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充分的尊重,才能打心里喜欢,学生才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状态。为了更融洽师生情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下了课后,并不急着回办公室,而是在课室和学生聊天,拉家常,问一下近来的学习状况,平时和什么人来往,对老师讲的课有什么建议等等,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的。记得我所带的班级有这么几位学生,我刚接手时语文成绩就没有试过及格,上课调皮捣蛋,从不交作业,也不会尊重老师。于是我就在上课时用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当他们站起来时,我是微笑着的,有时他们回答不出来,我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而是循循善诱,不断地给提示,直到他们回答出来为止,当他们回答出来时,我便适时赞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他们学习有进步时,我不但在班上表扬他们,我还打电话给他们的家长,让家长也表扬他们,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上课时的眼睛是跟着老师在转的,并且炯炯有神。在升中毕业会考上,语文成绩还排到了班里的前列。正因为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任何一位学生,不偏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⑶我充分鼓励和信任我的学生,肯定他们的不同能力所具有的价值,对任何一位学生的“勤问”和“勤思”,我都及时予以赞扬,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能在语文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注重及时发掘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正是课堂上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使学生乐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之前我发现学生不爱上语文课,渐渐的我发现上课时学生的闪亮的眼睛越来越多。也正因为这样,我所担任的两个班在升中毕业会考中的语文成绩终于摆脱了倒数的命运。

二、导语设计美,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深深知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非易事,这就要在教学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其中一个便是导入语的设计。因为导语设计得好,可以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记得我在讲授《春》这一课时,是这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的,上课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伴着优美的音乐,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另一篇描

写春天的短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繁花锦簇的春天中,然后请学生回忆并大声回答描写春天的优美诗句,通过这两件事的引导,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整一节课课堂气氛都很欢快活跃。又如我在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在上课时,我先放了江涛的同名音乐,然后再看了愚公,智叟等漫画式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心理学指出,情绪和情感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习的情绪后,让学生自觉自愿地配合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语文成绩。而在学习《台阶》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老实厚道的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付出了艰辛的漏洞,终于造成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但此时他的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为了实现一个在我们看来并不宏大的愿望,这位父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位父亲是怎样付出把新屋建起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台阶》的故事,这样的一段导语,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他们渴望了解课文的心理来培养其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美,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在实际的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但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是相同的。⑷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承担一门学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因为中学生的持续性和忍耐力比成年人低下,他们更不可能持续不断地重复欣赏某一事物而不厌倦。他们的学习已经重复了多年,每天重复五六次以上,单调的学习生活已经使他们厌烦,特别是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本来就有放弃学习的打算,假如教师还不改变教学方法,天天千篇一律,学生真的会对听课完全失去兴趣。所以,要使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内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教师不能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大功夫。因此,想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朗读法。在讲授诗歌时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有时个别读,有时齐读,有时默读,有时自由读,有时分小组读,有时分男女生读。而后两种方式我会采用竞赛的形式,当一组在读时,其他组的人就听他们读的时候有没有读错字,如错一字

扣10分,还要注意感情和节奏到不到位,酌情进行打分,最后在期末进行总评,等到他们读的时候,就避免了同样的错误,提高字音的积累能力。据我的观察,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

(二)情景再现法。文言文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懂和枯燥的,每次上文言文单元学生都死气沉沉的,于是我想了一个方法,比如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备好道具,让两学生分别出来扮演唐雎和秦王的角色,其他学生就观察看他们表演的人物形象到不到位,突出人物怎样的缺点,然后进行优缺点点评,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提高了。

(三)读讲写结合法。再精彩的课堂,学生成绩上不去,也不是一堂优质课。所以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时,除了朗读外,我还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_______美,你看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吗?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围绕三峡的山和水,都踊跃发言,从而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见和做法。总之,语文教师要想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文,并且要学得轻松,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成绩。【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2

