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精选9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1

马孆: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海洋发展趋势:错综复杂

地球表面近3/4是海洋,世界上4/5的国家是沿海国,2/3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临近海洋的地区。当今世界海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出以下的主要趋势:

(一)激烈争夺海洋资源导致对海洋权益的强化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地球上的陆地总面积为1.4亿平方公里,海洋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后者是前者的2.4倍。海水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形成了巨大的海上区域,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海洋联接着世界各国,包括内陆国家,因为海域——大洋、海、海湾、入海口、岛屿、海岸、沿海地带,以及其上的天空维系着90%以上的世界贸易,是联系各国的生命线。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它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参与全球大市场,超过80%的世界贸易通过海上进行,并形成了全球性的海上连接。同时,海洋还向人类提供食物、矿产及其他资源,其蕴藏的资源比陆地丰富。其中海洋生物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就有大约23万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约2亿—3亿吨,目前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吨。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100多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立方米。海洋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供开发利用的总量约在1,500亿千瓦以上。[1]随着陆地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人口的增加,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的海洋资源就成了各方竞相争夺的对象。

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的应用,人类开发海域和海洋资源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海洋,寻求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源,因此各国当前都在寻找各种途径强化自身的海洋权益,许多国家还力图扩大自己所管辖的海域,并强调将与海洋有关的调查和科技力量、资源开发力量、保护环境的管理能力等都增加为海洋权益的构成要素,以求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这些内容特别是强化本国的海洋权益都已体现在多数国家制定的海洋战略和海洋法制之中。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条款内容的模糊性造成诸多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对海洋的利用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标志着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和国际海洋新秩序的确立。特别是《公约》在很大程度改变了有关大陆架界限和通过国际海峡及多岛海的国际法规则,建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形成了有关科学研究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新原则。无论国家是否批准该公约,它的很多规定都已成为国际上的习惯法。总之,《公约》对世界产生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空间利用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影响,对各国的海洋实践也具有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毋庸讳言,由于《公约》中某些条款内容模糊,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国家间的海上矛盾加剧,特别是海域狭窄的闭海和半闭海地区,由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引起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被写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后,世界上将近1/3的海洋被置于国家管辖之下。“设立200海里经济区主要与石油和鱼类有关。它包括了世界4/5的渔场和几乎所有可开采的浅海石油。”[2]

2、关于海上岛屿和岛礁的主权争端剧增。

3、对海洋空间的占有和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4、海洋权益纠纷和各种涉海案件频繁。

5、海上管辖范围的扩大,使沿海国的管辖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6、《公约》对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的归属欠缺明示,由军事海洋学调查、沉船打捞和高技术海洋学观测等活动印发的专属经济区管辖权问题已经成为有关国家争论的新焦点。[3]这些问题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引发了国家间的诸多矛盾。

(三)海上安全威胁催生海洋治理

以《公约》的生效为起点,一直以来对海洋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已由依靠军事力量为主的武力控制和自由使用,转向综合管理海洋与合作解决海洋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家之间对海域的管辖权及海洋资源的取得权的对立明显化,致使海洋安全保障环境很不安定。另一方面,无序开发及污染加快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气候变化问题。世界范围内若出现资源和能源不足问题时,国家之间针对海洋权益的争端和冲突有可能无法避免。因此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发展等方面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比以往更为重要和紧迫。

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的结构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争夺资源和战略通道而导致的冲突越来越转向海洋。许多安全关注,如海盗、石油溢出造成的污染、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非法捕鱼等,都属于海上安全。特别是全球化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大量的贸易往来尤其是能源靠海上运输通道实现,海上运输通道已成为很多国家的生命线,其安全越发重要,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独自保护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上述种种都在在说明了海洋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海洋治理(oceans governance)于是被提上议事日程,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海上安全密不可分,除了传统安全外,更涉及非传统安全。

(四)美国将海洋作为战略调整的重点加剧世界海洋不平衡格局

美国认为海洋属于当代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二战中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为其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其时美国的水面主力舰是位居第二的英国和位居第三的苏联之和的两倍。“概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的海军力量强于其他国家之和。从这方面讲,其地位堪与1914年的英国相媲美。”[4]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海洋进入美国独霸时期。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美国将保持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置于战略调整的重点,使世界海洋格局更不平衡。其实很久以来太平洋地区就是美国的主要关注点,国务卿海约翰早在20世纪初就曾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之洋,大西洋是现在之洋,太平洋是未来之洋。”[5]从那时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太平洋一直被美国看作是重要的机遇地区,在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内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斯坦利·罗斯指出,“如果历史是指南的话,(美国)亚洲政策演变的特点更多地是连续而不是变化。”[6]另一方面,美国的亚太政策始终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将太平洋视为美国天然的势力范围,美国早在19世纪末就声称太平洋是“我们的湖”。二是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亚太拥有主导地位,概因其具有在太平洋的海上优势。美国并且认为这种优势现在比二战后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该地区潜在的军事行动在性质上基本都将是海上的,除了朝鲜半岛,美国的军事力量不太可能卷入大规模的地面行动。另一方面,新的安全环境引起的主要地缘政治变化,已使亚洲的大国之争更多地聚焦于海上而不是陆地。

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一直以来都支配着海洋。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牢牢掌握太平洋地区的海上强权,这既是其海上交通和经济繁荣的前提,也是防止其他国家对其挑战的条件。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担心其迄今在海上无与伦比的支配地位会受到挑战。

二、对中国影响:挑战严峻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安全同海洋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的发展,有更多的经济增长将来自海洋,有更多的利益将来自海外,有更多的企业将向海外发展,有更多的安全诉求将与海洋有关。当今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因而必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海洋权益受到侵犯

1974年,出席联合国海洋法大会的荷兰代表团在统计了146个参会国的海洋地理状况后,将其分为4类:地理有利国家34个,地理既有利又不利国家15个,地理不利国家68个,内陆国29个。中国在地理不利国家之列,人均海区面积只有美国的1/15,日本的1/10,韩国的1/5;人均占有近海渔业资源和大陆架沉积盆地面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30和1/42。[7]因此维护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根据《公约》的规定,中国属于半闭海沿海国,在行使和履行《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应与邻国互相合作。与中国隔海相邻的国家有8个,并且均宣布建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由于海域狭窄,情况复杂,中国维护海洋权益有很大难度。按照《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也建立了领海、毗连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所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有近一半的海域与海上邻国存在主张重叠和争议。[8]中国海洋资源(主要是油气和渔业资源)被掠夺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受到直接威胁。

(二)海上争端复杂难解

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三个海区,中国与邻国都存在海上争端,既有涉及岛屿主权的国家海洋主权问题,也有涉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海域划界矛盾(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另一方面,当今任何国家即使是弱小国家都不会在领土争议问题上放弃要求。全球1/3的国家都存在海洋争端,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主权。同时,强国也不可能像二战前那样依靠武力强行夺回有争议的地方,单方面重新划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使用武力越来越不合时宜,更多的是诉诸外交和谈判、国际法等来解决问题。对中国来说,中国不可能在有主权争议的地方丧失权利。与此同时,面对诸多的海上争端,中国不能简单依靠武力解决,必须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这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

