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共8篇)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篇1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对于国家的未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保障,另一方面,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能够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强党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快更好地成长为社会的核心力量。

**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培育人才方面负有重大责任。**高校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建立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合作机制,加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目的在于高校范围内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从而防止各种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错误社会思潮。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并且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校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高校各级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具体行动不断加强对于学校工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一是**高校各级党委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高校各级党委都能够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使命,认真落实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责任,注意观察,认真分析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推动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各项部署和任务的落实;二是**高校各级党委的思想政治性较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能够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加强自身责任感,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问题,对**各个高校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高校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指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高校的师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做出自己的贡献,认真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师生在网上加强正能量的传播,传递正确思想,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在朋友圈中认真传播科学防疫知识,讲述抗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传递青春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立德不是养成封建主义道德和资本主义道德,而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更好凝聚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就需要维护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当然,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设定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只有简单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选择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就无法因势利导,使得大学生难以理解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长期来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实践活动态度消极,有一些高校则缺乏实践经费保障,导致无法使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还有一些高校应付差事,既没有周密的安排,也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以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上缺乏创新活力。

一方面,部分高校视野狭窄,对于采用创新思维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形式了无新意,乏善可陈,使学生容易脱离课堂,另一方面,虽然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但是形式仍然单调,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较强,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安全学习有待加强。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教师进行去革命圣地考察学习,通过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引导高校教师针对高校学生的理论困惑,开展教学工作。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视了运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在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清晰的头脑来辨别是非,还需要精准的预判,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生动活泼,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上容易忽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是有的高校过于重视硬件建设,对于学校的校风校纪和管理制度缺乏重视,而且对于学校里盛行的非主流文化失去警惕,使得一些强调过分个人主义的非主流文化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二是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重视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按照商业标准来刻意迎合学生们的猎奇心理,自然无法发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引导功能。三是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部分高校缺乏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辨别和筛查信息,无法很好地应对校园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导致网络舆情应急处置不当。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

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三个重要课题,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和方式。培养人才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扎扎实实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居安思危,迎难而上,勇担重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尤其是要大力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所以,根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问题,现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和交流。

充分利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资源,加强社会实践的力度和形式,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校园文化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学习,这样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细致的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真实状况。高校可以组织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的青年志愿者下乡等系列活动,并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并指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高校还可以与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建立实践基地,让同学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承担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

(二)重视创新,充分挖掘创新元素。

重视反映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加强运用新媒体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传播效果,树立典型人物,宣传典型事件,引导舆论,形成风气,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加强主流思想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力,应主动加强重大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突出新媒体,创造新方式通过微信、今日头条为代表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为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校还可以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加强重大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引领力。

(三)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修活动,去革命圣地考察学习,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思想,更好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应该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处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沟通,狠抓落实,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阵地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高效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急处置机制,对舆情突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置。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篇2

近年来, 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从过去的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过渡, 学生也从“象牙塔”内走出来, 进入社会活动的中心, 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是校园, 他们通过打工、游玩等方式开始不断地接触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生时间充裕, 喜欢接受新生事物, 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来上网, 网络上多元化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日益显示出个性化和隐蔽化的倾向。上述情形的存在给当代大学生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导致校园安全事故频发。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公共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使其在遇到安全问题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 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对学生也意义重大,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安全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更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另外, 古人云:“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是学校科研以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也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方面的问题

一是近年来高校学生不断增加, 学校的各种管理资源十分有限, 有的是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有的是管理人员短缺, 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同学, 结果很多学生在校外租房, 在治安、交通、火灾等方面都存在隐患。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 有的高校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防范制度, 如消防演习流于形式等, 对于校园内的隐患没有进行及时的排查和整顿, 一些旧的设施依然在运营中, 带来安全隐患。三是学校管理手段僵化, 有的高校在治安管理上将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 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或者认为学生社会经验少, 在出台一些治安管理规定时没有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没有学生的参与, 治安保卫工作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四是高校的教育重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 很多学生对一些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从而容易诱发安全问题。

2. 学生本身的原因

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防范能力都是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迈入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 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所有时间基本都用来学习, 社会阅历少、社会经验匮乏, 对很多事情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结果成为被侵害的对象。例如大学生宿舍, 经常有一些自称为舍友的朋友或者老乡的来寻访, 遇到这种情况, 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防范心理, 很容易被诈骗;有的大学生外出时轻信刚认识的陌生人, 将自己的财物交给陌生人代为保管, 给人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 大多数的校园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

3. 社会环境的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 国外人员到我国高校进行访问、讲座、留学、科研合作的情况日益增多, 一方面通过沟通交流丰富了高校的办学经验, 吸收了国外众多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境外势力是打着相关的幌子, 刺探、套取、收买我们国家和单位的秘密, 特别是境外一些反动基金会借助名牌大学的声望在开展一些活动, 而不少学生由于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 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另外, 随着学校开放办学和高校后勤社会化, 学校中的各种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 进出校园的人员、车辆身份识别困难极大, 可以说清华大学与社会上所有公共场所一样, 任何人都可以进入, 这意味着违法犯罪分子等社会不稳定人群进入学校的可能性变大, 对校园内安全保卫工作是一大挑战。