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

“新课导入”环节的动点, 主要体现在教师创设情境, 给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或者是明确学习的“智能情感”目标, 教给学生学习的一把钥匙。分两点来说。 (1) 创设情境。以情入境是教师在课堂上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立足于文本, 教师以自身的情引发学生的情, 或是利用文本里的情感因素导出学生的情。这样课堂一开始就营造了激情的氛围, 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被抓了起来, 吸引了进去。如教学苏教版必修 (五) “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 我们创设了如下两种情境: (1) 如果是在父亲节或是在母亲节快来临之际, 你写几段话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那么怎样写才能更真切地表达出你的感情呢? (2) 在现实生活中, 你与父母、老师或者是同学朋友相处的过程中, 怎样的一件事对你的感触很深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在回味着亲情和友情的醇香。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探究, 无疑使他们的参与的热情高涨。 (2) 明确目标。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可以先入为主, 交给学生自己, 要求他们亲自操刀, 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同样能升到一种“高温”的状态。如我们在教学《柳子厚墓志铭》一文的时候, 布置了以下三道题目, 要求每一位依据文本信息, 完成题目, 然后进行交流: (1) 文中的 (2) (3) (4) (5) (6) 小节叙写了柳子厚的哪些事迹?请你分条概括,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在这些事迹中, 作者是写出了柳宗元怎样的品格? (2) 文章开头写柳宗元的先世以及第 (7) 小节写裴行立、卢遵,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的内容对写墓主有什么作用? (3) 文章的 (2) (3) (4) (5) (6) 小节, 这部分除了叙写墓主的事迹外, 还穿插了作者的议论, 请你说说这些议论文字的涵义和作用是怎样的?这部分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写墓主的, 请你列写出至少三组对比, 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对比的具体作用。问题一出, 犹如亲手把打开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自然引发学生们探求的兴趣。这种强烈的目标意识, 使学生明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文本研读”环节的动点, 是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积极热情能否持续保持并发展到极致的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在探究问题的点面结合上、难易适中上和训练多样上。以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为例, 在学习《宝玉挨打》这个经典情节的过程中, 我们设置这样的几个问题, 调动并保持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1) 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2) 宝玉挨打, 贾府中的一些人的表现 (态度) 怎样? (3) 这个情节在整个红楼故事中起到什么作用?另外, 适时适当地拓展训练, 能助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补充了宝玉挨打后薛宝钗和林黛玉探伤的情节, 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1) 有人认为, 薛宝钗和贾宝玉在思想上有根本的对立, 所以探病时她对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是虚情假意, 你是否同意该看法, 试结合文中描写加以说明。 (2) 宝玉对宝钗、黛玉二人的态度有亲疏之别吗,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试作简析。产生这种亲疏之别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请摘引文句加以回答。 (3) 林黛玉探望宝玉时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她是否真心要贾宝玉“从此”改悔?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探究学习”环节的动点, 主要集中在学生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上, 如《柳子厚墓志铭》一文作者说:“虽使子厚得所愿, 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 孰得孰失, 必有能辨之者。”你能“辨之”吗?让他们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有话必说, 成一家之言, 学生固然能积极参与。

第二, 教师善于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并适时适度地给予评价。交流活动可以分为几种形式: (1) 是以同桌或小小组为单位的同学之间的对动; (2) 是以集体为单位的个人在大家面前的展示; (3) 是以正、反两方为单位的辩论式的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样的交流活动, 必能打破教师“一言堂”的陈旧格局, 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提供了一个平台。交流活动不能看热闹, 重要一环是教师要及时获取交流内容的结果, 并适时适度地给予评价。小组代表交流、个人台前展示、辩手的陈述, 等等, 都是教师获得交流内容结果的途径。教师的评价, 是对学生交流结果的鉴定。评价要严格, 有不妥之处要一针见血地指正;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辞, 既要指正, 又要鼓励, 循循善诱, 达到拨亮学生思维思想火花的目的。如果是因为教师用语不慎而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那么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9-03

一、问题的提出

七年级学生刚刚踏入新的校园,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同学,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难免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再加上学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产生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情绪,还会形成闭锁、恐惧、情绪化等心理倾向。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学生个体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更要重视依靠广大教师。任何学科的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活生生的心理表现,教育的每时每刻都会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现象。因而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材是让学生进行积极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语文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积极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而且语文教育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把学生的许多抽象的心理问题变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或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生活情境和活动中逐步获得能理智地观照现实和应对生活的健康情感,培养学生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的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通过整合语文教材,挖掘出珍贵的人文价值,并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来激发七年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以健康的情绪面对遇到的各种挑战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二、概念界定

积极情感体验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体验、感悟,以此对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理性化梳理,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如何开展呢?

