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共10篇)
园林专业是培养从事国土与区域、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各类绿地及环境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监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
(1)。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教育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实践能力培养这一
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重点掌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为中心,突出实践教学“五环节”,抓好实习基地建设“三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1突出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五环节”
1.1“现场教学”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现场进行。如在讲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要点时,将学生带到绿地现场,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绿地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思、平面布局、植物的选择及配置方式、小品、附属设施的色彩搭配、设置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初步掌握该类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身临其境,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场导入新课后,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将现场拍摄的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2“尝试设计”初练技能
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任务。设计任务的布置应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有个渐渐适应的过程,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从中找到设计的乐趣,树立起做好设计的信心,这对培养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项目,让学生无所适从,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产生怀疑,对完成设计失去信心。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做出设计方案。学生在尝试性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会主动去查资料,到类似绿地现场观摩,向老师请教,与同学商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方案规划设计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完成的规划设计方案既有手绘方案,又有通过计算机绘制的方案,这样既可培养他们的规划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其通过方案绘制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
力,手工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也可得到锻炼和提高。
1.3“课堂讲评”找出问题
规划设计说明编写和方案汇报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做得再好,如果设计说明写得不好,汇报时表述不清甚至紧张得语无伦次,就不能充分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设计效果也大打折扣[2]。为培养学生设计说明书的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完成后,我们模拟设计项目的方案汇报会,让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并组成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审组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点评。点评过程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每个评审组的学生可就方案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并对方案的优劣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点评他人方案的过程中,会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方案的构思、平面布局、立面设计、植物选择与配置等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对评价者本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过程,对规划设计者而言,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听取他人对自己方案的评价,可发现方案的不足,为下一步修改完善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点评结束后,教师可做概括性总结,对方案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通过这种模拟汇报和互评讨论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在同学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性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较好地给自己定位,增强自己的设计方案个性,同时还可对整个设计程序有清晰的了解。老师通过学生尝试性设计方案的汇报和学生间的互评,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这样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1.4“方案修改”巩固提高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方案汇报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理论知识再学习和实践技能再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这次设计时一般会根据方案汇报会上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及时纠正尝试性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吸收其他同学在设计中的精华,从而起到巩
固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作用。
1.5“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学生方案修改完善后,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方案进行再一次分析和讲评,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方案将与这个绿地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系统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可对前面
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总结,形成系统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园林规划设计中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园林设计实践、现场讲评等贯穿于教学中,构成了一个理论、实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实践——归纳总结五个过程,符合一般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2抓好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基地建设“三模式”
2.1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模式,就是以园林规划教研组为主成立园林规划设计室,对外承接生产性规划设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参与项目的研讨、分析和设计,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目的[4]。具体做法为: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工作室的导师队伍,一名或几名导师与三、四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形成以师带徒模式,共同承担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首先对项目的背景、委托方的要求、预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介绍,并对相关工作如资料收集、方案深度及时间节点等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并写出前期分析报告和方案基本构思。前期分析报告和方案基本构思完成后,项目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充分讨论酝酿,确定方案主题思想、构思原则、平面布局、系统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做出方案草图并在对此进行反复讨论、修改,确定方案。方案确定后,设计小组成员再次分工协作,完成相关图件如现场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重要节点效果图的绘制及规划设计说明、汇报课件制作等相关工作。在这一系列工作过程中,导师应始终注意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带领和指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力争拿出最佳方案。通过生产性项目的规划设计,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熟悉规划设计全过程。多次的讨论修改,对学生而言还是一次次学习提高的过程,不仅可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和规划设计水平大大提高,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使其不仅具备一名优秀规划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具备