(三)海上通道安全脆弱

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80%,而对外贸易的90%以上通过海运实现,中国的贸易伙伴也绝大多数是濒海国家。海上通道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于原油的需求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翻了一番,2009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6%。在接下来的15年中,这个数字预计将再翻一番,到202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约730万桶原油。中国进口的原油绝大部分通过油轮经由西行航线运输。从地理上来看,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航道狭窄,容易被武装力量控制;东南亚的海盗、恐怖活动和小武器扩散也十分活跃。海盗和恐怖分子可以利用复杂的地形轻易威胁航道上的船只,而且易于逃逸。这条航线集中了世界5大海盗多发带,一旦海盗或恐怖分子发动攻击,有可能造成整条航线受阻,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

(四)中美海上事务存在歧异

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相隔万里的中美两国在海上的联系越来越多,互动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海上摩擦和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存在分歧和差异:第一是认知差异:由于中国的崛起和对海外利益的拓展,美国认为中国将是对其包括海上在内的霸权地位的主要及潜在的挑战者,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实力会削弱美国的影响力。中国认为美国抱持冷战思维,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试图控制中国周边海域,限制中国的海上利益。第二是国际法解读不同。《公约》代表了现代海洋法律制度,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但美国借口《公约》第十一部分不能满足其要求,至今拒绝签署,更谈不上实施。中国是《公约》的缔约国,按照其规定处理海上相关事宜。第三是实力失衡:美国海上实力超群,远洋海军在全球首屈一指。中国的军队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海军的装备和技术仍很薄弱。第四是目标相异:美国是要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全球海洋体系,中国提出构建“和谐海洋”[9],以共同维护海洋的持久和平与安全。

三、中国的应对:维护世界海洋的安宁与安全

面对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必要也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

(一)“和谐海洋”是中国海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近年来,中国除提出“和谐世界”与“和谐地区”[10]的理念外,还提出了了构建“和谐海洋”的倡议,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核心外交理念,彼此呼应又相互贯通。“和谐海洋”的提出,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中国对海洋问题的新认识和新要求,标志着中国对《公约》的新贡献和新成就。

“和谐海洋”要求维护合理的海洋权益,和谐的海洋秩序则是确保世界各国正当海洋权益的有效途径。海洋秩序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观念,不仅体现在主要海上强国力量分布的变化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现代海洋利益的争夺已从历史上通过海洋争夺陆地变为争夺海洋本身,各国海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海洋权益也更加重视,人类开始进入全面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的新阶段。在确认各国对领海拥有绝对主权的同时,国际海洋法还就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做了区分和界定。随着海洋意识和海洋开发探索的进一步发展,海洋秩序还会根据有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调整。[11]中国为此反复强调指出,中国在维护和拓展合法的海洋权益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国家合理地追求各自的国家海洋利益。

同时,“和谐海洋”的建设需要所有海洋国家的支持和参与,否则将难以实现。自2008年底以来,中国政府应索马里政府和联合国邀请派出舰队到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就是维护“和谐海洋”秩序的有力证明。而“和谐海洋”的实现,还要求国际社会切实履行并不断完善《公约》和其他相关的海洋制度。

(二)“合作共赢”是中国海洋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广袤性,以及海上通道的重要性等,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合理正确地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及其资源,为全人类造福。海洋作为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之一。因此中国在发展自己的海洋事业的同时,还应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致力于与海洋沿岸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后者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既定方针,中国为此应积极参加海洋治理,参与各种海洋管理的合作机制。除了追求本国的海洋利益,还应兼顾对包括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其他更广泛的人类共同利益。在海上安全方面,中国应倡导将“新安全观”作为指导海洋安全合作的理念,强调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海上安全。同时中国应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海上安全磋商与对话,进一步制定或完善有关海上安全的具体规则和操作程序。加强与海上通道所经海域国家的战略合作,努力促成海洋国家就保护海上通道达成总体框架。

(三)谈判解决海上争端是中国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中国一贯主张以公认的国际准则、国际法,包括《公约》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坚持“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处理各项海上争端,制止对中国岛礁和海疆的侵占与蚕食,本着尊重历史的务实态度,公平合理地划定海洋管辖权界限。同时中国还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和海域划界问题,按照公平原则划定与海岸相向相邻国家的海域界限,反对使用武力或采取激化事态的行动。中国和越南于2000年12月签订的《北部湾划界协定》,就是中国与邻国达成的第一个海上边界协议,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充分表明中国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和平解决海上争端。

(四)加强中美海上合作是维护世界海洋秩序的一个可行路径

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海洋的发展,因此尽管两国存在海上分歧和差异,仍应加强海上合作。

首先,中美海上利益和关切的交集决定了双方可以在海上开展合作:

第一,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及自由通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经贸总量的增加,以及对海外能源和资源需求的扩大,中国日益需要安全通畅的海上通道。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同样也需要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确保航行自由、保护海上通道特别是能源供应线的安全,符合中美双方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第二,维护贸易自由。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贸易自由是共同的期望与诉求。尤其亚太地区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地,通过海上密切保持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第三,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打击包括武器扩散、海盗、走私等在内的海上犯罪等。

其次,海洋是双方合作的平台及发挥和体现中美两个大国作用的舞台:

第一,保护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足够的资源独自确保整个海域的安全,中美合作不仅可以实现双赢,还能使世界其他国家也受益。合作的范围包括海上联合搜救、海上维和行动等,共同打击来自海上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第二,建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中美就海上安全问题协商和协调,共同应对和处理有关海洋的事务。第三,设立中美海上安全论坛,以二轨方式就海上安全展开讨论,以求达到共识。第四,中美在地区和全球共同倡议海洋治理,将海洋问题列入现有多边合作机制的议事日程,如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

总之,加强中美海上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助于世界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五)当务之急是制定中国的海洋战略

海洋战略是当今世界直接或间接依赖海洋的每个国家和平与繁荣的基石之一。环顾全球,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海洋战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完全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海洋战略,以便统筹规划,把自己从海洋大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战略服从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和谐海洋”为理论指导,全面、均衡并符合中国国情,在内容上应包括海权、海洋权益、海洋合作和海洋治理等方面,以促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

早在100多年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12]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已充分说明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当代中国这艘大船正扬帆出海,乘风破浪,驶向海洋强国的既定目标。

[1] 孙志辉:《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1—2页。

[2] Scramble for the Sea.The Economist, March 3, 1976.[3] 薛桂芳编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2页。

[4]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5] Quoted from Ali Wardhana, “The Pacific Rim Challenge”, in Hadi Soesastro(ed.), Indonesian perspectives on APEC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Asia Pacific.Jakarta: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p.175.[6] Stanley O.Roth, “U.S.Policy toward Asia: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need to Go”, Remarks to the Asia Society, Washington, DC, 11 January 2001.http://www.state.gov/www/policy_remarks/2001/010111_roth_uspolicy.html

[7] 引自徐质斌:《海洋国土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8] 薛桂芳编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第221页。

[9] 2009年4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青岛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巴西等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说,这次多国海军活动以“和谐海洋”为主题。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见《胡锦涛会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载《人民日报》2009年4月24日。

[10]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为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举行的亚非峰会上发表的题为《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此后又在同年9月15日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构想;在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讲话,提出了共建“和谐地区”的理念。

[11] 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者和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第104页。

[12] 《孙中山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9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2

