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逐渐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提高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她们应对应急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以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出发,对当前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低、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帮助高校女大学生远离危险,健康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女大学生 安全意识 对策

一、前言

近几年来,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如2014年8月9日,重庆邮电大学女大学生高渝因为 “搭错车” 与人争执而被害;2014年8月12日,南京大二女大学生高秋曦遭遇抢劫被杀害;2014年9月2日,河南大学女大学生张琳琳返校途中因遭强奸未遂被杀害;2016年3月26日,山东城建学院一名女生宿舍产子,与婴儿双双身亡。

女大学生在自身安全方面表现出自我保护意识低,缺乏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对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低,致使部分女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安全正在受到来自社会上不良环境和风气的影响。

二、高校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现状

(一)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

高校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当成为辨别善恶是非能力高,自我保护意识高,自我觉悟能力高的“三高”人群。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不乐观,导致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在遇到具体安全问题时因社会阅历简单、处事没经验,防范能力差等原因而束手无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女大学生遇害和受到侵犯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应该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我们高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悲剧一次又一次的发生,暴露了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使其成为犯罪嫌疑人的主要下手目标,所以加强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由于女大学生在中学时采用应试教育,女生的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当代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较差,对陌生人毫无防范意识,也就是说在潜意识中无法辨认一个人的善恶,上当受骗就在所难免。

(二)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低,缺乏应对危机的手段和方法。

从马斯洛的从需求层次来讲,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是个体寻求发展的前提。女大学生出于自身心理、生理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以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当她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危及自身安全的事情时,显得无助、恐慌和害怕,没有或很少去采取有效的方式将自身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时采取某种对应措施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应对方法得当,可以及时避免或者脱离危险;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可能会使问题恶化,对自身的人身安全不利。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高校是纯净的象牙塔,不会出现危及自身安全的事情发生,也正是这种错误的想法是她们在大学时期就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学习保护自身的方法,更不要说进入社会之后去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

(三)缺乏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且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对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比如,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他人有效沟通,以自我为中心。例如,与人沟通时易冲动暴躁;轻易相信陌生人;把自己的手机和银行卡随意借人使用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四)心理不成熟导致不良后果

现在的女大学生虽说已经成年,但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思考问题不全面,容易使简单的问题激化,不会理性的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使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自我安全意识缺乏与淡薄、安全防范能力差以及高校潜在安全隐患都是引发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各高校应大力加强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方面的引导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三、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对策

(一)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和系列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列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才能让女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自愿的接受安全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我校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的辅导员张秀勤老师针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的《关爱生命,保护自我》的讲座,结合一些女大学生安全话题与学生展开了互动,初步培养她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能力。女大学生们反映效果很好,并建议要定期举办关于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讲座。

(二)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培养安全意识

高校不仅要制订高校学生管理手册,而且要专门制订出一套针对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管理条例。如女生宿舍安全管理条例、班级管理条例、校园治安管理条例等。同时把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安全常识加以集中,整理成安全规则小册子。这样,可使高校在其培养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方面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女大学生懂得用校纪校规来规范自己行为,从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

(三)创新家庭教育模式,改进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是高校女大学生长期生活的港湾。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她们进入大学前的教育对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家庭教育模式发展态势存在畸形。在进入大学前家长给予孩子全方位无微不至的保护,进入大学后却突然放手不管,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严重不适应,对其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应该是源源不断的“跟踪式”教育, 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还要教给孩子怎样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立足。

(四)树立安全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

学生应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成为知法、守法、护法、明辨是非并具有安全防范能力的公民”。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的关键在个人,树立安全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在面对危险时做到应对自如。因此,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学校和周围环境,积极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安全意识,积极通过课堂、网络、实践等途径学习安全技能,提高自身防护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改变。

四、结语

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严重欠缺,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为帮助广大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培养安全的行为习惯,增强个人财产、人身保护意识,提高日常生活安全防范能力,实现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培养教育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实践和完善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危机管理的方法对策,使之最终形成高效、规范、灵活的安全教育体系。

作者:张渊博 秦崇胜

第2篇: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浅析

摘 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 学籍管理 问题 对策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时各大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贯穿于高校的教学、运行和管理之中,是高校中教务部门常规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不仅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还是能否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高校学籍管理有利于维护和谐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学风;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高校正规化管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高校学籍管理呈现出诸多问题,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 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

学籍管理制度是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达到高校发展的最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对学籍管理不够重视,导致学籍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的想象。甚至部分高校只有在真正遇到学籍管理方面的问题时,才亡羊补牢,进行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办法的制定。更有部分院校虽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确实摆设,甚少按规章制度去执行。

1.2 学籍管理手段落后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专业门类的逐步扩充使得高校学籍管理的内容、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量、难度也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引进了网络管理系统,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还存在问题。高校学籍信息化平台基本上有两个:一个是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简称“学信网”)中“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上对本校的在校生学籍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另一个是根据本校学籍管理的实际需求,在本校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下的学籍管理模块上进行学籍信息维护。两个平台下的学籍数据维护工作重复性较大,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1.3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对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学籍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管理能力和协调工作关系的能力,还要要有极强的计划性、准确性、原则性和创新性。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承担着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整天忙于应付日常的各种琐碎事务,大部分工作时间被占据,根本无暇考虑自身提高和工作创新问题。加之一些高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只从事日常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学籍管理人员配备明显不足,这势必导致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1.4 学籍管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学籍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进、出”学校,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某些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在部分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归口部门的“附属品”,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教务秘书对学籍管理的政策一知半解,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答复;个别老师对学籍管理缺乏必要的了解,认为学籍管理就是管理部门的事,跟自己无关。

2 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浅析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首先,高校应根据相关政策和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制定学籍管理制度要遵循严肃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及“以人为本”的理念。严肃性主要体现在对“新生注册、毕业审核、学历注册”三个方面严格进行审查;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休学、退学、留级、转专业等学籍异动方面,制度不能过于死板,以免遇到无法执行的情况;“以人为本”是指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学生的要求和人性,使学生个性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籍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和完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以正确地指导学籍管理工作。

其次,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必循、循章必严”,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自觉遵守学籍管理制度的良好习惯。这助于实现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克服学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各种人为的干扰。

2.2 提高信息化水平,改进学籍管理手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实现学籍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籍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运行高效、交互性和兼容性强、便于改进和功能拓展,在结构上、功能上和使用上更科学、更合理、更切合学校的实际。

同时,为解决“学信网”中“学籍学历管理平台”和本校使用的学籍管理软件两个平台重复操作的弊端,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两个平台间接口软件的开发力度,使学籍管理人员能将本校的管理平台维护过后的数据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学信网”平台,从而减少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3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1)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培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籍管理工作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信息技能、政策理论等知识的培训,增强信息意识,为不断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创造条件;鼓励学籍管理人员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籍管理专业能力和学历层次。

(2)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高校应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籍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籍管理工作者开展科研提供支持和便利,对于研究成果出色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3)定期组织学籍管理工作者到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取经学习。通过学习,将好的管理制度吸收过来,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2.4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学籍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领导重视是学籍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学院领导、院系领导及广大教职工都要强化学籍管理意识,要把学籍管理工作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提高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相关业务领导不仅要为学籍管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必要的情况下还应亲自指导和积极参与学籍管理工作。

同时,加大学籍管理工作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学校应合理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采取竞赛、座谈、讨论等各种形式,广泛地向学生宣传学籍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使他们了解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维护学籍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钟俊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学籍管理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121-122.

