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推荐12篇)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1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而现代的教育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完整的结合。其中德育是摆在素质教育中的首位,由此可知德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学离不开德育,课堂离不开德育,在课

堂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为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由于小学没有政治课,所以是以班会或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教育。而本人认为,德育应在各门学科中适宜地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况且《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是具有

最重要作用。”

而今,在民族融合、科技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逐步显现。小学英语是基本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英语文化的感染和德育的培养可以紧密结合,“施德于教”。

二、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1.适宜渗透

首先,小学英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然后有目的、有计划、自

觉地、适宜地把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中。

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例如,在学“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ow are you?” “Hello!/Hi!” “Bye!/Goodbye!”“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基本的礼貌用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懂得遇见同学老师要会说“Hello!/Hi!”;分别时要会说“Bye!/Goodbye!”。得到别人的帮助要会说“Thank you!”;做错事情时要会说“Sorry.”。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英语口语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能学以致用,两全其美。

2.适时渗透

任何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德育更是如此。它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反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找准机会,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

德意识。

如今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小学生认识动物的单词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教导学生要爱护动物,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社会是一个集体,人与人之间必须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对话或小组团队比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让他们独立而又齐心地把活动完成,这样既学习了英语,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而要学好英语,必须有充足的自信心,敢于说错。一个人的自信心强弱也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很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常鼓励孩子:“你能行。”。不主动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那在英语课堂中,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让他们自己努力找答案,攻克难关。例如,在学生为答案而犹豫时,或那些不敢于发言,怕自己说错被嘲笑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鼓励他:Never mind./It doesn’t matter./Let’s try, you can… 这些话语可以鼓舞学生,让他们敢于发言,逐渐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或做其他事情的自信心。

3.适度渗透

要有“度”,也就是要适可而止,能放能收地渗透德育。因为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影响教学,要灵活处理,也要保留一定空间制造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是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然而,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来感染学生。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设计教学,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知识的同时,身心方面也能得到全面发展,从小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实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2

一、借助英语学科独特的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优美的发音、轻快的节奏是一种美;漂亮的板书、工整的字体也是一种美;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事迹又是一种美。总之, 英语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比如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 用作品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通过对典型形象的宣传, 使学生在美的诱导和陶冶下,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和正确善恶观念在学生的心中悄悄扎根。例如在牛津英语9A Unit 5中介绍了国际巨星奥黛丽·赫本。文中描绘人物时, 不仅突出了她的倾城美貌、精湛的演技, 还勾勒出了她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光辉形象。她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光都在致力于慈善事业。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她的魅力之所以光芒四射, 征服世界, 不仅仅在于她的美貌, 还在于她的美德。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提升中学生追星品味方面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和启示。

二、结合英语口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语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Thank you!”“Sorry.”“Excuse me.”“You are welcome.”等礼貌用语, 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 同时进行文化渗透, 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在与国际友人交流中做到文明、友好。

文明、友好还体现在当别人, 尤其是老人、小孩遇到困难时乐于提供帮助。例如牛津版8B Unit 6教育学生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对话或者是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尊老爱幼的事例,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口语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美德的熏陶。

三、利用有效课堂教学手段渗透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 我大力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英语合作学习活动中, 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 将先进和落后的学生合理科学地搭学得较好的学生, 不要歧视落后的同学, 而要尊重、理解他们, 鼓励、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对子活动 (Pair Work) 中, 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选择相对难度大一点的角色, 做出示范, 然后再交换角色操练。在小组活动 (Group Work) 中, 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担当group leader的角色, 鼓励水平较低的同学大胆开口, 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先进的学生在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落后的学生在帮助之下也减轻了焦虑感并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学会关心他人, 建立集体感和责任感, 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

四、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与环保有关的话题,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挖掘, 就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 在教8A Unit 5Birdwatchers, Unit 6Natural Disasters时,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湿地”、“一些濒于灭绝的鸟”、“地震”、“海啸”、“旱灾”、“洪水”等图片, 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 探求一些环保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还进行了环保知识测验, 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等, 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 树立“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的思想。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有助于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英语小品比赛, 要求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根据所学口语, 创编小品, 然后进行表演,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开圣诞节或元旦Party时, 要求学生亲手制作贺卡, 写上“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等圣诞和新年祝福话语, 并赠送给亲朋好友,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美德以及热爱劳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美好情操等等。

