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通用11篇)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1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国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理念错位,教材陈旧、授课方式僵化等问题.重构哲学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这是繁荣我国哲学事业的`重要途径.

作 者:何思红 作者单位: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社科部,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年,卷(期):24(2)分类号:B-49关键词:哲学教学 改革 理念 教学相长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2

一、少点课前铺垫, 多些课堂真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节公开课上的片段:

一位老师执教《莫高窟》一课, 在讲解完第三自然段壁画上的飞天后:

师:同学们, 飞天还有哪些形态?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下来。 (每个学生都动起笔来, 大约两分钟)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目光炯炯, 凝视远方;有的优雅静坐, 轻弹古筝……

生2: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傲然挺立, 放声高歌;有的手握毛笔, 挥毫泼墨……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还有吗?

……

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内大多数学生写出了那么优美、整齐的句式, 水平是不是太高了?现在一些年轻老师在上公开课前, 害怕课堂会冷场, 因此课前先摸底, 对相关学生渗透有关答案, 这样课上就可以“游刃有余”了。试问:这样的课对提高自身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什么帮助呢?而且这样的公开课留给听课老师的是什么?老师们期待的是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遇到难题, 老师该如何引导, 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场景。只有敢于直面学生的欠缺之处, 敢于直面新鲜有趣的生成, 敢于直面教学过程中意外的冷场, 这样的公开课才有研究的价值, 才是教师共同期待的公开课。

二、少点花哨形式, 多些实在指导

如今的许多公开课越来越追求观赏性。执教老师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课堂, 热衷于搞合作学习, 或是多媒体等, 一会儿让学生表演, 一会儿做游戏, 课堂上看似非常热闹, 但如果褪去这些华丽的外衣, 还能留下多少精彩呢?

许多老师更欣赏的还是教育艺术家们返璞归真的“家常课”, 没有多媒体课件, 没有表演游戏, 只有一本书和一支粉笔。“道具”简单, 但艺术家们的课堂如一首诗, 从容、自然、成熟, 越品越有味。下面我们来一同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片段:

师:读书像登山, 每读一遍, 都要认认真真欣赏, 看看文字中包含的感情;读书也像品茶, 不要一口气喝完, 要慢慢品味。谁再来读? (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这次你感受到哪些词让你感动?

生:重重的。

师:这说明天鹅击打冰面的力量很大。天鹅是美丽、优雅的, 可以比做少女、仙女, 可这里把它比做什么?

生:石头。

师:我们说, 比喻要生动形象。把静的比做动的, 把丑的比做美的, 但这里比做石头。谁再来体验一下?

生:把它比做石头, 说明老天鹅用尽全身力气。

师:也就是义无反顾, 态度是坚决的, 力量是巨大的。你能不能通过朗读, 把老天鹅的这种精神表现出来?

从上述这一片段中可以看到薛老师的课没有花哨的形式, 课堂上始终充满了亲切与诚恳, 这样的课堂看似平淡无奇, 品起来却幽香缕缕, 回味无穷。因此, 让我们抛弃表面的热闹, 关注公开课给予了学生什么, 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本分分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公开家常课。

三、少点效果意识, 多些目标意识

这里的“效果意识”不是执教老师从整篇课文、整节课的目标出发, 而是追求部分环节的出彩, 追求的是精品教案的完成。

一位老师执教《轮椅上的霍金》时, 不顾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囫囵吞枣”, 朗读上的“草草了事”, 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目的是将教案全部实施完, 但结果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学生从这节课中又收获了什么呢?因此, 对于公开课, 也是对于家常课来说, 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设计合理的教案, 在课堂上, 面对各种“生成”, 灵活处理教案。一言以蔽之, 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会扎实, 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少点虚假承诺, 多些教学智慧

一些老师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欲, 常随意抛出承诺的“绣球”, 这样学生上课的状态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 为达成目标推波助澜。但是课一结束, 老师就把自己的承诺抛到脑后。

因此, 老师应该强化教学的责任感, 精心磨砺课堂的细节, 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 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应避免敷衍言辞, 避免“出口成谎”。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策略和技能 思维

在我市高中英语优质课评比暨高中英语教学观摩活动期间,15位优秀青年教师登台亮相,逐一展示。为帮助深化有效教学,把反思教学作为一种常态和自觉行为,在对照和比较中寻找有效教学的突破口,本次活动分成两组,采用“同课异构”形式。选用教学材料分别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二单元Reading和模块八第二单元Reading部分。评比结束后,为更好地总结、发现、推广优秀课堂教学案例,主办者在次日精心安排了两位优胜教师上了两节展示课并进行了专家点评。这些精彩的优质课,呈现了新课标精神下我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将对我市高中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本次阅读课教学的亮点

1.弱化教师的主体影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本次的课堂教学评比及展示不难发现,老师们着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活动设计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是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做出积极的反应,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搭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意识的培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性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标准》同时指出: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具体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发现老师们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自主探究、讨论,主动寻求新知。尊重他们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质,确保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时,老师们都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一方面根据各单元主题内容,确定人文教育主题,设计切合主题的教育方式,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要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学习文化、发展阅读技能和策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高中英语教学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要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就是读者利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去解读包含一定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的阅读材料。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阅读的目的是多元的,阅读目的的多元化决定了阅读过程和阅读策略使用的多元化,对学生进行任何单一层次的阅读训练都是有欠缺的。(张伊娜,2008)第二,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技巧方面,实际上不能忽略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合理处理有利于建立文本信息、语言、情感、态度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connection),体验阅读的过程(experience),提升思维(thinking)和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葛炳芳,2011)。第三,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还有不能忽视的一个功能: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我们都很清楚,词汇量的扩大不是靠死背出来的,而是靠大量的使用词汇,在大量阅读过程中,逐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第四,把阅读只局限在简单的信息传输与获取是片面的,应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张伊娜,2008)