一、世界经济“三速增长”态势凸显,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侧重可持续增长和结构变革

2013天以来, 各国经济增速差异进一步扩大, 由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双速增长”演化为经合组织秘书长古里亚近期总结的“三速增长”。中国、印度、印尼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处于“高速”发展中;美国、日本以及巴西、俄罗斯、南非、墨西哥等新兴国家处于“中速”增长中;欧元区由主权债务危机演变到经济危机, 特别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家深陷衰退, 处在“失速”状态。

美日欧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短期内避免了经济崩溃, 经济和金融形势趋稳。但是, 影响发达经济体长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创新、产业、社会保障等结构性问题并未消除。2013年以来, 八国集团、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利用不同场合, 推动可持续增长政策研究, 敦促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 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 寻求经济增长和高福利政策之间的平衡。

另一个政策走向, 发达经济体试图弥合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重视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关联互补, 倡导保护环境、劳动力市场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保障、改善税收结构以及调整政府职能, 借此缓解社会矛盾和稳定秩序。

二、竞争中立和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经贸领域热点话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 竞争中立和全球价值链成为新的经贸热点。部分西方政府及智库认为, 在国内市场上, 竞争中立是一国的内部经济事务, 但其国有企业应采用公平透明的税收、信贷、利润分配、政府采购等制度。在国际市场上, 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的跨境中间品贸易增速加快, 跨境投资购并日益活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 2011年,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11%, 一些国家开始收紧外国国企跨境投资的审核, 希望将竞争中立问题纳入双边或者国际投资协定谈判。

同时, 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日益关注全球价值链问题。全球价值链, 是指从原材料到最终商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中, 所经历的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运销售在内的整个链条。各种产品的价值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延展细化, 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全球价值链理念下, 一国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产业分工, 而应加强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沉淀, 积极维护开放自由的多边贸易体制, 推动贸易便利化, 发挥服务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三、发达经济体力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金融脆弱性上升

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增加金融市场风险, 但是IMF、G8、G20等国际组织未对此提出异议, 甚至认为日本宽松政策有利于刺激全球总需求。5月以来, 全球又掀起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潮, 欧元区、印度、澳大利亚、韩国等分别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 大量流动性涌入包括股市在内的资本市场, 造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2013年以来, 美国、欧洲、日本等股市屡创新高, 其中日本股市累计涨幅达71%, 国债、企业债、股市等资本市场也孕育较大泡沫。从5月下旬开始, 受日元汇率上涨、热钱获利退出以及市场对安倍经济学的质疑等因素影响, 日经指数又开始暴跌, 至今已经比最高点下跌15%。

美日欧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明显损害, 特别是热钱的快速转移对新兴国家、中小经济体产生冲击。日本宽松政策产生的流动性大量涌入金融市场, 而不是投向实体经济, 近期日本股市剧烈波动, 反映了热钱助涨推跌的逐利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这一信息发布后, 引起美国股市、外汇市场的急剧震荡。

四、世界经济的外溢效应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不同渠道向我国传递

当前, 美日欧量化宽松政策和区域性货币贬值等金融问题成为影响我国贸易投资的首要因素。

美日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大量资金涌入我国, 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 这势必损害我国出口竞争力。未来量化宽松政策一旦退出, 前期大量流入我国的热钱可能出现外逃现象, 在华跨国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困难。2013年以来, 日元加速贬值, 日元兑美元突破100大关, 为2009年4月以来新低。菲律宾比索、泰国铢、新加坡元等亚洲货币也纷纷贬值。这种局面直接导致我国外部需求不足, 外贸增长压力加大, 吸引外资难度提高。但也为我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五、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和改革手段妥善应对

一是挖掘竞争新优势, 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三速增长”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软硬实力差距提供了机会窗口。应用好劳动力、制造业、国内市场等优势, 对外实施积极的开放战略, 对内加快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 加大金融风险管控力度。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防范资本大进大出。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 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确保汇率双向浮动, 谨防汇率过度升值。

三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解决人民币借贷成本较高、金融产品有限、国际使用便捷性不足的国际化障碍, 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增强我国经济金融的对外影响力。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3

一、世界经济走向不容乐观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和经合组织分别发布报告,对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调低了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总体看,欧元区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硬着陆仍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3%,比1月下调0.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2013年经济增长1.2%,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2013年经济增长5.3%。联合国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2.3%,比年初调低0.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0%,发展中经济体增长5.0%。经合组织预测2013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增长1.2%,比去年底调低0.2个百分点,其中欧元区经济增长调低0.5个百分点,日本经济调高0.9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呈现美日、欧元区、新兴经济体的“三速复苏”趋势明显。

(一)美国经济温和扩张。美国经济稳步回升。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2.4%,大幅高于去年四季度增速(0.4%)。就业情况有所改善。4月美国失业率7.5%,创4年来新低。市场销售上升,消费预期回调。除去汽车和零部件,4月美国零售同比增长2.5%,5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大幅升至84.5,是2007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欧元区经济仍未走出衰退。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下滑0.2%,连续六个季度处于衰退。3月份欧元区失业率12.1%,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4月欧元区CPI环比下降0.1%,5月CPI环比上升0.1%,5月核心CPI有所改善,扣除能源、食品和烟酒后的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但欧元区整体通胀率处于近三年来的较低水平。

(三)日本经济向好趋势明显。受日元贬值、股市和消费者信心好转、居民消费和汽车销售增加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强势复苏,一季度环比增长0.9%,折年率增长3.5%。4月日本工业产出环比增长1.7%,连续五个月保持上升。5月日本制造业PMI升至51.5,连续第三个月处于经济扩张区间,创下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

(四)部分新兴经济体采取货币宽松政策扭转经济颓势。继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印度、澳大利亚、波兰、韩国、斯里兰卡、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先后降息刺激经济。韩国经济一季度环比增长0.9%,增幅创两年内最高水平。4月汇丰/麦盖提季调后PMI升至52.6,经济扩张速度创两年来新高。菲律宾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创自2010年第二季度增长8.9%以来的最快增速,主要得益于政府和私人消费支出的增加。但通过降息提振经济不一定能彻底扭转新兴经济体颓势,一季度中国、印尼和墨西哥经济同比增速回落至7.7%、6.0%和0.8%。

二、世界经济风险和政策调整的趋势判断

(一)发达经济体政策向实现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弥合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方向转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差异,总体看由于搭上了各国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顺风车,这一阶段经济和金融形势趋稳,但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创新、技能、产业、社会保障等结构性问题尚未消除。今年以来,八国集团以及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利用不同场合和论坛,处理世界经济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促使发达经济体研究中长期经济增长政策,从危机反思、治理改革、政策关联等方面从根本上探索应对危机、推进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和模式,提高政策分析能力,制定跨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动发达国家维持创新势头和技术领先地位,发展低碳经济和市场,带动新的投资、消费和就业,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女性参与就业。