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3

课型1:自强不息、永不气馁、勇于奉献

教材当中有许多名人传记,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绝佳题材。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林巧稚坚持不懈为改善中国妇女的健康状况而放弃个人幸福的牺牲精神,生物学家Jane Goodall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纳尔逊·曼德拉为争取南非黑人平等权利执著奋斗的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上这些课时,我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Nelson Mandela? Why is Nelson Mandela considered to be a modern hero? Why is Lin Qiaozhi remembered and admired even today?这样,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传道、授业双赢。

课型2: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上“A healthy life”这一单元时,我先和学生讨论Pre-reading里的几个问题,引入话题:Why do you think some adolescents start smoking? In what ways is smoking harmful?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学生畅所欲言。上完课文后,我又提出一个话题:If you want to persuade your father or other relatives to give up smoking,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to him or her?很多学生都用英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锻炼口语,学习了课本知识,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型3: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模块II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和模块VI Unit 6 “Global warming”两单元都讲到人类环境所遭受的污染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相关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时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have happened to the earth? As a student, what must we do to stop these from happening? 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的兴趣,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完成说的任务同时,学生更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应如何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最后我呈现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不同时期的两張图片,通过清晰度的对比,形象而具体地揭示人类活动已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学生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感叹,这时我在屏幕上打出这样的标语: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唤起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

课后的形成性评价

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形式可以有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就其内容而言,它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课堂参与度、团队精神、表演能力、作品展示、学习策略等。而最简便和容易操作的是问卷调查,教师把相关内容设计成表格,采取等级评定法,把学生的表现分为Excellent,Very Good,Good,Adequate,Need Improvement五个等级,通过师评、自评、小组评、家长评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及生活习惯进行评价。通过参照评价表,学生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品德修养,力求达到优秀的水平;通过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看到别人的可取之处,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们自我反思和总结。与此同时,来自父母的认可更是一股潜在的动力,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持续发展。

德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4

憗拕

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崐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崐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崐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崐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

外语教学之中。新编高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崐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崐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崐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崐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崐们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崐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崐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崐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崐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看名人所走的路憗

在学完SEFC1ALeon50AbrahamLincoln后,问学生&am127;Why&am127;was崐Lincolnconcideredasoneofthegreatestpresidents&am127;in&am127;the崐world?学生总结了林肯一生为废除奴隶制度所做的一切。&am127;以后我又继续崐让学生讨论WhatkindoflifedidLincolnliveasayoungman?学生崐便概括出他家境贫寒,但他能克服困难,一边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一边崐坚持学习。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应该学习崐林肯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再如在学习完SEFC3ALeon2&am3MadameCurie后,我让学生分崐小组讨论。WhatkindofexampledidMadameCuriesettoall&am127;the崐peopleintheworld?学生便说出了以下这些描绘居里夫人的词:

hard-working,devoteallherlifetoscience,

neverloseheart,becarefulinsciencebutbesimpleinlife等,

我趁热打铁,讲述了几个关于其它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孜孜不崐倦地探索了一生的故事,学生们很受鼓舞,激发了他们为人类和祖国的未崐来而好好读书的情感。

而在学习SEFC3BLeon65&am127;My&am127;Teacher&am127;时,&am127;我让学生分别讨论崐WhatcanwelearnfromHelenkellerandAiesullivan?&am127;学生很佩崐服海伦的这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曾是一个又聋又哑且盲的小崐女孩,生活在永无边际的黑暗之中,但经过顽强的拼搏,克服了常人难以崐想象的困难后,她终于成了一名举世闻名的作家。她不仅是残疾人而且是崐其它一些生活在困境中准备放弃自己人生追求的人学习的楷模。我适时补崐充了阅读材料Heleam127;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对崐光明的向往,对生活无尽的热爱。联系我们生活在一种优越的环境中,更崐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命和时间,而不虚度自己的青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崐我及时让学生观看了一些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地学习和工作的录像,特别崐是残疾人运动会上运动员们的那股拼劲更让学生惊叹不已。学生纷纷表示崐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学习,来完善自己。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奎屯市第九小

海丽娟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小学美术教学在德育中的渗透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美术教学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了美术课堂中如何让进行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技法,以及课堂评价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感受,深入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德高为范 自然渗透 创新