三、实践探究

1、整合七年级教材,挖掘积极情感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有着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积极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前人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观照自己的生活、心理。面对生活的细节学会客观地分析、冷静地思考,全面地看待每一件事,认识消极情绪产生的危害,一步步地进行理解、疏导,进而自觉摒弃消极的情绪,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利用教学实践,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七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整合,挖掘出了其中可用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素材。

(1)分析人物思想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为学生塑造了高大的人物形象。如誓死追求真理、临死还不忘弃杖成林造福后人的夸父,面对苦难,变得独立和坚强的英子;在挫折面前乐观和达观的普希金;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个性与风格的闻一多……古今中外的这些优秀人物,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时,如此坚强执着的生活着,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能让学生在这样健康的文学熏陶中明辨是非、美丑,培养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2)挖掘作品积极的主题,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这些作品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转移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如同学交往、个性适应、学业困难、情感挫折、亲子矛盾等问题展开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剖析,梳理自己的情绪,并进行体悟,发现合理的因素,改变偏执的态度,将思想引向深入。如在进行七下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教学时,我让学生尽情地述说内心的苦恼、烦闷,学生各抒己见:感觉父母或老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感觉自己受到冷落;与伙伴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了事情而被父母或老师责骂;被别人冤枉……

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分析得十分深入,让我更了解了他们的内心。这是一次学生内心情绪的宣泄,有助于学生缓解内心的压抑,释放自己的情绪。但还不足以真正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改变学生的认知,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因而我又与九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微笑地面对生活”进行整合,组织了一次作文练习课,让学生学会将各种生活矛盾当作一种幸福体验,在心灵的家园里构建一个和谐而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和具体的生活情境,以调适心情,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

师: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再春风得意,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远都阳光灿烂。风霜雨雪,总是陪伴在我们身边。重要的是,我们能寻找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微笑地面对生活,让生命焕发出最美的色彩。哲学家伊壁力橹说:“人活着就要追求快乐。”“快乐是生活的起点和目标。”快乐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认为快乐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快乐?

生1: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去参加市里的演讲比赛,我每天认真的练习,喉咙都练哑了,但我坚持努力的练习,最后得了二等奖,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来祝贺我,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努力的结果。

师: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快乐,因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

生2:双休日,我做完作业后,整理了自己的房间,还帮妈妈做了家务。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快乐。

师:是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忙碌中充实的过每一天,也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生3:人活在世上,难免会经历各种痛苦、磨难,但我认为这些痛苦也是一种快乐。比如小时候,我因为不懂事,一次次“摔跤”,受到爸爸的一次次责骂,虽然当时很难受,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师:是啊,痛苦,何尝不是一笔财富,一种快乐呢?白岩松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痛并快乐着》,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师:(课堂寄语)快乐让生活更美好,让日子更轻松/快乐的生活得益于快乐的感觉/快乐的感觉需要自己寻找/在每一寸阳光里,在每一个细节里/当生活对我们吝啬的时候/用乐观的情绪驱除痛苦的阴霾/这就是强者对生活的选择/让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吧

这样的课堂作文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描述了所见所闻,而且说出了内心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活动,得到了心灵上的一次洗礼,同时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恰当地进行肯定,正确地加以引导与鼓励,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渗透。

(2)利用文本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体验,文学文本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与憎。教师要因势利导,主动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通过情感调节等各种手段升华情感。七年级学生的人格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引申出一些有关能促进积极情感体验的问题,认识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流程,让学生由己及人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本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感染,能让那些情绪冲动、性格浮躁、脆弱、自暴自弃的学生受到感染,向稳重、坚强、振奋等优良品质转化。如学习《丑小鸭》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丑小鸭在经历磨难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勇敢的面对,不怕艰难顽强的生活,这些行为没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课正好是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好材料,也能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这一课后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丑小鸭真了不起,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依然不放弃,而我呢?在学习中遇到了一点点的困难就轻言放弃。

生2:我要向丑小鸭学习,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怕,而想想我自己,刚进中学时,觉得住校生活太苦了,经常跟爸爸闹别扭,这样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生3:丑小鸭受了委屈一点也不怕,以后我受了委屈也要坚强,不能哭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当遇到困难时是积极面对、努力承受,还是消极躲避,自暴自弃呢?

