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精选8篇)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篇1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现在就以大学生就业形式问题分析分析。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就业观亟待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扩大就业渠道。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 “ 人才信息网 ”,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努力实现人才信息网上招聘工作。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原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自身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

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政府方面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篇2

一、前两年就业状况

1.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 (1) 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 达到413万人, 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 而且总量大、增幅高。 (2) 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 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与前一年相比,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 而劳动力供给则是1400万人。 (3) 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研究生集中, 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 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把握好节奏、调整好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2007年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 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 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 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至今仍有一百多万没有就业。首先, 从国际形势看, 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 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 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其次, 人民币升值也对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波及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 进而影响这些行业需求大户减少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再次,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 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 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议

1.2008年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 2008年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因此, 今年就业难将会有以下表现:第一, 供需差别进一步加大。第二, 用人单位选材要求高, 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大学生多的原因, 好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企业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 但是, 一些企业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 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 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上马热门专业,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008年也比较明显。第四, 整体大学生薪酬逐年降低使学生不愿就业。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 市场只给1700元/月。第五, 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大学里有的是教授, 缺的是“教练”。

2.就业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2008年就业依然不容乐观, 对此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 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完全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 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 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第二, 正确分析自我, 抓住时机, 当机立断。当前, 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 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 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 用人高峰稍纵即逝, 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 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 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 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 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第三, 学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 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 发动老乡、亲友、同学 (校友) 找信息;网上信息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有目标的情况下, 要重点“捕鱼”, 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 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 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但是必须准备好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质。

第四, 放下骄子的姿态, 从基层工作做起。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 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 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因此, 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 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 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2006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 毕业生应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 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競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作者简介: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篇4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2.扎堆现象严重

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二、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该如何应对呢? 1.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因为你可以不了解别人,但必须了解你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2.准确的职业定位

近年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多数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被辅导员灌输了“职业生涯”的理念。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3.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不高或学校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而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会综合考虑一个人学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4.提高社会实践经验,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6.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网络、外语、谈判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三、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 的变化,根据反馈的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事业的成功需要正确的规划,充分认识自己, 客观分析环境,科学树立目标,合理选择职业,最终促进事业的发展。同时,做好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工作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迫切需 要,是提高学校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注释:

①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②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三、专业视点 职业规划评估是人生发展重要环节—理性选择职业

职业选择是人们从对职业的评价、意向、态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自身条件和职业期望等社会现有的职业中挑选其一的过程,职业选择的目的是使自身的人格特征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以便能胜任该职业,取得职业发展。

职业选择是一种主观行为,是由个人发动和掌控,而非他人强制的结果。因此,个人不必看到公务员这一光鲜的职业外表和旁人“跟风”决定选择此职业,应该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慎重选择。

调整职业期望

职业期望是个人对自身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主要反映在对所要选择职业的收入水平、工作地点、用人单位状况及个人今后发展等方面的愿望和要求。

职业期望越高,个人就会涌向该职业,形成人才规模的扩大、人才配置的失调,从而激化就业供需矛盾。国考热正是如此,多数人争抢一个职位,必然导致大部分人落马。所以,能否适时调整好职业期望关系到个人能否顺利就业。

四、评估职业规划路线

职业生涯路线评估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对此作出选择,以便安排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进行职业生涯路线评估时要考虑三个问题,即“希望”、“适合”、“能够”。一是希望向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根据自己的理想、价值观、需求、动机、成功目标来确定;二是个人适合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经历、经验、能力来确定;三是个人能够向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组织环境来确定。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条件看自己适合走哪条路线,是公务员、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医生、律师还是技术人员

一、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干什么”等问题。

二、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前提下,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

五、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

六、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篇5

班级:土木卓越1101

姓名:陆 峰

学号:3110601528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随之产生了。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趋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难,现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94%,毕业时就业率为88%。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211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毕业时就业率为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2、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最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就业压力最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因此,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在其大学所在生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其他大学所在地的比例。与之对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就业率相对较高,最突出的是北京、上海、广东,除了本省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优秀毕业生流入,当然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3、不同专业、职业的大学生就业率差异很大,调查发现,在就业率最高的