[2] 左颖.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56-57.

[3] 李金平.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9(24):245-246.

作者:闵杰

第3篇: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探究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目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但高校德育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研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现状

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受教育者的需要,利用外在和内在的各种方法使二者不断沟通和交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和心理等方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活动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高校角度分析,当前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更多的是站在国家政治视角的高度上,强调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形式上的强调,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需求。高校整体的走向是重才轻德。相较于品德修养,学校更倾向于用分数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每年的奖学金评定,德育评价几乎未纳入考核范畴,即便纳入考核,考核的项目也模糊不清,当然德育评价也的确存在不易量化,不易精准考核的问题。课堂上讲授的德育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指导实践活动,而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

从学生角度分析,在多元化的价值冲击下,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也发生着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心重、缺乏诚信意识,缺少社会责任感,同时存在道德认识模糊,道德选择迷茫的问题。“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不能有效的运用所学的有关道德知识规范调节自身的行为。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德育教育有别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可量化,有精确的知识点,而伦理道德知识更为主观,极易给学生造成空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印象。当前德育教育工作从内部来分析,主要依托高校开展。从外部来分析,家庭和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说教式的德育教育,二是由专门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相配套的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德育工作。

说教式的德育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课,这是一种强迫式的外在思想的灌输,老师千篇一律的讲授,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90后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收新鲜刺激的讯息,因此当面对“高大上”,略为空洞的思想政治课,会出现敬而远之的心理。同时,90后大学生普遍务实,对自身有显著帮助的课程才会认真学习,而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较为深远,短期内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收效甚微。

除了思想政治课,高校希望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来配合进行德育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教育实施者,平时必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修养。但纵观当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过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但现在师生关系冷淡,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特别在高校,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教师下课后,和学生几乎难再有联系,更别谈指导与关怀,而我们的少数大学生甚至在学期课程结束时,都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姓名。诚然所有教师都肩负德育教育的责任,但主要承担者仍然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后勤和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繁重琐碎,在顾及学生日常管理之余,很难对学生进行细致到位的引导和教育。此外,高校辅导员配备比例基本上是上百学生配备一位辅导员的标准,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除了学校承担德育教育之外,家庭和社会同样肩负有德育责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是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替代的。绝大多数家长认可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迫于生存压力,竞争压力,多数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轻视了学生个性、品德、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存在推卸责任的侥幸心理,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必将全部承担。

除了家庭因素,外在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期,新旧更迭,社会矛盾激发,美与丑的事物如涌而来,各种良莠不齐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迷失自我和困惑纠结的情况。例如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学生都认可搀扶一位摔倒的老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碰瓷”新闻频出的背景下,当学生遇到真实的同样情况时,内心开始挣扎与斗争,最后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往往会选择袖手旁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观念上认可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但受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时常出现思想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仅依靠学校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才能为祖国,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三、高校德育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蔡元培先生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季羡林先生曾说:一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 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2】

德育,甚至是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切合实际,符合时代需求,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德育内容中需要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生命价值教育等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国防知识教育。“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竞争意识、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因此,德育内容也必须围绕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诚信品质、法律意识展开,培养学生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品质。”【3】

德育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不少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不少学生之间矛盾或伤害的出现,正是因日渐累积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看似生活在美好的象牙塔中,但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现实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大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问题,极易造成严重后果。目前,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危害性,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还建立心理健康追踪系统等一系列措施。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需加大教学力度,鼓励全员参与配合。

德育教育之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人际交往技能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经观察,人际交往技能高、情商高的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几率也较高。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独生子女,容易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制造产生矛盾,甚至演变成人身伤害。学生宿舍矛盾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惯等问题,促使了宿舍内部矛盾的产生。当有分歧出现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不善于处理,于是分歧便上升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减少人际冲突,获得更好的大学生活体验。

德育教育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严重脱离社会,对于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就业方面极容易脱离实际,出现理想与现实落差大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德育教育之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属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所谓生命价值教育是指教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丰富生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平等宽容的性格特质。”【4】 大学生自杀的悲剧每年都在上演,遭遇小小挫折的大学生,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毫无责任感的表现,更是高校生命价值教育缺失的后果。高校增设生命价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减少悲剧的发生。

德育教育之爱国教育。当前大学生爱国精神薄弱,经常会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爱国教育的缺乏,二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因素。爱国从来就不应该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对国家缺乏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的大学生,未来又如何能做到好好建设我们的国家?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至关重要。

德育教育之竞争意识教育。现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薄弱,在校时心高气傲,好高骛远,缺少能力的累积,以至于进入社会遭受挫折时,便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从未经历过社会风雨洗礼的大学生,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正如当下社会给大学生的评价:玻璃心。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遭遇挫折时的承受力。

德育教育之诚信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诚信是最基本的品质。当前社会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如地沟油和毒奶粉事件,就是源于缺乏诚信。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危机问题也日益严峻。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今天我们教育的学生,明天将分布在各行各业,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走向,就是由今天这一个一个的学生所决定。诚信教育的最大作用是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势在必行。

德育教育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是社会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各行各业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经济,衍生出了许多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人们在享受优越物质的同时,也承担着经济过快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将寸步难行。总之,培养知法守法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创建和谐社会。

高校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要增加,在方法上也需要因时制宜。“德育教育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践活动,都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对话来增强德育的效果。”【5】蔡元培先生强调德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展个性”,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德育应当立足于大学生自身需要的特性,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人生的幸福与道德的内在关联角度来解说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既要考虑国家发展的要求,也要顾及大学生主体的需要,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的主动接受,也符合道德教育规律。

高校德育教育不仅在内容上要有所增加,形式上也要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轻视道德品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蔡元培先生曾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要抱着实验的态度。”他强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教育者的德性,使得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感,在实践中加深道德认识。道德品质属于个人内在的特征,必须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后才能逐步形成。当下,有高校提倡体验式教育,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实践主题,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收获,这种依托于实践体验的德育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大一阶段,要求学生参与学生社团进行团队合作的体验,培养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在假期期间,包揽所有家务,照顾父母长辈的饮食起居,体验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要求学生在大三阶段前往孤儿院、养老院等非营利机构,照顾和关怀弱势群体,感受作为社会的个体,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结束语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就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等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有助于德育的发展,实现为国家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小东.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0

[2]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3日第三版.