这一周的随笔,学生的感悟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张海迪姐姐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人生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是联袂而行的,只要你坚信希望在明天;用小草的精神给自己灌注新的力量,即使生命卑贱如蝼蚁,也能活出自己的色彩和潇洒。

看了这样的随笔,可以肯定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理性化的体悟后,心灵受到了震撼,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积极情感的教育。而且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相融。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引发他们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受到乐观向上、正确对待挫折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可利用随笔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抚平学生的伤痛,澄清是非,在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3)利用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的重,他们渴望亲情、友情的眷顾,但是对如何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学会与人相处上十分欠缺。如学生表演的情景剧之一: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完试,母亲都要打电话问班主任。放学回到家经常问:“怎么这么晚?”有时“我”的电话响了,她就一把抓住话筒,无论男女就一句:“她不在!”啪的挂了。早晨去上学,不停的唠叨:“好好学习,别和男生来往。”想到母亲的一切种种,让我十分反感,有时甚至十分恐惧,我有时都不愿意回家了,内心十分痛苦。

表演完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师:当我们面对消极情绪时,要认识生活,认识自我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不能一味地抱怨,这样会走进情绪的死胡同的。刚才表演的情景剧,相信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但母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举动呢,同学们想过吗?

生1:因为母亲对我不信任,怕我早恋,怕我在外面干什么坏事,错交了坏朋友,所以她才会干涉我的自由。

生2:母亲对我过于保护,她怕我受到伤害,才时时刻刻的关注我的学习、生活。

生3:母亲与我之间有代沟了,她把正常的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当成谈恋爱,所以她才会很着急,才会这么做的,说到底母亲还是爱我的,只是方法上可能有欠缺。

师:那你如何评价剧中的我呢?

生1:我认为我本身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肯定经常晚回家,母亲才会唠叨“怎么又晚了”,可能在男女生交往上也有让母亲担心的地方。

生2:我觉得他缺乏与母亲沟通,比如他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不好,就应该与母亲、老师交流,找出“病因”所在,及时治疗。

师:那你认为这件事该如何解决呢?

生1:我觉得他应该与母亲好好沟通,把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多对母亲讲讲,母亲了解了实际情况,相信就不会这么紧张我了。

生2: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请老师找母亲谈谈。

生3:我觉得“我”已经有心理问题了,该找心理辅导老师了。

师: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都找心理老师解决的,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的心理疏导呢?

生1:我认为遇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活会不断地给我们这样那样的压力。

生2:我们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跟朋友聊聊天,唱唱歌,或去运动一下。

生3:我认为一有问题就应该及时解决,不要堆积起来,像剧中的我就是一点点小事不断积聚,最后成了一件大事了。

依托文本的情景剧表演,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现和思考的情境。同时,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对自己的行为、心理上的思考。通过对这些情境的再现、思考、讨论、分析、争辩,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重新进行审视,对自己的心理压抑进行释放,学会应对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消极情绪,用积极的做法去对待日常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学会悦纳自己,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几点反思

1、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渗透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宣泄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不但要善于矫正、调整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情绪的形成、健康发展。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使学生获得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能力。但必须时刻警惕,不要因为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导致学生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2、学生的情感情绪是十分复杂的,不要指望上几节语文课就能解决。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适时地、适当地、顺势地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不要机械地灌输,导致像利用教科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说教,引起学生反感,而要把握恰当的度,让心理疏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挖掘,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情感的体验,能让七年级学生享受到精神境界提升的喜悦,能激发七年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品质,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心育之花在语文的园圃中开放得得更缤纷绚丽。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斯·麦克沃特等.危机中的青少年(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

[2] 洪 敏,杨曙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3.

[3] 周徐兵.浅谈语文课程的心育功能.语文教学通讯.2003.10.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4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荷叶母亲》,教师可自制荷叶,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荷叶母亲》该是怎样的呢?文中的“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三、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紫藤萝瀑布是瀑布吗?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语句从哪些体现出来?

