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精选10篇)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篇1

这次的培训,使本人获益匪浅。懂了更多的知识,长了更多的见识,明白了许多道理,这当然都是关于我本行的。理论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今天我班门弄斧,谈谈我个人关于有效学习的粗浅看法。

现在,几乎所有的同行都有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不好教,怎么说怎么做都好像少了一把火,简单说,无用功做的比较多。怎么样才能实现无用到有用的转变呢?我认为教师教授学生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怎么样才叫学到?学生如何才能学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下面我准备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怎么样才叫学到。这个问题很简单,直接参照我们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即可。它包括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以“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为例,学到就是要知道当今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分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知道如何克服这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辨别优秀健康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自觉接受积极健康文化的熏陶,抵制不良文华的诱惑。

其次,如何才能学到。这个因人而异,学习能力强的可能通过自己看书就可以理解;中等的学生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播即可;而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需要教师的反复讲解才能理解。针对这几类同学,我们也应该因材施教。对于第一类,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第二类,老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分别加以指导。第三类学生,我觉得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那就是讲解,反复的讲解,直到他们全部明白为止。

最后谈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组织作用:即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这过程中赠别不同类别的学生。二是引导作用,引导一二类同学自主学习,自己得出结论。三是监督检测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景,让学生去判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让学生充当主角,老师要甘当配角。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 加以干涉讲解。

总之,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懂得放手就是最有效的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导思———引导者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巧妙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不仅能获取各种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过程, 联系师生感情, 更能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化学肥料”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色彩缤纷的季节, 有一句古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金灿灿的油菜花, 绿油油的麦苗和各种新鲜的大棚蔬菜。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西红柿。观察一下, 它们有什么区别?正如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 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 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提出的问题要求过高, 大脑皮层模糊一片, 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 引不起大脑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上的交错综合, 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 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所以,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 应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难易适度, 即学生凭借知识与能力, 达到每一问都能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 同时, 教室内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主体———促进者

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 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让学生分组讨论, 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 以及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基本特点, 做好各种实验, 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初中生好奇心强, 上课的注意力不持久。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道出一两则故事来, 占时不多, 效益可不小。如教学“盐·化肥”时, 讲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敢于怀疑当时垄断世界的纯碱生产技术, 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故事。故事虽短, 却使学生对科学家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尊重个性, 适时点拨———引领者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 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 即使是思维反应很灵敏的学生, 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探索活动的情绪和表现, 分析他们的思维状态和水平, 捕捉各种思维现象, 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例如,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时, 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请提出假设并设计探究实验。学生相互讨论, 并及时与老师交流, 老师适时的指导、点拨, 使学生逐渐优化实验探究, 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和调控者。大部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 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 也有小组学习, 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组织交流, 明晰结论————激励者

操作、观察、思考、表达是伴随探究过程不可或缺的四个因素。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和汇报, 让学生悟一悟、说一说、辩一辩, 才能使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思维从模糊阶段前进到明晰阶段。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 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 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 充满信任的眼神, 宽容的态度, 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准确的讲解,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汇报的热情更加高涨, 让学生能“愚知补拙, 聪知不足”, 进而使其思路明晰化, 表达条理化, 结论理性化, 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收集信息, 阅读资料————指导者

当代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广播、电视、网络等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 让学生亲自体验。学生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积累、吸收, 拓宽了视野,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篇3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形式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每个成员的优势得到互补,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个性健全的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和忧愁,体验到共同进步的喜悦。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现象:有的小组长一手包办,导致其他组员能力得不到锻炼;有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际技巧,致使小组成员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有的孩子没有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种种现象,造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准备,合理分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好分组前的准备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践中对学生的分组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教师完全放手。这种分组看上去好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际上却带来很多的问题,如小组人数的不平衡、课堂纪律差等。另一种情况则是由教师包办,按照教师的意愿给学生分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分组做到小组人数的平衡,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更好地掌控各小组之间的活动。但是这样的分组却完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导致有些学生对所研究的子课题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组对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组前,我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开展《我的运动项目》这一活动时,我先针对本次活动主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等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围绕选题课上所讨论出的小课题,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进行自由选择,但每一个课题都限定好人数,如果选择某一课题的人超过限额人数,那么就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人员。比如可以让多出人数的学生针对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题进行自己的辩论、阐述,或者说说自己对这样一个课题的活动有什么打算,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工作等。这样通过充分的准备及学生自愿与教师适当掌控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分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选好组长,指导培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质量常常取决于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小组开展活动有序、合力强,能顺利地完成活动,有的小组松松散散,推三阻四,总是完不成任务,关键在于这个小组是否有一个负责任、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组长。因此,要提升小组活动的品质,首先要从培养小组长做起。