[3]司春霞.关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反思.三峡高教研究.2014

[4]刘海英.高校德育的生命关怀.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5]谢慧玲,谭建平.促进生命发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14

作者:方素祥

第4篇:对当前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成人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碰撞的地方。电大作为一所成人高校,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同样面临着多种思潮的交织,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以及开放教育学生的思想观念引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成人高校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坚持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两手硬。

意识形态关系方向、道路、思想、制度。在和平环境,作为执政者,反腐放松会铸成大错,意识形态失管同样会铸成大错。我们抓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看到意识形态在方向、道路、思想、制度上的影响,切实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

1 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上来。作为成人高校,要在深化认识中,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二、当前成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特点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仍需切实巩固。总体看,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成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成人高校个别管理者和教师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成人高校党建思政工作、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重点抓业务的大环境下一定程度被淡化和边缘化。成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还有距离。

2、多种社会思潮渗透影响校园文化。总体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成人高校意识形态的主流。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成人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成人高校潜滋暗长,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发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符的言论。

3.对网络平台不当言论的警提不够。不可否认,在言论自由的年代,网络给予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拥有很

2 大的信息量,但是过度自由给互联网的道德建设制造了难题。在网上讨论某一事件时,极端、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容易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声音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又会反作用于政府和司法机构,使其在决策中陷入被动,以致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网民的期望。相反,网上那些理性、客观的声音得不到支持,响应度低,甚至还招致批评和攻击。舆论误导,导致思想误导,导致真相迟迟不能发现,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些成人高校教师因缺乏警提性和信念缺失,往往跟风,丧失一些正确的判断。只有提高警觉度,做到有调查才能有发言权,正确发表言论,正确引导舆论,还事实真相,才能发挥了网络的真正作用。

三、当前成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剖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成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成人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成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

3、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3 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够,影响有限。

四、推进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探讨

1、加强对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监管力度。充分认识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党在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同时,要加大对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加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成人高校教师队伍是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教师言行对学生“三观”的确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因而要切实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自信,坚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抓高校意识形态,重点应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青年教师要多与社会接触,对国情就会更了解,对老百姓的愿望就会更了解,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也会更了解,就会切实增强身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需

4 要团结稳定,需要改革开放,在课堂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我们应该用社会责任这杆称多称称。

3、加强成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加强成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推动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各项建设相融合,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意识形态建设协同创新的合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4、深刻把握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与规律,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监管。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成人高校教师和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由于我国目前对新兴媒体的监管体系还不够成熟,成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的认识不足,某些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社区论坛成为一些垃圾言论、虚假信息、反动甚至反社会舆论的传播源,急需国家依法进行监管。我们要重视主动回应学生的关切,凡是学生关切的事我们都不要忽,教育只有确实起到思想引领作用,我们的事业才会长足发展。

第5篇: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详解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2.教育理念认识缺失。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

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在部分高校实际处于弱势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双轨制”,即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个别专业课则有意无意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唱反调。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够,影响有限。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才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

1.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的局面,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经常性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建设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各种现象,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问题,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3.巩固阵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其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4.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提升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更多的师生。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澄清模糊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环境。

5.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抓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关注好高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化解交互式大众化广泛参与的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困境。高校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同时深化“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高校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第6篇:2021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考:如何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同时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到各门课程当中。网络的普遍使用使鱼龙混杂的信息涌入学生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所以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当今各大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要性

(一)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

意识形态作为人的感官思想,容易被外界迷惑。历史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才能够取得成功。十月革命之前,中国一批有志之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带领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让人们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它关乎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探索取得的政权能不能够长期执政,能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向往的生活,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同时,一个国家政权崩溃往往是从思想方面开始的,意识形态方面受到影响,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有可能还会更为严重。所以,我们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不动摇,为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

从古至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于中国的打压,甚至把意识形态作为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美国中央情报区在打压中国的十条当中有几条专门针对的就是青年的意识形态问题,例如:向中国青年传输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吸毒放毒、恐怖主义、唯利是图等,让中国青年走向堕落。这无不是把青年引向深渊,这也使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受到影响。物质引诱、思想引导等都是他们诱导青年的伎俩。青年作为中国的希望,年轻的一代,毁灭了他们就相当于毁灭了中国的未来,也达到他们打压中国的目的。另外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期间,西方国家也丝毫没有放过打压中国的机会,疫情到底从哪产生还没有定论,只因为中国最早重视疫情并做好及时防控,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其他国家在随后也出现了疫情,他们就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让中国对他们做出赔偿。表面上他们让中国赔偿,实际上还是美国意识形态的指引,是想借机打压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甚至把高校作为渗透的主阵地。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的危险,要求加强高校党的意识形态方面建设,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渗透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中国日益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际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意味着在文化领域,西方文化在我国存在着逐渐渗透的现象。高校大学生目前受信息化的影响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西方文化价值观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渗透到各大高校,韩剧和美剧中的“英雄主义”“追星文化”“普世价值”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致使部分大学生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考虑家庭承受能力;追求名牌,用金钱衡量事情的价值;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金钱放弃自己的学业,在恋爱、婚姻观念也是金钱至上。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在面临西方文化价值观入侵及其严重的情况下,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也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我们要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

意识形态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为了高校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也就是党在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当今社会,一部分高校对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意识形态对于高校来说并不重要,各级党组织布置的相关任务以应付为重,在意识形态方面干不出业绩,做不出成果,强调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教学和科研上面,意识形态和思想方面只追求不出大事就行。部分高校师生对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是小题大做,浪费时间,为他们增加任务,对意识形态概念、范畴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心中对此存在抱怨。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出现问题之后,往往又会手足无措,没有应对的预案,处在非常被动的局面。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强度不够

高校课程有公共课和专业课之分,学生为了自身以后的发展,更多时间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只进行专业课程的教授,缺乏意识形态的培养,把培养任务更多地放在思政课程当中。但是由于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可能部分教师只是单单进行知识内容传授,没有过多进行实践和谈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课程思政及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推进的目标并未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进行的强度不够,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力度不够

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未来的发展道路。因为教学任务和学生招生人数变化的安排,各大高校教师人数比例并没有达到高校的要求,部分高校相差极大,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还有部分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受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存在偏差,甚至对意识形态工作不认可,持反对意见。另外由于课程任务的需要,每年需要一批新进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是这些新教师从“校园”到校园,从来没有登上过讲台,缺乏授课和育人经验。这些原因会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为学生传播一些虚幻缥缈、似有似无的反面信息,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从而会受到影响。只有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培养。

(四)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不够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目前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方面还存在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不够的问题。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管理配套设施不够等。另外高校每年举办的活动很多,但是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却并不尽人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活动也不多,对于学生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培训,既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要注重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尽可能多的组织各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要让学生听得懂同时又能增强党性修养,为我们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有用人才。

三、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路径探索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高校来说迫在眉睫,只有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防范化解意识形态方面出现的重大风险,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更好地实现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为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高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融入其他课程当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在各门课程中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更能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正确引导

话语权即说话权和控制舆论的能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一方面要抓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的线下话语权,另一方面要抓好网络舆论引导权。

1.抓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的线下话语权

部分高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思政课教师主要是传播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但是由于思政课在很多高校都是作为公共课而存在,甚至没有相关专业,学生对于课程不重视,上课玩手机、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以作为高校来说,每门课程都要融入教书育人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形态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该自身重视起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提高听课率和学生抬头率,例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另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校训、奋斗精神,这些校训、奋斗精神都是从长期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看到校园文化的闪光点,发挥育人作用,对于意识形态培养也起着积极作用。加大这些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标语分布在学校的每一个地方,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会形成好的意识形态。

2.抓好网络舆论引导权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了世界,同时对高校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目前,5G手机、5G网络不断推行,标志着我们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也存在弊端。越来越多的人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甚至已经达到一天没有手机和网络就感觉活不下去的地步。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在影响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学生对于那些虚假、误导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断,甚至对这些内容反而更感兴趣。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无不把他们拉入深渊。在网络上曾经还出现过“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话语,这都反映了当今社会还存在错误的意识形态思潮,在高校中这些错误思潮也在不断蔓延。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培养学生吸收积极健康的文化义不容辞,所以我们要加强高校网络内容建设,分析网络话语背后的问题,抓好网络舆论引导权,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营造一个向上向善的高校网络文化空间。