培养品质 潜移默化 因势利导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美术教学中的教育渗透着整个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可以说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在学校、在课堂、,不仅在语文、数学课上。美术课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如果美术教学中只注重画面,而不管德育,呢么学校的德育就是残缺的,要贯彻“德育为首”应将德育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之中,对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要德高为范。现在已是大行素质之时,美术课是审美素质的培养阵地,教师因从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美术教师在课余的时间内要大量阅读中外美术历史,美术发展概况和作品的历史背景、意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美术课程的爱好。在上课之前美术教师重视课前的准备,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当时的实际情况,安排上课要用的课件、范图、步骤图和实物作品,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2.教学内容的自然渗透。想要达到教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融合,那就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也是美术教学中德育自然渗透的主要环节。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法。每一件美德育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例如,在欣赏《笛声》这件雕塑作品时,从他们憧憬未来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渴望读书呀,但是革命还没有胜利,为了让大家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和大人们一起并肩战斗。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小红军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榜样。结合作品作者讲叙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欣赏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进行德育的教育。低年级有几课就做到了与故事相结合。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类都有所展示的内容和表现主题,抓住这一点就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二、通过技能练习渗透德育教育。

绘画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水粉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画种,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通过学习中国画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色彩画出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培养坚定意志之外还能增强学生讲究卫生,互相关心,宽宏大量等思想品质、在技能练习中,素描也能培养学生朴实的品格,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等、三、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各科教育学科中要求教师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宗旨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求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学生批评适度,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在教育中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以身作则的引导,教育学生。

在教第八册《巧用对称形》一课时,同学们兴高彩烈的用手中的剪刀和彩色纸剪出了具有很强创意性的对称形,让我很有感触,很多图形是我都想不到的,但是在同学们乐于动手、动脑的,同时将手中的彩色纸设计的丰富多彩,思路太广泛了,非常活跃。例如:对称形的苹果、衣服、裤子、“A”“B”等图形。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剪好的对称形贴在黑板上展示时,每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喜欢黑板上那副作品,唯有一个褐色的蝙蝠没有同学举手说喜欢,那位同学一直低头不语。这时,我在黑板上指出了这幅在角落里由于黑色跟褐色对比不明显而不显眼的蝙蝠,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作品吗?” “不喜欢,因为颜色不好看”我又将这幅褐色的蝙蝠放在了黄色的卡纸上,“现在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们喜欢他吗”。告诉 学生颜色没有最难看的,每一种颜色都很漂亮,至少要把它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就像同学们一样,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看到周围每个人的优点,友善的和同学相处,要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的渗透了德育内容。

四、节日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并结合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巧妙的融合。

在很多重大节日中,我抓住机会适时推进一些情感教育,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沟通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融,一举两得。如:教师节,让学生制作贺卡;儿童节,让学生画一幅全世界小朋友共同庆祝自己节日的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母亲节让学生给妈妈画一幅像。还有中秋节、植树节、劳动节、学雷锋日等等一些节日,都能通过绘画、手工一些表现形式渗透教育。在这些主题的美术创作中,既能让学生的心灵在跟着画笔飞扬,也能使德育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中开出美丽的花朵。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好人。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教师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教师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让德育工作渗透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6

单位及姓名: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联系方式:高新区京东大道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电话:*** 邮编:330096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比如《看雪》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种对话形式的描述,怎么会不激起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怎么会不唤起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的情景,看到了那浓浓的乡音,听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两句话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与这种美好的愿望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是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德育渗透”意识,这不是思想道德所强加的,也不是什么阶级刻意要求的,而是《语文课程标 3

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目标其实就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应当是无痕的、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德育渗透”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一个骨干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他也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只不过他是用一生在备课,用心在预备,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也能做到“德育渗透”预设,那么,他的课堂就能做到叙事与明理相协调,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相统一,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相一致,德育渗透将是无痕地水到渠成。根据多年的德育渗透实践,我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

(四)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 5

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 6

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体会他的心情,文中四次出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第一次是想帮助小树渡过寒冬,第二次是想帮助小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次是想帮助不幸的西西有一双好腿。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 7

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谈谈德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7

随着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德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学生基础较差, 如果采取中学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中职学生,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就如何把德育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淡谈自己的看法。中职学生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渴望得到肯定,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情感教学

德育中的“德”即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英语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 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 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分享着彼此思维, 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 以求得共同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是指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合理需要的行为, 调控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 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 使学生意志旺盛、精力充沛、想象丰富活跃、思维敏捷深刻、记忆力增强, 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 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 减弱学习效果,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情感教育。