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型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并且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比较高,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

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 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 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

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第三,鼓励大学毕业生出国进一步深造。当前可以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第五,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

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篇6

从大局出发,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整体仍处于趋缓状态,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客观上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从我们大学生角度出发,我们目前面临主要2方面就业压力。1是面临“三峰叠加”: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加剧了中国劳动市场的紧张状况,使大学面临不宽松的劳动市场。2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过去的大学文凭不再那么吃香。

但是不管国内外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我们都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对待。我将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注重自己的个人品德

不论自己现在还处在哪个水平,不管能不能掌握自己,其实对我自己而言心态最重要,面朝大海,要有一颗阳光的心态,在大学的社交环境里,更多地磨练自己,我经常会因为害羞,常常不敢表达,显得很被动,需要克服,还是要多参加团体活动,与不同的人交流和思想碰撞。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是很多用人单位参考的标准之一。于此同时,还要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接触社会同时,也不能忘了重视自己的学习。

注重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 我觉得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将自己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今年已经是大二的第二个学年了,专业课所传授的内容也比较深了,有时候涉及一些有关于编程和逻辑时感觉还是有些困难的,有时候会没有思路,有时候需要反复改,比较枯燥。通过与老师多次沟通,自己也总结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培养自己静下心来,总结一般模式。更多地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扎实专业基础。

注重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 还有一年时间我们将离开学校,刚出校园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历和实际应用能力,现在拥有各种技能等级考试证书的实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随着毕业人数的扩大,企业的招聘门槛也逐步增高,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对自己的技能方面的培养,结合本专业特色,通过实操练习锻炼自己的应用技能。还要重视的是自己在与人沟通方面的技能,适应社会环境。

注重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竞争中个人的能力很重要,而这种能力并不是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反很多是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不相关的知识能力。大学的生活相对开放,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利用网络积极了解社会中的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提升对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博客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交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朋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避免不了的要与同事共同协作完成相关的工作,发挥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会控制情绪。

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 篇7

一、就业与经济的关系

解决就业问题是任何一个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各国政府在制定其宏观经济政策时, 都把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其目标。在这四个目标中, 既有相互联系的因素, 又有相互矛盾的因素。

1、经济增长与人才供需的一般关系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普遍表明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越多, 就越能促进其经济发展;反过来, 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在古代社会, 主要靠多投入劳动者体力来增加物质产出, 劳动者智力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人类跨入20世纪以后, 人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得越来越密切, 尤其在二战之后,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精确描述教育、智力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教育和知识的进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2、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高增长会带动高就业, 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一些经济学家用奥肯定律来描述失业率变化和GDP变化之间的关系。1962年,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提出:“劳动力需求的水平, 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就业岗位增加, 就业水平高, 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就业水平低, 失业率高。”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认为, GDP每增加2%, 失业率大约下降1%。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 但这一定律说明了失业率变化与G D P变化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

3、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生就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过程, 即由“服从分配”渐渐“走向开放”, 最后到“自主择业”。

计划经济时代, 一切社会资源都由国家统一调配, 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也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中后期,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仍然是“统招、统包、统配”的计划模式。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 大学毕业生进入“双向选择”阶段。1989年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提出了改革目标: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 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90年代末至今, 特别是实行高考扩招以后, 大学生就业开始完全过渡到自主择业甚至自己创业。

二、当前经济形势

2008年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正向全球蔓延, 并且愈演愈烈;我国雪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张, 恺物欣价/C继FP续升高。我们必需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重新审视。概括来说, 国际经济总体形势是:美国经济渐显衰退, 并向世界蔓延;全球资源价格总体在高位震荡下行;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通货膨胀仍然存在。

1、国际经济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危机, 石油危机、粮食危机以及现在备受关注的金融危机。