三、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知晓安全教育工作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保障学校财产安全, 最主要是保障学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专心于学业和生活。为此, 在新生入学之初, 学校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生安全教育, 让大学生对防火、防盗、防诈骗以及网络安全方面都有个系统化的认知, 同时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自护能力, 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当然, 安全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安全管理部门更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的自我教育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到安全工作实践中来, 通过消防演练、医疗救护等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 利用安全事例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很多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这些安全事故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此对安全教育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高校安全部门可通过已发生的高校学生安全案件为突破口,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从而刺激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时, 要注重方法和手段, 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安全问题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这些案例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 都十分具体而生动, 所以对学生而言, 更有说服力, 也更容易接受。这就需要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积极搜集相关的安全事例, 并保持经常性、及时性、针对性、可预见性。还可以通过对安全规章制度考试、知识竞赛等形式, 加深学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 从而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3. 加强网络安全能力教育

近年来, 网络迅速发展, 高校学生几乎人人接触网络, 但普遍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有的学生在互联网上聊天交友时, 不够谨慎, 轻易相信别人, 轻易约见网友, 甚至答应选择偏僻的见面地点, 一旦危险发生, 根本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并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创办网络安全主页, 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不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活动。举办“网络文明”讲座等活动, 教给学生抵制反动信息和淫秽低俗网页的方法。

总之, 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不仅仅是高校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师生人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饱和状态。与此同时, 中国社会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加上学校周边环境的日益复杂, 这一切给大学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也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鉴于此, 本文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防范,网络,治安

参考文献

[1]殷杰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安全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1) .

[2]汪建云.多学科视角下的高校安全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9) .

[3]肖战.新世纪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再思考[J].咸宁师专学报, 2002 (5) .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10004

Abstract:The safe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s important in ensuring 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ist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re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Now that many factors affect the safety of ide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coordin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Further work needs to be don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constructing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risis, constructing a sound supporting system, coordinat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battlefield position.

Key words: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deolog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虽然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党和国家对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要求尚有距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包括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宗教势力的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条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滞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监管不力、高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等等。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更是关乎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关乎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因此,“要加强对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危险因素的科学研判,特别是加强对西方敌对势力各种显性和隐性渗透的准确预判,及早制定系统性、根本性的应对措施”[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协调各部门组织职能和岗位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更为科学、完善、高效的协同防控机制。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要端正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高校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始终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决抵制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切实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铸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

首先要落实领导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对不同类型高校党委的督查、考核与评价体系,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中的“一票否决”,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高校党委行政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思想自觉,把握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落实好“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处室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

其次要加强高校各二级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高校党委宣传部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需要学工部、教务处、思政部、保卫处、各院系的主动配合与合作。意识形态工作关涉高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切实发挥主动性,在履行好本部门职责的基础上,主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更善于事后处理而不是事先防范。因此,高校的危机防范意识尚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无小事,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均不可小估。无论善后工作多么完善,也只能是降低风险,对青年学生思想的损害却已然产生。因此,主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效防止意识形态危险的发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高校统筹管理,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到校园安全的范畴,及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校园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精准的预判,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筑好学生思想发展中的各种防护堤,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全面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教育,要贯彻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让学生从刚进校门就主动树立防范意识,结合思政课、时事报告会等开展意识形态安全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清西方政治民主制度的本质,增强主动防御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堂、网络、社团、实践活动等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认同;通过多种途径密切与学生联系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危及意识形态安全的事件扼杀在摇篮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特殊任务,要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教学来实现意识形态目的,即通过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以实现信仰体系的建构[3] 。

对教职工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不能放松。一是严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各学科教师均应主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二是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应作为各学科教师教研活动的常规研讨内容,高校要加强督导和检查落实。三是高校要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增强教师主动防御意识形态危机的使命感、敏感性和自觉性。

其次,有效预测潜在危机因素。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又身处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冲动张扬和逆反心理,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处于各种影响的漩涡之中,高校必须协调各方力量,及时有效预测潜在危机因素,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一是全面了解学校舆论动态。危机因素常常从舆论动态中反映出来,高校要实时监管学校全局,将责任逐级逐层落实到位,及时处理师生关注的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的积聚,避免小矛盾引发大问题。二是要全面监控网络舆情动态。“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假难辨,错误信息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会严重侵蚀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监控校园网络,屏蔽不良信息,净化校园网络,使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要科学规划,总体设计,整合优势技术和资源,推动主流媒体和非主流新兴媒体的平台融合,在保持相同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播的同频共振、互补互动,有效增强高校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4]

再次,制定应急方案。高校要成立意识形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在充分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危机干预和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出现意识形态安全危机,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快速高效开展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最后,全力消除负面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高校要努力做好善后工作,将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一是对师生做好心理疏导,提高事件处理的透明度。二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完善制度有效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要尽力挽回高校声誉,尽快恢复高校教学、工作秩序。

