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通用8篇)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篇1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走势?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提出,未来几个月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深入认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出现剧烈波动属小概率事件

□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这些表明中央关于今年加强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效的。展望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有不少来自国际国内的不利因素需要认真加以应对。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日本受强震影响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是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导致经济“硬着陆”,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

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复苏进程。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二、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及建议

□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积极从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等方面着手,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然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继续温和回落但仍能保持9%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将得到有效控制,通胀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9.5%,全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在5%左右。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下,装备工业发展还有较大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支撑工业经济继续平稳运行。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高位。随着“十二五”新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政府投资可望有一定程度的加速;同时,社会投资增长有望保持较高增长的态势。

消费增长放缓但程度有限。虽然前期消费热点降温,但在目前就业形势依然较好、工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对保持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年我国还对个人所得税等做出调整,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16.4%。

物价将呈回落趋势。下半年,我国存在着不少有利价格回稳的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这一基本面因素不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二是今年我国有望实现粮食连续增产,这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三是我国已经和将要出台一系列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扶持性政策措施,其效应也将逐渐显现。四是国内货币信贷条件已出现明显变化,对价格上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是下半年物价翘尾因素明显减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二要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而保障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三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生产。要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实现我国全年粮食生产丰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挖掘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潜力。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篇2

2015 年,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GDP (国内生产总值) 增速的“破7” (实际为6.9%) , 非金融性行业增速“破6”, 企业盈亏及财政收入由正转负, 出口乏力, 投资趋缓、融资困难、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等矛盾尖锐, 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在总体基本平稳的基础上, 经济运行中不乏亮点, 但仍然孕育着一系列的风险。

1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与亮点

2015 年我国经济步入深度下滑期, 我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 增速“破7”, 经济增速回落, 但经济运行中不乏亮点, 在调结构、重民生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回味:

(1) 优化经济结构的进程加快。在供给结构改善的同时, 需求结构也向合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产业融合步伐加快, 服务业扶摇直上。如国内葡萄酒市场供需结构持续改善, 2015年葡萄酒行业走出基本面底部, 出现复苏态势。经过深度调整期后, 葡萄酒市场需求端正迎来两方面的边际改善, 一方面, 结构下移加速了葡萄酒消费者教育, 葡萄酒普及进程加快;另一方面, 消费者饮酒趋向低度化、时尚化, 在商务宴请等活动中葡萄酒正逐步替代部分白酒消费。葡萄酒在这一时期的风险得到集中释放, 国内葡萄酒中低档酒市场将呈现挤压式增长态势。在产业结构方面,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提高, 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 现代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如旅游休闲、大健康、互联网、体育文化产业等都保持着一定的发展速度, 且服务业增长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减弱, 独立增长能力增强, 出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趋势, 出现了互联网+、葡萄酒+、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 如葡萄酒+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餐饮业、酒店住宿、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协同发展, 这种产业大融合趋势首先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高端制造业成为工业中的耀眼明星, 增速高于整个工业。需求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对于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龙头。2015年以来, 虽然排浪式消费已经结束, 但国内消费逐月增加, 出现了较好的势头。这方面, 葡萄酒消费是个风向标, 2015 年, 葡萄酒消费持续回暖, 尤其是进口葡萄酒逐月增加, 不管是一线消费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红酒消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 这说明我国消费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 建材、房地产、汽车、电器等大件商品消费也有从谷底回升的端倪。

(2) 居民收入与就业稳中有增长。尽管进入新常态下经济减速,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破7”的GDP增速和“0 增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让我们感到没有成就感, “负增长”企业利润与财政收入显现出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让我们欣慰的是就业和居民收入这些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却甚为好看, 倾斜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成为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我国的大力推进, 加上日臻完善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 农业融合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在各地出现端倪。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在城镇郊区出现;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在上海、广东、山东等发达地区如潮水般涌现。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成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趋势。近年来, 烟台市充分发挥其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势, 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基础, 实施“葡萄酒+”战略,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下简称三产融合) , 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渠道。拥有7 000亩土地的烟台市莱山区的瀑拉谷酒庄产业集群以160 亿元投资建设54 个国内外知名酒庄。集生态观光旅游和葡萄酒文化购物博览为一体, 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销售和葡萄酒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二、三产融合协同发展, 吸纳1.5 万名农民将成为产业工人, 每年可接待游客100 万人, 增收25 亿元。瀑拉谷酒庄产业集群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旅游文化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当地建材、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 周围农民就业当了工人, 收入增加翻番, 有了钱就可以消费, 进城镇买房子、汽车等高端产品, 也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企业和农民共同出资建设葡萄酒小镇或者新的工农集聚区, 修马路、街道, 投资基础设施, 增加酒店和商业服务网点,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就业, 增加了居民收入。