一名优秀设计师的良好品质。
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性规划设计项目之余,工作室还可通过实际项目成果展示和优秀规划设计作品展,同时结合相关专题讲座,为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把握时代脉搏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此外,工作室还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合作,或导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规划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敢于争先的职业
精神。
2.2“项目合作”模式
“项目合作”模式是以“工作室”的名义与园林设计院所或相关单位合作承接项
目,或是与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直接将教师和学生安排到他们所承担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中,把实践教学过程渗透到实际项目的研讨设计中。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学生亲临规划设计第一线,亲身经历实际规划设计项目完成的全过程,这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尽快适应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与项目组其他成员协作,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体会到自身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们还可看到和学到许多他们在学校看不到和学不到的东西,利于他们拓宽思路,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工作过程中与项目组其他成员间的研讨和合作,还使他们学会交流、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对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2.3“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
“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即与校外相关企业或部门签订协议并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基地规划设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形式,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所谓定期实习,是指学生每年定期到基地实习1-2周;不定期实习,是指当这些实习基地有项目时,吸收部分学生做项目组成员,参加项目从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构思、规划、设计、绘图、汇报全过程。
“项目合作”模式和“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的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就业能力等[5],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园林专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广适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紧紧抓住教学过程和实习基地建设这两个环节,广开思路,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途
《园林制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园林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培养园林专业学生阅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的基本技能, 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技能课程。有关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已经有不少, 近年来, 我院在《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 探索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分析
《园林制图》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技术课, 同时又是一门核心课程, 主要培养园林技术人员从事专业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读图和制图技能。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国家有关制图规范及标准;学会阅读园林工程图和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技能;取得园林制图员 (高级) 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构思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园林制图》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奠定基础, 并可为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完成《园林制图》课程的学习, 可使学生通过园林制图员 (高级) 职业资格认证, 还可为通过其他园林职业资格认证鉴定起到支撑作用。
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内容选择
《园林制图》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 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 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工作在《园林制图》教学中融合起来,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根据园林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园林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应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 以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目的, 选取《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在结构上, 以工作过程为依托, 结合园林类专业对制图技能的要求, 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体设计。据此确定以10个典型工作项目为课程教学内容, 即:制图基本技能、园林总体规划图的阅读和绘制、土方工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假山工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理水工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种植工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园路工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园林小品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园林建筑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和园林效果图的绘制。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实验教学对于大学生, 特别是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上述10个项目任务中不难发现, 没有传统的制图理论如投影知识等章节。并不是不需要基础理论知识, 而是将制图理论分散到各个项目任务中, 使理论知识教学围绕制图技能展开, 通过举例阐明概念, 将基础理论融入项目中。如结合园林总体规划图介绍基础投影知识;结合土方工程施工图项目介绍标高投影理论知识;结合园路工程施工图介绍基断面图知识, 等等。随着各个项目任务的完成, 使学生渐渐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使复杂的理论问题简单化, 可以真正体现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高职园林专业特色。
在教学载体选择方面, 要突出对学生园林职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可选用典型的园林工程案例或园林工程标准图为课程教学载体, 尤其应选择校园内或市区的典型园林工程进行教学, 这样既方便现场教学, 又有利于对学生园林职业技能的培养, 可使《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具备地方特色。
课程教学实践
工作实境教学工作实境教学可使《园林制图》的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完全吻合,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 本课程的全部教学都在园林制图实训室 (制图工作室) 或典型园林工程现场进行。通常园林工程图的识读教学多采用现场教学, 而工程图绘制教学则在制图实训室进行。其中, 结合园林工程进行现场识图教学, 可选择校园内或市区的典型园林工程进行, 或通过动态模拟、动画技术、二维图形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分析能力, 创造丰富的教学场景, 以改变感觉抽象、兴趣不高的教学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选用典型的园林工程案例或园林工程标准图为载体, 下达读图或绘图项目任务。采取“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在课程实施中, 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和监控, 让学生“在学中做”或“在做中学”, 最后讨论及考核评定。随着读图或绘图项目任务的完成, 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做”中完成, 使“教、学、做”与项目任务完美融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以例代理”的教学制图理论教学如投影知识一直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 我院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围绕制图技能展开, 采用“以例代理”的教学方法, 通过举例阐明概念, 将基础理论融入项目任务中,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真正体现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高职园林专业特色。在课程初始阶段, 学生先学后做, 即“在学中做”。教师采用“以例代理”的教学方法, 将与该项目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围绕读图技能展开。特别注意将国家有关制图规范及标准内容融入制图项目任务案例中。因为实施国家标准能简化制图, 减少绘图工作量, 提高图样清晰度。只有掌握了国家标准, 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 课程后阶段的项目任务渐渐使学生“在做中学”, 随着项目任务的完成, 学生既可以掌握与该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学会相关读图制图技能, 实现“教、学、做”的完美融合。