近几年, 全球都被高涨的油价压得喘不过气来, “油荒”一词被频繁提及。跟着油价上涨的脚步, 国际粮食价格也掀起了一轮上涨高潮, 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 过去三年国际市场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 小麦价格更是上涨了181%。在油荒和粮荒的同时,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 次贷危机继续恶化, 已经发展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并向全球蔓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很多公司纷纷倒闭, 今年3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有8 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7日, 美国政府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宣布接管美国两个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 同日, 位列美国投资银行第三名、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公司也出售给了美国银行。9月16日晚, 美联储向号称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AIG伸出援手, 同时也持有了AIG80%的股权。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国际范围内受影响的公司越来越多, 由于公司不景气而失业的人数节节攀升。10月20日,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警告说, 金融危机有可能使全球失业总人口猛增2000万。据悉, 美国一些失业的高级人才已经开始把简历投向中国企业。

2、中国的经济形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经整整3 0年, 30年改革开放, 30年风云激荡, 30年神州巨变, 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物价开始普遍上涨, 一开始各界还在讨论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后来就都慢慢习惯用“通货膨胀”这个多年未出现的字眼了, 中央有关部门涉及宏观经济的讲话用语, 也悄然从“防止经济过热”转变为“如何控制通胀”。

今年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更是多灾多难。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 不仅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产生了冲击。另外,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 我国国民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我国在实现了5年的高增长之后, 通货膨胀率也曾高达8%以上,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趋于缓慢。10月20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 同比增长率为9.9%, 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企业效益锐减, 甚至倒闭。10月中旬, 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位于广东东莞的两工厂倒闭, 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今后很长时间,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并存;行业、企业急需适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1、工作凸现不稳定性

工作的不稳定性是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工作越来越难找, 所以一些人便提出“先就业后择业”的口号, 先找家单位把当前问题解决了, 等有一定工作经验了再“跳槽”, 这可以说是现在毕业生的普遍心态。

现在的毕业生, 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不像父辈那样经历过苦难, 所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消失, 艰苦奋斗的意志在衰退。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 稍不顺心便辞职不干了, 所以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更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观念引发的高离职率使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聘应届毕业生, 害怕培训后员工跳槽, 从而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裳”。

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类企业数量迅猛增加, 并不断扩大规模, 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未必能跟得上, 由此导致员工对工资福利水平不满而被迫辞职。另外, 我车国辆企/C业FP的平均寿命在缩短, 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其员工也就只能随之失业。

2、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越来越多,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首先, 出国留学人员大量回国, 对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04年至2006年间, 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连续3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2007年与2003年相比, 已经增长了一倍多。2003年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 2004年达到2.5万人, 比2003年增长了24.6%。2005年, 增幅高达39.4%, 总数达到3.5万人。2006年同比增长21.3%, 总数更是达到4.2万人的新高。2007年增长速度有所缓和, 人数增加2030人, 总数达到4.4万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估计, 2008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有望突破5万人。而且当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留学人员回国的趋势更加增强。

其次,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考人数的逐年增加, 本科毕业生在学历上的优势也渐渐消失。2004年至2007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27.49万、32.494万、34.4万和36.4万, 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多。

第三, 普通高校毕业生还面临与重点院校、名校毕业生的竞争。有些单位招聘启事中把重点院校毕业列为必备条件, 这就直接把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

第四, 毕业生就业还面临失业人口的竞争。在失业人口中, 有一部分属于自愿失业, 这些人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他们往往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失业, 其中以“白领”和知识层次及技能水平较高的人为主。近几年, 这种自愿失业人口增加。这些人一旦选择就业, 就可以以有经验或高技能而具有绝对优势。另外,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中, 国家都要拿出一部分名额来安排下岗职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4年为800万人, 2005年增长到827万人, 2006年继续增加到839万,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 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好的机遇。只要做好充分准备, 留给大学毕业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发展空间也很广阔。

(1) 基层是片广阔的天地

近几年, 国家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了支持力度, 名额逐年增多, 开展项目也走向多样化, 其中主要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即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的“三支一扶”工作) 等。

(2) 新农村建设再展风采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做出决定, 从今年开始, 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党和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且在10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三中全会上, “三农”问题成了全会关注的焦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参与, 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之以新农村建设中去, 可以为自己人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3) 创业开辟新天地