(3) 热点消费更加火热, 热度依然不减。热销旺销的通讯器材, 一马当先的网络零售, 万众青睐的绿色消费, 让我们感受到消费热点更热更火。旅游文化业等成为消费的亮点。作为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际葡萄酒城, 烟台大力实施“葡萄酒+”战略, 推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据统计, 2015 年国庆期间, 仅烟台蓬莱葡萄酒庄旅游人数达到上万人次; 2015 年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突破10 多万人次;今年来烟台进行葡萄酒旅游的海内外游客将超过千万人次, 旅游收入将达百亿元。由烟台葡萄酒旅游的火爆, 可以看到我国的移动4G网络、旅游等消费热点热度不减, 出现方兴未艾之势。

(4) 产能过剩得到积极化解,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毫不夸张的说, 过剩产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殇。2015 年, 在过剩产能化解上 (如光伏、平板玻璃、钢铁、电解铝、水泥、船舶等) 采取了市场的办法和政府规制等手段, 让产能过剩这一难题的解决开始破题, 这些严重过剩的产业风险正在逐步化解。我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如钢铁由于上游连接矿石和焦炭产业, 下游是汽车和建筑, 钢铁的产业链长, 规模庞大, 不仅自身严重产能过剩, 还是大气污染的“元凶”。就水泥工业而言, 一直带着高污染的工业的帽子, 其治理任务异常艰巨。还有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粉尘和废气废水和噪音。与国际同行业相比, 全国烟尘排放总量、SO2排放量和固废物排放有不小的差距。如全国工业行业55%粉尘是水泥业排放的。每吨水泥熟料约等于排放CO2气体1t, 当然还不包括NOX、SO2等, 如果加上这些显然要大于1t, 节能减排显得尤为迫切。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 积极践行国家一系列政策, 促进了2015 年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为“十二五”圆满收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2015 年经济工作应对了复杂的国内外局面,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应当充分肯定, 但当前经济运行问题与矛盾异常突出, 经济下行压力等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 对此, 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1) 投资减弱, 拉动乏力。当前经济增长之所以放缓, 就在于投资增长乏力, 投资减弱也孕育了经济下行风险。当前一些难以解决的各类困难问题困扰着各投资主体, 减弱了他们投资意愿;主要投资领域受市场需求与产能持续过剩两大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异常萧条。如在葡萄酒投资方面, 一些葡萄酒产区出现了数亿元葡萄酒庄转手事件, 投资酒庄的热潮逐渐冷却;还有房地产领域中居高不下商品房库存影响了房地产发展, 深度调整的房地产市场让其遭受严冬, 房地产投资遭遇滑铁卢, 持续下行成为常态。好像红楼梦的大家族一样,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由此也带动了建材、钢铁等下游行业的萧条和持续的市场低迷;再有, 政府投资积极性下降, 投资能力弱化;土地出让、税收是政府主要收入, 税收和出让金减少加上偿债高峰期来临, 让地方政府感到资金的不足, 制约了其投资能力, 对投资基础设施也感到捉襟见肘, 无可奈何下, 何谈投资增长;外商企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受预期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 干脆放慢了投资步伐, 免得遭遇投资风险。此外, 当前国家的系列政策减少了新开工项目等等。

(2) 融资瓶颈仍然存在, 没有得到有效地破解。拖欠工程款是目前建设领域的顽疾, 工业企业问题不少, 应收账款增加, 应收账款净额增多等问题没有合适的方法解决, 导致越积越多, 风险明显加剧。如2015 年, 我国部分建材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加上融资不畅, 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时, 大幅回落的货币信贷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缩小, 资金面紧张并不是危言耸听。融资贵普遍存在, 融资难也不是个例, 不仅存在于小微企业, 就是大中企业也是叫苦不迭, 银行惜贷、限贷、抽贷、贷款利率上浮等问题对一些资金紧缺经营十分困难的企业只能是雪上加霜。