引入园林制图员 (高级)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 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 影响教学的全过程。《园林制图》课程的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 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评价主体不仅有教师, 还有学生和行业。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环节, 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 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行业评价以社会资格认证评价为主, 即将园林制图员 (高级) 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作为评价项目完成质量及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 使《园林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施“双证制”, 可使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教学实例种植工程施工图是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 以植物配植为主的设计图样。为此, 我院下达了“种植工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项目任务” (如表1所示) 。为方便现场教学, 选择校园内典型园林工程进行教学。首先下发校园内典型园林的种植工程施工图, 学生人手1份。教师结合校内园林现场进行园林种植工程施工图识读教学, 将相关理论知识围绕种植工程施工图识读技能展开, 帮助学生完成园林种植工程施工图识读任务。回到制图实训室, 采取示范教学法进行施工图绘制技能教学, 并将国家有关种植工程图制图规范及标准内容融入种植图绘制项目任务教学中。在学生绘图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应特别注重园林构景要素的徒手绘画技能训练。徒手绘图具有捕获、整合和归纳各种设计因素、帮助思考、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的作用, 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1周后种植工程施工图绘制任务基本完成, 进行项目评价与考核。评价过程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对项目的具体操作、现场实践等环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水平, 达到评价教学的效果。
总结
在《园林制图》课程教学中, 应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探索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其做法要点有: (1) 根据园林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园林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 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选取10个典型园林制图项目为课程教学内容, 使课程内容具有职业针对性; (2) 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 让学生“在学中做”或“在做中学”, 使“教、学、做”与项目任务完美融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选用典型的园林工程案例或园林工程标准图为载体实施工作实境教学。尤其要选择校园内或市区的典型园林工程实施教学, 以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既方便现场教学,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园林职业技能, 使教学具有地方特色; (4) 可采取“以例代理”的教学方法, 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围绕制图技能展开, 通过举例阐明概念, 将基础理论融入项目任务中, 真正体现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高职园林专业特色; (5) 严格遵守制图国家标准与规范, 培养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能力, 注重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园林构景要素徒手绘画训练, 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技能; (6) 可将园林制图员 (高级) 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作为评价项目完成质量及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 使《园林制图》课程教学要求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瑾.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6) :203-204.
[2]郑长兰.关于《机械制图》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4) :90.
[3]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4) :79-80.
[4]赵耐丽, 关文芳.工程识图与CAD教学改革与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89-90.
[5]廖继红.从电子设计竞赛谈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2) :132-133.
[6]刘亚朋, 王爱兵.多媒体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12) :131-132.
[7]张洪星, 褚建立.高职高专《网页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2) :119-120.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九江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编号:850017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2-02
《园林建筑设计》在园林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制图,使学生能够掌握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设计各类园林建筑,并能够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园林建筑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园林建筑设计能力,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应用,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为“讲与听”,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欠佳。一贯的教师灌输式教育为主,较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素质提高。
2.教材的选取欠恰当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教材都只集中在理论部分,并且更多的是涉及古典园林建筑,涉及很少的现代园林建筑和实际案例。
3.实践课程课时少
目前很多学校安排实践课时较少,有的是设置一周的课程实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而设计类课程,大多时候需要靠实践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建筑材料、建筑工序、设计要点、图纸绘制及文本制作等。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关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授课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项目实施前,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方案设计、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及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园林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2.实地测绘法的运用
实地测绘是学习园林建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能让大家高效理解园林建筑基本尺度、功能需求、设计要点。带学生进行实地测绘园林建筑,挑选九江市南山公园、甘棠公园、南湖公园及校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亭、景观桥、景观廊、茶室、公共厕所等进行测绘,完成底平面图、屋顶平面图、正立面图、侧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加强大家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3.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知识体系,结合实际项目,由浅入深地设置相应项目,如景观亭设计、公园公共厕所设计、度假别墅设计,围绕各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项目教学。
4.模型制作结合建筑设计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感,试图将模型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纯粹图纸表达方式,由于模型能弥补图纸设计中的不足,能增加空间立体想象能力,现在已经成为表达设计效果的重要方法。模型制作包括两种:虚拟模型制作(利用Sketch Up进行虚拟建模)和实物模型制作(采用雪弗板、塑料板等材料)。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模型来表现方案,构思方案时候,用微缩版模型进行推敲,设计方案定下来后,让学生按所画图纸制作相应比例的模型。图纸绘制:一般比例采用1:50或1:100的比例绘制,环境、配景、人物同样需要按比例完成。