2.明确阅读策略的类型,并加以合理使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经常使用的阅读策略仍然是——预测(predicting),略读(skimming)和跳读(scanning),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阅读方法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发现这些策略的使用在英语课堂上相当普遍,以至于有的老师将阅读策略直接等同于上诉三种策略的教学。

实际上,阅读策略是指为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或采取的具体行为。它不仅包含了阅读中的一些技巧,还包含了阅读者为达到预期阅读目的所采取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所谓有效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的提高有帮助的策略。Grabe与Stoller (2002)概括了高效阅读者经常使用的阅读策略达22项之多。Urquhart和 Weir(1998)将二语阅读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认知策略包括:速读策略(略读、查读、寻读);细读策略(区分主旨与细节、命题推理、语用推理、转移、意译、清除歧义、推测词义、识别代词所指)。何振莲(2011)将在阅读的不同阶段中使用的策略归纳为以下几项:

首先,感知阶段: (1)预测。(阅读前策略);(2)略读(阅读中策略);(3)扫读或查读(阅读中策略);其次,分析阶段:(4)细读或研读(结构分析)(阅读中策略)推断、弄清指代关系、识别各种句型结构和功能等;最后,使用或输出阶段(阅读后策略):(5)信息转换;(6)概括;(7)就本课话题进行讨论、复述课文、给故事续尾;将课文改写成对话并进行角色表演;(8)根据所读内容填空或提供有错误信息的课文摘要,让学生阅读并修改;(9)补充听或阅读与课文话题有关的文章;(10)课外自学阅读,延伸运用。

我们可以看出,高效阅读策略更多的是涉及了理解的多个层面,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反思自我学习的能力。因而,阅读理解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是使学生发展并深化思维的过程。只是向学生机械地灌输一些语言知识,关注局部,而没有和整体有机地结合,形式和内容脱节,这是远远不够的。

3.明确阅读教学的有力支撑——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单一、机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储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媒体成了主宰,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教师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反客为主,错把“点缀”当主流,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的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兼收并蓄,只会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所以,对于多媒体效果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我们在课堂教学现场经常可以感觉到,教师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语言点,有些老师整堂课没有板书,单词课文不用自己范读,教师变成了多媒体“放映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的关键在于体现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更加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葛炳芳,2001)。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认知图示的建构。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本身对我们一线教师就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当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自我加压地进行教学反思。

4.明确阅读理解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独立的阅读者。张献臣(2009)曾指出,一个高效、独立的阅读者通常应该懂得运用以下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1)带着目的去阅读;(2)阅读前激活背景知识;(3)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阅读速度;(4)在读前、读中、读后进行设问;(5)对信息进行归纳;(6)对信息进行对比或比较;(7)区分观点与事实;(8)辨认和分析语篇结构;(9)辨认作者的写作目的;(10)辨认作者的写作观点和态度;(11)分析主要内容和支撑信息的关系;(12)根据语境进行推理并作出推理的结论;(13)对文章主要内容作出概括;(14)对文章内容作出预测并修正预测;(15)对文章内容进行解释或复述;(16)判断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17)根据时间或空间的顺序来把握文章内容;(18)对文章内容做出总结;(19)根据上下文来猜测不熟悉的语言项目;(20)把文章内容形成语义图像。

从以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阅读教学应该也必须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文体的体裁、题材、文本特征等不同,学生本身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等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具体的阅读教学技能目标时,必须考虑到不同文本的体裁、题材、文本特征和学情。

In real life, our reading purposes constantly vary and therefore, when devising exercises, we should vary the questions and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text studied and the purpose in reading it. When working on a page of classified ads, for instance, it would be highly artificial to propose exercises requiring the detailed comprehension of every single advertisement. This would only discourage the students and prevent them from developing reading strategies adapted to the true purpose of their reading. (Francoise Grellet: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Francoise Grellet的观点表明,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为了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化,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独立的阅读者。

三、结语

根据对一系列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观察和实践,笔者针对目前阅读课教学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实践性建议:1.重视阅读理解过程,将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同时也不能忽视阅读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张伊娜,2008);2.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读前、读中、读后活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内李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承认学生有差异、有个性,并以此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学有所得。教师既要发挥必要的组织、督促与持续的扶持作用,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又不能因过分敢于而妨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4.高中英语阅读课,因其肩负的特殊使命,应当更关注思维的层次性(Think aspect)。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直观,但用图片解读文本不应该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主流;5.阅读课堂教学中还应关注的是“理解”与“语言”不可截然分离,语言可以渗透在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中,同时,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语言,从而真正有助于文本解读。

参考文献:

[1]H.Douglas Brown,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Pedagogy[M].北京: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Andrew D.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Language[M].Addison Weslev Longman Limited,1998.

[4]Urquhart,A.H.and Weir.C.J.1998.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process,product,and practice[M].London,UK ; New York:Longman.

[5]Grabe,W.& Stoller,F.L.2002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M].Pearson Educatio0n Limited.