(3) 企业经营困难依然没有改善和改观。由于国内传统工业如建材、钢铁等亟待转型升级, 中低端产能过剩, 价格下降成为主要工业品的常态, 持续回升的产成品存货让工业企业痛苦不堪, 苦于库存周转率下降和去库存压力大的严峻现实, 企业无可奈何, 对于普遍下降的经营效益的原因, 很多企业家解释也是莫衷一是。其实, 根本原因是经济形势、需求、市场问题等, 但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当前企业在结构调整升级投入 (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 费用的增加, 当然, 还有土地、资金、用工、运输税等, 成本的持续升高、盈利的持续减少、效益的持续下降, 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的异常困难。

32016 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展望2016 年,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复苏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但一些风险如地缘政治冲突、国外政策调整等在孕育之中, 给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国内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 经济中高速增长支撑因素增多, 如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等都会带来重大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冲击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依然蛰伏, 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平稳增长仍是一个极大的变数, 未来, 困难更多, 挑战更大, 局面更复杂。

笔者认为, 2016 年存在着有利因素与条件, 也有不利因素和风险隐患。

2016 年的有利因素与条件在于:

从全球来看, 虽然很多经济学家都预期全球经济复苏是弱复苏, 先弱后强, 但持续复苏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 依然是主基调, 尽管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依然衰退, 处于弱景气之中, 但全球经济要看两大经济体的表现, 就是中国、美国, 这两个经济大国仍然具有增长的底气和风骨, 尤其是中国大有超美之势, 中国的国际化布局, 让全球刮目相看。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将成为2016 年全球经济增长, 这是绝大多数机构的预言。但也有唱反调的, 如索罗斯、罗杰斯预言要发生金融危机。总体上, 较为疲软的经济增长仍是发达经济体未来的趋势, 较短时间里持续复苏还有难题, 供给、金融、市场和消费等束缚着的经济增长, 因而边际上的改善是2016 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期待和良好的愿望。

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依然牢固, 没有动摇, 良好的基本面是内需增长必要条件和前提。我国储蓄率下滑, 劳动力供给减少, 但一些新的要素 (资本和人力等) 供给的质量明显改善, 正在逐步形成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因素和力量。人多消费大,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就业、居民收入的双提升, 促进了市场消费增加, 持续增加的消费将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投资上, “十三五”将会带来一些高端、基础设施和关注民生的大项目, 国内投资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观, 固定资产投资将会随“十三五”重新启动, 当然“一带一路”等战略带动出口出现新变化, 所有这些都将推动2016 年投资的全面增长。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结构性减税、定向降准、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扩大信息体育消费、全面降息等政策将极大地促进投资带动增长, 所有这些无疑是2016 年的经济增长的巨大利好和支撑。

2016 年的风险隐患及不利因素在于:

国际上, 不确定性因素尤存, 全球经济风险有增无减。其一, 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 全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日益猖獗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出口国际竞争力因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升而导致低下, 上述这些因素将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其二, 愈加动荡不安的地缘政治形势影响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转换、分化带来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剧。

国内, 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并将影响到关联产业。商品房库存居高不下, 导致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2015 年以来逐步下滑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转好的迹象, 尽管国家的政策是在帮房地产, 但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只能在边际上改善, 阶段性过剩严重、房价下行预期较强等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难以很快扭转, 其低迷态势将持续一段时间。有机构预计房地产市场还要经历2 年调整期。前后向产业关联度高的房地产行业, 紧密相关建材、钢铁、家电、装饰材料等一连串行业, 占固定资产投资25%的房地产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举足轻重, 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将影响到相关行业发展。再说, 强约束的环保指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十三五”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生态环境将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环保将成为重中之中。还有, 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 2016 年全球经济将出现复苏态势, 国内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这是由其新常态下的基本面和全面改革等有利因素所决定的, 但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的将会是一些短期性、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有经济学家认为, 2016 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在世界经济以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 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 年出现深度下滑, 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在7~12 月开始出现。但是, 仍然有许多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并将一起决定着本轮中国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下行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