园林建筑设计结合模型制作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方案设计构思与创意能准确、直接和有效的进行表达;并成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和开拓学生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模型比图纸表达更直观,让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总结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向名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科学、有针对性选取教学内容,以掌握设计规范和技巧为主线,采取实地测绘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型制作法,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理论知识,促使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英文名称:Landscape programming design
课程编码:11010088
学时:2周学分:2
适用专业:园林(风景园林方向,旅游区规划方向)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1.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熟悉园林规划设计得原则,掌握各类园林绿地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水平,并获得施工组织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任务
学生应独立或协作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园林景区景点观察和记录;园林树种的应用与配置;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应用与设计;园林景区、景点的应用与设计;分析城市园林效果。提交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认真进行园林景区景点观察和记录,严格按课程设计指导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详实地记载园林规划设计的形式和布局,并对园林设计方式进行科学分析。
2.学会园林树种的应用与配置方式,掌握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应用与设计方法,以及园林景区、景点的应用与设计方法。
3.具有分析城市园林效果的能力。
4.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长春大学学生实习守则》,认真完成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作好实习日记,提交园林设计平面图和园林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书,写出体会,形成设计报告;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分配,注意安全,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或擅自离开实习现场。
三、课程设计内容
1.园林绿地踏查、实测。
2.园林树种的应用与配置。
3.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应用与设计。
4.园林景区、景点的应用与设计。
5.园林美化、香化、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6.园林的生态效益影响城市生态平衡的生态分析。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按《长春大学实习教学成绩评分要求与标准》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与表现、设计报告、设计图质量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实习表现、出勤率占总成绩的20%,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30%,设计图质量占总成绩的50%)。
2.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缺少实习天数的1/3及以上
者,不评定实习成绩。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自编。
2.主要参考书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并对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以期为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DB模式是指在项目实施的起始阶段,建设单位邀请多个有资格的承包商进行议标,每个承包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该工程提出初步设计和成本预算,在对其进行综合比对之后选取合适的承包商,该承包商将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
1.2设计―――招标―――建造(DBB)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一种,也是最早得以应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之一。该模式是指由业主委托建筑师或咨询师进行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在项目评估立项之后再开始进行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编制施工的招标文件,再通过招标的形式筛选承包商;确定承包商之后,由承包商与分包商、供应商签订合同,最后按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相关的工程项目。
1.3项目管理承包商(PMC)模式
一、中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从当代教育来看,中职教育属于薄弱的环节。除了国家对其缺乏重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选择大多处于无奈。无论在家长心中还是在学生心中,上高中进而考大学是一个多数人的选择。其原因一是出于人的价值认同,另外也跟当今企业对应聘者学历要求普遍增高有关。这样一来导致中职教育的生源存在着普遍基础差、学习态度表现不良的现象。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力学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初中的物理教学本身就教学时间短,对力学知识的涉及又非常浅。再加上这些生生本身学习水平差,故而在中学的物理、几何学习中知识储备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需求相差太远。
而且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低下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学习的难度随着时间的累积最终使学习的兴趣丧失。学生的难学、厌学问题成为中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中最突出的现象。
因此,学生的整体素质薄弱成为中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中最严重的问题,这样使课程的开展缺乏基础的支持。
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教学的目的模糊。教师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种情况是由学生的基础能力、教学过程、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三个部分的脱节导致的。教师不能够将三部分合理地衔接起来,教学工作呈现出一种模糊、迷茫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迷茫使教学突出不了重点,没有针对性,教学的封闭性非常严重。
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上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造成学生的学习偏理论化而少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大多停留在教材知识的灌输上,而缺乏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学生本身基础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尚且很难完成,让其再自我领悟知识的实际应用, 就造成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不成功。
教师在学生能力针对性上也存在缺陷,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创新教学方式,在知识的传授上仍旧按照对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适用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学方式发生了错位,学生对知识的最基本学习就出了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中职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差是学校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面对这一现实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而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开始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之前没有对学生知识的差距进行弥补,就会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基础上的漏洞。
其实每一个门课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中职教育老师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速度极快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打牢。随着知识深度的增加,学生越来越跟不上学习的进度, 于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敷衍了事的态度,对课程的考试往往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最后整门课程算是一个教学的失败。