五、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5

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6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激发法

何永梅

江西南昌新建县望城新区中学(330100)

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教学论文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5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6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8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篇7

一、审美情感与语文的内在联系

审美情感, 是人对美的内在体验, 是审美活动获得成功的前提。审美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 会产生情感上的起伏, 快乐、激动、忧伤甚至疯狂。这些情感与利益没有直接关联, 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聚集了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名篇佳作:有展现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 学生可以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学生可以在作者的引领下认识社会,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有抒发人类美好情感的作品, 学生可以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得到亲情、爱情、友情的共鸣, 甚至是对生命的感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与作者一起欢乐悲伤, 这样, 课堂就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最佳场所。语文学科体现的是艺术性与情感性的高度融合, 美的因素在语文中无处不在。语文与数学、化学、政治等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充满浓厚、真挚的情感,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吸取语文所散发出来的审美情感的芳香。

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

(一)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所谓“情动而辞发”, 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价值是引导学生个体心灵的塑造。教师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审美情境。情境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情”, 以情动人, 让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状态。好的教育情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境的创设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成功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上鲁迅先生的《祝福》时, 就在导入时营造了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氛围。首先, 笔者利用投影让大家看到一个头发全白、脸色黄中带黑、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竹竿的苍老女性乞丐形象, 引起学生的关注。接着, 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 大雪纷飞, 远处走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 她才四十上下, 头发已经全白了。她手里提着的竹篮中有一只空碗, 单薄的衣服无法抵御寒冷的天气。仔细看她的表情, 目光呆滞得仿佛是一尊木刻。她就是祥林嫂。1924年的除夕夜, 鲁迅先生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夜未眠,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祥林嫂是他沉寂一年后创造出来的人物, 鲁迅先生最终还是让祥林嫂走向死亡。同学们, 我们跟随着鲁迅先生一起来探究祥林嫂的命运吧。”笔者试图通过这样的导入, 将学生的审美情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形象串联起来, 既激发学生对祥林嫂的好奇心和同情心, 又营造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文本的探究, 多元化地感受小说主题。有的学生最后还能得出“祥林嫂其实死于险恶的人情, 是人杀死了人”这样的结论, 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美育目标。

(二)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阅读是指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的最内在、最本质的对话过程。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应让位于学生的独特见解。阅读的权利原本就属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 应该让他们自由提问、讨论, 甚至争论。学生的见解可能比较肤浅, 的确需要教师的指导, 但假如教师仅仅只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那就错了。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帮助学生解决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碰到的困难。

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得教会学生阅读, 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可以是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学生默读等形式, 但好多教师对这样的感知环节不够重视, 往往只给学生少量的时间, 导致大多数学生刚刚开始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 就被教师残忍地打断, 这让整个感知过程变成了走过场。对文章不熟悉, 对美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有感觉,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 以文本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笔者在讲授《荷花淀》这篇课文时, 希望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同时成为阅读主体。笔者布置了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分组阅读, 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来做预习卡片。每组同学在预习卡上摘抄两到三组让他们印象最深的句子, 并根据文本给其他组的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学生为了完成预习作业, 一遍一遍地阅读《荷花淀》, 熟悉了文本, 提出了各种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最终, 在各组相互提问和探究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她们不仅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也渐渐成长为拿起枪保家卫国的女战士。通过自主阅读, 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水生嫂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和情感, 爱丈夫、爱家庭、爱祖国三种感情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

(三) 通过演出课本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课本剧, 就是将语文教材中叙事性的文章, 如记叙文、小说等改编成戏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 也可以选择直接可以演出的课文如曹禺先生的《雷雨》等。课本剧会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学生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 对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想要表达的情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本剧演出,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也给了学生在表演中体验生活的机会。

剧本的魅力在于尖锐的矛盾冲突, 如《雷雨》中的八个人物由于血缘和爱情构成的矛盾冲突无处不在, 推动了剧情发展, 对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写道:“《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因此, 笔者在上《雷雨》时安排学生表演了第二幕两场戏。首先, 引导学生梳理剧情, 让他们渐渐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然后, 分配角色, 好多学生说周朴园是自私和虚伪的坏蛋, 有的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在面对曾经爱过的侍萍时会如此严厉, 甚至使出用金钱收买的手段。通过自主思考和体验, 学生表现出对剧中人物更为热切的兴趣, 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排练, 还把剧本中一些对他们来说有点拗口的台词改编到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为止。在表演中, 学生走近了周朴园这一复杂的人物, 他们认识到周朴园也有人性, 不论是淹死小工还是渴望温情、怀念侍萍, 都是他的人性。通过排戏, 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角色, 与曹禺先生对话。表演结束后, 笔者给他们播放了北京人艺优秀演员们演出的第二幕, 通过对比、反思, 寻找差距。至此, 笔者在课堂上实现了通过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目标。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学习 篇8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学习

作者/沈世银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如何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呢?