(三)加强配套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学校意识形态相关规章制度,建立报刊、宣传栏,增加活动中心,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提供条件。让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实实在在的进校园。教师是加强学生树立良好意识形态的主力军,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能否实现好和落实好。按照国家要求相关比例增加辅导员和教师人数,增设意识形态工作宣传人员,增加意识形态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相关科研和实践,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方面讲座和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素质和落实能力。

(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工作要落实到人,谁主管谁主办,树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科学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高校可以形成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门的督查部门进行监督,把意识形态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党建廉政建设工作、述职工作等相结合,真正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统一管理,各院部互相监督、共同执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总之,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党在十九大提出的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高校目前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个任务不是靠一个人、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高校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是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只有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多优秀有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第7篇:高校餐饮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餐饮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l、关于规范分离工作中的政策问题。后勤部门在规范分离后,一定要政策到位。只有政策到位,给足政策,餐饮等后勤实体才能稳健、持续发展、不能一剥离就撒手不管,立即“断奶”,应该“扶上马,送一程”。

2、社会餐饮业对高校餐饮业的冲击。近年来,高校周边的社会餐饮业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以管理手段灵活、成本低,很快抢占了部分市场。加之许多高校借助社会力量融资在校外兴建学生公寓,造成生源外移,校区内的餐饮市场大量流失。

3、基础设施投资减少,餐饮部门上交任务加大。国务院[2002]1号文件第十六条明确指出: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供水、供电、供气、地下管道及食堂设备等后勤基础设施严重陈旧老化,必须加快进行维修改造。维修改造所需资金,按财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而许多地方和高校并没有具体落实,反而认为“后勤社会化,就是要不断减少经费。”不加区别地一下子就全部断掉学生食堂、锅炉房、浴室、燃料费等各种必要的投入和支持,甚至还要求改革后的学生食堂、餐厅立即向学校上交不切实际的高额经济指标等。这样势必引起师生对餐饮部们的意见。

4、国家调资和学校岗位津贴的提高造成新的压力。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每两年提一次工资,同时随着学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不少院系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由此不少学生对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岗位津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后勤集团为了稳定员工队伍,不得不接近或参照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分配办法。这样经费支出增大,直接成本提高,必将给餐饮中心造成新的压力。

5、职工转换观念缓慢、全面素质亟待提高。高校后勤餐饮职工高中文化以下的占相当比例,如有的高校为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征收了近郊土地,招进的“农转非”职工不少安排在后勤餐饮部门。他们认为在学校工作高枕无忧,认为高校这口“大锅饭”总是有吃的,下岗也轮不到自己头上,因而在新旧体制转换之际缺乏压力和应有的危机感,忽视了师生员工是我们的“上帝”,所以服务质量上不去。

二、解决当前高校餐饮问题的对策

1、全面转变观念。就是校领导、服务对象和后勤职工都要转变观念,目前高校餐饮社分化改革的问题、难点很多,工作要求很高,要给予更多地关注和扶植,并尽快建立高校餐饮现代企业新机制。

2、积极为高校餐饮减压。现在高校餐饮实体压力非常大,学校、后勤集团和服务对象对餐饮的期望值都较高,而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甚至有的要求上缴过多、应合理核算餐饮上缴费用,切实保证伙食质量和价格。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校外餐饮的整治力度,确保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尤其要加大在饮食卫生安全设施的改造力度。 正式工包袱很重,正式员工的人头费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会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加上卫生、安全方面要求很严,卫生、消毒、防毒、防预等费用就比社会上的餐饮企业高得多,这使我们高校餐饮服务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给予政策支持。在校内餐饮市场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学生公寓外移归口管理,保护高校餐饮实体市场,实行市场养人;对于原有资产要无偿给实体使用,做到资产养人;对相关经费给予支持,特别对新建食堂、食堂扩建基础设施、锅炉改造和大型设备维修应由学校继续投入和解决,对某些非经营性资产的维护费和部分员工的工资费用还是学校拨给,等等。

3、进一步完善餐饮体制,扩大餐饮服务的内容与范围,增强餐饮部门的经济实力。要创建校园餐饮文化品味,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积极拓展校外市场,努力实现高校餐饮的规模经营。

4、国家调资和学校提高岗位津贴时应考虑后勤实体的实际情况予以相应提高。后勤实体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健康发展、稳定的重要部门。后勤人员的待遇一直是同步同政策进行的。在服务收费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以及考虑后勤“养人”的实际情况,应由学校统筹安排。

5、加大对后勤实体职工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认识与技能。(选自《湖南高校后勤通讯》)

载自《中国高校后勤通讯》第412期

学校食堂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何东兴

俗话说得好:“学校要管好,重点抓‘两堂’。”一是课堂,二是食堂。笔者在此主要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食堂承包经营存在问题谈一些思考与对策。客观地讲,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全面推行,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时代性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果。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二重性,笔者对近年来食堂承包经营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存在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积极地对策,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学校食堂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考

学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含概的面比较宽,就食堂改革来说,大多采用的是承包经营,承包机制引进了个体私营模式,运行中存在如下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具体可归纳十个问题。

1、食堂承包人是以盈利为目的。就承包者来讲,承包期内他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盈亏,亏本坚决不干,赚钱越多越好,经营中采取的服务措施也是为了赚钱的一些手段,承包期满,抬屁股走人,到其它地方去发财,学校的稳定,师生的利益,这都是学校的事,与承包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这是“利”字带来的首要问题。

2、学校多年为食堂培养的技术骨干人员严重流失。学校食堂一旦承包,承包人用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没有技术的人成了“人才”,容易应聘,有技术的人反而落聘,其原因很简单,没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低,工资低,成本低,比较听话;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高,工资高,成本大,而且这些人的个人技术往往比承包人强,人太能了就没人敢用。加之工资不能如期发放等,从而造成食堂技术人员(厨师)大批落聘而另谋出路,使学校多年培养的技术人才就这样走失,许多学校食堂管理人员感叹地说:“能干的人没有几个了!”