三、构建立体保障机制

全方位的立体保障机制应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首先,思想保障是先导。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要做好思想保障,就要注重理论研究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征服青年学生,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做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5] 。同时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尊重、关爱学生出发,着力解决他们在求学、就业、生活中的困惑。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手段。

其次,物质保障是手段。意识形态工作不像物质生产能很快看到收益,它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长期工作,周期比较长,投入多而成效又难以衡量。因此,很多高校更倾向于教学、科研、校园建设等收效明显的投入,这些领域“踩油门”,而对意识形态工作“挂空档”,仅仅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将“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流于形式,意识形态工作的正常经费也难以保障。意识形态工作经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活动调研经费、必要的场地设备经费、人员经费、网络维护费用等,高校应将此项经费支出列入学校成本预算,并逐步优化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核查,防止跑冒滴漏。

再次,人力保障是根本。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需要一支政治可靠、师德高尚、能力突出、勇于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教师队伍来实现。这支队伍包括高校党政团学干部、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一切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人员,提高这支队伍的责任心、使命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是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制度保障是基础。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包括制定全面科学的考评制度并对各部门按期考核,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完善奖惩制度体系,对意识形态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反之惩罚,形成人人关心

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局面;完善日常教育制度,落实定期专题会议、阶段思想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等制度,定期分析研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厘清意识形态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作机制,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四、协调阵地管理机制

高校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首先,课堂主阵地。这一阵地必须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属性。需要抓好三大载体建设:一是教材,审查和监督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坚决杜绝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进入高校课堂,并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课程教材中的渗透力;二是教师,要守住教师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决不允许任何危及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在课堂上传播和蔓延。为此,要加强教学检查和反馈的常规化建设,严格把关,强化教学工作中的纪律意识,坚决杜绝课堂教学中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三是学术报告、专家讲座、论坛、研讨等活动,要加强对这些活动和人员的审核,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遏止,防止不良言论给高校意识形态带来危机。

其次,校园文化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学校主旋律,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层面,不仅在校园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层面要彰显以人为本,更要在社团活动、党团建设、社会实践等精神文化层面上加强监管和引导,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必须系统协调推进,方可有长久之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马金旗. 打好高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26-28.

[3]赖雄麟,于彦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设计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36-39.

[4]农毅.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创新探究[J].学术论坛,2016(5):168-177.

[5]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54—155.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篇4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为了更有针对性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安全观念, 握当代大学生掌的安全状况,讨在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适宜内容和有效方探法,以便在大学生中更好地传授安全知识 ,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科学进步的安全观念, 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对待生活中不安全隐患,提高青年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建筑学院开展了以下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1 年09月26日 — — 2010年10月10日

(三)调查地点: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所面对的安全问题,我们在建筑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查。

(四)调查对象:

临沂大学建筑学院学生

(五)调查方式:

本次问卷面向全院学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 2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7份。主要问题涉及学生对我校校园安全状况的看法,安全意识的认识以及对学校安全建自设的建议等.二,调查结果展示及分析:

(一)关于我校及其周边环境安全状况的调查分析:

我们我校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安全进行了调查,近37.3%的同学

认为是比较安全乃至非常安全.40.7%的同学认为一般,可见,我校及其周边的安全的状况是较为理想的.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校周围固定居民比较稀少,且周边治安施不够完善,不少同学晚上都不敢出门.2, 我校校园面积较大,教学区与生活区距离较远,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校园内每天的车流量较大,同学们过马路面临着安全问题。

(二)关于我校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场所的调查分析

1,高达 88.8%的同学认为偷盗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很多同学都丢失过或大或小的东西.反映出大学生对自身财物安全意识的淡薄,有必要增强防盗意识,保管好贵重财物,同时,作为学校,加强巡逻以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率。

2,商业诈骗,因为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够,容易轻信他人,大学生就成了很多不法商家的目标, 因此学校方面应该严格门禁,对进出学校的人员进行登记工作.。

3,校园暴力事件排在了最后,可见大学生的素质较高,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拟解决方案: 1,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有效的减少乃至消灭这些安全问题.2,在很多同学看来,教室和食堂安全系数很高,但是罪分子就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盗窃行为,我们调查,据 35%的盗窃为发生在食堂,30.5% 发生在教室这不仅要求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防范和巡逻,更要求学生们自己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警惕,自觉保护好自己的财物.(三)关于对待不法侵害的态度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 达一半的同学在遭受到不法侵害后会选择积极报案,34.7%的同学会寻求辅导

员帮助,只有不足11%的同学选择了消极处理方式.可见,现在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较高,能理性地思考,采取合法,有效地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小结:

浅谈高校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篇5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存在:他们一般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消费标准相对较低,精力旺盛,活动量和饮食量较大,同时,自尊心和虚荣心较强,好面子。高校食堂是为广大学生提供饮食、消费、服务和保障的场所,但随着扩招人数的增多,大多数高校食堂来不及扩建,以至于影响了高校食堂的饭菜质量和学生的就餐环境,导致高校学生饮食卫生与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所以要正确审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食堂卫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效食堂;食品卫生;食品安全

为了使学院食堂饮食方面存在的卫生安全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加强对学院食堂和教师、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管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用餐卫生安全,因此,制定学院饮食安全卫生问题的对策与管理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一、饮食安全卫生问题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还有句话:病从口入。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饮食卫生与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息息相关,而在大学生活中存在一些饮食安全卫生问题,我国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关乎广大大学生身体健康,因此,确保健康安全的饮食卫生对维护校园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院食堂的饮食卫生现状问题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我院食堂的饮食方面存在的卫生安全问题,就我院食堂的饮食卫生现状问题进行调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共有学生约7000多人,现有食堂4个,最大的食堂3个,共有2000多个座位,最小的食堂有300个座位,几个食堂共计同时可以容纳3000多余人次用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90.1%,设计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就餐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态度等十二个问题,(调查问卷见附件1)如图所示,服务态度占饮食安全卫生调查数据分

析的30.08%,饭菜质量占28.37%,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占19.5%,食堂菜价占17.49%,员工卫生占15.4%,就餐环境占15.3%。现将饮食安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7.4920.24饮食卫生安全19.5 信 任 度15.3就餐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态度食堂菜价员工卫生28.3730.08

(一)校内饮食卫生问题

校内饮食卫生问题主要指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师生是在学校食堂吃饭,只有极少部分会在校外餐馆吃。因此在食堂饮食卫生的卫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大家对其安全问题都十分关注。例如: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偶尔会在饭菜中吃出头发、瓜子皮、苍蝇等;有的服务人员没有配戴口罩,这样服务人员说话的口水会落入饭菜中;有的服务员将带汤的菜端给同学时,手指都伸进了碗里;在公用的餐具上,有时候还沾着米粒甚至入手油腻;有的食堂地上和桌上的垃圾没有服务员及时地清理,招致大厅中有很多的苍蝇;学校没有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体检,一旦服务人员有传染病便会大面积传染。

(二)校外饮食卫生问题

校园周围的各类小吃摊点以及形形色色的快餐饮食已成为同学们的消费热点,随之也触动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神经。街头摊点在进料、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就食品物料本身而言,来源的不确定性就不能保证其安全性。而不科学的加工往往使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更为复杂,例如对于同学们喜食的油炸制品,我们知道油在高温下会发生蛋白质变性以及各种有机物聚合的复杂反应,加之摊点商贩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热油反复烹炸的情况,不仅会使食品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甚至还会掺杂各种有害物质。另外,摊点小吃的食品贮存和加工人员自身的健康情

况都缺少安全保障。校外小吃摊点根本没空调,食物在常温下暴露时间太长,很容易变质。

三、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的主要内容

从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度最高,对饭菜质量不满意度次之,对食堂菜价和食品来源安全程度不信任指数很低,从这份饮食方面卫生现状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反映出,高校食堂的安全方面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类。

(一)食品安全

从学对食品安全不信任的原因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是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尽管所占不满意度百分比较小,但却是造成饮食问题的根源。食品安全是指事物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这类问题没有协商的余地。有于高校食堂大多数管理人员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对食堂内的工作也只是参加或了解过,缺乏专业性,对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甚少。食品原料采购也存在许多隐患。例如,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乱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的安全性严重降低。

(二)食堂就餐环境安全

食堂就餐环境包括食堂设施安全、食堂职工从业安全和具体环境安全,这在不满意度当中是占15.3%。高校扩招直接造成各高校就餐环境高峰期食堂人员拥挤,学生无法安全就餐,有些食堂设施陈旧,比如电光较暗,座位偏少,像我们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食堂中座位最多的是 300个,而每个食堂在就餐高峰期平均人数将近三千人,座位数远供不应求。多数食堂特别是实行了承包和经营权被买断的高校食堂,为减少投入提高效益,导致食堂的建设和改造不符合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要求、设施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非常突出。

(三)所采购食品质量安全

现代工业化和农业新技术应用所产生的食品越来越廉价,可这些都是以牺牲人的健康和环境为代价。从对饭菜质量的调查中看,不满意率为28.37%,其原因较多的同学的确在食堂饭菜中吃到过异物,不少同学曾吃到过过期的食品,如过期大米等,这些过期食品如果相关检查程序不严格,是完全有可能渗入到高校食堂的。

四、改善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的对策

从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内容来看,要切实维护高校全体师生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高校食堂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对参与高校食堂建设的各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