[6]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0]杨晓钰.高一英语教师用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1]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3]何振莲.浅谈中学英语阅读策略培养[J].魅力中国,2011.7.

[14]葛炳芳.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1.

[15]葛炳芳.关于高中英语教学材料使用的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

[16]张伊娜.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误区[J].基础英语教育,2008.2.

[17]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研究,2001.1.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4

财政预算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环节而倍受关注。通过近年来的深化改革,应该说财政预算改革已初见成效,各地财政预算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但从当前情况来看,财政预算改革并未成熟。当前我国的财政预算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一、当前财政预算改革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财政预算的编制问题

当前,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编制粗糙、水平和质量较差。一是编制政策、资料依据掌握不全不准。财政部门安排预算时必须依照法律、按政策规定编制预算,但是不少财政部门对于政策法规的掌握并不是特别清楚、准确、全面。例如对于经费开支规定,政出多门现象十分严重,往往人事、财政、劳动、外事、房管局、房改办、计生、教育、政法、纪检、农业、科技等等部门都有与支出相关的政策文件。二是一些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人员情况、资产情况、业务活动等情况掌握不清,预算虽然细化到相关科目,但每一科目具体用于什么人员、什么项目却掌握不清楚。这样往往就导致预算执行结果差强人意,有时造成经费浪费,有时又致使一些部门正常业务活动难以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基数递增的阴影,为保单位既得利益,在给各单位批复预算时,经常出现安排结余预算的情况。四是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科学。一些地方的预算安排方法至今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单平均、硬性包干的方式,方法手段十分简单,虽然易于操作,但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合理性差。再有,在收入预算编制时,一些地方的收入预算的安排不是以定量、定性的分析和预测来寻找增长点,确定增长量,而基本上是一种基数递增型的行政决定式预算。简单地预测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再分解到每一类、每一部门的收入的增幅,行政决定的因素很强。以这种方式来确定收入增长,往往使预算收入的增长脱离实际,且每一类收入的增幅也没有足够依据,整个收入预算缺乏严密的分析论证。

2.关于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

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行的刚度不够。预算通过生效以后,即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但在预算执行实践中,由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及不合理性,或预算编制过于仓促和粗放,或预算必须严格执行的观念尚未能深入人心,致使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给某些机构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创造了便利条件。如预算收入执行部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减征、免征或者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财政部门不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资金,预算资金使用单位不按预算规定的数额和用途使用资金,甚至将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资金,或者干脆以“小金库”的形式侵吞预算资金等。二是预算执行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缺陷。由于长期以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职能分工界限不清晰,预算拨款部门集编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逐渐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预算资金的主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竭尽全力争取更多的资金,预算拨款时却常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威,至于预算执行与监督一般是无暇顾及的,即使偶尔为之也很难逃脱本部门和系统长期形成的利益圈子的制约。

3.关于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

当前对财政预算进行监督的主要是各级人大。而从实际财政预算监督情况看,仍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实效不强。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预算

草案按功能大类罗列一串数字,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造成“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因此,存在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的现象。二是约束力弱化。由于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预算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客观上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从而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三是缺乏经常性。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一些地方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但多数财经工委却是“一人代表全委”,加之对口联系部门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另外,由于《预算法》对“预算调整”所规定的范围很窄,仅指“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而许多地方基本上没有《预算法》所规定的预算调整,故各种频繁的预算追加、增收、增支、支出项目变换等等均由于不属于预算调整范围,所以均无须报经人大批准,频繁追加即成为可能。这样财政预算监督也就变得相当软弱而乏力。

二、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狠抓基础工作,全面推行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年度的收支水平,一切从“零”开始,根据当年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趋向,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来安排收支预算的一种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办法。实行零基预算首先要建立完备、系统的政策库。一方面,要严格遵循政策法规,财政相关部门应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规定整编收集入政策库,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政策库要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其次,要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在建立好政策库、掌握好相关政策标准后,必须进一步掌握各单位人员基本数据、资产基本数据、业务需要基本数据及事业发展基本数据等,这是实施零基预算的重要基础。再次,还要进行分类分档,合理测算标准定额。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的或政策规定比较粗略的公用支出、少数人员支出,进行分类分档,并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定额。对于公用支出,要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系数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或一律按人均多少分档。

2.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深化和规范部门预算

一方面,在时间要求上预算编制、上报、下达的时间均予提前,以保证在年度开始前预算就已确定好,这样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科学编制收入预算。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简单估算总额增长的行政决定式的预算做法。作为财政部门,应建立收入基础资料库,逐年将收入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指标以及重点税源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整编入库。在对历史资料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结合推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合理预算。再一方面,实行部门预算,从预算分配环节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有利于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暗箱操作”,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从而有效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执行中的科学性。

3.强化预算执行法律效力,遏制财政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不是某一项制度孤军奋战能够奏效的,应当从许多方面加强努力,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如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加强预算监督、落实对预算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等。除此以外,严格控制预算变动更是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增强预算执行力的必要举措。首先,明确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中的特殊性。预算调整绝不应该成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如

果预算调整过于频繁,对预算及预算法的权威会构成很大的威胁。鉴于此,相关法规应特别强调,预算审批通过以后,除非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特别重要的事由,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调整。其次,严格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召开一个月前提交预算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形成初步审查决议。审批通过的预算调整方案还需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方为有效。如果国家发生紧急情况,应规定紧急情况下批准预算调整的特别程序。再次,应取消县级以下政府追加预算的权力。因为县、乡两级政府级别较低,不需要应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情况,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而无法通过本级预算自求平衡时,可以通过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途径予以解决。最后,还应规范预算变更的审批标准和程序。