组长是小组开展活动的核心人物,组长的积极性、责任心、组织能力等常常会对组员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分好组后,我会根据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指导各个小组选好小组长。我先出示小组长应具有的素质和职责,如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强、积极性高。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后,再让各个小组在自己组里选拔。在组长的选拔上,采用学生推荐和自我推荐两种方式结合,再通过老师考察,最后确定人选。小组长选出来后,我再专门对这些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怎样做好小组的“领头雁”。活动结束后对这些组长进行评比,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明确角色,有效分工

小组分工是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一般由收集信息、调查访问、活动体验、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等阶段组成,任务多,时间长。如果小组没有做好合理有效的分工,活动的开展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学生无事可做,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承担一定的任务。

一个小组成立后,老师要指导每个小组建立正常的组织,给每位成员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开展《我是二小感恩人》这一活动主题时,我根据本次活动的需要,指导每个小组设立不同的角色,包括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联络员、摄像员、资料搜集员、纪律委员、资料保管员等角色。各个岗位设立后,每个小组长就根据本小组成员的性格和特长分配角色,明确个人的任务和职责。比如小组长的职责是带领本组成员开展活动协调小组成员的活动等;纪律委员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好本组开展活动时的纪律情况,这是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的依据;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开展活动的情况在展示汇报阶段时在全班进行汇报等。这样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及时交流,适时评价

既然是小组合作,就有分有合。因为分工明确、具体,所以学生得到的信息就可能出现片面的情况,制作的作品不够理想,得出的结论单一。而且因为活动时间长,过程繁杂,一些问题就会不时地出现。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出集体的优势和作用,就要及时组织小组内的交流。交流可在课外或课内进行,可由小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也可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开展。如在《走进中秋节》这一活动中,我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一活动任务完成后都要组织交流;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组织交流,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当活动取得一定成果时,小组成员之间要分享收获、交流体验;当活动某一步骤结束时,小组要对活动进行小结;当活动某一阶段完成后,要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阶段成果进行小结,并评价彼此表现。

如何有效指导孩子认真学习 篇4

根据存档成绩,结合孩子的当期表现,我们就知道了孩子的学习优点和缺点,然后进行发扬和规避;根据名次比较, 我们知道孩子的强科和弱科,然后进行保持和提升。

而计划的制定,就需要把上述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强调,必须是可操作性的计划,而非笼统的“你做的很好,你很努力”)

计划制定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各科或弱科的,在家学习时间量或额外学习量;过程验收时间截点。

额外学习量:

一般而言,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效率会高于成绩低的学生。即,在相同学习时间内,相同作业量的情况下,成绩差的学生,很难超越成绩好的学生。要想实现成绩和名次的提升,必须有额外的作业量,有学校作业外的额外学习时间。

成绩提升的必然过程:拼学习时间--提高成绩--拼学习效率--再次提高学习成绩。

对中小学生而言,全体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是很长,只需在时间上做出延长,即可提高成绩;但对高中生而言,一天24小时,时间上已经拼无可拼了,应注重学习效率。

曾有一位家长问:既然成绩=时间×效率,我们可否先提高效率,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玩耍?

否。效率的提升,实际是成绩提升的伴生物,没有一定的优秀成绩,绝对不可能产生出高的效率;同时,在幼稚的年龄条件下,对游戏可以产生出高的效率,但对学习,却很难。

延长学习时间,是中小学生,提升成绩的最佳选择。

杏坛要做的,是在这个时间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使时间不成为“假学习时间”。

对于有限时间的家长,则需要进行下述的过程监督。

2.过程监督

我们下面所说的过程监督,前提设定是:家长能用于孩子辅导的时间有限;或者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您不在此列,可在下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增加。

可操作性:

在计划制定阶段,我们强调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具体指的是:孩子学习计划的可操作性,以及家长监督的可操作性。