(一)完善高校食堂经营模式

目前,高校食堂经营模式大约有四种,第一是社会招标,个体经营,第二种是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第三种是集团化与餐饮连锁,第四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第一种模式往往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谁承包费用高谁就有机会获得承包权,学校重在坐收渔翁之利而不太在意中标者的经营资质和能力;第二种模式则反映了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不足,过于自我封闭,不愿意放下自己的经营权,必然导致独家经营,缺乏竞争,只求自我利益;第三种经营模式则比较符合学校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社会改革的要求,这是由传统高校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服务模式转化。第四种模式则是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注重核实投资方的资质和信誉,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在审核多家餐饮公司的基础条件,兵有选择的主动权,避免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让事实、经营者,校方均得到实利。俗话说:“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食堂经营模式怎样选择,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决策。

(二)完善高校食堂管理体制

高校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者直接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学院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学生餐饮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餐饮服务中心员工守则》等规章制度。我想,我院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问题的工作中应由后勤集团和学生食堂两级质检部门进行监督落实,促使学生食堂的各项工作向标准化逐步迈进,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建立食品安全保障系统

作为高校学生群体,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高职院校,这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关注,高校食堂作为保障全体师生食品安全的咽喉环节,应当构建贯穿饮食安全过程的监控体系,这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高校食堂的饮食安全保障工作分为采购、保管、加工、供应等环节,各个环节都具有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各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密切相连;因此,必须按照学院食堂或集体用餐饮卫生管理的要求,建立食品采购、储藏、加工、供应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构建贯穿于饮食安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链,其中采购师保障食品安全的要塞,能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和卫生处于良好状态。

(四)健全食品安全卫生监控与管理制度

学院要在当前食品卫生安全风险趋于增加的形式下,做到明确和强化食品安全的职责和预防食品卫生安全的能力。

1.食堂食品经营

食堂食品经营场所的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质量的要求搞好服务工作;食堂食品经营场所要配合学校积极搞好饮食供应,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切实保障饮食卫生及供应工作;食堂食品经营场所的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严禁患有传染病及其它不适应饮食从业要求的疾病患者从事食堂工作,无健康合格证不准上岗。食堂等食品经营场所的操作间及餐厅必须整洁卫生,菜案、面案分开,生食、熟食分开,严禁污染、腐烂、变质及隔夜食品出售。

2.食堂餐具管理

各类炊具、餐具要指定专位摆放,不准放置地面。炊具、餐具要定期消毒。3.食堂卫生防疫

积极采取防鼠、防蝇、防虫措施,并按卫生防疫部门要求抓好消毒工,食堂等食品经营场所工作要力求做到饭菜可口,品种齐全,档次搭配适当,确保饭菜质优价宜,让学生满意。

4.食堂食品验收管理

食堂工怍人员要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中要态度和蔼、一视同仁、文明服务。食堂食品经验收场所所要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其他有关工作,认真做好食品验收工作,不收、不做、不售腐败变质或有害有毒的食物,做到食品件件验收,并有专人负责,把好第一关。

在这次对我院食堂饮食安全方面问题的调查当中,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饮食安全与卫生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旨在查找出在当代大学生饮食方面存在的隐患及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并分析出现这些隐患与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对策并给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大力开展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宣传,增强他们主动关注饮食卫生、安全饮食的意识。纠正当代大学生盲目饮食、随意饮食、不卫生饮食的坏习惯,从而解决当代大学生身边存在的饮食安全与卫生问题。可以说,解决当代大学生的饮食安全与卫生问题已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高校意识形态 篇6

高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当前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太多问题,甚至很突出、很尖锐,高校不可能置身事外。这些年一些高校意识形态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挑战随时都在面对。有些是来自社会的挑战,有些是来自校内的挑战,在政治信仰方面有些情况并不乐观。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我们高校责任和任务很重。要进一步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意识形态关系方向、道路、思想、制度。在和平环境,作为执政者,反腐放松会铸成大错,意识形态失管同样会铸成大错。前苏联就是惨痛教训。回顾分析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混乱,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全面否定,最后政权垮台。我们抓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看到意识形态在方向、道路、思想、制度上的影响,切实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的要求上来。要在深化认识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这应表现在领导责任的落实上。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长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把主要责任担起来。二级学院的党政主要领导也要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责任。明年高校书记校长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要增加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就是要让书记们讲一讲意识形态你抓得怎么样。这是党建一个很需要加强的方面。应表现在工作部署上。在工作部署上,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同时要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自身意识形态存在问题的措施。工作仅是贯彻上级精神是不够的,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情况,也应有不同的工作办法。还应该表现在对重点人、重点事的处置上。我们要求,在处理重点人、重点事上,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一定要靠前指挥,积极参与,亮明态度,提出办法。

要着力做好教师工作,尤其是教师的思想工作。在高校,能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看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学生越年轻,老师的影响越大。而在这方面,我们有些专业、有些课堂,情况不容乐观。我们有些教师自身思想信仰问题没解决,自身思想信仰有偏差。