3、“小农经济意识”走进了高等院校。食堂公开招标承包的形式,使社会上什么人都可以报名参与,往往被有钱的外行,或者是说的好,作的不好的人中标,承诺只是招标会上的演讲词,日后便抛在脑后,没有兑现的行动。实际表现为:一是个人、环境、饭菜卫生太差;二是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与高校文明差距太大;三是服务方法简单粗俗、档次太低,与院校正规管理要求大相径庭。使经营与管理之间产生过大的距离,导致管理搞不好,工作很被动,师生意见多,学校不满意。

4、公有财产损失严重。承包经营者,大多没有固定资产投入,只是交了少量押金,食堂的房子、用具设施就归其使用,机械没有功夫保养,只知使用,不知爱惜,承包期满大都成了废铁,收回的管理费根本不抵财产损失,这是目前各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5、利益驱动,假冒伪劣原料进入食堂,使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根源。承包人只顾自己发财,私盐、毒米、病肉等假冒、次劣食品、蔬菜进入学校食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影响学校稳定,这是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隐患。

6、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承包食堂招聘、解聘从业人员手续过于简单,承包人说行就上班,说不行就下岗,大部分从业人员过去干什么,谁也不了解,素质太差的人进了学校,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直接侵蚀校园文明的氛围,也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7、承包人借单位名义在社会上大肆赊账,学校的声誉受到侵害。食堂一旦承包到手,承包人的个人信用度随之升高,这些“聪明的人”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借学校名誉在社会上大肆赊账,且长期不还,有些干脆走人了之,债主只好找学校,影响学校正常办公,或将学校推上被告席的事例屡见不鲜。

8、职工政治学习、业务培训淡化。在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学校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理论学习、技能提高,是学校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需要,但是,承包人只讲产生,不讲政治,他们认为只要把事干好,学习培训没有必要,学校开会、重大活动不参与,从思想上使食堂从业人员与学校整体脱节。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可后勤人员的素质没有实质性提高,以人为本,文明诚信,创新意识从何谈起,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9、长期变换“量、价、质”的花样,赚取大额利润。承包食堂饭量不足、价格高、质量差是学生长期反映意见最多的,也是管理工作的难点,如:馍、饼、油条、麻花等以个出售的食品好检查;炒菜、面条、米线等以份出售的就不好检查,只能靠承包人良心和管理人员监督,这就如同弹簧,你管严了就好一点,稍一松手就“反弹”,所以场面上与实际出入较大,这是食堂管理最难管的环节,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10、管理机制相对削弱,致使管理无法创新。食堂承包后学校认为管理人员没事干,管理岗位减少,人员只数也减少,学校对食堂的支持也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也随之降低。具体有四个问题:一是有些食堂没有专职管理员,食堂日常管理靠兼管来完成,兼管是有时间就管,没有时间就不管,学校一日三餐次,一年开饭1000餐次以上,即是99%师生满意,那也有10餐次以上的不满意,出人预料的重大不安全事件,往往就发生在这里;二是食堂管理人员国家规定的一些劳保补助等一律取消,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有些学校把食堂管理变成八小时上班制,食堂开饭,管理人员却下班了,这确有点小小的教条;四是食堂是专门的招聘领导小组公开招标承包给经营人的,管理人员的话,食堂承包人可以大打折扣,“反正你把我怎么样不了”,导致管理成为形式,管理责任很难落实,管理创新根本不敢去想。

二、 学校食堂改革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学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尝试性工作,也处在探讨阶段,必须科学的、辨证的看待这一新生事物,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完善,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下面就前面十个问题,谈谈笔者思考的十项对策:

1、选好食堂经营人是搞好伙食的关键。食堂经营人最好要有一定的个人投资,要懂行、有技术,特别要熟悉学校食堂经营,诚实守信,热爱学生,诚信经营,盈利合理,达到双赢。学校要对初次应聘的食堂承包人作一些考察工作;承包人连续参与下期食堂承包应聘的,以往表现要作为重要参考,如优质服务班组获得的次数、师生民主测评结果、管理科室对其以往表现的评价、学校临时布置任务完成的情况等,都要加以综合考虑,才能选出好的承包经营人,人选好了,就等于开了个好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从业人员队伍。首先,按照有关法规,逐步建立从业人员保障制度,如劳动合同、医疗保险等;其次,要关心从业人员的生活利益,多一份关爱,少一些责备,以人为本,栽好“梧桐树”,把人才留住;再次,采取针对性措施,杜绝损害从业人员利益现象发生,如工资可由承包人造表,管理部门按期足额发放等保障措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食堂姓“教”不姓“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即是他们暂时离开了,以后也会再回学校来服务的。

3、食堂承包经营要有规范要求。①、考虑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化队伍参与经营;②、从业人员结构要明确限定有技术职称的厨师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35%,并且要有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岗前培训证和健康证,保证从业人员达到专业标准要求;③、抓好管理育人,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内部培训,使他们摆脱“小农经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融入学校整体;④、按专业规范要求制订服务标准和文明用语,向规范化服务不断迈进。

4、食堂承包管理费和设备财产折旧费用要适当收取。食堂承包管理费要适当,不要太高,聪明的校长是不指望食堂来盈利的;食堂的设施要收取设备财产折旧费,每年要拿出收取的折旧费,更新、配发一些机械保养用品,定期维护设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制订财产管理制度,要教育承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爱护食堂公物。

5、加强食堂物资统一管理。①、学校要对面粉、大米、食油、大肉、调味品等大宗采买,便于储存的原料实行索证采购,统一管理,严把质量关,定期查看供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保证入库原料的质量;②、每天要有专人定时现场检查验收食堂购买的蔬菜等新鲜原料,从源头上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才能把保证师生身体健康真正落到实处。

6、健全临时用工管理机制。首先,要严格执行《劳动法》,规范用工登记制度,要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其次,要建立内部用工档案,将食堂从业人员纳入学校考核管理,一般每学期考核一次,定出格次,对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再次,制订细致地管理制度和文明公约,鼓励食堂从业人员参加学校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文体活动等,发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双重作用,用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熏陶他们,使其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7、划清学校与承包人之间的权、责、利。①、食堂承包协议中,要明确介定不能以学校名义在外赊账,发生经济纠纷要承担法律责任等内容;②、承包期满之前,管理部门要书面通知承包人清理外欠手续;③、承包人离开时承包押金缓一段时间清退,以备清理尾留经济手续,这样才能避免把学校拖入经济纠纷之中。

8、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学习和业务培训。一是要坚持例会学习制度,树立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正确理念;二是要多开展一些知识问卷、技能比赛活动,把大家的兴趣引导到学知识、练技能上来;三是坚持服务育人,要求从业人员树立文明形象,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表率,为学校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新的后勤服务队伍。

9、拓宽检查监督层面,严管食堂“量、价、质”。从六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要参照国家饮食管理部门颁布的食品标准,制订食堂饭菜量、价、质管理标准;二是让“学生伙食监督委员会”自发的检查监督;三是管理人员要抓好日常检查管理,特别是开饭时间的检查;四是教学工作固然重要,后勤管理也不能放松,学校主要领导要定期检查食堂,对食堂工作给于支持;五是让承包人轮流参与检查活动,使他们信服检查的真实性,促进其搞好食堂经营,保证饭菜量足、价廉、质优;六是定期开展民主测评,主动征求师生意见,要求食堂及时整改。通过以上措施,使食堂按规范公平经营。

10、健全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创新。一是必须要设食堂专职质量管理员,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全程督查管理;二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三是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花时间、负责任、公开、公正的搞好一年一度的食堂承包工作;四是从管理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给管理人员配备劳保设施,使他们参与到现场经营中去;五是食堂管理离不开三方的理解支持和一方的奋斗:①、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②、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③、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理解和支持;④、离不开全体管理人员、承包经营人和从业人员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有了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方方面面地理解和支持,食堂管理一定会更大的创新。 对高校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廖志宏、傅 英

摘要: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内涵是伙食服务的商品市场化和企业化。在高校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伙食成本核算制度;不断转换机制,参与社会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壮大整体实力。这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勤伙食企业与高校平等主体之间经济往来的关系确立,竞争机制完善,开拓市场能力加强,才能使伙食企业向多元化经济实体转变,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