比较两种计划书:要加强语文的学习VS 每3天完成一篇课文背诵,3周内全部完成。

第一种计划,让孩子执行起来很混乱,而且家长怎么监督?第2种计划,家长就可以在每周结束的时候检查孩子的2篇课文背诵,执行和监督都有明确的目标。

强制性:

孩子天性玩耍而非学习,也许在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或者在制定计划书的时候,会下很大的决心去学习,第一天会100%完成,第2天也许就会有拖延。这就需要家长去监督,督促孩子去完成已经制定好的计划。

计划调整:

新制定的计划,由于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掌握不够充分,或者在制定计划时,对执行力的过分自信,往往会制定出过于缓慢或过于急促的计划,导致孩子很容易完成或很难完成。太容易,则起不到额外学习的目的;太难,则打击孩子自信。所以完成计划制定并实施一段时间后,要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计划进行审核,是否太快或太慢,然后进行调整。这个过程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过程。

3.结果验收

请注意此结果验收不是学校的考试,而是由家长主导的验收。

一般而言,我们会分阶段制定不同的计划。比如刚开学时候的计划,侧重各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预习;考试前的计划则侧重整册书的复习和整合。再每个计划结束时,家长进行结果验收。

验收时,必须完成计划的全部内容,但效果评估可依照下述进行:对于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孩子,能完成目标的50%-80%即可,比如十篇背诵课文,在过程监督的时候,都可背诵下来,但在结果最终验收时,只要有5-8篇会背诵即可。对成绩较好的孩子,则需要完成80%-100%。

对于知识有限的家长,结果验收可单纯的依据“数量”进行。比如买的习题做了多少页,而不关注正确与否(这种方式效果会低,但仍然有效)。

然后依据验收的实际情况,再制定新一轮的学习计划。一般有2个方向:a.已完成的计划的再次学习,时间上一般会较短;b.全新计划的制定。依次,推进孩子学习。

阅读教学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 篇5

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提到“在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读了,可他们就是读不出味来”“我也想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但时间不够用”等诸类问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扫除学生朗读中的障碍,做好朗读准备

想要读通、读顺、读懂一篇课文。首先要扫除朗读中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好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懂或难懂的字或词。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家长、老师、同学等方式,做好朗读的准备。

二、以教师的范读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在各个学年段,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目标。那怎样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我认为老师的示范朗读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小学生带有极强的模仿天性。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不但可以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境界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在老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中感受朗读的节奏、轻重缓急等。无形中指导了学生朗读的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由于课文中的人物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及逝世时的情况知之甚少。所以对文字中所承载的深深情感感悟不深,读不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果老师只是一再强调朗读的技巧,学生一时很难动情动感地读出人们因伟人的离去而悲伤及对伟人的永远怀念之情。此时老师要是适时地做示范朗读,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语言文字变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及场景,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了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情由心生,再由学生进行朗读时,情感充沛、感人万分,这也为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又如《二泉映月》一文,文中的第五自然段具体细腻地描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我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美景的图片和《二泉映月》曲)进行示范朗读.当读到“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语调徐缓,抒情。读到“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在视觉与听觉的同时作用下,学生进入了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且从老师的范读中懂得了停顿、轻重、缓急等在朗读中会随着表达情感的需要而变化。由此可见,老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三、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应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情趣。

如我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中的第四、五自然段描写了春天到来,花儿开放,父亲欣赏儿子种的鲜花,内心十分高兴。其中蕴含了父子间的浓厚亲情。

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盛开着的鲜花美图。创设浓郁的情感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美景之中。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很快学生就抓住了“姹紫嫣红”“轻轻摇晃”“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等重点词语读出了花儿的颜色美、姿态雅、气味香。

接着,我引导学生想像不同心情的人们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所产生的变化。感悟儿子留下的鲜花带给父亲,带给别人美的享受。从而引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此段。学生跃跃欲试,他们读得用心,读得投入,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情感达到了高潮,充分读出了高尔基的兴奋不已、欣喜万分、自豪之至。创设赏心悦目的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四、运用适当的朗读评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可见,朗读评价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听到“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你读得不怎么好”等朗读评价语言。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显得笼统、不具体,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只知道个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领悟地朗读。朗读是领悟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领悟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悟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如教学论文(黄继光)一课时,有学生问:“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黄继光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黄继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这种力量来自英雄黄继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领悟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