从大部分中职教育学校来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严重的问题。教师数量少、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少、专业兼职老师少成为最突出的现象。我们透过这些现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中职教育的教师存在着“摆设化”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中职教师存在着充数成分,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进行中职教育教学的能力。师资的匮乏导致园林教育设计课程教学出现了诸多弊端。 我们很难想象,有一部分老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甚至比学生都高不了多少,所谓的讲课教学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
学生整体素质差、中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高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难以提升,教师不能以真诚的态度投入到教学中,把教学当成一种对任务的完成。这就是造成教学方式陈旧的原因,教师没有创新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其核心在于应用,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精神,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拥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他们自身对园林事业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了学生应用能力的缺乏。
我们说专职学校的老师,纵使教学积极性再高、理论能力再强,在技术应用方面也远远比不上从事技术应用的人员。学校专业兼职老师少就使得从事技术应用人员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小,教师队伍中就会存在技术应用信息的闭塞现象,造成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中技术应用的不对称。
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学校教务部门的建设有着巨大的联系。一般学校教务部门分为教学、监督、教研三部分。教研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运行的核心部分。但是大部分中职教育学校教务部门建设有待完善,首先缺乏教研人员。没有一部分专业的人员在研究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应该如何去教,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样就造成教学运转的迷茫与混乱,知识水平不高的教师和基础差的学生在意识迷茫中展开教学,教学所取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中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
从本质上看,中职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实际就业。那么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这一课程来说,教师首先应该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实际的建筑设计如何进行以及从业人员需要哪些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依据这些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突出针对性,具有应用性。
对于学生的整体基础素质,要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把握。在课程教学展开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考察,了解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基础与课程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些差距开展弥补式学习,以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是侧重思维与应用兼备的课程。因此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从初中平面几何知识学习到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提高设计中立体构建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单独依靠教材知识的讲解和画图的展示是不能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物的观摩,再加上教师比画教学情节,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园林建筑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一些实例的设计,让学生的设计思维不单单停留在几何模型设计上。而更多地参与园林建筑的实物设计,让学生能够有实际设计周全考虑的能力。其次应该多增加一些实习的环节,安排学生到一些园林设计公司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在这一环节要避免形式化,要提高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中职教育学生还处于少年时期,自我的控制能力不强。很多学生都存在实习无非外出游玩的心理,这使他们轻视本来很重要的实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他们对实习注重的意识。教师应该制定出完善而严格的实习方式,注重对实习结果的考查,强化对未完成实习要求学生的批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校申请,自我开展校内的一些园林建筑设计项目,让学生以主体的形式参与实际的设计工作,并且责任落实到人,培养学生在设计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的工作氛围。
其实所谓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也是学校教学运行模式的创新。
教师对于教学应该有责任意识,而职业教育教师的责任意识既是教学的保障也是自我提升素质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对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当然这样的意识未免有些过难,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是不能忽略的。学生来学校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提升愿望的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所以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应该强化自己工作的意义以及工作的责任意识。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从事园林教育设计课程的老师应该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并且应该多深入园林建筑设计的企业进行调查,使自己对于园林建筑设计的应用能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是教师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兼备的自我修养,是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是教师责任意识的表现。
学校在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安排上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搭配。合理的课程搭配是职业教育成功的保障。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应该根据这一课程的特点,开展一些辅助类的必修或者选修类的课程。
学校应该对园林建筑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进行建设、加大投资,避免老师纯理论知识传授的弊端。我们知道能力应用的课程对教学设施的需求更高一些,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教研部门的反馈,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设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进而进行完善。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老师选拔应该注重老师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多引进一些从业人员担任专业兼职老师,以保障教师队伍中应用信息的流畅。最后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
中职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学校的学习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改革。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目的,使教学变得有针对性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面对这些需求,我们应该有一个宏观全面的思维,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施入手,全面扭转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摘要:中职教育与其他的普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区别,究其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种培养必然将注重点放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合理兼备的培养上。但是目前中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诸多不良的现象,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学生的应用能力差,这些弊端亟待解决。从中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对其改革的出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张凤.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3(5):110.
[2]刘树超.学校教研组建设浅谈[J].职业教育研究,2011(4):164-165.
[3]何树芳,朱久昀,姜炳龙.论职业院校教师的责任意识[J].石油教育,2009(2):41-43.