就工业领域来就看, 由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制造业去产能仍将继续, 笔者预计2016 年工业经济“前低后高”。就建材行业来说, 也遵循“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 建材企业注意把握形势, 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

总之, 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针, 正确把握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和任务, 解决新困难、新问题, 抓住新机遇, 应对新挑战。笔者认为, 要把2016 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预定的区间, 必须以破解制约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导向, 强化政策的协调配套, 要继续实施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及细则, 加大对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的支持, 完善政策体系, 更为有效地化解产能过剩;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各类政策, 及早发挥政策效力;适时适度微调货币金融政策,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与排放配额交易制度;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促进消费平稳增长;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发挥好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跟踪课题组.《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新华网, 2014-12-8.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篇3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形势与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4

刘康2010-06-0

1摘 要: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总体而言,2010年整个世界经济整

体上要好于2009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预计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这种背景下,中国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关键词: 实体经济,经济复苏,大宗商品,贸易保护,货币政策,金融危机

2009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先分析一下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年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三)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但此后两个月连续下滑至17%,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购房免税和信贷优惠的政策将在11月30日结束。美国国会通过投票决定将该政策延长至2010年4月份,明年该政策退出后会怎么样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主权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我们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预估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但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我们从去年失业率预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那些欧美国家是相当高的,像去年1月份美国有7.6%的失业率,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2%。这不仅超过了10%这一重要的心里关口,而且也超过了以前专家们的预计,使人们对今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担忧。去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做了一番预测,预计今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去年,像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特别是欧元区要达到11.7%。

二是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缘故,并不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结果。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大约有3%的增速,在补库存方面就贡献了2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这表明企业投资和企业投资居民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小。另外近几个月增加失业保险福利等等政策也刺激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虽然美国的经济已见底了,但是今年出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三是不断积累的通胀风险是由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从去年10月份IMF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国家去年的财政赤字占世界GDP的百分比平均为6.7%,比前年增加了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8.9%,高于前年5.4个百分点;公共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也非常大,去年世界各国平均为68.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平均高达91.9%。如此高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限制,而且使潜在的通胀风险不断积累。

(二)对国际贸易走势的预测

从去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复苏从年中开始出现的,但是全年减少的贸易额还是很大,整年减少了11.9%。我们预估今年的贸易额会有所增加,预估的增加量将在2.5%左右。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改善的状况下,去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几个月的出口降幅远远低于进口降幅,是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好转的状况下,因此我们说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国际贸易好转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慢慢恢复。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来看,去年7月份到去年11月份的商品价格由2000美元增加到2250美元,4个月的时间已经增加了12.5%的幅度;波罗的海的综合运价指数也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增加,但是总不能稳定下来,起起伏伏的,到去年6月份开始回落,但是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又再次上升,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从去年10月份到去年11月底,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两倍。

二是外需持续萎缩局面出现了改观,去年5-8月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被美国出口环比给扭转了,去年6月份和去年7月份欧元区环比的增长幅度分别是0.9%和4.1%连续增长了两个月,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从去年年初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回升。

三是对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预测。估计今年整个经济复苏将会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向上。但是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强烈预期下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际资金追逐大宗商品,这大大地推动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向上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来看,去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是每桶61.5美元,今年将增加到每桶76.5美元,增加24.4个百分点。黄金价格也将不断上升,虽然前年发生了金融危机,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黄金价格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冲破了1000美元大关,在去年11月底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165美元。

四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预测。去年下降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多的,下降率也是相当大的,由前年14%的下降率到去年又继续下降30-40%,今年将会有缓慢的增加,估计会增加16%,到明年的时候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今年整个世界经济整体上要好于去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那些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

由负转正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作者:刘康

出处:中国经贸导刊

经济类别:国际形势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篇5

(一)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A.5% B.6% C.7% D.8%

2.2016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A.5100多亿元 B.4700多亿元 C.5500多亿元 D.5700多亿元

3.2017年,我国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A.6.10% B.6.30% C.6.80% D.6.50%