关键词:后勤 伙食服务 社会化 认识 实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的后勤,要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高校伙食是高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也必须率先社会化。这一点,已成共识,但在理论上如何理解,实践中如何操作,还有待广大伙食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一、高校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指导方针,要实现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首先要对其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讲,要实现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将其纳入社会化经济环境中,使其成为社会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式、福利型的事业单位部门成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使之逐步与社会第三产业餐饮行业接轨。在社会化过程中,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转变,即后勤伙食服务的商品市场化和企业化。商品市场化一是指后勤伙食服务所提供各种产品,包括有形产品(菜、饭等)及无形产品(商标、专利等)都要转变成商品,通过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市场化是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特征。二是指将后勤伙食服务系统推向市场,在资金来源和动用、人员安置、利益分配等方面实行市场机制。

企业化是指建立的伙食服务实体应该具有现代化企业所具有的特点,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也是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形式。伙食服务的商品商场化、企业化构成了后勤饮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框架。

二、近年来高校后勤伙食社会化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点滴的积累。全国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在近几年的伙食改革探索中,紧紧抓住高校各项事业超常规发展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好机遇,坚持“早改革、早受益”的原则,在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各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朝社会化方向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不断完善伙食成本核算制度,这也是伙食服务商品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伙食服务部门始终贯彻高校“三服务、二育人”宗旨,本着让师生“吃饱、吃好、吃省”的原则,因校制宜,逐步形成接近伙食全额成本核算方法。全额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间接成本为所有管理费用。直接成本由原料、调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维修费用等构成。各餐厅进行日常经营过程中,采取接近全额成本核算方法,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

2、不断转换机制,由计划经营条件下“福利型”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经营机制转变。

“市场化”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制,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化”要求各餐厅自主经营,寻求合理利润,拓展最大市场,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应形成六大机制:经营中的风险责任制,资源配置上优化、保值、增值机制,原料采购的市场竞争机制,分配制度上激励机制,人员管理上的优胜劣汰机制,经营管理中的监控机制。通过机制转换,在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实效。例如: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后,餐厅通过减员增效,人均产值上升幅度加大;资源配置上优化、保值、增值机制的实施,使设备资产每年达到一定幅度的增值。

3、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制度建设的力度

通过成本核算制度完善及机制的调整,已为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要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需要加强管理。伙食服务部门在理顺关系,转变观念,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在利益分配方面,参照月营业额和间接成本回收和当月考核成绩,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完善了部门职工劳务报酬发放办法。在内部监控管理方面,制定内容详实、责任明确的《监控实施细则》。这为部门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督保障作用。在劳动用工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着手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与实践。每年与非在编职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书,每年为他们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保险,并开展了非在编职工中选拔管理干部的尝试,都取得了成效。在人事管理方面,出台并完善《职工聘任管理办法》,实行职工总量控制,聘任上岗,定期考核,聘任与确定级别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4、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壮大后勤伙食整体实力。

对于高校后勤伙食部门这个具有竞争性的行业来说,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之间,联合创办合作制餐厅,大力推进合作餐厅发展,是后勤伙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许多院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且有益的尝试。如浙江大学伙食服务部门就先后托管了浙江应用工程学院、浙江中医学院、解放军117医院饮食服务,并成立了合作制餐厅。它以物美价廉的菜肴、热情周到的服务迅速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青睐,并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建立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两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均衡的体制,使经营机制得到了转换,合作双方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部分学校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闲置等一系列问题。走出学校,创办实体是伙食社会化转变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改善办伙条件,探索社会化道路,增强后勤自我发展动力起到了良好且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许多院校后勤伙食服务部门在机制上初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实际的准企业管理和运行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从改革中得到益处。一方面为学校节约相当部分行政拨款,并上交学校一定数额利润;另一方面职工收入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且于内部装修及外部环境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多。

三、高校后勤伙食改革的前景与展望

高校后勤伙食改革没有统一模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要小步快跑中把握住伙食改革的方向,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1、后勤伙食企业与高校的关系

后勤伙食与高校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来往关系。后勤伙食企业通过向高校提供自己的产品、服务,从而获得利润。高校有权选择社会其他餐饮行业,标准是看谁提供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此外,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产权关系。后勤伙食企业在社会化之前是学校后勤的职能部门,其产权归属学校,因此在与学校剥离过程中,应彻底清查和评估资产数额,然后将评估出的资产总额作为后勤伙食企业的投入成为企业的股东,可以独资也可以控股。学校可以委任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担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活动,而且学校的权力则通过行使股东投票和受益权得到实现。

2、后勤伙食社会化改革的实现形式

从规模和现状来说,学校规模大,发展后劲强的伙食部门可以发展成为学校提供伙食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而规模较小,发展后劲不足的伙食部门可以并入其它高校伙食部门或进行联合,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后勤伙食服务行业。

从地域上说,高校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各高校的伙食部门可以进行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等,走集约化、区域化道路的发展模式。这具有规模效应,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其实现形式应建立在对后勤伙食部门的规范分离,并使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上海市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等形式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就是此例。

从提供服务来讲,后勤伙食企业应按照社会餐饮行业的规范和要求,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人、财、物资源,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网络;进行有创意的广告策划;不断开发新产品。只有这样高校后勤伙食企业在与社会餐饮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完善竞争机制与强化社会竞争意识关系

高校后勤伙食企业不能变相垄断,只有完善竞争机制,才能激活校内市场,才能自觉地改进管理,降低成本,使其在竞争中生存、获利、发展。在完善校内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市场,不断参加社会竞争,开拓社会市场。可以争取多种形式方法实践,如伙食服务企业可与校办企业、社会餐饮行业、国有企业进行合作,还可进行校际间、校企之间的合作。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向多元化经济实体转变,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

第8篇: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丁义浩,王 铄

摘要 :网 络 舆 情 工 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 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 情信息的搜集 当 前 ,整理 、分 析 汇 总 、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 项 内 容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 任 主 体 不 明 确 、管理观念落后 等 问 题 。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 高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实 效 性 ,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 机 制 、队 伍 保 障 机 制 、舆情预警机制和干 预 引 导 机 制 。 关键词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随着网络 和 新 媒 体 的 迅 速 兴 起 ,网 络 舆 情 应 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 等特点,网络舆 情的产生和传播 速度相较传统舆 情 得 到 大 幅 提 升,影 响广 度 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 和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 ,如 何 加 强 和 改 进网络舆情工 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