另外一个走向是,发达经济体转向弥合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重视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关联与互补,进一步推动社会平等和包容性发展,倡导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消除青年和移民进入劳动力市场障碍、促进性别平等和收入差距缩小、提高政府公信力等政策相互协调,通过改善税收结构、减少居民收入差距、增加社会保障灵活性、调整政府机构和职能等手段,重建社会信任和社会秩序。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迈入新阶段,竞争中立和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经贸领域热点话题。今年以来,各种层次的国际论坛和会议传递了明显信号,各国意识到只有着眼长远,携手合作,才能真正走出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一方面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了全球治理体系及国际金融框架和监管弊端,相关领域改革进程逐步推进。各国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测预警、整合监管框架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在上升。另一方面,受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以及危机后抱团取暖意识上升影响,各种双多边自贸区谈判建设成为各方扩大贸易、提振经济、创造就业的重要抓手,几乎所有重要经济体都在启动或深化自贸区安排,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金融系统的风险性和脆弱性。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超级或过度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各国央行放水流动性,人为增加金融市场风险,但是IMF、G8、G20未提出异议,甚至认为日本宽松政策有利于刺激全球总需求。5月以来,全球又掀起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潮,欧元区、印度、澳大利亚、韩国等分别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全球市场流动性更为宽裕。但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意愿较弱,投资行为趋同化,大量廉价流动性涌入包括股市在内的风险资产市场,造成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股市屡创新高,其中日本股市累计涨幅71%,国债、企业债、亚洲房地产、股市、亚洲银行业等也孕育较大泡沫。

美欧日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损害,特别是热钱的快速转移将对新兴国家、中小经济体产生冲击。日本宽松政策产生的流动性大量涌入金融市场,而不是投向实体经济,近日日本股市连续暴跌,反映了热钱逐利后撤离。美联储主席表示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是美国为稳定市场信心而故意释放的信息,短期内恐不会贸然实施,如果实施,将首先从量化宽松边际效应最弱、受退出影响最小的领域开始。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回到危机前水平,美国家庭负债率大幅下降,从逐步减少购买房地产抵押债券入手的可能性较大。

宽松政策加剧汇市波动。今年以来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02%,而日元加速贬值,突破1美元兑换100日元大关,为2009年4月以来新低。5月份以来,菲律宾比索、泰国铢、新加坡元分别贬值3.3%、1.6%和3.2%。与亚洲其他货币汇率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人民币在4月1日至5月29日的38个交易日中16次创汇改以来新高,目前已经达到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4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经济遭遇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寒冷的“严冬”,经济增速陡然下降,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举步为艰,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党和国家审时度势,科学的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果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使中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中国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投资与消费失衡,2008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只占GDP的35.3%;内外需失衡,过于依赖外需, 而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增长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失衡,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区域城乡发展失衡, 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太低。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和粗放扩张的问题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带动转变,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有主要增加物质资源小号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下面重点探讨一下“如何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落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大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是落实第二个“转变”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地发展服务业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转型。当前,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早从人们一般所理解的餐饮、娱乐、旅游等拓展到以金融、信息、研发、设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当前的世界经济结构已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服务业已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就业的主要领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

然而,多年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国GDP 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连发展中国家55%的水平都达不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尤其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占服务业的47%,总体水平低,知识含量少,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是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这节骨眼上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市场化、知识化、国际化是快越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展服务业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务求实效地执行,切莫操之过急!首先要从全局出发,从完善规划,健全法制,破除垄断、转变政府职能等各方面共同大力推进体制的改革。然后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加快服务业的集聚并不断地完善区域的布局;要积极引导和促进产业融合、引导和促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要抓紧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大对研发,创新领域的资金投入;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提升消费性服务水平;积极地承接服务外包,有序地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国家应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善于运用国际规则维护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利益。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篇5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第三,金融国际化。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2.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主要表现在: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6

[摘 要]本文以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当前改革的发展趋势为研究目标。首先,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内容和重要作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重点从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管理体制、农机牌证管理方式、农机安全监理基层服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这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机安全监理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农机 安全监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TM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26-01

引言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支撑农机化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围绕农机化中心任务,依法监理、开拓创新,取得了宝贵经验。展望“十三五”,全系统要着力解决当前还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等问题,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添动力,推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另外,当前,随着免费农机监理政策的正式实施,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工作处于改革历史的拐点,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针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的改革发展趋势进行重点探究。

一、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内容与作用分析

对工作内容及目标的掌握,是切实履行农机安全监理职能的前提。农机监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是监督指导地区农民正确使用农机,对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二是负责收割机,拖拉机等常见农机驾驶证的下发,补办和驾驶人员后续的审查;三是农机的注册、变更、转移等相关业务的受理以及机牌等农机相关证件的?l放;四是地区农机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五是有关农机的群众信访受理以及农机违规违法事件的行政处罚执行。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农机监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机使用进行监督和指导,提高了农机的操作效率和使用成效,同时对于存在危险的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可以有效避免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农机安全监理还有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传统农村经济落后面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农机安全监理改革发展趋势

“十三五”是实现我国农机化转型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和依法治机的理念,深入贯彻实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防控农机事故和维护安全生产秩序为主线,加强农机监理机构能力建设,健全安全管理网络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宣传教育,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保障农机安全发展。笔者结合当我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实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农机监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趋势

当前,农机监理部门运行的管理体系是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老体制,有些已满足不了农机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滞后于农机安全监理的新要求,安全监管出现盲区和漏洞。在县、镇、村三级管理体制中,除县级外,镇、村两级监理体系已基本处于网破线断的状况,直接制约了监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创新农机安全监理的体制,重建农机安全监理网络已经成为各级监理部门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建立新的监理体制必须坚持“巩固提高县级,解决镇村两级”的总体思路。在县级体系建设上,为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建议配强机构设置为副科级;在镇级体制建设上,建议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实施农机安全监理资源重组,即按照行政区划,在几个镇的基础上组建农机安全监理中队,正股级建制,由合并镇的农机安全监理员连人带编整体划转,由市农机安全监理所代为管理;在村级体制建设上,可在各村聘请一名村干部兼任农机安全监理员,也可由各镇根据情况单独设立,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年终由县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和镇政府统一考核,兑现奖惩,以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监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二)农机牌证管理方式改革发展趋势

对拖拉机和收割机实行牌证管理,笔者建议不能全盘按公安交警模式来办理。对上道路行驶的、既上道路行驶又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和收割机:核发行驶证(号牌、登记证书)和驾驶证;对14.7kW以下纯粹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微耕机等自走式农田作业机械:核发准用证和操作证,核发准用证和操作证可以简化手续,只要机手提供相关资料,通过一次培训就可以办理。当阳市属牌证管理的农业机械“注册登记率、检验率、驾驶人持证率”(俗称“三率”)普遍较低,其原因就是把所有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农业机械都统计为分母(包括已经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把已经办理注册登记、已经检验和已经核发驾驶证的分别作为分子,其比例自然很低。如果把14.7kW以下纯粹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实行操作证和准用证管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从分母中剔除,那么,农机“三率”就会大幅上升。因此,农机牌证管理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三)农机安全监理基层服务改革发展趋势

服务组织长期以来,农机监理执法最基层的单位就是县(市)农机安全监理站,乡镇无组织来承担,无人员来管理。如何来解决农机监理基层无“脚”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件大事。以往,农机安全监理基层业务依靠镇(处)农业服务中心,仅仅只能帮助一些简单的服务,服务人员因无农机安全执法资格和单位无工作经费而力不从心。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因为这些合作组织都拥有很多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农机安全对他们至关重要,没有农机安全,就没有发展,他们有带头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服务组织来带动其他农机用户。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县(市)农机安全监理站与服务组织法人签订,服务组织法人再与社员签订。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集中社员开展安全技术检验,并带动周围其他农机用户参加。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组织驾驶人安全学习,带领新农机用户到监理站办理注册登记和考试驾驶证等。