1. 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1.1在中职教育中, 深入教学内容的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 而且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文章任务的思想感情, 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会其中的情感, 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使自己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

1.2用言语来表达情感

教师在上课时应充满激情, 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 那么他们对老师会更加信赖和尊敬, 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对英语有种恐惧, 认为学好英语是不可企及的事情, 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对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在课堂中, 教师应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并放大学生优点, 让学生肯定自己,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常用“Very good”“You are so clever.”“You have done a good job.”等话语鼓励学生,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1.3用表情传递教学内容的情感

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 缺乏一种交际环境, 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 课堂尽量多地使用英语, 这可在课堂上形成英语氛围, 有助于语感的培养。但对于一些零基础的学生而言, 英语始终是不可企及的学科。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 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用无声的语言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修饰, 使教师的表词达意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老师:“Who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please?Put up your hands.”时, 可举起自己的手予以示范, 同时满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长此以来耳濡目染, 循序渐进, 学生必会掌握这些语言。“非语言”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更加淋漓尽致, 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 英语中的德育教育。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核心,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德育教育。中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活动, 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 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以学习情趣为主线, 向学生渗透德育。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我在中职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有学好英语的能力, 但由于对英语缺乏兴趣, 最终导致放弃英语学习。当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有了强烈的需要时, 学习能力才得到充分发挥, 学习应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较差, 所以大多数在英语课堂上缺乏学习热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比如在英文字母教学过程中, 部分老师反映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教学效果欠佳, 我采取兴趣教学法, 使学生从字目的形象上记忆, 如字母k的小写形式就如同怀孕的妇女, 这个比喻使学生立刻记住了所学内容。

2.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 就是: (1) 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 (2) 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学者Gardner和Lambert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两类。前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 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 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 (束定芳, 1996)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对就业没有帮助, 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学好英语帮助就业, 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动机,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逐步从“工具型动机”转变为“综合型动机”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

2.3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感和认知是紧密联系的。积极的情感使人努力克服困难, 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人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 学生必定爱戴和尊敬其教师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会转移到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上, 从而主动积极地学好该门学科。因此,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精神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情感教育, 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 并善于用表情表现出来,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受到美的熏陶。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受老师重视, 自卑心理很强, 但他们却又异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关爱, 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若中职英语教师能够爱生如子,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那么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这篇文章重点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中职学校英语的教学可行性, 从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感三个方面入手, 指出了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不同之处, 并对英语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要使中职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立刻改变绝非易事, 中职教育并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而是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要将德育教育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获得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学情的分析, 从德育的角度思考如何践行中职英语教育。中职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且易被忽略的群体, 所以如何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并且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中职英语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英语课程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3]章永生.教育心理学.河北:河北出版社, 2004.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8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德育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名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在班里进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德育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中。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四、德育教育要渗透在语文课堂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灌”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不能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八十年代的新雷锋》一课时,我在引导了学生学习朱伯儒和雷锋的事迹后,就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大家纷纷表示要向朱伯儒、雷锋叔叔学习,争当活雷锋。课后同学们自觉地组织了学雷锋小组,主动为集体做好事。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Colours》

2017级7班英语 崔丹 老大房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10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教书育人;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94-01

品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就作文教学而言,有专著认为作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要求“把作文过程当作道德情趣高尚化的过程,是灵魂净化的过程。”那么,如何通过作文训练,使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规范其行为,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本人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严格遵循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的教学思想,坚持文品与人品的结合,抓住契机,及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寓育人于作文教学之中。

一、端正教师的角色观,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教师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自觉、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的人。如在交流《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篇文章时,我不仅仅停留在文章真实才能感动人的教育上,还在班级中针对这件事展开了讨论。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有一位同学流泪了,班长流泪了……整个过程,我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倾听,再倾听,心绪被学生感染着、激动着。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善待学生错误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学生受到教师责任心的感染,从而认真、负责地从事学习,相信会逐渐形成有责任心的人格;而触动孩子们自己心灵的对话,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了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