抓高校意识形态,重点应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一方面要研究加强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的老师讲,现在领导会很多,一般教师会很少,基本上上完课就走人,在学校接触到的来自正面的教育太少。即使是很少的集中,也是讲业务比较多,很少讲思想政治。这种状况应该改变。高校应研究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让他们从学校多了解一些中央、省里的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融合于日常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现在不少老师,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不了解。讲课中,除了从网络上,从一些刊物书籍当中搜索一些例子,社会情况到底怎么样真的很不了解。要增加老师的社会实践。不仅是思政课老师,所有的老师,都应增加社会实践。多与社会接触,对国情就会更了解,对老百姓的愿望就会更了解,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也会更了解,就会切实增强身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需要团结稳定,需要改革开放,在课堂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我们应该用社会责任这杆称多称称。

做教师的工作还要多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帮助他们多解决一些在教学上、科研上的困难,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做教师工作光讲大道理没有用。要把相应的关心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关心老师要求领导有点忍让精神。比如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咱们吃点亏行不行?如果领导很强势,常常考虑发展自己的学科,自己的实验室,那教师们的心态就不好,有些人就会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课堂上去。还有我们把职称评审权下给了各高校,前段时间,有些高校领导想自己破格申报评审,这怎么行?还未评未聘,老师反映就很大。你又没有什么突出的学术成就,怎么好破格呢?领导在相关利益上一定要处理好,处理好了,老师的气就会顺。

要有效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落到学生。学校最大的责任就是育人,在我们国家的学校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育人要关注课程,关注课堂。大家知道,去年以来,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大家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强化育人,提高课堂课程教育的教化作用,尤其是思想教化作用,道德教化作用。学校重视知识培养,重视能力培养必需的,但是更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这更重要。知识、能力,说实话,学生毕业了还能补,思想道德出问题了,就来不及补了。加强思想教化、道德教化,在开好思政课的同时,要不断强化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增加专业课的教化职能。育人,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单靠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对学生影响大的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不应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讲授。任何一个专业课程,都有思想贯穿在里面,都有道德的追求在里面。我们应该很好地发掘和强化专业课职责。

要抓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在学校关键是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应切忌形式主义,应紧紧围绕着学生老师的学习、工作、生活来进行。近期重点打造教室文化环境,图书阅览室文化环境,学生宿舍文化环境,还有实验室文化环境。打造校园文化,不是让大家又去搞大建设,实际上是动员和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教师、学生的进步成果和理想追求。可以把教师、学生闪光的东西上墙嘛,可以把他们一些很好的体会上墙嘛,让老师同学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图书馆应多功能化,既是藏书的地方、读书的地方,还应是学生交流的地方,甚至是学术讨论的地方。国外一些好的大学图书馆都是多功能化的。明年我们想在学校图书馆推广安装冷暖空调。图书馆尤其是阅览室,没有冷暖空调,冬天很冷,学生坐不住,夏天很热,学生也坐不住。我们要改善条件,让图书馆尤其是阅览室成为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寝室文化也很重要,要把寝室文明建设好,关键是坚持,经常地持久地做下去。

要抓网络。现在的世界,有一个现实世界,有一个网络世界。在生活中,我们许多学生接触社会,主要靠网络。网络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那消极的、负面的,甚至反面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我们的网络空间环境,十八大以来有了明显改善,但问题还很多。一个人整天泡在网上,思想很容易变消极,甚至很容易对社会持抵触情绪。因为网上骂人的、抱怨的东西太多,灰色、黄色以致黑色的东西太多。我们应重视网络阵地。要加强自有网站建设。每个高校都有一些网站,咱们的网站要研究怎么样增加充实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感兴趣的东西,增加吸引力。同时,积极参与学生的网络空间,与他们一起谈学习、谈人生,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

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经常参与社会实践,精神状态就好,就能够更脚踏实地。我们在座的高校主要领导大多数都出生于50年代或者60年代初期,说实在的,我很留恋当年读书时候的学工、学农、学军。当时学校教授的知识可能许多都忘了,但学工、学农、学军给予我们的意志和品格锻炼却是长久的,甚会影响了我们一生。咱们知道什么叫苦,可现在的不少孩子不知道苦,甚至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生活。我们要努力帮助学生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

做学生工作,我们还要重视主动回应学生关切。凡是学生关切的事我们都不要忽略。应该回应的回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解决,做错了的,坦诚承认并切实改正。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是爱他们的,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他们健康成长。

要严格学校管理。现在,我们高校在管理上总体还是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学校管理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管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首先要把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授课有纪律这一条落实好,我们学校要严格各类论坛、讲座等的管理。在我省的高校,决不能给任何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舞台。要严格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宗教势力的渗透。要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人和事。首先是领导旗帜要鲜明,做战士,不做绅士,不要怕网上谩骂和围堵。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传播的安全意识 篇7

网络信息发展呈现多元化

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效率高、覆盖面广、信息内容海量。近年来, 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网络音乐、网络广告、网络培训、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 很多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了民族精神, 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 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大学生利用网络接收和传播信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有些信息严重失实, 成为谣言滋生的摇篮, 这对网络监管、落实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网络商务活动发展快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子网络商务运用也快速发展, 目前, 互联网技术逐渐从Web2.0转向Web3.0, 在这个升级转型过程中, 网络技术发展快速, 日臻成熟, 更能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 人们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电子商贸活动, 商家网上交易、消费者网上购物、电子银行支付, 以及新兴的网络团购等各种网络交易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并且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购物的主流方式, 大学生思想活跃, 容易接受新事物, 追求时尚, 网络购物, 利用网络创业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