高校网络 舆 情 是 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 映,是大学生在 社会公共网络平 台或校园网络空 间内,通过多种 多样的互联网渠 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 达的个人1]。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因 此,建 立 健 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机制有利于及 时了解 大学生群 体的意见和诉求 ,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 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 和发展过程一般 包括 四 个 环 节:言 论 形 成 期、讨 论 传 播 期、 为了 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 性,网 下 冲 突期和 舆 论 消 退 期。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 ,必须对网络舆论生 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 会 热 点 等 信 息 资 讯 是 网 络 舆 情形成的重要诱 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 由 那 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 媒 体 的 报 道 ,再经过网络媒体转 载,但更多的时候传 统 媒体保持沉默 ,于 是 有 关“知情人”首先 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 。此类信息一旦 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 ,往 往 会引起他们的 高 度 关 注 ,事件相关的言论 便 会纷纷在网络上 出 现,引起 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 社会的广泛关注.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 ,新闻事件、社会热 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 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热点事件和相关评论、观点等在公共社交网络或 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 、传 播 和 碰 撞。当大学生们关于某个争议性事件的不同意见 逐渐成为舆论 焦 点 后 ,极 易引发他们在网下对该热点问题的 争 执 和 讨 论 。 网下讨论的新情况 、新 信息又会被随 时传播到网络上 ,形成网上网下的 交互影响。经 过 短 时 期 内 的 集 中 讨 论 ,针 对 该 事 件的讨论高潮 随 即 形 成 ,这标志 着高校网络舆情高潮期的到来。

3.网下冲突期

由于大学生 群 体 具 有 易 情 绪 化 、易 受 鼓 动 和 诱惑等特点,在负面舆论信息的刺激下,他们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 动。群体性事 件 是 舆 情 危 机 的 表 现 形 式 之 一 ,反 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是舆 情状况的极端外

化形式或非正常表现[4]。如果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舆情高潮 予 以 应 对 ,极易导 致网下群体性事 件的爆发。当 然,网下冲突期并 非高校网络舆情 形成、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中较少发生的异常情况。 即便舆情 发展进入高潮期,发展仍处于可控范畴,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期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舆 情危机的发生。 4.舆论消退期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无论是否经历网下冲突期,最终都必将迎来舆论消退期,即舆论观点及影响的逐渐淡化直至消逝。舆论消退期持续 时间长短不一,取决于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 、事件 本身的影响面、解决是否合理以 及媒介环境中是 否有新的吸引受众注意的事件发生

。消退期通常伴随着新的舆论讨论点的酝酿、舆情环境更换,因此也可能出现新环境下已冷却的舆论重新升温即“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自媒体时代,新一代 网民日益热衷于以“快餐”方式追逐最新的信息资讯,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严肃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 。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时期

,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使用新技术、乐于获取 “异 类 ”信 息,许多时候不能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本质,极易受到负面网络信息影响。 因 此,明确高校网 络舆情工作的具 体任务和存在的 现实问题,加强网络言论的正确引导和监控,成为 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重要工作的开展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展开,运用科学的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广大大 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序,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 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搜集整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网络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公共事件、高校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 意 见 和态度,并 根 据 舆 情 的 内 容(包括重大决策部署类、经济发展类、社会热点类、突发事件类、宣传思想工作类、重要境外涉华类等)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是指运用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分类后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成因、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走向,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酌情处理是指高校 管理层以科学分析为依据 ,综合考量舆情信息所 反映事态的严重程度 ,从而决定是否采取干预行 动,何时采取干预行动以及采取何种干预行动。及时上报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将舆情的产生、发展、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相关工作向教育管理部门汇报,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在网络舆情的言论形成期,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对网络上出 现 的刺激性信息,尤其是与大学生群体利益密 切 相 关的信息加强 监 控,科学 预估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并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在讨论传播期,高校舆 情工作部门应在广泛搜集网络上出现的各类信息 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汇总,密切关注 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针对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正面解释与疏导,用真相和事实引导舆论走向。 如果网络舆情发展进入网下冲突期,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在前 期分析和预判等工作前提下,根据舆情事件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处置预案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 , 恰当运用网上和网下的双重力量(如进 一 步 披 露 热点事件的真相,对不良信息进行辟谣,干预刺激 性信息的传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降低舆情的负效应。舆论消退期是一个舆情发展周期的尾声,无 论在该舆情周期内是否出现 网 下冲突,高校舆情 工作部门都应该 对前期工作进行 总结,梳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 ,及时上报学校 和上级领导部门。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对 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尚未

建立网络舆情工 作专门领导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

, 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舆情工作队 伍建设起步较晚,无专业人员配备或配备不合理, 不能按照舆情 工 作 规 律 开 展 工 作 ,导 致 舆 情 工 作 实效性不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 舆情预警意识 和 预 警 措 施 ,不能 科学研判舆情态 势,影响舆情应对工作的针对性 。 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干预 方 式 单 一,主 动 引 导 不 足,封 锁 消 息、强 制 删 除消息等 简 单 粗 暴 方 式 大 量 存 在 ,容 易 引 发 “次 生”不良情绪,甚至给 舆情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 。 综观这些问题,其核心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

第一,网络 舆 情 工 作 责 任 主 体 尚 不 明 确 。 目 前,在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工作责任归属并不 明 确 。 受 到 传 统 观 念和工作惯性 的 影 响 ,一般认为与学生事务相关 的工作应由学生工作处 、团委等部门负责 ,或者认 为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应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或宣 传部门负责。 在 实 际 工 作 中,观 念上的分歧导致 许多高校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低 效 无 序 。 同 时,由 于 工作责任主体 不 明 确 ,加之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 中的新生事物,高校的网络舆情 工作专业人员仍 存在较大缺口,工作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

第二,网络舆 情 管 理 观 念 和 管 理 方 式 有 待 改 进。在高等学校,由于缺乏对于网络舆情发生、发 展特点的深刻 认 识,采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管理 网络舆情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负面舆情信息管理 上,“堵”和“禁”等传统舆论管理观念仍挥之不去

。 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网 络舆情发展的 形 势,非但无法有效控制舆情事件 的爆发,甚至会激化冲突、加速矛盾升级。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 高校网络舆情工 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段,长效机制 尚 未 建 立 。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 作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 ,高 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 情预警机制和干预 引 导 机制。 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 、动 态 多 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 、各负其责 的工作领导机 制,这套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影 响 着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 。 (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构

高等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质量直接关涉学校 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因此,高校内部的 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办公室或校长 办公室、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学团工作部门、 后勤管理部门 等相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 ,逐 步 实 现各单位之间 协 调 联 动 ,实现舆情工作的专 门 领 导,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 。 (2)建立健全决策程序

高效合理的领导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领导系统的决策 程序是网络舆情领导工 作的基础和前提 。 因 此, 规范严谨的决策程序对于提高网络舆情领导工作 的科学化、民 主 化 程 度 至 关重要。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工作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应广泛调研、听 取各方意见,在 涉及舆情领导工作决策中坚 持 开 放、民主的工作原则和决策程序,确保高校网络舆 情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开展 。

(3)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预案

为快速、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 情事件,舆情工 作领导小组应预先制定行之 有 效 的处置预案。 当舆情事件发生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开展工作。执行过程中,舆情工作领 导小组应根据 事态的发展情况,对预案及时作出 调整,妥善处理每一个细节 ,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影 响降低到最小。

2.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 切 配 合 的 队 伍 保 障 机制

(1)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队 伍 ,提 高 工 作 实 效性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舆情工作的

前提,高等学校 必须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 络 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 设立专门的工 作 岗 位 ,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 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 。兼职工作队伍可以聘 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 、网络舆论 引导能力强的 教 师 和 辅 导 员 ,担 任网络评论员或 信息搜集员。 同 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 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 ,充分发挥其了解学生 群体动向、熟悉学生交流习惯的优势 ,及时搜集网 络舆情信息,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 ,保 证舆情工作 协 调 有 序 展 开 。 例 如,信 息 搜 集 员 需 要随时在网络上 进 行 “巡 查 ”,了 解各种舆论动向 和舆情变化情况,不定期形成舆情信息报告 ,上报 舆情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对舆情信息进 行分析预判后,对有关网络评论 员和学生舆情团 队发出处理指 导 意 见 ,安排正面信息发布和正向 舆论引导工作。