(四)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改革趋势

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坚持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执法监督管理性质,加强协调,巩固机构,稳定人员。紧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进“互联网+农机监理”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新手段,发挥好行业媒体作用,搭建平台,推进农机生产、销售、使用、推广、监管等的方便、高效、互联互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人才培训,完善人员考核机制,增强队伍活力,提高文明监理能力,造就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安全监理队伍。

另外,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工作重心下移,大力开展年检年审到乡、安全宣传到村、隐患排查到户、执法检查到田活动,努力为农民办实事。为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系统十分注重队伍建设,通过编制教材、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和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机推广、农机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实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安全监理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部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来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通过监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监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质量的提高,维护农村经济市场的稳定,推动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当前世界经济的运行和走势 篇7

主要经济体运行分析

1. 美国经济持续复苏, 自主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一季度, 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2.7%, 增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2.9个百分点, 为连续第3个季度增长。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的作用下, 居民消费信心持续回升, 储蓄意愿逐渐下降, 消费支出动力明显增强。一季度, 占GDP三分之二的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环比折年率增长3%, 拉动当季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私人投资特别是存货投资继续增长, 拉动当季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一季度, 美国失业率达到9.7%, 表明当前美国经济仍处于无就业复苏的状态。

进入二季度, 美国经济复苏仍在持续。4月份, 美国工业生产增长0.8%, 增速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达到73.7, 已连续多个月回升。5月份, 制造业活动指数达到59.7, 已连续10个月超过50点;非制造业活动指数升至55.4, 连续5个月超过50点;消费者信心指数也由上月的57.7升至63.3。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缓慢, 通货膨胀压力温和, 为美联储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提供了较大空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等影响, 预计美联储可能会在更长时期内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内。

从美国经济复苏状况来看, 一季度美国经济虽然实现了3%的较高增长, 但其产能利用率并不高, 与危机前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 美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失业率依然高企, 4、5月份仍高达9.9%和9.7%, 这对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将形成较强制约;同时, 联邦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攀升, 导致财政风险集聚。

2009年, 美国预算赤字总规模达到1.42万亿美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据官方预计, 2010财年联邦预算赤字规模达到1.56万亿美元, 占GDP的10.6%左右;到今年底, 美国国债总额占GDP的比重升至90%以上。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 这无疑会引起人们对美国经济运行风险上升的担忧, 削弱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 影响经济复苏进程。

此外, 中小银行倒闭风潮、房地产市场复苏缓慢、家庭财富缩水, 以及个人消费和信用卡市场低迷等, 也都会不同程度地加大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

2. 欧元区经济保持温和增长, 复苏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在企业库存和政府支出强劲增长的带动下, 一季度, 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2%, 增幅比上季提高0.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0.6%, 为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其中, 德国经济增长0.2%, 增幅与上季持平, 已连续第4个季度增长;法国经济增长0.1%, 增幅比上季回落0.4个百分点;意大利经济增长0.5%;西班牙经济增长0.1%, 为连续第7个季度下滑后首次环比增长。受失业率居高不下和消费价格上涨较快等影响, 一季度, 欧元区居民消费支出环比下降0.1%。受市场前景不明朗、产能大量过剩及信贷紧缩等影响, 一季度, 欧元区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1.1%。这些表明, 当前欧元区经济内需动力仍然相当疲弱。

从欧元区经济复苏的状况来看, 目前主要是欧元区内部PIIGS五国 (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与西班牙) 经济复苏乏力。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幅回落等, 欧元区经济仍不排除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整个欧元区GDP的35%左右, 其债务状况如持续恶化, 极有可能对欧元区经济复苏造成很大拖累, 甚至会导致欧元区经济的“二次探底”。4月份, 欧元区失业率达到10.1%, 创近12年来的最高点。5月份, 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综合指数在4月份创下32个月以来新高后开始回落;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也降至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4月份, 欧元区企业获得贷款量降至两年来新低, 环比减少140亿欧元。这些表明, 当前的财政赤字与债务危机、就业市场低迷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欧元区经济复苏。

目前, 欧元区通货膨胀水平仍属可控, 这为欧洲央行继续维持其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受企业库存回补、出口形势向好等因素的推动, 预计下一阶段欧元区经济仍有望继续增长。但考虑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失业率高企及主要景气指数大

3. 日本经济复苏快于预期, 复苏前景仍不容乐观。

在内外需强劲拉动下, 一季度, 日本经济环比增长1.2%, 增速比上季加快0.3个百分点, 为连续第4个季度增长, 也为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快增长;折年率增长4.9%, 增幅明显高于美国和欧元区。其中, 居民消费支出环比增长0.3%, 为连续第4个季度正增长;企业设备投资环比增长1%, 为连续第2个季度正增长。内需对当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0.6个百分点。

近期公布的数据资料显示, 5月份, 家庭消费信心指数升至42.8, 为2007年10月以来最高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由4月的53.8升至54.7, 创下近四年来的最高水平;小型企业商业信心指数升至46.7, 为2007年以来最高值。目前, 日本小型企业雇用人数占日本劳动力市场的70%左右, 商业信心指数上升, 有助于强化市场对日本经济复苏的预期。4月份, 日本失业率升至5.1%, 已连续第2个月超过5%。这种无就业增长必然会引致国内需求疲软, 加大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受就业市场疲弱和通货紧缩等影响, 日本政府对其政策退出的考虑将更趋谨慎, 很可能会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不变, 以刺激其经济持续复苏。但考虑到日本产业外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与创新能力不足、欧洲债务危机加剧及欧元贬值对其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 预计对日本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明显影响。

4. 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 经济增幅回落压力明显。

由于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较小, 财政和国际收支状况总体较好, 外债负担较轻, 再加上普遍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和相关措施, 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加快, 复苏势头更加明显。一季度, 受制造业和农业增长带动, 印度经济同比增长8.6%, 明显高于去年四季度的6.5%。“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国经济同比分别增长9%、2.9%和11.9%, 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经济分别同比增长8.1%、10.1%、5.7%和5.8%, 增速均有所加快。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 这些国家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潜在的通胀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一季度, 印度经济同比增幅已超出正常时期水平, 由于在前期危机治理期间注入大量流动性之后, 通胀压力与资产泡沫日趋显现。前3个月, 印度消费者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两位数, 分别高达16.2%、14.9%和14.9%, 通胀风险明显集聚。与此同时, 越南、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印尼等国的通胀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致使这些国家政府确定的年度通胀预期目标将很难实现。下一步, 如果这些国家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其潜在的通胀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 出现下滑甚至“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加。

世界经济走势展望

目前, 虽然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 但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多困难。一些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无就业复苏状态, 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对消费能力形成较大制约, 进而削弱经济复苏动力。在许多国家, 银行坏账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房地产市场泡沫还未完全挤出, 新的资产泡沫开始显现, 这些都为经济复苏带来了变数。特别是, 近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进一步加重了各方面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