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 通过网络发展的博客、手机微博、网络论坛等大量涌现, 与此同时,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网络终端迅速普及, 人们上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反馈信息, 这使得参与网络活动的人数多、规模大, 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为人们获取知识、分享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了无限空间, 更为高校学生参与网上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开通了微博, 在微博上感言、吐露心声、参加各种论坛、发表评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 工作还是生活, 人们都逐渐习惯把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完成, 电子银行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转账、交易支付, 执法部门从计算机中了解罪犯的前科, 医院用计算机管理病历, 学校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成绩, 信息在计算机内存储或在计算机之间传送,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信息需要在有所防范的条件下进行传输, 信息安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最大受众群, 而且他们毕业后会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 对他们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网络道德文明的缺失。现实社会中, 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舆论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而网络社会则不受地域、国家限制, 更注重强调人们自律, 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拓展了思维, 但同时道德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 互联网上, 充斥着暴力、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 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 在网络论坛中, 无视网络道德的约束, 进行人身攻击、互相谩骂诋毁等不文明现象极为普遍。据调查,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浏览色情网站感到无所谓, 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盲目崇拜黑客, 对破坏网络运行、攻击别人计算机非常感兴趣, 并且乐此不疲, 不少青少年制造病毒破坏网络系统, 使系统瘫痪,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这充分反映了上网行为缺乏自律、他律、自制和他制, 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有必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让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法律意识,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使有害信息失去滋生的土壤, 在很大程度上抵制这些不文明的现象, 再加上网络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 我们的网络环境就会大大改善。

网络安全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 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重要。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有关计算机、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知识,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能自如上网, 但对计算机网络是否安全却不够重视, 很多学生认为, 防病毒工具占用计算机内存, 使得计算机运行速度慢, 根本就不使用网络安全工具,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很容易遭受病毒、木马、黑客的攻击, 轻则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 重则造成信息丢失、计算机硬件损坏。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知道在计算机中安装杀病毒软件, 但是显得十分盲目, 对于操作系统缓慢、频频死机等情况只有简单认识, 没有掌握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本原理, 无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至于必须费时费力重新安装系统。另外, 有的学生上网缺少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对自己重要的信息常常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 因信息泄露而导致重大损失。

网络安全工具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很多高校学生知道通过网络安全工具能有效保护计算机, 但是却没有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 虽然安装了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软件进行防范, 但是对软件的相关设置不合理或者错误设置, 使得计算机软件冲突, 程序反应滞后, 上网速度缓慢, 网络安全工具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反而大大降低了网络使用的效率;不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还会导致其不能进行正常的维护和及时升级, 当出现严重系统漏洞或者大范围的网络危害时, 安全工具不能作出及时反应, 以至于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后果。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网络世界中, 大多数人都通过匿名形式进行交流, 网络违法难于取证, 一些违法活动还可以通过关闭服务器或者删除网页内容很快结束, 目前我国的法律在网络安全方面仍旧有许多空白, 对很多网络内容没有定性规范, 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 逃脱了法律的惩治。另外,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相关法律没有很好地维护上网人群的合法权益, 高校学生主要是寝室或网吧上网, 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硬件和软件对网络进行监管, 但网吧管理不甚规范, 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仍然很容易接触到网上的不良内容。

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目标及方法

加强网络监管, 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监管主要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管, 维护网络正常运行, 保护上网群众的网络利益。互联网传播着海量的信息, 涌现出各种文化现象, 歪曲、炒作某些事件, 错误引导舆论;恶意进行人肉搜索, 侵犯个人隐私;在网络上进行诈骗、发布虚假信息, 更有的散布低俗、淫秽信息, 危害网络环境。高校学生对新生事物感知力强, 但网络安全保护意识正处在发展阶段, 自我约束力较弱, 无法抵制一些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只有政府、通信部门、网络运营商联合起来, 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 三管齐下,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 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倡导文明创作、理性思考, 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空间。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提高网络安全信息素养。除了网络环境的因素外, 引起网络安全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网络安全知识薄弱, 许多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 但课程的侧重点一般都是对操作系统的应用和对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学习, 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但是网络安全技能水平较低。网络安全技能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 在使用网络时能提高防范, 抵御病毒, 自我保护。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认证技术、协议安全、加密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 虚拟专用网安全性等。通过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学习了解防火墙特点以及加密技术, 了解一些主流的防病毒软件,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 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另外,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增强判断力, 积累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经验, 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自觉防范网络安全问题。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约束意识, 让学生自觉防范网络安全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网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另一个有利平台,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 需要有优秀的校园网站支撑, 网站的内容必须是贴近学生学习、生活, 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吸引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 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质量, 满足学生对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需求, 建立和设计让学生更能接受的网站, 通过校园网络, 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 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 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 同时也可以不断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师, 结合课堂的思想政治课程, 在校园网上举行生动有趣的思想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另外, 还应该对校园各种网络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资源的价值, 建造一个服务师生, 融合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