4.2016年,我国全年GDP同比增长()。A.6.50% B.6.30% C.6.70% D.6.80%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A.投资 B.出口 C.消费 D.进口

2.从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A.建筑业 B.房地产业 C.金融业 D.生活服务业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2016年,我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

正确 错误)。2.中国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正确 错误

3.百年不遇的世界变局对我国是新机遇、新挑战。正确 错误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篇6

进入2010年,宏观经济由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快速回升、逐步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出现预料之内的减速,符合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从8月份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出现反弹、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出现回升、三大需求平稳运行,说明当前经济减速的趋势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运行不断趋于稳定。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反弹

现阶段,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月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工业经济的走向基本代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一路回落,从年初的20.7%回落到7月份的13.4%。虽然这种回落主要是主动调控(如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经济可能出现大幅减速甚至“二次探底”的担忧。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下滑后第一次出现反弹。工业增速的回升主要由两大行业带动:一是装备制造业,二是轻工行业。具体而言,受汽车销售好于预期的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速从7月份的15.9%回升到8月份的1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从13.8%回升到14.9%;纺织业增速从11.1%回升至11.6%。

总体而言,从连续3个月的情况来看,工业增速基本是在13%到14%之间波动,工业由年初的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三大需求表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篇7

一、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

2011年, 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或陷入衰退, 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持续蔓延, 新兴经济体虽然经济前景乐观, 但面临着通胀压力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 金融风险陡增, 总体看, 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一) 国外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呈现出“三高”、“两低”的趋势, 即负债率高、通胀率高、失业率高, 经济增长低预期、制造业和服务业低迷。

2011年, 美国前三季度实际GDP (环比折年率) 分别增长0.4%、1.3%、2% (见表1) , 从数据上看, 美国经济已走上温和复苏的道路, 但与2010年同期相比, 经济增速的落差较大, 且整体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 (道琼斯通讯社经济学家预期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2.3%) ;就业市场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 失业率连续10个月高于8.8%, 最高达到9.2%, 处于较高水平;CPI1-9月份连续上升, 10月份虽然回落至3.5%, 但通胀压力并未完全得到释放;制造业和服务业复苏乏力。制造业指数和服务业指数自2月份以来已连续9个月在50至62左右徘徊,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疲软状况极易传导至经济的各个领域, 造成整体经济的增长放缓;负债率居高不下。5月16日, 美国国债总额已触及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8月5日, 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A级下调一级至AA+, 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10月14日, 美国公布2011财年联邦赤字高达1.299万亿美元, 仅低于2009财年的历史最高水平, 债务危机的阴云笼罩美国, 美国有可能陷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二轮衰退。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希腊经济快速衰退, 处于债务违约边缘, 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主权债务风险上升, 并且债务危机已向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扩散, 欧元区经济全面下滑, 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第一季度, 欧元区实际GDP同比增速为2.5%, 到第三季度下降为1.4%。失业率高位运行, 10月份已达到10.3%。HICP综合物价指数震荡攀升, 10月份已达到3%, 超过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制造业和服务业指数逐月下降, 10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指数分别为47.1和46.4, 欧元区可能陷入中长期经济低迷。

日本经济有所好转。前两季度, 日本实际GDP季度环比增速均为负值, 到第三季度实现1.5%的逆转, 经济逐渐复苏。综合CPI连续10个月保持在0.2%以下, 10月份综合CPI为-0.2%。就业状况保持良好, 失业率连续10个月保持在4%-5%之间。

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生产、贸易规模已经接近或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 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的产出增长率分别为10.1%、4%、7.5%, 但受通货膨胀、紧缩政策、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动荡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预测, 2011年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的产出增长率分别为7.8%、4.3%、3.8%, 增速明显趋缓。

(二) 国外主要经济体金融形势

2011年, 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均维持了宽松的金融政策, 但金融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