一、相信学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必备条件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生怕没把学生教懂教会。这一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不信任学生能学好语文。因此总是采取满堂灌、满程书的教学方式,结果是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真的不能学好语文吗?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教,照样会学好,而且能够学得更好。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笔者把对于勒的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自主评价于勒。让学生通过了解侧面描写的相关情节,去自主评价于勒。实践证明,学生会很有主见。虽然小说未曾对于勒进行任何正面的描写,但学生能抓住小说中对于勒的情况的零星交代展开思考。比如,于勒的第二封信、“特快号”船长的介绍,学生们感到于勒是一个难以原谅的败家子。有的学生还思考,怎样做一个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对家庭负责任了,那才谈得上真正地去对社会负责。从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的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那么我们教师的“权威”则可以得到充分的消解和淡化,并进而还原为平等的学习参与者。

二、爱护学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先决条件

教师的工作对象,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有血有肉、能思考、会说话的活生生的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始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者诚心诚意地爱护学生,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快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护学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真正走进学生。要了解我们所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尤其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有的语言文字能力、综合素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我们才能把握住爱的标准,才能把握住因人施教――的原则。不少老师提出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就是因材施教前提下爱护学生的`体现。

同时,在每堂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和学生交往的意识,倾诉自己每时每刻都和学生倾诉的情感,无论是讲授还是启发,都必须有意识地考虑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有伤害了,是不是在不知不觉对学生冷漠了,都需要思考。应当说,无论有形还是无形的伤害与冷漠都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起来,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一个表情,一举手,一投足。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是不是乐于接受。比如,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人物特征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评价,都必须看到教师与学生理解的距离,不要因自己与学生的理解有偏差,而迫使学生在想法上向自己靠近。

三、鼓励学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必要条件

人是有感情的,无论谁都会渴望得到真实的感情,语文教学中,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实际上,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肯定。因此,为了呈现语文课堂的精彩,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做到把热情的鼓励送给每一个学生。有一年接手一个新班级,班里有一名学生小学阶段除去特殊情况外,老师没有叫他发过一次言。该生有表达障碍,对所提问题很难清楚明确回答。接手这个班级后,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他的腼腆怕事,但我对他没有放弃,一次教学《多收了三五斗》,我让学生围绕“旧毡帽”粜米后回到家里的情况展开联想,并模仿“旧毡帽”粜米的情形。不一会儿,争着发言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唯独这孩子没有举手,我便拉长腔调说:我们班有一学生,他已想好,但就是不举手。他是怕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别人,我相信,只要我们给他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他准能很快地说起来。说完后,我请他回答,他真的勇敢地站起来,所讲虽不能让人感到十分深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旧毡帽”粜米的满腹牢骚他已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于是我让全班学生鼓掌对他进行鼓励。就这一次提向,提起了他的精神,初中三年的语文课堂他多次得到鼓励,一步一步地变得自信快乐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是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角度,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9

一、激发情感, 让学生倾听

听是说的前提。要让学生通过说话、写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 就要激发学生听的情感, 培养学生听课的能力。

1.重视课文的范读

教师读, 学生听, 能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教师的范读, 除了起到示范作用之外, 还有一个作用: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 通过有感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这对于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当教 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 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 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并传导给学生。例如,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 我怀着对小平的敬仰之情, 满含深情地在课堂上范读这篇文章, 使学生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可见教师的情也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 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

2.重视音乐的渲染

音乐像文学一样, 有着丰富的语言, 鲜明的形象, 深远的意境。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如能选择与教材情感基调相和谐的乐曲,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 使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视觉, 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想象,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 当讲到阿炳在泉边拉琴这一部分时, 我精心选择了一段低沉、哀婉的二胡音乐, 那欲断欲续、如泣如诉的旋律表达了阿炳痛苦、孤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伴随我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静得出奇, 但我分明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在震撼。此后, 只要这段乐曲响起, 学生便会和着曲子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 音乐神奇地撩拨着情感之弦。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学生听得更认真了, 感悟更深刻了。

二、激发情感, 让学生乐说

说是写的基础, 要让学生大胆说, 就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从重现事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真正与课文沟通, 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 激发说的欲望, 提高表达能力。