关键词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166-01
从近几年来看,课程设计教学并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从思想上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所下降,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足。课程设计成果中常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工作分析课程设计亦是如此。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工作分析课程的相关理论出发,我们形成了一套基于工作分析模式的课程设计步骤,在课程设计中改革不合理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尽量选择贴近实际的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准备阶段
1.1 明确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工作能力、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初步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人格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是课程设计教学事先必须要做的首要工作。一份好的课程设计任务书,会成为一次课程设计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前,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生掌握的程度和社会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和合理选择,编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的题目;课程设计的步骤;课程设计成果的格式和内容。
1.3精心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逐步走向社会实际中来。过去课程设计的选题均由任课教师指定,学生只能被动执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由于多种原因题目较少,实用性不强,学生无法通过课程设计来了解当前市场最新动态,造成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难以运用书本上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学生共用一个题目,容易造成学生相互之间模仿,使课程设计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在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我们在工作分析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上,结合课程要求,初步拟定课题框架,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希望从事的工作和自己向往的企业,通过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到企业观察等多途径接触社会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的课题结合了社会实际,结合了课程理论,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实施阶段
2.1精讲课程设计指导课
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对要设计的内容、达到的目标等认识还比较模糊,感到无从下手;有些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有些同学畏首畏尾、缺乏自信,没有钻研精神,甚至放弃自己的尝试,东拼西凑别人的成果。因此,在开始设计之前,非常有必要集中为学生上一次课程设计指导课。在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指导课上,我们会结合具体事例,讲明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驟、设计思路和考评模式,并将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目标。工作分析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步骤:1)成立工作分析项目小组;2)编制工作分析实施方案;3)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4)形成工作说明书;5)形成岗位评价表等。从以上可以看到,工作分析课程设计内容较多,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是有难度的,而且花费的时间较多。在设计中,我们会要求大家成立项目组。这样,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既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还需要集思广益,吸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2项目组执行任务阶段
在课程设计指导课结束后,学生依据实际,成立工作分析项目小组,每6名学生为一组,每组自选一名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组员商讨后,小组确定待分析调查的企业和岗位。这一环节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与我们咨询建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小组可以将学校、学院或学院合作企业的部分工作岗位作为分析对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未来就业意向去调查分析其他企业和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分析流程,完整的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包括确定题目、讨论方案、制定计划、搜集相关资料、明确调查方法、制作调查问卷、联系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访谈、整理信息、制作工作说明书、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制作岗位评价表、制作PPT等。结合组员意见,各项目小组在项目经理的统筹下,进行任务和时间划分,各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2.3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由于工作分析课程设计,需要大量地查找资料、实际调研和制作文件,因此,不可能要求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仍象平时上课一样按时上下课。但是,如果不对学生做考勤要求,学生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纪律涣散,这也不利于我们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可以申请一个专用教室,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到教室,我们便可以对各项目小组进行跟踪指导。在设计过程中,对一些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对能力较弱的同学,耐心地启发引导,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评价阶段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是课程设计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以往课程设计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单一,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太理想。在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评价上,评价是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对设计的全过程做出总结,总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化、提高的过程。我们采取的是小组成果交流会,让小组把自己的设计成果、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讲出来,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找出问题,改善不足。
3.1评价指标
工作分析课程设计评价共有四项指标:1)知识运用能力,占40%;2)团队协作能力,占20%;3)语言表达能力,占20%;4)课件制作能力,占20%。
3.2评价方式
在对小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时,每组派代表进行阐述,最后小组成员集体接受同学提问。每组再推荐一名评审员。每个小组汇报完后,由评审团和教师进行统一打分,形成一个总评分,并把每一组的总评分进行公示。最终按总评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从作者所带的05,06,07级学生来看,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不再感到枯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它巩固了课程设计的成果,锻炼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也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4结论
任何一项课程设计,都要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自学知识的能力来进行。本文中,笔者以所授的工作分析课程设计为例,从准备、实施、评价等三个阶段构建出该课程设计的模式,并在教学中进行了运用,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在具体操作面上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涛.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2]胡颖.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3]胡国强.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焦作大学学报,2002(3).