美国金融形势的焦点在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自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 已在8个月时间内购买了6000亿美元国债。客观来看, 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给美国经济的效应是温和复苏中带着轻微滞涨, 并没有达到经济学家的预期。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减弱, 继续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论调开始高涨。8月9日,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 0-0.25% (见表2) 的现行联邦基准利率至少维持至2013年中期。9月22日, 美联储推出“扭曲操作”, 在2012年6月底之前购买4000亿美元6年期至30年期国债, 同时出售相同规模的三年期或更短期的国债, 从而降低借贷成本, 刺激经济增长, 并回避直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弊端, 因为量化宽松政策会严重损害美元的国际地位, 可能导致市场对美元信心的崩溃, 对全球金融系统构成威胁。“扭曲操作”是美联储推出刺激经济政策“新组合”的前站, 如果美债危机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失业率大幅上扬, 不排除美联储干预国债二级市场, 或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欧元区经济体为妥善解决主权债务问题, 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措施。3月3日, 欧洲央行将2011年欧元区的通胀预测值上调50个基点至2.3%, 4月7日, 欧洲央行决定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调高25基点至1.25%, 以应对通胀压力。7月7日, 欧洲央行决定再次提高主要再融资利率25基点至1.5%, 抑制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9月15日, 欧洲央行宣布在未来三个月内联合美国、英国、日本和瑞士央行分三次向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 以帮助欧洲银行业渡过难关。10月6日, 欧洲央行宣布计划从11月起推出400亿欧元的新一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 并将从10月份起启动两项固定利率的较长期再融资操作 (LTROs) , 分别为期12个月和13个月。10月27日, 欧盟峰会出台三项核心措施: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扩容”, 从4400亿欧元扩大至1万亿欧元以上;为希腊债务减记50%以上, 希腊债务由此减记1000亿欧元左右;向欧洲银行业注资约1000亿欧元, 近90家欧洲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提高至9%。11月3日, 欧洲央行宣布降低主要再融资利率25基点至1.25%, 缓解欧债危机带来的金融市场脆弱, 为银行业提供更多流动性。12月5日, 美联储下调与加拿大、英国、日本、欧洲以及瑞士央行之间现有的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利息50个基点, 支持全球金融体系, 为欧元区财政和经济体制改革争取时间。12月8日, 欧洲央行宣布再次降低主要再融资利率25个基点至1%, 刺激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和增长。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 欧盟及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以期提振市场信心, 防止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发展。预计未来, 努力化解债务危机、推动经济复苏将是欧元区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因此, 实施更为宽松的金融政策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既可能有价格政策上的降息, 也可能有数量政策上的量化宽松、长期资产购买以及扭曲操作等, 以提振欧元区经济。

日本继续推行宽松的金融政策, 日本央行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0.1%区间, 实行“零利率”政策。为防止地震海啸灾害给金融市场带来恐慌, 震后日本央行向市场注入40万亿日元。6月14日, 日本央行推出总额5000亿日元的融资支持框架, 鼓励金融机构对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 促进经济复苏。8月4日和10月27日, 日本央行宣布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增加10万亿和5万亿日元。此外, 第三季度日本央行继续向灾区金融机构提供总额为1万亿日元的低息贷款, 该项目已延长至2012年4月30日, 以继续支持灾后重建。日本宽松的金融政策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三) 国外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愈加复杂, 发达经济体活力不足、市场信心下降, 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预测, 2011年和2012年全球GDP增长均为4%。其中, 美国分别增长1.5%和1.8%;欧元区分别增长1.6%和1.1%;日本分别增长-0.5%和2.3%;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分别增长6.4%和6.1%。IMF同时预测, 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宽松的金融政策, 2011年, 发达国家的总体CPI将从2010年的1.6%升至2.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CPI将从2010年的6.1%升至7.5%。

展望未来, 全球经济金融主要面临以下风险:一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导致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若危机进一步向核心国家蔓延, 可能引发全球系统性风险;二是美国财政整顿的政治僵局、持续疲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状况将可能抑制美国的复苏势头;三是宽松金融政策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宽松的金融政策, 可能加剧跨境资本无序流动和金融市场动荡, 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二、中国经济增速趋缓, 稳增长成当务之急

在国际经济持续动荡、各国相继放宽货币政策、国内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 我国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 货币政策成效显著,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但增速明显趋缓。