当前,财政部门将其拥有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权分别赋予内部不同的机构行使,这对于加强预算执行是非常有帮助的。具体的思路是,将预算处的总预算会计职责独立出去,成立总预算执行机构,负责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预算内、外资金拨款,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人员工资银行代发工作。这无疑会对规范财政预算的执行将发挥重要作用。

4.加强财政预算监督,加大预算监督约束力度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5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李晓云

内容摘要:迄今为止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纵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引人思考、让人担忧的现象,而有的现象甚至偏离小学英语教学宗旨,不利与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可持续性发展。笔者试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教具的选用、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拓展等五个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个人的一点意见和建议,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细节拓展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是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教材的编排都日趋合理。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偏离小学英语教学宗旨的思想、做法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小学阶段至中学的延续英语教学。笔者试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具体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偏高或偏低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能用英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换言之,也就是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来talk about , 或recognize ,或表达请求、计划等。而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于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懂得什么表达”或“让学生掌握什么语句”,其中“懂得”和“掌握”表达含糊、抽象,不明确。比如教授常用的几个问候语“Good morning.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要让学生懂得意思很容易,但仅仅“懂得”距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相差太远;如果说让学生掌握,则更让人疑惑:是掌握这几个问候语的读音还是用法?就算学生知道其读音和用法了,他们也不一定能在适合的语境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假如将目标明确为“让学生能用这几个问候语和人打招呼”,并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肯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的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偏高。比如三年级仅用一课时教授了red, yellow, green, blue, black, white等颜色名称,就要求学生在能听懂、能读、能说、能正确的拼写的基础上,还能对图或实物用完整的英语句子进行笔头描述和表达,目标定得太高、太全了,脱离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拔苗助长。学生刚接触到颜色单词,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一级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的描述,确定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能通过听区分不同的颜色;能正确用英语说出颜色的名称;能正确书写表示这些颜色的单词)更 1

为适当。也有的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偏低。比如教授了26个字母,要求学生能唱字母歌,能背字母表,能正确书写26个字母的大小写,可学过字母后,学生却不能准确区分单个字母,不能准确地拼读出一些常用英语缩写,学以致用的理念难以体现。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新课标。在一堂课中,应该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三维目标”来表述,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切忌把目光仅停留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只求学生能将知识点烂熟于心,而忽略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其次,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在设计任何学习活动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教学目标设定偏高或偏低。

二、教学活动目的性不明确,重形式轻实效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以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最终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实际交际,教师要设计若干教学活动。如通过游戏、唱歌、猜谜、表演、竞赛语和画画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设计活动时,应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切不可为追求“形”的多样化和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三年级下册Module 3 Animals, Unit 1,要求教授几个动物单词tiger、lion、elephant、monkey等和几个形容词fat、thin、big、smll。有的老师上课依次采用了这些教学活动:听声音猜动物、口头传递单词、听口令表演、分组比赛、分男女生比赛、抢答等,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最后,老师设计特别的环节,让学生分别戴上tiger、lion、elephant、monkey等的头饰,表演对话:

Tiger:Good morning!What’s your name?.Lion: Good morning!My name is lion.Tiger:What’s your favourite toy?

Lion:My favourite toy is a car.What about you?„„

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课堂气氛被推上了高潮。可惜的是,这个活动是在复习所学的问候语和一些玩具单词,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关联不大,起不到应有的及时温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绝不是看它形式如何多变、多样,课堂气氛如何活跃,而是看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后,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是”就说明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是明确的,活动设计是合理的;反之,则是失败的。

三、教具的选择和运用不当,多而不精,费时费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具和学具,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际教学中,为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老师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们都必定会准备很多教具,诸如新颖的模型、精美的图片、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等,好象不准备这些教具就不够气派、时尚,缺乏了水平。可往往事与愿违,一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汗流浃背,而学生的状态却是从刚开始的兴趣盎然渐渐变成困惑不解乃至冷淡麻木,教学成效事倍功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注意力对偶尔出现或在平淡中凸现的情境会有较深的好奇和记忆;如各种感官一直处于目不暇接的刺激下,学生自然也会显得疲乏,费力教却学不好是必然的。曾听过一位老师上“classroom”一课,教授pen、pencil、book、bag等单词及“This is„„”句型。每教一个新单词,先是

多媒体呈现,然后是图片展示,最后还用了简笔画。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很生动,但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被动。其实这位老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最直观的教具,即随手拿起一本学生的书,很自然、轻松地教授“Book,book,it’s a book.This is his book.”,也许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这样做最大的益处还在于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对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练习,“运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也就显现出来。

教具的使用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使用教具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为了热闹、好看,一味地追求生动丰富的效果,过多地依赖教具的功能,把课堂变成了展览馆、动画观摩或者音乐会,那么运用再多、再漂亮的教具也只是花架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具。其实,许多传统教具运用起来简单、方便、有效,且制作成本经济实惠,如采用粉笔、黑板,在书写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的当堂示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简笔画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教材相配的教学图片适用于多种场合教授新单词、短语。在目前情况下,小学英语教师担负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具的制作和准备上。充分利用教具,做到物尽所能、物有所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较好地避免因教具过多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会事与愿违。所以教学中应从教学出发,从学生出发,更好地去运用教具,而不是过多去制作和滥用教具,只有用得巧教学效果才会好。