[4]王哲,郭长侠,董光.浅谈课程设计模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
作者简介
案例教学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中的实践探讨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法无法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备课上把功夫下足,将课前撰写案例分析提纲与课上案例讨论相结合,课堂上通过案例选择环节、组织讨论环节、案例总结环节的运用收到了较好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作 者:杨佳欣 万君 包玉梅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葫芦岛,125105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9)分类号: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
王 伟
叶 颖
(1.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
广东广州
510091
2.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
510500)
【摘要】本文结合一个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实例,探讨了项目课程及其教案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和实施要点,总结了实施过程的一些体会,提出引导课文模式是教案编制的一条简便途径。
【关键词】项目课程 项目教学 学习领域 引导课文
一、问题提出
出于国家对现代化职业人才的需要和中职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国家倡导中职工科课程建设由传统“学问导向下的学科体系”向“实践导向下的工作体系”转变,提倡实践项目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实行项目教学关键是项目课程以及相关教案的开发与实施。笔者在从教之前曾经在科技与企业界从事多年的实际工作,对项目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促进作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项目课程与教案的开发难度亦有充分了解。这里结合一个教案实例,探讨一下对项目课程及教案编制的理解和认识,希望能对同行的工作,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1.项目课程的特点
项目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概念。所谓学科课程,是普通中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所广泛使用的课程,它建立在系列化或结构化的学科体系上,与学科结构相适应,其目的是有效地培养学术能力。学科课程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重视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主张“教育准备生活”,希望通过理论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因而,在课程与教材设置方面比较忽略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忽视联系实际。显然,学科课程非常有助于选拔天才、尖子,适合培养高级科学人才。
项目课程一般是指某一门以项目模块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完成项目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学习的科目。它建立在具体的工作体系上,与工作结构相适应,其目的是有效地培养工作能力。项目课程重视工作步骤与工作技巧,重视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为了工作目的而需要的知识选择和获取能力,重视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主张“教育即生活”,学习是为了工作的需要。
项目课程在理论上与杜威的经验课程论有点相似。在杜威看来,生活离不开活动,因而,教学应当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通过这些活动获取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满足社会生活的要求。杜威的课程理论反对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过分强调个人的直接经验,不能保证学生获得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因而妨碍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
项目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为目标,既强调工作过程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也强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力图使学生在加入工作世界后,既能迅速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胜任工作需求,又能主动学习,解决工作中各种已知的和未知的问题,不断提升职业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九辑
工作能力。
2.项目课程的关键问题
项目课程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手段。课程项目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确定项目化的课目项目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取本工作领域相关的工作能力,这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项目来实现的。在当前职业教育还大多采用学科课程的情形下,期望所有课程都项目化不太现实,推行课程项目化,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课一般有较强的应用背景,特别是对职业学校而言,首先应当将项目课程作为专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按工作任务将整个课程设计为项目课程,在项目类型上力图使项目能够覆盖尽量大的工作领域,在项目设计上力图使项目课程能够负载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
(2)确定项目课程的结构
通常单一项目课程难以实现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时需要对专业领域进行调查和工作分析,将专业工作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模块,与此对应,分解项目课程为相应的课程模块。主要的分解方式按复杂程度划分有并列式(模块任务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分解式(将一个较大的任务分解为若干小型任务)、递进式(前一模块任务的目标结果是后一模块任务的工作前提)、网络式(众模块任务的目标与前提之间呈复杂的交叉关系)等。在分解时要考虑到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以便于安排学时和学习进度。
(3)确定项目课程的目标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它可以是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设计一个服务或产品、完成生产流程中某道工序等。这些任务目标应当尽可能是真实的,在教学条件限制下难以保证任务的真实性时,要求任务至少是模拟了现实的工作流程。设计项目课程目标需要循序渐进,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小型的、模拟的项目,并且尽量结合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逐步引导他们进入专业的大门;其后项目任务量和难度逐步加大,真实性逐步增强,引导学生进入工作实境,严格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培养其工作习惯。
(4)确定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
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一个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心智能力、操作能力、非智力能力等)目标等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学习领域可以理解为学生为完成项目而必须了解或掌握的基础知识(Know what & Know)或工作技能(Know how)。简单来说,前者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这有助于他们方法能力的提高;而后者可以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工作世界。
由于项目的独立性,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时完全不必拘泥于学科的系统性和纯洁性,按照完成项目的需要,可以打乱某一学科知识的先后顺序,也可以将几门学科的内容综合表述在一起,但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遵循认识论的规律。要根据项目中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难度,确定学习领域的范围,使项目或项目模块之间的学习领域有所交叉,并按一定方式递进。
(5)确定项目课程模块的评价方式
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价值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九辑
有时通过书面测试这一简单过程就可以实现,显然,项目课程的教学评价就复杂得多。项目课程一般要求有一个具体的项目结果,因而评价至少包括对项目成果的终结性评价;项目课程的目标通常是通过完成项目达到对学习领域的认知,所以评价内容还应当有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另外,考虑到职校学生学习能力上的特殊性和参差不齐特点,在评价方式上,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发展性评价,使每个学生按照其自身的能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3.项目课程教案的编制与实施要点