(一) 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前三季度, GDP增速分别为9.7%、9.5%、9.1%, 预计第四季度将小幅下降, 全年GDP增长略高于9%;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CPI在7月份达到6.5%之后见顶回落, 11月份CPI为4.2%, 其中, 城市4.2%, 农村4.3%, 食品价格8.8%, 非食品价格2.2%, 全年CPI预计将在5%左右;内外贸平衡状况改善。1至10月, 进口同比增长26.9%, 超过出口同比增速4.9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收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至11月,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5%, 其中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均超过30%;制造业景气度下滑。11月份, 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49% (见表3) , 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跌破50%的枯荣线, 制造业总体呈现回落趋势;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限购”措施的落实和房产税的试点等, 使房地产投机、投资需求得到一定抑制。10月份, 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34个, 持平的城市有20个。总体来看, 一线城市房价有所松动, 并出现局部下降, 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趋于温和, 房价过快上涨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 金融形势

货币政策“松、紧”有度。自年初以来, 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持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 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截至7月, 央行先后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回收了大量市场流动性, 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 优化信贷结构。进入11月, 我国出现国际资本外流、外汇占款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降至枯荣线以下的不利局面, 为此, 央行及时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 决定从12月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冲销资本减少带来的影响, 提振制造业。在利率政策方面, 央行先后3次上调基准利率 (见表4) , 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 央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资金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 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适时适度开展市场操作。截至10月末, 我国广义货币 (M2) 余额81.68万亿元, 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 (M1) 余额27.66万亿元, 同比增长8.4%;人民币贷款余额53.50万亿元, 同比增长15.8%, 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和3.5个百分点, 全年货币和信贷调控目标将如期完成。

着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1月14日, 世界银行首次在香港发行总额为5亿元的人民币债券, 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1月6日, 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为境内机构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开辟了渠道。1月24日, 法国在G20主席国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宣布, 建议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 (SDR) 的篮子货币, 人民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认可。2月份, 泛美开发银行与中国探讨成立以人民币结算的私募基金。3月16日, 8家境外金融机构批准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4月14日, 金砖五国签署《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 促进金砖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8月22日, 央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 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月13日, 央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 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今年以来, 央行又陆续与乌兹别克斯坦、新西兰、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不断扩大货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 促进贸易和投资, 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目前, 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尼日利亚等与中国有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已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其储备货币。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自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事业等领域, 鼓励参与国企改制重组之后, 2011年6月, 国务院又颁布《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与此同时, 国家将陆续出台鼓励和引导民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细则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等相关法规。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民间资本有望成为投融资领域的中坚力量。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进入2011年, 央行积极推进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尽力满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信贷条件, 且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5月25日和10月24日, 银监会相继发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与补充通知, 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截至9月末, 我国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 (含票据贴现) 余额20.76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2.26万亿元, 发放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13.96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的24.8%。

深入开展评估、清理和监控地方融资平台工作。据银监会统计, 截至2010年末, 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约9.09万亿元。为妥善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带来的违约风险, 国务院在2010年部署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规定, 银监会也开始严厉查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核查、评估、清理工作持续不间断地进行。2011年3月31日, 银监会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 要求继续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十六字方针, 以降旧控新为目标, 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到9月底,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工作已进行了60%, 使正在上升的与土地、房地产相关的信贷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有所抑制。银行业当前的拨备已达1.3万亿元, 资本充足率也较高,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地方政府违约带来的预期损失。此外, 随着民间资本准入限制的放宽, 通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政府资金紧张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升级和深化。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房地产调控成果, 中央及金融主管部门针对商品房和保障房双管齐下,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1月26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60%, 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3月18日, 央行印发《关于做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 明确各地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基本条件、程序和管理要求, 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8月4日, 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 积极向符合信贷条件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发放贷款。截至9月末, 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0.5万亿元, 同比增长14.6%, 比上年末低12.8个百分点。其中,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6.4万亿元, 同比增长16.2%, 已连续17个月下滑;房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 同比增长14.9%, 连续5个月下滑;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7887亿元, 同比下降4.8%, 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9月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2808亿元, 前三个季度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累计增加1150亿元, 占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量的52.3%, 较上半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三) 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2012年, 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 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 预计GDP增长8.8%左右, CPI上涨4%左右, 若欧元区和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GDP增长再调低1—2个百分点;内外贸结构将发生改变, 外贸增长将稳步趋缓, 内贸比重将稳步上升, 贸易顺差将继续收窄, 外贸平衡继续改善;“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进一步深化,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金融领域以下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的风险。受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调控、民间融资等风险的影响, 近期国际评级机构警告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能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冲击, 引发金融风险, 我们应及早采取措施化解风险隐患, 防止国际机构做空中国。二是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加大。在欧、美债务危机阴云的笼罩下, 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国际资本加速流动, “境外游资”的频繁流入、流出, 直接冲击人民币汇率, 目前, 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态势已经改变, 并出现了连续多日的跌停, 明年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但这也给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机。三是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间受限。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救市场、救经济, 使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成为危机中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经过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调控, 如今政策工具的腾挪空间已经有限, 国内外经济也更加脆弱, 财政政策更多的可能是结构性减税, 货币政策更多的可能是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松、紧”的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整, 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 政策的弹性减少, 操作空间受限。