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纽约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鲁比尼教授也警言, 希腊债务危机在不少发达经济体中只是大范围主权债务问题的冰山一角。新危机有可能蔓延至美国、日本和英国, 这将会打击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鲁比尼预测, 一场全球性主权债务危机正在酝酿, 世界经济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为应对这场自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危机, 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庞大的财政支出计划, 各国利率都降至历史罕见的低点, 虽然这些举措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 但也积累了大量的潜在风险:一方面, 高赤字和宽松货币政策累积了恶性通胀的风险;另一方面, 许多国家的个人消费并没有被真正激活, 一旦政府不得已而实施政策“退出战略”, 经济复苏进程将可能会因为缺乏驱动因素而出现逆转。一旦经济刺激计划效果减退, 经济增长动力就会不足, 再度衰退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因此, 目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主要还是由政府驱动的, 世界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困境。

还有专家认为, 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可能比次贷危机更严重。目前, 发达国家面临着高赤字、高债务的现状, 财税货币政策选择空间变小, 主权债务危机风险更大。由于欧元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希腊债务危机处理不当, 则极有可能向其他欧元区成员国继续渗透和扩散, 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造成很大拖累, 从而增加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几率。

但也有专家认为,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此次出现债务危机的国家经济规模不大, 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有限, 更不会演变成又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只要应对得当, 欧洲债务危机不太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确实在上升, 目前虽然危机仍在延续当中, 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然是微乎其微。主要理由:一是欧洲债务危机主要还是欧洲的问题。欧洲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大。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4%, 欧洲可能仅增长1%左右。二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次贷危机不同, 是“次生危机”, 而且主权债务与次贷不同, 主权债务的债期可延长, 对债权国而言只是遭受一部分的损失, 而次贷危机可演变成有毒资产, 这样就让债权人蒙受很大损失。三是欧盟已推出庞大的救市计划, 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问题。欧盟已出台一项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 接下来又开始启动欧盟内部一体化机制改革, 以防止危机继续扩大。不久前召开的欧元区财政部长会议, 最终确定了向深陷债务危机的成员国提供4400亿欧元援助贷款方案, 这也是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今年5月联合出台的7500亿欧元欧洲债务危机救助方案的组成部分。

综合看,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 今后一段时间, 欧洲债务危机加剧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仍然存在, 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如果应对不当, 不排除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断的可能性。但考虑到欧盟、IMF和主要西方经济体中央银行已开始联手应对, 各主要经济体将会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政策退出战略, 世界经济仍有望继续呈现持续复苏的态势。

据IMF近期预测, 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分别增长4.2%和4.3%。其中, 美国经济增长3.1%和2.6%, 日本增长1.9%和2%, 欧元区增长1%和1.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6.3%和6.5%, 其中印度增长8.8%和8.4%, 俄罗斯增长4%和3.3%, 巴西增长5.5%和4.1%。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确实在上升, 虽然危机仍在延续当中, 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然是微乎其微。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业务;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64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气象业务是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而提供一些服务,如对森林火情进行检测、对气候资源进行分析、为生态环境服务以及预报灾害性天气等。但是,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性因素,给农业气象业务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有效推动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

一是农业气象业务体系逐渐完善。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系已形成了一个县、市、省、国家四级业务布局,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专业化的观测网,以便对生产气候条件以及农作物进行有效观测;二是防灾减灾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探空站以及气象观测站的科学建立使得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更为精准,这使得各相关部门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开展防灾工作,对于保障农业的生产效率十分有益[1];三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开展了高炮增雨作业,其作业范围及作业内容也有了较大的扩充,人工影响天气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2 当前农业气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气象业务的不断改革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进步与突破,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业气象观测的基础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站点的布局与观测项目、观测频率都欠缺合理,未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的需要;其二,农业气象服务的范围较为狭窄。大多数农业气象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棉、粮、油料的生产上,而对其他方面的服务确实少之又少,甚至存在服务空白;其三,农业气象专业人才不足。当前我国各农业气象队伍广泛存在人员结构不稳定、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未能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需要。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对我国的农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十分不利。

3 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趋势

3.1 科研与业务相结合

在相关科研项目成立之初,就应当以农村和气象业务的实际为重要依据,对项目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重要方向,运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体或传播形式将服务信息尽快的传播出去,以将科研成果有效的转化为提升农户生产效率的一种重要保障,进而为农民、社会乃至国家创造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3.2 重视业务产品的创新

针对于我国当前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未来几年我国各级农业服务气象机构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的特长以推动农业气象业务的创新,将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2]。与此同时,产品要向精细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满足农户的农业生产需求。

3.3 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的基础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农业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调整,相关观测站点、观测项目数量以及观测时次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大。同时,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将会得到不断的更新,实现自动化的数据信息传输。另外,农业气象业务与其他相关业务之间的联系也必将会越来越紧密。农业气象业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农业气象业务也市场需要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为此,为了适应农业气象业务综合性强的特点,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在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后,还应积极吸纳气候、人影等相关学科的业务优势,并与其密切合作[3]。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业务作为保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为此,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农业气象业务的重要性,并在深入研究、了解农业气象业务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与业务相结合、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的基础建设并重视业务产品的创新,根据气象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展开相应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将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进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石立,马玉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我国农业气象业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思考[J].气象,2013,(06).

[2] 金志凤.“上海区域农业气象业务系统”项目验收、鉴定会在我省召开[J].浙江气象科技,2014,(04).

[3] 管丽晶,王旭,刘旭升,范厚谨,胡兴才,李京平.县级气象业务网络日常维护技术初探[J].农技服务,2013,(04).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9

摘要

15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收官之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已然在国际政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国际政事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一个新生力量的持续崛起必然导致新的一轮权力制衡的出现,其中,披着经济外衣的政治往往于无声中制服对手。经济政治全球化,局部的政治经济冲突不断。美国重返亚太,南海问题持续发酵,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俄罗斯财政大幅缩水,巴黎恐怖袭击。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即是这轮权力较量的具体表现,大国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在环太平洋沿岸制定新的游戏规则,遏制中国发展和崛起的用意不言而喻。在中国深化改革,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更加值得关注。正确分析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明确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危机,制定正确战略方针,巧妙化解中国面临的政治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形势;经济问题;战略方针;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我们的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更是比以前好了很多,现代化的这条道路中国走对了。综合国力的提升,证明中国人民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舞台上俨然一支新秀,但是在不断成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优秀传统,更何况目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来讲困难重重,与百年之前的中国有几分神似,只不过现在的中国不会想当年那样任人宰割了。对比二十世纪初日德的崛起和最终战败的命运,以史为鉴,分析现在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自身优劣,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世界的政治形势,避免中国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像当年的日德一样陷入被动,最后被打回原形。这不仅是每位台上的领导要思考的问题,每个想要中华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人都应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崛起历程

1.1崛起的定义

崛起意味着从积贫积弱的境况发展到富强的地步,可以在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大国崛起要有基本的国际条件、政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崛起的基本国际条件是争取到了国际社会对其主权合法性的广泛承认和尊敬;一个大国崛起的政治条件是国家的政治体制基本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内战的可能性被基本消除;一个大国崛起的经济条件是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工业具备了大规模出口生产的能力,科技技术发展有了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能力,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尤为重要。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国家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崛起的准备阶段、崛起的起飞阶段和崛起的冲刺阶段。