1.表象积累

指导学生将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事物与亲身实践、具体实际、所见所闻形成的表象相联系, 激发情感体验。如教学《九寨沟》一课, 由于一些学生游览过九寨沟 (或看到过相关的录像报道) , 因此, 可以先让他们说说所看到的九寨沟的景色, 并通过学习课文中的湖泊、山峰、原始森林、瀑布的特点, 激发他们对九寨沟山水美的热爱。对于另一部分没游过九寨沟的学生, 则通过表象的唤起, 将他们以前看过的其他地方的秀丽山水与九寨沟山水进行比较, 从而丰富表象, 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山水的分外妖娆。这样就能有效地诱发全班学生的情感体验, 大胆地、有质量地表达出来。

2.再造想象

即通过描述、复述等手段“显示形象”。如上完《九寨沟》全文后, 我让学生当小导游, 带大家重游九寨沟。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解说, 将大家带入一个美的境界。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受到感染, 可让学生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眼中的“九寨沟”。这样的激发手段, 能使学生受到多种形式的锻炼。

3.启发创造想象

某些课文的作者在描写上故意留有“空白”, 或仅作概括叙述, 对此可通过创造想象, 或拓展意境, 或丰富形象。如教学《泉城》中, 济南的泉像珍珠、像三堆白雪时 , 可让学生想象济南的泉还像什么, 让学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 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三、激发情感, 让学生会读

从阅读教学的自身特点看, 读是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情感的感悟和表达, 意蕴的品味和赏析, 语言的运用和积累, 都以读为主。

1.语言感染效果好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 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 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吟诵, 叩击学生的心扉, 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 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如在教学《九寨沟》, 在播放课件时我饱含激情地说:“水, 是九寨沟的精灵, 而九寨沟的海子 (湖泊) 更具特色, 湖水终年碧蓝澄澈, 明丽见底, 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 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秀美的, 玲珑剔透;雄浑的, 碧波不倾;平静的, 招人青睐, 每当平浪静, 蓝天、白云, 远山, 近树, 倒映湖中……”话音刚止, 用心倾听的学生, 都会跟随着情不自禁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如此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感染, 学生入境入情, 朗读水平自然慢慢提高, 并且进一步理解课文, 强化学习效果。

2.声随情动情最真

创设情境, 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 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 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时读出的情是最真的, 理解得也是最透彻的。

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时, 在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 我出示课件, 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浩荡的江水, 孤帆渐远, 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我说: “此刻, 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 , 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 你久久地伫立江边, 遥望那一叶孤帆, 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学生滔滔不绝地说着, 渐渐进入意境。我又说:“真是难舍难分啊! 所以, 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 以表离别之情。诗仙李白, 此刻, 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 ”学生一个个争着朗读, 读得投入, 读得动情。一位学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时, 越读越轻, 越读越慢, 到最后几个字, 只留有微弱但还清晰的声音, 把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 所以朗读时的声音、气息, 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 这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四、激发情感, 让学生想写

写是说和读的提高, 但是要有所成效, 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 会产生很强烈的创作欲望, 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只要学生的创作情感被激发了, 何愁学生写不出好的文章呢?

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 如一词、一句, 也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习作中的毛病, 并不急于批评, 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 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及怎样改好, 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慢慢被激发了。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我又给学生加“营养”, 用心评改, 鼓励学生自己改作文, 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如在教《一次大扫除时》时, 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同学们的劳动情景及劳动感受, 然后相机点拨, 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 自读自赏, 再互评修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让每个学生展示出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让学生想写。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10