近年来, 由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个体老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创业热潮。随着范围的推广, 创业之风也吹进了大学校园。想自己创业, 已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 高校毕业生应该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 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而且国家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免税免费等保护政策, 种种优惠的政策, 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四、迎接挑战, 把握机遇

在当前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如何应对呢?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点。

1、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看出, 长期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 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但短期内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待转变。一方面, 就业观念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 在择业时, 也不要只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 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 所以中小企业、服务类行业是一片很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 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念了大学, 就要求有比大专生、中专生、高职生更高的回报和更好的待遇。对学历不要看得太重, 它只能证明在教育上你所达到的程度, 但是并不等同于你在工作上所完成的任务、所做出的成绩, 这是两个问题, 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学历和实际工作联想到一起。

2、把握机遇, 理性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面对这些机遇, 我们应积极把握, 同时又要做好理性的选择, 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不能盲目跟风。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好, 但如果对农村没有基本的了解, 工作中也会出现很多麻烦。去创业当自己的老板, 不必看别人眼色行事, 很自由, 但创业的多成功的少, 风险很大。所以, 选择走哪条道路, 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 经过认真分析做出理性的选择。

3、克服不足, 提高内功

对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感等不足, 大学生应尽量克服。首先, 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实践, 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己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样才能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 要加强道德修养, 增强责任感。在应聘材料中不要弄虚作假, 一旦签订合同就要认真履行合约。工作过程中要有主人翁意识, 爱护单位财产, 维护单位名誉, 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洋, 苟朝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 2006.z3

[2].汪志强, 胡力文.中国经济的“奥肯悖论”—中国经济“无就业增长”现象探析[J].消费导刊, 2008.06

[3].史彩虹.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齐艳玲, 齐艳杰, 王纪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08.25

[5].齐艳玲.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 2008.08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 (上) [J].经济研究, 2008.09

[7].张德霖.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 1993.02

[8].韩秀云.看不懂的中国经济[M].中信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9].唐晋.经济热点面对面[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当前就业形势及全年形势预判 篇8

一、一季度就业形势

(一)一季度就业变动态势

1、城镇就业总量增长势头良好

人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1—3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较上年同期(342万人)增加2万人,同比增幅0.6%,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4%。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稳定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稳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

2、非制造业带动就业动力相对较强

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4%,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但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48.3%,与上月持平,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非制造业带动就业相对显著。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8%,环比和同比均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50.2%,环比和同比均下降1.2个百分点,仍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1%,环比下降1.3和0.7个百分点,下滑到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19个行业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的行业从上月的10个减少到9个。呈现波动增长状态。

3、就业结构性变动显著

一是在区域结构变动上,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中部地区领跑全国。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区域数据显示,虽然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5%,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二线城市(20%)和三线城市(19%)成为招聘主力军;东部地区(16%)招聘需求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中部(25%)、西部(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城镇化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等带来的产业区域性转移和增长及就业区域性格局的变动趋向。二是在行业结构变动上,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用人需求与传统行业相比增长较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以上行业一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增速分别为33.3%、25.4%、24.7%和18.3%,而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增速则分别为9.5%、9.4%和3.3%。三是在不同性质企业就业结构变动上,民企强势增长,外企和国企增长相对乏力。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企业性质数据显示,一季度民企招聘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4%,这和春节前后的返乡潮、用工荒后的补偿性批量用工有一定关系,尤其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在一季度有大批量补充用工,而国企和外企的招聘却出现2%的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前注重市场调节、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效应。

(二)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化解过剩产能使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失业风险增大

目前,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不少企业关停并转,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我们在1月份对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地区的唐山市、邯郸市所做的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对钢铁、焦化、水泥、造纸等行业产能的大幅度压减,2010—2013年,两市已有数百家企业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且基本都已关停,安置职工约数万人不等。据唐山市人社局调查估测,唐山市2014—2017年间,由于淘汰落后产能,分流人员将达到20万人左右。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安置人员往往是采取置换外包岗位等方式,将原先承包给其他企业的外协项目收回由企业分流人员自己经营,使得原合作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增加了失业风险。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能基本到位,而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和能力所限,加之补偿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被裁减职工的安置还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压减产能的持续进行,所涉及的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的失业风险存在逐步累积和更为显性化的可能。