1.2崛起的阶段

下面主要从经济发展角度来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从触底到崛起的过程。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饱受列强的凌辱,割地赔款,近代的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被列强瓜分的面目全非,1800—1949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跌至历史上的最低点。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到1980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准备期,这一段时期,虽然国家依然贫穷,但是我们的国防实力提升了,核武器研制成功,切实保障了中国发展的安全。1980—2020年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即经济的起飞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国民进入小康时代。根据新的五年计划,2020—2050年是中国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强盛期,并将完成全面的现代化,届时,中国将完成自建国以来的崛起过程。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崛起的起飞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结束了文革的十年浩荡,将国家的重心调整到经济发展上来,并且认识到计划经济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开放,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另外,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相对和平以及中国国防实力的提升,为中国提供了和平的发展环境,美苏冷战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忽视中国的逐渐成长,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最后,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各国的市场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这一阶段,中国完成了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的积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技术的进步,进而加速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一阶段的完成,对于中国下一阶段崛起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政治形势

(一)当前世界的政治形势

1.1目前世界格局

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不过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朗。同时更多的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寻求政治经济利益。美国仍保持着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紧随其后,构成了当前世界主要的格局。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仅拥有让其他国家望其项背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还引领着世界顶尖技术发展,其雄厚的军事的实力,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充当世界警察。欧盟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政治体,充当全球的政治博弈的重要角色。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承接了前苏联绝大部分的领土和军事设施,其军事实力在全球也是处在首屈一指的地位。近年来,在铁血硬汉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对外实施铁血外交。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的政治格局呈现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并导致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演变。近年来,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大国、新兴大国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出现大调整,从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多极化从曲折前进到加快发展。美国深受一场危机和两场战争的冲击,“一超”地位动摇,单边黩武气焰有所收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东移。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深化发展。

各个政治经济体,为了自身利益,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施展自己的政治手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也更加依赖国际市场的巨大的需求。在彼此的合作与博弈中,构成了当前复杂的世界格局。

1.2 政治形势突出表现

在近期的国际政治斗争中,主要的突出表现一是和平是主流,局部摩擦热战不断;二是政治斗争隐藏在经济手段之下。

在21世纪的前10年,美国先后在中亚地区掀起两场战争,伊拉克战争摧毁了萨达姆政权,美国企图扶植新的政权,事与愿违,至今战争的创伤仍然使那里的人们饱受伤害。随之而来的是阿富汗战争,美国在两场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经历了08次贷危机后,美国实力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了新兴国家成长的空间。除了以上长时间的战争之外,进入2014年以来,极端武装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冒了出来,中东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发生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广场革命推翻了亚努科维奇,选举出了波罗申科,克里米亚归了俄罗斯,乌克兰东部州战火硝烟弥漫,围绕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大国间的激烈博弈利。叙利亚反政府示威游行演变成叙利亚内战,在今年导致大批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

恐怖主义势力抬头。自从美国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一直是各国头疼的问题。虽然美国在11年击毙了911事件的幕后主使本拉登,但基地组织并没有被消灭。在中国,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给中国的反恐行动敲了警钟。就在前不久,巴黎恐怖袭击,让IS恐怖组织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恐怖主义行动给世界安全蒙上一层阴影。

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经济博弈的背后是政治目的。这主要有一下两个实例:一是美国针对俄罗斯的,二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在14年乌克兰危急中,俄罗斯变现强硬,通过能源手段迫使欧洲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问题上没有过多的纠缠。但这违背了老美的初衷,所以老大哥不高兴了,紧接着在2015年实行原油价格打压政策,导致世界原油价格下降一半以上,这直接导致靠能源出口的俄罗斯财富大幅度缩水,一夜之间卢布贬值10倍,经济上的俄罗斯萎靡不振。第二个,是针对中国的,在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世界的汗血工厂,同时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总量直线上升,中国在经济上走上了就崛起的道路。中国在WTO的规则下分得的经济蛋糕越来越多,在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开始害怕了。于是,从阿富汗撤军后,美国开始实行亚太再平衡策略,在经济上推动TT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实行,企图把中国隔绝在新的贸易关系之外,同时架空原有的WTO。遏制中国崛起用心险恶。

(二)中国目前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主要是美国重返亚太后,对中国带来的政治上的压制,这是目前中国所面临外部政治困扰的主要根源。

2.1太平洋沿岸政治形势

南海问题,是西方国家用来扰乱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2010年希拉里在访问东南亚的时候发表了一场讲话,说中国不要对东南亚指手画脚,不要在南海挑起事端。在这之前其实中国根本一点事端都没有,那个时候南海是非常平静的,中国要跟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没有人去找麻烦,她一说过之后,越南和菲律宾马上去找事儿。纷纷抢占中国的岛礁,在海上建立起油气平台。之前中国一直默许,现在也没有对南海诸国抽油抽气行为采取强制等武力手段。只不过,在美国的挑唆下,菲律宾和越南更加的狂妄,中国鉴于此,在南海吹填造陆,建立三沙市,加强对南海的管理。

钓鱼岛事件是和南海问题有着相似的情节,只不过主角变成了日本和中国。背后仍然是美国,美国利用为日本提供武力保护的由头,借机把日本当枪使,用来遏制中国。

美日两国企图以南海诸国,冲绳基地,加上日本,建立已久的第一岛链,在军事上遏制中国的崛起,让中国的军事力量困在自家门前。以便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经济的主导地位。

2.2国家分裂问题

中国目前还面临着企图分裂我国问题。主要是藏独、疆独、以及台独。民主分裂问题,表面上看是中国内部民主矛盾,其实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西方国家的参与。西方新干涉主义危害凸显。西方国家策动颜色革命、搞政权更迭、武力干涉一国内部事务。只不过在中国实力强大面前的条件下,不会像利比亚,乌克兰,叙利亚等国战乱不断,国家最终分裂的局面。

(三)政治手段的本质

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各国的政治利益之间的相互博弈。新兴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便想在国际事务中攫取更多的权利和利益,老牌大国的利益自然就会被新型大国挤占。新兴国家的崛起,实力增强,老牌大国实力相对来讲就要减弱。自然像美国这样的世界头号强国,怎么可能将自己既得利益瓜分给他人。各国实力的变化导致权力的不再平衡,自然,新兴大国和老牌帝国之间就会有一番政治博弈。政治博弈的结果就是权力的再分配过程,重新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权利的再平衡。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和平发展下的挑战

1.1 新干涉主义的挑战

新干涉主义(the New Interventionism)又可称为人道干涉主义,是指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从本质上分析,传统干涉主义与新干涉主义是一致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优势地位,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现实反映。其主要手段包括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

现在主要介绍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的挑战。西方国家以“保护人权”、“人权无国界”为名,以西方的价值标准取代联合国的权威,肆意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而美国这个“最没资格谈人权”的国家却对中国人权状况评头论足,肆意攻击、歪曲,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侵犯妇女生育权;指责中国禁止邪教“法轮功”是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指责中国限制非法出版物为限制言论自由等。经济上,西方鼓吹人权,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在中国加入WTO和TPP以人权问题对中国设置阻碍。文化上面,美国大片,美剧进入中国,企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最终达到从西方价值观的角度统治中国,使中国内部出现政治危机。