摘要:2011年, 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持续蔓延, 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或陷入衰退, 新兴经济体虽然经济前景乐观, 但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 金融风险陡增, 预计2011年和2012年, 全球GDP增长均在4%左右。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但增速明显趋缓, 经过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调控, 我国政策工具的腾挪空间已经有限, 财政政策更多的可能是结构性减税, 货币政策更多的可能是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松、紧”的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整, 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 政策的弹性减少, 操作空间受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篇8

从行业运行基本情况看,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出口及贸易顺差增幅大幅度回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投资增速明显回落;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在行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的同时,行业在发展过程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一是出口退税下调,缩减行业利润空间。2007年起,纺织品出口退税正式开始执行11%的退税率标准。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不考虑企业议价能力,1—6月,出口退税率下调约影响行业利润20.68亿元。6月18日,国家决定将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粘胶纤维出口退税率下调6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服装和粘胶纤维行业将减少盈利49.9亿元。

二是要素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原料、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逐渐上升。1—5月,我国煤电油价格同比增长3.3%,工人工资同比增长10%以上。棉花新滑准税率的实施使中国棉花每吨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2000元以上。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通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的难度加大,盈利能力被削弱。目前,行业销售成本增速高于销售收入增速,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保持高位。1—5月,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89.16%。

三是相关货币政策使得企业货币使用成本增加,出口风险加大。2006年,国家先后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累计加息0.54个百分点。2007年3月,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再次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提高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同时增加了贷款资金使用的成本。静态测算,今年1—5月,2006年上调利率累计影响行业利润4.8亿元。

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呈现加速态势,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不考虑企业议价能力,1—6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2.46%,同比升值4.75%,约影响行业利润199.79亿元。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出口企业报价难度加大,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随着我国工业发展越来越多地面临资源的限制和环境的约束,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越加重视。纺织行业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将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在2005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0%和30%。节水、节能、降耗、减排成为行业任重道远的发展任务。

目前,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政策动力,国家能耗、水耗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对计量统计及数据处理缺乏引导,企业在节能减排研发方面投入不足,行业协会节能减排推进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五是中欧协议即将到期,对欧贸易关系前景是现阶段行业关注焦点。2005年签署的《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年底即将到期。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输欧纺织企业都高度关注协议到期后中欧纺织品贸易关系的走向问题。尽管政府和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多种途径呼吁企业保持克制的态度,严格自律,但据调研,国内一些企业已经有意向在2008年初扩大对欧出口规模,并在明知出口增长过快将引起贸易摩擦的情况下,准备利用海关统计数据滞后的空档抢出口。这一倾向严重加大了引发新一轮贸易摩擦的概率。

下半年,国内外经济都将稳步增长,内需旺盛,外需稳定,纺织行业主要原料供需基本平衡,主要大类产品产量将稳步提升。同时,随着企业不断提高行业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实现市场多元化,企业盈利能力将有所提升。预计全年纱产量增速将保持20%,布产量增速12%,化纤产量增速13%,服装产量增速14%。预计规模以上全行业全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3.02万亿元,同比约增长2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9万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润1125亿元,同比增长35% ;全年平均利润率约为3.89%。

另外,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逐渐产生效果及在国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2007年全年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长幅度应低于2006年水平。全年出口额预计为170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6%。

上一篇:全员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下一篇:我懂得了诚实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