项目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具体的教案来进行的。不容讳言,适合职校特点的专业技术教材并不是太多,而有关项目课程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编写项目教学课程教案,便成为职校专业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那么,如何编制一份合格的项目课程教案并加以实施呢?除了在课程设计上需要关注如上所述的关键问题外,笔者认为,在编制和实施教案时,还应当考虑如下要点: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转变为学习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是主体,形象而言,教师是演员,学生成为观众;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项目提供一个学习情景,最多仅对技术关键点或难点加以提示或讲解,项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实际操作等完全独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与“做”是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好这个学习情景,充当一个帮助者、指导者和激励者角色。通俗的讲,教师成为导演,而学生是演员。
(2)教材组织方式的变化
完成任务是项目课程的主线索。在教案中,应当关注对工作任务本身的详细描述,并围绕任务组织好技术素材或资料。如果有现成的教材或技术材料,在教案上注明出处,指引学生查阅即可;资料罗列不必拘泥于学科上的系统性,但不要让学生有“零乱”的感觉,重点考虑与本任务的相关性、重要性和学生接收的难易性;在资料内容上需要包括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和理解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在执行教案时,要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而不仅仅是知识上。重点强调是在“做”中“学”(从实践到理论),而不是在“学”中“做”(从理论到实践)。
(3)教学方式的变化
考虑到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的适当讲授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仔细斟酌,善于把握讲授时机,既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又推动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识别力和成就感,规范学生行为的改变。
在学习评价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允许提出多种建议,而不是寻求唯一答案,有时出于对比的目的,甚至允许错误的建议。因为项目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另外,由于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性,不需要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评价标准,适当采用分层教学的思想。
(4)引导课文的模式
引导课文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专门的教学文件。其特点是在教学文件中包括一系列难度不等的引导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引导课文,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清楚地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九辑
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导课文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答引导问题,制订、实施、评估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引导课文的组成一般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的,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时间计划,工具或材料需求,专业辅导资料以及评价指标等内容。其实施步骤为:获取信息(阅读资料,回答引导问题)、制定计划(书面工作计划)、做出决定(讨论所制定的工作计划及引导问题的答案)、实施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控制(工作过程或产品质量监控)、评定(对质量监控结果和将来如何改进进行讨论)。
由上所述,引导课文为项目课程教案编制和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和简便的途径,其目的和内容非常适合于项目教学。为了更清晰的表述引导课文的思想,笔者下面列举一个项目课程的案例,供教师同行参考。
三、项目课程教案实例
笔者的项目课程教案按如下顺序编写:
1.任务与操作技术要求(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2.任务描述(素材与工具,一般作业步骤,能力目标)
3.技术资料(与技术规范、操作技巧、产品质量评价等有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的入门知识)
4.引导问题(与本工作任务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5.工作计划(按照一般原则独立确定工作步骤和工作计划)6.任务评估(含成果评估和过程评估)
本教案既作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参考资料,也作为项目进行的过程记录和成果记录。教案主题是“使用Autodesk Map制作数字化地图”,编制背景是学生已经使用过MapInfo等常规软件进行过简单的数字化工作,但还未接触过AutoCAD这样大型的绘图软件。限于篇幅,细节内容被省略,读者有兴趣可向作者索取完整教案。
四、结果讨论
笔者任职于中职学校,在编制和实施本教案有如下体会:
1.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普遍没有兴趣和动力,但在讲解软件操作时,需要实际动手,Follow Me的方式,往往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将理论部分作为阅读材料,当学生在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查阅资料,认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另外,将部分理论知识分解为引导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引导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执行教案时,反复强调项目的工作任务。知识部分的讲解紧密围绕任务本身进行,不给出完成任务的具体答案,但提示出与项目任务的关系,鼓励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点,自己串接起来,解决完成任务时遇到的问题。
3.讲解时不必长篇大论,防止知识点偏离项目任务。某些复杂技术学生一时不能体会,鼓励他们动手操作,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在做中学习。
4.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同一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差异很大,哪些地方需要讲解、哪些地方需要反复强调都有所不同。为了鼓励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也十分重要。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九辑
5.项目课程是工作实境的一个映照,涉及到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需要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项目课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过程,它充当了知识和经验传承的载体,如何使项目承载尽量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适合复杂多变的工作需求,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显然,跟学科课程相比,项目课程的编制和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但从项目教学的实施结果看,由于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实际动手环节,能够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掌握了部分工作技巧,至少能够初步引导他们进入到实际的工作领域,其教学效果在总体上远远好于常规方法。基于此,基于教师的职责与天性,教师即使辛苦也有所值。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J].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张中洲.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职业课程开发,讲座[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6,12 作者简介:王伟,男,副研究员,工学硕士。叶颖,女,高级讲师,工程师,教育学硕士。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推荐阅读:
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大纲10-01
风景园林设计中色彩设计探讨论文10-05
园林规划设计09-22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07-03
江南园林规划设计11-26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论文11-14
园林规划设计名词解释12-05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论文12-18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板书10-26