1.2美国“重返亚洲”导致中美关系紧张

进入21世纪,“财富和权力的分布正由世界的西方和北方转移至东方和南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财富增长最快和最具有活力的新的经济中心。在此背景之下,美国重新调整全球战略部署,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并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苏浩撰文指出,美国通过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

构建“品”字形封锁链,挤压中国外部战略空间从地缘战略角度分析,美国重返亚洲的显著变化是将传统“第一岛链”的南端由东南亚延伸至南亚地区,形成了南亚(印度)、东南亚(东盟)和东北亚旧本、韩国)三大“板块”,彼此之间成“品”字形分布,其“铰合点”分别是台湾和新加坡。随着“品”字形封锁链的逐渐形成,中国外部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一方面,美国极力阻挠中国走向“蓝海”。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增强,海洋战略既是事关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步骤,也是衡量中国能否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重要尺度。为了围堵中国,美国加大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军事、经济投入。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第1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宣布,为应对“一系列始终存在和刚刚出现的威胁”,美国将军事部署的重点由西亚地区调整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按照美国的计划,到2020年,60%海军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此外,还将把本土外60%空军力量部署在亚太。美国通过构筑“品”字形封锁链,从海上遏制中国由“黄海”迈向“蓝海”,致使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趋于复杂化、常态化。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也被称作“经济北约"。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但随着谈判成员渐渐增加,美国在2008年2月宣布加入,已发展到12个成员国,最终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针对中国的一次美国主导世界贸易规则的行为,是意义与WTO相似的新区域贸易规则。

对比WTO追求的是降关税,TPP追求的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包括什么呢?包括0关税、包括货物、服务全部自由流动,所有经济监管制度都必须统一标准。细分领域有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信息自由。说明白点就是禁止各种门槛、操纵、补贴等,而这些条件和贸易准则中国目前还远远达不到。

从理论上和TPP的规则上说,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TPP,但惟独中国不行,用TPP一位官员的话说,“TPP是一个只禁止中国入内的俱乐部。”鉴于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国力不断增强这使得美国老大感到自己在亚太的主导地位不稳了,美国因此在亚太带着越南、菲律宾等小弟积极推行TPP协议。TPP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经济不带中国玩,重新制定经济规则,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二)中国发展的机遇

虽然西方国家看到中国近几年的高速崛起分外眼红,层层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综合条件下,中国还是有很多的发展的机会。

2.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下,中国完成了初步的产业结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在某些行业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同时转变角色,利用全球广泛的市场,将自己的资本和技术输出到其他的国家。其中不得不指出,中国高铁发展堪称世界奇迹,短短八年时间内,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现在高铁里程全球第一。10月16日,中国战胜日本,夺得印尼雅万高铁建设项目,这是从设计、施工、技术、装备、运营、管理全体系中标的一例,它绝不会是唯一,而将是千数、万数开头的“一”。同时,德国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成为德国高铁采购的选项之一。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上已经为中国资本打开了一条路。

2.2 产业结构调整的红利

虽然TPP被指遏制中国的崛起,但这在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十三五规划指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下降,转而追求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中国不能也不会一直处在产业结构的下游,虽然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带来经济的阵痛,使一部分行业死掉,但这对于经济的长远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中国的对策

每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路上必然会和其他国家发生权利的争夺。在世界范围内权利的再次平衡过程中,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对策都将会对全球格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年德日崛起后,采取武力征服他国,以获得在全球更多的特权的行为,引发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后果。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会这么不理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博弈,也终将在和平的范畴的内进行。

1.1 和平发展的战略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的基本国情归结为“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制定一切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中国提出坚持和平发展,正是在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为推动中国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长期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的长期发展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的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所需。和平发展的战略能够维护世界和平。西方国家长期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能够使这种言论不攻自破。维护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爱好和平的形象,同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良性发展,既有利于中国获得大国的肯定和支持,也有利于中国避免因与大国矛盾激化而导致和平发展中断。

1.2 同世界主要大国的斗而不破,和而不同

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美国始终将中国的快速发展视为其霸权地位的“潜在威胁”,因而,不断制造事端,以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但是,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不管中美之间矛盾如何激化、斗争如何激烈,中美两国既没有因矛盾冲突而最终导致关系破裂,也没有因持续合作而丧失自我。一方面,无论是对“银河号事件”、“炸馆事件”、“撞机事件”等危机解决,还是对“台海危机”、“对台军售”以及当下的南海争端、钓鱼岛冲突等事件的处理,都充分证明,中美双方都在格守共同的底线:斗而不破。另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中美双方坚持相同的原则:合而不同。继续在经济上同美国保持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两国都是双方最大贸易伙伴,打破双方之间的良好的关系,对于双方乃至整个世界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关系对立,全球经济都会跟着感冒,没有中美的密切合作,全球经济、能源,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球失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中美之间应该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尊重各自利益关切,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相互协调合作,既符合中美两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也是大国关系的新创举。

其次构建中日、中韩互惠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日之间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近几十年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摩擦不断。双方应该密切磋商,应对挑战,中日两国同为世界上重要的国家,既面临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挑战,也承担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共同责任,这就需要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合作中促进两国关系向更高方向发展。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预示着双方互利互惠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共同促进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

1.3 南海领土争端坚持和平解决的战略

目前在南海占有主导地位,随着三沙市的建立,中国将在南海部分岛礁实现常驻人员的管理方式。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符合当前中国快速发展的大局要求,现在武力解决南海问题只会让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继续挑唆越南菲律宾等小国不断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事端,妨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南海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不急于解决的问题,在美国的参与下,南海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问题,远非简单的武力可以解决的,不如选择暂时搁置争议,保持和平的环境,等到中国在东亚的实力更上一层楼时,南海问题也将不再是问题。

1.4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地区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周边关系继续深化的必然要求。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并没有独享参与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而是积极发挥中国经济的“溢流效应”,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努力实现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之中,这也是中国面对抗西方国家的经济压制积极有效的一种方式。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使中亚地区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的蛋糕,同时达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创建新型地区性金融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1.5 立足国防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要想在和平崛起的道理上越走越远就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安全保障。唯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才能使其他国家不敢惹也不能惹。在国防建设上中国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目前和美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接下来中国应继续推动大功率高推重比的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大型航空运输机的研制,以及大型舰船航母的研制与装备使用,改变我国目前无大飞机可用,海军只能看家护院的窘境。

结语

和平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正在由国际体系的边缘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对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我们要学会倾听世界对中国的评价和认知,并对其进行全面梳理、辩证分析,既要避免因战略定位模糊而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担忧和质疑,又要防止被外部舆论所误导而偏离既定的战略选择,以至于重演大国争霸的“悲剧”。实践证明: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所做出的必然的、正确的、长期的战略选择。“周邦虽旧,其命维新。”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挑战,我们不是修正或放弃己经制定的和平发展战略,而是要继续坚持和强化,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道路将是一条需要世界和平又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之路;一条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共赢之路;一条坚持科学发展又对外开放的可持续之路;一条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又反对霸权、强权的负责任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

[2]分析称当前国际形势呈六大特征多极化更趋明朗《瞭望》新闻周刊2014-07-1 [3] 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 [4]浅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5] TPP谈判达成协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6] 张辉: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上一篇:初高中英语作文下一篇: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