四、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处理不周,顾此失彼

由于课时紧,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很在意课堂的顺利推进,教学活动有时难免“粗枝大叶”,忽略了一些细节。

曾听有位老师上Weather这个模块,在新授完表示天气的形容词windy、sunny、cold、hot、warm、snowy等后,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be going to”结构来描述未来几天某个某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老师先出示了一张很大的表格并把它粘贴在黑板上,然后开始口头描述:“ It’s going to be hot in Beijing on Saturday.It’s is going to be warm in Shanghai on Friday.It’s is going to be windy in Shanghai on Saturday„„”并一边将表示天气的图片粘贴于对应的十五个方格中,这个过程整整花了四分钟时间。期间,说话的时间不到一分钟,有三分多钟的时间是冷场,也就是说老师有三分多钟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虽只是细节问题,但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体现不够,也是一种变相的教与学脱节。

英语课堂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构成的,只有让每个细节做到最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功力和实力,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而关注细节的教师,也必定是成功的教师。上述课例中,假若教师以北京为例,先做描述:It’s going to be in Beijing on Friday.然后找出表示sunny的图片贴入对应的方格,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描述贴出另几个城市的天气,甚至到最后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自己一边描述一边贴出天气图片,这样一来,教与学的过程不仅得到有效地统一,教师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不当

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模仿原则应该是在第一位的,即通过“模仿”练习、重复,直至掌握英语的精髓。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毕竟拓展除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学了“I like rice.”,还可以引导学生说“I like football.I like blue.I like monkeys.I like computer games.„„” 但经常可以看到有老师在新授完一段对话、某首好听的歌曲或歌谣之后,就要求学生自编新的对话或替换歌词,并在短短的时间后上台表演。当然,如果内容较简单,部分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多会望而却步。在学生会说会唱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先加以引导,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适当的改编,给这部分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这种做法也是可赞的。

英语作为语言,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开放并不断发展的“活”的系统。那么如何使英语教学“活”起来,实施拓展性教学将是“活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学生、教材、教法的特点,相机引导,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做到“活教”,才能引导学生“活学”,从而达到语言的学习目的——“活用”。

实践出真知。小学英语教学的科学发展,需要课堂实践的磨砾,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借鉴和改进。以上各种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折射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上的一些误区,有普遍现象也有个体认识的差异,需要通过统一尺度规定、加强师资培训等途径加以逐步解决,进而努力实现“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陈春玲,冯国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误区及对策”,《基础外语教学研究》2003 年第 6 期。

[3]曾令格,禹明:《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4]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龚海平:《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2009年11月6日。

通讯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 李晓云 邮编:614200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6

摘要:田径运动是运动项目之母,对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发现由于各方面原因,田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小学开展田径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田径教学;小学;研究

田径是运动之母,更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发挥田径运动的优势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本人对小学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当前小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1、田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田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而使很多教师产生了误解,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忽略了田径项目对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意义,从而弱化了田径类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2、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动态心理,尤其对于球类、游戏类运动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于重复单一动作的田径运动缺乏兴趣感。当学生在练习篮球项目时,不仅能切身体会到独立完成动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还能感受到团队协作的乐趣,并且篮球的技术要领较为简单,投篮等动作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完成;而田径运动的练习过程不仅枯燥乏味,其技术动作也非常复杂,有些动作甚至要进行上百次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不可能只依靠

一、两节课的时间就能做到。在教学田径类运动的技术动作时,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那么学生经过好几节课的时间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而无法感受到因为突破自我所带来的喜悦之情,也体会不到因为田径运动而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对田径课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

3、教师自身方面问题。教师自身方面问题自身很多教师都觉得田径课程比较难上,因而不愿意多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田径课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田径课上的安全隐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组织得当、严于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而有些体育教师在上田径课时疏于管理、疏于组织,必然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很多体育教师只是流于形式,仅仅简单教授学生技术动作,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田径课程显得比较多余,因此,诸多原因造成了学校和教师都不愿意开设田径课程。

二、提高小学体育中田径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弱化田径教学竞技性。弱化田径教学竞技性竞技传统的体育教材一般来自竞技化运动,过于注重运动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体育竞技方面的人才,更要注重养成学生喜欢田径运动的兴趣。具体教学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状况、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合于学生的运动层次和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小学生学龄段的体育教学体系。体育教师还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抵制没有价值的田径运动,将田径运动的健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课程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让田径课充满活力。田径运动包含跑、跳、投等各种体育项目,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田径体育锻炼的主要方法,培养他们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小学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将单一乏味的跑、跳、投、走等运动改进为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和健身走,使田径课的健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科学、合理的健身教学体系,不仅应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具备适宜的难度、合理的符合,还应充满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竞争性。这样一来,田径运动就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运动了,而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中进行健身运动的综合性运动项目,并不断培养学生对田径的运动的兴趣感。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与教学改革的关键,既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也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可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从我国目前的教师结构来看,传统竞技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田径教师和非体育专业教师,其知识结构已不再适应学校内田径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面临新课改的新教学形势,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对体育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不仅加强其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还要不断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努力提高所有教师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保障。作为体育教师,应深刻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方向,深入研究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动态,不断研发与改进教学机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际,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7

