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的创新德育模式———“三合德育”目前已在学校汤泉、西湖两校区全面实施。“三合德育”模式依照中职德育人才培养目标, 将德育按照功能进行内容调整, 重点为将中职学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德育必修课设置成公共德育、专业德育两大模块。经过德育实践的检验, 模块内容不断修订完善, 目前, 公共德育包括学校精神、学校纪律、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审美教育等公共德育子模块;专业德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专业德育子模块 (主要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本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为课堂教学用书) 。换言之, 一年级注重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二年级侧重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的塑造, 三年级着重就业与创业教育。调整后的“三合德育”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由学生单纯的道德知识的学习, 转变为道德知识学习、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
一、“三合德育”模式下“职业道德与法律”模块的教学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模块属于“三合德育”专业德育大模块的其中一个子模块, 德育教师在上课时主要使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本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用书, 同样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教学。该教材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法律”两部分,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 下面将集中探讨“法律”部分的教学。
根据“三合德育”创新德育模式对德育内容的整合, “法律”部分在运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诉讼法、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在“三合德育”模式下, 德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旨在打造“以活动为载体, 课堂竞争为方式,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人, 关爱唱主角, 说教当配角”的新型德育课堂模式;根据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师评价占学生德育总成绩的40%:其中, 考勤占15%, 课堂表现占30%, 作业成绩占15%, 模块考核占40%。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下, 法律部分偏向理论化, 教师以教材中的理论讲授为主, 但中职生本身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弱, 再加上对于公共课的不重视, 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在“三合德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德育教师应注意法律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采取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生实际学情, 真正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在实践教学中, 德育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之外, 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其中, 从课堂教学应用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来看, 案例教学法在该模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模块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 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模块的“法律”部分教学中, 通过“三合德育”模式的一线实践教学证明, 德育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如果德育教师只是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法律课的教学, 教师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理论教育, 注意力很容易出现分散, 感觉枯燥乏味, 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展示或简单或复杂、或正面或反面的丰富的感性材料,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是直接将法学理论呈现给学生, 让其直接接受或记忆, 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解答案例等过程进行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综合思维活动, 从而锻炼和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法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式的法律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法律案例,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在社会中的存在与作用,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或“从实践到理论”的联系和融合, 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模块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
(一) 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部分教学的应用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于德育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案例, 是成功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关键点。根据教学实践,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把握以下标准:
1.案例的针对性
在设计案例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中职生的实际学情, 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法律常识有实事求是的判断, 注意案例的难度不要过高, 专业性不要过强, 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能力;其次要考虑案例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法学理论。
2.案例的真实性
由于法律部分教学的需要, 所选案例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确定发生过的、有据可查的真实事件, 而不是胡编乱造或道听途说的虚假故事, 并尽可能讲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基本要素, 这样的案例现实感强、有说服力, 才能让学生信服, 反之则会使他们产生不信任感。
3.案例的时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问题、新法规层出不穷, 在法律教学中不仅理论要及时调整, 案例也必须及时更新, 如果选择的案例是陈年旧事, 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而选择紧跟时势的新颖素材, 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引起广泛讨论的时政社会热点作为案例, 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案例的方向性
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还未树立全面的是非观, 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 再加上少数中职生认识过于偏激和狭隘, 如果德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反面教材, 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扰与迷惑, 所以应尽量选择正面、积极的案例激励学生, 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 案例的应用