(三)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领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还可以再现文章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字字情、声声泪,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全文的主调贯穿一个“悲”字,全文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节奏应是缓慢的,要通过表情朗读的指导,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波涛。当总理的灵车经过时,人们想到的是什么呢?通过范读、表情朗读第二段中的最后三句话,学生自然体会出人们这时的心情:同是这十里长街,同是总理和群众,昔日的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外宾,其矫健身躯,慈祥面庞,油然浮现于群众眼前,这是多么幸福和欢乐的情景!然而今天,看着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而且不再回来,人们怎能不悲痛欲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将溢于言表,使学生受至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

上好阅读课点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难于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将使智力发展受到许多局限.如何上好小学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中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修改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 还给学生.首先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象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为什么在骑驴这件事上,跛子、老人、妇女、老奶奶各自的看法会各不相同呢?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情况、经历和处境不同,因而他们对骑驴这件事的认识与态度自然会不同。同样的道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他们头脑中贮存的认知模块各不相同,即使阅读同一篇课文,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正是他们主体精神的具体体现。

课的教案时,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下堂课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类似的故事,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6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我是从一下几点进行指导的:

一、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二、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关键词:

感情朗读 朗读技巧 朗读方法 语调、语速....以演促读 激发情感 训练语感 朗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主旨;可以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在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那么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就淡淡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一、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的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我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做到“四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逐步引导。

1、加强标点符号的指导。

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气、语调,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2008,北京!》一课要注重感叹号的读法;《识字3》一课要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要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2、强化词语、句子间的停顿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着重注意这方面的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可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有目的性的示范朗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多练习,跟着老师读课文。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一个学生读,大家评议;学生比赛读;跟老师比赛读;小组内读一读,组员评议等多中灵活多变的形式以调动学生读好课文,多读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加强训练,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方法。

3、把握好语调、语速的变化。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夕阳真美》一课是一篇优美得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再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的角色性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的角色性格是温和的,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

1、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2、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3、个人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4、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或者录音机范读。一般说来,开始新授或教学重点时用范读来对学生进行示范、帮助作用。5、开火车读,可读同一课文,也可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6、分角色朗读,要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7、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对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的难度并不高,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利用图画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比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出示各种姿态的丹顶鹤的图片,结合图片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丹顶鹤这种动物,理解课文中对丹顶鹤的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美丽可爱的丹顶鹤,产生对丹顶鹤喜爱的感情,以读出、悟出课文中的感情。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感情。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以朗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云房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雨后天晴时天空美丽景色的文章。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让孩子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动画课件,让孩子直观地看到美丽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从而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这篇课文。

3、结合表演形式,以演促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篇7

一.创设情景, 激发阅读兴趣

要想让学生真正去读书, 必须创造氛围。我们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说明文的教学就比较枯燥无味, 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时, 我是这样开始的: (先出示图片) 让同学们去感知春天的迎春、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之后, 提问:“谁能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花朵为什么会呈现出各种颜色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这样, 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一下子浓了起来, 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于是, 同学们主动阅读寻找答案, 很快就将课文的重点攻破了, 而且课堂效果特别好。但是,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 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 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篇带多篇”“片段带整篇”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选择合适书籍, 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书籍。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身受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教学《北京的胡同》一课时, 学生对北京胡同的历史十分陌生, 为了让学生能走近那个时代, 在教学之前, 我从报刊、电脑上搜集有关北京胡同的资料和图片, 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进行教学, 不仅使课上得成功, 而且也让学生走进了那胡同时代, 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像这样, 教师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大有帮助,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 主动地汲取知识。然后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点到面, 既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 又锻炼和养成了自学能力。

三.教给阅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

阅读是教学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 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 选择刊物, 制定进度, 自主地学习。例如议论文中论证思路的题综合性比较强, 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再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1)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2)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3) 总结全文, 重申了什么论点。将这种类型的题进行分解教学, 让学生了解答题的思路, 掌握这类题的阅读方法。能够做到无论何时阅读, 都不用再等教师教, 使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爱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 可以通过开展朗诵会、名著导读、故事会等活动, 在这一系列的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 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使学生发现不足, 寻找差距,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如何有效指导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篇8

我们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要勇于拓宽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小组合作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学习的活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合作学习环境、科学分配合作时间