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内容比较

1. 重复率较高

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的重复难以避免。但大学与高中毕竟属于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 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标准也是有区别的,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会存在重大区别。但从目前大学《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内容来看, 重复率则过高, 没有能处理好如何避免重复和重复内容的合理安排问题。“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与大学思政课程之间的重复率大约在60%。”[1]这一数据指的是《概论》和《生活与哲学》之间的重复问题。而在马克思主义个别理论阐释方面重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如在辩证法总特征和三大规律具体内容的阐述上, 大学和高中都用了较大篇幅介绍, 都是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内容。而大学与高中在这一内容的区别却只有三小点, 一是在论述辩证的否定观时, 大学《概论》课增加了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二是在介绍发展观时, 《概论》课增加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总结性论述;三是在介绍矛盾规律时, 大学《概论》课增加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两个属性的作用。除了这三小点之外, 内容基本相同。

2. 简单重复现象严重, 缺乏层次性

所谓简单重复, 就是指大学《概论》课内容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点及其论证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学《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就整体内容比较来说, 大学《概论》课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逻辑纵深的, 两者还是显示出一定的层次性。

3. 重复现象引起的严重后果

大学《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内容的重复, 对于大学《概论》课的讲授来说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但不利的一面是主要的。通过高中的学习, 大学生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和理解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 这种重复也给大学《概论》的讲授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反复重复已经熟悉和掌握的理论和问题不符合认识的规律,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 大学目前讲课方式还是以抽象的逻辑推理为主, 枯燥的讲授方法和已知的内容相结合, 无疑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在课堂上“吃剩饭”的感觉, 极大地降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和接受知识的主动性, 进而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上课睡觉或做无关事情成为其必然选择, 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失效的结果。

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大学《概论》课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建立在中学《生活与哲学》课内容的基础上, 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对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种不同的教育, 它们是一种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培养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 差异性原则

由高中升入大学, 无论生理还是心理, 大学生都开始走向成熟。与此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开始出现变化。高中《生活与哲学》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并用它把握世界;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成稳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递进性原则

知识结构应循序渐进, 体现出连续性和深入性。“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设计上要遵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原则, 分层次、呈螺旋式上升。”[2]因此, 大学《概论》课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出与中学《生活与哲学》内容的差异, 但这种内容的差异一定要遵循递进性认识规律。

4. 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 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 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树立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疑问。

总之, 大学《概论》课内容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内容重复率较高, 而且简单重复现象较严重, 已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7.

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人才的需求量、知识结构、人品素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必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学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

一、影响高校教学改革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重视程度

近年来,我国大学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赋予科研指标较多的权重,在大学排名、学位点与重点学科评审以及教师职称评聘、业绩考核中,主要以科研为主要评价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学校、院系以及教师都承担着沉重的科研压力。学校在口头上重视而实践中轻视教学,普遍重科研轻教学。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实际情况,导致许多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过度挤压教学时间,教学改革很难在高校形成大气候。同时,学校管理者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尽力争取课题和经费,而教学探索很难得到学校的实质性支持和鼓励,这极大挫伤了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二)高校管理体制

在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学校过分强调教学的规范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往往以简单统一的程式化标准来评价和考核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难免会担心因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或创新导致其考核不合格,因而在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时顾虑太多,迫于这些顾虑只能继续沿用旧方法。僵化的管理制度强调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和程序化,缺乏情理交融和刚柔相济,制度管理中尚未建立提高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能动性和自发性的激励机制,教学方法的评估机制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现行管理制度及其配套机制严重滞后于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

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让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式,僵化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推进。部分习惯了原有教学方法、崇尚经验主义的教师一时无法适应,迟迟不愿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而在有关部门号召下被迫推行改革的教师没有领会教学改革的精髓,改革流于表面。改变教学方法,无非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问进行解答。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一节课实质上就毫无效果。学生和教师都感到比较轻松,但实质上教学效率降低,改革反而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都是毫无益处的。

二、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出路与思考

(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思想和别人总结好的结论,不习惯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不乐于动手,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因此,需要教师应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摒弃填鸭式的消极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主动参与过程。教师要在上课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发现性的学习与探究性的学习。增进师生交流,鼓励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寻求学生支持

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与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大力提倡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的整体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三)增强教学学术地位,调动教师教改积极性

由于科研在现代大学组织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以及制度环境与利益机制的驱动,“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大学教师行为的基本价值导向。因此,能否调动教师参与本科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就成为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学术理念创新是确立教学工作重要地位的理论前提。学术不只意味着进行研究,它应该包括四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我们应当建立保障本科教学投入与教师发展的机构,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承担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鼓励教提供优质本科教育的奖励制度,设立各级各类教学奖项以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此外,还应通过改革教师晋升与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从而激励教师积极进行本科教学改革。适当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教学改革的发展大有裨益。

(四)改变学校领导管理方式

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上。学校领导如果采取民主管理方式,学校的气氛是比较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那么,教师就能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敢于发表意见,敢于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学校中大部分的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是活跃的、良好的,因此我们要改革过去监督式的、权威式的、专制式的领导方式。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改变以“分”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学校管理中要坚决杜绝这种“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的思想存在。另一方面,学校不应当过多干涉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实行民主化的管理。在学校的大环境下,使教师能够有民主自由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要以人为本,提高人文素质。

三、总结

高校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参与的重大事宜,是教育部、学校领导、学校老师、学校学生全员参与才能实施的改革。 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改革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在改革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大学教育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大学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学生进入大学才能真正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参考文献

[1]魏泽,邓翠菊.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30年:历程、成就和经验[J]理工高教研究,2010(21)