学习网络法律知识, 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网络监管技术虽然能过滤掉大部分网络有害信息, 但一些网络运营商为了赚取不法收益, 仍然会发布一些不良有害信息, 这时候就需要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网络行为, 让一些网络不良使用者有所顾忌, 遵循网络规则。高校应通过积极宣传、讲解, 让学生学习了解这些网络法律法规, 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 在上网时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相信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监管和学校有效的信息安全教育, 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 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绍光:《增加网络能力维护信息安全》, 《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 2009 (1) 。

[2].蔡贤榜:《高校网络文化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影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3].周从标、贾廷秀:《信息网络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求实》, 2002 (6) 。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篇8

【摘要】就高校共青团团员来说,他们是国家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也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关键枢纽,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对目前高校团员调查表现的意识形态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现状,对产生现状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研究对策。

【关键词】高校团员;意识现状调查分析;培养研究

高校团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团员必须从思想上领悟到改变态度的迫切性。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也是团员在团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从这一点来看,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提高团员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团员意识现状调查结果

(一)团员意识淡薄,身份认同感不强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团员对自身的团员身份意识十分淡薄,也不清楚了解所处团委的相关历史背景和知识。换个角度来说,仅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上交团费时才会发现自己拥有团员身份。部分团员的身份认同感不足,思想意识急需改进。

(二)团员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

就目前来看,虽然大多数团员能够按时参加组织活动,但是这些参与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劝说而参加的。他们自身对于活动的热情实际上非常低。通过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还有不少同学对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甚至爱理不理,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出于为社团服务或者为班级服务而参加组织活动。从这一点来看,团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匮乏,他们只把团员当成一个表面的称谓,没有真正发挥自身的身份价值和作用。

(三)团委组织活动内容单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团委组织活动的内容十分单一,不够丰富。同时,组织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也十分落后与守旧,不够创新。久而久之,这类活动便无法吸引到广大的高校团员积极地参与到团委活动中来,更谈何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是因为团委组织没有关注和深入分析青年团员在组织活动内容上的个人需求,没有按照广大团员的意愿去组织活动。另外,由于组织活动方式的单一和乏味,使得团委活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低。

二、现状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一)高校学生的观念体系日趋社会化

我们知道,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变得更加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这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高校团员思想意识的发展。许多高校学生的观念体系日益社会化和功利化,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大大超出了精神追求。这就导致有些团员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失去了健全的道德观念,对高校团委组织的发展产生根本性阻碍作用。

(二)团委组织建设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的团支部日常工作和组织活动在方式上偏重于模式化、套路化。而不可否认的是,单一的组织模式无法承载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更无法满足当代高校团员日益发展的个人精神需求。另外,部分高校的基础条件不高,团委活动组织形式较落后,也使得团组织工作的效果很难真正发挥。与此同时,有些团委组织自身内部也存在部分团干部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作风不端正等严重的问题,这些都是团委组织建设不完善的具体表现,也是高校团委组织发展脚步滞缓的原因。

(三)对团委工作重视不够

有些高校对团队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够重视,他们甚至会认为团委活动可有可无。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知道,一些高校的团委活动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追求深层次的根本作用。还有一些学校在开展团委工作部署时,与学生工作混为一谈,没有很好地分清楚工作队伍和部门。这都表明了学校对团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高校团组织建设无法正常进行。

三、培养高校团员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思想的引领

对我国高校来说,可以在学校内部成立青年共产主义学校、业余党校、业余团校等多种形式的团员教育组织和基地,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团的各级培训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的政治观和以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献身四化为核心的事业观加强团员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使他们立志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丰富团组织活动

高校还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来改变团员旧的思想意识。对于高校团委组织来说,要始终坚持从学生团员中来,到学生团员中去的思想宗旨,充分挖掘和了解团员的内心需求。根据每个团队的个人情况和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丰富的团组织活动如典型活动日,将每年的“5月4日”、“7月1日”、“10月1日”等节日自定义为为学校共青团的活动日,深入开展五四表彰、永远跟党走、团员民主评议等活动。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各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素质水平。

(三)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也是高校团工作开展的必要保证之一。因此,我国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等相关的管理体制。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引导下,组织广大团员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团队活动,让团员充分感受到团组织工作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四、结语

团员意识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保持一个耐心的心态。同样的,高校团员意识的培养不能太过激进,而要慢慢把正确思想意识渗透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使他们真正把团员意识转变成自身附有的一种观念。这对于发展我国青年团员,壮大社会主义建设队伍有着本质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丽娜.高校基层共青团团员意识现状的调研分析[J].大观周刊,2011(20).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下一篇:2024年秋季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