(2)组 织 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团 队,提 高 工 作 科 学性

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 多 元 性 等 特点,难以准确预测和直接控制 。 高 等 学 校 必 须 重视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工 作。 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中,要注重三个“契合性”。首先,注重网络舆情研 究和舆情实践的契合性。高校网络舆情实践工作 是网络舆情研 究 的 出 发 点 ,也是 网络舆情研究的 落脚点。研究成果指导网络舆情工作实践的有效 程度是衡量其 理论价 值和实践 价值的根本标准 。 高校舆情研究 应 做 到 为 了 实 践 而 研 究 ,在 实 践 中 研究,研究内容能有效指导实践

。其次,注重网络 舆情研究与高校实际工作的契合性

。高校实际工 作是高校网络 舆 情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源 头 ,高 校 网 络 舆情研究必须 立 足 高 校 实 际 工 作 ,全 面 了 解 大 学 生群体对学校方针政策 、改革发展的意见与看法 , 深入探索高校实际工作与网络舆情发展的互动机 制,形成网上了解 舆 情、网下 解 决问题的良性互 动。最后,注重 高校舆情研究与 社会舆情研判的 契合性。随着 高 校 与 社 会 联 系 的 日 益 紧 密 ,社 会 思潮和舆 论 热 点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断深 入,准确研判社 会舆情的发展态 势已经成为高校 舆情研究的必 要 前 提 ,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应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 、舆论思潮的态度 , 为高校准确判 断 形 势 、掌握舆情发展趋势提供参 考依据。做好上 述 三 个 “契 合 ”,有助于高校网络 舆情工作者高 效 完 成 工 作 目 标 、顺利推进舆情工 作,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科学性 。

3.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机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 前对舆情的预 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 的 重 要机制[5]。对网 络舆情的预警要 达 到 良 好 效 果 , 必须构建成 熟合理的预警体系[6],并 对 舆 情 事 件 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 (1)建立舆情发展的精确测算系统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科 学、全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基础上 ,为了提高舆情监 测的 准 确 性 程 度,首 先 要 确 定 科 学 的、全 面 的、分 层次、易操作的舆情指标系统 ,并且根据不同指标 的重要程度分 别赋予不同的权重 ,进 而 根 据 舆 情 动态核算舆情分数 ,以达到舆情监控的目的 。 (2)根据舆情分数划分舆情事件预警级别

为了提高舆情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对舆情分数进行分级,划分舆情事件严重程度。在舆情预警实践中,一般可将舆情预警划分为四 个 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在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利用预警“雷达”技术,随 时关注高校网络的即时动态,监测敏感信息,并在 舆 情 危 机 形 成 前 及 时 预 警,为进一 步干预、引导、 处置工作做好准备 。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 对 灵 活 的 干 预 引 导 机制

完善的、系统的、全方位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 机制对消解网 络 舆 情 危 机 ,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 和谐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一 般 情 况 下,网 络 舆 情形成前的干 预 效 果 最 佳 ,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网络舆情形成后,不恰当的 网上干预往往 适 得 其 反 ,甚至诱发舆情危机 的 出 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更有 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 。 (1)加 强 事 前 干 预,从源头控制网络舆情事 件的发生

采用简单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仍是高校 普遍采用的方 式,即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直 接 删 除敏感信息或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信息

。从结果来 看,往往适得 其 反,无 益 于 事 件 的 解 决。 一 方 面, 网络信息监测和删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成本。讨论焦 点 一 旦 形 成 ,删除大量的敏感信息 将成为不可 能 完 成 的 任 务 。 另 一 方 面,简 单 粗 暴 的应对方式可能激发网络讨论参与群体的逆反心理,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得敏感、负面信息爆发式激增。

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观点和立场 ,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或形成初 期,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广泛关注 的具有争议性的 舆论热点 (尤其是与学校密切相关的负面事件)进行干预和疏导 可以有效防止争议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关注焦点 ,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当言论的产生 。有关工作人员应 广泛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广大学 生对于社会热点 问题,尤其是校内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呼声 ,并有针 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 。

(2)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首先,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第一时间 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及时将事态最新进展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公布 ,避免网络上无端猜测与恶意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次,不良网络舆论 一 旦产生 ,高等学 校应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用事实说话,对不实 言 论进行澄清或辟 谣,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 (3)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 “二 级 传 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舆 论 领 袖 ”[8]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频繁接触媒体 ,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件有更多的了解 。 他们发表的信息 和观点能更广 泛地影响普通人 ,甚至左右事件的

发展和处理结果。在高校中,校园BBS版主、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人气之星 ”等 “舆 论 领 袖 ”了解高校学生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 ,并且知道如何使有关信息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网络舆情 工作中,高校应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领袖”在负面、敏感舆情形成后 积 极 传 递 “正 能 量 ”,抑 制 或 扭 转 消极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 。 参考文献:

[1] 王 灵 芝 .高 校 学 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D].长 沙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 ,2010:30.

[2] 周 滨 .“微 博 问 政 ”与 舆 情 应 对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 2012:118.

[3] 郝 英 杰 ,马 海 红 ,彭 军 林 .高 校 网 络 舆情形成规律分析 [J]. 北 京 教 育 ,2010(6):13. [4] 常 锐 .群 体 性 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D].长 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12:45. [5] 史 波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 [J].情 报 理 论 与 实 践 ,2010(7):93-96.

[6] 吴 绍 忠 ,李 淑 华 .互 联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J].中 国 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8(3):39.

[7] 张 勇 锋 .对《旅 游 新 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 [J].今 传 媒 ,

2008(9):44-46.

[8] 张 迈 曾 .传 播 学 引 论 [M].西 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2:47.

第9篇: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堡垒,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未来的持续发展。所以,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状况,加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是个值得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巩固思想阵地,坚守主流价值的重要手段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应对西方挑战,确保国家安全的形势所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经济实力的跃升发展给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无孔不入地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所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三)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统一发展理念,维护局势稳定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刻变化中,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互叠加,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近年来住房、医疗、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对社会思想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加上西方国家利用网络霸权地位,恶意炒作涉党涉政涉军舆情,炮制大量负面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诋毁党和政府形象,使得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因此被蒙蔽和诱导,动摇了共同信念和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巩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汇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能量至关重要。

(四)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弘扬民族精神,推动长远发展的使命召唤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鲜明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召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以此为抓手,抓好高校师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着重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一步弘扬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高校青年学生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根源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教育模式存在弊端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二)教育理念认识缺失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合力不足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教育环境复杂化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局面和国内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交融的现状,高校领导和教师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准确把握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

(二)建强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应尽快建立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把握和驾驭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使当代青年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环节的问题。教师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三)巩固阵地,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制高点

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四)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研究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在高校上下营造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深厚氛围。

(五)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抓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关注好高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化解交互式大众化广泛参与的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困境。高校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同时深化“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高校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上一篇:2019年人大工作计划下一篇:基层党组织生活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