2、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根据教育部发布信息,2014年将有727万高校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比上年增加28万人,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求职潮”。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将比往年又有所增加。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基本面来看,尽管职位供求在总量上更加趋于平衡,但“招聘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却愈加突出。集中表现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职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职位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假象过剩”上,这种需求和供给严重错位的局面短期内似乎难以改变。究其原因,既有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观非理性偏差,又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体制性问题,加之近年来沉淀下来的未就业学生,使得这个矛盾愈发明显。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前不久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对2014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增添了更多的困难。

3、“缺工”愈发呈现常态化

年初各地人力资源市场总体求大于供的状态得到延续,缺工现象普遍。东莞市人才市场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年初来到东莞应聘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由于节后是异地务工人员转换岗位和企业补员的活跃期,制造业和服务业原本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加之节后回流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从而导致东莞企业在短期内用工需求缺口较大。其中,制造业中的电子、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现象较为明显,一些新兴行业也存在缺工问题。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岗位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已经呈持续稳定状态,“缺工”问题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表现更加突出,并已经向全国各地蔓延。

二、对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的预判

(一)当前就业形势背景

1、当前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速的依赖有所弱化

我们通过对经济增速与就业增量关系变动研究发现,自2002年起,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1万亿元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会不低于10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一直能够保持平稳增加,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都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的表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当然,必须看到,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经济与就业的存量关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支撑一定规模城镇就业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通过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与城镇就业总量、城镇就业增量关系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6.5%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经济增速底线”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将有助于在宏观调控中合理把握当前经济结构变动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及调整空间。

2、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逐步趋降,就业总量压力将持续趋缓

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逐步下降。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已先于总人口达到峰值;2012年,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减少,比上年下降345万人。多项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空间也在增大。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9.2%下降到2010年的71.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84.2%下降到76.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劳动参与率还会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供给压力将进一步降低,就业总量矛盾将持续趋缓。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我们认为,短期内,在经济结构不发生重大变更、基本经济规模保持适度持续性增长的条件下,即使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城镇就业总量和城镇新增就业总量仍能保持基本稳定,而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二)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预判

从总体上看,2014年的就业将面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考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2014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并有望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好于上年同期。对实现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4.6%以下的就业工作目标可以持乐观态度。但是,增速放缓和淘汰落后产能中出现的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集中失业的风险加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进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招工难”等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在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三、对下一步就业工作的建议

根据对当前就业形势走势和特点的判断,建议2014年政府就业政策和工作的重心应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向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注重技能型就业为主转变。

(一)强化就业培训,有效提升再就业能力

首先,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尤其应对基层相关部门的就业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减少行政体制壁垒和掣肘,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提升当地劳动力就业技能。

其次,针对当前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议考虑支持典型地区建立全国性(或跨区域)行业培训中心,不仅为本地职工转岗提供就业培训,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国其他地区同类行业职工的转岗培训需求。

再次,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内外平等的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服务,建立起农民工城镇就业与培训的连通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稳定就业。

(二)妥善处理淘汰过剩产能带来的职工就业问题

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做到有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方落实职工安置资金,支持优势企业吸纳安置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的下岗职工,做好职工下岗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对落后过剩产能较集中、淘汰任务较重、转产难度较大的企业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人员安置规模,相应提高重点地区的就业专项资金,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贴等特定政策的支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减缓职工集中下岗失业对就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冲击。

(三)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扶持性细则,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经费补偿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环境;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相关制度建设

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政府不能大包大揽。针对当前的问题,从就业服务工作的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做好指导、引导和帮扶工作。

明确政府对高校毕业生鼓励就业的方向和领域,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激励政策,让毕业生在为国家利益做出奉献的同时获得个人建功立业的机会。

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服务水平,提供从高校课程设置的就业方向指导到毕业生个人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的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完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上一篇:大课间比赛活动总结下一篇:电影杀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