二、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首先,转变教育理念,这是关键所在。作文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工具,但现在却更多地异化为德育目的为主,总把作文看成德育的试验田。要提倡简简单单写作文,远离功利和市侩。其次,转变教育评价模式,这是重要措施。作文首重诚信,如果老师评价失衡,造假作文屡得高分,那么“造假”之风会迅速蔓延,倘若学生尝到甜头,再借助网络,恐怕会“假风”盛行。在千篇一律的“优秀范文”的引导下,学生们除了只会胡编乱凑,恐怕连基本的作文都不会写了。再次,转变教师指导写作的模式,这是必要手段。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丰富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所写。作文不是空船,它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船内必须有新货,有真货,这种货的储备是作文的基石,它依赖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现在学生的生活两点一线,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时间外出长见识、开眼界。试问在这种环境中,怎么会有真实的、感人的题材,不编行吗?若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社会,有目的地观察、体验社会,才会真正体验到社会原来很“精彩”,就没有编的必要了。

三、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一是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二是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比如,在钦州市钦北区农机局到我校开展“农机安全进校园”宣传活动时,我先组织学生聆听农机局领导通过事故案例所作的农机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报告,再让学生和农机局的领导干部一边认真观看警示图片,一边用心交流,从而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拖拉机不能搭客等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听后感或观后感,效果很好。三是我们还可以带孩子走出去观察大自然,让孩子在游历中增长见识。比如,我组织学生去钦州三娘湾,事后,黄雯雯一口气写下了充分体现了自己热爱动物,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的《我终于见到了白海豚》《捡贝壳的乐趣》两篇文章;再如,我们去了八寨沟,回来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写了《我发现八寨沟的秘密》《我和千年树照相》《我领略到了将军潭的风采》等一篇篇洋溢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情感的佳作。四是我们还可以想方设法让依依多经历一些事情,为她创造体验新鲜事物的机会,比如让他们为五保老人洗衣服,增长尊老爱幼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到大街或马路上打扫卫生,段就他们从小养成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去田间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树立起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思想品格。

四、作文教学必须同校、班、队活动紧密结合

作文教学实施德育是学校整体改革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必须同校、班、队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赢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写作训练项目和深化校、班、队活动的教育效果。比如,上学期开学初,钦州市钦北区团委号召全区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献爱心活动。我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讲述贫困山区的文化经济落后,小孩子们很想也很需要读书、学习,但他们没有钱买书,号召大家为山区小朋友捐款,帮助他们上学。同学们都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结合这次捐款活动,我又组织学生写《我为山区小朋友献爱心》的作文。事前,我不但引导学生踊跃捐款,而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学们捐款的场面,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这样做,目的是培养学生心怀宽广,目光朝远看,让他们在参与活动和写作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养成从小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才。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渗透,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德育教育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为培养适应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世兰.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J].北京:中小学教育,2012年2月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12

一、以情感激励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就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符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切忌用刻板生硬、以势压人的办法来强迫他们接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xx我想对你说》这种作文类型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烦心事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二、以情境激活

以教材为依托,课文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那么教材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老师一定不能进行单独的说教,要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我们都知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要从情感教育人手,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中的丰富情感,让他们有个基本的情感框架,再通过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内涵,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里面有一单元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我就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自然地区别善恶。例如学习《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学生朗读雨来的言行时,特别欣喜,读到扁鼻子军官时,眼神里充满了愤怒与厌恶。在课堂结束时,我布置了读后感,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品非常感人。

叶圣陶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作文要有材料,而材料来源于生活;作文要有感情,而感情发于生活。作文离开生活,将是无水之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3月5日是学雷锋日,我利用这一契机,向同学们介绍了雷锋的生平,在我真情洋溢的言辞中,学生的神情显得专注而肃穆,有的学生眼睛已经湿润了,我知道此刻他们的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感动。这时我倡议:我们为何不学一学雷锋的精神,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温暖校园呢?我们班有个学生小凡,因为妈妈的病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债,家里经常缺吃少穿,人也发育得骨瘦如柴、弱不禁风。班长立马组织了大家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献爱心活动,大家决定为小凡同学捐款。1元,5元,10元……纷纷进了捐款箱。同学们拿着花花绿绿的钱,争先恐后得挤上讲台,希望为小凡带去营养,带去快乐。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感人的旋律,把这次献爱心活动推向高潮。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次活动,写一篇作文《记一次献爱心活动》。由于学生都真切地体验到了充满真情的生活情境,拥有了真情素材,因而写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三、以观察实践激情

1.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他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2.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要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能够在学生心目中起到效仿作用。二要多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并组织学生讨论。

上一篇:简历与求职信写作下一篇:高考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