[2]王伟廉.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论文 篇9

民法是一个外来文化产物,最开始是发源于罗马法,另外也有称为“市民法”“私法”“私权法”等。民法本位的研究应该植根于社会基础。因为家庭和市民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个人的生存才是民法保护的最终目标。

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民法的本位研究对执法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法律理论界也一直没有停止对民法元理论的研究。从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有人员在研究和探讨民法的本位,在研究中,这些研究者都更多地从民法的本质、目的、任务、作用、指导思想、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表面看内容很多,研究的面也很广,但是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学说,业界的研究表现为莫衷一是,又说法不一。

一、民法的含义理解

民法是一个外来文化产物,最开始是发源于罗马法,另外也有称为“市民法”“私法”“私权法”等。我国的民法就是通过日本间接模仿了罗马法的表征,修订了民法法典。在西方,民法本位主要是从个人和国家对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民法是设计个人福利的法律名词,该法的颁发直接遵循个人的.福利并将其作为最高的原则执行。以调整和解决私人之间的关系为执行目标,从而确定个人的福利界限和利益条件。民法的一个特征就是平等,是维护个人权利的法律。我国的民法是规定个人权利的法律,“个人”是民法的主体,这是民法创立的根本所在。

二、民法本位的社会基础研究

尽管民法研究和讨论的是私人主体间的人身、财产关系,但是,这两种关系都属于社会关系,民法本位的研究应该植根于社会基础。因为家庭和市民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个人的生存才是民法保护的最终目标,市民通过活动、劳动等方式体现自己的存在。在法律体系中,私法和公法是两大主体,体现的也是私权和公权两大利益。民法是市民社会法律的体现,也是法律存在的形式。民法是通过认定市民的权力从而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并且以私主体的原则确定了民法的内容。在我国,由于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在传统伦理上,人们是以伦理为本位建立社会制度的。发展到今天,在社会不断转型时期,市民社会的模式建立起来并逐渐成熟,也是私法——民法建立和健全的最好契机,通过民法维护私主体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市民秩序。

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10

一、校长必须亲力亲为

校长作为全校教师的领头雁,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实保障。首先,要有责任意识。课改是趋势也是任务,作为校长不能等也不能靠,必须利用校长的号召力、决策力、执行力带头率领教师搞课改。校长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点燃教师的课改激情,通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全体教师宣讲一些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引领教师树立远大目标,激发教师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激发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让教师真正感觉到教育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其次要有开放和创新意识,能清醒地发现问题并引导好课改方向。校长要主动“献课”,能主动上公开课,甚至是示范课,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起带头作用,从而保证课改的稳步推进,思考并制定相关的评价、奖励等制度,出台推进课改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再次要有坚强的意志,具备坚定的自信心。面对课程改革实验以及平时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校长应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善于从困难中寻找突破口,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走出困境。

二、教师队伍形成合力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一大批骨干师资作基础,选定骨干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辐射、示范、激励作用在课改中十分重要。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课改骨干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并发挥三个带头作用。这三个条件是:一必须是教学骨干,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周围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二要有研究力,一方面是自己的研究力,骨干教师是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来影响周围的教师,用自己为学校争得的荣誉影响周围的教师;另一方面是研究的能力,能深入课堂并能指导教学,能组织开展活动并能协调好班级和任课教师间的关系。三是善于总结和反思,能及时总结教改当中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能针对课改写出阶段性的方案和报告等。三带头是:带头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带头研究,研究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带头实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引领校本教研,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践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三、走校本特色课改之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外地经验,只有结合自身实际走校本特色的课改之路,才能保证课改的健康持续发展。课改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课改的一线指战员,切不可急于求成,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有一个先实验后推广,先探索后创新的过程。综合各地课改经验,可将课改过程归纳提炼为“三步九字法”。

第一步通过“学”、“议”、“试”,盘活思路,构建模式,在个别学科、班级进行实验。首先是学习理论,学习和参观外地经验;其次组织教师开展讨论,统一认识;再次就是在这些基础上确立实验区,上实验课。在实验区先制定一个比较可行的程序,经过层层琢磨修改,进行实验,引领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形成共识,找到合适的模式。第二步通过“练”、“导”、“立”,逐步推广,总结反思,改进模式,健全机制。首先是通过练习课、推广课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其次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和先进经验,请专家视导;最后经过反复论证确立模式,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制度。第三步通过“推”、“评”、“奖”,全面铺开,强力推进,总结评比,推广经验,表彰先进。全校统一,人人参加,加强行政推动力度,督促教师迅速进入状态,形成推进的合力,及时总结评比表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施中进一步健全机制,保障课改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四、课改必须实施捆绑评价

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课改越深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就越多,课改之所以越改越艰难,有很多的原因,如经费不足、教师队伍跟不上、效果出现波动等因素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风险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必须改变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机制,要多个方面综合起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让每个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参与课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对课改中涌现的积极分子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参与课改的教师要让其停课,甚至不享受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对不符合课改要求的课要定为不合格的课,限期整改。

几年的课改实践,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气,给学校带来了根本的变化,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当前可供我们学习的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较多,但在实施课改时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善于学习、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11