关键词:情感教育,心灵,交融,沟通,交流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偏重于应试的教学理念, 即偏重认知的传统教育观, 使得本该生动活泼、情意盎然的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氛围中, 融入到对美的欣赏体悟中, 将使枯燥乏味的“沙漠”变为美轮美奂的“绿洲”, 语文教学将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一片沃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就是要实现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 净化学生的情感, 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 运用情感的语言, 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让学生读书明理, 不但“知之”, 而且“好之、乐之”。教育是发展变化的, 观念在不断更新,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前沿就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如何对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以真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融, 进行情感教育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因此只有在师生间建立了平等、互尊、合作的关系后, 学生才会因此产生自尊、自重的心理需要。当学生的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 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 才会轻松地、愉快地努力学习。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老师而对其所教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一位教师整日不苟言笑, 学生不敢亲近, 自然会降低对他所教授课的兴趣, 随之学习成绩下降;若是这位教师和蔼可亲, 真心的关心、体贴学生, 学生会从情感上喜欢他, 对他的课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成绩也会不断提高。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中途接手一个初二的班级,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我发现班级中有一位学生整天萎靡不振, 课堂上老打瞌睡。课后通过询问其他老师, 了解到该生是初一时就有名的后进生, 平时沉迷于电脑游戏, 学习态度和成绩极差。我由此意识到:要教育好这位学生, 单一的批评训斥是无济于事的, 得深入解决这位学生的思想问题, 要用老师的真情去感化他萎靡麻木的心灵。我时常利用课间、午休时间和他谈心, 和他聊网络游戏, 聊课外生活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 该生慢慢对我敞开了心扉, 向我吐露了他的心声。他告诉我, 他其实也想好好学习, 可是以前的老师总是打骂他, 于是他就故意和老师作对, 破罐子破摔, 才造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觉得我和以前的老师不一样, 对他很好, 关心他。所以他决定要好好学习, 争取把成绩提高起来, 不辜负我对他的关心。他向我承诺:每天晚上不再玩网络游戏, 认真做好作业后就睡觉。在课堂上该生的面貌焕然一新, 专心地听我的讲课, 每当他要打瞌睡时, 我就提醒一下他, 他就会按照我教他的方法在鼻子下抹一点风油精, 重新抖擞精神认真听课。作业也能按时完成, 质量也逐步提高。在期末考试中, 语文从没考及格过的他这次居然考了81分。批完卷的当天晚上, 他早早的在QQ上等着我告诉他的语文成绩。当我告诉了他的成绩后, 他给我发了一连串的“笑脸”。从这一连串的笑脸中, 我领会到了他的激动喜悦之情, 这可是他渴盼已久的喜悦。我也深深地感受到,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

二、以文本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实施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 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鲁迅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范仲淹在“岳阳楼”中抒写的忧国忧民之情;普通“枣核”中饱含着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满腔深情;“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甜甜的泥土”中蕴含的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浓浓亲情;再加“李煜独上西楼”的一股难言的委曲愁苦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去做主动的感悟者, 敞开心扉,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最终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以探讨促使学生与学生的心灵交流, 促成情感教育

由于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 对话的另一方在事实上是缺席的, 因此这种沟通是依赖于想象的, 因而对话有时显得比较单调和抽象, 而基于文本的解读而进行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是面对面的、现实的交流, 因而这种心灵的交流更真实、更生动、更直接, 更具互动性, 正好可以弥补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的不足。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 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学习过程中, 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 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探讨在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体之间在合作探讨中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汲取知识、深蓄内涵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适合的教材内容, 引导和调控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因为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 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 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 心灵、情感的碰撞就会使每个学习者的体验更深一层, 达到情感的共鸣, 促成情感教育。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 篇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对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重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并由此作为数学教学的设计起点, 这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1. 精彩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因此, 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 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积极引导探索。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的: (1) 你们了解哪些分数? (2)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纸, 你打算怎么折成两部分? (3) (展示同学的作品) 哪些是平均分? (4) 为什么这两个部分都是用1/2表示, 但图形的大小不一样? (5) 说说在生活中, 你知道哪些分数? (6) 选一个分数折一折, 说说你是怎么折出来的?

以上的问题设计是认识1/2后马上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部分, 虽然学生感到困难, 但是学习起点的确定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扩大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空间, 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 重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增加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活化问题激起学生兴趣。

数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 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所以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 我在教学小数除法的时候, 我把枯燥的除法题编成了一道学生们最熟悉的购物问题。今年由于物价上涨, 老师用17元才买回2斤豆角, 同学们知道多少元一斤吗?这是一道小数除法题, 很多学生马上就能猜出8.5元, 可是8.5元是怎么算的呢?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一来学生感兴趣了也就爱学数学了, 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启发学生探究———“数学有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 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用教材教, 密切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体验探究活动———“数学有理”

我们知道,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 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数学活动之中, 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在现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 努力实践: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 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绝不暗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有理。

由于我提供了丰富而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 保证了学生的探究时间, 让学生亲历了思考、发现的全过程, 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 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课堂也由此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沙夫萨马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对小学数学, 能够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四、动手实践探究———“数学有魅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 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 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 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上一篇:婚前协议书需要公证吗下一篇:售后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