语文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感受、体验的课程,它与一般知识性的课程不同,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真善美和快乐,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善于营造合作氛围,才会使学生爱学和乐学。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我就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孩子把这条鱼放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生成经验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建构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只关注预设,往往一开始就给学生指明在哪条路上思考,忽视了其能动性,缺乏了生成的意识,从而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和教学风格的形成,使教与学割裂开来,处于一种封闭状态。通过建构以及小组合作,课堂也变得丰富起来,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而是通过阅读主题的潜心内化,进行视界融合,这样才会把握住课堂的脉搏。

二、小组合作中明确合作任务、提高合作效率

俗话说,大海中航行的船因为有了灯塔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学习也是如此,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指导,才能提高效率,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者有端正的学习动机、勤奋和努力,还需讲究科学的方法,即运用学习策略。显然,课堂中,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学生不会学习上,实际上,这是缺乏学习策略,我们对于学生指导应放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它。从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要帮助其了解什么是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及其意义;其次再帮助其获取具体的策略,并了解核实何处运用该策略方能生效。同时也帮助自己获得策略。通常,需要我们教师的示范,并且用语言明确告知,再让学生进行策略的运用,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合适的帮助和反馈,直到学生能独立运用并正确使用,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反思、概括总结实际所用的方法。面对组内应当解决的问题,组员的分工必须明确。小组长是关键的人物,在组员积极自觉参与、主动承担某一项工作的基础上,小组长还要能合理地搭配人力,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即使是能力不强的或内向不合群的学生也能尽其所能。合作学习在形式上不仅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排排坐变成合围而坐,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每一位成员的亲身参与,使他们能积极地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感受到为集体做出贡献的良好心理体验。

增加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真正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加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客服教学目标陈述时的含糊不清,尽可能使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中明确化,可操作。通常,要让学生自己对方法的效用进行监控,感受小组合作的效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自我效能等因素对策略习得的影响,让学生有信心用好小组合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组建学习共同体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专业训练。强调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与合作者,可以成为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组成体。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还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国外的有关研究,成功的合作学习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异质小组、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相互依赖、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个人责任、奖励小组的成功、自我评价、变化合作期限等。合作学习在许多方面又都表现出很高的成效: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成绩,学生对学科科目更感兴趣,更多地参加课堂活动,更经常地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课堂上不良行为减少了,并且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相互友好地建立起友谊来。有助于发展复杂的认知技能,营造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课堂气氛在小组合作中也尤为重要,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基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小组合作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美的一种过程,而方法也好,形式也罢,只是一种辅助,而其中的真谛仍然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打造一个合理的教学生态圈,进而实现教学的良性发展。总之,小组合作是一种良好的可操作的好形式。根据教学目标的领域、层次来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将其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高效的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全面学习 篇9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篇10

一、兴趣导入,激发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一节好课,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能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一试果真如此,这时学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判断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重视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有什么特征。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剪开,把相对的面放在一起比较;有的用尺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还有的把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用笔画出,在把相对的面放在刚才画的图形上进行比较……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不但印象深刻,同时也埋下了创新兴趣的种子。

三、发扬民主,重视小组讨论的成果

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在教学中,如有较难解决的问题,我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各小组都有一名成绩较好有威信的学生担任组长,他能够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研究上报本组的意见,还能帮助本组的学困生学会新知识,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组长了如指掌,便于把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有利于教师采取更合理的手段组织教学。小组讨论的成果,既意味着小组智慧的结晶,也展示了每个学生自我能力发挥到在高峰。

四、开展竞争,让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者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人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少数学困生更要倍加关注,鼓励学生发表于教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别出心裁”。课堂上把说的机会全部留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举例,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在教学“约数、倍数”这部分知识时,更是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怎样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在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呢?这就要求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实际中的数学。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我让学生调查自己一家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计算出平均年龄、身高、体重,学生都做了调查计算,多数学生计算符合实际,可有部分同学的计算离题万里,学生也深感自己缺乏社会实践知识。既而我有布置了许多关于社会实践方面的题目。比如:调查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油箱的容量;量自己房间地板砖的边长,求出自己房间的面积;自己动手用苹果、土豆、萝卜等切长方体、正方体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等,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迸发出创造力的火花,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幼儿运动会反思下一篇:《寄李儋元锡》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