问题一: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教学目标上仍侧重知识与技能目标, 忽视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三个目标是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的, 就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 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 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只关注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情感目标, 生搬硬套;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活动形式, 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 没有把握活动的目的, 教学过程与方法同教学目标相脱离, 并没有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2) 在教学内容上把握不到位。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认识肤浅, 没有吃透教材和教参, 对教材的重、难点及关键点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教材为教师留有空间, 弹性很大, 如果教师不动脑去思考、去研究, 可能会感到教材上的内容过于简单, 无内容可上, 或者不知从何入手, 只是简单地完成编者创设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不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 使用新教材也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上课照搬名师教案, 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本课的重、难点如何突破,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有什么问题, 上了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等问题是模糊的, 其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语言不待他说, 学生已经知道, 因为不少学生手中也有教辅用书, 而有的教师离开名师教案, 几乎就不会备课、上课。

问题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着课堂, “满堂灌”、“填鸭式”、“我讲你听, 我问你答”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 整堂课就是教师领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课堂上只听见教师声嘶力竭, 很强势, 学生是被动的, 处于弱势。师生之间有问有答, 但很多问题无关紧要, 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缺乏思维深度;学生活动仅仅是忙于听和记, 一节课下来, 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疲惫, 教师虽然灌得多, 但学生收获甚少, 更谈不上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无论是新课、复习课、讲评课, 均突出一个“讲”字,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写, 学生记, 一节课常常是一讲到底, 学生牢记住的是结论。由于以讲代学, 没有学生活动环节, 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思想得不到激活, 思维得不到训练, 素质得不到提高。

问题三: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一所学校, 一个班级, 既有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好”生, 也有学习成绩不好、不太听话, 甚至“捣蛋”的所谓“差”生。在听课中,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上课时, 眼里只有优秀生, 把课堂表现、展示的机会都给了优秀生, 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些后进生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师生互动, 都表现得无动于衷、反应漠然, 似乎教学活动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没有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这种课堂教学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问题四:课堂气氛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 讲课时不允许学生插嘴、说笑, 学生稍有小举动就严厉地加以批评, 学生只能正襟危坐,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教师讲课时没有激情, 缺乏风趣、幽默, 所学内容又枯燥。因此, 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有的学生眼睛虽盯着你, 心思却已飞到课堂之外, 还有的学生干脆就睡觉,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心理。

问题五:教学手段单一。“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张嘴”, 仍然是我们现在课堂的普遍现象, 教学手段陈旧单一。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了, 每个中心小学都安装了多媒体, 教具、实验仪器也发放到了学校, 但大部分学校没有充分使用, 不少教师还没有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有的教师只是在公开课、示范课上点缀一下, 其他时间就束之高阁, 非常可惜,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是落实教育理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主阵地。抓住了课堂, 就抓住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让学生快乐学习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在快乐时, 学习更主动, 接受知识更快。学习的成功, 情感因素占80%, 智力因素占20%。面对一群天真可爱、生气勃勃的学生, 教师要转变角色, 以学习伙伴的身份融入课堂中, 积极营造一种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活动,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多动手、多动口, 充分让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教师还要用简洁、明快、风趣、鼓励的语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让师生在快乐中享受课堂教学。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而是教学生学。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的位置,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因此, 我们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局面, 变革课堂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到由教转向学, 使教服从学, 以学来调整教。例如比较典型、影响比较大的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洋思”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其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一是出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二是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三是学生汇报结果 (学困生优先) ;四是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五是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此外, 还有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实行的“10+35”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其余35分钟时间交给学生。学校还规定, 如果发现有教师超时讲课, 不但进行经济处罚, 还要给予停课两周的处罚, 考核中给予减分处理。著名教育家、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也制定了《盘锦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 其中有一条是:教师讲授课的时间不得超过全课堂时间的二分之一 (小学不超过15分钟) 。这些教改实验的共同点就是“先学后教”和“少教后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课堂中, 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教学, 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 即教师集中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 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 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学生已会的不讲, 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自主学习,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建构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三、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个体, 但也应该承认, 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差异, 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用符合学生特点、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提问时, 根据问题的难易, 不要只考虑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更要提问中等生、后进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后进生还要注意多加表扬, 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要让他们相信, 通过努力还是能够学好的。面向全体学生, 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面向全体学生, 就是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 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做练习时, 教师可以安排优秀生多做一点, 难度适当高一些;中等生完成正常量, 难度适中;后进生少做一点, 难度适当低一些。学生可自己选择, 坚持“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师采用灵活调控措施, 哪些学生是在哪个层次上, 是流动的、不公开的。通过课堂学习,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四、让教学设施为教学服务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各学校要开放学校图书室, 教学仪器设备要充分使用, 让直观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我们知道,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上, 可以超越时空, 直观形象, 使学生如临其境, 对新授知识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因此, 学校要鼓励教师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同时还要求教师经常用教具、做实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动手实验, 让学生一边操作, 一边观察, 一边思考, 主动获取知识。总之,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验器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 使用多媒体教学要适度。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 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 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去年我县中小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 每位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但大部分教师运用不当:有的教师一节课不停地变换画面, 不离电脑半步;有的教师只是把课文内容打在屏幕上, 意义不大, 为了用而用;有的教师还没引导学生读课文, 就用画面、音乐来造势, 那么学生就疏于通过文字来想象叩人心魄的画面, 体味美妙的意境, 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五、让校本教研促进教学发展

各学校要切实抓好校本教研, 以研促教。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学校教研组是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基本组织,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每个学校要成立学科教研组, 形成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研讨的制度,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如学习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 集体备课, 总结反思上周的教学, 对下周的教学作出规划设计, 说课, 评课等校本教研活动, 将教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教研活动中, 要形成平等参与、真诚表达、求同存异的教研氛围,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上一篇:报社实习个人总结下一篇:在自信中成长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