选择案例只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 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于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应用案例, 也就是把握好案例使用的时机与方式, 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法律部分的实践教学中, 应用案例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1.课前用案例导入情境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前, 可以用相关案例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 进入学习状态, 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使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本教材可以充分利用当中的课首案例, 例如讲授“宪法”内容对应的是该教材的“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 当好国家公民”, 可以直接用课首案例导入新课:小芳在一家私人企业打工, 本来签好的是两年的合同期限, 可不到半年, 企业老板就以“女的干活不如男的”为由, 把小芳等女职工辞退了。要杜绝诸如此类的事件, 必须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我国宪法是全体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保障包括中职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展示案例的基础上进而提出问题:宪法在我国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宪法规定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职学生应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维护宪法的权威, 当好国家公民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宪法。呈现案例和问题的方式可以多元化, 阅读课本、语言描述、观看课件、播放视频、情景剧表演等等。
2.课中用案例组织讨论
课堂上, 德育教师在讲解完新课的一个基本理论知识点后, 可以引入案例, 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 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个别提问、代表发言、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等。使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本教材可以充分利用当中的“互动在线”案例, 例如讲授“诉讼法”内容对应的是该教材的“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 依法维护权益”, 在讲解完“证据”这一法律概念之后, 可以使用教材中的“互动在线”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一.王女士在某化妆品商店购买了一套祛斑美容产品, 用后脸部红肿, 奇痒无比, 并有化脓、脱皮等情况发生, 仅医疗费就花去上千元。由于她购买化妆品时没有索要发票, 当她起诉到法院时, 很难证实她是在被告处购买的化妆品。案例二.韩女士向杨先生借款不还, 杨先生多次催要, 韩女士不予承认。杨先生利用韩女士在向其借款时发的手机短信作为证据, 通过法律程序, 使韩女士如数归还了借款。提出问题:结合上述事例, 说明必须增强证据意识。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勇于发言。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 要注意学生是讨论的主体, 教师则担任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 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次, 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围绕案例所对应的知识点进行讨论, 避免偏离主题, 提高讨论的质量, 尤其在讨论出现较大分歧时提醒学生发表观点应“对事不对人”;再次,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并适当的正面引导, 对正确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肯定, 对不同思路和不同角度的看法要尊重理解, 即使观点模糊或错误也不要急于评判, 先给予应有的鼓励, 再引导学生自我更正, 个性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而且能够达到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思路的启迪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 理解。德育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案例的情况作为其“课堂表现”的评价记录在案, 按一定比例量化计入学期末的德育综合评定总成绩中。
3.课末用案例进行总结
在课堂小结时, 可以通过案例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德育教师的总结归纳下, 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例如讲授“宪法”内容, 在课堂小结时可以使用以下综合性案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总结:李明 (化名) 上学期间, 刻苦学习, 关心集体, 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中学毕业后, 他应征入伍, 在部队, 他刻苦训练, 对工作认真负责, 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复员后, 他积极参加地方建设, 业绩突出, 担任部门负责人。在区人大换届选举时, 他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在家里, 他尊重父母、孝敬老人, 培养教育子女, 他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提出问题:李明享有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学生在课堂的最后通过案例回顾所学知识, 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教学效果, 反思教学过程。
4.课后用案例布置作业
在课后布置作业时, 可以用相关案例作为作业题目, 让学生通过完成案例作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的案例可以来源于教材, 可以来源于教师搜集的新闻事件,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案例。例如讲授“刑法”内容对应的是《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的“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可以直接使用课本案例布置作业:2009年5月14日, 重庆市第一、三、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 其中十二名被告人涉及罪名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放火罪等。因其罪行及其严重, 经最高法院核准死刑。问题: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 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德育教师在学生上交案例作业后要及时批改并进行评价, 作为“作业成绩”记录在案, 按一定比例量化计入学期末的德育综合评定总成绩中。
四、结语
在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三合德育”创新德育模式下, 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使用了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中,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尤其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模块的法律部分教学中应用广泛。案例教学法体现了职业学校新课改理念, 能够加强师生互动,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参与性, 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实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教学目标。
摘要: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的创新德育模式“三合德育” (即“校企合作、教管融合、知行合一”) 现已在学校全面推行, 通过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得以有效实施,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从德育教师的角度探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模块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合德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案例教学法
[1] 朱力宇, 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汪永智, 袁本新.特色与品牌——广东中职德育的创新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4.
[5] 徐素华.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2 (06) .
推荐阅读:
案例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09-13
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29
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9-13
模块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07-09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09-10
主体性德育教学模式探究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